禀赋效应

2024-10-02

禀赋效应(共3篇)

禀赋效应 篇1

摘要:禀赋效应是行为经济学理论的一个分支,其作用在商品交易活动中,不仅会影响市场的运行效率、导致社会净福利的损失,还会使我国社会改革进程中正确决策的实施遇到阻碍。本文就禀赋效应对市场、社会福利损失以及政策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如何在经济活动中避免禀赋效应作用于经济活动的建议。

关键词:禀赋效应,社会福利损失,规避

人们在日常的经济活动中,对于自己拥有的商品往往会给出比较高的估价,在进行经济活动决策时,往往都是“趋利避害”的,这是动物的天性使然,也是人的本能反应。然而这种行为在现代的社会经济活动中会给社会带来较大的福利净损失。本文针对禀赋效应对社会福利损失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对禀赋效应的科学解释及社会实践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一、禀赋效应理论概述

1、禀赋效应的理论解释

禀赋效应是指当一个人拥有某一物品时,他对该物品的价值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要大得多。禀赋效应的衡量标准是通过出售所拥有商品和商品的市场价值表现之间的差距体现的,这种现象对传统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提出了挑战,证明了经济也会受到感性因素的影响。在经济活动中,禀赋效应会导致买卖双方对商品产生价格分歧,从而影响交易的进行。禀赋效应所涉及的商品一般都是对持有者有使用价值的商品,而不是为了谋求利润而购买的商品。为了利润而购买的商品由于涉及的经济因素大于感性因素,因此在交易过程中不会有禀赋效应发生,比如说购买股票是为了收益,在股票出售时拥有者只会考虑经济因素,因此不涉及到禀赋效应的影响。

2、禀赋效应的产生原理

禀赋效应的理论解释有损失规避理论和自尊理论两种。损失规避是指人们在交易活动中,往往把交易损失看得比交易获利更加重要。损失规避理论是对禀赋效应的理性解释,其目的是为了保证所拥有商品的价值不变,避免交易给商品拥有者带来的经济损失。在经济活动的损失规避行为中,损失规避对负性的改变也就是损失更敏感,而占有表现为对放弃行为更敏感。这两种说法都能够很好地解释禀赋效应的产生,但是却不能很好地解释为何在交易活动中会发生购买方购买价格高于商品价值而卖方仍不肯出售的现象,因此人们又提出了自尊理论。

二、禀赋效应给市场经济带来的影响

禀赋效应的产生导致商品拥有者对商品的估价过高,使商品在经济活动中的卖出价格永远不能和购买价格达成一致,从而导致交易活动的停止和减慢。市场经济中的禀赋效应现象会被放大并造成市场低效、福利损失、阻碍制度改革等现象的发生,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

1、市场低效

一个健康高效的市场应该是理性的,在经济活动中,指导交易的有效前提就是理性的思考。禀赋效应作为偏感性的行为经济学分支,会导致市场的低效率。市场健康发展的前提不仅需要市场规模保证交易活动的速率,而且市场的消费行为是否活跃也是主要影响因素。禀赋效应会直接导致商品持有者在交易活动中对商品的估价过高,从而与购买方无法达成商品价值的一致意见,发生交易活动中断或者阻滞现象,降低市场活跃度。市场作为平衡供求矛盾的交易载体,在禀赋效应发生的交易中不能够实现商品等价值的交换。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商品拥有者对商品估价过高,而过高的估价不满足市场交易的平等原则和公平原则。平等原则和公平原则作为市场交易的根本,与市场交易的活跃度是有直接联系的,因此禀赋效应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市场带来低效率的影响。

2、社会福利损失

福利损失又被称为无谓损失,是指由于市场未处于最优状态而引发的社会成本,具体来说就是指市场偏离竞争均衡体制时所损失的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消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与这些商品的实际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禀赋效应会破坏市场的公平原则和平等原则,从而导致市场竞争体制失衡。而市场竞争体制的失衡会直接导致市场对交易的指导和调节作用的减弱,从而使交易活动中的商品以虚高或者偏低的价格出售给消费者。消费者剩余的减少,会直接导致社会福利损失的增大,导致市场运行迟缓。

3、阻碍制度改革

禀赋效应不仅对市场、社会福利净损失带来影响,还会对政府、对市场经济的调节机制带来阻碍。禀赋效应引起的“损失厌恶”理论解释了很多当今我国经济改革活动中的非理性现象。例如在政府拆迁工作进行时,被拆居民总是抱怨政府所提供的拆迁补偿太少,容易与政府部门发生补偿价格上的争议,甚至导致“钉子户”现象的发生,阻碍了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政府在面临这种情况时,为了稳民心、保发展,只能提高补偿金额,以远远高出市场的价格对拆迁户进行安置补偿。这种现象极大地增大了社会福利的净损失,使政府有限的资金浪费在与现代化建设完全无关的项目上。

三、禀赋效应影响社会福利的因素分析

禀赋效应产生的理论解释虽还未达成统一,但学者们通过研究,认为物品价格的不确定性、好奇心效应、交易需求效应等对禀赋效应的出现有影响。

1、物品价格不确定性对禀赋效应产生的影响

当个体知道交易物品的确切价值时,很容易计算出交易的净损值和净增值,禀赋效应也会在理性因素的影响下对交易活动产生较小的影响。比如一件商品在买方和卖方都确切了解其价值最高为50元时,在交易时即便有禀赋效应的作用卖方也不会把该商品的价值定位于200元,根据市场的经济规律,如果卖方想要达成交易,那么最高的出价也就是50元,这样禀赋效应就很难发生。但是当买卖双方都不知道交易物品确切的价值行情时,由于缺乏市场行情参考,这时禀赋效应就会发生最大的效力。卖方为了损失规避,只好冒险将商品的定价等同于自己对商品的情感判断,而买方则会根据购买需求和对商品的感性评价在卖方定价的前提下完成交易,从而导致社会福利的损失。

2、好奇心效应对禀赋效应的影响

好奇心效应是影响禀赋效应产生的另一重要因素,好奇心是损失规避现象的一个典型特征,人们把损失获得信息的机会看得比没有得到的信息更重。根据好奇心效应,卖方会保留自己拥有的物品,因为卖方好奇结果。在不确定交易物品价格情境下,满足好奇心的损失规避也许会导致禀赋效应产生。

3、交易需求效应对禀赋效应的影响

交易需求是交易发生的根本条件,当交易需求水平很低或者人们渴望交易时也会导致禀赋效应的发生。Mandel(Mandel 2002)通过实验证明了交易需求的高低与禀赋效应有关。他们选取80名Hertfordshire大学的学生,被试随机被分配到以下四种情境中的一种:2(拥有者:被试/商人)×2(交易需求:是否想要买或卖)。四种情境如下。

情景A:十年前,你买了一瓶价值5美元的酒,有人想买你的酒,你最低会出多少钱卖给他?

情景B:十年前,商人买了一瓶价值5美元的酒,他现在想要卖给你,你最高出多少钱来买这瓶酒?

情景C:十年前,你买了一瓶价值5美元的酒,你想把它卖给商人,你最低出多少钱才会卖?

情景D:十年前,商人买了一瓶价值5美元的酒,你想要买,你最高出多少钱来买?

实验结果表明,当被试是拥有者时,所出的价钱要高于商人是拥有者时所出的价钱。A情境下(被试有高交易需求)的交易价钱显著高于B情境下的交易价钱,即在这种高交易需求的情况下,出现了禀赋效应。试验证明,如果拥有者的物品是用来使用的则具有较低的交易需求(他们乐于保存该物品);反之,拥有者的物品是用来交易的则具有高交易需求(他们乐于把物品卖个好价)。这种区别会影响到交易需求的高低,进而影响禀赋效应的发生。

四、如何避免禀赋效应给社会福利带来净损失的思考

经济活动中禀赋效应的出现不仅会导致市场效率低下,还会导致社会净福利的降低,这对市场发展是非常不利的。然而禀赋效应不仅会对市场经济发展带来影响,还会影响到我国政治和经济改革的进程,因此如何在我国政治和经济改革进程中避免禀赋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才是我们研究禀赋效应与社会净福利损失之间关系的目的所在。

1、如何避免禀赋效应给经济活动决策带来的影响

禀赋效应会导致人们对现状产生偏爱,这对正处于高速发展期的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企业在发展期为了加速发展往往会涉及众多业务,当企业发展遇到瓶颈时,其必须对这些业务进行剥离出售并重新整合优势业务以增强企业的行业竞争力。然而处于高速发展期的企业往往因为禀赋效应使企业决策者畏惧改变。现如今,我国企业普遍面临的正是这种窘境,面对企业业务发展的瓶颈,却由于禀赋效应的偏爱现象不愿意对企业的经营策略进行改革,从而导致我国大量落后产能企业的出现。这些企业不但在面对强大的国际市场竞争时毫无竞争力可言,还占用了很大一部分的社会资金和人力资源,从而导致社会福利的损失。这些企业只有响应党中央淘汰落后产能的号召,和现状做一个彻底了断,重整业务组合,才能够使企业冲过瓶颈,在市场竞争中得到发展机会。

2、如何避免禀赋效应给政治决策带来的影响

当国家的政策制度涉及重大利益调整时,为了规避损失,那些利益可能受损的群体必定有很强的动机维持现存体制和原有的权利安排,从而导致变革受阻,难以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而社会要进步,国家要发展,就必须积极推进改革,克服种种阻碍和“惰性”。由此,我国在政治改革过程中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思想,坚定不移地做好政策改革工作。此外,政府应该对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其中遇到的阻碍力量有充分的估计,充分认识权利初始安排的行为效应,以制度变革为出发点,积极推进改革。

参考文献

[1]陈群林、袁晓琳、贾磊、肖少北、张庆林:引入中立方参照:对禀赋效应的再探讨[J].心理学报,2013(3).

[2]陈利锋、范红忠:失业波动、社会福利损失与中国最优货币政策[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禀赋效应 篇2

企业员工忠诚度是反映一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制约企业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一流的员工才有一流的产品,才会有一流的效益。因此美国西南航空一直坚信:员工第一,顾客第二。因为只有在员工对企业满意的前提下,才能为顾客提供满意的服务;只有当员工处于充满友爱的工作环境时,才会很自然地为顾客创造愉快的氛围;也只有员工感到成就感或被适时的激励了,才会有创造力为顾客服务带来新意。

美国哲学家、哈佛大学哲学教授乔西亚·罗伊斯(1908)认为忠诚是有原则的,正是由于对这些原则的忠诚,才会使人们决定是否或何时该停止对一个人或团体效忠。现今时代的忠诚更体现了这一思想,忠诚是有条件的和相对的。即企业所提供的报酬待遇达到或超过员工的期望,员工忠诚度就会提高,反之则会下降甚至停止。而当今社会对人的认识存在偏差,把人力当成企业的成本和负担,不崇尚人的价值和作用,对员工的信任、尊重、关心不到位,从而导致员工忠诚度的下降。因此,文章从禀赋效应的视角出发,探讨如何提高员工的忠诚度的问题。

二、什么叫禀赋效应显性与隐性禀赋的结合

禀赋效应(endowmenteffect)是指当一件物品成为人们的禀赋时,它的价值便随之增加(Thaler,1980)。比如,当人们需要对自己所拥有的一件东西(如巧克力条、铅笔或是咖啡杯)定价时,这一价格通常比他们所愿意购买这件东西而出的买价更高(Kahneman、Knetsch,&Thaler,1990)。根据理查德·塞勒的理论,这一效应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损失(这一物品)的感觉,比获得同样东西的感觉更加强烈。这种不对称性经常为商家所利用,他们往往向消费者提供试用产品(如电脑软件),使消费者习惯对该产品的使用而产生依赖性,从而不情愿归还而进行购买。此效应同样可以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尤其是员工忠诚度的提升。

提升员工忠诚度的关键在于提升员工对企业的“粘性”,粘性越高,员工离开的成本愈高,离开的意愿就越小。禀赋效应事实上是一种所有权效应,人们倾向于占有对其有利的东西,并且一旦占有便不愿意失去。禀赋效应揭示了员工的心理规律,抓住此心理规律,将有利于完善企业提升员工忠诚度的方法。所谓“欲取之,必先予之”,欲取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必先予员工以禀赋。这些禀赋需要是员工所偏好的,且最好是意想不到的,这时的禀赋效应最明显。如图1所示,当需求被意外满足时,一般人对于突然增加的利益产生一个报答的心理,从而使其感到一种要报答的紧张和动力。为了消除这种紧张,员工往往会采取报答的行动,从而客观上培养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

三、禀赋效应的应用

(一)建立员工禀赋模型

每个企业应该对员工的需求有一个大致了解,掌握不同层级的员工的禀赋需求差别,进而可以“投其所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通过细致入微的关怀来获取员工对企业的感激之情,这将有利于提升员工的忠诚度。根据相关研究文献和实际情况,本文建立员工禀赋模型,如图2所示。

(二)各项禀赋的运用

1. 定期的技能培训:

一般企业认为培训得越多,员工离开时企业的投入就白费得越多,所以很多企业不敢在员工培训上进行大量投入,从而不仅使现有员工的工作效率得不到提升,而且还使员工心生离职的想法,企业由此陷入“培训-离职”的怪圈。

就禀赋效应而言,培训是一种禀赋,它增加了员工人力资本。对于员工而言,他们要立足社会,需要不断增加自身的人力资本,从而增强就业安全感,因而,一旦企业对他们进行有利于其技能增长的培训或有利于其绩效增长的培训,都会受到员工的欢迎。反之,如果企业不对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员工自身技能得不到提高,工作绩效没有进步,既影响到公司的整体绩效,也会使员工产生失落感,继而对工作和企业都会很不满意。

因此适时根据结合企业需求和员工自身的技能特点及培训需求来设计或调整培训计划对员工和企业会带来双赢的效果,企业不能因节省少量的经费而丧失了员工的心。

2. 及时调整的薪酬体系:

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薪酬是员工对企业认识中最为关注的内容,它直接关系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效,对于大多数员工而言,薪酬是决定他是否继续供职的重要因素,薪酬的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对员工的忠诚度有重大影响。世界第一CEO韦尔奇在入职GE作为一名销售时曾经为自己因优秀的绩效增加了工资而感到非常兴奋,可是当他得知别人的工资和自己一样时,他很恼火并决定离职。当然最后他的直接领导古托夫费尽心思留住了他,才创造了GE的辉煌。由此看出灵活有效的薪酬制度对激励员工和保持员工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当今市场竞争环境变化快速,产品市场及劳动力市场的价格不断变化,员工自身的生活成本及生活期望也在不断地提高,导致其对薪酬的期望也不断地提高。企业应当及时调查市场薪酬水平,绘制市场薪酬曲线,根据自身的薪酬策略及员工绩效的变化,及时调整薪酬体系。一方面防止因企业薪酬体系调整落后于市场薪酬的变化,而导致人心不稳,降低工作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及时的薪酬调整,释放企业对员工关怀备至的信号,哪怕调整幅度不高,亦能体现企业对员工的体贴。这份及时用心的付出,将容易赢得员工加倍的努力。

3. 股权激励:

股权激励是指上市公司以本公司股票或股票期权,对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的长期性激励,从而使他们能够勤勉尽责地为公司的长期发展服务。就目前看来,股权激励的方法多用于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以增加他们与企业效益的关联度。事实上让大部分甚至所有的员工成为企业的拥有者,增强员工的主人意识,对企业的长远效益十分有利。美西南航空公司把员工持股和分红制度作为吸引和保留优秀员工的秘密武器,至今美西南航员工拥有公司13%左右的股份。而美西南航的持续赢利,其投资回报率处于领先地位,普通员工中百万身价不在少数。员工持股和分红大大提高了员工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美西南航每位员工能服务2400个顾客,其人机比为84:1,大大超过其他航空公司的比例(刘敏文等,2008)。因此实行员工持股计划即员工通过购买企业部分股票(或股权)而拥有企业的部分产权,并获得相应的管理权,使员工成为公司的股东,会有效提升员工忠诚度和工作的热情。

4. 心理契约:

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提出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施恩,1992)。通俗讲心理契约就是员工与企业形成的隐性的契约,其核心是员工的满意度。员工对企业作出的决定和相关的措施以及企业文化氛围等越满意,那么存在于两者之间的心理契约越稳固,员工的忠诚度越强。

虽然心理契约无法精确的衡量,但是企业可以通过满足员工的各方面需求,各处都体现“以员工为本”,以实现员工对组织的强烈归属感和对工作的高度投入。作为禀赋,心理契约最重要的是隐性雇佣契约。虽然企业和员工都会签订劳动合同,但相比于显性的劳动合同,员工对企业还有一种隐性的雇佣契约要求。一般而言,人心喜欢安定,所以员工对企业有雇佣保证的需求。雇佣保证不等于终身雇佣,而是一种“不放弃”的用工思想。对员工而言,他希望只要不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就应当不被解雇;就企业而言,对绩效较差的员工,要制定相应的辅导策略,协助其找出绩效不高的原因,协助其提升绩效水平。若员工绩效难以提升,则考虑调整岗位,最后才考虑与其解除合同关系。这种用工思想看似成本很高,但事实上恰恰相反。许多实证研究表明,老员工的使用成本远低于新员工的使用成本,而且企业的“不放弃”策略还将感染其他绩效良好的员工,让其感受到企业对员工的关怀,从而形成对企业的良好口碑,口口相传,有利于建立良好的雇主品牌。

5. 良好的工作氛围:

良好的工作氛围形成共享价值观的基础,如果没有良好的工作氛围,那么团队成员之间就没有充分的信任与沟通,就无法敞开心扉进行经验交流和学习,就会有所顾忌和保留,不利于共享价值观的形成。因为一般员工都喜欢在良好的工作氛围中工作,即使工资、环境等物质条件差一点,员工可能会因为良好的工作氛围而留下。

在一个培训公司,A、B两个部门只相隔一个走廊,A部门的主管是个幽默的男士,每天都会在和同事们共事时讲讲笑话,平时空闲时一起订订外卖。即使任务很多或是有人出错,也会以一种半严肃的方式进行交流,所以A部门的职员都很直言,忠诚度很高,遇事都会共同解决。而B部门主管是位严肃寡言的女士,平时她在时,职员大气都不敢出。每天听着对面部门的欢声笑语都很羡慕无奈。这位女主管的工作效率很高,完美主义者,因此对手下的要求很高,且都是命令的语气。结果在两个月内,职员换了6次,即使留下的也怨声很高。

因此工作的氛围对于提升员工的忠诚度有很大的影响,人生活的环境对于人的心理和生理都有影响,企业应该对管理人员做足这方面的培训与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工作氛围的重要性。虽然管理人员的性格无法改变,但是可以建议他们在平时使用一些小技巧,比如加强与员工的沟通,在员工需要的时候即使提供问候和关心;对下属付出的努力或达到的高绩效进行及时的表扬;定期辅导员工的技能和心理存在的问题,或是业务上的帮助等。应该要努力在整个企业中形成处处为别人着想,互相关心的企业文化。一旦员工对“良好工作氛围”这种禀赋产生了依赖,员工便更倾向于留在本企业,并将继续维护好企业的这种良好的氛围。

6. 信任:

信任是一种心理状态,由于对另一个人的行为或意图有积极期望,所以有接受其弱点的准备。信任意味着相信另一个人或群体。它是一种互惠行为,即想要获得信任,你必须表现出信任。它是最深层次的禀赋,也是最难施予的禀赋,更是最重要的禀赋。每个人在付出时都希望得到对方的信任,但又因为信息的不对称,而信任又是最难得到的。在诚信相对缺乏的现代社会,信任是一种稀缺资源。这需要企业长期的付出,逐步与员工建立更深层次的人际关系,把员工作为真正的朋友甚至家人,在日复一日的长期交往中,付出真心,才能逐步得到员工的用心的回馈。

在企业中,授权是信任的核心载体,授权的程度体现了企业对员工的信任水平。授权的禀赋效应在于,它可以提高员工的参与热情,帮助员工快速成长,使员工更执着于工作的质量,并营造出更加开放和诚实的环境。与那些没有得到授权的员工相比,被授权的员工更有可能提出好的建议,行使自己的创造力,并开发出更具有创新性、产品和生产流程由此将产生更高的工作满意度和员工忠诚度、更多的工作责任和热情。玫琳凯化妆品公司销售代表的工作方式,就是向员工授权的极好证明。该公司允许员工自行安排工作日程并决定工作强度,一旦员工作出了成绩,公司都及时给予和奖励。由于员工都被看做企业的主人,所以玫琳凯的雇员们都感到十分自信,有归属感,并且认为自己能够当家作主。通过授权,员工会有更多的责任感,从而带来更高的忠诚、信任和更好的质量。这种忠诚对组织吸引和维系人才来讲是无价的。

(三)显性与隐性禀赋的结合

在员工的禀赋需求模型中,显性禀赋与隐性禀赋是相互补充,两者不可或缺。显性禀赋是比较直接客观的,在员工新入职的时候应该充分展示,也会对员工造成最初的印象;而在之后与员工不断磨合相处的过程中,则更加需要增加隐性禀赋的付出,不断加强客观与主观上对员工的关心与重视,在一定的时候,隐性的禀赋可以转化为显性的禀赋,二者互补循环,从而根本上提升员工的忠诚度,如图3所示。

四、案例分析

A企业在一次意外事故中,损失了几乎所有的器材和重要资料,而且此时的市场非常不景气,公司面临倒闭的危机。所有董事会股东都非常的沮丧,认为公司没有希望了,讨论结果是此时唯一能做的就是告知实情、遣散员工。员工们也能感觉到公司的无奈的现状,都失落的在家等待公司的最后决定。

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在A企业所处的情况下,对几乎所有的管理者而言,都会选择遣散员工,整合工厂,清算债务。这对于公司来讲无疑是最实际的解决方法。

但是董事长的提议是:虽然公司要倒闭,但是员工多年来忠诚的陪伴和付出是无价的,应该要对员工无条件的付出与关心,把领取到的保险公司赔款散发给员工们。他的决议一出来,所有的股东都表示反对,认为他是在感情用事,并且缺乏商业精神。

可是他没有理会别人的善意的规劝,将所有的保险金都散发给了各个员工以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而在全国经济萧条,找不到工作的员工们来讲,这简直就是天大的恩赐。他们聚集起来互相诉说着内心的感激,最后一直决定要帮助董事长重整工厂。于是他们开始自发的清理厂房,主动联络客户和货源,维修机器,紧抓生产。3个月后,在所有员工的一起努力下,A企业成功运转。并且在几年后成为产业的龙头。

其实在A企业董事长决定向员工付出一切的时候,就预示着他的成功。其他的股东们都认为员工就是员工,只是单纯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当公司出事了,那就只能解散他们,并没有其他的关联,事实证明他们错了。

禀赋效应理论证明,当你向一个人提供他最需要的或是最在意的东西时,他就很有可能对你付出真心,在你困难的时候就会自觉的帮助你。A企业选择在员工们最困难的时候,无条件提供了他们全家的生活所需,这就是“给予”;而员工们的禀赋需求得到满足时,定会为企业奔走,这就是“取之”。A企业的董事长其实不是缺乏商业精神,恰恰是掌握了商业精神的真谛!

摘要:根据理查德.塞勒的理论,禀赋效应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损失(这一物品)的感觉比获得同样东西的感觉更加强烈。这种不对称性经常为商家所利用,他们往往向消费者提供试用产品,使消费者习惯对该产品的使用而产生依赖性,从而不情愿归还而进行购买。此效应同样可以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尤其是员工忠诚度的提升。禀赋效应揭示了员工的心理规律,企业利用好此心理规律,将有利于完善企业提升员工忠诚度的方法。同时,企业结合自身需求和员工自身的技能特点,设计或调整培训计划,对员工和企业会带来双赢的效果。

关键词:禀赋效应,心理规律,员工忠诚度

参考文献

[1]刘泓,魏文斌.企业员工忠诚度下降的原因及其提高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0(12)

[2]孙健.员工忠诚度的培养[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04

[3]斯科特.普劳斯/施俊琦,王星.决策与判断[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4]苏珊娜.杰纳兹,卡伦.多德,贝丝.施奈德/时启亮,孙相云.组织中的人际沟通技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史蒂文.麦克沙恩,玛丽.格里诺/汤超颖.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6]施恩.职业的有效管理[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2

禀赋效应 篇3

近年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河北旅游服务贸易快速发展。1981年, 河北省接待入境旅游人次只有1.53万人, 旅游外汇收入仅0.009亿美元, 进入九十年代后, 旅游服务贸易迅猛发展, 1998年外汇收入突破1亿美元大关, 2013年入境旅游人数达到133.8万人次创汇5.86亿美元, 旅游服务贸易已成为河北省最具发展潜力的贸易产业之一。

旅游资源禀赋、产业集聚、旅游服务贸易是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维度, 不少国内外学者从旅游资源禀赋比较优势、产业集聚规模经济、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角度出发研究某个国家、地区旅游产业组织发展的客观规律, 探索资源优势、产业规模与旅游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关系, 然而这类研究定性描述过多、实证研究较少, 且多都把资源禀赋、产业集聚、旅游服务贸易视为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 将三者进行联合研究并探讨其相互关系的则是少之又少。

资源禀赋、产业集聚与出口贸易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在整个产业经济学中已有研究。克鲁格曼提出的本地市场效应假设将三者联系了起来, 新经济地理与新贸易理论的融合为产业组织理论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然而, 对于本地市场效应理论是否适合分析旅游业的资源禀赋、产业集聚与服务贸易之间的关系, 学术界莫衷一是, 尚无定论。基于此, 本研究以河北旅游发展为例, 以新经济地理和新贸易理论为依据, 尝试运用本地市场效应理论、模型验证河北旅游本地市场效应的存在性, 探讨旅游要素禀赋、产业集聚在旅游产业中的客观发展规律, 以其为河北旅游产业的研究提供新的切入点, 使其成为研究我国旅游产业组织发展的新的突破口。

二、文献回顾

传统的旅游产业研究多从需求视角展开, 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产业组织以旅游需求参数为自变量, 旅游者的收入、生活水平、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距离、汇率等影响着旅游需求量的大小。Wober (1982) 认为旅游需求是影响欧洲39个首都城市旅游竞争力的主要因子, 并据此对39个城市进行了比较分析。但从需求视角研究地区旅游产业组织的发展规律有明显的不足之处, 因为需求模型忽视了资源禀赋带来的比较优势, 有研究证明资源禀赋对游客忠诚度和目的地竞争力的提高更为重要。Geyikdagi (1995) 对土耳其的研究证实固定资产投资比人均收入、旅行成本、汇率等需求因素对旅游业产生的作用更加明显。之后, 随着研究技术和方法的不断改进, 从供给视角研究旅游产业的发展文献越来越多, 如Gonzale和Falcon (2003) 、Murphy (2000) 及Zhang和Jensen (2007) 的研究显示, 如目的地资源、环境、基础设施和价值观是影响旅游者流入的重要影响条件。Prideaux (2005) 在对旅游服务贸易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回顾的基础上, 将其概括为需求 (旅游成本、个人选择等) 、政府责任、基础设施和国内价格水平、无形因素 (形象、文化差异等) 、宏观和外部经济因素、外部政治和健康因素六个方面。这些研究从理论上验证了旅游产业要素禀赋所带来的比较优势是旅游流产生的主要动力, 印证了传统经济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的理论支撑。国内学者研究起步虽晚, 但已有学者对旅游供需与旅游服务贸易之间的联系进行了研究, 如孙夏 (2009) 从旅游供给、旅游需求、旅游环境等方面出发构建了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模型, 并提出实行保护、开发与创新并重的原则开发旅游资源。刘林青 (2009) 在研究中指出我国丰富的自然与历史文化资源是旅游服务贸易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 证实旅游资源禀赋与旅游贸易存在相互联系。孙根年 (2011) 在研究中提出了旅游与贸易互动的假设, 指出旅游资源丰度 (要素禀赋因子) 、区位指数 (要素禀赋因子) 和贸易联系度是日本游客到我国旅游的重要解释因子, 再一次验证了旅游与贸易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 符合新经济地理和新古典贸易理论对贸易发展的解释。

然而, 上述的研究多是在要素禀赋的供需视角展开对旅游贸易发展演变的探索, 那么除了要素禀赋外, 旅游产业自身组织状况、集聚规模是否也发挥着作用呢?新经济地理学和新国际贸易理论认为产业规模报酬递增和外在的循环累计效应引发产业集聚, 产业集聚通过差异化、创新化的发展形成合作性、互动性的竞争态势, 使其要素禀赋比较优势向更有利于区域发展的方向发展, 并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那么旅游产业集聚或集群存在吗?美国学者Porter (2004) 通过对区域乡村竞争力的研究证实旅游产业集群是典型的产业集群形态。旅游业作为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的产业, 产业集聚能极大地增强旅游企业的竞争力。但是旅游产业集聚到底能够带来多大的旅游流, 目前学术界还没有成熟的分析框架。根据新经济地理学创始者克鲁格曼提出的“本地市场效应”假设, 认为由于存在规模报酬和贸易成本, 拥有相对较大国内市场需求的国家或地区将成为净出口国, 克鲁格曼已运用计量模型验证了本地市场效应的存在, 随后更有不少学者通过对制造业的研究证实了本地市场效应的存在。相比较而言, 虽然旅游业在我国已被确立为支柱产业, 产业基础不断扩大, 但学术界对其研究的先进程度迟滞其发展速度, 鲜少有研究运用本地市场效应理论阐述旅游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产业集聚以及有本地市场效应引发的贸易出口之间的相互关系。

综上所述, 要素禀赋比较优势是推动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区域发展的初级阶段, 资源比较优势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随着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资本、劳动力、资源、信息技术等要素成本增加, 地区旅游比较优势逐渐退去。如果本地市场效应存在, 区域旅游业势必会由依赖旅游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发展到依赖地区旅游产业集聚, 从而由满足本地市场需求到入境旅游阶段, 即旅游产品大量出口, 旅游服务贸易发展阶段。因此, 对旅游要素禀赋、产业集聚与旅游服务贸易相对独立的研究已无法有效地解释这一产业中存在的现象。再结合河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和急需解决的命题, 本文着重验证本地市场效应在河北旅游业是否存在。

三、实证研究

(一) 检验模型

本地市场效应 (也称本地市场放大效应) 的含义是在一个较大规模市场上, 市场需求份额增加将导致一个更大比例的产出份额, 结果是众多产业因某一个地区的需求规模优势而在该地区集聚起来。其内在的逻辑关系是:市场需求份额的变动差异催生规模经济, 在满足本地区的需求后还能捎带出口, 导致一个更大比例的生产产出, 也就是说, 需求在0~1之间的变动会带来大于1的产出。

在综合参照克鲁格曼、Davis和Weinstein以及其他文献对本地市场效应验证模型的解释, 本文验证模型如下.

上式中r表示第r个地区, t表示除r地区以外的其他所有地区。Yrp代表旅游行业p在第r地区的产出, Yr代表r地区旅游全行业的总产出, Ytp/代表旅游行业p在其他所有地区的产出和, Yt代表旅游全行业在其他所有地区的总产出。Erp代表r地区旅游行业P面临的总需求, Er代表r地区旅游全行业面临的总需求, Etp代表其他所有区域旅游行业p面临的总需求, Et代表其他所有地区旅游全行业面临的总需求。Lrp代表旅游行业p在第r地区的劳动资源禀赋, Lr代表r地区旅游全行业的劳动资源禀赋, Ltp代表其他所有地区旅游行业p的劳动资源禀赋, Lt代表其他所有地区的劳动资源禀赋。Krp代表旅游行业p在第r地区的资本禀赋, Kr代表r地区旅游全行业的资本禀赋, Ktp代表其他所有地区旅游行业p的资本禀赋, Kt代表其他所有地区的资源禀赋。b0为常数项, erp为残差项。 (Yrp/yr-Ytp/yt) 超长产出份额, (Erp/Er-Etp/Et) Yr超长需求份额, (Lrp/Lr-Ltp/Lt) 代表相对劳动资源禀赋, (Krp/Er-Ktp/Kt) 代表相对资本禀赋。

注:回归系数括号内为z值;***、**、*分别表示在1%、5%、10%的水平上显著。

需要指出的是b1系数的不同取值范围分别代表不同的解释。当b1=0时, 表明处于旅游服务贸易和生产结构与超长需求无关, 旅游产出除受劳动力和资本要素禀赋的影响;当b1在 (0, 1) 时, 表示出现超长需求, 旅游产出受劳动力和资本要素禀赋的影响, 但不存在规模报酬的产业集聚;当b1=1时, 表示处于规模经济的产业集聚状态, 出现本地市场效应, 产出的变动程度大于需求的变动程度, 规模报酬递增影响着旅游产业的组织结构。

(二) 数据来源

本文所使用的样本数据覆盖河北省11个地级市, p主要包括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星级酒店。其中产出变量用旅游收入表示, 需求变量用旅游人次表示, 劳动要素用从业人员数量表示, 资本要素用固定资产投入表示。使用样本的所有数据源自2013年河北省各地市社会发展公报、河北旅游局提供的数据资料。需要说明的是, 本文所用到旅游需求总量是各地级市接待总量, 没有细化到各旅游行业, 故将每个市的旅游需求加权分摊到三个子行业 (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星级酒店) , 以三个子行业的收入大小确定权重, 经计算粗略确定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星级酒店的加权系数为0.2、0.4、0.4, 此研究方法正好可以解决个别地级市数据缺失的问题。

(三) 计量结果

本文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回归分析, 对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后, 如表1。

由上表可以看出, 河北旅游全行业需求系数为0.796, 说明不存在本地市场效应, 尚未形成规模集聚效应;三个旅游子行业除旅行社业的需求系数小于1外, 旅游星级酒店、旅游景区的需求系数均大于1, 且系数都通过1%的z检验。这说明在同时考虑劳动、资本要素和市场需求的条件下, 河北旅游景区、旅游星级酒店业已经普遍存在本地市场效应。尽管旅行社的产出受需求、资本因素的影响较大, 但并没有明显的显示出规模经济优势。另外, 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和本地市场效应同时存在于河北旅游业中, 这与当前河北旅游业从单一倚重旅游资源优势向产业集聚规模发展的现状相匹配。

参考文献

[1]范建勇, 谢强强.地区产业分布的本地市场效应及其对区域协调发展的趋势[J].经济研究, 2010 (04) .

[2]张帆, 潘佐红.本土市场效应及其对中国省间生产和贸易的影响[J].经济学 (季刊) , 2006 (02) .

上一篇:县级职业学校下一篇: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