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决定论

2024-06-20

文化决定论(精选12篇)

文化决定论 篇1

1952年创立的高考制度是在建国初期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制度。60多年来, 尤其是恢复高考30多年来, 中国社会各方面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无论是高中普及程度、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还是经济体制、家庭结构、人均收入、城镇化状况, 都与60多年前不可同日而语, 高考制度也面临着变革的空前压力, 不少学者提出对高考进行重大改革, 或提出各种各样的高校招生考试模式。然而, 我认为, 文化国情决定高考模式, 高考是适应中国国情的国家教育考试制度, 高考制度必须坚持, 高考改革势在必行。

高考改革受文化国情的制约

高考制度的发展和改革, 必然要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制约, 十分典型地体现出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高考是传统文化遗传和现实社会环境的产物, 其改革受文化国情的制约特别明显。

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以往互相隔绝, 但台湾地区也于1954年开始实行联考制度。两岸政治制度迥异, 经济发展程度也不一样, 却殊途同归, 不约而同地于20世纪50年代初在世界上率先走上大学统一招考之路, 建立基本相同的统一招考制度, 除了当时各自的政治原因和大学招考发展的内在动力驱使以外, 这主要还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因素在起作用。

后来台湾地区也出现考试领导教学、智育一枝独秀的情况, 与大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情况十分类似。为克服应试造成的弊端, 台湾地区从2002年开始实行大学多元入学新方案, 试行申请入学、考试分发入学、推荐甄选入学三种途径。用意很好, 却因移植美国的制度未考虑文化背景差异而导致弊端丛出。2003年台湾的大学招生, 虽也实行多元入学新方案, 但无论是推荐甄选、申请入学, 还是考试分发入学, 三种途径的招考都已朝统一简化方向回归, 之后就将申请入学归并到推荐甄选中去。

有的台湾学者认为, 美国全部大学都实行申请入学制, 能够大体堪行, 放在台湾却搞得鸡飞狗跳、人仰马翻, 差别除了美国“人情”淡薄外, 恐怕就在他们的家长自然放得开, 台湾家长“放不下”。在高度重视子女教育的社会文化氛围中, 改变统一考试方式并不能减轻学生的负担和压力。学生学习和升学的压力主要来源于家长, 而不仅仅是统一考试制度。没有统一考试制度, 学生的压力并不见得会减轻。

有什么样的文化, 就有什么样的招生考试制度;有什么样的社会环境, 就有什么样的招生考试方式;有什么样的国民, 就有什么样的招生考试模式。如果美国的文化跟中国的文化差不多, 如果美国社会都是由类似于“虎妈”蔡美儿那样高度重视子女教育的华人组成, 那么, 很可能美国的高校招生考试也会演变成跟中国的高考类似的制度。

高度重视教育的价值观

影响中国高校招考改革的文化因素, 既有追求或崇拜考试公平的文化传统, 也有依托人情、好走关系的传统习惯, 但最主要的还是教育价值观。

受历史上重视教育、读书至上传统的影响, 现今多数中国人都有高度重视甚至过度重视教育的观念, 除非万不得已, 多数父母一般都不愿让孩子失去升学机会。家长对孩子读书成长的期望很高, 希望他们成龙成凤。1992年, 台湾作家黄春明曾形容台湾的年轻妈妈都是“教育狂热分子”。大陆的年轻母亲又何尝不是如此?在子女教育方面, 许多家长在督促子女学习方面往往不切实际。现在中小学生的学习和升学压力不只来自学校, 更多地是来自于家长。当初中改为划片就近入学之后, 小学师生的课堂教学压力已明显减轻, 但许多家长却要求学校对孩子多加管教, 或在晚上及休息日另找家教补习。看看我们周围的家长如何牵挂子女的学习成绩, 怎么为子女进重点学校奔走努力, 如何以比子女更焦虑的心情陪同前往高考考场, 如何放下一切事务到校参加学校召开的家长会……大家便明白中国人积极向学的传统是多么顽强。即使是移居欧美国家的华人, 在鼓励子女学习方面, 也明显地比西方人更热切一些。

中国社会大众普遍希望增加优质高等教育资源, 最希望名牌大学能够扩招。然而, 高考的竞争、受高等教育机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社会地位的竞争。社会永远是分层的, 社会职业也永远是分层的, 当多数或所有适龄青年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时候, 社会便可能从重学历变为重“学校历”了。这是水涨船高的结果, 也是学历社会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规律。比如建国初期高小毕业生在一些地方可能当干部, 现在连大专毕业生都不易就业。当大家都能进重点大学读书时, 也就无所谓重点大学了。即使不断扩招到所有人都能够上大学的时候, 甚至假设将来13亿中国人都成为博士, 也还是有人要做管理工作, 有人要从事蓝领工作。

本来人们认为, 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以后, 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情况将会有所好转。然而, 现在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一些直辖市已达到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但升学竞争却还是非常激烈。参照具有高度重视教育传统的日本、韩国和台湾等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经验, 即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进入普及化阶段, 名牌大学的入学考试竞争仍然相当激烈。其中存在着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有一定必然性。

分类考试与时俱进

教育规划纲要对推进本科高等学校与高等职业学校分类入学考试已作出设想:“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高等学校普通本科入学考试由全国统一组织;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近年来, 部分省市的部分高职院校已经独立采用“知识加技能”的招考评价方式了。随着高等教育适龄青年人数的下降, 现在高职院校招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不少高职高专招不到足够的学生。实际上沿海一些高职高专尤其是部分民办高校在招生宣传中, 已经宣称采用注册入学或申请入学了。生源不足的情况接下去还会越来越突出, 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采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加部分高考科目成绩, 甚至只需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便可申请入学。

至于普通本科院校, 由于竞争激烈, 我认为统一高考仍将长期成为入学的主要渠道。我们不可能脱离中国的国情来实行某种招考制度。如果中国人高度甚至过度重视教育的价值观不改变, 名牌大学的升学竞争激烈程度就不可能降低, 即使是高考录取率达到百分之百的时候也是如此。因此, 中国的高考制度将长期存在, 只是需要与时俱进, 高考改革应积极稳妥, 分类进行。

文化决定论 篇2

——在贷帮2012 年会上的发言

By贷帮CEO尹飞

在贷帮深圳总部附近有很多名闻遐迩的大公司,比如TCL、中兴、金蝶,我们的右手边是华为,左手边是腾讯,背后是长城。1998年,腾讯刚成立的时候还非常不起眼,而现在已经建了那么高的大楼,为什么?这里面核心的一点是什么?如果大家有心去验证的话,今天晚上12点,你们到腾讯大楼下,数一下多少辆出租车在那儿等着?

我们在座的人都习惯为自己的工作找出很多解释、理由和借口,也能把自己的工作说得花团锦簇,但是没有不断的、玩命的去改进自己的工作。而腾讯,每天晚上灯火通明,他们一大群人在那里玩命的改进自己的工作。腾讯已经是若干个领域的老大,不是第一就是第二,但是,他们依然在玩命的改进自己的工作。企业之间的竞争,最主要最核心的竞争就是文化的竞争。而文化的竞争,可以浓缩成一句话:永不服输,不断拼命的去改进自己的工作、不断拼命的把自己所负责的工作提高、再提高!

文化流派决定基金风格 篇3

京派文化,红的是墙,绿的是瓦。什刹海,未名湖,皇城根浸濡的,是睿智、从容的城市表情,是正襟危坐、有容乃大的气派和富丽古典、深厚凝重的底蕴。

海派文化,红的是灯,绿的是酒。南京路,外白渡,上海滩渲染的,是繁华、精致的生活理想,是缜密敏锐,洞察世态的心思和谨小慎微、严丝合缝的作风。

粤派文化,红的是花,绿的是柳。木棉花,五羊雕,花城中飘飞的,是现代、前卫的发展姿态,是食蛇品茗,舞龙供神的情趣和锐意进取、开放搞活的面貌。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拿理财来说,不同的文化流派,熏陶出不同的投资风格。

一个针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城市消费文化的调查显示,北京人是“只要我喜欢,不管花多少钱”,上海人是“钱要花得值,品位我也要”,广州人则是“精于投资,随意生活”。

包容、大气的北京人,理财自是豪爽不拘。北京人大大咧咧,星巴克也去得,大碗茶也照喝,只要我愿意,不在乎多花个仨瓜俩枣儿。婉约稳健、可钉可铆却是上海人的性格。张爱玲说,“上海人之‘通’并不限于文理清顺,世故练达”,其本意,说的便是上海人“奇异的智慧”。广州人理财很见功力,激进的生猛味道之下,务实却是其返朴归真的指导思想与终极目标。

论理财的收益结果,粤派堪称翘楚:论理财的精神境界,京派无人能敌:然只有海派,在荷包与品位上,获得了双丰收。

文化决定论 篇4

1. 员工幸福感的多层次性。百度百科对幸福的定义是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幸福是一种感觉,所谓幸福感,就是人们根据内化了的社会标准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肯定性的评估,是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及其各个方面的全面评价,并由此而产生的积极性情感占优势心理状态。

员工幸福感是指员工在职业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对舒适、安全、职业尊严和个人成就等的满意成度,以及由此产生的心情愉悦感,具体包括安全感、舒适感、成就感和归宿感等方面。

幸福感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有钱并不代表快乐。人的幸福感可以来有自于物质层面的幸福,更有情感层面的幸福和自我实现的幸福。国内学者冯冬冬等将幸福感分为工作满意度、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三项来测量。

2. 员工幸福感是企业发展的晴雨表。人人都需要和向往幸福,幸福美满是所有人梦寐以求的愿望。员工是为幸福而工作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员工的幸福感能否真真正正地融入到企业的发展之中,就成为企业的晴雨表。幸福企业才是最好的企业,有发展前途的企业才是员工向往的企业,才能给员工良好的事业平台,企业要在行业内努力上进,给予员工行业一流的可观收入和良好的事业发展平台,企业的发展也是关心员工的体现。

3.提升员工幸福感有利于提高企业效率。《读者》一篇文章, 写到说最新科学研究表明:金字塔的建造者不是痛苦的奴隶,而一群快乐的人们。金字塔这么大的工程,被建造得那么精细,各个环节被衔接得那么天衣无缝,惟有在身心和谐、快乐的情况下,人的才能发挥到最佳水平。

4. 员工幸福感决定了企业竞争力。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取胜的关键因素是人。现在是员工已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最关心的问题是其个人人生价值要得到实现。员工最需要得到的是发展机会、尊重与信任。因此,员工的幸福感的提升决定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提升员工幸福感,是激发员工产生内生性力量,有利于提高对企业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从而促进企业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

5.让员工真正幸福是企业不容推辞的社会责任。企业与社会有一个共荣的关系,企业在发展壮大的同时,要把员工放在首位,与员工共同分享企业成长的果实,为员工创造实现价值的平台,共同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完成企业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企业是为满足员工和社会不断增长的幸福需求而存在,使员工从内心里感到幸福,是企业不容推卸的责任,也是企业必须要承担的义务。

二、企业文化建设对员工幸福感的影响

作为社会心理体系一个部分的幸福感,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它既受内部因素影响,又受外部因素制约,涉及自然、社会、心理等方方面面。

1.企业文化是影响员工幸福感的第一位因素。员工幸福感是员工对工作经历和职能的整体质量的评价,与工作、所在的组织有关。马立英《企业员工工作幸福感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金华市为例》的硕士论文研究成果表明,员工工作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以工作为核心向外辐射,可以分为四个一级指标,即:个人因素、组织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其中,组织因素与工作幸福感的相关性最强,权重最大。

从这一研究结果看出,影响员工工作幸福的组织因素是第一位的,而组织或企业基因密码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不仅直接决定企业能否持续稳定发展,实现健康长寿的决定性因素,企业文化又决定企业性格。不同的组织基因,不同的企业文化理念,成为影响员工幸福程度的重要因素。

2.企业文化建设助推员工幸福感提升。

(1)提高员工幸福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企业文化建设归根结底是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提高员工幸福感与企业文化建设具有协同关系,这种协同关系源于员工幸福感提升之后所呈现出的状态正是企业文化建设所追求的。企业文化建设是指企业文化相关的理念的形成、塑造、传播等过程,是企业职工思想道德风貌的提高,是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精神食粮,能营造出和谐的人际关系与高尚的人文环境。

(2)幸福企业文化注重满足员工不断增长的幸福要求。幸福企业就是能够满足员工不断增长的幸福需要。幸福企业所倡导和追求的企业文化是幸福文化,幸福文化是幸福企业的根本特征。所谓幸福文化就是以幸福最大化作为企业终极目标的企业文化,其主题是幸福,精髓是“以人为本”。幸福文化对于提高员工素质,了解员工的不断增长的幸福需要,引导企业员工保持健康的心态,满足员工追求精神、情感、物质的富足需求,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013年十大竭力提升员工幸福感的公司中幸福感较上年提升幅度最大的雇主是高通公司(Qualcomm)。这家位于圣迭戈的全球半导体公司的员工幸福感评分较上年大幅上升了30.2%, 从3.6分增长到4.7分(满分为5分)。职业幸福网首席技术官马特·米勒(Matt Miller)表示,高通公司在向员工提供幸福感更强的工作文化方面采取了大动作,“该公司的业务成功实现了增长,这通过其员工的满意度体现了出来。”

(3)良好的行为和制度文化能提升员工精神层面的幸福感。企业的激励机制,分别从物质、荣誉和个人价值三个方面对员工进行激励,而文化管理的手段以激励和教育为主,刚柔刚柔并济的规章制度与行为准则是增强员工职业幸福感的保障。有效地激励机制,能让他们能更好地在企业里实现个人的价值,进而增强成就感。

企业内各种文娱活动的开展,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活跃员工的业余生活,加强了员工之间的团结友谊、沟通合作和团队意识,增强员工的舒适感、归属感,能够实现员工的情感层面的幸福。

3.幸福的员工也能创造出文化竞争力。当今时代,文化竞争正成为企业竞争的新趋势、新聚焦点,文化竞争力对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力,而人的实践是文化竞争力的基础。

海底捞的成功,在于总是把顾客的幸福和员工的幸福作为赚钱的前提,把声誉放在第一位,幸福成就了海底捞。黄铁鹰的《海底捞你学不会》告诉我们,为什么海底捞得以成为中国餐饮业的新生力量,一句“把人当人对待”成为海底捞的成功要诀。海底捞有一个很厉害的哲学:把员工当人。海底捞员工尽管经过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以后,员工还能保持心情愉快,甚至面带笑容,做得很好,是因为用心在做,对工作有激情,是因为自己受到了感动。被同事的感动,被火热的工作环境感动,而最重要的是被企业所感动,被领导所感动。

有一种幸福叫感动,人能感动,就能幸福,感动是幸福的前提,幸福是通过对感动的体悟而获得的结果。海底捞员工的感动是企业创造的,感动的海底捞员工也创造出海底捞独特的文化竞争力,并成为海底捞迅速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三、提升员工幸福感的企业文化建设要点

1.构建公平公正的管理机制。自古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思想,公平公正是幸福感的重要构成要素。公平公正的薪酬待遇是增强员工幸福感的物资基础;公平、公正的竞聘机制,是实现员工安全感、和谐工作氛围和价值实现的途径。一个基本因素是员工获得支撑生活的基本待遇,满足更好发展的智力与体力投入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并获得岗位付出的成就感,职业自豪感。

2.尊重和关注员工的心理和精神需求。

(1)关注员工,尊重个人价值是增强员工职业幸福感的关键。就像海底捞一样,把员工当成家里人。要想创建一个幸福感更高的工作环境,企业首先需要愿意倾听员工的心声,他们想要什么,他们看重什么。只要企业的管理层,能够多注重员工的幸福感,多考虑员工的精神层面需求,多去关心和激励员工,那么员工所凝聚起来的向心力,必将能对企业的发展提供强而有力的支持。赫茨伯格曾说过金钱并不是激励员工股最好的办法,激励员工士气提高工作效率才是最好的方法。

(2)尊重员工的前提是了解员工。只有深入了解员工的个性,了解他的成就动机,了解他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才能把他放到与其个性相匹配的岗位上。一个聪明的领导,应该懂得如何创造出与员工沟通交流的机会和渠道,而不只是被动地等待。比尔·盖茨说:很多雇员自愿离职的原因并非激励机制的不妥或个人发展的机会有限,大多数员工离开公司是因为另外一个原因: 和老板不能保持满意的关系。

(3)了解员工需求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员工的需求,实现员工满意、提升员工幸福感这个根本。满足员工不断提高的自我发展需求,需要为员工营造终生学习的环境,给员工提供培训的机会、适合自身发展的工作岗位等,持续不断地提高员工素质。以满足员工发展自己能力的需求。

3.创造快乐工作的文化。亚里士多德(aristotle)一个著名的观点是“至善就是幸福”,即人活着就要追求一个伟大的目标,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体验快乐和幸福。快乐工作是企业的文化发展趋势,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是增强职业幸福感的润滑剂,快乐工作是创建和谐企业的基石。“快乐工作”应当成为员工生活的主题和追求。实行公平竞争,为员工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员工真正感受到工作的快乐,感受到为了企业愿景奋斗的快乐,进而真正实现快乐工作。

4.记得给员工发红包。幸福就是拥有爱。而爱无处不在。爱是无私的奉献与给予,包括物质、感情、行动等形式。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 - 诺顿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给受试者5美元,让他们在一天时间里花出去———为自己买东西还是给别人买东西都行。试验后的调查表明:把钱花在别人身上比花在自己身上更让人快乐。沈阳和佳道桥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在一次集体活动中, 给每个嘉宾发一个5元钱的红包,钱不多,给嘉宾收获的是温暖和深深情谊,相信收到红包的人肯定不会舍得花掉这有纪念意义、体现企业爱心情感的5元钱。给员工发红包,不仅体现出企业与员工共享、共发展的企业发展理念,更让接受者感到一种心意、一份温暖,一点感动、一丝幸福。

5. 积极推广 员工援助 计划。员 工帮助计 划EAP (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 是由企业为员工设置的一套系统的、长期的福利与支持项目。EAP能帮助解决员工及其家庭成员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提高员工在企业中的工作快乐和幸福是当前包括企业、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心理问题。

企业文化氛围决定发展前景 篇5

企業文化氛围是指企业整体精神面貌,体现着企业方方面面。企业文化氛围是无形的,以其潜在人气、心态、士气等以及全体成员受到感染,激励其信心,树立愿景。因此,企业文化氛围对于企业员工的精神、心态、激情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深刻的影响着企业发展的速度与质量。

企业文化氛围虽然无法视之触之,但可以被感受到。影响着企业的日常管理、运营、理念和企业的利润、效率。企业文化氛围的形成是企业环境氛围、精神氛围、制度氛围共同作用的结晶。

(1)企业环境氛围

企业环境氛围是指企业通过直观的反映出来的固有的特性和格调。它通过企业的厂区、车间和办公室的环境、人文、宣传、以及员工的穿着、生活、福利、文化设施等表现出来。

(2)企业精神氛围

精神氛围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指企业从高官到普通员工所表现出来的整体精神风貌、心态、理想、追求、价值观,包括企业全体员工对日常工作的态度,交流的方式,企业对员工的信任度、满意度,员工对企

业的忠诚度,职业道德理念等。企业精神氛围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如果精神氛围上出了问题企业将面临着瓶颈。

(3)企业制度氛围

企业制度是企业管理的集中体现,指企业各项政策、规章制度及贯彻执行方式,它虽然体现了一定的强制性,但在企业文化的管理过程中,其强制程度随着员工价值理念的逐步强化而减弱。企业制度的执行一定要本着公平公正,一次同仁原则,否则将影响的运作和声誉。

对以上所叙述而言,与现在多半企业来对比,只能得50分,这意味着什么?在公司连公正公平都做不到,您能让谁能一心一意,兢兢业业的去工作?在公司最高领导者嘴上说民族……,实际上是一言堂。请问长此下去对企业会有什么影响,对员工会有什么伤害?我相信很多企业最高领导者都会领悟到这一点,可是领悟到了又能怎样、多数只是想想,活跃一下脑细胞,他们根本就没有勇气和决心去面对现实。后果会是什么,谁都明白;可是人是自私的,许多人摆脱不了世俗,这也是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的区别,也就是中国企业命短的主要原因。

企业文化是一种凝聚力,最佳的解释方法是:

1、一盘散沙,放在空地上,当大风来临时,其会顺风而去,盘中会颗粒皆无。

2、一盘散沙,加入适量水泥,适量的水搅匀,放到空地上,当大风来临时其会安然无恙……

“企业文化”决定“企业战略” 篇6

在企业经营领域,所谓“文化”,解决的是“价值取向”问题,就像导弹的制导部分,专门针对战略的前半截——目标问题。我们目前的问题是: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总是把“战略”归于狭义的“手段”范畴,为业务而业务,为赚钱而赚钱,甚至于为了赚钱而不择手段,不仅阻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的甚至是企业走上邪路。这些企业领导人总是把眼光集中在“怎样赚钱”上,却很少思考“我们将到哪里去?”的问题,很少思考“为什么办企业、为什么赚钱”。他们认为“企业文化” 太虚、太玄,对之不屑一顾。相反,那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以至于从优秀到卓越的企业,大都志存高远、目标明确。很明显,这个“目标导向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企业成长的瓶颈。

在西方有关战略管理文献中,广义的“目标”概念总是采用“PURPOSE”(意图)一词来表达。“意图体系” 是战略规划的基础。见右上图:

在这个体系中,从抽象的“愿景”到具体的数量化“目标”,演化出了“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哲学思想。其中,“愿景”与“使命”就属于企业文化的范畴。张瑞敏1999年5月26日在青岛与惠普公司总裁普莱特谈到"惠普之道"时说: “海尔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公司,发展时间不长。但是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走过的道路,我想如果说这算是一个‘道’的话,就是我们自己的企业文化” (《北京青年周刊》1999年8月5日[第12版] 《海尔、惠普高手过招》)。张瑞敏还说到,"老子的《道德经》我一直非常推崇,里边有两句话我是当作座右铭来记取的。一是强调无形比有形更重要。无形是灵魂,就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的根源是道,而道恰恰是非常重要但看不见的东西。再一个就是'柔弱胜刚强'"(2001、1、7科技日报 《与狼共舞,我们不是羔羊》李钢)。企业的具体战略以及经营业绩的基础是无形的企业文化。

张瑞敏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不仅是一个实干家,还是一个思想家;不仅能够务实,还能够务虚。海尔从一个亏损的企业发展成为今天的国际化大公司,走过了“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三大阶段。但其赖以展开的基石或者平台则是“海尔文化”。其中关键部分包括海尔的“愿景”和“使命”。在CCTV-2 《海尔全球行——再造海尔》专题节目中,主持人问张瑞敏:"在海尔国际化过程当中,您认为您的最终理想目标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能不能给我们描述一下?” 张瑞敏回答说:“成为一个真正的世界品牌,不管走到全世界任何地方,大家都知道海尔是一个非常好的、我喜欢的名牌。"这就是海尔的愿景。

海尔的企业使命则是“敬业报国”。看过电影《首席执行官》的同志对此可能会深有感触。可以说,没有海尔如此的愿景和使命,就没有海尔的三大战略和今天的发展。目前我国的大多数企业最大的问题并不在于没有战略意识和战略技术,而在于缺乏“意图素质”。问题的症结就是他们太“务实”了。“虚”到究竟便是“实”,执“实”到底终是“虚”。我们的有些企业总是上不了层次,就在于企业家缺乏较高的思想境界以及对经营企业的“形而上”拷问。这样的企业主不能称为企业家。

中国第一个建筑商标的创造者天泰集团,正在从优秀走向卓越,并且体现出强劲发展态势。究其原因,也在于其掌门人、董事长王若雄先生有着清晰并富有激情的愿景和使命。天泰的愿景是“成为中国最受尊敬的房地产企业”,天泰的使命是“兴业报国:让企业长盛不衰,让事业兴旺发达;将我们所创造的财富,以合理的方式回报给生我、养我的社会,使国人同享幸福之生活。”于是才有其独特的"培育了不起的人,成就了不起的事业" 的天泰战略以及“用做家电的方法做房地产”的精细化管理、放量发展策略以及捐资助学、支持申奥、吸收下岗职工等善举。这就是境界和层次。

刚刚获得“中华餐饮名店”盛誉的青岛美达尔食品有限公司,从青岛中山路“三角地”烤起,烤出了品牌,烤出了事业。而很多其他街边小店就像中断了进化,总是常年停留在“原始人”阶段,其中奥秘也在于企业是否具有崇高的愿景和使命感。美达尔的掌门人陈文强董事长有个心愿:要在有生之年让美达尔成为全国名牌以及像麦当劳、肯德基那样的世界名牌,要让美达尔遍布世界。他的使命就是“弘扬中国美食文化”。

VISION一词在战略规划领域,原译为“展望”。随着“五项修炼”理论的风行,它以“愿景” 的概念形式广为接受,并且出现了“愿景领导”理论。愿景能够激发人的潜能,通过改变心智模式和自我超越,可以使不可能的事情成为可能,创造奇迹。通俗地说,“愿景”就是“理想”。 企业家必须有理想才能有发展,然后才能谈得上讲战略。

紧接“愿景”的,便是“企业使命”。在西方,比较规范的企业都有自己书面的“使命陈述书”,并将其纳入企业政策体系和年度报告。然而,这类问题在中国企业界,特别是中小企业当中,没有引起重视。这或许是文化背景的问题。

“使命”本身是一个基督教范畴。基督教认为,耶稣基督降生到人间,负有拯救人类的使命。一个企业组织的出生也同样具有特定的使命。广义的使命包括组织的愿景、共享的价值观、信念及其存在的理由。根据对西方企业的使命文献研究,企业使命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1]企业的存在意义或目的性:包含企业“终极目的”和“直接的产品目的”。比如前面提到天泰的“兴业报国”属于其“终极目的”。其直接的产品目的则是“为人类创造美好生活环境:关注我们的城市,关注我们的地球,以更积极的态度投身于改善人类生活环境的事业中。” [2]事业领域:说明企业的主要活动范围,比如海信的3C(通讯、消费电子、计算机)。[3]对于命运攸关人(stake holders)的义务,主要包括对投资者或股东,对员工,对顾客,对客户,对合作厂家,对社会的义务。西安杨森的使命堪称典范。杨森的信条或者共同价值观是“四个负责”:"我们首先要对医生、护士和病人,对父母以及所有使用我们产品和接受我们服务的人负责;我们要对世界各地和我们共事的男女同仁负责;我们要对我们所生活和工作的社会,对整个世界负责;最后,我们要对全体股东负责,企业经营必须获取可靠的利润。" 这些“命运攸关人”的排序是:客户第一,员工第二,社会第三,股东第四。其实施后果便是:客户信任,员工爱戴 ,同行尊敬 ,社会推崇。这是指引杨森一切战略活动的基础。

汉诺威保险公司的前执行总裁比尔·奥布赖恩说:“今天我们面临的基本问题之一是,我们的组织受到了太多的平庸思想的引导。这些平庸的思想不能提出值得员工为之努力的目标。”没有高远的愿景和使命,没有鸿鹄之志,就只能是草边的燕雀,无法高飞。在此,我愿以天泰文化手册扉页上的文字作为结尾点题:

“传说海边有一支叫乔纳森·利文斯顿的海鸥,它不甘平庸,不愿过安于现状的生活,有着自己崇高的理想。它承受了孤独和嘲笑,经受了暴风骤雨的洗礼,以非凡的毅力苦练飞翔,最终穿越天空,飞进天堂。书中的结尾有句话发人深省:‘其实世上本无天堂,只要你努力去做了你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并且做到尽善尽美,那就是你的天堂。’神鸥利文斯顿和他的故事,已经成为天泰思想的源头。 "

文化决定论 篇7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具有深远意义。

笔者理解, 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面对国内各种思想理念多元化, 面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的要求, 面对社会文化生活多样活跃的态势, 如何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中国文化,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在当前关键时期, 摆在所有中国人民面前的严峻课题。

可喜的是, 《决定》从8个方面分析了当前文化领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包括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 文化在推动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中的作用亟待加强;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 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 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任务繁重等, 提出了“文化强国”的战略, 明确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要方针和重要举措, 再一次表明了中华民族高度的文化自觉和饱满的文化自信。

正如《决定》指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 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 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这一重要论述, 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文化建设中的灵魂作用。

其实, 文化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 是指一个国家、民族或组织的历史、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从精神成果的特有属性和内在规律来看, 任何文化都包括虚体部分和实体部分, 虚体部分就是文化所蕴含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等, 实体部分则是承载文化精神价值、价值观念的物质基础和传播形态及载体。前者是文化之“魂”, 是文化思想性的根本体现, 是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力量源泉, 是一个民族、国家或者具体组织的精神家园, 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后者是文化之“体”, 是文化实现教育功能、以文化人的重要途径, 是文化生产力的重要依托, 决定着文化精神价值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魂”与“体”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统一于精神生产和文化建设的实践中。

“灵魂附体”才是关键。只有安“魂”立“体”、健“体”强“魂”, 才不会让文化建设“空洞无物, 失去思想性和生命力”。离开了“魂”, “体”就失去了精神价值的支撑, 就会空洞无物, 甚至偏离正确的方向;离开了“体”, “魂”就无所依附, 难以传播, 文化的精神价值就难以实现, 就难以发挥教育引领的作用。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从微观组织层面, 就是要立足中国大量组织历经30余年改革开放、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做好文化管理工作, 将中国大量组织的管理由规范化制度管理阶段提升到文化管理阶段。

谈到“魂”和“体”, 我突然想到两段有关组织文化管理的论述, 一是IBM前董事长小托马斯·沃森先生曾经说过的一段话:“我坚信, 任何一个组织为了谋求生存和获取成功, 都必须拥有一套健全可靠的理念信念体系, 并在此基础上, 提出自己的各种策略和各项行动方案。我认为, 在获取成功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个因素就是, 始终恪守这些信念。”与此类似, 还有WANO (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 谈到安全文化的一段话:“组织中各级别的人员都将核工厂的安全作为首要优先的。他们的决策和行动都以这个优先权为基础, 并跟踪确认核安全相关事项是否受到了应有的关注。个人的工作环境、态度和行为, 组织的政策和程序都鼓励这样的安全文化”。这些论述都在反复强调组织文化管理当中的“灵魂附体”的关键性。

其中, 健全可靠的理念信念体系或者安全文化就是魂。相对而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抓不住这个“魂”,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会偏离正确方向。但有一点值得我们关注的是, 不管是在国家文化建设层面, 还是在具体的组织文化管理层面, 对于我们到底要倡导一种什么样的文化, 需要重点关注以下两点:

1、需要清晰化, 而不是模棱两可。比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底包括什么内容, 需要准确的说清楚。对于具体的组织或者企业而言, 更需要用高度凝练的表述, 清晰、简单、核心突出地阐明我们所倡导的价值观和理念。

2、需要遵循民意, 比如, 民众强调民主、强调以人为本, 社会和组织就应该倡导这样的文化。总而言之, 当组织面对管理的各个方面时, 都会有价值观的判别问题。但我们一定要牢记, 价值观体系一定要系统、简明扼要、符合民意、实用实效。否则, 很难在“体”中得以体现。

我们可能注意到, 即使是我们政府资助的、在其它国家不断放映的国家形象片, 效果也不是很好, 其中主要原因是没有蕴含中国特色又具有普遍适应性的价值观。相反, 很多人喜欢一些美国电影, 原因何在?因为里面经常传达出很明确的价值观, 善战胜恶, 美德终究会有报偿等, 某种意义上更具有普遍适应性的价值观, 这才是文化软实力的生命所在。

一旦拥有了自己公司的“规则”或价值观, 那才是刚刚完成了1%的工作, 另外99%的工作就是:努力让这些价值观在员工身上得到生动的体现。这是一个“重复”和一贯坚持价值观和文化的过程, 也是最为艰难的过程。这就必须涉及“灵魂附体”中的“体”的问题。

谈到“体”, 《人民日报》相关文章指出:当代中国文化之“体”有多种形态, 包括国民教育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以及各种形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如小说、电影、戏曲、动漫等) 。个人认为, 上述这些“体”重要, 但绝对不是最重要的, 最为重要的, 在于执政党、各级官员带头怎么去做, 在于我们的体制和机制向哪个方向引导, 在于各级政府到底营造一种什么样的社会氛围, 这是“体”的核心。《决定》要求“在全党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 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 ”做到这一点, 非常关键。

从大量民众关注新任美国驻中国大使骆家辉的行为 (从他上任时被人拍到拖家带口坐经济舱, 并身背双肩包, 排队用优惠券买咖啡, 到全家人挤旅行车去大使馆等“平民秀”行为) 等来看, 各级官员、政府的行为很关键, 因为民众不但关心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官员说了什么, 他们更加关注、更加看重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官员在做些什么!其实骆家辉宣扬的不是美国价值观, 是我们丢失的曾经的美德。发展文化必须有强大的物质基础作保障, 但是如果“体”仅仅是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文化产业, 而不涉及深层次的体制、机制, 离开各级政府、官员的带头作用,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依旧会纸上谈兵、空中楼阁, 很难取得实效。

对应到组织管理层面, 要确保“魂”发挥重要作用, 真正做到以德治企, 用文化管理企业, 组织行为的方方面面落实“魂”的精神非常之关键, 而不仅仅在于我们要求普通员工怎么去做。这些组织行为包括:我们的组织架构、我们的机制、制度和流程、我们各级领导者的言行、我们考核及激励的重点文化能否发挥作用、文化管理是否成功, 不是看我们的文化活动搞得多么热闹、多么具有吸引力, 而要看我们的文化是否有助于组织更好地创造价值, 员工更加热爱公司、热爱上班。

文化就像磁场, 它影响到组织中的一切, 把组织中的一切都排列起来。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摆脱文化场的影响。如果我们通过组织行为改变了文化场, 也就改变了其中的所有人、所有的事物。

总之,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必须从微观组织层面有效落实文化管理, 必须正确处理文化“魂”与“体”的辩证关系, 在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文化管理的过程中, 明确清晰化组织的“魂”, 始终牢牢抓住文化的“魂”, 创新和用好各种文化的“体”, 尤其是组织行为层面的“体”, 使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做到强“魂”健“体”, “灵魂附体”。如此, 文化强国的战略就能实现, 文化管理促进组织管理提升的理想就会成为现实。

文化决定论 篇8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全面分析形势和任务, 认为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 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全会作出如下决定。

1 充分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 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 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 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 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 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 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 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 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 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为开辟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巩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发扬广大人民群众和文化工作者的创造精神, 推动优秀文化产品大量涌现, 丰富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坚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创新文化发展理念, 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大幅度提高了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水平, 大幅度提高了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坚持发展多层次、宽领域对外文化交流格局, 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 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 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崭新形象和我国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我国文化改革发展, 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 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主要矛盾。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 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 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 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 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更好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具备许多有利条件, 也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我国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 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 文化在推动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中的作用亟待加强;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 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 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任务繁重;舆论引导能力需要提高, 网络建设和管理亟待加强和改进;有影响的精品力作还不够多, 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力度需要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 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文化走出去较为薄弱, 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需要进一步增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急需加强。推进文化改革发展, 必须抓紧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

全党必须深刻认识到,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 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 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 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 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 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抓住机遇, 乘势而上,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2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 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弘扬中华文化,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 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 到2020年, 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 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 公民素质明显提高;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 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 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 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全党全国要为实现这些目标共同努力, 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实现上述奋斗目标, 必须遵循以下重要方针。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确保文化改革发展沿着正确道路前进。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 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坚持以人为本,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 遵循文化发展规律,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加强文化法制建设, 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 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 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积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 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未完待续)

文化决定论 篇9

近年来, 中原油田认真贯彻落实国资委和集团公司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要求,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落实科学发展观, 注重“以人为本”, 以发扬光大石油石化优良传统为基础, 不断融入社会发展的时代精神, 逐步培育形成了独特的精神文化。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 油田按照企业文化理论, 有意识地开展现代意义上的企业文化建设, 经过10多年的丰富与发展, 初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原石油文化。

《现代企业文化》:请介绍一下中原油田企业文化建设的历程。

孔凡群:第一阶段是会战初期的企业文化。中原油田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最后一个以会战形式建成的油田。1975年, 濮参1井喷出工业油流, 大庆、胜利、玉门、河南、江汉、长庆等油田的开发建设队伍陆续汇集中原, 开始了东濮石油会战。各路大军发扬石油战线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等优良传统, 艰苦奋斗, 拼搏创业, 使中原油田得到快速开发, 在中原大地上建立起了现代化的石油城。在中原石油人身上, 体现了石油战线传统的爱国、创业、拼搏、奉献精神。这个时期企业文化的概念虽然还没有明确提出来, 但是已经体现在油田的各项工作中, 体现在广大职工的具体行动中。

第二阶段是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企业文化。进入“八五”以后, 中原油田遇到了后备储量不足、产量逐年下滑等问题。面对重重困难, 中原石油人在勘探上坚持“立足东濮、突破外围、走出中原”, 进行了不懈地探索。在开发上精雕细刻, 深挖潜力, 降本增效, 努力扼制原油产量下滑和成本上升的势头。转变观念, 率先走出国门, 勇闯外部市场, 打出了中原劲旅的威名。伴随着全方位、大力度的企业改革, 中原油田开始自觉地进行企业文化的构建, 提炼概括出了“为生存而超越”的企业精神, 设计了局旗、局徽, 创作了局歌。这一时期的企业文化建设为推动油田改革、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三阶段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企业文化。石油石化系统重组改制后, 中国石化集团从经营理念、经营宗旨、经营战略、经营机制、经营准则和激励机制等方面, 赋予了企业文化新的内涵, 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同时, 中原油田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内部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员工的价值观念等要素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特别是“十一五”以来, 油田根据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 围绕油田如何持续有效发展等问题, 深入调查研究, 反复论证, 明确提出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要求。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 油田开展了新阶段企业文化的建设工作。经过三年多的企业文化知识宣传普及和企业文化理念的系统总结提炼, 中原油田在2006年正式确定了“中原石油文化”观念形态文化标志性语言, 油田企业文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现代企业文化》:油田企业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孔凡群:2005年油田启动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以来, 我们本着“着眼长远抓规划, 立足当前出成果”的方针, 制定建设规划, 加强组织领导, 结合实际积极开展企业文化研究和培训。在中国石化企业文化的总体框架之下, 突出中原油田特色、贴近实际, 形成了中原石油观念形态文化、制度行为文化和物质形态文化。

首先, 总结提炼观念形态文化。面对油田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 油田认真总结回顾企业文化建设历程, 进行深入调查研究, 分析了油田的经营状态、管理情况、队伍状况, 认清自身的定位和方向。在此基础上, 油田以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企业文化理念体系为指导, 确立了油田企业文化观念形态文化标志性语言的主要内容, 主要包括企业精神、企业宗旨、经营理念、经营准则和发展战略等五项。

其次, 健全完善制度行为文化。观念形态文化的标志性语言确定后, 油田开始把观念形态文化渗透和融入到企业的制度层面, 遵循中国石化企业文化和中原石油文化核心价值理念, 以塑造具有中原特色的管理模式为目标, 逐步建立既符合国际规范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 又符合油田实际的全新规范制度, 促进价值理念与管理制度的融合, 健全具有中原石油特色的制度体系。油田针对规章制度, 特别是岗位责任制、内部控制、绩效考核等制度进行全面梳理、修订和完善, 将价值理念融入管理制度中, 实现将规章制度转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完善员工行为规范, 培养员工良好的道德风尚。深化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 提升队伍的整体创新能力。

第三, 建设发展物质形态文化。多年来, 油田不断加强物质文化建设, 加大普及中原石油文化阵地建设, 充分展示了中原油田30多年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绩, 成为开展员工石油石化传统教育和企业文化教育的阵地, 对外展示油田形象的窗口;大力宣传中国石化及中原油田品牌, 利用品牌的市场开拓力和形象扩张力, 维护中国石化、塑造中原油田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大力实施“科技兴业”战略, 针对勘探开发领域中的技术难题开展技术攻关活动, 形成技术优势;不断改善职工生活工作环境, 加快居民住房和小区建设, 努力把全油田的社区建成环境优美、文化繁荣的文明社区等。目前, 中原石油文化网上展览馆正在进一步完善, 这是在新兴媒体条件下的又一企业文化宣传阵地。

《现代企业文化》:油田在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取得了哪些成效?

文化决定论 篇10

海南省尚雅堂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承办单位:海南教育期刊社艺术中心海南创意文学院

●培训成果发表:《新教育》杂志、《快乐学习报》

●培训对象:8-18岁青少年:8-12岁小学组、12-15岁初中组、15-18岁高中组

●培训科目:文学创作、书法训练、剪纸艺术、军营拓展

●培训教师:教授、博士、作家、书法家、军事教官、安全专家

●培训方式:集中培训

●培训周期:15天

●培训地点:海南师范大学+军营

●培训费用:报名费100元;培训费参照下表;学生食宿统一安排, 费用自理。

本培训中心提供平台刊登学生优秀作品

【招生报名中心】

●报名流程:填写报名回执单, 并邮寄至本培训中心→培训中心审核后通知学生缴纳报名费, 学生需妥善保留汇款底单→培训中心收到报名费后将以邮件或电话形式告知学生入学细则→带齐相关物品, 缴纳培训费并报到入学

●汇款信息

户名:海南省尚雅堂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开户行:中国工商银行海口海师支行

账号:2201003609200052541

报名热线:0898-66979026 18889793269 13278971592

联系邮箱:2414861753@qq.com1214872344@qq.com

联系QQ:2414861753 1214872344

联系人:王莉华蔡文婷

地址:海口市龙昆南路99号 (师大东门)

创始人文化决定企业的未来 篇11

一般而言,企业创始人往往有强大的理论指挥公司的运行,而且,这些理论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验证。如果创始人的理论假设是错误的,企业在早期就会遭遇失败;如果理论假设是正确的,组织就会变得更为强大。

必须指出的是,环境的变化会使创始人的理论跟不上趋势,导致公司的发展偏离方向,因此,适时地对文化进行变革,十分必要。这个时候,企业创始人甚至要让出自己的位置——创始人继续掌控公司,变革的过程就会异常艰难。

文化的根

苹果、IBM和惠普的成功,其创始人文化以及创始人的洞察力功不可没。苹果是由史蒂夫·乔布斯和史蒂夫·沃兹尼亚克两个工程师所创建的,他们起初是想在教育市场为孩子们生产一种既有趣又容易学会使用的“雅皮士”产品。他们像DEC一样,以技术为基础,并且都显示出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做自己的事情。”

自苹果从百事可乐引进约翰·斯卡利以后,它变得更加以市场为导向。尽管公司也得到了发展,但据业内人士透露,苹果内部的技术群体不会接受以市场为导向的主管。苹果最终又回到了乔布斯手里,找回了苹果的本源,这一点很重要。

观察2004年苹果的方向,会发现,它生产的产品使用简便又比较有趣,如苹果音乐播放器,用于视频会议的聊天摄像头等系列产品。这表明苹果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但是,这种导向要求其必须与专业技能相结合,这只有乔布斯才能做到。

许多人认为,IBM发展得很好,它通过引进外部的市场主管郭士纳,并经过自己的努力,使公司在上世纪90年代出现了复苏。文化分析提供给我们的观点是:IBM不是一个工艺企业,最开始也不是以工程为基础而成立的。

汤姆·沃森是国际现金出纳机公司的销售部/市场部经理,离开该公司后,他创建了IBM。他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都像销售员中的营销大师一样思考问题,他的儿子小汤姆·沃森也具有一定的市场天赋。给公众留下清晰的印象是IBM的标志,因此所有的销售人员都穿蓝色西装和白色上衣。沃森家庭更深层次的文化假设,更多地来源于销售和市场。一个优秀的市场管理人员,被当作是帮助公司重获竞争优势的一个局外人而接受,岂不是很令人惊奇?

惠普是什么样子?戴维·帕卡德和比尔·休利特都出自斯坦福大学,他们想建立一个技术公司,最初是专注于测量与仪器仪表方面的技术。计算机作为这种核心技术的附属品,是后来才引进的。在这些技术领域工作的人彼此各不相同,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互不兼容的。这最终也导致安捷伦(Agilent)从中分离出去,以寻求其最初的技术,而惠普则发展出计算机、打印机和其他各种相关产品。

惠普的成长和成功,反映了休利特和帕卡德劳动力的有效分工,休利特本来是一名工艺领导,而帕卡德更倾向于是一名商业领导。他们相互之间完美配合的能力,毫无疑问是“团队工作”的基础,而团队工作是“惠普之道”的核心价值。

帕卡德的管理风格与肯·奥尔森的管理风格形成了强烈对比。惠普早期标准化的分工,更多地强调团队工作和一致性,整个公司的标准化过程变得更加信条化。与DEC相比,惠普更为正规和稳重,这也使得惠普的计算机产品让人感觉不是很舒适。

然而,惠普的团队工作是指最终达成一致,当一致性达成后,并不再需要你坚定地捍卫自己的观点。而DEC的团队工作是指在你让其他人信服或者你改变自己的主意前,必须坚定地捍卫自己的观点。

“假设”理论

在麻省理工学院,奥尔森和他的同事都相信,他们能够创造一种交互式计算机,并且会找到很大的市场。于是,他们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共同创办了DEC,并凭借他们的信誉以及对公司核心使命的清晰认识,成功地说服了投资者。几年后,两位创建者发现,他们在如何运营公司上存在分歧,最后,由奥尔森担任首席执行官。

在DEC的发展过程中,奥尔森在如何解决问题上有着非常强烈的假设,而且,这些假设都体现在他日后的管理风格上。他相信,任何人,不管他是否有职位,也不管背景如何,都会有好的想法。但是,任何人都无法确定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

奥尔森发现,团体中开放式的讨论与争论,是检验提议正确与否的唯一方式。只有在人们的提议能够通过激烈的争论后,才能采取行动。“我没那么聪明,如果我真的知道要做什么,就会说出来。但是,加入一个聪明的团体中,聆听他们的想法,很快就会让自己变得聪明起来。”

奥尔森相信,如果某些观点没有得到完全的支持,那么,人们就不能很好地实践它们。让团体对这些议题进行讨论,并完全搞清楚,是获得支持的最好途径。通过团体会议去开展广泛的辩论,来对其进行检验,然后,在组织中进行公示。只有当所有人都愿意去实施并完全理解了这个决策,他才会批准。

“我不愿意脱离团体而独自进行领导,也不愿意去冒险,作出团体不认可的没有意义的决定。”奥尔森说,人性本质是积极主动的,人类有能力掌控自然。如果一个人有责任心,那么,他将会负责任地执行任务。

但环境可能会改变计划的结果,即使是一些规划得很好的计划。他期望管理人员一旦察觉到出现这种偏差时,就尽快对这些计划进行重新协商。如果已经将一年的预算定在了某个特定水平,但6个月后管理人员发现了超支,那就需要重新协商。

他认为,人有“建设性的意向”,即对组织的目标和共同的承诺保持理性的忠诚。隐瞒信息、玩弄权力游戏、在个人层面上试图击败组织的其他成员、责备他人的失败、暗中破坏或削弱他人已经同意的决定,以及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就开始执行等行为,都会被认定为一种罪孽,会受到公众的谴责。

DEC办公室的建筑式样和办公布局都反映了奥尔森关于创造性和自主决策的假设。他坚持开放式的办公布局,选择一间小卧室来代替工程办公室,在衣着和行为举止上鼓励成员的个人主义,并尽量减少使用一些象征地位的东西,如私人办公室、专用餐厅和专用停车位等。相反,他提供了很多会议室和厨房,以供人们舒适地进行互动和交流。

奥尔森是有着一系列明确假设的企业家的代表,他愿意对他的理论以及支持这一理论的奖惩行为保持开放性,这种意愿引导着共享这一理论的员工的选拔过程。结果,创始人的假设使组织在20世纪90年代运营得很好。后来,DEC的经济出现衰败,以至于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被康柏公司收购,同时这也揭示,在一种环境中能够适用的文化,在其他的环境中可能会变得不适用。

创始人的重要性

上述案例说明了组织是如何通过那些擅长管理的领导者和创始人的行动来创建文化的。认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即使在一家成熟的公司,人们也能遵循创始人和早期领导者的信念与价值观的假设。

这些领导所扮演的特殊角色,是为那些年轻组织如何在内外部运营公司提出问题和提供参考答案。如果什么问题也没有提出,那么团体也不能检验其潜在的解决方案。一旦领导激活了团体,进而创建一种稳定的内在机制,其后,团体成员也会提出其他的解决方案,文化的学习过程开始得以扩展。然而,我们不能够忽略,在任何团体发展过程的初始阶段中,领导所起的重要作用。

领导者并非有意识地教授新团体某种认识、思维和情感方式。相反,对于做什么以及如何做有着强有力的思考,正是企业家思维的本质使然。团体创建者能够很清晰地表达关于团体应该如何做的观点,并且,他们会挑选与他们的假设相一致的人作为其同事和下属。领导者和新团体在团体形成初期,都是很焦虑的,并且渴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因此,领导者的提议总是在团体形成初期受到特别的重视。

早期的团体生活,不能容忍模糊性和差异性的存在。在任何新组织的早期阶段,可能会看到许多关于同伴或者共同创建者因为想法不同造成冲突,最终导致员工离职,从而为剩下的员工创造了一种更为和谐的氛围。

汉字决定论 篇12

(一) 从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看汉字决定论

汉字的起源和发展明确地启示出:汉字是孕育中华文化的摇篮。

1.汉字表意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每个汉字都有其事物或事理的背景。这个背景, 决定了汉字可以依托事物和事理的不同属性进行分类, 并且以“望文生义”的呈现方式, 创造性地根据字形的偏旁部首, 明确不同事物的类属关系, 构造了现代分类学框架, 这是现代科学研究的起步理念。

2.汉字以形声并茂的特质创造了特有的文化体系。汉字字多而音节少, 创造了独特的“四声”调式, 派生出1300多个声韵。由此创造出自己特有的诗词歌赋, 连带孕育了数以千百计的戏曲和独特的发声法, 造就了世界上独树一帜的艺术瑰宝———京剧艺术。

数学的三个基本范畴———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空间关系和数理逻辑关系, 都可以从汉字认知过程中同步获得。这些理念和方法为千百万儿童所普及, 使中国儿童的数学天分举世瞩目, 功在汉字!

3.汉字字形的二维结构创造衍生文化。汉字的字形是二维的方块字, 提供了人们可以尽情挥洒平面视觉想象的条件, 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书法艺术, 陶冶了世世代代的民族品性和情操, 成为世界人类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的奇葩。

书法艺术运用毛笔书写, 需要具有“水墨吸附力强”、“超时空长存性”和“随心所欲的艺术表现力”的载体, 从而由竹简而“纸张”, 这是伴随汉字文化发展的需要应运而生的。纸张的出现, 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普及、保留了几千年中华文化的文明史, 里程碑式地影响和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汉字书法拓展延伸得来的水墨画, 丰富了中国丝绸业和陶瓷业的文化发展, 促成了陆路和海路的“丝绸之路”的出现。

4.汉字以方型整体为书写单位的楹联文化。汉字以方形整体为书写单位, 可以横排, 也可以竖排, 甚至可以斜排、倒排, 而排序又可以正反双向。但是, 无论怎么排, 每个字占用的空间是可以做到“大小型号一致, 整齐美观”、“充分利用空间, 节约纸张”。于是, 综合汉字的书法艺术和音韵特色产生了绝无仅有的“绝句”“律诗”“词曲”, 特别是“楹联”表现模式。楹联提高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品味, 影响了“亭、榭、门、堂、廊”其宫廷与家居的设计, 每每留意牌匾的空间布局, 创造了举世闻名的园林文化。

汉字呈方形整体的书写单位, 因而, 出现代表中国的中央集权体制权威的“印玺”。正是方方正正的印玺, 为中华大地产生出活字印刷术提供灵感。活字印刷术的出现, 彻底改变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人类用怎样美好的语言赞颂汉字为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都不为过。

(二) 从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看汉字决定论

每种语言里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不同的语言反映着使用不同民族语言的世界观的不同, 独特世界观决定独特的思维方式。千百年来, 汉语汉字作为人类唯一长存至今的独特的语言文字体系, 笃定包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 必然是全人类极其珍贵的、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

1.中国哲学比较占势力的是辩证思维。中国注重对立统一、和谐融合, 反映在语言文字方面的独特性也是截然不同的。面对汉语汉字的音形不对应, 中华祖先运用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创造“形声字”的智慧, 使得音码和形码取得和谐共生;对于辽阔疆域生存着的众多方言, 却成为“书同文”的智慧条件, 实现“不同音码”与形码的统一。汉字和汉字文化成为中国多民族统一的纽带。没有了汉语汉字也就不会有中国多民族统一赖以依附的思维方式。

2.中西本体论的差异。中国历来认为“本体与现象是统一的”, 二者之间是一种本与末、源与流的区别。汉语汉字之间的关系是“同源异构”的。此“源”乃是祖先对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认识, 也就是汉语汉字之本———体现着“天人合一”的哲学逻辑。它不是靠脱离“人类生活之源”另造符号体系的办法, 建立音码和形码的对应, 而是始终坚持“相似联想万事万物”的思维习惯, 实现汉字的“天人合一”“形声统一”“种类归一”, “一”者本体也。

3.中西哲学根本范畴的差异。深入中国人灵魂的世界观、方法论、传统习俗的理念, 许多体现着不同于西方哲学基本范畴的差异, 而这些蕴涵中华民族精髓理念的哲学思想, 只有汉语汉字可以表达。如:道 (“先天地生”, 就是世界的本体) ;气 (表示一种物质的存在, 有运动性) ;以及“神” (天神、精神和神妙三个层面) 和“诚” (两层含义, 即实在性和规律性) 等。当现代人类认识到“天人合一”的意义的时候, 必然需要与“天人合一”匹配的理性逻辑, 而这是汉字文化由来已久的。

只有汉字决定性地为世界创造了如此丰富的儒、道、佛诸家系列的哲学思想。没有了汉字也就会断绝了产生如此辉煌的智慧资源, 保护汉字, 就是为全人类保护属于我们民族特有的智慧资源。如果说今天的人类认识到保护自然资源、文化遗产资源的重要性, 那么, 为什么汉字的智慧资源不珍惜、不保护?

4.中西人生理想的差异。中国人比较重视人伦, 讲究“修身、治学、齐家、平天下”, 而不是强调个人和自由。也就是由于这样的缘故, 中国人具有根深蒂固的文化传承的传统观念。中国人的这种人生理想的世界观需要一种具有“超时空”功能的文字, 用以传承文化。并且着力于在已有的文字的基础上, 创造文化发展所需要的新字、新词来适应传承。如世代相传的经典、宗族谱系、家传古训、道德信仰……因此, 才产生孔子, 没有汉字就没有孔子, 不识汉字难识孔子;没有孔子, 诺贝尔奖获得者推崇的、解决当代问题的先师到何处寻觅?

总之, 变革一种语言文字, 就是在变革与之相濡以沫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 就是变革与之同源的文化。放弃某种语言文字, 就是在放弃某种世界观和思维方式的特质, 就是在放弃与之同源的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 “拉丁化”“字母接轨、拼音接轨”不过是一把斩断汉字文化思维、数典忘祖的毒剑!

三、从文字的成熟度的视角看汉字决定论

语言无优劣可言, 但文字有成熟程度的差异, 比如:

1.文字表意功能的程度。人类创造文字就是为了表情、表意, 因此, 文字表意功能的最高境界是“随心所欲”———即可以随主体表达内心所思之“情”、所想之“意”。这种表达情意功能的程度标志着作为主体的人的生命和语言文字一体化的成熟水平, 可以说文字表意功能的水平是其成熟程度的首要标志。

2.文字与文化的融合度。文字成熟度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是文字与文化的融合程度, 融合度越高表明文字与文化一体化水平越高, 文化固然有物质文化传承和非物质文化传承之分, 但是, 所有文化的传承无不直接或间接地依赖语言文字得以实现。在人类历史上, 凡是文字与文化融合度高的, 就获得理想得多的发展;凡是文字与文化融合度差的, 陆续消亡。

3.文字的恒久稳定性。语言文字的成熟度尤其表现在超越时间的历史性传承方面。成熟度高的文字必然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我们称之为“文字恒久的稳定性”, 是文字成熟程度的又一个重要标志。文字过分依赖或单纯依赖语音是容易破坏文字恒久的稳定性的, 而能够随着语义的发展不断丰富其表意内涵并为之吸纳的文字更具稳定性。

4.文字的文语简捷度。语言文字的使用能否以最经济的方式方法进行, 同样是语言文字成熟度的标准之一。其表现为语言结构简单、区别机制直观便捷, 文字表意确切明快。所谓文字的文语简捷度, 就是说, 它可以用较短的时间、运用较省的资源、借助较简的法则、花费较少的精力, 表述尽可能大容量的信息、尽可能深刻的语义和尽可能丰富的情感。 (“文语”即书面语, 如同“旗语”“手语”“言语”一样。)

5.文字的文化包容度。一种语言文字在历史的长河中, 能不能具有较大的文化包容度———即, 是不是能够在一切必要的情况下, 根据需要可以“以语言文字自身所具有的足够大的包容空间”尽可能吸纳尽可能多的外来文化;并且, 文字对文化丰富性的包容度也足够大, 文字不仅仅可以包容社会的、人文生活的文化, 同时, 需要考察文字能否包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的新文化。译音越多说明文字的包容度越低。

6.文字的生理心理的适切度。现代脑神经生理学研究表明, 事件与声音、图像、符号、语义的协调是人类认知的捷径条件, 文字越是有利于这种“协调”, 说明“天人合一”的适切度越高, 具有学习和掌握的生理优势, 其生物能消耗相对来得低。文字的直观表意就是人的思维过程物化的外在。可见, 文字越是“直截了当”就越是应当接近思维活动本身;文字表意的丰富性与思维的丰富性的一致性程度越强, 说明文字的成熟度越高, 汉字是全脑文字就证明了自己是适切度较高的文字。

7.文字对“语”和“文”的语义协调能力。无论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都是以表意为宗旨的, 因此, 语义应当是研究语言和文字的出发点和归宿。它们各自具有表意的方式和习惯, 各自具有独特的结构和运行机制。这其中, 书面语的变化有时跟在口头语言变化之后, 它的作用是“扬弃”口头语言的随意性、加以规范和精练。而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 新理念、新事物、新创造、新技术层出不穷, 所以, 更多的是为“新的概念”命名, 常表现为书面语在先而口头语言在后, 即“文”先而“语”后。因此, 二者之间总是在对应与不对应之间求得不平衡中的平衡、不稳定中的稳定。成熟度高的语言文字应当具有较强的协调二者“平衡”和“稳定”的能力。可见, “意”是“形码和音码”的内核, 是我们研究语言文字的出发点与归宿。一切从“音和音素”出发研究语言文字是不合逻辑、不合实际的, 是片面认识、理解和引进西方语言学理论的肤浅曲解。

8.文字的技术化程度。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出现, 文字的技术化水平突飞猛进。文字的技术化程度高的文字, 应当具备操作简易、灵活、快捷的品质, 特别是需要操作的程序与思维习惯协调一致、操作的方法与文字书写方式的协调一致。目前, 汉字的计算机输入技术尽管寄生于西方键盘、尽管与汉字书写方式不协调、尽管拼音输入法需要做形音的二次转换, 但数字化处理的速度依然具有优势。这是因为汉字是“联想”的, 因而具有与计算机技术相似性匹配的运行机制, 进一步改善汉字的数字化技术程度是容易办到的, 优势是超常的。

基于文字与表意功能、文化传承、文化包容、人本适切、科学技术等基本方面的综合考察, 汉字具有成熟文字决定性条件。

四、从汉语、汉字、中文的关系看汉字决定论

汉字表意是其本质属性, 部分表音也是服务于表意的 (如, 源的声旁用“原”不用“元”) 。表意本身就说明了它的“人本”和“人文”特质, 说明它具有高于西方“词本位”的功能。比如, 汉字具有依意造字、造词的无限可行性;文化传承的稳恒性;语义的与时俱进性。汉字沿着密切“人本”“人文”的方向发展, 不断地沟通、协调“汉语”和“中文”之间的对应关系。汉字是汉语和中文两者之间的枢纽与桥梁, 处于关键性地位, 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 中国语文是由汉语、汉字和中文三个部分组成的。汉字并不等于是汉语、也不等于是中文本身;汉字是中文的书写符号, 只有按照一定的文法将汉字用于表达确切语义而书写成“文” (语句或文章) 才是中文。汉语以音码和语法为依托, 中文以形码和文法呈现, 而汉字兼具“音码”“形码”的特质和自己的构字规律, 而语法和文法是汉字以外、人为编制的法则。因此, 我们给出下面的表达式:

五、从汉语和中文学习的要素看汉字决定论

从学习汉语、汉字、中文的要素分析中, 可以进一步认识汉字决定论。

1.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是音节、音素吗?

在中文, 单凭所谓“音节音素”没有实在意义可言, “无形”则可能“无意”。赵元任先生所写短文“施氏食狮史” (1音节4个声调的33个不同的82个字) 再典型不过地说明了这一点。今天, 当我们见到办公楼上面标有“Hanban”时, 我们无法判断是“汉办”?“韩办”?还是“焊板”?

2、具有决定性作用是“词”吗?

巧妙的构词将汉字表意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语言 (language) 言语 (speech)

法学 (jurisprudence) 学法 (learning methord)

事故 (accident) 故事 (story)

简化 (reduced) 化简 (simplify)

力学 (mechanice) 学力 (knowiadge)

来历 (origin) 历来 (constantly)

燃点 (kindle) 点燃 (kindle)

科学 (science) 学科 (subject)

奶牛 (milch cow) 牛奶 (milk)

同一个字在不同的位置组成不同的词, 难道不是汉字在起决定性作用吗?汉字字义的联想将它们连接在一起, 但义项却不同, 一切由汉字决定。

汉字在构词的过程中, 始终遵循着《说文解字》的传统理念和手法, 即通常除去字本身的“本意”外, 几乎都有“引申”“借喻”“转意”“派生”等等几个层次的含义, 这要根据所处的语境加以选择、判断。比如, 一个习以为常的“大”字, 其字义就分别可以从几个层面理解, 以至于汉字“复体”构词时也是依照汉字造字的几个层次进行的———

A、直意为物体占有立体空间的状态, 相对于小而言, 如:大人、大象;

B、引申为平面面积的宽广, 如:广大、大地、大海;

C、借喻为数量、气力、强度等方面比较的结果, 如:大量、大力、大宗;

D、转意为程度、排行、职位等, 如:大致、光大、大官、老大;

E、派生为人格特征, 如:大气、大度、大方。

如果不通过对该字在整个语句 (甚至全文) 中的义项作用的感悟, 整个语义将不会得到确切的理解。这样的对于汉字字义义项的感悟和理解, 历来的语文教育缺乏系统的研究和学习, 而这是基本的汉字认知规律, 也是中文学习规律。

3.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是语法吗?

我们知道, 文言自古不讲西方语法。如:《黄帝内经》的名言“圣人不治已病, 治未病, 不治已乱, 治未乱”;简明, 靠语法吗?又如中文的成语:它是最通俗的文言。成语中的汉字具有严肃、规整的构词规律。汉字成语的构词方式十分丰富, 几乎囊括了所有的基本构词法则, 由汉字构词的过程中已经运用了通用的基本语法。

那么, 现代白话是不是就可以将汉字放在较之语 (文) 法次要的位置呢?

不是没有语法, 有与人类思维共性规律一致的语法, 但也有个性规律的语法。这个语法中是汉字在起决定性作用, 同是用六个字, 只是变换一些位置, 其意亦变。

静态陈述状 小山上羊吃草 小羊山上吃草 山上小羊吃草

动态羊上山 羊上山吃小草 羊上小山吃草 小羊上山吃草

着眼山上草 小羊吃山上草 羊吃山上小草

不只是羊上山 上小山羊吃草

综上所述, 我们从语文教育实践中体会到, 汉字的文化品位、哲学理念、语文关系、现代应用等方面, 无论是语言文字学理论还是语文教育实践中, 汉字都具有决定性地位和作用。忽视必然导致每况愈下的现状, 引出灾难性后果。

二、落实汉字决定论

那么, 怎样才能将“汉字决定论”落在实处呢?笔者经过15年的教育实验探索, 用事实证明必须从以下两方面着手进行———

(一) 改革语文课程理念

1.明确语文课程界定, 包括汉语、汉字、中文三维目标。

2.构建汉字学习大纲, 包括文、字、词、成语和沿革、结构、机制、文化以及工具书、数字化处理。

(二) 序化设计语文《学材》

语文课程:

1.建立包括“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系和汉字文化、语文实践、语文技术、语文情智四维”全语文教育新体系。

2.目标是义务教育阶段母语基本过关。

3.序化设计快速高效识字, 实现尽早阅读、读写结合的《学材》。

语文教学:

1.语感文悟

汉字语义义项的多重性, 决定了中国语文学习单纯依靠语感的教化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系统地学习“文悟”的途径、方法、规律、心理、技巧及其语感与文悟的关系。因此, 单纯的套用西方语言“听说读写”的教学方法是不够的, 中文学习必须以“文悟”为核心。

2.学文用白

中文的规律、精华和传统存在于两千多年以来的文言文和古代诗词歌赋之中, 如果说现代语文实践应用的是白话文, 那么, 文言文和古代诗词歌赋就是指导白话文实践的“经典和法则”。正确处理学材内容中“文”“白”的比例关系, 由浅入深、由低到高, 增加“文言文和古代诗词歌赋”的比重。

3.读写结合

编制以阅读为中心、序化写作为依托, 适合学生学习的读写结合的《学材》。阅读课文依从循序写作学习的需要, 谓之“阅从作”;写作学习赖以阅读课文为示范, 谓之“作从阅”。“阅从作”设计, “作从阅”学习。阅读依写作循序深化而攀升素养, 写作靠阅读心得而提高水准, 相辅相成、学用交融。

三、结语

在此, 借德国汉学家顾彬先生最近的讲话结束语。他说:“1949—1979年, 至少有两部我非常重视的作品, 一部是王蒙写的《组织部里来的青年人》, ……还有一部非常了不起的作品是老舍的《茶馆》, 是一流是作品。现在我想不出第三个作品来, ……

最好的中文是唐朝的李白和杜甫创造出来的, 它对所有其他的写作都造成一种影响的焦虑和抵抗, 这样的中文现在没有了, 他们 (她们) 的作品都是白话文, 是语言的陈述, 但缺乏中文的魅力!

结论是:中国作家语言水平 (中文水平) 太低。”

作为冷眼旁观的学者之言, 颇值得借鉴。那么, 怎么提高中文水平呢?只有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重新认识汉字以及汉字在汉语、中文学习中的地位。

为此建议:1.搞一部字本位的《汉字搭配大辞典》 (或曰《现代汉字词大辞典》) , 按照汉字字理义项分类的词典, 而不是以“语音”为出发点与归宿的词典。2.端正文字改革的学风和理念, 社会发展需要文字的改革。问题是需要怎样的文字改革。拉丁化、字母化是割断文化、舍弃哲学传统的改革, 不足取。3.重视汉字、汉字文化与汉字文化教育的开发, 尤其是儿童序化高效识字, 早期阅读素养的探索与开发。

让汉字从“拉丁化和接轨”的迷梦中觉醒, 让汉字从西方语言学理论的桎梏下解放出来, 让儿童从教授博导设计的框架下解放出来, 中国的语文就有希望, 中国的文学也就有希望!

中文靠汉字是可以自己救自己的!现代中国人应该比祖宗更有智慧, 但智慧不是西方语言文字学赐予的。

参考文献

张岱年《中外哲学比较的几个问题》, 2001

上一篇:信息技术课改下一篇:移植静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