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生育文化(共4篇)
新型生育文化 篇1
人口问题说到底是个发展问题, 计划生育工作实际上是个文化建设问题, 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根本任务不仅是控制人口过快过多地增长, 而且是要建设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自身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内涵的现代人口文化, 以晚婚晚育、优生优育、男女平等、生男生女都一样为价值取向的新型生育文化。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 提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这是指导当今和今后一个时期人口计生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同时, 中国特色的先进人口文化又是引领新型生育文化建设的旗帜。对促进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对继续做好新形势下的人口计生工作也有着十分现实的指导意义。大力推进“婚育新风进万家”和“双进”、“双建”活动, 在“建”字上做文章, 在“新”字上下工夫, 围绕“需”字搞服务, 落脚“实”字看成效, 充分运用和依靠文化的力量, 弘扬先进的人口文化和生育文化, 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 推动了人口计生工作的健康和谐发展。
一、人口文化和生育文化问题的提出
(一) 人口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地位作用
1. 人口文化概念。
简单地说, 是关于人口繁衍的文化。具体地说, 是人类对自身再生产过程中的生育、抚育、养老、婚姻、家庭、迁移等问题的认识, 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 是对人口自身发展、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内在规律的认知和实践的成果。
2. 人口文化内容。
人口文化包括性别文化、婚姻文化、家庭文化、生育文化、养育文化、养老文化等等, 这些文化因素既影响着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及其相互之间的协调, 也影响着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 人口文化变迁。
人口文化的演变伴随着人类生存发展的历史变迁。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时期, 人口文化根植于农耕文化、村落文化、家族文化, 形成了诸如男尊女卑、多子多福、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传宗接代、承继祖业等为代表的传统伦理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习俗, 对封建社会的中国人口增殖乃至经济社会发展都起到了特有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口呈急剧增长态势, 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关于人口问题的一些传统思想认识、观念习俗、政策制度等与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已不相适应, 因此, 迫切需要建设先进人口文化, 从根本上解决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
4. 先进人口文化。
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自身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内涵, 建设先进人口文化, 着眼于从观念习俗、制度规范等层面, 倡导推进少生优育、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家庭美德、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等等, 促进人口数量、素质、结构自身各要素之间相协调, 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协调, 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建设先进人口文化, 既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和具体实践。
(二) 生育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地位作用
1. 生育文化内涵。
生育文化主要指人们在生育及其相关活动中形成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制度规范、行为方式等。生育是影响人口自身发展的核心要素, 生育文化是人口文化的核心内容, 婚育观念是生育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生育文化因其产生的背景、核心价值观不同, 可以分为传统生育文化、新型生育文化。
2. 传统生育文化。
主要是以传统小农经济的生产、生活方式为基础, 以农耕文化、村落文化、家族文化为背景形成的。它以早婚早育、多子多福、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传统婚育观念为核心, 形成了一整套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规范、社会习俗和典章制度。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男尊女卑的等级秩序、传统家庭的孝道、聚族而居的宗族村落, 形成了最具典型意义的传统生育文化。传统生育文化不仅曾经对发展农耕经济、维护封建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且对乡风民俗、社会舆论、家庭观念以及人们的生育行为等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并有着强大的惯性作用。
3. 新型生育文化。
新型生育文化是以社会化大生产、城市化进程、现代化建设为基础, 以现代工业文明、都市文化为背景而形成的, 它以晚婚晚育、少生优育、男女平等、生男生女都一样为价值取向, 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新道德、新风尚、新制度。
4. 新型生育文化的地位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 城乡差距的缩小, 都为新型生育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 几十年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推行, 在婚育领域里掀起了一场移风易俗的思想革命, 加快了传统生育文化向新型生育文化转变的进程, 群众婚育观念发生了显著变化。
总之, 新型生育文化的形成, 群众婚育观念的转变, 是一个历史进程。当前中西方国家生育水平的差异, 计划生育工作城乡之间、东西部地区之间的不平衡, 最根本的是婚育观念的差距, 是生育文化的差距。我们必须认识到建设新型生育文化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 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通过经济、政治、法律、宣传、教育、科技等多种手段综合施治、共同推进。
二、新型生育文化建设的城乡差异
新型生育文化建设是最基本的基层工作、群众工作、思想工作,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 建设先进人口文化和新型生育文化, 转变群众传统的婚育观念, 是从文化建设的高度做好人口计生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 城乡发展不平衡
在城市, 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相对较高, 与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的先进人口文化和新型生育文化占据主导地位, “生男生女都一样”正逐步被人们接受, 人们甚至认为“生个儿子是名气, 生个闺女是福气”。在农村, 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 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没有根本性改变, 加之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不健全, 一些重男轻女的婚嫁丧葬习俗比较盛行, 相当一部分人还是遵循传统婚育观念, 还是重男轻女, 讲究传宗接代。
(二) 东西部发展不平衡
造成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有历史的、地理的, 也有工作上的, 但根本上还是文化意识上的问题。东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 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为人口计生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传统文化、村落文化、家族文化发生了重大变革, 形成了以少生为荣、以子女成才为荣、以生活水平提高为荣的新型价值取向和社会风尚。群众婚育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 对实行计划生育的认同感进一步增强, 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从众心理。西部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工业化进程和人们生产生活方式与东部相比都有一定差距。受几千年来形成的农耕文化、村落文化、家族文化的影响, 群众早婚早育、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的思想还根深蒂固, 多数群众还是一种落后的攀比心理, 不仅影响人口计生工作的开展, 也影响经济发展。
(三) 城市生育文化建设要以社区文化建设为切入点
社区文化是指一定区域、一定条件下社区成员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 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社区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公众制度、文化环境等等, 其中, 价值观是社区文化的核心。要将新型生育文化建设纳入社区文化建设, 以社区文化活动为载体, 大力倡导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 促进社区居民形成有利于落实基本国策、有利于子女成才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 不断提高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 构建以现代婚育观念为重要内容的社区价值观。同时, 要把人口计生工作融入城市社会管理创新的大格局, 明确责任主体, 不断强化社区、单位的计生管理责任。
(四) 农村生育文化建设要以制定村规民约为主要路径
夯实农村基层基础必须切实把人口计生工作融入新农村建设。制定村规民约是推动农村文化发展、强化基层基础的重要途径。要从文化的层面去认识村规民约的修订工作, 把修订工作看作宣传教育的过程、倡导婚育文明的过程和群众自我教育的过程, 克服把修订工作仅看作是一项工作任务的思想。在修订中,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稳定低生育水平为中心, 以破除旧观念、改革旧风俗、促进男女平等为主线, 促进宣传教育、移风易俗和新型生育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促进鼓励与制约并举、政府与集体经济互动、民生普惠与计生优惠相衔接的利益导向政策体系的落实和健全完善;促进村居基础建设, 提高管理服务水平。要发挥计生协会网络优势, 在村规民约的起草、讨论等各环节中, 动员群众广泛参与, 逐条逐款征求群众意见, 把修订过程切实变成深化宣传教育、变革思想观念的文化建设过程。
三、依托人口文化载体, 推进新型生育文化建设
(一) 依托规范化服务站建设, 净化新型生育文化环境
为做好新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需要不断加大财政投入, 全面加强山东省各地县、乡两级及所辖的社区、村三级生育文化宣传阵地建设。一是按照“高起点、全方位、高质量”的原则, 依据国家和山东省规范化服务站和县“六统一” (环境建设统一、形象标示统一、人员配备统一、科室设置统一、设备配备统一、用房面积统一) 标准要求, 建立以服务站为依托的人口文化阵地。在站内设置计生政策法律法规、工作服务流程等宣传知识版面, 进行服务公开和接受群众监督。在室内设置计划生育、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生殖保健和温馨用语。综合服务大厅、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咨询室、人口学校、宣教室、电子化教学设备齐全, 真正为育龄群众搭建起了功能完备、设施优良的人口文化宣传服务大平台。二是依托社区建设, 把新型生育文化建设融入其中, 以社区建设为契机, 实施“一名高素质的计生网长, 一处高标准的计划生育办公场所、一个高标准宣传教育阵地”的“三个一”工程, 从而形成社区生育文化有人抓、社区文化活动有场所、社区宣传教育有内容的生育文化管理体系。三是依托新农村建设, 规范生育文化宣传阵地和内容。在各社区、村积极开展“五个一”即:“一个人口文化宣传栏、一个人口计生公开栏、一条计划生育宣传街、一个人口文化书屋、一个人口文化大院”创建活动, 使新型生育文化无处不在, 让广大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使他们很自然地置身于浓厚的人口文化宣传舆论氛围中。
(二) 依托计划生育优质服务, 打造新型生育文化平台
群众的需求就是服务的方向, 群众的满意就是服务的宗旨。山东省紧紧抓住广大群众渴求知识、期盼健康幸福的心理, 围绕“需”字搞服务。一是在各村深入开展温馨服务“五到家”活动, 一是发放“一袋”, 送婚育知识到家。将装有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知识和建设文明幸福家庭、国情国策、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生殖保健等知识内容的宣传手册送到育龄群众家中。二是计生干部入户, 送咨询服务到家。村专干、育龄妇女小组长入户上门, 面对面解答群众在生产、生活、生育方面的知识需求。三是配备一箱, 送避孕药具到家。乡镇、办事处计生办统一为村 (社区) 配发了药具箱, 村专干在入户发送药具的同时, 面对面解答群众对计划生育、避孕节育等知识的需求。四是技术人员上门, 送技术服务到家。五是开展针对性宣传, 将思想工作做到家。村干部及时与育龄群众见面, 通过算对比帐就、介绍少生快富典型等方式, 引导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
(三) 依托优惠政策落实, 促进婚育观念转变
近年来, 全省各级人口计生系统要求, 在“实”字上看成效。全面落实奖励、优惠、优先、扶持、救助和保障“六位一体”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 极大地促进了广大群众婚育观念的转变。一是落实奖励政策。全面落实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晚婚晚育费;对自愿放弃二孩生育指标的夫妻, 给予数额不等的一次性奖励。二是落实优惠政策。在农村独生子女在县级范围内中考升高中降低分数录取。三是落实优先政策。对不宜量化指标的民政、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 在发放社会救济金、办理营业执照、税收、贷款等方面, 优先向计生家庭户倾斜。四是落实奖励扶助政策, 截止目前, 已落实奖励扶助对象100多万人, 四是对计生困难家庭、特别困难家庭实施500元至15000元不等的困难救助, 以“少生快富”工程为载体, 积极帮助计生家庭发展经济、改善生活。五是完善保障机制。独生子女父母退休后加发5%退休金、落实独生子女“两全”保险、兴建老年公寓等多种形式, 解决计划生育家庭户的生活困难, 消除生育女孩家庭户后顾之忧。
四、新型生育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效果
1.实现了计划生育工作的“两个”转变。在工作思路上由就计划生育抓计划生育向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的转变;在工作方法上逐步由过去行政命令、被动开展工作到引导人们自觉响应国策号召、少生优生的转变, 这是新型生育文化引导发挥的巨大作用。
2.实现了群众新型生育观念的显著转变。广大群众逐步由“早婚早育、重男轻女、多子多福”的旧传统婚育观念向“晚婚晚育、优生优育、男女平等、致富防老”的新型生育观念转变, 全省各地独生子女家庭不仅逐年扩大, 而且主动放弃二胎生育指标的也大有人在。
3.满足了广大育龄群众知识需求。通过多形式的宣传, 将群众的兴奋点转移到加强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培养教育子女、发家致富奔小康上来, 极大地满足了群众求知、求乐、求富、求健康的需求, 对创造社会和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4.树立了广大计生干部的良好形象。广大计生干部转变工作作风, 深入基层, 以亲情化宣传和服务开展工作, 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增进了干群关系, 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工作形象。
5.进一步促进了全省低生育水平的稳定。通过新型生育文化活动建设活动的开展, 非法生育的比率逐年下降, 平均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在10‰和5‰左右, 人口结构在一定范围内趋向合理。
五、对今后进一步加强新型生育文化建设的思考
转变婚育观念是建设新型生育文化的首要任务和重要内容, 婚育观念的转变程度决定新型生育文化的层次, 一种文化形态只有深深扎根于群众当中, 才能巩固和成熟。促进群众婚育观念的彻底转变, 要以中国特色的先进人口文化引领新型生育文化, 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深化和强化。
1.深化“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 力求宣传面的广泛覆盖。活动中, 要在进的形式、进的途径、进的方法、进的载体方面进行认真的研究商讨, 积极探索进社区、进村庄、进单位、进楼院、进商场、进学校、进家庭、进田间地头、进工厂车间等等, 推行直面宣传、走访谈心、讨论引导等多种形式, 把婚育新风积极地传播、影响、服务到群众当中去, 强化辐射式宣传、渗透式宣传的效应。
2.深化群众自治, 突出群众的主体地位。紧紧围绕贴近群众需求、贴近部门职能、贴近本地实际的原则, 为育龄群众提供生产、生活、生育等多方面的服务, 实现宣传教育、少生优生、转变观念、勤劳致富的良性循环。
3.强化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 构建文明生育“一盘棋”格局。流动人口结构复杂、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重男轻女”、“养儿防老”旧的婚育观念在很多外来人口头脑中根深蒂固。近年来, 从出现的计划外怀孕和生育个案分析情况来看, 多发生在流动人口中。因此, 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 丰富宣传内容和形式, 注重宣传教育方式方法, 寓管理于宣传和服务之中, 让流动人口听得进去、接受得了, 把工作做到心坎上, 对赢得群众支持、避免违法生育行为尤为重要。
4.强化利益导向政策的落实、引导新型婚育观念转变。各级政府还要加大资金投入, 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家庭优先优惠政策, 使群众真正享受到实行计划生育给她们带来的实惠, 解除后顾之忧, 引导、激励群众婚育观念的进一步转变。
参考文献
[1]王秀银.人口控制比较研究[M].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3.
[2]李翰章.人口与计划生育1999年论文集[C].山东新闻出版社, 1999.
[3]张二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评估报告集[M].中国人口出版社, 1999.
[4]杨华.21世纪加快农村人口城镇化的对策建议[J].改革与战略, 2002 (06) .
[5]丁传英.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法规汇编[M].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2.
[6]刘成明.人口城镇化的历史与现状之分析及未来构想[J].青海民族研究, 2005 (02) .
[7]于学军.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咨询问答[M].中国人口出版社, 2005.
[8]王军民.山东人口发展战略研究[M].山东人民出版社.
[9]班开庆.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规律探索[M].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6.
[10]白春礼.创新能力建设——专业技术人员创新案例[M].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9.
[11]盖国强.山东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研究[M].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1.
新型生育文化 篇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离不开解决人口问题,而解决人口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转变群众的生育观念和生育文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今后十年要“初步形成新的生育观念和生育文化”,这一目标是今后十年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十分
艰巨的任务。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把建设新型生育文化的任务摆上重要议程,发动全社会共同做好这项工作,它不仅是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需要。新型生育文化是中国特色的适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生育文化。新型生育文化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口与资源、环境、社会协调发展,尊重自然规律,与旧的、传统的生育观念和生育文化相比,更科学、更文明、也更人性化,它摒弃了旧的生育观念、风俗习惯、道德标准等,它是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进步,因此它必然对社会的前进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新型生育文化形成于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必然赋予它很高的技术含量,而科学技术的介入,又进一步拓宽了生育文化的范围,给生育文化带来质的变化。中华生育文化源远流长,时间跨度很大,特别是延续了二千多年的封建传统生育观念对人们形成了很大的影响,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早婚早育,多子多福,传宗接代,养儿防老,形成了一整套传统的生育观念和生育文化。我国新型的生育文化经过几十年的历程,虽形成初步框架,但与两千多年的传统文化相比,尚为年轻和稚嫩,加之传统生育文化具有惯性,不可能在短期内全部消失,它仍与新型生育文化交织存在,相互影响。在现阶段,从总体上说,新型生育文化虽已经成为我国生育文化的主体,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社会上还存在一些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落后生育文化,甚至还存在一些腐蚀人们精神世界、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腐朽生育文化。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生产力水平普遍较低,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医疗、卫生、养老保障还不完备,给落后传统生育文化提供了潜在存在条件,新型生育文化要全面占领历史舞台尚需一定的过渡阶段,还需在宣传教育、优质服务、利益导向、政策激励等方面做扎实细致的工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生育文化是涉及到千家万户、亿万人民群众的大事。我们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对群众进行经常性的教育,要发挥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大型宣传媒体的优势,大造新型生育文化的舆论,营造出浓厚的新型生育文化的氛围,使男女平等、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等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成为社会主流风尚。
目前,我国的生育文化正处在旧的传统生育文化向社会主义新型生育文化转轨的时期。如何更快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型生育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在工作实践中,通过不断探索,我们深切的感受到以人为本是加快建设新型生育文化的重要途径。
一、以人为本,大力传播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
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内涵也很多,主要是包括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优育优教、男女平等、生男生女一样好,女儿也是传后人,计划生育丈夫有责这些内容。它包含婚姻自主、男到女家等等新型的婚姻、生育、家庭观念,与旧的那种“早婚早育”、“多子多福”、“没有男孩就是断子绝孙”等愚昧、落后的婚育观念形成了强烈对比,是新世纪的主流文化,有鲜明的时代性,也是与时俱进精神的体现。传统婚育文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其落后的观念和理论主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姑舅亲亲上亲”、“同姓不婚”、“多子多福”、“早生贵子”、“养子传香火”、“男尊女卑”、“女儿非子”、“三从四德”,还有许多落后的社会舆论环境和习俗,如上门女婿受歧视;生女孩被人看不起等等,长期以来束缚着人民群众的婚育行为,造成了许多人间不应有的悲剧。也是多胎生育、计划外生育(非法抱养)、溺婴、弃婴以及出生婴儿性别比升高的根本原因之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党和政府必须大力倡导移风易俗,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旗帜鲜明地反对这些落后守旧的婚育文化,运用各种反面的典型,教育群众特别是年轻的一代,认识落后婚育文化的危害性,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勇敢地摆脱旧的婚育文化的禁锢和束缚,以推行婚育新风尚为荣。改造落后的婚育文化,还应从改造落后的婚育习俗开始。
漫谈中国传统生育文化 篇3
“生生之德”的基本理念
中国在历史上是个崇尚生育的国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断子绝孙乃奇耻大辱。其生育文化理念来自于“生生”的思想,即《周易》中的“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这里的“生生”指生命产生于天地阴阳相交,宇宙万物是一种生动活泼、生生不息的连续过程,也就是说,宇宙的根本就是“生”。大而言之,人类依靠生育繁衍后代,使种族得以延续;微观上来看,生育能延续父母祖先的生命,使家族绵延不断,即“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
俗语说“养儿防老,积谷防饥”,“老有所养”、“养老送终”也是生育子女的一个重要目的。另外,在生产力低下的中国封建社会,“一夫不耕,必有饥者;一女不织,必有寒者”,在社会保障系数很低的情况下,最靠得住的还是多养孩子。中国古代道学家在夫妻做爱前必祷告发誓:“为后也,非为色也。”做爱毕,再赌咒一遍。性与生育,婚姻与传宗接代,在这里被完全地划上了等号,性爱与婚姻皆为“制造”后代。尽管如此,比较而言,原始生育文化转向传统生育文化仍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因为原始的生育文化对两性结合、生育几乎没有任何限制,长期处于一种原始的杂交、混乱的蒙昧状态,更别提限制生育子女的数量和教养子女了。
为了“生生”,人们开始祈求生殖神的赐予。
生殖崇拜
为求得子嗣兴旺,人们对与生殖有关的所有物象均加以崇拜,于是有了生殖崇拜。在远古时代就产生了生殖崇拜,成为原始生育文化的核心内容。到了封建社会,传统生育文化对生殖崇拜又加以继承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生育文化的源头。许多出土文物和岩画仍保留着生殖崇拜的遗迹,生殖崇拜留下的习俗与遗迹广泛存在于民间节日与宗教生活中。时至今天,西藏的勒布门巴族还有崇拜“屋脊神”的风俗,在木楼门楣上方屋檐下、山墙中柱顶端与伸出房外的屋脊梁木交接处,都悬挂着一个比较大而醒目的木雕男性生殖器,以防“奴”、“离”、“闻”等女鬼侵扰住宅,让屋脊神来镇邪驱祟,求得平安。
生殖崇拜经历了一个由女阴崇拜向男根崇拜的过程。女阴崇拜源于母系氏族时代或更早,那时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女性是最受尊重的。在原始初民的直观感受中,人类的生殖繁衍任务的直接承担者是女性,所以,生殖崇拜最早表现为女阴崇拜。直到现在,有的民族还供奉着石制的、泥制的、陶制的女性生殖器模拟物;还有的民族将女阴的图案刻在木器、陶器或石壁上,来表达对生殖之神的敬仰。在我国,女阴象征物颇多,以地、月亮、溪谷为女性的性器官而加以崇拜。与女性崇拜有关的物象还有很多,诸如葫芦、竹子、柳柏、石榴、水井、湖泊、鱼、蛙等等。女性生殖力被赋予了伟大而神秘的“生生不息”的自然力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母系氏族社会逐步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家庭逐步由母权转化为父权,女阴崇拜逐渐转化为对男性生殖器的崇拜,即男根崇拜。新石器时代晚期便有了男性生殖器的模拟物,即所谓“祖”。汉代以后,演变为房中工具,通常被称为“触器”、“角先生”等。水绕山转,与以幽水象征女阴截然不同,男根模型最终选择了阻山为代表的一些质地坚硬而又凸出的物象。男根崇拜与女阴崇拜一样,都是宣扬了人类对繁衍种裔的一种渴望。在中国传统生育文化中,也明显地继承沿袭了生殖崇拜演变中重男轻女的文化因子。
“早、多,男”的生育特征
由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生殖崇拜文化逐步向传统生育文化发展,进入封建社会之后,便逐步形成了系统的生育文化。传统生育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早、多、男”的生育价值体系。
早婚早育。早婚早育、早生贵子在封建社会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普遍的心态,此风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据有关资料调查,当时女性初婚年龄在15岁到19岁的占66%,男性占51%。
早婚早育观念的产生是鼓励早婚早育、多生多育人口政策影响的结果。在古代社会,地广人稀,有了封疆,还必须有人民。人多则势众,所以历代统治者无不鼓励百姓早生子女,以求劳动力的增加和兵源的充足。历史可考的最早规定婚龄的是春秋时代的越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为打败吴国实行“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方针。为了生聚,规定“女子十七岁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汉朝时女子15岁即可出嫁;唐朝贞观年间规定男20岁、女15岁即可成婚;宋朝规定男16岁、女14岁即可成婚;明朝洪武令和清朝通礼中的规定与宋朝相同。中华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的民法规定,男18岁、女16岁即可结婚。而北周武帝时期和唐朝开元年间政府规定男15岁、女13岁以上就应该结婚,应是中国历史上最低的法定婚龄。
高出生。在生育孩子的数量上,中国传统的生育观念是家庭追求多子多孙、多子多福;国家追求人口众多,提倡多生多育。中国古代把“五子登科”、“五男二女”视为理想的生育数量。历代君主也往往是生育能力强的人,如唐代的李世民、明代的朱元璋、元代的成吉思汗、清代的康熙等。高出生往往形成了大家族,如《红楼梦》中的四大家族:贾家“宁国、荣国二公之后,共二十房分,除宁荣亲派八房在都外,现原籍住者十二房”;史家“保龄侯尚书令史公之后,房分共十八,都中现住者十房,原籍现居八房”;王家“都太尉统制县伯王公之后,共十二房,都中二房,余皆在籍”;薛家“紫微舍人薛公之后,现领内府帑银行商,共八房分”,每房都有数人,无怪乎“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在古代,人们提倡家族几代同居。如江州义门陈氏,唐宋年间聚族同居形成大家庭,同锅共灶,财产公有,共同劳动,和谐生活数百年,鼎盛时人口达3900余口,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合居最长、人口最多的大家庭,多次受到政府旌表。宋太宗赵光义曾赠联:“聚族三千口天下第一,同居五百年世上无双。”几代同居,儿孙满堂,被视为福寿双全的典范。
中国长期落后的自然经济必然要求多子多孙,男耕女织的小农生产方式对劳动力的需求是很大的,多生一个子女,就多一个劳动力。对于家族来说,多子多孙、人丁兴旺既能使祖宗的香火延续,又能扩充本家族的势力,使本家族免受外人的欺侮。反哺式的养老方式也强化了“多子多福”观念,子女多意味着养老保险系数高。再者,古代婴儿死亡率较现在高5~10倍,因此只有通过多生多育来维护家庭地位、劳动力和兵力。
重男轻女。重生男、轻生女,在我国古代很早就已经产生了,把生男孩子叫“弄璋之喜”,生女孩子叫“弄瓦之喜”。此后的几千年,人们普遍以生男为荣,以生女为耻。《韩非子·六反》上指出当时战国时期世俗就是“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溺杀女耍这种恶习在我国封建社会中曾长期流行。传统观念认为,儿子才是传宗接代的纽带,女儿是别家的人,民间流传“大麦不能当正粮,女儿不能养爹娘”、“十八个仙女抵不上一个驼背儿子”等俗语。
直到现在,我国许多人还是生男孩则喜,生女孩则愁,甚至生前搞性别鉴定,如是男孩则生,如是女孩则流产。
新型生育文化 篇4
一、新型生育文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是以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统筹解决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人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心和主体, 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和归宿。多年来, 经过社会各方面的努力, 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 优化人口结构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到低出生率、低自然长率的转变。使广大农民减轻了生育抚养负担, 物质生活水平逐步得到了改善。然而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物质生活改善, 农民群众求知、求乐和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也就更加强烈。但由于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远不适应, 农村文化生活的落后面貌尚未改变。因此, 不断为广大农民提供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新型生育文化知识和生殖健康服务, 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生育文明需求, 树立科学文明的婚育观念, 提高农村人口总体素质, 就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个至关重要的保障。
二、创新思路, 主动融入,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生育文化新村。组织广大育龄群众开展“十星级”文明农户及文明村镇创建活动;积极组织家庭读书上、民俗作品展览、文艺演出、家庭体育比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娱乐活动;建设生育文化新村, 实行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救助制度, 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落实依法治村和村民自治, 定期进行村务、社务、财务公开, 建设和谐新农村。
建设农村人口文化大院。在农村广泛开展了以建设“人口文化大院”为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 培植了一批文化大院建设样板村。加强对农村文化艺术骨干的培养, 创新宣传和服务载体, 将人口生育文化建设融入新农村建设之中。
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将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纳入新农村建设活动, 纳入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和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引导农民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实现“四有” (村村有计划生育学校、文化图书室、育龄妇女之家、计划生育协会会员之家) 、加强乡、村计生服务站 (室) 建设, 配套服务设施, 充实培训技术人员, 改善计生工作条件, 把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建成农村公共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为 (育龄妇女发一份关爱女孩、倡导生育文明的倡议书、刻制一盘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光盘、印发一本优生优育计划生育读本、赠送一幅计划生育宣传画的“四个一”活动) 让生育文化进村入户、进家庭。
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广泛深入地宣传男女平等、生男生女都一样好等生育观念, 努力建设新型生育文化, 要通过大宣传、大联合, 调动全社会的力量, 形成关爱女孩的强大舆论氛围。完善对独生子女和二女户家庭的“奖、优、免、补、利、帮、保”等优先优惠政策。
拓宽生育文化建设内容。要成立由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新型生育文化建设领导小组, 制定《新型生育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明确各有关部门的工作职责, 使活动真正落到实处。要把关爱女孩行动作为活动的主要内容, 在农村以乡人口学校为阵地, 大力宣传生男生女都一样的科学文明新观念, 开展“模范丈夫”、“开明公婆”评选活动, 在全社会树立尊重女性、关爱女孩的新观念。同时, 既要坚持人口政策、人口形势的宣传, 又要开展生殖保健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的宣传, 将计划生育与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 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乡镇创建活动, 引导群众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破除陋习、移风易俗, 树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新型生育文化】推荐阅读:
农村生育文化05-10
新型文化业态05-14
新型孝文化10-30
创新型文化05-12
创新型组织文化10-15
创新型企业文化05-25
新型农村文化建设06-11
新型社区群众文化建设11-01
创新型校园文化建设11-13
新型城镇化与文化保护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