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

2024-06-25

技术(共12篇)

技术 篇1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 将普通高中阶段的技术课程列为八大学习领域之一, 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两个科目, 它们都是以“技术”作为课程的载体和条件, 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只有将两者有机整合, 将技术课堂变成丰富多彩的、充满魅力的课堂, 才能真正有效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积极整合, 引导学生融入技术世界

通过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的积极整合, 学生可以有意识地感受到信息时代技术发展给经济和社会带来的变化, 感受到日常生活中技术的存在;可以更加理性地看待技术, 以更为负责、更有远见、更具道德的方式使用技术;可以以亲近技术的情感、积极探究的态度利用所学技术更为广泛地参与社会生活, 提高对未来社会的主动适应性。

如在讲授《走进技术世界》时, 通过多媒体展现计算机、数码照相机、汽车、神六等图片, 让学生感受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展示手机应用的图片, 让学生感受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 通过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分析, 使学生明白技术应用的两面性,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合理利用网络,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对待、使用技术的态度。

●巧妙整合,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技术课程中, 如果单纯的讲解学习理论知识, 课堂将是非常枯燥乏味的, 所以, 教师应有目的、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难、探索求解的学习动机, 从而激发他们去创造的思索。在教学中, 将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巧妙整合, 渲染课堂气氛, 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 并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建立起学习者和认知材料之间的直接联系, 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并进行自主学习的有效方式。

例如, 在讲授《壳体结构的受力分析》时, 课前我利用多媒体投影播放中央电视台《想挑战吗》节目中《人踩灯泡》的片段, 渲染课堂气氛。并进一步设问:人踩在灯泡上, 灯泡为什么没有损坏?参加节目的人有特异功能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就提升了, 并展开了积极的讨论。这样一来, 就在学生热烈的讨论中水到渠成的引入到了壳体结构受力分析的探讨, 然后再展示 (自制) 教具, 将三个灯泡成三角形式固定在木板上, 上面放一块木板, 再在木板上方放重物, 检验灯泡的受力情况, 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充分整合, 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的学习过程, 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通过一项设计任务的完成, 通过一个技术问题的探究, 激发创造的欲望, 享受创造的乐趣, 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想象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 以及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能力, 形成积极、果敢、合作、进取的品质。

如在讲《设计的一般过程》时, 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 设计自己的博客, 将设计的一般过程与网页设计有机的结合起来, 充分利用通用技术的设计方法和信息技术的网页设计技术, 使学生在快乐的建博中, 激发创造的欲望, 既掌握了两个学科的知识, 又享受了建博成功的喜悦, 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技术素养。

●有效整合,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技术课程的学习方式是丰富多样的, 既有个人的独立操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又有观察学习、体验学习、设计学习、网络学习等等。信息技术不仅是学生的学习内容, 而且也是学生的学习工具。而通用技术是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学习中的问题, 教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两者有效结合, 既有利于学生把技术知识应用于其他科目内容的学习, 也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效率的提高。

●优化整合, 提高整合的针对性

不可否认,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使知识形象化、直观化, 对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每一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技术课程也不例外, 学科的实践操作性是无法用其他形式替代的。特别是通用技术学科, 它的特殊性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换言之, 动手实践不是能用一个有限的画面或一个活动场景 (即多媒体课件) 就能解决的。所以在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上一定要考虑教学内容的特点, 不能盲目的滥用, 要优化整合, 提高整合的针对性。

技术学习领域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难点和亮点, 特别是两个学科之间的整合, 更需要不断的探究、积累和创新, 不断完善课堂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只有使两者进行最优化的整合, 让两者在技术课堂中焕发生命活力, 才能更好的展现技术课堂的魅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升学生的技术素养。

技术 篇2

关于技术检察的文章

DDoS攻击方式与防御技术研究

浅析检察环节中刑事和解的适用

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在新课标下...“软”技术也有大作为

试论玉米旱作裁培节水技术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课题“大型渠道...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困境及政府作用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技术标准委员会...”2×4"固定矫治技术临床应用19例

变革模式 创新技术

内容摘要: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权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参与诉讼活动,依法实行监督。检察机关技术部门的工作贯穿于诉讼监督工作的各个环节。技术部门履行对诉讼中技术性证据的监督权(侦查权、审查权),是检察机关的宪法地位决定的,把检察技术部门改称为技术检察部门能更好的反映其法律监督属性。人大常委会颁布实施《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后,检察机关应加强对司法鉴定活动的监督,维护司法鉴定法规的统一正确实施,是现实司法实践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检察技术 法律监督 技术检察 司法鉴定

一、检察工作主题呼唤检察技术工作的能力建设

坚持“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工作主题,关键是要准确把握检察机关的宪法地位,在各项业务工作中充分体现法律监督属性,形成监督合力。2003年以来,贾春旺检察长从强化法律监督的角度,多次强调了检察技术工作的重要性,指出:“检察技术,包括法医、文检、痕检、视听等等在基层的法律监督中很重要,检察机关如果这些手段很弱,只能听任其他部门的,很难实施有效监督。”贾检察长又指出:“为了搞好批捕、起诉等工作和有效开展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地市以上检察机关还要加强法医、文检、痕检、视听等技术手段的建设。”因此,要充分认识检察技术与批捕、起诉、查办职务犯罪等各项业务工作都是法律监督的有机组成部分,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能力和法律监督水平的整体提升,就必须增加办案中的科技含量,检察技术是提高办案科技含量的唯一载体,加强检察技术部门与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既能提高发现问题、监督违法的水平,又能提高发现线索、突破案件的水平。从认真落实“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主题和坚决贯彻“加大工作力度,提高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的总体要求的角度出发,各项业务工作就不能离开检察技术,只要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不变,检察技术工作的能力建设就不能削弱。

二、检察技术在诉讼中的地位与作用

我国宪法规定检察机关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为了肩负起维护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职责,规定了检察机关一系列具体职能,检察技术为履行一系列具体职能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手段,因此,检察技术职能内在地统一于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属性。具体来说,检察技术在诉讼中的职能作用有:一是配合自侦部门查办职务犯罪工作。提高侦查水平和办案质量,增强发现线索、突破案件、揭露犯罪的能力,侦查部门就必须与检察技术部门紧密配合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明确规定了检察机关的司法鉴定是侦查工作的需要,因此,发挥司法鉴定在查办职务犯罪案件中的作用是检察技术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不仅如此,从现阶段职务犯罪形势依然严峻以及党和国家反腐败斗争的决心和要求等实际出发,在立法上明确规定检察机关使用技术侦查措施的职权是非常必要的,而且也是迫切的。当前职务犯罪手段日趋智能化、现代化,犯罪行为人对抗侦查的手段更加诡秘和隐蔽的情况下,依靠这种专门的调查手段揭露和证实犯罪事实,对于强化法律监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二是配合其它业务部门认真履行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职能。依法开展文证审查,全面加强对刑事诉讼、民事审判和行政诉讼中技术性证据的合法性、科学性、客观性、规范性等进行专门性审查,是技术部门又一项重要职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实施后,社会鉴定机构数量大量增加、类型繁杂,社会鉴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从近几个月的情况看,面向社会的鉴定机构出具的鉴定,质量存在不少问题,已经在一些案件中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对社会鉴定机构出具的各类鉴定要加大审查力度,不仅要对鉴定机构的合法性进行审查,还要对其鉴定机构的业务范围、鉴定人员的资质、鉴定结论的依据,依法全面进行审查,确保证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检察技术部门对诉讼活动中的司法鉴定进行监督,是检察权的应有之意,是由检察机关的宪法地位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检察技术部门在诉讼中的职能作用即具有监督的属性,又具有配合侦查的属性。

三、中国特色检察制度决定检察技术部门是法律监督部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确立了检察机关依法履行审查批准和决定逮捕、公诉、职务犯罪侦查以及对刑事诉讼、民事审判和行政诉讼实施法律监督等职能。在检察机关内部,划分了多个业务部门履行一系列的具体监督职能,检察技术部门是其中一个比较特殊的业务部门。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总体职能决定了检察技术部门具有配合侦查(司法鉴定、视听技术、心理测试等技术手段)、文证审查的职能。也就是说检察技术部门不仅要为侦查部门查处职务犯罪提供必要的技术手段,还要对批捕、起诉、抗诉、申诉、监所、民行等法律程序上的案件中有关技术性证据材料进行文证审查。由于它的职能作用的发挥分别体现在其它各个业务部门中,因此,目前不少人从表面上把它看成一个服务性的部门,包括从事检察技术工作的人,原因是没有看清或是很少深层次的探究技术工作在检察机关的本质属性。笔者认为,中国特色的检察制度决定了检察机关是通过侦查和审查等手段来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侦查和审查的过程一定也会是检察技术部门参与其中的过程,不能说在这个过程中其它业务部门是法律监督部门而检察技术部门就不是法律监督部门了,检察技术工作对技术性证据的审查和监督贯穿于检察诉讼监督的各个环节,具备诉讼监督的特点,同时由于审查内容及其监督对象的特性(技术性证据),再加上极强的专业性,因此他成为一个独立的检察业务部门顺理成章,也就是说检察技术的文证审查是一种独立的检察监督权的形式,绝对不能因分工不同而忽略了本质属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把检察技术部门改称为技术检察部门才能更准确地反映出这种本质属性。

四、构建司法鉴定监督权---技术检察权

司法鉴定管理体制的改革,解决了现行司法鉴定管理中存在的主要矛盾。但是,谁代表国家对司法鉴定行使诉讼监督的权力?确保司法鉴定证据公正、科学、合理采信,实现并维护国家诉讼的权益。根据现行的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显然应当是检察机关。2006年,高检院制定的《人民检察院文证审查规则》(暂行)第二条指出:“文证审查是检察技术部门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由具有相应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运用专门知识,根据案件承办部门的委托,对技术性证据的合法性、科学性、客观性、规范性等进行审查的专门性活动”。这一点也可以从检察技术平时的业务工作中清楚的看到:一是对自侦案件中的技术性证据进行收集、固定和检验鉴定。二是对公安机关移送的刑事案件中的技术性证据进行文证审查,必要时对公安机关在侦查阶段作出的鉴定进行重新鉴定,对民行抗诉、申诉、刑罚执行监督中的技术性证据进行审查或重新鉴定。可以说在检察诉讼环节中,凡是涉及到技术性证据的地方,都有检察技术对技术性证据审查的身影,这主要是由检察机关的诉讼监督的特点决定的。从诉讼流程的角度讲,无论哪个机关出具的鉴定文书,都有可能被检察技术部门审查,这是由我国的诉讼制度设计所决定的。

不为技术而技术 篇3

汽车已不再是那块“尚未被互联网攻陷的最后一块阵地”。随着苹果、Google等公司涌入汽车行业,汽车与消费电子产品的界限正变得越来越模糊。今年夏天,沃尔沃在中国正式发布创新技术子品牌Sensus及相应的智能车载交互系统。该系统采用开放的概念,与百度、高德、豆瓣等多家IT企业进行合作,并兼容苹果的CarPlay与Google的Android Auto。而在此之前,宝马、奥迪等豪华车品牌也已将自己的车载互联系统引入中国。曾经略显封闭的汽车制造商们,正试图赶在汽车与互联网融合带来的变化到达某个临界点之前,率先做出改变。在沃尔沃现任全球高级副总裁Lars Danielson看来,未来的汽车不应为了技术而技术,而应以人为本,为用户的生活提供更大的便利,使之更加简单和高效。

C:怎么看待传统汽车行业和IT行业越来越密切地合作?沃尔沃如何看待汽车和IT行业合作后带来的一些新安全问题?

D:我们对于技术合作持有非常开放的心态。沃尔沃之前就和苹果公司达成了合作协议,会在沃尔沃的产品上支持苹果CarPlay。同时,就在6月底,我们和Google也签署了相关协议,将为沃尔沃今后的汽车用户提供Android Auto这一选项。就和大家用手机一样,有人用苹果,有人用安卓,我们要同时支持这两种模式,因为我们希望简化人们日趋复杂的生活。汽车和IT行业合作的关键,是以用户为核心。对沃尔沃来讲,我们希望通过Sensus这样的一个开放平台吸引更多的应用开发商,为用户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沃尔沃在数据收集上有很大的优势。数据的收集是为了给驾驶者提供更多、更好、更有益的帮助,为他们的安全驾驶提供帮助。在技术开发方面,沃尔沃有着非常高的标准。汽车和手机的开发不一样,汽车作为一个产品要经过1年以上的严格测试,才能确保产品的安全性。我们对于相关的汽车应用也是有选择的。另外,在操作方面,我们的菜单设置一目了然,信息命令下达顺畅而便捷,配合方向盘上的功能快捷键和集成式语音控制,可以使驾驶者在手不离开方向盘的情况下,实现主要功能的应用,这些都能确保驾驶的安全性。同时,我们也会遵守相关隐私保护承诺。

C:宝马、奥迪等豪华车汽车品牌早已推出了自己的车载互联系统,并进行了几次升级,沃尔沃推出车载系统是否相对晚一些?你如何看待中国市场对车载系统的需求?

D:在此次创新技术子品牌Sensus发布之前,沃尔沃的汽车产品上已经搭载了车载互联系统,这次发布只是将更多、更好的功能都集合起来。沃尔沃汽车不是为了技术而技术,而是为了人考虑。我们设计开发的所有功能都是以为人服务为目的的。沃尔沃是第一家追随互联网和汽车融合的大趋势、创立技术子品牌的豪华汽车品牌。

我对于沃尔沃在中国的市场表现还是比较满意的。从去年的销售情况来看,我们同比增长了46%,高于中国豪华车市场的整体增速。车载互联的趋势在中国将非常明显。因此,提供此类服务将是非常必要的。中国豪华车消费者的平均年龄比其他消费市场更低,他们更年轻,并且更容易接受新的事物。基于这个原因,沃尔沃推出了更好的车载互联服务与体验。

C:对于未来的车上智能生活沃尔沃有哪些构想?

技术 篇4

关键词:马尔库塞,技术,合理性

1 对合理化过程的解释

随着20世纪50年代中期科学技术革命的到来, 西方国家逐步进入了发达的工业社会阶段, 面对当时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表面繁荣, 马尔库塞没有沉醉其中, 而是对其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并表示出对社会前景的担心。因此马尔库塞提出的下述论点的辩论:“技术的解放力量———物的工具化———转而成了解放的桎梏, 成了人的工具化”。 (1) 马尔库塞关于物的工具化成为了人的工具化的论点的提出, 是与他对韦伯的合理化 (理性化) 过程的解释相关的。韦伯在他的社会学研究中提出了合理化这一概念, 用来把握在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 因科技进步所引起的制度框架的结构变化。在韦伯看来, 合理化与科技进步相关联, 合理化作为一个过程, 是工具理性不断扩展的过程。马尔库塞不完全同意韦伯对合理化过程的看法。他用技术理性的政治内涵的观点来重新解释合理化, 作为分析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上的出发点。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警告人们:“技术的合理性”正在转化为“技术的拜物教”, 并给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技术理性的概念, 也许本身就是意识形态。不仅技术理性的应用, 而且技术本身就是对自然和人的统治, 就是方法的、科学的、筹划好了的和正在筹划着的统治。统治的既定目的和利益, 不是‘后来追加的’和从技术之外强加上的;它们早就已包含在技术设备的结构中。技术始终是一种历史和社会的设计;一个社会和这个社会的占统治地位的兴趣企图借助人和物而要做的事情, 都要用技术来加以设计。统治的这种目的是‘物质的’, 因此它属于技术理性的形式本身。” (2) 总之, 马尔库塞认为, 贯穿和体现在科学和技术活动中的这种技术合理性本身包含着一种支配的合理性, 即统治的合理性。它具有统治和奴役人的社会功能。

2 科学和技术的合理性正扩大成为生活方式

按韦伯关于合理化 (理性化) 过程的观点, 由于合理化的过程, 就是工具理性的单面发展过程, 因而, 科学技术的进步, 使得人的自由丧失, 生命的意义不复存在。科技越是进步, 情况就越是严重, 而不存在其他的出路。韦伯的这种观点是技术悲观主义的。而马尔库塞则认为, 在当代社会技术理性不仅控制着物质领域, 也控制着思想与文化领域。文化的对抗性与非理性经过技术理性的浸染、筛选和融合, 变得不再与统治者对立, 相反, 它被统治者当作一种高级工具, 用来缓和阶级矛盾, 技术理性的“这个发展又让科学面临着成为政治的东西这种不愉快的工作上”。 (3) 的确, 技术理性通过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 进一步阻碍了人们更多地染指政治生活, 它通过物质、文化和思想等介质消解了无产阶级的整体意识, 这种技术理性经过文化慢慢侵袭到政治领域的现象, 却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使得历史发展的可选择性变得越来越狭隘。不难看出, 技术理性通过控制政治与文化, 并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 使得人们的批判能力几乎丧失殆尽。

在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理论中, 他把单向度技术看作是导致人类走向异化的罪恶之源, 这主要体现的是对人的内在异化和外在异化。

在内在方面, 技术理性通过对人的爱欲的压抑, 使人的思想变得异化。马尔库塞认为, 爱欲和死亡冲动是人自身固有的两种基本能力, “所谓爱欲, 指的是一种建立联系和在更高的社会秩序里聚集起来的趋向……所谓死亡冲动, 是生物体为了解除生命的张力, 通过倒退回到更简单状态的内驱力”。 (4) 可见, 对人的爱欲进行压抑, 就可以在较大范围内对人群进行有效地控制, 从而推迟乃至避免可能由死亡冲动所引发的毁灭性破坏。所以, 统治者利用技术理性带给人的好处和诱惑, 控制着人的生产消费, 左右着人的思想和欲望, 让人们贪婪地追逐着物质消费, 使人们生活在本不属于自己内在本质需求的虚假幸福之中, 使人成为了单向度的人。

在外在方面, 技术理性通过改变人们的工作方式, 使人的劳动异化程度更加地严重。在以技术为基础的社会, 劳动被马尔库塞看作是爱欲获得解放的手段,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 虽然机器设备的自动化使生产率大大增强, 但劳动者的作用却越来越小, 可是, 若想维持社会的持续生产, 就必须大量消耗劳动力资源, 于是剩余的劳动力被用来生产高档奢侈品。马尔库塞认为, 技术的进步和高档商品的大量出现, 除了异化劳动世界外, 还生产和再生产了一个快乐、满足和舒适的世界图景。因此, 劳动不再是出于满足劳动者爱欲的需要, 劳动也体现不出人的价值取向。所以, 随着技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 技术理性的控制程度越来越强, 劳动异化的程度也就会越来越严重。

马尔库塞强调, 发达的技术理性和先进的技术理念构成了现代社会的统治基础, 他反对西方传统观念中的技术在价值上是中立的说法, 认为技术先进性具有为统治者服务的倾向, 统治者利用先进的技术理念, 钳制了人的思想, 荼毒了人的心灵, 腐化了社会风气, 技术以理性的名义控制着人的一切社会活动, 统治者的方法和手段在技术理性的掩盖下变得合法化, “发达工业社会和发展中工业社会的政府, 只有当它们能够成功地动员、组织和利用现有的技术、科学和机械生产率时, 才能维持并巩固自己”。 (5) 因此, 技术拥有的这种奴役、控制和异化的性质, 淡化了人的不满和反抗情绪, 妨碍了人的自我解放, 在技术被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 始终伴随着的是对人与社会的压抑, 始终维护着的是现存统治的持续进行, 最终形成的是加剧了奴役和异化的单向度社会。马尔库塞所认为的单向度社会, 并不是人们传统印象中的贫穷落后、物质资源稀缺的社会, 而是一个科技相当发达的富裕社会, 然而, 这个社会却是一个“病态社会”。所谓的“病态社会”是指在社会本身的功能得以正常发挥的情况下, 却出现了诸多的社会悖论问题, 使人的爱欲受到摧残, 使人性及其本能的需求被扭曲, 使人的精神始终处于紧张的焦虑之中, 从而呈现出一个看似正常却是非人道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 高度发达的科技创造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质财富, 但尽管人们不必再担心物质的匮乏, 但人们的主观能动性、行为目的性和价值取向性却被无情地剥夺了, 他们成了社会的新型奴隶。从本质上看, 广大劳动者的命运并没有任何改变, 恰恰相反, 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却被迫走向了全面异化。

3 技术发展的趋势

面对技术理性带给人的异化问题和由技术统治社会所产生的社会悖论问题, 马尔库塞提出了“新技术理论”, 以期能够解决目前的困境, 他所谓的新技术, 并非是我们所认为的应用于第三次技术革命浪潮的高新技术, 而是一种能够促进人类走向解放和自由的技术。马尔库塞认为, 在当代社会, 技术理性的发展已经濒临绝境, 并将慢慢裂变成为一种全新的技术, 这种使技术爱欲化、和谐化的新技术, 能够帮助人们摆脱掉物质需求的诱惑与思想异化的束缚, 能够促使人类的精神本质得以逐步复归。但是, 技术本身的进步并不能直接促进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也不能改变人在生产关系中无足轻重的地位和其执行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马尔库塞认为, 必须利用新技术来转变现有的政治统治, 以促进人的自我解放, “技术转变同时就是政治转变, 但政治变化只是到了将改变技术进步方向即发展一种新技术时, 才会转化为社会的质的变化”。 (5) 在技术转变后, 新技术就可以对理性和自由的不成熟状况提供历史的矫正, 就可以超越现实的羁绊, 摈弃技术的功利色彩, 变得更加具有人文关怀精神, 从而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个人也将会自由地支配他自己的生活, 实现人的真正自由和人的全面发展也必将成为新技术社会的终极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2]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重庆:重庆出版社, 1988.

[3]高亮华.人文主义视野中的技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

技术营销=技术+营销吗? 篇5

究竟什么是技术营销呢?笔者从事营销研究多年,在各类文章和著作中,还没发现一个技术营销的准确定义,如果不对它的内涵与外延进行界定的话,就没有办法完成杨主编交给的任务,更没办法进行深入的讨论和研究,

对技术营销,有许多种理解和解释,是指技术+营销吗?是指以技术为目的与导向的营销吗?是指技术性的营销吗?是指以技术为手段与方法的营销吗?是指技术或技术产品的营销呢?是指营销的技术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谓百花齐放。

笔者用现代汉语的词组来分析,技术是名词,营销是动词同时也是名词,两者结合,可以组合成联合词组,也可以组合成偏正词组。首先笔者肯定它绝对不能理解为联合词组,这种理解是错误的,所以技术营销就不可能是技术+营销,是机械的理解。虽然笔者认定是偏正词组,但是也不可能理解为技术或技术产品的营销,或者理解成营销的技术,这种理解不能说它错误,至少可以说太狭隘,太片面。

笔者所理解的技术营销的定义应该是:以技术为手段、方法对产品、营销渠道、品牌传播、售后服务、消费者培育、市场开拓等进行的一系列营销创新和变革活动。

以技术为先导进行产品创新

技术营销的基础是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技术为先导,通过产品的技术优势来拓展和赢得市场。产品性能能够很好的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产品的性价比高,品牌的附加值就高。这也是很多著名企业和知名品牌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原因。

一、 案例:华硕将产品的高技术变成通俗易懂的语言。

华硕的技术营销战略取得了成功,也成了业界通过技术营销赢得市场的一个样板。华硕是通过不断的进行技术革新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所以华硕无论是在电脑市场,还是在手机、家电,都在进行着以技术创新产品的技术营销。

华硕将首先将高深莫测的技术语言与图表,翻译成一种公司的员工、渠道的成员、终端的成员、消费者都能够听得懂的形象化的、通俗化的语言,将华硕产品的技术含量传递给消费者,就是把产品的技术含量转化为产品的卖点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与潜在消费者。

譬如,在华硕笔记本的销售中,便以“无亮点”作为华硕的诉求。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虽然“决无亮点”的诉求目前显得有点“另类”,却也满足了消费者对质量的需求。虽然这个大胆的创新不被其他厂商看好,却并不影响华硕笔记本销量的一路狂飚。

华硕的技术营销还有一个重点是通过技术的领先性使产品更加易操作和易维护。华硕在销售技术含量高的产品的同时,渠道还向消费者传达一个“总成本领先”的概念,即消费者的成本不仅是采购成本,还包括操作成本和维护成本。技术上的高可用性、易操作性、易维护性有利于消费者降低总成本。

华硕一方面通过加大对经销商、渠道成员和内部员工的技术与营销知识、技能的培训,经过层层的价值观、营销观、消费观的传递,最终向消费者通俗形象地演示产品的技术特性、产品经济性、产品的文化内涵以及产品的消费理念等等,让其了解其产品的技术领先性,对渠道和终端销售形成了强大的拉力;另一方面,通过高空、地面的立体化的品牌整合传播,将华硕产品的技术卖点和营销理念深入到了所有消费者心中。

二、 华硕成功的技术营销的启示。

通过华硕这个案例,以技术为先导进行产品创新营销应该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正确处理好成本与价格的关系。

一般而言,在企业发在进行技术创新时,会增加产品成本,进而提高销售价格。这样的技术创新是不可取的,技术创新是在增加产品功能的前提下,要不断降低产品成本,让消费者得到更多更好的价廉物美的产品,

2、正确处理好消费者导向与专家导向的关系。

企业在产品生产和创新上,要坚持从消费者中来到消费者的原则。专家的作用是研究和掌握消费者的需求,将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分析研究后提升和提炼,专家要通过周密的市场调查、预测、比较后才能搞好产品研发定位,只有根据市场做出产品的市场定位,开发出的产品才能有市场基础。千万不能由专家坐在办公室、研究室进行闭门造车,这样的话,只能是死路一条,没有经过市场调研的专家意见是危险的意见。

以技术为载体进行品牌传播

以技术为载体进行品牌传播,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理解,一是挖掘产品的技术卖点来进行品牌传播,二是以新技术为传播手段与途径进行品牌传播。

一、 案例:嘉陵用赛车技术打造摩托车的技术卖点进行品牌传播。

中国为全球最大的摩托车消费市场,国产赛车品牌一直没有树立,摩托车的赛车技术也没有被充分的体现出来,消费者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赛车技术品牌意识。

摩托车技术包括两个方面,即赛车技术和实用技术。厂家的赛车技术的较量在赛事比赛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在国外,赛车被看作是一种机车文化,有十分流行的体育赛事,进而演变成了十分有效的体育营销。那一个品牌的摩托车能参加赛事,对摩托车企业来说,是企业产品品质和企业实力的真正体现,那个赛手使用那个品牌的摩托车取得了比赛的冠军,证明了那个的企业综合实力最强。

摩托车赛车技术高低直接关系到赛车场上的成绩,赛车成绩与国际摩托车市场的占有率是成正比的。

可见,摩托车赛车比赛的意义对摩托车企业来说是意义重大,世界知名摩托车企业都不遗余力的将精力都投入到摩托车技术的研发领域,企业也深知提高摩托车赛车技术的重要性。

嘉陵在国内摩托车品牌中最早意识到赛车技术的重要性,是中国最早宣传赛车技术和最早参与赛车运动的摩托车企业。嘉陵作为国有企业“中国制造”的代表,早在1993年就意识到摩托车赛车技术的重要性,同年,就举办“嘉陵杯”三亚―北京女子摩托车拉力赛, 1995年,组建了中国嘉陵摩托车运动队。后几年,摩托车比赛便从此拉开了序幕。

“嘉陵杯”全国越野摩托车锦赛上展示的“嘉陵JH150GY越野摩托车”是国家级的嘉陵集团技术中心赛车改装组工程技术人员,通过在近几年的比赛中不断改进,经中国嘉陵赛车队车手驾驶参加全国摩锦赛,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

经过一系列的比赛和宣传,嘉陵摩托车从此被赋予了更深的产品内涵即赛车技术。

赛车技术可谓是“一箭双雕”,不仅提高了企业产品本身的品质,同时也促进了产品的市场销量。赛车技术更是成为嘉陵摩托的技术卖点,达到迅速传播品牌,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目的。

三、 嘉陵用赛车技术卖点进行品牌传播的启示。

通过嘉陵挖掘产品的赛车技术卖点,进行品牌整合传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1、产品的技术卖点的挖掘要结合行业特点。

产品的技术卖点的挖掘要结合行业的特点,站在世界的高度才能挖掘出具体较高价值的技术卖点。嘉陵挖掘产品的赛车技术卖点不仅仅结合了摩托车的行业特点,还结合了世界性的潮流,所以能够领先竞争对手,挖掘出来的技术卖点并能长期的进行品牌传播和给企业带来影响和效益。

2、产品的技术卖点的挖掘要具有独特性。

“用”信息技术学习信息技术 篇6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10-083-01

我想先简单谈谈科学与技术的区别。“科学”和“技术”我们常常连在一起说,但“科学”和“技术”还是有点区别的。科学想要认识世界,技术却侧重于改造世界;科学力求有所发现,技术力求有所发明;科学想揭示为什么,技术却要完成怎么做。侧重点的不同,决定了技术课程的特别之处。它可能要利用一定的科学原理,但它更是为了应用,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技术课程当然不例外,信息技术是因信息交流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技术分支。既然是技术,为什么不去“用”?当我们自觉的使用信息技术帮助我们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具体问题,我们将忘掉信息技术学科回归信息技术工具,这个过程或许能让我们对信息技术的理解更透彻一点。姑且让我们抛开信息技术的神秘面纱,一起来“用”着试试。

我们来看一个任务:“制作自己的‘电子名片’,让全班同学初步认识自已。格式不限,要求能方便的在全班分享。”

对高一新同学,这是个好任务,也很应景。只是电子名片好像有点高大上,搜搜网络还是一个互联网创新点呢。“但无论是什么名片,不就是让别人能略略了解下你吗,何必像别人一样搞得那么复杂。”“我们是不限格式的,你觉得怎么容易表达自己,怎么方便分享,就是你的电子名片。”上面两句话一般是必需的,因为大部分学生都等着你给他一个新的强大的信息技术工具呢。但是,这个工具是没有的。不过老师能够给学生一点点方法上的指导。

怎么办?其实这个任务是很明确的,现在需要的是一点点分解,像这个任务我们就可以这样分解:1.确定名片内容。2.使用什么信息格式?3.使用什么工具?4.如何才能方便的分享?如此,问题渐渐清晰了。名片内容:基本信息是必需的(姓名,性别,常用号码等),照片要不要呢?现在技术这么先进,要!再来点什么呢?我的名言。对,说两句话让大伙看看我的类型。够不够?差不多了,名片嘛,别太复杂。(分析只是示例,实际课堂情况可能千奇百怪)。现在要确定信息格式了。PPT?WORD? 图片?或者其它?名片要使用方便,不要太复杂,就用图片吧。只是这图片要图文混排呀!那用什么工具呢?要看你会什么工具了,很多信息工具都能制作图片的。最后的一招是用手写下来,用手机拍下来。如何分享?这里的分享就变成图片的分享了,这个同学们比较拿手,但如何方便整个班几十名同学的互相分享呢?

这种任务是不可能有固定答案的,为了能出一个答案,老师可能会选择某一种方案。如选取PPT制作图文混排图片,利用“图片收藏幻燈片”屏幕保护模式来自动展示每个同学的名片等。

现在我们就假定课堂就是按上面分析的过程进行的(实际过程可能有很多),我们看看同学们能有哪些收获。首先,是问题分解能力的提高。一个任务当然不可能说立竿见影,但当我们完成了一些任务时,我相信同学们在解决新问题时一定能有条有理,拿出可行方案。因为这不难,而是我们没这个习惯。这个在我们的三维教学目标体系里当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其次,我们来看看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在这个案例里要弄明白图文混排、图片格式等知识,还要初步学会至少一种图形处理工具的使用,至少一种图片分享的方法等技能;最后是情感、态度目标方面,我相信同学们在“用”技术的过程中这方面的收获将会是巨大的。一、他会逐步认识到技术终究来源于需求。二、他在关注具体技术的同时,会慢慢地不自觉地关注需求,创新就是这样产生的。三、有没有一种新的技术手段让我们更加方便的完成这个需求?这种疑问很自然,如果同学们能就此探索下去,这不就是我们说的创造力吗?

我们没有强行的设计三维目标——当然三维目标也无法强行灌输——而三维目标自然得到了贯彻。

再看一个任务:“证件照片处理——搜索常用证件电子照的具体要求,如身份证、港澳通行证,将示例头像照处理成合格的证件照。”

同样这是一个“用”信息技术来完成的任务,同时这项技术非常实用。我们知道在办理一些证件时,系统往往要求在证照中心上传某种规格的电子头像,且必须审核通过。这也是照相馆的一大业务,收费还不便宜。怎么处理?仍然可以分解成几步。1、先弄明白不同证件照的要求,如像素,尺寸等;2、寻找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3、选择一种自己习惯的工具完成任务;4、上传测试,总结优化。

整个“用”的过程我不再赘述。此项任务因为是一项具体的有商业价值的任务,所以它的“驱动力”是很强的,相信同学们会喜欢上某一种或几种图像处理软件。如果他因为喜欢而去深入研究,他可能会成为某个项目的高手,甚至专家。然而这不是全部,有没有一种软件,能够傻瓜式的处理证件照呢?是的,有这种商业软件并产生了一些龙头企业。这再一次的告诉了同学们技术来源于需求。遍观成功的信息产品,伟大的互联网公司,哪一个不是因为发现了人们的潜在需求,并引导了人们的需求呢?腾讯、百度、阿里、Facebook……

我们总结一下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会发现它的规律一般是这样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寻找或创造合适的技术?解决问题?完善发展技术。然而发现问题并不比解决问题更简单,没有大量的自觉的实践,或许问题就在身边我们却视而不见。

信息技术也有“蓝领”和“白领”之分,蓝领做着具体的技术工作,添砖加瓦;白领干着设计师的活,需求分析,总体规划。我更希望我们的同学出现技术“总设计师”,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有下一个京东淘宝,才有下一个腾讯百度。

技术 篇7

一、信息技术素养不是信息与技术的简单组合

信息技术素养是课程标准提出来的重要概念,仅仅从概念上来看,与其他学科素养并没有区别,对此概念的理解不能概念化,不能认为信息技术素养就是积累了信息、提高了技术之后就自然生成的对信息技术学科的理解与能力水准。 在笔者看来,信息技术素养是内隐在学生有形的学习之后无形的东西,它能在面对信息与技术要求时自然表达出来的一种能力水准。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今天的高中学生具有的信息与技术知识已经很丰富,但不能认为其信息技术素养就很高,这样的矛盾凸显出信息技术教学中素养提升的迫切性。

二、基于信息与技术的信息技术素养教学实践

基于上面的分析,笔者以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除了基本的知识传授之外,信息技术素养的真正落实应当成为教师教学的主要着力点。 现以“ 信息及其特征”一课的教学,谈谈笔者的观点。

“ 信息及其特征 ”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第一个内容, 常常因为知识性过强而被教师忽略, 加上学生也感觉太多的知识识记而没有上机操作的机会, 自然不会感兴趣。 这实际上折射出信息技术素养提高面临的困难。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知难而进。

首先,拉近高科技信息与生活信息的距离。 当前进入高中的学生已经经过多年的信息与技术的洗礼, 谈到信息技术,想到的便是通信卫星、互联网等,而很少想到身边就有更为丰富的信息。 因此拉近两者之间的距离,可以让学生对信息的理解更为全面,而这正是信息技术素养的最为基本的东西。

其次,寻找生活中的“ 信息”。 生活中的信息与高新技术下的信息其实没有本质的区别。 课本上的文字图形、课堂上教师展示的多媒体、 信息技术课上的Int er net自不必说 , 早晨妈妈喊起床的声音、上下课时的铃声、上到第四课时肚子饿得咕咕叫的声音也是丰富的信息源。

再次,在上面两步的基础上,开始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的学习。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 信息存在于哪儿呢”“ 有没有载体的信息呢”, 这些问题可以将学生的认识导向“ 信息的载体依附性”, 且信息在依附的载体之间往往是可以传递或转换的;通过“ 信息具有哪些功能”的问题讨论,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信息的价值在于其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在于其能够促进人们在生活中的物质和能量的生产与使用;而当笔者向学生介绍曾经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影响的“ 信息不对称理论”时,学生可以从中深刻意识到信息的经济、社会、政治甚至是军事价值。

最后,对所学内容进行延伸。 延伸有两个方向: 一是学生的学习生活范围;二是学生所不太熟悉的信息技术世界。 在前者的努力中,笔者通过某次考试成绩的计算,让学生认识到针对不同对象进行不同的计算,可以发现平均值、极差等数据对一个班级某个学科的精准把握;而对于后者, 笔者则将大数据思想向学生传递,以让学生认识到对于信息把握得越准,组合得越科学,其所能发挥的功能也就越大。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面对的就不再是大量且无序的纯粹的信息,而是信息的有机组合,也是信息功能的进一步发掘。 当学生认识到信息是具有丰富的功能时,他们信息技术素养就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升。

三、信息技术素养提升的师生教学关系再思考

将信息技术素养当成是教学的重心, 那就会发现实际教学中师生教学关系需要重构。

一方面教师不能完全充当信息技术的讲授者,因为那将意味着信息是一个单向传递的过程,这与信息技术教学所依赖的信息社会背景中信息传递的双向性是不一致的;另一方面学生对信息的理解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对于教师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甚至是斟别的过程,笔者以为学生如果具有了这样的意识, 那就意味着对信息有了理性思考, 也就不至于看到什么夺人眼球的信息就随手转发的情形了。

总之,信息技术素养提升视角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需要师生建立在平等关系的基础上,对于信息与技术进行现代意义的加工,这样才能让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得到真正的提升。

摘要:当前高中学生生活在信息社会中,所接触到的手机及电脑等也都是高科技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有质的提升。事实上,学生在信息世界中的表现证实了信息技术素养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要实现从信息、技术向信息技术素养的转变,这个过程中要重构师生教学关系。

技术 篇8

关键词:通信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融合技术研究

在长时间的研究、探索下, 计算机技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经济发展等各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当前科技的核心, 为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如今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同等重要的则是通信技术。

但是, 全球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变快,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想共享彼此的资源, 笼络各国的经济关系, 必须不断的融合电子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 让其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笔者在本文中首先分析了电子计算机技术, 然后分析了通信技术, 最后探讨了电子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融合技术, 一起促进二者的融合, 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引擎。

1 电子计算机技术

1.1 电子计算中的机器件技术

电子计算机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电子器材, 其扮演着计算机物质基础的角色。所以, 要想保证计算机安全、可靠的运行, 必须依托先进的机器件技术。就电子计算机而言, 其由复杂的逻辑组成, 而电子器材承担着计算机中高级线路逻辑的作用, 也就意味着, 电子器材的开发、研究、升级都会促进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革新。

1.2 电子计算机中的部件技术

电子计算机作为一个复杂的综合体, 其内部成分复杂, 不仅仅有电子器材, 很有形式多样的部件, 对计算机而言, 各部件在其有效运行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所以, 就计算机部件技术而言, 其要求比较苛刻, 这也是保证计算机安全、平稳运行的内在需求。

1.3 计算机组装技术

在提升电子计算机元器件生产技术的过程中, 社会上对重组计算机技术则提出了新的要求, 生产、加工电子元器件技术水平要和组装计算机技术的水平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如今, 微型化是电子计算机发展的趋势和潮流, 所以, 这就需要我们重视计算机的组装技术, 不断的投入资金进行研究, 积极的开发出适应计算机发展趋势的新的组装技术。

2 通信技术

就通信产业的发展历程进行深思, 我们会发现其设计到的业务很多, 通信技术以及通信手段在不断完善之中。信息无失真的转移是各个时期变革、改进通信技术的内在需求, 换而言之也就意味着所谓的通信技术指的是以通信网络为渠道, 把种类不同的信息便捷、精确、安全的传递给接受者。

进入新世纪后, 信息技术极度繁荣, 在新信息技术的促进下, 传统的信息技术已经完成了改造、升级。主要有:发展数据传输的渠道、发展数据传输技术、对20 实际八十年代后出现的信息技术进行改进升级。就数据传输渠道而言, 主要拓宽了包括光纤、双绞线在内的多项信息渠道;就数据传输技术的发展上看, 主要把基带传输等技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如今个人电报和智能电报是从20 世纪八十年代电报技术发展而来的;电话的发展速度尤为迅速, 如今出现了自动电话、可视电话、程控电话等多项电话技术。不仅如此, 当前多媒体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以及数字电视技术等蓬勃发展, 为促进社会的繁荣以及人们便捷的生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3 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技术

3.1 计算机通信技术

信息技术被计算机技术快速的发展速度所带动, 也就意味着计算机通信技术是通信技术以及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融合体。如今, 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通信技术是计算机通信技术领域的研究重点和热点。一般情况下, 数据是计算机通信技术研究的对象, 电子计算机中的数据和现实中以十进制为形式表述的数据有很大的不同, 电子计算机数据的表现形式为二进制。我们所说的计算机通信也叫计算机数据通信。信息的形式有很多种, 如文本、音乐、视频等。当把这些信息以二进制的形式表现出来时, 就可以在计算机中进行通信了。就近距离通信而言, 仅仅需要使用电缆把终端的并行口或者串行口有效的连接在一起, 数据的传输通信就可以实现;就距离较远的通信而言, 进行的时候就需要在计算机通信网络之中, 按照一定的规则连接多台计算机和通信设备, 在不同传输介质的引导下保证数据的传输平稳的进行并完成, 如分组交换网、卫星信道等等;建立计算机通信让计算机用户的资源充分的利用, 在共享的过程中发挥了每一台计算机的最大效用, 通信的便捷性由此而提升, 让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加便捷。

3.2 信息技术

现代通信技术实际上是一项系统工程, 该工程比较繁琐、复杂, 该产物和社会上的多种高端技术融于一体。如, 电信技术结合计算机技术就可以获取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号的信息、加工、再处理、编辑、贮存、散播等, 进而让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需求得到满足。如今, 我们即将进入信息时代, 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命脉, 信息技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发挥着无可代替的作用;现代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等中被信息技术广泛的渗透并加以改变;信息产业已然成为全球的明星产业并对社会的发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信息化浪潮在席卷全球, 在它的冲击下社会中的各行各业都会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 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4 结束语

在新的历史背景下,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必然会被计算机技术以及通信网络技术所推动并受到深远的影响。今后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 我们对计算机技术以及通信技术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有机的融合二者, 共享社会的信息资源, 让社会经济的发展更稳定更迅速。在本文中笔者在分析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基础上分析了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融合技术, 为二者技术的融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磊, 熊水金.浅谈新时期计算机技术的改革及其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 (23)

[2]姜健.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与防护策略[J].科技资讯.2008 (04)

[3]袁亨宇.美国计算机技术的发源及其应用历程[J].科技成果纵横.2004 (06)

技术 篇9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学习与工作都离不开计算机网络, 目前我国各级医院正广泛用医院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因此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已成为胜任工作与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必备条件。信息技术与 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整合, 丰富了信息技术课程内容, 增加了信息技术课程的作用。信息技术与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要求以先进 的教育理念为基础, 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核心, 将信息技术作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 让学生在这种教学资源的环境中自主学习。整合后的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改善了传统 以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通过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 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2 职 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 的性质

在职业技术学校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计算机基础知识必修的基础课程, 是职业技术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须学习与掌握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公共课程。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程 的学习, 能够学习与掌握有关计算机软件、硬件、网络等计算机信息技术中的基础知识与概念, 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构成原理、组成结构以及计算机的应用。 例如: 了解计算机发展历史、计算机硬件 (鼠标、显示器、机箱) 、计算机系统软件、计算机硬件系统 (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存储器、运算器、控制器) 、计算机系统的概念、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二进制、十进制的算法、数据库的 了解、计算机网络应用、互联网 (Inter- net) 的基本概念与操作计算机常用的操作系统 (Windows XP、Windows 7) 、计算机办公应 用软件 (Word、Excel、Power point) 的操作与应用等。由此可见, 开设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 学生不仅学到了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 还掌握了一定的关于计算机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 能够满足信息时代医疗卫生人才发展的需求, 为学生将来到医院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3 职 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 的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以计算机理论基础知识学习为主。例如, 计算机科学的数学基础, 这些理论基础知识对早期计算机科学人才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 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与信息时代的到来, 传统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已无法满足现代信息技术课程的广泛内涵。信息时代强调的 不仅仅是计算机理论知识, 更多的是利用计算机获取各种信息与对信息的分析与处理的综合能力。现代职业技 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主要有四点: ①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与爱好, 为学生未来计算机的深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②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力, 学生只有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 才能更好地提高信息素养; ③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学习意识, 让学生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学习中都能够熟练地搜集信息、寻找信息、整合信息, 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 ④培养学生对信息系统社会性的学习, 使学生了解与熟悉计算机信息系统在社会中应用的作用与意义。

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的不仅是教学生计算机相关的基础知识, 更多地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与认识信息技术知识, 并且能够熟练掌握与运用信息技术。传统的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已无 法达到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目标, 虽然现有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有所改善, 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信息技术教学质量, 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①教学条件的限制。近几年, 由于信息技术发展迅速, 职业技术学校扩大招生规模, 而教学硬件设备没有更新, 使信息技术教学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②网络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少。 由于网络上关于信息技术的学习资源大部分都是面向社会群众的, 内容相对简单、易懂, 没有或者很少有真正适合医疗卫生类职业技术学校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较为全面、系统 的学习资源。③教学时间少。在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着 教学内容过多, 而教学时间较少的现象。由于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起点不同, 导致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学习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学生普遍缺乏信息技术学习兴趣。而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很难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学习与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 因此, 也无法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综合素养。

4 信 息技术与职业技术学校信 息技术课程整合的策略

课程整合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 并使系统各个要素发挥出最大效益。我国信息技术与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起步时 间较晚, 课程整合处于一种较低的层次, 信息技术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近几年来, 笔者结合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实际情况, 对信息技术与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进行有效整合策略做了一些探索与研究。

4.1 信息技术专业课教师进行信 息技术培训的策略

是信息技术 教师缺乏 现代信息 技术教育理论知识, 信息技术素质不高, 是信息技术教育难以充分在教学实践中发挥其作用的重要因素。所以加强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是 非常必要的。向信息技术教师传授现代信息 技术教育理论知识, 让信息技术教师认识到信息技术用于教学的必要性, 转变教师信息技术教育观念。观念是在生活与工作中逐渐形成的, 所以观念的真正转变也要经过生活与工作才能完成。

4.2 信 息技术 “适时 ”、“适度 ”用 于专业课教学的策略

在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 合理应用传统教学模式的同时, 还应积极引进现代先进的教学设备, 将二者融合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的整体优化, 使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能够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信息技术的整合就是利用最少的时间, 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因此, 信息技术专业课教学要遵循“适时、适度”的原则。

4.2.1 信息技术“适时”性原则

在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 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 能够让学生看清计算机结构、工作原理等, 这样比教师在台上讲的效果要好得多, 也便于学生记忆。因此, “适时”的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 可以有效突出信息技术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兴趣, 降低学生信息技术学习难度。

4.2.2 信息技术“适度”性原则

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中, 将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 结合现代先进的教学手段从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出发, 坚持“适度”性原则, 有利于增加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接受程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效调动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积极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思维潜力,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5 结语

信息技术与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是现代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信息技术与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 术课程整合有效促进现代教学改革的发展, 实现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与学习需求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继斌, 张晓宇, 李成林.信息技术与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研究[J],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技术科学) , 2009, 30 (03) :201-202.

[2]李晓燕, 唐加有, 唐志强.信息技术与职校物理课程整合的研究——少课时背景下职校物理课程改革探索[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22 (06) :128-129.

[3]卞素兰, 尹丽丽, 高素素.信息技术与机械制图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环境下 (机械制图) 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J].考试周刊, 2010, 38 (09) :157-159.

[4]胡春亚, 蔡卫东, 徐立立.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与方法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43 (11) :148-149.

[5]贾志斌, 杨巧玉, 胡加圣.职业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与反思[J].职业教育研究, 2009, 39 (22) :146-147.

[6]曾祥霖, 张绍文, 刘成新.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层次和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 2009, 33 (13) :122-125.

技术垄断:文明向技术投降 篇10

出版时间:2013-11-01

ISBN:9787111442486

所属分类:

图书>科普读物>科学史话

《技术垄断:文明向技术投降》是著名的“媒介批评三部曲”之一, 系统讲解了技术垄断对人类社会的文化、宗教、传统和心理造成的影响和破坏, 深刻地指出了技术的发展不受控制所带来的恶果:技术所创造的文化缺乏道德根基, 它破坏了某些心理过程和社会关系, 破坏了人类生存的价值所在。

技术篇:数码单反核心技术 篇11

影像传感器的尺寸

大家在看到数码相机说明书的时候,都会注意到有一个影像传感器尺寸大小的指标,比如1/2英寸、2/3英寸、3/4英寸等,这些都表示这台数码相机所用的CCD或CMOS影像传感器的对角线尺寸大小。

业界通用的规范是1英寸大小 = 长12.8mm×宽9.6mm=对角线为16mm的4:3比例传感器所对应的面积。有了这样的规范,我们就可以知道这台相机的影像传感器的大小了,例如1/2英寸传感器的对角线就是1英寸的一半,为8mm,1/4英寸就是1英寸的1/4,对角线长度即为4mm。

然而,这样的标注方法仅适合于CCD或CMOS长宽比为4:3的消费型数码相机,对于数码单反相机来说,为了兼容传统相机镜头,CCD或CMOS的长宽比不是4:3,而是与传统135胶片相同的3:2,所以就不以英寸作为表达方式,而改为35mm相机全画幅(面积36×24mm)来直接称呼,比这小一号的称为 APS画幅(25.1×16.7mm)或APS-C画幅(23.7×15.6mm)。

下面是常见影像传感器尺寸对照表。

影像传感器上的绝招

我们大家常见的影像传感器主要是CCD和CMOS类型的,但是在这个基础上,有些厂家融入最新的科技成果,开发出了一些具有特殊性能或特殊规格的影像传感器。这些经过改良的传感器有着各自不同的特色,目的自然是希望获得更好的影像品质,并被更多的摄影消费者所接受。由于这些不同传感器的标准不同,镜头系统也互不兼容,所以我们无法对它们进行实测比较。下面提供的知识性内容,仅供读者参考。

4/3英寸系统

由日本奥林巴斯公司主导的4/3英寸数码单反相机系统,采用的影像传感器比一般消费型数码相机的1英寸型CCD再大上1/3英寸,但它的比例不是其他数码单反相机所采用的3∶2,而是与消费型数码相机相同的4∶3,故沿用了英寸的称法,命名为4/3英寸系统。下面是4/3系统、APS片幅和35mm全画幅影像传感器尺寸大小比较。

奥林巴斯的E-1和E-300数码单反相机就是采用了这样的4/3英寸系统影像传感器。

超级CCD

Super CCD是富士公司的独门绝招,它没有采用常规的正方形感光元件,而是使用了一种八边形的感光元件,并以45度角蜂窝状形式排列,单位像素的面积要比传统的CCD大,因此可以缩小对图像拍摄无用的多余空间,光线集中的效率比较高,使得影像传感器的感光性能、信噪比和动态范围都有所提高。富士公司第一代商业化Super CCD于2000年推出,2001年第二代Super CCD进一步提高了数码相机的分辨率,2002年第三代Super CCD大大提高了感光度,2003年推出的第四代Super CCD有了两个分支,其中Super CCD HR飞跃性地提高了分辨率,同时Super CCD SR大大拓宽了数码相机输出照片的动态范围。富士S2 Pro、S3 Pro数码单反相机就是采用了这种Super CCD技术。

Foveon X3

美国Foveon公司2002年公布了Foveon X3影像传感器技术。这是一种用单像素提供三原色的CMOS影像传感器技术。X3技术的影像传感器与银盐彩色胶片相似,由三层感光元素垂直叠在一起。Foveon声称同等像素的X3影像传感器比传统CCD锐利两倍,提供更丰富的彩色还原以及避免传统影像传感器所特有的色彩干扰。另外,由于每个像素提供完整的三原色信息,把色彩信号组合成图像文件的过程简单很多,降低了对影像处理的计算要求,同时采用CMOS半导体工艺的X3影像传感器的耗电比传统CCD小。

适马公司的SD9和SD10数码单反相机就采用了这种Foveon X3影像传感器技术。

为数码配镜头

数码单反相机的一大优势就在于与传统胶片单反相机保持了良好的兼容性,可以使用丰富和完善的传统单反相机镜头和附件系统,这样就不必为了数码系统再重新设计制造镜头和其他附件,节省了研发费用,提升了资源共享。对于既拥有传统单反相机,又购买了或打算购买数码单反相机的用户来说,可以使传统和数码共享一套镜头和附件系统,保护了前期投资,也方便了外出携带,给创作带来很大的方便。

原则上讲,为传统胶片单反相机设计的可交换镜头可以直接拿来在卡口匹配的数码单反相机上使用,而不会有什么副作用。不过,即便如此,在数码单反相机上使用这些镜头还是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镜头系数的问题。

由于绝大多数的数码单反相机所使用的影像传感器的有效面积都要比135胶片的有效成像面积小,即小于24×36mm,所以在数码单反相机上使用为传统胶片单反相机设计的可交换镜头时,镜头的实际焦距就发生了变化,需要在此基础上乘以一个镜头系数才是镜头的实际焦距,即实际焦距=标称焦距×镜头系数。

镜头系数的计算方法是:镜头系数=135胶片对角线长度/影像传感器有效成像面积对角线长度。

135胶片对角线长度约是43.27mm,而影像传感器有效成像面积的对角线长度随不同型号的数码单反相机所使用的影像传感器的不同而不同。

比如对于像佳能EOS 1Ds、1Ds Mark II、柯达DCS Pro SLR/n、DCS Pro SLR/c等这样的135全画幅数码单反相机来说,由于它们所采用的影像传感器的有效面积与135胶片面积相同,对角线长度一致,所以它们的镜头系数为1,即在这些型号的数码单反相机上使用传统相机镜头,实际焦距与标称焦距相同,不会发生变化。

再比如,尼康D100、D1x数码单反相机所使用的CCD的大小是23.7×15.6mm,则其对角线长度约是28.37mm,那么它们的镜头系数就是43.27÷28.37≈1.52,也就是说,镜头的实际焦距变长了,原来100mm的镜头用在这些相机身上就变成152mm的镜头,200mm镜头则变成了304mm。

尽管镜头的实际光圈大小不会发生变化,但由于镜头的实际焦距发生了变化,并由此带来了诸如景深、像场等一系列的变化,所以在数码单反机身上使用传统镜头还是与传统单反相机有着许多的不同,因此很多厂商还是为数码单反相机专门制造了数码镜头,在某些方面进行了优化,不过如果把这些数码镜头用在传统单反相机上可能会造成暗角,在购买和使用的时候一定要特别注意。

存储介质

目前数码单反相机使用的存储卡有三种,CFⅠ/Ⅱ(包括微硬盘)、SD卡(如宾得*IST Ds)和xD卡(如富士S3 Pro)。CF卡目前已经非常成熟,而且附加功能也越来越多,例如可以把个性化的信息设置到存储卡里带有AMS(ActiveMemory System)技术的CF卡以及保密性突出的带有LockTight技术的CF卡等等。而且CF卡的容量越来越大,价格也越来越低。目前,1GB的CF卡在千元以内,而12GB容量的CF卡也已在市面亮相。在选择CF卡时还应该考虑到卡的倍速,单一倍速数据读写速率以150KB/s为1倍速(1X),倍速越高,越能提高数码相机的存写速度。

除了CF卡外,一些单反数码相机还使用或兼容SD卡及xD卡。这两种卡均具有体积小巧,容量前景大等特点,SD卡还装置有安全锁开关,具有写保护功能。随着单反数码相机普及化的发展,这两种存储介质都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移动存储

随着数码相机像素的不断提高,“数码伴侣”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数码伴侣多是由电池的供电系统、控制芯片、硬盘、以及读卡器整合而成。这种设备利用硬盘存储容量大优点,借助多合一读卡器的功能,可以随时将存储卡内的数据转存到硬盘中,为摄影爱好者提供方便、实用的数码存储解决方案。数码相机伴侣按照内置硬盘规格的不同也有20GB、30GB、40GB和60GB,以及80GB等不同容量之分。此外,市场上还有一种移动存储该产品是闪存与光储结合的产品。如宇瞻随身烧,该产品具有内置锂电池的供电系统、控制芯片、多合一读卡器、USB2.0接口,但其存储部件却不是硬盘,而是整合了24X的CD-RW刻录机,并选择更为廉价的CD-R、CD-RW光盘作为存储介质。这种闪存配合光储的数码存储解决方案的最大优势是可以把存储成本降得更低,数据的备份可以更加随机。

数码vs胶片

数码单反的成像品质

如今的数码单反相机已经相对成熟,影像品质也被大量的摄影人士所接受,并且在很多领域中已经取代了传统胶片相机。说到图像品质,人们还是习惯地拿胶片与数字影像来做比较。我们知道,数码与胶片的图像记录概念是不同的,一种是化学成像,一种是电子成像。彩色胶片的染料堆积是无序的,而影像传感器的像素点却是有序排列的。所以用数字影像的像素去衡量胶片是不合理的。不过无论是数码相机还是胶片相机,能够获得高品质的照片才是各类照相机及镜头的最终目的。下面我们来看看数码与胶片的一些实拍比较和相关的基础知识。

综合评述

数码相机拍摄的照片与胶片相机使用彩色反转片拍摄的效果有着一定的差别,我们从未经调整的图片亮部和暗部比较来看,数码照片的动态范围不及彩色反转片,清晰范围也没有胶片大。经过图像处理软件进行亮部与暗部的调节后,数码照片动态范围的不足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可调整性也是数码相机的最大优势。由于胶片和数码的成像原理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从表面来看,数码、胶片最终所生成的图像可以达到视觉上的近似,但传递给人们的感觉是有所不同的。

相关链接

什么是动态范围?

动态范围,是取明亮的地方和暗的地方的照度比的级差,这个值越大,表示被摄物体的照度差越大。数码相机的传感器尺寸和像素尺寸都与动态范围有着密切的关系。通常,较大传感器和较小像素尺寸的传感器可以获得更宽的动态范围。

噪声是怎样产生的?

数码相机的噪声主要是影像传感器记录及输出过程中所产生的粗糙部分。噪声的形式多种多样,既有近似胶片粗颗粒,也有水纹状条纹……。噪声的形成与影像传感器的品质、传感器的尺寸、相素的密集程度、动态范围、相机内部聚集的热量等等都有密切的关系。通常保持正确的曝光、尽量采用较低的感光度,可以有效降低噪声的产生。

存储格式

数码相机所采用的图像存储格式主要有三种,分别为RAW格式、JPEG格式和TIFF格式。目前,几乎所有的数码单反相机都有RAW格式和JPEG格式,部分单反数码相机还保留了TIFF格式。

JPEG格式

除了专业摄影师及少数高级摄影发烧友外,绝大部分数码相机用户都采用JPEG格式拍摄。因为有损压缩的JPEG格式占用空间小,通用范围广,一般JPEG格式的图片无须经过电脑处理就可以打印成照片了。由于JPEG数据量相对较小,存储及处理的快捷程度要大大优于TIFF及RAW。

TIFF格式

作为一种压缩性很低的图像存储格式,并被广大图像处理软件普遍支持的格式,并最大程度地满足于出版印刷的要求。但是TIFF占用的空间非常大,存储效率也相对较低。随着RAW格式被众多的专业摄影人士所接受,很多数码相机取消了数据量庞大的TIFF格式。

RAW格式

RAW是一种无损压缩的存储格式,与经过综合影像处理的JPEG与TIFF格式不同,RAW格式所读取的是影像传感器上的原始记录数据,这些数据并未经过综合影像处理,在后期处理时需要通过专用的图像处理软件,对照片进行各方面的调节,并将RAW格式转换为TIFF格式或JPEG格式。由于RAW的原始单位数据只需8Bits~12Bits储存,所以RAW格式的数据量比TIFF低很多,便于节省存储空间,提高拍摄效率。通用性较差是RAW格式的最大缺陷。目前已经有一些软件可以兼容绝大部分数码相机的RAW格式,RAW的通用性也在不断地提高。

用软件处理图像

人们在后期处理照片时通常采用PhotoShop处理影像。不过一般的PhotoShop只能兼容TIFF及JPEG格式的照片,RAW则需要通过专用软件来进行释放组合。多数带有RAW格式的数码相机会随机配备免费的RAW专用软件,也有部分数码相机的专业软件需要另行选购。由于各个厂家的图像处理要求不同,所以RAW的专用软件功能也有着较大的差别,有的功能非常强大,有的则功能简单。多数的RAW专用软件可以对数码照片的色彩、曝光、锐度、白平衡、动态范围等进行细致的调整。随着PhotoShop软件的升级,许多过去是RAW软件的优势也逐渐被PhotoShop所吸收,比如图像高光及暗部的调节可以在PhotoShop CS上所实现。

高感光度见分晓

通过前面数码单反使用者的评价,可以发现,他们不约而同地对数码单反在高感光度拍摄时的效果感到非常满意。在光线很暗的情况下拍摄,数码单反解决了高感光度胶片所带来的颗粒问题,同时厂商也不断致力于降低数码图像的噪点问题。但事实是否果真如人所愿,我们还需要通过对比来搞清楚。

高感光度的原理

提高胶片的感光度,即提高其对弱光线的敏感程度,一种说法是在胶片乳剂中加大卤化银颗粒来实现的,大颗粒卤化银灵敏度高,可以反映暗部画面的细节;当然,由于高感光度的胶片中大颗粒卤化银的作用,会使图像颗粒大,形成影像的粗糙感。

数码相机的高感光度是通过模拟胶片的不同感光度,多采用电子信号的放大增益技术来实现的。当环境光线较暗时,选择高感光度设置,可以通过放大增益CCD上的光电信号,来提高影像暗部细节层次。由于信号的放大增益,数码相机的高感光度会带来杂信,即所谓的噪点。

当然,数码相机的信号放大增益技术仅仅是提高感光度的基础,CCD的尺寸大小、排列方式及信号处理(降噪)技术都会影响图像噪点的产生。因此,较比消费类数码相机,数码的单反的噪点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

拍摄图像的直观对比

我们在比较数码单反和使用高感光度彩色负片拍摄的图像时,首先会感受到数码单反拍摄的图像细腻程度要好于胶片,尤其在刻画细节方面,没有了颗粒的干扰,图像更加清晰。

但在光影变化方面,胶片在表现层次过渡时,要稍稍优于数码单反的表现。这是由于胶片的颗粒,在经过显影定影之后,其颗粒的堆积是非线性,因此在微妙的光影变化之处会彰现其优点。

图片说明:本对比图分别使用佳能EOS-1Ds MarkⅡ

感光度设定ISO800,及富士P-800(ISO800)负片拍摄。

数码单反vs袖珍数码

在市场上风行无数品牌袖珍数码相机之时,传统相机厂商推出基于传统单反相机的数码单反,看来除了有巩固单反拍摄模式的专业性,更会体现出数码单反拍摄出来的图片的专业素质。但在图片的具体表现上,数码单反遭遇袖珍数码,是否会象传统单反轻易击溃傻瓜胶片相机一样的结局呢?

操控性能与镜头的选择

数码单反与袖珍数码相机在操控性能上延续了胶片相机的模式,即数码单反更注重在拍摄中人的主观能动性,而袖珍数码相机更注重“由人来按快门,而由机器完成其余的一切”。同时,与数码单反配套的镜头,以及更广大的成熟传统单反镜头群,更是袖珍数码相机所无法比拟的。

图像素质的差别

而数码单反与袖珍数码相机所带来的图像素质的最大区别,恐怕就在于数码相机的核心元件CCD(或CMOS)的技术指标,以及随之的数据处理和存储的区别。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已经了解了CCD(或CMOS)的面积大小,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袖珍数码所用的CCD(或CMOS)要远远小于数码单反所用的,这就带来了相同像素量而大小不同的CCD(或CMOS),在记录图片细节层次上的差别。不难想像,同样8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面积大的数码单反CCD(或CMOS),其单个像素点(或称感光点)也要大于袖珍数码相机,那么它所记录的光信号也就更完整。因此数码单反所记录的图像具有更大的动态范围,以还原景物的更多的细节层次。

同时,我们还不能忽略感光点与感光点之间的距离,即其密集程度。CCD面积小而感光点密集度越大的袖珍数码相机,其点与点之间的光信号干扰也会增大,这样就会加剧图像噪点的产生。

我们不妨以数码单反与袖珍数码相机所拍摄的不同图像中噪点和亮暗部动态范围对比一番,即可一目了然。

图片说明:这是使用相同600万像素量的数码单反与袖珍数码相机拍摄的图片。拍摄时均使用自动曝光拍摄。从直观的感觉上看,似乎两者相差无几,在图片锐度和反差处理上看,袖珍数码相机甚至更让人容易接受。特别说明:拍摄时均使用光圈F5.6,但由于CCD尺寸大小不同,导致景深有所差异。

暗部说明:我们分别从图片中截取图片的亮部与暗部进行对比,可以看出数码单反拍摄的图片,暗部细节更加柔缓平和;而袖珍数码拍摄的图片有明显的噪点出现。

亮部说明:放大图片中柱子的局部可以发现,在龟裂花纹的表现上,数码单反对于高光的表现清晰透彻,质感强烈;而袖珍数码拍摄的图片由于不足以记录高光的层次,而显得灰蒙蒙一片。

疑问:预制与自制?

当然,从图像的直观拍摄效果来看,使用者经常会感觉到袖珍数码相机拍摄的图像更容易接受,其图像的清晰程度和色彩饱和程度要高于数码单反。这是怎么回事?

《电视技术电视技术》稿约 篇12

《电视技术》一直入选“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是电视技术业内唯一一本“核心”刊物, 被英国科学文摘 (SA/INSPEC)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 (CSA) 数据库等国际知名检索机构收录, 被“中国期刊网 (CNKI) ”、“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中国核心期刊 (遴选) 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全文版) ”等收录。

《电视技术》重点打造“观察”、“电视中心”、“宽带网络”、“数字家庭与智慧城市”、“广播与传输”、“信息终端与显示”、“数字视频”、“器件与应用”、“视频应用与工程”、“标准、检测与仪器”等栏目, 宣贯政策标准, 报道重大成果, 展示创新设计, 探讨技术革新, 推广先进经验, 聚焦热点问题, 剖析行业趋势, 记录重大事件, 阐发精英观点, 凸显公司力量, 速递技术动态、产品创新、厂商活动、会展信息等。

我们会持续关注:

1) 国内外有线、地面、卫星数字电视研究进展, 新标准及测量技术;

2) 先进音视频编解码技术研究进展与推广应用, 图像处理、识别等新技术, 云计算与应用;

3) 新媒体, IPTV, 网络视频, 播控平台建设, OTT建设与运营, 新型商业模式探讨, 数字版权管理与内容保护;

4) 典型制播系统、播控系统、监测系统、媒资系统, 高标清同播, 大型活动直播方案, 高清设备、方案选型, 高清制作经验, 广电数据中心;

5) 三网融合、多屏互动及新业务、新模式, 物联网, NGB, NGN;

6) 3G/4G宽带通信, 移动互联网, 无线视频通信;

7) 网络改造方案与技术, 运营模式, 网络管理, BOSS, 客服系统;

8) 数字家庭, 新型信息终端, 4K/3D终端, 智能电视;

9) 大型音视频工程设计, 视频监控技术, 智慧城市;

10) 电子信息与广播电视领域技术革新、民生项目。

附:投稿须知

1) 来稿应符合本刊的报道范围, 不涉及任何国家或企业机密。来稿请注明投稿栏目, 可对写作意图进行说明。稿件字数5000字以内为宜, 重大课题研究及综述文章不受字数限制。若属基金项目或重点攻关项目、专利等, 请注明项目全称及编号并提供相关证明复印件或扫描件, 本刊将酌情优先刊登。

2) 稿件应提供中英文文题、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 给出中图分类号和参考文献。

(1) 文题要求在20字以内, 中英文题名一致。

() 作者单位应提供全称和邮编及英文翻译。

(3) 摘要内容涉及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 (或) 结论等, 字数一般要求在150~200字之间, 关键词提供3~8个。

(4) 中图分类号参考《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第四版) 。

(5) 参考文献须按文中出现的顺序排列, 著录格式参考国标GB/T 7714—2005或参照本刊网站 (www.tvea.cn) 明细。

3) 论文内容要求

(1) 基于作者创造性工作的论文, 应力求条理清晰、论证严谨、文字精炼, 所列图表和数据及其结论应准确无误。

(2) 图、表的使用要得当, 尽量不要与文字表述内容重复。图、表要清晰、完整、规范。建议用三线表。

(3) 文中名词术语、数字、外文字母、量及符号、数学式等注意规范使用, 并请正确使用法定计量单位。文中首次出现的非常用英文缩略语须用英语原文和中文解释说明。

(4) 对于综述性或介绍性的文章, 所用资料力求博采广集、真实可靠、信息量大、详略得当、突出重点、时效性强。

(5) 翻译文章应附原文、注明出处, 并保证译文的中文版权。编译文章应注明参考文献。

(6) 本刊鼓励发表具有指导或启示作用的技术应用类文章。论文应注重对设计思路、实现措施、测试情况、最终结论等方面的记述。

4) 来稿请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工作单位、通信地址、邮编、联系电话、电子信箱、作者简介等信息, 来稿请声明无署名争议。

5) 本刊远程投稿系统已经启用, 网址为

http://www.Video E.cn

请尽量不要再使用电子邮件投稿, 稿件请采用Word等格式。

6) 编辑部在收到稿件后, 会尽量在30个工作日内通知作者录用情况, 请自行上网查看审稿情况, 并在终审完毕后再按要求进行修改。

7) 所投稿件不得抄袭, 请勿一稿多投。如经“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检测, 发现已录用文章存在抄袭和一稿多投现象, 本刊有权撤销其录用资格并通报。

上一篇:启发式教学常用的形式下一篇:物联网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