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修改的意义(共4篇)
作文修改的意义 篇1
一、刑事诉讼法原则的概念辨析
(一) 刑事诉讼法原则的概念
“原则”一词, 根据《辞海》是指人们观察, 处理问题的准绳, 是对某一事物的基本特征及其运动规律的理论概括[1]。刑事诉讼法原则是从社会上所谓的一般原则发展到法律概念的法律原则再抽象而来的, 这不仅是文字表述的变化, 而是反映人类在实践的过程中认识的不断升华。
对于刑事诉讼法原则在称谓上有“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还有“刑事诉讼原则”之别;在内容上一种观点认为刑事诉讼法原则指导的对象包括诉讼参与人另一种观点认为其不包括诉讼参与人,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刑事诉讼原则是指导司法和执法的原则并不是立法的指导原则[1]。
首先, 在称谓上应是“刑事诉讼法原则”, 因为“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有同语反复之嫌, 因为原则一词本身就含有“根本规则、准则”的意思;而“刑事诉讼原则”认为刑事诉讼原则是指导公检法机关以及诉讼参与人进行诉讼活动的原则, 实际上限制了刑事诉讼原则的外延。
其次, 在内容上, 刑事诉讼法原则指导的对象应该包括诉讼参与人, 刑事诉讼是一个有国家专门机关与诉讼参与人所组成的互动机制, 国家专门机关与诉讼参与人的互动协调, 构成刑事诉讼机制运行生效的前提和基础缺少任何一方的诉讼行为, 刑事诉讼活动就难以继续, 刑事诉讼法原则对于国家专门机关是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对于诉讼参与人是一种守法准则。刑事诉讼法不仅是公检法的行为指导还应该是立法机关制定和修改法律的基本依据, 刑事诉讼法原则应该是整个刑事诉讼活动的依据, 如果仅仅指导公检法的活动热而对立法活动没有指导意义, 那么刑事诉讼原则将失去其存在的意义, 因为立法是执法与守法的根本。
综上所述, 刑事诉讼原则的完整表述是“贯穿于刑事诉讼全过程的, 对刑事诉讼法的制定和实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和规范作用, 国家专门机关和诉讼参与人在进行或参与刑事诉讼时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二) 刑事诉讼法原则的特征
刑事诉讼法原则的特征有五特征说, 四特征说, 三特征说等等, 但是无论是哪种学说对刑事诉讼法原则特征的描述都有其共同特点, 即都认为刑事诉讼法原则的特征包括抽象性, 全局性以及指导性。抽象性是指刑事诉讼法的原则不是具体、个别和现象上的制度与规则, 而是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与抽形性, 是对现代刑事诉讼活动的共同属性与本质属性的概括总结;全局性是指刑事诉讼法原则必须贯穿于刑事诉讼活动的全过程, 并且对公检法三机关及诉讼参与人具有普遍适用性;指导性是指刑事诉讼原则一方面是指导刑事诉讼立法的指南还是公检法以及刑事诉讼活动参与人的行为指南。
二、刑事诉讼法原则的功能
刑事诉讼法原则是刑事诉讼法中其他程序规则的原理、基础和来源。刑事诉讼法原则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发挥着立法准则、执法准则和司法准则以及守法准则的功能。
(一) 立法指导功能
刑事诉讼法原则的立法指导作用是指刑事诉讼原则作为一种根本性规范, 是其他法律规范的前提和基础, 其他规范的产生和修改必须遵循刑事诉讼法的原则, 否则就有可能偏离法律的精神。这就要求立法者在制定法律的过程中必须遵守刑事诉讼法原则的精神, 以刑事诉讼法原则作为制定和修改法律的起点和出发点, 不能使刑事诉讼程序规则的制定违背刑事诉讼法原则的要求。首先, 刑事诉讼法原则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其是推动法制改革的动力。法制改革的进步主要依附于其改革的指导思想, 只有在下科学合理思想推动之下的改革才能实现法治的进步与社会各个成员的执行与遵守, 立法者的活动会通过法律的实施渗透到执法领域、执行领域以及普通大众的守法过程中, 进而培养社会大众的法治理念。每一次法律的修改还是对法律技术的完善而不是对法律度的改变, 那么法治的发展将是缓慢与没有实质进步的。其次, 我国的完善法律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法治国家, 那么要想建立法治国家必须是良法之治, 即不仅要就国家要受到法律的约束, 而且要求法律本身具有社会的正当性, 这就要求立法者在制定法律的过程中要根据法律自身的规律来制定法律, 在吸收外国优秀法律的过程中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既要保持法律的稳定性还要保持法律的创造性。最后, 联合国国际公约也为我国刑事诉讼法原则的完善提供了指导性标准, 作为一种最低限度的正义要求, 要求各国都按照这个标准制定本国的刑事诉讼法, 以推动各国的法治文明与进步。
(二) 司法指导功能
法律对司法的指导功能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一方面, 如果是刑事诉讼法条文明确规定的原则, 在法律缺位的情况下可以直接作为裁判的依据;另一方面, 因为立法技术与社会生活的复杂化, 法律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发生冲突与难以执行或者无法操作, 这就要求对法律进行解释, 所以刑事诉讼法的原则还可以作为解释法律的依据;最后一方面, 刑事诉讼法原则还可以补充法律的漏洞[3], 由于成文法固有的缺陷, 法律不可能对所有问题都进行规定, 但是法院并不能因为法律的不完善而拒绝裁判, 这就要求法官在裁判的过程中找到裁判的依据, 而法律规则的建立本身就是依据法律原则建立的, 所以在法律规则缺位的情况下依据法律原则裁判是理所当然。
(三) 对执法与守法的指导
国家机构在获取国家权力的时候也必然要遵守法律, 尤其是公检法人员是国家公权力的实施者, 其对法律的践踏是知法犯法, 这是更伤害法律的权威的行为, 所以执法者更有义务严格遵守法律, 依法执法。正如上面所言, 成文法有其固有的缺陷, 所以执法人员要在严格执法的基础上把握法律原则的精神, 这样才能保障执法的合理合法。国家制定法律的目的是规范社会, 规范人们的行为, 因此, 法律已经制定变成为公民行为的一般准则, 不过是基于道德还是囿于法律的强制, 守法都是一个国家公民的基本义务。刑事诉讼法原则作为刑事诉讼法的一部分必然也是人们守法的基本内容之一。
三、刑事诉讼法原则对刑诉法修改的意义
刑事诉讼法原则对刑诉法修改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刑诉法原则对立法的意义。这个问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论述, 首先在现有刑事诉讼法原则的指导下完善刑事诉讼法, 其次在国际刑事诉讼法原则的指导下对我国的刑事诉讼法进行完善与补充, 最后在刑事诉讼法原则的指引下实现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良法之治。
(一) 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原则的很多规定都是很有作用但却很少体现在刑事诉讼法条文当中的, 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刑事诉讼法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刑事诉讼法的原则。在新的刑事诉讼法的修改中要在条文中充分体现刑事诉讼法的原则, 不断充实刑事诉讼法的原则。在新的刑诉法修改的中就注意到了这一现象, 例如对检察院的检察监督原则的细化就是很好的体现, 新的刑诉法规定“人民检察院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决定执行是否合法实行监督”, “在复核死刑案件过程中, 最高人民法院应当将死刑复核结果通报最高人民检察院”, 这都是人民检察院检查监督原则的体现, 当然, 这也是对这个原则的完善。
(二) 一些我国法律并没有规定为刑事诉讼法的原则对我国刑诉法修改的推动与完善。在这里首先要明确并不是仅仅法律明文规定的刑事诉讼法原则才可以作为刑事诉讼法的原则, 刑事诉讼法没有明文规定的都不是刑事诉讼法的原则。并不是每个国家都明文规定了刑事诉讼法的原则, 只要是对整个刑事诉讼法的活动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和规范作用的, 为刑事诉讼所独有的, 构成其他程序规范的出发点和原理的行为准则, 都应被视为刑事诉讼法原则。例如, 无罪推定原则, 禁止双重危险原则以及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 这些原则虽然没有规定在刑事诉讼法中, 但是并不能否定其对我国刑事诉讼法的指导与修正作用。在此次修正案中将四十三条改为五十条, 在条文中间增加了“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 虽然这个条文没有被刑事诉讼法规定为原则, 但是却被体现在条文中, 当然, 有人认为此规定与我国刑事诉讼中规定的被追诉人有如实陈述的义务是矛盾的, 我并不否定这种看法, 但是囿于各种情况, 法律规定的聊胜于无, 这就是受到了国际上刑事诉讼原则的影响, 这是外国刑事诉讼法原则对我国法治的推进。
(三) 在刑事诉讼法原则的指引下实现良法之治。法治国家应当有法律之治, 但法治国家应当不仅仅是法律之治, 同时还必须是良法之治, 即不仅要求国家受法律的约束, 而且要求法律本身具有社会正当性[4]。法治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进完善现有法律并严格守法的过程, 立法活动具有基础性作用, 其技术水平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法治状况。在科学的刑事诉讼原则的指导下进行刑事立法活动才能够实现良法之治。在我国刑诉法修正案二条中增加规定了“尊重和保障人权”, 这是宪法保障人权原则在刑事诉讼法中的体现, 这也是将刑事诉讼法宪法化的过程, 这是符合国际趋势的。这是法治不断进步的表现, 在此次刑诉法修改中体现法治进步的方面比较多, 例如在辩护方面主要体现在提前了律师介入诉讼的时间, 扩大了指定辩护的范围, 进一步贯彻上诉不加刑原则, 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复核死刑案件, 应当讯问被告人等规定都是法治进步的表现, 也都是在刑事诉讼法原则的指导下进行的变革。
我国在进行刑诉法修改的过程中依据刑事诉讼法原则取得了一些进步, 但是也存在一些缺陷, 如上文提到的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只是在条文中有所体现, 在实践中也只能流于形式而不会对被告产生实质的益处, 还有一些原则贯彻的不彻底, 如禁止双重危险原则, 禁止双重危险原则应该是禁止通过提起再审而加重被告人刑罚的, 但是在我国却可以, 这就是不彻底的表现。所以我国的刑事诉讼原则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是需要完善的。只有对我国刑事诉讼原则进行深入的研究才能对我国的立法实践产生更为广泛和有益的推动。
参考文献
[1][2]万毅.论刑事诉讼法原则[D].西南政法大学, 2002.
[3]谢佑平.万毅.刑事诉讼法原则的功能探析[J].河北法学, 2002, (1) .
[4][德]哈特穆特·毛雷尔.行政法学总论[M]高家伟译.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0:106.
作文修改的意义 篇2
—— 一论修改宪法的重大意义
有国家根本大法的与时俱进,才有各项事业发展的基业长青。这是宪法发展的基本规律,也是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载入国家根本法,把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上升为宪法规定。这是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体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必将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有力宪法保障。
法律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我国宪法的发展历程也体现这样的特点。从1982年宪法公布施行后到本次宪法修改前,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和发展,在党中央领导下,全国人大先后4次对宪法作出修改。这些修改,有力推动和保障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有力推动和加强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践表明,宪法只有不断适应新形势、吸纳新经验、确认新成果、作出新规范,才具有持久生命力。可以说,随着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与时俱进、完善发展,是我国宪法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一条基本规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提出一系列重大政治论断,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这次宪法修改,把党的指导思想转化为国家指导思想,对于进一步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充分发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国家各项事业、各方面工作的指导作用,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意义重大而深远。
这次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站在健全完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制度安排,包括坚持党的领导、人大制度、统一战线制度、宪法宣誓制度、国家主席任期制度、国务院管理制度、地方立法制度、监察制度等各个方面。这些重大修改,充分体现党和人民的共同意志,充分体现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发展成果,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在这个意义上,本次全国人大表决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不仅让我们国家的根本法紧跟新时代步伐,让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更加完善发展,让党和人民意志得到更加集中的体现,更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里程碑。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翻开新修订的宪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鼓舞人心,未来中国的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政治保证等清晰鲜明。以这次修改宪法为起点,更好发挥宪法的规范、引领、推动、保障作用,我们必将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团结凝聚最广大人民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二论修改宪法的重大意义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高票表决通过了宪法修正案。这一结果,充分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体现了党的主张与人民意志的有机统一,对推动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发展,在新时代发挥“治国安邦总章程”的根本性作用,对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广泛动员和组织全国各族人民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而奋斗,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宪法乃九鼎重器。此次宪法修改,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整个修改过程,始终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反映人民的需求和愿望,严格遵循宪法修改的法定程序,是一次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生动实践,也是一次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大创新,充分体现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坚定信念。
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捍卫宪法和法律尊严,同时,宪法也要为坚持党的领导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宪法修正案,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载入国家根本法,特别是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把“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写入宪法总纲第一条,必将进一步在全体人民中强化党的领导意识,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向前推进。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就是支持和保证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确保人民当家作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无论严格依法按程序办事、充分体现人民意志的宪法修改过程,还是党的领导、人大制度、统一战线制度、地方立法制度、监察制度等宪法修正案制度设计,都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这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了更加坚实的群众基础。
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此次宪法修改,贯彻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要求,注重从政治上、大局上、战略上观察处理问题,注重从宪法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内在要求上思考解决问题,维护宪法权威性,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宪法修正案充分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推进理论、实践和制度创新的重大成果,在总体保持我国宪法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的基础上推动了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发展,促进全面依法治国迈出坚实步伐。
从我国法治的发展进程来看,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贯穿始终的一条指导方针。深刻领会宪法修改的重大意义,更好发挥宪法国家根本法作用,我们就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色和优势更好发挥出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
学习宪法
尊崇宪法
——三论修改宪法的重大意义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是对我国宪法的又一次重大完善。更好发挥宪法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中的重大作用,需要学习宪法、尊崇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在全社会弘扬宪法精神。
总书记强调,“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修改宪法,正是为了更好实施宪法,更好发挥宪法的国家根本法作用。此次宪法修改,反映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新实践,对党和人民创造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进行了及时确认,集中体现了党和人民意志。学习宪法、尊崇宪法,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才能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我们要把实施宪法摆在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突出位置,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工作,为保证宪法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政治和制度保障,以宪法修改为契机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学习宪法、尊崇宪法,首先要抓住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我们党首先要带好头,坚持依宪执政。要把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要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习宪法法律的制度,推动领导干部加强宪法学习,增强宪法意识,带头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对宪法法律保持敬畏之心,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群众真诚的信仰。宪法只有深入人心,宪法实施才能真正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宪法学习宣传教育,弘扬宪法精神、普及宪法知识,为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营造良好氛围。此次宪法修改,对于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维护总书记在党中央、在全党的核心地位,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至关重要、影响深远。全社会要广泛开展学习宪法、尊崇宪法的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宪法意识,使遵守宪法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强大推动力。
作文修改的意义 篇3
1 2013-2016新规则修改的具体内容分析
1.1 接发球中连击与持球的判罚
新规则要求在用上手传球动作接对方的发球时, 如出现连击或持球, 应判犯规 (经国际排联2013年4月5日召开的行政理事会决定, 此条规则延缓执行) 。在以往的比赛规则中是允许出现接发球有轻微连击或者持球现象的发生, 这个规则的改变对接发球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必须更加准确稳定的接好一传。
1.2 自由人规则的修改
1.2.1 自由人人数的限定
对于自由人规则方面的修改比较大, 新规则明确规定了每支球队有权在在记录表上登记的队员名单中指定最多两名特殊防守队员:自由防守队员。所有的自由防守队员必须在比赛前登记在记录表规定的位置。自由防守队员在场上时为场上自由防守队员, 如果该队还有另外1名自由防守队员, 将成为第2自由防守队员。任何时候只能有1名自由防守队员在场上。
1.2.2 自由防守队员涉及的行为限定
在比赛过程中自由人的要求没有改变, 但是明确规定了第二自由人的替换要求。场上队员可以被任何自由防守队员替换, 场上自由防守队员可以由原场上队员替换, 也可以由第2自由防守队员替换。
1.2.3 指定新自由防守队员
如果自由防守队员被判罚出场或取消比赛资格, 他/她可以被第2自由防守队员替换。如果该队只有1名自由防守队员, 则有权指定新的自由防守队员。另外特殊换人没有次数限制, 同时也可以指定新的自由人为场上队长, 但是规则限制场上队长的一切权利。
1.3 对于对于位置的要求
新规则明确规定了关于位置错误的判罚, 如果队员的场上位置与位置表不符没有及时发现, 发现时位置错误一方必须恢复正确站位, 对方所得比分保留的同时得1分并获发球权, 位置错误一方在位置错误期间所得的分数一律取消。
新加入了关于未注册队员参赛的判罚, 当一名没有在记录表上登记的队员在比赛中被发现, 对方所得比分保留的同时得1分并得发球权, 该队将失去发现之前所得的比分和/或局数 (0:25, 如果必要) , 同时必须提交一份修订后的位置表并选派一名新的注册队员进场, 代替非注册队员的位置。
1.4 其他细节的修改
首先是语言更加准确精炼了, 比如“告诫不文明和惩处违背公正的行为, 行使规则的教育功能。”改成了“教育不文明和处罚违背公正的行为。”将促进排球运动的发展提到了前面, 而把娱乐大众放到了后面, 并明确提出了让排球比赛更具观赏性的要求。比赛之间球员可以在各自的无障碍区进行活动, 规则明确的提出了场地的分配, 强调了各自的问题。在佩戴眼镜方面增加了隐形眼镜这一项。球的整体或部分从延长空间进入对方无障碍区, 可以在下列情况将球击回这一规则则将延长空间改成了非过网区, 而在过中线犯规中提出了, 两只或者整只脚越过中线犯规等。对受伤运动员的处理则是更加人性化了, 例如受伤运动员的换人教练员就不用打出手势, 还有就是原规则要求同一换人间断是不能再次换人的, 新规则则把受伤队员替换改成合理的换人。
2 2013-2016新规则修改的意义以及对排球比赛的影响分析
2.1 接发球连击与持球判罚对比赛的影响
由于排球比赛中发球速度较快对接发球队员来说都是一个挑战, 所以在以往的规则中对在接发球过程中使用上手传球技术时产生的连击与持球是允许的, 在新规则中明确了这是一个犯规行为, 但是随后的国际排联会议中暂缓了这一规则, 也就是说在现行比赛中继续执行老的规则。其实这一规则的修改如同以往对排球比赛中触网规则的修改一样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特别是高水平比赛中影响更大, 尽管暂缓实行了, 但是也明确的写进了新规则中, 那么就要去队员在训练与比赛中注意这一问题, 加强一传的练习, 增加一传的稳定性, 从而保证一攻的连续性。在这一规则的前提下, 各个球队肯定会加大接发球的训练, 进而增加排球比赛的观赏性。
2.2 自由人规则的修改对比赛的影响
自由人规则方面做了很大的改动, 篇幅也占比最大, 可以说是本次规则修改的重头戏, 主要的修改方向就是关于双自由人的轮换问题, 以及当场上一名自由人不能使用时临时指定另一名自由人的要求。本次修改明确了球队自由人的数量限制, 以及各种情况下的替换要求, 这样的规则修改着重在于加强一个球队的防守能力, 也是提供排球比赛观赏性的一个重要举措, 跟前面提到的上手接一传的规则修改是遥相呼应的, 双自由人阵容能够明显的提高球队在防守端的各项要求, 相应的队伍就要少配备一个进攻位置, 此消彼长之下, 攻防两端将更加平衡, 回合数会相应增加, 这个时候的比赛观赏性将大大提高, 这也是排球竞赛规则修改的一个主要方向。同时此规则也将要求球队在进攻端加强个人的进攻实力, 面对对方较好的防守的情况下, 只能是通过提高进攻端的实力来赢取比赛, 在这种相互影响之下, 排球比赛将变得更加精彩。
2.3 排球比赛场上位置的修改对比赛的影响
位置错误的判罚问题没有较大的变动, 要求位置错误一方在此期间所得分数全部取消, 并加入了关于未注册队员参加比赛的情况处理, 处理相当严格。这项规则的修改对于比赛的影响不算太大, 较之前的修改也不算明显, 这种关于比赛诚信的问题应该会在大赛中较少的涉及到, 更多的是对于比赛道德的问题, 同时要求教练员在布置场上位置时精力集中, 进行合理的排兵布阵, 另外要端正态度, 积极参赛, 保证排球比赛的公平公正。
2.4 其他细节修改对排球比赛的影响
本次规则修改的细节相对较多, 措辞变得更加缜密, 更加趋于人性化, 另外一些小细节的改动也体现了排球比赛的人文性, 例如关于受伤队员的换人问题, 以及过中线犯规等问题, 要求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更加注意细节, 同时保证比赛的流畅性以及观赏性, 充分体现排球运动的人文关怀, 告诉所有人排球比赛不光是冷冰冰的, 也是具有人文关怀精神的。细节的修改进一步规范了比赛, 使比赛攻守两端更加平衡, 考验运动员、教练员的综合素质, 提高比赛的观赏性, 促进排球运动的发展。
3 排球规则修改的方向展望
3.1 明确鹰眼挑战的详细规则
鹰眼挑战已经在体育竞技赛场上广泛使用了, 并且在排球赛场上也已经崭露头角, 但是竞赛规则没有指定关于鹰眼挑战的详细要求, 对于鹰眼挑战的具体使用规则, 例如挑战次数, 挑战失败的处罚问题等等都会是新规则添加的内容, 通过鹰眼挑战使比赛更加公正, 更加精彩, 也为比赛添加了更加戏剧化的内容, 新规则加入鹰眼挑战后会让排球比赛更加完善, 推进排球运动的发展。
3.2 双自由人的使用
对于双自由人问题已经有了很多的探讨, 现有的规则也对双自由人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比如两个自由人都可以随机替换, 在只有一名自由人的时候, 可以指定新的一名自由人等等, 那么这里所说的双自由人的使用是在赛场上同时使用两名自由人, 六名场上队员, 有两名自由人, 来回球的次数也会明显增多, 那么这个比赛的精彩程度肯定会有所增加。对于场上双自由人的规则可能更多的是在于限制换人方面的改进, 进攻与防守间高速转换, 在进攻端变化为单自由人增加后排进攻点, 防守端则变成双自由人, 提高防守。
摘要:文章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观看比赛录像的形式, 详细了解了排球最新规则的修改, 并分析了新规则修改的意义以及新规则对排球比赛的影响, 最后提出了排球竞赛规则修改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排球,竞赛规则,修改,技战术,影响
参考文献
[1]排球竞赛规则 (2009—2012) [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9.
[2]排球竞赛规则 (2013—2016) [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13.
[3]王学峰, 齐晓爽.2009-2012排球新规则的修改对现行排球比赛的影响[J].体育世界, 2011, (7) :72-74.
[4]宣启明.2009年排球新规则的修改对排球竞赛的影响[J].四川体育科学, 2010, (12) :93-96.
[5]郭希涛, 王占峰.新规则实施对排球比赛的影响[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0, 12 (20) .
作文修改的意义 篇4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于2018年1月18日至19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根据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新任务,有必要对我国宪法作出适当的修改。
宪法修改又称“宪法修正”。宪法修改对宪法自身的稳定性和政治的连续性都有消极作用。宪法修改实质上是宪法变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同时要注意的是,宪法修改是对宪法的部分内容进行改变的。
982年宪法公布施行后,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和发展,分别于1988年、1993年、1999年、XX年进行了4次修改。
自XX年修改宪法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又有了许多重要发展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主义,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重大战略部署,确定了新的奋斗目标。为更好发挥宪法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大作用,需要对宪法作出适当修改,把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上升为宪法规定。
【作文修改的意义】推荐阅读:
宪法修改的重要意义08-30
修改作文的范文09-21
学生作文的修改05-30
考场作文修改的技巧10-27
如何修改自己的作文12-19
小学生作文的修改11-26
中学生作文的修改论文08-25
公司法新修改及意义09-09
小学生的作文和修改评语01-30
谢谢你不修改我的作文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