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害防治

2024-09-16

草害防治(共12篇)

草害防治 篇1

1 芝麻的主要病害与防治

1.1 芝麻枯萎病

1.1.1 分布与危害。

此病是一种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的真菌性病害, 俗称“半边黄”或“黄死病”, 安徽、河南、湖北等芝麻主产区均有发生, 一般发病率为5%~10%, 严重者达30%以上。苗期发病造成缺苗, 后期发病致使植株过早落叶、枯死, 种子发育不良、炸蒴落粒, 对产量有较大的影响。

1.1.2 病原菌。

芝麻枯萎病的病菌常称镰刀菌。属半知菌类, 从梗孢目, 瘤座菌科。产生镰刀形大分生孢子和卵圆形小分生孢子。镰刀形孢子无色, 有2~3个隔膜;卵圆形孢子也无色, 单胞或由2个细胞组成。该菌可产生毒素、果胶酶和纤维素酶, 危害芝麻, 过多施用氮肥有利于病菌生长。

1.1.3 症状。

苗期发病植株猝倒枯死。后期发病, 叶片由下向上逐渐枯萎, 与芝麻青枯病的凋萎顺序恰恰相反。潮湿时病斑上出现一层粉红色粉末。病茎导管或木质部呈褐色。病根部半边根系变褐, 并顺沿茎部向上侵染, 使相应的半边茎部呈红褐色干枯条斑。发病半侧因为导管阻塞及病菌分泌毒素的毒害, 使病株半侧的叶片枯死呈半边黄现象, 逐渐枯死脱落, 半侧的蒴果也变小。病株早熟枯死, 籽粒瘦瘪, 易炸蒴脱粒。

1.1.4 侵染发病规律。

该菌的寄主仍限于芝麻, 有不同株系变异, 在种子和土壤中的病残株中存活。通过根系侵染, 引起维管束发病。土壤温度和含水量高时, 易于发病。苗期多雨易于死亡, 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发病盛期, 土壤瘠薄的砂壤土发病严重。

1.1.5 防治方法。

(1) 调换茬口, 实施轮作。选用3~5年未种过芝麻的地块种植芝麻, 与甘薯、小麦、玉米等轮作, 可减轻病害。 (2) 选用耐病品种, 精选优质种子, 注意排渍, 能为芝麻生长发育创造良好条件, 增强抗病能力。 (3) 药剂防治:用0.5%硫酸铜液浸种20min, 防止种子带菌;用波尔多液 (石灰∶硫酸铜∶水为3∶3∶50的比例) , 或0.3%代森锰锌或代森锌, 或铜杀菌剂浸种。药剂拌种:按用药量有效成分为用种量的0.3%多菌灵拌种。发病初期喷药:大田发病初期每隔5~7d喷施0.2%的硫酸铜溶液或40%多菌灵500倍液1次, 连喷2~3次。

1.2 芝麻茎点枯病

1.2.1 分布与危害。

此病属真菌性病害。发病后, 茎杆发黑, 着生很多黑点, 造成大风、雨后植株倒伏。安徽、湖北、河南和江西危害较重, 一般发病率为10%~20%, 严重的达60%~80%, 甚至成片枯死。病株千粒重、单株产量、含油率均明显下降, 轻则损失10%~15%, 重则损失过半。

1.2.2 病原菌。

病菌属半知菌类, 球壳孢目, 球壳孢科。病菌在茎杆上长出很多小黑点, 即分生孢子器, 在茎杆内和种子表面由菌丝组成黑点状小菌核, 能抵抗不良环境, 越冬后到翌年6月份仍有60%~100%的存活, 是芝麻主要的首次侵染源。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30~32℃。分生孢子的耐旱力较强, 25~30℃为最适萌发温度, 在28℃水滴中5h即可发芽, 20~30h发芽率最高。此菌除侵染芝麻外, 还可以危害茄科、豆科、麻类等作物。

1.2.3 症状。

芝麻一生可发此病, 但主要有2次危害高峰期:一次是出苗3~7d至现蕾期;另一次是封顶至成熟期。其发病症状是:幼苗期, 子叶变黄, 根呈水浸状腐烂至死;开花后, 根部首先出现褐色斑点, 迅速成为绕茎的黄褐色梭形斑块。病斑边缘与健全组织无明显的界线, 病斑中部灰白色, 其上密生许多黑色小粒 (病菌孢子器和小菌核) 。群众据此病症, 称茎点枯病为“黑杆疯”、“黑杆病”等。由于病株根、茎的皮层、韧皮组织腐烂, 仅剩下纤维, 失去了输导作用, 不能吸收水分和养分, 茎中髓部呈中空状, 茎极易折断。病菌所侵染到的根、茎和塑果内的隔膜、胎座和种子, 成了第2年的侵染源。

1.2.4 侵染发病规律。

病菌以小菌核在土壤、种子和病残株上越冬, 第2年播种后, 萌发的种子可刺激菌核萌发。小菌核长出菌丝侵入幼苗、子叶、幼芽、幼茎, 导致烂种、烂芽和死苗。病苗长出分生孢子器, 吸水后, 由孔口涌出大量孢子, 通过风、雨传播, 侵入芝麻其他部位, 引起茎杆、蒴果发病。在病株上再次形成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再次传播。反复多次传染, 到芝麻成熟期发病达到高峰。茎点枯病的病菌是弱寄生菌, 健状植株不易被侵害。

1.2.5 防治方法。

芝麻茎点枯病是一种顽固性病害。小菌核在土壤中可存活2年, 病原菌致病力强, 寄主范围广, 菌源存在广泛, 是一种较难防治的病害。在防治上应以农业防治为主, 辅之以药剂防治, 采取综合防治的策略。

(1) 农业防治。芝麻收获后, 彻底清理病株残体, 实行轮作倒茬, 选用3~5年未种过芝麻的地块种植芝麻, 与水稻、小麦、玉米等轮作, 可减轻病害;精耕细作, 改良土壤, 增施有机肥, 注意排渍, 能为芝麻生长发育创造良好条件, 增强抗病能力而减轻病害;选用无病籽粒种植。

(2) 种子消毒。55℃温汤浸种10~20min, 晾干播种。药剂浸种:40%多菌灵0.1%或25%瑞毒霉0.1%浸种30min, 晾干播种。

(3) 土壤消毒。40%多菌灵18kg/hm2搅拌适量干土或五氯硝基苯180kg/hm2搅拌适量干土播前撒入播种沟内, 可有效预防或减轻茎点枯病的发生。

(4) 喷药防治。芝麻生育期间气温高、雨水多, 利于芝麻茎点枯病的发生和传播, 因而除采用上述措施外, 在芝麻封顶前后, 进行田间药剂喷洒。选用50%退菌特1 500倍液、40%多菌灵1 000倍液、10%双效灵1 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均可, 一般喷洒2次, 间隔7d, 可有效防治茎点枯病的发生和流行。

1.3 芝麻青枯病

1.3.1 分布与危害。

此病属细菌性病害。在我国芝麻主产区都有发生, 江西发病较普遍, 危害较重, 河南、湖北、安徽也有发生, 局部地区危害严重。此病群众称“黑茎病”、“黑秆病”、“芝麻瘟”。病重地块芝麻常出现成片死亡现象。

1.3.2 病原菌。

为青枯假单胞杆菌, 属真细菌纲, 假单胞细菌目, 假单胞杆菌科。病菌形状似蝌蚪, 短杆状, 两端钝圆, 有1~3根单极生或两极生的鞭毛, 革兰氏阳性, 好气性。在马铃薯培养基上菌落乳白色, 几天后变为暗褐色, 不规则圆形, 光滑, 有荧光反应。最适温度30℃左右, 最适pH值7.0。

1.3.3症状。

发病初期茎部出现暗绿色病斑, 以后逐渐加深, 成为黑褐色条斑。发病植株叶片从顶部向下萎蔫 (初发时白天萎蔫, 晚上恢复) , 老叶挂垂, 继而全株死亡;根部和茎部维管束变为褐色, 最后蔓延至髓部, 造成空洞。病部常流出菌胶, 干燥后变为漆黑亮晶颗粒。叶片发病后, 叶脉呈墨绿条斑, 有时纵横交错, 结成网状, 迎光透视, 其中心呈油渍状, 叶背面脉纹黄色突起。蒴果受害部位呈水渍状病斑, 并且逐渐变为深褐色、粗细不同的条斑, 使病蒴瘦缩, 蔓延至种子, 使种子变成红褐色, 受害严重的种子瘦瘪不能发芽。

1.3.4侵染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随病株残体遗留在土壤中越冬, 可存活3~5年, 通过农具、流水和地下害虫传播。病菌自根、茎伤口或自然孔入侵, 然后传到全株, 引起死亡, 土温在25~30℃时发病最重。雨后暴晴, 最易发病, 群众称“煮死”。因此, 高温、高湿是病害暴发的主导因素。

1.3.5 防治方法。

(1) 实施轮作。芝麻与水稻隔年或隔2年轮作, 基本能控制此病的发生。因水稻田的土壤是嫌气条件, 对好气性的青枯病菌不适合, 因而大大降低病原, 从而达到防病的目的。旱作区可与非豆科作物如红薯、小麦、玉米等轮作, 也可减轻病害。在播种前期灌水泡田, 可使病原菌窒息死亡。 (2) 选用抗病品种, 改良土壤, 增施有机肥和钾肥, 注意排渍, 能为芝麻生长发育创造良好条件, 增强抗病能力而减轻病害。 (3) 药剂防治:用90%氯化苦乳剂每隔30cm挖10~17cm的孔口, 每孔口注入3mL氯化苦, 立即踏实, 地表覆盖草苫或塑料布, 7d后揭苫。

1.4 芝麻立枯病

1.4.1 分布与危害。

此病属真菌性病害。我国芝麻产区都有此病发生, 主要在苗期危害, 发病时幼苗较多死亡, 造成缺苗。该菌寄主范围广, 其中最普遍的有甜菜、茄子、辣椒、马铃薯、番茄、棉花、菜豆等。

1.4.2 病原菌。

属半知菌类, 无孢霉群, 丝核菌属。菌丝白色, 分枝多, 不产生分生孢子, 常形成菌核。病菌以菌核和菌丝附在病残体上越冬。立枯病菌是一种土壤习居菌, 能在很多土壤中长期存留, 在合适条件下菌丝萌发侵染芝麻。病菌分泌纤维素酶和果胶酶以及植物毒素杀死寄主组织, 从分解的植物组织中吸取营养, 供其生长需要。

1.4.3 症状。

通常从幼苗茎基开始发病, 于茎基一侧出现暗褐色病斑, 逐渐凹陷腐烂, 严重时扩展到茎四周, 最后病部缢缩呈线状, 易折倒或整株萎蔫而死苗。病菌侵染根系, 引起根系腐烂。

1.4.4 侵染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或菌核在土壤中越冬, 种子也能带菌, 第2年侵入幼茎, 引起发病。芝麻出苗后遇低温、高湿发病严重。

1.4.5 防治方法。

(1) 注意合理轮作, 搞好田间排灌, 合理密植, 保进植株健壮生长, 增强抗病力。 (2) 0.5%硫酸铜液浸种30min;用0.2%福美双和0.1%多菌灵拌种处理, 可高效控制病害。 (3) 发病初期喷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 每隔3~5d喷1次, 连续喷2~3次, 可获良好的防治效果。

1.5 芝麻叶斑病

1.5.1 分布与危害。

为芝麻中、后期重要病害之一, 系气流传播危害, 在河南等省历年发生普遍, 危害严重。一般病田病叶率在60%以上, 严重时整株叶片提早脱落, 是芝麻高产稳产的重要限制因素。

1.5.2 种类及症状。

主要种类有黑斑病 (Alternaria sesamicola) 、轮黑斑病 (A.Sesami) 、叶枯病 (Corymespora Cassicola) , 这3种病害常年在芝麻各生育阶段普遍发生, 且危害严重。另外, 叶斑病 (Cercospora Sesami) 、角斑病 (Cerrosora Sesami) 也是较重要的病害, 多发生在芝麻盛花期, 不同年份发病程度不同。

(1) 黑斑病。主要危害叶部, 病斑多为圆形或近圆形, 直径1~4mm, 褐色或红褐色, 轮纹不太明显, 中央色稍淡。严重时, 1片叶有数十个病斑, 汇成大型枯斑。

(2) 轮黑斑病。为大型病斑, 直径3~10mm, 多为椭圆形或不规则形, 有明显轮纹, 边缘不明显, 严重时也形成大型枯斑。

(3) 叶枯病。在叶上初呈褐色小斑点, 逐渐形成淡褐色角斑或近圆形大斑。叶柄和茎杆上病斑初为红褐色, 梭形, 中间稍凹, 淡白色, 后形成红褐色条斑。

1.5.3 流行规律。

叶斑病始发期在7月上中旬, 盛发期在8月中下旬, 9月上旬后病害进入末期。芝麻叶斑病发展快慢, 与芝麻生长中期降雨量和相对湿度密切相关, 雨水偏多, 相对湿度80%以上时病害发展快。早播芝麻发病重, 而且病害发展快;晚播的发病轻, 病害发展也较慢。所以夏播芝麻抢时早播时, 应注意防治叶斑病。

1.5.4 防治方法。

应在7月下旬、8月上旬、8月中旬用30%复方多菌灵1 000倍液, 各喷雾防治1次, 共3次, 有较好防病增产作用。

2 芝麻虫害与防治

芝麻的主要虫害有地老虎、蚜虫、甜菜夜蛾、芝麻天蛾和盲蝽象等。

2.1 地老虎

2.1.1 分布与危害。

地老虎俗称地蚕、土蚕、切根虫、夜蛾虫等。为害芝麻的地老虎主要为小地老虎和黄地老虎, 均属鳞翅目, 夜蛾科。这2种地老虎在全国芝麻产区都普遍发生, 咬食嫩茎叶, 常引起芝麻缺苗断垄。除为害芝麻外, 还为害棉花、玉米、高粱、烟草、马铃薯、麻类及各种蔬菜、瓜类等幼苗。

2.1.2 形态特征。

(1) 小地老虎。成虫是一种灰褐色蛾子。体长17~18mm, 翅展40~50mm。前翅棕褐色, 有2对横线, 并有黑色圆形纹、肾状纹各1个, 周围有一黑边。在肾形纹外, 有一尖端向外的楔状黑斑, 外缘有2个尖端向内的黑斑, 3斑相对。幼虫体形较大, 50~55mm, 黑褐色稍带黄色, 体表密布黑色小颗粒突起, 腹端肛上板有1对明显的黑纹。

(2) 黄地老虎。成虫体长15~18mm, 翅展约40mm。黄褐色, 前翅横线不够明显, 中部外侧有黑色肾状纹及2个黑色圆环。雄蛾触角为双栉齿状, 雌蛾触角为丝状。幼虫体长40~45mm。黄褐色, 体表多皱纹, 颗粒突起不明显。腹部末端肛上板有2块黄褐色斑纹, 中央断开, 小黑点较多。

2.1.3 生活习性。

地老虎发生的代数各地不一。小地老虎在华北地区1年发生3~4代, 长江流域发生4~5代, 华南发生5~6代, 广西发生6~7代。黄地老虎在内蒙古1年发生2代, 甘肃发生2~3代, 河南、山东、河北发生3代。在大多数地区以幼虫越冬, 少数地区以蛹越冬。2种地老虎发生为害盛期, 一般小地老虎在5月中下旬为害最盛;黄地老虎比小地老虎晚15~20d。2种地老虎幼虫为害习性大体相同, 幼虫在3龄以前, 为害芝麻幼苗的生长点和嫩叶, 3龄以上的幼虫多分散为害, 白天潜伏于土中或杂草根系附近, 夜出咬断幼苗。老熟幼虫一般潜伏于6~7mm深的土中化蛹。成虫在傍晚活动, 趋化性很强, 喜糖、醋、酒味, 对黑光灯也有较强的趋性, 有强大的迁飞能力。在潮湿、耕作粗放、杂草多的地方发生。

2.1.4 防治方法。

(1) 掌握防治适期。将地老虎消灭在3龄之前, 芝麻在“十字架期”为防治适期。

(2) 农业防治。 (1) 改造低洼易涝地, 改变地老虎发生环境。 (2) 除草灭虫, 消除成虫部分产卵场所, 减少幼虫早期食料来源。 (3) 灌水灭虫, 漫灌一昼夜排干, 灭虫效果好。 (4) 铲埂灭蛹。 (5) 可根据成虫发生早晚, 利用其趋光、喜食蜜源植物等习性, 夜晚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

(3) 药剂防治。用50%辛硫磷乳油、2.5%溴氰菊酯等1 000倍液, 喷杀3龄前幼虫, 于傍晚进行, 连喷2次, 杀幼虫效果95%以上;或喷施50%氧化乐果加2.5%溴氰菊酯1 000倍液混合喷打效果更好。对4龄后老熟幼虫可用90%的晶体敌百虫500~600倍液或用氧化乐果加菊酯类药液混合喷打。用25%的敌敌畏服剂 (5g) 加清水1L, 喷于切碎的草上制成毒饵于傍晚撒在地里。

(4) 人工捕杀。3龄以后早晨人工捕捉, 在苗被咬断处扒开土层捕杀。

2.2 芝麻天蛾

2.2.1 分布与危害。

芝麻天蛾属鳞翅目, 天蛾科。主要是灰腹天蛾, 俗称芝麻鬼脸天蛾、芝麻人面天蛾。我国芝麻主产区都有发生, 个别年份局部发生严重。幼虫咬食叶部及嫩茎、嫩蒴。食量随虫龄增长而加剧, 严重时全株叶片被吃光, 对产量影响甚大。

2.2.2 形态特征。

成虫为大型蛾, 体长50mm, 翅展100~120mm。最显著的特征是胸部背面有人面状斑纹, 可见明显两眼点。腹部中央有青蓝色中背线。前翅棕黑色, 翅狭长, 外缘倾斜, 翅基下部有黄色毛丛, 翅中室有黄色小圆点。后翅黄色, 有2条黑线。老熟幼虫体长92~110mm, 虫体黄绿色或紫灰色。头部色浅, 单眼黑色。

2.2.3 生活习性。

芝麻天蛾在河南1年发生1代, 幼虫为害盛期多在7~8月份;安徽、湖北、江西1年发生2代, 第1代幼虫发生在7月中下旬, 第2代发生在9月份。以蛹在土中越冬, 成虫昼伏夜出, 夜晚产卵于叶面, 初孵幼虫多集中于嫩叶上咬食, 随龄期增大全株为害, 以芝麻生育中后期受害最重。

2.2.4 防治方法。

在成虫盛发期尚未产卵前, 用黑光灯、糖醋液进行诱杀;用杨树枝捆扎成束, 喷上氧化乐果插在田间, 对诱杀成虫也有一定效果。药剂防治:对3龄前幼虫可用2.5%敌百虫粉11.25~15.00kg/hm2喷粉, 或喷施50%辛硫磷乳油加2.5%溴氰菊酯等1 000倍液。对4龄后老熟幼虫可用90%的晶体敌百虫500~600倍液或用氧化乐果加菊酯类药液混合喷打。

2.3 甜菜夜蛾

2.3.1 分布与危害。

甜菜夜蛾又名贪夜蛾、玉米叶夜蛾, 属鳞翅目, 夜蛾科, 其食性杂, 为害广。我国芝麻产区都有发生, 局部地区为害严重。常将幼苗生长点咬断, 或把叶片吃成孔洞、缺刻, 或将叶片全部吃光, 仅剩叶脉、叶柄和落杆, 影响植株正常生长。除为害芝麻外, 还为害玉米、高粱、大豆、甜菜、棉花、各种蔬菜及杂草。

2.3.2 形态特征。

成虫为小型蛾, 体长8~10mm, 翅展19~25mm, 前翅黄褐或褐色, 缘脉上有黑点, 前翅前缘有环状纹和肾纹。后翅半透明, 呈红黄亮光, 外缘灰褐, 呈银白色带红光。幼虫长22~27mm, 头部褐色带灰白点, 体色变化很大, 有绿、暗褐、黄褐、褐、黑褐等色。胴部有浅黄色背线, 下线间为灰黑色, 具有白点或暗红点, 气门下青色, 气门上有青灰白色亮点。

2.3.3 生活习性。

甜菜夜蛾1年发生3~4代, 第1代幼虫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发生, 第2代在8月上、中旬, 第3代在9月上、中旬, 第4代在10月上、中旬。以第2~3代危害最重。初孵幼虫常群集于叶的背面, 吐丝结网, 咬食叶肉。幼虫昼出夜伏, 有假死性, 略受振动虫体即卷曲下落。老熟幼虫大多钻入表土裂缝中筑室化蛹越冬。成虫白天不活动, 常隐避在植株茂密及杂草丛生的地方或土壤缝隙内, 傍晚飞出交尾产卵, 晚上8~12时活动最盛。成虫喜产卵在叶色浓绿植物中部叶片背面, 呈块状, 雌蛾产卵3~5块, 每块300~500粒, 多的达2 000粒左右, 成虫具有较强的趋化性及趋光性。

2.3.4防治方法。

(1) 除草灭虫, 消除成虫部分产卵场所, 减少幼虫早期食料来源。 (2) 可根据成虫发生早晚, 利用其趋光、喜食蜜源植物等习性, 夜晚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用杨树枝捆扎成束喷上氧化乐果, 插在田间, 对诱杀成虫也有一定效果。 (3) 对3龄前幼虫可用2.5%敌百虫粉11.25~15.00kg/hm2, 喷粉, 或喷施50%辛硫磷乳油加2.5%溴氰菊酯等1 000倍液, 防效较好。对4龄后老熟幼虫可用90%的晶体敌百虫500~600倍液或菊酯类药液喷洒。

2.4 蚜虫

2.4.1 分布与危害。

芝麻生产上为害的蚜虫为桃蚜, 也称烟蚜, 属同翅目, 蚜虫科, 俗称腻虫、蜜虫、油旱等。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寄主广泛, 约有170余种。芝麻上发生很普遍, 夏播芝麻产区在旱年发生为害也普遍较重, 同时传播病毒病。蚜虫多集中在嫩茎、幼芽、顶端心叶及嫩叶的叶背上和花蕾、花瓣、花萼管及果针上为害。受害后植株生长停滞, 叶片卷曲、变小、变厚, 影响叶片光合作用和开花结实。

2.4.2 形态特征。

体长2mm左右, 黄绿、黑褐、褐色。头胸黑色, 腹部背面有淡黑色横纹, 腹管黑色、细长, 圆筒形, 中部后方略膨大, 并有瓦片纹。尾片长, 中部凹缢, 具3对侧毛。

2.4.3 生活习性。

桃蚜以卵在桃树上越冬。越冬卵的孵化期, 长江以南黄河以北多在3月中下旬;黄河以南长江以北多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长江以南多在2月上旬至3月上旬。越冬卵孵化为干母, 在桃树上繁殖3代, 第3代为有翅迁飞蚜, 在4~5月份迁飞到烟草和其他作物上繁殖。6月中下旬开始为害芝麻, 7~8月份为害较盛。蚜虫繁殖很快, 一般4~7d完成1代, 虫口密度剧增, 造成蚜虫猖獗发生。7~8月份如果雨季来临早, 湿度大, 气温高, 天敌增多, 田间蚜虫数量就少, 蚜虫隐蔽在比较阴凉的场所生活。大气相对湿度是决定蚜虫能否大发生的主导因素。在适宜温度 (15~24℃) 范围内, 相对湿度在60%~70%时有利于蚜虫的繁殖危害。相对温度超过80%或低于50%对蚜虫繁殖有明显抑制作用。当盛发期如遇阴雨连绵, 蚜虫会急剧减少, 天敌也可显著影响蚜量的消长。

2.4.4 防治方法。

(1) 用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g/hm2对水750kg喷雾。 (2) 40%乐果乳剂, 或用2.5%敌杀死乳剂1 000倍液750~1 125kg/hm2喷洒。

2.5 芝麻盲蝽象

2.5.1 分布与危害。

芝麻盲蝽象即烟草盲椿象, 属半翅目, 蝽象科。多分布于河北、河南、安徽、湖北、山东等省, 成虫和若虫均能为害。通常在芝麻幼叶背面、幼芽和嫩果吸汁液, 造成叶中脉呈黄色斑点, 心叶呈畸形, 顶芽枯死或幼果僵黄, 影响芝麻正常生长开花, 造成落蕾落果。

2.5.2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约5mm, 绿色, 前胸背板深绿色, 许多小黑点, 前翅基部革质, 绿色, 端部膜质, 灰色。卵长1mm, 长形, 稍弯曲, 黄绿色。若虫体绿色, 有黑色细毛, 翅芽端部黑色。

2.5.3 生活习性。

1年发生3~4代, 以卵在苜蓿、蓖麻、豆类、木槿等枝内和树皮内以及附近浅层土中越冬, 翌年3~4月, 平均气温达10℃以上, 相对湿度70%左右时开始孵化。4月中下旬葡萄、枣树发芽后即开始上树为害。5月下旬后, 气温渐高, 虫口渐少。第2~4代分别在6月上旬、7月中旬和8月中旬出现。成虫寿命30~40d。飞翔力强, 白天潜伏, 稍受惊动, 迅速爬迁, 不易发现。清晨和夜晚爬到芽、嫩叶及幼果上刺吸为害。盲蝽象的发生与气候条件有密切关系。卵在周围湿度65%以上时, 才能大量孵化。气温20~30℃, 相对湿度80%~90%的高湿气候, 最适发生为害。高温低湿的气候条件发生为害很轻。

2.5.4 防治方法。

铲除杂草, 消灭越冬卵。在大田发生期喷洒4.5%高效氯氰菊酯4 000~5 000倍液, 或2.5%扑虱蚜1 500~2 000倍液, 或10%吡虫啉4 000~5 000倍液, 或5%辛硫磷1 000倍液进行药剂防治。

3 芝麻田杂草与防治

3.1 芝麻田杂草种类与分布

芝麻田杂草种类较多, 各种植区的主要杂草种类因各地气候条件和栽培制度不同而异。夏芝麻区主要分布在河南、安徽、湖北、江苏、陕西南部、四川等地, 主要杂草有马唐、稗、牛筋草、光头稗、双穗雀稗、千金子、画眉草、狗尾草、狗牙根、莎草、田旋花、刺儿菜、野苋、鳢肠、空心莲子草、铁苋菜等。秋芝麻区主要分布在江西、湖南、浙江、广东、广西、贵州等地, 主要杂草有异型莎草、马唐、牛筋草、稗草、千金子、画眉草、粟米草、胜红蓟、草龙、竹节草、两耳草、地锦、凹头苋、臂形草、莲子草、碎米莎草等。

3.2 芝麻田杂草危害

由于芝麻种子籽粒小, 幼苗期生长缓慢, 夏芝麻、秋芝麻播种季节正值高温多雨季节, 杂草萌发出土快, 生长迅速, 很容易形成草荒。播种后若遇连阴雨, 间苗除草不及时或者不能人工除草, 往往因草荒而被迫翻耕后改种其他农作物。因此, 芝麻田适时化学除草, 可以达到省工、节本、保苗的效果。

3.3 芝麻田杂草化学防除技术

3.3.1 播前土壤处理。

选用选择性芽前土壤处理剂氟乐灵等, 田间持效期较长, 对芝麻安全, 一次施药可基本控制芝麻全生育期的杂草危害。

氟乐灵, 又名氨特力、特福力。主要剂型有48%乳油, 5%颗粒剂。 (1) 作用特点。氟乐灵为选择性播前土壤处理除草剂。植物的幼芽、幼根都能吸收, 禾本科杂草通过芽鞘吸收。药剂进入植物体内, 影响细胞激素的形成和传递, 抑制细胞的有丝分裂, 浓度越高, 抑制越重。 (2) 中毒症状。禾本科植物为芽鞘顶部膨大, 侧根少而短, 顶端膨大疣状;双子叶植物为主根粗短, 根尖膨大。受害杂草多数不能出土或接近土表而死。可用于芝麻田防除一年生杂草, 如马唐、牛筋草、狗尾草、稗草、千金子、早熟禾、雀麦、画眉草、雀舌草、藜、苋、粟米草、繁缕、地肤、马齿苋等。在芝麻播种前3~5d, 砂质土壤及有机质含量低的田块, 用48%氟乐灵乳油1.20~1.55L/hm2;黏质土壤及有机质含量高的田块, 用48%氟乐灵乳油1.50~2.25L/hm2, 对水450~750L, 均匀喷雾土表。施药后应立即耙地浅混土3~5cm深, 干旱时要镇压保墒。

3.3.2 播后芽前土壤处理。

选用克芜踪、都尔、拉索等播后芽前土壤处理剂。

(1) 克芜踪。又名百草枯, 主要剂型有20%水剂和2.5%、5%水溶性颗粒剂。 (1) 作用特点。克芜踪是速效灭生性触杀型茎叶处理除草剂。药液喷在植物上, 被绿色组织迅速吸收, 但不能传导, 干扰光合作用破坏植物的细胞膜和细胞质, 使细胞失水呈萎蔫状, 最后干枯而死。施药2h后下雨不影响药效。药剂能被土壤吸附而钝化, 不再具有杀草活性, 对后茬作物安全。 (2) 使用方法。在芝麻播种后的1~2d (出苗前) , 用有效药量3.0~4.5kg/hm2, 对水600kg, 全田均匀喷雾, 可杀灭所有初生杂草。施药时必须用低压定向防护喷雾, 以防雾滴飘落到作物叶片和嫩株上而产生药害;只能做茎叶处理, 不能做土壤处理;作物出苗后禁止施药;施药时要采用防护措施;喷药后7~10d内, 禁止家畜、家禽进入施药区。

(2) 都尔。又名异丙甲草胺、杜尔。主要剂型:50%、72%、96%乳油。 (1) 作用特点。该药为选择性芽前土壤处理除草剂, 可防除牛筋草、马唐、狗尾草、稗、千金子等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及苋、马齿苋等阔叶杂草和碎米莎草等杂草。都尔主要通过幼芽吸收, 其中单子叶杂草主要是芽鞘吸收, 双子叶杂草通过幼芽及幼根吸收, 向上传导, 抑制幼芽与根的生长, 敏感杂草在发芽后出土前或刚刚出土即中毒死亡。其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发芽种子的蛋白质合成, 其次是抑制胆碱渗入磷脂, 干扰卵磷脂形成。由于禾本科杂草幼芽吸收都尔能力比阔叶杂草强, 因而该药防除禾本科杂草的效果远远好于阔叶杂草, 且对芝麻比较安全。但作业时要注意保护眼睛和皮肤。 (2) 作用方法。在芝麻播后芽前, 一般用72%都尔乳油1.4~2.0L/hm2, 壤土用2.0~2.8L/hm2, 黏土用2.8~3.3L/hm2, 对水750L, 均匀喷雾土表。土壤湿度大, 有利于药效的发挥。都尔的田间持效期50~70d, 对芝麻和后茬农作物都很安全。

(3) 拉索。又名甲草胺、草不绿。主要剂型:48%乳油, 10%、15%颗粒剂。 (1) 作用特点。拉索是酰胺类选择性芽前除草剂, 可被植物幼芽吸收 (单子叶植物为胚芽鞘、双子叶植物为下胚轴) , 吸收后向上传导;种子和根也吸收传导, 但吸收量较少, 传导速度慢。出苗后主要靠根吸收向上传导。拉索进入植物体内抑制蛋白酶活性, 使蛋白质无法合成, 造成芽和根停止生长, 使不定根无法形成。如果土壤水分适宜, 杂草幼芽期不出土即被杀死。症状为芽鞘紧包生长点, 稍变粗, 胚根细而弯曲, 无须根, 生长点逐渐变褐色至黑色烂掉。如土壤水分少, 杂草出土后随着雨、土壤湿度增加, 杂草吸收药剂后, 禾本科杂草心叶卷曲至整株枯死。阔叶杂草叶皱缩变黄, 整株逐渐枯死。适用于防除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和一些阔叶杂草, 如马唐、稗草、狗尾草、黍、马齿苋、野舌草、菟丝子、藜、苋、龙葵、豚草、刺黄花稔、蓼等, 对莎草科杂草也有一定的防效。 (2) 使用方法。芝麻播后芽前, 砂质土壤用48%拉索乳油2.25~3.75L/hm2, 黏质土壤用3.75~4.50L/hm2, 对水600~900L, 喷雾土表。土壤墒情好, 有利于药效的发挥。若干旱无雨, 可采用播前施药, 并浅混土3~5cm。注意事项:在低温条件下会结晶, 使用前要在20℃条件下充分振荡溶解后再用;如果在土壤长期干旱又不能灌溉的情况下, 应当进行2~4cm厚浅层混土处理, 混土后及时镇压, 可提高防效;对聚氯乙烯制品有腐蚀性, 使用时应注意;拉索有可燃性, 存放时应避开高温与火源。

3.3.3 苗后茎叶处理。

(1) 高效盖草能。又名吡氟乙草灵、盖草能, 主要剂型有12.5%高效盖草能乳油、10.8%盖草能乳油。该药为内吸传导型选择性苗后除草剂, 施药后很快被杂草叶片吸收传导, 喷洒落入土中的除草剂也可被吸收起到杀草作用, 对苗后至分蘖抽穗初期的一年生和多年生禾本科杂草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在芝麻出苗后, 禾本科杂草三至五叶期, 用10.8%高效盖草能375~450mL/hm2, 对水450L, 均匀喷雾。

由于盖草能仅对禾本科杂草有效, 而芝麻田往往是禾本科杂草与阔叶杂草混合发生危害, 为了扩大杀草谱, 达到一次施药, 同时防治多种杂草的目的, 可用盖草能与苯达松、虎威、杂草焚、克阔乐等适当减量后混用。施药时期, 应尽量在禾本科杂草三至五叶期、阔叶杂草二至四叶期用药, 过晚施药会影响对阔叶杂草的除草效果。

(2) 盖草能。又名吡氟乙草灵、氯氟草灵。主要剂型:12.5%、24%乳油。 (1) 作用特点。盖草能是一种苗后选择性内吸传导型除草剂。叶部吸收药液后能很快传导到整个植株, 渗入土壤的药液也易被根吸收。药剂进入植物体后, 抑制茎和根的分生组织细胞分裂导致杂草死亡。药效发挥快, 且持效期长。主要用于防除一年生和多年生禾谷类杂草, 如稗草、马唐、狗尾草、牛筋草、千金子、早熟禾、野黍、阿拉伯高粱、野燕麦、匍匐冰草、旱雀麦、狗牙根等。该药在土壤中降解快, 对芝麻无影响。 (2) 使用方法。禾本科杂草五至六叶期, 用12.5%乳油600~750mL/hm2;七叶期以后用药量应提高为900~1 200mL/hm2, 对水375~450kg对叶进行均匀喷雾, 对禾本科杂草的幼苗或成株都有很好的防除效果。注意事项:本品对鱼有毒, 禁止将药液倒入湖泊、河流或鱼塘中;清洗喷药器械或弃置废料时, 切忌污染水源;施药时防止药液飘移到玉米、水稻、小麦、高粱等禾本科作物上;不要在雨前2h施药;该药为易燃物品, 贮存时放在阴凉处, 避开高温与火源。

草害防治 篇2

论文关键词:水稻病虫草害;发生动态;综合防治

论文摘要:详细介绍了水稻病虫草害防治的经验,主要是充分利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在水稻不同生育期一旦病虫草害发生,即要进行化学防治,以期指导大面积水稻生产科学防治病虫害。

水稻是霍邱县大宗作物,栽培面积大,其产量高低直接决定霍邱县全年农业能否增产。多年来,水稻白叶枯病、纹枯病、水稻二化螟、褐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病虫不断蔓延,其发生面积大、危害广,已成为霍邱县单一季杂交中稻持续增产的一大障碍。为此,必须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1主要病虫发生动态

水稻白叶枯病是细菌性病害,主要危害水稻叶片。病菌从叶片水孔侵入,先从叶尖、叶缘或叶脉出现白色条状病斑,发病部与其健全处交界明显,绿白分明。在潮时,病部常溢出淡黄色颗粒,称之为“菌脓”。菌脓干后如同鱼籽状,病菌带入大田,侵入秧苗,水稻在三叶期较为抗病。水稻分蘖以后,孕穗、抽穗时期,最容易感病与发病。二化螟在霍邱县每年发生2代,个别年份发生3代,但第3代出现时,杂交中稻已扬花灌浆,只能取食杂草。1代螟蛾高峰期5月13~17日,卵孵盛期5月18~23日,卵孵化高峰期5月底至6月3日。第2代螟蛾产卵始盛期为7月15~18日,卵孵化盛期7月20~23日,卵孵化高峰期7月25~28日。在卵孵化高峰前1~2d施药为最佳期。1代螟蛾产卵盛孵期正值水稻分蘖盛期。6月上中旬出现大片枯鞘与枯心死苗现象,此时施药效果不理想。因为1代幼虫已钻入茎秆内部危害,往往造成1代重,2代危害更重的趋势。各种病虫害发生动态:一是秧田期(4月下旬至5月上旬)有苗稻瘟、苗期白叶枯病、二化螟1代、稻蓟马等;二是分蘖期(6月上旬至7月上旬)有稻纹枯病、白叶枯病、二化螟1代等;三是拔节孕穗期(7月中旬至8月上旬)有白叶枯病、纹枯病、二化螟2代、稻纵卷叶螟、白背飞虱等;四是抽穗至灌浆成熟期(8月中旬至9月中旬)主要有白叶枯病、稻曲病、三化螟3代、褐稻飞虱等,特别是沿淮地区褐稻飞虱大发生与流行,造成严重的损失。

2综合防治各种病虫害

在水肥管理上,寸水活棵,湿润灌溉,适时烤田,严防深灌和串灌。移栽活棵后轻烤田,1个月后重烤田,则白叶枯病发病轻,一般病指为9.5。未烤田长期深入灌溉的.田块则发病重,病指为20.85。同时,推广以基肥为主,增施土杂肥,多施磷钾肥,适施氮肥以达到肥足而无过多剩余,控制水稻过分旺长,压低病指。要积极开展生物防治,把保护利用自然天敌放在首位,生物防治有避免环境污染、减少化防农药的抗性等特点。霍邱县稻田主要天敌种群有蜘蛛、扑食蝽、隐翅甲、瓢虫、草铃等,对二化螟、飞虱、稻纵卷叶螟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3打好总体化防战

3.1狠抓秧田防治

秧田防治二化螟、白叶枯病、稻瘟病是治小田保大田措施之一,秧田面积小而集中,治1hm2秧田等于治大田15~20 hm2,省工省药防效高。防治秧田白叶枯病和二化螟1代方法是:在秧苗3~4片真叶时,或在移栽前5~7d,5月下旬作为“送嫁药”,秧田用川化-018(叶青双、叶枯宁)2.25kg/hm2,加25%三环唑粉剂1.5kg/hm2加18%杀虫双3kg/hm2,对水600kg,均匀喷雾,还可兼治稻蓟马等病虫害。

3.2化学除草与追施返青肥相结合

水稻移栽后返青时,应早施轻施返青肥,以促进有效分蘖。重点开展化学除草,可选用50%丁草胺乳油2 250mL/hm2,或50%杀草丹乳油3 000mL/hm2,或5.3%丁西颗粒剂7.5~9.0kg/hm2,任选1种除草剂与尿素225~300kg/hm2,混合均匀,成为药肥,撒施秧田,田间保持浅水层5~6d。

3.3孕穗圆秆期施药

水稻进入拔节圆秆期,田间病虫已累积到一定数量,这是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必须用药防治。进入7月中下旬,水稻抗性机制减弱,病虫混合发生,采用药剂混配,如杀虫双、叶枯宁、井冈霉素混用防治白叶枯病、纹枯病、二化螟2代和稻纵卷叶螟。施药时间为7月下旬至8月上旬,用60%稻金丹900g/hm2+井冈霉素2.385kg/hm2+25%叶枯宁2.25 kg/hm2+20%大功臣300g/hm2,对水750kg,进行常规喷雾。施药期田间保持浅水层。

3.4破口抽穗扬花期施药

这是水稻病虫危害最为敏感的时期,对产量影响最大,用药剂防治格外重要。施药时间在8月上中旬,主防纹枯病、稻飞虱,兼治稻曲病、稻粒黑粉病、三化螟3代等。用有机磷“1605”1 500mL/hm2+20%粉锈宁1.5kg/hm2+5%井冈霉素2.25kg/hm2+25%扑虱灵750g/hm2,以泼雾防治为主,亦可采用粗喷雾防治。

3.5乳熟期之前防治

水稻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措施 篇3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除草;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5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08.039

1 水稻病虫草害的防治目标

在水稻的生长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病虫害,一旦发生,会导致植株患病或是为害虫所侵袭,而使得水稻植株无法正常生长,失去结穗能力,导致减产甚至绝收,即便不绝收,也将会导致水稻的品质下降。常见的病害有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白叶枯病和穗期综合症等。虫害主要有水稻二化螟、三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这些都是重点防治对象。草害主要是一些稻田杂草,比如稗草、三棱草、眼子菜、水莎草等,这些杂草生长较快,生命力也很强,在水稻苗很小时,杂草会在短期内长到很大,与水稻苗进行阳光、水分、养分的抢夺,从而影响水稻植株的生长发育,所以要加以防治,避免杂草生长过旺,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2 病虫草害的防治策略

病虫草害的防治,要以预防为主,然后采取综合防治的策略,生物之间的生存竞争同样也是一个强势关系的转化问题,如果植株本身的抗性较强,则受为害的程度就会轻,如果植株生长较弱,则在生存竞争中会处于不利地位。所以在病虫草害的防治上,一方面要加强水稻本身的生长优势,抓好各个环节的管理,保证水肥供应,从而使水稻自身生长强壮,自然就提高了抗病虫害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控制病虫草产生的条件,使其没有发生的基础,从而达到病虫草害无法大规模爆发的可能。大力推广可持续控害技术,充分保护病虫害的天敌,创造良好的稻田生态系统,尽可能使用生物防治技术、频振灯诱杀技术,辅助以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防治。

3 关键技术与措施

3.1 农业防治

3.1.1品种选择 选择抗性较好的优良品种,在选种上切忌只看一些数据指标,而最重要的是遵循适种原则,在适种的基础上,再加上熟期好、品质优、抗性强这些优点才是选种的重要之处。在水稻的品种选择上,要选择经过种子部门审定和米质监测单位测定的符合国家或地方优质米标准的品种。

3.1.2 整地翻耕 在收获以后,把稻田附近的沟、池中的杂草除净焚烧,消灭越冬虫,减少虫源基数。对于冬闲田,可在入冬前适时进行稻田翻耕,并且灌深水,这样可以消灭一些虫蛹,降低来年害虫的基数。

3.1.3 适期播种 虫害发生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要求具备一定的气温条件,所以要根据水稻主要害虫的发生特点,调整水稻的生长发育阶段,采用适期播种的方式,这样能避开害虫的产卵为害以及穗期的虫害。

3.1.4 田间管理 主要是加强水肥的科学管理,改变稻田的土壤湿度,这样使稻田形成一个良好的田间生态,使其环境不利于害虫生存,从而减少虫害的发生。施肥也能影响作物的生长,如氮肥施用过量,则水稻会发生徒长现象,使植株的抗性下降,一些病虫害就会加重发生,所以要科学施肥,合理控氮。另外在栽种上要实行标准化,这样会增加大田的通风透光性能,减少荫蔽区,湿度也会随之下降,促进水稻植株健壮生长,促进组织变硬,从而大大提高水稻的抗病虫能力,减少病害发生。

3.2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利用一些虫害的趋光性,采用灯光进行诱杀,一般可在稻田设计一些黑光灯、频振灯、高压汞灯等来诱杀成虫,这样可以大大减少田间的落卵量,从而达到减轻虫害的目的。

3.3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一种生态灭虫方法主要是利用害虫的天敌进行自然控害,生物防治可以大大减少农药的用量,对于绿色农业、环境保护都十分有益。有寄生性天敌如黑肩绿肥盲蝽、螯蜂、线虫等,也有捕食性天敌,如蜘蛛、隐翅甲、蝽类、青蛙等,在防治时尽可能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

3.4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要重点控制好苗期和孕穗破口期这两个时间段,而在分蘖期则可以轻施或不施,在这两个时期,要密切观察病虫害的发生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高效、低毒农药进行喷施。苗期要集中用药,确保秧田健康,苗期重点防治的是二化螟兼治稻蓟马。而在中期看病情和虫情适当用药。在孕穗破口期,也要加强防治,这时期是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主要害虫以及纹枯病、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穗期综合症的多发时期,要重点防治。在种子处理阶段,可用25%可湿性多菌灵粉剂500倍液浸种,浸种时间为24~36小时,以防水稻苗稻瘟、恶苗病的发生。而在田间管理阶段,要进行查田,主要看病虫发生情况及害虫的发育进度,然后据此定出防治方法和时间,及时喷药防治。做到准确诊断、准确用药、准确配药、准确按喷洒面积定药量、准确喷药时间,这样才能确保达到防治的预期效果。在进行药剂防治时,应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规定的用药标准,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同时,既要考虑主要防治对象,又要考虑兼治其他。严禁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及具有三致(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的农药。

高粱田间草害防治 篇4

1.深耕

深耕是防除杂草的有效方法之一。大部分杂草的种子在土表1 cm内发芽良好, 耕翻越深对杂草种子发芽越不利。如看麦娘草在1~3 cm内发芽良好, 而5 cm以下则不能发芽。杂草繁殖系数相当大, 一株播娘蒿能产生50万粒种子, 马齿苋可产生20万粒种子。深耕可将大量杂草种子翻入深土中, 使其不能发芽, 有效减少杂草的为害。

2.旋耕

播前旋耕可有效地消灭大批土壤表层萌发的杂草, 从而降低田间杂草发生的基数。旋耕同时可以消灭多年生宿根性杂草, 如狗牙根等, 对较深层的宿根杂草的旋耕层内萌动的顶端优势, 可进行破坏, 推迟杂草危害高粱的时间, 对培育壮苗有利。

3.中耕

中耕可以直接消灭杂草。在草害较轻的田块, 中耕是消灭杂草行之有效的措施。但在手工和半机械化操作时, 中耕除草用工往往占整个田间管理用工的一半以上, 并且效率低, 劳动强度大, 十分辛苦。在草害较重和人力紧张的地方, 往往容易因劳力缺乏造成草荒。

4.化学除草

生产实践证明, 使用化学除草具有除草及时、效果好、劳动强度小、工效高、成本低等优点。从而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化学除草主要在播种至出苗前, 和出苗后5叶期—8叶期进行, 具体使用方法和药剂分述如下:

(1) 播后至出苗前化学除草方法播后至出苗前的化学除草方法是利用时差选择法除草, 是指在高粱播种后至幼苗未出土前喷洒除草剂, 杂草萌发早的, 遇药后会迅速死亡。即是利用种子和杂草萌发时间上的差异, 来进行化学除草。高粱对化学药剂很敏感, 使用时一定严格掌握用药品种、时间、浓度和方法, 否则, 容易造成药害。高粱田间常用的播后苗前化学除草方法有: (1) 每0.067 hm2用质量分数为25%的绿麦隆可湿性粉剂200~300 g, 兑水50 L, 均匀喷于土表; (2) 每0.067 hm2用质量分数为25%的绿麦隆可湿性粉剂150 g, 加体积分数为50%的杀草丹 (又名禾草丹、灭草丹、稻草完) 乳油150 m L, 或加体积分数为60%的丁草胺 (又名灭草特、灭草胺、去草胺) 乳油50 m L, 兑水45~50 L, 喷洒土表; (3) 每0.067 hm2用质量分数为80%的治草醚 (又称茅毒、甲羧除草醚) 可湿性粉剂75~120 g, 兑水35~40 L, 喷洒土表。如遇干旱可浅耙2~3 cm, 使药液与土混合, 增加同杂草、幼草接触机会; (4) 每0.067 hm2用体积分数为72%的都尔 (又称异丙甲草胺) 乳油100~150 m L, 兑水35 L左右, 喷洒土表;或用75 m L都尔, 加体积分数为40%的阿特拉津 (又称莠去津) 胶悬剂100 m L, 兑水喷洒土表; (5) 每0.067 hm2用质量分数为50%的利谷隆可湿性粉剂150~200 g, 兑水40 L, 均匀向土表喷雾; (6) 每0.067 hm2用质量分数为50%的扑灭津可湿性粉剂200~300 g, 兑水40 L, 均匀向土表喷雾; (7) 每0.067 hm2用体积分数为48%的百草敌 (又称麦草畏) 水剂25~40 m L, 兑水35 L;或百草敌20~30 m L加体积分数为40%的阿特拉津胶悬剂150~300 m L, 或加体积分数为48%的甲草胺 (又称拉索、草不绿) 乳油200~300 m L, 兑水35 L, 喷洒土表; (8) 每0.067 hm2用体积分数为72%的2.4—D.J脂乳油50~80m L, 兑水35 L, 均匀喷洒土表; (9) 每0.067 hm2用体积分数为40%的西马津胶悬剂200~300 m L, 兑水40 L, 均匀喷洒土表。注意此药有效期长, 如后茬作物不宜安排小麦、油菜、大豆等作物, 后茬安排玉米、甘蔗时, 可加大用药量至500m L。

草害防治 篇5

病虫草害控制的方法包括植物检疫、农业防治措施、物理防治措施、生物防治措施和药剂防治措施等。其中植物检疫属于法规管理,通过法律法规禁止外来有害生物进入我国或从一个地区进入另一个地区。

农业措施又称环境管理或栽培措施,优先采用农业措施,通过选用抗病抗虫品种、非化学药剂种子处理、培育壮苗、加强栽培管理、中耕除草、秋季深翻晒土、清洁田园、轮作倒茬、间作套种等一系列措施起到防治病虫草害的作用。

一、封闭管理

为防止外部病菌、虫卵等的传入,对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应利用缓冲带或物理障碍物实行相对封闭管理,非生产人员、车辆等不得随意进入有机蔬菜基地单元中。用于有机蔬菜生产的农机具、架材、生产设施等也应专管专用,避免被非有机生产部分的禁用物质污染。对因需要而必须进入生产区域的人员、车辆等应进行严格消毒处理。

二、加强检疫

植物病虫草害检疫是为了防止农作物病虫草害随同农作物的产品、种子、种苗扩散而传播的一整套措施,它是限制人为传播病虫草害的根本途径。因此在从外部引进蔬菜种苗和其他投入品时应进行严格检疫,防止检疫性的病原菌和虫卵随着蔬菜的种苗和其他投入品在有机蔬菜基地传播和蔓延。

三、加强病虫害的预测预报

蔬菜病虫草害的发生,都有其可循的自然规律和相应的环境条件。因此,可根据蔬菜病虫害发生的规律和相应的环境,结合田间定点观测与环境条件监测情况,及时预测蔬菜病虫草害发生的趋势,采取应对措施。

四、选用抗病虫品种,必要时对种子、种苗进行消毒处理

播种前,清除混杂的杂草种子和带病虫的种子。选用抗病、抗虫、抗逆且适宜有机蔬菜基地土壤和环境(露地、设施等)种植的蔬菜种类和优良品种,是有机蔬菜病虫害防治的关键,也是有机蔬菜病虫害防治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在种植前对种子、种苗进行消毒处理,尽量减少种子、种苗带菌量或害虫的虫卵,其措施主要包括利用热力、冷冻、干燥、电磁波、超声波等物理防治方法抑制、钝化或杀死病原物或害虫,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特别是对气传病害、土传病害和病毒病害可以获得较好的控制。

五、深翻土地和改良土壤

深翻土地和改良土壤是改变植物土壤环境的一种措施,它直接影响土壤中的病原物。深翻土地可以把遗留在地面的病残体、越冬病原物的休眠体结构如菌核等翻入土中,加速病残体分解和腐烂,加速其内病原物的死亡,或把菌核等深埋入土中后第二年失去传染作用。但年年耕翻,搅乱了土层,使杂草种子在全部耕层分布,杂草总体密度较大,出苗分散,不利于防治。在多年生杂草较少的农田,以浅旋耕灭茬为宜。

六、合理间(套)作

间(套)作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隔畦、隔行或隔株有规则栽种的种植制度,合理间(套)作影响生物群落,有利于天敌多样化,从而减少和减轻病虫害的发生。有机蔬菜间(套)作的原则如下:

1、利用生长“时间差”选择作物生长前期、后期或利于蔬菜生长但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季节间(套)作。

2、利用生长“空间差”选用不同高矮、株型、根系深浅的作物进行间(套)作。

3、利用引起病虫害的“病虫差”,在确定间作套种方式时,为避免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不宜将同科的蔬菜搭配在一起或将具相同病虫害的作物(如生姜与番茄)进行间(套)作。

4、利用病虫发生条件的“生态差”,综合“土壤一植物一微生物”三者关系,运用植物健康管理技术原理,选择适宜作物间作套种。

七、土壤处理或合理轮作

用透明的塑料薄膜覆盖在潮湿的土壤上,在晴天可以获得太阳能,提高土温,杀伤土壤中的病原物;在重茬土壤上种植可以在播种之前使用有效的生物制剂或矿物农药处理种子或苗木,使之免受土壤中病原物的侵染;现代农业中为了追求经济效益,长期在同一田块中连续种植同种作物,使得发生“连作障碍”或“重茬病”,植株生长受阻,抗性降低,病害越来越重。

轮作是指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和间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复种组合的种植方式。它可以打破虫和病的发作周期,阻止杂草的滋生,同时有利于均衡利用土壤养分,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调节土壤肥力。

八、加强生长季节的栽培管理

1、合理灌水:根据所栽种蔬菜作物的需水特点和规律进行科学合理的灌排,也会影响土壤中病原物的活动、传播以及蔬菜病虫害的发生。

2、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对蔬菜作物的生长和病害的发生都有重要的影响。合理施肥就是要因地制宜地确定肥料种类、数量、施肥方法和施肥时间。一般增施磷、钾肥有利于寄主抗病,偏施氮肥易造成植物徒长,组织柔嫩,往往抗病性差。

3、适期播种:掌握适宜播期,调整播种期可以使作物的感病期与病原物的侵染发病期错开,达到避病的作用。

4、断代栽培:对专一为害的害虫,可通过切断其寄生链,使其没有食物来源无法生存和繁育后代而得到有效控制。

5、环境调控技术:针对不同有机蔬菜种植品种与生产季节,通过开、闭通风口,加盖保温材料,临时加温,遮阳降温,临时补光,二氧化碳施肥等技术措施,调节有机蔬菜生产棚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照及二氧化碳浓度,为所种植的有机蔬菜生长提供必要和适宜的气候环境。

6、合理密植:合理密植能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抑制病害的发生。一定耕种面积内种植适当的株数,则通风、日照正常,生育条件良好,蔬菜作物因而生长健壮,其抗病虫能力高。

7、整枝、嫁接:通过合理整枝,调整有机蔬菜植株生长势,去除老、弱、残、病枝叶,可提高植株间光照、空气通透性,增强植株长势,预防病害发生。

九、保持田间卫生

田间卫生一方面指生长期病株、病残体以及杂草的清除,施用净肥;另一方面指收获后清除遗留的病株残体、杂草以及清洗农机具、工具、架材、农膜、仓库等。

蔬菜采收后,及时清除残留在菜田里的病残株加以烧毁或深埋,可以减少蔬菜病原物在病残体内越冬越夏。田边、路旁、沟渠、荒地等都是杂草容易“栖息”和生长的地方,是农田杂草的重要来源之一。农田杂草特别是多年生杂草多是一些病原物及害虫的主要栖息地,尤其是病毒病,杂草既可作毒源植物,又可作为传播介体蚜虫的寄主。因此,铲除农田杂草,可以减少病毒病的初侵染来源及传播介体,对病毒病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十、建立平衡的生产体系

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增加栽种植物多样性,是有机蔬菜病虫防治的基本原理。多样化种植可以拥有更多的害虫捕食者和寄生者,可以使寄主作物空间分布上不像单作那样密集。采取多种类蔬菜的复合种植,其中叶菜类面积占40%,茄果类占20%,野菜类占20%,豆类占20%。这种混合种植方法,既能满足市民对叶菜类蔬菜有机化的要求,又能使高矮作物、迟熟早熟作物、开花和不开花作物复合型种植,从而收到较好的防病治虫效果。

十一、种植诱集植物

根据有害生物的习性,在作物田内种植诱集植物,诱集害虫集中消灭,也是一项有效的防治措施。

十二、应用堆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

堆肥过程产生的高温可杀死动物粪便中的杂草种子和一些病虫休眠体。堆肥也可避免大量作物残体翻人土壤中产生毒素的潜在危害。

十三、地表覆盖

主要指利用农作物秸秆、碎草、树叶、水浮莲、稻草、砻糠等,于定植和搭架后覆盖于行株间地表或利用地膜进行地面覆盖栽培。一是可防止水滴溅起泥土将土壤中的病原物带到蔬菜植株和叶片上,减少病害侵染机会;二是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降低菜田小环境的空气相对湿度,创造不利于病虫滋生蔓延的环境;三是可减少浇灌次数,减少病虫害通过水的传播;四是可有效控制杂草繁衍,也能减轻蔬菜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

十四、浸水或晒田

浸水可使土壤中害虫的卵、幼虫及蛹窒息而死,如瓜园连作时,在二茬作物种植前,土壤翻耕后,将全园浸水一天,使蓟马、夜盗虫、番茄斑潜蝇及瓜实蝇的幼虫或蛹窒息而死。在一些不能浸水的地区,如沙地或山坡,则利用晒田降低害虫族群数量,有机肥用前充分发酵或日晒,防金龟子产卵或幼虫匿藏其中。

无公害水稻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 篇6

关键词:无公害水稻;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43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2-0078-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产无公害农产品是人们对环境及健康要求的必然。水稻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是无公害水稻生产过程中关键性措施之一,它是从稻田生态系统出发,综合考虑有害生物、有益生物、中性生物及其环境等多种因子及其相互关系,协调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治理措施,在水稻病虫草发生危害过程中,严格禁止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或具有“三致”(致畸、致癌、致突变)毒性的农药品种,限制使用高效、低毒、安全的农药品种,推广使用无公害无污染生物、植物源农药品种,降低稻谷中有机磷、有机氮等农药残留,将水稻病虫草所造成危害的损失控制在经济阀值以下,农药残留控制在国家规定的允许水平之内。笔者通过大量的调查、试验、研究,初步探索出一套适合本地区无公害水稻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技术。

1 目前水稻主要病虫草种类

水稻病害主要有:立枯病、恶苗病、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水稻虫害主要有:潜叶蝇、负泥虫、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水象甲。水田杂草主要有:稗草、水莎草、萤蔺、眼子菜、泽泻、慈菇、牛毛毡、狼巴草、看麦娘、雨久花等。

2 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根据无公害水稻生产要求,病虫草害防治主要技术措施是以病虫预测预报为基础,以优化农业生态环境为中心,有效地控制病虫草危害和控制农药残留为目标,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采取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

2.1 病害防治技术

2.1.1 恶苗病 用禾康生物液浸种5-8d,清洗后催芽,或选用25%施保克EC(咪鲜胺)种子处理,若在田间发现可人工拔除。

2.1.2 立枯病 主要是调节土壤酸碱度在4.5-5.5之间,加强苗床的温湿度管理。在秧苗1.5叶期每平方米苗床喷洒多抗霉素500倍稀释液2.5kg防立枯病。

2.1.3 稻瘟病 选用抗病品种,主要是在种子选择上采用抗性强的品种;加强水肥管理,采取以有机肥为主,N、P、K配合使用,水分管理以浅水为主;生物防治,用枯草芽孢杆菌(1000亿活芽孢/g)120-150g/hm2在水稻将要发病或发病初期叶面喷雾,连续喷2-3次,间隔7-10d;用2%春雷霉素AS1200-1500ml/hm2,在发病初期对水喷雾;严重时,间隔7d再喷一次;在出穗率达1/3时,同样方法喷施防治穗茎瘟,严重时,可再喷一次;化学防治,25%咪鲜胺EC80-100g/667m2,在发病初期对水喷雾。

2.1.4 稻曲病 加强检疫,禁止带菌种子在非疫区传播;选择抗病品种;减少菌源,在田间发现病株要及时拔出烧掉,减少菌源传播;生物防治, 用10%井岗霉素WP750g/hm2或5%井岗霉素AS2250ml/hm2在水稻出穗前7-10d,对水常规喷雾,可同时防治穗茎瘟。

2.1.5 纹枯病 减少侵染源,实行秋翻秋耕,把散落于土壤表面的菌核深埋土中,春季灌水时可捞出浮在水面上的菌核,以减少浸染;生物防治,可用5%井岗霉素AS1500ml/hm2在发病率达到20%时对水喷于稻株中下部;也可用10%井岗霉素WP0.75kg/hm2对水进行常规喷雾;或用1.5%多抗霉素WP在发病初期对水喷施。

2.2 虫害防治技术

根据水稻生长过程中各种虫害的发生时期不同采取的技术措施有:

2.2.1 植物检疫 加强植物检疫就是防止检疫性有害生物(如稻水象甲)随植物及其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做长距离传播。

2.2.2 农业防治 采取深翻,将虫卵深埋土壤中;清除田间及池埂边杂草可减少越冬基数;浅水灌溉可防止潜叶蝇幼虫侵入;人工扫除负泥虫幼虫,减轻危害。

2.2.3 物理防治 可采用黑光灯或高压汞灯诱杀螟蛾,及时摘除稻螟虫卵块,拔除枯心苗和白穗,压低虫口基数。

2.2.4 生物防治 可根据虫害不同发生期,用苏得利(苏云金杆菌)300-500倍液喷雾,可防治潜叶蝇、负泥虫、稻飞虱等。

2.2.5 化学防治 根据水稻虫害发生实际,结合防治指标、农药性能以及抗药性程度等选择对口的农药品种,采取正确的防治策略,做到危害不到经济阀值就不必喷药;能挑治的不普治,能兼治的不专治;能用低剂量杀灭的就不用高剂量;选用合理的施药器械和施药方法,提倡合理混配兼治,尽量减少农药使用次数和用药量。根据各虫害发生的不同时期,采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药剂进行防治。若防治潜叶蝇、负泥虫、稻飞虱、稻水象甲可用:3%阿维•高氯EC对水喷雾。若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可用:必杀螟,每亩用40-50ml,对水喷雾;苏特灵WP,每亩用50-60g对水喷雾。

2.3 主要草害防治技术

2.3.1 稗草 田间杂草以稗草为主,阔叶草及其他恶性杂草基数较低的地块,或田间杂草、稗草和其他杂草基本平衡的田块,每667㎡可采用53%苯噻酰•苄WP80-100g,在水稻插秧后5-7d,毒土或毒肥法施药,施药后保水3-5cm、5-7d。杂草1.5叶前使用效果最佳。

2.3.2 三棱草 田间三棱草等恶性杂草发生严重地块可选用二次用药法,第一次在返青后,每667㎡用53%苯噻酰•苄WP80-100g的用量;第二次单用吡嘧磺隆或苄嘧磺隆15g,在第一次用药后15-20d,以毒土法撒施,保水3-5cm、5-7d。

小麦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 篇7

一、小麦病虫草害的危害特点及其发生规律

1. 小麦蚜虫

是麦类作物的重要虫害。麦蚜危害是通过刺吸小麦叶、茎、穗汁液, 影响小麦正常生长, 直接造成小麦减产或绝收。蚜虫以孤雌生殖为主, 繁殖相当快, 几天内可暴发成灾。同时蚜虫具有迁移性, 小麦播种出苗后麦蚜便迁移至麦田进行危害。冬暖春早, 炎夏高温期短, 湿度大, 是造成麦蚜猖獗危害的原因。同时, 蚜虫还是其它作物发生病害的传播媒介。

2. 小麦蜘蛛

小麦蜘蛛主要是通过刺吸小麦叶片吸取细胞汁液和叶绿素。叶片受害后呈黄白色斑点, 造成植株矮小、穗小、粒轻。为害严重时, 叶片变成黄白色, 甚至枯死。温暖干燥, 秋雨少的季节是小麦蜘蛛的高发季节。每年的3月中旬到4月下旬是小麦蜘蛛发生的高峰期。

3. 小麦锈病

小麦锈病分为条锈、叶锈、秆锈3种, 小麦条锈病是小麦生产上发生最普病, 危害最严重的真菌性病害之一。病害症状主要表现为小麦叶上产生黄色和红褐粉状夏孢子堆和夏孢子病原菌。条锈病夏孢子都借气流传播, 在田间可多次侵染小麦。如气候适宜, 易于发生大流行。每年的3~4月份, 平均气温10~15℃左右, 且潮湿多雨年份是小麦锈病的高发季节。由于抗原较单一, 严重时可引起大面积减产。加之, 近几年由于品种抗性较差, 所以在气候适宜时易引起条锈病流行。

4. 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也是小麦上的重要病害之一。小麦白粉病和锈病一样, 也是一种专性寄生菌病害, 主要是因带灰白色菌丝覆盖小麦叶片表面 (严重时叶背还有白色霉层) , 导致小麦叶片呼吸作用增强, 光合作用降低, 碳水化合物积累减少, 从而造成小麦籽粒不饱满, 千粒重下降而减产。白粉病在潮河镇干旱少雨年份发病较重, 萌发的最适温度是10~18℃。

5. 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在温暖潮湿雨水较多的地区发生较重。小麦赤霉病从苗期到穗期都能发生, 引起苗枯、茎基腐、穗腐和白穗等症状, 其中以穗腐危害性最大。小麦赤霉菌的初次侵染源很多, 如带菌种子, 带菌秸秆、肥料、风雨等。病菌以菌丝形状潜伏在病残体上, 当气候条件适宜时便随气流传播在开花麦穗上进行侵染, 引起发病。小麦赤霉病菌丝发育的适温为22~28℃左右, 最低为3℃、最高35℃。每年的4月上、中旬, 小麦扬花盛期雨水多, 温度低, 日照不足, 相对湿度大, 是发生赤霉病的主要原因。

6. 小麦草害

为害小麦的杂草种类很多, 主要是鹅儿长、丝丝草、软柒草、锯锯藤等, 与小麦发育争水、争肥矛盾突出, 导致小麦缺水、缺肥、分蘖减少、叶片发黄、干枯、杂草丛生, 最终导致小麦穗小、粒少而减产。

二、小麦主要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1. 推广抗病品种

应极积推广使用科研单位和农业大专院校选育出的小麦品种, 如川麦系列、宜麦系列、川农系列等, 有利于控制小麦三大病害的流行。

2. 推广旱地改制

小麦要稳产、增产, 病虫防治是基础。主要推广“双三0” (1尺=33cm, 下同) 带状种植, 套种其他作物, 利用生物多样性抗病的原理, 增强作物通风、透光条件, 减少病原物侵染。少施氮肥, 增施磷钾肥。深沟高厢、排水降湿, 消除湿害。

3. 小麦三病一枪药

每年的3~4月, 无论气候干旱或气候潮湿多雨, 日照不足温度低, 都是小麦病害发生的高峰期, 这期间主要防治小麦的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等。可亩用50%多菌灵100g+20%粉锈灵100g对水50kg。每隔10天防治1次, 小麦一生最多防治3次。

(1) 防治小麦蚜虫

每年3中旬至4月下旬, 防止蚜虫上穗侵染危害是夺取小麦高产的关健。主要防治药剂有:亩用70%吡虫林1g或40%的乐果100g对水50kg防治。

(2) 防治小麦蜘蛛

可用药剂有20%达满灵或20%吡虫林·灭多威或15%扫满净防治, 亩用50g对水50kg防治。

(3) 防治小麦田间杂草

大豆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 篇8

关键词:大豆,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随着大豆种植面积的迅速增加, 在单产和总产不断提高的同时, 大豆的各类病虫草害也不断增加。依据发生情况, 采用农业栽培防治技术为主, 采取选择良种与药剂拌种的措施对病虫草害进行综合防治, 保证大豆的优质高产。

1 大豆胞囊线虫病

该病又称为黄萎病, 俗称“火龙秧子”, 在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胞囊线虫寄生于大豆根部, 直接危害根部, 受其危害后, 轻者减产20%~30%, 严重的达到70%~80%, 并且每年都有大面积地绝收。不同的大豆品种对大豆胞囊线虫有不同程度的抵抗力, 种植耐抗品种, 可减轻线虫危害造成的减产。合理轮作能有效地控制胞囊线虫病的发生, 如采取大豆与禾本科作物小麦、玉米、谷子等轮作。施足底肥, 提高土壤肥力, 可以增加植株抗病力。

2 大豆根结线虫病

大豆根结线虫危害大豆根系, 破坏根组织。被害根生长受阻、腐烂, 病株地上部萎黄、矮小, 严重者大豆成行、成片萎蔫枯死, 导致产量严重下降。该病属侵染周期长、流行速度低的病害, 宜早期防治。选用抗病品种, 合理轮作, 适当增施粪肥。药剂防治可用克百威3.75~4.50kg/hm2或硫磷4.5~6.0kg/hm2等均有明显防治效果, 可控制种苗期线虫第1代的初侵染, 能有效地保护主根。

3 大豆根腐病

该病在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感染, 出土前种子受害腐烂变软, 不能萌发, 表面上有白色霉层。在大豆开花结荚期为发病高峰期, 田间出现大量黄叶, 病株矮化、根系全部腐烂, 导致病株死亡。轻者叶片变黄, 提早脱落、结荚少、籽粒小、产量低。大豆根腐病在田间发生往往呈“锅底坑”状分布, 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的发病点。以农业防治为主, 与药剂防治相结合综合防治。实行与禾本科作物3年以上轮作, 适时晚播, 发病轻。及时防治地下害虫, 增施有机肥, 培育壮苗, 增强抗病力。还可用多菌灵、福美双和杀虫剂等大豆种衣剂拌种, 种衣剂用量为种子重量的1.0%~1.5%, 或用2.5%适乐时150m L乳油加20%陈普降40m L, 或小叶敌400~500倍液, 或2%万佳丰水剂300倍液, 或2%菌克毒克750m L/hm2拌种子100kg。

4 大豆食心虫

以幼虫蛀入豆荚食害豆粒, 常年虫食率10%~20%, 严重时可达30%~40%, 甚至可达80%, 而且影响大豆的品质, 降低等级。采用以农业防治为基础, 把农业丰产栽培措施与化学防治、生物防治有机地结合起来。选用抗虫或耐虫品种, 大面积轮作, 增加虫源地中耕次数。成虫产卵高峰期 (8月20日) 叶面喷洒菊酯类农药, 利用触杀和胃毒作用防治成虫。可用2.5%功夫乳油300m L/hm2、15%来福灵乳油300m L/hm2、20%速灭杀丁乳油450m L/hm2等防治。于成虫产卵盛期按30~45万头/hm2的放蜂量放赤眼蜂1次, 可降低虫食率43%左右。如增加放蜂次数, 还能提高防治效果。

5 大豆豆荚螟

豆荚螟的危害症状与大豆食心虫相似, 但蛀入孔和脱荚孔多在豆荚中部, 脱荚孔圆而大。应贯彻“防治结合, 防重于治”的原则, 把其控制在蛀荚为害之前。选种抗虫品种, 也可采用大豆与玉米间作。在成虫盛发期可用1.5%甲基对硫磷剂22.5~30.0kg/hm2, 喷粉灭蛾;在卵孵化盛期用90%晶体敌百虫1 000倍液, 50%硫磷乳油或50%对硫磷1 500倍液喷雾防治;在幼虫脱荚入土前可在地表喷药, 毒杀幼虫, 用90%晶体敌百虫800倍液、50%硫磷乳油1 000~1 500倍液、50%杀螟硫磷乳油1 000倍液、10%氯氰菊酯乳油2 000~3 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1 500~2 500倍液喷雾防治。

6 主要杂草

杂草危害是大豆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有马齿苋、狗尾草、野燕麦等。马齿苋为一年生肉质草木, 全体光滑无毛, 生命力极强, 被铲掉的植株曝晒数日不死, 植株断体在一定条件下可生根成活。狗尾草为一年生草本, 成株高20~100cm, 杆疏丛生, 直立或基部膝曲上升, 幼苗鲜绿色, 基部紫红色, 除叶鞘边缘具长毛外, 其他部位无毛。野燕麦为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 成株高30~150cm, 茎直立、光滑, 靠种子繁殖。在播种前应将与大豆种子混在一起的杂草种子进行认真清除, 小麦与大豆轮作, 前茬小麦播前进行深翻, 可深埋杂草种子。可用10%喹禾灵乳油600~1 050m L/hm2对水750kg喷雾防除。在大豆播种后出苗前, 用50%嗪草酮可湿性粉剂600~750g/hm2, 对水450kg进行土表喷雾, 或50%乙草胺乳油2 250m L/hm2, 对狗尾草和野燕麦防除效果好。还可用乙草胺与赛克津混用, 即70%赛克津可湿性粉剂300~600g/hm2+50%乙草胺乳脂2~3L/hm2, 对以上杂草均可防除。

参考文献

[1]郭庆元.大豆农艺工培训教材[M].北京:金盾出版社, 2008.

[2]敖万立.豆类作物高产栽培实用新技术[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3]胡国华.无公害大豆安全生产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

农业病虫草害防治原则及方法 篇9

农业病虫害防治的目的是保证农业植物不因病虫为害造成经济上的损失。在防治过程中从生态全局和生态总体出发, 以预防为主,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上, 确立最佳防治方案, 达到控制病虫发生目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法有5类, 即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机械防治和化学防治。

1 植物检疫

在自然界中, 各种作物病、虫、草害的分布都有一定的地区性, 其中有些危险性病、虫、杂草也可以通过种子、苗木、农产品的调运而传播蔓延。植物检疫就是植物检疫机构根据国家发布的植物检疫法规、规章, 对各地生产和调运的农作物种子、苗木及其他繁殖材料进行检疫检验, 防止危险性病虫杂草随人为活动传播蔓延, 保护农业生产安全的一种强制性措施。

植物检疫分为对外检疫和对内检疫, 这是为防止危险性病、虫、杂草随植物及植物产品在行政区域之间传播蔓延。比如甲地的蔬菜、水果、花生、粮食、苗木等农产品, 调出甲地前必须通过检验检疫, 合格后才能调运。同样乙地的农产品调入甲地前, 必须经过乙地植物检疫部门的检验检疫, 凭借调运检疫证书才能调运到甲地。

2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是通过一系列农业技术措施, 有目的地改变某些环境条件, 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和有益生物生存繁殖而不利于病虫发生的环境条件, 从而达到控制或减轻病虫发生为害的目的。农业防治在整个病虫防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它是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的基础。

农业防治措施大多可以结合耕作、栽培和管理技术的实施过程同时进行, 不需单独实施, 而且具有安全、经济、有效、不污染环境、易操作、防治规模大、效果持久性和综合性等特点。但也有明显的不足, 主要是不如化学防治那样有效, 其防治效果往往仅在某种程度上减轻病、虫、草的危害, 达不到根治的目的, 有些农业措施有时还可能与病虫害防治相矛盾。

农业防治的主要措施包括选用抗病良种、合理轮作、配方施肥、调整播期、降低播量、加强田管等。

3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有益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来控制病虫发生与为害的方法。这些可被利用的生物包括病虫的拮抗微生物、捕食性和寄生性生物等。害虫生物防治通常包括天敌的保护利用、人工防治和引移等3项内容。

生物防治法的突出特点是对人、畜、植物安全, 选择性强, 不污染环境, 无残毒, 不易产生抗药性, 成本低廉, 不伤害天敌。但生物防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见效慢的缺点, 防治效果常因气候因素的影响而不稳定, 应当与其他防治措施协调、配合使用[1,2]。

4 物理机械防治

利用病、虫的某些趋性、习性和行为等, 应用各种物理方法防治病虫害的方法, 称为物理机械防治。如防虫网、除草膜的应用, 用黄板胶粘杀蚜虫, 用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诱杀蛾类和甲虫, 人工拔除病株, 棉籽用“温汤浸种”法杀菌等。

该防治方法具有简便易行、成本低和不污染环境等优点, 既可用于病虫害的预防, 也可在病虫害发生时作为应急防治措施。这种方法一般投资大、费劳力, 但收效快, 不污染环境, 是综合防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5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利用化学农药对病虫草害进行防治的方法。化学防治突出优点是防效高, 往往只需使用少量药剂便可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见效快, 特别是当病虫草害已经大量发生时, 能迅速、及时地控制危害;药源丰富、使用方便, 防治对象广谱。因此, 化学防治仍然是目前综合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但化学防治也有许多弊端, 诸如病虫草容易产生抗药性、杀伤天敌、污染环境、产生药害、引起人畜中毒等[3,4]。

开展化学防治之前, 一定要做好病虫害发生的预测预报, 在病虫最薄弱的环节施药, 根据农药的各种施用方法和性质, 科学选用农药, 减少对天敌的影响, 不随意加大药液浓度。

在病虫草害综合防治中, 以农业防治为基础, 保护和充分发挥自然天敌等有益生物的控害作用, 合理应用物理防治, 在病虫草害发生达到防治指标而天敌不能有效控制时, 选择最佳防治时期和安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适时进行化学防治。实践证明, 协调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 因时、因地制宜地合理运用抗病虫品种和耕作栽培措施, 可以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6 结语

各种防治措施都不是万能的, 都有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 必须因地因时、因病虫制宜地协调运用各种防治措施, 才能取得最好的防治效果。各种防治方法应根据生态学和经济学的原则, 有主次地综合运用, 才能有效保持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和农业生产安全、持续、稳定、高产、优质, 对于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蔡东宏, 周建南.农业病虫草害的生物防治[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1994 (5) :1-2.

[2]丁俊杰, 黄瑞斌, 孙好亮.有机农业生产病虫草害防治关键技术[J].麦类文摘:种业导报, 2007 (9) :22-24.

[3]郑运章.有机农业中的病虫草害防治技术[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02 (10) :19-21.

水稻秧田及本田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篇10

一、基本情况

1. 西四镇位于辽河下游, 15个自然村, 地势平坦, 河淤黑土, 土质肥沃, 辽河水灌溉。

2. 西四镇粮食单产的再提高, 亩经济效益的再增加, 主

要依靠科技, 尤其是新技术组装集成, 包括高产高效优质抗病的新品种种植, 合理利用病虫草害防治技术是有效降低农药用量和防治次数, 发展无公害生产的重要措施, 而抓好生育期内病虫草害防治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水稻苗期防治病虫草害主要技术措施

1. 种子处理

海城市近几年采用的品种有“辽星系列”“沈农超级稻系列”“盐丰系列”生育期一般在156~160天之间, 海城市无霜期为160~165天。种子处理是防治作物种传, 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的主要措施, 具有安全、简便、经济、高效;也是确保苗齐、苗壮、苗均、苗全夺取丰收的重要保证。要求在浸种前几天在上午10点至下午14点进行晾晒种子2~3天后进行盐水选种, 捞出空瘪粒后, 将成粒种子用清水冲洗2~3次, 再放入清水中浸种5~7天, 种子消毒常用药剂有浸种灵、施保克、的确灵, 结合浸种对种子进行消毒, 可有效防治稻瘟病, 干尖线虫, 恶苗病。

2. 杂草防除

近几年海城地区免除了水稻本田育苗水资源的浪费, 实行家庭房前屋后园田旱育苗。育苗方式有两种:一是抛育钵体无纺布地膜双层覆盖育苗;二是塑料编制袋营养土无纺布地膜双层覆盖育苗。苗床除草剂采用1.2%丁扑粉进行床面封闭灭草, 待播后7~9天苗出齐后上水, 即保证苗齐壮无药害, 防治鼠害采用播种后盖布前每20平方米床面撒施50~100克5%甲拌磷或其它杀鼠剂, 防鼠效果较好。

3. 适时播种

以培育壮苗为前提, 结合育苗当时防治水稻青枯病、立枯病。

海城地区每年水稻播种的最佳时期在4月5日至15日;4月上旬至下旬平均气温为7.9~15℃, 最高气温22.4~20.4℃, 最低气温-1.2~2.3℃。气候特点是昼夜温差大床内温度随气温变化差异较大, 播种后4月25日至5月1日之间;小苗达到2.5~3片叶, 是种子离乳期, 也是青枯病、立枯病易感病时期。由于防治药剂使用不当加之管理不及时很容易造成死苗现象。为此播种时: (1) 应采用40%苗病清进行拌种, 每袋50克拌种15千克。 (2) 或采用3%恶甲水剂对水用喷壶浇床面进行土壤处理, 每500克浇40平方米。 (3) 或当秧苗长到一心一叶时用3%恶甲水剂500克浇40平方米床面。

4. 及时通风炼苗

适当补充水分, 控制温差, 增强秧苗抗逆性。园田旱育苗播后7~10天即可出齐苗, 由于每抛盘1~1.5千克营养土。床面易干, 保持土壤湿度十分必要以免中午高温烤苗, 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当秧苗长到1.5片叶后应正常通风炼苗, 控制好温度, 同时也防止阴雨低温极端天气对秧苗的危害。如果插秧前秧苗达不到要求, 应利用每天15~16时盖布抓尾温适当捂苗。插秧前4~5天加强管理适应外温, 给插秧打下基础。

5. 苗床合理施肥

施好送嫁肥, 增强秧苗抗逆性, 其目的避免插后大缓苗和死苗现象的发生, 秧龄期35~40天, 在育苗底肥充足的情况下, 苗期追肥包括送嫁肥1~2次即可, 养分基本上能够满足秧苗的需求, 送嫁肥用法最好是在插秧前一天晚上每20平方米床面干甩复合肥1~1.5千克, 然后少浇清水使之贴服床面, 然后随之插秧, 使肥料带入穴内, 即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又使之缓苗快。

6. 插秧前在苗床应预防稻瘟病、条纹叶枯病、稻水象甲的危害, 减少本田受害程度。

预防稻瘟病用40%富士1号1000倍液喷雾, 条纹叶枯病用25%扑虱灵500倍液喷雾, 防治稻水象甲用绿安800倍液喷雾。

三、加强本田管理

突出综合技术, 采用“三段五次”配方平衡施肥技术, 增强水稻抗逆性。尤其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强调生态, 经济环境学观点, 规范使用农药, 防止农药残留超标。

1. 首先防治好三种主要病害

(1) 条纹叶枯病。近几年来该地区条纹叶枯病发生有逐步上升的趋势。2006年全省任何水稻品种都不同程度发生, 发病地块发病率超过50%, 严重甚至造成整穴植株矮缩不能抽穗结实提前衰枯的现象, 减产50%以上地块也有出现。海城地区普遍发生较重。原因是: (1) 2002年以来3年间连续暖冬的气候条件给病毒越冬和传播的介体灰背飞虱以及毒源的积累提供了前提。 (2) 辽宁省抗病育种未针对直接抗条纹叶枯病品种。 (3) 生产者对条纹叶枯病分蘖早期侵染, 后期显症遗患严重侵染特性的认识尚欠明确, 难能做到适时防治。 (4) 缺乏针对病毒病效果明显的药剂。而在2007年3月4日骤降50年一遇的一场大雪, 使条纹叶枯病发生出现转折, 病毒病源越冬和传播介体灰背飞虱大大减少越冬存活量, 因之病害未形成较大流行。2008年由于冬季气温较往年偏高, 条纹叶枯病已有上升势头, 2009年势必出现潜在威胁, 2008年海城在此病防治上主要采用了:首先在苗床上用药, 在本田6月15日前后用25%扑虱灵集中进行喷杀。在水稻抽穗前破口期采用25%扑虱灵或噻杀丹大面积进行防治或采用2%菌克毒克3000~3750毫升/公顷对水750千克/公顷喷雾, 隔5~7天再喷1次, 防治有明显效果。

(2) 穗茎稻瘟病。此病是水稻减产的重要病害之一, 严重的地块可减产4成以上。由于种植品种抗性不同, 近三年来海城地区稻农以“盐丰47”系列品种做为当家品种, 该品种抗稻瘟病能力差呈垂直型, 一旦气候条件适宜感病或栽培管理不当就很容易大发生。在防治上用1%生石灰浸种, 可消灭种子本身所带病菌;加强肥水管理, 避免水稻生育后期大水大肥;消灭菌源处理病稻草和带病组织, 在田间发现得病病株, 应及时拔除深埋。防治方法:7月中旬用40%富士一号乳油1125~1500克/公顷喷雾进行预防, 并于水稻破口前再用75%三环唑300~375克/公顷对水喷雾效果更好。

(3) 纹枯病。西四镇于1964年开发水田是老水田区, 土壤肥沃, 技术管理水平高, 加之品种抗性和气候条件, 纹枯病每年发生都较重, 一般秋后收割前仅能保持到2~3片叶, 严重地块仅剩1片叶, 严重影响水稻产量。一般在防治上主要采用耙地后插秧前打捞菌核并带出田间妥善处理;实行浅湿水灌溉;在7月上中旬用75~105克/公顷井冈霉素制剂对水1125~1500克/公顷喷雾或泼浇, 病害严重地块可防治两次。

2. 虫害防治

海城地区主要影响水稻产量的虫害有两种。一是稻水象甲, 每年发生一个世代, 成虫幼虫均危害水稻, 孤雌繁殖;以路旁、荒草地、苇塘、坝岗、旱田附近的水田发生较重, 对产量影响较大在防治上以消灭成虫为主 (越冬代) , 在苗期插秧前喷1次杀虫剂, 插秧后5~7天用阿克泰60克/公顷对水喷雾;或采用撒滴剂甩入田中 (12%三唑磷+8%辛硫磷) 750克公顷, 采用联防统一的办法, 抓住最佳防治时期, 过晚效果不好。二是水稻二化螟虫, 每年在海城地区发生两个世代, 一般在6月中旬及7月末8月初田间发现成虫及时防治。常用药有45%杀虫双、90%杀虫单、18%稻丰灵等。

3. 本田除草

老水田区杂草种类繁多以禾本科杂草、莎草科杂草为多。一般田块用药两次: (1) 插前封闭, 用25%农思它1500克加60%丁草胺1500克/公顷, 施药后2~3天可插秧。 (2) 缓苗后用苯噻酰苄或用二氯苄1200克/公顷毒土法直接除草, 保水4~5天, 除草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2008年海城市气象局农作物生育期间气温资料.

草害防治 篇11

关键词:病虫草害防治;高效农业;挑战与对策

植保工作在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中要切实做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1 优质米、双低油菜等生产病虫草预警系统建立与控制

着重开展水稻条纹叶枯病灾变规律、稻飞虱抗药性监测与成灾机理、稻纵卷叶螟猖獗危害机制、主要病虫中长期预测预报与控制技术探讨,优质稻米产业化无公害安全生产中病虫草无害化治理技术开发与应用,抗性油菜菌核病的灾变机制、预警系统和综合控制技术探讨与应用,农田杂草发生演变新特点及其综合治理技术探讨与应用等7项课题,建立健全完整的系统测报办法,达到预报准确率达95%以上,农药成本降低三分之一,病虫危害损失小于3%,无公害农产品合格率达95%以上,亩增产增收300—500元的目标。

2 设施栽培、露地种植蔬菜产业化中无公害安全生产技术研究

积极开展设施栽培、露地种植蔬菜田灰霉病等多种病害发生规律及配套控制技术,水芹、花菜、甘蓝等叶菜类田斜纹夜蛾、甜菜夜蛾、菜青虫、小菜蛾等重大害虫的灾变特点及其预测预报技术,优质、高效无公害蔬菜产业化生产中病虫草无害化综合治理技术,葡萄产业化无公害生产中主要病虫草无害化综合治理技术,稻田立体养殖无公害生产中病虫草无害化综合治理技术,无公害蔬菜、优质稻米产业化安全生产操作技术规程的制订与应用等方面的研究,集成适合本地且行之有效的高效实用新技术,并进行大力推广应用,力争经济效益翻一番。

3 高效、优质新型植保药械替代和使用技术的探讨与推广

围绕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病虫草害防治的实际情况,实施产业化生产基地或重点村统防统治、专业机防代治示范工程。重点推广高效低毒、经济安全的农药品种、植保新技术,融先进技术于服务之中,大力推行统防统治,积极组织防治专业队和机防队,统一时间、统一药剂、统一方法、统一施药,提高防治效果。主要通过政府加大经费投入、项目补贴、机手自筹等形式,解决购买高效新型药械费用,逐步建立一支规模较大、设备完整、能征善战的机防队伍,同时辅助以专业使用和植保技术培训等措施,加快高效、优质新型植保药械和植保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速度,真正提高病虫草害防治效率和专业化防治服务水平。

4 切实加强植保体系建设的配置健全和保障

实施镇村植保技术培训工程全面实施对村植保科技人员、高效农业规模化的生产基地农户及种植大户在高效农业规模化生产过程中产前、产中、产后的植保技术专业培训工程,切实解决当前存在、专业不对口的被动局面,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更好地为高效农业规模化生产提供优质到位的植保技术指导服务。加强体系建设,配置专职植保人员,保证其专心、全心做好本职工作。

5 开拓创新植保科技,服务高效农业规模化

逐步建立探讨、开发、生产和推广融为一体的现代化企业,面对需要、紧贴实用,大力开展科研创新。一方面为了适应高效农业需要,积极研发高效综防技术,从而向农民提供更多的实用新技术,组织人员大力普及行之有效的成熟植保技术,充分提高技术普及率、应用率;另一方面积极组织科技人员针对农业生产中遇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进行深入细致和大量的试验研究:一是研究主要农作物和特种经济作物病虫草发生规律,二是进行科技创新和开发研究,储备植保新技术。三是适应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需要,积极研发高效低毒新配方。努力加快植保新技术、农药新品种、新剂型的开发研究,力求植保新技術与服务载体的配套推广应用,不断提高成果转化率,达到社会经济的最佳

效益。

6 充分发挥植保信息作用,促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可持续发展

对农业生产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新形势,全面加强植保信息工作,加大植保信息工作、新农药、新药械推广应用和安全用药技术的推广力度,促进我镇高效农业规模化可持续性发展,全面提升社会经济效益,做到一能节本增效,对高效农业项目实施病虫无害化治理;二能使农产品安全性提高,三能使生态环境改善。加强植保信息网队伍建设,规范病虫信息发布,加快信息传递速度发挥自身优势,不继丰富和创新信息传递形式;利用体系优势,搞好内部信息传递。利用职能优势,深入基层开展信息工作。利用技术优势,开辟信息传播新途径。建议政府要加大经费投入,切实解决好农村广播通响率,满足农民对植保信息需求。

总论

麦田主要病虫草害的发生及防治 篇12

1 小麦纹枯病

1.1 症状

小麦各生育阶段都可受害, 前期叶片底部叶片发黄, 植株基部叶鞘出现椭圆形水渍状病斑, 发展成为中部灰色边缘浅褐色的云纹状斑, 病斑扩大相连成典型的花杆症状, 以后逐步发展, 严重的纵裂, 病部上侧茎秆柔软易倒伏。轻者影响小麦灌浆, 形成大量秕粒, 重病株不能正常抽穗结实, 成为枯白穗, 甚至全株枯死。

1.2 发病规律

小麦纹枯病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或附着在病残体上越夏和越冬。纹枯病的发生与气候、栽培、品种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上年发病轻的则轻, 反之则重;雨水多、湿度大、播种密度高、速效氮肥施用量增加有利于小麦纹枯病发生流行。

1.3 防治措施

应选用感病较轻或有一定抗性的品种。药剂拌种, 如选用0.2%戊唑醇悬浮种衣剂 (配加0.6%高效氯氰原药) 按150~70进行即可。适期播种, 新沂市以10月10~15日播种为宜。播种早, 播量大, 田间群体生长过旺或密度较大, 田间小气候适宜纹枯病浸染。加强栽培管理, 防止田间积水, 降低田间湿度, 增施有机肥料及氮、磷、钾合理配合施用, 促使麦苗健壮生长, 增强抗病性。药剂防治可用40%纹霉星可湿性粉剂750g/hm2, 或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750g/hm2, 对小麦纹枯病防效较好, 一般在3月上中旬进行防治, 收效较好。

2 白粉病

2.1 症状

小麦白粉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 也可发生在植株叶鞘、茎秆和穗上。病部最先出现分散的白色丝状霉斑, 严重时可覆盖叶片大部。后期霉层逐渐由白色变为灰色至褐灰色, 上面散生黑色颗粒。病叶早期变黄, 卷曲枯死, 重病株常矮缩不能抽穗。

2.2 发病规律

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 随气温的升高, 在阴雨寡照、雨量充沛的情况下, 病菌迅速扩展蔓延, 加速危害。这一阶段是病菌的主要危害期, 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

2.3 防治措施

用20%粉锈宁750mL/hm2对水750kg喷施防治。

3 赤霉病

3.1 症状

新沂市赤霉病危害症状以穗腐为主, 先在小穗和颖片上出现水渍状褐斑, 后逐渐扩展到整个小穗, 病小穗随即枯黄;当气候潮湿时, 在小穗基部或颖片合缝处长出1层粉红色的霉状物, 空气干燥时病部和病部以上枯死, 形成白穗, 不产生霉层, 后期病部可产生黑色颗粒。

3.2 发病规律

病害发生受菌源数量和气候影响很大, 通常田间菌源量十分充足, 且在小麦扬花期遇上连续3d以上的阴雨, 就可导致病害的流行。

3.3 防治措施

在扬花至灌浆期及时开展药剂防治。药剂可选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kg/hm2对水750kg, 或40%多菌灵胶悬剂1 875mL/hm2对水750kg喷雾, 对赤霉病有治疗作用。

4 麦蚜

4.1 发生特点

常大量聚集在叶片、茎秆和穗部, 吸取汁液。小麦抽穗后至灌浆阶段, 麦蚜大量聚集在穗部, 吸食正在灌浆的麦粒浆液, 造成小麦成熟后籽粒秕瘦, 粒重下降。

4.2 发生规律

以卵在麦茬、杂草上越冬, 灌浆期是麦蚜为害最严重的阶段, 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春季气温偏高, 雨量适宜, 麦蚜发生较重。

4.3 防治措施

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50g/hm2, 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25g/hm2对水750kg喷雾防治。

5 红蜘蛛

5.1 发生特点

红蜘蛛又称麦蜘蛛。主要为害小麦、大麦等作物的叶片、叶鞘, 通过大量吸食作物汁液, 使叶片变黄, 乃至小麦严重减产, 甚至绝收。

5.2 发生规律

以成螨、若螨和卵在麦株及杂草上越冬。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虫量大, 危害重, 4月下旬虫口数量消退。越夏卵10月开始孵化危害秋苗。

5.3 防治措施

可用50%三氯杀螨醇、73%克螨特或20%哒螨灵1 000~1 500倍液喷雾防治。

6 杂草防除

冬前防除一般掌握在杂草基本出齐时使用, 在杂草出齐的情况下越早越好。一般在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 天气晴好、气温偏高的年份12月上旬仍可施药。春季防除一般在3月上中旬, 防除时间宜早不宜迟。以硬草、看麦娘、野燕麦等禾本科杂草为主的麦田可使用骠马、精骠、金马、世玛等除草剂, 对硬草、网草等难除性杂草为主或密度偏高、草龄偏大、施药偏晚的田块, 可适当增加麦极、骠马、精骠、金马等除草剂用药量。以婆婆纳、播娘蒿、麦家公、繁缕、猪殃殃等阔叶杂草为主的田块, 可选用苯磺隆、噻磺隆、使它隆、快灭灵、巨星、二甲四氯等茎叶除草剂。对禾本科与阔叶类杂草混生的防治, 可选用对2类杂草都有效的绿麦隆、异丙隆除草剂进行防除, 也可用阔叶性除草剂和禾本科除草剂混合使用进行防除。

(1) 使用播后芽前土壤处理剂异丙隆、高渗异丙隆等, 要注意按使用说明加足药量, 对足水量, 对水不低于750kg/hm2, 均匀喷雾。连阴雨天多, 降雨量大, 特别是低洼积水田块禁止使用绿麦隆、乙草胺等药剂。

(2) 使用苗后茎叶处理剂掌握宜早不宜迟的原则, 在杂草基本出齐 (二至三叶期) 后即可用药。冬季施药要抓住冷尾暖头突击用药, 禁止在寒流来临前或寒流期间施药。稻套麦田要撒盖土杂肥或炼苗7d后施药。

(3) 喷药时要选晴好无风天气, 喷雾要均匀, 不能重喷或漏喷;骠马、新骠只能用于小麦田, 大麦田禁用;小麦拔节后禁用异丙隆、二甲四氯;施药前后要彻底清洗器械。

摘要:介绍了麦田主要病虫草害的发生规律, 并提出防治措施, 以期为小麦病虫草害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麦田,病虫草害,症状,发病规律,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植物保护站.农作物主要病虫害预测预报与防治[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 2006.

[2]陆代森, 陆松静.秋播期间小麦病虫草害综防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7 (22) :81, 83.

[3]王传尧.麦田病虫草害综合防治[J].安徽农学通报, 2006 (8) :155-157.

[4]焦素环.小麦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J].河北农业科技, 2008 (9) :20.

上一篇:数学交流下一篇:执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