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设备维修论文

2024-09-25

企业设备维修论文(共12篇)

企业设备维修论文 篇1

设备是企业进行生产活动的物质技术基础, 是决定企业生产效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强设备的管理与维修, 对于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秩序、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增强活力、促进自身发展和技术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提高企业设备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 在重视各级管理人员技术素质的提高的同时, 必须管好、用好、养好、修好生产设备;搞好设备现场润滑管理、强化维护保养。

一、设备润滑管理

1. 企业对设备润滑管理工作的要求。

各单位设备管理部门设润滑专业员负责设备润滑专业技术管理工作;车间设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本单位润滑专业技术管理工作。每台设备都必须制订完善的设备润滑“五定”图表和要求, 并认真执行。各单位要认真执行设备用油三清洁 (油桶、油具、加油点) , 保证润滑油 (脂) 的清洁和油路畅通, 防止堵塞。对大型、特殊、专用设备用油要坚持定期分析化验制度。

2. 润滑“五定”图表的制订、执行和修改。

设备润滑“五定”图表的内容包括:定点, 即规定润滑部位、名称及加油点数;定质, 即规定每个加油点润滑油 (脂) 牌号;定时, 即规定加、换油时间;定量, 即规定每次加、换油数量;定人, 即规定每个加、换油点的负责人。生产设备润滑“五定”图表必须逐台制订, 并和使用维护规程同时发至岗位。岗位操作及维护人员要认真执行设备润滑“五定”图表规定, 并做好润滑记录。润滑专业人员要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润滑“五定”图表执行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岗位操作和维护人员必须随时注意设备各部润滑状况, 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和处理。

3. 润滑油 (脂) 的分析化验管理。

设备运转过程中, 由于受到机体本身及外界灰尘、水分、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润滑油会发生变质。为保证润滑油的质量, 需定期进行过滤分析和化验工作, 对不同设备规定不同的取样化验时间。经化验后的油品不符合使用要求时, 要及时更换润滑油;对设备润滑油必须做到油具清洁, 油路畅通。

4. 设备润滑新技术的应用与油品更新管理。

对生产设备润滑油跑、冒、滴、漏情况, 要组织研究攻关, 逐步解决。油品的更新换代要列入单位的年度设备工作计划中, 并经过试验保证安全方可加以实施。

二、设备故障处理

1. 设备发生故障, 岗位操作和维护人员应将能排除的立即排除, 并在日志中详细记录。

2. 岗位操作人员应将无力排除的设备故障详细记录并逐级上报, 同时精心操作, 加强观察。

3. 未能及时排除的设备故障, 必须在每天生产调度会上研究决定处理方法。

4. 在安排处理每项故障前, 必须有相应的措施, 明确专人负责, 防止故障扩大。

三、设备运行动态管理

设备运行动态管理, 是指通过一定的手段, 使各级维护与管理人员能牢牢掌握住设备的运行情况, 依据设备运行状况制定相应措施。

1. 建立健全系统的设备巡检标准。

要对每台设备, 依据其结构和运行方式, 定出检查的部位、内容、正常运行的参数标准, 对设备的每一个巡检点确定出明确的检查周期。

2. 建立健全巡检保证体系。

生产岗位操作人员负责对本岗位使用设备的所有巡检点进行检查, 专业维修人员要承包对重点设备的巡检任务。各单位都要根据设备的多少和复杂程度, 确定设置专职巡检工的人数和人选, 专职巡检工除负责承包重要的巡检点之外, 要全面掌握设备运行动态。

3. 资讯传递与反馈。

对生产设备操作人员巡检时, 发现设备不能继续运转需紧急处理的问题, 要立即通知设备管理人员或领导并组织有关人员处理。对一般的隐患或缺陷, 检查后登记入检查表, 并按时传递给专职巡检工。

4. 动态资料的应用。

巡检工针对巡检中发现的设备缺陷、隐患, 提出应安排检修的项目, 纳入检修计划。巡检中发现的设备故障, 必须立即处理的, 由当班的生产指挥者即刻组织处理;本班无能力处理的, 由单位领导确定解决方案。

5. 设备薄弱环节的立项处理。

凡属下列情况均属设备薄弱环节:运行中经常发生故障停机而反复处理无效的部位;运行中影响产品质量和产量的设备、部位;运行达不到小修周期要求, 经常要进行计划外检修的部位 (或设备) ;存在安全隐患 (人身及设备安全) , 且日常维护和简单修理无法解决的部位或设备。

6. 对薄弱环节的管理。

设备管理部门要依据动态资料, 列出设备薄弱环节, 按时组织审理, 确定当前应解决的专案, 提出改进方案;设备薄弱环节改进实施后, 要进行效果考察, 作出评价意见, 经有关领导审阅后, 存入设备挡案。

四、结论

设备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各方面人员的积极配合。企业要认识到设备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要以提高设备完好率、保证设备稳定运行为目标, 搞好设备现场润滑管理、强化维护保养这项中心工作。设备管理与维修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重点之一, 设备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要素, 管好生产设备和维修, 提高设备管理和维修水平, 对于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着重大的意义。

企业设备维修论文 篇2

质量保证机制主要的作用是为设备维修质量提供保证,将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工作方式、职责、管理机制以及工作标准与流程等进行统一,从而构成完整的有机整体。立足于系统观点分析,设备维修方案、备件、生产、技术、财务以及维修材料的供应等诸多管理工作,都会对维修质量造成影响,同时这些也是有机整体内非常重要的组成内容,直接构成了设备维修质保机制。

3.2选择科学的设备维修方法

船舶制造企业中的设备有诸多类型,不同设备的价值与技术性能有极大差异,在生产中所占据的地位也有所不同,企业必须要按照设备参数与性能选择合适的维修方法。例如企业内需要持续运转的设备以及利用率非常高的设备,需要进行状态检测维修,一些已经掌握设备磨损规律的设备,或者生产状态下无法停机维修的设备,需要组织定期维修。对于那些故障停机之后修理无法为生产带来损失且利用率较低的设备,则要使用事后维修这种方法。如此可以保证设备维修质量,也可以将维修花费的成本与时间降到最低,延长设备的使用期限。

3.3提高设备维修专业水平

船舶制造企业设备的维修工作不断提升其专业水平,可以适当减少一些不需要的维修车间或通过整合维修车间与设备等手段,将设备利用率提升到最大,进而减少企业的固定资产占用额,充分发挥出现有人力资源作用,实现设备管理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提升设备维修专业水平,需要与协作化相结合。船舶制造企业中所有设备的维修工作很大一部分都是由外协单位负责完成。比如船企中的电焊机数量庞大,分布区域也较广,往往是由企业生产保障部门负责一级管理,各使用部门负责日常使用及维护保养工作。由于焊机的品牌、型号较多,不同厂家的焊机设计构造与零配件也大不相同,对于船企的维修人员来说,很难做到与专业厂家一样的维修保养质量,造成焊机在维修质量和维修效率上的参差不齐,进而影响了一线人员的生产需求。如果通过与专业厂商签订长期维保合同,势必可以降低维修的人工成本,有效提升维修效率,最终通过与各专业设备厂家之间的协作关系,可以全面提高企业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3.4组织专业技术培训

现如今,科学技术发展速度逐渐加快,企业中的生产设备也面临更新换代,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使设备维修技术含量得到加强。所以,船舶制造企业为了保证设备维修质量,必须要组织管理与维修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并将这一工作纳入到企业培训规划当中。首先,针对设备管理与维修理论相关知识组织培训,并且将其列为员工教育主要内容,展开分批培训;其次,遵循“走出去、请进来”的根本原则,加强技术培训力度,培养出技术过硬、管理水平高的综合型人才,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需求;再次,企业内部设备管理、维修以及实践操作人员可以组织设备管理会议,提出个人见解,创建浓厚的技术业务讨论氛围;最后,按照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与车间实际运行情况,组织专题讲座,分享各自的工作经验,全面提升企业设备相关人员的操作水平,为企业盈利做出贡献。除此之外,也能够满足企业与职工的发展要求,加强设备生产维修效率,获得更多的综合效益。

4结语

综上所述,船舶制造企业设备的正常运行直接关系到经济效益,所以有关人员必须要加以重视,做好设备维修与管理工作,提高设备运行效率,减少运行成本与能耗,从而推动船舶制造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传巧.论船舶制造精度管理及过程控制技术[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8(05):70-71.

[2]翁方勇,王奇,祝林.绿色制造工艺在船舶结构中的设计及应用[J].交通节能与环保,2018,14(01):19-21.

[3]梁小满,薛鸿祥,胡小锋,彭晓峰,胡晶,吴伟.试分析信息化视角下提升船舶制造行业管理效率的措施[J].中国设备工程,2018,(01):38-40.

[4]潘燕华,陈婷婷,李向远.船舶制造企业零库存管理物资类别选择决策模型构建[J].财会月刊,,(29):43-47.

企业设备维修论文 篇3

关键词:石油企业;设备;维修成本;控制;措施

1、维修成本调控的概念

维修成本作为石油企业总成本的组成部分,设备维修成本应该获得相应的调控。尤其是如今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设备维修成本在企业总成本中占有的比例也逐渐的加大,因此对设备维修成本的调控在逐渐的被看重与关注。

但是,我们应该知道对设备维修成本的调控不应该只是局限于减少设备的维修成本。如果只是简单的看重减少设备的维修成本,就可能会出现为了减少设备维修成本而使得设备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这不但会降低设备的工作时间,降低产品的生产质量,还可能会导致生产停滞,发生安全事故,使得企业出现重大的损失。因此设备维修成本需要与设备维修规章制度相配合,在设备稳定运转的情况下努力的减少设备的维修成本。

2、影响设备维修成本的因素

2.1设备的制作对维修成本的影响

设备的维修成本是设备寿命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全寿命就是指体系从运行开始到退休以及处理的整个过程。实际上,它出发于对用户的需求调查,经过详细的研究、策划,直到体系的退休以及处理。为了便于理解,系统的全周期能够分为一下几个阶段。最普遍的研究策略就是:制作时期、生产时期、运用时期以及处置时期。运用全寿命的观点,思考设备的维修成本,需要思虑整个寿命时期的相关影响,所以设备的制作对设备的维修成本产生的影响不容小觑。实际上,设备的制作是否精良直接关系到之后的设备维修费用的高低,一个制作粗略,存在安全隐患的设备在运行时总是会造成相当大的维修工作以及维修费用。

2.2维修技术对维修成本的影响

维修成本的降低不只是上级领导们关心的事情,维修技术人员自身的工作积极性、责任感、维修技术都会对维修成本造成一定的影响。

维修是通过很多的维修技术人员来实现的,当代石油企业设备的制作先进,使得设备的构造变得相当的复杂,制作过程中充分的运用了许多的高科技,使得设备的性能慢慢的提升,所以对维修技术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使得维修技术人员的使命感越来越重。

2.3其他的因素对维修成本造成的影响

除了我们上面提到的原因以外,还包括一些其他的原因也会对维修成本造成很大的影响。比如:平常设备的运行氛围,维修材料的监管等等。

3、石油企业设备维修成本调控措施

3.1策划适当的维修准备

设备维修计划经常是由石油产业设备监管部门进行的,经过其他部门的共同合作,在总负责人确认以后,由石油企业颁布相关的计划,并实施。而且和生产计划一起考核。

3.2制定合理的维修策略

我们都知道设备的维修成本大抵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直接维修成本;二是间接维修成本。为了提升设备的维修水平,降低设备的安全隐患,节约维修费用,对设备的一些经常发生的安全事故应该掌握关键点,收集资料,保障设备的及时维修。

一条生产线上的几个设备或一个设备上的几个部件,如果它们出现故障的时间相差无几,在维修的时期较为相似,就可以把这些设备或者零件的维修尽可能的放在一样的时期内实施,这样的维修手段叫做同步维修或者同步修理。

3.3强化对设备维修费用的核对、追踪调控以及监管

1、对维修进程中费用的追踪调控以及监管

我们明白维修计划给维修成本制定了目标,为了让这个目标实现,就需要强化设备维修费用的追踪调控以及监管,而相应的措施有:

(1)需要经常查看各种费用单,查看以后去掉和维修计划不相符的费用开支,而这些多余的费用开支是不可以算到维修计划费用当中的。要是之后觉得需要增加维修技术时,需要对维修计划做出相应的补充,经总负责人认可后才能够实施。

(2)需要经常对维修费用进行预算,便于时刻了解维修成本的改变范围。

(3)需要经常查看所有的维修费用固定金额,确保费用都有合理正确的运用。

(4)需要将维修成本和维修技术人员的自身利益相联系。对切实保障维修成本的技术人员提供适当的奖赏,鼓励员工更加热情的对待工作。只有认真的对维修费用进行追踪、监管,才能够确保维修费用切实合理的运用。

2、正确的计算所有的维修成本

对设备维修成本的计算要求正确,只有正确的计算才能够准确的体现维修计划的进行情况。在维修成本的计算过程中,理清每项费用的使用范围是十分必要的。依据相关的石油企业维修的规章制度,石油企业的维修费用就是指为了保障油田生产的日常运作,确保油、气、水井等等现有的生产质量,对它实施维护、保养以及监管所消耗的资金,以及为了确保一些不是资本支出的消耗资金和其他相关的费用。

3.4完善维修监管措施

1、设备维修的构造

(1)加强设备的外观形态以及价值效益监管

转变如今外观形态和价值效益相分开的形式,将二者的监管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最大尺度的展现设备自身的潜力;充分的使用设备;实现最少的设备维修成本以及完善设备的工作能力。

(2)加强设备的系统化监管

设备设计包括:研究分析、制作、试验、运用、维修、更新、改善以及处置。维修是之中的一个较小的部分,但是在它之前的部分却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有些甚至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所以,强化维修监管,就需要强化设备的系统化管理。

2、设备维修的资源配备

(1)集合当前的维修资源,很大程度的展现维修的技术性。而且积极的建立维修的认知,很大程度的运用维修资源。为了更好的使用维修资源,还要求实现平等的市场竞争,实施正确的维修费用系统。

(2)强化设备配件监管,保证配件的共享。强化配件监管就是强化与配件有关的程序的监控,保障配件的质量,缩小配件的费用,实现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2]元和平,崔金兰.油田企业设备管理.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5

新形势下企业设备维修制度探讨 篇4

在新形势下, 设备维修人员还有一个重大的任务, 就是应自觉地肩负起设备维修与管理的双重任务, 既是维修者, 又是管理者, 打破维修与管理的界线, 这样才能使设备管理部门发挥“减员增效”的目的。同时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对维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为设备管理机电一体化进程在迅速的发展。因此, 在有限的维修人中要加大培训力度, 提高一专多能的素质, 使其在设备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 TPM在设备维护管理中的作用

1.1 全面生产维护概念、目的

全面生产维护简称TPM-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建立对设备整个寿命周期的生产维护涉及所有部门的活动全员参与小组自主活动其目的是提高设备综合效率。

1.2 全面生产维护的特点和作用

(1) 全面生产维护特点是:全效益、全系统、全员参与。

全效益是追求经济效益, 指以最有效的方式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种资源。

全系统是建立对设备一生管理的全系统, 维修方式系统化。

全员参与是包括操作人员和小组活动, 强调操作人员自主维护。

(2) 全面生产维护作用。

①减少设备故障损失, 提高可预知运行时间;

②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③减少生产转换时间, 提高生产柔性;

④减少设备引起的质量问题。

1.3 六大损失

(1) 设备故障损失:

由于设备突然发生故障造成的停机损失。

(2) 换模与调整损失:

由于换模和调整工作造成的停机损失。

(3) 空运转与暂停损失:

由于一时的小毛病所造成的设备停机或空转状态。

(4) 减速损失:

由于设备的设计速度与实际速度之间的差异而造成的损失。

(5) 加工过程的缺陷损失:

由于缺陷和缺陷引起的返工而造成的损失。

(6) 开工损失:

从开始生产到进入稳定生产之间所发生的减产损失。

2 提高设备维护的主要活动

2.1 实施TPM的阶段与步骤

(1) 可行性研究 (提供工厂或业务系统实际需要的信息。确定实际情况与理想情况的差距) 。

①找出设备问题;

②问题按轻重缓急排序;

③确定目前业绩-实际产出、效率、人员、维护;

④拟定初步改进目标;

⑤拟定成本估计的投资回报 (ROI) ;

⑥确定实施计划。

(2) 准备实施 (确定TPM计划并确定在本单位有效执行的办法) 。

①进行TPM教育;

②成立TPM组织;

③制定TPM目标和政策 (实施教育后, 由全体有关人员参与) ;

④制定总计划;

⑤推出首期计划。

(3) 实施 (实施分为两步:试行实施以找出困难所在;在全系统内全面实施TPM计划) 。

①个别设备效率的改善;

②制定自主维修方案;

③为维护部门制定有计划维修的方案;

④视需要, 为维修和操作人员提供补充培训;

⑤形成设备的初期管理体制。

(4) 巩固 (坚持TPM并对计划加以完善以求持续改进) 。

完善实施工作, 提高TPM水平。

2.2 计划维修的主要内容

计划维修工作主要预防维修和预知维修组成, 通过必要的修理或停工修理, 以便使停机时间减少到最低程度。

(1) 预防维修。

为防止设备性能劣化或降低设备故障的概率, 按事先规定的计划或相应技术条件的规定所进行的维护活动, 主要包括两项基本活动:①周期性检查;②有计划地修复检查出来的设备性能劣化。

(2) 预知维修。

这是指以设备状态为基础的预防维修。在设计中广泛采用监测系统, 在维修上采用高级诊断技术, 根据状态监视和诊断技术提供的信息, 判断设备的异常。预知设备故障, 在故障前进行适当维修。

2.3 设备点检

设备点检是为了维护设备所规定的机能, 按照一定的规范或标准, 通过直观或检测工具, 对影响设备正常运行的一些关键部位的外观、性能、状态、与精度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的检测。

(1) 设备点检周期的确定。

点检项目的周期确定, 根据操作、维修两方面经验及设备故障发生状况等适当调整点检周期和时间, 点检周期包括日常点检、定期点检等形式。

(2) 点检标准确定。

点检标准是衡量或判别点检部位是否正常的依据, 也是判断该部位是否劣化的尺度。例如:间隙、温度、压力、流量、松紧度等要有明确的数量标准。

(3) 点检纪录及结果分析。

——点检员根据预先编制好的点检计划表、定时、定标记录。——检查记录和处理记录应定期进行系统分析,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解析, 提出意见。

2.4 购置/设计新设备的管理

购置/设计新设备前必须从维修、操作、采购人员取得有关其性能的确切资料。同时要避免新设备有旧设备存在的问题。所购置/设计的设备要具备经过改进且确实有效的新技术。

2.5 搞好机械设备更新、报废工作

这也是机械设备全过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机械设备在将要达到报废年限时, 能耗高、故障率高、维修费用大, 停修时间长, 影响施工进度和质量, 安全性能低, 对安全生产带来威胁, 另外一些运输机械还要审验费、养路费、保险费等多种费用, 所以对这些 设备应适时报废、减产开支、提高效益。

3 结语

总之, 要搞好机械设备维护管理, 需要各级单位领导重视, 各部门的配合, 使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使机械设 备管理进入市场竞争, 采取经济和行政手段, 提高机械设备装备水平, 使机械设备维护管理水平走向良性循环轨道。通过今后工作实践, 推进设备维护管理, 提高设备利用率, 从而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何庆.绿色设备管理与维修[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2]朱庆华, 耿勇.工业生态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企业设备维修论文 篇5

一.传统的管理模式

当前,我国现代企业中延续着两种设备维修管理模式:传统的前苏联式的管理模式和现代流行于欧美日的TPM管理模式。

几十年来,从国企中延续下来的是传统的前苏联式设备维修管理模式。其特点就是以普遍的计划性修理为基础,并在这个体系的基础上,产生了设备复杂程度评价、各类设备维修定额,及各类设备的大、中、小、项修等标准和规范。这个体系一度在全国国营工矿企业进行推广和考核,具有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力。

这个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充分体现出其极强的计划性,每台设备都制定了大、中、小修的固定周期和工时定额,定额依据来源于设备的复杂系数。该模式在中国设备技术启蒙阶段和单一计划经济时代具备一定指导意义。但近年来,随着设备技术和复杂性的高速发展,这个应用了几十年的模式逐渐暴露出其严重缺陷:

1.设备技术日新月异,大量新兴技术快速在设备制造行业获得应用,设备加工能力、精度和控制复杂性迅速提高,传统的国家标准计划方法和定额方法已经无法适应新技术环境下的设备。最明显的是定额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增长,使得检修计划的编制和实施事实上流于形式,无法获得落实。

2.新的企业人员成本核算和控制机制也与传统体系产生抵触。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企业产品换代周期的缩短和人员编制的减少促使了设备技术人员从自主开发型象项目管理型的转型。

3.由于大量国外技术和装备的引进,设备品质大幅度提升,传统的国家标准修理周期显然和目前设备的品质不适应,实际应该发生的计划修理周期远远长于标准周期。

4.传统模式标准是建立在80年代前的设备技术上的,近二十多年,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软件技术、数字控制技术、通讯技术等大量应用于设备,针对新兴技术的标准适应性研究却没有继续跟进,因而传统模式也就逐步丧失其指导意义。

二.TPM对维修管理模式的要求

除了传统的维修管理模式外,另一种模式是随着国外技术的不断引进,新兴多元资本结构企业的不断诞生,带来的新的设备维修管理思维方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源于欧美,兴于日本的,基于精益化思想的全员效率维修(TPM)管理模式。对这个模式的探讨,成为中国众多现代企业设备管理探索的一个热点,并日渐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和方法。

这个新模式的要点,一是要实现全员参与,体系控制过程全员化的思想;二是要 1 努力做到投入效率最大化。

按照日本式体系,TPM又分为如下九个方面:自主维修、针对性维修、计划维修、品质维修、维修预防、环境、人员培训、安全卫生、间接业务效率化,即TPM的九大支柱。

三.我们对新模式的探讨

我们从2002年末起,开始在公司设备系统内推行TPM管理思想,并逐渐取得了效果。下面是我们三年多来,在设备维修管理实践中推行TPM体系时,关于怎样建立设备工装维修维护管理模式的一些做法和经验。当然这绝对不是TPM体系的全部。

(一)改变模式先要改变思想

改变一种推行了几十年的体系,必须要首先从思想上屏弃以前旧体系带来的习惯性思维方式。为此,我们要进行持久的思想教育,在工作中不断灌输新的体系思想和转变传统的思维习惯。这是确保新模式得到贯彻的前提条件。

首先需要转变的就是变救火式的事后维修为预防性维修,真正把我们的工作重点转移到预防性修理上来。

其次,我们还要摆脱以往机械式的计划的约束,大幅度增加针对性修理的份额,根据具体设备对象的不同,提高检修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以少量的投入取得更大的维修效率。

第三,就是坚持宣传和推动全员参与的观念,真正把相关业务部门,特别是车间从制度上纳入到TPM体系中来。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我们基本上实现了思想方式的转型,今后的任务是要坚持长期做下去。

(二)积极推行预防性修理

事后维修决不是目的,日本TPM管理的目标就是追求“零故障”,消灭事后维修。这种思想的延伸无疑把工作重点转移到预防性维修上来。

为此,我们立足于变事后维修为预防性修理。事后修理是最消极,最浪费的修理方式,观念必须转变,必须把维修重点转移到预防性修理上来。我们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目前,我们维修部门现场工作计划和内容的八成左右,都是预防性修理,设备开动率的持续上升和产能的提高,也证明了这种转变是有效的。

(三)扩大针对性修理计划

本着预防的思想,根据点检结果、车间反馈的信息,增加针对性修理计划,有的放矢地解决设备隐患。把点检中发现的隐患通过针对性修理,消除在萌芽中,避免隐患变成事实故障。

目前这种针对性修理计划已经超过月计划,并已经在这方面取得许多经验,今后 有信心做得更好。

(四)严格贯彻年普修计划,把它作为保持和优化设备状态的重要手段

认真执行按年度编制的月检修计划,保证检修质量,改善设备状态。不搞花架子和书面文章,把工作做实。我们按照如下的方法实践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1.确保月计划的实施质量,要求技术人员走访现场,面对设备实际问题下检修单。

2.严格执行设备修理后的检查和管理,为此我们设置了专门的设备检查员,对检修结果进行检查和评价,并纳入考核管理。

(五)加强状态控制——点检制度与日常保养

我们从体系保证上,对设备检查给予了相当大的关注。

1.重新制定了各车间所有设备的点检标准,点检部位、方法、标准、周期做到目视化,数据化。

2.重新制定所有设备的保养卡,细化保养内容和方法。3.点检和保养责任落实到人头,标准和责任人上“墙(设备)”。4.检查结果有记录。

5.部门定期抽查点检落实情况,纳入体系考核。

设备检查保养落到实处,将为我们的检修计划,特别是针对性检修计划的编制提供重要的依据。

(六)他机点检,横向展开

他机点检,横向展开是最有特色和效果的一项活动。比如一台设备坏了或存在某种问题,要去反思别的同类设备是否也会出这一故障。如果有可能,就拿出统一的改进办法,把所有可能出这种故障的设备全部处理一遍。

我们汲取了这种先进的维修方式,并在各车间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我们还将不断安排这种检修计划,相信它会在降低停台,提高设备开动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七)加强故障分析,找到故障的根源,杜绝同类故障的再发生

我们要求技术人员、维修人员根据现场设备的故障情况,对重复故障和停台比较长的故障(20分钟以上)认真进行书面故障分析,找到故障原因,并采取措施根治,防止故障重复发生。

以往我们查故障,多数是为了修好,以恢复生产为目的。明显是治标没治本,因此同样的故障可以再发生几次到几十次。而现在却前进了几大步:必须查出根源,坚决杜绝再发生,反思其它同类设备的潜在不良,推广并对所有存在隐患的设备进行改进。尽管目前我们做的还不够,但如果我们坚持下去,故障“零目标”的追求似乎并不遥远。

(八)部品展开 部品展开是维修领域的一个新的概念和探索,它体现了“从0和1做起”的基本理念。其含义是:研究不同零部件的内在品质和寿命周期规律,针对不同类型的零部件开展针对性的维修措施,改善零部件的使用环境,延长零部件的使用寿命,减少零部件的损坏几率。

这种检修方式适合关键的零部件,其方向可以定义在:

1.研究各种重要零部件的使用寿命规律,制定合理的强制更换周期,为定检活动的实施提供依据。

2.研究重要零部件的使用要求,改善使用条件,延长使用寿命,减少故障发生率。

3.研究重要零部件的结构、原理,开展零部件维修工作,节约成本。目前,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讨和工作,但还有待标准化和体系化。

(九)改善与改造

改善与改造,在TPM体系中,被定位为品质维修。

改善性修理是比针对性修理更进一步的维修活动。我们针对简单维修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采取了改善性的修理方法,作为设备针对性维修的一种重要方式。

针对简单改善也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改造来进行设备品质提高。

(十)重视设备前期管理——维修预防

我们相当重视设备项目前期管理中的设备把关工作,使设备一出生就具备良好的遗传基因,以最佳状态为生产服务。

目前我们做了如下工作:

1.制定了严密的基准文件,并严格执行。

2.对每一台新设备或改造设备,都严格把关。重要项目派驻技术骨干介入项目管理。

3.重要问题形成技术文件,通过例会等形式和厂家沟通,不合格决不放行。4.设备问题不简单推卡厂家,那样最终受到损失的是我们自己。而是积极协助厂家对制造全过程进行管理和监控,主动工作,把问题消除在投产前期。

(十一)车间自主维修——把操作过程拉入设备维修管理链条中来

改善设备状态,加强设备检修工作,车间是重要的一环。车间是否良好地使用管理设备,将极大地影响到设备的开动率。

为此,我们和车间合作,推行TPM管理全员化的做法,共同参与设备检查维修过程。并采取了如下措施: 1.车间严格执行“自主点检”

车间操作者每个设备工位都自行定制了“自主点检标准”,从严要求,要求操作工人把握和维护好设备的基本使用状态。

2.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工艺规程”

设备部门对所有已经验收的设备制定《操作规程》,工艺部门在《操作规程》基础上制定《工艺规程》,要求操作人员严格按照规程操作。3.良好的信息沟通

我们坚持重大检修时段(大节及夏季检修)前和车间沟通需求,日常通过《信息沟通表》等方式收集车间自主点检的有关信息,由技术人员甄别后,统一反馈到针对性检修计划中。

4.加强对车间设备使用保养的监督

重视每周末的设备清擦工作,严格执行车间设备清扫清擦的检查,保证设备状态。5.把车间纳入停台考核

我们在报告中,多次建议停台考核以适当比例分配给车间,把车间拉进设备管理链条中来,把好设备状态的第一道关口——使用关。目前公司已经接纳了我们的建议,使车间从设备的简单使用者同时变为管理者。6.对车间自主维修提供支持

日本人的自主维修,包括清擦、点检、加油、紧固,而我们的车间目前仅做到清擦和点检。但尽管如此,我们也要给予必要的培训,他们还将在很多时候期待我们的技术支援。

我们已经对车间进行了一些培训,培训有待进一步深入。

实际上,车间只是做设备基本运行环境浅层面的工作。但如果四项基本工作做好了,设备的运行环境就可以有很大的改善。

(十二)对维修管理模式实践的总结

以往,我们维修的多数精力被用在故障发生后的救火式修理和机械式的计划修理。随着企业生产发展,这种维修理念和工作方法必须变革。我们已经在这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并取得成功的经验。

实际上,真正打开设备维修管理大门的金钥匙就是预防性修理。我们正在和将继续探索一种全新的维修模式——以设备检查和故障分析为决策依据,以年普修计划和设备保养求设备状态均衡,以预防性的针对性修理计划为主导。力争把大多数设备隐患消除在萌芽中,避免转化为事实故障。找到多发性故障的根本原因,推行改善性修理,彻底根治重复故障的滋生。四.现行模式的利弊及延伸设想

目前我们尽管在TPM维修模式上做了大量持久的摸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一系列成功的经验和成效,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有待我们继续努力:

1.TPM体系在各企业仍然处于探索和积累阶段,许多有益的做法有待于法规定位和国家性的标准化,这样才能使先进的经验得到继承和发扬,使之发挥更大的效益。2.现行企业,包括一汽对新的维修模式的探讨存在明显的照搬现象。一个好的管理模式,一定要和自己国家的文化特征和企业的管理流程相适应,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做法,开拓发展成适合我们自己的体系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一个先进体系的最大效率。

3.在开展新的维修模式探索的同时,要学习日本人的精神,在成功经验固化和传承上下工夫。把好的经验定期总结出来,形成标准、流程和可实施技术文件,把它纳入到公司体系内来。我们尽管已经做了一些工作,但还需要细化。

4.要投入点精力把TPM引向深入,使新模式涉及到更深层次。如部品展开、他机点检及预知性修理等。这些做法是我们把工作做到更细更好,充分做好0和1的重要手段,也必将带来维修效果质的进步。

5.备件储备处理不好,将和TPM的效率化构成矛盾。我们国内企业远远没有做到资源共享,仅一汽集团内部,备件的重复储备现象就非常严重。各种资源信息不能共享和体系管理的瓶颈带来了大量的附加浪费。随着设备复杂性的大幅度提高,贵重备件的比例不断上升,这个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

6.设备维护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思维,影响新模式的定位。

改革带来了许多新的思维和探索,也必将冲击和渗透到维修管理领域。比如集团内部,就多次反复进行维修体系下车间、维修承包到社会、车间自主维修试图取代专业维修等探索和尝试。我们不否认尝试的必要性,但反复的尝试是有代价的,这种代价不是短期内可以消除的。

至少我们应该认识到:

1)现代企业随着技术的日益复杂化,需要越来越专业化的维修技术队伍来适应。2)一汽在设备管理、维修、改造方面积累了几十年,有着自己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这种优势在国内很多领域,甚至对外技术交往中,得到充分体现和认可。我们可以用合理的形式整合和利用好这种资源,而不是耗散这个资源。3)维修管理是个专业化的管理体系,特别针对大型高产出的现代化企业,这个体系显得更加重要。我们要走的路是要在现有基础上持续努力,做到更加专业化,更加高效化。任何简单否定既往的一切,从头做起的期待和尝试都是不可取的。

企业设备维修论文 篇6

关键词:煤矿企业 机电设备 保养及维护

1、前言

我们河南省煤炭资源储量丰富,尤其是以义煤集团为代表的河南大有能源有限公司成为了豫西地区煤炭开采的主力军,煤炭对于电力、冶炼、工业制造、生活等方面作用巨大。而煤矿企业近年来不断增加和扩充的机电设备对提高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巨大的作用,要使安全生产工作落到实处,也必须合理应用好相关机电设备,对机电设备的周期性保养及常见故障维护做出最合适的处理,这样才能有效促进企业生产的安全高效。

2、机电设备保养及维护的指导思想

机电设备的保养及维护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关联到很多问题,必须慎之又慎,相信各个煤炭企业都制定有严格规范的操作流程及监管体系,笔者从机电专业岗位人员的角度认为,应从以下原则出发:

2.1找准故障原因,先从机电设备外部入手

发现机电设备有故障时,首先应弄清楚故障是怎样产生的,查看故障情况,不能过于着急地去处理。如果是相对比较新的设备,更应当首先了解一下电路原理以及该设备的结构特点,根据相关的规则进行维修。在拆卸前要充分了解每个电气部件的功能,所在的位置,是如何连接的以及与其他部件的关系等。如果没有组装图,要在拆卸的同时画草图,适当部位都做好标记。

2.2由外及内检查判断硬件设施

在简单判断完外部之后,要仔细观察,检查、了解一下设备是不是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裂痕或者是烧痕、零部件缺损的情况等,然后再检查它的内部。拆卸前要确定不是外部故障而是机电设备内部故障再进行拆卸。作为一名合格的机电岗位工作人员都应当清醒地意识到:如果盲目拆卸,不仅修不好机电设备,反而可能越修越严重。

2.3电气方面的检查维修

当确定机械零部件没有故障时,才可以开始做电气方面的检查。检查电路时,需要借助检测仪器来确定是哪里发生了故障,如果确定不是由于接触不良而导致的故障,再对相关线路与机械运作关系进行检查,尽量不出现误判现象;当设备未通电时,查看电气设备按钮是否有问题,接触器是否不正常,热继电器以及保险丝有没有出现异常,进而找出故障产生的位置。接通电源后,听声音是否正常,看参数是否符合要求,找出是哪里发生了故障,然后再进行维修。

2.4其它原因的检查维修

机电设备出现故障的原因还有很多,例如电气设备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污染、电源部分发生故障、因装配配件质量或其他设备故障而造成的故障等,这些都需要再认真检查,确认清楚故障原因的基础上,再去针对性地实施维修。

3、机电设备常见检查方法

在机电设备出现故障时,首先应当检查出出现故障的原因,进而才能进行处理,因此,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机电设备岗位工作人员,掌握一套科学合理的检查判断方法是重中之重。检查方法通常用直观法,这种检查方法主要是看电器故障的外部表现,在检查故障时要充分运用到视觉、听觉、嗅觉等。

3.1检查步骤

首先要学会调查情况:要第一时间在现场听取操作者及故障在场人员关于故障的描述,如是不是闻到了一场气体,是不是发现了明火,在电器附近有没有热源,是不是有腐蚀性气体侵入,是不是有漏水的情况发生等。了解完之后开始进行初步检查,根据调查的情况,看看是不是电器外部不再完好,连线是不是发生了断路情况,绝缘是否有烧焦的现象,螺旋熔断器的熔断指示器是不是跳出来了,电器内是不是有进水的情况,开关位置是不是安错了等。初步检查完之后,开始进行试车,经初步检查之后,如果发现可能存在故障将继续严重的情况,或者是有可能造成人身伤亡事故,要进行试车检查,检查在试车过程中是不是有严重的跳火情况或者是否闻到异味,听到异常声音等。如果有以上情况的发生,要及时停车,切断电源。

3.2检查方法

首先,要观察火花,电器的触点在闭合、分断电路或导线线头松动时会产生火花,所以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是不是有火花产生以及火花的大小等来判断电器故障。当电器的触点在闭合、分断电路时跳火,这就表明电路是通的,没有跳火就表明电路断开了。其次,电器的动作程序不得违背电气说明书,同时要符合图纸的要求,当某一电路上的电器动作没有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动作时,表明这一电路或电器出现了故障。再次,测量电压的方法是以电器的供电方式为基础,通过测量得到各点的电压值与电流值,然后再将其与正常值比较。除此之外,还要注意,测电阻法主要有分阶测量法和分段测量法,在对开关、电器分布距离较大的电气设备进行测量时,一般采用的都是此方法。最后,机电岗位职工要明白,设备电路或电器的故障基本上包括短路、断路、接线错误、电器的电磁及机械部分故障等。在这些故障中最常见的就是断路,它包括导线断路、触点接触不良、熔断器熔断等。解决这些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如下几种方法:电阻法、电压法以及短接法,其中,最后一种方法最为简单可靠,在具体操作上只需要一根良好的绝缘导线,把可能发生断路或者是短路的部位连接好,如短接到某处,电路就能正常工作了,这就表明在这里发生了断路。

4、结论及建议

关于上述简要概括的机电设备常见问题检查与维修,在今后机电岗位工作人员实际工作中,相信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关于上述的几种检查手段和维修方法,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要灵活掌握,不得违背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章制度。总之,煤矿企业的连续稳定安全运行离不开电气设备的定期检查保养,相信机电岗位工作人员多多深入一线工作岗位进行实践,能够更加了解电气设备的结构、原理和使用维修过程,并且会掌握常见故障的检查和维修方法,这对于促进煤矿企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袁方正.现代煤矿机电设备检修与维护实用技术[M].北京:中国矿业出版社,2010

企业设备维修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7

1.1从社会角度分析

现在我国的维修体系还不健全, 比如大企业的维修力量充足但应用不足, 一个大企业下面的维修人员过于繁复, 使得人力资源浪费;而中小企业的维修能力有相应的不足, 针对技术性较强的难题一时间解决不了, 只能请求外援。可见维修不仅是一个企业的问题, 从长远看, 他影响到我国的技术水平的高低, 影响到人力资源是否能充分的发挥自身优势, 即用最少的消耗, 创造最大的产出。

1.2从企业角度分析

科技的进步促进产品的多样化, 市场上前所未有的充满着各种科技含量极高的技术产品。而各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 就必须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于是各企业纷纷上演了强化科技攻关以及研发、销售小组, 但是一直以来被视为后勤角色的设备维修管理方面的工作却没有得到更多关注, 至今仍然还存在许多问题, 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2.1 维修管理体制结构不合理

我国企业的设备管理组织结构大多采用职能型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方式强调企业内部的控制、指挥与协调。如以某厂的结构为例, 其设备维修部门按不同的职能可分为机械组、液压维修组、电气维修组。然后对维修工人进行专业化分工, 从而在解决各自领域的问题时可以起到起到很大的作用。但这种分工方式对于现代越来越复杂的大型设备设备来说过于落后, 特别是当不知道哪里出问题时就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因此这就对于企业的维修管理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

1.2.2 维修绩效机制不健全

当下许多企业明确规定每个员工的职责范围以及劳动内容, 而且有着与之相配套的奖惩制度。例某大型制造业的规定中提到, 操作人员与维修员以及管理人员各负其责。这样一来不同职能的员工间就会缺乏协调和沟通, 不利于设备问题的发现与早期修理, 浪费了企业的资金与人力资源。并且企业一般是多罚少奖, 结果只能是打消了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同时也磨灭了主动性。

另外很多企业的高级技术维修人员流失严重, 这严重的影响到了的日常的生产, 损害了企业的利益。特别是在设备维修市场还不成熟的条件下, 许多企业只能靠自己维修, 一旦本企业的维修人员外流, 那么当出现技术问题时只能高薪聘请技术人员, 这样即耽误生产也浪费资金。

1.2.3 维修方式不科学

科学的设备使用应该是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当机械出现大问题再维修势必会费时间费金钱, 而早期的预防养护, 加上定期与不定期的检修维护则可以减少机械的故障率。有些企业尽管采用预防维修措施, 但由于预防措施不科学, 仅仅凭经验预防, 很难真正的减少机械故障。

2管理问题对策分析

2.1建立设备维修体系

企业要有意识的强化分工体系, 逐渐形成设备的前期设计、中期生产、后期的使用及维修为一体的供应链体系, 从而达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政府也要运用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手段来帮助各企业建立统一有序、公平竞争、均衡发展的设备资源市场。在时机成熟的时候逐渐建立建立企业与企业的设备维修联盟, 促进企业间的技术资源共享, 打破技术保守的壁垒。最后企业也应根据设备的技术含量、经济成本分析来选择外包维修还是自主维修, 以此更好的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2.2建立综合设备管理模式

首先要转变设备维修管理理念, 健全设备维修管理思想。不能简单的把设备看作是企业生产产品的工具而已, 而应该当做企业经营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必须转变观念, 充分利用企业间的资源, 做到共赢, 在企业内部也需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其次要改革设备维修组织形式。既培养操作人员的同时也要加入维修保养的内容, 反之一样。这样就使得原来分离的程序, 分离的责任有多人负责, 当机械问题出现时就可以就地维修不必找专人维修。

再次要运用现代化设备进行维修管理得手段。可以对设备进行分类管理, 即根据设备特点和重要性, 用不同的维修等级区别对待。这既有利于提高设备利用率也有利于降低维修成本。最后还可以通过记录各种机械的信息来掌握机械的各项性能及故障情况, 以便作出科学的维修保养计划。

最后还要加强人员培训和企业文化建设。如加强技术工人的技术能力水准, 对机电工人, 维修工人进行经常的培训与考核。同时在企业的日常管理中注意人文关怀, 丰富员工的生活, 激发员工热爱本职工作, 热爱企业的自豪感。并且不断加强团队精神的培养, 建立完善的奖罚措施, 特别是对于有激情, 有创新的技术人才要奖励。

3结语

设备是企业的固定资产, 是创造财富的源泉。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就是保障了企业的发展。针对目前设备维修出现的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方案将大大的促进科技进步与企业的升值, 同时这一问题的研究与解决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孙静平.大型企业的设备管理与设备维修管理[J].大型铸造件, 2005, (2) .

石化企业设备维修数据多视角管理 篇8

关键词:多视角,三层C/S模型,维修数据管理系统

1 引言

随着现代大生产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代设备的结构越来越复杂,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但设备的计划、设计、使用、维护、修理等所需的设备管理体系与技术水平却不适应,仍停留在传统的维修管理阶段,较少考虑设备的维护修理。设备管理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包括:1)信息处理效率低,过程繁杂,收集整理速度慢,周期长,各部门资料手工管理状态下重要信扁、散置,事后汇集情况普遍。造成运行、检修、技术、调度及有关部门的主要业务骨干埋头于资料的收集和整理。2)设备档案、台帐管理分散,部门各自为政。且设备档案存储方式落后,新技术运用缓慢,大多数仍以纸张为主,成册装订存放,不便于综合查询。3)状态监测技术应用少,检修计划准确率低,造成维修过剩或不足。对设备在使用中出现的故障、事故、设备技术状况等,分析处理不快捷;有关维修费用统计、事故、信息反馈分析方面,手段不先进。

从以上分析可知,企业的设备台帐资料,备件消耗资料以及设备故障资料基本上还停留在日常处理阶段,远远不能满足信息化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对这些资料运用数据库技术进行收集、加工、整理、分析,这不但可以极大的提高管理效率,而且可以从这些数据中发现规律,掌握设备的故障规律,备件的消耗规律,从而指导维修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如果能够成功地建设企业自己的设备维护管理系统,就能在竞争中把握主动,争得先机。

2 面向对象的设备维护数据架构

2.1 系统结构选择

石化设备维修管理是一个多用户系统,石化设备种类繁多,设备管理工作涉及到企业中的方方面面,各部门中涉及到的重复设备信息很多。为了最优地设计

设备MIS系统的结构,保证各部门之间既不需要重复设计数据结构、重复输入数据,同时在性能上保证数据的一致性、高效率,客户/服务器结构是很好的选择,故本系统采用三层C/S基本结构。采用三层C/S结构保证了系统的可扩充性、可延展性、安全性和可靠性,并具有良好的业务处理能力。三层C/S数据库应用系统,无论在执行效率、维护成本、负载平衡能力,还是在安全性、稳定性、延展性等方面,都充分体现出多层结构的无比优势。

2.2 设备数据存储管理方式

石化设备维修管理系统最主要的功能在于它的文档资料管理,在设备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与设备相关的信息多种多样,这些信息以文档或图档的形式存在。他们包括设计任务说明书,设备使用手册,技术文件,附图(二维图纸,三维图纸),维修资料,维修记录等等。以上这些都属于文档资料管理的范畴,他们在计算机中以文件的方式存放在服务器的电子仓库中,只有具有合法权限的用户才能在权限许可的范围进行相关的查阅,从而避免了非法访问,使数据库中所有文档和图档得以完全控制。

石化设备种类繁多,不同的生产车间又存在很多相同或者相似的设备,同类设备众多,安全维护困难,因此石化设备维修管理系统将工程管理中的一些概念抽象为对象,一个对象有名字,有参数,可以被操作,并且在客户端有图形化显示。利用对象的父子关系,将对象组织在一个树状结构中。树的根就是根对象。石化设备维修管理系统设立了文件资料根和产品结构根两个根对象。

3 设备维护数据的归集

维修记录管理是设备管理的核心,为方便对设备维修资料的管理,在数据库服务器中石化设备维修管理系统设置文件资料根和产品结构根两个根目录,文件资料树目录下主要存放各设备及其零部件的各种资料,方便用户查阅。产品结构根用于对设备的归类管理,即按照用户的要求将众多的设备显示在结构树上以便用户查阅。在这个根目录下,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导入设备台帐,以某石化厂设备台帐为例,如图1所示。

为方便用户查询,石化设备维修管理系统制定了按照不同要求的导入方式。比如按车间分类导入,设备类型分类导入,功能位置导入。这样既增强了设备管理的灵活性。也节省了用户查询的时间。文件资料根是与产品结构根对应的根目录,文件资料根对象主要就是实现对设备的各种数据资料进行对应管理,文件资料根对象下面包括文件项目对象,子项目对象,文件目录对象和文件对象。以某设备为例,一台设备有很多不同的数据资料,总的来说可以归结为技术资料和维修资料。技术资料包括产品说明书,使用手册,产品图纸。维修资料包括维修说明,维修记录表等。而石化企业设备众多,同一车间可能有多个同一设备,因此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加以区分,此处通过设备号和工艺编号来加以区别。同一设备的技术资料是相同的,维修资料是不同的,因此为了方便对数据资料的管理,在文件资料根下面。文件项目对象对应规格型号,因设备名称和规格型号是一一对应的。文件子项目对应存放技术资料和维修资料,因为技术资料对同一产品是相同的,就不再加以区分,而对维修资料,存放的文件名就以设备号和工艺编号命名加以区分。这样就将文件资料的各级目录划分完成。用户即可按此方式将文件导入。

因为设备与文件资料不是在同一根对象下,因此这里是通过关联来实现设备与文件资料的对应,用户可通过关联方便的存取各种资料数据,石化设备维修管理系统允许在文件,文件目录,部件,零件这四种对象之间用拖到的方式建立相互关联。用关联的方式将导入好的设备台帐和文件资料一一对应,关联建立好之后,这样就可以方便的查阅设备与其他设备的关系,设备的各种资料记录。从而据此制定相关决策。

此外石化设备维修管理系统还设置了一个个人工作区,用来存储从服务器传输过来的所有文件。方便用户对文档资料进行查阅修改。用户如果需要浏览某个文件,在权限许可的情况下系统会将此文件从服务器、电子仓库传输到前端,存入用户工作区下的“浏览文件”中,再打开该文件;用户如果需要检出某个文件,在权限许可的情况下系统会将此文件从服务器各电子仓库传输到前端,存入用户工作区下的“检出文件”中。对文件进行修改了后,可以进行检入操作,将文件从“检出文件”中回传到服务器电子仓库中。图2是石化设备维修管理系统结构树视图。

4 不同视角的维护数据显示设计

石化设备维修管理系统中,为方便用户对数据资料的及时查询,特从不同视角的角度设计显示设备的各类数据信息。

4.1 基于产品结构的数据维护管理

维修记录管理记录设备维修的详细信息,主要通过石化设备维修管理系统下的设备管理根和设备资料根两个根对象来完成。设备的各种信息资料都通过这两个根目录下的子目录记录相关信息。用户左键点击产品结构树下面子目录产品,在系统右视图下就会显示该产品相关信息。为了使用户能全面了解该产品以及与其相关产品的维修信息,在右边视图区共创建了四个视图,四个视图从上到下依次显示本产品的固有属性信息,本产品维护资料信息,同型号产品的维修资料信息,本产品的产品说明书、使用手册以及附图。通过这样的关联查询,维修人员不仅可以及时了解本产品的资料信息,并且方便的查询到同类型设备的维修信息,这样维修人员可以在了解同类型设备的维修信息的情况下更方便的做维修决策。下图3为基于产品结构的查询显示界面图。图中设备维修记录表,产品说明书以及使用手册以word文档的方式存于数据库服务器的电子仓库中,用户如要查看说明书,只需左键双击,就会以word文档的方式自动打开。

4.2 基于文件资料的数据维护管理

设备的数据维护本质上都是通过文件资料的管理而达到所需目的,基于文件资料的数据维护管理与基于产品结构的数据维护管理相似,石化设备维修管理系统中,文件资料树与产品结构树是相互关联和相互统一的整体,产品结构树主要是将产品以用户需求的某种方式将产品显示于树形结构图中,用户可以按照不同的需要录入该公司的设备产品以显示在产品结构树下面。而文件资料树则用来显示产品结构树下的产品数据资料。这些资料也按照用户的要求录入,包括产品说明书,使用手册,产品图纸,维修记录表等。

因为产品与产品资料不是在同一根对象下,因此这里是通过关联来实现产品与产品资料的对应,用户通过关联方便的查看数据资料。关联建立好之后,这样就可以方便的查阅产品与其他产品的关系,产品的各种资料记录。图4是基于文件资料的查询显示界面图。图中设备维修记录表,产品说明书以及使用手册以word文档的方式存于数据库服务器的电子仓库中,用户如要查看说明书,只需左键双击,就会以word文档的方式自动打开。用户点击某资料文件,与此文件有关的相关设备均显示于右边的界面中,并且设备的详细位置,编号,各属性均显示出来。这样用户就不会因为查询设备的资料而浪费宝贵的时间。

5 结语

本文针对传统的设备管理方式的种种弊端,以石化设备管理工作为背景,提出并设计开发出了以设备维护管理为中心,基于多视角的石化企业设备维修管理系统。系统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先进性:采用先进的C/S结构和面向对象的设计思想,数据完整、一致,储空间最省,可最大限度地减少用户的数据输入工作量。

2)兼顾通用性与专用性:系统将设备基本属性与企业管理模式分离,不同企业只要在管理模式上做很少的修改就可以使用。

3)以多视角显示为背景,双向查询功能强大,操作灵活,使用简单、直观。

本文介绍的设备管理系统开发思想,同样适用于其它类型企业的设备管理。

参考文献

[1]李晓林,闵华清,张彦铎.基于三层结构的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技术及其实现[J].计算机应用,2001(S1):222-223.

[2]姚松,董小国.企业信息系统的三层结构[J].计算机应用,2000,2(20):51.

企业设备维修论文 篇9

关键词:企业设备,维修管理,经济效益

所谓企业的经济效益, 是指一个企业在生产和经营活动过程中, 所占用和消耗的劳动和资源与企业所取得的经济效果的比较。要提供企业的经济效益, 也就是要用同样多或者比较少的劳动和资源消耗来取得较多或同样多的劳动成果。我们知道, 企业设备在工作运行过程中, 每个零部件都在不断地进行着磨损和消耗, 甚至也有设备被损坏的现象出现。因此, 我们就要对设备进行不断的更新和维修, 与此同时设备的使用寿命也会受到一些直接影响。对企业而言, 合理有效地运用系统工程方法, 合理控制好设备维修的费用, 做好设备维修工作, 充分把设备管理与企业发展品种、提高质量、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有机结合起来, 这不仅可以恢复设备的功能, 进而延长其使用寿命, 还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 降低企业设备维修成本, 提高维修设备的质量, 对促进企业的最佳经济效益有重要的作用。本文简单从以下几点来谈加强企业设备维修管理, 创企业最佳经济效益。

一、加强设备的前期管理, 这是加强设备维修的基础

所谓企业设备的前期管理, 也就是说设备在投入使用以前的管理, 因此, 这对设备维修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加强设备的前期管理, 一是要通过技术经济分析进行不断论证, 不断做好设备的调研、规划、设计工作和定型、采购工作;二是不断做好设备前期的安装、调试、初期运转工作;三是结合设备具有的良好的可靠、可用性能以及安全性、维修性和备件的通用性、互换性。尽最大可能地避免其先天不足, 后天吃苦的现象出现。进而为企业设备的维修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而也可以收到明显的企业经济效益。

二、具有良好的设备维护和保养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保障

对企业设备而言, 它的维护和保养好坏直接影响其工作的使用寿命。对企业而言, 做好设备的精心维修和保养, 能够起到预防设备零部件的磨损以及非正常使用的损坏和磨损。假如企业对设备的维修和保养赶不上, 就会出现故障设备越来越多的现象, 等到发现问题才解决问题时, 这不仅会加大设备维修的费用, 打乱企业正常的生产秩序, 还会大大降低企业的生产效益。

1、制定设备包机制, 抓好现场管理

这就是说对一些厂属各车间分厂设备使用者实行定人、定机、挂牌上岗、责任到人的专责制, 与此同时, 企业要制定具体而详细的考核办法、细则, 在制定奖罚方面要客观公正。从而极大地改进工人们对设备的维护意识, 对主管设备的动力部门而言, 可以组织相关人员在每月月末到基层进行检查, 提出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 进而做到及时应对和整改。

2、定期开展竞赛活动, 提高设备操作人的能动性

对企业而言, 坚持以人为本是关键, 而作为企业物质基础的设备维修管理好坏, 与人的积极性有很大的关联作用。为了提高设备操作人的积极能动性, 企业可以通过开展一些如群众性创完好设备、创红旗班组的竞赛活动以及长期开展对操作人的维护保养状态进行检查评比等一系列活动, 在评比中不仅花费较少、见效快, 且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3、对精、大、稀有的设备实行点检卡, 形成自身特色的点检模式

对一些起关键作用且精、大、稀有的设备, 要应用状态监测技术来延长其实际工作运行的周期。目前, 大部分企业对重点设备都已实行了状态监测以及对设备进行点检。将设备的维护者和技术状态管理者进行有机结合, 实行定期试验、检测、监测以及对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确定检修时间, 一旦出现故障可及时诊断检修, 由原来的定期大修转成状态检修, 这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有重要的作用。

三、坚持以旧换新制度, 不断强化修旧利废

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 加强设备的后期管理也非常重要, 也就是说对闲置和报废之后的设备管理重视起来。对那些耗能大且安全性差的不能降低使用的设备不可转让, 这时要交相关部门回收, 此外, 可以以合理的价格进行设备出让。已经报废的设备再进行利用, 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对一些可以修理且能够使用的零部件, 可以拆下使用或者作为后备之需, 这也是发挥设备效能的一个环节, 合理利用设备剩余功能和价值的手段。

四、采用灵活多样的维修方式, 增加企业经济效益

过去, 企业在设备维修工作中机械地执行大、中、小修制度, 且按照修理周期进行检修, 这样的弊端是缺乏针对性, 造成过剩修理, 增加了企业的维修费用。目前实行了维修方式灵活多样的生产维修体制, 针对企业, 要时刻从自身的客观实际出发, 对不同类型的设备采取不同的维修方式。组织有效合理维修, 这不仅可以化解企业生产与设备维修的矛盾, 还能够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1、对专用流水作业线的设备且连续生产要求高的设备, 要采

取“预防性不停产分散检修”和“适时短期局部停产检修”的维修方式, 这就改变了传统的全面停产检修局面, 进而保证了企业生产的正常运转, 又大大减少了因全面停工而造成的损失。

2、对一些专业性比较强、涉及面比较广以及自身企业的技术

人员又不能全过程控制修理的设备, 可以通过招标竞争的方式来选择能修理的承包方。实施“先算后做”, 现场签证和验收的合同包干制度, 最后达到各项技术指标的要求后就可以结算。这不仅能减少维修费用, 提前投入设备进行使用, 还能够为企业创效益。

五、实施备件管理和确保备件供应, 提高维修质量

作为设备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备件管理在设备维修管理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是有效地控制修理费, 提高企业效益的重要保证。

1、建立有效的备件供应组织机构

为了加强设备备件的有序管理, 要创新思路进行全过程的规范管理。首先, 由设备使用单位根据设备维修的需要提出备件需要计划后, 交主管厂长进行审批, 主管动力部门方可组织人员采购。实行备件计划、采购、检验、保管、入帐的五个环节。能及时准确地保证备件的保质保量供应, 确保生产任务的完成。

2、有效利用现代计算机的辅助管理

随着我国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 计算机在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对企业也不例外, 在企业中对设备的备件管理除了人的管理之外, 也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辅助性管理。进行计算机辅助管理时不要仅仅局限于静态台帐管理和查询, 还要主动向外动态管理, 做到及时掌握基层设备维修反馈回来的信息。这为及时准确的制定备件采购计划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也降低了库存量与积压量, 与此同时也能够让各单位通过网络及时准确的掌握备件的到货情况, 实现资源共享。

3、采购中要坚持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

在对设备进行采购时, 要做到货比三家择优采购, 和供货商之间要坚持三公原则, 这是保证价廉物美的设备备件供应的有效手段, 进而也能降低企业成本, 获得更好的维修服务。

六、结束语

对企业而言, 要对设备进行维修管理, 就要从企业自身的生产实际和设备的管理工作等出发, 采用多种灵活的设备维修方式, 重视设备维修的经济性, 降低设备维修的费用, 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陈建华.试论加强设备维修管理对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J].经济师, 2002 (11) .

论企业机电设备的维修管理 篇10

1 设备维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设备维修管理的社会分析

当前, 社会分工不断深化, 设备维修管理已经开始形成一个行业, 从设备维修环节独立出来。过去“大而全、小而全”的维修体制已经远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

一些城市出现了行业协会, 但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行业维修体系还没有形成。中小企业的维修力量不足, 一旦发生重大故障就束手无策, 一般只能等厂家派人来维修。同国外发达国家的设备维修体制相比, 我国的维修市场还远不发达, 尚不能提供全面、实时、周到的服务。

同时, 国家为了保护社会的公共利益制定出一系列的法规和标准。譬如国务院颁发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条例》对设备的生产、使用、检测等提出具体的要求。环保和节能也是设备管理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可见, 设备维修管理不仅需要考虑企业自身利益, 也必须考虑设备对社会影响的外部性。

1.2 设备维修管理的企业分析

随着客户对产品需求的多样化, 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就必须用有限的资源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2]。作为后勤角色的设备维修管理却没有得到更多关注, 还存在许多问题, 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 维修管理体制结构不合理。我国企业的设备管理组织结构大多采用职能型组织结构, 强调企业内部的控制、指挥与协调。例如, 设备维修部门按职能分成机械组、液压维修组、电气维修组等[3]。这种对维修工人进行专业化分工, 在解决各自领域的问题时起到了很大作用。但对于现代日趋复杂的设备来说, 这组织形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先进制造设备的维修管理要求。

2) 维修绩效机制不健全。很多企业明确规定每个员工的职责以及奖惩制度。如操作人员只管使用设备, 维修人员只管设备维修, 设备管理人员只负责设备的运转等。员工与员工间缺乏协调和沟通, 对设备的考核一般是多罚少奖, 这影响了员工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由于设备维修市场还不成熟, 许多企业是自己维修, 国企中出现很多高级技术维修人员流失[4]。当企业花费大量资金培训出高级技术人员后, 由于缺乏相应的奖惩激励机制, 被一些民企、外企以高收入待遇挖走。对领导的考核机制不健全, “重生产, 轻设备”现象严重。

3) 维修方式不合理。大多数企业维修指导思想落后, 维修方式单一, 预防维修、状态维修等先进的维修方式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有些企业采用预防维修, 也是靠经验进行维修, 采用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和维修决策支持系统的少之又少。

2 如何维修与管理机电设备

为了全面提高机电设备的维修管理水平, 企业相关工作人员必须根据当今设备维修管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紧密结合企业的生产特点, 以质量与效益为中心, 最大限度地延长机电设备的寿命周期。

2.1 加强机电设备使用与维护的管理

从目前来看, 我国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 这给机电设备的正确使用和维护保养带来了一定困难, 如果对机电设备的操作和使用不够规范, 将会造成更大的隐患。所以, 为了更好地发挥机电设备的效能, 企业必须对设备使用、维护和修理予以高度的重视, 对使用这些设备的工作人员进行培养, 提高他们的劳动素质, 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工作人员巡回检查和交接等日常维护制度。

2.2 建立健全机电设备维修管理工作标准

企业要制定各种包括技术管理标准、维护技术标准、经济管理标准等在内的机电设备维修管理工作标准, 以及维护修理的各种定额标准等, 从而形成一套完善的现代化维修管理制度。

2.3 借助于先进的维修管理模

传统的维修管理模式存在诸多弊端, 因此必须借助于先进的维修管理模式[5]。对于重点机电设备, 企业要逐步推行状态检测技术和故障诊断技术, 积极研发简易低廉的仪器仪表和检测技术, 同时要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的某些功能, 对重要机电设备的异常状态做出判断, 并及时维修。

2.4 开展机电设备的可靠性基础研究

企业要在机电设备的设计、制造、生产、使用、维护之间建立广泛的联系, 深入研究

机电设备故障模式, 并采取针对性的模式, 加强设备维修的薄弱环节, 另外, 企业还要不断提高和改善机电设备的维修性和可靠性, 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机电设备的可用度和开机率, 帮助企业获得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

3 结束语

现代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相互渗透、相互结合, 使得机电设备越来越一体化、微电子化和高速化, 这为机电设备的操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但是导致机电设备的维修与管理变得越来越困难。如果危及到环境与安全, 还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所以, 企业工作人员必须对机电设备进行及时维修, 排除故障, 并采取有力的管理措施, 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摘要:机电设备不仅是企业固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一个企业技术装备水平的要标志, 是企业赖以正常生产经营和参与市场竞争的物质技术基础。所以, 企业就要对机电设备进行合理管理及不定期的维修, 使设备经常处于良好技术状态, 保证产品质量和设备安全运行, 促进生产的持续发展, 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服务。文章将对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机电设备,故障,维修,管理

参考文献

[1]李建平.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3, 3 (14) :134.

[2]于征.机电设备维护维修与管理的创新与发展[J].煤矿机械, 2010, 12 (5) :28-31.

[3]李卫红.机电设备维护维修的一般方法[J].南方农机, 2011, 42 (1) :22-23.

[4]冷江洪, 舒翔.基于宏观层面的机电设备技术安装[J].南方农机, 2014, 45 (1) :45-47.

论建筑企业设备管理 篇11

[关键词] 建筑企业设备管理

一、设备管理的意义

机械设备是建筑企业从事生产活动的工具,是组成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现代化建筑企业中的生产能否正常进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械设备的完善程度,这就要求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加强设备的管理,提高设备的管理水平,充分发挥设备的使用效率,保证机械设备在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中处于良好的状态,能够为企业建立正常的生产秩序、保证生产的均衡进行创造有利条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搞好企业的设备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设备管理的任务和内容

(一)设备管理的任务

企业设备管理的任务,集中到一点就是要保证为企业提供最优的技术装备,把企业的生产活动建立在最佳的物质技术基础之上,这个总任务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技术上的先进性、经济上的合理原则,正确选购机械设备,为企业提供最优的技术装备。

2、保证机械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也就是设备在投入生产以后,保证在用设备台台完好,在修设备台台修好。

3、做好现有设备的挖潜、革新、改造,提高设备的现代化水平,发挥设备的作用,使企业生产达到高产、优质,从而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4、掌握科学技术在设备方面的发展,注意新设备的引进和老设备的淘汰,把企业的技术革新纳入设备的日常管理活动中去。

(二)设备管理的内容

企业设备管理按照其工作内容,包括设备运动全过程的管理。在设备运动全过程中存在两种形态,一是设备的物质运动形态,包括设备的选购、安装、调试、使用、维护、修理、更新、改造、保管、封存、报废和设备的事故处理等;二是设备的价值运动形态,包括设备的最初投资,维修费用支出、折旧、更新改造和资金支出。设备的管理应当包括对机械设备这两种运动形态的管理。

三、设备管理的原则

企业的设备管理原则是:预防为主、检修为辅,这一原则是在企业设备管理中经长期的实践总结出来的,它对改进设备管理、提高设备的利用率起着积极的作用。“预防为主”是指导设备维修工作的重要方针之一,“预防为主”就是不等设备出了毛病以后才去进行维护和修理,而是事先做好必要的检修工作。事先做好检修,可以避免和减少设备的故障,保证生产安全均衡进行。由于事先可以进行有计划的检修,对于解决设备的使用与维修矛盾的各个方面,也是妥善的解决办法,对于设备管理部门来说,事先安排检修计划,做好检修所需人力、财力、物力的准备,可避免被动局面,掌握设备管理的主动权。

四、设备的检修

设备的检修是消除设备缺陷和隐患,恢复设备功能,通过检修和更换磨损的零件与部件,使设备处于良好状态。

(一)设备检修三要素:保证检修质量、缩短检修时间、降低检修成本,要实现这三个要素,就必须严格遵守检修规程和技术标准,精心编制检修工艺,充分做好检修前的准备工作,保证配件质量和供应时间。

(二)设备检修计划

设备检修计划是企业整个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考核指标之一,编好设备检修计划,可以统一组织设备的修理,合理使用检修人员,提高检修质量,缩短检修时间,更好地保证生产任务的完成。

设备检修计划的主要内容有:检修设备数量、修理类别和工期、配件供应和所需费用的预算。

(三)设备检修的质量验收

1、全面恢复设备机构、附件的完整性,使设备修复后,能够达到原有工作能力。

2、能保证一定的安全运转期限,安全运转期限一般要保证设备能力能够运转到下一次计划检修。

3、恢复达到预定的精度标准。

4、恢复设备的外观质量。

五、应该引起注意的一种倾向

在企业实行聘任承包的形势下,承包人只顾完成承包期内的经济指标,不顾设备的实际能力,超负荷运转,为降低成本增加企业利润,减少正常的设备维修资金,达到坏了再修、不坏不修的程度,造成设备不能按期检修,设备维修失去了计划性,这种拼设备的短期形为,将给企业造成潜在的危机,应引起高度重视。

六、设备管理方向

(一)对设备进行系统管理,随着生产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影响设备管理的环节、因素越来越多,为了确保设备管理效果,就要把有关环节、因素严密地组织控制起来,以便对设备进行系统管理。

(二)讲究设备管理的经济效果,提倡固定资产有偿占用,解决折旧费和折旧提留等问题。

企业设备维修论文 篇12

1、石化企业设备维修分类

维修是伴随工业发展而产生的, 其分类也在不断的完善。从18世纪手工作坊的简单维修发展到当今富含高技术的综合维修, 无不体现着人类提高生产力的巨大进步。目前国内外的设备维修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1.1 恢复性维修

修复性维修是指设备在发生故障后, 为使其恢复到规定状态所进行的一项维修活动, 主要方式如下: (1) 事后维修, 即指设备发生故障或性能不合格时进行的非计划性维修, 或对某些突发故障进行的维修; (2) 状态监控维修, 即通过积累的故障信息, 进行设备的故障原因及故障趋势分析, 并对设备的可靠性水平进行连续监控的维修。

1.2 改进性维修

改进性修复是指在完成设备维修任务的同时, 通过对设备进行改装或改进, 以提高设备的可维修性、可靠性和安全性水平。主要分为: (1) 改善性维修, 即为消除原设计和制造上的不足, 结合设备修理进一步提升其可靠性的改良工作; (2) 无维修设计, 即指对设备的维修性进行理想化设计, 在使用年限内没有维修, 一次性用到产品报废。

1.3 预防性维修

预防性维修即指通过对设备的检查和检测, 发现设备隐患以防故障发生, 使设备保持规定状态所进行的一项维修活动。主要分为定期维修和视情维修。前者指设备使用至规定时间时予以报废;后者指经一定时间间隔后, 把记录的设备运行状态和使用标准进行比较, 所产生的结果将决定该设备是否继续工作到下个检查期。

2、石化企业以可靠性为重点的维修

以可靠性为重点的维修是一种战略形成方法, 通过它的运用可实现对设备维修的改组和调整。从本质上讲, 其是以对故障的原因、性质的理解为基础的一种维修策略。其主要通过三个层次发挥作用: (1) 其所推行的是对故障后果的整体性评价, 所采取的方式是将有关安全性和维修费用的判定进行综合; (2) 其将相关部门复杂设备的多种故障模式的新发现合并到某种新的方法中, 通过其来选择新的预防性维修作业或其他类型的维修作业; (3) 其将以上两项活动结合成以功能逻辑判断图为决策的单独决策过程。

3、石化企业维修方式的选择

选择最佳的维修方式就是要用最少的费用取得最好的维修效果。每一种维修方式都有其优缺点, 企业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择优选用。一般而言, 企业都会采取多种方式并存的维修方式。现代维修方式主要有:恢复性维修、改进性维修和预防性维修。综合性维修就是组合这三种方式, 利用各种方式的优点而进行的维修。

从故障的发展过程来看, 有磨损型的规律性故障 (磨损程度和时间有关) ;还有偶发型的随机故障 (发生故障的概率和时间无关) 。这两种故障中, 均包括无发展期和有发展期的两种故障。规律性且有发展期的故障, 因有规律, 其故障发展过程有征兆, 可以预测, 宜采用状态维修;规律性但无发展期的故障, 如电气元件重点零部件出现损坏时, 最好按其使用寿命采取定期修理或更换的方式;对那些易于更换或修理的零部件, 所用更换、修理时间均不长、停机时间较短、损失不严重时也可选择恢复性维修;对偶发性但无发展期的故障, 因无从预知其是否发生故障, 只能采取恢复性维修。对非重要设备, 停产影响不大的, 可使用至发生故障后再进行紧急处理;对重要设备, 突然停机会影响石化企业生产, 造成较大损失, 故可设置备用机器, 故障发生时可立即更换。

4、石化企业可靠性维修策略

4.1 可靠性维修的特征和目标

可靠性维修由预防维修、预测维修及主动维修组合而成。由于被动维修可导致过多的非计划停机, 因而可靠性维修要尽量避免之。预防维修的采用, 虽可减少非计划停机, 却可能导致维修过剩, 因而要适当控制;预测维修可预先采取维修措施, 不但减少了停机, 又减少了维修过剩, 是值得提倡的方式, 但其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故障;主动维修从根本上消除隐患, 延长大修理的周期, 不断改善系统的功能。

可靠性维修的目标是:详细掌握设备信息, 延长设备寿命, 减少设备故障及维修费用。

4.2 可靠性维修的实施

可靠性维修要在预防维修、预测维修及主动维修之间取得一种平衡来取长补短。这三种策略组成一个天平, 其中预测维修是天平杠杆的支点, 预测维修提供机器状态的精确数据, 从而使主动维修和预防维修的平衡成为可能。

4.3 基于可靠性的维修管理

基于可靠性的维修管理的维修策略包括: (1) 视情维修, 即通过应用状态和设备性能等监测技术的运用, 决定对设备的预防维修, 再结合定期报废和定期维修来更换维修方法; (2) 预防维修, 即定期维修或检查后安排维修的一种方法, 可作为视情维修方法的补充; (3) 事后维修, 在不重要的设备上可采用。

基于可靠性的维修管理的主要特点是:对潜在的故障使用强制性的预防维修, 通过周期性的故障检查来寻找故障;对安全存在危害的故障应使用强制性的预防维修方法, 如果没有可以使故障灾害降低的维修方法, 则考虑重新设计设备或部件;非运行和运行的经济性故障, 可依据经济合理性来决定到底使用哪种维修方式;对那些无可行的预防维修方法所能解决的问题, 可采用技术改造和重新设计等方式来解决。

结论:通过以上基于可靠性的石化企业设备维修的探讨, 大大提高了石化企业设备使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通过提升设备维修工作水平, 从而达到优化、提升设备资产对石化企业生产运行可靠、安全高效进行的保障能力这一核心效益目标。

参考文献:

摘要:石化企业对设备的使用可靠性有很高要求, 设备的可靠性是大部分石化企业在设备维修时首先要考虑的方面。本文就石化企业基于可靠性的设备维修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勇.石油化工企业基于可靠性的设备维修方法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30) .

[2]任刚.浅谈化工设备的维护与检修[J].化学工程与装备, 2009, (04) .

上一篇:基于内容的推荐技术下一篇:车辆主动安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