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教科书论文(精选7篇)
品德与社会教科书论文 篇1
摘要:教科书不仅是知识传播的工具, 而且是彰显儿童社会权利的重要载体。通过对人教版《品德与生活 (社会) 》插图的频度与分布状况进行统计分析, 发现各年级教科书插图中体现出的儿童社会权利——健康权、受教育权、社会保障权的分布是不均衡的, 并且体现社会保障权的插图数量明显少于体现健康权和受教育权的插图。笔者在此基础上结合当下实际, 对现实生活中儿童社会权利保护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教科书,插图,儿童,社会权利
教科书插图不但是帮助我们理解教科书内容的重要载体, 而且其背后还蕴含着一定的价值和意义。儿童社会权利是如何在插图中呈现出来的?儿童社会权利包括哪些具体权利?这些对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保障儿童社会权利又带来哪些启示?本文以人教版《品德与生活 (社会) 》为例, 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儿童社会权利
公民社会权利作为一种现代政治理念和人权的一种延伸和保护, 对保障社会成员享受基本的文明生活, 实现社会公平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权利”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学者马歇尔在《公民权与社会阶级》的演讲中首次提出, 他将公民权分为三类:法律权利、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 其中社会权利是指“从少量的经济福利与保障权利到分享社会发展成果, 以及拥有按照当时社会普遍生活标准的文明生活的权利”, 是公民所应享有的作为社会成员的基本资格。可以将社会权利界定为:公民分享社会发展成果, 保障基本生活条件的权利。社会权利具有积极权利和消极权利的双重属性, 公民有排除障碍, 获得基本生活条件的权利;同时在基本生活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 公民有权请求国家提供基本的生活条件。
关于社会权利的外延, 国内外学者还没有达成共识, 社会权利的分类还不明晰。有的学者认为社会权利包括受教育权、休息权、退休保障权、劳动权、获得物质帮助权等, 有的学者认为社会权利主要包括生存权、受教育权和发展权, 也有的学者将环境权纳入社会权利的范畴。尽管学者们关于社会权利具体内容持有不同的观点, 但是在国际法和国内法层面上, 社会权利已经获得了广泛认可。特别是196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中规定了广泛的社会权利:工作权 (第六条、第七条) 、工会权 (第八条) 、罢工权 (第八条) 、社会保障权 (第九条) 、适当生活水准权 (第十一条) 、健康权 (第十二条) 、受教育权 (第十三条) 、文化权 (第十五条) 等。受国情等因素的限制, 各国对社会权利的具体规定存在一定的差异, 我国宪法第四十二条、第四十四条、第四十六条和第四十七条明文规定公民享有的社会权利包括:劳动权、社会保障权、受教育权和文化权。
鉴于儿童的特殊性, 不能将公民的社会权利直接移植到儿童本身。根据《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我国宪法对公民社会权利的规定和1989年《儿童权利公约》中对儿童权利的规定, 并结合儿童自身发展特点, 本文将儿童的社会权利分为三个主要的类目:健康权、社会保障权和受教育权。健康权包括婴儿和儿童死亡率的减少、必要的医疗保障、足够的营养食物、纯净的饮用水、初级健康保健服务、预防环境污染以及其他危险等。社会保障权针对没有达到基本生活水准的儿童, 为他们的身心、精神、社会和道德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补给品、住房和衣物的保障。受教育权包括基础教育的义务性和免费性, 鼓励每个儿童在接受中等教育的基础上, 根据他们的能力来接受高等教育, 按时上课、减少辍学率, 采取适当的措施保证学校的规章制度来维护学生的尊严, 推进国际间的教育合作等。
二、《品德与生活 (社会) 》教科书插图中儿童社会权利分析
(一) 《品德与生活 (社会) 》教科书儿童社会权利插图定量分析
人教版小学思想品德教科书全套共12本, 45个单元152节。其中《品德与生活》4本供一、二年级使用, 《品德与社会》8本供三至六年级使用。本文以每本教材为分析单元, 对每本教材插图中所体现出的儿童社会权利的三个类目 (健康权、社会保障权和受教育权) 进行分析。通过对教科书中体现儿童社会权利的插图 (包括实物图和漫画, 插图中包含儿童作为主角、配角或者是不包含儿童但明显体现儿童社会权利的) 进行数据统计, 得出的数据如表1和图1所示。
通过表1和图1可以看出教科书对儿童社会权利的三个不同类目各有侧重, 体现健康权和受教育权的插图数量要远远多于体现社会保障权的插图。其中体现健康权的插图共有272幅, 所占比例为50.4%, 比如一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教学内容“平安回家”中, 插图描述了儿童如何安全过马路, 以保护生命安全;教学内容“和钟姐姐交朋友”中, 按时睡觉、吃早饭等情节都体现出儿童的健康权;体现受教育权的插图共有257幅, 所占比例为47.7%, 多是儿童在教室上课, 和教师互动, 参加比赛, 在操场游戏或者在家里做作业的情景;而体现社会保障权的插图仅有10幅, 所占比例为1.9%, 比如处于饥饿中的儿童, 需要国家提供一定的救济, 以维持其基本的生活, 保障其生存和发展。
(二) 《品德与生活 (社会) 》教科书儿童社会权利插图定性分析
《品德与生活 (社会) 》教科书儿童社会权利插图趋势如图2所示。
1. 健康权
从图2可以看出, 一年级教科书中体现儿童健康权的插图数量为80幅, 所占比重最大, 其次分别为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六年级、五年级, 数量分别为52幅、52幅、50幅、36幅、3幅。
从总体来看, 健康权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大, 这是因为学龄期是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的成长状况对儿童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分阶段来看, 一、二、三年级的插图数量为213幅, 远远多于四、五、六年级的89幅。这是因为儿童的成长是一个从初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持续不断发展的过程,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 儿童健康权的实现标准也是不同的。对于刚刚步入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来说, 虽然经过学前教育的启蒙阶段, 但是他们在身体、智力发展都还不完善, 自我保护意识也比较弱。随着年龄以及知识、能力的不断增长, 儿童的身体机能以及心理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 并逐渐趋于成熟。因此, 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 儿童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等都有了一定的认识, 插图所强调的重点也随之改变。
2. 社会保障权
儿童的社会保障权在整套教科书插图中仅有10幅, 并且插图中并没有直接表现出儿童社会保障权, 而是通过插图中的弱势儿童间接体现出来。其中二年级下册3幅, 教学内容“快乐的六一”既关注到了生活在快乐中的儿童, 又关注到了“生活在战争中的儿童”和“生活在贫穷和饥饿中的儿童”;三年级下册中的儿童福利院, 为保障这些孤儿、弃婴和残疾儿童的基本生活, 提供必要的食物、衣服等等;四年级上册中讲到社会对贫困地区的儿童伸出了援助之手, 为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捐赠物品;五年级下册中讲到对贫困地区儿童进行资助, 保障他们的受教育权利等;六年级下册中讲到有关国家和社会对灾区人民的救援, 全国各省市、港澳台以及海外华人社团组织对灾区的捐款等, 捐赠对象必然包括儿童。
目前我国很多特殊儿童如留守儿童、流动儿童、残疾儿童、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等儿童的权利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 社会保障权的缺失导致了其他社会权利如健康权和受教育权的缺失。因此, 保障儿童基本的生存能力和生活水平对儿童其他各项权利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受教育权
从总体来看, 受教育权在各个年级教科书插图中的分配比例相对比较均衡, 其中一年级的数量达66幅之多, 占总体的25.7%;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分别为48幅、53幅、29幅、37幅和24幅。虽然具体数量上存在一定的差距, 但是从整体上来说每个年级的差别不大。一年级的学生刚刚步入小学阶段, 他们首先要学习的是如何适应校园生活, 因此插图中所体现的多是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 集中体现了儿童的受教育权, 包括在学校如何认识新朋友、上课遵守纪律、课间活动等;到二年级, 主要是介绍学生和班集体、少先队等内容;到三年级甚至更高年级, 关注更多的则是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问题。受教育权作为宪法规定的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和义务, 在各个阶段都必须受到高度重视。儿童作为祖国的未来, 受教育权作为儿童享受其他文化权利的基础和前提, 保障儿童的受教育权对国家、对社会、对个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现实思考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发现整套教科书中, 健康权和受教育权插图的数量和比重远远多于社会保障权, 但这并不能说明在现实生活中儿童的健康权和受教育权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和关注。生活中危害儿童健康权的事件屡屡发生, 儿童食品安全问题、交通安全问题、虐童事件等都严重侵犯了儿童的健康权;学校、家庭、社会等侵犯儿童受教育权的事件也时有发生, 如有些学校拒绝接收残疾儿童入学、父母强迫子女辍学等。为了儿童的健康成长, 我们不能把流浪儿童、饥饿儿童等特殊儿童过多地呈现在插图中, 因此我们只能在现实中来对此进行回应。为保障儿童社会权利的充分实现, 国家、学校、社会和家庭应共同努力, 以实现儿童的最大利益。
(一) 国家立法:儿童社会权利保护的法律保障
加强立法, 为儿童社会权利的充分实现提供法律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为儿童受教育权提供了法律保障, 同时第十四条、第三十三条、第四十四条、第四十五条也明确规定了我国实行社会保障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 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劳动、生活和教育”。公民在某种情况下, “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等。但是儿童健康权却还未被纳入社会权利的范畴。《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十二条规定“人人有权享有能达到的最高的体质和心理健康的标准”。健康权作为一项基本的人权, 在各国普遍重视和保障健康权的趋势下, 儿童的健康权问题也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但是, 在我国宪法层面上儿童的健康权仍未得到落实, 因此在宪法中明确儿童的健康权, 不仅能够为儿童健康权的实现提供法律基础, 而且也能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彰显我国对儿童健康权的重视。
(二) 社会组织:儿童社会权利保护的重要途径
一些非政府组织在儿童社会权利保护事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如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英国救助儿童会中国项目、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等。这些组织的公益性, 使它们自始至终致力于保护儿童的权利, 为儿童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非政府组织救助儿童的范围涉及儿童的生存、成长、医疗、心理发展等各个方面, 如为贫困地区儿童筹集善款、捐赠衣物, 为处于饥饿中的儿童提供食物等, 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儿童的健康权、社会保障权和受教育权。因此, 鼓励、支持公益组织的建立, 为难以维持生计的儿童提供最基本的食品、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救助;使儿童能够在机会均等的基础上享受受教育权, 发展其潜能;对残障儿童、孤儿、弃儿、流动儿童、留守儿童、流浪儿童等特殊儿童, 给予特殊的照顾, 以此来保障儿童的最大利益。
(三) 学校教育:儿童社会权利保护的关键环节
儿童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 因此学校在其社会权利保护过程中承担着重要职责。学校教育应始终坚持儿童利益最大化的原则, 珍视儿童社会权利, 使其健康成长。针对近年来出现的一系列虐童案件、性侵案件、校园暴力事件等严重侵犯儿童健康权的事件, 学校应高度重视。首先, 加强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 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自我保护意识;其次, 严把教师关, 加强教师师德教育, 提高教师素养, 同时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再次, 加强学校监督管理, 预防不良因素影响儿童健康成长, 维护正常的校园秩序;最后, 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 保护儿童的各项权利。学校作为最重要的教育场所, 在教育人培养人的同时, 也要尊重儿童权利, 保护儿童权利, 将其作为权利的主体。
(四) 家庭教育:儿童社会权利保护的重要基石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站, 家庭环境的好坏、父母家庭教育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儿童未来的发展。在家庭中, 父母是保障儿童社会权利实现的义务主体。首先, 父母应履行抚养义务。由于儿童没有经济来源, 没有劳动能力, 需要父母在经济上对其进行供养、生活上对其进行照料。为了儿童的健康成长, 有条件的父母应尽其所能地为儿童提供必要的生活来源、安全的饮用水、合理的膳食营养、儿童卫生保健、疾病救治、体检、健康安全的家庭环境等, 充分保障儿童的健康权。其次, 父母应履行教育的义务。父母作为儿童的第一任教师, 对儿童未来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是保障儿童社会权利的关键环节, 父母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尊重儿童, 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促进其健康成长。同时, 父母应为儿童接受学校教育提供必要的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依法保证其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因此, 父母在儿童社会权利的实现过程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品德与社会教科书论文 篇2
《走出烦恼》教学设计说明
执教教师:莆田市第二实验小学
林丽梅 指导教师: 黄晓玲
高云琴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成长的快乐与烦恼》第五课之《走出烦恼》。【教材分析】
《走出烦恼》用一则李萌的案例,引发学生反思白已的生活经验,知道有些烦恼是我们主观、心理多疑造成的,即自找烦恼。并针对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烦恼,进一步引导学生要正视烦恼,分析造成烦恼的主客观原因。面对烦恼,不是情绪化处理,而是理性面对,分析原因,寻找对策。【设计理念】
1、从学生实际出发,合理地利用、开发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
2、在教学中抓住“以学生为本”,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在开放性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彼此间正确地进行思想与情感的交流。
3、力求贴近学生实际,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中选取学习材料、引发真情实感,进行真实的情感交流。引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正确对待烦恼。【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分析、思考造成烦恼的主客观因素。
2、寻求排解烦恼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学会分析造成烦恼的原因;懂得如何排解烦恼。【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帮李萌走出烦恼。
(一)为李萌的烦恼找原因。
1、课件演示有关李萌的故事情境。
2、李萌为什么总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我们帮助她找找原因。
3、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4、师小结。
(二)帮李萌走出烦恼。
1、烦恼会影响我们的学习、生活。我们应该走出烦恼。(板书:走出烦恼)
2、我们帮李萌同学想想办法,帮她走出烦恼。
3、讨论交流。
4、师小结。在生活中如果我们能理解、宽容别人,我们就会走出这些烦恼。(板书:理解、宽容)
二、自我反思,让自己走出烦恼。
1、面对自己的烦恼你又该怎么做呢?
2、学生填写自我反思卡片。
3、全班交流。师相机点拨。
三、讨论交流,帮身边的人走出烦恼。
1、过渡引出:还有的同学们暂时无法走出烦恼。我们来帮帮他们,大家一起走出烦恼吧。
2、小组讨论,3、全班交流。师相机点拨。
4、师小结。板书(表情:自我宽慰、倾诉、情绪转移)
四、互相勉励,笑对生活
1、课上到这里,你们最想说什么呢?
2、赠送自制的书签,互相勉励。
品德与社会教科书论文 篇3
教科书 问题 改进
2012年秋季开始,人教社《历史与社会》教科书由修订版取代使用了近十年的实验版,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该修订版教科书仍存在瑕疵。我们在静态研读与动态教学的基础上,梳理出修订版《历史与社会》教科书在标题、导语、内容、语言、设问等层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作出合理修正,以期完善教科书,使其在综合性课堂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标题的规范性
1.内涵过大
如八年级下册教科书第2页标题《明清帝国的兴替》,其中“兴替”二字意思是指“兴盛与衰废”,参见《新唐书·魏征传》中“以古为鉴,可知兴替”,故而用在此处,意即明清帝国的兴盛与衰废。而无论如何教科书是无法用一课时内容承载如此宏大的命题的,课文也确实只着力论述了明朝的兴衰,然后再简单交代了清政权的建立及统治初期的社会面貌。
改进建议:本课标题可改为《明的兴亡与清的建立》。
2.概括不准
七年级上册教科书综合探究三中的标题《评析区域的自然条件》,“评析”二字不妥。理由:“评析”即有评价、有分析,而课文利用三幅图表——“南非的地形”、“南非的气候类型”、“有关南非的报道”来帮助我们认识南非的自然环境特征。教科书对三幅图和表进行了充分的分析,但是不涉及对该区域自然条件的评价。
改进建议:该段落标题中的“评析”二字宜改为“分析”。
3.关系不清
八年级下册教科书第12页标题《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从该标题呈现来看,编者认为是并列关系。但研读教科书可知,课文从文字狱、四库全书编纂过程中大批书籍被销毁或篡改和八股取士三方面的内容说明了明清时期文化专制的不断加强。可见,“文化专制”包含了“八股取士”。
改进建议:标题应舍去“八股取士”,改为《文化专制》。
4.探究不明
八年级下册教科书第108页,综合探究八《结识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下含《“西学东渐”寻踪》、《谁是率先“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两个目标题。其中,《谁是率先“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不合适,与探究课不符合,也与课的导语不符。该课的导语是:“……先进思想家、早期留学生以及走出国门的外交使臣,成为近代中国率先‘开眼看世界’的人。探寻他们认知西方的足迹,反思他们艰辛求索的苦旅,我们会更加体会到,近代中国人走向世界的路程有多么艰难”。显然,课文用意是通过了解谁是“率先‘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进而探究率先“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看了什么,有何发现与主张,影响如何,启发学生反思先辈的艰辛求索,使学生体会近代中国人走向世界路程的艰难。
改进建议:把目标题《谁是率先“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改为《“开眼看世界”觅迹》,从而与前一目标题《“西学东渐”寻踪》相得益彰,契合了探究的主题。
二、内容的科学性
1.政权误用
八年级上册教科书第86页隋朝疆域图中的“高丽”和第88页“炀帝在位期间……多次发动攻打高丽的战争”中的“高丽”,均应改为“高句丽”。
理由是:高句丽统治年限为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高丽统治年限为公元918年-1392年,隋朝统治年限为公元581年-公元618年,可见,与隋朝同期存在的朝鲜半岛上的政权应为高句丽。
2.局部遗漏
八年级下册教科书第18页,《群星璀璨的晚明科学巨匠》:列举了四位生活在晚明的科学巨匠,课文对他们生活年代的描述如下:徐光启,明朝后期;宋应星,明末;徐霞客,与宋应星同时;唯独缺少对李时珍生活年代的说明,这不符合目标题的关键词“晚明”。
查阅资料可知,李时珍(1518年—1593年)是在1578年完成的《本草纲目》,课文对其的描述是“经过27年的艰苦努力,他最终写成《本草纲目》”。我们可以把“1578年”放入该描述中,以体现“晚明”。
改进建议:课文上述描述改为“经过27年的艰苦努力,他在1578年最终写成《本草纲目》”。
3.张冠李戴
八年级上册教科书第12页图1-16中,“刀”字的甲骨文写成■,事实上这是金文的写法。金文是指铸刻在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与甲骨文相比,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而甲骨文则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最早的甲骨文随着商亡而消逝,金文起而代之,成为周代书体的主流。
改进建议:编者应注意材料的出处,建议选用正确的甲骨文“刀”字写法:■。
4.观点争议
修订版七年级下册教科书第19页指出黄河中下游的分界处在桃花峪,而实验版七年级上册教科书则认为在孟津。在网络上查阅得知:2012年5月28日,洛阳孟津县面向社会公开征集“黄河中下游分界线”地理标志图稿,准备建主题公园。而几年前,郑州荥阳的桃花峪就竖立起了“黄河中下游分界线”界牌。我们认为应该是两地在涉及经济利益等方面考虑而出现的分歧。
改进建议:对于此类在社会上有争议的话题,教科书最好以设置阅读卡或备注等方式呈现分歧点,而不是搞一个折中意见,新旧版本各采用一种观点。
5.图文不搭
七年级下册教科书第32页针对台湾人文环境的思考题:阅读上面的文字说明,在下页中寻找合适的图片搭配起来。其中,关于“新竹”的文字说明:被称为台湾科技起飞的发动机,以高新技术开发而闻名。选用的图片是B:几棵树、一点草坪、一处房子局部、一块立着的牌子,图中文字模糊。显然这样的图片是无法与新竹这个城市的“科技”特点联系起来的。
改进建议:选用典型的能较好体现新竹“科技”特点的图片。
三、语言的严谨性
1.逻辑不符
八年级上册教科书第101页:“1004年,辽军大举进攻北宋,……有人主张迁都避让,宰相寇准坚决反对,力劝宋真宗亲征。宋军士气大振,射杀辽军统帅,……”学生容易困惑:宋军士气大振是因为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的行为本身,还是宋真宗亲征澶州前线的英勇行为?
根据史实,可修改如下:“当宋真宗下定决心、御驾亲征到达澶州城后,宋军士气大振”。
2.跨度过大
八年级下册教科书第6页:“17世纪下半期,蒙古草原西部的准格尔部在首领噶尔丹的统治下,发展为一支强大的割据势力。噶尔丹在沙俄的支持下,屡次向清朝政府挑衅。18世纪中期,清朝平定准格尔,统一了天山以北地区。”该段落文字对于噶尔丹挑衅清朝政府的结果也即康熙帝是如何应对的并无交代,直接就从17世纪下半期带到了18世纪中期,显得比较突兀。
根据史实,上文中“挑衅”两字后可修改如下:“康熙帝三次御驾亲征,指挥清军先后取得乌兰布通、昭莫多战役的胜利。1697年,内外交困中的噶尔丹暴死。但直到18世纪中期,清朝才平定准格尔,统一了天山以北地区”。
3.交代不明
八年级下册教科书第7页:“清军入关后,西藏的佛教首领达赖五世亲自入京朝贺,清廷赐予‘达赖喇嘛’封号。后来,清廷赐予另一位西藏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其中,对于另一位西藏佛教首领是谁并无交代,这是不应该的。
根据史实,可修改如下:“1713年,清廷赐予另一位西藏佛教首领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封号”。
4.前后不分
八年级下册教科书第92页:“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1864年),如此明确的两个史实发生时间,怎么能用模糊的时间“前后”来描述。
改进建议:删去“后”,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前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
5.英汉混淆
八年级上册教科书中出现了不少历史人名、地名、族名等,编者给出了注音,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读。如:李悝(kuī),张骞(qiān),大月氏(zhī),许攸(yōu),贾思勰(xié),张垍(jì)。但也有许多注音不规范,如:纣(Zhòu)、镐(Hào)、偃(Yǎn)师、赢(Yíng)政、骊(Lí)山、垓(Gāi)下、氐(Dī)族、澶(Chán)州、郾(Yǎn)城。这些字词并非是在英语情景中作为专有名词,它们的第一个字母不需要大写。
改进建议:把以上不规范的字词注音的第一个字母均改为小写,如:纣(Zhòu)改为纣(zhòu),镐(Hào)改为镐(hào)。
6.单位不明
人教社各版本教科书对《南京条约》赔款一项的描述如下: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89页:赔款2100万元;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赔款2100万元(备注:这里的货币单位元,是指西班牙银元。每枚重量在7钱2分至3分之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1(必修)》:赔款2100万银元。
可见,人教版各种教科书对于《南京条约》赔款数额无异议,但是单位显然不统一。《历史1(必修)》认为是银元,初中历史教科书备注中明确指出是西班牙银元,而修订版历史与社会教科书则干脆没有写明单位。据网上查阅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所藏《南京条约》原件,清廷赔偿英国“银数共二千一百万元”,由“洋银六百万元、洋银一千二百万元、洋银三百万元”三部分赔款组成。可见,赔款2100万元应是洋银无疑。另查阅资料可知,清代把外国流入的银铸币称为洋钱,把中国自铸的银币称为银元。19世纪中叶以前,在中国流通的洋钱以西班牙银元为主。而清朝官铸银元则始于1890年的广东省。因此,初中历史教科书的备注是可信的,《历史1(必修)》和修订版历史与社会则不妥。
改进建议:“赔款2100万元”改为“赔款洋银2100万元”。
四、设问的有效性
1.无视课标
教科书是依据课程标准而严格制定的,教科书的问题设置也应尽可能体现课标要求。
如七年级上册教科书第45页《语言与宗教》,针对图2-40世界语言的分布,设置问题:哪种语言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哪种语言是世界上使用最广的语言?对应的课标是:1-1-3描述世界语言、宗教的分布。显然该处两个设问均与课标无关。
改进建议:如设问“英语主要分布在哪些国家和地区”。
2.展“标”不足
七年级上册教科书第49页针对图2-47亚洲的分区,设问:读上图,找一找下列国家分别位于亚洲的哪一个区域。对应课标:1-2-7综述世界上的国家和地区,了解大洲与国家、地区的对应关系。可见,该设问以亚洲为例,部分体现了课标指向,但不全面。
改进建议:在七年级上册教科书第48页图2-46国家与国旗的思考题后增加设问:依据上图并结合图2-8七大洲和四大洋,说出英国、俄罗斯、中国、埃及、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阿根廷等国家分别属于哪个大洲。
由于中考考点是依据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而制定的,因此,加强对教科书的问题设置与课标对应性、对应度的研究,对于教师准确理解和把握中考考点、提升学生应考能力都有裨益。
3.图非精问
如针对七年级上册教科书第85页图3-69以色列的地形,问:“在左图上找一找以色列有哪些河流”。此处“哪些”二字不妥,因为图中只有约旦河。可见,对于教科书的图片素材,我们的设问应该精确。
改进建议:此处设问改为“在左图上找一找以色列有什么河流”。
本文是笔者近两年来对人教社修订版七、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科书存在问题的思考,期待同行们能深入研读教材,加深对教科书的理解,发现不足,完善课程,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科教学。
参考文献
[1] 课程教材研究所,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 课程教材研究所,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品德与社会教科书论文 篇4
苏教中图版的小学《品德与生活》教材在教育理念及其指引下的具体操作层面方面都有了可喜的进步。然而,倘若我们站在“教材内容的选取”这一视角去重新审视教材,情况又会如何呢?教材在这方面是否还存在盲点?如果有,表现在哪儿?鉴于诸多疑问,笔者对改版教材,即第一册(2010年)、第二册(2005年)、第三册(2006年)和第四册(2006年),包括16个单元64个主题活动在内的四册教材的内容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
一、与时俱进、以生为先,体现了积极创新的编写理念
1. 符合新课改要求,体现先进教育理念。
综观本套教材,在立足于儿童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实现了思想品德、自然、生活、劳动等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让德育回归生活,课程走向综合化,使儿童个体与其周围的自然、社会进行内在结合。可以说,苏教中图版的《品德与生活》教材体现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体现了“生活德育论”及“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等新的教育理念。
2. 树立新的教材观,兼顾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
教科书不只是传递知识信息的载体,更重要的是提供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包括探究知识,明辨道德是非善恶)所需要的话题、范例。总体来说,该版教材一是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话题、范例,教材富有开放性,给教学活动留有空间,以便教师灵活地组织自己的教学活动;二是兼顾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改版教材的扉页上,开设了“给小朋友的话”这一板块,使得编者一开始就与小朋友建立了对话的关系。教材设置了“盼盼”和“圆圆”两个生动活泼的人物,以男女主角的形式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使“教材中的儿童”与“教室中的儿童”产生了积极的互动。教材中还有四个拟人化的小动物:康康熊、乐乐猴、爱爱鸽、创创鼠,与儿童进行对话交流。这样一来,教材就不是独白,它时刻保持与儿童对话,使得儿童的思想观点与教材中的思想观点融合或是碰撞,儿童能自主进行建构,生成新的认识。此外,为了适应低年级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该版教科书为16开本,在文本呈现方面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且多数是色彩鲜艳、生动真实的生活场景图,少有长篇的文字说教。在精心选取真实生活事件,并对其进行教育意义上的过滤、重构之后,以多种方式呈现给儿童,做到了用真实的生活事件促进学生真实的学习。
二、生活与知识并举,应适当增加内容的知识性和科学性
与传统的学科课程或分科课程不同,《品德与生活》教材内容编排遵循的是“生活的逻辑”而非“知识的逻辑”。与学科型课程相对,它是一门经验型的课程,依托的是学生已有的经验。该版教科书的每一个活动主题通常是从具体的生活情景出发,这些情景有的是学生熟知的真实生活情景,如:忘带文具、迟到、和同学吵架、字写不好等鸡毛蒜皮的小事;有的是学生喜欢的童话、传说、科幻故事等现成题材,如:咕咚来了、嫦娥奔月、哈利波特等故事情节。从情景出发,将隐藏在情景后面的学科知识内容“和盘托出”。这样的内容安排无疑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样的编排容易造成教学内容的指向性在“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摇摆不定。如若处理不当,还会有偏重后者的倾向,导致忽视了教育内容的知识性和科学性,出现纰漏。如:“我掉了一颗牙”(一下P16~P19)一课,教科书通过设置“一个小朋友早上起床掉了一颗牙”的具体情境来体现内容选择贴近儿童实际生活的原则,但作为小学品德课程的重要方面,“我掉了一颗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恒牙与乳牙的区别等日常牙科知识,以及习得正确刷牙的良好习惯。因此,这一部分的内容应该注重教科书内容的知识与科学性,但是书中在这方面却涉及很少,甚至出现了像换乳牙“一定是糖吃多了”的错误对话。再如“眼镜与耳朵的诉说”(一下P20~P23)一课,贴近日常生活是其重要特点,从问题情境“盼盼边走路边看书”等情景出发引出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当前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对于用眼用耳卫生的知识涉及很少,在学科知识整合方面较弱,可以适当加入眼保健操等内容。诸如此类问题还有“我与小动物”一课,可以适当添加些与动物相处类的内容。“我们的校园”(一上P8~P13)一课,有13幅插图介绍学校的建筑设施。笔者建议在这一课中适当减少些插图,给农村学校的教学留足空间。
三、深度与广度并重,需合理安排内容的难易程度
课程的难易程度涉及课程的深度与广度。课程深度折射出课程内容之间的设计顺序、编排和组合的逻辑深度以及潜在的学科思维深度。从这一维度看,苏教中图版的《品德与生活》教科书比较注意儿童生活圈的扩大,注重儿童社会化程度的提高。
如表1,四册内容的选取方面,一年级选取了“儿童与自我”单元,如“我像小树苗”;一年级下册选取了儿童与家庭的单元内容,如“我爱我家”;二年级上册与下册则选取了“春游”、“秋游”、“学做文明人”、“快乐的国庆节”等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的内容。这些均体现了儿童的生活圈在由近及远地扩大。另外,“将知识点进行量化”,我们来看内容的广度,其内容选取注意还原生活本身的面貌,把生活中本来在一起的道德和非道德因素综合起来,将自然、生活、社会等学科知识与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如一年级上册“盼盼迟到了”一课(p22~25),既有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学会自理等日常生活常规教育,又有遵守学校纪律、守时教育,同时还有一定的反省与激励教育。将多种教育因素结合起来,使儿童真正从课程内容中经历完整的生活,而不是割裂的知识,将知识寓于生活中,减小了教与学的难度。
但是,仔细分析一下教材,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内容。如二年级上册“快乐的国庆节”(P6~P9)的内容是落实课标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切入点,而内容设计的“画一画心中的祖国”、“说说国庆节的感受”等板块要求提得都过高。一方面,二年级的孩子绘画能力有限,画出的祖国并不“美”。另一方面,低年级的孩子对国庆节的理解有难度,历史的内容毕竟离孩子们的生活比较久远,单靠重提过去的几个故事或呈现几张图片,就想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甚至行为,是把人平面化、简单化地看待,其效果可想而知。但是,现在社会上普遍的做法就是在儿童还小的时候就灌输热爱祖国的大道理,长大了反而要到处广而告之地张贴“不要随地吐痰”、“请勿践踏草坪”、“孝顺父母”这样幼儿园小朋友都知道的道理。我国学者陆有铨曾经提到,爱国主义教育是有条件的,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首先要树立其国家主人翁意识,这种意识要在家庭、班集体、学校、社会集体中由近及远地培养。如:让学生参与班干部的评选、认定活动,发挥其民主权利。相反,缺少条件的爱国主义行为往往缺乏自觉性。笔者在这里倒也不是反对低年级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只是希望开展得更加有效。再如二年级上册“巧手剪秋天”中“剪秋天”的内容,看过幼儿园儿童手工课内容的都知道,这部分内容早会了,大可提些别的要求。
四、从儿童成长的规律出发,要降低意识形态对内容的制约作用
教材中知识过度受意识形态的制约。在一定意义一,教育知识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是知识与权利的关系。正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到:“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刻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就此而言,任何一门人文、社会学科课程都带有意识形态色彩,《品德与生活》的意识形态化较深自不待言。著名教育学者吴康宁曾对中日两国小学道德教育内容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两者之间存在共同点,也存在差异性:我国道德教育包含较多的政治成分,而日本含有更多的“做人成分”。
但是,吴康宁在这里的比较依据的只是两个国家的官方文本,并非为日本唱赞歌,实际日本的道德教育存在军国主义死灰复燃的迹象,这不在本文分析的范围内,就不做展开。
对照苏教中图版《品德与生活》教科书,笔者发现,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四课中有三课是关于爱国爱党教育的,其中“过去的故事”(P10~P11)中,内容有抗日英雄张六子、王二小、“百万雄狮过大江”、人民英雄纪念碑、海娃、小兵张嘎等历史故事。笔者觉得安排得不合适,原因是:其一,这一单元的单元主题是“生日快乐”,“过去的故事”一课与单元主题联系得不够紧密,脱离单元主题。其二,对照课程标准来看,《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中爱家乡、爱祖国条目下第八条是:知道家乡的风景名胜,关心家乡的变化”,但是纵观二年级的教科书却没有覆盖与涉及这一点,实属遗憾,所以,可以考虑改为关于“家乡”类的内容。
综上所述,苏教版小学《品德与生活》教科书在教育理念及由此指引下的具体操作层面方面都有了可喜的进步。但是即便是较好的教材,也难免会有不足,再加上教材的编审专家们又往往是从大处落墨,对一些“小节”无暇仔细推敲,致使教科书内容出现一些不当。但是,就像《弟子规》里所说的:“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因此,教材无小节,处处皆楷模。在此,笔者呼吁处于教育教学一线的广大教师要处处留心,不要过分迷信教材。另外,教材编写专家们要努力改变现状,编写出科学的教材,注重教材“小节”的处理。处处留心皆教育,无论是教材编写专家还是教师,只有先提高自己,端正对教材的态度,改变思想,才能发挥出教材处处以生为先的作用。
摘要:教材是教师与儿童互动的桥梁,在为教学活动提供广阔空间的同时,也对教育教学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因此,教材无小节,处处生为先,教材编写者理所当然地要以诗意的态度走进儿童的生活世界,从儿童成长的生活世界出发,探究儿童的发展特点,满足儿童的心理需求,进而编写出适合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教材,以充分发挥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教科书,内容分析
参考文献
[1]孔凡哲,张恰.教科书研究方法与质量保障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127.
品德与社会教科书论文 篇5
芙蓉区朝阳小学 袁艳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学生们经过以前的品德课学习,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大多数学生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能关心他人,主动参与各项活动,对生活充满热情。本学期将继续从学生学习习惯入手,着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生活和学习中有困难,只有勇敢地迎难而上,才能克服困难,战胜自己。
2、懂得从挫折和失败中吸取教训,促进自己进步。
3、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初步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4、理解“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乐观态度,消除畏难情绪。
5、知道自己是集体的一员,明白集体需要每个人去爱护。情感目标:
1、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激励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中的挫折。
2、学会把困难看作是自己成长的锻炼机会。
3、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提高适应能力。
4、通过交流,感受集体的快乐。
三、教材分析
1、《这点困难算什么》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困难总会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出现,但只要我们拿出智慧和勇气,就能克服困难。
2、《成功一定有方法》通过指导学生从自信做起寻找成功的正确方法初步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3、《每天都有好心情》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冲突、问题和压力,尽量避免产生不良情绪,学习一些简单的调节方法,提高适应能力。
4、《成长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同学的优点和长处,克服学生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改变只知自己优点和他人缺点,不知道欣赏他人的不良思维方式,形成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共同进步的好风气。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知道生活和学习中有困难,只有勇敢地迎难而上,才能克服困难,战胜自己。
2、懂得从挫折和失败中吸取教训,促进自己进步。
3、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初步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4、理解“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乐观态度,消除畏难情绪。
5、知道自己是集体的一员,明白集体需要每个人去爱护。难点:
1、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激励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中的挫折。
2、学会把困难看作是自己成长的锻炼机会。
3、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提高适应能力。
4、通过交流,感受集体的快乐。
五、教学进度。第一周——第三周
教学第一单元 有困难我不怕 第四周——第六周
教学第二单元 我的快乐大本营 第七周——第九周
教学第三单元 做聪明的消费者 第十周——第十三周
教学第四单元 公共生活讲道德 第十四周——第十六周
教学第五单元 大自然发怒的时候 第十七周——第十九周 总复习及期末检测
六、教学措施。
1、独立阅读,自主学习,理解主题文字的大意。
2、借助插图,引导学生从各个事例中进行分析、比较,强化主题思想。
3、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合作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4、收集、整理资料。
5、模仿演示。
第一单元有困难,我不怕
主题一 这点困难算什么
教学内容:
1、困难是什么;
2、我也失败过。教学目标:
1、知道生活和学习中会有困难,只有勇敢地迎难而上,才能克服困难,战胜自我。
2、懂得从挫折和失败中汲取教训,帮助自己不断进步。
3、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初步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教学重难点:
对学生进行健康情感和积极生活态度的诱导和便是价值观的渗透。让学生懂得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和失败都是正常的,关键在于我们面对这些问题的态度。教学准备:
类似战胜困难的故事,写有名言的小黑板。教学课时:
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困难是什么
一、谈话导入。
二、看图讲故事,认识困难
1、学生自学:仔细观察图画,想一想每图讲什么
2、和同桌讲讲图片,互相补充。
3、全班交流每幅图片,说说困难是什么。
4、引发学生思考:“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的的含义。
5、教师小结。
三、讲故事,悟道理
1、请学生观看第二组图片,并讲故事。
2、学生听完故事,请学生谈谈对于“勇士”战胜“困难”的办法很简单的看法。
3、学生讨论:从这个故事中,想到了什么?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困难?
4、交流看法。
5、教师小结学生的发言。
6、学生填写课文的空白框。
7、教师讲类似的故事,进一步帮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
四、开展活动,启发学生
1、观看课文的最下面的图片。
2、帮那个小姑娘想想其它的办法。
3、联系自己,启发学生找出自己“可以做又最怕做的事”来尝试。
4、小组讨论怎样克服困难。
五、布置作业
回家去尝试找一件自己可以做又怕做的事来尝试。[教学后记]:
第二课 我也失败过
一、谈话导入
二、结合名人档案理解第一段主题文字。
1、事先布置学生了解这些名人的故事。
2、引导思考:这些人都曾经历过挫折和失败,为什么还能取得成功呢?
3、对比自己的行为讨论:你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过挫折和失败吗?当时你是怎么想的?如果不愿意当众说,也可以用小纸条的形式告诉老师,让大家来帮他分析,应该是用怎样的态度来面对。
三、看图听故事,探讨问题
1、学生看图,听老师讲故事。
2、学生分析小雪的心理,探讨她该如何面对一进的失意。
3、学生续编故事:小雪会成功吗?
4、教师小结。
四、读名人名言,学道理
1、读爱迪生的名言,想爱迪生的故事,并交流。
2、学生在讲其他名人类似的故事
3、交流:有人说:“‘胜败乃兵家常事’,所以,失败了无所谓,根本不要放在心上。”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4、教师小结。[教学后记]:
主题二 成功一定有方法
教学内容:
1、为自己喝彩;
2、我坚持,我成功 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自信,从而通过积极的努力,克服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勇敢地追求理想。
通过具体的活动,帮助学生锻炼意志、培养毅力,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能做坚持不懈的努力。教学重难点:
通过指导孩子们从自信做起,寻找成功的正确方法。帮助孩子们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面对困难,始终坚持自己的努力方向;相信自己能成功,充满信心地去寻找克服困难的办法;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意志;努力做一个自信的、积极向上的人。教学准备:
1、两套活动表格、书法条幅、学生照片。
2、搜集有关坚持不懈的成功的故事、资料。
教学课时:
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为自己喝彩
一、谈话导入
1、师:如果别人现在碰到困难,最需要你的鼓励,你对他说什么?
2、假设你碰到了同样的情况,把这句话说给自己听。
3、谈谈听了自我鼓励的话之后的感受。
4、师小结:经常鼓励自己能使自己变得自信。
二、引导寻找自信的方法
方法一:
1、提问:我们还有什么方法使自己变得自信,不怕困难了?
2、出示男孩想办法克服自己的缺点的图片,问:他是想什么办法改掉自己粗心的毛病的?
3、总结方法一,自信从点滴做起。
4、出示表格范例,指名读一读。
5、提要求:孩子们,你们能像男孩一样定下自己改掉缺点的目标吗?做得怎样呢?
6、学生分组讨论,填写表格。
7、学生汇报。
8、老师的奖励:把有进步的同学的名字照片贴在“队角”的“我进步了”栏目中。方法二:
1、演示情境故事,提出面对山的难题,想一想,一休会怎么做?
2、出示父子情境对话,想一想,孩子该怎么做?
3、讨论回答,说方法。
小结:如果事情本身难以改变,可以改变一下自己,同样可以达到目的。
4、总结方法二,自信就是勇于改变自己。
5、活动:列出自己面对面的问题,谈谈你曾经想过什么办法进行改变,效果怎么样?
方法三:
1、师讲述情境故事,贴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横幅,解释意思。
2、打出小珊的“计划书”,提问:小珊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吗?
3、实践:我们也像小珊一样写下自己的计划,为自己的计划和梦想去奋斗。
4、学生写计划书。
5、总结方法三,自信就是相信梦想,马上行动,尽力做好每件事。
三、教师小结:出示结语:为自己喝彩吧!成功就在我们的身边!
四、实践拓展
继续按照三个表格的内容完成对自己的反省、总结,把它们收集到自己的“成长档案”里面去。[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我坚持,我成功
一、故事导入
出示《王献之练书法》的故事。
1、提问:王献之为什么能成为著名的书法家?你知道王献之父亲的诀窍是什么吗?
2、小结:坚持就是成功。
二、找榜样
1、师出示资料,包括曹雪芹、李时珍、徐霞客、司马迁等著名人士坚持不懈取得
成功的背景故事。
你还知道这样的故事吗?生补充资料。
2、说说我们身边坚持做事的榜样(比如坚持学骑自行车、学习乐器、绘画、书法、体育项目等。)
师采访学生:你在坚持做这件事的时候,有没有过因为太苦了,产生过放弃的念头? 出示一组记者采访运动员、杂技演员的谈话。画外音:“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啊!坚持就是胜利。
3、总结:有时候,成功就是再坚持一下,你有这样的体会吗?
4、4、学生谈体会,师出示有关图片。
有时候,朋友、老师家长的鼓励也很重要,对不对?说说在你坚持做事的时候得到过谁的鼓励?
三、立刻动起来
1、参加一个你喜欢的活动,如体育锻炼、写日记、参加公益劳动等,锻炼自己坚持不懈的毅力。
2、邀请几个同学,大家一起去做,互相帮助、互相监督。
3、请同学们找到自己的伙伴,大家一起制订好计划。
4、分组写活动计划,读给大家听。
5、出示学校四(甲)班“爱心小队”四年如一日照顾孤寡老奶奶的录像带,发出向他们学习的号召。
四、总结活动
1、给自己建立个“成功档案”,出示表格式样。
2、要求每实现一个目标,就把它记下来,把我们的成功积累起来,这样,我们可克服做事“三分钟热”的毛病。
五、思考:如果我们尽力去做了一件事,仍然没有成功,那该怎么办? [教学后记]:
主题三 每天都有好心情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冲突、问题和压力,昼避免产生不良情绪。
2、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学习一些简单的调节方法,提高适应能力,保持一份好心情。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进行心理调适,学习简单的调节方法,提高适应能力,保持一份好心情。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对自己说“不要紧”
活动目标
1、学习正确对待生活中的问题、冲突、压力和挫折。
2、学习用一些简单的方法调节自己,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活动准备
一面小镜子、万花筒、脸谱图。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老师出示京剧的脸谱图(怒发冲冠的样子):我们什么时候有这样的心情? 学生说说令自己生气的事。
教师:生活中确实有许多磕磕碰碰的事,我们常说“牙齿碰到舌头,锅碗碰着勺”,如果我们为此生气,每天都不会有好心情,实在是太难受了。
二、学说“对不起”
1、我们可以尝试面带笑容地面对这些令人生气的事,你能有什么办法?
2、学生讨论
3、教师出示情境,学生学着处理不愉快的事。组图一:女孩的裙子被男孩弄湿了。
组图二:小美指责琦琦弄丢了她的广播稿。学生按照情境表演对话,化解矛盾。
4、你们的秘密武器是——先让我说“对不起”。
5、学生自由说生活中类似的事情,你会怎么做呢?
三、把生气丢在一边
1、出示小美与爸爸的对话,和好朋友闹了矛盾,小美十分生气。
2、录音播放快乐宝贝的话:“你想和我一样快乐吗?那就把自己变成对方,换换位置,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一想吧。”动画演示小美变成琦琦,她受了委屈的样子:“每次小美性子急,找不到东西,其实我也为她着急呀。”小美觉得很后悔,她会怎么想?
3、学生代小美反省自己。
4、快乐宝贝赞扬孩子们:“你们真聪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5、试试自己的忍耐力:弟弟又把你的书弄坏了,你怎么办?
是生弟弟的气,不理他?可是他还小,不懂事。或是批评弟弟,他能听懂吗? 还是做完作业就把作业本收好,让小弟弟找不到,他想乱涂鸦,我给他找个草稿本吧。
6、用你的经验告诉同学:生气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不如不生气,心平气和地想办法。
四、听故事,悟事理
1、教师讲故事《钉子》。
2、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当我们对别人发脾气的时候,就是往别人心里钉钉子,多疼!
五、当当小医生
生气的时候怎么办?请你当小医生,给“生气”这个病开个处方吧!学生开处方。按照处方做一做。
如看万花筒,把不高兴的事抛开。
对着镜子说话,把生气的事说出来,等等。[教学后记]:
我的开心日历
活动目标
1、找到使自己开心、快乐的办法。
2、学会自我调节的方法,能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对待一些问题。
3、知道时刻提醒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情,一定对成功有帮助。活动准备
小笔记本、笑的脸谱图、一枚红色戒指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1、漫画出现愁眉苦脸的夫妇俩:他们有两个女儿,一个卖伞,一个卖布鞋。他们下雨天为卖布鞋的小女儿犯愁,晴天为卖雨伞的大女儿犯愁,没有一天有好心情,没过上一天的安稳日子。
2、你有办法让老夫妇快乐起来吗?
3、学生发言(换种想法,他们就会高高兴兴的了)。
二、培育心中快乐的小花
1、教师:你能用快乐的心情看待并不值得高兴的事吗?试试看。
2、课件出现三组活动图:我们换换想法,下面的情况,你会怎么做? 秋游时,还没到目的地,我的水只有半瓶了。我的纽扣扣错了,多难为情呀!我参加长跑得了第二名。
3、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三组课件总结: 换个想法,就会高兴起来。
作了傻事,和大家笑一笑,就不会难为情了。
只要努力了,我就很高兴,很满意自己的表现,对自己说:下次继续努力!
三、给自己找个快乐理由
1、不是每个人可以成为冠军,如果你战胜了冠军,固然值得高兴,如果你输了,该怎么安慰自己?(我如果和游泳冠军比象棋,我会赢)
2、每次教科文和比赛前,我就觉得很紧张。(我能发挥得好)
3、同学们都有新衣服穿,我却没有。(我的衣服是自己洗的,很干净)
四、给自己定做一枚情绪戒指
教师拿出一枚红色戒指:老师这儿有一枚神奇的戒指,叫“情绪戒指”,它能够随着人的情绪而改变颜色,心情高兴,就是红色,不高兴就变成蓝色,你们想不想试一试。
学生试戴戒指,都呈现红色。
你发现其中的秘密吗?(情绪控制在自己心中)教师提要求:让我们把这枚快乐的戒指戴在心中!
五、交流
1、画一张自己开心的笑脸。
2、写下鼓励自己的话。
3、记下令自己高兴的事。
4、把以上的内容或更多的内容做成“开心卡片”,数量多了,开心多了,我们还把它编成一本“开心日历”。
5、开心作业。
做一本“开心日历”,把它挂起来,常常看一看。[教学后记]:
第二单元 我们的快乐大本营
主题一 成长的故事
教学目标
1、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明白集体需要每个人去爱护。
2、通过交流,感受同学一起发现快乐,感受集体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关心、帮助集体中的每个成员的情感。
3、通过组织“送微笑”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同学生分享苦与乐的幸福。教学重、难点
通过让孩子体会和同学们在一起的快乐,引导他们学会欣赏同学的优点和长处,克
服孩子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改变只知自己优点和他人缺点,不知欣赏他人的不良思维方式,形成同学之间相帮相助、相互鼓励、共同进步的好风气。教学准备
学生的集体照、漫画等。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通过照片交流,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
1、出示书中的集体照片和漫画人物的表情,让学生观察。
2、把本班同学的集体照片拿出来让学生观察,让他们知道从同学们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的心情,回忆在过去集体活动中大家的开心事。
3、指着本班同学的照片说说同学的优点,说说自己和同学之间有趣的经历和体验。
二、安排一次“我让你快乐吗?”的采访。
1、自由采访学校的老师、同学,真切感受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
2、引发学生对自己行动的思考,体会怎样善友乐群、欣赏别人。
三、安排一次“我快乐吗?我让你快乐吗?”的交流会。
1、在学习中、游戏中、集体活动中,同学之间是怎样分享快乐的?
2、回忆你还和同学分享了什么快乐?
3、组织学生思考:别人带给我什么快乐,我又带给别人快乐了吗?
四、“我的收获”展示会。
1、让学生结合黄诺舟同学的故事,说说自己的故事,展示自己的收获。
2、学生展示和同学在一起游戏的照片、共同制作的手抄报、共同获得的奖状、共同采集的标本。
五、开展“送一个微笑”活动
1、创设情境,事先安排几个同学饰演苏晴和持两种不同态度的同学,现理故事场面。
2、让学生体会面对不同的态度,苏晴会想什么,会说什么?如果处于苏晴的处境,你想面对怎样的态度?
3、结合后面的三幅图画,想一想,当同学遇到困难,应该怎么做?
4、制作“送你一个微笑”的卡片,剪成漂亮的图画,画上笑脸,把自己想说的话,想做的事写下来,送给遇到困难的人,告诉他:“有困难,来找我。”
5、拓展活动,让学生自发组成小队,帮助在生活、学生中有困难的人,而且轮流把活动日记写下来。[教学后记]:
主题二“我”和“我们”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自己是集体的一员,了解为集体可以做哪些事、该承担哪些责任。
2、了解在意见发生分歧时,大家能积极发表个人意见并听取别人的意见,共同商量团结协作,小我服从大我,形成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通过组织读者讨论活动,提高学生解决矛盾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体会自己是集体的一员,应该主动承担集体的事,知道意见分歧时,能大家共同商量、共同解决小我服从大我。引导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集体。教学准备
表格、奖状、流动红旗,《众人划桨开大船》的歌曲。教学课时: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理解和寻找
1、让学生阅读教科书,通过张扬这个典型,说说自己对“香香的芝麻”的理解。
2、寻找班上“香香的芝麻”,夸夸他们都是怎么做的。在夸别人的同时,思考自己是否也是被夸的人,填好表格。
二、引导引导观察、采访在班上、身边,还有哪些该做却被忽视的事,哪些事别的班同学做得很好,而我们却忽略了。
1、提示学生去观察别的班级,请教学校的老师同学,我们班可以做些什么
2、提醒学生做好采访记录,整理好材料。
三、交流采访结果,列表格看行动。
1、把同学们采访得来的,大家都认为该做的工作展示出来,让每个学生给自己列出一个行动表格让其尽自己所能,为班级做好事。
2、选出专门的登记员,把学生为集体做的事登记下来,看大家为集体做得怎样,作为评选“优秀小主人”的依据。
四、开展评选“优秀小主人”的活动。
1、了解和制定评选“优秀小主人”的条件,让学生把搜集到的“优秀小主人”的故事,在组上和班上讲讲。
2、评选班上“优秀小主人”。
3、设计“优秀小主人”评比栏,定期评选,让活动持之以恒。
五、由教材插图引入讨论
讨论一:出黑板报时,当同学之间发生意见分歧时,怎样解决问题?请你帮他们出主意。
1、在学生讨论以后,再让学生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需要与同学合作。
2、让学生通过自己切身体会感受“团结就是力量”。让学生明白一切都是为了集体,在自己的意见并不正确的情况下,如何听取他人的意见,要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接受好的意见。
3、引导同学之间遇到分歧能够相互交流各自的想法,表达各自的愿望,能够互相沟通,相互理解,根据各自的实践想办法解决问题。
讨论二:让学生看教室里的奖状、流动红旗,说说本班历次获奖的经历,讨论这些奖状、锦旗是怎样通过同学们的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得来的。
1、让学生举一些通过合作取得巨大成功的事例。
2、引导学生发现班中为集体争光而努力克服困难、团结合作的事例。
3、欣赏或唱一唱《众人划桨开大船》,在团结的歌声中让学生明白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集合大家的智慧,才能获得成功,增强集体凝聚力。[教学后记]:
主题三 我们要做最棒的
教学目标
1、认识自己的班级,给集体制定一个共同奋斗的目标。
2、通过给班级制作手册,增强自豪感,激发学生对集体的热爱之情。
3、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在大家的群策群力、共同努力下,尽力为集体做些有益的事。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畅所欲言,设想自己向往的理想班级,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情感,引起共鸣。活动准备
采访各科老师、别班同学,写下采访记录。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
1、用一种或多种色彩形容自己的集体,涂上颜色,说说不同颜色的象征意义。
2、说说自己心目中的班集体是怎样的集体,可记下体现班风的一个小故事或同学们的一句共同格言,认识班级的优点和不足,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3、交流采访稿。
请学生汇报各自的采访结果,听听在老师、同学和学校其他工作人员心中,我们的班级是怎样的?
思考自己心目中和别人心目中的我们班集体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时候不同?
4、有条件可以进行现场采访,听听其他人的评价,也可请教在场的其他人,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有哪些不足需改正?
5、想一想:我们的不足在哪里?我们应该怎么做?准备怎样克服困难?
6、制定约定。把各种意见收集起来,制定出全班共同的约定。
7、宣读约定。
8、“制作班级手册”。
(1)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对班级的祝愿和要求,根据自己的理想为班级选择吉祥物,起个名字。
(2)组织大家讨论,哪些内容可以收入班级手册当中:如班级的所有成员名单、同学的活动、老师的话、取得的荣誉和奖励、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的事例、感人的事迹、大家共同的理想,以及为实现理想制定的约定,等等。
(3)组织学生合作完成。[教学后记]:
购物有学问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比较商品的不同价格,学习选购商品的初步常识。
2、形成独立的购买简单生活和学习用品的能力。
3、具备初步的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形成独立的购买能力。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价格的秘密
一、导入
1、师出示图片
从这几幅图中,你看出了些什么?
2、自己在生活中碰到过价格变化的情况吗?讨论:商品的价格在什么情况下会变化?
二、深入探究
1、制作一个调查表,可以根据调查的内容,把“商场”一栏换成“时间”“品牌”等。
2、按照表格所列的方法调查商品价格的变化。
让学生明白价格是变化的,购物场所不同,时间不一样,价格不一样,如果了解了其中的奥秘,就能买到比较实惠的商品。
三、拓展
小小辩论会,你赞成哪种观点? 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价廉物美,便宜也有好货。
四、总结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买东西看什么 社会实践
一、成立小分队,自取队名,自设队标,自定调查项目。
1、访问:访问家长或其他人,请他们谈谈辨别物品的经验,要访问那些买到过假货的人,他们在买到假货后采取的行动。
2、查询:可到图书馆、资料室查询相关书籍、资料,摘录其中的相关内容,也可直接利用电脑上网搜索,获取更新、更全的信息。
3、讨论:在小队中间组织讨论购物经验,筛选出其中的好点子。
二、邀请消费者协会、工商局、社区等有关部门的专家、工作人员或家长担任顾问,学习相关法律知识。有针对地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商标法”等一些相关法律法规。
三、组织学生进行辨别真伪的活动,针对一些常用商品,或当地可能有的假冒伪劣产品,收集有关信息、知识。通过对商品“看一看、闻一闻、认一认、摸一摸、尝一尝”等手段,让学生去实地辨别商品,懂得甄别“三无”产品,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各小组分别侦察不同市场或不同商品,记录下活动过程和调查结果,对存在问题的商品,写出报告,上交有关部门,要求予以取缔。
四、举行“假货就在你身边”展览会,通过照片、实物标本、数据等资料向大家展示假货的危害,教会大家一些辨别假货的方法。
五、活动前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每个小组应派1~2名指导老师,并且事先要选好活动地点;在收集辨别商品知识时,教师应启发学生开拓多种渠道;活动中,学生要带齐各种记录工具,以便如实、详细记录下活动过程;要及时引导学生写出报告,并对活动成果进行展示。[教学后记]:
第四单元 公共生活讲道德
主题一 无声的朋友 听听它们的诉说
活动目标
通过观察,认识公用设施及其重要性,了解破坏公用设施的现象及其危害。引导学生自觉地爱护公共财物,维护公共设施。活动重难点
知道什么是公共设施,让他们认识大量公用设施,自觉爱护公用设施。活动准备
绘画用白纸,多媒体课件。活动过程
一、认识公用设施
1、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公用设施?
2、发给学生一张白纸,要求每位学生画出一种公用设施的简笔车,并写写它的用途。
3、把自己画的公用设施简笔画贴到黑板上,使同学们认识更多的公用设施。
4、你感受到了这些设施的方便吗?
二、听听它们的诉说
1、出示课件(教科书上的卡通动画)。
2、看了这些公用设施的诉说,你有什么感受?
3、出示课件,展示公用设施的重要意义以及破坏公用设施所带来的不良后果。
4、小品表演:让一位学生扮演“电话亭”,让几位学生在他身上乱涂乱画,还使劲地摇动,“电话亭”痛苦地呻吟着:“哎呀,我受不了啦,我疼死了„„”让学生参与其中,从情感上对电话亭的遭遇产生共鸣,加深体验。
5、讨论:在你的身边,有破坏公用设施的现象吗?你做过这样的事吗?现在有什么感想?
三、拓展活动
讨论:如果大家都不爱护公用设施,社会变成什么样?试想一下,没有它们,我们的生活会是怎么样的? [教学后记]:
(二)关注身边的公用设施
活动目标
1、对身边公用设施的使用现状进行调查,学会正确使用公用设施和自觉爱护公用设施。
2、提出改进建议,开展力所能及的保护公用设施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活动重难点
关注身边的公用设施,爱护公物。活动准备
调查表,劳动工具或修理工具。活动过程
一、活动动员
1、讨论:我们每天都在享受着公用设施提供的各种方便。我们应该感谢它们,爱护它们,同时也要认真想想,它们现在怎么样了?
2、动员:我们首先要了解公用设施的使用情况,然后再去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保护公用设施的活动。
二、看看周围的公用设施
1、布置活动任务:观察学校或家庭附近的公用设施了解公用设施的使用情况,看看有没有被损坏。
2、分小组讨论调查路线,制订调查计划,填写调查记录表。
3、分组调查(注意安全教育)。
4、班级交流调查结果。讨论:看了结果,你们有什么感想?
三、说说我们的好点子
1、读读书上的小组建议的范例:我们该从哪些地方入手提建议。
2、分组讨论:通过对公用设施的调查,你有什么好建议?
3、全班交流。评评最佳点子,总结好点子并投递给有关部门。
四、我给公用设施“洗洗澡”
1、分组讨论:除了提建议,我们还能开展些什么具体活动吗?
2、小组确定活动内容,并做好活动准备。
3、分小组活动。
4、活动总结,写活动日记。
五、拓展活动
组织“督察小队”,开展一些假日活动,比如双休日上街作宣传,检查公共设施的情况,发现问题可向街道办事处和派出所反映。[教学后记]:
主题二 大家生活在一起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公共秩序和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懂得遵守公共秩序是维持政党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是社会文明的具体体现。
2、激发共同建立良好社会秩序的愿望和积极性,培养学生以集体利益为重,共同建立良好社会秩序的自觉性。
3、懂得在公共场所要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做一个讲文明、教养的人。教学重难点
以生活中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说明遵守公共秩序是社会生活政党进行的需要。以名人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遵守社会秩序是社会公告的基本要求。活动准备
收集伟人、名人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小故事。教学过程
一、寻找生活中的“细绳” 学习主题故事《在一根细绳面前》
1、讨论:
(1)警卫员为什么想和任老从小门进公园?(2)任弼时为什么不肯从小门进公园?说明了什么?
2、交流
讲伟人、名人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故事。听了他们的故事,我们有什么收获?
3、讨论
在生活中的许多“细绳”面前,我们将如何面对„„
二、寻找身边的“细绳”
1、观察教科书中的图
思考:这三幅图中的“细绳”指什么?分别是什么意思?
2、交流: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细绳”吗?把你收集的公共秩序记录焉,贴在班上的宣传栏中。
三、社会调查活动
1、明确调查内容:去附近的广场、路中、集市„„看看哪里秩序好,哪里秩序不
好,对人们的言谈举止、行为表现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对维护公共场所的良好秩序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2、注意事项:
分组选择不同的调查路线和地点,并提醒学生要做好记录。在调查活动中要注意遵守公共秩序,讲文明、懂礼貌。注意安全。
3、开展调查活动
4、调查结束,交流调查结果。
5、讨论:对于维护公共秩序,你有什么好想法?
四、拓展活动
1、回家问问爸爸、妈妈,他们是怎样看待公共秩序的,并把所学的道理和他们共同交流。
2、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些倡议人们遵守公共秩序的宣传卡,号召大家都来遵守公共秩序。[教学后记]:
主题三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公共安全与人民的生命财产息息相关,知道公共安全的重要性。
2、注意公共安全,不做危及公共安全的事,发现不安全的隐患,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
3、保护公共安全设施和标志,自觉遵守公共安全。教学重难点:
1、注意公共安全,不做危及公共安全的事,发现不安全的隐患,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
2、保护公共安全设施和标志,自觉遵守公共安全。活动准备:
1、“公共安全宣传员”标志60份 2、安全用语设计纸16张 3、表格60份 活动过程:
一、导入,揭题
师:小朋友,真高兴认识你们!你们知道我是谁吗?要干什么吗?今天我有特殊任务在身,我呀,是受鲤城区安全部门委托,来招聘“公共安全宣传员”的。瞧,这就是我的委任书。
课件出示:委任书
为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意识、文明水平,提醒周围的人注意公共安全,预防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呼吁社会形成文明健康风气,特委托XXX老师招聘“公共安全宣传员”若干名。
鲤城区安全部 2004年10月27日
师:谁来念念这则委任书?(请一生读)想不想当这小小宣传员?哇,这么多小朋友踊跃报名,哪些才是合格的呢?真让人为难呀!我受人之托,自然就要忠人之事,这样吧,我这儿设有三关,只要你连闯三关,获得的红星积数达到10颗以上,你就能被聘用。敢不敢接受挑战?有没有信心?
二、认识各种安全标志
1、介绍规则
师:欢迎进入面试第一关:认识安全标志。(课件出示各种安全标志)这是一道抢答题。这儿有好多安全标志。你认识这些标志吗?在哪儿见过?他们分别有什么作用?在最短时间内站起来并回答正确的,就在放在你们桌上的表格中画上1颗红星。如果答错了,其他同学仍可抢答。注意哦,不用举手就可直接站起来回答。听明白了吗?准备。2、学生抢答。
3、四人小组认识安全标志
师:下面这4个安全标志比较简单,我们就以4人小组为单位,小组中每个小朋友回答一题,每1题中的3小题都答对了,就给自己打上3颗红星,好吗?开始!
4、交流
师出示答案:你答对了吗?
5、说说生活中见过的安全标志
师:那么在生活中,除了刚才所见到的,你还见过哪些地方有安全标志?每说出一个,你就可加上一颗红星。
三、了解怎样注意公共安全
1、出示图片1,组织讨论:有哪些行为可能伤害别人?
师:恭喜小朋友们,刚才你们表现相当出色,已经顺利通过第一关,现在欢迎进入第二关:实地考察!这一关中,只要你敢于说,大胆说,每说一次,你都能加1颗红星。来,上车!车子就要启动了,小朋友,你们坐好坐稳了吗?抓好扶手,出发喽!(出示图片)我们的车子在宽敞的马路上疾驶,打开车窗,凉风习习,空气中弥漫着令人陶醉的桂花香味儿。哎呀,不好!(出示图片)你们看,这几个小男孩在干什么呀?他们这么做对吗?那赶快停车!你是“安全宣传员”,看到这么危险的举动,你不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吗?(指名说)你们个个儿说得这么好,你瞧,这两个小男孩脸都红了,他们心服口服地走了,我们也该上车了!车子继续往前开,小朋友想想看,还有哪些行为可能伤害别人呢?我们整天在学校里学习,难道我们的身边没有危险的举动吗?(指名说)像小朋友们说的这些妨碍公共安全的事我们可都不能做!要记住(课件出示):我们不能伤害别人!
2、出示图片组织讨论:在什么地方容易被伤害?
师:咦,车速怎么突然减慢了?前面出什么事了?这样安全吗?司机先生,麻烦您停一下车子,让我们下去劝劝他们!谁先说?(指名说)说服了这两个小朋友,你们的功劳可真不小!来,继续朝目的地前进!除了马路边,生活中你还知道我们在哪些地方容易被伤害呢?(指名说)所以我们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不去有安全隐患的地方活动(课件出示):我们要防止自己被伤害!
3、出示图片组织讨论:见到有人在有安全隐患的地方活动,该怎么办?
师:再过几分钟,就到安全部了。哎呀,危险!瞧,两个小女孩在户外变压器旁跳橡皮筋。跳就跳呗,糟糕的是,橡皮筋的一端拴在电线杆上,另一端拴在消防栓上。这样安全吗?为什么?有个男生已经意识到危险,手指着标志牌正在劝他们离开,可是看样子,她们有没有改变主意?我们能袖手旁观吗?那怎么办?(指名说)好主意,赶快下车,让我们劝他们离开这儿吧!(指名说)经过我们的努力,我们又避免了一场意
外伤害事故的发生!以后,凡是见到有人在有安全隐患的地方活动,我们都有责任也有义务上前提醒他们不被伤害!(课件出示)
四、设计安全用语 1、出示安全用语范例
师:停停走走,终于到了安全部了!今天留给大家的最后一关就是设计安全用语。看,墙上就有一些安全用语,我们一起来读读好吗?(齐读)这安全用语有什么用呀?(提醒人们注意公共安全)它有什么特点?(醒目、简洁)2、讨论生活中有哪些地方最需要安全用语,为什么?
师: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最需要安全用语呢?能说说理由吗? 3、分小组联系生活实际,设计安全用语
师:现在就以4人小组为单位,共同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给你们认为生活中最需要的地方设计一条安全用语,写在放在你们桌上的白纸上。(出示范例)最好像老师这样,4个字4个字上下对称,字写得稍微大一些,如果有时间,还可以配上一点简单的点缀。看看哪一组设计得又实用又别致,这一关的最高分为5颗星!不过时间也只有短短5分钟哦!5分钟后还没完成的小组就不能加星了。抓紧时间开始吧!4、交流小组设计的安全用语
师:时间到,把你们组设计的安全用语派一个小朋友拿上台来,高高举起来,读给全体小朋友听一听,好不好?(挨个读)老师觉得呀,这几组设计得挺不错的,给他们组每人4颗星吧,好不好?这几组设计得更胜一筹,给他们组每人5颗星吧,同意吗?
五、总结
1、评比、颁奖、宣誓
师:经过这关关考验,现在数数你所得的红星数,得了10颗星以上的小朋友站起来。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恭喜你们,你们被录取了!现在已经是合格的“公共安全宣传员”了。请这些小朋友上台来,让我们有请你们的班主任老师,和我这个主考官一起为你们颁发宣传员标志。请你撕下后面的贴纸,把标志贴在自己的左胸前。来,举起右拳,我们一块儿宣誓(课件出示):为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意识、文明水平,呼吁社会形成文明健康风气,我志愿加入安全部宣传组,成为一名小小宣传员,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为提醒周围的人注意公共安全,减少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尽自己一份绵薄的力量。
宣誓人:XXX 师:让我们再次用热烈的掌声向这些小朋友表示衷心的祝贺!2、总结
师:生活中有着太多的意外,我们不怕一万,我们就怕万一啊!这么多的安全标志、安全用语,还有我们这么多的小宣传员,都是为了提醒人们注意公共安全,但却不能保证一定不出意外。要想保证安全,其实还应该从自己做起(课件出示)。怎么做呢?我们一块儿来读读:把安全记在心上,时刻注意提醒自己注意安全,才是最安全的!就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做一个有教养讲文明的人吧![教学后记]:
主题四
我们是邻居
教学目标
1、懂得邻里之间和睦相处,有利于大家文明、健康地生活,还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
2、愿意与邻居和睦相处,树立维护和增进邻里之间和睦的责任感。
3、学会与邻居友好相处,以礼待人,并为维护家庭的周边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懂得要与邻里和睦相处,互相帮助,爱护家庭周边生活环境。教学时间:
一课时
我们是邻居
活动目标
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与邻居和睦相处,知道怎样与邻居和睦相处;学会正确处理与邻居的关系。活动准备
图片或课件。活动过程
一、了解自己的邻居。
1、问卷调查:你想有怎样的邻居?
2、交流、总结问卷结果。
3、看到全班的调查结果之后,你有什么感想?
4、小组交流:你有怎样的邻居?介绍自己熟悉的邻居。
5、联系实际讨论:
从你家与邻居的关系中,说一说“远亲不如近邻”的道理。你现在明白为什么要与邻居和睦相处了吗?
二、夸夸我的好邻居
1、出示图片(邻居互助),并提问:你家和邻居之间有这样的故事吗?
2、讨论:怎样与邻居和睦相处?
3、将自家与邻居之间互助的事记录下来,在班上夸夸好邻居。
4、开个家庭会,专门汇总一下近些年来邻居帮助自家的情况,想一想怎样回报好邻居。
三、拓展活动
1、通过调查了解,选择自己能为邻居做的力所能及的事情。选择一两项坚持做下去。在班内设壁报栏《我为邻居做好事》,自愿张贴。
2、和家长一起回顾自家和邻居曾经发生过的矛盾,找一找自家的原因,或做一次换位思考,想一个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3、借节日之机与跟自己有矛盾的邻居伙伴通一次电话,表示节日的祝福。[教学后记]:
主题五
文明从我做起
教学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从书本走向社会,开展体验活动,在活动中约束自己的言行,自觉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增强社会公德意识。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在社会活动中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行为表现,增强社会公德意识,做个讲文明、有教养的人。活动准备
写有活动内容的卡片等。活动过程
一、开展“我来做一回”的社会体验活动。
1、布置任务。
2、根据所抽任务结组。
3、小组讨论:在公共场所开展体验活动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分小组课处开展体验活动。
4、活动汇报
分组准备汇报内容和形式。
二、班级汇报,全班评价(说一说,演一演)。评选“文明使者”的经验。
三、举办“文明使者”经验墙报 总结“文明使者”的经验。
选取不同类型的学生作品刊登出来,并组织学生学习、交流,谈谈自己的体会。
四、课外活动。
1、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争做“文明小天使”;
2、写一写,夸一夸。[教学后记]:
第五单元 大自然在发怒的时候
主题一 天有不测风云
教学目标
1、知道自己家乡常见的自然灾害,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的重大自然灾害。
2、知道自然灾害的可怕性,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
3、懂得要遵循自然规律、爱护大自然的道理,和大自然和谐相处。
可怕的自然灾害
活动目标
1、知道自己家乡常见的自然灾害,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的重大自然灾害。
2、了解各种自然灾害的危害性、破坏性,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活动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自然灾害方面的图片、文字资料及曾经发生在我国的重大自然灾害、家乡发生的自然灾害的剪报。
2、磁带、录音机、投影仪、展示报。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灾害
1、播放台风袭卷大地时的各种声音:狂风呼啸声、大雨倾盆声、电闪雷鸣声、树枝断裂声、房屋倒塌声、人们的呼救声等等,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
2、老师提问:听了录音,你猜猜发生了什么事?请大家发挥想像,有可能出现怎样的情景呢?用你喜欢的方式把它描绘出来吧。
3、学生汇报:台风过后会是一种什么情景,老师可出示教材中台风过后的情景照片。
4、教师小结:多么可怕的台风,多么可怕的自然灾害,灾难一量发生,人类的家园可能在一瞬间就被毁灭,人的生命可能被无情地夺走„„
5、你还知道哪些自然灾害?家乡发生过哪些自然灾害?它给人们带来了哪些损失?
6、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式,把自己了解的一些自然灾害的种类、危害表达出来,可以在小组内说一说,也可以把它写下来或是画出来。
二、记者特别报道
1、教师过渡:课外我们已经搜集了许多自然灾害方面的资料,刚才我们又掌握了很多有关自然灾害的资料,现在我们就来开一个新闻发布会,由我们的小记者作特别报道。
2、学生拿出自己搜集的各种自然灾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及剪报。
3、学生扮演小记者,现场汇报、展示作品和收集的资料,交流想法。
4、教师协助学生出示有关我国曾经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的图片资料,启发学生思考这些灾害给人们带来了哪些损失。
三、出版“自然灾害小剪报”
1、老师过渡:同学们搜集了许多自然灾害方面的资料,也作了一些详细的报道,现在我们就利用这些资料来出一期“自然灾害报”吧。
2、教师指导学生用剪报、搜集的图文资料及课堂上的绘画、文字作品出一期“自然灾害报”。
3、学生分小组编辑剪报。
4、展评。小组汇报,展示成果,将自制的剪贴报贴在展示板可小黑板上,教师指导学生欣赏和评价各自的作品。[教学后记]:
主题二 在这危急时刻
教学目标
1、学习在洪水、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面前自护与互助的方法,形成一定的自护自救的能力。
2、通过避险求生演练、游戏等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精神。
3、通过了解各种自然灾害面前自护自救的方法等,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给学生在灾难发生的危急时刻如何自护互救的方法,并通过实践演练形成一定的避险求生能力.洪水来了
活动目标
1、学习在洪灾面前自护自救与互助的方法形成一定的自护自救能力。
2、去图书室、上网搜集或向家人了解洪灾时的自护自救办法。
3、准备白纸、水彩笔等。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全班分小组搜集到的有关国内外近年来发生洪灾的资料。
2、老师讲述故事。
3、学生自由谈: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4、小结过渡:洪水是猛兽。一旦洪灾发生,人们的家园可能被毁灭,人的生命可能被吞噬,只有采取正确的方法才能将损失降到最低,才能保证我们生命的安全„„
二、看漫画,学经验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看漫画。自己看漫画。和同桌分角色对话。
找自己的好朋友分角色读一读。
2、读课本上总结的两条经验。
读课本上总结的两条经验。小组讨论从漫画中学到的经验。各小组归纳整理经验。
评选出语言简洁、行之有效的经验,该小组获“智慧星”。
3、交流、拓展。
你还知道洪灾时哪些自救和互助的方法?
可以与小组的同学交流搜集到的自护自救和互助的方法。可以模仿“丁丁历险记”创作漫画。
4、小结:同学们学到了这么多的经验,收获可真大!如果你们真的处于危急时刻,32
能用上这些经验吗?下面我们来演一演。
三、演一演,谈一谈
1、小组合作选择下列情境之一排练。洪水来临时。被卷入洪水后。抢救落水者。发求救信号。
解除饥饿寒冷的威胁。有人受伤了。„„
2、小组汇报表演。
3、评选出表演优秀的小组,颁发“表演星”奖状。
4、小记者采访:对刚才表演给你印象最深的小组或个人进行采访。
5、小结:在危急的时刻,我们要沉着、冷静;在困难面前,我们不要退缩;运用已有的经验,机智灵活地去克服困难,就一定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四、续编丁丁历险记
1、师:洪水退后,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可能会引发传染病,发生疫情;住宅、学校等被毁,丁丁可能还会遇到很多麻烦,大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接着编丁丁历险记。
2、交流汇报,评选出优秀者,颁发“才艺星”奖状。
3、总结。
五、课后实践。
收集在其他自然灾害面前的自救办法的资料。[教学后记];
(二)我们的生存手册
活动准备
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搜集关于自然灾害——特别是本地常见的自然灾害避险求生的方法、措施的资料。
白色卡片若干,供小组合作做生存卡片用。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当大自然发怒的时候,会给我们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假如在上课时发生地震,面对灾难,我们该怎样保护自己呢?现在我们进行一次地震避险演习。
2、利用录音机等模拟地震时的声响,营造紧张气氛。
3、演习完后学生自由发言,引发讨论。
4、出示卡片,导入主题。
二、分组合作,初步设计生存卡
1、学生将收集到的避险求生资料,采访记录进行分类,展示在黑板和教室周围的墙上。
2、对某种自然灾害感兴趣,并乐于进一步探究的同学组成一组。
3、每组充分利用相关资料,讨论总结出在这种灾难面前的正确避险方法,写在卡片上。
三、汇报合作成果,展示生存卡
师:各组的同学依据自己的探究内容给小组取名。
1、举行经验交流会。
2、再分组修订结果,制作生存卡。
3、展示生存卡。
4、在老师的指导下将生存卡装订成册。
四、室外避险演练
五、总结拓展
老师:当大自然发怒的时候,我们就利用“生存手册”,采用科学的方法来保护自己、帮助他人。愿我们在自然灾害面前不再退缩,想出更多的办法。行动起来![教学后记]:
主题三 灾害无情人有情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人们在灾害面前团结一致、万众一心,战胜困难,重建家园的感人事迹和实例,懂得危难之中的互助是一种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
2、体会人们在危难中团结互助精神的可贵。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体会人们在危难中团结互助精神的可贵,体会人间自有真情在,使其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教学准备
1、搜集、了解在危难中人们万众一心、共同战胜自然灾害的感人故事和英雄事迹。
2、搜集一些灾难中人们团结互助及灾后重建家园的图片、照片、故事等。
3、观看《惊涛骇浪》《龙卷风》《唐山大地震》《山崩地裂》等影片、纪录片,及抗灾救灾的新闻。
4、了解一些人们支援灾区所做的贡献。展示活动
1、举办“灾害无情人有情”的图片、照片展,包括抗灾、救灾、灾后重建等内容。
2、开展危难中的英雄事迹和感人故事演讲会,或请英雄人物做英雄事迹现场报告会。
3、一些感人的故事、事迹排练成小品演一演,唱一唱歌颂人间真情的歌曲。
4、举办抗灾救灾影片、新闻及故事的观后感、读后感征评活动。
5、给灾区的小朋友写一封信,鼓励他们战胜灾难。
品德与社会教科书论文 篇6
要使《历史与社会》习题得以合理使用与再度开发, 必须把握好以下三个前提。
一是深入钻研课标与教科书。课程标准是教科书编写的依据, 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标的要求。因此, 教师应当依据课标反复阅读教科书, 读出教科书的本意和新意, 把握教科书的精髓和难点, 把教科书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具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勇气。
二是通过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教师不但要对课标与教科书做深入细致的研究, 而且要广泛涉猎有关的知识, 以增加教科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 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 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三是分析学生的学习现状和需求。教师要全面了解班级学生的心理状况, 深刻了解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和基本过程, 清晰地把握班级学生的知识背景和思维特点, 用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方式呈现教科书内容。
做好了合理使用与再度开发的前提准备, 在教科书习题合理使用与再度开发的实施阶段, 我们要坚持的策略是“四度”。
一、处理要有坡度
所谓合理使用, 就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 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 有选择地使用教科书上的习题。我们知道, 人的发展有两个水平, 一个叫现有发展水平。具体到处理上, 就是要对习题进行分类筛选, 对那些背景材料相对陈旧、题目难度较小、探究价值不大的习题, 通过学生预习或教师授课解决就行。另一个叫最近发展水平。对一些受限于知识和能力单凭学生自身难以解决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应运用课堂集体讨论或课外探究的方法予以完成。合理使用教科书习题的重点, 是有针对性地瞄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通过教学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 把学生不会的变成学生会的, 把学生力所不及的转化为力所能及的。
例如,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56页习题第2题———“说出表格中的世界之最及其所在的大洲”, 完全可以交给学生自主完成。而第3题———“让学生描述非洲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类型特征”的解答, 则需要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利用地图确定区域的位置和范围, 一个地方的位置可以通过经纬度和相对位置两个方面来描述;气候特征可以从温度与降水两方面描述, 区域的自然条件包括这一区域的地形、气候、河流和自然资源。这种有坡度的处理, 能使学生通过解答题目突破现有发展区, 提升能力, 获得智慧, 促进发展。
二、调用要有热度
由于种种原因, 教科书中的习题所引用的材料滞后于实际, 不可能是最新的。教科书为全国统编, 也不可能完全适用于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所有学生。因此, 在立足于教科书的基础上, 适时地引入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 以有效地挖掘教书“习题”的价值。具体应结合班级学生实际和不同教学阶段要求, 对教科书习题进行二度开发甚至三度开发, 使之更适合当时当地教学的需要。在教改研究中, 教师可以从适当增删相关背景材料方面进行尝试, 通过对教科书习题中的背景材料的删减, 使习题更切合教科书内容, 时效性更强, 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的积极性和关注社会的热情, 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例如,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专题探究”中的许多背景材料过于陈旧, “环境亮起黄牌”中选用的白色污染材料是1996年北京动物园长颈鹿生病的事例, “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选用的是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 “重建我们的家园”中选用了1998年北京市区空气质量数据;“看不见的手”中选用的是2006年底陕西某地芹菜菜农自毁菜地的内容;等等。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撷取更新颖、更典型的时政材料予以替换。如“环境亮起黄牌”, 可选用2012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增加细颗粒物监测指标这一内容作为补充材料, 以充实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兴趣, 提升教学效果, 达成培养学生责任感的教学目标。
三、重组要有跨度
一些教师过分遵循教科书本身的编写顺序, 对习题处理机械、呆板。虽然现行教科书选用的背景材料具长期效应, 但有些问题的设置不够新颖、比较简单, 与辅助习题的梯度与深度难以匹配。例如, 从教科书的结构化功能角度来分析, 现代教科书的信息组织不可能是“散落式”或“百科全书式”的, 而要体现一定基本思路的结构化体系, 以帮助学生建构和梳理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例如, 笔者在教学八年级的有关内容时要求学生当堂归纳、整理并运用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分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史学观点的习题。学生不仅参与的热情高, 而且重组习题的质量也不错, 现撷取几例。
(1) 你是怎样理解雅典的民主制的。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P52内容)
(2) 礼乐制度有什么用处或害处?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P71内容)
(3) 谈谈你对“焚书坑儒”的看法。它对中国古代社会、文化造成了哪些影响?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P80内容)
(4) 谈谈你对“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看法。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P84内容)
(5) 三国鼎立是历史的退步还是历史发展的进步。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P89内容)
(6) 谈谈你对开凿京杭大运河的看法。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P103内容)
(7) 在你看来, “澶渊之盟”是一个怎样的盟约?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P106内容)
(8) 为什么富兰克林和印第安人都认为自己的文化是完美的, 而对方的文化是野蛮的?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这些不同的文化呢?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P22内容)
(9) 联系新航路开辟后的相关史实, 说一说为什么对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存在截然相反的观点?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P24内容)
实践证明, 教师在梳理知识结构体系、传授学习方法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实现习题的重组, 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创造的探究动力, 使他们在宽松的思维时空中思索、辨析, 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完成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 实现认知的重组和思维的创新。为此, 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界新观点, 更新观念, 吸纳学术界的新观点、新成果, 通过对已过时材料的舍弃、提法不妥材料的改编、增添, 实现习题有意义的重组。
四、优化之间有厚度
教科书作为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探索的工具, 不仅向学生展示了知识的内容, 更重要的是逐步向学生展示了如何获得知识的过程和学习的方法, 让学生逐步体验到如何从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认识和解决问题, 逐步从模仿发展到独立思考, 从学习发展到创新。为此, 教师要在达到共同水准的基础上为学生设计适用于不同程度的练习题。例如:《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28页“习题”中的第2题:“亚非古代文明大致位于哪个温度带上?从地理环境看, 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试着说明其原因。”通过分析此题,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从地理环境角度如气候、地理位置、地形地势等方面分析原因, 还要让学生根据此题内涵, 进一步设计同类习题:“在文明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 自然环境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请用具体事例说明。”让学生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将第一单元与第二单元的学习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分析。可选用的事例有:一千万年前, 东非大裂谷环境的变化, 使生活在这里的古猿被迫下地生活, 学会直立行走, 走上了向人类进化的道路;北京人使用天然火;河姆渡人、半坡居民的建筑形式和农作物的不同;等等。通过类比归纳, 让学生除达成理解、巩固基础知识的目的外, 更培养其对所学知识、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力与创新思维。
品德与社会教科书论文 篇7
一、“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促进了师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在原来的思品、生活、自然等学科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的;“品德与社会”课程则是在原来的思品、社会、历史、地理等学科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的。但它们又不是对原有课程的简单综合, 而是顺应时代要求, 以儿童生活为基础, 以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为核心,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的的立体综合, 其结构形式看似松散, 实则严密。因此, 对执教教师的综合文化素质要求极高, 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改革过去“教”教材的传统教材观, 改变过去一本教材、一本现成的教案就能基本保障教学任务完成的局面。教师必须用心吃透新课标, “用”好教材并以教材为媒介, 根据学情, 大量收集和掌握实时信息, 引领学生走入社会生活, 引导学生对历史地理、人类生存环境进行观察、感受、思考, 师生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 形成健康上进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促进了教育教学方法的改变
过去的教学, 尤其是思想品德课的教学, 主要以课堂讲解、理论灌输为主, 少先队德育活动为辅, 造成了课堂索然无味、学生厌倦心理严重、活动了无新意的局面。新课程倡导以学生活动为主, 教师讲授为辅, 一个单元为一个活动主题, 鼓励与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究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如针对本校6年级某班学生上网成瘾, 我们根据教材“走进信息时代”这一主题, 在完成教材的基础上, 跳出教材, 以“绿色上网”为话题, 鼓励并要求孩子在网上收集上网正反两面的例子, 结合身边同学的表现, 举办辩论会。这样一来, 很多同学加入了辩论团队, 找资料、制作图片、请教老师, 学生充分了解到网络不仅有游戏, 还有很大的学习空间, 学生时代不要沉浸网络, 圆满完成了引领学生健康步入信息技术时代的任务。
三、“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加强了对学生生活的指导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育内容从“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中”的理念出发, 落实到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的具体要求上来。以“食品安全”为话题, 我们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感受社会、研究社会。正值广播电视网络等所有媒体都在曝光三鹿奶粉事件, 我们就在“品德与社会课”上给出了一个问题:你如何看待三鹿奶粉事件?许多孩子的回答非常负面, 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商业欺诈、充满陷阱的商品社会, 对食品安全充满了忧虑。我们设置了食品卫生监督人员查处三鹿奶粉公司的场景, 请学生收集并整理相关资料, 扮演不同角色, 揣摩各方人员的心理, 体会不同角色对社会产生的不同影响, 同时与语文课老师联手, 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食品与安全”的调查活动, 对食品安全、国家对食品安全的制度和要求, 进行了全面了解, 培养了学生对在学习中遇到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的能力。
四、“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促进了全新的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的建立
将课堂单一讲授的教学形式改变为“课堂以活动为中心”后, 紧接着我们又在新课程实践中构建了另一个问题, 那就是师生关系的问题, 即“活动以学生为中心”。理顺了这两个问题后, 就从根本上将教师的知识传授者的形象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我们告诉学生, 知识是呈几何爆炸的形式更新的, 必须不断学习, 才能跟上迅猛发展的时代, 我们应该也必须“共同努力学习”。有个同学课后找老师交流:
生:我能向您提个问题吗?
师:行啊!
生: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有一位数学老师以故事引入新课, “从前有座山, 山上有座庙, 庙里有个小和尚, 小和尚说……”老师重复了多遍, 当看到同学的面部表情有些不耐烦时, 就揭题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循环小数……”可老师您, 每次一走上讲台就提学习要求, 还要我们端坐听讲, 您要我们与时俱进, 您授课怎么不与时俱进呢?
师:你真不简单, 发现老师授课方法单一, 还能大胆地向老师指出, 真勇敢, 老师下次一定注意。我们互相监督, 一起争取进步怎样?
【品德与社会教科书论文】推荐阅读:
教科版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教案07-04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案07-19
小学六年级教科版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案09-04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论文07-18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11-02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05-09
品德与社会期中考试06-03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06-21
品德与社会教学后记09-01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