哑巴语文

2024-06-29

哑巴语文(共7篇)

哑巴语文 篇1

一次研讨会之后, 我的嗓子哑了, 温和而执著地哑, 没有强烈的疼痒感觉, 能发声, 但声音小, 只能在很安静的环境中才能听到, 不能多说话。

在我哑嗓子的一个多月中, 欣喜地看到学生们越来越懂事:集体学习时, 老师的声音小, 学生们的声音越来越洪亮;老师没有对作业提书写要求, 但学生们的卷子整整齐齐, 写得像书法家的字一样美观;自习课上, 学生们有的读书, 有的写字, 很少有人趁老师视而不见时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整整两个月, 我一节课只能说三言两语, 但课依然按计划进行。

【作文赏析】

哑嗓子后的第一个星期让学生轮流上台读《穿越唐诗宋词》中要求诵读的段落, 学生一边读, 我一边简单说几句, 引导学生理解, 同时把易错的词读三遍。集体读半节课, 剩下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读, 还安排了优秀的学生一对一听学困生读。学生或者读或者写, 没有一个捣蛋的, 我坐在讲桌前批阅作业。

第二个星期写以“语文课”为内容的作文, 写后把优秀的作文映到屏幕上, 让学生读作文。有这届学生的作文, 也有上届学生的, 作文内容都是与“语文课”相关的。“哑巴”老师的课堂上竟然笑声不断, 因为文章写得好啊!所谓的作文赏析课, 其实“赏”远远大于“析”。如果嗓子没有问题, 我虽然深知“语文教学以读为主”, 但忍不住会要多几句废话。

好在语文好教, 学生只要自己读书就能有长进, 教师讲不讲作用并不大, 其实, 语文是不用教的, 诵读的量达到一定程度, 阅读和作文水平都会水涨船高。

请看学生们以《书虫》为题的大作, 我自愧不如!

我是我们家的“顶尖级大书虫”。我最喜欢看的书是《神话故事》《童话故事》《真情故事》等等。当我看情感故事时, 我就会同书中的主人公一起号啕大哭, 一起破涕为笑, 我捧着书哈哈大笑或愁眉不展时, 妈妈便会在一旁摇头说:“唉!我家的小书虫又钻进书里不能自拔了!”自从我学了《穿越唐诗宋词》之后, 我会在细雨绵绵的春夜里, 同李清照一起促膝交谈;我会在皓月当空之时, 陪同李白游历名山大川;我会在落叶缤纷的季节, 到陆游的案几前聆听他的铁马冰河的雄词壮句;我甚至会在大雪纷飞的严冬, 披盔戴甲伴随辛弃疾驰骋沙场……

虽然我家的书已经很多了, 但是我家的书依然在与日俱增。我们家的“书虫”们每天沉浸在书香中, 欣赏春雨、夏花、秋月、冬雪的魅力;品尝人生的酸、甜、苦、辣的滋味;看庭前花开花落, 体会宠辱不惊的清淡;望天上云卷云舒, 体验去留无意的潇洒……

以书为乐, 乐在其中!

闫冠伊

俺最大的特点就是看书看得飞快。记得去年暑假, 城市犹如燃烧之火宅, 天地仿佛铸剑之洪炉, 这样的日子真难过。老妈知道我喜欢读小说, 给我买了一套彩乌鸦系列图, 整整二十本呀!这些书很快成为了解暑良药。荡舟在书海中, 感觉松风送爽, 绿竹摇风, 读飞瀑似银河倒泻, 看清溪使遍地生凉, 在那种幽静的书海中流连数日, 真犹如洞天福地中的神仙, 身上的暑热、心里的烦闷消失得无影无踪。就这样, 二十本书不到一个月就被我全部干掉了。

张益嘉

看到学生作文中出现的许多妙词佳句都出自大家共读的书, 全班学生的眼睛立即亮了, 集体拍案叫绝:“人家用得这么恰当, 我怎么没想到呢?”于是更多的学生举一反三地学以致用。于是“哑巴”老师的作文赏析课上, 学生琅琅的书声、会心的笑声、顿悟的感慨声不绝于耳, 每个孩子的大脑在运转, 每个孩子的眼睛都在盯着屏幕, 每个孩子的嘴巴都在读着文字, 老师不用讲解, 也不用维持纪律。

作文赏析的方式可以让一人读、众人评, 让学生看屏幕出声朗读, 那样老师会省很多力气。因为我固执地认为, “听、说、读、写”不能平均用力。学龄前儿童以听、说训练为主, 家长、社会为孩子提供了听、说的训练场, 工作以后以“写”为主。拿着工资上班就要干活, 读书的黄金时段已经过去了, 就像我们当老师, 在八小时工作时间内有多少读书的时间?八小时以外又有多少读书学习时间?像我, 乐在其中的就是把工作当学习, 不断地和学生一起读新书。如果一本课本读半年, 我反胃。整个学生时代, 包括中学、大学, 都应该以读为主。读书、背书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主旋律。于是我偏激地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上大刀阔斧地改革:对口语交际, 我视而不见;日记, 不写, 每周写一篇作文就足够了;对读书笔记, 我不做要求, 边读边画边背的习惯比任何读书笔记都管用。

于是作文赏析课就成了读书课。

哑半年, 我也能上好语文课, 得意着呢!

【小老师和集体学习】

“哑巴”如何教学传统文化呢?

好在二年级、三年级时已学过两本《传统文化》, 学生对自学的要求已了然于胸。自学达标要求如下:

四年级《传统文化》达标要求:

一星级:

读准原文, 看译文找出原文。

二星级:

1. 看译文背诵原文, 一页一页找家长检查, 家长在《变序译文》上逐页签字, 找老师检查时可以忘记一部分, 能看译文找出原文读准即可。

2.背过“口头填空”, 一页一页找家长检查, 家长逐页签字。找老师检查时, 限定时间当场复习后再背诵。

三级星:

1. 看译文背诵原文。

2.背过“口头填空”。

在课堂上的集体学习如何进行呢?就由学生自告奋勇当小老师吧, 周四下午毛遂自荐。小老师的教法很简单:

1. 古诗要一行一行地领读, 小老师领读一遍, 全体学生跟读两遍。

“开火车”读, 每首诗轮读两次。发现读错的字词, 小老师再领读一遍, 学生跟读两遍。

2. 选读“经典回放、文意、活动广角”的部分文字。

有志于当小老师的要提前读熟, 然后主动找老师商讨如何“备课”, 把要读给同学听的内容提前括出来。

整本书共七课, 需要七个小老师, 积极准备啊!如果小老师有足够的信心, 可以请王老师录像, 让小朋友的风采展示在全体网友面前。小老师可以实践怎么教效果最好, 可以在家排练一下, 可以跟同学演练一下。但让同学在课堂上不断地读书是不能丢弃的做法, 让同学学会、学扎实是最重要的, 然后再考虑怎么吸引同学。周四下午小老师分两组集体备课, 先备出明天和下周一、周二的课。下周二再备后面的课。

周四下午是活动课, 应该学习《安全》《环境》课程, 我不能说话, 就让学生自由阅读, 有几位小朋友主动当小老师, 放弃看课外书的机会, 忙着备课。他们有很多的想法, 感觉他们会比我教得还要好。

【“哑巴”讲卷子】

从嗓子哑后, 积极治疗的同时尽量少说话, 这次是彻底听信了医生的话:“不说话就能痊愈, 说话就好不了, 绝对不能再上课。”好在教了四年的弟子训练有素, 好在四年来我的课堂一直老师讲得少, 学生读得多。阅读课好上, 就挑几个学生领读, 全班齐读, 读错的地方, 我在黑板上注上音, 手一指, 学生就齐读。一声不吭能上阅读课, 但讲解卷子中易错的题目不能一声不吭, 这是哑嗓子以来, 需要我说话最多的教学内容, 现在不敢再多说。不说话怎么讲解呢?就把部分题目、对学生的要求、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都打到了屏幕上, 就这点儿小事, 忙了整整两节课。上课时用十分钟就讲完了, 学生直接看屏幕, 不用翻卷子。还可以通过字体颜色的变化提示学生思考, 比不哑嗓子时的效果还好。台上十分钟, 台下十年功啊!不为学生, 怎么舍得这么多时间的付出?

我的教学课件, 很少制成PPT, 一向用WORD文档, 因为便于当堂演示修改的过程。

先就几个理解性问题举例说明:

这篇文章大意是看到一只冻死的野鸭, 身子下面护着一窝蛋。

画出体现野鸭与暴风雪搏斗的句子。 (这是题目要求)

先齐读, 再选择。 (这是对学生的要求)

1.她身体的一侧微微向上翘起, 脖子向前伸着, 嘴张着, 里面塞满了雪。她的翅膀稍稍张开, 一条腿伸向后面。

2. 她是在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 同那场暴风雪进行了一番殊死的斗争之后死去的。

(这是原文中的两个句子)

野鸭与暴风雪搏斗。 (再次提示“搏斗”这个关键词, 并用变成红色提醒学生注意。)

选择1还是2? (学生都能选择“1”)

第二个题目也是同一篇文章。

选择“果然”还是“居然”。 (在这个题目上, 很多学生选择错误。)

果然是跟意料的相符, 居然是跟意料的不符。 (这是对词意的解释)

读句子。 (这是我对学生的要求)

在她的腿跟前有两只蛋。看见这只蛋, 我就把这只死鸭子提起来。 (果然居然) 在她身子底下有一个巢, 里面有十一只蛋。 (学生齐读后争论起来, 我把“她的腿跟前有两只蛋”, “里面有十一只蛋”标成红色, 争论停止。)

“相符”还是“不符”?选择“果然”还是“居然”? (屏幕上再次出现提示时, 学生都选择了“果然”。)

通过字体颜色的变化, 当堂演示修改的过程, 在没哑嗓子时, 我就常用, 边演示边讲解, 现在只有演示, 学生现在只是读, 在读的过程中心知肚明。

反问句改陈述句。

用破镜片在阳光下晃来晃去, 墙上不就出现很亮的光斑吗? (把“不”“吗?”改成红色后删除, 加上句号。变成下面的句子。)

用破镜片在阳光下晃来晃去, 墙上就出现很亮的光斑。

下面的题目是常见的从一组词语中画出不是一类的, 照旧看着屏幕读:

雪花不是花。 (红色标出“花”)

蝙蝠是哺乳动物, 是在空中飞的野兽, 不是鸟。 (红色标出“野兽”和“鸟”)

青年是从年龄分的, 不是从工作、职业分的。 (红色标出“工作、年龄”)

……

这都是为什么画出这个词的理由。不能组织学生讨论肯定是缺点, 但这种灌输的方法对那些充耳不闻的学生就显示了它的优势, 读的效果比听的效果好。

至于记忆性的问题就纯粹地读一读、背一背。

如:概括人物特点, 屏幕显示多个答案:

诸葛亮:博学多才才华横溢雄才大略

刘备:求贤若渴诚恳谦虚

祁黄羊:大公无私光明磊落任人唯贤

公仪休:清正廉洁廉洁守法

再如多音字, 在读一读、背一背的过程中, 解释了字义, 认识了多个词, 真的比听老师说一遍的效果要好。

鲜, xi伲n, 少的意思, 鲜为人知鲜见鲜有寡廉鲜耻

选词填空也不用结合具体句子讲解, 因为辨析相近的词靠的是大量阅读中产生的语感, 而不是条分缕析的讲解, 齐读三遍, 然后背诵。

改正错误改善生活改进方法改变面貌

【学以致用的价值】

2006年我在青年路小学教一年级, 2007年到北海学校后再教一年级, 两个一年级学生都共读了《好妈妈儿歌400首》, 对这本孩子最喜欢的儿歌书, 在征得作者玄老汉的同意后, 我和同事重新进行了编辑, 加上“我会认”“我会填”“我会猜”“我会用”等练习, 为孩子们提供一个“能跑则跑, 能飞则飞”的空间, 便于老师进行星级评价。

我们四年级七班的学生虽然在一年级已读过这本书, 但这些应用的例子是刚刚加上的, 正好借着我不能说话的时机, 上课通过屏幕学习, 这也是最有效的校对修改方式, 全班近60双眼睛是雪亮的。

四年前, 400首焕发着童趣的儿歌使我的一年级小学生有了400个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的积累, 小孩子的活学活用使家长们对我的经典之旅产生了初步的赞同。我请家长把孩子运用语言的例子记录下来, 发到我们的班级网页上, 我从中选择搬到课堂上, 让“学以致用”发挥辐射作用, 惠及更多的孩子。但小孩子的那点儿活泼却不准确的例子对于我们的海量阅读教学来说是杯水车薪, 于是我在成堆的书籍中, 在如烟的网络上搜寻运用经典的例子。今天终于给这400个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各找一个应用的例子, 为进行海量阅读的师生提供一套实用的教材。学了语言就是为了应用, 给学生一个应用的例子让他们读, 这是离学生自己运用最近的路子了。

学生积累语言如果只是像蚂蚁一样, 盲目地贮藏, 学了之后就束之高阁而想不到运用, 那么大部分语言会被遗忘在死角。要使学生对语言运用得得心应手, 必须对语言作千百次重复, 熟读背诵是通过语言输入增加大脑皮层的语言信息, 是完成语言强化的第一步。运用 (作文训练) 则是调动大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活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 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 运用是更高层次的语言积累过程。要使大脑内语言信息系统灵活自如地运转, 必须加大语言运用的频率, 增加运用密度, 在运用中积累语言。

为了在阅读与写作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就要培养学生使用语言的自觉意识和强烈欲望。努力使学生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学了一个成语、一种句式、一个句子, 仿佛新得宝剑, 时刻捕捉战机, 一有机会, 即用之而后快。有了这样的意识和欲望, 才能形成自觉用好语言的习惯, 才能学好语言。所以当孩子们在平日口头表达和作文中运用恰当的语言时, 家长和老师都要夸大其词地表示惊讶和赞赏。在一个班级中, 最有价值的就是共同背诵过的那些语言。人的智力等因素各有所长, 有的孩子能学以致用, 有的孩子举一反三还不行, 还需要举三反一、举十反一、举百反一。这套书提供了近500个学以致用的例子, 给学生以举百反一的范例。

学生在不断地运用语言中, 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沉淀, 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鲜词汇, 不断丰富语言, 体现了孔老夫子“学而时习之”的理念。“习”不是“复习”, 而是实践、实习、应用。我让四年级的学生重读一年级学过的书, 这是最大的原因。

可以想象, 四年级的学生重温一年级的书是多么容易, 除了两个后来转进的学生, 其他都能在课堂上说出答案。半节课读五十个句子, 对全体学生来说并非听天书, 他们都在思考、在诵读。

【《400首儿歌》自学说明】

1.知识需要复习, 但简单地重复并不是有效的复习方式, 学生在一年级学完的儿歌通过应用的方式复习, 效果更好。不需要上课集体学习, 学生完全能自学。希望勤奋的学生早早找老师检查, 可以把自己的这份材料借给同学用。以小组为单位领奖。

2. 对照目录, 采用排除法填空。不要写上汉字提示, 可以在目录上标序号, 再把序号标空格里。速度快的学生尽量不做任何标志, 除了借给同学用方便之外, 最重要的是反复记诵, 会记得更扎实, 奖励也会多一些。

3. 这些应用的例子是书稿的一部分, 正准备正式再版。书中有冠伊、浩文、宇虹、浩全等几位同学应用的例子。欢迎其他同学再补充。

【课堂学习】

自习课上, 两三个小朋友脑袋靠着脑袋, 拿着“学以致用”的资料, 一会儿读一读, 一会儿议一议, 那真是一幅最美丽的画面。“美丽”的原因所在:第一, 这是小孩子自发的合作行动, 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合作能力的价值无穷。第二, 这个过程中每个小孩子都在动脑筋, 有思维活动的学习最有意义。集体学习时, 有的孩子走神, 有的孩子思维跟不上集体的速度。这时, 每个孩子都参与意见, 或要求同伴进一步讲解。

集体学习的课堂环节也很简单, 把出示十个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儿歌的题目让学生齐读, 然后于这十个题目相关的“学以致用”句例, 如:

一天, 爸爸妈妈对一件事的观点不谋而合, 台浩文说:“人家有的夫妻是, 你们俩是一拍即合。”

春节期间有亲戚q侃带小孩到家里玩, 说孩子犯愁ch佼u写作文。冠伊说:“只要多看书, 就不用为写作文发愁了, 说不定还会写成呢!”

学生抢答填空中的答案:同床异梦、长篇大论。当学生抢答的速度慢, 或答案不对时, 我就思考, 是不是我提供的这个句子有问题, 和学生当场修改, 使之通俗易懂。最初的两节课, 还要我说话解释, 后来, 一切程序都自动化, “哑巴”老师没有耽误学生一分钟的学习时间。

化解哑巴语文的几点建议 篇2

例1:上课铃没响, 教室里响起“大河向东流”的好汉歌, 原来这节课上的是《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学生的情绪是高昂的, 整堂课除了看录像, 就是讨论鲁达是怎样一个人。学生大多看过电视, 今天老师又放了一些, 讨论非常热烈。令人遗憾的是, 学生整堂课中没有读课文, 有几位同学的书也没有打开。

例2:一堂公开课中, 学生除了合作探究就是讨论交流, 活动一个接着一个, 学生整堂课读课文的时间不超过五分钟, 往往是学生要读书了, 又被老师精心设计的一个又一个活动给打断。

例3:一位老师说起, 我的学生在诗意的语文中找不到诗意。一本课本配上了好几套练习册, 孩子的学习就变成了做题, 本来想让孩子在朗朗的书声中陶醉一下, 孩子们读起书来, 就像放机关枪, 噼里啪啦一阵读完了, 想让学生好好地读, 学生说, 考试考读课文吗?这样能提高成绩吗?

略加分析, 不难发现:例1是老师追求热闹时髦, 为了在优质课评选中取得好名次。例2是盲目迎合当前新课改, 例3是上级部门的考试命题还不能适应新课改。

叶圣陶先生早在60年前就批评当时学生“吟诵功夫太少”, 谆谆告诫国文老师, 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是理智的理解, 而且要有深切的体会, 这样不知不觉之间, 内容与理解便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学生才会终生受用不尽。朗读应该是语文课最基础的一项工作, 老师带领学生读也好, 学生自己读也好, 读的过程是学生含英咀华的过程, 也是把经典语言“化”入个人身心的过程, 这样的语言学习才是语文课区别于其他文科课程的主要标志之一。

那么怎样化解“哑巴语文”, 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呢?笔者有如下建议。

第一, 重新认识朗读对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作用

朗读可以发现和纠正学生不正确的读音和断句。这是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最好方法。如有的学生将“马作的卢飞快”误读成“马作的/卢/飞快”, 在课堂上就可以及时发现、纠正, 如果仍是“哑巴语文”, 错误也许就在沉默中被掩盖。

多读有助于理解文意, 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诵读是打开文章大门的钥匙, 诵读能培养良好的语感, 只有读出来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如王维的《相思》“春来发几枝”, 有人认为读成陈述句或疑问句都可以, 但如果读出声来, 会明显感到, 读成问句给人分外亲切的感觉, 意味更为深长, 而陈述句的处理, 则显得平淡。

语言的韵律和美感要通过声音来体现。汉语言的美不仅体现在内容和形式上, 还表现在声音上, 节奏、韵律、排比、对仗, 只有通过响亮的声音才能充分体现出来。

第二, 建立朗读的规范, 让朗读教学有章可循

首先是朗读的状态, 要求精神必须饱满, 做到眼到、手到、口到、神到。读书应该全身心地投入, 朱熹强调的读书应“整顿几案, 正身体”等, 道理也是这样。课堂上教师要提醒学生做到注意力集中, 要有好的坐姿, 要发出洪亮的声音, 要看清每一个字, 要积极思考所读的内容。

其次, 朗读的各种形式要相互补充, 读听结合, 比如领诵和听诵、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本剧等。要把握要领, 营造与文本相协调的气氛。领诵者可以是老师, 也可以是学生, 用这种方法, 可以直接把正确和积极的“读书声”传递给大家, 便于尽快掌握诵读的要领。听诵主要分两种方式, 一是部分学生诵读, 其他同学听;二是播放录音, 所有同学听。听诵可以配放背景音乐, 以烘托阅读气氛。

再次, 提倡个性化朗读, 读出情味。基本的要求是要进入角色, 做到言为心声, 直抒胸臆。言为心声, 即口中读什么, 内心也应该思考什么, 不能“口诵心非”;直抒胸臆, 就是能将胸中酝酿的情感脱口而出, 将自己所理解的课文内容用声音传达给别人。

第三, 要有指导学生朗读、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方法

这个要求的前提是教师要以身作则, 研习提高自身的朗读理解水平。在此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朗读, 如以下几种方法。

提示词法:一般先选出若干起提示作用的词语, 经过熟读逐步减少提示词, 直到取消提示, 也就是帮助学生一步步“扔掉拐杖”独立行走。这个过程中, 为激发学生热情, 可采用小组竞赛、师生竞赛、听读结合的方式, 高声诵读, 熟读成诵。

听写法:听写可以强化学生的耳、手、心协调到位, 强化学生“动手”熟悉字词句篇。听写方法有:生字生词听写, 句子听写, 段落听写。这样既锻炼听, 又锻炼记忆, 还锻炼动手写的能力。

联想记忆法:要求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联想, 具体方式灵活多样, 如把文章创作成连环画。绘图的过程就是理解和记忆的过程, 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 提高趣味性。

哑巴老师 篇3

“这个难看的哭脸是谁画的?”苏老师走进教室,指着教室墙上的日历本说。

这本普普通通的日历,在我们班有特别不寻常的意义。每天,苏老师都会评出一名当天表现最棒的学生,让他代表全班在放学时撕下当天的那张。全班所有人都撕过,除了我。

“老师就要离开了,希望同学们都能笑着送我。”苏老师用毛笔沾了红墨水,大笔一挥,把日历上的黑色大哭脸变成了红色的大笑脸。然后,她一个个地看向我们,好像要把我们用力地放进她那双大眼睛之中。

“苏老师!”五大三粗的体育委员梁小帅举起大手。

苏老师点了点头说:“小帅,有什么问题吗?”

梁小帅站起身问:“老师,你要离开这件事,是跟我们开玩笑吗?”

苏老师奇怪地问:“为什么?”

梁小帅指着日历说:“因为今天是愚人节。”大家的眼睛同时一亮,今天真是4月1日。

“不,我真的要离开了。”苏老师一字一顿地答,随之莞尔一笑,“同学们放心好了!新来的刘老师虽然有些特别,但是我知道,她是很棒的老师。”

“特别?”班长兼学习委员苏小州一下子就抓到了要点。她是我们班公认的聪明人。

“怎么个特别法?”文娱委员杨小川跟着问。

“这个……一会儿她来了,你们就知道了。”苏老师欲言又止。

就在这时,校工在外面喊:“苏老师,你的电话。”苏老师听后转身离去,教室里瞬间炸开了锅。

“你们都说一说,新老师到底有什么特别?”

“大概是年纪很大?”

“难道她长得很丑?”

“也有可能长了六根指头哦!”

……

一会儿,苏老师回到教室,低声说:“同学们,我有急事先走了。再见!”说完,她头也不回就跑出教室。同学们谁都没起身去送别,因为大家都看到苏老师的眼泪夺眶而出。教室由此陷入一片沉寂之中。

不知过了多久,校工进来了,身后带着一个姑娘。他说:“你们的新老师来了!”

“哇!真漂亮!”有人喊道。随即,同学们鼓起了掌。

老师走上讲台,示意大家安静,然后向大家鞠了一个躬,举起双手对我们做了几个手势。

“老师,你是在说‘同学们好’吗?”曾经学过手语的苏小州迟疑地问。

老师点了点头。

“起立!”苏小州喊道。

全班同学站起来鞠了个躬,异口同声地喊道:“老师好!”

老师示意同学们坐下,然后转过身在黑板上写下几个字:“同学们好!我叫刘轩如。”

人很漂亮,名字很美,粉笔字也很美,可为什么就是不吭声呢?难道,苏老师说的“特别”就是指的这个吗?

“刘老师是个哑巴。”不知道谁嘟囔了一句,同学们立刻抱怨起来。

“开什么玩笑?我们的新老师居然是一个哑巴?哑巴怎么教课?”

“就是,以后我们可怎么办啊?”

“不行,我们找学校领导去。”

就在全班闹哄哄的时候,刘老师看向了苏小州,对她做了一个手势便走出教室。苏小州好像心领神会,悄悄地离开座位,跟着刘老师走了出去。

眼尖的梁小帅站起来喊道:“苏小州跟刘老师出去了。”

教室安静下来,同学们心里都犯了嘀咕:苏小州跟刘老师出去干什么呢?

2.糟糕的第一堂课

忽然,一个念头闪过我的脑海。

我戳了戳坐在前面的梁小帅,说:“小帅,你满意这位哑巴老师吗?”

“满意?傻子才满意!她是哑巴啊,怎么教课?!’梁小帅气愤地说。

“那我们让她知难而退?”我拿起本子当羽扇,学起了诸葛亮的样子。

“你有什么馊主意——不,是——锦囊妙计呢?”梁小帅这么一问,很多同学看向我。

在众人的目光中,我觉得自己的主意更加高明了,于是提高了声音说:“大家都听我说,今天我们可以写篇命题作文《我的手》。大家都以‘天生我手必有用’开头,然后随便写自己能想到的手的用处。”

“就这么简单?”梁小帅问。

“没错,只要不写手可以用来打手语就行。”我补充道。同学们听了,哈哈大笑起来,纷纷拿出纸笔,开始奋笔疾书。下课铃响的时候,同学们都写完了。大家正要收拾东西下课时,刘老师和苏小州回来了。两人一起走上了讲台。

苏小州低着头站在讲台上,咬着嘴唇,一只手拉着辫子,一只手捏着衣角,好像挺纠结。直到刘老师拍了拍她的肩膀,她才抬起头说:“同学们,刘老师说她本来不想来的,但教育局一定要她来顶一个月的课。学习时间很宝贵,刘老师不希望同学们虚度光阴。从明天起,我们正常上课。”

“正常上课?”好几个声音重复道。

“没错,要正常上课。”我站了起来,“老师,我们已经写好今天的作文了,您要不要看一下?”

刘老师怔了一下,笑着点了点头。于是,各组组长开始收作文本,然后分别交到了讲台上。

刘老师好像急于知道我们的作文水平,马上翻看起作文来。她翻开了第一篇,一边看一边点头。接着翻第二、第三篇时,她脸上的笑容消失了。她迅速地浏览了其他几篇,脸上的表情变得更难看。最后,刘老师合上作文本,无力地对苏小州打了几个手势。只听苏小州宣布道:“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放学!”

等刘老师走后,同学们都围了过来,让我去撕今天的日历。真没想到,我居然也获得了这个殊荣,而且,以后再也不会有日历撕了。“太棒了。”我在心里为自己喝彩。

次日,同学们都特别期待语文课,想看看昨天的恶作剧战果如何。终于,上课铃响了,刘老师和苏小州一前一后走进了教室。行过师生礼之后,苏小州宣布道:“今后上课,由刘老师打手语,我当翻译!现在,请大家翻到课本第十六页。”

等大家翻开之后,苏小州先进行示范朗读。如果读错了某个字,刘老师就会用教鞭敲敲讲台,提醒苏小州看黑板上标的读音。读完后,苏小州开始带领大家读课文。她读一句,同学们就跟读一句。这两个过程下来,倒没什么问题。

看着课上得那么顺利,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总期待着有什么事情发生。

果然,接下来的课就变得不顺利起来了。讲解课文的时候,虽然刘老师一直在打手语,可是由于难度太大,我们的“翻译官”苏小州实在无法一一翻译了。整个讲解过程,苏小州说得断断续续的,让人听得毫无头绪。

就在她们的讲授又断断续续的时候,我带头嘘了一声。梁小帅他们得到了我的暗号,也大声跟着嘘。很快,整个教室嘘声一片,盖过了苏小州那断断续续的翻译声。哑巴老师见状,打手语的双手愣在了半空。

苏小州的翻译也停下了,她静默了十几秒,然后猛地转过身来盯住我,一字一句地喊:“周!小!和!”同学多年,身为班长的她立即就抓住了闹事的关键人物。

“班长大人有何贵干?”我回敬了她一眼,嬉皮笑脸地问。

“你太过分了!”苏小州愤愤地说。

这时,刘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大大的三个字:“对不起。”苏小州见了,马上跑过去用手把它擦了。她大声对刘老师说:“老师,我们没有对不起同学们!我们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了!”说着,她的声音颤抖起来,眼泪如雨点落下。

“我要上厕所!”我最讨厌女生哭了,见此起身离开教室。

在往洗手间去的路上,我心想:“这算什么事啊,让你们先收拾完烂摊子吧,好戏还在后头呢,咱们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品味彝族哑巴节 篇4

大营, 一个坐落在云南祥云最东边的散居部落, 属于多民族的高寒山寨。而就在这里, 古老的彝族神奇民风——“哑巴节”却以自己独特的形式传承了下来。

部落, 我们民族曾经留下的家园, 沧海桑田, 源远流传……大营七宣彝族文化“哑巴节”在这里继承着丰富而又神秘的民族文化。“七宣”彝族语言称为“拆搜”, 意思是“群龙汇聚的地方”, 也译作“灵地仙云, 缭绕吉祥”。远观七宣:藤蔓围篱、古木成林;府看七宣:云蒸霞慰、牛羊成群、神树连户, 炊烟袅袅、是一幅绝美的密境风光。小心地摊开七宣这幅彝族人历经数百年绘就的水墨丹青画卷, 您就摊开了一部彝族文化史诗的一角, 当您走进我们的哑巴节, 您就走进了一个多姿多彩的彝族文化大观园, 也就走进了彝族文化的殿堂。

“哑巴节”是大营彝族人世代相传的一个民俗节日, 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八都会在大营七宣村隆重举行, 都会与邂逅的客人如期而遇。流传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族人推崇毕摩老者恭请大哑巴, 祈祷哑巴节给当地人民带来风调雨顺, 民族的和谐安定, 能给所有的客人带来吉祥、平安和好运。值得庆幸的是, “哑巴节”以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春山不墨千秋画, 绿水无弦万古琴”可谓是大营的真实写照, 而“跳哑巴”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 镶嵌于美丽的彝家山寨, 也自然成为大营人民向来客展示民族文化的屏障。一幕幕原生态的歌舞在这里上演、一坛坛香甜的米酒在这里酿就。

想要进入大营七宣, 牌坊寨子门是必经之门, 寨子门是迎接来客朋友的心门, 也是彝族人守望耕耘者回家的地方。门头及两侧的三条民间扎龙似威严、似冷峻、又似腾空而起;纯朴而又牢固的松枝和结实丰满的玉米垛, 向来者展示着彝家人民的充盈, 也为远行者蓄藏着安稳与寄托。无论你是王孙贵族还是普通百姓, 通过寨子门进入七宣就得遵守寨子里所有的礼俗人情。牌坊寨子门与七宣寨子一样朴实而神秘。东、南、西、北四面都有寨子门, 寨子里迎接客人、迎神纳福、成福送葬、丢弃邪物等一切美好事物, 都要经过寨子门。几百年来, 寨子门一直默默地守护着整个寨子, 这是彝族神圣不可侵犯的地方。

喝酒来, 阿哥你么留下着, 喝酒来, 阿妹你么莫走了。彝家小调你要对, 彝家米酒你要喝。香甜的米酒, 热情大方的摸黑是您走进牌坊寨子门得到的第一个礼俗, 美丽的彝族妹子还会给你搭上鲜红的围巾, 那是彝家人用映山红染成的热情, 寄托着对客人的祝福和友谊的情思。

走进大营七宣, 首先映入眼帘是是散落的民房居所。所有的门户都不上锁, 甚至向外敞开, 这是彝家人把纯朴刻记在了门上, 是人性本善的真谛本身告白。人性本善、民族团结, 是彝家人的生命之本。

七宣彝族, 是一个地道的山地民族。山是七宣的家, 而葱郁的森林是七宣的魂, 站在高处看, 苍天的古木掩映着沧桑的村落, 村民称古树为神树, 从神树上连接着每家每户, 那是心的连接、魂的连接、是民族团结的连接。村中年龄较长的毕摩老者似乎都无法说得清, 在这里是先有了树还是先有了人, 只记得这些古木神树已经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呵护着这个寨子, 与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人融为了一体, 一直固执的守望着, 守望着一切。把古树当做神树, 逢年过节, 大事小事加以祭拜, 表示整个关乎民族文化深层心理结构保护的问题, 这是使我们值得深层思考和研究的课题。所以综合上述因素, 就现在这一现状已经不可能从根本上来保护这一文化现象, 社会的发展是不可能倒退的, 所以只能以适应现今社会的方式来保护现有的价值。在建立健全的资料保护机构和专门的研究机构的同时, 多方位地进行珍彝人对祖先和天地给村民带来吉祥, 好运的敬畏。七宣的彝家人民都相信, 世间万物皆有灵气, 而大树是最接近天地神灵的, 所以族人与客人必须叩拜于神树。

七宣人崇敬女性, 祭拜神话中的龙女为母体, 他们都觉得所有的村民都是龙女的龙子龙孙, 所以每家都会以母阴的形状做一个通神的法器木鼓, 在上面绕绘各自的图案, 有文字、有图腾, 还要系上两道大红。每当村里家里祭祀或过节的时候就唱歌击打木鼓, 彝族人民用木鼓向天地神灵诉说和祈求, 这样就流传了“跳祖鼓”, 而“跳祖鼓”是彝族哑巴文化里不可缺少的部分, 世代的彝族人为了对本族祖先, 本族文化的崇敬, 都得跳祖鼓。

丰收快乐时, 七宣人民敲响木鼓, 奏响芦笙, 那是节奏的呐喊, 那是生命的延续, 他们尽情狂欢。七宣人民敲响木鼓, 是欢迎您的到来, 为您驱走疲乏与劳顿。

“大哑巴”是七宣人民共仰的神, 正月初八, 所有的神都会把灵气赋予他。所以, 大营七宣“哑巴节”是彝族人民愉悦鼓魂及神灵, 告慰天地恩泽, 祈求五谷丰登, 平安好运的狂欢场所。彝人族支毕摩恭请“大哑巴”, 是彝族文化的诵言;威严神秘的彝家护卫猎手放响震撼天地土枪;粗犷豪放的过山号震撼山川, 响彻彝寨, 那是对来客的欢迎;一曲曲沧桑而又扣人心弦的耕牛歌, 为我们展现了彝家人耕种劳作的冰山一角……回归自然, 食不忘民, 我们的祖先, 那就是蓝天, 那就是大地;满身绘有图案的大小哑巴是民族未来的明天。“哑巴节”把天地间最神圣的东西与人融合在一起, 是主宰命运的神灵在感召于天地, 整个过程充满了原始朦胧的神秘感。

如果说“哑巴节”是一本书, 那我们就得从第一页开始阅读。七宣村里每年都有一户村民来承接“哑巴节”, 倘若家里有丧事或不吉利的事情发生就三年不能承接, “哑巴节”的活动是从龙王庙开始的, 在太阳升起的时候, 所有的“哑巴子民”在“大哑巴”的带领下, 围着熊熊的火堆进行“三正三反”的追跳, 杀鸡恭酒, 对龙王叩头祭拜, 然后围绕盛满清水的石缸依次净身, 即洗去烦琐尘埃。接着就是在承接“哑巴节”的村民家中举行恭请“大哑巴”的仪式, 在这里要有彝族六大支系的族人毕摩和护卫总管, 也就是为村民守卫寨子和捕取猎物的狩猎人, 最为活跃的是主持大毕摩的跟帮, 也称为马彷, 他们用最原始的礼俗, 演绎着彝族最原始的文化。通过毕摩老者的号令, 村民主人的三扣四拜, 天地神灵的相互作揖, 相互吼叫, 这无疑是彝族人最真诚的祈福。接着就是恭迎“哑巴队”, “哑巴队”有大小男女哑巴、乐师、耕牛、农夫、收物者组成, 族人毕摩和整个寨子的村民对“哑巴队”是敬仰的, 该有的礼俗不能少, 该做的叩拜不能缺, 从村头接到村尾, 必须经过“三请三唱三起号”主持毕摩的跟帮马彷必须倒退引跳, 不能回头。整个过程没有导演艺术家的编导, 也没有现代艺术的加工, 可它是完美无缺的文化艺术, 它是民族大戏的展现。

大营人民是好客的, 大营七宣的彝家寨子更是多情的, 红红的篝火为来客照亮了歇脚的垛木房, 为小伙姑娘找到月亮下情牵梦萦的地方。

大营彝族人民相信, 村寨也有自己的灵魂, 几百年来, 民族团结, 天人和谐, 是因为人民护奉着神灵, 是神灵护佑着大营。

大营彝族“哑巴节”承载着民族的文化, 用纯朴的方式书写着民族文化的深远篇章, 那是我们值得骄傲的一页, 因为彝家人会用不朽的生态文化为自己印记永恒。

贵资料的收集保护和研究, 多留下历史的证据和鲜活的呈现。

参考文献:

让“哑巴英语”远离校园 篇5

司机:Station?

外国人:I’m going to...

司机:Your country?

外国人:I’m from Canada.

司机:Teacher?

外国人:You’re so clever!

这一对话进行了将近半个小时, 我想司机肯定要是学过英语的, 但是搜肠刮肚, 也只能一个词一个词地往出蹦。这其实反映出了一个现象, 就是很多人学习了英语, 能够应付各种考试, 但是却不能够流畅地与人交流, 让英语学习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哑巴英语”的状况在中职校园内没有得到改善, 而且愈演愈烈。作为一名中职英语教师, 我们应对这一状况加以重视。我们迫切地需要找到问题的症结, 根本性地扭转这一状况。

一、原因

(一) 缺乏对口语练习的重视

在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 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 教师没有给学生留下太多练习口语的时间, 而是更注重语法的讲解, 为考试做准备。而中职学生学习英语也是单纯地为了应付考试。师生双方对英语口语的练习没有足够的重视。在很多情况下, 中职学生对于英语的读音都是以在英语单词下面加“中文小字”记忆的, 如:Apple加小字“按剖”英语音标的拼读方法根本就没有掌握。就是学生有说的欲望, 但是也会被没有时间、读不重要等理由搪塞。这样的课堂教学注定了英语教学的失败。

(二) 缺乏说的环境

口语是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加以训练的, 但是现在中职学校的学生缺乏说的环境。在课堂上, 大部分教学活动都是在讲授知识点和语法, 在进行试题的练习, 没有给学生说的机会。在学校主办的活动中, 也没有针对英语口语练习的专门活动。尤其是对于胆小的学生, 也缺乏说的自信, 可以说, 从学习英语到现在, 除了跟读单词就没有说过英语, 除了上听力课就没有听过英语。

(三) 考试形式的影响

目前, 中职学校对于学生成绩的检验主要通过书面考试的方式, 这样以考试为目的的学习就忽视了英语工具性的特点。只要会写就能够拿到成绩、拿到学分, 根本就不在乎读成什么样、说成什么样。大多数学生都是一样的, 认为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应付考试, 再往后的工作过程中就根本接触不到英语。学生根本没有将学好英语作为提高竞争力的一个优势。

这些原因就造成了中职校园中“哑巴英语”的现象愈演愈烈。

二、措施

(一) 纠正错误观念, 与学生一起说起来

重视口语练习, 而且要将这种认识告诉学生。学习一门语言, 能够流畅的交流是最重要的。要以生动的事例让学生明白, 英语学习中口语交际是最重要的, 也是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在课堂教学中, 设置相应的活动, 让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 为学生的说创造更和谐宽容的环境。更重要的是, 要告诉学生, 无论对错只要说出来, 你就是优秀的, 你就是勇敢的。当然, 口语练习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切不可急于求成, 而让学生产生畏难心理。

口语学习的第一步就是要让学生掌握语音知识。中职院校的学生语音知识是薄弱环节。教师要从根源上开始, 让学生重新学习这部分知识, 同时要摒弃写小字的坏习惯。从基础开始, 扎实学生的口语学习。

(二) 创设相应环境, 让说成为风尚

单纯在课堂上说, 还不足以改观目前的状况。所以,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更多说英语的环境。多个时间段、多种场合、多种形式, 让说英语走进学生的生活中。比如, 在课开始之前, 我设置了英文演讲活动, 活动课上设置了英文课大赛;并组织英语角活动……在学校活动方面, 我积极地促成学校举办英语情景剧表演赛等活动, 让多层次的活动出现在学生的周围, 让学生有说的环境。在周末的时候, 我还组织学生去有外教的学校, 听外教讲英语。这样全方位、多层次的活动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说英语成为一种校园风尚。

(三) 改变考试模式, 让说有分可拿

在英语考试中, 每次考试都设置口语考试的内容。口语考试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 读一篇短文, 并概括出短文的意思。比如干脆没有写作题, 就变为一道口语考试的题目, 让口语在考试中占有一定的分值。彻底的堵死学生光写就能通过考试的想法。这样的考核手段有利于改观目前学生的英语学习方式。

(四) 英语走进生活, 让说成为常态

一旦学习内容成为常态, 这样的教学就是成功的, 学生的学习就会表现出很大的积极性。当然, 英语的学习不能总是在课本中, 而是要让英语学习和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在英语教学中增加一些现实中的场景, 让学生用英语表达。比如说, 让学生大声地朗读生活中可见的英语标志等。虽然我们没有像汉语学习那样的生活环境, 但是要尽可能地加以创造。更要让学生看到学好英语在未来的竞争中是有很大优势的。比如说, 我开头讲的那个公交车的故事, 如果公交车司机会讲流畅的英语就会是另外一番景象。

从“哑巴英语”到流畅的交流表达, 需要所有的中职英语教师不断的努力和探究。只有我们认识到问题的原因, 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让“哑巴英语”远离校园就会成为事实。

关键词:哑巴英语,原因,改变措施

参考文献

如何解决“哑巴英语”问题 篇6

现在英语已经变成一种非常普遍的生活用语, 不再像以前只有专业人士才会去花费大量时间去学习, 英语是世界通用语种之一, 也是几大世界通用语种中使用最广泛的。在中国, 小学生的课程里已经出现英语课, 究其原因, 是现在各个国家之间不再有那么深的成见, 在中国各个城市中外国友人越来越多, 外企也是越来越多, 现在很多中国毕业生都在外企工作, 所以说英语现在已经称为一种必备语言。

英语是以后求职工作甚至是生活的一种必备语言, 这是大家所认可的, 可是中国人的母语是汉语, 应该怎么学习英语呢?现在有一种情况, 那就是“哑巴英语”, 这不是说哑巴不能学习英语, 而是说长时间学习英语的人只会写会看但是不会说, 这里的说不是念课文读单词, 而是与人正常的交流沟通, 工作生活。

现在出过学习要考雅思或者托福, 即使你过了国内四六级也要考, 为什么?就因为人家不认同你的四六级, 过四六级也不能保证你能正常的在国外生活。所以现在要出国学习, 你过四六级了, 那是什么?不知道, 还是考雅思托福吧。这是现在中国英语教育的尴尬。

二、造成现状的原因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小平同志的话语现在仍是至理名言。有研究显示, 小孩子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是3—6岁, 而现在中国小孩子开始学习英语一般都是6岁以后, 大一点的学生开始学习英语是初中, 所以说从一开始就少了一种先天优势, 那么后天的努力显得尤为重要, 现在中国学习英语一般都是按课本上教, 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 上课时间基本上是老师讲学生听, 学生说英语的机会基本上就是老师提问发言或者念课文, 平时上课根本就没有什么时间说英语, 对比一下, 一个中国学生从开始会说话就开始说汉语, 所以对汉语很熟悉, 英语呢, 学习的时期本来就不是最佳时期, 平时又不说, 只是老师留作业、背单词、看看英语文章, 考试过了、拿高分就好, 别的也不想, 可是中国学生真正的英语交际能力真的是不敢恭维。记得有人做过一个测试, 在大学课堂, 一个教师用正常的语速说了7个英语数字, 可是下面没有人能反应过来是什么意思, 一开始还好大家知道是什么意思, 后面就跟不上了, 是因为不认识么?怎么可能, 这几个数都学十几年了, 那为什么呢, 老师问大家, 当你们听见一句英语时第一反应是什么, 大家都说先翻译生汉语啊, 这样才能懂嘛, 是了。说一句英语你还要先翻译成汉语, 那就相当于一句话时间你在想两句话, 一般人都跟不上吧, 还有当学生与老师对话时, 要考虑语法问题, 怕出错, 这又要分出一点精力去想, 说话表达意思先想到的是汉语再翻译, 一句一句, 一字一字, 这样汉式英语出现了, 说到最后人家没听懂, 这就是另一个因素了, 没有形成一种英语——现实的条件反射, 要英语——汉语——现实才可以, 这样就限制了自己的表达能力。沈阳师范大学调查表明在过了四六级的同学有68%不能和外国人顺利交流, 没有过的同学有91%的同学不能顺利的和外国人交流。

学生英语交际水平不好, 主观原因不可忽视, 客观原因一样重要, 英语在中国开始普及应该算是90后这一代开始的, 学生的父母一般英语都不是很好甚至根本就不会, 这就造成了一个环境——在家无话可说, 在家里只能说汉语, 说英语别人听不懂, 只能在学校说一会儿, 可是这是中国学校, 你不能让学生见面都说英语不说汉语吧, 这样, 平时学习的句子用不上单词也用不上, 人的大脑记忆是不断加深的, 你学习的英语会越用越好用, 但是如果不用, 那么时间一长你肯定会忘记的。这样看来学生的生活环境也是制约学生交际口语能力差的原因。

三、如何解决存在问题

我们在交际时要记住, 说话的目的是让对方明白你是什么意思, 不是写文章, 能简单明了最好, 别想什么语法、高级词语之类的。学习英语时对照汉语是为了加深印象, 但是长时间以后就不能接着这么干了, 要让自己形成英语和现实的直接对话, 中间不要夹着汉语, 像小时候学汉语是那样子学习英语。平时在学校一直说英语那是不现实的, 但是在英语课堂上要充分利用, 能用英语坚决不用汉语, 平时和同学在一起没事说几句英语, 大家也都明白是什么意思, 慢慢养成这种习惯, 对大家的英语口语交流水平会有很大的帮助。日常生活身边没有人说英语或者很少说, 这种客观条件我们不能一下子解决, 所以我们自己的英语运用就尤为重要了。

以上的观点不是产生“哑巴英语”的全部原因, 但是肯定是摆在我们眼前可以解决的问题, 解决这些看得见的问题后, 相信对“哑巴英语”的产生会有很大的遏制, 我们在学习英语时不要想着高分高分, 你学语言是为了和别人交流, 所以要注意以后的学习方向,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现在还在那种填鸭式学习的同学或许应该想一想了。

参考文献

[1]盛春红.改变现状, 帮助中学生克服“哑巴英语”[J].俪人:教师, 2014, (13) :67.

浅析哑巴英语成因及其应对策略 篇7

一、英语学习的目的不明确

为什么要学习英语?如果你提出这样的问题, 那么有大部分的学生会告诉你:“因为英语要考试”。很多学生, 学习英语仅仅是因为英语是一门必修的基础学科, 仅仅是因为英语是需要考试的。而考试要考高分, 那么英语就要学得好, 这是任何一个想要读好的高中, 想要读好的大学, 甚至是想读研究生的学生都要做到的, 英语学不好的话, 这些目标就很难实现了, 所以学习英语的目的, 对于很多学生来讲, 就仅仅是为了考试。

如果学习英语的目标是为了在这一门科目上拿到高的分数, 而不是志在于兴趣, 或者是志在于掌握一门技能的话, 那么学生所学习到的英语仅仅是英语的冰山一角。因为想要考试拿高分, 就要对考试的形式以及题型非常了解, 并且要“投其所好”, 因为英语的考试, 很大一部分的分值都是在“听”与“写”上面, 所以大家就注重了所谓的“笔试”, 也就是“笔尖英语”, 而渐渐地忽视了“口头英语”, 因为“口头英语”是考试的时候用不上的。尽管说, 对于英语水平的测试方式, 我国一直都在改良当中, 只是这种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无疑的造成“哑巴英语”的主要元凶。

二、“旱鸭子”式的英语学习方法

“旱鸭子”式的英语学习方法, 指的就是:学习英语就像学习游泳, 光看不练就是“旱鸭子”。要学会游泳, 任凭你接受多少的理论教育, 任凭别人如何给你示范, 任凭你的记性有多么的好, 如果你不下水的话, 你永远也学不会。学习英语也是一样的。记单词, 背句型, 学语法, 通通都相当于我们游泳的基本动作, 这些基本动作你掌握了, 你就会游了吗?正如我们看到电视里面NBA比赛当中, 球员们高水平的球技, 是不是我们能够把他们的动作模仿下来我们的球技就能跟他们一样好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要记住的是, 英语是一门语言。语言的最终目的是用以传递信息的, 这种信息就是交际信息, 也就说, 是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的。一种语言, 你不“说”, 那它就不能成为一种语言, 你只是“看”, 它只能成为一种文字。在我们的教育制度之下, 很多学生学习英语的途径只是在课堂上“听”老师说, 在课后“看”课本。这个就是典型的“旱鸭子”式的英语学习方法, 这样的学习方法对我们的口语来说起着阻碍作用的。

三、“趋众化”的心理

什么是“趋众化”心理呢?趋众化心理, 简单一点来说, 就是跟大众保持一致。因为周围的英语学习者都不开口说英语, 大家就都不开口说英语了。因为一旦你开口说英语, 而其他人不说的话, 你就会担心别的同学会对你有看法, 会把你当成异类, 会对你排斥, 或者你担心会遭到取笑, 尤其是在你的英语还不精湛的情况下, 这种现象尤其普遍。你不好意思说了, 你怕别人笑话你了, 渐渐地, 你就没有了说的欲望了。而大家都不说, 你也觉得不说也是很正常的, 说了才不正常。这就好比英语早读, 全班人都早读, 你就会认为, 其实早读也很正常, 但是如果是只有你一个人早读的话, 尤其是在公众的场所, 那么你就要忍受别人异样的眼光。这需要有非常强大的内心才能够忍受以及坚持下来。一个人的心理活动, 心理素质对其行为产生关键性的影响。因此, 在英语口语的学习过程中, 学习者的心理素质, 心理活动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而从众心理, 也就成了口语发展的阻碍物。

四、既定的社会文化

既定的社会文化是如何对英语口语发展产生影响的呢?因为任何一门语言, 都是一门文化的反映。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可以说没有语言也就不可能有文化, 只有通过语言才能把文化一代代传下去。语言是保持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手段。而一旦我们习得一种语言, 就是习得一种文化, 而这种语言, 这种文化, 会对我们的一切行为产生影响, 包括对另一门语言的学习。我们的母语是普通话, 我们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所以, 在学习英语的时候, 或多或少, 也会受到自身文化的影响。当我们希望表达某种信息的时候, 我们的思维方式, 都要求我们以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去思考, 去表达, 这个选择的结果就是我们母语。所以, 既定的文化方式, 思维方式, 也是造成“哑巴英语”现象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五、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 尽管“哑巴英语”现象非常普遍, 成因也有很多, 但是我们仍然能够采取一些应对的策略去减少这种现象。第一, 学好英语口语, 学习者要明确英语学习的目标。英语是一门技能, 学习的目的是掌握这门技能, 并且能够熟练应用。学习英语是为了达到无障碍交际的目标, 是为了提升自我以及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第二, 学好英语口语, 英语学习的方法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听受学习。不应该采取“旱鸭子”式的学习方法, 而是要采取“浸泡”式的学习方法, 要做到“听, 说, 读, 写, 译”全面发展, 要开口, 要营造英语学习的氛围。第三, 学好英语口语, 需要有坚定的信念以及不懈的努力。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走自己的路, 让别人说去吧。”不管周围环境如何, 一定要坚持走下去。第四, 学好英语口语, 要更多地了解西方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了解文化能够更好地促进英语学习。

参考文献

[1]Grice H P.Logic and Coversation[A].Cole P, Morgan J.Syntax and Semantics 3:Speech Acts[C].New York:Academic Press, 1975:41-58.

[2]Leech 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 Group Ltd, 1983.

[3]Grice, P.Studies in the way of word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4]杨永林.社会语言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上一篇:校园快递发展问题下一篇:探究式教学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