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维修信息系统

2024-10-04

设备维修信息系统(共12篇)

设备维修信息系统 篇1

0 引言

医院设备的维修、保养、运行状态直接影响了医院工作运行的质量、效率及病人对医院的满意程度。建立良好的维修信息管理系统对提高医院医疗设备的使用效率、及时处理故障及医疗设备故障分析预测都有极大的帮助,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性维修都具有重要意义[1]。最终目标是建立符合医院医疗设备维修实际情况,能进行设备故障统计分析的医疗设备维修信息系统。

1 医疗设备维修信息系统的构建

1.1 系统开发的基本原则

系统开发遵从高效性原则,数据采集时尽量采用已有的数据及数据格式,以便实现数据共享,减少重复劳动。系统软件主要使用对象是设备维修部门,因此系统开发时应根据具体实际工作流程来设计系统,做到方便实用,用户界面友好,操作灵活方便。尽量采用相对较先进的理论和方法,编程软件及数据库系统尽量采用较新版的软件,另外要求系统能对设备故障进行统计分析,找出故障原因并进行预防性维护。

1.2 需求分析

设备维修主要业务有:设备信息管理、设备维修管理、备件管理、设备年检、维修备件情况的数据分析、维修人员权限管理、部门管理、供应商管理。

维修管理包括故障报修登记、维修处理、维修验收、备件管理。业务流程为使用部门通过电话或上门报修,由维修人员进行报修信息登记,随后由维修工程师进行维修处理,如果维修过程中需要配件应该向设备科提出配件采购申请。保修期内的设备在做好登记工作后请有关厂商维修。如果设备无法修理或维修费用过高已无维修价值时向设备科提出报废申请并做好登记。设备完成维修后应该进行维修验收并做好接收人员签字登记。

1.3 系统结构设计

系统采用目前已经成熟的技术Client/Server(客户机/服务器)结构,前端客户终端通过局域网连接后端服务器。C/S结构具有并行处理实时数据、响应速度快、安全可靠的特点。

硬件配置为服务一台, 操作系统为Windows server 2008数据库系统,数据库为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企业版。客户端电脑共二台,操作系统为Windows7 professional;系统开发环境为桌面应用平台采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0.Net,Visual C#作为程序开发语言。系统总体功能架构见图1。

2 数据库设计

经过需求分析对维修业务所涉及的输入输出数据、各种表单和表格有了详细的了解,再通过概念设计分析实际工作中涉及的表单、报表、数据源,找出实体、属性及实体间的联系,构建实体-联系E-R图,见图2。接着进行逻辑模型设计,即将E-R图转化为关系模式, 找出主键、外键并进行优化,最后通过物理设计将逻辑设计的结果即关系模式转化为数据库字段表,并根据需要定义数据类型、空格允许及约束,如维修表结构见表1。

3 软件设计

本系统是基于Windows平台多用户系统,通过C#中SQL数据库访问接口与SQL Server数据库进行数据交换,系统共分维修管理、备件申请、年检管理、报表统计、系统维护五个子系统,通过用户权限管理完成对用户操作的限制,从而保证数据库的安全性。

3.1 主控菜单设计

主控菜单完成对维修管理、备件申请、年检管理、报表统计与系统维护五个子模块的切换,另外在报修登记、维修处理、维修验收中也可以方便完成相互的切换,使得用户操作更加灵活方便,见图3。

3.2 维修管理模块

维修管理分报修登记、维修处理、维修验收三个部分。通过对设备编号、设备名称、生产商、出厂编号、日期、使用部门等组合查询,在设备信息库中查到该类信息并显示出来,点击鼠标左键即可选中记录并填充到登记表格中,填写完设备登记信息,即可以转入维修处理状态(共有登记、维修、完成、配件、外送、已取、报废七种状态),通过查询可以随时了解设备维修目前处于哪个阶段。如果无维修价值或设备超出使用年限申请报废处理,在保修期内的设备外送公司维修)。如果需要维修配件应提交申请给设备科领导审批。修好的设备在发给使用科室前还要经过维修验收,并打印出设备接收单,请接收人员签字。

3.3 其它模块

备件管理主要对设备维修过程需要备件时,应填写备件采购申请,向设备科提出采购申请。年检管理主要是对设备进行预防性检测维护,通过对各类设备预先编制年检计划,对已做的年检记录进行分类保存。报表统计主要对维修信息、年检信息、备件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找出故障发生的原因并进行预防性维护,统计完的资料可以打印出有关报表。系统维护模块分用户管理、部门管理、系统信息、供应商信息四个模块。分别对用户名称、代码、首字母拼音、权限进行设置,部门管理对使用部门名称、代码、首拼音字母进行设置,系统信息提供版本及版权信息,供应商信息主要对供应商名称、供应设备、联系人姓名及电话进行设置,以上信息设置安全权限,只有系统管理员才可以进行操作,以保证系统的安全性。

4 系统运行情况

设备维修管理系统经过近一年的运行,使用效果较好,有效地提高了维修管理的效率,能统计任意时间段内设备的故障次数等信息。通过对维修工程师分别设置使用权限、用户名及登录密码,每次维修都有维修工程师姓名等信息,因此可以分别统计任意时间段内维修工程师的工作量及维修情况。此外还可以对各类设备维修量情况进行分析,经过对一年的维修记录进行统计,电脑维修占总维修工作量的48.3%,其次分别为打印机维修占17.4%,推泵、注射泵维修占12.5%,监护仪维修占8%,传真机维修占4.54%,掌式、指式血氧仪维修占1.7%,其它维修占7.56%。随着医院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各部门拥有计算机及周边设备数量(近万台)及使用率都有很大的提高,所以故障发生率也相对其它设备较高。电脑故障分硬件及软件故障二种,经统计硬件故障占52.9%,软件故障占47.1%,硬件故障略高。另外还可以对同种设备的不同品牌的故障情况进行分析,如我院使用的监护仪品牌较多,以PHILIPS、迈瑞、金科威为例,用这三种使用时间超过8年的监护仪进行比较,统计时间为一年。PHILIPS监护仪故障次数占其设备总数的2.72%,迈瑞PM9000监护仪故障次数占其设备总数的15.63%,金科威UT4000监护仪故障次数占其设备总数的24.07%,通过上述的初步分析可以对今后预防维修提供指导,对于故障较为严重的设备进行重点年度检测。

5 结论

设备维修信息系统的建立,能够提高医院维修管理的质量和效率。目前预防性维护已经受到大家越来越重视,通过对出现频率较高的设备故障原因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性维护,可以显著改善人力、物力的成本,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

设备维修信息系统 篇2

一、设备信息管理系统运行情况

2016年上半年对设备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了升级,本次升级主要是针对点检驱动个别电脑不能识别的优化,同时也将系统内通知功能进行了优化。系统升级后设备部已针对本次升级内容,修改了系统培训手册,让全体设备管理人员进行了学习。

针对大修技改后

本共计发生3次系统故障分别为:

1、公司外网网络中断系统服务器断开,网络恢复后也不能进行连接,后经现场重启服务器及软件,故障消除。

2、点检标准修改后上传过程中,导致服务器软件卡死系统瘫痪,后经系统技术人员远程恢复。

3、系统软件瘫痪,重启后系统恢复。

二、设备信息管理系统管理情况

截止到2016年11月15日,我公司设备点检人员共计点检1434858项、实点率99.96%,到位点23292点、到位率99.99%,未能达成两项全部100%的原因是3次系统故障所致。缺陷任务共计上挂447项,除19项办理延期处理外,其余全部处理完毕(延期项为大修之后发生项),缺陷共计考核3次,考核原因为缺陷上挂不符合要求没有详细描述清楚。

针对系统故障及硬件故障的避免及维修,我公司与系统开发商签署了维护合同,以保证系统故障的避免和及时维修确保设备信息管理系统正常运行。

三、下年工作计划

1、首先确保系统运行正常,年初将要求系统开发商来公司,进一步完善系统功能,修复现存在的漏洞。

2、做好日常维护工作,及时解决现场出现各类使用问题。

工业设备远程信息监控系统探析 篇3

关键词:远程控制;故障诊断;网络技术

随着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等信息化进程的推进,整个社会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中,信息处理变得越来越重要了。而作为信息处理的一种典型模式,企业等各类社会组织的“内部资源处理系统”迅速地发展起来,并逐步成为组织各种业务的基础设施。在这些内部资源系统的服务器和主机上,配置了大量的业务处理应用软件,存放了越来越多的数据。这些资源(软件和数据)与组织的各种业务紧密相关,已经成为组织的重要财富,在企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全球化的商业环境中,一个大型的企业可能在全世界都有其正在运行的系统和产品,那么如何安全快速地远程访问这些系统,了解它们的运行情况呢?目前,企业资源的远程访问只能达到对内部文件的共享。多数的远程应用也不可能达到像在本地一样的方便。

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用户(特别是OEM的用户)希望能够通过互联网对所售出的产品进行查询、诊断和维护,这样可以加强管理、减少维护工程师到现场的时间和费用,不仅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成本,同时也能为客户提供更为快捷的服务,减少客户的损失,这样,远程诊断和服务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Internet的发展为各行各业带来了全新的理念,把设备的远程信息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已经能够把生产企业、设备供应商二者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得设备供应商可以在异地通过网络对远程设备进行信息交换。因此对工业设备远程信息监控系统的应用研究具有可行性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远程监控是国内外研究的前沿课题,国内外都展开了积极的研究。1997年1月,首届基于Internet的远程监控诊断工作会议由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联合主办,有来自30个公司和研究机构的50多位代表到会。会议主要讨论了有关远程监控系统开放式体系、诊断信息规程、传输协议及对用户的合法限制等,并对未来技术发展作了展望,由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合作开发基于Internet的下一代远程监控诊断示范系統,这项工作同时也得到了制造业、计算机业和仪器仪表业的Sun、HP、Boeing、Intel、Ford等12家大公司的热情支持和通力配合。之后,由这些公司共同推出了一个实验性的系统Testbed。Testbed用嵌入式Web组网、用实时JAVA和Bayesian Net初步形成在Internet范围内的信息监控和诊断推理。另外,许多国际组织,如MIMOSA(Machin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pen System Alliance)、SMFPT(Society for Machinery Failure Prevention Technology)、COMADEM(Condition Monition an Engineering Management)等,也纷纷通过网络进行设备监控与故障诊断咨询和技术推广工作,并制定了一些信息交换格式和标准。许多大公司也在他们的产品中加入Internet的功能,如Bentley公司的计算机在线设备运行监测系统DataManager200可以通过网络动态数据交换(NetDDE)的方式向远程终端发送设备运行状态信息;著名的National Instruments公司也在它的产品LabWindows/CVI以及LabVIEW中加入网络通信处理模块,因而

可以通过WWW、FTP、E2mail方式在网络范围内进行监控数据的传送。法国ALARM研究组对生产过程的智能报警和监控系统进行了长期研究,并在多个项目中进行了应用。西门子、施耐德等著名自动化公司也推出了相应的产品。

目前,各种短距离通讯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包括各种总线技术、远程I/O、分布I/O等都已经在世界上普及应用。传输介质有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无线电等。

利用无处不在的电话网络、GSM无线网络进行工业数据传输技术的实现使我们有了一种经济、有效的远距离通讯方法。由于其对可靠性和传输速率上要求极高,实现起来较困难,所以远程监控和故障诊断刚刚起步、而在国内主要出于实验阶段。随着技术的成熟、用户需求的增加,应用前景也非常广阔。

国内对于远程监控技术也开展了积极的研究。目前,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已经取得了较为先进的研究成果,如西安交通大学研制的大型旋转机械计算机状态监测系统及故障诊断系统RMMD、华中科技大学开发的汽轮机工况监测和诊断系统KBGMD、哈尔滨工业大学的

微计算机化机组状态监视与故障诊断专家系统MMMDES等。

远程监测与故障诊断主要包括诊断知识的表达、诊断知识的获取及其软件实现、诊断知识的扩展软件实现以及如何实现用户与诊断中心的交互。远程监测与故障诊断在工业控制的实际应用中,可采用不同形式来实现。

一、基于Modem拨号的点对点型

通过本地Modem、公用电话网、远端Modem来监测远端设备,这种点对点远程监测简单实用,设备要求少,在远程监测时,只要企业提供公用电话线即可,设备供应商就可通过特定的软件对其设备进行监测。其缺点是不能实时联接、数据流量小、不能做到资源共享,企业无法获取新的诊断方法。

二、基于互联网的网络型

网络型远程监测与故障诊断是一个开放的分布式系统,可运行在基于TCP/IP网络协议的网上,使用户能够实现上、下位机以及更多层次的厂级联网。TCP/IP网络协议提供了在不同硬件体系结构和操作系统的计算机组成的网络上进行通信的能力,一台PC机通过TCP/IP网络协议可以和多个远程计算机(即远程节点)进

行通讯。就是采用网络技术,将用户的工业设备与生产企业的计算机之间建立一个通道,从而达到远程监控和故障诊断的功

能。要实现以上功能,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1.工业设备连接以太网,现阶段大部分的厂家生产的产品提供以太网模块,使产品备用连接以太网的能力。

2.工控设备与Internet的连接。目前,在我国连接Internet的方式主要有拨号连接和专线连接,由于专线连接造价比较昂贵,所

以应用不很普遍,拨号方式需要经过Modem由PPPoE拨号来连

接Internet。主要有ADSL、CDMA、GPRS等(其中CDMA和GPRS主要是用来进行无线连接)。我们主要是用以上三种方式进行连接Internet。但是工控设备本身不支持PPPoE的拨号方式,所以我们必须借助一个路由器,通过路由器使工控设备连接到Internet上。

3.访问到工控设备。工控设备在组态时分配一个IP地址,这个IP地址是局域网地址,在Internet上我们是不能直接访问这个IP地址的。所以我们就应用到一个VPN技术。通过VPN技术在本地计算机和远程工控设备的路由器之间建立一个专用的数据通道,就好像我们的计算机和远程工控设备在一个局域网内,从而可以直接访问。

随着社会的发展,使得工业设备自动化水平越来越高。而生产企业的维护能力有限,迫切需要建立起远程实时监测和诊断系统,由设备提供商、企业技术人员和行业专家共同实现及时、准确的预防和诊断设备故障。

参考文献:

[1]阳宪惠.现场总线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张俊星,魏玉东.开放式工控实时数据库的设计[J].计算机应用,2000,20(3).

[3]夏素霞.基于Web技术的工业远程控制系统的实现[J]. 计算机与现代化,2005(9).

设备维修信息系统 篇4

1. 供电段组织机构及业务分析。

供电段是铁路电气化区设置的基层运营管理单位, 是牵引供电设备检修基地和事故抢修中心, 其上级为领导机关为铁道部机务局、铁路局机务处。供电段实行三级管理, 段部设调度、计划、技术、设备、材料、车队等生产和行政管理部门;下设各专业室、车间;车间以下分别设检修车间和工区。供电段组织机构如图1所示。

供电段的主要工作内容是负责供电设备的运营管理、日常维护、维修测试、故障抢修以及零配件修配等;供电设备发生故障时可以有效的组织人力、装备进行抢修等, 其根本任务是保证牵引供电设备安全可靠地供电和电气化铁路的正常运行。由于供电段包括较多的业务部门和业务环节, 各业务环节之间关联紧密, 完全采用手工方式处理这些业务效率很低, 而且容易出错。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发展, 为供电段业务的信息化提供了便利条件。牵引供电设备维修信息系统将紧紧围绕供电段的供电设备, 通过计算机网络将各种设备及业务部门连接成一个整体, 通过运行在网络平台上的管理信息系统, 实现供电段供电设备维修的信息化。

2. 系统总体设计:

根据供电段的组织结构和主要业务需求可将牵引供电设备维修信息系统可将供电段业务分为基本信息管理、设备管理、材料管理、故障事故管理、技术文档管理、系统维护等模块。详见图2所示。

基本信息主要包括供电段组织机构、工区等信息;材料管理主要是对材料的库存、采购、入库、出库等信息进行管理;技术文档管理主要是对供电设备的图形、图纸、技术资料信息进行管理;系统维护主要完成对系统基础数据的维护、权限分配等工作;设备管理和故障事故管理是牵引供电设备维修系统的核心, 以下将介绍这两个模块。

2.1 设备管理:

从供电段的业务功能角度考虑, 设备管理应包括设备台账管理、异动管理、检修管理、巡视管理等。设备台账管理是设备基本信息的入口。设备在向现场按照以前, 应先办理相应的手续, 从库存中领出设备, 然后将设备安装到现场, 安装完毕后应由设备的维护或使用单位录入设备的明细信息。通过设备管理模块, 可以完成对整个供电段设备情况的查询、统计等功能。设备异动指的是设备的变迁、拆除和报废等。当设备发生位置变迁时, 应在设备异动表中增加该设备变迁异动记录, 并更新设备台账中的设备安装位置信息。当设备拆除、报废后, 也应在设备异动表中增加该设备相应的异动记录, 并更新设备台账中的相关信息。检修一般分为计划修和故障修。计划修是按计划对供电设备进行预防性检修;故障修是对供电设备发生故障后进行的检修。目的是保证电气化铁路牵引供电的正常运行。根据供电段的业务要求, 需要工区按照计划对铁路沿线的各种供电设备进行巡视, 全面、详细的记录各设备的状态, 并将设备异常状态及时上报给上级主管部门。

2.2 故障事故管理:

设备的故障指在巡视过程中发现的设备的缺陷或异常状态经工区、车间的上报, 由技术室制定抢修方案, 并将抢修方案下发到相应的工区或车间, 指导工区或车间完成对事故故障的处理。在实际的供电系统中, 由于设备固然属性、人为或者自然灾害等因素, 故障事故是无法避免的。故障事故发生后, 及时获得设备的故障信息, 并根据故障类型、故障地点等信息查看相应的技术文档, 以最快的速度制定出抢修方案, 完成抢修工作。

3 系统主框架的实现。

系统设计采用三层C/S (Client/Server, 客户机/服务器) 模式结构, 客户端程序开发采用的Delphi7.0, 服务器端分为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 数据库采用的是SQL Server 2000。

3.1 用户登录界面:

用户登录界面是每一个应用软件都不可缺少的部分, 其主要功能是保证用户的数据安全。该系统的登录界面如图3所示。按照软件设计的做法, 登录时输入的密码是不直接显示出来的, 而是使用"*"来代替。点击登录后, 系统将查询用户表中的记录, 若有该用户记录且密码散列值相同则登录成功, 进入系统主界面, 否则登录失败。

3.2 系统主界面:

主窗体是牵引供电设备维修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提供人机交互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操作平台。通过主窗体, 用户可以打开与系统相关的各个子模块, 完成对软件的操作和使用。点击系统的登录窗体, 登录成功则进入系统的主界面。系统主界面如图4所示。系统主界面由菜单栏和状态栏组成, 菜单栏列出了各子系统中的相关模块, 使用者可以通过双击选择相应功能进行操作。状态栏状态条中显示的是系统当前信息包括单位名称, 当前操作人员以及系统时间。

4. 结束语。牵引

供电设备维修信息系统是为了供电段设备管理和故障事故处理而建立的。随着电气化铁路迅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电气设备投入到牵引供电系统中去, 及时、准确的掌握这些供电设备的状态信息, 将为设备维修和故障事故抢险提供强有利的支持, 保证电气化铁路牵引供电安全可靠的运行

摘要:根据当前国内对电气化铁路对牵引供电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的要求, 结合供电段的实际需求研究并设计了一套供电设备维修信息系统, 本文介绍了供电段的业务需求, 讨论了并初步实现了该系统的主框架。

关键词:设备维修,供电段,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黄澄宇.供电设备维修策略及维修关系系统研究华北电力大学硕士论文2003.6.

[2]闵庆海, 巫世晶, 向农.发电设备维修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中国设备工程, 2002.6.

设备维修信息系统 篇5

为进一步提高公司机电设备管理水平,认真贯彻落实设备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的实施工作各项计划,确保各部门、各厂矿保质保量、按时完成项目工作,“设备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办公室”联合“北京正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制订了设备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目标考核办法。

一、考核目标:

通过考核,使各厂矿的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按照总体要求、圆满完成项目建设目标。

二、考核依据:

神华乌海能源公司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实施计划,和相关的进度安排等文件是本考核办法的主要考核依据。

三、考核对象:

本考核办法针对本项目各实施单位和全体实施人员,分别考核。各厂矿是设备管理信息系统项目主要工作承担者和日常使用单位,是本办法的重点考核对象,各厂矿机电厂(矿)长是本项目的第一责任人,是重点考核对象,要和项目委员会分别签订目标责任状。

四、考核单位:

项目办公室是本办法的考核监督单位,定期向项目委员会报告考核事项,恩达国际项目实施队伍负责检查、统计工作进度,定期向项目办公室提交进度报告、抽查结果和考核建议。对严重拖延或者重大贡献的单位或个人提出奖惩建议。

五、考核办法:

本考核采用百分制形式(基本分为100分),按照考核条款扣分,扣完为止。增加不限。成绩突出者项目办公室酌情加分奖励。各厂矿和个人分别制定考核记录表,每周项目工作例会上公布各单位项目进度,宣读分值排序,按照分数阶段性表彰或通报批评、项目结束后按照分数高低排序。兑现考核承诺。

六、单位考核条款:

1、不按时上报数据,耽误一天扣一分。

2、没有按照进度完成工作,耽误一天扣一分。

3、设备台帐完整度不定时抽样检查,系统数据和实际不符或者缺少,发现一个扣一分。

4、设备台帐录入进度要按照各单位上报的计划安排抽查,缺少一个扣一分。

5、人力资源登录数据不定期抽查,人员要和实际相符,缺少一人扣一分,资料不完整扣一分,特别是需要专业技术资质的人员,有效期限和年检时间必须准确,发现一个扣3分。

6、四大标准要严格按照规范和各单位计划进度编制,定期抽查,缺少一个扣一分、不符标准,发现一条扣1分。

7、预防性维护程序运行后,要定期抽查,发现一次没有执行系统任务扣2分。检查类型漏一项扣1分。

8、隐患申报和工单要按照要求在系统运行后完全实行网上申报和流转,发现漏报一次扣1分。

9、其他未按照计划、标准执行者,由恩达国际检查人员,上报项目办公室,酌情考核。

七、个人考核条款:

1、按时参加项目会议和培训课程,实行签到制度,缺席一次扣3分。

2、不得代他人登录系统工作,发现一次扣5分。

3、包机人要负责本人管理的设备录入工作,缺少一个扣1分。

4、设备录入人员要对自己录入设备负责,定期抽查,不符标准或者缺少,发现一个扣1分。

5、四大标准编制人员,应按照标准编制,缺少一条扣一分,步骤不完整的扣一分。

6、维修人员按时登录系统领取任务,积压一天,扣一分。

7、点巡检人员按时登录系统领取任务,漏检一个设备扣一分、漏检一项检查类型扣一分。

8、其他未按照计划、标准执行者,由恩达国际检查人员,上报项目办公室,酌情考核。

八、奖励分:

1、无论单位或个人,阶段性考核完成任务者,加10分。

2、设备台帐完整、准确者,加15分。

3、编制四大标准经项目委员会确认为公司规范者,每一个标准,加5分。

4、在本项目实施中有其他突出贡献的,项目委员会酌情加分奖励

九、奖惩办法:

1、单位得分第一名者,奖励…,该单位项目负责人奖励…

2、单位得分第二名者,奖励…,该单位项目负责人奖励…

3、单位得分第二名者,奖励…, 该单位项目负责人奖励…

4、单位得分最低者,该单位项目负责人撤职。

5、单位得分次低者,该单位项目负责人…。

6、单位得分再低者,该单位项目负责人…。

7、个人得分第一名者,奖励…,二、三、…者依次奖励…

十、本考核办法由项目办公室负责修订和解释。

北京正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备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办公室

论信息系统防雷设备的有效性保护 篇6

关键词:信息系统 防雷设备 有效性 保护

中图分类号:TM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0(a)-0089-01

在网络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同时,信息设备也越来越多,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工作电压越来越低,耐压程度也明显降低,使设备对电气环境依赖程度不断增强。。在实际生活中,为了使计算机网络系统正常运作,避免雷击而带来的惨重损失,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信息系统进行雷电防护的重要性。

1 信息系统的供电设备类型

根据接地的类型进行划分,信息系统的电力供应装置的非高压配电体系基本上包括着TN、TT以及IT三个主要类别。所谓TN体系也即是在电源的一个端口处能够直接进行接地,在保护装置的协助下,电气装置裸露的可以导电之处可以很好的与地面相连,而保护装置最为常见的是PE及PEN线;所谓TT体系通常在整个电力系统中具有直接与地面相连的部分,而电气装置的其他裸露的导电部分不需要保护装置的协助下与另外的接地点进行关联;所谓IT体系是指其自身的通电之处并不与地面进行连接,但整个电气设备的裸露导电部分却与地面进行整个的连接。上述三种体系根据自己的特征可以为不同的供电网络所采用,就公用的供电网络而言,基本上是通过TT或者IT两种体系将电力输送到不同的建筑物当中,国际知名的电信技术联盟针对这种类型的供电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推荐使用将变压器进行隔离的方式将TT与IT搭配使用的体系演变为TN-S体系。

2 当前的防雷系统种类

(1)防雷装置的类型划分。就目前防雷措施而言,信息化的防雷以及传统防雷是两种主要的防雷措施,两种防雷措施在防雷的要点、体系等方面均存在着加大的差异,因此在具体使用中应该加以区别。就传统意义上的防雷措施而言,其主要是作为保护建筑物等而存在,主要防范的仍是直接雷击对于建筑物、设备等的损害。信息化的防雷措施目的在于保护信息通讯设备、电子通讯工具等不遭受雷电的损害,而进行保护的焦点也并非直接雷击,而是感应雷击,防止因为雷电的电磁带来的对信息设备的损害。具体而言,信息化防雷措施又可以通过对感应雷区设置、屏蔽、连接地面、电磁干扰保护器等多种方式对雷击进行防范。

(2)雷击类型的划分。通常而言,直接雷击与感应雷击是两种主要的雷击类型。所谓直接雷击就是指雷电直接与建筑物、数目、通信设施、动物等接触,从而对接触物进行直接的损害,较为严重的甚至可以摧毁建筑物以及动物的伤亡等;所谓感应雷击就是指雷电所在的云层与地面之间的空间正好位于干扰电信线路、地下线路及其他线路的范围内,从而通过这些电缆的传导作用将雷电所具有的电压、电磁波等传到给这些线路的主机中,从而对主机的工作产生重大的干扰作用,最终演变为对于设备的损坏。感应雷击对于电子设备、信息设备而言具有十分严重的影响力,据统计,目前超过八成的电子信息设备的雷击损坏来自于感应雷击,因此有必要进行足够的额防范。

3 雷电对于信息系统的危害

(1)案例简介。2010年,浙江某地的一化纤企业遭受到了雷电的袭击,导致企业的变频器、计算机控制设备、电脑显示器、传导器等电子信息设备发生损坏,而这也为企业带来了数万元的损失。这次雷击也告诫组织对于电子信息装置应进行有效的防雷保护,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发生。通常而言,雷电对于组织及个人所带来的破坏包括着如下几个方面,而这也能够体现出雷击破坏的层次性。首先是对于电子信息装置进行直接破坏,并造成人员的不必要伤亡;其次是对于电子信息设备的主要零部件以及传到装置进行破坏,从而导致整个电子信息设备的瘫痪;最后是导致电子信息设备的数据库进行破坏,导致数据丢失,影响电子设备自身工作的正常开展。

(2)雷电袭击损坏电子信息设备的途径。雷电对于电子信息设备的损坏途径基本上包括着三种类型:首先是直接雷击的雷电电流通过避雷设备直接传递给地面,而这最终会导致地面的网点呈现出上升的状况,并且由于地面的高压电装备的接地线与电子信息设备的终端进行连接的缘故,使得雷电电流最终传递到电子信息设备终端引发电位反击状况;其次是雷电的电流会在地下进行广泛传播时,多会形成较为广泛的电磁场,从而使得深埋于地下的各种电子导线发生感应,从而最终导致高电压的发生,危害电子信息设备;最后是电力设备的电力供应路线能够在远端感应到雷击,从而借助于电力供给路线传递到最终设备处,这种传递可以是有线方式,也可以是无线方式,最终导致终端的电子信息设备遭受到损失。总体而言,雷电对于电子信息设备的影响基本上涵盖着直接雷击、感应雷击、电磁波干扰及开关电压四个方面。据统计,雷电能量的40%会通过感应雷击对电子信息设备产生影响。因此,对于雷电危害的防范也应该对直接雷击及感应雷击进行同等重视。

4 电子信息设备的防雷保护方式

(1)对于防雷网系统的设计应尽可能做到精密化。目前电子信息系统已经获得了较为广泛的运用,因此对于该系统的防雷措施也应该充分考虑到建筑物的多个方面。IEC-1312-1雷电保护体系能够很好地对电子信息系统的防雷要求进行满足,其独有的雷电保护区域理念也是对原有的IEC-1021-1体系的有效创新。这种保护体系也就是确保能够结合电子信息设备所具有的不同电磁场来对防雷保护区域进行多个层级的划分。在这种保护模式下,电子信息设备所处的雷电防护区被有目的的区分为多种类别,并且分别展现出了不同的特性。

(2)强化防雷具体措施。对于电子信息系统的雷电防范措施基本可以从分流、均压、屏蔽、接地等方面进行强化,这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综合性工作。分流是指通过对接闪器的使用,来对直接雷击的电流进行分流,从而保障电子信息设备不受雷电的损害;均压是指对于处于同一地区的电线、设备等进行有效的连接,从而确保电位的均衡;屏蔽是指采用屏蔽性电缆设备来阻挡由雷电带来的电磁波干扰;接地也就是将电子信息设备所关联的所有金属装置、电线、管道等一定的线路与地面进行连接,而接地的种类也涵盖着防雷击接地、工作接地等。

5 结语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电子信息系统设备的应用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防雷保护强调全面防护、综合治理,要做到科学、可靠、实用和经济,人们对雷电的防护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尽量将雷击可能造成的损害减少到最低限度,以保障各电子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  唐振勇,桂光辉.信息系统中的防雷与接地[C]//全国电力企业信息化大会.2011.

[2] 石玉泉.信息系统建筑物的防雷[J].广东科技,2009.

[3] 周建华,张雪峰.计算机机房网络系统设备的防雷技术探讨[J].西藏科技,2009.

设备维修信息系统 篇7

1 机械设备维修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

为了使得设备维修管理信息系统更加符合实际需求, 作者对某修理单位的修理作业进行了全程跟踪考察, 查看了现行的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情况, 并结合自己在单位以前的工作经验整理出了如下的系统需求分析材料:

1) 制造性企业设备信息的管理需求。定义设备的信息非常多, 以机车的设备管来为例来说, 需要管理的内容如发动机编号、车体统一编号、车型、所属单位等;

2) 修理项目的管理需求。制造性企业设备的修理项目繁多。从修理类型上可分为大修、中修、小修和特修等, 对每一种修理, 其修理范围不同, 修理程度也不同。而且同一种修理, 其车型不同, 组成的零、部件也有很大的差异, 每个部分的修理人员、检查人员也不同。因此对每一个修理部分都应建立唯一的修理信息;

3) 派工单和领料单的录入、打印、查询、撤消需求。派工单要对应修理工, 一张单据上可以有多项内容;领料单要对应材料, 一张单据上只许有1种材料。一次加工申请可能要开出多张单据。录入的数据生成单据, 同时存入数据库里以便查询;

4) 资源管理需求。中修资源主要有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等, 它们都有自己的属性, 如姓名、学历、技术等级、设备名称、编号、技术状况、操作人等等。由于这些资源往往是经常变化的, 所以要求除了方便查阅, 还要方便录入、编辑等。在照片管理上要求能从局域网上传输;

5) 器材的消耗查阅需求。修理器材的管理属于器材仓库的工作范畴, 本系统不参与管理。但应能通过网络查阅每台修理设备的器材消耗统计情况;

6) 灵活的查询功能。查询的目的不同, 所需数据项目也不同。因此要求系统具有比较灵活的查询功能, 大部分的查询只要求数据, 不在意表格格式, 但查询的结果应能保存到文件中, 以便在文字处理软件中使用;

7) 数据库的截断需求。由于所辖修理区内设备较多, 修理项目、填写内容较多, 多年内的数据量可能会使查询速度变慢, 另外对于时间越远的数据, 查询的需求越小。所以使用一段时间后 (比如1年或5年) , 数据库应进行截断以提高性能。同时, 截断下来的历史数据, 也有查询需求, 以便确定制造性企业设备大修记录, 或查看以往修理记录以对车辆进行性能评价等;

8) 资料查阅功能需求。乘上对于机车的维修信息管理, 需要了解车辆的各型、各类修理标准和要求, 操作规范, 设计加工图纸等相关技术资料应以电子版保存, 方便查阅、下载;

9) 网上信息服务需求。当修理中遇到问题时, 应能通过网络向异地、异机进行远程咨询。如建立专家信箱、讨论区、多媒体课件库等。另外, 应能通过视频进行网上培训、教学、对现场进行实时指导等, 以方便与院校、工厂等专家的沟通、请教, 从而提高解决新设备疑难问题的效率。

2 机械设备维修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1) 修理档案库。单车维修项目可分为若干部分维修项目, 某部分维修项目又包含若干部件维修项目。修理档案库记录维修工程的所有任务。对设备的描述为:设备名称、隶属部门、零部件名称、使用时间等;对任务的描述为:各项任务实际开始、结束时间、, 故障情况、修理情况及质量检验记录, 验收情况, 完成任务所需资源 (如器材) 等项;

2) 修理资源库。描述维修工程实施过程中所需的资源情况, 包括技术人员实力、修理设备实力、设备实力和设备的使用、保养、管理情况等等;

3) 修理知识库其中包括: (1) 描述性知识库—存放与维修对象有关的概念、术语以及设备和设备的图纸、图册等等; (2) 过程型知识库—存放维修模型、操作规范等, 也包括视频电子教程等; (3) 经验型知识库—存放专家问题的经验、结论等; (4) 控制型知识库—存放以规则形式表达的关于维修问题的控制策略、维修标准、上级指示等;

4) 修理资料库完成以下各项归档: (1) 所采用的维修计划方案, 其中包括年、月、周计划、周进度表等; (2) 有关文件、指示等; (3) 修理情况登记等; (4) 验收记录、维修工程重要数据及有关评价等。

这样分类建库, 除了按照业务分类需要外, 还考虑到数据库备份的工作量问题。修理档案库和修理资料库经常更新或添加新的内容, 所以要每个工作日后备份;而修理资源库和修理知识变化频率小, 可以采用每次变更、添加新内容后随即备份, 从而减少备份工作量和节省备份磁盘空间。

参考文献

[1]孙建纲.机械设备维修行业发展动向[J].科技信息, 2007 (12) :59-59.

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简述 篇8

20世纪70年代后期, 只有少数企业接触到计算机, 用于设备管理和维修的更少。20世纪80年代初, 设备管理与维修的一些系统在企业的小型计算机系统中出现。在国外, 备件库存实现计算机管理及修理计划在计算机系统中出现。此后, 我国首先突破这一领域的是当时的电子工业部。其所属雷达局组织开发了全国第一个计算机控制的设备管理软件, 并在部级鉴定上受到很高评价。这是第一代设备管理计算机系统。

20世纪80年代初期,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计算机的普及, 在维修咨询公司的推动下, 一些包括内容较广泛的设备管理计算机系统开始出现。这些系统基本上包括了设备管理与维修的各个方面, 这时的系统称为设备管理与维修计算机辅助系统 (CAMM, Computer Aid Maintenance Management System) 。当时在欧洲市场上约有4~5种商品软件。这种系统比起第一代系统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是设备管理与维修计算机系统的第二代系统。

20世纪80年代中开始有一些带有动态管理内容的系统出现, 但由于只能使用小型计算机运行而不能推广。1986年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第八次欧洲国家维修团体联盟 (EFN-MS) 大会上介绍了以米兰大学为主开发的使用PC机运行的设备维修计算机管理系统。这一系统的出现推动了设备管理与维修的计算机管理进程。由于这个系统已把动态的管理放入系统内, 如工作令系统, 形成了以PC机为操作系统的, 包含有动态管理内容的新系统, 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了一步。这种系统经过完善以后被称为计算机维修管理系统 (CMMS) , 是第三代计算机维修管理系统。这个系统经过不断完善, 为相当多的企业采用, 20世纪80年代后期及90年代初期, 多数企业采用这一代的系统, 有的使用到现在, 尤其在欧洲。

计算机维修管理系统 (CMMS) 是根据企业的维修具体情况开发的, 具有很好的适应性, 可以满足企业在维修管理方面的基本要求, 是个成熟的系统, 使用的企业较多。

由于设备管理不只是管理维修, 资产管理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因此这一部分内容被逐步包含进计算机系统中, 经过改进、研发、试用及和企业共同研讨之后, 一个新的模式出现了, 这就是企业资产管理系统 (EAM) , 即第四代的设备管理与维修计算机系统。

目前, 在国际上是第三代系统 (CMMS) 和第四代系统 (EAM) 并存, 以第四代为主的局面。有的企业应用CMMS系统时间较长, 对其比较熟悉, 所以CMMS目前尚有不少用户, 但新建立的系统多数采用EAM系统。

随着技术及管理的发展, 现在又有趋势把一些操作性的内容加进EAM系统, 使其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煤矿设备动态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篇9

现代化矿井所需的设备种类、数量日益增多。如何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计算机设备来有效地管理这些设备,建立以信息化为核心的管理体制,减轻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的数据处理负担,提高设备管理效率和管理手段,是摆在每一个矿井管理者面前的难题。由于煤矿的特殊环境因素,现有的设备管理系统软件很难在煤矿得以应用。通过研究煤矿的实际设备管理需求,本文提出一种煤矿设备动态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方案,实现了对煤矿设备的全过程、全要素管理。

1设备动态管理需求与目标

设备是煤炭采掘企业的重要资产,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保证企业正常生产与安全的条件。由于煤炭生产过程的特殊性和生产环境的特定性,大大增加了煤炭企业现场设备管理的难度,如现场设备没有统一编码,设备管理混乱,井下设备数量难以统计;回收设备随意堆放,导致设备二次使用难度加大;设备经常被移动,使管理部门难以对设备进行跟踪管理;设备状态、检修和维修过程履历难以记录;责任区队难以实时掌控现场设备的日常点、巡检路线、内容和标准;现场设备作业人员的行为难以标准化,并引发相关责任人员的日常检维修过程、内容和行为难以把控跟踪,导致生产安全事故隐患的发生。因此,在煤炭企业建立设备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势在必行。

设备动态管理信息系统以国家、行业的政策为支撑,企业的制度、规范和作业规程为基础,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将设备编码体系、人员定位系统 (人员运行轨迹信息、分站、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卡等)、工业以太网、综合信息办公平台、移动通信网、智能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和设备点检仪等集成为一个规范化的业务管理体系,形成科学、高效的设备管理机制,使煤矿的现场设备管理更高效、准确,从而实现现场设备的“五化”管理,即“位置精确化、过程透明化、信息准确化、管理精细化、行为标准化”,最终降低现场设备管理成本,减少因设备故障引发的安全隐患,提高企业设备管理效能。设备动态管理信息系统要实现的目标:

(1) 实现全矿现场设备的统一编码管理,建立领用设备的信息管理库。

(2) 以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技术为基础、矿井巷道及地面布置图为背景,动态显示各责任区队管理范围内的设备情况(总数、使用、备用、丢失、故障、待修、送修、闲置)、布置位置及移动情况,实现设备现场的全过程管理。

(3) 以责任区队为单位,管理设备为对象,人的行为为要素,制度、规范、措施为标准,巡检路线为驱动,结合人员定位系统(RFID卡、分站)、条码、二维码、智能PDA及相关点巡检设备,实现现场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4) 以岗位定区域,以区域定地点,以地点定设备,以设备定人员,依据相关规范,强化设备检查手段,从而实现设备管理的动态化。

(5) 依据检修作业标准,实现点、巡检人员的现场行为管理,减少设备日常检、维修过程中带来的安全事故隐患。

(6) 实现现场设备的动态卡片管理,记录设备的巡检记录、设备状态、检修记录、检修负责人、检修人员、检修结果、配件更换及设备更换等信息。

(7) 动态更新现场设备信息库,供管理部门及责任部门及时掌握现场设备使用信息、位置信息、状态信息、点巡检信息等相关动态信息,提高设备管理水平。

(8) 为现场设备的分析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

2系统设计流程

设备动态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

设备管理必须有统一编码规则,设备编码信息涵盖设备名称、初次使用时间、初次安装地点(分为井下具体地点、地面具体地点)、移动或固定设备、归属单位及编号,将这些信息用编码生成器生成条码或二维码固定在设备上,并将这些信息添加到设备动态管理信息库中。

将已使用的设备位置信息添加在矿井巷道及地面布置的全景图上(使用GIS技术),使相关管理职能部门和责任区队直观地了解相关区域内的设备安装数量及使用情况等信息。

各单位通过设备动态管理信息库完善本单位使用的设备编码信息内容,将设备参数性能、安装地点、操作说明、用途、包机人、检修维护信息、检修注意事项、巡检要点、设备主管及厂家联系方式等信息添加到设备动态管理信息库。

各单位每天将设备班巡检、日检、计划检修、故障维修、故障分析结果及维修人员等信息添加到设备动态管理信息库中。根据设备检修标准要求不同,上传的信息也不同:大型设备检修必须有职能部门现场负责人、区队现场检修技术负责人、区队现场检修队负责人、现场检修人员、检修结果、配件更换情况或设备整体更换等信息;一般性检修有区队现场检修技术负责人、区队现场检修班组长负责人、现场检修人员、检修结果、配件更换情况等信息;日巡检有现场检修人员、检修结果、配件更换情况等信息。

设备管理人员定期对现场设备进行点、巡检,记录设备相关状态、位置及使用信息,并上传到设备动态管理信息库中,与设备原始信息进行比对,更正相关设备的位置信息、数量变化及状态信息。在井下,使用人员定位系统确认设备的位置信息,可结合智能PDA和点、巡检仪记录设备的状态信息、日常检修信息、责任人的过程行为信息(依据的标准、规范,检查的对象内容)等。在地面,可加装位置分站或读码器,结合人员携带的RFID卡确定设备的位置信息,采用智能PDA和点、巡检仪记录设备的状态信息、日常检修信息、责任人的过程行为信息等。

各责任区队可提取设备动态管理信息库中的制度、规范、标准信息、厂家远程技术指导信息,设置岗位职责范围内设备的日常点、巡检路线、内容和标准。

3应用案例分析

图2为某煤矿与设备动态管理信息系统相关的业务组织。

各相关业务部门的职能:

(1) 各区队每天必须将设备巡检、维护、保养、更换、人员等信息提交到信息库中,提交后不能随意更改,区队可以调取每台设备信息,查看相关资料,便于分析和处理设备故障。

(2) 设备管理员定期使用点、巡检仪对设备进行跟踪检查,以便在数据上传到系统后,能及时掌握设备移动、数量变化、设备状况及设备丢失等动态信息。

(3) 机电管理部通过设备动态管理信息系统把控各单位的设备维护检修过程是否遵循相关制度及技术规范,以便及时发现设备存在的安全隐患,通过下达整改措施,减少设备故障事故,并定期将设备存在的问题上报矿领导。

(4) 物资供应部通过设备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及时了解各单位设备领用、实际使用及材料消耗情况,做到设备库存的动态预警,对急需物品进行采购提醒,并将物资管理存在的问题上报矿领导。

(5) 矿领导查看机电管理部、物资供应部提供的报表,及时掌握真实、全面的全矿设备管理和物资管理情况。

设备巡检处理流程如图3所示。

该矿实施设备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后,实现了以下目标:现场设备的统一编码管理;现场所有设备(井上和井下)的动态管理;现场作业人员的作业过程、风险隐患、规程措施、各种工卡单的管理;现场检查、检修和维修的全过程管理;最新的现场作业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

4结语

以全矿现场设备的统一编码管理为基础设计了设备动态管理信息系统。煤矿企业安装使用该系统后,可实现现场设备信息化、精细化、规范化的动态管理,规范现场作业人员的行为标准化,从而达到现场设备的全过程、全要素管理。

摘要:针对煤矿现场设备管理难度大、现有设备管理系统难以在煤矿应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煤矿设备动态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方案。该系统以全矿现场设备的统一编码管理为基础,以责任区队为单位,管理设备为对象,人的行为为要素,制度、规范、措施为标准,巡检路线为驱动,结合人员定位系统、条码、二维码及相关点巡检设备,实现了现场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关键词:煤矿设备,设备动态管理,统一编码,点巡检

参考文献

[1]王维.煤矿设备信息管理系统的构件化设计方法[J].工矿自动化,2012,38(5):33-35.

[2]李成锁.信息化系统在煤矿设备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煤炭工业,2011(2):58-59.

设备维修信息系统 篇10

1 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维护维修概论

高速公路机电体系就是计算机技术以及电子技术和通讯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综合的使用于高速公路的运作管理体系中。机电体系的维修是对于相关的机电设备事故能及时并合理有效的处理。维护是在相应的时间之内对设备实行一定程度的保养与检测, 并及时的排除安全隐患。在目前的高速公路收费方式中, 与未来相应的收费方式, 能预测到机电体系会持续占据高速公路的收费运作核心。

2 机电设备维护维修信息化管理体系设计

2.1 现存的维修维护程序问题

2.1.1 对维修维护工作进行状况不熟悉

相关的维修人员所维修的内容要管理人员利用人工方法对其进行维修记录单登记, 在月底再进行相关维修次数的统计, 这样维修量就很难直接呈现, 在相关设备使用初期事故率很低的前提之下还可以进行统计, 但是随着设备的运作时间增长, 设备事故率就会不断的上升, 维护工作的持续深化, 统计工作就会非常复杂。

2.1.2 故反馈不及时

很多的事故重出现, 虽说表面上来着不是大问题, 不过事故的诱因是深层次的。比如, 自动栏杆会在车末过完就打下来这样的事故, 这看着问题不大, 不过很有可能就是因为车道相关的线圈质量不好所引起的。在当下的维护体系之下, 中心的维护人员在相关的现场是很难遇到的, 收费人员在几次的维护人员维修不好的状况下就会对相关的情况存在一定的麻木, 若是可以及时的记录该类状况出现的次数, 对事故的有效排除就会非常有利。

2.1.3 收费站对相关的设备运作不了解

在现阶段的体系中, 相关设备维护人员对设备负一定的责任, 设备的情况收费站非常不清楚, 这样的交流可能会因为各类因素而导致不够及时, 进而出现维护人员修好了相应设备, 但是收费站还是以为并没有完成维修们, 这就不能及时的依据各类状况来安排人员的上岗。

2.1.4 备品备件储存量控制

在某个备件出库维护之后, 应人工生成表格, 该数据不能产生一定的警报, 在备件不足时却并未发现。在每个月的盘点时, 才会发现, 这样就不利于设备的及时维修。

2.2 机电设备维护维修信息化管理体系

设计机电设备相关的维护维修信息化管理最终的目的就是降低人为工作量, 提升维护维修的相关成效, 以便于更好的保障设备的完整率。

3 机电设备维护维修信息化管理体系

3.1 体系框架

在局域网上构建B/S结构网络相关的应用, 在利用Interne模式之下的数据库使用, 这对易于掌握以及成本也是比较低的。应一次性到位的进行开发, 这样可以呈现不同的人员, 在不同的地点, 并使用不同的接入方法进行访问以及操作共同数据库。并且, 它可以合理有效的保护相关的数据平台以及管理访问权限, 相应的服务器数据库也会很安全。因为B/S结构数据处理以及程序和数据库储存在相关的服务器中, 这就很好的降低了客户端的电脑荷载, 在中心局点一定程度的维护也降低了成本与工作量。

3.2 设备管理

收费站的现场设备管理模式编写在收集车道和监控室已经运用设备数据基础之上。车道和监控室设备相关数据收集是一个工作量非常大的工程, 需要利用人工登记, 在输进一定的数据库。备品备件管理模式的实质就是已存在的仓库设备, 要做好该模块的基础把步骤是要做好当下的仓库备品备件数据库。并引进条码的概念, 在现代化的企业中固定相关的资产以及材料和成品实况管理, 便于满足竞争力要求, 条码的管理能很好的呈现这点。

3.3 设备事故保修

收费站的管理人员利用设备的维修维护信息化体系对相关设备事故进行一定的保修, 并简化了一定的保修过程。相应的管理人员在此体系内利用表单方式来填写事故的内容, 并使用可视化方法选择车道以及设备的名称, 促使传送设备事故可以一目了然, 以避免口头上信息传送的失误以及不准确性。

3.4 维修单登记

该功能能保障现存的维修维护体系之下现场的填写设备维修记录单模式, 转变为不再是中心管理人员填写相关维修记录汇总, 是维护人员在每次维修之后把维修的内容输进此体系, 一张维修单则对应一张事故报修单, 并且两者可以进行相互查询。

3.5 其他功能

上述的相关设备管理, 事故报修以及维修记录单登记是该体系的三大主要功能, 并且还有用户的管理和系统用户的短信功能, 各类统计报表的打印功能。

3.6 体系拓展

机电设备的维护维修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健全及完善的基准上, 增添相关备品备件的采购以及机电体系的系统升级改造、固定资产的运用状况。以便呈现高速公路的机电管理体系。

4 结语

随着高速公路的车流量持续提升, 相应的业主管理人员对于高速公路的交通工程以及沿线的相应设备有了更高的要求。高速公路机电体系的维护维修研究最重要的就是对维修维护层次的归分, 以及成本、设备、维护人员的管理和常见设备事故解决方案总结和预防。

参考文献

[1]魏养继, 袁绍欣, 郭兰英.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管理系统的研究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 2011 (2) .

设备维修信息系统 篇11

关键词:数据挖掘技术;保护设备;故障信息管理;分析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0-0000-01

数据挖掘技术作为当前计算机信息技术中的一項较为新兴的技术,综合运用了数理统计、模式识别、计算智能、人工智能等多项先进技术,主要是从大量的数据中来发现和挖掘一些隐含的有价值的知识,也就是从大型的数据库数据中挖掘一些人们比较感兴趣的知识,这些被提取的知识通常会表现为模式、规律、规则和概念,将数据挖掘的所有对象定义成数据库或者是文件系统以及其他的一些组织在一起的数据集合,数据挖掘技术也是现在智能理论系统的重要研究内容,已经开始被应用于行政管理、医学、金融、商业、工业等不同的领域当中,在保护设备故障信息管理方面发挥出了积极的作用。

一、数据挖掘技术的概念

随着数据库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数据挖掘技术逐步发展起来,主要是指从大量的数据中发现和挖掘一些隐含的有价值的有用信息和知识,这些被提取的知识通常会表现为模式、规律、规则和概念,将数据挖掘的所有对象定义成数据库或者是文件系统以及其他的一些组织在一起的数据集合,当前数据挖掘技术已经逐渐被应用于了医药业、保险业、制造业、电信业、银行业、市场营销等不同的领域,随着计算技术、网络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在故障诊断过程中所采集到的数据可以被广泛地存储在不同的数据库当中,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数据处理方法来对这些海量的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不仅会浪费大量的实践而且也很难挖掘到有效的信息数据,同时,尽管智能诊断以及专家系统等方式在故障的诊断过程中已经被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这些方法却仍然存在着很多推理困难、知识瓶颈等一些尚未完全被解决的问题,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就可以比较有效地来解决这些难题,在故障诊断的过程中发挥其独特的优势。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分为不同的方法,就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常用的数据挖掘技术方法主要有遗传算法、粗集方法、神经网络方法以及决策树方法等。

二、数据挖掘技术在保护设备故障信息中的实现方法

1.基本原理。在设备出现故障时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设备进行一系列的故障诊断,也就是说根据这一设备的运行记录,对其运行的趋势进行预测,并对其可能存在的运行状态进行分类,故障诊断的实质就是一种模式识别方式,对机器设备的故障进行诊断的过程也就是该模式匹配和获取的过程。

2.对故障诊断的数据挖掘方法建模。针对机械故障的诊断来说,首先就应当获取一些关于本机组的一些运行参数,既要包括机器在正常运行以及平稳工作时的信息数据,也应当包括机器在出现故障时的一些信息数据,在现场的监控系统中往往就会存在着相应的正常工作状态下以及出现故障时的不同运行参数,而数据挖掘的任务就是从这些杂乱无章的信息样本库中找出其中所隐藏着的内在规律,并且从中提取各自故障的不同特征,在对故障的模式进行划分时,我们通常可以借助概率统计的方式,在对故障模式进行识别时可以采用较为成熟的关联规则理论,实现变量之间的关联关系,并最终得到分类所需要用到的一些规则,从而最终达到分类的目的,依据这些规则,就可以对一些新来的数据进行判断,而且可以准确地对故障进行分类,找出故障所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故障的正确方法。

三、数据挖掘技术保护设备故障信息管理的基本功能

1.数据传输功能。数据挖掘技术保护设备故障信息管理与分析系统的主要数据来源就是故障信息的分站系统,而分站系统中的数据是各个子站的一个数据汇总,而保护设备故障信息管理与分析系统所采用的获取数据的主要方式就是一些专门的通信程序构建起系统与分站之间的联系,将分站上的一些汇总数据传输到故障信息系统的数据库中,分析系统所具有的数据传输功能,在进行数据的处理时又能做到不影响原先分站数据库的正常运行,并且具备抗干扰能力强、计算效率高的优点。

2.数据的分析功能。系统在正常运行时,会从故障信息子站或者是分站采集相关的数据并且对这些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最终得到有用的数据信息,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庞大的故障数据进行分析、分类以及整理,能够有效地找出有用的信息,归并一些冗余的信息,对信息进行有效地存储和分类。另外,数据挖掘技术还具有信息查询的功能,可以进行不同条件下的查询,例如按时间段、报告类型、设备型号以及单位等进行查询,实现查询后的备份转存等,根据故障信息系统所提供高的数据信息以及本系统库中所保存的一些整定阻抗值,可以通过逻辑判断生产继电保护动作的分析报告,主要包括对故障过程的简述、故障切除情况以及保护动作情况等,可以便于继电保护人员直观的对保护装置的动作情况进行分析。

四、结语

随着企业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数据库技术的迅速发展,很多企业在一些重要的设备方面都安装了监测系统,对设备运行过程中的一些重要参数和数据进行采集,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设备故障诊断中的一些知识获取瓶颈,将数据挖掘系统充分应用到监控系统中,有效解决故障诊断中的一些困难,事实证明,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到故障诊断中是非常有效的,也是值得研究和学习的新型技术手段。

参考文献:

[1]李勋,龚庆武,杨群瑛,罗思需,李社勇.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保护设备故障信息管理与分析系统[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1,9

[2]李建业,刘志远,蔡乾,赵洪波.基于Web的故障信息发布系统[J].电力信息化,2007,S1

[3]严夏,胡崇晶,汪建余,郑诗木,李强.继电保护故障信息子站系统结构探讨[J].机电工程技术,2008,10

重型汽车设备备件管理信息系统 篇12

备件管理系统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相结合, 以适时、适量、适质为原则, 功能涵盖备件计划、采购执行、入库、消耗、库存适时控制、各类相关的查询与统计等业务。另外, 为确定备件的具体消耗, 可同时开发故障统计子系统。

二、设备备件管理基础理论

备件管理工作庞杂、量大、繁琐, 要真正做好, 需投入很大的人力。备件储备资金占企业流动资金的比率一般达10%以上, 而其周转速度却远低于生产流动资金, 其周转天数一般是生产流动资金的2~3倍, 有的甚至高达5倍以上。为了尽可能降低备件储备、加速备件资金周转、精简人力, 以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 有必要采用一些现代化手段来管理备件。

利用计算机来处理备件的定额确定、计划编制与库存台账等大量繁杂工作, 可大大提高效率、节省人力, 还可迅速反馈信息, 使有关人员能及时了解备件的消耗与储备情况, 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采取对策。计算机辅助备件管理要求有较好的管理基础, 有消耗与储备的基本数据, 将有关消耗与储备定额输入计算机后, 便可编制计划、建立台账。只要建立实际库存与储备定额之间的警示关系, 如Dmin时亮红色, Dp时亮黄色, Dmax时亮绿色等 (D为实际库存量;Dmin、Dmax分别为最低、最高库存极限值;Dp为接近极限的预报警值) , 便可及时报警, 反馈信息。当主管部门与仓库部门的计算机联网运行时, 能迅速实现信息共享, 将备件的定额管理、计划管理与仓库管理等三大管理工作紧密联系起来, 从而大大提高效率, 减少差错。

三、陕重汽设备备件供应控制情况概述

根据体系文件SQ/SI8.4《设备备件供应控制流程》及同相关科室、单位的交流。目前, 设备备件控制流程大体如下。

由设备使用单位每月以“SQ/SIR8.4.1机电产品需求计划表”格式报备件需求表, 其中通用设备备件经设备管理科审核、关键设备备件及紧急采购备件相关技术人员和领导审核后, 由生产制造部报物资采供部实施采购。采购后, 入物资采供部一级库, 随后由使用单位领取。为配合目前大产量的生产情况, 允许主要生产单位每月申报两次。

对于特殊流程的处理, 如果备件难以采购, 物资采供部直接同使用单位联系。二级库对一级库的退库需建立退库手续, 而备件的报废由物资采供部集中处理。单价在5 000元以上的备件, 需要使用单位向生产制造部进行专项报告, 并经使用单位设备主管领导签字。

另外, 各设备使用单位的备件申报工作一般由设备所属辖区的技术人员申报, 直接领导审核后, 报设备科技术人员审核汇总。设备科科长审核后报主管领导。随后报设备管理科。也就是说, 在使用单位, 一般设备备件的使用需求申报和备件的替代、库存控制以及财务报表三方面的审核各有侧重。

四、设备备件控制系统控制的重点及流程

设备备件控制系统控制的重点及流程如下。

(1) 建立联合库存控制, 方便物资查询和调拨;

(2) 备件流程所涉及的相关方, 可适时查询备件采购及到货情况, 加快响应;

(3) 方便备件采购资金的控制和汇总, 做到适时监控;

(4) 可与故障统计结合起来, 使备件使用控制落实到故障维修上。做到备件使用的准确管理, 并有利于对备件质量的跟踪。

五、程序框架

1.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

系统主要功能见图1。

2. 系统功能详解

建立备件信息表, 记录备件编号、价格等信息, 并定期更新, 作为一项重要基础资料持续改进。其中可将专用备件的使用设备作以登记, 以便于备件的专门管理, 方便设备调拨时相应备件随之调拨。建立设备资产信息表和设备动态管理表 (根据相关规定, 公布部分内容) 。以便于备件具体消耗的控制。

所属辖区备件申报人员仅根据实际需要, 向设备使用单位备件管理人员上报经由直接领导签字后的机电产品需求计划表。使用单位备件管理人员在录入各需求计划表后, 可自动对比库存情况, 对库存满足的备件计划提示删除, 对备件信息表中不存在的备件, 联系申报人员进行确认, 并进行重点关注。使用单位备件汇总人员可对备件价格等进行控制, 并对于高价值备件出具电子报告。上述工作完成后, 经由设备科科长电子审核签字, 即在设备厂长处加以显示, 主管厂长审核后, 即刻在生产制造部设备管理科主管人员处显示有报表提交。

各单位的备件需求单在设备管理科提交后, 可进行自动汇总, 对可以通过相互备件调拨完成的备件计划给出提示。对需要设备技术方面参与的备件给出汇总, 对高价格备件的专门报告进行自动汇总。完成相关人工审核工作后, 设备管理科负责人员签字, 即刻交由主管领导审核。主管领导审核后即刻交由物资采供部。物资采供部将采购情况、入库情况及一级库转二级库情况录入后, 即完成备件的申报和采购。

在上述过程中, 各条备件申报记录可做到适时查询, 使用单位和备件管理、采购部门也可做到适时控制。如对于难采购备件, 在使用单位还未审核的时候, 只要录入系统, 物资采供部门便已经可以查询到, 做到提前准备。同时有利于明确相互的权责。

参考文献

[1]胡邦喜.适应市场竞争需要推进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J].冶金管理, 2006 (7) :41-42.

[2]葛永康.转变经营观念重视设备资本[J].设备管理与维修, 2003, 8 (226) :12-13.

[3]宋立英, 孙慧超.管理信息化促进企业竞争力[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6.

[4]路世忠等.基于多Agent的流程企业动态设备管理业务系统[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05.

[5]罗颂.VF课程设计[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6]刘四清.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上一篇:内部加强下一篇:建国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