行政听证会(通用12篇)
行政听证会 篇1
一、行政听证会概况
行政听证程序是指行政机关在做出重大的、影响相对人权利义务关系的决定之前, 听取当事人陈述、申辩和质证, 然后根据双方质证、核实的材料做出行政决定的一种程序。行政听证程序的目的在于弄清事实、发现真相, 给予当事人就重要的事实表现意见的机会。行政听证是公民运用法定权利对抗行政机关可能的不当行政行为, 缩小公民这类“弱势群体”与行政机关之间地位不平等所造成的巨大反差。一般认为, 行政听证程序来源于英国法中的“自然公正原则” (natural justice) , 而美国宪法所确立的“正当法律程序”使其进一步深化。这种程序要求在行政领域内实行通知、听证、当事人理由之申辩三项程序, 而听证程序是其核心内容。
我国1996年颁布的《行政处罚法》正式引入了行政听证程序。《行政处罚法》第42条规定“行政机关做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执照, 数额较大的罚款等决定之前, 应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 行政机关应当组织听证。”1998年5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也对价格听证做了明确的规定。2000年通过的《立法法》又规定:在行政法的起草过程中为广泛听取意见可以采取听证会的形式。一般认为, 行政听证是行政行为司法化的标志, 具有“准司法性”。各国的行政听证程序大体可以分为正式听证程序、非正式听证程序;事前听证、事后听证等几种类型。纵观西方行政程序较为发达国家的行政听证程序一般涉及以下几项内容: (1) 听证主持人; (2) 当事人制度; (3) 听证范围; (4) 证据制度; (5) 案卷制度; (6) 代理人制度, 涵盖了行政立法、执法等各个领域。
笔者在多年的“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教学中, 发现学生对这门课程普遍存在畏难情绪, 通常学生会认为这门课程距离学生的生活场景较远, 相对其他法学课程更难。这是由于大部分20岁左右的大学生还没有真正与行政机关打过交道, 学生所处的立场角度使其无法对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的过程产生深切的体会, 对行政机关行政行为的理解更多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 因此, 有必要在课程中对行政机关的活动进行模拟。
二、模拟行政听证会的教学价值
行政听证因其参与人员较多, 具有开放性、可展示性而成为课程模拟的重要选择, 在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教学过程模拟行政听证会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增强学生的亲身体验感, 超越了理论学习的局限。由于课堂教学的学时所限, 在教学过程中关于行政听证的内容讲授比较简单, 主要在行政处罚和行政许可中涉及行政听证的内容, 例如在行政处罚中行政听证是作为行政处罚决定程序的一个环节, 当行政机关作出对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处罚决定时应告知当事人有申请听证的权利, 在理论教学中简单介绍一下行政听证制度的由来, 行政听证的作用以及具体程序等。教师在课堂用几分钟的时间对听证制度的介绍难以让学生深入了解行政机关作出行政决定的过程。通过模拟听证会形式, 学生付出了比课堂教学更多的时间, 策划, 组织, 查找资料, 学习有关听证会的各种知识, 确定主题, 准备发言材料, 预演。对相关知识的学习更主动, 更系统, 由于有学生的亲身体验, 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也就更加扎实。
第二, 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换位思考是现代社会十分重要的人际关系处理方式, 在人格性格处于不断发展完善阶段的大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十分重要, 在模拟听证会中, 学生被安排担当不同的角色, 例如在某大学食堂饭菜调价模拟听证会中, 学生被安排为学校决策部门代表, 后勤部门代表, 食堂工作人员代表, 学生代表, 食堂供应商代表, 学生家长代表等, 当他被安排承担某个角色时他必须竭尽全力使自己的观点与承担的角色保持一致, 就不能单纯以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尤其是行政管理关系中, 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是处于被管理者的角色, 他们习惯于从被管理者的角度看待社会、思考问题, 对问题的看法可能会出现片面、单向性。这就要求他学会换位思考。
第三,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从一门课程的角度, 虽然模拟行政听证会只是模拟课堂教学的一个知识点, 最后展示的时间也就是1-2小时的时间, 但是从学生的角度, 这是一次大型的综合性实践教学活动, 学生在展示之前所做的策划、选题、组织、准备等工作需要花费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是很好的锻炼, 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沟通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第四, 加深学生对依法行政理念的认识。依法治国是被写入宪法的基本国策。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确立为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 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了重要部署。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对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提出了很多具体要求。依法行政, 是指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权限, 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 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项社会事务, 依法进行有效管理活动。它要求一切国家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都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 在法定职权范围内, 充分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行政职能, 作到既不失职, 又不越权, 更不能非法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依法行政是行政法的重要基本原则。对于大学生而言, 学习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这门课程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法治精神, 树立依法行政的理念。通过模拟行政听证会这种方式, 让学生了解行政主体如何在法治的范畴下开展行政活动, 对依法行政形成切身体会, 加深对依法行政的认识, 并为以后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三、模拟行政听证会的教学实践
根据以往的教学实践, 模拟行政听证会一般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 动员阶段。动员的重点在于告诉学生开展模拟行政听证会的价值和意义,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由于行政模拟听证会是一个大型学生自助式教学活动, 需要学生花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准备, 需要留给学生较多的时间做准备, 因此动员工作应该在课程开始之初进行, 以便给学生充足的准备时间。
第二, 组织阶段。为了更好地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 老师需要在班上为每一场模拟行政听证会公开招募一名学生作为组织者, 这名组织者在模拟听证会中充当类似于总导演的角色, 负责选题、角色的组织与分派、与任课老师沟通等事宜。
第三, 准备阶段。为了取得较好的效果, 准备阶段有两个方面是需要注意的, 一是进行必要的预演, 在正式举行模拟听证会之前可以建议学生提前到模拟法庭预演, 熟悉场地, 提前发现问题, 为正式举行模拟听证会做好充分的准备。二是注意对选题的把关, 选题工作一般由学生来完成, 任课老师进行指导, 任课老师指导学生选题时主要注意两点, 第一, 尽量指导学生选择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或者焦点问题, 以已经开展的模拟听证会为例, 目前在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里面已经开展了食堂饭菜涨价方案、专业院系合并调整方案听证会、法定假期休假方案、延迟退休方案等模拟听证会, 这些选题有的与学生利益直接相关, 有的属于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 学生的关注度高, 参与的兴趣较大。第二, 尽量选取观点冲突比较明显的选题, 考虑模拟现场的展示效果, 观点冲突比较明显的选题可以通过辩论的方式现场交锋, 对学生的灵活应变能力更有挑战性, 更加考验学生的智力和水平, 现场观摩效果较好。
第四, 实施阶段。实施阶段需要注意的是任课老师的点评环节, 首先要高度重视点评活动, 由于学生在之前围绕模拟听证会做了大量的工作, 他们很渴望听到老师的评价, 老师的高质量点评可以为整个模拟听证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老师的评价基调通常应该以肯定学生的付出为主, 同时也要客观指出不足以及需要改进完善之处。
在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的教学中, 通过老师对学生开展精心指导, 模拟行政听证会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已经成为该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一大亮点, 学生的每一次模拟活动都会成为师生关于该门课程的共同美好记忆。
参考文献
[1]张喜军, 曾媛.论中国行政听证制度的发展与完善[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04.
[2]董晓文.对我国现行行政听证制度范围的思考[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04.
[3]唐笑.我国行政听证制度的现状分析及其完善研究[J].法制与社会, 2011.27.
行政听证会 篇2
(共七项内容)
第一项内容:主持人宣布听证会开始
1、按照城市房屋拆迁有关法律法规和蚌埠市政府蚌办发[2006]37号文件规定,今天蚌山区人民政府征地拆迁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此举行***拆迁区***,***等*户房屋行政强拆听政会(出示行政强拆通知书和回执)。
2、参加本次听证会的有拆迁双方当事人,并邀请了社会公信的代表、市房管局、市拆管处、市行政执法局、评估机构、公安部门或派出所、辖区街道及其他相关部门的代表。
3、听证事项和理由;根据拆迁人的强制拆迁申请,为依法做好行证强拆工作,将对拆迁人申请行政强拆的依据和被拆迁人补偿安置的标准等事项进行听证,充分听取拆迁双方当事人的意见。
4、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听证当事人对听证事项具有陈诉和申辩权利,同时也应履行下列义务:(1)双方当事人应当自觉遵守听证会纪律,需要发言应举手示意,经听证主持人同意后再发言,不得大声喧哗、吵闹、干扰听证会秩序。否则,责令其退出会场,并视其为放弃听证;(2)双方当事人应当遵守听证会纪律,如实陈诉事实和理由。
第二项内容:拆迁人发言(***拆迁办公室或***开发公司)就提出申请对被拆迁人实施强制拆迁的依据和补偿安置标准,陈诉意见和理由。
第三项内容:被拆迁人发言,就拆迁有关问题进行陈诉,发表看法,阐述理由。
第四项内容:参加听证会的有关部门代表发言(评估机构、社会公信力代表、市拆管处、市执法巨局、公安部门、街道社区)。
第五项内容:双方当事人进行质证,申辩,做最后陈诉。
第六项内容:听证主持人小结并宣布听证结束。
论行政许可听证制度 篇3
关键词:行政许可;听证制度;问题
一、行政许可听证制度概述
“听证”一词在其出现时被用作司法调查环节,用来在诉讼过程中诉讼参与人进行法庭质证,当面辩论佐证自己提出的观点,表明自己的立场。后来适用范围随着我国司法改革以及注重程序正义的要求变的越来越广,逐渐将其适用于立法和行政执法的过程中。听证出现以后,在行政和司法实施过程中,要求给相关人表达意见、观点的权力,以事实为基准,不能主观盲目决断,要注重维护司法行政活动相对人的程序权益,保证司法活动或者是行政执法活动公正行使。
听证制度简而言之就是听取当事人意见的制度。该制度具有实现公平正义、防止权力义务的失衡、提高行政效率和促进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的作用。行政相对人能够充分阐述观点、说明理由,保护自身权益。同时该制度使得行政机关承担更多过程序性的注意义务,保证强势一方权利义务对等。行政许可听证制度通过增加行政双方协商讨论环节,加速合理有效的行政决定的产出,合理有效的行政许可减少了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的出现,后者启动执行的成本高于前者,行政许可听证程序过程中,行政机关能够进一步反思其自身行政行为是否合法、合理。进而修改决定保证行政许可行为效率。
二、我国行政许可听证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行政许可听证事项的范围规定不明确
现行的《行政许可法》在规定启动行政许可听证程序的行政许可事项用的是授权式和概括式。许可听证启动仅在涉及到相关人重大经济财产利益时才会被告知有启动的权力,进而维护自己在行政许可中的合法权益不受行政行为的影响。这种概括性的规定没有明确具体的边界框架,现实许可实践中,行政机关对于是否启动听证具有较大的主观判断,容易引起双方间的分歧。行政机关基于自身承担听证程序的成本,需要耗费人力和物力,在这种无法可依的情况下,更不利于行政执政能力建设和公民权益的维护。
(二)听证告知制度的设计不科学。
听证程序的告知制度设计初衷是为了便于当事人充分准备,参与听证程序,是保证自己公平进行后续程序的保障与前提。但是告知的内容过于形式化,告知不涉及许可内容,仅对程序性的时间、地点以及概括事项又或者听证事项的名称告知申请人。仅仅告知时间地点对于相对人听证程序的充分准备起不到应用的作用,听证程序开始后,申请人以及利害关系人由于没有告知相应听着内容,只能消极、被动举证、陈述等,其合法权利往往得不到维护。
(三)关于听证主持人的规定不够完善
听证主持人就像是诉讼过程中法官,直接影响听证程序的发展。行政许可法规定担任听证主持人的人选不能和前期审查工作的人员为同一人,保证听证主持人第一次接触案情,杜绝先入为主的思想。同时还规定了若听证主持人和案情有厉害关系或者和案件涉及相关人存在利益关系从而影响听证结论要主动回避。这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听证公平公正,但是对于听证主持人的资质要求、能力要求问题和独立地位问题没有提及。
(四)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听证笔录的制作规范
听证程序中案件排他性原则肯定了听证笔录的重要作用。听证笔录是是听证程序的结论性成果,行政许可法规定许可依据的事实来源于听证笔录中记录的事实证据,听证笔录对做出正确合法合理的许可决定具有重大影响。法律规定了听证笔录的重要作用,但是对于听证笔录确切具体的程序性没有规定。虽然听证笔录是做出行政许可的重要来源依据,但是一份记录不完整的听证笔录并不能为行政许可提供所需要的可靠的证据,就做不出公平公正的许可决定。
三、完善我国行政许可听证制度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界定行政许可听证的适用范围
从立法层面保证许可听证公平公正。行政许可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了启动听证的兜底条款,即法律、法规规定要求实施听证程序的行政许可事项,立法的本意是照顾法律没有顾忌到的需要启动听证程序的事项,而且法律具有滞后性,法律必然落后于社会的发展,这种规定为为适用听证制度,而现阶段不曾想到的需要听证的事项留下余地,使得可以在未来的立法中明确指出某一事项需要进行听证。毕竟听证程序的启动有助于行政关系的弱势一方当事人维护自己的权益,为了避免法律没有涵盖的事项出现,而不能启动听证,应尽可能完善许可听证事项范围的立法,维护参与人的合法权益。
(二)完善行政许可听证告知制度
应当创新告知制度,明确告知的时限。有关听证的期间和期日应准确告知相对人,可以现行规定把一周前通知改为一周前通知到达,确保行政许可听证相对人有充足的时间准备听证程序。同时为了给予相关人充足时间准备有关材料,搜集证据,告知文件中应当包括做出决定所依据的事实依据,以及足以影响最终决定的其他材料,包括国家法律、政策等,保证利害关系人和申请人在听证过程中能够有针对性、高效维护自己权益。
(三)明确听证主持人独立地位,提高听主持人能力资质
行政许可听证主持人推动行政许可听证程序的发展,确保适用法律以及程序性事项公平公正。听证主持人居中主持,独立于听证主体双方,做到保持中立,不偏不倚。确保听证主持人的独立的地位,不受其他行政、司法因素的干扰制约,充分依据听证过程中事实、证据做出公平公正的决定。行政许可听证主持人不仅要具备行政许可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求其深厚的法律素养,应为其在行政许可听证程序中的重要作用,法律对于听证主持人的要求应当严于其他行政工作人员。
(四)对听证笔录的内容作出具体规定
听证笔录是做出许可决定的事实依据,对其进一步完善,能够保证行政许可事项的合法合理性。听证笔录应当能真实可靠反映听证过程所有有用的信息,要求全面记录听证过程的所有事项,记录的事项包括,举行听证会的时间、地点、方式、听证主持人、听证记录员、听证参与人等基本情况,同时应当着重详细记录行政许可事项,听证参与人提出的事实证据,陈述的观点,申辩的理由等一切涉及到行政许可事项的信息。
四、结语
行政许可法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中起到重要作用,提高执政能力建设,限制了权利滥用和贪污腐败行为,保证了公民参与行政关系时,权益能够公平公正的维护。未来我们需要完善相关法律制定修改工作,加强行政执法能力建设,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指导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的指导性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春燕.中国公共听证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行政听证会 篇4
一是申请条件。税务机关及其执法人员违法行使职权给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 赔偿请求人有权申请赔偿。对下列情形, 税务机关不承担赔偿义务:税务机关执法人员行使与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因赔偿请求人自己的行为致使损害发生的;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二是申请资料。赔偿请求人应当向税务机关递交《税务行政赔偿申请书》, 书写申请书确有困难的, 可委托他人代书, 也可口头申请。三是申请须知。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行政职权时侵犯赔偿请求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 该税务机关为赔偿义务税务机关;两个以上税务机关或与其他机关共同行使职权造成损害的, 应共同履行赔偿义务;受税务机关委托的组织或个人在行使受委托的税务征管权力时侵犯赔偿请求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 委托的税务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赔偿义务机关被撤销的, 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没有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的, 撤销该赔偿义务机关的行政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经复议机关复议的, 最初造成侵权行为的税务机关为赔偿义务税务机关, 但复议机关的复议决定加重损害的, 复议机关就加重的部分履行赔偿义务;赔偿请求人要求赔偿的时效为二年, 自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时的行为被依法确认为违法之日起计算。
(二) 税务行政复议申请
一是申请条件。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和其他税务争议当事人认为税务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 可依法向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税务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行政复议, 也可以向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税务机关的本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二是申请范围。税务机关作出的征税行为:包括确认纳税主体、征税对象、征税范围、减税、免税及退税、适用税率、计税依据、纳税环节、纳税期限、纳税地点以及税款征收方式等具体行政行为和征收税款, 加收滞纳金;扣缴义务人、受税务机关委托征收的单位作出的代扣代缴、代收代缴行为。税务机关作出的责令纳税人提供纳税担保行为。税务机关作出的税收保全措施:书面通知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暂停支付存款;扣押、查封商品、货物或其他财产。税务机关未及时解除税收保全措施, 使纳税人的合法权益遭受损失的行为。税务机关作出的税收强制执行措施:书面通知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从其存款中扣缴税款;拍卖扣押、查封的商品、货物或其他财产。税务机关作出的税务行政处罚行为:罚款;没收非法所得;停止出口退税权。税务机关不予依法办理或答复的行为:不予审批减免税或出口退税;不予抵扣税款;不予退还税款;不予颁发税务登记证、发售发票;不予开具完税凭证和出具票据;不予核准延期申报、批准延期缴纳税款。税务机关作出的通知出境管理机关阻止出境行为。税务机关不依法给予举报奖励的行为。税务机关作出的其他税务具体行政行为。三是申请须知。申请人申请行政复议, 可以书面申请, 也可以口头申请。申请人提请的税务行政复议的条件和时限:申请人对税务机关作出的征税行为不服的, 必须先依照税务机关根据法律、行政法规确定的税额、期限缴纳或者解缴税款及滞纳金或者提供相应的纳税担保, 然后可以在收到税务机关填发的缴款凭证之日起六十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申请人对税务机关作出的除征税、不予审批减免税、不予抵扣税款、不予退还税款行为以外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不服, 可以申请行政复议, 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申请人可以在得知税务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因不可抗力或者被申请人设置障碍等其他正当理由耽误法定申请期限的, 申请期限自障碍消除之日起继续计算;申请人向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 复议机关已经受理的, 在法定行政复议期限内申请人不得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申请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人民法院也已经依法受理的, 不得再申请行政复议。申请复议的主体资格:依法提起行政复议的申请人, 具体是指纳税义务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和其他管理相对人;有权申请行政复议的公民死亡的, 其近亲属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有权申请行政复议的公民为无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 其法定代理人可以代理申请行政复议;有权申请行政复议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发生合并、分立或终止的, 承受其权利义务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申请行政复议;与申请行政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可以作为第三人参加行政复议;虽非具体行政行为的相对人, 但其权利直接被该具体行政行为所剥夺、限制或者被赋予义务的第三人, 在行政管理相对人没有申请行政复议时, 可以单独申请行政复议。
(三) 税务行政处罚听证申请
行政处罚听证会通知书 篇5
:
本机关定于年月日时分在(公开、不公开)举行听证会。本次听证会由担任主持人。
你(单位)法定代表人或委托代理人应准时出席,逾期不出席的,视同放弃听证权利。委托代理人出席的,应提交身份证明及当事人签署的授权委托书。授权委托书应当写明委托代理人的姓名、性别、年龄以及委托的具体权限,并经你(单位)签名或盖章。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四十二条之规定,你(单位)有权申请听证主持人回避。
特此通知。
处罚机关(印章)年月日
我国行政听证制度存在的缺陷 篇6
一、聽证制度缺乏统一的立法
(一)我国的听证制度尚缺乏统一的立法
对于听证制度,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规章制定程序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分别作出了一些规定。而且,针对不同的行政行为设置了不同的听证法律条文。但是,从这一现状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听证制度的立法模式属于分散型的,没有统一的立法。这种立法模式使听证制度难以成为一个严格有序的程序制度,使听证制度的法律精神难以得到统一。
(二)我国行政听证制度缺乏具体实施细则
从我国各地举行听证会的实践情况看,我国的听证制度还没有可供操作的具体细则,没有规范、标准的程序。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既影响了听证会的效率,也影响了听证的效果。
二、听证制度的适用范围过窄
在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对行政听证的范围规定过窄许多应该被规定在听证范围中的事项却被排除在外。
第一,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被排除在行政听证范围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规定,当事人对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有异议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有关规定执行。但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颁布非常早,没有规定听证程序,根据其规定,被裁决行政拘留的公民不服公安机关的裁决,只能向上一级公安机关提出申诉。由此可见,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不适用听证程序。但是,这一规定明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立法目的相违背,从法理上说,处罚越重就越应当给予受处罚人有抗辩的权利和机会。将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被排除在听证范围之外,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保护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宗旨的。
第二,未将抽象行政行为全面纳入到行政听证范围内。抽象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制订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定性文件的活动,包括两大类即行政立法行为和行政规定的制订行为。当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规定了我国行政立法即行政法规、行政规章的制订过程的听证,而对于除行政立法以外的行政决定的制定的其他抽象性行政行为,则没有现行法律、法规将其纳入听证范围。这一规定使得抽象行政行为的听证范围不全面,听证流于形式。
第三,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听证范围仅限于行政处罚和行政许可领域,并且在行政处罚和行政许可范围内,听证的范围依然狭小。具体行政行为除了行政处罚和行政许可外,还包括行政强制措施、行政征收、行政裁决等,这些行政行为的实施都会影响到相对人的权利和义务,将这些行政行为排除在行政听证的范围之外,显然不利于公平正义的实现。同时,在行政许可法这一相对先进的法律中,对听证适用范围的规定仅限于: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实施行政许可应当听证的事项,或者行政机关认为需要听证的其他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行政许可事项以及直接涉及申请人与他人之间重大利益关系的行政许可事项。由此规定可以得出,不涉及重大利益关系的事项,不允许进行听证。
三、听证参与人范围小,选择范围不明确
目前,我国的听证参与人范围较窄,仅指行政相对人,具体指被行政机关认为与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即在行政关系中的直接利害关系人。这一规定将第三人排除在外,使得第三人无法参与听证中来。这样既不利于保护第三人的合法权益,也不利于案件的调查。
另外,在听证程序中,听证会的参加主体更是不科学,听证会代表的产生目前是推荐与选拔相结合,对各地、各部门推荐的代表要由组织者审核后聘请。结果,很多的学者、教授、工程师等等一系列收入不菲的人出现在听证会上,代表全体利益的身影很难寻觅,即使有,由于知识、见识、经验的差别,出现了也无济于事,使得他们完全没有听证参与的积极性。
四、听证主持人资格不明,相对独立地位没有确立
我国法律对行政听证主持人制度做出了一些规定,但是过于原则,没有落实到具体规定上,相比于国外的行政听证主持人制度,我国的听证主持人制度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1、没有明确规定听证主持人的性质和法律地位;2、听证主持人的权限不明;3、关于回避的规定过于原则;4、缺乏禁止单方面接触的规定。
五、对听证笔录约束力的规定不明确
听证笔录一般是听证主持人在听证过程中对调查取证人员、案件当事人陈述的意见和提供的证据所作的一种书面记载。它在听证程序中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虽然目前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明确了应该把听证笔录作为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依据。但这是远远不够的,行政行为岂止行政许可这一种?对于其他进行听证的行政行为也都应该在听证上制作笔录,并将听证笔录作为行政行为作出的重要依据。而且,我国目前的法律规定中,对于听证笔录的约束力规定不明确,这样容易导致听证会“听了白听”的结果。
六、行政听证程序缺乏相应的监督和救济机制
一种法律程序的进行,必须要有健全的监督和救济体制,只有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和救济机制,才能在权利人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寻找到一条有效的解决途径,从而真正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而现有的有关听证的法律法规对听证的程序、听证方式等的规定都比较含糊,对听证程序监督和救济的规定几乎没有。使得行政机关在进行听证时无据可依,具有较大的随意性,极易造成行政效率低下,又可能对相对人合法权益造成侵害而使之无从得到救济,导致无法实现听证的最终目的。
环境行政决策听证问题论析 篇7
听证是一项以英国法的“自然公正原则”和美国法的“正当法律程序”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项旨在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制度。我国最早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 (1996年) 中对公民所享有的特定事项的听证权利做出规定的。随后, 1997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将听证制度正式应用于行政决策中, 这是我国在依法行政过程中取得的重大进步, 具有里程碑意义。近些年来, 由于举国上下对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视, 听证制度已经开始逐渐应用于与环境相关的行政决策中。在搜集并查阅相关的资料的基础上, 笔者将环境行政决策定义为国家行政机关在做出直接或者间接涉及公众或公民环境权益的公共决策时, 通过听证会的形式, 听取利害关系人、社会各方以及有关专家的意见, 以实现民主、科学决策的一种必要的规范性程序。结合上述案例, 本文就环境决策听证的相关问题做如下探讨。
一、举行环境行政决策听证的法律依据
我国涉及环境决策听证制度的现有在全国范围内施行的规范性文件主要有:
除上面的法律、法规、规章的相关规定外, 国务院先后以非法源文件的形式发布了《全面实施依法行政实施纲要》 (2004年) 、《关于加强市县依法行政的决定》 (2008年) 和《国务院工作规则》 (2013年) , 这些文件中明确规定了:重大行政决策的听证制度。笔者认为, 这其中自然包括对可能造成不良环境影响, 涉及公共环境权益的行政决策的听证。
环境行政决策听证的实际案例, 最早可以追溯到2004年。当年, 北京市环保局首次就居民生活环境问题召开大型环保听证会。听证会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北京北部西沙屯至六郎庄220千伏输电线路的电磁辐射是否会对周围的居民、单位造成影响。
综上所述, 上海松江区居民要求就国轩高科在松江落户的政策举行听证, 在法理和实践上均是有依据的。
二、环境行政决策听证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行政决策听证制度的发展是我国决策民主化的重要体现, 也是行政决策的制度性规定。但是, 目前在实施影响环境决策的听证制度上, 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这些问题体现在:
1、听证范围过窄
我国针对环境问题采取的方针一直是“预防为主”, 在时间维度上, 环境行政决策听证制度主要集中于事前听证, 也就是政策制定之前的听证, 而针对整个决策的其他阶段并未设置与之相适应的听证。如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第十一条规定“专项规划的编制机关对可能造成不良环境影响并直接涉及公共环境权益的规划, 应当在规划草案报审批前, 举行论证会、听证会, 或者采取其他方式, 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的意见”。在空间维度上, 我国的环境行政决策听证制度只适用于有限的领域, 具体条文予以规定时, 更多的采取的是“列举概括”的方法确定听证范围并且对实施的听证的程序没有具体的规定, 这导致了在具体操作时听证范围非常有限。
2、缺乏相应的替代方案
一项可能影响公众环境权益的行政决策, 它在进行听证之后的结果并不是只有两种:同意或不同意, 全盘接受或全盘否定。我国目前的情形是:听证是在对一项具体的行政决策进行一个非此即彼的价值判断。对于参加环境行政决策的听证人员来说, 听证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生态环境、生活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统一, 而不是彼此之间进行较量与对抗。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 我国目前缺少相应的环境行政决策的替代性方案, 因而, 导致参与听证的各方很难在针对具体的环境决策听证的框架下, 寻找彼此的利益结合点, 实现共赢。
3、涉及听证制度规定的规范性文件效力位阶偏低
在行政法体系中, 法律规范的效力等级依次是:宪法、法律、行政性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效力位阶决定了环境行政决策听证制度的实施的权威性, 也决定了在此项权利受到侵害时, 采取救济措施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的位阶。从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 目前, 我国环境行政决策听证制度主要是通过单行法来规定的, 而且它们的位阶效力偏低。除了《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原则性规定外, 其余均为行政法规、规章。这与我国现阶段一直强调依法行政、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目标不相符。
4、听证主持人地位不独立
听证尤其是在我国现阶段的正式听证中, 采取的是一种“准司法”模式, 听证主持人地位的独立性必须予以重点保障。目前我国的相关法律虽已注意到听证主持人独立性的保障问题, 但是仅仅是简单的原则性规定。如在《行政处罚法》中第42条第4款规定:“听证由行政机关指定的非本案调查人员主持;当事人认为主持人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 有权申请回避。”从这一条文中, 可以看出决定听证主持人的人选最终是有利益关系的行政机关。在政府信任危机日益加剧的背景的下, 这一规定不仅会影响听证参加人对政策的客观评价, 而且也会影响到公众对听证结果的可接受程度, 更会影响到听证主持人独立性的发挥。
5、信息公开程度不高
信息公开在环境决策听证中至关重要, 它内含在听证制度的整个过程中。在上述案例中, 居民反映“现在还有很多人不知道这事”, 便是信息不对称的具体体现。政府掌握信息的源头, 它与公民之间天然的具有地位上的不平等性, 加之“信息公开的制度安排缺失”, 导致了在环境行政决策听证制度中缺乏双方的对等机制, 使公民享有的纸面上的听证权利不能发挥实质性的作用。
6、没有建立完善的责任追究机制与行政救济制度
目前, 针对环境政策的听证制度主要集中于事前听证, 听证的结果对后续决策制定的效力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合法的决定并不是代表所有人的意愿, 而是所有人讨论的结果”, 从法理和依法行政的角度来说, 环境行政决策的听证的结果应当是被充分尊重的, 而不是流于形式。《环境保护行政许可暂行办法》中第三十条规定,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听证笔录, 作出环境保护行政许可决定。虽然国家环保总局在该条中采用了“案卷排他性原则”, 但是我国法律对于影响公众的权益的政策, 举行听证的案卷效力并未规定。与此同时, 目前, 针对环境政策的听证制度主要集中于事前听证, 听证的结果对后续决策的制定的效力也没有明确的规定。目前, 涉及侵犯公民听证权利的最著名的案例是2001年“乔占祥诉铁道部车票涨价案”, 但是案件最终以“依据《价格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 主持价格听证会不属于被告的法定职责, 故本诉并不涉及价格听证及其相关问题”, 为由而予以驳回。
三、完善环境行政决策听证的建议
政策在实行之初存在问题不足为怪, 重要的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针对上述我国环境行政决策听证中的问题, 在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逐步扩大环境行政决策听证制度适用的范围
决策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 我国现行的环境行政决策听证只集中于事前评估, 并不能对整个决策进项监督, 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在时间上, 应将环境行政决策听证扩大到事中评估和事后评估中, 既有助于我国公民主题地位的发挥, 也有益于我国依法行政进程的推进。与此同时, 应当明确采取听证的具体程序, 以期使环境行政决策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在空间上, 应将更多事项纳入环境行政决策听证的范围中。在立法技术上, 应坚持听证是基本程序, 不听证是例外情况的规定。同时, 应当明确相关责任问题, 如对行政机关做出了一项在事中评估和事后评估中被否决的决策, 应当追究相关人员和机关的责任, 这样可以防止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的“三拍”现象的出现。
2、建立环境行政决策替代方案制度
“行政决策听证的功能在于为理性论辩提供制度化空间, 以集结民意, 制约行政决策”, 而不是旨在形成听证参加人之间的对抗机制。以“商谈求共识”是在关于环境决策的听证中应该采取的主要方法。提出“不”很容易, 难的是提出之后的“应该怎么做”的问题。这就要求决策做出部门建立相应的环境行政决策的替代性方案, 并且明确替代方案的指标, 使听证参与人的意愿在替代性方案中有所体现, 以真正的实现“以商谈求共识”。
3、建立健全环境行政决策听证制度的相关法律法规
环境决策听证制度的相关规范性文件的法律效力偏低和听证制度的实施缺乏操作性, 是影响环境决策听证制度实施效果的重要原因。目前, 我国关于环境行政决策听证的规定更多的是原则性的, 如《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十五条规定“建设单位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规定, 征求建设项目所在地有关单位和居民的意见”, 但是对于如何征求意见却没有说明。我国的《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受到行政机关侵害时, 可以采取的救济措施, 但是对于公民的听证权被侵害时的救济方式, 并不明确。在这方面可以参照一些西方国家的经验, 如:在加拿大, 公民对行政决策听证结果不满意, 或被拒绝参加听证, 可以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起诉的理由, 一是认为程序不公正, 二是认为决策机关没有管辖权。在我国的相关法律条文中, 也应当明确规定当公民的听证权利被侵害时, 可以通过相应的法律渠道来救济, 将环境决策听证的权利的救济纳入《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确立的救济制度之中。
4、保证听证主持人的独立性
保持听证主持人的独立性是现今各国普遍采用的方法。在美国, 行政法官主持听证是正式听证的正常情况, 但如果其它法律规定由其它人员主持听证的, 则由其它人员主持。在我国现阶段的国情下模仿美国行政法官制度缺乏可行性, 但可以考虑充分发挥关于非营利性环保组织在听证中的作用, 让它们借助于政策的力量在自己致力的领域中发挥作用。近些年来, 非营利组织在我国发展迅速, 其自身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它在采取行动时以公共利益为首选考量标准的宗旨。在环境行政决策的听证中, 可以由环境保护的NGO中的相关人员经过培训后担任听证主持人, 这有利助于增加听证主持人的独立性与可信任度。还可考虑由我国各级政府中的法制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担任听证主持人, 他们相对于政府中的其他工作人员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而且他们有丰富的法律知识, 有利于听证在具体实施时更加的顺畅。
5、提高环境决策听证信息透明度
信息是做出判断的基础。在环境决策听证过程中应该提高整个过程的信息透明度。在听证之前, 行政机关应当履行告知和通知的义务。在此阶段可以通过政府、媒体、环境保护组织三者的通力合作来达到将相关信息广而告之的目的。在听证进行阶段, 应该将整个过程对外开放 (除个别涉及国家秘密的事项除外) , 允许公民旁听。政府部门应当为听证参加人提供全面、客观的资料, 增进听证参加人对某项具体政策的认知。在听证结束后, 相应的部门应当及时公开听证的结果, 便于公众监督。
摘要:环境行政决策听证作为民主决策的一种具体体现, 也日益受到重视。但是, 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 如:听证范围过窄、缺乏相应的替代方案、涉及听证制度规定的规范性文件效力位阶偏低、听证主持人地位不独立、信息公开程度低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环境决策听证制度功能的发挥。针对存在的问题,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完善我国环境行政决策的建议, 分别为:逐步扩大环境决策听证制度范围、建立相应的环境决策替代方案、完善关于环境决策的听证制度的法律法规建设、保证听证主持人的独立性、提高听证信息透明度。
行政听证会 篇8
1 《规定》简概
在《规定》的制定过程中, “以民为本”是贯穿始终的思想, 遵循着“执法为民、更好地为百姓服务”的原则, 其直接目的是规范行政行为与保障合法权益, 根本目的在于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规定》立足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 呈现功能主义立法风格, 对于行政权力的使用有着明确的规定和限制。《规定》是在我国法制建设的大背景之下翻开的新篇章, 开辟了“先地方, 后中央”的立法大道, 在宏观层面, 是对国家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积极探索、回应和落实。在微观层面, 《规定》树立了公务人员的程序意识, 增强了公众的程序意识, 提高了湖南行政执法水平, 推进了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2 《规定》中行政听证制度的问题
《规定》第六章行政听证共15条, 内容涵盖行政听证的一般规定、行政决策听证会、行政执法听证会三部分。行政听证制度是公民有效表达自己意见的途径, 可以最直接的将意见当面表达给行政机关, 同时可以向行政机关询问相关疑问。“立法容易实施难”, 对于涉及公众参与和与民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行政听证制度, 亟待各种配套法规的配合和不断完善。
2.1 听证主持人的任职资格和选任方式不明确, 地位不独立
听证主持人是整个听证程序中的核心和灵魂, 负责听证活动组织工作的调节和控制, 保证听证活动能按法定程序合法完成。因此, 听证主持人素质的高低对于行政听证能否有效发挥作用有着直接的影响。听证主持人的任职资格和选任方式在《规定》中没有明确的指出。从目前行政听证的实际操作来看, 湖南听证会的听证主持人一般是由行政机关内部的工作人员充当, 完全隶属于各个行政机关, 他与案件调查人员仅仅是行政机关内部不同人员和不同工作部门局部的职能分离, 有时甚至是行政机关的领导。工作方面, 听证主持人不仅要接受行政机关的指派担任听证主持人的工作, 还往往要负责法制宣传、执法监督、处理行政领导交办的各种临时性的工作。多重职能使得听证主持人的工作不具有专一性。
2.2 听证参与人的产生过程不公开明朗, 缺乏代表性
随着听证活动的不断深入, 人们逐步认识到听证是一种维权活动。一场听证活动中, 哪些人能获得参与听证, 发表自己意见的资格, 也是人们日益关心的问题。湖南的听证会捧红了一批听证专业户, 这个群体的人数多达八九十人。同时, 也引发我们对听证参与人的选拔程序提出质疑。《规定》中第136条规定听证会参加人的产生方式, 但《规定》未提出具体听证程序的细则, 导致听证参与人的随机选取过程不能“晒在阳光下”运行;听证会未对参与人的身份和目的进行核实, 导致这群“听证帝”扮演各种身份参加听证的目的并不是真正的代表人民的利益, 他们从不投反对票, 而且也毫不避讳的称自己是冲着主办方发的劳务费或叫误工费去的。听证参与人缺乏代表性是导致实践中公众对行政听证制度失望的最直接的原因。
2.3 听证监督机制和问责机制的缺失
行政听证监督机制是听证程序正常运转的有力保障, 问责机制是建设服务型政府、法制型政府的内在要求。某些动机不纯的人就是钻着法律的“空子”将本是广泛听取民意的听证过程异化为操纵民意的工具。《规定》中没有对监管工作作出详尽的规定, 也没有对于违背听证程序的行为作出制裁的规定, 没有追究其应承担的责任。法律上讲究权责统一, 有权必有责, 如果出现没有责任的权力, 那么这项权力必将会被无限制的扩大和滥用。湖南的行政听证目前基本就处于这样一种状态, 由于没有建立一种专门的责任追究机制, 导致行政听证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3 《规定》中行政听证制度的完善
从湖南行政听证制度现状的分析来看, 行政听证制度要真正地在我省的行政法治实践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 以使其更适合我省的实情。
3.1 完善行政听证主持人制度, 保证其中立性
在整个听证过程中, 听证主持人公正地主持听证是听证程序达到预期目的的重要保证。首先, 我省可借鉴美国1946年《联邦行政程序法》, 建立职权分离制度、回避制度和禁止单方面接触制度, 以保障听证主持人的独立性。其次, 将听证主持人的职责权限阶段化, 可分为听证之前、听证之中和听证之后三个阶段。明确每个阶段听证主持人的职责权限有利于听证程序免受外界的干扰, 规范听证的流程。最后, 培养具有独立性的专业听证主持人, 实行听证主持人专业化、职业化。对于听证主持人的任职资格需明确规定, 以保证听证过程正式、公正、客观的运行。湖南可借鉴仲裁制度, 实行专职听证主持人制度, 设立专家库, 由具备丰富行政管理和法律知识和经验的专家来充当听证主持人, 专家的编制、工资、福利不与听证主办机关挂钩, 不受听证主办机构限制。听证主持人任命后, 需定时参加政府机关组织的培训, 提高业务素养。行政机关将听证主持人按专业技能分组, 举办听证会之前, 在储备人才中随机挑选, 这样可以保障听证的公平、维护听证主持人的中立性。
3.2 加强公众的参“证”意识, 透明听证代表的产生过程
公民权利意识的认知程度, 将直接关系到行政听证制度。湖南举办的听证会内容多涉及公众的利益, 而主体公众关注却选择保持沉默。一方面, 是由于行政机关的宣传力度不够, 多在地方电台和报纸发布信息;另一方面, 由于公众传统的人治观念较深, 认为个人无法与国家机器抗衡, 从内心深处选择放弃这种权利。因此, 行政机关可开展多种活动普及听证会制度, 提高大众的参“证”意识。首先, 完善听证会代表的选拔产生方式, 立法建立听证问责制, 避免“听证帝”的出现及泛滥。行政机关事前要制定专门的规定或者办法选择听证代表, 要从个人素质、专业知识以及与听证事项密切程度等几个方面来进行选拔, 要选出能够真正代表民意的听证代表。其次, 严格审核听证代表的个人信息, 洞察代表听证目的, 规避动机不纯的个人反复参“证”的行为。最后, 听证过程中, 听证代表极有可能处于信息不均等状态, 为避免信息的不对称、不通畅, 我省可以参考美国在听证过程中的做法, 赋予行政听证代表一定的申请阅卷的权利, 即查阅涉及具体行政行为的相关案件材料。
3.3 健全听证监管机制和问责机制
《规定》中缺失行政听证的监管机制和问责机制, 这给行政机关和个人提供了“占便宜”的机会。行政机关把听证作为一种流连于形式的操作手段, 动机不纯的个人把听证当成为谋取个人利益的契机, 然而普通大众的利益就在“公众”的眼皮下溜走。某些价格听证会在老百姓眼里变成了一种不管听不听, 结局已定, 价格铁定要涨。监管机制和问责机制的建立, 一方面有利于规范行政部门的行政行为, 起到监督的作用;另一方面更是对于普通百姓权利的一种维护和救济。
4 总结
《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的实施, 对于湖南来说, 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政府行政流程的再造, 还需要一系列配套性制度和规定的不断完善和健全。听证程序是《规定》中关于公众参与的一个创新, 听证程序在湖南的施行中处于初级阶段, 遇到各种问题是必然, 这也是对于我省后续立法的提示。当前, 我们必须以构建程序化行政、依法行政的法治政府的高度来认识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不断的完善和健全配套法律法规, 细化《规定》的条文规定, 保障《规定》的执行更加顺畅, 不断提高我国行政听证的水平, 充分发挥行政听证制度在转变政府服务意识职能、推进行政信息公开、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最终一个构建廉洁高效、造福人民的湖南省政府。
参考文献
[1]贺安杰.关于《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的几个问题[J].湖南社会科学, 2008, (5) .
[2]贾京平, 阮占江等.从法治政府到法治湖南的跨越[J].法制日报, 2011, (9) .
[3]石柏林, 吴杰勇.试析《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 2008.
论行政诉讼中的听证 篇9
一、行政诉讼听证制度的概念
行政诉讼听证制度主要包括了行政诉讼案件立案听证制度和行政诉讼案件再审听证制度。行政诉讼立案听证制度是指起诉人起诉时提供材料不全, 诉讼请求不明确, 难以确定是否应当受理的案件, 在听证过程中, 先由审判人员针对起诉人起诉时存在的问题依据相关法律进行分析指导, 再由起诉人进行陈述和举证, 最后由审判人员根据起诉人所陈述内容和举证材料, 给予进一步的指导和释明。[1]而行政诉讼再审听证制度是指当事人对已生效的行政诉讼法院裁判文书, 认为有错误, 向法院提出再审申请, 法院审查后认为案件符合再审条件, 在立案再审之前应当举行听证。
二、行政诉讼听证制度的目的
(一) 行政诉讼案件立案听证制度的设立意义
行政诉讼立案听证制度的目的, 在于增强司法公开和透明力度, 防止由于起诉人因法律知识不足而影响诉权的行使。公民对提起行政诉讼程序知之甚少, 设立立案听证制度, 就是给予行政相对人以指导, 使其能明确诉讼流程, 以节省审判工作中不必要的司法资源浪费。其主要内容包括起诉人经过法院在听证中的指导和释明后, 依法更正诉讼请求, 补交相关证明材料。因此, 实施此项制度的目的主要是解决行政诉讼“告状难”的问题。
(二) 行政诉讼案件再审听证制度的设立意义
行政诉讼再审案件的听证制度就是当事人对已生效的行政诉讼法院裁判文书, 认为有错误, 向法院提出再审申请, 法院审查后认为案件符合再审条件, 在立案再审之前应当举行听证。建立该制度不仅是司法审判公开、公正、公平的需要, 同时也有利于缓解当事人对法院的对立情绪, 保障案件及时、顺利地审结。
三、行政诉讼听证制度应注意的问题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强人民法院审判公开工作的若干意见》中规定, 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案件在立案再审之前要举行听证, 而具体在审判实践中应当如何举行听证程序或者听证程序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应当认真规范。
(一) 适用于行政诉讼案件听证程序的案件范围
听证的目的之一是通过复查法官听证这个过程, 对案件有更深层次、全面地了解, 因此在行政诉讼案件听证中, 不是单纯的对案件进行辩论和引用证据论证, 而是在行政诉讼案件进入到法院审查中之后, 在立案阶段或者申请再审后的法院审查裁判阶段, 举行行政诉讼听证程序, 来保证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以及最大限度的节省司法资源。
(二) 行政诉讼听证的参加人员及听证内容
听证的主持人是负责复查工作的法官, 书记员要将听证的整个过程如实记录下来, 并且案件的双方当事人都应当参加到行政诉讼听证程序中, 并就所关心和需要向法院咨询和解释的问题听取意见。双方当事人以及作为中间主持人的法院都应当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对行政案件进入诉讼阶段应当解决的问题和递交的诉讼材料进行必要的解释。故笔者认为案件承办法官应当参加听证, 听证应当围绕申请再审的当事人的申诉内容进行, 参加听证的人员均可陈述意见、表达观点。[2]
(三) 规范合理的主持人制度
为了保证行政听证过程中的客观公正, 听证的主持人是负责复查工作的法官, 书记员要将听证的整个过程如实记录下来, 因此法院作为行政诉讼听证程序的主持人, 应当遵守《行政诉讼法》中关于法院和审判人员的回避原则, 保证听证主持工作的公平、公正和客观。
综上, 就是在听证程序当中的主持人需要独立、高效、有威望, 这样才能在这个重要的中间环节保证听证制度的顺利进行。[3]
(四) 如何传唤当事人参加听证以及当事人不参加听证如何处理
确定听证日期后, 是用传票传唤当事人来参加听证, 还是用通知的形式通知当事人来参加听证?笔者认为, 由于举行行政诉讼听证是当事人申请、案件再审之前的必经程序, 在采取何种形式传唤当事人参加听证, 应考虑到当事人不按时参加听证的后果, 否则听证易流于形式, 故采用传票传唤当事人参加听证比较适宜。如果申请再审的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参加听证, 可视为其自动撤回再审申请;如其他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参加听证, 听证应继续举行。
(五) 行政诉讼听证中的代理制度
我国规定了听证制度, 目的就是为了保护行政相对人的权利, 使行政处罚更为公开和公正, 但生活中并不是每个行政相对人都对法律有深刻、专业的认识。因此听证制度中的行政相对人也应当委托具有法律知识的人作为其代理人来为自己说话。借鉴外国听证中的一些相关经验, 可由行政相对人的律师或其他代理人共同听证, 规定律师和其他代理人进行行政诉讼听证的相关制度并明确其权利和义务, 从而提高行政效率。
四、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政治、司法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我国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的逐渐改革, 人民群众法律意识的增强和对于上访这种拿起法律武器与之抗衡的法律观念的提升, 都进一步对我国立法、司法、执法等各个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我国行政诉讼程序当中引用听证制度不仅是对我国的行政诉讼体系的更新和完善, 也是构建以人为本, 和谐司法的必要保障。
摘要:随着人民群众对司法需求的不断增长, 行政争议特点的不断变化, 为加强对行政相对人的诉权保护力度, 依法积极受理新类型行政案件, 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现实司法需求, 行政诉讼程序中应当设立行政诉讼听证制度, 以此来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行政诉讼案件立案,听证制度,行政诉讼申请,再审听证制度
参考文献
[1]廖秀健.我国听证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行政与法, 2004 (01) .
[2]马怀德.论听证程序的适用范围[J].中外法学, 1998 (02) .
[3]章剑生.论行政立法程序[J], 安徽大学法律评论, 2002, 02 (01) .
[4]方世荣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5].奚晓明.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编[J].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 2003 (01) .
行政听证会 篇10
关键词:税务行政处罚,听证,理论,实务
随着依法治税、依法行政的深入, 税务行政处罚听证将成为一种经常的活动形式。因而我们在理论上要有明晰的认识, 实务上要有熟练的技巧, 以此应对处罚争议, 保证处罚的合法、公正、公平。这对税务机关和纳税人来说都是一门必修课程。
1税务行政处罚听证的理论举要
1.1税务行政处罚听证的性质
听证是一种准诉讼形式, 因为听证与诉讼在许多地方具备相同要素。诉讼和听证都需要控辩双方共同参与, 诉讼和听证也都需要控辩双方轮流举证, 诉讼需要有审判员、书记员等组成法庭, 听证也需要有主持人、记录人等组成听证组织, 主持听证会议。在公诉案件中, 诉讼还需要公诉人到庭提起公诉;听证则由案件调查人到会进行指控。所有这些, 构成了听证具备诉讼的雏形, 成为一种准诉讼形式。但听证又不是完全的诉讼形式, 一是听证时主持人的任务与审判时审判员的任务有区别, 审判员可以独立或者通过合议庭对案件做出直接判决;主持人则自己不能独立做出处理意见, 处理意见需经审理委员会集体做出。二是诉讼案件的诉讼都是由控方提起, 而听证的举行则由辩方提出要求。三是诉讼案件中的自诉案件的诉讼费用由败诉一方承担, 而听证的听证费用只能由组织听证的行政机关承担。因为存在诉讼与听证的不同因素, 又决定了听证只能是一种准诉讼形式。
1.2税务行政处罚听证的作用
实行税务行政处罚听证, 从宏观上讲, 是为了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从微观上讲, 通过听证, 从而保障控辩双方充分陈述事实, 发表意见, 并各自出示的证据的合法性、真实性进行辩论。这样, 有利于行政处罚的合法、公正、恰当, 还会大量减少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的发生。
2税务行政处罚听证实务举要
我国的《行政处罚法》在1996年10月1日起施行, 由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与之配套的《税务行政处罚听证程序实施办法 (试行) 》也在同时施行, 经过4年多的执法实践, 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我省纳税人在接受行政处罚时, 要求听证的并不多。由于当事人大都放弃听证, 所以这方面我们至今没有积累足够的经验。就此曾到一些基层税务部门开展调查, 但只是看过听证模拟, 正规听证只参加旁听一次。听证实务应当注意这样一些问题:
2.1举行税务行政处罚听证必须注重程序。在执法实践中, 程序法与实体法同等重要。在实际执法过程中, 有许多行政处理意见被法庭判决无效, 并非行政执法机关适应法律有误, 而是常常因为违反执法程序, 从而导致整个执法行为无效。法律和法规所规定的程序都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只有这样, 才不会因程序导致无效行为。
2.2举行税务处罚听证时控辩双方要注重举证。以事实为根据, 以法律为准绳, 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司法准则, 它同时也是听证及行政处罚的执法准则。因此, 在听证过程中, 调查人和当事人都有必要进行充分举证, 把事实讲清楚, 把证据摆出来, 把意见谈明白。在听证会上, 控辩双方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在调查人那里, 要努力丢掉执法者高人一等的优越感。
2.3举行税务处罚听证时控辩双方要全面把握法律要件。曾参加哈尔滨市道外地税分局举办的模拟听证, 听证依据的是一个真实案例, 由于当事人不要求听证, 所以分局依据案例举行模拟听证。案由是某企业会计将企业5000元个人所得税记入企业所得税栏目, 从而导致企业少缴纳企业所得税5000元。模拟听证会上, 调查人认为, 这是一起偷税案件。当事人认为, 这是会计业务不熟, 工作失误所致, 应该属于漏税行为。调查人认为, 现行税法已经没有漏税概念, 只能定为偷税行为。辩护人认为, 为偷税行为定性, 应该全面把握法律要件, 一是要有主观上的故意, 二是要有客观上的侵占国家税款行为。本案具有偷税的客观要件, 却不具备主观要件。对此调查人也找不到有力证据反证辩护人的意见错误, 因而此案税务机关被认定为会计工作失误所致。要求该企业补缴税款, 并加收滞纳金。
2.4举行税务听证时控辩双方要善于直接引用对方证据。在听证现场, 人们只会出示对自己有利的证据, 不会出示对对方有利的证据。但在实际听证中, 常常会出现自己的证据为对方所用的结果。以上述那起模拟听证为例, 调查人无法证实当事人主观上的故意, 辩护人紧紧抓住这一事实, 反证当事人没有偷税, 得到税务机关的认可。案件究竟不取决于任何人的主观意志, 取决于控辩双方提供的证据对谁有利。
2.5举行税务处罚听证时应保障主持人依法行使职权。这在《税务行政处罚听证程序实施办法 (试行) 》中有明文规定, “听证主持人应当依法行使职权, 不受任何组织和个人的干涉。”这一规定和我国的独立审判精神保持一致, 我国的法律明确规定, 审判机关独立行使审判权, 不受任何组织和个人的干涉。税务行政处罚听证的主持人独立依法行使职权, 可以最大限度保持听证的公正。
2.6举行税务行政处罚听证前应做好充分准备。听证现场人们看到控辩双方唇枪舌剑, 常常出现精彩的场面。这时我们往往会佩服讲话者表达水平。表达水平在这时的超水平发挥固然重要, 但这种发挥还要依赖听证前的充分准备。这在控辩双方都是一样的。
2.7听证时应处理好适用法律间的优先问题。一宗案件的适用法律, 往往不止一部, 而且还有行政法规, 还有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红头文件, 在听证会有时会形成法律、法规、文件之间互相打架现象。怎样处理这类问题, 司法部门一般采取法律优先方式处理, 也就是法律优先于法规, 法规又优先于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一般性红头文件。
2.8纳税人要善于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实行税务行政处罚听证制度, 目的之一是要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就是说当纳税人面临税务行政处罚时, 要及时提出听证的要求, 并积极做好听证的准备。不要认为听证只是个形式, 税务机关该怎样处理还会怎样处理, 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税务机关是否重视纳税人的意见, 要看你说的是否有道理。因此, 纳税人要从自己身上找一找原因, 法律已经给了说话的权力和机会, 就应该有效行使权力和把握机会。
2.9纳税人和税务干部平时都要创造机会旁听听证和诉讼。旁听听证和诉讼, 不光听, 还要分析总结, 看控辩哪些发言是成功的, 哪些发言是失败的, 从旁听中添本事, 长才干。在依法治税、依法行政不断深化的形势下, 今后听证将是行政执法经常使用的一种方式。
3需要进一步强调的法律问题
听证是整个税务行政处罚的组成部分, 因此处理好与之相关的法律问题十分必要。如果相互衔接法律环节没有处理好, 那么即使听证十分成功也是事倍功半。
3.1听证的事前、事后都存在程序问题。听证是整个税务行政处罚的组成部分, 因而在听证之前程序问题就已经存在。《税务行政处罚听证程序实施办法 (试行) 》第三条规定:“税务机关对公民作出二千远以上 (含本数) 罚款或者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作出一万元以上 (含本数) 罚款的行政处罚的行政处罚之前, 应当向当事人送达《税务行政处罚事项告知书》, 告知当事人已经查明的违法事实、证据、行政处罚的依据和拟将给予的行政处罚, 并告知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这条规定就明确了听证前就存在着程序问题, 行政处罚前必须告知当事人有要求听证的权利。如果没有告知, 那么行政处罚不成立。听证后的程序问题, 主要是说听证后行政处罚得以成立。还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也要看听证程序 (包括事前事后程序) 是否合法, 并以此作为裁判行政处罚决定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依据。
行政听证会 篇11
一、行政听证制度的起源
(一)行政听证制度法理基础
有关听证的思想在西方国家由来已久,英国普通法中的自然公正原则一般被认为是听证思想的法理基础。自然公正原则在适用上有很大灵活性,在英国普通法上,包括两个最基本的程序规则:第一、任何人不能成为与自己有关案件的法官;第二、任何人的辩护必须被公平地听取,亦即“听取另一方意见”原则。上述自然公正原则的第二个程序规则直接构成行政听证的法理基础。此后英国行政听证制度的发展以及听证权的不断扩大,都被认为是自然公正原则的进一步适用。
(二)行政听证制度理论深化
美国的“正当法律程序”又深化了行政听证制度的理论基础。美国宪法修正案第5条规定:“未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宪法修正案第14条又规定:“任何州不得未经正当法律程序而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可见,正当法律程序适用于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宪法正当的法律程序的意义就是公正行使权力要求行政机关对当事人作出不利决定时,必须听取当事人的意见。1946年,美国国会制定的《联邦行政程序法》,第一次将听证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写入法律。
二战以后,大陆法系国家,尤其是德国、日本、意大利,对战争进行深刻反思,开始重视人权的保护,强调国民的主体地位,反映在行政领域,就是不再将国民视为行政管理的客体,开始重视国民对行政活动的参与。听证,作为体现行政公正、公开、民主的核心制度,也因此在各国得到广泛运用,此后又传到日本和拉丁美洲一些国家。
二、行政听证制度在我国的发展
(一)行政听证制度在我国的建立
中国1996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首次规定了行政听证制度,这是我国引进国外先进法律制度的一次有益尝试。这种尝试是在中国已具备听证制度的法理基础的条件下进行的。我国宪法第27条第2款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经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演变为具体的法定形式,听证就是法定形式的一种。另外,依法治国发略的提出也为行政听证制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首次将听证制度引入我国行政决策领域。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又将行政听证制度引入我国行政立法领域。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将听证制度引入环境影响评价,为保护环境资源提供了法律依据。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对听证程序作了更为具体的规定。将行政听证制度推而广之,凡是涉及到重大公共利益的,都必须进行听证。
(二)我国行政听证制度的立法现状
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该法第42条规定:“行政机关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处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行政机关应当组织听证。”行政处罚法是中国结合自己的国情借鉴国外听证制度的首次尝试,也是中国行政程序的重要突破。
第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该法第23条规定:,制定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性服务价格、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等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应当建立听证会制度,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主持,征求消费者、经营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论证其必要性、可行性。
第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该法第58条规定:行政法规在起草过程中,應当广泛听取有关机关、组织和公民的意见。听取意见可以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这一规定意味着立法听证在我国的确立,标志着我国立法制度向民主化的道路迈出了重要一步。
第四,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47条规定:“行政许可直接涉及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向有要求听证的权利;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在被告告知听证权利之日起五日内提出听证申请的,行政机关应当在二十日内组织听证。申请人、利害关系人不承担行政机关组织听证的费用。”同时该法在第48条规定,行政机关应当根据听证笔录作出行政许可决定。可以看出行政许可法规定了两种启动行政听证的方式、行政机关依职权举行、依行政相对人申请举行。
随着我国依法行政进程的推进,出于规范行政权的需要,行政程序制度日渐受到重视,行政听证制度也随之受到推崇。行政听证制度不仅促进了决策与治理的公开性,有利于政府行为的法治化,而且通过公民参与消除了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不信任。因此,建立一套完善而合理的行政听证制度在我国政府的行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行政听证制度所体现的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的行政法原则,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行政行为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标志。
行政听证会 篇12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行政决策听证制度的精髓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是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灵魂,也是进行科学决策的首要原则。邓小平指出:“对于我们无产阶级革命者来说,实事求是地说明情况,认真地去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历史和现实,才能够正确制定我们的战略规划,部署我们的力量。”他强调“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行政决策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它是对行政行为的一种选择活动。这个选择正确与否,归根到底取决于是否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因此,政府决策必须从实际出发。决策从实际出发,首先要做到从决策对象的实际出发。任何决策都有一个对象问题,都是针对特定问题进行的决策。决策对象的客观规律是决策者必须考虑的最根本的实际。只有符合决策对象规律,才谈得上决策的科学化问题。因此,决策者实事求是地对待决策对象,是提高决策正确程度的根本要求。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重大决策,即把全党全国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就是因为它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了使决策符合客观实际,基础的一环就是进行周密系统的调查研究。
深入而正确的调查研究是制定政策的基础,也是做出决策的前提。毛泽东指出:“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因此,在做出决策以前要做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如果不是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调查研究上,而是放在开会、讨论,或者关起门来冥思苦想上,那就“一定要产生错办法和错主意”。1941年8月,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中,明确提出:“系统的周密的社会调查是决定政策的基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毛泽东的名言。江泽民进一步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更没有决策权。”
现代社会,经验决策已转向科学决策,仅凭个人、主要是领导者个人的经验、智慧来决策已不适应整个社会的发展,要在现代社会的舞台上做出科学的决策,就必须要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依靠调研机构、依靠群众、专家和集体的智慧,在集中正确意见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决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了解情况的手段和方法越来越丰富,政府机关进行决策,其智囊团、调研机构是不可或缺的,但是这些机构、人员呈给决策者的已经是第二手、第三手甚至是经过多次修改的资料,与基本情况有着或多或少的差距,所以直接听取民众的意见,尤其是对一些涉及群众重大利益的问题进行决策时,直接听听群众的声音,决策者可能会获得更多的启示。所以在行政决策领域中引入听证制度,使决策方、决策相对方、决策相关方聚集起来,就是为了决策者可以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为决策者提供一种更便捷的方式,既省去了许多奔走讲解的时间,提高了效率,同时又获得了第一手的资料,可以认识事物的本质,对行政客体的规律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行政决策的科学性自然能够体现出来。科学决策要求民主化、科学化,行政决策听证制度就是民众直接参与的扩大化,民主的体现,之所以在行政决策中引入听证制度,采用把代议转化为直接参与的这样一种形式,就是为了一切从实际出发,能够深入调查研究,从而保证行政决策的科学性。
二、群众路线是行政决策听证制度的宗旨
群众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创造社会历史的活动,就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活动,社会领域中各种力量交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就是社会发展,而一定的历史主体就是社会发展动力体系的载体。所以说必须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必须充分相信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历史创造性。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主角。
在行政决策中坚持群众史观,群众路线是行政决策的生命线,离开了群众路线,决策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决定了人民群众是决策的主体,行政决策必须代表人民的利益。这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决策的一个根本问题。毛泽东曾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他在1943年《关于领导方法若干问题》中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群众路线可以帮助决策者正确认识行政决策的方向、全面把握决策信息。任何决策都有一定的目标和指向,总是为了回答或解决一定的问题,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问题。对于社会主义社会来说,无论针对什么问题的决策,其根本目标和方向都是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这就决定了我们的任何决策都必须以“为人民服务”和“向人民负责”为最高的价值取向。既然我们的决策活动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那么在决策过程中贯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顺理成章的。同时遵循群众路线,深入群众,发动群众,才能及时捕捉到大量信息,倾听到实践的呼声,才能更正确、更全面地分析、处理信息,从而使决策有足够的客观依据,使之更符合客观实际,符合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行政决策听证制度正是群众路线在行政决策领域的体现,只有把群众路线作为它的宗旨,才能确保听证制度初衷的实现,实现决策民主,让人民群众真正参与决策,确保行政决策的科学化。
听证制度在我国虽然是舶来品,但经上述分析不难发现,其实质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切从实际出发,群众路线等经典理论,也符合我们党的根本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工作路线。因此,行政决策听证制度在我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将听证制度引入行政决策领域也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摘要:我国行政决策听证制度还处于成熟发展的时期, 它在适用过程中出现了种种令人疑惑其存在合理性的问题, 本文深入探析行政决策听证制度得以存在的理论基础, 发掘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和群众路线的哲学本质。
关键词:行政决策听证制度,本质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90-91页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14页
[3]毛泽东选集.第1卷[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