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的地域性

2024-10-19

当代艺术的地域性(通用12篇)

当代艺术的地域性 篇1

摘要:东北文化自古以来以其独特不同于“关内文化”的人文景观而闻名于世。其自身不仅地大物博,在这片黑土地上成长的一批批艺术家通过他们孜孜不倦地探索逐渐形成了地域性的油画艺术风貌。东北油画艺术凝结了地域性的文化品格,是东北人性格、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浓缩,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地域文化对本土油画风貌的决定性作用。

关键词:东北油画,本土文化,文化品格,地域性特征

油画作为外来画种,它所根植的文化语境显然与中国不同,而在油画真正进入中国之后它很快地便与本土文化语境相连结,逐渐诞生出油画民族化、油画本土化的历史命题,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油画的艺术风貌会受到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经济水平以及人文风貌的影响,这种地域性的差异直接影响了艺术家的创作语言和艺术风格。许多艺术家都被植入了具有地域性特征的文化形态和艺术性格后,才创作出了符合他自己独特生命体验的作品。

对于东北地区而言,它有着区别于“关内”截然不同的文化面貌,东北地区早期的原住居民以女真族、契丹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为主,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这些民族有的逐渐消亡,有的逐渐与汉族融合,有的顽强不拔地生存了下来。不论如何变迁更替,东北人骨子里深刻的东北情结确实是心中挥之不去的烙印。东北地区形态多元的民族结构、沃野千里的地理环境、天寒地冻的气候特点,塑造了东北人豪迈、粗犷、率真的人文性格,更塑造了东北人强烈的地域认同感,这种根植于本土文化的民族心理,使得东北地区的油画家们的作品中或多或少都透露出一些相似的画面语言和艺术特征,那种极具地域风貌的乡土气息,都只能根植于东北油画家们内心最真诚的感受。

新中国成立后,东北地区作为全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其在文化艺术领域的发展也较为迅速,随着鲁迅美术学院、吉林艺术学院等一系列高等艺术院校的建立,东北艺术家们率先开始了对具有本土人文风貌的地域性油画的实践与探索。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文艺领域的思想解放进一步推动了东北油画的本土化进程,彼时东北艺术院校的许多油画家便自发地结成艺术群体,其中宋惠民、广廷渤、郭晓光、赵开坤、宫立龙、王洪章、张伟时等艺术家更是东北地域性油画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许多作品都为东北地域性艺术风貌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文化基础。例如:毕业于鲁美油画系的广廷渤于1981年创作的《钢水·汗水》在全国美展中获得大奖,整部作品表现了一位东北画家对老工业基地这一东北文化符号的深刻思考与赞颂。同样出身鲁美的宫立龙的油画作品充满了浓郁的黑土地气息。其代表作《快乐乡村人》系列人物造型夸张又不失风趣幽默,笔触豪放泼辣又不失艺术规范,将东北人豪迈、直爽的性格以个人化的画面语言呈现出来。郭晓光的表现性风景写生用粗犷豪迈的笔触和颜料层次的堆叠表现出东北艺术家内心普遍存有的豪爽艺术气质。赵开坤的代表作品《长白老林》《通向长白山的路》等让人感受到艺术家内心颤栗的情怀和饱满的艺术力量,东北寻常山野中的景致经过赵开坤的处理便赋予了它们独特的诗性魅力。王洪章的作品《我的父亲1945 1975 2007》这幅三联画作品便是他对自己父亲一生中几个重要时间节点的个人感悟,作者通过三种不同的色调衔接将身为革命军人的父亲青年、中年、老年三段生命历程的精神状态进行主观意写,表达出国家意志下个体生命所作出的巨大牺牲,也反映出了革命年代父亲宽广博大的胸怀,这幅作品所描绘的图景犹如一部跨越了半个世纪的生命纪录片,让观者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勾起了那个浪漫年代的片刻回忆。而张伟时的油画《冬捕》系列则重点关注东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查干湖冬捕,观看他的作品,与其说是在感受一幅盛大的冬捕景观,倒不如说是在感受这种景致背后所蕴含的东北人豪迈、粗犷、朴实的人文性格……,以上所列的这些艺术家只有他们才能够真正体会到东北文化的真正核心意涵,也只有他们才能够创作出符合东北地域性特征的艺术作品。

由于地缘政治和文化因素的关系,东北油画早期受到俄国油画的影响较为巨大,尤其是以列宾、苏里科夫为代表的巡回画派的现实主义风格,极为明显地反映在东北画家的作品上。这种题材鲜活、直接,重视画面体积感的刻画,使得东北画家在绘画过程中往往会在造型上追求偏敦实、厚重的形象质感。由于东北人向来偏好鲜艳明亮的大红、大绿,这就直接影响到现在东北人的审美情趣。明亮的色彩在白雪的映衬下显得耀眼夺目,对比极其强烈,形成了具有东北当地独特的色彩质感。这种色彩里又包含着东北人性格中的朴实、豪爽、热情、率真和幽默。东北人性格粗犷、豪放,在绘画过程中选取造型上偏向敦实、厚重的形象质感。这也是东北地域油画的另一大特点。将艺术创作中遇到的问题以思想作为载体,探索、思索艺术更本源的问题。这些艺术群体给东北油画带来不同的风格。

东北地域性油画的艺术家们尽管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不尽相同,但贯穿其作品中的始终是表现与写实相容,张力与严谨并存的综合性艺术面貌。他们的作品往往以写实语言为依托,但若真正细细品读他们的画面,却发现他们的写实性绘画竟与客体世界的真实有着相当程度的距离,每一幅作品似乎都在陈述着一种生动而又冷峻的个性语言。同时他们对写生的迷恋非同寻常,当代油画家几乎没有不写生的,常见大笔一挥,习作一堆,然而功夫毕竟不是艺术。但纵观东北油画家们的写生作品却少有恣意妄为的习作气,而是具备了一种空灵疏秀的创意和灵动,他们在写生过程中对对象的把握有着超乎常人的敏感,能够抓住模特或景色最为感人的刹那瞬间表现在画面上,所追求的已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形似或神似,而是在看似对称与合理的表象中寻找不对称的艺术法则,并寻求略有稚嫩的偏移,他们始终把内心的真实感受当作表达的原始动力,在他们的作品中对象的本体已经不再是清晰可循的简单路径,而是其内心世界以及心灵深处的感悟。这种对物象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并非常人能及,而是由艺术家本人的学养、功力、情感、气质等因素综合才能形成,它已不再是客观世界的纯粹映像,而是包含了经过艺术家加工后所形成的主观意象。这可能源自于东北艺术家们直率坦荡的性格,他们更愿意用虔诚的态度去面对所描绘的景物。

可以说,东北地区独特的地域人文风貌,塑造了这个地域艺术家们的风骨和气质。在当代艺术观念大行其道的今天,这个活跃在黑土地的艺术群体始终保持着架上绘画的创作状态,让我们在艺术思潮不停更新的今天重新思考艺术的本质和纯粹性。以往人们对东北的印象往往都是落后蛮荒、天寒地冻的原始自然状态,正是因为这些本土艺术家们一代代的努力,使得东北油画在国内艺术界取得了一席之地,使得人们逐渐开始关注东北人的艺术精神和文化状态,也让人们对东北文化的印象有了很大的改观。最后我希望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艺术家们还可以创作出更多符合本土文化气质的作品,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和生命力出现在世人面前,并以开放和包容的姿态走向世界,让世界感受到当代东北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和表现力。

参考文献

[1]王洪章.当代实力派艺术名家作品集——王洪章[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3.

[2]刘福鹏.重构地域性的东北油画[J].艺术研究,2009(3).

[3]吴婷婷.东北地域性文化影响下的鲁美油画创作[J].美与时代(中),2011(4).

当代艺术的地域性 篇2

2.1文化特色的应用

商家和消费者一直钟爱着具有文化特色的商品风格形式,在商品类型已经固定的情况下就要依靠包装来进行地域文化特色的灌注。文化特色的应用需要设计者总结出产品的具体特点,并对地域文化具有充分的了解,将二者巧妙和谐的融合在一起,再具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设计构思一定不能局限在地域文化当前的圈子内,时代永远处在前沿不断进步着,消费者的购买倾向一半来自于包装的吸引力,新颖的设计和创新的内容往往更能提起消费者的兴趣。所以在包装设计中一定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性,在传递出商品文化的基础上,用更具新意的创意内容,让传达的信息更为生动、可信,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第二个方面,就是对于同类商品要进行一定的揣摩。包装设计师在设计之初必须要对产品进行细致分析,包括产品的内容、特点、生产背景和企业文化等特征,只有将这些内容透彻的了解和分析,才能使最终的设计结果令人满意,得到企业和消费者的认可。相同的产品往往其生产企业具有不同的企业文化和背景,也会因为这些因素造成或多或少的销量影响。于是,在同类商品竞争中,设计师考虑的是包装的文化价值,可以在实用价值上进行升华,创造出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文化因素,从而在市场中获得更大的优势。第三个方面,包装设计要对消费者的人群进行考虑,企业生产出产品往往就已经为产品做好了充分的市场定位,其消费人群已经被固定。包装设计作为一个需要被多数人所认可的实用性艺术,尤其需要获得消费人群的肯定,发挥其存在的基本价值,所以,设计者要根据文化特点,充分了解市场消费人群的消费心理,站在消费者的位置进行考虑,使设计出的内容与消费者的思想完美契合,充分调动消费者的兴趣和欲望,针对消费人群的操作是否成功对包装设计的成功与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最后一个方面是商品的产品地位。之前所说的是企业已经为产品做好了定位的情况,而在企业并没有制定产品定位的情况下,这就需要包装设计的过程中,根据文化特点对其进行市场定位。包装上的定位效果具有灵活多变,且层次丰富的优势,优秀的设计可以使不同团体的人群在不同的心理活动驱使下产生购买欲望,拓展消费人群也是包装设计的一大基本内容。

2.2地域文化在现代包装中的表现形式

包装设计作为销售的助力,除了考虑其基本的商品保护意义和进一步深化得到的宣传性意义外,还要特别注意体现出商品的地域性特点,而地域文化的表现特点往往存在于图形、色彩和文字这三个方面。首先是图形的设计。在现代包装艺术设计中,好的图形设计在于直接的视觉效果和持续的瞩目效果,也就是说,融入地域文化的包装设计需要第一时间捕捉人们的眼球,准确简洁地表达出主体思想,使人们更为自然的理解和接受图形内容,得到其传递的地域文化特点和产品信息,同时通过独具吸引力的图形效果,将人们的目光更长时间的吸引,产生更强的消费欲望。所以,包装图形的设计上要做到准确的传达信息和极大的吸引力,引导消费。利用消费者对待商品外形的感性判断,通过地域文化的有效融入,使包装的设计符合了这一基本的需求,让观众主动调动想像力,在接受设计信息内容的同时产生丰富的联想,将包装的内容不仅满足了设计意义,还增添了趣味性和文化性,获得了更多的人文气息,展现了地域文化和商品的现代设计文化的个性和魅力。文字一向是传达思想、交流感情和信息的重要手段和基本方法,其作为一种符号,承载着无数信息,是商品包装上不可或缺的元素,也是包装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运营字体可以突出表达地域文化的形象和精神气质,具有极佳的代表性,由于其识别性较强的特点,文字的设计可以满足各种包装设计中不同的需求,足以应对各种不同的市场需求状况,拥有丰富多彩的精神力和感染力,是文化的表达与灌注。在色彩方面,色彩最能够表达人的情感,也是视觉效果的决定性因素,人们识别事物、认识世界依靠的就是色彩,不同的色彩构成也能给人带来不同的情感变化,作为构成美感的重要因素,色彩的应用往往极为鲜明浓郁。在包装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的设计需要注重的一点就是文化的特点的醒目性,是否能够顺利让人们识别,从而使消费者产生情绪上的调动。另外,色彩上的联想和暗示作用是充分传达信息的有效手段,正确的运用可以使地域文化的表达事半功倍。

2.3地域文化的包装品牌设计

地域文化在设计中具备出色的影响力,其不仅仅是一方的文化特色,更应当是一个区域的品牌代表,将区域文化的内容联合起来,透过形式感受文化的本质精神,赋予整个地域的商品圈更高的格调,也就是对地域文化和包装设计的总体升华,建立地域文化的品牌设计能够使时代特征更为明显,也同样使包装设计的影响力更加强大。综上所述,现代包装设计在地域文化的运用上不能拘泥于传统,具体运用的过程中应当在文化传统风俗的尊重基础上进行升华和个性化的体现,传达出不一样的文化内容和特质,从而在满足了包装设计的基本原则的同时,完成了文化传承和弘扬的义务与责任。

结语

现代包装设计作为商业文化表现的重要形式之一,其实用价值及艺术价值日益高涨,使得人们对其的关注也不断提高。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进步,地域文化作为民族文化进步和发展的特征表现,社会的进步是其基础和积淀,是时代特征的重要体现。将地域文化运用到现代包装设计之中,能够更好地将产品特质进行升华,达到更好的销售效果和深远的文化意义。

参考文献

[1]许理林,蒋晓丽.关于地域文化对现代包装艺术设计的影响[J].神州,,(11):22-22.

[2]王锐.民族地域文化对现代包装设计的影响[J].民族艺术研究,,23(3):102-107.

[3]陈勇军,钟丹.民族文化对现代包装艺术设计的影响[J].中国科技博览,,(4):266.

探析地域性对民间艺术的影响 篇3

民间艺术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文化门类,在中国艺术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民间艺术的形成与发展的研究,对于丰富中国艺术文化的研究发展及传统与现代设计的融合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民间艺术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发展与传承中,以其自身的独特性,独立但又存在于艺术文化长河中。民间艺术,作为一项独特的民间艺术的表达形式,其形成和发展与人们的生活习性,地理环境,历史人文等地区特色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地域性对民间艺术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地域性又是民间艺术的“个性”表达之处。本文将从地域文化入手,以陕西凤翔泥塑为例,对民间艺术的形成与发展进行论述,促进民间艺术的研究发展与保护。

历史人文环境对民间艺术的影响

对于地域特色的研究,首先考虑的就是历史人文环境对研究对象的影响。对民间艺术产生背景及发展脉络进行梳理是极其重要的一步,也是研究对象所具有的重要吸引力。同时,相同的民间艺术,在其所处的不同的历史人文环境下,其产生的形象也有着明显的不同。但是民间艺术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紧密相连,虽作品表达形式多样,性格丰富,但所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美好愿景都是相通。比如在色彩的表达上,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在阴阳五行的色彩理论下,对于黑、白、赤、青、黄五色的认识有着不同于现代的色彩理论研究结果。如刘熙在《释名》卷二中写道:“青,生也,象物生时之色也;赤,赫也,太阳之色也;黄,晃也,晃晃日光之色也;白,启也,如冰启时之色也;黑,晦也,如晦冥之色也。”此外,色彩本身的指代性,如红色驱邪,黄色富贵,绿色长青等,这种明确的指示性是老百姓长期以来形成的共识并被普遍接受。

在陕西凤翔泥塑中,虎是泥塑造型的主要题材。如孩子满月长辈送坐虎,目的在于对孩子长命百岁,吉祥富贵的祝福。同时,虎的形象威严,包含了镇宅、护子 、增寿 、避邪 、吉祥等诸多功利趋向 。泥塑虎的设色为黑、白、赤、青、黄五行五色,饰有吉祥富贵的图案,人们把渴望得到的五富 (富、禄、喜、寿、财)全部都表现在老虎身上。虎的造型简练,主要以鲜艳的色彩来表达人们对于其形象的寓意,色彩成为泥塑造型表达的主要符号。在民间流行这样的俗语:紫是骨头绿是筋,配上红黄色更新,所以凤翔泥塑生动的形象,不但需要造型的支撑,更加需要色彩的填充。

由此可以得出,民间艺术在特定的历史人文环境下,其产生与发展所表达的意愿不仅仅是为了消遣,同时也代表着对美好生活的意愿的表达。

地理环境对民间艺术的影响

地理环境能够对人们的审美和艺术风格产生深刻的影响,研究对象的产生与发展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对民间艺术所处的地理特色进行剖析,可以使我们对其传承与保护有着更加深刻的了解与认识。

陕西位于我国西北部,黄河中游,年降水量低,半干旱气候,这些独特的地貌特点形和气候特征形成了陕西特有的环境特征。相传,凤翔泥塑的产生是在明朝的时候,朱元璋的军队驻扎在六营村时,其中的江西士兵有制陶的手艺,闲暇时,就会利用当地特有的板板土制作泥玩具,并且为这些泥玩具上色。但也有一种说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陕西凤翔泥塑的雏形就已经产生了。不过,无论是何种说法,这都说明了凤翔泥塑的形成,与当地的板板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正是因为板板土的粘性,才使泥塑的形成有了实质的条件,这也为后来泥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黄河流域文化大多以农耕为主,在这样的环境下,饱和而热烈的色彩成为首选,虽然在历史发展中,色彩的选择也在发生着变化,但其自然奔放的色彩基调却一直如初。陕西凤翔正是处于这样一个以黄色为主色调的环境之中。黄色所表达的意愿为收获与幸福,作为靠天吃饭的地区,人们辛苦的劳作希望能够换回良好的收成。比如红色代表热情与红火,绿色象征生命与希望。因此,凤翔泥塑强烈,夸张的个性,有意味的型、色结合的艺术形式,淳朴、热烈的艺术内涵,深受人们的喜爱。

所以,民间艺术无论在造型还是色彩的选择上,都在根据自身所处的地理环境做着改变。

结语

民间艺术的产生与其所处的大背景下人们的观念是分不开的,其形成往往与民间艺人的生活背景和环境密不可分,同时作品中掺杂着民俗,神话,道德信仰等多方面因素。所以,在这样的思维基础下,产生的民间艺术就非常具有地域性的民俗文化的特征。并且,从字面上理解民间艺术就是从人们生活劳作中为了满足自身生活和审美需要而产生的艺术形式,所以民间艺术的产生与人们所处的地域环境特征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们以天然材料为主,就地取材,以传统的手工方式制作,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与民俗活动密切结合,与生活密切相关。民间艺术作为百姓美好寓意的载体,归根结底,无论环境如何改变,表现方式如何变换,其目的就是为了填充百姓的精神世界,丰富人们的生活,将对美好生活的愿景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艺术作为文化的分支,其作用不仅能够体现百姓的审美,同时能够将人们的精神世界通过特定的物像表达出来。所以针对地域性的民间艺术的研究,了解民间艺术深层的文化内涵,不仅能够唤醒人们对即将消失的民间艺术的保护,也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传承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对于弘扬民族的本土文化,是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

(作者单位:西安工程大学)

浅谈环境艺术设计的地域性遵循 篇4

环境艺术设计是近几年来越发蓬勃发展的一个行业, 它本身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 但又通过多样的表现手法营造出具有特定精神内涵的空间形态, 反映使用者的心理。这样就把越来越多的时尚潮流和科技元素赋予给这个专业本身。环艺的建筑的设计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建筑设计, 这门专业的加入是为了让我们在做室内外设计的时候更加有统一性, 更好的理解空间的功能性、复杂性以及多样性。作为艺术, 它比建筑艺术更巨大, 比规划更广泛, 比工程更富有感情, 它是人与周围的人类居住环境相互作用的艺术。

环境艺术设计广义上分为:室内设计和室外空间设计, 狭义上就是指室内设计。室内设计就是为特定的室内环境提供整体的、富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它包括概念设计、运用美学和技术上的办法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室外有园林设计, 景观设计, 建筑外观设计, 绿化设计, 城市雕塑, 商业用地环境规划等等。即以研究和设定室内空间、光色、家具、陈设诸要素关系为目标的室内设计, 和以研究和设定建筑、绿化、公共艺术、公共空间和设施诸要素关系为目标的环境景观设计。例如威廉·莫里斯的“红屋”, 住宅应用了很多哥特风格的细节特点, 如塔楼、尖拱入口等摒弃维多利亚时期那种为装饰而装饰、漠视设计的基本原则的建筑、设计风格, 只需简单的设计, 要“装满中世纪精神”, 外观造型和室内都遵从师承自然的原则, 只不过建筑还处于手工制造, 而到了现代主义时期, 弗兰克·赖特提出“有机六原则”:1) 简练应该是艺术性的检验标准;2) 建筑设计应该风格多种多样, 好像人类一样;3) 建筑应该与它的环境协调, 他说:“一个建筑应该看起来是从那里成长出来的, 并且与周围的环境和谐一致。”4) 建筑的色彩应该和它所在的环境一致也就是说从环境中采取建筑色彩因;5) 建筑材料本质的表达;6) 建筑中精神的统一和完整性。流水别墅是现代建筑的杰作之一。别墅的室内空间处理也堪称典范, 室内空间自由延伸, 相互穿插, 内外空间互相交融, 浑然一体。流水别墅在空间的处理、体量的组合及与环境的结合上均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为有机建筑理论作了确切的注释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已迈进一大步, 芬兰设计师阿尔瓦·阿尔图在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强调有机形态和功能主义相结合, 玛丽亚别墅被称为“把20世纪理性构成主义与民族浪漫运动传统联系起来的构思纽带”。在设计中广泛采取自然材料, 特别是木材、砖这些传统材料, 建筑作品具有与众不同的亲切感, 开创了现代建筑人情味的可能性。他在“民主功能”下探索出一条人性的道路, 使环境艺术设计不断延续发展至今。

环境艺术设计从名称上来看是新兴专业, 其从历史上看却渊源已久, 不过在艺术设计分划之下更加明确了。其与环境相和谐的概念带入至今, 已幻化得更加具体、更加明确。其中地域环境元素和以建筑相结合的民族元素最为独特, 也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民族风格的环境设计活动是审美与实用相结合的产物。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 并不能随意发挥其审美意识活动, 必须首先从实用出发, 遵循不同空间的功能特征并对其进行整合, 与此同时满足人们的审美情趣, 设计师在这项系统而复杂的设计过程中充分运用自身对民族文化的领悟以及现代人体工程学的原理, 讲究室内环境的宁静、清新、亲切, 创造出符合使用者心理和生理机能要求的, 达到最大优化的民族风格的美的环境。环境艺术设计师贝律铭先生设计的香山饭店则在一个现代的建筑物上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 香山饭店建于北京西北郊20多公里处的香山公园内, 此地风景自然天成, 古木、流泉、碧荫、红叶, 这决定了香山饭店以其园林和民居的典型性格融合在它所处的环境之中, 结合地形, 巧妙地营造出高低错落的庭院式空间, 匍匐在层峦叠翠之间, 如同植物漫地生长。这座依偎在香山怀抱的建筑, 为了保留珍贵的古树, 局部建筑形体错动挪让, 在造型上获得了园林建筑的性格。它具有亲和力的江南民居的外部造型和西方现代建筑原则与中国传统的营造手法, 巧妙的融合成具有中国气质的建筑空间。贝律铭先生说:对建筑创作者来说, 更为重要的则是找到正确的民族化道路, 使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形式与风格。中国范围内部各地区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的地理空间, 其独立的地理空间有着相对于其他地域的地域特征, 地域性的差别具体表现为:1) 客观的存在的地形, 地貌的区别;2) 处于该地域的人类社会的社会活动形态, 社会群体的价值观念, 生活习惯, 生活方式, 审美观念, 文化传统等。地域文化的存在是不可能改变的事实,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有差别, 中国文化与其他国家的文化有差别, 中国内部各地域各民族文化也存在差别。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人类自身有目的的改造自然的创造性活动, 目的在于为人类自身创造更好的生活方式, 满足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生存, 生活, 发展的需要。从文化层面来说人的设计更多的在于获得精神上的享受。环境艺术设计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受到地域性特征的限定与影响, 设计活动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及设计的结果作为文化的载体又体现地域文化的个性特征, 美学法则运用必须与场所的使用性相符合, 并与审美主体的意志、性格、趣味、审美心理需求等相符合。这样才能达到一个理想境界, 让使用者真正得到美的享受, 也使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恰当的融人民族元素、合理的运用美学法则成为一种必然。

环境艺术设计中文化元素应用都应体现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 因此在现代的环境设计中越是优秀的设计, 越重视地域文化, 被世人和社会认可。文化界流行一个通用原理。既“文化越有民族性就越有国际性。”鲜明的地域文化能营造环境艺术设计的个性化, 一个成功的环境空间, 应该重视其地域文化设计, 是指给环境空间的使用者鲜明的地域信号特征, 可见文化元素运用是环境艺术设计中一个重要的手段。

摘要:伴随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 建筑的地域性特色逐渐突显出来, 使人们更加注重环境艺术及人性需求对建筑设计地域性的影响.本文从两者互相协调、促进的关系及环境艺术对建筑设计地域性的影响因素出发, 对建筑设计地域性的实践进行了思考和实践分析.

关键词:环境艺术,地域性,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兆丰, 厉晓飞.环境艺术设计受地域文化的影响探析[J].大家, 2011 (14) .

[2]王绍, 冯四清.地域性建筑的设计理论分析[J].安徽建筑, 2012, 19 (4) :13-14.

当代艺术的地域性 篇5

关键词:地域文化;建筑造型;建筑空间语言;场所;建筑符号

引言

近三十年是中国建筑迅猛发展的时期,城镇化的推进加之全球化的深入使得越来越多的建筑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拔地而起,一时间,写字楼、商住楼等遍布各地。然而,在建筑业过快的发展中却出现了建筑设计千篇 一律、缺乏一定的辨识度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国内设计环境存在项目设计周期过短的问题,建筑师没有能够深入研究各地的地域文化,缺乏对当地风土人情的了解,设计出来的建筑就显得与周围环境无关,似乎放在哪里都可以,放在哪里都不合适。另一方面是国际文化对于国内建筑设计的影响,例如现代主义国际化范式的滥用。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来往日益密切,现代主义国际化也成为一种时尚潮流,成为了越来越多建筑设计师的审美追求。然而,如果草率地将现代主义国际化的外衣套在建筑上,就不能体现出建筑原本要展示的内涵,建筑千篇 一律,涉及到的文化也就肤浅了。此外,境外设计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不高,他们的设计往往个人风格突出,也使得建筑缺乏辨识度。

1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祖先所创造并得到继承和发展的富有鲜明民族特色和优良传统的文化。本文所关注的地域文化主要是经过历史积淀而存在于当地能对建筑创作产生影响的优秀文化。在设计中,如果将地域文化融入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够避免建筑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的问题,并解决上文中提到的“建筑没有特色,千篇 一律”问题,提高建筑的辨识度。同时,融入地域文化的建筑,更具有文化传承上的意义。

2中国当代博物馆

环境艺术设计的地域特征 篇6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长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逐渐形成了各自的地域文化,同时由于地域的差异,文化之间也存在着差异,这就是地域特征,而环境艺术设计则是通过一定的组织以及围合手段,对空间界面进行艺术处理,再结合自然光,人工照明,家具以及饰物的布置和造型等设计语言,以及植物花卉,水体,小品以及雕塑等的配置,使建筑物的室内外空间环境体现出特定的氛围和风格,以达到满足人们对使用功能以及视觉审美上的要求和需要。

地域特征的概述

地域特征主要指的是在某个地域内由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共同组合从而形成的一种特征,一般情况下,自然因素主要是指气候环境和水文等,而人文因素主要是指历史沉淀以及文化内容等,在这其中自然因素的水文对地域特征的形成有非常大的影响,地域特征包罗万象,同时又有非常鲜明的特点,第一个就是具有区域性,研究地域特征必须在一定特定的区域范围内,第二个就是人文性,通过人类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活动,与自然和谐共处,形成特定的地域文化,第三个就是具有综合性,也就是说分析地域特征不仅包括经济,人文以及科技等方面,还包含其他方面的事务,它们之间相互关联共同形成地域特征的各种条件,以此造就了地域特征。

环境艺术设计的地域特征分析

中国传统环境艺术下的地域自然观。环境艺术设计涉及的面很广,主要包括城市,景观,园林,建筑以及室内装饰装修等方面,包含人居环境的系统规划和不同场所的设计建造,在这方面表现最明显的就是我国的传统建筑,尤其是园林建筑最讲究与自然协调和谐,讲究环境艺术,从而达到天人合一,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我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下来所形成的文化对环境艺术的影响非常大,其中汉代的园,圃,囿等字体都是由象形文演变而来的,从外表就可以看出,字体的外框表示范围,形容地域界限,而且以园林文化来比较,我国的就与国外的有所不同,都有各自的民族地域特点,我国的园林建筑多以山水,花木,屏联,题刻以及雕塑等装饰共同组成一种美伦美焕的艺术品,除了具有实用居住性之外,还具有观赏游览性,而且我国的园林建筑讲究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性,既要有自然意境,还要有人文特色,以诗情画意为最终追求,而国外的园林建筑就没有这些山水,花草等艺术表现形式,它多是通过人与自然相对的形式来表现,通过人来对自然进行人为加工,比如欧洲皇家园林,多是把树精心修剪成规矩整齐的各种造型,把花草排列成各种看上去整齐的图案花纹,然后再配置相应的雕塑作品,整个园林虽然看上去也具有特色,也给人一种眼眼一亮的感觉,但要说到人与自然的融入感以及园林结构的设计精巧程度,与我国的园林艺术建筑还是要差上一个档次。

另外我国的园林建筑在环境艺术设计上还讲究自然之感,多是按照山石的脉络走向,以及水源流向来进行风景布局,在讲解自然美的基础上再表现园林的观赏美,同时还利用了我国传统的文化艺术让园林建筑充满诗情画意,在寄情山水的过程中,让人获得与众不同的艺术感觉。

从传统环境艺术看待其与地域特征之间的关系。我国的传统建筑文化是一种具有当地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在我国的文化传承史上占剧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以各地民居而论,各地民居在建造过程中,由于受到各地环境的影响,再加上各地人民的生活习惯不尽相同,生产工作也有所差异,因此建造出来的民居也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与民族特色,比如北京的四合院,西南地区的吊脚楼,陕北的窑洞,傣族的竹楼以及大理丽江的四合五天井等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建筑,这些都是我国历史韵味浓厚的文化遗传,同时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不同,人们在建造民居时所用的材料,建筑方法等也有明显的差异,另外一些地方还受到当地宗教的影响,体现出浓浓的宗教文化气息。

由此也可以看出,不同的地域环境,所体现出来的环境艺术设计也不尽相同,无论从历史传统,生活习俗,还是从人文条件与审美观点等方面来看,各地的地域特征也是各具特色,但总结起来我们可以发现,无论这些各地的民居建筑建造得多么有地方特色,功能多么齐全合理,但都是与自然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表现出了对当代的生态学观念,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降到了最小,这与我国古人所说的天人合一境界不谋而合,更体现出我国古人对环境艺术的追求与自然和谐的一致性,因此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之间存关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地域特征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通过上文的分析得出,环境艺术设计离不开地域特征的影响,在这个大背景下,地域特征所带来的地域氛围与文化特色势必将影响到环境艺术设计工作,但通过对地域特征的结合,使得环境艺术设计更具有创新性,使艺术效果更能达到升华,在与地域特征融为一体之后,创造出更为浑然一体的艺术性建筑,总的来说,地域特征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通过结合地域特征可增加其不同的地域特色,第二个方面就是通过结合地域特征,可改变环境艺术设计时的表现手法,从而创造出更多喜闻乐见并且富有创造力的艺术作品,第三个方面就是通过结合地域特征可以丰富环境艺术设计的设计内容,让内容更加饱满,让结构更富有层次化,让环境艺术的表现形式更多种多样。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地域特征进行概况论述,分析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下的地域特征,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首先分析了中国传统环境艺术下的地域自然特性,得出我国传统建筑与国外建筑的各种差别,其次分析了传统环境艺术设计与地域特征之间的关系,得出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依存,相互制约,最后分析了地域特征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希望本文的分析研究可以为我国各地的环境艺术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当代艺术的地域性 篇7

公共艺术的发展基于城市的经济、文化、政治, 城市是公共艺术的发展平台, 公共艺术离不开城市公众, 脱离了公众和城市空间的公共艺术就脱离了公共艺术这一概念。随着中国城市的发展, 以及从依托传统的工农业为主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发展模式带来了公众对公共艺术作品更加多样化的需求。这就要求在新形势下的公共艺术作品不能固步自封停留在原有的取材、形式和材料运用上, 而应当顺应时代发展, 满足公众需求推陈出新。

公共艺术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城市最显眼的名片和体现城市活力最直观的载体。公共艺术的公共性首先就要求一件好的公共艺术作品首先要被公众接受、具备社会属性、其次是要属于构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服务的必须是社会大众并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才是在兼具以上特质后才有的艺术性。

1. 公共艺术空间区别于私人艺术首当其冲的就是其布置场所。

人的参与是公共艺术的核心要素, 而社会正是以人的意识形态和行为活动构建的, 公共艺术设计源自社会公众, 服务社会民众, 并非个人之事。公共艺术面向的是公共场合代表的的是公众利益而非私人利益。所以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在社会环境与公众视野下, 公共艺术必须满足处于公共空间、公众场合下的艺术作品, 并且公共艺术的布置也要考虑其材质、体量、和形式, 取材是否与城市空间相协调。在室外开阔区域, 公共艺术作为外部开放空间组成的一部分, 必须考虑所在区域的物理环境的特征和形成要素, 具备更加开放的包容性和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同时要具备可亲近性, 有着适宜的尺度关系, 不会给公众造成抵触和压迫感。

2. 公共艺术介入公共场所的方式有多种。公众对公共艺术介入的反映也由其介入方式产生或抵触或包容等不同结果。

(1) 第一种介入方式为无内外在联系的介入, 该介入方式不考虑场所精神、空间关系与公众感受, 可称其为“空降”例如艺术家塞拉在纽约亚克博亚维茨广场放置的《倾斜之墙》, 形式上像一面大墙, 阻隔了出入广场的人流动向, 并且由于生硬的带入公共环境和缺乏对公众行为模式的思考最终遭到公众反对直至被搬走抛弃。

(2) 第二种为代表艺术家个人精神意志的公共艺术作品的植入式介入, 该种介入方式好坏并不由设计师或艺术家个人作为衡量标准, 也没有唯一的评判体系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环境的综合作用下由公众做出统一的价值判断。例如毕加索1967年创作的位于美国芝加哥的《芝加哥的毕加索》, 毕加索作为该作品的设计创作者并未来到过芝加哥城, 他完全用自己擅长的立体派解构语言作为设计元素对公共空间进行阐述。虽然公众对大师作品并不太买账, 引起公众的巨大争议, 但也间接的让芝加哥在之后掀起一股艺术浪潮, 使之成为世界有名的艺术之城。

(3) 第三种介入方式由抵触到被大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 例如贝聿铭设计的法国卢浮宫前的玻璃金字塔, 有着深厚欧洲古典文化底蕴为资本的的法国人对落成后的卢浮宫金字塔嗤之以鼻, 认为其破坏了这座具有八百年历史的古建筑风格, 历经多年后卢浮宫前金字塔由落成前的争议不断到后来成为法国人骄傲的巴黎地标。

(4) 第四种介入方式是恰当的主题结合适宜的形式和材料并联系城市的地域文化完美的融入城市公共空间, 丰富市民休闲活动空间, 塑造城市形象。

3. 公共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存在有着多种意义。

促进社区和谐提升大众艺术审美, 建构城市地标, 体现城市文化底蕴, 传播社会正能量, 增加城市经济收入替代市政设施的部分功能以及传达价值理念。通过一系列艺术手段突出作品公共特性, 重塑城市空间景观的同时, 将公共艺术的感染力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大众, 一件好的公共艺术作品, 如同让一座城市开始独立思考, 使得其区别于其他城市而拥有了独立的城市品格, 增加了城市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市民对所在城市的自豪感, 是市民参与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公共艺术的快速发展是公民间接参与城市文化建设的一个环节, 也是公民建造自己理想城市的参与过程。

4. 公共艺术的人文趋向。

公共艺术作品的公共性要求公共艺术作品在城市空间是开放的, 不论是雕塑、景观小品还是壁画等其他存在形式, 大众对此类公共艺术作品主动或被动的接受方式使得公众与公共艺术之间形成了良好的空间体验。在这些公共艺术中, 能被大众普遍接受的更多的是通俗易懂, 富有生活情趣的作品, 因此, 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 应当走入生活、贴近群众, 挖掘作品深层次内涵, 并且发挥公共艺术的宣传、教育功能。例如penda工作室设计的“cola-bow” (图1) 是一个由17000个回收的塑料可乐瓶组成公共艺术装置, 它们被绑在一起形成曲线的可口可乐logo图案, 这件作品旨在唤醒公众对塑料污染的重视, 鼓励市民将回收塑料垃圾。体现了公共艺术的人文关怀和宣传教育功能, 使公共艺术在公共场所具有情趣和通俗性。

二、城市公共艺术创作中结合地域性的重要意义

地域性在城市公共艺术中的体现主要存在三个方面构成指向, 分别是地域生态, 历史人文即城市文脉以及社会环境。地域生态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空间, 包括山川、海洋、平原、丘陵、风以及动植物在内的地球上所有自然界的有机或无机存在, 人文环境是人类文明, 指城市在一步步建设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文脉和创造的文化价值、包括历史、经济、文化、美学等。社会环境主要是国家的相关政策引导, 最后是城市的大环境是和平还是动荡。以上都对城市公共艺术的形式和取材构成一定的影响。将地域性和城市公共艺术有机结合, 是展示城市文化软实力和提升城市魅力的方式之一。同样的, 地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 是艺术家取之不竭的珍贵资源, 也是大众共有的资源和最重要的思想精神力量。

城市的成长饱经沧桑, 在悠久的岁月中, 城市对居民的养育以及居民对城市的回馈, 形成了公众对一同成长的城市的最真挚的情感, 这些情感连续、包容、多样、带有地方民俗色彩, 这些情感在历史长河中无限被放大逐渐沉淀形成地域文化。这些情感如果是可以被记录的, 那么最好的载体就是公共艺术。

1. 公共艺术创作应以地域生态优先为准则。

城市是由经济、社会、环境等综合因素构成的生态系统。城市就像人一样, 会呼吸吐纳、也会失调生病, 因此我们在城市进化过程中要整体地改造城市, 不能破坏它的生态平衡。中国的城市建设往往是对原有城市空间的全盘否定和全面抛弃并且过于注重新的城市空间营造, 忽视了对城市原有文脉的保留和应用, 极大地破坏了城市生态平衡。现今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富足正以牺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代价, 造成了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劣。因此在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中首先应当尊重地域生态, 考虑公共艺术作品所处城市的地理位置以及自然条件, 并在建设过程中避免对生态造成的不可修复性破坏。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不是孤立的, 作品的内在和外在是否统一是衡量一件公共艺术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新型节能技术和环保材料的开发给公共艺术在绿色低碳可持续的道路上提供了可能。未来的公共艺术作品给城市带来的势必是低碳可持续的绿色革命, 这是公共艺术结合地域生态发展的一大趋势。

2. 公共艺术的价值体现与城市文脉。

我国正处在持续城市化的这一大的浪潮中, 城市化进程发展迅猛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 飞速的发展也带来了小城由小变大的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大跃进式的建设, 粗放的发展模式和批量生产的毫无新意的雕塑, 导致割断了城市文脉, 造成审美缺失成为景观公害, 每座城市独有的特色和个性被抹灭, 失去了城市的地域性特点进而千城一面。城市老街区以及老街区里孕育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和镌刻记忆的老建筑都在逐渐消失, 见证城市兴衰的守望者们被粗暴的开发方式无情践踏。因此, 当代城市公共艺术更应该在城市文脉的传承和利用上肩负起承上启下的“历史”使命。城市文脉是地方历史积淀下来的瑰宝和财富, 其存在意义不仅仅局限于填补空间这么简单, 而应该要求能够具备故事性, 不论是所在城市的历史、人文、社会、时政故事还是所在场地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的故事, 它必须是能在城市与公众之间产生化学效应, 可以传递城市向上、积极、友善的一面。只有这样才能将存在于城市中的公共艺术的价值最大化。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 也是城市性格的象征。地域性的公共艺术主要是将所在地区的经济、人文、自然要素进行整合提炼, 并且运用艺术手段对当地的地域性文化做出新的阐述和诠释。与此同时也表达了城市公共空间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 形成独一无二的城市品格。地域文化是艺术家取之不竭的艺术宝库, 也是大众文化生长繁衍的富饶土壤, 因此我们也要重视公众对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参与度, 增加公共艺术与公众之间的互动、提升大众审美, 挖掘城市地域文化潜在价值彰显城市魅力, 实现城市公共艺术与城市空间规划可持续发展的双赢局面。

综上所述, 城市经济政治的繁荣给公共艺术的发展前景提供了无限可能, 我国的公共艺术创作应在结合我国国情、地域性的基础上, 重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利用和传承。大众需要的公共艺术不单是城市中的公共景观, 还是一种由内而外产生的精神力量, 根植于祖国富饶的文化土壤中破茧而出的力量, 因此要求政府、社会公众必须协同参与, 将公共艺术的价值最大化!

摘要:公共艺术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号, 是以多门类学科知识作为基础的一门艺术。城市公共艺术是公众的艺术, 也是城市公众思想文化的积极反映。研究公共艺术的意义在于打造城市形象、提升人居环境品质、体现城市的包容性和人文精神。本文通过对城市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和地域性的探析, 阐述优秀的公共艺术对民族精神和文化风貌塑造的重要性, 以冀推进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公共艺术,地域性,公共性,城市

参考文献

[1]李楠.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场域性与公共性研究[J].科技世界, 2014 (2) :52-108.

[2]孙振华.走向生态文明的城市艺术[J].雕塑, 2012 (5) :37.

[3]王中.公共艺术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当代艺术的地域性 篇8

关键词:西班牙建筑,地域性,建筑创作

0 引言

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 各地的人们前所未有的被拉近, 但是同时也带来了对地域文化的冲击, 好多城市的市中心已经开始出现趋同化现象:一个瑞典宜家的家具就把每一个公寓, 不管是在墨西哥还是上海、是赫尔辛基还是洛杉矶, 都被“统一”了……马路边的路灯、公车站牌、广告设置、人行道设计等, 都变成了全球企业的产品, 连城市的样子都一致了。然而什么是“全球化”。影响从哪里来, 往哪里去, 是什么力量在“转化”谁, 谁被谁“化”掉[1]。

在这个文化与社会不断向均质化的年代里, 建筑地域性的议题或地方性特性一直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意义。当今, 不断涌现出许多世界级西班牙建筑大师虽然表现出不同的创作方向, 但是始终体现出建筑地域性的精神。在对建筑与传统方面, 体现出了独一无二的融合。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西班牙建筑, 对于其文化、物质和社会背景的独特反映, 走出了自己特有的轨迹, 这无疑会引发我们对具有中国品质建筑的思考。

1 西班牙当代建筑作品中的地域性特征

在全球化的今天, 一座建筑可利用全球任何一个角落引进的材料和技术, 很难说出它们有什么地域性。那地域特征是否就不存在了。在全球化的今天, 建筑根本的属性———地域性依然是存在的。

1.1 适应气候条件

在不同地区的传统建筑形式多样, 各具特色。但有一点是共同的, 它们都是适合其特殊的气候条件所致。西班牙大陆本土大体上位于北纬36°~43°之间, 大部分地区受地中海的影响, 属温带地区, 生活比较舒适。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密斯 (Mies Van Der Rohe) 能够在巴塞罗那“德国馆”中创造出的“流通空间”思想也近乎与“冬天不冷, 夏天不热”的地中海式的气候有着某种直接的联系。

在西班牙建筑中最突出的是它的庭院建筑, 这与独特的地理位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西班牙众多公共建筑之中, 往往也非常注重中庭的设计, 不但形成了具有位于建筑内部的“室外空间”, 也是建筑内部环境分享外部自然环境的一种方式。

1.2 尊重周边自然环境

对于建筑, 场地的地形、地貌对建筑的布局和形式都有着直接的决定性作用。西班牙境内自然景观丰富。建筑师在设计中充分善待良好的自然景观, 利用建筑语言揭示出所在自然环境的特征, 使得自然形态与人工建筑和谐共处、紧密交融。倘若建筑开发基地内有一棵大树, 那么设计是围绕大树展开, 还是不考虑大树的存在去设计建筑, 在这看似简单其实复杂的问题面前, 西班牙建筑师不断的进行努力和尝试, 试图去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答案。

是否能建造一种建筑, 让它能最大限度地尊重自然环境, 充满一种与自然相呼应的基调, 从而避免空谈可持续、可再生的能源或生态。建筑师爱德华多·阿罗约的Levene住宅便对周边的自然环境给予了最大限度的尊重与呼应, 居住者也可以尽情享受在这里居住的自然和现代生活。

1.3 设计结合历史

西班牙有着起源于不同文明的多元文化。多少个世纪以来, 外来文化逐渐在伊比利亚半岛扎根, 并形成了独有的风格。然而这种文化的差异反映在建筑上, 使得西班牙境内各省份, 甚至各城市都有着自己独立的建筑风格, 从地中海沿岸的巴塞罗那到马德里, 从黄金海岸的格拉纳达到塞维利亚, 无疑不彰显出建筑师令人折服的美感和创造力。

当代西班牙注重地方文化特色和建筑文脉的设计思想对西班牙建筑设计的影响是深远和全面的, 运用抽象的思维方式与现代技术手段来实现传统与未来共生。建筑师们往往借鉴传统的建筑布局、造型、色彩, 尊重文化但不做简单的复制, 延续了西班牙的优秀传统, 将新与旧、过去和现代、历史与现实融合。

1.4 注重传统手工艺和地方材料

西班牙是欧洲高山国家之一, 正是由于境内多山, 西班牙各地的亚文化相对独立, 当地传统容易被保留下来。多彩的工艺民俗传统对西班牙设计的影响成为其另一大明显特色。从建筑大师高迪那桂尔公园缤纷的西班牙瓷砖, 到GATEPAC小组成员之一的博依加斯提出的《一种巴塞罗那建筑的可能性》;从巴塞罗那建筑师J.A.柯德赫的地中海式的现代砖造乡土风格, 到里卡多·波菲尔“Walden7”住宅的外墙砖, 无不体现出西班牙建筑独特的地域性特征。

2 地域性建筑的创作手法

2.1 地方性传统生活形态的建构与再现

全球化的风潮反映在建筑的表现上是对传统建筑的重视, 一方面以保存的策略进行调查研究, 另一方面则转向地方传统式样的模仿或学习。

传统, 对于现代而言是一种经验范畴的文化想象。地方性成为建筑师验证文化想象的真实场域, 透过建筑师将抽象领域与实体领域之间建构一种连接性, 成为可描述的形象。2008年夏天, 由万科开发的廉租住宅———“土楼公舍”则充分借鉴了客家土楼房间朝向均好、内院空间大、抗风、抗震的技术优点, 展现了对实现传统人文, 自然的现代追求与探索[2]。

2.2 地方意象的可识别性

“地方 (place) ”, 不同于客观中性的空间, 其蕴含人们对于某个空间的使用、经验以及所发生的意义与情感。而“意象 (image) ”, 则是人们心目中关于某地的形象或者印象, 借由回忆、照片、文字叙述或者绘画而被制造出来, 而人们往往也透过这个意象来认识某个地方。

建筑师恩瑞克·米拉莱斯设计之初总是先观察当地现况, 然后画出代表地方特色的“形”或者是这地方有他没看过的地方意象, 拿来当作设计元素设计出特别的形态, 作为这建筑物的造型, 让建筑物和基地有着某种契合。他甚至将当地的地名当作设计元素, 把作品与基地的照片做组合, 利用这些元素来组装拼贴出适合这一地方的设计。

2.3 老建筑的再利用

对于老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 也可被视为一种新的地域主义。所谓老建筑的再利用, 其实可以更广义一点的说, 就是再利用任何旧的建筑物, 这个情况可能发生在任何一栋现存的建筑物之中。因此, 改建性再利用也逐步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对老建筑最有意义的保护是找到它再利用的方式。在西班牙, 因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从政府到民众又长期重视历史文化和街区保护工作, 有特色的历史街区比比皆是, 它们是城市的精华和标志。西班牙, 这个并不广阔的半岛国家, 拥有的“世界文化遗产”数量竟有39处, 位居世界第二。在这里, 一方广场、一幢城堡, 甚至一座城市, 都可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 而名录之外的古迹、古建筑更是不计其数。如此众多的历史珍宝离不开西班牙从政府到民众的悉心保护, 让历史遗产活生生地存在于人们今天的生活中。西班牙人坚信“使用是最好的保护”:让那些老建筑能够呼吸时代的空气, 从而充满生命力[3]。

3 结语

在西班牙, 许多著名的建筑大师, 虽都积极的投身于实际建筑项目当中, 但他们之中很多人还在大学任教, 从事建筑教育的工作, 因此他们的作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实验性。建筑师们把当今最先进的思想、理念引入国内, 并与西班牙的地理、气候、文化传统有机地融合。

此外, 建筑的舞台也需要政策的支持。在我国, 一、二线大城市的地标性建筑也一定要有政策倾向性的支持, 为我国的建筑师们准备好展现自我的舞台, 这一点也在西班牙当代建筑发展历程中得到了明显的验证。

参考文献

[1]龙应台.全球化了的我在哪里[N].联合早报, 2004-01-14.

[2]陆彦, 吴渊.低收入人群也有生存的尊严[N].外滩画报, 2008-11-13.

二胡艺术的地域风情 篇9

和音乐风格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各地的方言因素, 江南方言柔软、甜美, 带有一种“嗲”气;北方方言粗犷、豪爽, 带有一种“冲”劲, 这就造就了南、北方二胡作品完全不同的演奏风格, 甚至形成了南派和北派两个相对独立的二胡派别。南派二胡发音细腻, 注重左手技巧, 有许多即兴的“指花” (即小装饰音) , 典型的曲目有《江南春色》、《苏南小曲》等, 这些乐曲完全是江南地方语言的派生物。北派二胡音质刚劲、厚实, 注重右手技巧, 典型的曲目有《秦腔主题随想曲》、《三门峡畅想曲》等, 它的演奏风格和北方语言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各地的民歌和戏曲也是二胡形成众多地方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 有不少二胡作品是根据地方戏曲或民歌主题音调改编创作而成的;如:《苏南小曲》是根据锡剧曲调改编的;《湘江乐》是根据湖南花鼓戏音调创作的;《赶集》的主题音调来自于安徽民歌《王三姐赶集》;《蓝花花叙事曲》是采用了陕北民歌《蓝花花》的曲调和故事情节创作而成的, 等等。各地的地方戏曲和民歌本身就是地区语言、地貌、民族特点等要素的集合体, 用这些音乐素材来创作的二胡曲自然也就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了。

各地的地理和气候也是二胡曲地域感的内涵之一。南方的湿润, 北方的干燥, 本身就是形成南北方二胡派别不同音色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平原和山区的不同地貌, 长江与黄河的不同水质也是造成曲调流畅与高亢、发音清澈与浑厚的内在因素。我们细细地品味一下《新婚别》、《蓝花花叙事曲》和《江河水》这三首同样描写女性题材的二胡曲, 是否能体会到三首作品中地理和气候因素的差异呢?

各地具有代表性的特色乐器更是二胡曲地域感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内蒙草原的马头琴, 河南、山东的坠琴, 山西、陕西一带的板胡等等, 都有着代表地方风格的、独特的演奏手法。而有些二胡作品就以模拟这些乐器的演奏手法作为乐曲的主要特点的, 如:《草原新牧民》中就有模拟马头琴演奏手法的华彩乐段;《河南小曲》中大量运用了坠琴的大滑音、滑揉等演奏手法, 使乐曲独具特色;《一枝花》本是山东民间的一首唢呐曲, 移植到二胡上来演奏, 有多处还保留着唢呐的演奏风格, 等等。

音乐归根到底是表现人的。因此, 各地区人的不同性格、不同形象是二胡曲地方区域感最重要的一个要素。随着二胡演奏技法的不断提高, 演奏西洋乐曲已成为二胡表演艺术中的一个新领域。既然我们演奏中国作品要求具有地域感, 那么, 演奏外国作品是否也要体会一下外国人的语言、民歌、饮食、地理、气候、性格、形象等要素呢?回答是肯定的。我们不能把一首西洋的小提琴作品移植一下, 就当中国乐曲来拉, 而毫不考虑它的本来面貌。如:在演奏《云雀》、《霍拉舞曲》时, 心中就应该有美丽的罗马尼亚风情和当地人民能歌善舞的开朗性格, 以及那种快节奏舞蹈的动作形象, 在音色上还要向清亮的小提琴靠近, 这样才能表现出乐曲应有的风味来。又如:演奏西班牙作曲家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时, 先深入地体验一下吉卜赛人的性格、形象、生活习性等特点 (从世界名著、电影、图片、唱片等资料中去体验) , 对演奏出乐曲的内涵是十分必要的。再如:演奏巴哈的作品, 一定要对17-18世纪的德国有所了解, 而且还要着重地研究一下巴哈作品中高超的复调技巧;而演奏诸如《樱花》之类的日本乐曲时, 要是没有细致地了解日本的风土人情、音乐特点, 以及日本人民的性格、形象等要素, 又怎么能演奏出地道的日本风味呢?

当代艺术的地域性 篇10

关键词:地域性,贵州当代油画,价值构建,文化传承

当下全球化语境下, 美术地域性的意义和价值更加凸显。地域性不但使美术作品形成了不同的风格面貌, 而且传承着不同的地域文化。贵州当代油画在全球化的语境中, 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性特征, 这种地域性特征构建出贵州当代油画的独特价值, 也传承着贵州多彩的地域文化。

一、美术的地域性及其研究的意义

从广义的地域来讲, 美术的地域性可以大至东西方的审美文化、历史底蕴的不同, 可以大至五大洲的人文地理、生活习俗的差异;从狭隘的地域来讲, 美术的地域性既可以限定在地理空间范围的一个相对固定的区域, 也可以说某一个地域内某一个流派风格的相对固化或统一。

对美术地域性的研究, 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中就已经出现, 如董其昌的“南北宗论”对中国画史产生巨大的影响;在现代, 中国几代油画家用自己的实践, 积极探索着油画民族化, 油画民族化的命题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个油画地域性的问题;在西方, 以地域命名的画派, 如荷兰画派、巴黎画派等也具有各自的绘画风格。所以, 美术地域性的形成, 来源于本地域的独特自然、人文等各方面的因素, 有着特殊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二、贵州地域文化及其特征

地域文化是具有本地区鲜明特征的物质和精神文明, 是本地区自然环境、历史传统、人文风俗等多方面相融合的独特文化, 具有地域独特性。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各具特色, 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贵州地域文化虽七彩斑斓、丰富多彩, 却主要呈现出两大原色:其一类似于道家, 遵循自然, 守雌不争, 乐天知命, 平等和睦而又乐观自信, 尤其体现在广大少数民族同胞和广大人民群众;另一原色类似于儒家, 积极融入中原文化, 走出大山, 担当天下。”1贵州源远流长的历史, 多样化的民族聚居, 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 创造出灿烂的民族文化, 形成了独具贵州特色的地域文化资源。贵州地域文化不但是本土艺术家的精神家园, 而且是他们艺术创作的文化源泉, 构成了其作品的艺术风格、美学特征和人文气质。

三、地域性在贵州当代油画中的价值构建

(一) 地域性的自然景观

贵州是一个“地无三里平”的省份, 喀斯特地貌显著, 高山巍峨。贵州独特的自然环境和黔山地貌, 为贵州地域文化的形成打上了鲜明的烙印, 造就了贵州油画创作中地域性特征的重要方面。对地域性自然景观的描绘, 饱含着艺术家对生养土地的深情, 构建着作品的地域文化价值。

耿翊的《喀斯特》系列油画作品, 恰如其分地把握了贵州地域性的自然环境特点, 充分体现了贵州当代油画的地域性特征。作品以贵州喀斯特地貌入画, 把贵州山形独特、石山土薄的特点表现得非常充分。艺术家采用写意性的笔触表现出山石的斑驳肌理和植被生长的面貌, 这种写意性的笔法既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又有对贵州自然山川的写意物化, 同时也体现出作品的独特艺术语言和精神意蕴。

另一位描绘贵州自然山川的油画家孔阳, 他的作品多以写实的艺术语言表现出贵州山地的自然风貌, 作品表达了艺术家对本土自然山川的眷恋。在作品《雨后春山》中, 艺术家采用较为写实的艺术手法描绘出贵州的壮美河山, 画面中浓淡深浅的绿色表现了雨后春山的勃勃生机, 明朗响亮的色调给观者带来的喜悦感油然而生。

(二) 地域性的世居少数民族形象

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众多, 各民族有着不同的形象特征和服饰特色, 而这些又恰恰是贵州少数民族文化重要的外在表现形式。在贵州当代油画中, 又以描绘苗族形象的作品居多, 这或许与苗族的文化传承更加鲜明, 外在特征更加易于表现相关。

作为贵州当代油画的领军人物之一, 李昂的油画肖像具有成熟的绘画语言和独特的地域性文化价值构建。其代表性油画作品《苗女》, 在1987年首届中国油画展中获得中国油画奖, 并被大英博物馆收藏。这件作品可以说把贵州地域性的苗族形象传达的恰如其分。画面中的苗族姑娘身着民族服饰, 华丽而简约。作品构图简洁凝练, 形式感极强, 造型端庄大气, 色彩单纯沉着, 体现出艺术家对油画语言的驾驭能力。整个作品不仅仅是一幅人物肖像, 更是透露出苗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地域性形象特征, 是对整个苗族民族文化的提炼和表现。

陈晓光也是一位表现贵州地域文化的出色的艺术家, 他生于贵州, 长于贵州,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所以他的作品大多表现贵州的地域少数民族形象和民风民俗, 对贵州地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强烈感受, 使他的作品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更加具有地域性和地域文化的深度与厚度。在作品《古渡春浓》中, 他用写实的油画语言, 再现性地描绘了一个乡村普通的生活场景, 背景也是贵州本土地域性的自然山川和民族村寨, 既展现了贵州地域性的少数民族人物形象, 又展现出一幅现代性的民族生活场景。

(三) 地域性的艺术语言借鉴

贵州丰富的民间美术资源, 无论是蜡染、剪纸、面具, 抑或是农民画、石雕, 其中的造型、色彩及其形式语言都对贵州当代油画创作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种影响通过艺术家的借鉴和转化, 形成了本土化的艺术语言, 也形成了贵州当代油画的地域性特征。

任小林的油画作品不但具有贵州的地域特点, 而且具有某种中国文人画的意象特征, 表现出浪漫梦幻的出世生活状态。在作品中, 艺术家以贵州典型的山形地貌为背景, 在画面的前景戏剧性地安排了一些人物形象, 人物的造型呈现出古朴的形式感, 色彩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画面整体色调呈现出地域性的民间美术特征和艺术特性, 从中可以看到艺术家对贵州民间美术资源的借鉴和吸收。

四、地域性在贵州当代油画中的文化传承

丹纳说过:“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2一件作品的产生不是孤立的, 而是受到时代大的环境和各种文化的综合影响, 并反映出这个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贵州当代油画在体现出本地区地域文化的同时, 恰恰传承了贵州的地域文化。

(一) 贵州世居少数民族文化的文化传承

“所谓民族文化是指特定民族的人们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集体创造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生活事象, 是民族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行为文化的总和。”3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众多, 成就了贵州多彩的世居少数民族文化, 这是贵州地域文化资源宝贵的财富, 是贵州当代油画创作的文化基因。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世界文化将呈现出较强的趋同化现象。针对这种现象, 近年来, 国际社会出现了对‘文化帝国主义’‘文化殖民主义’‘文化霸权主义’的批评用语, 由此引发了对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关注, 尊重和挖掘地域文化特质、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开始受到关注。”4受当前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等的多重影响, 贵州世居少数民族文化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 呈现出衰落与重生的双重格局。贵州当代油画紧密结合本土地域性的世居少数民族文化, 无论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 还是社会行为文化, 以艺术的方式把民族文化融入创作之中, 彰显油画创作的地域性, 传承本土地域性的文化价值。

(二) 地域民间美术资源的文化传承

贵州丰富的民间美术资源, 从另一个角度传承着贵州多彩的民族文化。贵州的苗族蜡染、剪纸、傩戏面具、水城农民画等民间美术资源, 它们来自于各民族劳动者的生产生活, 来自于劳动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朴实而生动。但在当下全球化的语境中, 贵州民间美术资源的文化传承也面临诸多困境和机遇, 如何形成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相结合的良好艺术生态, 不断传承本土地域文化, 成为一项重要课题。贵州民间美术资源为贵州当代油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宝库, 在这个宝库中, 艺术家提取其中的造型、色彩、构图、形式等元素, 融入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 形成个性化的语言面貌, 从另一个角度传承了本土的地域文化, 使其具有了新的生命力。

(三) 地域民俗资源的文化传承

贵州的山川环境以及多民族交融的客观条件, 使贵州形成了“十里不同风, 百里不同俗”的丰富民俗文化, 民俗资源异常丰富, 而且形式多样, 诸如民俗节日、民俗歌舞、民俗绘画等, 这些丰富的民俗资源成为贵州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 它们传承了贵州多民族的文化, 其对贵州当代油画的影响也体现于创作中。

赵竹参加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获奖的油画作品《元音》, 就是以贵州少数民族的民俗节日为素材, 画面描绘了黔东南神秘的岜沙苗民一年一度的芦笙节。作品采用祭坛画式的构图形式, 把民俗节日进行史诗般的绘制, 作品中的祖母石、树木等都具有特定的含义, 蕴含着民族的图腾和信仰, 从中我们不难感受到艺术家对贵州本土民俗资源的热爱之情, 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对民俗文化的传承。

五、结语

全球化语境下, 地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更加彰显。地域的差异造就了油画作品不同的艺术创作面貌。地域性在贵州当代油画中的价值构建和文化传承, 既有对地域自然环境的描绘, 也有对地域人文情怀和文化的观照, 凸显出其不可多得的文化映像和价值内涵。

注释

11.袁行霈, 陈进玉, 顾久.中国地域文化通览·贵州卷[M].中华书局, 2014:12.

22 .丹纳, 傅雷译.艺术哲学[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7:29.

33 .卢家鑫.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及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1) :104.

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的当代转型阐释 篇11

【关键词】中国;地域武术;武术文化;当代转型

【Abstract】China’s regional Wushu culture, as a subsystem and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a showcase of Chinese spirit, which has an irreplaceable significance on carrying forward the national spirit,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power and promoting China’s national cultural soft power The general ideas of regional Wushu culture in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are: making the national spirit public and passing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taking good reference from the development content and way of other national sports culture and trying hard to offer China regional Wushu cultural elements for the great strides of the world sports culture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gional Wushu culture is from the specific dimensions to explain the whole Chinese Wushu evolution and predict its development trend, which is of outstanding value and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for each of the regional Wushu culture roots, the innovation to the overall spread of martial arts and heritage Chinese regional Wushu culture develops its own system of martial arts based on the competitive martial arts, meanwhile, it should be popularized The paper explores the concrete measures: following closely the actual process of regional culture construction, creating effective opera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mechanism, implementing market-oriented operation, and interacting universities and folk inheritance patterns

【Key words】China; local Wushu; Wushu culture; the contemporary transformation

近代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以来,伴随着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急剧变化,面对他国文化的强烈冲击,中国地域武术也尝试着在内外交困的时局中进行文化转型和发展变革。在以追求更快、更高、更强为目标的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无情挤压下,近代的中国地域武术文化呈现出自我与他者激烈交锋、一较高下的孤独长夜,其中被迫接纳和主动吸收的无奈和痛苦始终伴随着地域武术文化的近代化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建国初期的建设和新时期改革开放后的现代化进展,积极向西方体育靠近的竞技武术传播与传承理念也推动着各地域武术文化呈现出与往常大不相同的发展概貌。时至今日,文化全球化速度的加快迫使中国地域武术文化不得不盘算自己正在进行的当代转型。中国地域武术文化作为各具特色的中国地域文化在武术文化领域的深刻反映和切实体现,从寻根文化和当代国家文化强国建设战略的实施等方面来讲,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的当代转型被赋予了迫切而重要的历史使命,因此有着事关千秋万代的战略意义。

1 中国地域武术文化当代转型的战略要义

社会的发展将地域武术文化纳入了新的时代潮流和建设宏图中。地域武术文化作为地域文化的集中反映和中华文化的缩影在当代中国大国崛起的过程中,起着为千千万万的当代中国建设者和民族文化的创造者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来源的作用。中国地域武术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子系统和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民族精神的集中展示,其在当今时代的存在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建设文化强国和提升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从地域武术文化起始,对中国武术的演进历程和当代抉择进行客观评价和理性分析,“一是能够借助发扬地域武术文化之机,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增砖添瓦,谋划和决策今后相当长时期的文化建设蓝图,构建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增强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和世界欢迎度,为实现亿万中华儿女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力量和前进方向;二是在客观评价地域武术文化在地域文化形成中的历史意义和恰当定位其在地域文化坐标体系中位置的前提下,寻找开发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传播优秀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在新时代弘扬民族精神的现实路径”。〔1〕

2 中国地域武术文化当代转型的现实路径

21 立足本土,面向时代

21世纪是世界各民族文化相互碰撞与互补相容的世纪,中西方包括传统体育文化在内的文化融通是当代文化的必然走向和大势所趋。与以往各个历史时期存在显著差异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几十年发展成就与市场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果及不断提升的中国国际地位赋予中国地域武术文化展示窗和促进国际交流的时代任务。地域广阔的华夏故地是武术千年绵延并形成特色各异的地域武术文化的根基,不管中国地域武术在当代转型中会遇到多么激烈的文化挑战,也不管是中国地域武术在市场化和传统化之间权衡时经历多么难以言说的选择痛苦和难以割舍的情怀,中华儿女实现中国梦的历史征程要求中国地域武术的当代转型不能须臾脱离中国地域武术本身的文化韵味和民族文化传统。因而,弘扬中国地域武术文化所展示的民族精神和传承其文化内涵,主动借鉴其他民族发展较好的体育文化内容(例如西方的奥林匹克竞技体育文化)和开展方式,力图为世界体育文化在新世纪的大踏步前进提供源远流长的中国地域武术文化元素,应该是地域武术文化当代发展的总体思路。

22 见微知著,整合创新

中华武术的内容丰富、包罗容万象,它形成于各地域各民族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中华武术的世代绵延、千年传承决定于其诸多文化成分经过重构和交流所发散出的与时俱进的内在推力。从中州到漠南,从吴越到燕赵,从关东到三秦,多姿多彩的地域武术不单是中华武术文化整体概貌的具体体现,其所洋溢着的地域文化精神也为人们分析和诠释中华武术在当今社会的历史走向提供微观和宏观的思考视角。由具体才能得知全体,挖掘整合才能够与时俱进。〔2〕各地域武术文化的诠释是从具体维度入手来解释中华武术整体演变规律和预示其发展走向的通途,对于各个地域武术文化的寻根、创新之于武术的整体传播和传承具有突出的时代价值和历史意义。

23 融入生活,雅俗共赏

当代社会空前发展,科技文化大幅前进,日益增加的生存压力和快速的生活步调促使即时性、片段性、大众性的娱乐文化成为人们文娱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内容,并在事实上扭转着娱乐大众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观念。〔3〕当今文化正在大踏步转型的现实昭示着中国地域武术文化也应该赶上这一潮流,以成为新时代大众娱乐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从远古一路走来的中国地域武术文化本身就是一个由人民大众不断参与并适时改造的中国民间文化分支,当今地域武术文化也要继续发扬这一优良传统,扎根民间,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零距离的接触,在感染民众的同时,实施雅俗共赏的传播策略。这也启发中国地域武术文化在以竞技武术为蓝本开发自身竞技武术体系的同时,也应该根据其所流传地域民众的生活习惯和审美特点进行大众化改造,让地域武术在民间有广阔的生存土壤。

24 依托地域,发展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地指出:“区域文化如同百川归海,共同汇聚成中国文化的大传统,这种大传统如同春风化雨,渗透于各种区域文化之中。在这个过程中,区域文化如同清溪山泉潺潺不息,在中国文化的共同价值取向下,以自己的独特个性支撑着、引领着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在我国实施市场经济,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史征程的整体战略语境中,地域武术的发展同样需要以参与实现中国梦为行动指南,也要尝试步入市场经济化发展的快车道。各个地域红火开展的地域文化建设为本地域武术文化的发展壮大营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现实基础。诚然,紧跟地域文化建设的实际进程,借助已有文化建设成果和有利的国家政策,创造能够有效运行的地域武术文化当代发展机制,对于当今地域武术文化的发展显得迫切而必要。具体来说,中国地域武术文化应该充分与市场接轨,实施市场化运营,探索高校和民间互动的传承模式等具体措施。

3 结语

中国地域武术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子系统和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民族精神的集中展示,其在当今时代的存在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建设文化强国和提升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弘扬中国地域武术文化所展示的民族精神和传承其文化内涵,主动借鉴其他民族发展较好的体育文化内容(例如西方的奥林匹克竞技体育文化)和开展方式,力图为世界体育文化在新世纪的大踏步前进提供源远流长的中国地域武术文化元素,应该是地域武术文化当代发展的总体思路。各地域武术文化的诠释是从具体维度入手来解释中华武术整体演变规律和预示其发展走向的通途,对于各个地域武术文化的寻根、创新之于武术的整体传播和传承具有突出的时代价值和历史意义。中国地域武术文化在以竞技武术为蓝本开发自身竞技武术体系的同时,也应该根据其所流传地域民众的生活习惯和审美特点进行大众化改造,让地域武术在民间有广阔的生存土壤。紧跟地域文化建设的实际进程,借助已有文化建设成果和有利的国家政策,创造能够有效运行的地域武术文化当代发展机制,充分与市场接轨,实施市场化运营,探索高校和民间互动的传承模式等具体措施。

参考文献

〔1〕唐代兴文化软实力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7-11

〔2〕谢建平二十世纪太极拳的变迁之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5

〔3〕杨向荣,姜文君传媒时代的文化转型与知识分子的角色转变〔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91-93

当代艺术的地域性 篇12

关键词:校园规划设计,有机性,地域性

经济的快速增长推动着中国各地的城市建设开发,类型化建筑建设热潮随之涌现:博物馆、体育中心等都曾是城市建设进程中的热点项目,高校校园规划建设亦不例外。近二十年来,中国的各线城市均进行了大规模的校园开发与建设,或许高校校园无法成为文化建筑或者轨道交通综合体之类的城市发展的触媒,但其对于所在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所产生的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对我国当前二、三线城市而言。随着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支持与经济倾注,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效应已经超出其自身产业影响,“大学”变得不再那么陌生而神秘,对既有教育资源的整合与扩充、共建与提升成为众多推动城市发展进程的又一契机,大学校园规划与建设正经历着高速、高效、整体跃升式的发展。但既往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实践,呈现出大量“现代主义”式校园—宏伟的叙事表达和符号的罗列堆砌掩盖其自身独有的诸多特质,这似乎是我国建筑界当前的一个普遍现象,而非校园规划设计仅有。

有机思想与地域理念曾经随着现代建筑席卷而没落,然而随着社会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不断反思,其思想内涵在当代被人们重新审视。有机思想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互动性;地域理念则带有更多的人文关怀与历史情结。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二者表现出一定的交叉融合。当代设计的有机性与地域性原则突破了传统概念的范畴,伴随复杂性科学的不断发展,在自然、场所、环境、历史、人文等方面呈现出复杂性关联,进而更加全面地表达出建筑的多维特征。以当代大学校园规划与设计为例,笔者认为,只有坚持人性关怀,切实关注校园的开放性、有机性及地域性特征,才能避免“千校一面”之类的尴尬图景再现,在塑造场所精神的同时,体现出校园的人文个性与时代特征,进而创作出能够与城市发展契合、反映地域文化及当代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有机校园。

一、项目背景

盘锦市位于辽宁省西南部河海交汇处,地势平坦,景观独特,拥有丰富且地域特色鲜明的自然与人文特征。由于身处辽宁环渤海湾“五点一线经济带”,盘锦近年来的经济增长与城市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文化教育产业也得到了相应的重视,由现有多所专科院校集合而成的盘锦地方大学项目应运而生。建校规模先期在校生6 000人,远期可达在校生10 000人,主要建设图书馆信息楼、教学楼、行政楼、实验楼、学生公寓及其配套设施、体育馆、体育场及金工实习基地等设施,总建筑面积约达40万m2。

校区位于盘锦市辽滨经济开发区东南部,毗邻主要市政规划道路,用地规模176hm2。北侧为石油工业规划用地,东侧为城市医疗卫生及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用地,南侧为城市文化娱乐及商业用地,西侧为居住用地(图1)。基地前身为大片盐田,错落有致的网状编织肌理构成了一幅富有诗意的生态画卷,为校园整体环境的营建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基地三面环水,是新城整体生态系统的重要环节,为创造校园整体空间布局的开放性以及建筑群落空间的有机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规划设计理念

盘锦地方大学校园规划的整体策略是追求反映地域文化、基地历史和当代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有机校园(图2)。

1. 开放性

大学发展与社会密不可分,校园需要向城市、社会开放,以达资源共享。规划中遵守开放性原则,关注建筑、环境及景观的设计使校园与城市空间有效衔接。

2. 有机性

校园设计的有机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层面:在空间层面上,打破传统空间布局的单调性,教学群落与宿舍群落围合的庭院空间相互渗透,视线通达,收放有致,尺度宜人(图4);在自然层面上,追求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共生;在文化层面上,探讨校园建筑与人文精神的同构;在技术层面上,注重建筑与新技术的有机融合。

3. 人性化

大学校园规划以人为本,反对盲目强调校园空间的威严与规训,重视环境的宜人与舒适,满足人的行为需求,追求场所精神。总体布局着重考虑教学、宿舍、体育三者之间的便捷可达性,形成各功能相互融合的半网络化结构(图5)。场所设计注重营造学生交流氛围。

4. 地域性

盘锦拥有得天独厚的湿地资源、油田工业景观及红海滩湿地公园等独特的地域特征,市花望鹤兰也被誉为盘锦的象征(图6)。规划中将历史文脉、地方文化与人文精神融入校园设计中,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发挥基地及其周边环境资源优势,承继地域文化,弘扬当代人文精神(图7)。

三、设计诠释

在规划空间布局中,建筑与景观设计追求系统性空间结构与整体性空间构图,注重打造生态型校园;以水为主题展开空间设计,追求空间的轻灵与飘逸;水网、步行路网形成复杂的空间网络,体现学生行为的复杂性;以图书信息中心统领校园空间布局,以生态长廊为纽带有机组织六个组团空间;两组教学组团与两组学生宿舍组团错位布置,形成动态的校园空间;体育运动区以三个自由形体的体育馆形成外部流动空间,寓意学生青春的活力。

1. 开放与有机的功能分区

传统校园规划的主要功能分区通常以“品”字形布局为主,旨在使校园中主要功能区相互独立组团,使之联系便利快捷,便于校区使用和管理。基于盘锦地方大学校园用地南北狭长、东西面宽较短的特点,并结合校方分期建设的实际情况,规划打破常规的整体式布局方法,协调考虑用地的均衡性。本规划方案将校园功能分为公共教学区、院系教学区、学生生活区、体育运动区以及地块北侧校外实训区。各功能区通过绿化水系的分隔形成各个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组团,为学校的总体运行提供较高的服务效率。

公共教学区与院系教学区分别形成院落式组团,围绕坐落于水岛之上的图书信息中心,形成校园核心空间(图8)。各教学区内,根据学科特点进行院系组合,功能上保持紧密的关联,交通上以步行方式为主,建筑形态上互为对景,错落有致,营造出较生动的校园中心区。学生生活区分为南、北两区,学生从宿舍到教学组团及公共服务设施拥有最便捷的流线。在充分考虑北方气候特点的同时打破传统行列式单调布局,以南向和东西向结合的方式进行宿舍组团的空间织理性建构、风车形空间围合。体育运动区相对集中设置在校园南部,通过景观水系和生态长廊与教学区有机分开。后勤附属区布置于生活区之间,靠近市政道路,既适应学生日常生活管理需要,又满足其对外联系和社会化需求(图9)。

2. 适宜与人性的交通体系

规划力求形成一个与各功能区联系便捷、与景观紧密结合的路网体系。校园共设置四个机动车出入口:主入口设置在东侧规划道路上,同时为考虑生活后勤部分与周边社区的结合以及方便日常人、车就近出入,在北侧和西侧的城市道路上设置两个次入口。此外,体育运动中心设置独立的出入口,便于管理。

由于校园人流指向复杂,各种不同形式道路往往相互融汇,因此“人车分流”尤为重要。在校园的核心景观区与主建筑组团考虑步行优先,将主要机动车交通安排在外围,减少与步行者交叉,营造人车互不干扰的校园交通网络。规划方案将校园机动车道规划为自由式环状布置,合理避开了教学和景观中心区,在串联校园建筑组群的同时,限制了机动车辆对建筑院落的穿越。建筑组团内部的庭院完全步行化,车辆绕组团外围行驶。各组团、建筑之间主要以步行道联系,使学生能安全、便捷地往返于各功能区。结合机动车环路沿线绿化带分散布置校园机动车停车场(图10)。步行体系的建立是对人性化思考的又一反映,规划中建构了以生活街道为骨架、绿化步道为脉络、步行广场为节点的整体步行网络,将各个建筑组群紧密相连。在建筑群体之间建构丰富的步行网络,以景观水系和绿化空间为线索,将功能性、文化性、艺术性、自然性完美融合的校园公共空间—广场、漫步道、步行桥等创造出富有特色的步行空间,实现了校园步行系统与公共空间的有机共生(图11)。

3. 地域与生态的景观环境

盘锦地方大学规划在充分利用基地自然条件的基础上,保持原有的生态特征,力求创造层次丰富的校园绿化空间,体现油田文化和辽河景观。规划中营造不同尺度和情境的水系,使之贯穿于全校园,与外部水系相通,形成优美的水体网络。在校园内教学区与生活区之间有一片大面积水域,在图书馆南侧有一片自由的水域和绿地,形成学生晨练、休闲、交流的场所。北侧公园中的大面积水域和河流隐喻辽河与湖泊,营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校园景观。同时以水系为主线,营造滨水绿化空间,形成自由伸展的生态绿化网络。北侧公园绿化体现红海滩和湿地生态特色。学生区绿化以草坪为主,形成具有编织感景观肌理。校园以人工绿化与自然生态湿地景观相结合,形成多层次立体绿化系统(图12)。规划还充分考虑盘锦的地质状况,整体以草坪绿化为主,配合灌木丛,并通过开挖水体时的土方堆砌形成局部小山丘,种植高大树木,营造宜人的校园读书环境(图13)。

校园景观以有机生态绿化为基础,在教学区和生活区之间形成南北向贯穿校园的生态廊道,在南侧教学区和体育区中心形成休闲景观轴线,与基地东南面的主题公园在空间与视觉上遥相呼应。生态长廊贯穿校园南北方向,与水系相辅相成,作为校园各分区组团的纽带,贯穿各个校园空间节点,以东南角的标志塔(望鹤塔)为起点,止于望鹤园中心区带有盘锦工业文化隐喻的塔楼。

四、结语

大学校园是城市文化的载体,是时代文明的象征。对大学校园的理解以及围绕它而发生的种种设计行为均应基于使用者的角度。这样,人、建筑、景观、行径就会产生各种有机联系,这种联系是场所精神的体现,亦是有机建筑内涵的诠释。大学校园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机校园与有机城市相辅相成,任何脱离城市及地域环境的校园设计都将失去其整体意义,从而变成一种独立与封闭的系统。只有顺应了校园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并遵循其所在场所的人文特征,才能创造出蕴含地域文化的场所感与归属感的校园空间。

任何设计均离不开建筑的有机性与地域性表达,这将成为通向诗性设计的思维过程。对有机思想和地域理念的关注能更好地表达出设计的内涵与本真。校园设计作为一门类型化设计,应该对当代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加以诠释,对自然、人文有所表达。

参考文献

[1]肯尼斯·弗莱姆普敦.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张钦楠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2]孔宇航,王时原.地域性思考整体性设计—非线性有机建筑笔记.城市建筑,2009(6)

上一篇:教研员职能转变下一篇:病理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