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的城市之光

2024-11-08

宁波的城市之光(精选11篇)

宁波的城市之光 篇1

作为国内精明增长的典范城市, 杭州的智慧城市发展有着鲜明特点。一是, 智慧城市建设突出超前理念。杭州提出“网络建设、产业发展、应用服务”和“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居民家庭”的两个“三位一体”战略, 这与城市的精明增长理念一脉相承。二是, 突出了智慧城市经济为重点的发展方向。杭州把智慧城市经济作为产业的智慧化和智慧产业化的结合点, 一手抓产业和城市的智慧化, 一手抓智慧的产业化和城市经济化。三是, 突出了智慧城市建设的要素保障。杭州旗帜鲜明地提出要破除制约智慧城市经济发展的“人、财、地、房”要素瓶颈, 聚全城之力, 为实现城市精明增长而努力。

杭州以发展智慧城市, 实现城市精明增长的做法, 值得宁波借鉴并学习。

一、发展智慧城市是实现城市精明增长的战略选择

智慧城市被称为城市精明增长的战略选择, 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当今世界正处于从“二元世界”到“三元世界”的快速发展期。所谓二元世界, 指的是人类社会和物理世界。而三元世界, 则是加上了“信息世界”后的世界。人类社会、物理世界和信息世界三者之间的互动, 将对整个产业、城市、国家产生巨大影响。而一旦将传感器技术、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和各种高新技术融入城市的各个系统, 实现三元世界间的巧妙互动、就能形成城市建设、城市经济、城市管理和服务的升级发展, 实现城市发展的精明增长。二是智慧城市已经成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环节。依赖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化石燃料能源的上一轮工业革命已日薄西山, 建立在能源基础之上的科技也已日趋老旧, 在不久的将来, 这些生产力将消耗殆尽, 传统能源将无法提供促进增长的动力。在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浪潮中, 智慧城市的基础建设将充分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 实现高效、绿色、无污染和智能化的能源利用, 对于生产方式的革新将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建设智慧城市已成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环节。三是智慧城市正在成为四化同步发展的汇聚点。四化同步发展被认为是打破传统行业与信息产业之间鸿沟的有力武器, 而智慧城市在实现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结合、打造新的商业模式中大有可为, 尤其是在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的背景下, 促进网络经济大发展、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备受关注, 智慧城市建设正成为四化同步发展的汇聚点。

二、宁波的智慧城市发展现状

宁波的智慧城市建设始于2010年, 建设亮点可归纳为“五个并重”。

1. 坚持顶层设计和分步实施并重。

宁波突出了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统领和统率作用, 以《决定》、《行动纲要》等一批文件统领全局, 然后分行业、分领域加以推进实施, 在智慧健康、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教育等众多领域实现了深入推进, 亮点纷呈。

2. 坚持智慧应用与智慧产业同步推进并重。

宁波的智慧城市建设重应用, 在开发应用的同时, 注重对团队、产品的培育, 最后形成产业化, 即“开发一个系统, 引进一个团队, 推出一批产品, 带动一个产业”, 这条路子, 做到了系统、团队、产品和产业四方面的有效结合, 并产生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 坚持项目统筹和资金统筹并重。

与其他领域建设不同的是, 宁波的智慧城市建设坚持通盘考虑, 在项目建设的同时, 也兼顾了资金方面的考虑, 切实做到了项目立项、审核、建设、监管、运行等全过程的管理。

4. 坚持基础先行、跨部门先行和民生先行并重。

以光网城市、无线城市和3G、4G网络建设为重点, 为智慧应用系统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跨部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为突破口, 打破部门间的信息壁垒和信息孤岛, 减少重复投资和浪费;以改善民生为着力点, 让智慧城市建设惠及民生, 让市民看得见、体会得到智慧城市建设所带来的好处。

5. 坚持体制再造和机制创新。

在国内率先成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 建立了智慧城市建设督查考核机制、决策咨询和评估考核机制, 以智慧城市为主题、每年举办的智博会已成为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性博览会。

宁波的智慧城市建设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 主要有:

1.统筹协调如何进一步加强的问题。一些部门和领导对于智慧城市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尚嫌不足, 在信息资源共享和开发上的积极性不高, 导致一些重大的、基础性的应用系统建设缺乏整体性。

2.智慧产业如何进一步带动的问题。国内外的知名IT企业被引进来, 但能否留得下, 这是个现实的问题。在规范招投标方面, 宁波的本地企业规模偏小, 实力未必有外地的大公司大企业强, 在招投标上中标难度大。

3.创业创新环境如何进一步优化的问题。智慧城市建设以财政性资金投入为主, 政府与企事业单位多方参与和市场化运作的投融资机制不足;智慧城市法规、制度、技术标准的创新保障能力有待加强;在人才开发和培养方面, 智慧城市人才基地建设尚未落实, 以智慧产业为基础的人才聚集平台建设尚未形成气候。

三、进一步推进宁波智慧城市建设, 实现城市精明增长的对策建议

为进一步推进宁波的智慧城市建设, 实现城市精明增长, 借鉴杭州经验, 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进一步强化统筹协调机制建设。鉴于智慧城市建设的系统性、复杂性和重要性, 统筹协调攻坚克难必不可少。可借鉴杭州经验, 由市委书记和市长共同担任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 从社会治理、行政治理和体制改革的的高度, 打破部门之间的信息隔阂, 实现全市上下智慧城市一盘棋的通盘规划和建设。

2.进一步加快城市大数据建设。发挥政府在大数据管理与开放中的主导作用, 以政务云为中心, 聚集城市建设、环境、经济、企业产业、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数据, 加快基础设施和基础数据的整合, 政、企、民三方合作, 以大数据促企业发展, 创造新的市场与技术;加大安全防范力度, 确保个人信息不受侵犯, 实现公共信息安全与共享;加强大数据利用, 提高城市管理能力与决策水平, 更好地为市民提供服务.

3.进一步加快物联网发展。在行业层面, 发展行业物联网平台建设, 促进宁波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在城市层面, 建设车联网、家庭物联网和城市公共设施物联网平台, 提升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城市管理服务;发展物联网产业, 引进有技术力量、有发展潜力、有社会责任的企业, 培育本土企业, 开发有市场应用前景的智能化产品。加快对物联网标准的研制, 抢占物联网行业先机。

4.进一步抓好工业云和行业知识中心建设。面向宁波众多的制造业企业, 建设专业化的云服务平台, 在满足一般性需求基础上, 聚合企业所需资源, 支撑企业的核心业务发展, 形成培训与推广相结合、效果评估与提升改进相结合、以降低成本为目的的工业云服务商业模式和工业云安全策略。如可在装备制造企业开发嵌入式远程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 实施基于RFID的制造过程智能化及精益化管理应用示范, 开发打造节能减排与低碳制造应用示范。

5.进一步加强投资运维主体的培育。宁波智慧城市建设的实施主体多元, 投资分散不易集中, 对运维监管也造成一定的不便。可成立国资背景的智慧城市建设运维有限公司, 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 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数据信息资源开发、智慧应用系统建设推广及后续服务、智慧产业培育发展等领域开展工作, 为智慧城市建设重点项目及产业发展项目提供融资、投资、建设、运维、咨询等服务。

6. 进一步优化创业创新环境。加强对软件、物联网、数据服务、电子商务等领域的高成长性企业扶持。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物联网产业的信贷支持, 形成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的银企关系。通过校企合作、海外揽才、平台引才、合作聚才等多条途径, 广泛集聚、培养智慧城市建设人才, 破解制约智慧城市建设的“人、财、地、房”要素制约, 进一步形成“宜居宜业”的创业创新环境。

宁波的城市之光 篇2

我的家乡在宁波,这是一个美丽的城市。我热爱这城市的一切,但我最爱的还是这个城市的秋天。宁波的秋天来的很突然,很有“忽如一夜‘秋’风来”的感觉。

我缓缓的下了楼,一阵稍带凉意的秋风就吹了过来,发现前几天还精神抖擞的花草树木,现在有些已经开始枯黄了。你瞧:那春夏碧绿的小草现在草尖已经泛黄了,在秋风的吹拂下,东倒西歪的。那荷花池里的荷叶在秋的“欺凌”下,现状最惨,出现大块大块的黄斑,用手一碰,叶子就随风逝去了。就是四季常青的松柏,也在秋天的催促下,也换上了一件深绿的外衫。

出了小区,走在街道上,我发现道路两旁的绿化带、景观树全部都变得消瘦了许多,不时还有枯黄的树叶在你面前落下。走在铺满枯叶的道路上,不时有“咯吱、咯吱”声传来,充满了趣味,为萧瑟的`秋天添加了一丝生机。

至于大街上人们的穿着,怎么说呢?各有不同吧!很多中年人和小孩子已经穿上了长袖衬衫和外套,年纪大的老人甚至有的穿上了厚马甲。不过这对漂亮和时尚的年轻人是行不通的。看,那位迎面走来的姑娘,为了显摆自己曼妙的身姿,还穿着短裙和短袖衬衫呢?可是我分明看到,在秋风袭去的时候,那位姑娘浑身瑟缩了一下。

智慧城市 宁波先行 篇3

展,正引领着人们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发展。作为信息社会的高级形态,智慧城市可以用城市最少的资源支持最大的需求,让每一个人的生活更完美。

就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少数大城市纷纷从各自特色出发,酝酿着建设智慧城市的战略部署时,2010年9月20日,处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浙江海港城市宁波,出台了《中共宁波市委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在国内率先迈出了系统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步伐,全面吹响了宁波智慧城市建设的“集结号”。他们立志将通过智慧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和生态文明等五个方面的建设,使这座古老的港城成为耳聪目明、绿色和谐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力争于2020年跻身于国际智慧城市的行列。

“智慧”是转型升级的选择

作为一项把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推向新阶段的战略性举措,宁波人清醒地意识到,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是抢抓新一轮信息技术发展机遇、加快向信息社会转型的迫切需要。先人一步,就能抢占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制高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高点和城市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同时,加快智慧城市建设,也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树立发展新优势的迫切需要。当前,宁波市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0美元,这意味着该市已跨入新的发展阶段,以靠土地、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驱动、粗放型的民营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增长方式将难以为继。宁波将进入以转型创新来支撑发展的新阶段,进入加快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的新阶段,经济转型升级迫切需要找到新的路径。

此外,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还是应对城市化发展新挑战、打造高品质生活城市的迫切需要 。当前宁波城市化率已超过60%,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快速增长,未来五年宁波将步入城市化中后期,城市发展将全面进入功能开发新阶段,会面临城市管理、民生改善、城市交通、环境资源等方面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应该说,建设智慧城市,对宁波来说是可行的。在新一轮发展竞争和机遇面前,宁波具有加快推进智慧城市,率先向信息社会迈进的良好基础和独特优势。

首先,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在宁波,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现代农业设施、制造业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信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连续3年超过千亿元,2009年实现产值1207亿元,其中电子产品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总产值1031亿元,在全省乃至全国有重要地位。

其次,有创业创新的文化特质。宁波具有善创业、敢创新的文化特质,是中国综合创新能力50强市、国家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并先后获得国家科技奖15项,11个县(市)区全部跨入全省科技强县行列。

其三,有较强的科教研发能力。宁波拥有14所高等院校,拥有中科院材料研究所、兵科院宁波分院等一批高水准的专业研发机构,建立了一批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建成了全省规模最大的集约式宁波研发园,拥有422家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4家科技企业孵化器,人才总量达到78.5万人。

其四,有坚实的信息化基础。宁波已经建成了覆盖全市的高速城域宽带网、无线网,互联网接入用户达到175万户,手机用户达到1006万户;全市农村有线电视覆盖率达到99.8%,计算机普及率超过37%,1862个行政村建成了综合信息服务站;11家企业进入全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30强,4家企业入围浙江省信息产业外贸出口10强,获得了“2010中国城市信息化十佳城市”和“2010中国城市信息化示范城市”。

其五,有相对规模的应用市场优势。宁波有塑料、化工、家电等一批在国内行业中有重大影响的电子交易中心和商务平台,全市95%的进出口企业应用互联网开展业务,孵化培育了“国字号”行业网站公司180余家,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占比高达70%,电子商务成熟度位居全国城市前10位。

其六,有比较完备的法规保障。宁波借助其计划单列的体制优势和较大城市的法规立法优势,制定实施了《宁波市信息化条例》、《宁波市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宁波市社区服务信息系统建设系统技术规范》等一批法规、规章,信息化法规建设和依法行政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社区信息化标准体系和第四方物流标准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体制和法制保障。

“应用”是智慧城市的引擎

宁波市信息产业局有关人士这样描绘智慧城市;从本质上讲,智慧城市就是将人的智慧和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发现城市运转和城市发展中的问题,并更好地予以解决。比如,建设出租车智能服务管理系统、数字公路系统等智慧交通系统将有效缓解“出行难”、“出行堵”等问题;建设远程医疗救助系统、远程医疗电子结算系统等智慧健康保障系统使市民小病不用去医院,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网络看医生;通过智慧化的管理,城市生产生活的能源消耗率和污染排放率可以明显下降,使我们的城市更加绿色、低碳、高效、美丽。

而这些,与“应用”紧密相连。宁波智慧城市的建设正是要严格遵循“以智慧应用为导向,以智慧产业发展为基础,以市场需求和创新为动力”的指导思想,坚持“政府主导,合力推进;立足产业,发展应用;基础先行,创新引领;重点突破,示范带动;开放合作、注重实效”的原则,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建成一批成熟的智慧应用系统,形成一批上规模的智慧产业基地;通过十年的努力,把宁波建设成为智慧应用水平领先、智慧产业集群发展、智慧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具有国际港口城市特色的智慧城市。

在《中共宁波市委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中,赫然排在智慧宁波建设四大任务之首的就是:加快推进十大智慧城市应用体系建设。

这十大智慧城市应用体系包括智慧物流体系、智慧制造体系、智慧贸易体系、智慧能源应用体系、智慧公共服务体系、智慧社会管理体系、智慧交通体系、智慧健康保障体系、智慧安居服务体系和智慧文化服务体系。其重点内容

可概括为三方面:

一是产业经济应用体系。主要是推广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产业基地和监管部门中的应用,完善第四方电子商务物流市场,推进现代物流服务系统建设;推动机械装备、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等重点制造行业的制造过程向高端信息化发展;大力发展网络市场,建设专业国际贸易服务平台,发展国家级电子商务网站;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建设智能电网。

二是公共管理服务应用体系。主要是推进行政审批、企业信用、食品药品监管等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推进各专业应用系统与81890、市民卡、信息亭等服务平台的无缝联接;推进智慧安保系统建设,完善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推进数字城建、数字城管平台、经济管理综合平台、综合电子监察系统建设;推进智能出行服务系统、电子收费系统、港口信息管理系统等智慧交通系统建设。

三是智慧民生应用体系。重点建设医疗急救、远程挂号、电子收费、电子健康档案、数字远程医疗等系统;加快智慧家居、智慧楼宇、智慧社区建设;促进数字电视、电子娱乐、电子书刊、数字图书馆发展;构建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其发展路径为:遵循试点先行、形成示范、先易后难、逐步推广的发展模式。其中智慧健康保障和智慧物流作为十大应用系统中先行启动的系统进行建设。通过这两个系统的建设,摸索出智慧应用系统建设的经验和成功模式,为各大应用系统的建设提供借鉴和示范。

事实上,宁波市民已经在日常生活的很多方面体验到了一些“智慧城市”所带来的便利,比如手机挂号、市民卡、信息亭、交通诱导系统、数字城管等。每年,宁波市在信息化惠民、信息化兴企、信息化强政方面都有重点项目开展。

81890求助服务中心是宁波绝对的“明星”。这条开通于2001年的市民热线,不仅让宁波人有了麻烦事能直接与政府“对话”,大到政策法规、就业看病,小到问路查号、修水龙头,宁波市民都能在这里找到称心的答复。该平台整合了27个政府职能部门、790多家企业以及社会多种资源,设有经济服务中心、投诉中心、社区服务中心3个功能区,开设一条81890求助热线、一个81890服务网站,一个81890企业服务平台、一个81890爱心超市。每天有2万多名员工为市民提供咨询类、服务类、投诉建议和其他类4个层次、180多项全天候的服务。

“社区警务e超市”则能鼠标一点实现网络快速“寻人”。打开公安网的海曙分局网页,点击“社区警务e超市”,海曙区29.4平方公里土地上的6800余幢建筑、15万余间房间、127万余条人口数据一一呈现。鼠标点击,可以快速探访到每一幢楼宇里的单位、个人的相关信息。

这个集人口、场所、巡防、消防等管理功能于一体的信息化管理平台,由宁波民警自主研发,整个开发费用仅花了50多万元。曾有一位社科院专家评价说,宁波的警务e超市打破了人口管理与服务只“盯人”的传统模式,创造性地实施了“以房管人”的模式,开辟了我国城市人口信息化管理的新途径。截至目前,该超市已建成虚拟房屋6800余幢、虚拟房间15万余间,导入人口数据127万余条、单位数据2.7万余条。宁波计划以此为基础,整合各部门的信息资源,打造成全市各部门联网的基础信息系统。

如果说以前宁波各行各业开展的信息化建设成就了一颗颗“明珠”的话,那么通过进一步的智慧城市建设,就可以串珠成链,把宁波的城市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为每一个新老宁波人打造一个品质城市。

随着《中共宁波市委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的发布,目前,《宁波市智慧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已经形成,“智慧宁波”的美好蓝图已基本绘就。宁波市委市政府成立了领导小组和5个推进小组,正科学、有序、有力地推动着智慧城市的建设工作,希望通过重点突破、示范带动的方式,分步、务实地探索智慧城市建设的路径。

去年以来,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国台办已经确定宁波为两岸无线城市合作的试点城市;

在世博会“信息化与城市发展”主题论坛期间,宁波市成功签下与东软集团、中国普天、新一代专网通信技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等12个在智慧产业方面的合作项目,总投资额达23亿元;

去年9月,宁波中国移动等20家单位签约19个智慧城市建设项目,总投资209亿元;

2010年,作为智慧城市的先行启动项目,十大智慧应用系统中的两大系统(智慧物流和智慧医疗保障),以及六大智慧产业基地中两大基地(杭州湾新区智慧装备与产品研发制造基地、宁波国家高新区“软件研发推广产业基地)已经启动建设。各县(市)区、重点园区也积极推动智慧城市配套产业基地建设。

根据规划,通过十年的努力,宁波将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特色的智慧城市、中国领先的智慧应用城市、先进的智慧产业基地和具备领先的智慧基础设施的城市。

宁波建设“智慧城市”的路径探析 篇4

“智慧城市”是指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 从而对城市的民生、环保、公共安全、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作出智能的响应, 为人们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以实现经济社会活动最优化的城市发展新模式。

(一) 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

从城市信息化发展的进程来看, 我们已经历了数字城市的建设阶段, 在政府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各领域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方面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智慧城市是在数字城市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比数字城市更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联、更深入的智能。

(二) 智慧城市是涉及城市各领域的全新发展模式

智慧城市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性概念, 更是一个建立在技术保障基础之上, 广泛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条件的理论体系, 是信息社会城市发展的更高层次理论描述;智慧城市具有鲜明的层级性, 其总体构成是建立在城市大学科的系统框架之上, 而不是单纯沿袭数字城市的技术实现体系;智慧城市不是城市各领域管理信息系统的简单建立与应用, 其特性主要体现在城市综合信息的整合, 以及各种应用系统的关联与协同, 是城市先进性的最直接表现形式。

(三) 生态环保理念融入智慧城市内涵中

低碳经济的发展使城市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智慧城市内涵解读中已包含了人们的生态诉求。“城市, 让生活更美好”是智慧城市追求的终极目标。新加坡和斯德哥尔摩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把环境保护放在非常重要位置, 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实施企业清洁生产, 倡导循环经济, 建设资源集约型社会。

(四) 智慧城市建设不仅是技术问题, 也是人的智慧提升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 城市人口大量集聚, 给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活环境和城市管理造成很大压力。因此, 在城市信息化建设中, 无论是实施什么样的城市发展战略, 其出发点都是为居民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智慧城市”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改善、强化城市管理和服务的手段之一。假若城市的道路是一个常量, 而汽车是一个变量的话, 那么即使交通管理再“智慧”, 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交通堵塞问题。所以, 要真正使城市“智慧”起来, 首先要解决人的智慧问题, 重视教育和人才的培养, 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 为人们使用“智慧”技术, 享受“智慧”生活打下基础;重视制度规范建设, 为“智慧”的发展提供保障。

二、宁波建设智慧城市的基础条件分析

(一) 宁波港口经济优势得天独厚

宁波港拥有不可多得的地理和经济区位优势, 港口处于中国大陆海岸线中部、南北沿海航线和长江黄金水道“T”型交汇点, 向内连接沿海各港口, 江海联运覆盖整个华东地区及长江流域七省两市, 向外直接面向东亚及整个环太平洋地区, 1000海里范围内可连接香港、高雄、釜山、大阪、神户这些重要的国际性货物集散港, 是中国沿海和远洋运输辐射的理想货物集散地, 由此成为发展智慧物流、智慧贸易、智慧水上交通的理想地。

(二) 宁波的社会信息化基础良好

宁波先后获得“2010中国城市信息化十佳城市”和“2010中国城市信息化示范城市”等一系列荣誉, 尤其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信息化与城市发展”主题论坛在宁波成功举办, 为汇集全球智慧、建设智慧宁波带来了难得契机。

(三) 宁波综合实力基础好起点高

宁波市人均GDP已经超过1万美元, 创新型城市建设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连续两次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 经济社会发展的许多指标位居全国前列, 这些都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

(四) 宁波具有创新开拓精神的优良传统

宁波秉承“诚信、务实、开放、创新”的城市精神, 具有敢抓机遇、善抓机遇的优良传统。改革开放30余年宁波取得巨大成就, 就是因为抓住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开放型经济, 从而为宁波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建设智慧城市, 是宁波面临的一次新的、难得的发展机遇。

三、宁波建设智慧城市路径探析

(一) 加快推进宁波智慧城市核心平台建设

智慧城市的核心是物联网体系的建设。由于传感器标签成本过高, 使得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推广困难重重。在当前阶段, 宁波市政务领域应先行开展物联网的应用, 来加大政府部门物联网应用力度,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政府行政效能, 提升政务管理水平, 同时也可以促进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促进其向更深层次和更广泛的领域发展。

(二) 智慧城市建设应以经济转型升级为抓手

宁波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 要以一种更长远的眼光审视规划未来的发展, 传统落后的产业应逐渐退出市场, 大力推进以智慧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 扶持高附加值的服务经济发展。宁波有基础和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要抓住机遇, 加快由一般制造向智慧制造转型升级, 抢占智慧制造产业的先机和高地。

(三) 立足实际, 因地制宜地向智慧城市转型

不同的城市条件不同, 所以迈向智慧城市的路径也不同。不能盲目模仿。不能要求几年时间内达到伦敦、新加坡、斯德哥尔摩等城市水平。城市的智慧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 必须遵循其客观的发展规律。一定要注重立足于宁波市实际, 选择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有效路径。根据宁波现有基础, 宁波应“以政府为主导、人才引进、立足产业、项目建设、基础先行、创新引领、重点突破、示范带动、开放合作”等途径开展智慧城市建设。

(四) 智慧城市建设要“由点到面”

目前国内外智慧城市的建设主要从各种项目、各个领域开始, 通过小范围、单个行业的应用, 达到由点到面的提升。国外许多国家是从智能建筑发展到智慧区域的。新加坡政府投入巨资对智能建筑进行研究, 进而规划将新加坡建成“智能城市公园”。瑞典的斯德哥尔摩的智慧化建设是从智能交通项目入手的, 实现由一个点到面的发展。宁波应找准突破口, 开始着手智慧港口、智慧物流建设, 由此及彼, 逐渐展开智慧城市建设。

(五) 加大创新力度

创新驱动是智慧宁波发展的强劲动力。宁波具有创新开拓精神的优良传统。在建设智慧城市的大背景下, 宁波应进一步整合力量, 深化改革, 用创新思维推动智慧城市建设与产业升级。

另外, 需要构建一流的创新载体。智慧宁波必须要有创新载体的集聚区, 积极推进市、地区级软件园区、工业设计园区、科技园区、都市产业园区等创新创业载体的建设, 优化园区功能布局, 引导智慧型企业向园区集中, 形成集聚效应。

(六) 实施引进人才战略

实施正确的人才战略是智慧城市的决定性因素, 建设智慧宁波, 必须有正确的人才战略作支撑。人才战略需注意三方面要义:一是构筑平台, 促进人才信息交流互动。二是营造优良的环境。人们常说“栽好梧桐树, 引来凤凰栖”。引来人才, 还得考虑留住人才, 所以政府在针对人才一些政策方面须要优先考虑。三是引进何种人才。宁波市在未来重点引进各类拔尖人才、紧缺型专门人才、智慧城市建设的高层次领导人才、高层次的技能人才。

四、总结

智慧城市一个时代感很强的话题, 但具体到实际的操作上, 一定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着眼大势, 以民为本, 敢于创新, 通过智慧宁波助推宁波国际化港口城市目标的实现。智慧宁波的建设一定要坚持让信息化惠及市民百姓, 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导向, 努力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和城市品质。

宁波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篇5

(一)无电梯的住宅除底层架空层及车库外,总层数应不超过六层;?

(二)中学教学楼不宜超过五层;?

(三)小学教学楼不宜超过四层;?

(四)幼儿园、托儿所不宜超过三层。

第三十条 面临城市道路的建筑高度,除应符合消防、日照和沿街景观等要求外,同时宜符合下列规定:?

(一) 沿路建筑高度(H)一般控制在1.2─1.5(W+S)?

W─道路红线宽度?

S─建筑后退距离?

(二) 道路交叉口的建筑高度,按宽路计算,但沿窄路部分的建筑长度超过30米时,其超过部分按窄路确定。?

(三) 城市主要道路和中心地段的建筑高度可视建筑空间环境、天际轮廓线等要求决定。

第八章 居住区规划

第三十一条 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各级标准控制规模应符合表九的规定,其规划结构可以采用居住区─小区─组团、居住区─组团、小区─组团及独立式组团等多种类型。?

〈表九〉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

居住区 小区 组团

户数(户) 10000─15000 ─4000 300─700

人口(人) 30000─50000 7000─15000 1000─2500

第三十二条 居住区规划总用地,应包括居住区用地和其他用地两类。居住区内各项用地所占比例的平衡控制指标,应符合表十的规定。?

〈表十〉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

序号 用地构成 居住区 小区 组团

1 住宅用地(R01) 45-60 55-65 60-75

2 公建用地(R02) 20-32 18-27 6-18

3 道路用地(R03) 8-15 7-13 5-12

4 公共绿地(R04) 7.5-15 5-12 3-8

5 居住区用地(R) 100 100 100

第三十三条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及规模配置参照国家及本市相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四条 人均居住用地控制指标应符合表十一的规定。

第三十五条 居住区内各类建筑应体现地方风格,并具有个性特点,群体建筑与空间层次应在协调中求变化。居住区内应精心设置建筑小品、绿地,组织好户外的休闲和体育活动场地,丰富和美化环境。

第三十六条 合理安排市政配套设施。配电间、开闭所、水泵房、公共厕所、垃圾收集站、气化站等宜结合其他建筑布置,并注意设计的美观与整体的协调。消防及生活水池应埋入地下,地面覆土深度不少于0.5米,并适宜绿化。

第三十七条 居民委员会及物业管理用房等宜与其他建筑组合或集中布置,避免单独、分散设置,以减少小区建筑密度,增加绿化面积。

〈表十一〉人均居住用地控制指标(平方米/人)?

居住规模 层 数

宁波市规划区

居??住??区 多层 16-22

多层、中高层 15-20

多层、中高层、高层 13-17

多层、高层 13-16

小???区 低层 20-25

多层 15-20

多层、中高层 14-20

中高层 13-15

高层 10-13

组????团 低层 20-23

多层 14-16

多层、中高层 12.5-15

中高层 12.5-14

多层、高层 10-13

高层 8-10

注:本表各项指标按每户3.0人计算

第三十八条 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小区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数量应控制,其出入口间距应不小于150米。?

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米或总长度超过 220米时,应设不小于4米×4.5米的消防通道;人行出入口间距不宜超过80米。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长度不应大于120米,并应设不小于12米×12米的回车场地,当为高层住宅时需满足大型消防车回车要求。?

居住区道路:红线宽度应在16棗24米?

小 区 道路路面宽应在 6.0棗12米?

组 团 道路路面宽应在 3.5棗6.0米?

宅 间 道路不宜小于3.0米

第三十九条 住宅区内应按表十五的规定配置机动车车位,其中室外停车位应占总停车位的20%左右。

第九章 城市道路、广场、停车场、加油站

第四十条 城市道路规划应严格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以及有关专业规划要求执行。

第四十一条 按城市道路在路网中的等级、交通功能和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等,市区的道路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类。?

道路用地由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分隔带和绿化带等五部分组成。?

各类规划道路行车速度与规划红线宽度参见表十二。?

〈表十二〉 各类规划道路行车速度与红线宽度

道路类别 快速路 主干路 次干路 支路

道路行车速度(公里/小时) 60-80 40-50 30-40 20-30

规划道路红线宽度(米) 50-108 34-64 24-34 12-24

第四十二条 道路横断面规划应在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道路红线宽度范围内进行,道路横断面原则上应按表十三布置,特殊情况需要采用表十三以外断面的,须经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 表十三〉道路横断面布置

断面宽度 人行道

非机动

车道

(辅道)

分隔带

(绿化)

机动

车道

中心

分隔带

机动

车道

分隔带

(绿化)

非机动

车道

(辅道)

人行道

108 4 12 20 12 12 12 20 12 4

68 4 8 4 12 12 12 4 8 4

64 4 8 4 12 8 12 4 8 4

50 5 5 2 12 2 12 2 5 5

44 4 4.5 1.5 11 2 11 1.5 4.5 4

40 5 5 2 16 2 5 5

34 3.5 4.5 1 16 1 4.5 3.5

28 5 8 2 8 5

24 4 16 4

16 3 10 3

12 2.5 7 2.5

第四十三条 道路纵断面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

非机动车车道的坡度不宜超过3%,机动车车道的坡度不宜超过6%,并应按有关规定控制坡长。

第四十四条 道路与道路交叉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道路相交宜采用正交,必须斜交时,交叉角不应小于45度,不宜采用错位交叉、多路交叉和畸形交叉。?

(二) 交叉口分平交和立交两种。高速公路与快速路、快速路与快速路交叉必须采用立交,并必须按规划留足立交用地。?

(三) 快速路、主干路或中央设隔离带的城市干道,一般应根据交通要求建设人行天桥或地道。

第四十五条 道路平面交叉口建筑红线必须满足视距三角形后退要求。道路交叉口的转弯半径一般按以下要求控制:主干路为30米至40米;次干路为15米至25米;支路为10米至15米。

第四十六条 主干路及次干路的平交路口应根据车流量、流向等实际情况,采用渠化交通。渠化交通的拓宽车道宽为3.5米,其进口车道的直线长度一般为40米至70米,出口车道的直线长度一般为30米至60米。

第四十七条 在城市干道上严格控制开设车辆出入口,一般可按主干路每200米、次干路每100米设一个。有大量车辆出入的单位确需开设出入口的应尽量在次要道路或专用道路上开设,并须经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四十八条 停车场(库)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机动车停车场(库)的服务半径,在城市中心地段一般不超过500米;在一般地段不宜超过800米。?

(二)停车场(库)的出、入口不宜设在主干路上,可在次干路或支路上开设,距主干路交叉口距离应大于50米,且应有单独的车行道。停车场(库)单位车辆的停车面积应符合表十四的规定。?

〈表十四〉

露天(平方米/车位) 室内(平方米/车位) 路边(平方米/车位)

机动车停车场 25-35 30-35 16-20

自行车停车场 1.5-1.8 1.8-2.0 1.0-1.5

注 :

1、表内机动车车位面积以小型汽车为计算当量。?

2、各类机动车辆与小型汽车停车位的面积换算系数为:?

微型汽车:0.7 中型汽车:2.0 大型汽车:2.5 铰 接 车:3.5

第四十九条 各类建设工程实施停车位配建指标控制要求宜符合表十五的规定。

第五十条 Ⅰ、Ⅱ类地上汽车库、停车数大于100 辆的地下汽车库及停车数大于50辆的地面停车场的出入口不得小于两个,其中一个出入口的宽度不得小于7米,出入口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10米。 除此以外还可另设一个不小于7米宽的出入口。?

〈表十五〉 建 设 工 程 停 车 配 建 位 指 标

序?号 类别 单位 指标 备注

机动车 自行车

1 一类住宅 车位/户 1.0-1.5

高层公寓机动车0.3-0.5

2 二类住宅 车位/户 0.2-0.5 3.0

3 市属行政办公 车位/百米2建筑面积 0.5-1.2 4.0

4 非市属行政办公 车位/百米2建筑面积 0.25-0.8 4.0

5 博物馆、群艺馆、科技馆、图书馆、展览馆 车位/百米2建筑面积 0.6 4.0

6 文化活动中心 车位/百米2建筑面积 1.0 4.0

7 会议厅、礼堂 车位/百座 3.0-3.5 30

8 剧场、市级电影院 车位/百座 4.0 20

9 一般电影院 车位/百座 2.0 20

10 大型体育场 车位/百座 3.0 20

11 中小型体育场 车位/百座 1.5 30

12 大中专院校 车位/百学生 0.5 45

13 中学 车位/百学生 0.3 80

14 小学 车位/百学生 0.3 20

15 市、区级综合医院 车位/百米2建筑面积 0.3-0.5 5.0

16 其它医院、诊疗所 车位/百米2建筑面积 0.2 3.0

17 疗养院 车位/百米2建筑面积 1.0 1.0

18 商场 车位/百米2建筑面积 0.6-1.2 20.0

19 农贸市场 车位/百米2建筑面积 0.6 15.0

20 饭店、酒家 车位/百米2建筑面积 1.5 4.0

21 高中档宾馆 车位/客房 0.4-0.6 1.5

22 普通宾馆(招待所) 车位/客房 0.3-0.5 1.0

23 火车站 车位/高峰日每千旅客 3.0 8.0

24 长途汽车站 车位/高峰日每千旅客 2.0 8.0

25 公交枢纽站 车位/高峰日每千旅客 1.5 20

26 旅游区 车位/1公顷游览面积 4.0 10

27 城市公园 车位/1公顷游览面积 4.0 100

注:

1.本表机动车停车位以小型汽车为标准当量表示,其他各类机动车辆与小型汽车停车位的面积换算系数参见表十四的注2;?

2.本表不包括单位内部职工的停车指标;?

3.本表为最低指标。

第五十一条 新建城市道路和城市大型文化、体育、商业、服务、公共绿地、广场等公共场所和居住区应按有关规定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

第五十二条 公共加油站按以下要求设置:?

(一)市区范围内的公共加油站宜按1.0公里至1.5公里的服务半径设置。?

(二)加油站应大、中、小型结合,以小型为主。其用地面积可参照表十六确定。?

〈表十六〉 加油站的用地面积?

级别 一 二 三

油罐总容量(立方米) 61-150 16-60 ≤15

用地面积(公顷) 0.25-0.30 0.16-0.20 0.10-0.14

(三)加油站的进、出口宜设置在次干路上,并应附设车辆加油等候车道。?

(四)加油站的选址应符合防火规范要求。?

(五)加油站污水应经过石油截流设施(废水、油脂和残渣的截流)后才能排入城市排水管道。

第五十三条 公共交通停靠站宜按下列要求设置:?

市区公共停靠站的间距一般为500米至600米,道路交叉口附近的站位一般应设在交叉口的出口道一侧,距交叉口的直线段距离应在50米以上。?

城市干道上的停靠站应采用港湾式停靠站,其车道宽度为3.0米,直线段长度为20米至40米。

第五十四条 在城市道路上建造建筑物、构筑物时,必须满足通车净高,其中城市干道的通车净高应不少于5.0米,其他道路应不少于4.5米。

第五十五条 新建城市主干道的绿地面积占道路总用地的比例为15%,快速路、游览性道路、滨海路以及其他有美化要求的道路,其绿地率应不低于20%。

第十章 管线工程

第五十六条 在城市重要地段、主要道路以及居住区内的各种工程管线一般均应埋入地下。?

对现有架空线应根据规划结合旧城改造逐步改为地下敷设。

第五十七条 各类管线应平行道路红线敷设,走向顺直。地下管线之间的水平净距不宜小于表十七规定。地下管线的覆土深度,在快车道下应不小于1.0米;在慢车道下应不小于0.7米;在人行道下应不小于0.5米。各类地下管线之间的垂直净距不宜小于表十八规定。?

居住区内的各类管线之间的水平及垂直净距,应遵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的规定执行。管线间的水平、垂直净距确因实际困难不能达到规定要求的,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视实际情况确定。?

〈表十七〉 地下管线间的最小水平净距(单位:米)

管线名称 给水管 排水管

(雨污) 燃气管 热力管 电力

电缆 电力

排管 电信

电缆 电信

导管

给水管 0.8 1.0 1.0 1.0 1.0 1.0 1.0

排水管(雨、污) 0.8 1.0 1.0 1.0 1.0 1.0 1.0

燃??气??管 低压 1.0 1.0 1.0 1.0 1.0 1.0 1.0

中压(大气压)

(0.05-1.0) 1.0 1.0 1.0 1.0 1.0 1.0

高压(大气压)

(1.0-3.0) 1.0 1.0 1.0 1.0 2.0 2.0

高压(大气压)

(3.0-12.0) 5.0 5.0 4.0 2.0 10.0 10.0

热力管 1.0 1.0 1.0 1.0 1.0 1.0 1.0

电力排管 1.0 1.0 1.0 1.0 0.5 1.0 0.5

电信导管 1.0 1.0 1.0 1.0 0.5 0.5 0.5

建构筑物基础 3.0 2.5 2.0 1.5 1.0 1.2 1.5 1.0

行道树 1.5 1.0 1.2 1.5 1.0 1.0 1.0 1.5

道路侧石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表十八〉 地下管线间的最小垂直净距 (单位:米)

管线名称 给水管 排水管(雨污) 燃气管 热力管 电力排管 电信电缆 电信导管

给水管 0.15 0.15 0.15 0.15 0.15 0.20 0.15

排水管(雨、污) 0.15 0.15 0.15 0.15 0.20 0.20 0.15

燃气管 0.15 0.15 0.15 0.15 0.20 0.20 0.15

热力管 0.15 0.15 0.15 0.15 0.15 0.20 0.20

电力排管 0.5 0.20 0.20 0.25 0.10 0.20 0.20

电信电缆 0.20 0.20 0.20 0.20 0.20 0.10 0.10

电信导管 0.15 0.15 0.15 0.20 0.20 0.10 0.10

注:在条件许可情况下,表十七、十八的净距可按照有关专业标准执行。

第五十八条 管线的设置方位,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在道路中心线以北、以东安排雨水管、给水管、电力管、热力管;在道路中心线以南、以西安排特殊管线、污水管、电信管、燃气管。?

(二)管线的具体位置,一般按下列规定排列:?

1.在人行道下敷设电力排管、电信导管、热力管和条件允许的小口径给水、配气管。?

2.如人行道敷设不下,可在慢车道下敷设给水管、燃气管、电力排管、电信导管以及雨水管、污水管、综合管沟。?

3.如慢车道敷设不下,可将雨水管、污水管和综合管沟设置于快车道下。但快速路的快车道下不宜敷设管线。

第五十九条 下列地段的管线,宜采用综合管沟敷设:?

(一)交通运输繁忙、管线复杂、管线安排有困难的快速路、主干路以及地下铁道、立体交叉口等大规模工程;?

(二)重要城市广场及道路交叉口;?

(三)道路与铁路、河流的交叉处;?

(四)不允许随时挖掘路面的路段(如政治活动中心和外事活动中心);?

(五)开挖后难以修复的路面以及某些特殊建筑物下。?

正常状态下的电信电缆、电力电缆、给水管、热力管、排水管可进入综合管沟。

第六十条 各类管线之间应视实际情况合理避让,其基本原则是:临时管线让永久性管线;小管线让大管线;有压管线让无压管线;非主要管线让主要管线;可弯曲管线让不易弯曲管线;技术要求低的管线让技术要求高的管线。?

各种管线交叉时,自地表面向下排列的顺序为:电信电缆或电信管块、热力管线、电力电缆(低压电缆应在高压电缆上穿过)、燃气管、给水管、排水管。

第六十一条 地上管线敷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同一通道内的地上管线,应尽量集中布置在同一管架或走廊内;?

(二)不布置在地下管线埋设的范围内;?

(三)不影响交通运输、消防、检修、人行以及建筑物的自然采光和通风;?

(四)可燃性气体管道不得在存放易燃、易爆物品的堆场或仓库区内敷设;?

(五)架空电力线严禁跨越易燃、易爆的危险场所,不跨越屋顶为易燃材料的建筑物,并尽量避免跨越其他建筑物。

第六十二条 新建桥梁应根据管线规划要求,预留管线通过的位置。?

管线穿越河道时,应满足通航标准及河道整治。水下管线的覆土深度,在通航范围内不得小于2米,在其他地方不得小于0.5米。

第六十三条 地下管线检查井的设置,不得妨碍相邻管线通过和影响附近建(构)筑物的使用功能和安全。

第六十四条 管线干管应布置在靠近主要负荷中心或支管较多的一侧。?

管线与管线,管线与铁路、道路之间应减少交叉。必须交叉的,宜采用直角相交,如斜交其交角不应小于45度。在重要交叉口(包括立体交叉口)或水泥混凝土等刚性路面下,应预埋过街管。

第六十五条 在现有及规划的管线、高压走廊用地范围内不得擅自修建其他设施。当管线穿越城市道路、公路、铁路、隧道、绿地、人防设施、河道、建(构)筑物时,或与消防、净空控制区以及其他管线发生矛盾时,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协调处理。

第六十六条 非人防工程自身需要的一切管道,不得穿越人防工程主体结构。特殊情况下,允许管径在70毫米以下的给水、热力管通过,但必须在管道入口处装设阀门。污水管、燃气管等危害性管道不得穿越人防工程。

第六十七条 路灯电缆应穿入套管,并埋设于人行道或分隔带下,覆土深度不应小于0.25米,并与道路侧石外缘的水平净距不大于 0.4米。

第十一章 其他

第六十八条 沿街建筑的外装修材料及其色彩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必要时需作样板并经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方可施工。?

城市主要商业街道两侧十六层以上的高层建筑均需作外墙灯光设计。大楼的广告、招牌、分体式空调箱的位置等,应统一规划。高层建筑应设置航空障碍标志灯。

第六十九条 城市道路两侧及繁华地段的建筑物前,不得设置实体围墙,可采用绿篱、花坛、栅栏、透景围墙等。围墙的平面位置一般不宜超过建筑不可逾越线。

第七十条 沿城市道路的原有建筑,一般不得增开门窗。确有必要的,不得破坏街道绿化和原有建筑结构、造型。?

不得将城市主次干道交叉口50米以内、无人行道街巷或无配套停车位等附属设施的非商业用房改建为商业用房。

第七十一条 凡在城市规划区内的新建民用建筑(指住宅、旅馆、招待所、商店、大专院校、办公、科研和医疗用房等),应按有关规定修建防空地下室。

第七十二条 中心城区主要道路应合理安排公厕, 间距一般为800米至1000米。

第十二章附则

第七十三条 本规定中建筑管理用词的含义:?

(一)建筑高度是指建筑物室外地坪到建筑物外沿顶标高的高度。?

(二)建筑密度是指建筑底层占地面积与建筑基地面积的百分比。?

(三)容积率(建筑面积密度)是指地面以上各层建筑面积总和与建筑基地面积的比值。当地下室布置为商业、娱乐、仓库、餐厅、食堂、办公、管理等用房时,其建筑面积总和应包括该项面积。?

(四)绿地率是指建筑基地内绿地面积与建筑基地面积的百分比。?

(五)低层建筑是指建筑高度不大于10米的建筑,低层居住建筑是指层数为一层至三层,并用于居住的建筑。?

(六)多层建筑是指建筑高度为10米至24米的建筑,多层居住建筑指层数为四层至六层,并用于居住的建筑。?

(七)中高层住宅是指七层至九层住宅。?

(八)高层建筑是指建筑高度大于24米(含24米)的建筑,高层居住建筑是指层数为十层以上(含十层)的建筑。?

(九)超高层建筑是指建筑高度大于100米(含100米)的建筑。?

(十)公寓式办公建筑是指单元式小空间划分,每个单元平均建筑面积不小于180平方米,有独立的卫生设备的办公建筑。如每个单元平均建筑面积小于180平方米或有厨房设施的, 不视为公寓式办公建筑。?

(十一)一般办公建筑是指非单元式小空间划分,按层设置卫生设施的办公建筑。?

(十二)裙房是指与建筑紧密连接,组成一个整体的多、低层建筑。裙房的最大建筑高度不超过24米,超过24米的视为高层建筑。?

(十三)道路红线是指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

(十四)建筑不可逾越线是指建(构)筑物外边线不可超出的控制范围线。?

(十五)规划新区是指中心城规划区除中心城旧区以外的地区。?

(十六)中心地段是指市中心、分区中心及相邻的地段。?

(十七)一般地段是指中心地段以外的其他地段。

第七十四条 本规定所称道路和管线管理是指宁波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级道路以及给水、排水、燃气、热力、电力、电信、特殊专业管线、人防等工程及其附属设施的规划管理。

第七十五条 建筑工程、城市道路及管线工程规划应统一使用由宁波市规划局提供的地形图、座标和标高等资料。

第七十六条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违反本规定,造成严重后果的,由有关部门按规定权限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七十七条 其他未尽事宜,按国家有关规范、规定执行。

第七十八条 本规定具体应用问题由市规划局负责解释。

宁波:走在全国智慧城市建设前列 篇6

在2009年宁波市就对智慧城市建设进行了充分酝酿和前期研究,2010年5月,上海世博会主题论坛的召开直接推动了这一战略发展在宁波市的正式推出,2010年6,宁波市政府明确提出起草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定,成为全国第一个在计划单列市层面和全市层面提出智慧城市建设战略的城市。

如今,2013年伊始,宁波在这几年的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智慧应用为导向,以智慧产业发展为基础,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智慧基础设施、智慧应用体系、智慧产业基地建设,强化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整合共享,着力优化智慧城市发展环境,努力提升信息化、智能化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的融合水平,突破经济社会发展瓶颈,破解城市管理服务难题,推动科学发展,促动社会和谐,把宁波现代化国际港口建设推向新的阶段。

据宁波市海曙区区长吴胜武介绍,到“十二五”末,宁波市信息化水平将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智慧城市的智慧应用体系、智慧产业基地、智慧基础设施建设要取得明显成效,要建成一批智慧城市的示范工程,智慧城市应用商业模式创建和标准化建设要走在全国前列,力争在优势领域形成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引领能力,为建成智慧城市奠定基础。

宁波的城市之光 篇7

关键词:急救,智慧城市,智慧化

0 引言

在最新的韩剧《Golden Time》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几个场景:

(1)场景一:当救护车接到急救病人,急救人员不断的询问各个医院,哪个医院愿意接收,如果碰到棘手的患者医院还要互相推诿;

(2)场景二:当患者送到医院急救室,医生不断向急救人员询问患者的情况,如受伤部位、血压等等情况,但是一般情况下急救人员由于条件有限只能回答大概;

(3)场景三:急救医生询问患者既往病史,一般难以得到准备信息;

(4)场景四:当医院同意接收急救病人但发现手术室不够时,需要不断和既定手术人员或者手术医生协调。

(5)场景五:有车祸患者被送到了小医院,但是小医院花了半小时给患者做了CT致使患者错过最佳急救时间。

虽然以上场景不能完全反应急救中的各种情况,但也从侧面反应了一个事实:目前急救领域仍然有各种矛盾存在,正是由于这些矛盾造成的抢救时间浪费不断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基于此,同时基于宁波智慧城市建设的深入,医疗系统不断将智慧技术应用到本领域。笔者希望通过对医疗系统智慧化的预期,结合智慧城市技术及社群智能技术,对宁波智慧医疗中的一个点—急救医疗系统的智慧化做一前期研究。

1 宁波急救医疗及各大医院信息化现状

(1)120指挥系统:宁波市120信息调度指挥系统实现了市县联网,系统实现了5项功能,分别为:对手机报警的实时定位(仅限于移动公司手机);基础数据实时上传、事件预警信息上传审核与数据分析统计;地方120对市120固定电话三字段信息、手机定位信息的资源共享;突发事件应急联动,在应急情况下实现调度单转发。

(2)宁波市医疗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开通了市各大医院的网上挂号;有实时的门诊人数统计、住院床位统计;正在建立患者的诊疗系统,记录患者的诊疗信息,但目前情况看并没有完全实现;对各种急救信息目前仍为空白[1]。

(3)各大医院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有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间的参差不齐,也有医院本身重视程度造成的水平不一:笔者调查了一市大型私立医院,发现医院的信息系统互相独立,如住院系统、化验系统等等都是独立运行,没有做到统一数据库,更不用说这些数据能实时保存到市医疗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上,作为病人以后诊疗或急救的参考。

2 智慧宁波下的急救系统

2.1 120指挥系统智能化

120指挥中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但要负责急救车辆、急救医院的指挥、沟通及数据交互,同时也整合政府各部门的急救辅助数据,因而需更加智能[2]。

2.1.1 120指挥系统智能化

目前120指挥中心的接警仍采用传统的电话方式,在智慧城市下,这种单一且效率、准确度都较低的方式应该修正,多种接警方式应该普及,如开发相应的手机APP报警方式,网络报警方式等等。对于手机APP或者网络应用程序,可以设置一键式报警方式:个人可以事先设置个人信息、病史、过敏源、家人联系方式或者地址等信息;为了客户误报警,APP等应用程序还可以设置报警的同时预付120出车费用,以免造成资源滥用。

2.1.2 120出车系统智能化

通过社群智能技术,通过患者的GPS信息或地址信息,同时查询急救医院的现实条件和急救车辆的位置、使用信息,120指挥中心自动向选定急救车辆发出指令。如图2:

2.2 急救车辆

目前宁波的急救车辆已经有了一定的信息化能力,比如鄞州区的急救车辆就配备了GPS车载系统,还可以通过该系统获得求救病人的相关信息和地址信息。当然,对于智慧化来说,还很不够。急救车辆可以使用现代的物联网技术和3G/4G无线通讯技术,在急救车辆上获得必要的基础信息:如能通过120指挥中心平台获得公路实况信息,避开拥堵道路;或遇到昏迷且无人照看的病人,可以通过车载指纹识别系统通过120指挥中心查询公安户籍系统中的指纹库查询患者信息,如能查询到,120指挥中心可以联系患者家属,同时反馈给急救车辆、医院既往病史[3]。

2.3 医院

医院医生对于棘手病患,可以通过120指挥系统转交相应值班专家或者通过专家信息系统,获得相同病症病人以往治疗方案进行施救。

3 总结

本文结合急救医疗和最新的信息化技术、智能技术对智慧城市下的急救医疗未来建设进行了展望,希望通过技术的发展,能够减少或消除本文开头的几个急救场景,让更多的人在更迅捷的急救医疗下挽回宝贵的生命。

参考文献

[1]宁波市急救中心[EB/OL].[2012-10-4].http://www.ningbo120.net/jgzn.aspx/.

[2]杨李松.120联网指挥调度系统平台建设探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1):160.

宁波的城市之光 篇8

自从IBM公司在2008年11月提出“智慧地球”这一概念, “智慧城市”概念由此衍生。IBM认为, 智慧城市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 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1]IBM定义的实质是强调用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的信息技术, 实现城市智慧化管理和运行, 为城市居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 实现人与城市的完美融合。智慧城市已引起了各国城市的兴趣。2009年, 美国迪比克市与IBM共同宣布, 将建立美国第一个智慧城市, 利用物联网技术将各种城市公用资源连接起来, 监测、分析和整合各种数据以做出智能化的响应, 更好的服务市民。新加坡于2006年启动“智慧国2015”计划, 通过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提升数字媒体与娱乐、教育培训、医疗卫生、金融服务、贸易、物流、旅游、零售、电子政务九大领域的发展水平, 将新加坡建设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一流的国际化城市。欧洲的智慧城市更多关注信息技术在城市生态环境、交通、医疗、智能建筑等民生领域的作用, 希望借助知识共享和低碳战略实现减排目标, 推动城市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国内城市中, 北京、天津、青岛、武汉、上海、南京、无锡、杭州、宁波、广州、深圳、扬州、厦门等城市已明确了智慧城市的发展计划并已处在建设之中。从地域分布看, 这些城市主要集中在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

智慧城市需要构建一个信息服务平台, 整合目前的各个应用系统, 避免信息孤岛, 从而更好地为城市管理者和市民提供各方面信息。智慧城市信息服务平台的框架模型可分为4层, 即应用层、平台层、网络层及感知层。[2]应用层是最顶层, 由智慧环保、智慧能源、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旅游、智慧社区、智慧政府等众多组件构成。平台层提供各种公用机柜、电源、主机、存储、系统软件、虚拟化软件等。网络层连接了中心机房、政务网络、广播电视网络、运营商网络、各项业务专网等, 并向上述网络以及互联网发布相关信息。感知层可以利用手机、视频电话、呼叫中心、无线网关、云计算、RFID技术、传感器网络等, 进行城市各种数据和事件的实时测量、采集、数据抓取和识别。

在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 智慧旅游的概念也应运而生。智慧旅游对于旅游业而言是一个新的命题, 对其概念的认识也是众说纷纭。根据百度百科的定义, 智慧旅游就是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 通过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 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 主动感知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旅游者等方面的信息, 及时发布, 让人们能够及时了解这些信息, 及时安排和调整工作与旅游计划, 从而达到对各类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方便利用的效果。[3]智慧旅游的本质在于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促进旅游产业要素的合理配置和融合, 实现旅游产业的结构升级。

智慧城市和智慧旅游的关系十分密切。第一, 从智慧城市信息服务平台的框架模型来看, 智慧旅游是智慧城市的组件之一。许多城市都具备旅游功能, 不考虑智慧旅游的智慧城市是不完整的。对于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城市而言, 如苏州、杭州、宁波而言, 智慧旅游更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内容。第二, 智慧旅游建设离不开智慧城市的基础环境。智慧旅游具有全面物联、充分整合、协同运作和激励创新等四个特点, 其中全面物联是利用智能传感设备将旅游景点、文物古迹、城市公共设施物联成网, 充分整合是实现全市景区、景点、酒店、交通等设施的物联网与互联网系统完全连接和融合。[4]全面物联和充分整合的实现都非常依赖城市信息基础设施, 包括3G和无线网络覆盖。这些基础建设投资巨大, 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资金预算, 并协调各部门关系, 单独依靠智慧旅游建设很难实现。智慧旅游应充分利用智慧城市的建设成果,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一些旅游相关建设, 避免重复投入。

宁波智慧城市背景下的智慧旅游建设现状

1.宁波智慧城市的建设成果

宁波是国内第一个系统部署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 加快创建智慧城市成为全市“十二五”期间的重大战略之一。2011年6月, 宁波正式出台了《宁波市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纲要 (2011-2015) 》, 提出了把握物联网等新一轮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机遇, 坚持以智慧应用为导向, 以智慧产业发展为基础, 以市场需求和创新为动力, 加快推进智慧应用体系、智慧产业基地和智慧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力度, 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融合, 推动科学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把宁波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推向新阶段的总体建设思路。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 宁波智慧城市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宁波市荣获了“2011中国城市信息化卓越成就奖”和“智慧城市领军城市”称号, 并被列为“智慧浙江”综合试点城市。宁波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建设通信基础设施, 增强智慧城市基础支撑能力;二是建设数据库, 加大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力度;三是建设智慧应用系统, 提升城市公共管理与服务水平;四是推进智慧产业发展, 助推经济转型升级;五是推进机制建设, 优化智慧城市发展环境。

目前, 宁波智慧城市建设在通信基础设施和智慧应用系统方面已取得了较多成果。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宁波正在进行光网城市建设、无线城市建设和开展三网融合试点。宁波市老三区光网覆盖范围已达到85%以上, 海曙区已基本实现光网全覆盖。宁波市首个4G体验网已建成投用, 建成TD-LTE基站13个。宁波市与台湾方面已在智慧校园、智慧楼宇等方面展开合作。智慧应用系统建设方面, 宁波市重点打造十大智慧应用体系, 包括智慧物流、智慧制造、智慧贸易、智慧能源、智慧公共服务、智慧社会管理、智慧交通、智慧健康保障、智慧安居服务和智慧服务。目前, 智慧物流与智慧健康保障的建设成效显著, 被列入“智慧浙江”首批试点项目。其中, 智慧物流体系方面, IBM智慧物流产业园工程建设进展顺利, 智慧物流云基础平台已建设完成, 已开发了第一版面向物流企业的智慧物流管理系统, 宁波市第一家试点客户 (富邦物流) 也已进行了全面的试运行。智慧健康保障体系方面, 智慧健康认证实验室、智慧健康专网等基础设施项目进展顺利, 先行试点的鄞州区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和应用取得成功。

2.宁波智慧旅游的建设现状

借鉴黄超和李云鹏 (2011) 提出的智慧旅游体系构架, 宁波智慧旅游的建设现状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看出, 宁波智慧城市建设为智慧旅游建设提供了基础, 包括技术层的物联网、互联网、3G网络等各种技术基础设施, 以及关联层的与旅游相关的一些智慧城市应用体系, 如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公共服务、智慧医疗等。在智慧城市建设成果的基础上, 宁波智慧旅游建设的重点是应用层的各种智慧旅游应用。

(1) 智慧旅游资源。基本建成覆盖全市的旅游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旅游基础信息资源交换和共享平台, 逐步实现全市旅游信息资源汇聚、交换和共享, 消除“信息孤岛”。

(2) 智慧旅游服务。宁波市强化了旅游网络应用平台, 市旅游局已完成官方网站群的改版升级。政务版强化了互动交流功能, 可根据旅游企业、游客和导游的不同需求, 提供不同的服务内容。商务版增强了实用性, 如新增用户点评、完善资料、目的地地图定位等功能。宁波市还建立了一个自助自驾游网络公共服务平台, 提供旅游公共信息查询、自助行程设计、自驾车交通指引标识、投诉处理、应急处置、紧急救援、旅游意外保险等服务。

(3) 智慧旅游接待。旅游触摸屏查询平台在宁波大市范围内各大旅游景区、酒店、机场等人员集聚地提供200余台旅游公众信息查询终端, 可向市民及游客提供宁波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信息和旅游动态资讯。进一步完善了旅游投诉咨询平台, 全市共设旅游咨询分中心 (点) 33家, 为游客提供全宁波的旅游咨询信息。开展宁波旅游呼叫热线的建设, 开通各地的呼叫热线, 并逐步融入宁波96118呼叫平台。

(4) 智慧旅游营销。宁波市积极构建旅游网络营销平台, 已开通新浪、腾讯微博进行宁波旅游的整体推广。据新浪官方统计, 从粉丝数、活跃度、传播力、影响力四个指标综合来看, 宁波市旅游局官方微博在2011年和2012年“宁波微博影响力排行榜”中分别位居第一和第二。宁波市还开发了旅游手机报系统, 定期向全国的旅游行业人士、旅游爱好者发送宁波旅游业内资讯。宁波虚拟旅游中心由自由行中心、旅游剧场、旅游电台、行程设计、3D旅游中心和体验中心六部分组成, 为旅游者提供网络虚拟的视听体验。

宁波智慧城市背景下的智慧旅游建设策略

1.以智慧城市平台为基础, 通过多部门协同创新实现智慧旅游

协同创新, 是指以知识增值为核心, 企业、政府、知识生产机构 (大学、研究机构) 、中介机构和用户等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5]智慧旅游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利用智慧城市平台, 多部门协同创新才能实现, 其原因包括以下三点:

(1) 智慧旅游是旅游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 是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创新应用。宁波智慧旅游的实现, 依赖宁波整体信息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这需要大量的基础性投入, 包括旅游信息资源共享、3G网络建设、物联网建设等, 这仅靠旅游主管部门和企业的一己之力无法完成, 需要多部门协调配合。

(2) 智慧旅游将提供大量公共信息服务, 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创新循环中至关重要的中介。

(3) 智慧旅游是智慧城市应用体系中的一种, 与其他一些智慧城市应用有着密切联系, 在游客安全保障、紧急救援、景区环境保护、旅游行业监督执法等方面, 旅游主管部门需要联合智慧城市建设的其它部门, 通过智慧城市平台以实现协作。

2.以智慧城市标准建立为契机, 统一智慧旅游的数据标准

智慧旅游的目的是更及时地为旅游者、旅游企业和主管部门提供有效信息, 是一个具有许多应用模块和用户的大型信息系统。信息系统的一个特点是必须建立在一个共享的数据库基础上, 因此智慧旅游建设的前期任务是要建立完善的旅游信息数据库。智慧旅游的相关信息非常多, 包括文化、景区、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天气、汇率、旅游评价等, 这些信息来源于不同的政府部门、旅游企业和旅游者, 要把这些信息有效整合起来的前提就是统一智慧旅游的数据标准。目前, 宁波智慧旅游建设存在着标准缺失的问题, 造成数据共享困难、部门间横向协同困难等问题, 不利于智慧旅游数据库的完善。不仅是智慧旅游建设存在标准缺失问题, 整个智慧城市建设也是如此, 因此宁波市已成立智慧城市规划标准发展研究院来解决这一问题。今后应以智慧城市标准建立为契机, 建立一个标准统一、数据规范、持续更新的旅游信息数据库。智慧旅游数据标准化建设, 应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 游客需求导向的原则。发达国家成功的旅游信息化往往是以游客为中心, 游客无论走到哪里, 都可以方便地获取旅游信息。因此, 智慧旅游应以游客需求为导向建立数据标准, 整合旅游者所需的各种信息。旅游主管部门应与其他相关部门和企业进行协作, 在各种信息系统的建设中, 拓展数据交换接口、信息分类编码、数据元等基础标准, 确保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

(2) 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原则。政府应起引导作用, 做好标准化工作的牵头、协调、宣传、保障等各项工作, 在全社会形成重视标准化的良好氛围。企业作为主体力量, 需要积极投身于行业及技术标准的研发制订。

3.借助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科技创新, 通过智慧旅游建设促进旅游产业融合

旅游产业依托性和关联性强, 融合发展是旅游产业的特点, 而科技创新是旅游产业融合的一个重要驱动力。智慧旅游离不开科技创新, 但智慧旅游发展的主旨精神不在于技术运用本身, 而在于促进旅游产业融合, 实现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目前, 我国许多智慧旅游建设单位倾向新技术的应用和智能化设备的投入, 忽略了智能化与旅游产业自然演进规律的匹配问题, 未能理解智慧旅游的首要核心价值是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因此, 宁波市旅游主管部门应认清智慧旅游的产业价值, 借助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科技创新, 通过智慧旅游建设促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包括旅游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替代融合、旅游产业内部之间的重组融合以及旅游产业与其他传统产业之间的延伸融合。

参考文献

[1]Qin, H., Li, H.Q., Zhao, X.Development Statu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Smart City[J].Global Presence, 2010 (9) :50-52.

[2]王晰巍, 王维, 李连子.智慧城市演进发展及信息服务平台构建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 2012 (23) :141-146.

[3]百度百科.智慧旅游[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5217093.htm.

[4]叶铁伟.智慧旅游:旅游业的第二次革命 (上) [N].中国旅游报, 2011-05-25.

宁波的城市之光 篇9

宁波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生态文化培育的有利条件

1.优越的地理与历史条件

宁波地处东部沿海对外开放的中心地带, 长三角南翼, 地理位置优越, 具有浓郁的商业文化, 甬商闻名中外, 许多历史底蕴和人文地貌被较好地保存。7000多年前, 先民们开始在这里辛勤耕作, 孕育了古老的河姆渡文明。自古以来, 宁波不仅是我国重要的交通贸易口岸和“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 也是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之一。

2.较为发达的社会经济条件

(1) 宁波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模式走在全国前列, 具备在更深厚的群众基础中培育生态文化的可行性。

(2) 宁波作为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 经济飞速发展, 并初步形成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 成为浙江省的经济“发动机”。

(3) 第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2009-2011年3年间, 宁波市第三产业每年以近2000户、超100亿元的增幅稳步提升。

(4) 宁波致力于智慧城市建设, 是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文化的有力举措。

3.强劲的科技发展势头

2011年宁波市专利申请量达到47582件, 比上年增长80.2%;专利授权量达到37342件, 比上年增长43.8%, 专利授权量和专利申请量跃居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第二位, 均仅次于深圳。强劲的科技发展势头为宁波的生态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4.较为理想的环境条件

宁波市全面启动蓝天、碧水、绿色、洁静四大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从保证用水卫生、控制废气排放、处理垃圾废物、加强绿化等方面入手, 全面保护全市的生态环境。

5.传承历史文化基础上发挥文化软实力

2011年6月, 宁波市制订出台了《宁波市“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规划》提出, “十二五”时期, 宁波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 深入实施文化建设“六大战略”和文化发展“1235”工程。

宁波城市化进程中生态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主体环保意识薄弱

市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 环保知识缺乏;城郊结合部居民生活水平偏低, 环保意识淡漠, 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受传统道德观念和小市民意识的影响, 公众参与程度低。

2.城市生态文化建设基础薄弱

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落实不到位。环保部门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中小企业监管不力, 弱化了人们对环保的信心和参与程度, 不利于市民整体环保自觉性的提高;生态文化建设管理体制还不健全, 宁波市对生态文化的管理体制还处于实践摸索阶段, 还存在许多缺陷或空白。例如廉租房社区居民结构复杂, 生态文化建设几乎是空白。

3.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普及工作缺乏有效的组织实体和机构作依托

城市民间环境保护组织缺失, 目前宁波市从事社区服务和科教文卫体类民间组织较为发达, 但环保类民间组织还处于萌芽状态, 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市民环保活动的有效开展;环保宣传机构尚不健全;环境保护教育效果不理想, 尽管各中小学校都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活动, 但在许多学校仍然流于形式, 宣传效果较差。

宁波现代城市建设中生态文化培育的途径

1.政府部门为城市生态文化的培育营造良好的环境

(1) 加强环境保护基础工作。第一, 持续推进防污减排工程, 加快推进全市污水处理厂和收集管网建设。第二, 全面展开清洁空气行动。第三, 切实展开区域生态环保行动。加强饮用水源地的保护;加快市内河道整治进度;加大生态公益林建设;推进废弃矿山的生态治理;推进生态墓葬工程。

(2) 加强生态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传承工作。第一, 做好宁波传统文化遗产的调查建档工作, 总结其中生态文化的内涵。第二, 稳步推进生态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工作。培养和建设各生态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队伍;建立广泛的公众参与机制, 构筑生态文化的群众基础;建立多种形式的展示机制, 如博物馆、民间艺术比赛、交流等;中小学教育中注重对地方生态文化遗产传承教育。

(3) 加快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培育生态文化市场体系。第一, 改革国有文化单位经营体制, 提高其社会与经济效益。第二, 培育一批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产业标杆企业。近年来宁波的动漫、网游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迅速, 有望向集约化、基地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第三, 充分利用宁波的山水文化资源, 形成以宁波市区为核心, 带动周边区县的生态休闲、农家乐休闲、观光休闲和都市休闲等休闲文化产业链的发展。

2.发挥社会组织在生态文化培育中的推动作用

(1) 发挥企业的中坚作用。第一, 引导企业认识生态文化在现代化企业中的重要地位。宁波企业必须培养良好的企业生态文化, 包括自觉履行环境社会责任, 实施ISO9000、ISO1000以及OHSAS18001。遵循生态标准应成为企业日常管理活动的自觉行为准则。应提升民营企业家的生态环保意识。第二, 发挥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的示范作用, 推动宁波其它企业的生态文化建设。宁波市国家高新区出台了创建国家生态工业园区实施方案, 生态工业园区应坚持高标准、高要求, 形成园区整体的生态文化品牌。通过园区内的示范作用带动园区外企业的生态化经营, 实现地区规模经济和集群发展的整合效应。

(2) 依托环保非政府组织带动民间生态文化的培育。第一, 利用ENGO整合社会环保力量。鼓励热心环保公益事业的学者、社区工作者、离退休干部及各党派人士加入ENGO。第二, 发挥ENGO的公众参与功能。一方面ENGO通过倾听公众的意见, 表达公众的呼声来达到其社会公益的目标;另一方面, 社会公众也希望借助ENGO表达与自己有切身利益的环境问题的意见, 公众本身在参与过程中也增长了生态环保知识。第三, 构建ENGO之间交流平台。交流平台可借助新闻媒体、网络或学术刊物、学术交流会, 既可以是低层次的经验交流, 也可以是中等层次的专题调研、讨论, 还可以是高层次的生态理论和学术研究, 或参与政策的制定。

(3) 事业单位成为生态文化的培育的重要力量。第一, 医院应建立医疗生态文化, 如采取绿色医用原料, 减少医疗器材浪费和放射性污染, 科学处理医用垃圾, 不滥开处方药物等。第二, 学校应成为宣传生态环保知识, 践行生态行为方式的阵地。要让学生从小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 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并通过学生影响到他们的家人及社会。第三, 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应合理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在城市绿化、城市交通、公共设施等的设计上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思想, 从细微之处让人感受到城市的生态文化氛围。

3.努力培育城市社区生态文化

培养市民建设生态家园的价值理念。城市中每个社区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 珍惜社区的一草一木, 保护社区的公共设施, 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都是每个社区居民维护这个生态系统的具体体现, 也是社区生态文化的具体内容。如白云街道云丰社区、鼓楼街道秀水社区, 生态文化建设有声有色, 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影响。

引导市民形成良好的生态型消费习惯。可制定《市民生态型消费指南》, 规定如下内容:不使用一次性餐盒、水杯、筷子、牙刷等;就餐不浪费;穿衣注重环保;出行少开车, 乘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购物不使用塑料袋, 自带环保袋;节水节电意识强;坚决不食用野生动物;垃圾分类处理;办公室“低碳”意识强等。此外, 对大操大办红白喜事者应进行抵制;严禁影响居民休息的高噪音行为;规范宠物豢养行为, 等等。

宁波失地农民城市融合困境分析 篇10

失地农民是指在城市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由于城市规模扩大失去土地的特殊人群。失地农民是一个重要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分布着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失地农民依据年龄层次差异主要分为青少年人群(受教育阶段)、中年人群(就业中或待就业)、老年人群(无业在家)这三类。不同年龄层的失地农民在城市融合的过程中面临共性的问题,同时也产生了各自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青少年人群城市融合问题———教育

失地农民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正在接受教育的青少年。值得注意的是,即使他们和城市里的孩子在同样的环境和条件下学习,但是由于不一样的家庭背景和生活习惯,使得他们在学校中也产生了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良好个人习惯的养成等方面的融合问题。

一方面,城市学生不愿意主动与失地农民孩子交朋友。首先,失地农民整天忙于赚钱养家,很少有像城市家长那样关心孩子的学校生活情况。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失地农民的孩子存在个人卫生条件相对较差的情况。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孩子与其主动交朋友的积极性。其次,失地农民孩子的心理状况很容易被忽视。家长缺乏和孩子的长时间的沟通交流,孩子容易形成孤僻或者偏激的性格。失地农民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缺失,这也是城市孩子不愿意主动与失地农民孩子主动结交的另一个原因。失地农民的孩子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关爱的缺失,使得他们在学校与同学发生冲突时,有些孩子不知该如何处理,很可能会恶语相向,甚至冲动打架。

另一方面,部分教师不愿意接受失地农民孩子在自己所任教班级学习。有些失地农民孩子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去完成家务,这使得他们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和精力远远低于城市的孩子。失地农民的孩子行为习惯的问题也比较多,例如:迟到、作业不及时完成、口语表达不规范等问题时常发生。以上这些行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班级荣誉的评比。因此,部分教师不愿意接受失地农民的孩子来自己的班级里学习。

二、中年人群城市融合问题———就业和社交

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在短期内很难解决。首先,失地农民自身的能力水平和文化素质亟待提高。其次,城市愿意提供给失地农民提供多元化和长期性的工作岗位。最后,需要社会各界关注失地农民这一个群体。只有解决就业问题,失地农民才能真正地融入城市,成为城市真正的主人。

失地农民本来有自己耕作的土地,可以自给自足。自从他们失去了土地,进入城市以后,不得不找一份工作来养家。但是,由于失地农民知识水平和个人能力的限制,找到合适的工作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个难题。现实生活中,他们找到的工作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工作强度大。失地农民在农村长大和生活,他们的平均受教育水平低于城市人群。在城市,较好的工作岗位招聘中,很多需要文凭或是熟练的技能。这无疑从一开始就拒绝了失地农民的求职请求。于是,很多失地农民只能被迫选择一些技术要求低、工作劳累、地位低的工作。只有这样的工作岗位,失地农民才有机会获得。第二,工作临时性强。大部分失地农民进入城市后,水电费等各种开销增多,急需一份工作来维持生计。这样急迫的现状导致失地农民选择当临时工,诸如小区保安、清洁工、建筑工人等工作。第三,工作保障低。失地农民工作的临时性和低技术性,导致了失地农民工作提供的保障低,且随时面临被辞退的风险。此外,工作环境的安全保障也很低。失地农民中从事建筑工作的,不仅面临着被拖欠工资的风险,还面临着高空作业的危险。

失地农民虽然生活在城市,但是固有社交方式没有改变。在农村人看来,只有在熟悉的圈子里交往才安心,这使得农民对陌生人一直抱有警戒的态度,不会去主动进入城市居民的交际圈。同时,城市的生活格局将原本可以互相走动的邻里乡亲分隔了起来,导致失地农民工作之余仅剩下个人的空间。

(一)交往对象分类,对陌生人缺乏信任

这个城市融合问题是失地农民主观因素造成的。几十年的农村生活,使得他们彼此对村上的所有人都很熟悉,因此交往也充满信任。但是,由农村进入城市生活后,失地农民不可避免地要与城市居民或者外来租住人口进行接触。失地农民很自然地就将这些人归类为“外人”。因为缺乏信任,失地农民不主动与“外人”接触成了失地农民的习惯。也正是因为对“外人”信任的缺乏,使得失地农民的社交圈子一直没有扩大。简单地来说,失地农民只是客观上住在城市里而已,主观上还没有把自己当做城市居民看待,城市融合问题依然存在。

(二)业余生活单一,看电视成为首要选择

经调查,在工作之余,看电视成为很多失地农民最主要的娱乐消遣方式。究其深层原因是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失地农民赚的钱不多,又有农村人与生俱来的节俭意识。除了必要的生活开支外,失地农民不愿意将辛苦赚来的钱花在自身的消遣上。其次,失地农民不愿意主动结交“外人”的主观意识,也使得他们的业余生活没有新鲜的元素。因此,看电视成了他们不得不选择的娱乐消遣方式。

三、老年人群城市融入问题———社会保障、心理认同和习惯

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是城市融入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他们在农村生活了大半辈子,安土重迁和小农的思想根深蒂固。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他们是最难融合的一群人。他们入住城市后,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社会保障金。但是作为失地农民,他们的社会保障的福利和城市老人相差巨大。对于失地的老年人来说,一个月的社会保障只有几百块钱,而城市退休老人一个月的社会保障可以达到四五千。同样是老年人,对待城市居民和失地农民的方式却差了那么多,这使得失地农民在心理上产生了巨大的落差,在心理上并不认同自己是城市居民的身份。老人心理上的融合没有完成,那城市融合终究是个难题。

失地老人在城市融合的过程中,新旧生活方式也产生激烈地碰撞。失地老人还带有许多农村生活的习惯。失地老年人在农村一直以农耕为主,在土地里劳动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习惯了。失地老年人自从住进城市以后,再也没有土地供他们劳动。虽然失地老人觉得自己依然还有劳动潜力,但是城市生活不存在田间劳动的可能。突然闲下来后,老人整天不知道干什么。况且在城市居住的房子不像农村房子那样出入自由,逐渐消减了失地老人走家串户交流的热情。既没有劳动的机会,也失去了走家串户交流的条件,老人的生活变得异常乏味。日复一日,老人想起在农村生活的种种好处,将农村生活的丰富与城市生活的单调进行比较,愈发怀念农村生活。对农村的怀念,使得老人无法真正市民化。

失地农民拥有城市人的身份,却没有和城市人一样展示自己的舞台。既不能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又不能享受同样的社保水平。他们就像是城市的边缘人,失去了原本生活的地方,带着原来的态度和习惯,来到了城市这样一个新的环境。

摘要:失地农民城市融合的进程中,在教育、就业、社交等方面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依据失地农民的年龄层次差异,从教育学、社会学等角度深入分析原因。

关键词:失地农民,城市融合,原因

参考文献

[1]孙碧荣.失地农民城市融合问题浅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5(8).

[2]张建国.失地农民的社会适应研究[D].武汉大学,2011.

宁波的城市之光 篇11

在国外,最早探讨服务业与城市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文献是Markusen J. R. 于1989 年发表的 《Trade in Producer Services and in Other Specialized Intermediate Inputs》,在这之后,许多学者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等不同层面进行了研究,如Curran ( 1993) 、Boissevain ( 1997 ) 、Page ( 1999 ) 等人。目前,服务业对经济发展和城市竞争力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已经成为一个被海外学术界普遍接受的观点。

我国经济在经历三十余年的飞速发展后,赶超地位带来的后发优势逐渐减少,工业生产的增长率逐渐放缓,在此过程中,以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越来越受到关注且发展态势喜人。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现代服务业已成为知识和技术相对密集型的,以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为主要依托,使用现代经营管理方式的产业。据公开资料显示,北京、上海、广州和杭州等城市的服务业占比已超越第二产业。可以说,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已经与城市的现代化和谐发展紧密相连。

作为我国最早开放的特区和长三角南翼重要城市,宁波在发展现代服务业方面,拥有人力资源、区位优势、市场需求、信息等诸多方面的比较优势,与国内同类城市相比,资源禀赋优越。但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面临较大的经济转型压力,宁波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过程中的短板亟待整理解决。

1 宁波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现况

宁波因港而兴,服务业主要形成于20 世纪80 年代,进入20 世纪90 年代,以对外贸易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获得了快速发展。以宁波港为例,现已跨入世界港口的前五位,全球排名前20 位的集装箱班轮公司都已登陆宁波港。宁波港有130 条航线、每月600 多班航班,可连接全球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 多个港口,其中国际远洋干线达60 条。干线在航线中的比重大大高于国内同类港口指标。近五年来,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宁波愈加重视现代服务业发展。具体生产总值情况见下表。

数据来源:《宁波市统计年鉴2011》。

继宁波港实现 “全球通”之后,航空运输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新亮点也取得突破。宁波机场旅客吞吐量在2013 年首超600 万大关,达635. 9 万人次,货邮吞吐量8. 16 万吨,总起降架次达到5. 39 万架次,同比增长16. 48% 、23. 39% 和15. 97% 。其次,信息服务业发展迅速。电子口岸平台建设初见成效,基本形成了集海、陆、空和多式联运相衔接,与国际接轨的政务性区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基本确立国内领先地位。各区县通过政策大力扶持现代服务业,比如江东区重点解决制造业企业的难点,投资34 亿元的和丰创意广场先期体验区已经建成,它引进了亿法德工业设计、逸飞创作中心及韩国、荷兰设计企业协会办事处等创意企业38 家; 通过现代服务业企业的进驻解决第二产业的转型升级。海曙区致力发展信息技术、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早在2009 年该区的服务业占比已达80% ,成为浙江省第一个服务业占比超80% 的县( 区、市) 。此外,以金融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要素不断集聚。宁波形成了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并存,外资银行为补充的银行机构体系; 证券投资公司、证券营业部、期货公司、营销服务部等达450 多家; 保险分支机构、保险中介机构和保险兼业代理机构1025 家。截至2013 年,汇丰、渣打等国际著名金融机构陆续在宁波开设分支机构,大大推动了宁波融入上海国际金融服务中心的建设大潮。

值得一提的是,在宁波市统计局对2013 年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抽调中显示,宁波现代服务业法人单位本科及以上学历、大专、中专及高中、初中及以下、专业技术人员就业人数分别为54386 人,78556 人,95546 人,60364 人,116762人,占宁波市第三产业法人单位对应学历就业人数的比重分别为71. 37 % 、67. 34% 、62. 98% 、56. 26 % 、91. 62% 。依学历从高到低,现代服务业就业比重是递减的,但是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却高达91. 62% ,反映了现代服务业的就业人员大都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专业知识基础和技术、管理的能力。

2 宁波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瓶颈

2. 1 体制障碍,市场经济主体未能有效发挥

第一,政府部门对某些现代服务领域仍采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服务业的许多领域被当作非生产活动,一些应当作为商业化经营的领域,被当作公益型、福利型的事业来办。这一现象在科学研究、教育培训、文化传媒和医疗保健业尤为突出。第二,政府对现代服务业管理的领导体制,现在仍属于 “条块分管”的模式。行政审批过多过滥,又无责任约束; 管理机构多,自成体系,责权不明确,缺乏横向的协调机制和统一的监管机构,以致协调决策和联合监管的难度较大。第三,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的缺失,导致了部分行业缺乏可操作性,同时,执法不严、不规范,乱罚款、乱收费、乱摊派的问题突出,结果造成现代服务业市场秩序的持续稳定性差。

2. 2 基础限制,人力资源总量不足

宁波在人力资源的区位格局上,处于相对的劣势,现代服务业人才积累较少,专业服务人才严重匮乏。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三: 首先,受地理位置、城市规模等基础条件的限制,加上受到长三角首位城市上海强烈的吸收效应,造成引进人才和本地人才自我提高的氛围和条件欠佳。此外,宁波城市定位为先进制造业基地,对服务业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加之生活成本高、文化设施少、信息资讯弱等因素,导致人才集聚优势不明显。最后,基于传统的企业层面考量,企业 “大而全” “小而全”的现象十分普遍,企业的生产服务多由企业自身承担。在这种形势下,宁波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与现代服务业市场化、竞争性的要求相距甚远,传统的人才选拔、培养、使用、激励等机制逐渐成为不利因素。

2. 3 发展单一,协同创新程度偏弱

现阶段宁波全市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仍然偏高。在现代服务业内部,主导产业过于单一,金融业和房地产业作为宁波市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在服务业总值中的占比偏高。与之相对比,其他现代服务业发展层次明显偏低,尤其是符合宁波比较优势的文化教育、信息传输等行业的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另外,虽然进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扶持,但产业之间协同程度偏弱,优势产业群有待培育,现代服务业与第二产业之间的关联效应、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的扩散和辐射效应还远未实现。伦敦、纽约、东京等国际化大都市的服务业比重在2003 年已超过85% ,然而宁波在2014 年时也仅达到其一半水平,与之相差近40 个百分点。从人均GDP,到第三产业的比重,再到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宁波的这三项指标都远远落后于国际大都市和同类国内城市,甚至还未达到它们20 世纪90 年代的水平。要从根本上改变规模小、基础薄弱的局面,还需很长一段时间的努力。

3 提升宁波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发展的对策

综合上文,宁波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在国内外环境迅速变化的后金融危机时代,切实提高宁波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质量,借产业迅猛发展之际与城市形成互动共进的局面。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点。

3. 1 推进制度创新,消除体制障碍

当前,宁波现代服务业缺乏成熟的行业规范和服务标准,企业的竞争和价格行为比较混乱。为此,宁波应根据实际需要逐步允许民间资本和外资更多地参与到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中来。对现有的经济法规进行修订、完善和补充,使之与国际规则和国家法律相接轨。此外,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现代服务业的资格认证制度,强化行业自律和外部监管,以维护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例如,在金融、证券、保险等行业中制定保护投资人合法权益的监管办法等; 尽快制定现代服务业的服务质量标准体系,推进现代服务业标准化工作。对能够进行标准化的服务行业,积极引进、参照国际标准,制定国家行业标准。对不能进行标准化的服务行业,要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以提高服务满意度为原则,广泛推行服务承诺、服务公约、服务规范等制度,提高服务质量。重点加强对现代物流、港口贸易、信息服务、商务服务、房地产等行业的服务标准和服务规范体系建设。

3. 2 优化产业结构,培育产业集群

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特别是现代制造业之间的融合趋势不断加强。具体而言,现代服务业加速向现代制造业生产前期研发、设计,中期管理、融资和后期物流、销售、售后服务、信息反馈等全过程渗透; 而现代制造业内部逐渐由以制造为中心转向以服务为中心,产业链中生产制造环节越来越少,研发、采购、储存、售后服务等环节所占时间越来越长。对此,宁波可以依托在这方面的优势,根据现有的产业基础,着重促进港口贸易、汽车、医药等为代表的现代制造业和以金融、物流、中介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在促进产业融合的过程中,以延伸重点领域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为切入点,合理布局产业,实现健康、互动与共进的城市与产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另外,产业集群化也是一个城市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宁波市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态势已经出现,已经形成了以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为主的产业集群。国际大都市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经验表明,完善的外部环境是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重要依托,也是吸引服务业企业集聚的重要条件; 软环境更多地体现在政府的管理和服务上,是决定企业集群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政府应积极对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进行规划指导和政策扶持,制定具有导向型的产业政策、特定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有效地引导现代服务业集群快速成长。

3. 3 加强科技创新,树立品牌意识

要加大科技在现代服务业中的渗透和应用,优先发展技术含量高、关联性大的现代服务业,这既是对城市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升级,更是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城市美誉度的重要手段。因此,宁波应加速拥抱互联网技术,加快推进宁波现代服务业信息化进程,努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身知名品牌。从政府层面来说,应大力推行名牌服务战略,推动服务品牌建设,形成培育、发展、宣传和保护名牌的氛围,积极培育区域品牌、产业品牌、企业品牌和服务品牌,积极开展优秀服务业企业家、优秀服务人才等创优评选活动。积极实行各项财政、金融和科技政策,鼓励资产质量优、管理水平高、经济效益好的大型现代服务企业,利用市场手段外引内联,实现资产优化组合和投资主体多元化。对于经营方式灵活、服务品种多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政府应大力进行政策扶植和服务,引导中小型现代服务企业向 “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具体包括: 加强创业辅导基地和创业服务中心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和信息咨询等服务; 充分利用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等相关政策,支持中小服务企业承接大企业的服务外包; 加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构建中小企业社会化投融资体系。

4 结论

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宁波市的现代服务业也从快速发展期进入到了换挡升级的新阶段。在这一时期,各种弊端和问题突显。金融危机下的宁波现代服务业利润明显下降,恶性竞争加剧。小规模,功能单一性,信息网络水平的落后,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基于暴露出来的各种弊端,笔者相信,宁波市现代服务业底子实、基础好,拥有不可复制的地缘优势,只要认清市场形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一定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并谋求发展。可以预见,随着市政府 “引进来,走出去”的扶植政策在实践过程中的逐步完善,宁波的现代服务业也会向国际化市场迈出更为扎实稳健的一步,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

摘要:文章以竞争优势理论为主要分析依据,对宁波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进行全面分析,提出现代服务业与城市互动共进的四条路径,即通过培育产业集群、消除体制障碍、推动科技创新、树立品牌意识等措施,实现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可持续协同。

关键词:宁波,现代服务业,城市发展,互动共进

参考文献

[1]Boissevain,J.Small European Entrepreneurs[M].Towards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M].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7:301-324.

[2]Curran,J.,Storey,D.Small Firms in Urban and Rural Locations[M].London:Routledge,1993:56-62.

[3]Markusen James R.Trade in Producer Services and in Other Specialized Intermediate Input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9:85-87.

[4]王小平.服务业竞争力[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5]刘文刚.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6]单国铭,梅广清.国际大都市及其中心区发展的特点和借鉴[J].上海综合经济,2014(9):23-26.

上一篇:审计工作科学化发展下一篇:3G业务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