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种不同侧孔

2024-06-04

3种不同侧孔(共8篇)

3种不同侧孔 篇1

梅毒是因梅毒螺旋体而引起的一种慢性性传播疾病, 一旦人体被感染梅毒螺旋体后, 血清中则会出现特异性抗螺旋体抗体与非特异性抗类脂质抗体, 故临床上梅毒诊断的重要依据为血清学检测[1]。本文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 (TRUST) 、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 (TPPA) 、梅毒螺旋体抗体诊断试剂盒 (胶体金法) 三种血清学检测法进行检验, 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2008年3月至2009年5月来我院就诊与住院的梅毒患者98例, 其中男性37例, 女61例;年龄最小2岁, 最大65岁, 平均年龄37.6岁;其中一期梅毒患者31例, 二期梅毒患者42例, 三期梅毒患者15例, 隐性梅毒患者10例。再选取同时间段来我院就诊的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 (来我院就诊者女性较多, 少数病例可能母婴传播, 数据有改动, 请酌情处理) 。

1.2 方法

受检者均抽取肘静脉血3 m L, 分离血清后, 采用T R U S T、TPPA及胶体金法3种方法及时检测, 操作方法均按照使用说明书严格操作。

1.3 试剂与仪器

TRUST试剂由上海荣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TPPA试剂由日本富士瑞必欧株式会社提供, 胶体金法试剂由杭州艾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所有试剂均通过卫生部生物制品鉴定所批批检合格, 使用时均在有效期内。

1.4 结果判断

(1) TRUST:阳性即能见中等或较大的凝集物, 阴性即能见均匀抗原颗粒, 且无凝集物; (2) TPPA:阳性即凝集周围杂乱且外周边缘不均匀, 阴性即粒子成纽扣状凝集, 外周边缘均匀且呈现平滑的圆形; (3) 胶体金:阳性即检测区与对照区的位置各有1条红色的反应线出现, 阴性即对照区位置有有1条红色的反应线出现, 测试区无红色的反应线出现。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TRUST的试验检验符合率为86.7%, TPPA的试验检验符合率为100%, 胶体金的试验检验符合率为99.0%。TPPA与TRUST相比 (χ2=13.92, P<0.01) 有统计学差异。胶体金与TRUST相比 (χ2=11.08, P<0.01) 有统计学差异。胶体金与TPPA相比 (χ2=1.01, P>0.05) 无统计学差异, 详情见表1。

3 讨论

(1) 梅毒螺旋体一旦入侵人体机体后, 其血清会产生2种抗体[2], 即非特异性抗类脂质抗体与特异性抗螺旋体抗体。梅毒特异性抗体因出现早、消失慢, 使得临床上即便给予有效的抗梅毒治疗后, 仍能检测出其梅毒特异性抗体或可终生检出。非特异性抗类脂质抗体的出现较特异性抗螺旋体抗体晚2~3周, 经抗梅毒治疗后, 效价下降或消失。

(2) TRUST是梅毒非特异性抗类脂质抗体血清学检测的常用方法, 主要是用类脂质为抗原来检测血清中的抗类脂质抗体的方法[3]。本文对98例梅毒患者给予TRUST检测后, 结果显示在对一期梅毒、三期梅毒及隐性梅毒进行检测时会出现假阴性反应, 尤其是三期梅毒。临床上主要是因自身免疫性疾病、肺炎、年龄及孕妇等因素而使得结果出现假阳性。因TRUST检测具有一定局限性、易出现假阳性或漏检, 故临床上常将TRUST检测用于梅毒筛选试验和疗效观察, 而不用于梅毒的确诊。

(3) TPPA是梅毒特异性抗螺旋体抗体血清学检测方法之一, 主要是把纯化致病性梅毒的精致菌株成分包被在人工载体明胶粒子上检测血清中相应的抗体[4]。本文对98例梅毒患者给予TPPA检测后, 其合计阳性率为100%, 结果表明TPPA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高等特点, 但因其操作复杂, 反应时间长, 不易保存且出具滴度结果时成本较高, 故临床上TPPA常用于对筛检为阳性标本进行再次确认检测, 而不易用于大量的筛选试验中。

(4) 胶体金法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快速体外诊断技术, 是以纯化重组基因的梅毒抗原, 用胶体金为指示标记在硝酸纤维素膜上进行反应[5], 在通过双抗原夹心法的原理来迅速定性检测梅毒特异性抗螺旋体抗体。本组对98例梅毒患者给予胶体金法检测后, 结果其合计阳性率为99%, 且其检出率与TPPA相比较则 (P>0.05) 无统计学差异。结果表明胶体金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 且其操作简单、结果易保存、反应迅速, 故临床上胶体金法主要用于筛检试验中。

综上所述, TRUST对于早期梅毒的检测灵敏度较高, 可用于疗效观察, 复发或再感染的判断。TPPA则为目前公认的梅毒血清学确证试验[6], 其具有较好的特异性与灵敏度, 但因其成本高、操作复杂等因素, 故常用于再次检测判断中。胶体金法因具有操作简单、反应迅速、特异性高、灵敏度强等特点故常用于初筛试验中。总之, 对梅毒的防治是一个艰巨且长期的任务, 且梅毒的血清表现极其复杂、特殊, 故临床上常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联合检测, 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 来对梅毒的检测结果进行正确的判断。

参考文献

[1]黄波, 钟方木, 纪红星.3种梅毒诊断试验的临床应用评价[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7, 4 (1) :10-11.

[2]冯烨.梅毒血清学3种检测方法的比较[J].实用临床医学, 2004, 5 (2) :106.

[3]王露楠, 邓巍, 李金明.梅毒螺旋体感染不同血清学诊断方法的临床评价[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6, 25 (6) :352-353.

[4]武建国.老年人抗梅毒螺旋体测定的假阳性率偏高[J].临床检验杂志, 2006, 24 (4) :241-243.

[5]何广文, 胡晓川.赤峰市无偿献血者梅毒感染的筛查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06, 3 (33) :115.

[6]陈春梅, 曾志良.潜伏梅毒85例血清学检测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4, 14 (5) :329-330.

3种不同侧孔 篇2

通过水稻盆栽试验,研究了钙镁磷肥、石灰和硅肥作为土壤改良剂对几种中度污染水稻土中Cd的赋存形态以及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和改善糙米品质安全性的作用.结果表明,由于各种改良剂的性质和改良机理上存在差异,改良效果各不相同,其中硅肥的改良效果最好,其次是钙镁磷肥,然后是石灰.虽然3种改良剂均能降低土壤中有效态Cd以及糙米和秸秆中Cd的含量,使稻米质量符合国家食品卫生安全标准,但土壤性质的不同会影响改良剂的效果.同一改良剂施用在红壤上的效果最为明显,其次是黄泥土,而呈碱性的潮黄土由于土壤有效态Cd的含量明显低于前两种土壤,施用改良剂后糙米和秸秆中的Cd含量虽有所降低,但改善效果不太明显.

作 者:宗良纲 张丽娜 孙静克 郭敏 沈振国 ZONG Liang-gang ZHANG Li-na SUN Jing-ke GUO Min SHEN Zhen-guo 作者单位:宗良纲,张丽娜,孙静克,郭敏,ZONG Liang-gang,ZHANG Li-na,SUN Jing-ke,GUO Min(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沈振国,SHEN Zhen-guo(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3种不同侧孔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对2009年1月至2009年10月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收治1650例受血者的血液标本进行梅毒检测, 其中男893例, 女757例, 年龄2~81岁, 平均年龄44.7岁;均为早晨空腹抽血, 分离血清待检。

1.2 试剂

ELISA法检测试剂盒由厦门英科新创股份有限公司提供;TRUST试剂盒由上海荣盛科技有限公司提供;RPR法检测试剂盒采自上海实业科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 (TPHA) 试剂盒由日本株式会社生产。采用酶免自动分析仪检测。

1.3 方法

每份标本均用ELISA法、TRUST法和RPR法分别进行检测, 对所有可疑标本全部采用TPHA法进行确证试验。且各项试验均严格按照试剂盒内说明书要求操作。

2 结果

表1结果表明, 1650份血清标本经ELISA法、TRUST法和RPR法分别进行检测, 共检出梅毒阳性标本17份, 其中ELISA法检出17份, 阳性率为1.03%;TRUST法检出13份, 阳性率为0.79%;RPR法检出12份, 阳性率为0.73%。经χ2检验, 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1 3种方法检测结果分析

2.2 可疑标本经TPHA法检测结果分析

表2结果表明, 17例梅毒可疑阳性标本经TPHA法确认, ELISA法表2可疑标本经TPHA法检测结果分析的假阳性率为6.67% (1/15) , 假阴性率0%;TRUST法的假阳性率为13.33% (2/15) , 假阴性率为13.33% (2/15) ;RPR法的假阳性率为20.0% (3/15) , 假阴性率为20.0% (3/15) 。由此可见, ELISA法监测梅毒的准确率最高, 适合作为梅毒项目检测的优选方法。

3 讨论

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引起的一种以性传播为主要途径的疾病, 梅毒患者血液中可存在两种抗体。一类为非特异性类脂质反应素抗体, 即抗心磷脂抗体, 又称反应素[2]。另一类为抗梅毒的特异性抗体。近年来, 梅毒在我国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因输血传染的机会较大, 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对输血前的患者进行了梅毒血清学检查[3]。主要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甲苯胺红血清不需加热试验 (TRUST) 、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 (RPR) 。

ELISA是测定梅毒感染的特异性密螺旋体抗原试验, 将梅毒螺旋体基因重组抗原固相化在微孔反应板上, 利用HRP标记重组抗原, 通过双抗原夹心法检测血清中的梅毒螺旋体抗体, 因此, 对梅毒感染的敏感性高, 特异性强。RPR和TRUST是以类脂质为抗原, 检测血清中的抗类脂质抗体, 为梅毒非特异性抗体, 但使用RPR和TRUST检测梅毒常存在生物学假阳性[4]。本组资料中, 1650份血清标本经ELISA法、TRUST法和RPR法分别进行检测, 共检出17例梅毒可疑阳性标本经TPHA法确认, ELISA法的假阳性率为6.67% (1/15) , 假阴性率0%;TRUST法的假阳性率为13.33% (2/15) , 假阴性率为13.33% (2/15) ;RPR法的假阳性率为20.0% (3/15) , 假阴性率为20.0% (3/15) 。

由此可见, RPR和TRUST不但有假阳性结果, 而且假阴性的比率很高, 作为判断梅毒感染的诊断实验有较大的局限性, 尤其是作为筛检试验。而ELISA法检测梅毒的准确率最高, 特异性和敏感度均很高, 适合作为梅毒项目检测的优选方法[5]。

摘要:目的探讨3种不同方法对于梅毒检测结果的敏感度及特异性。方法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甲苯胺红血清不需加热试验 (TRUST) 、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 (RPR) 对1650例受血者的血液标本梅毒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650份血清标本经ELISA法、TRUST法和RPR法分别进行检测, 共检出17例梅毒可疑阳性标本经TPHA法确认, ELISA法的假阳性率为6.67% (1/15) , 假阴性率0%;TRUST法的假阳性率为13.33% (2/15) , 假阴性率为13.33% (2/15) ;RPR法的假阳性率为20.0% (3/15) , 假阴性率为20.0% (3/15) 。结论ELISA法检测梅毒的准确率最高, 适合作为梅毒项目检测的优选方法。

关键词:梅毒,ELISA法,TRUST法,RPR法

参考文献

[1]李荣.不同方法检测梅毒结果比较[J].中国输血杂志, 2001, 14 (5) :312.

[2]何春辉, 彭及良.ELISA双抗原夹心法在梅毒检测中的重要性分析[J].检验医学, 2004, 19 (3) :238.

[3]王福俊.梅毒螺旋体ELISA测定方法的建立和应用[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 2000, 15 (4) :L18.

[4]王靖, 王丽, 王春风.梅毒临床诊断3种检测方法的应用评价[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8, 7 (3) :19-20.

3种不同侧孔 篇4

关键词:输卵管妊娠,治疗,药物,手术

异位妊娠是妇产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是孕产妇妊娠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发病率约为1/100,且发生率近年呈逐渐上升趋势,其中95 %为输卵管妊娠[1],故输卵管妊娠的诊治受到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为了探讨输卵管妊娠的合理治疗方案,本文对3种不同方式治疗输卵管妊娠的疗效进行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0年1月至2006年1月因输卵管妊娠住院治疗病例474例,其中输卵管保守性药物治疗150例,其中16例失败改行手术治疗,保守性手术235例,根治性手术89例。孕妇年龄18~42岁,平均年龄25.46±3.23岁。停经时间30~56天,平均停经时间45.21±4.35天。所有病例均经临床症状、体征、血β-HCG测定及彩色阴道B超明确诊断为输卵管妊娠。术中见输卵管包块直径2~6 cm,未破裂240例,破裂84例。3组病例年龄、停经时间、治疗前血β-HCG值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

1.2 治疗方法

1.2.1 药物保守性治疗的适应证

①无药物治疗的禁忌证;②输卵管妊娠未发生破裂或流产;③输卵管妊娠包块直径≤4 cm;④血β-HCG<2000 U/L;⑤无明显内出血[1]。按上述标准我们选取病例150例,无盆腔积液,输卵管妊娠包块直径1.0~2.0 cm,治疗前血β-HCG均值为1.84±0.19 kU/L(1.65~2.03 kU/L)。用药前告之有治疗失败转而手术的可能。用药方法:甲氨蝶呤(MTX),单次肌内注射,其剂量按体表面积50 mg/m2。用药后4~7天血β-HCG下降<15%, 则重复剂量治疗,并每周重复至β-HCG降至5 U/L。MTX治疗期间用B超及β-HCG严密监护,若用药后14日β-HCG下降并连续3次阴性,腹痛缓解或消失,阴道流血减少或停止为显效。如果用药后血β-HCG下降缓慢或呈平台状甚至上升或病情无改善,发生急性腹痛或输卵管破裂症状,则及时改为手术治疗。

1.2.2 保守性手术治疗的适应证

生命体征平稳的前提下,未产妇及生育能力低下、无子女已切除一侧输卵管者,有子女但孩子尚小,希望保留生育功能者,输卵管妊娠部位未破或破口≤3 cm,输卵管长度≥5 cm。本组选取235例输卵管妊娠包块直径2.0~3.0 cm,治疗前血β-HCG均值为2.54±1.07 kU/L(1.47 ~3.61 kU/L)。腹腔镜下沿妊娠输卵管背侧线性切开管壁,长度超过妊娠膨胀部两端,清出妊娠物,管壁注射MTX 20 mg加0.9%氯化钠溶液2 ml。切口敞开不予缝合,如有出血予双极电凝止血。保守性手术均于术后阴道流血干净后行输卵管通液术,不通畅者可酌情增加通液次数。

1.2.3 根治性手术治疗的适应证

输卵管过长、病灶太大,损害了输卵管系膜及血管,使修复不可能进行。本组选取89例输卵管妊娠者,治疗前血β-HCG均值为2.45±0.85 kU/L(1.60 ~3.30 kU/L),输卵管妊娠包块直径3.5~5.5 cm,输卵管管壁严重受损,患者生育要求不强烈,其中84例妊娠输卵管破裂,间质部妊娠8例,严重内出血休克者15例。术中切除妊娠输卵管,间质部妊娠则同时行患侧宫角部楔形切除。

1.3 持续性输卵管妊娠(PEP)界定

目前尚无统一定义。具体是指保守性手术后,滋养细胞继续生长的状态。临床多以血β-HCG变化为标准。术后血β-HCG升高;术后3天下降<20%或术后2周下降<10%称之为PEP。本研究保守性手术术后15例发生PEP,其中5例术后血β-HCG升高,4例术后3天、5天、7天血β-HCG持续不降,4例术后3天下降<20%,2例术后2周下降5%。

1.4 治疗后随访

治疗后4月行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HSG);所有病例治疗后随访18月,统计输卵管通畅率、妊娠率、宫内妊娠率、再次异位妊娠率。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2.0软件,χ2检验。

2 结 果

2.1 药物与保守性手术术后生殖状态的比较

235例保守性手术阴道流血干净后行通液术均通畅,但术后4月造影时有10例输卵管中段阻塞,2例输卵管伞部闭锁;药物保守与保守性手术后造影输卵管通畅率分别为55.3%和94.9%,差异有非常显著(χ2=87.86,P=0.000);术后妊娠率保守性手术为74.9%,高于药物保守54.0%的比例,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18.01,P=0.000);再次异位妊娠率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χ2=0.04,P=0.841)。见表2。

2.2 3种方式治疗后妊娠情况的比较

3种方式治疗后保守性手术组宫内妊娠率最高,为66.4%(156例),根治性手术组最低,为48.3%(43例),两者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χ2=14.12,P=0.001),保守性手术组较药物组宫内妊娠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10.239,P=0.001)。再次异位妊娠率三者差异不显著(χ2=0.046,P=0.977)。保守性手术组发生PEP为6.4%(15例),该15例PEP患者妊娠时间普遍偏短(停经30~40天),其中3例有异位妊娠史行药物保守治疗,占PEP比例20%。另外两组均未发生持续性异位妊娠。见表3。

3 讨 论

异位妊娠近年来呈逐渐上升趋势,而不同治疗方式治疗效果的评价成为临床医生关心的问题,并对医疗行为产生导向作用。1953年,Stromme 首次报道保留妊娠输卵管治疗异位妊娠的方法[2]。曹冬焱等[3]总结文献认为输卵管妊娠的治疗效果主要观察其生殖状态和并发症。反映生殖状态的指标有宫内妊娠率和足月活产率,并发症包括持续性异位妊娠率和再次异位妊娠率等。药物治疗具有无创伤性和费用低廉,但治疗周期较长。我们观察发现药物组输卵管通畅率为55.3%,明显低于保守性手术组(94.9%)。我们认为这是由于药物保守治疗时,胚胎死亡后不能完全吸收或吸收缓慢,容易继发感染致输卵管局部粘连或阻塞所致,这与李敏等[4]观点一致。随灵敏度高的放射免疫法测定血β-HCG及彩色阴道B超、腹腔镜的广泛运用,使输卵管妊娠早期诊断率明显提高,为施行保守性手术奠定基础,保守性手术因具有术后输卵管通畅率、术后妊娠率及宫内妊娠率高的优点已成为手术治疗的主流。关于输卵管妊娠的保守性手术指征姜玲等[5]总结为:①未育患者及要求保留输卵管的年轻妇女。②患者无腹腔内出血,或少量出血而生命体征平稳,B超证实宫内无妊娠囊者。③附件区异位妊娠包块最大直径≤5 cm。④血β-HCG≤4000U/L 。与本研究一致。该术式大致有4种:挤压术、开窗/造口术、端-端吻合术和Gepfert手术。目前,临床最常用开窗/造口术。Sugantha等[6]研究表明开窗/造口术中,67%输卵管妊娠位于管腔内,其余位于管腔外或混合型,故大约1/3病例输卵管切开取出孕囊后输卵管腔是完整的。因生殖道的解剖结构完整,故术后输卵管通畅率高,妊娠几率大大提高。此观点成为年轻女性施行保守性手术的理论基础之一。但保守手术后有6.4%发生PEP,观察后发现凡发生PEP的患者手术治疗时妊娠时间均普遍偏短,可能与孕囊较小,滋养细胞难以清除干净而持续保持活性有关,我们对此追加MTX后,随访均治愈。异位妊娠的发病机制与输卵管炎症、粘连、狭窄、功能异常等密切相关。为提高保守性手术术后生育功能,防止粘连是重要措施,可在腹腔内放置中分子右旋糖酐250~300 ml,术后尽早多次通液以消除输卵管炎症,冲掉输卵管内残留的血痂,疏通管道解除粘连以提高术后生育功能。研究中我们亦同时发现随保守术后避孕时间延长,其通畅率有逐渐下降趋势,故建议在输卵管通畅时尽早解除避孕措施,以防避孕太久盆腔内潜在炎症再发加重,盆腔粘连,影响输卵管蠕动导致不孕或异位妊娠发生。1883年,英国Tait施行第1例输卵管切除术成为当时治疗输卵管妊娠最基本、最常用术式[7]。根治性手术因切除输卵管后破坏了生殖道的完整性,故术后受孕率较药物组及保守手术组为低,对有生育要求的患者慎用。刘新民等认为已有子女,对侧输卵管正常,妊娠输卵管广泛损害者可行此术,以间质部妊娠及严重内出血休克者适宜。3种方式治疗后再次异位妊娠率没有差异,说明再次异位妊娠与治疗手段无关。但术后异位妊娠率的进一步变化尚需较长时间随访。

参考文献

[1]乐杰主编·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0·

[2]Stromme WB·Salpingotomyfortubal pregnancy[J]·Obstet Gynecol,1953,1(1):472-475·

[3]曹冬焱,沈铿·输卵管治疗后的生殖状态[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0,35(9):568-569·

[4]李敏,卞美璐,王洁华·甲氨蝶呤治疗输卵管妊娠后的再孕率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1,36(9):543-545·

[5]姜玲,李劫,邹放军·两种保守性手术方法治疗输卵管妊娠的疗效比较[J]·医学临床研究,2005,22(2):184·

[6]Sugantha SE,Webster S,Sundar E,et al·Predictive value of plasma hu-man chorionic jonadotrophin following assisted conception treatment[J].HumRepred,2000,15(2):469-473·

3种不同侧孔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9月-2011年8月在湖南省长沙市四医院眼科住院的单侧翼状胬肉患者120例(120眼)。其中A组40例40眼,男18例,女22例;平均年龄60.02岁。B组40例40眼,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龄59.80岁。C组40例40眼,男19例,女21例;年龄平均59岁。均为鼻侧单纯性胬肉;眼科检查排除慢性泪囊炎、沙眼、睑缘炎、过敏性结膜炎及其他眼表疾病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类风湿等全身疾病的病例;所有病例无长期眼科用药史,所有翼状胬肉患者对侧健眼无明显眼表疾病,所有病例均由同一医生手术。患者的年龄及性别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3组患者Schirmerl试验、BUT及FL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手术方法

术前常规使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滴眼3 d。手术均在显微镜下进行。爱尔卡因滴眼液滴术眼3次表面麻醉后,2%的利多卡因注射液约0.5 ml于胬肉下浸润麻醉,按常规方法切除胬肉并彻底清除角膜及巩膜上残存的胬肉组织,使创面平整光滑,注意保证角膜面平整,避免损伤内直肌,暴露的巩膜面应充分止血。

1.2.1 翼状胬肉切除+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

A组根据巩膜暴露区面积,切取术眼颞上方带角膜缘干细胞的结膜移植片(应长于移植区角膜缘约1 mm,以完全覆盖巩膜裸区为宜,且不带结膜下筋膜组织),将移植片平铺于巩膜暴露区,上皮面朝上,供区角膜缘与缺损角膜缘相对,10-0尼龙线间断缝合于结膜创缘并固定于浅层巩膜上。移植片取材区可缝合1、2针。

1.2.2 翼状胬肉切除+羊膜移植术

B组取已准备好的面积略大于结膜缺损区羊膜,上皮面朝上平铺于巩膜暴露区,10-0尼龙线间断缝合于结膜并固定于浅层巩膜,尽量使羊膜基底与巩膜表层紧贴,无积血积液。

1.2.3 翼状胬肉切除+羊膜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

C组根据巩膜暴露区面积,切取术眼颞上方带角膜缘干细胞的长约2 mm结膜移植片,将移植片平铺于巩膜暴露区,上皮面朝上,供区角膜缘与缺损角膜缘相对,10-0尼龙线间断缝合于结膜创缘并固定于浅层巩膜上。再将面积略大于结膜缺损区羊膜,上皮面朝上平铺于巩膜暴露区,10-0尼龙线间断缝合于结膜并固定于浅层巩膜,尽量使羊膜基底与巩膜表层紧贴,无积血积液。

1.3 术后处理及观察

术毕结膜囊内上四环素可的松眼膏,绷带加压包扎术眼1 d,次日开放,每日换药,局部滴复方妥布霉素滴眼液及四环素可的松眼膏,术后7 d拆线。术后1周内每天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结膜和角膜创缘的愈合情况、移植片的生长情况,有无感染,角膜上皮修复情况及角膜新生血管生长情况等。术后1、6和12个月通过Schirmerl试验、BUT及FL来观察胬肉术后干眼症的发生情况及严重程度。先行BUT检查,再行FL检查,然后行Schirmerl检查。BUT、Schirmerl及FL均用同一暗室,同一裂隙灯显微镜,并由同一医生检查。术后随访1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多个样本均数间两两比较的SNK-q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裂隙灯下角膜、结膜创面及移植片情况

在无强对流、光线适中的房间里,裂隙灯下可见:3组术眼术后均有结膜充血、水肿,鼻侧角膜不同程度着色,BUT>10 s,泪河增宽,伴有异物感、流泪等不同程度的刺激症状。拆线后不适感消失。结膜瓣切取处1周左右自行修复,无感染发生,无疤痕形成。A组角膜创面3~7 d愈合,植片拆线前轻度充血水肿,拆线后2周内充血水肿消退。B组角膜创面7~10 d逐渐愈合,羊膜呈水肿状态,1周时羊膜自边缘开始融解,3~4周残余羊膜植片血管化完成,透明,与自身球结膜融合。C组角膜创面3~7 d愈合,植片拆线前轻度充血水肿,羊膜呈水肿状态,1周左右羊膜逐渐变薄吸收,2~3周后羊膜逐渐被结膜上皮替代,拆线后2周内充血水肿消退,3~4周残余羊膜植片血管化完成,透明,与自身球结膜融合。随访3组角膜透明或有轻度薄翳,无新生血管生长。

2.2 Schirmerl试验结果

以泪液滤纸一端反折5 mm置于下睑中外1/3交界处穹隆部,测量5 min时滤纸的湿长,正常范围为10~25 mm,小于10 mm为异常,表示基础分泌和反射分泌减退,水性泪液不足。A、B、C 3组在术后1、6和12个月Schirmerl试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BUT评估结果

在术眼下穹隆部滴入1滴1%荧光素钠溶液,嘱患者瞬目数次后注视前方,在窄裂隙钴蓝光下观察整个泪膜情况,用秒表记录最后1次瞬目至出现黑斑或黑线的时间。正常范围为15~45 s,短于10 s为异常。检查3次,取平均值。术后1个月C组泪膜破裂时间长于A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和B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 3组在术后6和12个月BUT及FL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FL评估结果

在术眼下穹窿部滴入1滴1%荧光素钠溶液,嘱患者瞬目数次后注视前方,钴蓝光下观察整个角膜情况。用Van Bijsterveld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标准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进行评分:角膜分为4个象限,每一象限0~3分,共0~12分。无着色为0分;少量(<5个点)点状着色为1分;多量(>5个点)点状着色为2分;伴有片状着色或有丝状物为3分,4象限分值相加为最后得分。术后1个月C组FL低于A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和B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 3组在术后6和12个月BUT及FL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n=40,mm,±s)

(n=40,s,±s)

注:†与C组比较,P<0.05

(n=40,±s)

注:†与C组比较,P<0.05

3 讨论

眼表包括角膜、结膜上皮和泪膜3部分。泪膜覆盖在角、结膜表面,是眼表面的第一保护层。正常稳定的泪膜是维持眼表面上皮正常结构和功能的基础,而眼表上皮细胞分泌的黏蛋白成分又参与泪膜的构成。因此,眼表上皮和泪膜间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翼状胬肉可影响眼表功能,破坏泪膜稳定性,并能导致眼表上皮鳞状化生,干眼症的发生。有研究表明[3]翼状胬肉患者泪膜稳定性明显下降,主要表现为泪液动力学异常和杯状细胞减少。而干眼与翼状胬肉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是胬肉生长或复发的危险因素之一[4,5]。

眼科手术术后可引起泪膜不稳定,造成患者术后出现眼部不适,甚至发生术后干眼。目前研究比较多的是准分子激光手术后干眼症[6]和白内障术后干眼症[7]。而翼状胬肉切除术对泪液功能影响目前的报道较少,且尚存在争议。有研究报道[8]翼状胬肉切除术后泪膜稳定性下降,严重时发生干眼症。但也有研究报道[9]翼状胬肉切除术可使患者的泪液功能得到一定的改善。

目前翼状胬肉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治疗,但其术后复发率及干眼症发生情况仍无定论[10]。

SchirmerⅠ试验反映泪液基础分泌和反射分泌的量,是评估泪膜水液层的重要指标。笔者研究结果发现翼状胬肉切除+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翼状胬肉切除+羊膜移植术,翼状胬肉切除+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羊膜移植术术后各个时间点Schirmer1试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这3种手术方式对基础泪液分泌影响不大,并不直接影响泪液的分泌量。这与黎明[9]、ERGIN A[11]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羊膜具有许多功能,如促进结膜干细胞的双向转化,促进角膜缘干细胞分化成角膜上皮细胞,抑制纤维组织增生[12],同时,羊膜组织可以抑制正常角膜和角膜缘成纤维细胞转化生长因子的表达、增生及向肌源纤维细胞分化,从而减轻炎症反应,抑制瘢痕的增生,阻止胬肉的复发。此外,近年来,羊膜作为一种结膜修复材料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有研究[13]证实,羊膜移植能限制结膜下组织纤维化,提高手术成功率,术后干眼发生率低。

笔者研究发现,在术后1个月C组BUT较A及B两组延长,FL较A和B两组评分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是C组结合角膜缘干细胞及羊膜的优点,促进正常结膜上皮化,重建角膜缘的正常解剖结构和功能,修复稳定受损的角膜组织,改善羊膜存活时间,既降低了翼状胬肉术后复发又有效改善干眼症状。

在术后6和12个月时,3组BUT、F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患者角膜修复后,细胞已成熟,泪膜功能趋于稳定有关。

由此说明:3种手术方式均不影响患者泪液分泌量,对泪液质产生影响。在术后早期,翼状胬肉切除+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羊膜移植术较翼状胬肉切除+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及翼状胬肉切除+羊膜移植术能更好地保持术眼泪膜稳定性,患者不适症状更轻。而随着时间推移,3组之间泪膜稳定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UT逐步恢复至正常范围,而FL逐渐稳定,患者眼部干涩及异物感症状轻,说明翼状胬肉患者术后干眼症症状明显减轻,3种手术方式均能减轻患者干眼症状。

众所周知,稳定的泪膜有赖于规则的眼表[14]。故手术中应该动作轻柔,注意移植片位置,减少眼表组织的损伤,术前、术后合理人工泪液以改善患者术前、术后眼部不适症状及促进泪膜的早期恢复。

摘要:目的 通过评估翼状胬肉术后干眼症的发生情况及严重程度,寻找一种降低术后干眼发生的最佳手术方式。方法 将翼状胬肉120例120只眼随机分为A、B及C 3组,每组各40眼。A组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B组采用翼状胬肉切除+羊膜移植术;C组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自体角膜缘干细胞联合羊膜移植术。术后1周内每天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结膜和角膜创缘的愈合情况、移植片的生长情况,有无感染,角膜上皮修复情况及角膜新生血管生长情况等。术后1、6和12个月从Schirmer试验、泪液膜破裂时间及角膜荧光着色来观察胬肉术后干眼症的发生情况及严重程度。结果 A、B、C 3组在术后1、6和12个月泪液分泌(Schirmerl)试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C组泪膜破裂时间长于A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B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C组角膜荧光染色分值低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B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 3组术后6和12个月泪液膜破裂时间及角膜荧光染色分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翼状胬肉切除+自体角膜缘干细胞联合羊膜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较翼状胬肉切除+羊膜移植术及翼状胬肉切除+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在术后早期可保持更好的泪膜稳定性,但3种手术方式术后远期干眼症的发生情况及严重程度相当,应该根据患者情况决定手术方式。

3种不同侧孔 篇6

近年来,随着移动卫星通信及军用全球定位系统的发展,宽波束、圆极化的射频天线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通常采用的圆极化天线一般是具有轴向模的圆柱面螺旋天线和微带天线,但由于圆柱面螺旋天线的波瓣宽度和带宽都比较窄,实现圆极化需要较多的圈数,增大了天线的体积,而微带天线的工作频带通常很窄。虽然Mei和Meyer率先提出了球面螺旋天线[1],从理论上对其远场进行了分析,但是直到近年来这种天线才得到系统的研究;A.Safaai-Jazi等对这种球面螺旋天线的阻抗、圆极化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2];Hui等提出了一种半球面螺旋天线,这种天线在增加圆极化角度的同时,也降低了天线的剖面,具有更加稳定的机械结构[3,4]。

目前的半球面螺旋天线中,通常将天线在螺旋底端接一金属线,至底板中心上方,使用同轴线进行馈电。本文研究了另外2种馈电方式——侧边馈电和顶端馈电,对比了这3种馈电方式对天线性能的影响。采用基于曲线三角基函数和脉冲检验的矩量法分析了该天线的输入阻抗、圆极化及方向图等特性。

1 半球面螺旋天线结构及馈电方式

半球面螺旋天线是一种以螺旋方式缠绕在球面凸面上的天线,通过同轴线对其馈电,一般有3种馈电方式:中心馈电、侧边馈电和顶端馈电,如图1所示。

按照球面螺旋天线的推导方法,可推出半球面螺旋天线的球坐标方程式为:

式中,rθφ是球坐标参数;0≤φ≤2Nπ,a为球面半径;N为半球面螺旋天线圈数。

2 分析方法

传统的矩量法采用直线段近似模拟曲线天线的结构,要相当多的直线段才能精确模拟曲率很高的曲线天线。文献[5]、[6]采用螺旋线段对天线进行划分,减少了天线分段数,提高了计算速度和精度。

螺旋天线上的电流可通过求解电场积分方程而获得。把天线分为M+1段,M为奇数,每段轴向长度为d,然后将天线上的电流用分段曲线三角形基函数展开如下:

式中,

将式(2)和(3)代入电场积分方程[5],并采用脉冲基函数

为检验函数,经推导可得如下矩阵方程:

式中,

式中[Vm]为一m×1单位激励矩阵。

在求解其阻抗矩阵[Z]的元素时,可充分利用球面螺旋天线的旋转对称性,只需求出其中部分元素就可求得矩阵中的其他元素,这样可使矩阵填充的时间大大减少。

3 分析结果

采用基于曲线基函数的矩量法对这3种采用不同方式馈电的半球面螺旋天线进行分析,以3圈的半球面螺旋天线为例,对其输入阻抗、增益、轴比的频率特性分别进行了研究。

① 阻抗特性分析:图2给出了这3种半球面螺旋天线输入阻抗的频率特性。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心馈电的半球面螺旋天线的输入电阻波动幅度较小,在频段高端基本趋于稳定,输入电抗部分在频段高端逐渐增大;侧边馈电的半球面螺旋天线的输入电阻在频带内波动比较大,除个别频点外,大部分频带内输入电阻大于中心馈电时天线的输入电阻;顶端馈电的半球面螺旋天线输入电阻值较其他2种情况下的输入电阻稍大,但其随频率升高逐渐趋于定值,具有良好的宽带阻抗特性。从三者的比较很容易看出,中心馈电与顶端馈电均具有较好的宽带阻抗特性。

② 增益特性分析:图3给出了这3种半球面螺旋天线轴向增益的频率特性。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心馈电与侧边馈电时天线的轴向增益基本一致,在0.8<C/λ<1.95的频段内比较平坦,具有良好的增益特性;而顶端馈电时,在0.8<C/λ<3的频段内天线增益缓慢下降,具有更宽的增益带宽。

③ 圆极化特性分析:主要研究了天线轴向上的轴比特性,图4给出了3种半球面螺旋天线轴向轴比的频率特性。从图中可以看出,3种不同方式馈电时天线在1.1<C/λ<1.95的频段内轴比基本一致,小于4 dB;中心馈电和侧边馈电时天线的轴向轴比在频率较高时在1.8 dB和16.1 dB之间波动,而顶端馈电时则均在3 dB以下,说明了顶端馈电方式可以获得较好的圆极化辐射波束。

④ 方向图特性分析:图5给出了3种半球面螺旋天线在C/λ=1.95时的E面方向图。从图中可见,3种馈电方式下的半球面螺旋天线均具有较好的轴向波束,中心馈电与侧边馈电所得的方向图基本重合,而顶端馈电所得方向图的波束宽度则较其他二者要宽。当C/λ>1.95时,方向图主波束发生偏移,不再具备轴向辐射特性。

4 结束语

以上分析表明,半球面螺旋天线具有较好的阻抗和方向图特性,圆极化轴比小于4 dB,基本满足工程需要,具有较宽频带的圆极化带宽。顶端馈电的半球面螺旋天线具有较宽的增益带宽,其辐射波束的角度比较宽。从工程实际的角度出发,半球面螺旋天线具有更低的剖面,可以稳定地固定于反射板上,具有很大的实际应用价值。

摘要:基于曲线基函数的矩量法分析了中心馈电、侧边馈电和顶端馈电的半球面螺旋天线的辐射特性。结果表明,半球面螺旋天线具有较好的阻抗特性和方向图特性,具有较宽的圆极化带宽。顶端馈电的半球面螺旋天线具有较宽的增益带宽,其辐射波束的角度比较宽。半球面螺旋天线具有更低的剖面,可以稳定地固定于反射板上,稳定性强,更加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在卫星通信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螺旋天线,球面螺旋,矩量法,圆极化

参考文献

[1]MEI K K,MEYER M.Solution to spherical anisotropic antennas[J].IEEE Trans.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s,1964,AP-12:459-463.

[2]SAFAAI-JAZI A,CARDOSOJ C.Rad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 spherical helical antenna[J].IEE Proc.Microwaves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1996,143(1):7-12.

[3]HUI H T,CHAN K Y,YUNG E K N.The low-profile hemispherical helical antenna with circular polarization radiation over a wide angular range[J].IEEE Trans.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s,2003,51(6):1415-1418.

[4]HUI HT,et al.Coaxial-feed axial mode hemispherical helical antenna[J].Electronics Letters,1999,35(23):1982-1983.

[5]CHMAPAGNE N J,et al.The use of curved segments for numerically modeling thin wire antennas and scatters[J].IEEE Trans.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s,1992,40(6):686-689.

3种不同侧孔 篇7

1 材料和方法

1.1 牙齿的收集

收集因正畸需要而拔除的新鲜前磨牙50 颗, 所选牙齿形态正常, 釉质发育良好, 无缺损, 无龋损和裂纹, 未接受充填等治疗。

1.2 唾液的采集

取1 名女性正畸患者进食后未刷牙时的唾液5 ml。患者口腔卫生良好, 无牙周疾患, 无系统性疾病, 身体健康。唾液于实验前1 h收集。

1.3 仪器和材料

SUNS CMT5105A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 (天水三思新技术有限公司) ;Prophy- APII气动喷砂机 (台湾雅登公司) ;恒温玻璃水浴电动搅拌机76- 1型 (上海标志模型厂)

前磨牙方丝弓金属整铸网底托槽 (杭州新亚, 底面积为11.58 mm2) ;氧化铝石英砂 (120目, 天津海德医疗设备厂) ;UniteTM粘接剂 (3M Unitek, 美国) ;Gluma牙釉质酸蚀凝胶 (贺利氏古莎齿科有限公司) 。

1.4 检测试件的预备

将所选50 颗离体牙酒精清洗后包埋于塑料底座中, 使牙冠的颊面和底座垂直, 颊面外露, 并避免自凝塑料污染。

1.5 脱落托槽的准备

上述50 颗牙随机分成A (首次粘接组) 、B (喷砂处理组) 、C (打磨处理组) 、D (热处理组) 、E (新托槽组) 组, 每组10 颗。A组作为对照。

按常规粘接标准, 采用UniteTM粘接剂, 将新托槽与B、C、D、E组前磨牙粘接, 并于1 h后去除托槽 (施加剪切力于托槽底板, 剪切力方向平行于托槽底板长轴, 防止托槽变形) 并将其放置于所采集唾液中。24 h后, 选择30 枚脱落托槽 (在放大镜下观察未见托槽底板变形者) , 随机分成3 组, 每组10 枚, 分别对托槽底板残留的粘接剂采取以下方法处理:

喷砂处理:距脱落托槽约5 mm处喷砂, 直至肉眼观察残留粘接剂去除完全显露网底为止。

打磨处理:选用低速碳化钨钢钻对脱落托槽底板上的残留粘接剂进行打磨, 但保留近网底和网孔间的粘接剂, 避免损伤网底。

热处理:将托槽在酒精灯加热至托槽变红、粘接剂充分燃烧后, 立即用高压水气冲洗直至残余灰烬去除干净为止。

脱落托槽最后均以酒精棉球擦拭托槽底板并用高压水气冲洗10 s, 然后完全吹干。

1.6 粘接托槽和抗剪强度试验

经喷砂、打磨、热处理的脱落托槽分别与B、C、D组前磨牙再次粘接;A、E组前磨牙与新托槽粘接。

粘接步骤常规按UniteTM粘接剂的粘接标准进行:即B、C、D、E组前磨牙牙面通过打磨去除表面残留粘接剂, 然后对所有5 组牙齿进行抛光、酸蚀、冲洗、干燥、牙面及托槽底板涂底胶、涂粘接剂、最后完成粘接。所有以上操作均由同一人完成。

粘接完成后, 将所有试件置于37 ℃的恒温水浴中处理24 h后, 采用万能试验机, 加载速度为10 mm/min, 加力方向与牙齿颊面平行, 托槽脱落瞬间微机所显示的数值即为抗剪切力, 并计算抗剪强度。

1.7 记录粘接剂残留指数 (ARI)

抗剪强度测试后, 用放大镜 (10 倍) 观察牙面粘接剂残留量, 进行ARI计分。ARI计分方法分4 级:0 分:牙面上无粘接剂残留;1 分:小于托槽底板面积50%的粘接剂残留于牙面上; 2 分:大于托槽底板面积50%的粘接剂残留于牙面上; 3 分:粘接剂全部保留于牙面上, 且粘接剂表面有托槽底面压痕。

1.8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包, 先进行方差分析, 组间抗剪强度采用SNK法检验;ARI计分采用Kruskal- Wallis检验法检验。

2 结 果

2.1 托槽/牙面间的抗剪强度

由表 1可见, 5 组试件的抗剪强度均数大小依次是E、A、D、B、C 组, 但是方差分析表明, 5 组试件间的抗剪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10, F0.05 (4, 45) =2.57, P>0.05]。

2.2 5 组试件的ARI

剪切力测试后5 组前磨牙牙面的ARI (残留粘接剂指数) 计分结果如表 2。

Kruskal- Wallis检验法显示:D组低于C组,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A组、E组均显著低于C组, 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0.01) ;其它组之间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 论

托槽是否会产生脱落的问题主要由其粘接强度的大小决定, 而针对托槽粘接强度能否满足正畸临床需要, 国内外研究多以抗剪强度和抗拉强度作为测试指标, 尤以抗剪强度测试为主, 因此本研究将抗剪强度作为测试指标。Reynolds[4]认为 (5.9~7.8) MPa抗剪强度即可满足正畸临床所需。本研究中, 对脱落托槽底板残留粘接剂分别采取的3 种不同方法处理, 均可使脱落托槽再次粘接后达到临床所需的粘接强度。

Canay[5]研究证实, 喷砂可使釉面粗糙并显著增强牙釉质与粘接剂间的粘接强度;Sadoun[6]的研究发现喷砂可使瓷面形成不规则网状结构, 从而增强瓷与复合树脂间的抗剪强度。本研究结果表明对脱落托槽底板的残留粘接剂处理后其再次粘接的抗剪强度和新托槽组间的差别无显著性, 这和Quick 等[2]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这可能是由于喷砂使脱落托槽底板残留粘接剂表面粗糙化, 增大了新旧粘接剂间的接触面积, 因而使粘接强度增加, 与新托槽相近。

本研究中打磨处理组的托槽再次粘接后, 其粘接强度和新托槽组相近, 这一结果和牛宏等[1]的研究一致。其原理可能与喷砂相似, 即打磨处理能清除脱落托槽底板上残留粘接剂表面的污物, 增加新旧粘接剂间的接触面积。Tavares[7]的研究认为采用磨除的方法处理后, 脱落托槽再次粘接其粘接强度低于新托槽, 这可能是由于实验条件不同有关:本研究中采用低速碳化钨钢钻磨除脱落托槽底板上的残留粘接剂, 而Tavares所用为金刚砂石, 与后者相比, 前者能使打磨面更为粗糙, 从而使粘接强度更强。

热处理组再次粘接后, 与新托槽组粘接强度无明显差异。这可能是由于脱落托槽底板的残留粘接剂经过热处理后基本得以清除, 托槽网底暴露, 再次粘接后, 新粘接剂和网底相嵌合, 接触面积增大, 因而粘接强度增加。这与刘进研究结果相同[3]。但牛宏等[1]认为热处理组的脱落托槽再次粘接其粘接强度低于打磨处理组和更新托槽组, 这可能是由于实验所采用托槽底板为槽沟式 (本研究为网底) , 打磨处理所用方法、所用粘接剂不同等原因所致。

ARI是国际上衡量托槽和粘接剂之间粘接效果的辅助指标。ARI越高, 表示粘接剂与牙面间的粘接强度越大, 与托槽间的粘接强度越小, 反之亦然。本实验的目的是比较粘接剂与经不同方法处理后的脱落托槽间的粘接强度的差异 (因牙面经同一方法处理、同一种粘接剂粘接, 所以粘接剂与牙面间的粘接效果应无差异) , ARI计分越高, 则表示粘接剂与托槽间的粘接强度越小。

本研究中, 打磨组ARI计分高于首次粘接组、新托槽组、热处理组, 这可能是由于脱落托槽虽经打磨处理, 但其底板上残留粘接剂的表面污染物仍未完全清除, 或残留的旧粘接剂与新粘接剂间的粘接性能较低的缘故, 因而使新粘接剂与打磨处理后的脱落托槽间的粘接强度降低。根据ARI的含义, ARI计分越高, 则表示新粘接剂与托槽间的粘接强度越小, 这与抗剪强度测试中打磨处理组的均数最小相一致。ARI计分组间有统计学差异, 而5组样本间的抗剪强度却无统计学差异, 之所以出现二者的不一致, 其原因可能是受到牙釉质面的处理难以完全一致、粘接剂内部的内聚力等因素影响所致, 也可能与本研究的样本量相对较少、统计意义所定界限有关。确切原因有待以后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有人认为, ARI仅是辅助指标, 与粘接强度并无直接相关性[8]。刘新强[9]在对2 种托槽底板体外粘接强度的研究中发现, ARI积分有显著性差别, 而2 组托槽抗张强度却相同的情况。托槽在剪切力作用下脱落, 不仅与托槽和粘接剂之间的粘接强度有关, 而且与粘接剂和牙釉质间粘接强度、粘接剂内部的抗剪强度、内聚力有关, 当外力大于这3 种因素之中的最小者时, 托槽就会发生脱落。

脱落托槽再次粘接所能达到的粘接强度不仅和托槽的处理方法、托槽的底板结构有关, 而且与所采用的粘接剂和牙面的粘接次数等相关[10]。因此在本研究中, 要求二次粘接时牙面处理方法统一, 实验所用托槽、酸蚀剂、粘接剂均为同一种, 粘接方法统一, 均由同一人完成, 以最大限度减少实验误差。

需要强调的是, 影响研究托槽粘接强度的因素有很多, 例如托槽底板的不同、牙面的粘接次数和处理方法、粘接剂的种类等。同时, 本研究为体外实验, 难以模拟复杂的口腔内环境, 脱落托槽经不同方法处理后在口腔内的粘接效果的对比有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 对脱落托槽底板残留粘接剂分别采取热处理、喷砂、打磨3 种不同方法处理后, 脱落托槽再次粘接后的粘接强度无明显差异, 达到和新托槽相似的粘接强度。但由于热处理会导致脱落托槽金属颜色变黑, 因影响美观而不为患者接受, 瓷托槽、树脂托槽等则不宜采用热处理方法。因此, 喷砂处理和打磨处理应是临床理想的选择。

参考文献

[1]牛宏, 金作林, 段银钟.托槽重复黏结及不同处理方法对抗剪强度的影响[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07, 23 (3) :408-410.

[2]Quick AN, Harris AM, Joseph VP.Office reconditioning of stainless steel orthodontic attachments[J].Eur J Orthod, 2005, 27 (3) :231-236.

[3]刘进, 林新平, 李海涛, 等.旧托槽的回收利用[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1994, 10 (3) :220-221.

[4]Reynolds IR.A review of direct orthodontic bonding[J].Br J Orthod, 1975, 138 (3) :171-178.

[5]Canay S, Kocadereli I, Ak"ca E.The effect of enamel air ab-rasion on the retention of bonded metallic orthodontic brack-ets[J].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2000, 117 (1) :15-19.

[6]Sadoun M, Asmussen E.Bonding of resin cements to an alu-minous ceramic:A new surface treatment[J].Dent Mater, 1994, 10 (3) :185-189.

[7]Tavares SW, Consani S, Nouer DF, et al.Shear bond strength of new and recycled brackets to enamel[J].Braz Dent J, 2006, 17 (1) :44-48.

[8]Zeppieri IL, Chung CH, Mante FK.Effect of saliva on shear bond strength of an orthodontic adhesive used with moisture-insensitive and self-etching primers[J].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2003, 124 (4) :414-419.

[9]刘新强, 张丁, 陈杰, 等.两种底板托槽体外粘结强度的对比研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03, 19 (1) :57-59.

3种不同侧孔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4例病例均为我院2008年6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软组织损伤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中药新药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是关于软组织损伤的相关诊断标准。其中男75例, 女39例, 年龄29~53岁, 平均年龄46.3岁。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各38例, 一组患者采用中药外敷治疗 (中药组) , 一组患者采用中医手法治疗 (手法组) , 一组患者采用针刺治疗 (针刺组)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症状及体征

所有患者均有明显的外伤史, 患者局部伴有疼痛、肿胀、血肿以及淤斑。

1.3 治疗方法

1.3.1 中药组

治疗组患者采用活血止痛散治疗, 用食醋或白酒将药粉调成糊状, 并涂于患者软组织损伤处, 每日一次。

1.3.2 手法组

手法组患者采用手法治疗患者的软组织损伤, 主要采用的手法为掐法, 当患者的损伤面积较深较大时, 可以采用加重的手法治疗及理筋手法。治疗者用手指指尖垂直持久的按压患处5~10min, 如果损伤比较深, 手指的力量不足时, 可以加压按压患处。理筋法可以用拇指在患处细心触摸, 再进行理顺压平。同时让患者进行损伤部位的主动理筋活动。

1.3.3 针刺组

对于患处位于四肢、肩、肘、腕、髋、膝、踝等部位的患者, 针刺原则为左右对应选穴, 病在左穴取右, 病在右穴取左。针刺部位取丘过墟穴;对于患处位于颈、腰、髋、膝、踝、肩等部位的患者, 针刺原则为上下对应选穴, 病在上穴取下, 病在下穴取上。跟腱损伤针刺天柱穴、颈椎间韧带损伤针刺肾腧穴和长强穴;对于患处位于四肢关节处的患者, 针刺原则为交叉对应选穴, 病在右上肢穴取左下肢, 病在右下肢穴取左上肢。左肩关节损伤针刺右下跳穴, 右踝关节损伤针刺左腕关节处的阳溪穴[1]。

1.4 疗效评价

于治疗后第1d和7d对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进行积分评定[2]。痊愈: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肢体功能恢复正常, 治疗后患者的症状、体征总评分为0分;显效:患者临床症状部分缓解或消失, 肢体功能基本恢复, 患者能够进行正常工作, 治疗后患者的症状、体征评分的下降幅度≥70%;有效:患者临床症状部分缓解或消失, 肢体功能有所改善, 患者能够参加较轻的工作, 治疗后患者的症状、体征评分的下降幅度为30%~70%;无效:与治疗前比较, 患者的各方面均无改善, 治疗后患者的症状、体征评分的下降幅度≤3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采用t检验, 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体征积分的比较

中药组、手法组及针刺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积分的比较具体, 见表1。

2.2 临床疗效

中药组38例患者中, 痊愈19例 (50.0%) , 显效17例 (44.7%) , 有效2例 (5.3%) , 无效0例, 显效率为94.7%;手法组38例患者中, 痊愈20例 (52.6%) , 显效16例 (42.1%) , 有效2例 (5.3%) , 无效0例, 显效率为94.7%;针刺组38例患者中, 痊愈20例 (52.6%) , 显效17例 (44.7%) , 有效1例 (2.6%) , 无效0例, 显效率为97.4%。针刺组患者的显效率略高于中药组和手法组患者, 但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相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表2) 。

n/%)

3 讨论

中医治疗软组织损伤自古有之, 中医上认为软组织损伤是由于气滞血瘀造成的。因此, 采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 因此, 中医上的治疗手段也很多[3]。临床上主要的中医治疗方法有三种, 中药外敷法、手法按摩法和针刺穴位法。本组研究中, 针刺组患者的疗效略高于中药组和手法组, 但三组患者的疗效相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 中药外敷法、手法按摩法和针刺穴位法均具有良好的疗效, 临床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的情况, 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法, 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软组织损伤的3种不同中医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 我院收治的软组织损伤患者114例, 将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手法组和针刺组各38例。分别采用中药外敷治疗、手法按摩治疗和针刺穴位治疗。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中药组38例患者的显效率为94.7%;手法组38例患者的显效率为94.7%;针刺组38例患者的显效率为97.4%。针刺组患者的显效率略高于中药组和手法组患者, 但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相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中药外敷法、手法按摩法和针刺穴位法均具有良好的疗效, 临床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的情况, 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法, 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软组织损伤,中医治疗,疗效评价

参考文献

[1]王兆月.软组织损伤的中医治疗[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 10 (21) :135-136.

[2]娄峰, 戴廷涛, 王长安, 等.治伤消瘀丸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疗效观察[J].中医正骨, 2009, 21 (8) :14-16.

上一篇: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下一篇:个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