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节目

2024-11-05

故事节目(共10篇)

故事节目 篇1

罗兰.巴特认为, 这个世界的叙事数不胜数, 任何材料都适宜于叙述。无论是戏剧, 舞蹈, 杂技, 电视, 广播, 报纸, 小说, 叙事承载物可以使口头或书面有声语言, 固定或活动的手势, 以及所有这些材料的有机混合。而电视节目的故事化, 是利用电视这一叙事媒体, 采用各种叙事技巧, 把各种叙事元素结合起来, 将各种信息有效的传递给观众, 已达到传播信息, 引导舆论, 教育社会和娱乐大众的目的。

中国的电视节目讲故事从东方时空的《百姓故事》就开始了, 而近期如雨后春笋般兴起, 中央电视台的科技类节目《走进科学》《科技之光》, 讲述百姓身边的奇事, 怪事, 感动的事的《生活》, 记录法制进程的《法治在线》, 口述体纪录片栏目《讲述》等, 各个省市台的有江苏卫视的事件类栏目《人间》、湖南卫视的情感类访谈节目《背后的故事》等故事类栏目, 以其独有的百姓身边事吸引着观众, 引领着中国电视媒体故事化的浪潮。

故事类叙事方式的节目一出现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那么它受受众欢迎的原因有哪些呢?

悬念迭起的情节, 电视剧般的讲述, 受到观众广泛的接受度。

1, 题材新奇, 以中央电视台《生活》栏目为例, 经常选取新奇独特的题材, 比如一位日本籍华人在戈壁种树十年的故事, 或者是患有先天性自闭症的孩子的生活, 还有营救掉进30米高的烟囱里的工人的故事等等, 非常有吸引力, 可看性。而好的选题就是一个故事能否讲述成功的关键。

2, 故事情节悬念迭起, 故事情节一波三折, 吸引光中眼球, 让人有持续的关注, 观众在层层推进的情节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以及知识和信息。讲故事时候的铺垫, 渲染, 揭秘满足了受众的探求心理。

3, 受到电视文化的影响, 大众文化主要是在大众传媒的影响下发生, 发展, 变化的。没有大众传媒就没有大众文化, 在这个意义上, 电视是大众文化。故事是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消费方式, 源远流长。因此, 电视把复杂的社会生活浓缩在故事类节目中, 通过简单易懂的讲述呈现在观众面前, 满足了大众的需求。而且主人公多为普通人, 贴近百姓生活, 视角独特, 在平凡中制造不平凡。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 使故事类的叙事方式在电视节目中被广泛应用, 各个电视台几乎都有自己的故事类节目, 在故事类节目普及的同时, 同质化现象严重, 很多节目缺乏特色, 竞争日益激烈, 节目的制作缩水, 摆拍现象严重, 很多不能还原的场景, 缺少当时资料的情况下, 大量使用模拟拍摄, 要当事人表演一遍当时的情况, 甚至包括重新掉下井, 再次回忆起悲伤的过去, 使当事人的心情受到很大影响, 很多情节甚至是为了节目好看编导导演当事人表演, 失去了真实的记录。有些节目甚至只有一分钟的现场资料, 可以扩张成40分钟的节目, 全靠后期模拟拍摄。失去了真实的记录也就失去说服力和现场感。电视节目商业化市场化运作和收视率指标成为了故事化讲述的一大压力。收视率的高低决定着广告投放量的多寡和节目的生存和发展。

电视节目故事化有它的优势, 但是不能滥用了故事, 故事化不是泛故事化, 不能为讲故事而讲故事。要尊于事件本身, 遵循真实性原则, 不能做夸张的艺术加工, 因为电视节目毕竟不是电影电视剧。叙事学的价值在于“有助于对任何一个叙事图像叙事的审美感受过程还原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由此, 电视图像叙事正真正创造, 释放了电视图像叙事的威力和作用。”电视有这天然的讲故事的优势。观众对于电视图像, 声音的接受度高, 而如何利用好这样的优势能够使故事类节目在众多的节目中独树一帜, 使节目在讲述故事的同时揭示深刻的社会道理, 在潜移默化之中将道理深入受众心中, 使他们对节目有更多的期待, 在看完节目后有深刻的思考。比如, 在《生活》栏目在汶川地震一周年时推出了纪念地震一周年特辑, 寻找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进行报道。在节目中有高位截瘫, 做了九次截肢手术的女孩, 有在地震中失去妻子孩子, 从地震中走出后重新结合的夫妻, 有妻子唤醒植物人丈夫的感人故事。每个主人公都有自己的事迹, 从不同的主人公我们可以感受到在地震后他们嫩的坚强, 执着, 爱心, 梦想。从节目中, 受众会有深刻的感触, 会想帮助那些在地震中失去亲人的家庭, 是节目唤起了受众的爱心, 对生命的感悟。这样的故事讲述起来就充满了深刻的意味。

电视节目故事化是一把双刃剑, 从大众传播的角度来看, 故事是人类传播活动中一种普遍的讲述方式, 甚至可以说没有故事传播, 就无从谈起文化的传播。从叙事学角度看, 故事化讲述让受众感受到亲近和容易接受。

面对媒体全球化的背景, 节目保持特色和独立性非常重要, 故事类讲述也是如此, 只有保持特色和个性, 不断充实节目内容, 创新故事讲述方式, 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于德山大众传媒时代的电视文化与当代中国叙事格局中国电视200112期

[2]罗兰.巴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2页

[3]伯格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4]时长顺等叙事理论与电视现代传播2004年第2期

故事节目 篇2

他们的巢在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橡树上。远看呈盆状,是用细树枝和草茎建造而成的。

平平和乐乐是一对相亲相爱的鸟儿。无论是外出觅食还是游玩,他们都夫妇相随,形影不离。

有一天,平平找到了一个熟透的无花果,虽然无花果香甜的味儿很诱人,但她还是不舍得吃掉,一直等乐乐过来后,才你一口我一口地分享了无花果。

吃下无花果没多久,乐乐在一棵橙子树上发现了一条小青虫,乐乐高兴地喊道:“平平,快来吃小青虫!”

平平知道,小青虫的个头很小,根本不够他们俩吃一口的。于是说:“你自己吃吧,一会儿我就能找到!”

见平平不过来,乐乐便衔起小青虫向平平飞去。

此时,平平正在一棵高大的槐树上觅食。看到乐乐过来了,便飞到乐乐所在的树枝上。乐乐把小青虫送到平平的口中,平平又把小青虫推到乐乐的嘴里,他们推过来推过去,结果,一不留心,小青虫从乐乐的口中掉到地上去了。

平平和乐乐赶忙飞到地上去找小青虫,可是,小青虫早已经钻到枯叶下面不见了踪影。

“看看,让你吃你不吃,这不吃不成了!”乐乐假装生气地说。

“不就一条小青虫吗!”平平说,“这么多的树,还怕找不到虫子吃不成!”

故事节目 篇3

关键词:综艺娱乐节目;故事化;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123-01

随着我国媒体行业的不断发展,在现代的电视领域中,我们不难发现讲故事早已不再是影视作品与各种纪录片的专利,现如今越来越多的故事性娱乐节目在各大卫视争先上映。例如: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浙江卫视《快乐蓝天下中国梦想秀》等。本文主要通过以上三大节目为例,进行电视综艺节目故事化趋势的探究,希望对我国综艺节目的未来发展有所啟示和帮助。

一、故事化在电视综艺节目中的运用分析

1.《中国好声音》的故事呈现。

《中国好声音》是浙江卫视的一档真人秀节目,这个节目源自于荷兰节目《荷兰之声》。《中国好声音》之所以取得成功,除了豪华的评委阵容,盲听转椅的方式外,还在于故事化的传播模式。《中国好声音》采用故事吸引观众,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手法:1)设置悬念,制造故事。设置悬念是《中国好声音》故事情节成功的核心之一,并且通过设置悬念赋予了故事情节波澜起伏的魅力。每一期的《中国好声音》都会为观众设置多个悬念:如看着各种类型的学员,导师们盲听是否会为转身;导师转身后,选择一个学员的情况;导师将如何面临学员的“淘汰”。同时,导师之间为了得到学员的青昧相互之间的冲突,也为每期节目的收视增添了亮点。2)关注细节,丰富故事。《中国好声音》在制造悬念的同时,在配以层次不断变化的环节设置、舞台音效等,使每一个细节得到展现与加强,向观众传达着关于执着追求、奋斗友情、完美表演等正能量的价值观。这正是节目赢得观众关注的关键。

2.《爸爸去哪儿》的故事呈现。

2013年10月11日,《爸爸去哪儿》在湖南卫视正式播出。这档亲子户外真人秀节目由五位明星爸爸跟子女进行72小时的乡村体验。目前只进行了第一季共12期的制作。《爸爸去哪儿》一经播出就引发了超高的收视率。节目组邀请五位明星家庭担任嘉宾,其中包括:林志颖父子、田亮父女、郭涛父子、王岳伦父女、张亮父子等。为了达到良好的播放效果,拍摄过程中每对父子都至少有两台摄像机随身、多角度拍摄,并在节目中的每一个精彩瞬间进行抓拍和刻画,捕捉每一个父亲与孩子的互动表情,加以组合,创造意境,以达到观众想要的表达效果。满足了观众对不同细节的精益要求,让观众看得过瘾。此外,制作组还设置了很多妙趣恒生的任务内容。例如:小猪赛跑、五位老爸上演的穿越变身——林志颖变身太上老君,郭涛变身少林高僧,张亮变身性感女郎,田亮变身警察大叔,王岳伦变身挑担老爷爷等,通过各种方式与孩子进行良好的互动。另外,在亲自互动游戏或平时父子生活中也有出现错误,也会出现各种言语或动作上的错误尴尬场面,但正由于这些错误、尴尬情景将节目显现的更加自然、轻松,并且在心理上与观众更加接近。

3.《快乐蓝天下 中国梦想秀》的故事呈现。

《快乐蓝天下 中国梦想秀》这档节目是由浙江卫视重磅推出的一项大型综艺惊奇秀节目。这档节目的目标就是将舞台还原给平凡的大众,并以“明星帮平民圆梦,燃起平民百姓对生活的激情,甚至改变他们的人生”为宗旨。《快乐蓝天下 中国梦想秀》主要形式就是主持人与圆梦人之间进行良好的互动。通过主持人与圆梦人之间的互通,帮助圆梦人与他们所喜欢的明星进行互动。通过这些互动关节点形成特定的欢乐场景和感动场面,构筑成为一个个温暖而感动的故事,以此增加收视率,提高观众忠诚度。

二、电视综艺节目故事化的发展趋势

纵观近几年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现状,我们不难看出综艺节目的发展离不开娱乐元素,离不开故事情节。但是娱乐节目不是盲目的跟风,不是低级的体现,更不是愚昧的道德底线的挑战。从以上三大综艺节目的成功之处我们不难发现综艺节目要想稳步的发展,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得到观众的认可,未来的发展趋势离不开以下几点。

1.故事化的娱乐性。

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今天,观众之所以选择观看综艺节目,主要是想通过观看娱乐节目来缓解生活和工作上的压力,寻求精神上的片刻轻松。因此,综艺节目在强调节目故事化的基础上,要添加多元化的娱乐元素。例如,《爸爸去那儿》中五位星爸易容变装逗萌娃使观众捧腹大笑等场面。各种娱乐性的画面为整个节目增加了可观赏度,同时也为节目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2.故事化的平民化。

通过以上三个节目我们可以看出,故事化的平民化也是非常赢得观众的。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平民参与,如《中国好声音》和《快乐蓝天下 中国梦想秀》节目。参加的选手全部都是通过层层选拔挑选出来的普通大众。而且他们身上承载着最生活、最鲜活的平民故事,有的感人,有的励志;二是明星参与进行平民化的运动,如《爸爸去哪儿》。观众在节目中看到的明星是平民化的,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家,节目还原了明星的真实一面。随着综艺节目的不断发展,观众会越来越渴望了解明星们的真是生活。

随着综艺节目故事化的不断发展,媒体业界也要加强自律,为综艺节目的良好发展营造纯洁的故事空间。同时,还必须要加强尊重观众的理念,在真实公平的基础上,进行故事化运用,并且采用健康有益的故事化情节手段,使故事更加真实、生动、感人,杜绝由于捏造、无中生有、片面的为了迎合观众的需求而编造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孙松.浅析音乐综艺节目的价值观传播—《中国好声音》热播引发的几点思考[J].当代电视,2012(09).

故事类节目的表现手法 篇4

一、故事类节目的类型

为便于梳理和研究分析, 笔者将故事类电视栏目按不同的标准分成不同的类型:

以故事讲述的主体来分, 有名人故事、准名人故事、百姓故事和边缘人物故事。

以关注的题材分, 有以重庆卫视《拍案说法》为代表的法制故事, 以中央电视台《财富故事会》为代表的财富故事, 以湖南电视台《真情》为代表的情感故事, 以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为代表的探秘故事。

以表现形式分, 有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的演播室访谈式, 中央电视台《讲述》的口述体式, 重庆卫视《雾都夜话》的电视剧式, 湖南卫视《变形计》的真人秀式, 江西卫视《传奇故事》的“主持人讲述+短片”式, 以及大部分栏目所采取的人物专题类形式。

按节目功能来分, 有利用名人示范效应的励志类, 满足人们好奇心理和窥视欲的猎奇类, 具有情感安抚作用的情感类, 满足求知引发智慧的启迪类。

二、故事类节目的低俗化倾向

讲故事只是电视节目制作与传播的一种手法和技巧, 而不是最终的目的。如果过度强调和“开发”节目的故事性, 势必走向低俗化。目前, 有些栏目片面追求收视率, 已出现低俗化倾向:

1. 歌功颂德型

把栏目内容当成摇钱树, 为赞助企业树碑立传, 任由故事主人公去吹嘘。

2. 故弄玄虚型

频频关注怪病、特异功能、奇特的自然现象等题材, 还常常利用怪异音效和视觉特技, 将本来很容易说清的事情描绘得悬乎其悬、神秘莫测。科学的探索成了“伪科学”的温床。

3. 胡编乱造型

为制造悬念, 现场制假, 故事虚构, 情节捏造, 将故事人物的话断章取义。

4. 娱乐搞笑型

以八卦搞笑的方式讲出来的故事, 观众往往会一笑了之。

5. 题材边缘型

经常关注凶杀暴力、色情、同性恋、吸毒、艾滋病等边缘化题材, 或者打擦边球。

三、故事类节目发展探析

媒体是个过滤器和放大器, 主流媒体应该体现主流价值观。片面追求节目收视率, 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通过雅俗共赏的高品质内容积累的影响力, 才是栏目得以长期发展的支撑与动力。

1. 提升技术含量, 控制质量标准

电视栏目作为一种工业化流水线作业的产品, 通过摸索与实验, 制定出一整套具有操作性的技术标准。

以中央电视台《财富故事会》为例, 其通过两年多的探索, 总结、提炼出了一套技术标准。栏目宣传词从整体上指明了节目的诉求——“看个门道, 寻个说道, 听个味道, 讲故事当然要讲个筋道。说不尽的财富故事, 品不完的人生百味”。节目故事人物的选取标准为“命运要有大落差, 即曲折的人生经历;健康的财富观;善于表达”。节目的开头以人物命运的最大拐点为故事的切入点。节目对人物故事展开的操作标准为, 故事人物在某年某月某日发生的事给他印象最深, 就从这一点着手, 再往前、往后延伸, 从而打开人物的内心世界。它讲述的是人物故事的“横断面”、“断代史”, 而不是流水账式的“编年史”。故事的表述方式为“一波三折、环环相扣、步步推进”。在节目制作流程和日常管理方面也总结出了一系列技术标准。

2. 挖掘人物新矿, 形成故事源头

从故事的挖掘来讲, 许多被媒体多次报道与访谈过的名人已是过度开发的贫矿, 他们在不同的栏目重复说着相同的故事。《财富故事会》选择的故事人物, 都是在某个区域或领域具有一定知名度与影响力的“准名人”, 他们的故事矿藏被大众媒体挖掘得少, 还是一座座丰厚的新矿。从营销传播角度讲, 最高明的方式就是制造值得其他媒体不断去跟踪、转载与引用的新闻源。《财富故事会》从“准名人”身上挖掘出来的个性化财富故事, 完全有可能成为其他媒体跟踪、转载与引用的故事源头。

3. 丰富表现手法, 增强故事“磁性”

在表达方式上, 故事类节目尝试以下方法:

多维法则。可向电视剧学习编辑剪辑技巧, 变单一线索叙述方式为两三条线索叙述方式, 不同人物的故事交叉进行, 即主人公的故事讲到矛盾冲突处, 戛然而止, 留下悬念, 开始讲另外关联人物的故事, 等此人故事发展至一定冲突程度, 又回过头来接着讲主人公的事态进展。如此剪辑, 节目节奏会明显加快。

湖南台的《真情》是典型的情感故事类节目。

国内的故事类电视节目剪辑得太“干净”和太合乎逻辑, 主人公讲话连一句磕巴和停顿的“瑕疵”都没有;节目制作人员低估了观众的智商, 凡事交代得清清楚楚, 一点不漏, 故事情节跳跃性不够, 导致节奏拖沓。

质疑法则。节目从疑问开始, 这样容易与受众在接受新信息时的逆向思维合上拍。然后, 主持人再带领受众随着人物故事的纵深发展一步步探索事情的真相。主持人在讲故事时要给受众以现在进行时态的感觉, 这样容易将受众的心锁住。

反差法则。如湖南卫视《变形计》, 将贫困山区孩子与富裕都市孩子互换生活空间, 把人物放到具有巨大反差的环境里, 故事冲突性会加大。

原生态法则。在镜头面前, 人都会下意识去掩盖弱点, 展示优点, 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往往是经过自我意识过滤了的人物。如果能捕捉到人物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将大大增强节目故事的感染力。

故事类节目还有很多表现技巧, 如:借鉴章回体小说、评书等形式;特殊音效的适宜运用与视觉的间隔刺激, 打破观众的收视疲劳;系列故事节目集约播出, 产生捆绑效应, 形成话题共振, 等等。

4. 通过活动, 提升栏目综合影响力

节目质量达到一定的稳定水准时, 栏目可以腾出一部分精力, 举办活动提升自身的影响力, 节目活动化, 活动节目化。《财富故事会》将电视节目和线下活动视作栏目的两翼, 2006年八九月份该栏目推出的“财富新观念”电视活动由三大块组成:一是“财富手拉手”的帮扶行动, 鼓励强势企业带动弱势群体共同创造财富;二是与一家专业的调查公司合作, 举行“财富新观念调查活动”, 把很多人对财富新认识的调查数据向社会公布;三是在2006年12月发布首批农民工的财富观调查。《财富故事会》线下活动对节目收视的拉升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在“财富新概念”活动开始之前, 节目平均收视率只有0.16, 到2007年第一季度“财富新观念”活动之后, 节

目收视率已经提升到了0.23。《财富故事会》已放眼全球, 2007年8月开始实施海外财富之旅。栏目计划每周推出一档关注海外财富的节目, 先启动的是非洲、俄罗斯、东欧财富之旅, 接下来还将视线延伸到南美。

《财富故事会》立足于电视, 但不囿于电视。栏目已与网络、报刊、移动电视、手机电视等形成了广泛共赢的合作。

故事节目 篇5

一篇关于选秀节目策划的文章这样说到:“参赛选手作为活动的主体,要尽可能地立体化展示自己,除了要展示多样才艺外,还要能挖掘选手‘背后的故事’:一个能反映选手勤学苦练的感人故事、一段能反映选手不怕困难的成功经历、一句能感动观众的话„„这些都能成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才艺大家都有,关键就是要如何塑造选手不同的个性,突出选手的差异性,哪怕适当暴露一下选手的小毛病、小缺点也是可以制造出吸引人的噱头的。”

故事化,是中国电视选秀节目的一个特色。

乔雯在《坎特伯雷故事集》中描述了这样一群人;他们每个人讲述一个故事,而人们不仅对故事本身感兴趣,对讲述故事的人也感兴趣,因为他们中的每个人都是真实的。对于选秀节目叙事系统而言,观众同样拥有选择让哪一个选手讲述故事的权力,拥有是否认可经过制作体系修饰的故事的权力,甚至拥有利用真实的素材去书写自己想要获得的故事的权力。

比如“超级女声”,它展现纯粹女性爱与梦想的主题,同时将这种主题加入了“自我”与“自由”等不考虑世俗因素的成分。这种叙事在彻底遵循大众选择的同时,也将故事彻底的单纯化、单一化,最终得到了最多观众的喜爱。虽然,“超级女声”的大部分故事都与选手的女性特质密切相关,观众讨论的兴趣点也着重落在了那些女性选手在人际关系上的手段与世故。但是,与“超级女声”有关的种种故事,多数还是以“只想唱歌”的单纯梦想赢得了十分丰富的情感形式。但“加油,好男儿”制造出的男性故事便相对复杂一些。由于在世俗意义上,男性的生存较女性面对着更多社会与政治的因素,又因为受众群体多为女性观众,使得“加油,好男儿”又进一步介入到了“男色绊闻”与“潜规则”等维度之中。因此,对于这档一开始便定位不清晰的选秀节目而言,尽管拥有着“男孩成长为男人”的官方主题,但由于面对的是集权性、操纵性强较强的制作机构以及相对成熟的运作机构,导致“加油,好男儿”更多是通过摆上台面的男性厮杀来进行情感的传递。而这种厮杀又隐隐令人感到众多参赛选手只是一个个在无情机构操纵之下的棋子,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因此,从“加油,好男儿”选手身上诱发而出的故事常常充满着一种类似“祭品”的仪式感。

在一些节目中也存在残疾人的表演。对于残缺身体的视呈现并不是选秀节目的真实目的,而是通过这样的身体来突显“实现身怀绝技的普通人的梦想”以及一种另类的美才是选秀类节目在内容上的真正意义所在。“无臂钢琴师”刘伟表演的是用脚弹奏钢琴,节目中基本回避其身体缺陷的细节展示,只是从侧面表现其弹钢琴的姿态,并且镜头不多,只点到为止。反倒是其优美的钢琴音乐以及镜头中所竭力表现的俊美脸庞更加能够彰显出刘伟的意志与残缺身体的神圣。同一节目中的单腿男青年翟孝伟与单臂女青年马丽的优美合舞,则将千万观众打动。这种残缺本身体现的是人的不完美。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不完美,或者说完美本不存在。因此“根据我们的信念与举止来判断,残疾才是标准的形态———不是美貌、不是英俊,也不是被精心雕塑过的,晒过的、调养过的或装饰过的装饰身段。”正如第一届《中国达人秀》进行比赛时,东方卫视品牌营运总监陆伟所说: “广电总局认为,我们节目的导向很好,鼓励各种身份的平凡人、身体有残缺的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展示梦想。”

在电视选秀节目中所展示的选手,无论是李宇春这样的中性形象,还是刘伟用脚趾弹奏钢琴,也是平均年龄52 岁的时尚七太的青春洋溢,他们都达到了与观众有效表述、交流、沟通和传播的目的,并成为提升竞争日益激烈的收视率的重要保障以及满足更多商业资本的需要。尽管能够明显地看出这些都是处心积虑的商业运作和文化工业的产品,反映出正处于消费社会语境下中国当下的某些审美情趣,但同时也体现出选秀节目的叙事特征。

中国人搜索行为”研究中心发布的《2007电视选秀节目研究》显示,中国观众对于选秀节目选手的喜爱,己涉及到了义气、淡定、孝顺等各种各样的细微、复杂的维度指标。这样一个难以用具体竞赛标准去判定的庞杂价值系统表明:制作方的修饰行为,远非短信投票这样一种单一的叙述方式所能驾驭。因此这种“故事化”电视节目的叙事,客观上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独特的视觉效果,不可避免地满足了观众观看奇观与自我满足及自我激励的 1

欲望,并带来了对影像身体消费的惊人收视率。

综合分析目前的国内电视选秀节目,“故事化”的选秀节目有共同的表达方式,即煽情。选手自身忘情表演;评委点评煽情落泪;节目现场的选手亲属和朋友煽情;节目现场的选手支持者和粉丝提升节目气氛;节目主持人煽情。由此看来,能在电视画面上出现的人员基本都曾泪眼迷离。而这些眼泪的背后正是电视选秀节目煽情化的作用,而煽情的源头,则是一个个选手背后的抑或是塑造的故事。

煽情在国内电视选秀节目中相当普遍的被采用,而且在运用的手法上也是大同小异,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形式。

1、放短片。这种短片一般都是介绍选手鲜为人知的一面,内容大都涉及悲惨的身世、艰苦的岁月、参赛的历程等,突出选手为了追求理想而不畏艰难的执著和毅力。

2、请亲朋。把选手的亲属或朋友请到现场,讲述一些和选手之间感动的小故事,当场为选手加油鼓劲。

3、出道具。找到一些对于选手来说具有特殊意义的物品,这些物品有些可能已经丢失,节目组又将这些物品找到,勾起了选手对于往事的难忘回忆。

4、打电话。通过电话连线的方式,让那些无法到达现场但与选手有深厚情谊的人员与之现场对话。这些人员大都与选手久未见面甚至失去联系,但是对选手有知遇之恩或鼎力帮助等感人至深的行为,燃起了选手心中感激的情慷。在此基础上,选取伤感、哀愁的音乐作为背景烘托气氛,再加上节目主持人的添油加料,一个眼泪横飞的煽情场面基本炮制出炉。

煽情化虽然有设计的成分,但眼泪大都是选手们情难自控的产物,这从中略微体现了“真人秀”节目的特点即“看起来是真实的”。因为给观众这种真实的感觉,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了节目的观赏性。但是由于煽情化用得过多,使得选秀节目呈现了“滥情”的倾向。比如;2006年东方卫视《加油!好男儿》中就因为男选手的哭哭啼啼造成了一些观众的反感,甚至有评委当面指出选手爱哭。

不同于电影、电视剧等完全虚拟的叙事,选秀节目的选手、评委以自身真实的实体身份进入到了选秀节目这场叙事中。尽管他们各自在节目中的人物形象经过了制作方的修饰,但是这仍与电影、电视剧中那些被扮演的角色存在本质区别。真人秀节目制作方一系列的修饰行为建立在一个个具备真实感、现实感之上的选手身上,从而获得可信度与戏剧张力。因此,节目制作方在选手身上塑造出一系列形象,观众则拥有了选择的权力;他们可以选择喜爱这样一个形象,进而相信之;他们也可以选择不喜爱这样一个形象,进而冲破它作为一种修饰的存在,走入选手在选秀节目之外的现实生活,在那里寻找他们所喜爱、认同的部分,重新形成选手的履历。

正如电视台的工作人员会与主动与网络上热门的“粉丝”百度贴吧进行互动合作,甚至让选手在百度贴吧里和他们产生互动。除了那些网络之上“选手故事”的讲述,办演唱会,拍偶像剧,这种将一个故事建立在另一个故事的基础上的各种形态的讲述,都成为选秀叙事系统在突破电视节目形态之后获得的扩展方式。

尽管选秀的“故事化”存在着很多弊端与局限,但种种支离破碎的形式却给予了观众发挥主体能动性的空间,从而进行意义的赋予与情感的放置。也正是这种能动性的发挥,粘合平滑了选秀节目之中那些突兀的断裂。在这个基础上,作为对结局充满强烈期待的叙述者,以及对完美叙事结构有着强烈要求的读者,在接受层面上主动调和了选秀叙事的种种矛盾,进而构建出了一个完整的叙事系统。

讲述百姓故事做精品电视节目 篇6

讲述老百姓的故事, 是桐柏电视台生活类淮源风采栏目的重要内容。

新闻是传递信息的。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讲, 要把信息有效地传播给受众, 就得把信息写得能吸引眼球。现在电视、电脑很普及, 包括报纸、杂志几千种, 凭什么让桐柏人看桐柏电视台生活类淮源风采栏目?一是你传递的信息有用, 二是你的节目是身边的人和事, 邻家小妹, 隔壁大嫂, 对门老太;三是你节目里的人和事吸引人。前两点是栏目故事性的定位, 第三点是制作技巧, 就是讲故事。

二、讲故事的魅力

每个人都喜欢听故事。因为故事有情节, 能够吸引人;有人物, 人物有性格, 有喜怒哀乐, 能够打动人;通过听故事获得启示, 受到教益。

每个人都不喜欢听长篇大论, 不喜欢听别人讲大道理。因为大道理空洞抽象;长篇大论是材料的堆砌和数字的罗列, 枯燥乏味;人们愿意听人讲故事, 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关注事件发展, 关注人物命运, 被故事潜移默化, 受到某种启示和教益。

司马迁《史记》就是用一个个人物故事串起来的。他以人物为中心, 把有关的历史事件记载到人物传记中。指鹿为马, 项庄舞剑, 负荆请罪, 破釜沉舟, 看到这些成语, 我们就能想起司马迁给我们讲的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百家讲坛》的成功之处在于把经典作品 (《论语》、《庄子》) , 通过讲故事的形式传播给观众。观众在倾听专家学者讲述经典中的故事的过程中, 感受历史的天空群星灿烂, 先哲的思想多彩深邃。

三、讲故事的技巧

1. 有讲故事的意识

淮源风采栏目的观众是桐柏县的广大群众。所以, 所有反映老百姓生活状况, 描写老百姓情感世界, 传达老百姓心中愿望的故事, 都是好故事。而如何写好这些故事, 首先需要我们有一颗关爱百姓生活的心, 有一双敏锐观察百姓生活的眼睛。

在接触到一个题材后, 首先要有讲故事的意识。秋季严打给老百姓解决多少问题, 交通整治过程中发现哪些问题, 这家人夫妻恩爱邻里和睦, 你的一次旅行中的喜怒哀乐, 小区里的一些现象, 孩子很可爱, 老人很慈祥, 都应该讲故事, 也有故事可讲, 关键要有讲故事的意识。

生活中有许多有滋味的故事, 是我们仅凭想象而难以得到的。多倾听, 多采撷, 自然有故事。坐在办公室里, 发现不了好故事, 也写不出好故事。

2. 要具体

什么是具体?具体就是言之有物, 言之有人, 言之有事。

一具体就深入, 一具体就能够吸引人, 能够打动人。

具体就是讲故事, 就是讲具体的人, 具体的事, 具体的情节。

因为故事是在电视里播出的, 所以要求故事具备新闻的一些要素,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 人物、事件要真实。

具体的另一层意思是, 在做节目的时候, 要尽量把情节突现出来。在这里顺便提一下, 把故事做成“某某二三事”的节目是肯定不行, 故事的主角上情节, 不是人物。拿到一个素材以后, 我们就应当从情节的角度来考虑, 而不是以人物为线索。这或许会更符合故事的要求。

3. 有好的细节

穆青说, 一个好的细节胜过千言万语。我们至今记得焦裕禄用椅子顶肝部止疼的细节。细节是力量。大陆版的《色戒》为什么不过瘾?就是因为很多细节被删掉了。

在细节选择方面, 我认为还应当设计好一个关乎题眼的东西, 像《冰糖葫芦酸又甜》中的冰糖葫芦, 《指环王》中的指环。最近, 我看到了一个故事《总有一片能让你泪流满面》, 丈夫爱吃洋葱, 妻子每天都做这道菜;妻子爱吃鸭血粉丝汤, 丈夫却从来都不知道, 直到临终时, 妻子要求丈夫给自己买一份鸭血粉丝汤。妻子去世后, 丈夫一个人在厨房剥洋葱。他终于知道, 爱情就像洋葱, 一片一片剥下去, 总有一片能让你泪流满面。这里面, 洋葱很关键。

4. 有曲折的情节

好的电视节目要求故事性强, 情节曲折跌宕起伏, 一唱三叹, 才能让人欲罢不能, 回味无穷。

曲折的情节是由多个细节组成的, 是在细节基础上的深化。

讲故事不能平铺直叙, 在构思情节时要动一番脑筋。要想办法一波三折, 最好还能逐层递进, 做节目时要有矛盾、层次。也就是说要选择好几个转折点。要让故事中充满了乐趣, 把观众的心弦一会提高, 一会落下, 这样才能够保持故事一直有一股吸引力。

最初的故事作为口头文学的一种, 就是讲给别人听的, 传播的方式是听和说, 听的人可能会受感动, 可能会受启发, 但这些都是通过情节来实现的, 你可以在中间加一两句抒情或者点评, 但听的人最要听的还是情节, 有好的情节吸引他, 他就会目不转睛, 不能吸引他, 他马上就会走神儿。

曾经看到一个故事———《太阳从西面升起》, 故事讲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姑娘画了一幅画, 参加全省少儿美术比赛, 那画画得很好, 但最终却因犯了个常识上的错误, 小姑娘因把初升的太阳画到了西边而落选。老师不解地去问小姑娘, 你怎么会将太阳画到西边的呢?小姑娘哭着说:我就是要让太阳从西边升起……原来, 她爸爸和妈妈吵架了, 爸爸出走了, 临走时说, 要我重回这个家, 除非让太阳从西边升起。所以小姑娘就天天盼望西边出太阳了……

四、把淮源风采栏目做成有故事性, 必须有丰厚的文化素养和文化积累

做节目要有故事的意识, 要具体, 有好的细节, 有曲折的情节。事实上, 这些东西都是外在的东西, 要有故事性, 让节目吸引人, 还必须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否则, 真正讲好故事就如同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丰厚的文化底蕴就像储存在大脑细胞中的某种信号, 又像融化在血液中的某种基因, 平时它们看不见摸不着, 一旦与现实场景接上头, 就会碰撞出绚丽的火花, 也就是我们说的灵感。

所以, 要把淮源风采栏目做成故事性强的节目, 必须当杂家, 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 才能成为高水平的电视工作者。■

故事节目 篇7

目前尽管故事类电视节目数量众多, 电视台也很热衷于推出新的故事类节目, 但是到目前为止一直没有一个可以遵循的理论模式, 仅仅是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处于一种盲目的摸索过程中。做好故事类的节目选材工作主要可以根据以下几方面作出思考:

(一) 故事类节目的选题工作

首先, 故事类电视节目在选题方面需要考虑的就是题材的故事性;然后在选取故事内容时就要考虑故事的新闻性, 内容方面有悬念的部分, 各类线索是否明显;最后要考虑故事中主人公是否具有鲜明的人物特点。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 要根据电视台此类故事类电视节目的定位来进行故事内容的选取工作, 同时也要兼顾电视台所在地区主要观众群体的因素。例如吉林卫视推出的一档名为《牛群》的故事类电视节目, 其内容故事主要是选取东三省地区的民间故事, 语言风格上也具有明显的东北特色, 应和主要观众群体的需要, 同时由于近年来东北文化在全国范围内开始火爆, 具有东北特色的风格故事、语言也很容易得到民众的认可。再如江西卫视推出的一档名为《传奇》的故事类节目, 此节目的定位就是每天讲述一个我们身边的故事, 旨在弘扬传统道德文化, 传播真善美。

(二) 叙事结构的安排

有关调查显示, 在现在所有故事类节目中, 情感类、奇闻异事类最为受欢迎, 但是同一类型的节目在收视率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这类差异则主要是由叙述方式、语言风格等因素所导致。

不同题材的故事内容要选择不同的叙事结构。在对于题材属于奇闻异事的这类故事的讲述中, 可以采用散点归一的方法进行讲述。具体就是在讲述故事中不按照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的顺序进行, 而是讲述有关故事主人公或者中心事件的一些分散的小故事小事件, 最后根据这些小故事的内在联系, 以及其中包含的一些线索得出最后的结论。这样的叙事结构能增加故事的趣味性, 吸引观众。

在人物类、情感类故事的讲述过程中, 可以采用时间发展与感情纠葛并行的讲述方式。对于人物感情类的故事, 由于故事内容复杂, 事情脉络交织不清, 如果按照正常的叙事方式进行讲述则缺乏趣味性, 很难引起观众兴趣。这就要求编者有较高的编排能力, 把握好故事的明线和暗线, 在故事发展过程中要合理安排故事的明线与暗线的交织进行过程, 只有这样才能最好地表现故事的情感发展, 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二、观众心理需求研究

(一) 观众的求新心理

求新性、好奇性是人类的心理本能, 越新奇越刺激的事物越能引起观众的兴趣。一个正常、健全的社会人是心理不断健全, 身心不断完善的, 这离不开对外界信息的吸纳。民众的这种需求, 使得媒体不断探索寻求新信息、新知识。现代人喜欢在最短的时间内、利用最简明的方式来获取新的信息, 同时为扩展知识面和了解社会生活, 对各类事件都有兴趣了解。所以, 故事类电视节目选材上可以尽量注重新奇, 选取的故事内容要接地气, 关系广大民众的生活生产, 同时也要关注新闻事件、娱乐新闻等方面。在讲述方式上, 要注意合理性和简洁全面性。

(二) 观众的求知心理

观众的求知心理主要表现为对具体知识的关注。作为一个个体, 技能知识是立足于社会的根本所在。而作为一个社会人, 首先就是要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情况, 其次就是要接纳正确的人生观。有数据显示, 电视现在已经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所以故事类电视节目应该注重知识内容的贯穿。

三、结语

电视媒体作为重要的文化传播手段, 在制作故事类专题电视节目时, 要认真选取故事题材, 在讲述方式上也要注意合理性、科学性, 以更好地满足观众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琳.电视栏目的独立视角与平民化诉求[J].重庆社会科学, 2010 (3) .

[2]何浩.电视节目娱乐化态势反思[J].今传媒, 2010 (2) .

故事节目 篇8

一、电视专题节目故事化叙事倾向

(一) 电视专题节目故事化叙事

电视专题节目的故事化叙事, 即是利用电视这一传播媒体, 采用悬念、高潮等叙事技巧, 巧妙地把包括各种叙事元素在内的信息有效地传递给电视受众, 以此达到传播信息、引导舆论、社会教育和娱乐的目的。电视专题节目故事化已逐渐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叙事方式, 故事化的电视专题节目已经在电视受众中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 引发了观众的收看热潮。

(二) 电视专题节目表现手法故事化

任何事物都是在变化发展中前行, 电视专题节目也不例外, 在市场经济中, 电视专题节目必须找到适合市场的节目形态, 在节目表现形式上实现探索和突破, 这是电视专题节目进一步遵循传播规律、发挥电视传播优势的结果。只有在节目形态上进行大胆创新, 强调趣味性和可视性、寓教于乐, 才会吸引更多观众, 电视专题节目故事化的表现手法由此逐渐被观众所认同。

(三) 电视专题节目故事化叙事方式被广泛运用

电视专题节目中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已有势不可挡之势, 尤其是新闻性专题、人物专题也都在向讲故事方向发展。

在国内, 最早在新闻中采用故事化叙事手法的是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子栏目《生活空间》, 它是首个把讲故事的理念带入新闻报道, 改变电视新闻在观众心目中单一、刻板、枯燥的荧幕形象的栏目。时至今日, 在电视界, 电视专题节目以讲故事的形式来表现新闻事件、节目主题已经成为众多从业者的共识, 其中较为知名的节目有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经济与法》、《人物》、《讲述》, 以及江西电视台的《传奇故事》、辽宁卫视的《王刚讲故事》等, 而且故事化叙事手法已被广泛应用在电视科教片等领域。

二、电视专题节目故事化叙事的深层次原因

(一) 从业者的发现

在制作电视专题节目的过程中, 众多的从业者惊奇地发现, 采用这种讲故事的手法来创作电视专题节目, 往往能够用平凡的题材提炼深刻的主题, 挖掘新闻事实中具有人情味的因素, 情理交融, 揭示人性的闪光点, 激活人类的情感, 增强新闻报道的趣味性与可视性, 实现新闻传播的社会价值, 这成为电视专题节目采用故事化叙事的原因之一。

(二) 电视专题节目故事化的自身特点

电视专题节目故事化叙事的广泛应用也与其独特的自身特点息息相关。电视专题节目故事化叙事易懂、有趣味, 采用故事化叙事手法讲述新闻事件, 实现了电视语言的回归, 增强了电视新闻的可视性、形象性和可信性, 能够更好地吸引电视观众, 提高节目收视率。

电视专题节目故事化叙事非常传神, 其不仅仅是传递了资讯, 还能拨动人们的情感之弦、触及人性, 能传达出悲壮、崇高、苍凉、颓败等各种审美境界, 提升了节目质量, 让节目上升到艺术的高度。

电视专题节目故事化叙事具有整体性。众所周知, 概括性的叙述往往是对事实的简约化, 只有文学化的叙事才是完整的, 其表达的是活生生的生活、是可以呼吸的事实。

因此, 电视专题节目采用故事化叙事理念在中国能够得到迅速的普及。

三、电视专题节目故事化的深远意义

(一) 给电视传播开启新模式

在电视专题节目中采用故事化叙事方式, 给电视传播带来了一种新的思维模式, 是一种新的启发、新的方向, 也给观众带来了一种清新的感觉, 意义深远。

传统的专题节目采用的手法一般都是摆出问题、分析原因、探讨解决的办法, 比较单一, 在电视专题节目中, 用一个好的故事引入开端并贯穿全篇, 效果会更好。如在专题节目中, 主持人开始串场的时候就设置冲突, 用强烈的对比和冲突能够有效地抓住观众的好奇心、引人入胜。现象类的社会问题是故事化电视专题节目经常遇到的选题。

(二) 电视专题节目叙事化宜恰当应用

在进行电视专题节目故事化创作时, 记者除要遵循新闻节目创作的一般规律外, 还应注意:节目的故事化是新闻性和故事性之间和谐融合的一种形式, 是一种实战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手法, 决不能为了提升收视率、增强吸引力, 而在专题节目中无限制地采用故事化叙事的手法, “软化”新闻。而且, 并不是所有类型的电视专题节目都可以采用故事化的手法, 故事化只是一种手法、手段、形式, 是为表现、揭示、阐发主题而服务的, 它不能替代对新闻主题的分析、透视和揭示, 从业者在创作的时候一定要慎重。

电视是一个文化平台, 它的责任之一就是满足观众的精神需要和提升情感需求, 这也是电视人应该秉持的职业道德。对于电视机构而言, 坚守自己的文化特色, 最大限度地为大众服务, 是它的一种品格要求。因此, 在电视专题节目中合理地采用故事化叙事手法是目前专题节目发展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张哲西.电视专题节目漫议[J].当代电视, 2008 (12)

[2]靳敏.新闻性电视专题节目策划的创造性思维论[J].魅力中国.2010 (9)

故事类电视节目节奏的审美功能 篇9

一、节奏能有效调动故事类电视节目的审美注意

心理学是这样定义注意的,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1]。电视所处的环境决定了它不太容易让受众完全集中注意力于电视频幕上, 这一点和电影有很大的区别, 在电影院那种黑暗的环境下, 观众会不由自主地对频幕上的光亮形成依赖, 从而长时期集中注意力于故事情节中去, 而电视处于家庭环境之中, 干扰看电视的因素太多, 要想抓住观众的视线, 节目就必须制作得精良以吸引观众注意。

影响注意力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注意对象的特点, 一个是个人知觉活动的知识经验。这里我们主要研究第一点, 注意对象的特点。研究表明, 知觉的对象排列越有规律越能成为有机联系的整体, 能让人保持长久的注意力, 所以在故事类电视节目中, 节奏处理得越好, 越能吸引人们的注意范围, 因为节奏本身就是有规律的变化。同时, 人的注意力本身就是有节奏的变化, 注意力的起伏像呼吸一样带有规律性、节奏性, 故事类节目如果能在开篇就设置悬念以吸引观众注意力, 随着悬念不断被解开, 节目节奏随之变化, 势必会带来很好的注意效果。

二、节奏能激发故事类电视节目受众的审美愉悦

情感是心理活动的重要方面, 从审美角度来看, 心理愉悦属于情感的一种, “审美愉悦指的是人的精神从总体上得到一种感发、兴发。”[2]在西方形式美学的研究领域, “形式美的组合规律可分为对称于匀称、比例与匀称、节奏与韵律、整齐一律与多样统一等类型。”[3]电视节目中那些统一、和谐的镜头, 容易让受众产生一种紧张中带有愉悦的感受, 故事类电视节目节奏就属于动态的一种和谐, 可以舒缓温馨, 也可以迅疾惊悚, 内外节奏可以相辅相成, 也可以相反相成, 呈现出一致与交错的集合体。需要说明的是, 审美愉悦并不是单一的感情呈现, 比如单纯的喜悦感, 它还包括犹豫、怀疑、忧伤等情感体验, 它是一个有变化的过程, 情感的变化带来一定的审美愉悦感, 故事类电视节目讲故事的时候, 会设置悬念、表现细节、体现人物个性等要素, 使观众的心理随着故事的变化呈现出复杂的变化过程, 从担心到怀疑再到恍然大悟, 各种复杂的要素及高低起伏呈现出一定的节奏特点。

节奏是有规律的而不是僵化的重复, 它是快与慢的交替、轻与重的组合、远与近的迁移、明与暗的交互, 正是这些复杂的波动, 使观众产生或者热烈或沉重或激越的情绪波动和审美愉悦。节奏是生理与心理的统一, 故事类电视节目的编导把要呈现的故事和情感融合在一定的节奏中, 观众从中感受到生活的哲理和意蕴, 带来情感的共鸣, 达到审美的愉悦体验。

三、节奏能提升故事类电视节目的艺术格调

故事类电视节目因其核心在于对故事的讲述, 对一般的节目来说, 观众更容易被情节的变化所吸引, 不太过分追究表意的独特, 但是优秀的故事类电视节目应该在注重情节的转换中最大程度挖掘思想和情感的表意, 提升节目艺术魅力, 如果只注重情节的曲折而忽视节目的格调, 则本能的感官享受并不能长久吸引受众的注意, 长久下去势必带来审美厌倦。

故事情节与电视叙述节奏搭配和谐, 自会创造出独特的意境。故事类电视节目受时间限制, 不可能将生活中琐碎烦冗的细节一一道来, 采用一定的叙事技巧是故事类电视节目必备的艺术手法, 在时间的掌控上, 适当时候对故事情节通过省略、停顿、延续等手法形成故事讲述的独特节奏、适当的悬念设置和细节描摹, 可以让故事引人入胜、欲舍不能, 而不仅仅只是事件的直白重现, 节目的格调会自然得到提升。

音乐和音响作为电视符号中的重要元素, 恰当使用所形成的节奏也会赋予故事类节目空灵的境界。《人间》栏目最善于利用音乐来烘托气氛, 随着故事讲述情节的变化, 不同风格的音乐为节目平添几分意蕴, 节目节奏的变化也在或悠扬或悲伤或欢快的音乐声中张扬, 形成节目独特的艺术格调。

空镜头作为故事类电视节目传达意境必不可少的手段, 其最简单的意义是告诉观众故事发生的环境, 而自古就有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说法, 因此空镜头在增加故事内涵、激起诗意想象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故事类电视节目的主要功能是叙事, 其镜头剪辑节奏主要以情节变化和人物情感变化为主要考量因素, 它不同于电影中对画面艺术性要求较高的特点, 故事类电视节目的节奏倾向于生活节奏, 正是因为这样的不同, 故事类电视节目的意境与电影有较大差距, 如果此类节目能努力增强艺术格调, 开拓和丰富电视表意的魅力, 会大大提升电视叙事的艺术价值。■

注释

1[11]叶奕乾, 祝蓓里.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03:59

2[12]叶郎主编.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01:215

故事类广播节目的采购与编排 篇10

在此,需要对本文论及的故事节目和外购节目定义做一个说明。这里所说的故事节目主要指的是已经制作完成的故事成品,它包括了广播剧、电影电视剧录音剪辑、评书、小说连播、相声等不同体裁在内,内容涉及有历史、文化、情感、养生、幽默、儿童等等的故事节目。而外购节目则是通过贴片或付费等方式,由其他电台或有声节目制作公司处获得的有播出版权的音频节目。

如今,在广播电视行业,外购节目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很多外购节目因其新颖有趣、制作精良成了很多地方电台电视台的品牌栏目。对于一个非故事类广播,而又有故事节目需要的,例如文艺广播、农村广播等电台来说,外购节目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以云南农村广播为例来说,它以三农加故事为频率定位,每天故事的播出时间在8个小时左右,故事节目需求量较大,相对依靠节目自制来说,外购故事是综合考虑节目质量以及资本的最优选择。因此如何购买好故事节目以及做好它的编排工作是很多如云南农村广播一般的故事量播出较大的电台需要考虑的问题。因此,本文将结合云南农村广播实际,试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1 如何选择外购故事节目

外购故事节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外购节目必须严格要求,二是外购故事节目的选择。

1.1 对外购节目必须有严格要求

随着有声读物以及外购节目市场的兴起,“一些有实力的电台在做好自身各种节目的同时,也开始利用自己的实力和资源优势,制作一些外销节目。与此同时,一些专业的节目制作公司也应运而生,它们以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大批量地生产各种节目”但是,市场上实际节目制作水平却是良莠不齐的,购买时会出现音频质量差,节目内容不过关等问题。而云南农村广播在外购故事节目的过程中积累了经验,对外购故事有着系统和严格的要求。

一是和电台或规范正式的音频制作公司合作。

外购故事节目主要是贴片和付费购买两种。贴片故事是指是故事音频前后贴有广告,电台在播出故事时保证广告播出,而无须支付故事费用这样的一种购买方式,贴片故事主要是由音频制作公司提供,内容有评书、小说联播等。付费购买方式价格相对较高,半小时单集价格在25元至100元不等,内容主要是有电台自制的节目、广播剧、小说联播等,一般制作较为精良,节目也较受听众欢迎。

而无论哪种形式的购买节目主要是获得故事播出的版权,因此应当和电台或规范正式的音频制作公司合作,这也能够对节目的质量有所保证。

二是购买之前应当索取试听和简介。

市场上故事节目质量的参差不齐要求电台在购买前,必须经过仔细的考量,无论是音频质量或是音频内容都必须有保证方能购买,因此索取视听和简介是非常必要的。例如一些制作公司没有把握好节目的价值导向,制作的节目不适合在电台播出,或者一些故事节目中会有制作电台的频率宣传、播出时间介绍等这些都不适合播出,应当提前确认,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三是购买之后应对故事进行仔细的审听。

作为大众媒介的广播电台必须对起播出的内容有着严格的掌控,因此故事节目购买之后,必须对故事进行详细的审听,保证播出的质量。

1.2 外购故事节目的选择

1.2.1 故事节目的价值导向

广播电台作为媒体,承担着传递信息、教育、娱乐的多重功能。面对丰富多彩的故事内容,电台应当首选那些符合主流价值观,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导向和深刻文化内涵的节目,让听众通过电波能够听到经典传统的文化,接触到独特创新的思想,获得健康有益的艺术体验,这也是云南农村广播在选择外购节目上的根本出发点。

1.2.2 听众本位

什么样的节目会受听众欢迎相信是所有电台在制作编辑节目时考虑的一个最基本问题,外购故事节目也不例外。因此在选择故事节目时,必须从听众本位出发,充分考虑目标听众的特点、喜好,结合相应的调查研究和信息反馈来做考虑,才能实现故事节目的价值。

除去其他类文艺节目而言,从图1中可以看到不同听众对各个类型故事的一个偏好选择,小说和评书故事明显受到各个年龄阶段听众的青睐,地方戏曲也颇受欢迎,而年轻听众群对情感故事也抱有较高的收听热情。因此这样的听众调查对购买故事将是一个很好的指引。

从云南农村广播的情况来说,由于其目标听众群主要是城乡大众,年龄阶段涵盖范围较广加之其故事播出时间较长,因此在选择故事时主要考虑一是故事种类相对丰富能够满足各个年龄阶段的需求,云南农村广播目前设有评书、热播、少儿、惊悚、养生等故事类型,能够使每个年龄阶段的听众都能够找到偏好的故事类型。二是重点选择受大众欢迎的故事类型,例如评书、小说连播等都是云南农村广播安排播出比例较大的故事类型。

1.2.3 结合频率特色,突出本土特点

如今,广播电台之间同质化的竞争日益激烈,如何在竞争中胜出则看一个电台的自身的特色有多鲜明又如何被听众接纳,换句话说就是差异化也逐渐成为电台的竞争优势之一,而电台自身的特色不仅在频率宣传上打造,更加强调节目内容的差异性和独特性,

另外,本土化也是电台差异性的一个体现。“从传播学角度来讲,特定区域的听众既有对普通性信息的需求,也有对本地信息的需求,而对后者的关注度往往胜过前者。因此,故事选择应该考虑地域文化内涵,兼顾本土色彩,把媒体的地方特色做精做细,增加更多人的收听兴趣和收听归属感,以便获取更大的传播空间。”

可见,突出频率特色和本土化是一个电台形成自身差异性的重要手段,因此选择外购故事也应当充分考虑这两点。就云南农村广播而言,三农和故事是频率主要的两个特色,云南地方、民间文化、民族文化则是本土化的主要内容。因此选择外购故事的时候,一些城乡大众喜闻乐见的故事类型或是反映农民生活、农业发展的故事题材,以及云南文化故事、地方戏曲等也是不错的选择。云南农村广播就曾播出过反映云南历史和典型人物的广播剧《解放大西南》、《杨善洲》等,并获得较好的反响。

如今电台日益强调内容为王,做好外购故事节目的选择是电台呈现内容的第一步,再精彩的故事也需要电台精心的打造和编排。

2 故事节目编排

“广播按时间序列编排节目,上下节目间的衔接直接影响节目的收听。节目编排的核心就是对听众的流向进行把控。”可见,节目编排对一个电台如何稳定正在收听的听众,避免听众转台以及吸引其他听众收听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当重视对外购故事节目编排,而在这一点上,很多故事广播都提供给了有益的经验。

(1)打造品牌故事剧场。

正如电台要打造出品牌栏目、品牌主持人一般,故事节目同样需要推出品牌故事剧场。很多品牌故事剧场一旦打造成功,便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号召力和美誉度,并能带动整个频率的发展。例如中国之声少儿类的故事节目《小喇叭》便陪伴了几代听众的童年时光,在今天依然受到很多孩子的欢迎。

在品牌塑造上,云南农村广播经过两年多摸索,数次改版,最终确定了着力打造《评书故事》、《热播故事》、《文化故事》三大故事剧场的目标。在节目播出过程中,这三种类型的故事具有很强的可听性,并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听众群。因此,云南农村广播在这三档故事播出上,不仅时间上相对其他故事较长,而且还进行重点的推广和宣传,以形成品牌故事的效应。

(2)结合收听报告编排,满足听众收听习惯。

“有了品牌节目,排在什么时间播出才能取得最佳效应,是版面编排的重要一环。”结合收听率调查,按照听众收听习惯编排节目依然是故事节目编排的原则之

根据收听报告分析,云南地区全天广播收听率走势呈现出早上、中午以及傍晚之后三大收听高峰。结合这一收听特点后,在具体节目设置上,云南农村广播兼顾了收听群众的地区差异,根据收听时段的不同,对故事节目做出了适当的安排。在11:00~12:00、17:00~19:00的收听高峰时段前后,播出两个时段的评书故事,自晚间21:00起,依次安排了儿童故事、电视剧录音剪辑、惊悚故事、文化故事等,这样的编排方式符合了听众的收听习惯,并得到了听众的认可和肯定。

(3)加强节目连接,强化节目粘性。

节目粘性是节目上下衔接的紧密性以及对听众持续收听的吸引力。研究显示,节目粘性对听众是否持续收听节目有着重要影响。“从听众流的角度来看,要使同质性听众沿本频率最大限度的往下节目流动,其两档节目的内容也具有同质性,听歌的听众不断地听歌,听评书的听众不断地听评书,反观一些栏目式编排的频率,上下节目间的脱节较严重,前节目对后节目没有多少听众贡献,造成听众断层,下一个节目只能从其他频率来竞争听众,这样,破坏了频率本身的粘性度,造成收听起伏。”因此,节目上下衔接成为了编排当中的一大问题。

云南农村广播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编排方式:一是故事节目服务于自办节目,拉动收听高峰,增强节目粘性。云南农村广播在早中晚三个收听高峰时段安排了自办三农节目,为了带动整个时段的收听率,因此在自办节目前后推出评书故事、文化故事等,保证整个时段节目的可听性。二是在周末打造假日故事剧场,安排了两至三小时为一个档期的长篇故事联播,内容主要传统评书故事等,以同质节目的连续不断播出,来带给听众畅快的听觉体验。

(4)打造播出季概念,加强故事的宣传推广。

播出季是云南农村广播提出的一个以三至四个月为一个主题故事周期的概念,这一概念旨在频率品牌的打造和故事节目的推广。如今,频率的宣传、节目的推广日益强调标识性和新鲜性,为了让听众能够保持对一个频率既亲切又新鲜的感觉,很多电台都在尝试不断更新频率宣传、节目片花。云南农村广播通过突出自身三农加故事的定位,结合季节、节日、文化等不同的主题,来营造阶段性的主题宣传氛围,并推出切合主题的故事和片花,使听众能够对频率特色有准确的认识,并能保持新鲜感。云南农村广播曾在国庆节期间推出“红色播出季”,播出了反映新中国成立历史的《火红岁月》、《十大红色特工》等故事,在4月至6月推出“浪漫花语季”,结合这一主题播出过数档情感故事和小说连播。目前,云南农村广播已推出过近十个播出季,形成了鲜明特色。

云南农村工作广播就是通过这样的编排方式,来发挥故事节目的收听效益,带动收听率。总而言之,广播的生存基础是听众,而听众喜爱和需要的恰恰是节目本身,相比自制节目而言,外购故事节目同样需要严格的把关、精心的挑选、独特的编排和积极的宣传推广。内容为王是一个电台的立台之本,现在如此,将来亦如此。未来,媒体的发展使听众的选择更多,需求也日趋多样和多变,因此在选择和编排故事节目的时候,还需要不断转变观念,加强故事节目的自制和再加工,增强互动、与市场对接,与新媒体拥抱,最大限度的延展“故事节目”的市场价值。

摘要:讲故事是广播电台的天然优势之一,而听众对故事也一直保持很高的收听热情,故事节目也是电台历来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如今,随着有声读物和外购节目的兴起,受资源条件限制的广播电台日益青睐选择外购故事节目。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做好故事类广播节目的采购和编排呢?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结合云南农村广播的实际情况,尝试对这一问题进行论析。

关键词:广播,故事节目,外购节目,编排,云南农村广播

参考文献

[1]龚卫,厉友根,王健.地方电视台对外购节目的再创作[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何庆金.2011年文艺频率收听状况分析[EB/OL].CSM媒介研究.http://www.csm.com.cn/index.php/knowledge/showArticle/kaid/805.html.

[3]李应宏,朱骐.故事广播如何凸显故事特征[J].新闻窗,2012(2).

[4]梁帆.收听峰值背后的成因讨论[J].收听研究,2011,6.http://www.csm.com.cn/index.php/knowledge/showArticle/kaid/729.html.

上一篇:如何应用下一篇:品德与社会教科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