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类电视节目(精选12篇)
故事类电视节目 篇1
电视艺术属于大众文化范畴, 在电视节目起始阶段, 电视曾因其大众文化的特性而被排除于审美体系之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消费文化逐渐成为一种潮流, 引领诸多社会理念发生变化, 当前社会的审美已经从高雅文化向日常生活迁移, 大众文化开始进入审美领域。故事类电视节目作为电视节目中一个典型的代表, 以遍地开花之势在各个电视台大放异彩, 同时它也是大众文化的一种表现, 而其节奏的变化无疑具备一定的审美功能。
一、节奏能有效调动故事类电视节目的审美注意
心理学是这样定义注意的,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1]。电视所处的环境决定了它不太容易让受众完全集中注意力于电视频幕上, 这一点和电影有很大的区别, 在电影院那种黑暗的环境下, 观众会不由自主地对频幕上的光亮形成依赖, 从而长时期集中注意力于故事情节中去, 而电视处于家庭环境之中, 干扰看电视的因素太多, 要想抓住观众的视线, 节目就必须制作得精良以吸引观众注意。
影响注意力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注意对象的特点, 一个是个人知觉活动的知识经验。这里我们主要研究第一点, 注意对象的特点。研究表明, 知觉的对象排列越有规律越能成为有机联系的整体, 能让人保持长久的注意力, 所以在故事类电视节目中, 节奏处理得越好, 越能吸引人们的注意范围, 因为节奏本身就是有规律的变化。同时, 人的注意力本身就是有节奏的变化, 注意力的起伏像呼吸一样带有规律性、节奏性, 故事类节目如果能在开篇就设置悬念以吸引观众注意力, 随着悬念不断被解开, 节目节奏随之变化, 势必会带来很好的注意效果。
二、节奏能激发故事类电视节目受众的审美愉悦
情感是心理活动的重要方面, 从审美角度来看, 心理愉悦属于情感的一种, “审美愉悦指的是人的精神从总体上得到一种感发、兴发。”[2]在西方形式美学的研究领域, “形式美的组合规律可分为对称于匀称、比例与匀称、节奏与韵律、整齐一律与多样统一等类型。”[3]电视节目中那些统一、和谐的镜头, 容易让受众产生一种紧张中带有愉悦的感受, 故事类电视节目节奏就属于动态的一种和谐, 可以舒缓温馨, 也可以迅疾惊悚, 内外节奏可以相辅相成, 也可以相反相成, 呈现出一致与交错的集合体。需要说明的是, 审美愉悦并不是单一的感情呈现, 比如单纯的喜悦感, 它还包括犹豫、怀疑、忧伤等情感体验, 它是一个有变化的过程, 情感的变化带来一定的审美愉悦感, 故事类电视节目讲故事的时候, 会设置悬念、表现细节、体现人物个性等要素, 使观众的心理随着故事的变化呈现出复杂的变化过程, 从担心到怀疑再到恍然大悟, 各种复杂的要素及高低起伏呈现出一定的节奏特点。
节奏是有规律的而不是僵化的重复, 它是快与慢的交替、轻与重的组合、远与近的迁移、明与暗的交互, 正是这些复杂的波动, 使观众产生或者热烈或沉重或激越的情绪波动和审美愉悦。节奏是生理与心理的统一, 故事类电视节目的编导把要呈现的故事和情感融合在一定的节奏中, 观众从中感受到生活的哲理和意蕴, 带来情感的共鸣, 达到审美的愉悦体验。
三、节奏能提升故事类电视节目的艺术格调
故事类电视节目因其核心在于对故事的讲述, 对一般的节目来说, 观众更容易被情节的变化所吸引, 不太过分追究表意的独特, 但是优秀的故事类电视节目应该在注重情节的转换中最大程度挖掘思想和情感的表意, 提升节目艺术魅力, 如果只注重情节的曲折而忽视节目的格调, 则本能的感官享受并不能长久吸引受众的注意, 长久下去势必带来审美厌倦。
故事情节与电视叙述节奏搭配和谐, 自会创造出独特的意境。故事类电视节目受时间限制, 不可能将生活中琐碎烦冗的细节一一道来, 采用一定的叙事技巧是故事类电视节目必备的艺术手法, 在时间的掌控上, 适当时候对故事情节通过省略、停顿、延续等手法形成故事讲述的独特节奏、适当的悬念设置和细节描摹, 可以让故事引人入胜、欲舍不能, 而不仅仅只是事件的直白重现, 节目的格调会自然得到提升。
音乐和音响作为电视符号中的重要元素, 恰当使用所形成的节奏也会赋予故事类节目空灵的境界。《人间》栏目最善于利用音乐来烘托气氛, 随着故事讲述情节的变化, 不同风格的音乐为节目平添几分意蕴, 节目节奏的变化也在或悠扬或悲伤或欢快的音乐声中张扬, 形成节目独特的艺术格调。
空镜头作为故事类电视节目传达意境必不可少的手段, 其最简单的意义是告诉观众故事发生的环境, 而自古就有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说法, 因此空镜头在增加故事内涵、激起诗意想象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故事类电视节目的主要功能是叙事, 其镜头剪辑节奏主要以情节变化和人物情感变化为主要考量因素, 它不同于电影中对画面艺术性要求较高的特点, 故事类电视节目的节奏倾向于生活节奏, 正是因为这样的不同, 故事类电视节目的意境与电影有较大差距, 如果此类节目能努力增强艺术格调, 开拓和丰富电视表意的魅力, 会大大提升电视叙事的艺术价值。■
注释
1[11]叶奕乾, 祝蓓里.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03:59
2[12]叶郎主编.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01:215
3[13]叶奕乾, 祝蓓里.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03:192
故事类电视节目 篇2
男:人生的岁月,是一串珍珠;漫长的生活,是一组乐曲,而青春,是其中最璀璨的珍珠,最精彩的乐章。
女:让理想的奇妙火炬,点燃青春的熊熊火焰,发出夺目的光辉。从东升的太阳中寻找节奏,从葱绿的森林中寻找色彩,从宏亮的鸡鸣中寻找韵律——让我们随着音乐的节奏一起《along》!
二、突然想起你
男:在玻璃窗上,呵出你美丽的名字寂寞来袭,旧雨衣到底放在哪里。
女:想念著你,我的念头应该想到哪里。有什么方法,让两个人不分离。
合:下面有请2号选手~~带来歌曲《突然想起你》大家欢迎。
三、海航赞歌
男:接下来请听诗朗诵《海航赞歌》,朗诵者:~~
四、芦花
女:用形体语言表达抽象的思想情感,历来是舞蹈的追求,也是对舞蹈者的考验,舞蹈《芦花》是否能征服我们呢?请大家拭目以待。
男:那么赶快请出我们~~2-~~~班~~为我们带来舞蹈表演《芦花》。
五、理想情人
六、游戏环节
七、GEE
男:少女时代的《Gee》为音乐展示爵士舞的风采,动感的音乐显示出了年轻活力的形象,听着这样活泼的音乐,跟随着这舞蹈,跳起来,让你一天都精神满满。
女:请大家欣赏~~等带来的舞蹈《Gee》。
八、《双簧》
女:协调产生美、配合出力量。
男:步调一致是胜利的保障。
女:很多人喜欢看双簧,但要是把双簧演好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男:这不,~~~~班的两位同学就为大家准备了一段双簧。
九、游戏环节
十、竞技表演
男:武术,集实战、表演和健身于一体,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古代中国民间广为流行的传统体育活动。
女:那么还等什么呢,赶快请上武术协会给我们带来《竞技表演》。
十一、父亲
男:父爱如山,而山,总是沉默的。
女:长大了的我们,渴望自由,渴望走出父亲的视线。
男:而越来越沉默的父亲把他们的爱埋得那么深那么深。。。。。。
女:下面请欣赏~~带来的歌曲《父亲》。
十二、只想一生跟你走
女:大家再一次掌声送给我们的~~。
男:这首歌让我想起了我的父亲,让我一种想法。
女:哦,什么想法?
男:那就是只想一生跟他走.
女:呵呵,先生,你这个词也用的太不适当了。
男:是吗?
女:是的,只想一生跟你走是爱情词,知道吗?下面就让你知道什么叫只想一生跟你走。有请~~为我们带来《只想一生跟你走》掌声欢迎。
十三、床前明月光
男: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精粹,是华夏文明的结晶。
女:古诗的芬芳,在几千年文化长廊里弥漫缭绕,给人生渗进了情思绵绵的诗意。
男:今夜,就让我们驻足留连吧,再次聆听流传千年的绝唱!
故事类电视节目 篇3
相对于传统的电视新闻节目,审“趣”模式在目前的电视新闻中存在哪些具体的形式呢?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释。
“奇趣”。猎奇性带来的反常性的效果,常常能激起观众强烈的知晓欲望。在故事化电视新闻中主要表现在奇人奇事的展示上。特别是对民间功夫奇人特异技能的全程报道,已经成为当前很多晚间新闻类节目的“卖点”。如赤脚在刀尖上跳舞,单掌隔物碎石,用眼睛吹气球等等。此外还有平凡人的不平凡的举动,如老翁生吃活蝎,以玻璃为食的人等。
奇趣不仅属于事实本身,也表现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上。首先在情节的时间顺序上,故事化电视新闻打破了传统新闻现在进行时的时态,抓住新闻事件过去和未来两端,充分地延展故事,为观众提供一条时间隧道,身处其中不仅可以回头追溯事件根源,也可以向前展望明天可能的影响。其次在表现手法上,充分运用倒叙、补叙、插叙等叙事手法。这些手法让各种对立元素轮番出现,形成交锋的动感。在不断发生的冲突中,打破观众的日常经验,形成情节的陌生化,不断激起观众的期待视野。但是这种任意的时空转换、情节安排,很难让人在纪录片与新闻之间做出区分,因此极大地降低了新闻所特有的追求客观真实的存在价值。
“情趣”。故事化电视新闻充分调动各种电视语言的表现功能,使某些新闻事件充满低俗的情趣。新闻主播对各种非语言符号“驾轻就熟”的运用,通过各种夸张的表情,包括笑、挑眉毛、瞪眼睛等动作来调侃新闻内容。此外,拟人化的配音、背景音乐、字幕也轮番登场。把严肃的新闻变成了幼稚的动画片。有的则强调新闻叙事所传达出来的内涵,突出表现在对时空要素的控制上。如以快动作画面表达“追赶”或“幽默”之意,以慢动作表示“柔和”与“亲切”,而以正常动作提供“客观”报道的背景。这种表现形式改变了事件原始的时间结构,重建了事件发生的原委,使报道内容不同程度上背离或歪曲真实世界中所发生的真实事件。
“理趣”。有学者指出,当前媒体竞争的是观点,独树一帜的观点是衡量媒体竞争力的重要指标。然而在以审“趣”为模式的电视新闻中,趣味成了价值判断的中心。传统的道德教育价值判断正在被趣味价值判断所取代。此类新闻中,电视主播凭借特有的话语权错把恶趣、俗趣当理趣,歪曲甚至颠覆公认的传统价值观念。特别是在关系人们日常生活的伦理道德上,在肯定性思维的作用下,在伪宽容的心态下,一味地追赶所谓的前卫社会思潮。并把一些阴暗面冠之以弱势群体,堂而皇之的从后台拉向前台,以此来满足集体偷窥欲,吸引眼球提高收视率。某些电视主播、利益代言人群起鼓噪,观众在强大的舆论面前陷入了恶性的沉默螺旋,失去了应对生活所应有的从容。
通过上述分析,一个疑问可能由此而生:审“趣”模式在电视新闻中何以成为一种潮流?
首先,电视新闻作为文化消费商品中的一员,不可避免地被强大的市场力量所俘获。特别是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成熟,传媒产业的逐渐强大,电视频道迅速扩张,使之失去了昔日稀缺资源的显贵身份。因此,众多的频道与新闻来源,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背景下形成了紧张的对立关系。在信息源的争夺中,同一热点新闻事件,面对十几家甚至几十家媒体的竞争,导致了越来越严重的新闻同质化现象。面对困境,电视媒体纷纷转移了竞争的焦点,变被动发布信息为主动加工信息。正所谓,新闻来源同一,讲法各有不同。于是一种全新的故事化电视新闻审“趣”模式便应运而生了。
其次,既然趣味作为一种审美范畴,我们不妨从视觉审美范式的转变中去寻找答案。传统的电视新闻为了实现客观真实的新闻理念,认为电视符号只能发挥忠实记录功能而不能展示其表现价值,否则便会影响新闻的真实性。因此电视符号只是构成新闻真实的零部件,它的价值完全附属于新闻真实的价值。然而在审“趣”模式中,新闻事实与电视表现的界限被打破,电视符号被赋予了表现功能,它主动参与新闻的重塑过程,各种趣味元素被电视符号表现得淋漓尽致。
再次,就观众收视心理来讲,陈旧的形式即使再完美,如果长时间的固定不变,也会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最终被观众所抛弃。从这一角度来说,审“趣”模式形成了电视新闻的陌生化表达。这种模式突破了传统电视新闻“现在……这是……”的报道风格,强化了新闻主播点评与各种非语言符号的运用。为了追求趣味,新闻在编排上,把压缩的新闻信息延宕开来,带有冲突性的情节不断走上前台,环环相扣的故事化展示,把传统扫视行为变成盯视行为。
趣味化作为当前的一种潮流,如果单纯从观众心理适应角度,自有它存在的道理。但是说到底这是电视商业化的需要,不是观众的真正需要。长此以往必将给传统的电视新闻理念带来很大的冲击,也必将给电视新闻实践带来混乱。
电视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在满足大众需求时,不是简单的公共选择,而是应该根据全面审视和在适当反思条件下作出的公共选择。大众“所要的”与“所需的”也许正是这类电视新闻节目亟待思考的问题。
故事类电视节目 篇4
中国的电视节目讲故事从东方时空的《百姓故事》就开始了, 而近期如雨后春笋般兴起, 中央电视台的科技类节目《走进科学》《科技之光》, 讲述百姓身边的奇事, 怪事, 感动的事的《生活》, 记录法制进程的《法治在线》, 口述体纪录片栏目《讲述》等, 各个省市台的有江苏卫视的事件类栏目《人间》、湖南卫视的情感类访谈节目《背后的故事》等故事类栏目, 以其独有的百姓身边事吸引着观众, 引领着中国电视媒体故事化的浪潮。
故事类叙事方式的节目一出现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那么它受受众欢迎的原因有哪些呢?
悬念迭起的情节, 电视剧般的讲述, 受到观众广泛的接受度。
1, 题材新奇, 以中央电视台《生活》栏目为例, 经常选取新奇独特的题材, 比如一位日本籍华人在戈壁种树十年的故事, 或者是患有先天性自闭症的孩子的生活, 还有营救掉进30米高的烟囱里的工人的故事等等, 非常有吸引力, 可看性。而好的选题就是一个故事能否讲述成功的关键。
2, 故事情节悬念迭起, 故事情节一波三折, 吸引光中眼球, 让人有持续的关注, 观众在层层推进的情节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以及知识和信息。讲故事时候的铺垫, 渲染, 揭秘满足了受众的探求心理。
3, 受到电视文化的影响, 大众文化主要是在大众传媒的影响下发生, 发展, 变化的。没有大众传媒就没有大众文化, 在这个意义上, 电视是大众文化。故事是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消费方式, 源远流长。因此, 电视把复杂的社会生活浓缩在故事类节目中, 通过简单易懂的讲述呈现在观众面前, 满足了大众的需求。而且主人公多为普通人, 贴近百姓生活, 视角独特, 在平凡中制造不平凡。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 使故事类的叙事方式在电视节目中被广泛应用, 各个电视台几乎都有自己的故事类节目, 在故事类节目普及的同时, 同质化现象严重, 很多节目缺乏特色, 竞争日益激烈, 节目的制作缩水, 摆拍现象严重, 很多不能还原的场景, 缺少当时资料的情况下, 大量使用模拟拍摄, 要当事人表演一遍当时的情况, 甚至包括重新掉下井, 再次回忆起悲伤的过去, 使当事人的心情受到很大影响, 很多情节甚至是为了节目好看编导导演当事人表演, 失去了真实的记录。有些节目甚至只有一分钟的现场资料, 可以扩张成40分钟的节目, 全靠后期模拟拍摄。失去了真实的记录也就失去说服力和现场感。电视节目商业化市场化运作和收视率指标成为了故事化讲述的一大压力。收视率的高低决定着广告投放量的多寡和节目的生存和发展。
电视节目故事化有它的优势, 但是不能滥用了故事, 故事化不是泛故事化, 不能为讲故事而讲故事。要尊于事件本身, 遵循真实性原则, 不能做夸张的艺术加工, 因为电视节目毕竟不是电影电视剧。叙事学的价值在于“有助于对任何一个叙事图像叙事的审美感受过程还原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由此, 电视图像叙事正真正创造, 释放了电视图像叙事的威力和作用。”电视有这天然的讲故事的优势。观众对于电视图像, 声音的接受度高, 而如何利用好这样的优势能够使故事类节目在众多的节目中独树一帜, 使节目在讲述故事的同时揭示深刻的社会道理, 在潜移默化之中将道理深入受众心中, 使他们对节目有更多的期待, 在看完节目后有深刻的思考。比如, 在《生活》栏目在汶川地震一周年时推出了纪念地震一周年特辑, 寻找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进行报道。在节目中有高位截瘫, 做了九次截肢手术的女孩, 有在地震中失去妻子孩子, 从地震中走出后重新结合的夫妻, 有妻子唤醒植物人丈夫的感人故事。每个主人公都有自己的事迹, 从不同的主人公我们可以感受到在地震后他们嫩的坚强, 执着, 爱心, 梦想。从节目中, 受众会有深刻的感触, 会想帮助那些在地震中失去亲人的家庭, 是节目唤起了受众的爱心, 对生命的感悟。这样的故事讲述起来就充满了深刻的意味。
电视节目故事化是一把双刃剑, 从大众传播的角度来看, 故事是人类传播活动中一种普遍的讲述方式, 甚至可以说没有故事传播, 就无从谈起文化的传播。从叙事学角度看, 故事化讲述让受众感受到亲近和容易接受。
面对媒体全球化的背景, 节目保持特色和独立性非常重要, 故事类讲述也是如此, 只有保持特色和个性, 不断充实节目内容, 创新故事讲述方式, 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于德山大众传媒时代的电视文化与当代中国叙事格局中国电视200112期
[2]罗兰.巴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2页
[3]伯格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日记我与电视剧的故事 篇5
从小到大,爸妈都反对我看他们所谓的“肥皂剧”(电视剧),理由是没什么内容,还浪费时间。对此,我坚决表示抗议。但是,我无数次反对无效。
一般电视剧涉及范围很广,包括生活上的,家庭中的,职场方面的,有的甚至涉及到文学。这么多丰富多彩的.主题,也不是没有好的、有用的电视剧。
对于爸妈对我看电视剧“严禁”,我只得抓紧一切“有利时间”看电视,比如妈妈洗澡的时候,自己在家的时间......
有些电视剧让我懂的道理:《媳妇的美好时代》是我懂得去珍惜生活、孝敬父母,生活中勤劳朴实才是最真;《婚姻保卫战》是我懂得了热爱生活、踏实过日子,珍惜拥有的一切。生活中,有很多人不去珍惜生活、盲目选择婚姻,导致家庭生活的破碎......
最让我气愤的是,妈妈本来答应我看《红楼梦》,可后来突然不让我看了,岂有此理!
我知道家长是为了我好,怕我耽误学习,可是那些好电视剧为什么不可以看?并不是所有电视剧都是“肥皂剧”?
每种事物,都是多面性的。看似近乎完美的也有不好的一面;看似十分有缺陷的,也不一定完全像想象的那样糟糕。也许真的有一天,你会发现那曾经在您眼中十分糟糕的事物,原来也有那么美好的一面!
说了那么多,我家的“电视剧**”还刮得呼呼响,愿爸妈早些懂得事物的多面性。
4部电视剧故事介绍 篇6
BTV北京 10月7日 19:41开始播出
主演:于和伟、刘威葳、吕中、刘钧
第1集 1979年夏天。在内蒙古下乡的女知青陈涵秋意外怀孕遭到生产队办公室主任等人的责难。大家让她交代孩子的父亲,陈涵秋宁死不从,这时,跟陈涵秋一同下乡的知青袁刚宣布陈涵秋是他的女人。另一边,孩子真正的父亲劲松被姐姐骗回了北京,并为其介绍了结婚对象,劲松最终经不起姐姐的劝阻,留在了北京。陈涵秋一次次想要寻死都被袁刚拦了下来。由于需要提供结婚证明,医院才能做流产手术。陈涵秋不得不与袁刚领了结婚证,但却错过了流产的最佳时期。在陈涵秋养胎期间,袁剐无微不至地照顾她。这让陈涵秋对袁刚态度有了改观,增加了许多感澈之情。终于,下乡的知青们都回城了。陈涵秋和袁刚磨蹭到最后,不得不启程回到了北京。而正如陈涵秋的担心,他俩的关系在本来就面和心不和的几家人之间引起了轩然大渡。
第2集 陈涵秋和袁刚两家人终于凑到一起吃了顿团圆饭。袁刚陪同陈涵秋去医院做产检,得知陈涵秋由于营养不良而严重贫血,袁刚在得知卖血这一行当后,偷偷地跑到医院卖血了。取钱的时候,医生告诉他,献血的钱被一个大胡子领走了。袁刚气愤的追到了大胡子,两人打了起来。正好,袁刚的同学张从军恰巧路过,摆平了这场打斗,但这一幕被廖医生看到了。在营养得到保证的条件下,陈涵秋顺利生下了个儿子,袁刚视为己出。对陈涵秋的照顾也是无微不至,连袁母都看不下去了,心疼地责怪他不该这样宠媳妇。这些话被陈涵秋听见了,心里过意不去的她终于跟袁刚爆发了,表示可以兑现当初商定的协议了,袁刚不同意。自己找了份工作,也帮陈涵秋找了一份纺织女工的活。
第3集 六年后,袁小刚长大了。张从军在路上巧遇袁刚,希望能和袁刚一起做生意,袁刚拒绝,但同意以兼职的方式帮助张从军。这边,陈涵秋对母亲表达了想要读夜大深造的想法,而袁母却开始指责陈涵秋。袁刚在一旁费尽心思安慰了好长一段时间才终于把陈涵秋哄高兴了。夜校会计老师请假,陈涵秋在课堂上见到了来代课的劲松,两人终于再次相逢了。下了课,劲松非要拉着陈涵秋解释,而心灰意冷的陈涵秋却不听,两人在校门口拉扯,这一幕被来接陈涵秋的袁刚看到。陈涵秋拉着袁刚离开,但袁刚对于这么多年积压的怨恨耿耿于怀,掉头回去暴打了劲松一顿。回到家中,陈涵秋已经收拾好了行李,正式向袁刚摊牌希望离婚,并要带小刚离开。其实,袁刚心里早已知道陈涵秋爱上了自己。而在陈涵秋心里正因为爱上袁刚而不愿意拖累他。所以两个彼此相爱的人就因为离婚争执着,僵持着。
第4集 闹离婚的袁刚两口子最终因为爱而和解了。陈涵秋向袁刚抱怨,希望能有自己的房子。可袁刚根本就拿不出多余的钱来置办房子。袁母宠溺小刚,这与陈涵秋的教育方式相悖。正巧,纺织厂调来了新厂长准备解决住房问题。新厂长经人点拨,把这个分房的任务交给了袁父。当陈涵秋和袁母听说袁父当上分房小组组长的时候,都分外高兴。一时间,厂里的工友们也蜂拥而至,打听分房情况。袁父把其中的利害关系分析了一遍后,袁母才明白,厂里是把分房的困难和责任都推给了袁父。这些陈涵秋并不清楚,她以在袁家多年受的委屈为例来劝说袁刚向父亲申请分房的事,没想到这些话被袁母听见,两人矛盾加深。工友为了解决房子的事拖来洗衣机拜托袁刚。袁刚想到陈涵秋拿衣服回家洗的事情,因此留下了洗衣机,但表示一定会把钱还给工友。这边,袁父公正无私的分房原则,触及到了个别领导的利益,引起了领导内心的不满。
第5集 袁刚把洗衣机搬回了家,这洗衣机没等到用时就出事儿了。送洗衣机的工友父亲找到袁父说房子的事儿,这时袁父才知道关于洗衣机的由来,他回去严厉教育了袁刚,并勒令袁刚把洗衣机退回去。袁剐憋着气埋头工作,最终花自己的钱买了一台同样的洗衣机回去。留学美国的陈涵秋的弟弟陈致秋决定回国了,而他回来的目的就是完成父辈的心愿收回大杂院。政府的工作人员来到小院测量,这让袁母和劲松的姐姐李美娣如惊弓之鸟。一向蛮横的李美娣指着陈家骂了起来,陈致秋三言两语就把李美娣说哭了。此番光景也让袁母看到了陈家收回房子的决心,转身便又把不敢向陈致秋表达的愤怒发泄到了陈涵秋身上,陈涵秋夹在两家中间是左右为难,幸好,袁刚一直都坚定地陪在身边安慰她。袁父对此事也表示了理解,但是解决房子是个大问题,所以他辞掉了分房小组组长的职位,自己也写了一份住房申请书。没想到,因为分房得罪的那个领导第一个就提出反对。
第6集 李美娣找到医院领导要求解决房子的事被拒绝,把怨气发泄到了陈涵秋身上。袁刚向厂长打听分房消息,被搪塞过去。不服气的他带着工友们大闹。在各方面的压力下,陈涵秋终于悄悄地潜进了娘家门把房契偷走了。陈致秋找不到房契就知道是姐姐偷的。陈致秋由于没有房契收不了房带着遗憾回美国去了。这天,张从军来到车间找到袁刚,说之前提过的修车厂终于盘下来了,希望袁刚过去当星期天工程师,袁刚答应了。早上,陈涵秋的自行车出了问题,袁刚就找到张从军的修车厂要求预支一个月薪水买了辆自行车。下班回家看到自行车的陈涵秋非常高兴,同样对自行车感兴趣的是袁禾,陈涵秋答应自己不骑时借给袁禾。没想到第二天早上,袁禾就把自行车骑走了。袁刚找到袁禾骂了她,袁禾回家哭闹。袁母又把矛头指向了陈涵秋。最终陈涵秋无奈得答应了把自行车送给袁禾的要求。
故事类电视节目 篇7
目前尽管故事类电视节目数量众多, 电视台也很热衷于推出新的故事类节目, 但是到目前为止一直没有一个可以遵循的理论模式, 仅仅是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处于一种盲目的摸索过程中。做好故事类的节目选材工作主要可以根据以下几方面作出思考:
(一) 故事类节目的选题工作
首先, 故事类电视节目在选题方面需要考虑的就是题材的故事性;然后在选取故事内容时就要考虑故事的新闻性, 内容方面有悬念的部分, 各类线索是否明显;最后要考虑故事中主人公是否具有鲜明的人物特点。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 要根据电视台此类故事类电视节目的定位来进行故事内容的选取工作, 同时也要兼顾电视台所在地区主要观众群体的因素。例如吉林卫视推出的一档名为《牛群》的故事类电视节目, 其内容故事主要是选取东三省地区的民间故事, 语言风格上也具有明显的东北特色, 应和主要观众群体的需要, 同时由于近年来东北文化在全国范围内开始火爆, 具有东北特色的风格故事、语言也很容易得到民众的认可。再如江西卫视推出的一档名为《传奇》的故事类节目, 此节目的定位就是每天讲述一个我们身边的故事, 旨在弘扬传统道德文化, 传播真善美。
(二) 叙事结构的安排
有关调查显示, 在现在所有故事类节目中, 情感类、奇闻异事类最为受欢迎, 但是同一类型的节目在收视率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这类差异则主要是由叙述方式、语言风格等因素所导致。
不同题材的故事内容要选择不同的叙事结构。在对于题材属于奇闻异事的这类故事的讲述中, 可以采用散点归一的方法进行讲述。具体就是在讲述故事中不按照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的顺序进行, 而是讲述有关故事主人公或者中心事件的一些分散的小故事小事件, 最后根据这些小故事的内在联系, 以及其中包含的一些线索得出最后的结论。这样的叙事结构能增加故事的趣味性, 吸引观众。
在人物类、情感类故事的讲述过程中, 可以采用时间发展与感情纠葛并行的讲述方式。对于人物感情类的故事, 由于故事内容复杂, 事情脉络交织不清, 如果按照正常的叙事方式进行讲述则缺乏趣味性, 很难引起观众兴趣。这就要求编者有较高的编排能力, 把握好故事的明线和暗线, 在故事发展过程中要合理安排故事的明线与暗线的交织进行过程, 只有这样才能最好地表现故事的情感发展, 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二、观众心理需求研究
(一) 观众的求新心理
求新性、好奇性是人类的心理本能, 越新奇越刺激的事物越能引起观众的兴趣。一个正常、健全的社会人是心理不断健全, 身心不断完善的, 这离不开对外界信息的吸纳。民众的这种需求, 使得媒体不断探索寻求新信息、新知识。现代人喜欢在最短的时间内、利用最简明的方式来获取新的信息, 同时为扩展知识面和了解社会生活, 对各类事件都有兴趣了解。所以, 故事类电视节目选材上可以尽量注重新奇, 选取的故事内容要接地气, 关系广大民众的生活生产, 同时也要关注新闻事件、娱乐新闻等方面。在讲述方式上, 要注意合理性和简洁全面性。
(二) 观众的求知心理
观众的求知心理主要表现为对具体知识的关注。作为一个个体, 技能知识是立足于社会的根本所在。而作为一个社会人, 首先就是要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情况, 其次就是要接纳正确的人生观。有数据显示, 电视现在已经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所以故事类电视节目应该注重知识内容的贯穿。
三、结语
电视媒体作为重要的文化传播手段, 在制作故事类专题电视节目时, 要认真选取故事题材, 在讲述方式上也要注意合理性、科学性, 以更好地满足观众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琳.电视栏目的独立视角与平民化诉求[J].重庆社会科学, 2010 (3) .
[2]何浩.电视节目娱乐化态势反思[J].今传媒, 2010 (2) .
故事类节目的表现手法 篇8
一、故事类节目的类型
为便于梳理和研究分析, 笔者将故事类电视栏目按不同的标准分成不同的类型:
以故事讲述的主体来分, 有名人故事、准名人故事、百姓故事和边缘人物故事。
以关注的题材分, 有以重庆卫视《拍案说法》为代表的法制故事, 以中央电视台《财富故事会》为代表的财富故事, 以湖南电视台《真情》为代表的情感故事, 以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为代表的探秘故事。
以表现形式分, 有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的演播室访谈式, 中央电视台《讲述》的口述体式, 重庆卫视《雾都夜话》的电视剧式, 湖南卫视《变形计》的真人秀式, 江西卫视《传奇故事》的“主持人讲述+短片”式, 以及大部分栏目所采取的人物专题类形式。
按节目功能来分, 有利用名人示范效应的励志类, 满足人们好奇心理和窥视欲的猎奇类, 具有情感安抚作用的情感类, 满足求知引发智慧的启迪类。
二、故事类节目的低俗化倾向
讲故事只是电视节目制作与传播的一种手法和技巧, 而不是最终的目的。如果过度强调和“开发”节目的故事性, 势必走向低俗化。目前, 有些栏目片面追求收视率, 已出现低俗化倾向:
1. 歌功颂德型
把栏目内容当成摇钱树, 为赞助企业树碑立传, 任由故事主人公去吹嘘。
2. 故弄玄虚型
频频关注怪病、特异功能、奇特的自然现象等题材, 还常常利用怪异音效和视觉特技, 将本来很容易说清的事情描绘得悬乎其悬、神秘莫测。科学的探索成了“伪科学”的温床。
3. 胡编乱造型
为制造悬念, 现场制假, 故事虚构, 情节捏造, 将故事人物的话断章取义。
4. 娱乐搞笑型
以八卦搞笑的方式讲出来的故事, 观众往往会一笑了之。
5. 题材边缘型
经常关注凶杀暴力、色情、同性恋、吸毒、艾滋病等边缘化题材, 或者打擦边球。
三、故事类节目发展探析
媒体是个过滤器和放大器, 主流媒体应该体现主流价值观。片面追求节目收视率, 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通过雅俗共赏的高品质内容积累的影响力, 才是栏目得以长期发展的支撑与动力。
1. 提升技术含量, 控制质量标准
电视栏目作为一种工业化流水线作业的产品, 通过摸索与实验, 制定出一整套具有操作性的技术标准。
以中央电视台《财富故事会》为例, 其通过两年多的探索, 总结、提炼出了一套技术标准。栏目宣传词从整体上指明了节目的诉求——“看个门道, 寻个说道, 听个味道, 讲故事当然要讲个筋道。说不尽的财富故事, 品不完的人生百味”。节目故事人物的选取标准为“命运要有大落差, 即曲折的人生经历;健康的财富观;善于表达”。节目的开头以人物命运的最大拐点为故事的切入点。节目对人物故事展开的操作标准为, 故事人物在某年某月某日发生的事给他印象最深, 就从这一点着手, 再往前、往后延伸, 从而打开人物的内心世界。它讲述的是人物故事的“横断面”、“断代史”, 而不是流水账式的“编年史”。故事的表述方式为“一波三折、环环相扣、步步推进”。在节目制作流程和日常管理方面也总结出了一系列技术标准。
2. 挖掘人物新矿, 形成故事源头
从故事的挖掘来讲, 许多被媒体多次报道与访谈过的名人已是过度开发的贫矿, 他们在不同的栏目重复说着相同的故事。《财富故事会》选择的故事人物, 都是在某个区域或领域具有一定知名度与影响力的“准名人”, 他们的故事矿藏被大众媒体挖掘得少, 还是一座座丰厚的新矿。从营销传播角度讲, 最高明的方式就是制造值得其他媒体不断去跟踪、转载与引用的新闻源。《财富故事会》从“准名人”身上挖掘出来的个性化财富故事, 完全有可能成为其他媒体跟踪、转载与引用的故事源头。
3. 丰富表现手法, 增强故事“磁性”
在表达方式上, 故事类节目尝试以下方法:
多维法则。可向电视剧学习编辑剪辑技巧, 变单一线索叙述方式为两三条线索叙述方式, 不同人物的故事交叉进行, 即主人公的故事讲到矛盾冲突处, 戛然而止, 留下悬念, 开始讲另外关联人物的故事, 等此人故事发展至一定冲突程度, 又回过头来接着讲主人公的事态进展。如此剪辑, 节目节奏会明显加快。
湖南台的《真情》是典型的情感故事类节目。
国内的故事类电视节目剪辑得太“干净”和太合乎逻辑, 主人公讲话连一句磕巴和停顿的“瑕疵”都没有;节目制作人员低估了观众的智商, 凡事交代得清清楚楚, 一点不漏, 故事情节跳跃性不够, 导致节奏拖沓。
质疑法则。节目从疑问开始, 这样容易与受众在接受新信息时的逆向思维合上拍。然后, 主持人再带领受众随着人物故事的纵深发展一步步探索事情的真相。主持人在讲故事时要给受众以现在进行时态的感觉, 这样容易将受众的心锁住。
反差法则。如湖南卫视《变形计》, 将贫困山区孩子与富裕都市孩子互换生活空间, 把人物放到具有巨大反差的环境里, 故事冲突性会加大。
原生态法则。在镜头面前, 人都会下意识去掩盖弱点, 展示优点, 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往往是经过自我意识过滤了的人物。如果能捕捉到人物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将大大增强节目故事的感染力。
故事类节目还有很多表现技巧, 如:借鉴章回体小说、评书等形式;特殊音效的适宜运用与视觉的间隔刺激, 打破观众的收视疲劳;系列故事节目集约播出, 产生捆绑效应, 形成话题共振, 等等。
4. 通过活动, 提升栏目综合影响力
节目质量达到一定的稳定水准时, 栏目可以腾出一部分精力, 举办活动提升自身的影响力, 节目活动化, 活动节目化。《财富故事会》将电视节目和线下活动视作栏目的两翼, 2006年八九月份该栏目推出的“财富新观念”电视活动由三大块组成:一是“财富手拉手”的帮扶行动, 鼓励强势企业带动弱势群体共同创造财富;二是与一家专业的调查公司合作, 举行“财富新观念调查活动”, 把很多人对财富新认识的调查数据向社会公布;三是在2006年12月发布首批农民工的财富观调查。《财富故事会》线下活动对节目收视的拉升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在“财富新概念”活动开始之前, 节目平均收视率只有0.16, 到2007年第一季度“财富新观念”活动之后, 节
目收视率已经提升到了0.23。《财富故事会》已放眼全球, 2007年8月开始实施海外财富之旅。栏目计划每周推出一档关注海外财富的节目, 先启动的是非洲、俄罗斯、东欧财富之旅, 接下来还将视线延伸到南美。
《财富故事会》立足于电视, 但不囿于电视。栏目已与网络、报刊、移动电视、手机电视等形成了广泛共赢的合作。
故事类广播节目的采购与编排 篇9
在此,需要对本文论及的故事节目和外购节目定义做一个说明。这里所说的故事节目主要指的是已经制作完成的故事成品,它包括了广播剧、电影电视剧录音剪辑、评书、小说连播、相声等不同体裁在内,内容涉及有历史、文化、情感、养生、幽默、儿童等等的故事节目。而外购节目则是通过贴片或付费等方式,由其他电台或有声节目制作公司处获得的有播出版权的音频节目。
如今,在广播电视行业,外购节目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很多外购节目因其新颖有趣、制作精良成了很多地方电台电视台的品牌栏目。对于一个非故事类广播,而又有故事节目需要的,例如文艺广播、农村广播等电台来说,外购节目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以云南农村广播为例来说,它以三农加故事为频率定位,每天故事的播出时间在8个小时左右,故事节目需求量较大,相对依靠节目自制来说,外购故事是综合考虑节目质量以及资本的最优选择。因此如何购买好故事节目以及做好它的编排工作是很多如云南农村广播一般的故事量播出较大的电台需要考虑的问题。因此,本文将结合云南农村广播实际,试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1 如何选择外购故事节目
外购故事节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外购节目必须严格要求,二是外购故事节目的选择。
1.1 对外购节目必须有严格要求
随着有声读物以及外购节目市场的兴起,“一些有实力的电台在做好自身各种节目的同时,也开始利用自己的实力和资源优势,制作一些外销节目。与此同时,一些专业的节目制作公司也应运而生,它们以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大批量地生产各种节目”但是,市场上实际节目制作水平却是良莠不齐的,购买时会出现音频质量差,节目内容不过关等问题。而云南农村广播在外购故事节目的过程中积累了经验,对外购故事有着系统和严格的要求。
一是和电台或规范正式的音频制作公司合作。
外购故事节目主要是贴片和付费购买两种。贴片故事是指是故事音频前后贴有广告,电台在播出故事时保证广告播出,而无须支付故事费用这样的一种购买方式,贴片故事主要是由音频制作公司提供,内容有评书、小说联播等。付费购买方式价格相对较高,半小时单集价格在25元至100元不等,内容主要是有电台自制的节目、广播剧、小说联播等,一般制作较为精良,节目也较受听众欢迎。
而无论哪种形式的购买节目主要是获得故事播出的版权,因此应当和电台或规范正式的音频制作公司合作,这也能够对节目的质量有所保证。
二是购买之前应当索取试听和简介。
市场上故事节目质量的参差不齐要求电台在购买前,必须经过仔细的考量,无论是音频质量或是音频内容都必须有保证方能购买,因此索取视听和简介是非常必要的。例如一些制作公司没有把握好节目的价值导向,制作的节目不适合在电台播出,或者一些故事节目中会有制作电台的频率宣传、播出时间介绍等这些都不适合播出,应当提前确认,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三是购买之后应对故事进行仔细的审听。
作为大众媒介的广播电台必须对起播出的内容有着严格的掌控,因此故事节目购买之后,必须对故事进行详细的审听,保证播出的质量。
1.2 外购故事节目的选择
1.2.1 故事节目的价值导向
广播电台作为媒体,承担着传递信息、教育、娱乐的多重功能。面对丰富多彩的故事内容,电台应当首选那些符合主流价值观,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导向和深刻文化内涵的节目,让听众通过电波能够听到经典传统的文化,接触到独特创新的思想,获得健康有益的艺术体验,这也是云南农村广播在选择外购节目上的根本出发点。
1.2.2 听众本位
什么样的节目会受听众欢迎相信是所有电台在制作编辑节目时考虑的一个最基本问题,外购故事节目也不例外。因此在选择故事节目时,必须从听众本位出发,充分考虑目标听众的特点、喜好,结合相应的调查研究和信息反馈来做考虑,才能实现故事节目的价值。
除去其他类文艺节目而言,从图1中可以看到不同听众对各个类型故事的一个偏好选择,小说和评书故事明显受到各个年龄阶段听众的青睐,地方戏曲也颇受欢迎,而年轻听众群对情感故事也抱有较高的收听热情。因此这样的听众调查对购买故事将是一个很好的指引。
从云南农村广播的情况来说,由于其目标听众群主要是城乡大众,年龄阶段涵盖范围较广加之其故事播出时间较长,因此在选择故事时主要考虑一是故事种类相对丰富能够满足各个年龄阶段的需求,云南农村广播目前设有评书、热播、少儿、惊悚、养生等故事类型,能够使每个年龄阶段的听众都能够找到偏好的故事类型。二是重点选择受大众欢迎的故事类型,例如评书、小说连播等都是云南农村广播安排播出比例较大的故事类型。
1.2.3 结合频率特色,突出本土特点
如今,广播电台之间同质化的竞争日益激烈,如何在竞争中胜出则看一个电台的自身的特色有多鲜明又如何被听众接纳,换句话说就是差异化也逐渐成为电台的竞争优势之一,而电台自身的特色不仅在频率宣传上打造,更加强调节目内容的差异性和独特性,
另外,本土化也是电台差异性的一个体现。“从传播学角度来讲,特定区域的听众既有对普通性信息的需求,也有对本地信息的需求,而对后者的关注度往往胜过前者。因此,故事选择应该考虑地域文化内涵,兼顾本土色彩,把媒体的地方特色做精做细,增加更多人的收听兴趣和收听归属感,以便获取更大的传播空间。”
可见,突出频率特色和本土化是一个电台形成自身差异性的重要手段,因此选择外购故事也应当充分考虑这两点。就云南农村广播而言,三农和故事是频率主要的两个特色,云南地方、民间文化、民族文化则是本土化的主要内容。因此选择外购故事的时候,一些城乡大众喜闻乐见的故事类型或是反映农民生活、农业发展的故事题材,以及云南文化故事、地方戏曲等也是不错的选择。云南农村广播就曾播出过反映云南历史和典型人物的广播剧《解放大西南》、《杨善洲》等,并获得较好的反响。
如今电台日益强调内容为王,做好外购故事节目的选择是电台呈现内容的第一步,再精彩的故事也需要电台精心的打造和编排。
2 故事节目编排
“广播按时间序列编排节目,上下节目间的衔接直接影响节目的收听。节目编排的核心就是对听众的流向进行把控。”可见,节目编排对一个电台如何稳定正在收听的听众,避免听众转台以及吸引其他听众收听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当重视对外购故事节目编排,而在这一点上,很多故事广播都提供给了有益的经验。
(1)打造品牌故事剧场。
正如电台要打造出品牌栏目、品牌主持人一般,故事节目同样需要推出品牌故事剧场。很多品牌故事剧场一旦打造成功,便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号召力和美誉度,并能带动整个频率的发展。例如中国之声少儿类的故事节目《小喇叭》便陪伴了几代听众的童年时光,在今天依然受到很多孩子的欢迎。
在品牌塑造上,云南农村广播经过两年多摸索,数次改版,最终确定了着力打造《评书故事》、《热播故事》、《文化故事》三大故事剧场的目标。在节目播出过程中,这三种类型的故事具有很强的可听性,并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听众群。因此,云南农村广播在这三档故事播出上,不仅时间上相对其他故事较长,而且还进行重点的推广和宣传,以形成品牌故事的效应。
(2)结合收听报告编排,满足听众收听习惯。
“有了品牌节目,排在什么时间播出才能取得最佳效应,是版面编排的重要一环。”结合收听率调查,按照听众收听习惯编排节目依然是故事节目编排的原则之
根据收听报告分析,云南地区全天广播收听率走势呈现出早上、中午以及傍晚之后三大收听高峰。结合这一收听特点后,在具体节目设置上,云南农村广播兼顾了收听群众的地区差异,根据收听时段的不同,对故事节目做出了适当的安排。在11:00~12:00、17:00~19:00的收听高峰时段前后,播出两个时段的评书故事,自晚间21:00起,依次安排了儿童故事、电视剧录音剪辑、惊悚故事、文化故事等,这样的编排方式符合了听众的收听习惯,并得到了听众的认可和肯定。
(3)加强节目连接,强化节目粘性。
节目粘性是节目上下衔接的紧密性以及对听众持续收听的吸引力。研究显示,节目粘性对听众是否持续收听节目有着重要影响。“从听众流的角度来看,要使同质性听众沿本频率最大限度的往下节目流动,其两档节目的内容也具有同质性,听歌的听众不断地听歌,听评书的听众不断地听评书,反观一些栏目式编排的频率,上下节目间的脱节较严重,前节目对后节目没有多少听众贡献,造成听众断层,下一个节目只能从其他频率来竞争听众,这样,破坏了频率本身的粘性度,造成收听起伏。”因此,节目上下衔接成为了编排当中的一大问题。
云南农村广播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编排方式:一是故事节目服务于自办节目,拉动收听高峰,增强节目粘性。云南农村广播在早中晚三个收听高峰时段安排了自办三农节目,为了带动整个时段的收听率,因此在自办节目前后推出评书故事、文化故事等,保证整个时段节目的可听性。二是在周末打造假日故事剧场,安排了两至三小时为一个档期的长篇故事联播,内容主要传统评书故事等,以同质节目的连续不断播出,来带给听众畅快的听觉体验。
(4)打造播出季概念,加强故事的宣传推广。
播出季是云南农村广播提出的一个以三至四个月为一个主题故事周期的概念,这一概念旨在频率品牌的打造和故事节目的推广。如今,频率的宣传、节目的推广日益强调标识性和新鲜性,为了让听众能够保持对一个频率既亲切又新鲜的感觉,很多电台都在尝试不断更新频率宣传、节目片花。云南农村广播通过突出自身三农加故事的定位,结合季节、节日、文化等不同的主题,来营造阶段性的主题宣传氛围,并推出切合主题的故事和片花,使听众能够对频率特色有准确的认识,并能保持新鲜感。云南农村广播曾在国庆节期间推出“红色播出季”,播出了反映新中国成立历史的《火红岁月》、《十大红色特工》等故事,在4月至6月推出“浪漫花语季”,结合这一主题播出过数档情感故事和小说连播。目前,云南农村广播已推出过近十个播出季,形成了鲜明特色。
云南农村工作广播就是通过这样的编排方式,来发挥故事节目的收听效益,带动收听率。总而言之,广播的生存基础是听众,而听众喜爱和需要的恰恰是节目本身,相比自制节目而言,外购故事节目同样需要严格的把关、精心的挑选、独特的编排和积极的宣传推广。内容为王是一个电台的立台之本,现在如此,将来亦如此。未来,媒体的发展使听众的选择更多,需求也日趋多样和多变,因此在选择和编排故事节目的时候,还需要不断转变观念,加强故事节目的自制和再加工,增强互动、与市场对接,与新媒体拥抱,最大限度的延展“故事节目”的市场价值。
摘要:讲故事是广播电台的天然优势之一,而听众对故事也一直保持很高的收听热情,故事节目也是电台历来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如今,随着有声读物和外购节目的兴起,受资源条件限制的广播电台日益青睐选择外购故事节目。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做好故事类广播节目的采购和编排呢?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结合云南农村广播的实际情况,尝试对这一问题进行论析。
关键词:广播,故事节目,外购节目,编排,云南农村广播
参考文献
[1]龚卫,厉友根,王健.地方电视台对外购节目的再创作[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何庆金.2011年文艺频率收听状况分析[EB/OL].CSM媒介研究.http://www.csm.com.cn/index.php/knowledge/showArticle/kaid/805.html.
[3]李应宏,朱骐.故事广播如何凸显故事特征[J].新闻窗,2012(2).
[4]梁帆.收听峰值背后的成因讨论[J].收听研究,2011,6.http://www.csm.com.cn/index.php/knowledge/showArticle/kaid/729.html.
空镜头在故事类节目中的运用 篇10
一、空镜头不空
空镜头, 又称景物镜头, 指影视作品中自然景物或场面描写不出现人物的镜头。常用以介绍环境背景, 交代时间空间, 抒发人物情绪, 推进故事情节, 表达作者态度, 具有说明、暗示、象征、隐喻等功能。在恰当的时间和地点, 选择并运用恰当的空镜头, 是保证故事类节目的纪实性、艺术性和传播效果的重要手段。故事类节目题材涉足的范围很广, 有趣闻故事、情感故事、历史故事、法制故事、社会故事等。在这些类型的故事节目中空镜头都有运用, 因为空镜头是和故事叙述的每一个环节紧密相联的, 如果没有空镜头的运用, 故事就无法讲述, 故事类节目就无法摄制完成。
1. 空镜头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
人的情感可以在环境内蔓延伸展, 那些陈旧的扫帚、破损的水缸, 仿佛时光凝固, 让观众联想到它们过去的样子。
绿色象征生命;红色象征热情;白色象征纯洁;黑色象征哀伤。这是人们从生活体验中得出的感受。红旗象征革命;海浪象征变革;长江象征中国五千年文明的源远流长;黄河象征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这是从革命斗争史上人们获得的心理体验。除了这些约定俗成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空镜头, 还有许多空镜头, 是故事情节发生发展的时空过程中随机出现的, 也必须是随机拍摄随机运用的。空镜头运用不恰当, 表现不到位, 是当前地方台故事类节目摄制中的软肋。
2. 空镜头能够增加画面的情感效应。
“一切景语皆情语” (王维语) , 环境是人物内心感情变化的外化物, 人的情感可以在环境内蔓延伸展, 并与观众情感契合进而产生共鸣。空镜头是一种以画面语言为主、有声语言为辅的艺术形态。以前的影视作品中, 革命先烈英勇牺牲后, 就会出现空镜头:山川大地, 莽莽苍原, 青松挺立。苍茫的大海上, 巨浪扑打着礁石, 发出摄人心魄的声响, 观众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空镜头不仅能用情感冲击人们的心弦, 甚至会让人们为之失声落泪, 充分证明了好的空镜头运用如同好的演员表演, 富有感情色彩, 能够表达强烈的情感效应。
3. 空镜头在表现过去的事件时, 具有突破时空的表现力。
在一些反映老一辈革命家战斗生活的影片中, 经常会看到朱德的扁担、红军长征时用过的破旧粮袋以及毛主席住过的延安窑洞等空镜头, 很自然地产生一种客观实证的效果, 有很高的可信度。又如在法制节目中常常会用到空无一人的法庭的镜头, 画面上虽然见不到原被告双方的身影, 但人们分明能感受到法庭上的唇枪舌剑、罪与法的较量, 以及法的威严和力量。当过去的一切都已成为历史, 没有留下任何声画资料, 当时的照片、文字材料、当年的现场、用过的物品等空镜头, 就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4. 空镜头的权威性, 具有见证作用。
有这样一组镜头:坑坑洼洼的农村小路, 布满裂缝的小学教室, 荒废的排灌设施, 使用了几十年的老水井等, 这些“物证”使人感觉在这个小村庄里时光似乎凝固了, 几十年来几乎没有变化, 人民贫困的生活状况依然没有得到改善。真实感就产生于事实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之中, 看似简单的空镜头反映了真实, 造就了它的权威。
二、空镜头可控
空镜头有写景和写物之分, 都能起到渲染环境气氛、借景抒情的效果, 将信息更加真实地传递给受众。电视同电影不同, 屏幕小, 因此在运用空镜头时, 应尽量采用中、近景, 尤其是特写, 对于电视空镜头而言, 是最具表现力的, 应该充分运用。即使是大全景的空镜头, 也应充分调动推拉摇移等技术手段, 使之更适宜于电视屏幕。
明确空镜头的使用目的。拍摄空镜头时, 一定要明确拍摄这组空镜头的目的、用途何在, 否则, 就是无的放矢。电视节目创作是以画面为基础的, 画面的形成则依靠镜头的应用。摄像在拍摄之前要与编导一起了解故事的发生发展过程, 并根据编导的安排, 主动设计、寻找表现主题的空镜头, 使其不仅能达到节目预期的效果, 还能达到电视节目的艺术要求。尽管镜头是对客观画面的记录, 但在使用镜头时, 仍然有主观因素存在。当摄像师扛起机器拍摄时, 必须考虑如何按照编导的要求完成所要表现的内容。
要有基本的设计和创意。拍摄空镜头要有一个初步设计。首先要创新, 即尽量拍出与众不同的空镜头, 而不是随意模仿。要考虑实际效果。空镜头基本是由摄像师自主拍摄的, 要考虑画面的完整和优美, 更要考虑空镜头在节目中的实际运用效果。注意现场抓拍。随意性镜头可以加强节目的真实感, 加强人物的表现力和生活情趣。随意性镜头的拍摄, 要求拍摄者具有敏锐的洞察力, 能抓住生活场景中一晃而过的细节, 捕捉稍纵即逝的生活情趣。
空镜头是“控”出来的。空镜头最常用于展现事件发生的大环境、大氛围。一定的生存环境对人物性格或事件发生发展过程都有影响和推动作用。现在空镜头的运用越来越多, 尤其在电视剧中, 喜欢把人物移出画面, 人物的对话则变成了画外音, 而表现剧情的镜头则变成了空镜头。拍好空镜头并不容易, 不是摄像师一个人的事, 需要灯光、舞美、道具等各方面的通力合作。
三、空镜头之用
故事类节目从形式上讲, 介于纪录片和专题片之间, 它的表现手法又可取纪录片与专题片之长。什么时候该使用空镜头, 用什么样的空镜头, 才算恰如其分呢?
一是在节目开头用来交待环境。
空镜头的一个典型功能是交待环境, 即故事或事件发生的地方。这一点在电影和电视剧的开头十分常见, 故事类节目的开头也常用这种方式。这时的空镜头起到了序幕的作用。序幕是为了吸引观众, 酝酿观众情绪, 因此, 这里的空镜头实质上是故事情节的一部分, 是事先做了深刻揣摩之后才敲定的, 绝不可随意为之。
二是在一个段落之后用来转场。
在故事类节目完成一个段落之后, 往往要运用一段空镜头来转场, 这样的转换能使观众在视觉上感到比较流畅。空镜头不是节目的间歇、停顿, 更不是可有可无的穿插, 而是某种情绪、思想、意境的延续、加强和升华。任何一个电视节目, 都要在结构中处理好节奏, 要做到疏密有致、松紧相宜、快慢结合、高低互动。正因如此, 电视节目才有了内在节奏, 而空镜头则是调整节奏的重要手段。
三是用于对叙事断点的处理。
叙事断点是指在故事节目的创作过程中, 一些最重要、最精彩的事实没有拍到, 这些断点往往成为节目制作中最棘手的难点, 部分故事节目最终创作失败, 大多受制于这些断点。故事节目的叙事断点大致有三种:1.过去发生的事实, 已无法拍摄到当时的现场。2.突发事件, 由于事发突然, 来不及拍摄到画面素材。3.隐秘发生的事实。叙事断点的处理, 虽然是被动的补救措施, 但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 恰到好处地表现, 往往可以取得不凡的效果。运用空镜头来处理是最常见的方法之一。因为空镜头在营造典型环境、强化感情色彩、展示事物特征、揭示主题思想等方面极具潜力。而且, 某些特定的空镜头还有深刻的象征性和故事性。用空镜头来填补专题片的叙事断点, 是既简练又实用的办法。
四、空镜头之忌
空镜头的“空”主要是相对于人物而言的, 但究其实质, 空镜头并不空, 它不仅有内容, 还有独特的表现力。要使这种表现力发挥好, 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避免晦涩难懂、牵强附会。
故事类节目是以人物为活动主体的, 空镜头运用得好, 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但是如果大量牵强地使用, 就会使受众感到缺乏有用的信息, 不知所云。空镜头的作用就像是在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景物描写或意识流的描述, 营造一种虚实相生的氛围。故事类节目的编导在运用空镜头时, 要考虑为观众而用, 而不仅是为了表达个人情感。当然, 空镜头的运用出于编导者的感受, 但如果过于强调编导的个人感受, 甚至将个人感受强加于人, 节目与受众的互动就会出现问题。
二是切忌画面不够, 空镜头凑。
判断一个画面是空镜头还是实镜头, 不可单纯根据画面本身的形式和内容简单下结论, 而要依据节目的主题思想、叙事内容和所要表现的主体形象进行综合衡量。故事类节目一般是以人物、动物、景物为主要叙事和表现对象的, 当画面上不出现人物、动物、景物形象的镜头时, 空镜头画面就可以是静物、室内环境、道具局部, 或是风景。空镜头中对风景的表现, 从来不是对大自然的准确摹拟, 而是再现出使观众为之激动的感情, 它展现的景物, 犹如点石成金, 造成客观景物与主观情绪的统一。那些没有内在联系胡乱拼凑的空镜头, 只是一堆垃圾信息而已。
三是不可矫揉造作凌驾于观众之上。
选秀节目故事化,编剧作用凸显 篇11
选秀节目以剧情为王的理念可以追溯到海选阶段。基本上,每个选手在海选中除了有唱功还要接受编导的“面试”,这个“面试”可能持续2个小时,也可能是2天。一名曾受邀参加某选秀节目的选手讲述了接受“面试”的过程,“他们要了解我从出生到现在每年发生的事情,巨细无遗,父母等直系亲属也会遭到‘盘问’”。在这一对一的对谈中,节目组派专人与选手聊故事、聊背景、聊个性,看选手的身世是否符合需求,有没有可挖掘之处。偶尔,一些被淘汰的选手甚至能因为本身的“好故事”被挽救回来。一位曾亲身参与选秀节目编剧的工作人员透露,近期大热的某男选手最初唱的是《好久不见》被淘汰了,后来节目组发现他和女友的故事很有话题性,便重新包装,打出爱情牌,凭一曲《董小姐》顺利晋级。
但是并不是人人都有好故事,一位资深综艺节目编导向透露:“没有故事,自然有人帮他们写故事,有一种职业叫‘电视节目编剧’,他们会全程跟踪了解选手,设计故事情节。”《我的中国星》总导演臧志也明确地表示:“编剧团队里的作家像隐形人一样全程跟踪每个选手,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发现选手的特点,设置有针对性的任务,让选手的性情得到最淋漓尽致的展现。”
为了挖故事,编剧团队自然非同一般。现在,每个选秀节目都配有编剧团队,每个编剧团队至少二三十人,一人对接五六名选手,这些编剧们的生活经验丰富、文笔出彩,全程跟进写台本、梳理故事,随时抓取亮点,为选手们献计献策。即便选手本身的故事太干瘪也没关系,编剧团队会给故事的每个部分“加料”,变得绘声绘色起来。天娱品牌管理中心总经理赵晖称,导演组还会与选手打成一片,一起吃盒饭,观察真性情。
除了帮选手本人编故事之外,节目组还要发动“亲友团”的力量。老婆替被淘汰的老公鸣不平,爸爸在一边抹泪声援,“我爱你”的深情对白随处可见。
选秀要好看,导师也要配合。李宇春首当“快男”评委妙语连珠,甚至连“锋菲恋”都勇于调侃;黄晓明与韩红的“黄红组合”是《中国梦之声》中最引人注目的搭档,不时出现的“皇上与嬛嬛”的段子已成了节目必备的开心小剧场,“Angelababy” 也成了韩红口中的高频词;第二季《中国好声音》,四位導师吵吵闹闹,拉帮结派,互相调戏得好不热闹。《中国好声音》宣传总监陆伟说,节目有个隐性规则,导师之间一定要是好朋友,互相不认识形成不了这样的气场。除了节目组,每个明星的经纪团队也会出谋划策。
台上的选手、导师们演得好,幕后更有是剪辑和导演的推波助澜。天娱品牌管理中心总经理赵晖告诉记者,整个“快男”的剪辑团队包括精简、粗剪、后期,上百人的规模。其中,核心剪辑团队有二三十人。而“梦之声”的剪辑团队主要有6位成熟的剪辑师,每位剪辑师会配备一个导演;此外,手下还有粗剪师、剪辑助理和后期包装人员,加在一起差不多有近60人。赵晖表示,“快男”核心剪辑团队中70%是80后,几个灵魂人物特别有意思,都是东北人,骨子里幽默感十足。他们会在剪辑中加入大量动漫元素、网络元素、2次元空间,让选手的趣味性来得更猛烈。
故事类电视节目 篇12
一、电视专题节目故事化叙事倾向
(一) 电视专题节目故事化叙事
电视专题节目的故事化叙事, 即是利用电视这一传播媒体, 采用悬念、高潮等叙事技巧, 巧妙地把包括各种叙事元素在内的信息有效地传递给电视受众, 以此达到传播信息、引导舆论、社会教育和娱乐的目的。电视专题节目故事化已逐渐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叙事方式, 故事化的电视专题节目已经在电视受众中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 引发了观众的收看热潮。
(二) 电视专题节目表现手法故事化
任何事物都是在变化发展中前行, 电视专题节目也不例外, 在市场经济中, 电视专题节目必须找到适合市场的节目形态, 在节目表现形式上实现探索和突破, 这是电视专题节目进一步遵循传播规律、发挥电视传播优势的结果。只有在节目形态上进行大胆创新, 强调趣味性和可视性、寓教于乐, 才会吸引更多观众, 电视专题节目故事化的表现手法由此逐渐被观众所认同。
(三) 电视专题节目故事化叙事方式被广泛运用
电视专题节目中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已有势不可挡之势, 尤其是新闻性专题、人物专题也都在向讲故事方向发展。
在国内, 最早在新闻中采用故事化叙事手法的是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子栏目《生活空间》, 它是首个把讲故事的理念带入新闻报道, 改变电视新闻在观众心目中单一、刻板、枯燥的荧幕形象的栏目。时至今日, 在电视界, 电视专题节目以讲故事的形式来表现新闻事件、节目主题已经成为众多从业者的共识, 其中较为知名的节目有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经济与法》、《人物》、《讲述》, 以及江西电视台的《传奇故事》、辽宁卫视的《王刚讲故事》等, 而且故事化叙事手法已被广泛应用在电视科教片等领域。
二、电视专题节目故事化叙事的深层次原因
(一) 从业者的发现
在制作电视专题节目的过程中, 众多的从业者惊奇地发现, 采用这种讲故事的手法来创作电视专题节目, 往往能够用平凡的题材提炼深刻的主题, 挖掘新闻事实中具有人情味的因素, 情理交融, 揭示人性的闪光点, 激活人类的情感, 增强新闻报道的趣味性与可视性, 实现新闻传播的社会价值, 这成为电视专题节目采用故事化叙事的原因之一。
(二) 电视专题节目故事化的自身特点
电视专题节目故事化叙事的广泛应用也与其独特的自身特点息息相关。电视专题节目故事化叙事易懂、有趣味, 采用故事化叙事手法讲述新闻事件, 实现了电视语言的回归, 增强了电视新闻的可视性、形象性和可信性, 能够更好地吸引电视观众, 提高节目收视率。
电视专题节目故事化叙事非常传神, 其不仅仅是传递了资讯, 还能拨动人们的情感之弦、触及人性, 能传达出悲壮、崇高、苍凉、颓败等各种审美境界, 提升了节目质量, 让节目上升到艺术的高度。
电视专题节目故事化叙事具有整体性。众所周知, 概括性的叙述往往是对事实的简约化, 只有文学化的叙事才是完整的, 其表达的是活生生的生活、是可以呼吸的事实。
因此, 电视专题节目采用故事化叙事理念在中国能够得到迅速的普及。
三、电视专题节目故事化的深远意义
(一) 给电视传播开启新模式
在电视专题节目中采用故事化叙事方式, 给电视传播带来了一种新的思维模式, 是一种新的启发、新的方向, 也给观众带来了一种清新的感觉, 意义深远。
传统的专题节目采用的手法一般都是摆出问题、分析原因、探讨解决的办法, 比较单一, 在电视专题节目中, 用一个好的故事引入开端并贯穿全篇, 效果会更好。如在专题节目中, 主持人开始串场的时候就设置冲突, 用强烈的对比和冲突能够有效地抓住观众的好奇心、引人入胜。现象类的社会问题是故事化电视专题节目经常遇到的选题。
(二) 电视专题节目叙事化宜恰当应用
在进行电视专题节目故事化创作时, 记者除要遵循新闻节目创作的一般规律外, 还应注意:节目的故事化是新闻性和故事性之间和谐融合的一种形式, 是一种实战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手法, 决不能为了提升收视率、增强吸引力, 而在专题节目中无限制地采用故事化叙事的手法, “软化”新闻。而且, 并不是所有类型的电视专题节目都可以采用故事化的手法, 故事化只是一种手法、手段、形式, 是为表现、揭示、阐发主题而服务的, 它不能替代对新闻主题的分析、透视和揭示, 从业者在创作的时候一定要慎重。
电视是一个文化平台, 它的责任之一就是满足观众的精神需要和提升情感需求, 这也是电视人应该秉持的职业道德。对于电视机构而言, 坚守自己的文化特色, 最大限度地为大众服务, 是它的一种品格要求。因此, 在电视专题节目中合理地采用故事化叙事手法是目前专题节目发展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张哲西.电视专题节目漫议[J].当代电视, 2008 (12)
[2]靳敏.新闻性电视专题节目策划的创造性思维论[J].魅力中国.2010 (9)
【故事类电视节目】推荐阅读:
故事节目11-05
电视新闻故事化06-02
电视新闻故事化刍议08-12
电视新闻的故事化表达09-07
电视新闻如何讲好故事10-11
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观后感05-17
电视剧《新编辑部故事》剧情及角色介绍11-06
儿童故事剧故事07-06
秋月饼故事 民俗故事05-22
儿童故事爱挑食小故事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