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影响(精选11篇)
油价影响 篇1
3月20日柴汽油涨价靴子落地, 油价大涨至600元/吨。据相关报道, 柴油涨价将带动农业生产链各个作业环节的成本上升, 此次柴油价上调0.51元/升, 农业生产每亩将至少增加作业成本30元。
据笔者推断, 此次油价上涨将给近期的农机市场销售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
一是恰逢春耕、春播、春灌的关键季节, 此刻的油价大涨, 势必推高农机作业价格, 作业价格上涨, 必然降低农户使用农机的需求度。两会期间, 袁隆平院士说, 根据湖南省物价局调查, 2010年农民种植每亩水稻的纯收益是186.2元, 但其中包括104.1元的国家粮食直补, 实际上不含补贴农民纯收益只有82.1元。2011年, 由于亩均生产成本上升了121.6元, 农民种植每亩水稻纯收益仅有116.6元, 除去109.1元的国家粮食补贴, 农民纯收益只有7.5元。今年如果农机作业成本再增加, 用户在权衡收益与成本之后, 有可能选择人力、畜力作业, 或干脆撂荒弃种, 这势必影响农机产品的销售。
二是恰逢农机销售旺季到来的前夜, 这个时候提高油价, 无异于给农机市场当头一闷棍。在高油价下, 一些原打算购买农机的用户会选择放弃购买或延迟购买, 一些打算成套购买或批次购买的会在数量上大打折扣。春节是国内农机行业的销售旺季, 一年中约70%的销售任务要在这一时期完成, 油价此时上涨, 影响了用户购买积极性, 也很有可能影响全年的农机产品销售。
三是农机市场正处于需求调整期, 部分市场已经出现了结构性饱和, 需求并没有往年那么强烈, 在油价上涨后将产生多米诺骨牌式的连环反应:农作物作业价格提高, 用户需求减少, 机手持币观望, 市场需求减少, 企业销量下降。
四是从企业内部来看, 油价上涨后, 生产用油品、试机用油、装车用油成本会增加, 原材料采购和产品运输物流成本也必然会升高, 企业的经营压力会更大, 如果企业不能通过涨价将压力化解, 就只能通过降低人工成本或减少营销推广费用来解决了, 这些办法都是权宜之计, 不能解决实质问题, 短期内还会对企业生产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农资综合直补资金243亿元的政策措施, 全国亩均新增补贴资金约14元, 这将对本次油价上涨的不利影响有缓解作用, 但考虑到综合直补不能直接补贴到机手手中, 资金发挥作用的时间滞后, 化肥农药等农资的价格新一轮上涨, 人工成本增加, 农机产品饱有量巨大等的影响, 其效果并不会太明显, 所以油价上涨对近期农机需求将是一个直接的消极影响。
所以农机制造与经销商要积极行动起来, 短期内采取有冲击力的促销手段来消化渠道大量的存货, 如买农机送加油卡等, 以消除潜在用户的消极情绪, 吸引观望中和打退堂鼓的用户购买。
资源本身具有稀缺性, 随着铁矿石、煤炭、原油等自然资源的日益枯竭, 企业的原材料成本将不断上涨, 企业很快将迎来用油“9元时代”、“10元时代”甚至“20元时代”。从长远看, 企业要开发环保、节能、省油、小排量、经济性能好的主机产品和具有复式作业的农机具产品, 并把这一策略作为长期的经营战略去执行, 以迎接资源短缺时代的到来。
油价影响 篇2
高油价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分析了世界石油价格持续反常走高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多方面影响.提出了面对高油价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冲击,我国应采取的积极措施.
作 者:陈悦 作者单位: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政治法律系,福建,福州,350002刊 名: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JIAN SCHOOL OF ADMINISTRATION AND FUJIAN INSTITUT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年,卷(期):“”(z1)分类号:F2关键词:高油价 中国经济 影响 策略
高油价正在影响全球经济 篇3
全球能源研究中心资深分析师朱利安·李:
与金融动荡产生互动
设在英国伦敦的全球能源研究中心资深分析师朱利安·李近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认为,主要由于全球原油供应不足,不断攀升的国际油价突破每桶100美元大关几乎不可避免,高油价正给全球经济,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供需矛盾在“作怪”
朱利安·李认为,国际油价“极有可能”在近期突破每桶100美元大关,他认为“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但朱利安·李认为,每桶100美元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意义,未必会给市场造成重大影响。“这恰好是一个整数,因此引起了不少关注,但这个数字与任何其他数字确实没有区别。”
对于近期国际油价不断攀升的成因,朱利安·李认为,主要还是基本面上的供需矛盾在“作怪”,投机和地缘政治等只是辅助因素,或者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与流行观点不同的是,他认为当前的供需缺口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咎于供应不足,而非需求旺盛。
据全球能源研究中心估计,全球原油需求自2004年以来增速不断放缓,前3年的增幅几乎是逐年减半。而今年,只要北半球不出现严冬,需求增长仅为0.9%,与去年基本持平。
朱利安·李指出,这一增速实际上远低于1.6%的长期平均水平,但问题在于,原油供应没有跟上,自2005年末以来几乎没有增长。而原油供应不足主要是因为欧佩克近年来刻意控制产量,缺乏投资“热情”。随着油价攀升,部分产油国越来越“珍视”自己的石油资源,油价攀升让产油国捞足了“油水”,自身也缺乏动力扩大生产。此外,由于欧洲等地大力推行生物燃料等替代能源,这使得欧佩克对于未来的需求变得更不确定,因此也怠于投入巨资扩大产能。
朱利安·李估计,油价在明年年中前仍将保持高位,除非欧佩克在此之前做出重大的增产决定。从中长期来看,朱利安·李认为,高油价会抑制消费,从而缓解供需矛盾,带动油价逐步回落。
全球面临通胀风险
朱利安·李认为,国际油价上涨正影响到全球经济增长步伐,甚至与目前的金融市场动荡产生了互动效应。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国际油价上涨和贷款利率上调令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的借款人雪上加霜,无法按期还款,从而引发了次贷危机,进而波及全球主要金融市场。
在今年8月爆发次贷危机后,大量资金撤出金融市场以规避风险,转而将目光投向了原油市场,构成了本轮油价上涨的投机因素。
朱利安·李同时指出,虽然受到油价上涨影响下行风险增加,但迄今全球经济增长依然强劲,这主要是因为高油价在宏观经济层面上所产生的通胀压力为中国等低成本地区生产的商品所抵消,使得总体物价水平仍处于有效控制之下。
但朱利安·李认为,这种抵消作用现在也许正在弱化,制成品价格很可能从现在开始呈明显上升趋势。加之食品价格由于多年歉收和生物燃料兴起等原因,也正在走高,下一步的通胀压力的确令人担忧。
发展中国家最“受伤”
尽管全球经济都面临着高油价的威胁,但非产油国的发展中国家可能受到的冲击最大。
朱利安·李解释说,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石油产品价格由政府定价并予以补贴。随着油价上涨,这些国家处境艰难:一方面难以维系高额的补贴;另一方面又担心将国内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拉齐会加重低收入人群负担,甚至引发社会动荡。
但对发达国家来说,油价上涨迄今对经济的消极影响尚不严重。美国人的能源开支在个人消费中所占比例有限,且美国经济对石油的依赖性有所下降。就欧洲而言,国际油价上涨更因为欧元对美元不断升值,而在一定程度上被抵消。
但朱利安·李认为,发达国家并非高枕无忧,发达经济体受到高油价影响的迹象已经显现。(尚 军)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资深研究员黄靖:
中国遭受压力远超西方
百元油价时代对世界意味着什么?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的中国又将面临怎么样的压力并如何应对?新华社记者就此采访了美国知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资深研究员黄靖先生。
美元贬值是主因
记者:您怎么看目前的油价走势,有没有可能突破100美元一桶?在您看来,究竟是什么因素推动目前油价持续上涨?
黄靖:按照目前的这种涨势,我认为突破100美元一桶是很可能的。油价上涨有伊朗局势的冲击及其对市场心理的影响;但最主要的原因,我认为是美元贬值造成的。因为世界上所有的原油出口国,都是以美元作为计价单位的。美元的持续贬值,就必然导致油价不断上涨。
尽管油价在不断上涨,但对美国国内经济和民众生活影响并不大。随着美元的贬值,一方面油价在上升,但另一方面美国出口则在增加,美国工作机会也在增加。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实行浮动汇率的美国、日本和欧洲对高油价的消化能力要比中国强许多,压力比中国要小许多。
金融市场压力最大
记者:作为一个主要石油消费国,油价上涨对中国会带来哪些影响?
黄靖:对大多数发达国家以及实行自由汇率的国家来说,油价上涨可以通过汇率上升来消化掉大部分影响。但中国的汇率并没有开放,并且人民币主要和美元联动,尽管人民币在升值,但幅度太小,因此中国不但消化不掉高油价的影响,反而因为汇率的问题而承受加倍的压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必须要对油价上涨的影响作好全面长期的准备。
记者:您谈到了对中国的冲击,但具体哪些行业可能受高油价冲击更大一点?
黄靖:我认为,冲击最大的首先是中国的炼油企业及其相关的能源下游企业。高油价对能源上游产业负面影响不大,但对炼油等下游产业,高油价绝不是什么好消息。
但从根本上看,最大的压力还是在中国国内的金融机构。因为原油期货跟金融市场联成一片,油价一上涨,会对整个金融市场产生影响。由于美元快速贬值而导致油价以及其他原材料涨价,加之美国次贷市场崩溃所引发的危机,使得全球金融市场的调整异常猛烈,而美国总统大选年带来的政治因素将使美联储持续减息以保持经济稳定。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的金融体系必然受到大举进攻而在汇率没有放开、金融市场还没有完全和世界接轨的情况下,中国金融体系的防卫能力较低。中国大量的外汇储备因油价上涨,反而会成为巨大的负担。
以前,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外贸市场的顺差,现在更多的压力将来自内部。油价居高不下必然会对投资信心和投资动机产生负面影响,许多投资者在投资时就不得不把能源安全考虑进去。
应当建立应对机制
记者:中国外交已无法避开石油问题,您认为石油问题对中国外交带来了怎么样的挑战?如何化解?
黄靖:从外交战略角度看,高油价不仅对中国整个经济政策制定造成巨大的压力,并且将必然给中国的对外政策造成巨大的困难。
目前国际市场上的原油约26%属于自由贸易,74%多控制在各个国家手里,因此中国会发现,即便和美国、印度和日本等能源消费国大力合作,依赖国际石油市场解决问题,中国能得到的石油仍然有限。但如果中国和俄罗斯、中亚、中东等产油国发展关系,则中国可能要对整个发展大战略作出调整。因为这些国家将原油作为国家控制的战略物资,中国要想得到,必然要同他们在战略利益上进行交换。这必将又会影响中国在其他领域的战略利益。
通过经济方法解决高油价问题有两种,一种汇率放开,让人民币升值,但现在不可能这样做,因为这样带来的损失太大了;另一种方法是通过各种小的手段,积少成多来化解这个问题。所谓小的手段,我认为,应该改换投资方式,把中国现有的储备投放到国际市场上去,造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关系;鼓励低耗能产业的发展,对高耗能产业进行限制;进一步鼓励中国石油企业以合作等方式开拓境外市场。
总之,我觉得,高油价对中国的挑战是多方面的,中国应该把各方面人才聚集在一起,搞一个统一的协调机制,来进行全方位的应对。
(刘 洪)
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专家郭四志:
危机背后也许是契机
最近,国际油价的走势及其影响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为此,新华社记者采访了采访了日本财团法人能源经济研究所石油和天然气方面的专家、主任研究员郭四志。
投机资金是“祸首”
关于这次油价上涨的背景及主要原因问题,郭四志说,从长远来看石油价格上升的趋势不会改变,因为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储量有限,这是大前提。但是,这次油价上涨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全球石油市场供需紧张所致,投机资金从股市转向原油市场才是导致油价上涨的主要因素。另外,世界主要产油区的政局不稳定也是造成石油价格上升的一个原因。
相关数据显示,纽约商业交易所WTI原油期货交易量是原油实物日交易量的5倍。其中,投资原油期货的至少有一半以上并不是原油的实际需要者或者使用者,而是以营利为目的从中获取差额利润的投机资金。
郭四志引用业内人士话说,投机资金至少将原油期货的价格抬高了20美元,按照目前全球原油供需实际状况,每桶的价格应在80美元左右。
郭四志分析说,随着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原油需求增加和全球已发现的油田储量减少等原因,原油供应能力难以满足实际需求的增长,再加上中东地区的政局动荡以及节能手段、替代能源开发难以在短期内奏效,今后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新能源开发将加快
关于油价上涨对全球经济影响,郭四志说,原油价格上涨并不完全是坏事,从长远来看,将促进各国加快利用节能技术和开发替代能源的步伐,降低对石油的依赖度。
郭四志举例说,日本是个能源资源极度匮乏的国家,石油几乎全部依靠进口。但是,在经历了几次石油危机后,日本通过大力开发推广节能技术、积极开发替代能源,对石油依赖度大大降低。日本石油进口金额占GDP的比例从1978财年的4.5%下降到2006财年的2.2%,几乎下降一半。
郭四志说,油价上升势必刺激全球掀起新一轮的新能源开发热潮,包括核能、生物能、太阳能、风能等各类石化产品以外的新能源开发。
对中国未必是坏事
郭四志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由石油输出国变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本轮石油涨价,将为中国开发推广使用节能和新能源技术提供新的契机,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产生积极的影响。
他说,因为油价上涨,中国每年可能要多支付几十亿美元用于进口石油,长期下去会对中国的贸易收支产生影响。石油是一种战略性产品,产油国更是把能源当作政治性战略资本来对待。因此,对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的步伐,尽早摆脱依靠重工业、高耗能、高污染的发展模式至关重要。
当前国际油价变化趋势及其影响 篇4
一、油价持续低位反复震荡
进入2月份以来,国际油价出现短暂回调,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因素:一是美国页岩油开采投资出现缩减。2015年以来,美国石油钻井减少了400多口,现有钻井1140口,处于三年来最低水平。二是欧洲等国家地区竞相实行宽松货币政策,加速货币贬值,推动油价回升。三是一些投机资本意图抄底。在过去4个月中,国际投资者购入了40多亿美元的原油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其中1月份就买入20亿美元,创六年来新高。
尽管油价短期内出现反弹,但市场普遍预期年内油价仍将低位徘徊,难以重返100美元/桶以上的高位。制约油价回升的主要因素包括:一是全球需求增长缓慢。日前IMF发布报告,预计今年世界经济增长3.5%,较2014年仅微增0.1%。经济低迷导致国际原油市场供过于求矛盾加重,目前全球原油市场剩余供应量约为日均150万桶。二是美国石油储备充足,已达到4.18亿桶,美元又处于升值周期当中,两者对油价都有压制作用;同时,低油价也符合美国对内刺激消费、对外打压俄罗斯等战略利益。三是主要产油国未能就限产保价达成共识,国际投行看空油价,市场预期短期内难有改观。
低油价对全球经济复苏有利有弊。油价下跌总体有利于世界经济增长,世界银行预测如果油价下跌30%将拉动世界经济增长0.5%。低油价为能源进口国发展经济腾出空间,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可在减少燃油补贴、不推高通胀的情况下,将大量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带动经济增长。低油价也有助于遏制部分国家将粮食加工转化生物能源,为全球粮食安全和稳定供应创造条件。
但也要看到,低油价带来的风险和矛盾正在累积,突出表现在:
一是加大通缩压力,催生金融市场振荡。2015年1月,欧元区CPI仅为-0.6%,核心通胀水平0.6%,较上月回落0.1%,日本CPI也从去年9月份开始逐月下滑。欧洲和日本因担忧经济低迷与油价下滑造成通缩风险上升,先后实施超大规模的量化宽松政策,引发全球货币竞争性贬值。
二是造成产油国财政状况恶化,可能触发社会问题。今年海湾国家因低油价预计将损失收入3000亿美元,石油收入减少、经济放缓将引发当地社会福利水平下降、失业率上升等社会问题,对稳定中东地区局势产生不利影响。
三是导致部分国家经济面临困境,被迫调整发展策略。受低油价和西方制裁影响,俄经济已陷入衰退,IMF预计2015年和2016年俄罗斯经济将增长-3%、-1%。为扭转不利局面,俄罗斯正加快实施东进战略,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等亚洲国家地区的能源合作,同时调降石油出口税率,以扩大原油出口增加收入、稳定经济。
二、国际油价震荡对中国经济影响错综复杂
从总体看,低油价对我国的正面效应较为明显,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增长效应。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预测,如果年均油价下跌10%,我国实际GDP增速可提高0.12个百分点。二是储备效应。据法兴银行预测2015年上半年全球原油库存将增加3亿桶,我国可在其中谋求更大份额。三是收入效应。2014年我国进口原油同比价格下降40美元/吨,减少外汇支出约135亿美元。低油价也带动国内成品油价格连续下调,带动汽车、船舶等相关行业发展。四是出口效应。低油价有利于降低出口成本、提升竞争力。有国外媒体估算如油价降至40美元左右,中国出口美国货物的运费将减少1/4。五是合作效应。此次油价大幅下跌有利于推动OPEC、俄罗斯等产油国更加重视与我加强合作。
但油价震荡走低的负面效应也不容小视,当前需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加大通缩压力。低油价形成了输入性通缩压力,2015年1月我国CPI同比上涨0.8%,较上月下降0.7个百分点,创下5年来最低水平,其中汽油和柴油价格同比降幅分别比上月扩大7.1个百分点和7.3个百分点,导致CPI涨幅回落0.07个百分点。
二是加大产业下行压力。在通缩作用下可能出现企业在油价相对较高时购进油料,在油价走低时生产销售产品,造成亏损并抑制投资。如2014年7月以来,与油价变化关联度较大的采矿业、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显著回落,2014年12月上述三个行业投资增速较7月份分别回落了3.1、1.1和2.8个百分点。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利润连续4个月出现同比11%~13%的负增长,制造业利润增速从去年7月份的15.6%回落至12月的6.5%。
三是可能对财政收入带来不利影响。2014年石化行业企业上缴利税占到中央财政收入7%以上。据穆迪报告显示,如布伦特原油价格降到55美元/桶,每桶原油的现金利润将由2013年65~73美元降至32~39美元。低油价使国内石油开采和炼化企业亏损问题加重,直接影响中央和地方财税收入。
四是加重贸易平衡压力。2015年1月份,我国进口原油单价同比下降41.5%,进口额同比下降41.8%,因原油等大宗商品进口大幅下滑造成我国单月进口贸易额同比下降近20%。我国与俄罗斯、巴西等能源资源大国的双边贸易增速也有所放缓。同时,原油价格下跌削弱了企业赴海外投资并购能源矿产的积极性,国内发展非常规能源、绿色能源和新能源也受到一定影响。
三、统筹应对国际油价震荡变化的影响
一是加快国家能源储备体系建设。探索建立石油商业储备制度,协调原油贸易、金融、投资与能源安全政策,推动跨境能源安全通道建设,在确保环保和安全严格规范的前提下,适当增加符合条件的民营仓储企业承担部分国家原油储备任务。
二是加大定向宽松货币政策力度。全球低通胀、低利率为我国实行更加主动、灵活的货币政策调控提供了空间。我国应适时强化定向宽松货币政策工具操作,实施更大力度的降准、降息,尽快降低实际利率水平。同时,增加基础货币投放,扩大国内流动性,缓解输入性通缩压力。
三是深化能源管理体制改革。在上海等自由贸易试验区内开展国际原油期货交易,建立健全更加开放的石油市场体系。引导我国企业“走出去”扩大能源资源投资,建立健全海外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保险制度。继续深化国内能源体制改革,推进石油、天然气等领域价格改革,促进炼油行业淘汰落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国际油价波动的历程、影响和走势 篇5
2014年年中以来,国际油价快速下跌,今年初一度跌至六年新低,随后又出现大幅涨跌互现局面。这轮油价下跌的原因是什么,油价底部在哪里,当前反弹是否具有趋势性,油价下跌的影响有哪些。本文立足过去40多年油价波动历程、规律和当前的新特点等,结合经济、金融、能源产业发展和地缘政治因素,尝试对上述问题作出回答。
一、国际油价波动的历程
19世纪中叶,石油被发现并开始利用,此后10多年油价一度大幅波动。但由于当时数量较小,技术不稳定,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此之后的近100年里,国际油价都在低位稳定运行,主导国际石油市场的主要是西方国家的大企业——石油七姊妹。[1]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全面建设时期,汽车等以石油为燃料的交通工具普及,对石油需求不断扩大,1967年石油取代煤炭成为世界主导能源。随着石油产销量的增加,国际市场对石油的争夺和竞争加剧,石油价格进入大幅波动时期。到2015年初,国际油价经历三次“谷—谷”波动周期。
首先,1970—1998年,因石油危机的爆发,国际油价从11美元/桶一直攀升到1980年的104美元(2013年价格,下同),制约石油进口国经济发展,输入型通货膨胀明显,美国一度陷入10多年的“滞涨”时期,日本和英国等经济体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为应对石油输出国操控石油供应的挑战,发达国家在节能、新能源研发、国际石油运输通道建设等领域加大投入,国际石油期货市场建成并开始主导国际油价走势,成立与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相对应的由石油进口国组成的国际能源机构IEA。在这一系列举措作用下,国际石油价格从1981年开始回落,此后数年都在30—40美元波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很多国家经济放缓,日本和亚洲其他国家的石油进口明显减少,国际油价一度跌至18美元/桶。
其次,1999—2009年,随着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的消退,特别是新科技和房地产等支持,世界经济进入持续较快发展的黄金时期。国际油价在需求带动下不断提高,从1999年的25美元/桶一路提高到2008年的105美元/桶,当年7月在地缘政治局势紧张影响下,国际油价达到147美元/桶的历史最高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经济增长受挫,石油需求骤减,2009年初一度跌至46美元的低点,当年平均价格也仅为67美元/桶。
再次,2010年至今油价再次经历一个完整周期。金融危机后各国相继实施了大规模财政金融刺激政策,中国在房地产、重化工业等带动下,经济率先实现高增长,美国、欧洲和日本也相继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刺激投资和工业生产,带动国际油价2012年达到113美元/桶。政策刺激型的经济增长毕竟不可持续,国际金融危机暴露的很多深层次问题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没有取得大规模突破之前,世界经济将在低位不均衡复苏。世界经济不景气,美国替代能源革命的突破,应对气候变化和加强环境保护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带动国际油价再次从2014年中开始下降,到2015年初,纽约和伦敦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均已跌破50美元。
综观近40多年国际油价的波动,有以下几点启示:一是决定油价的因素包括供给、运输、消费、投资投机、金融和地缘政治等,具体每次波动的主要原因,还要取决于当时上述各种原因作用的大背景和作用程度。1970年以来石油成为世界不可替代的主体能源,且产销分对称分布比较严重。这是石油作为战略性资源被各国争抢的最大原因,也是决定油价走势的最大刚性约束。
二是石油生产和需求通过多种机制不断竞争博弈。在石油不可替代的大背景下,石油生产国一度在国际石油市场具有绝对发言权,产油国组成OPEC协调减产,以及石油危机期间战争和禁运等都减少了国际石油供给,对石油进口国影响很大,美国因此实施了禁止原油出口的战略。但随着石油需求国的联合特别是1974年IEA的建立,美国的控制运输通道、美元计价机制的确立,以及原油期货的推出,很大程度上平衡了国际石油供给和需求的双方力量。决定因素的增加使国际原油价格的波动更加频繁,波动区间也在变大。
三是油价过高或过低都会对世界经济产生不利影响。过高增加石油需求国的生产成本和物价水平,过低则影响石油生产国的财政经济,进而影响产油国产量决策。因此,石油供求双方除了斗争也有合作,1986年以后,OPEC和美英等国就曾达成限产保价协议,把每桶石油价格定位在18美元的水平上。[2]
四是人类总能找到应对能源价格波动的办法。在上世纪70年代末油价高涨时,石油消费大国难以承受高油价带来的经济压力,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推行节能技术和压缩石油消费,加大本国油田开发,发展各种替代能源。1980年代前五年,世界石油消费量年均下降6.7%,而上世纪50、60和70年代年均分别增长6.3%、7.6%和2.4%。[3]当然这轮油价下跌也有沙特阿拉伯增产的因素。
二、2014年以来国际油价下跌的原因
本轮原油价格的下跌始于2014年6月下旬,在达到本年度高点107.3美元/桶之后,油价开始下行,10月以后下跌速度加快,至2015年1月底跌破45美元/桶,半年降幅接近60%。油价快速深度下跌,使俄罗斯和OPEC中成本偏高国家的经济衰退、物价上涨,美国虽然降低了石油进口成本,但国内页岩油企业经营情况明显恶化,国际石油供求格局发生变化,新能源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综合分析,本轮油价下跌,原因主要包括供给增加、需求放缓、美元升值和地缘政治考量等。
一是世界经济特别是主要石油消费国经济增速放缓影响石油需求。过去几十年的规律表明,世界经济增速变动略提前于油价变动半年到一年。世界经济2010年达到危机后的高点5.4%,此后逐渐回落至2014年的3.3%左右,世界石油消费量随后放缓更重要的是,主要石油进口国经济增速下滑,中国经济从2010年的10.5%持续下滑至2014年的7.4%,日本从2010年的4%放缓到2014年的0.1%,欧元区从1.8%放缓到0.8%。[4]与此同时,世界范围的技术进步和环境保护,降低了石油消费弹性。两种力量作用下石油增量大幅放缓,根据EIA统计,2013年全球石油日均消费量增加了130万桶至9050万桶,预计2014年日均增量降至90万桶,其中中国日均增量为36万桶,日本则减少14万桶,欧洲下降更大。 受此拖累2014年经合组织国家的石油日均消费量将减少30万桶。[5]油价因此在2011年的115美元高点开始回落,2014年全年平均为93美元/桶。
二是美国页岩油气革命正在改变世界石油供求格局。首先是美国的页岩油产量快速增长,冲击了原油国际市场的供需平衡。在页岩油量产影响下,美国原油产量五年间从不足500万桶/日提高到900万桶/天,页岩气年产量由813亿立方米上升至3025亿立方米,页岩油气在整个油气产量中的比重提高至40%左右,较2007年提高了近30个百分点。页岩油气、新能源等对石油形成一定程度的替代。2005—2013年,美国新增天然气消费量1.02亿吨标准油当量,新增消纳可再生能源1680亿kWh,相应减少石油消费1.09亿吨。其次是美国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采技术突破,使油气产量大幅增加,2004年以来美国本土石油产量增长56%,2014年美国实行40多年的原油出口禁令已经结束,同时原油库存高企。此外,新能源汽车对燃油汽车的替代,压缩了部分原油需求。
三是美元指数上升带动原油价格下行。美国经济复苏态势相对稳固,QE正式退出,强化市场预期和国际资本流入,相比之下其他主要经济体则增长乏力,美元因此更显坚挺,2014年以来美元指数已累计升值15%以上。美元计价体系中,美元升值必然带动国际油价下滑。
四是俄罗斯和OPEC出于多方面考虑保持产量稳定。首先是俄罗斯既是重要石油生产供应国,又在政治、军事、文化和历史上与美国存在长期较量的可能。油价下降虽然已经给俄带来严重经济困难,但俄罗斯不断通过外交手段拓展经济发展空间,预计不会轻易与美欧妥协。其次是OPEC出于对页岩油气替代石油的担忧保持产量稳定。OPEC诸国大多产业结构单一,石油出口收入占沙特、伊朗、委内瑞拉财政收入的比重分别达70%、40%和50%,一旦石油出口大幅减少经济将受到严重影响。在美国非常规油气技术革命突破之际,OPEC为防止自身在世界经济中被边缘化,始终坚持不减产,2014年9月原油供给3066万桶/天,创年内新高。这实际上是OPEC通过石油开采成本比拼保障其石油资源的国际竞争力,也为自身产业结构调整预留时间。
三、国际油价未来走势判断
随着美国页岩油气革命的突破,常规石油的可替代性显著增强,国际石油产销分布的对称性明显提高,常规石油在国际能源格局中的地位很可能已经开始弱化,这是判断未来国际油价走势的重要背景。综合判断,国际油价已经进入成本决定的底部阶段,但是由于供求宽松大格局短期难改,油价将在50美元/桶上下继续徘徊一段时间,未来油价走势取决于高成本石油企业去产能进程,以及OPEC产量调整政策。
一是国际油价可能已进入底部徘徊阶段。当前国际石油的供给量总体稳定,库存充裕,供给总体宽松的格局决定价格难以持续反弹。但国际石油开采成本决定,油价继续下行的空间已经很小。近期看,高成本石油企业在价格下行压力下,进入破产重组是一个逐渐的过程。随着油价进入临界区间,市场对信息敏感度提高,油价很可能已经结束单边下降态势,进入上下波动的阶段。中期看,美国页岩油减产减少了国际石油供应,美国将增加低成本原油的进口,对油价也会形成一定支撑。
二是石油开采成本和产油国财政预算决定油价下限。研究表明,中东地区的石油开采成本最低,平均约为30美元/桶,原油出口量在全球占45%左右;俄罗斯平均约为50美元/桶,出口原油在全球占15%左右;美国页岩油成本则在65美元/桶左右,基本都用于国内。由此可见,目前油价在40—60美元之间,影响最大的是美国页岩油生产企业。现实中,美国页岩油企业已经陆续陷入经营困境,全美18个页岩油产区中,只有4个区的页岩油公司还能勉强不亏损,页岩油企业基本都重新评估了原来的开发策略和预算。[6]另外,从主要产油国的财政看,俄罗斯、沙特、伊朗和伊拉克财政收入中,油气收入占比在50%—95%之间,为维持必要的财政收支,需要油价保持60—100美元/桶的下限。可见,目前油价不仅亏损企业越来越多,而且产油国政府也多半入不敷出。
三是油价进入回升通道有待市场出清。目前是不同油企和国家相互比拼成本的阶段,只有高成本企业退出达到新的供求均衡时,油价才可能进入新的上升通道。首先,油价回升取决于去库存进程,美国能源署(EIA)数据显示,1月底原油库存大幅超出预期,库存总量达到4.07亿桶,创近80年新高。2014年底OECD国家原油商业库存将达26.5亿桶,比2013年年底的25.5亿桶明显上升,大致相当于当期60天左右的供应量。其次,油价回升时点与去产能进程相关,目前美国页岩油产量约为500万桶/日,相当于全部石油产量的56%。只有大部分页岩油企业都停产才能有效降低美国石油库存,这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再次,沙特为代表的OPEC方面仍然在增加产量,目前看只有6月召开的讨论下一个五年石油产量策略的石油部长会议上,才有可能做出产量调整。综上判断,油价进入稳定回升通道最早也要在2015年年中前后。
四是未来油价还会大幅波动。首先是石油在世界能源中的主体地位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重要战略物资必然被各方关注甚至干预。而且决定国际油价的因素日益复杂,除了供求关系,还包括货币金融,投机因素、地缘政治、市场预期、信息炒作等。虽然石油供应宽松大格局是一个相当长期的趋势,但不排除其他因素导致的油价波动。其次是非常规油气和可再生能源对常规石油形成一定的替代,但这是一个长期过程,期间不排除在中国、印度需求带动下油价大幅攀升的可能。就像煤炭早已不是主体能源,但2008年前后煤价依然出现过历史高点。但常规石油在发达国家能源中的地位呈下降态势,欧洲石油消费占全部能源比重从1972年的46%已经下降至2013年的28.9%[7],2020年前世界新增原油消费主要是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大国。中东等地的石油对美国重要性下降,油价波动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影响将有所弱化。
五是石油价格竞争将延缓世界能源多元化进程。首先是主体能源的更迭是一个长期过程。煤炭消费占比虽然早在上世纪50年前就已经降至第二位,但煤炭消费并未因为石油成为主体能源而持续显著下降,世界煤炭消费占比1965年为33%,2013年为24.3%,即使亚洲金融危机使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普遍放缓,煤炭占比仍在20%以上。[8]其次是价格机制决定下低价石油仍有竞争优势。石油危机以后,世界能源结构呈现多元化,近些年在各国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合作下,这一进程明显加快。国际油价下跌,将使新能源价格上形成劣势,或者增加相关国家的财政补贴负担。再次是印度等发展中大国新能源技术滞后,经济增长仍将需要大量石油作为能源支撑。
注:
[1]包括:埃克森、美孚、海湾石油公司、德士古、加州标准石油公司、英国石油公司、壳牌石油公司
[2]史丹,国际油价的形成机制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研究2000年第12期
[3]于民,《70年代世界石油工业和国际石油市场的三大新变化和发展前景》,载于民著《石油经济研究报告集》,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年
[4]IMF,WEO, January 20,2015
[5]EIA, Short-Term Energy Outlook (STEO),January 2015
[6]扛不住了 美国页岩油公司开始破产,华尔街见闻,2015年1月9日
[7]数据来源:BP统计数据库
[8]数据来源:BP统计数据库
参考文献:
①管清友.石油的逻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②史丹. 国际油价的形成机制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0(12)
③于民. 石油经济研究报告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
谈油价对中国经济运行的影响 篇6
一、中国是油价依存度的国家
在过去二十多年中, 中国经济增长率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要素投入增长为基础, 这种增长模式必然受到报酬递减定律所支配。因此, 中国经济增长率由1992年的15%, 到1999年却下降为6%左右。从2000年到2004中国经济增长率只能达到个位数的增长。根据中国科学院在2003年估计, 中国消耗了全球31%的能源、30%的铁矿石、27%的钢材及40%的水泥, 但所创造的GDP却不足全球的4%。根据国际能源署 (IEA) 统计资料, 世界石油消费前六名的国家分别为美国、中国、日本、德国、俄罗斯、韩国, 在这些国家中, 除了中国和俄罗斯以外都是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国, 而中国石油消费后来居上, 也主要归因于对汽车的需求量大增。
油价在高位徘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以汽车业为例, 08年, 由于汽油的暴涨和节能减排措施的实施, 消费者购买和使用汽车的积极性下降, 汽车销售大不如前。我国农业生产和运输大量使用柴油、化肥、塑料薄膜等以石油为原料的产品。近年来, 油价的飙升使蔬菜和部分粮食价格翻番, 也抬高了肉蛋等其他农产品的生产成本。食物价格持续过快上涨, 成为我国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的“罪魁祸首”。当然, 就中长期而言, 高价能源将促使企业和消费者节能降耗, 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生产方式的转变, 降低经济发展对石油等化石燃料的依赖。
二、油价上涨将增加我国的通货膨胀压力
石油是基础能源, 国际油价的上涨会推动工业品出厂价格走高, 因为工业品领域价格的滞后性和长周期特点, 从长期看, 油价持续上涨可能增加我国的通货膨胀压力。作为石油对外依存度接近50%的进口国, 我国经济日益承受国际油价的压力, 这是不争的事实。最直接的影响是进口支付的增加。据有关测算, 国际油价每桶上涨10美元, 将直接导致我国全年购买石油多支出88亿美元外汇。
国际油价持续走高, 将使国内能源价格有所上扬, 并拉动石油及以石油为基础的产业价格上扬, 形成一种新的涨价因素。目前, 我国正值经济高速发展阶段的高耗能阶段, 油价上升将对国内运输业影响最大, 并拉动工业成本上升, 刺激通货膨胀。价格倒挂使得国内成品油价格存在一定的上调压力和空间, 而且节能减排的艰巨任务以及国内市场的供求状况要求油价同国际接轨。因而成品油价格的上调或者上调的预期都会带来通货膨胀的潜在压力。
三、油价下跌给中国带来的发展机会
对于近50%石油需求要靠进口满足的中国来说, 国际油价下跌是一个利好因素。据统计, 08年前三季度我国进口原油1.35亿吨, 同比增长8.8%;进口成品油3128万吨, 同比增长16.5%。国研中心产经部部长冯飞认为, 国际原油价格下降有助于减少对外支付, 提高石油战略储备, 更有助于减轻输入型通货膨胀, 促进投资和消费。这也使近期我国成品油价格与原油价格“倒挂”的局面发生逆转, 炼油盈利使地方炼厂纷纷恢复生产, 社会消费者囤积意向逐渐消失, 国内成品油市场供应偏紧状态已出现反转。
全球经济衰退, 中国经济也面临严峻考验, “保增长”成为当前主要目标。如果此时下调油价并实行燃油税, 再加上国家放松银根、降息等促增长、扩内需的措施, 有望促进车市回暖。“保增长”不仅要求扩大投资和消费以实现量的增长, 更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实现质的改善。推进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 有助于建立起市场导向的、价格调节的资源利用方式, 提高资源利用率, 将有助于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增加我国经济稳定性的有效措施
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的,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08年以来, 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举措。上半年, 取消了553项高污染、高耗能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下半年, 国家发改委先后出台了天然气、煤炭产业政策, 以推动能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优化能源使用结构。
要素投入型增长模式, 主要是以劳动力、机器、能源及其他物质生产要素的投入, 推动经济增长, 容易受到要素价格波动的影响。这种经济增长模式, 是以实物资源为主, 但却没有提升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 将很容易受到报酬递减定律所支配, 即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 总和要素劳动生产率必然下降, 经济增长率亦随之下降。知识投入增长模式, 主要是依赖知识与技术的创新、传播及应用, 使每单位生产量增加, 即知识与技术的累积及使用愈多, 愈能产生价值。
总而言之, 油价上升可能使消费和投资减少, 出口下降, 进而影响国民经济增长;如果油价保持在合理的价位, 则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国际油价高位运行给我国经济运行和居民生活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高油价不仅增加外汇支出、加大企业成本、增加居民消费支出, 同时加大通货膨胀压力。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我国石油需求量将越来越大, 石油供需矛盾日益尖锐, 已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因此, 必须制定可操作性强的对策, 积极应对国际高油价可能带来的冲击。
参考文献
[1]、刘桂舟, 叶祥松.关于国际石油价格变化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01) .
高油价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篇7
1 油价波动的影响因素
1.1 市场供需因素
根据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商品的价格是由该商品的需求和供给决定的。当影响供给和需求的因素发生变化时,该市场的均衡状态也随之变动,形成新的均衡。石油价格既是价值的集中表现,也围绕价值而上下波动。在商品流通过程中,供求对价格的形成有重大的影响。近年来,世界石油市场供求关系趋紧,造成油价不断攀升。其主要原因:一是经济增长推动石油需求增加,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能源消费增长也很迅速。“十五”期间由于高耗能行业快速扩张,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经济的增长速度,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9.9%,同时近年来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急速增长,原油进口比率由2000年的30%提高到2007年的50%,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目前接近50%,石油已成为中国无法避免的刚性需求;二是石油供给相对不足,造成价格刚性上涨,供不应求的潜在与现实因素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影响国际石油价格的走势。
1.2 非市场供需因素
1)国际局势、产油国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的影响。
国际局势及突发事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石油的供给,从而在供需平衡的变化中产生价格的波动。这些风险因素来自全球各地,从战争、恐怖主义、种族冲突、罢工到日益增强的民族主义等等。伊拉克战争虽然已经结束,但暴力和破坏活动不断发生, 导致伊拉克的石油生产和出口时断时续,难以恢复战前的水平。除伊拉克之外,伊朗的政局、沙特的恐怖活动、朝鲜的核危机、俄罗斯对国内石油的控制等都使石油市场极为敏感,原油价格因势上涨。另外自然灾害也影响着石油的供给。2005 年由于受“卡特里娜”飓风的影响,美国墨西哥湾地区石油生产设施受到严重破坏,导致石油供给紧张,国际油价快速上涨。
2)汇率变化因素。
世界石油期货多以美元报价,因此美元相对于其他币种的汇率变化也会影响石油期货的名义价格。美元坚挺时油价相对较低,美元疲软时油价则走高。由于金融危机,美国大规模印刷美元救市,收购长期国债对美元“注水”,美元近三个月以来持续贬值。美元指数已经跌破80,创去年12月底以来的最低点,较今年3月初下跌幅度高达14%。以美元计价的石油价格相应上升。
3)石油期货市场的投机炒作。
近年来,国际石油期货市场上的非商业性交易活动极其频繁,投机资本的炒作,成为拉动油价走高的最重要的非商业性影响因素。据估计,目前原油期货交易的70%属于投机性交易,而石油期货市场真正的需求方只占全部交易的30%。花旗银行最新研究报告显示,过去6周内,平均每周流入亚洲的资金已经达到2007年牛市高峰时的水平。有分析认为,目前原油价格60%左右是由对冲基金等投机所致。
4)未来经济增长的预期调整。
石油作为化学工业的主要原料和交通运输、生产过程的主要燃料,在石油替代能源没有出现并被大量使用时,其消耗量一般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增加。未来经济增长的预期会改变对未来石油需求量的预期,进而通过供需关系的重新平衡从而影响石油期货价格。一般来说,世界经济的预期增长将会使石油期货价格上升,反之则会下降。
5)国际主要石油组织石油产量的调整。
比如 OPEC,作为国际上最重要的石油供应者,该组织的产量政策调整将会显著地影响石油供求状况,并对原油期货价格产生影响。从2006年11月起,欧佩克减少了120万桶/日的原油生产量,2007年2月份又减少了50万桶/日,使2007年全球的原油供应减少了170万桶/日。高油价是OPEC成员国联合作为的结果,是欧佩克在控制石油价格,尽管该组织绝对不会明确地这么说。正如国际能源机构(IEA)石油产业和市场部门主管Lawrence Eagle 2007年6月在马来西亚举行的国际会议上所说:“石油的边际价格是欧佩克准备让石油脱离市场的价格。”无论是增加或减少石油产量,OPEC 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不容小视。
6)原油库存因素。
美国战略储备增加、消费国石油库存低迷刺激了油价上涨。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国,每天消耗石油近2 000万桶,其中1/3依靠进口。美国石油消费量和库存量被认为对国际石油市场走势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7)气候因素。
石油的使用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取暖季节、用车高峰季节或者是航空旺季 的来临都会增加对石油产品的需求,使相应石油期货价格走高。
2 高油价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1 减缓我国经济增长速度
石油价格上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是非常广泛的,从生产到消费,从成本到价格,从贸易到投资,都会因石油价格上涨而带来不利影响,因而也就必然会降低经济增长速度。有专家对我国 GDP、石油进口数量及价格波动进行了综合分析,北京石油大学康绍邦教授则认为,国际油价每桶提高 1 美元,我国进口将多耗费 46 亿元人民币,直接影响我国 GDP 约 0.043 个百分点。国际能源署的一项研究表明,石油价格持续上涨10美元,将减缓中国经济增长率0.8个百分点。国际著名的金融顾问公司摩根斯坦利的研究则表明,国际原油价格(布伦特原油价格)每上涨1美元/桶,中国的 GDP 将损失 0.06%。虽然各方面研究的角度不同,得到的数据也不尽相同,但结论却是一致的,那就是随着国际石油价格上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三个因素——投资、消费和出口必然出现下降趋势,从而减缓我国经济增长速度。
2.2 高油价对通货膨胀和消费的影响
我国目前正值经济高速发展阶段的高耗能阶段,国际油价持续走高,必将使国内能源价格有所上扬,并拉动石油及以石油为基础的产业的产品价格上涨,形成一种新的涨价因素。因为油价上涨,在增加原油生产企业利润的同时,会加大对制造业的压力,进一步挤压其利润空间,从而最终反映到消费品价格,并刺激通货膨胀。根据CGE模型的测算,2004年国际油价上涨推动我国CPI上涨0.8个百分点[1]。这一结论与国际能源署、OECD经济部和IMF经研究部合作研究的成果基本一致。台湾“央行”行长彭淮南2008年预计,国际石油价格每上涨10%,将导致台湾消费者价格指数上升0.5个百分点。由于高油价带来的产品价格的上涨直接增加了居民消费支出,使个人消费者成为高油价的承受者。石油消费支出增加及物价上涨的双重影响,造成消费者其它方面的消费支出减少。2007年以来,由于国际油价不断上涨,我国多次上调成品油价格,明显增加了部分消费者在这方面的支出,并导致部分消费紧缩或消费转移行为的产生。
2.3 高油价对投资和生产规模的影响
高油价最终要传导到原材料和消费价格环节,进而影响投资、消费等经济活动。油价上涨引起燃料和某些工业原材料价格的上涨,燃料价格的上扬导致企业运输成本的增加,由于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和运输成本的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必然提高。而企业的生产规模并未发生变化,投资增加而规模不变,即企业的投资回报率下降,这实际上就是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下降。由于成本的提高,为提高经济效益,生产企业只能通过增加商品的价格来提高效益,而商品价格的上涨又将导致有效需求的减少,需求的减少又使得企业必须缩减生产规模来适应市场,企业规模的缩小使得单位产品的成本又会增加,企业为了经济效益只能加价,这就使得投资和消费陷入了一个逐渐缩小的恶性循环。
2.4 高油价对进出口和国际收支的影响
由于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的增加,我国每年都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石油,而原油价格的高位运行,必然增加我国的外汇支出。中国海关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原油进口14 518万吨,创历史新高,成品油进口3 638万吨。2006年我国进口的原油和成品油分别增长14.5%和15.7%,合计819.62亿美元。进口原油金额664.11亿美元,平均单价为每吨457.44美元,比2005年每吨上涨了81.14美元。如果以桶为单位(1吨原油约等于7.33桶)计算,2006年中国进口原油的价格在每桶62.4美元左右。按2005年均价计算,2006年我国进口原油多支出了117.78亿美元。进口成品油每吨上涨95.77美元,多支出34.84亿美元。两者相加,2006年我国仅进口原油和成品油就多支付了152.62亿美元[2],也就是说,单纯由于涨价因素,2006年有152.62亿美元的我国国民财富转移到了产油国和国外石油巨头的手中。
2.5 企业成本上升,国际竞争力下降
随着石油价格上涨,已经引起相关行业成本增加,与石油相关产品价格上涨,从而造成更大范围的企业成本增加,给交通运输、冶金、石化、轻工、渔业、农业等相关产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目前金融危机持续下,国际、国内市场上商品呈现供过于求,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其产品价格不可能与成本同步上涨,也就不可能将上升的成本向下游企业或最终消费者转嫁,更不可能向国外转嫁,这就必然使行业利润减少,部分企业甚至出现亏损,并因此而停工、减产。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而下降,全社会的经济活力也会因此而减弱。
2.6 高油价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
石油居经济结构产业链的顶端。石油涉及的行业广泛、产业链长,石油价格变化,会通过产业链进一步传导,即上游商品价格变化通过成本影响下游商品价格渗透到生产领域的各个方面,从而使其价格上涨。高油价对我国经济影响的宏观经济学分析由于各行业在产业链中所处位置不同,受原油上涨的影响程度也就不尽相同,其影响程度的大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对原油的直接和间接依赖程度。对原油的依赖程度越高,受原油涨价的影响也越大,反之,则影响程度就越小;二是价格传导是否畅通。在价格传导机制畅通的情况下,原油涨价的影响也越大。
3 应对高油价冲击的对策建议
3.1 合理制定降低高油价风险的价格宏观调控政策
进一步完善原油、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实施措施。新定价机制的实行,有助于理顺我国成品油价格,可谓是迈出了市场化的关键一步,但是我们同时应该看到,2008年,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的原油加工量分别为1.69亿吨和1.15亿吨,分别占国内原油加工总量的49%和34%,随着大型炼油项目在未来几年的完成,以及小型炼厂的关停并转,这两家公司在成品油生产及销售领域的规模优势将更明显。在这种市场不能充分竞争的情况下,政府不可能完全退出市场,也就是说现阶段政府必须根据市场确定价格,否则成品油就变成了垄断商品,“石油双雄”说多少就是多少。所以只能是由政府来定价,但是这一过程又不能没有依据,必须要做到有章可循。本人认为,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之路还很漫长,相比真正的市场化还有较大距离,而新定价机制虽不能“尽善尽美”,但最起码它已初见成效。所以,政府应当进一步完善原油、成品油定价机制。并应着力培育我国石油市场竞争体系,健全石油市场监管机制,进一步规范石油市场,保证国内成品油的稳定供应,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供给。
3.2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近几年来,由于石油在整个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所以国际油价的攀升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影响。为降低油价上涨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就需要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实现能源消费多元化。首先,加快对石油替代资源的开发利用。根据我国现有的资源与市场条件,天然气、煤炭对石油进行替代的潜力较大。据有关专家预测,天然气在世界能源消费中将会超过煤炭与石油。我国天然气储量较大,但目前开采量较低,2005年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只有2.8%,而世界能源结构中,天然气所占的比例已达23.7%[3]。我国应尽快建成全国天然气工业体系,提高天然气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我国煤炭开采量已多年居世界第一,我国应大力发展净煤技术,进一步提高洁净煤在煤炭使用中的比重,这样既可提高煤炭的附加值,又可以部分替代石油,可以减轻对石油资源的依赖,减缓石油进口压力。中国可再生能源相当丰富,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都是具有光明前景的替代能源。中国应大力推动海洋能、氢能、燃料电池、生物液体燃料等替代能源的开发。中国在太阳能热水器、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地热采暖和地热发电等方面已经具备与常规能源竞争的能力。但由于新能源开发投入大,成本高,经济效益不佳。因此,我国政府应当加大对新能源的开发力度,对好的新能源开发项目的产业化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以优化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减轻油价上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冲击。
3.3 制定鼓励节省石油资源的政策
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了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但是能源消费不断提高的同时,能源利用效率也在不断上升。能源利用效率的不断提高可以减小油价波动的负面影响,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还较低。从单位GDP原油的消耗量来看,IEA(国际能源署)的资料显示我国单位GDP原油消耗强度远远高于发达国家,2002年中国单位GDP油耗是OECD国家的2.32倍,是巴西的1.6倍。我国的能耗非常大,能源利用率很低,节能空间很大。数据显示,中国发电、冶金、建材、化工、交通等产业消耗全部一次能源的80%左右,单位产品能耗平均高于国际先进水平20%~30%。与先进国家相比,中国能源在总体上大约有20%的节能空间[4]。能否以较少的能源投入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节能的潜力能否被有效挖掘。因此,面对不断攀升的国际油价对我国经济运行和人民生活的冲击,我国应加强宏观管理,建立健全有关节能的法律法规,提高人们的节能意识,提高节能技术和政策激励机制。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的技术和措施,积极加快技术进步,节油降耗,推广应用新工艺、新技术。我们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逐步实现经济结构由工农业为主向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移,改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资源消耗少、附加值高的产业,从而减少对石油的需求,从根本上摆脱经济发展中的“石油困扰”。
3.4 加大石油勘探开发及炼化技术创新力度
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可以加强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油气调查,鼓励和促进合理高效的商业勘探开发,形成公益性勘探与商业勘探的良性循环。目前南海、东海地区的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加大这些地方的勘探力度,可以增加中国石油的自产能力,可以减少对国外石油的依赖。但是,从装备和技术水平来看,目前我国石油公司与世界大石油公司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近年来,跨国石油公司不断进行资产重组,更新技术装备,加大科研投入,这充分说明了今后石油工业的发展对技术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因此,我国石油公司一方面应当重视科技开发,加大科研投入;另一方面要通过合作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搞好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工作,努力跟踪世界先进技术形成自己的优势技术体系,提高石油勘探开发的技术水平。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我国石油公司可以通过采用新技术来降低成本,提高勘探成功率,并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更多的勘探开发机会,提高我国石油的生产能力。对于炼化企业来说,加大炼化技术的创新力度,提高企业的炼化技术水平,可以控制和减少企业的炼化成本,从而尽可能降低由于原油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负担。
3.5 建立我国石油期货市场,谋求国际油价定价权
由于影响油价的因素很多,石油价格的预测会出现偏差,另一方面,价格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经过经济技术过程的传递和放大,会造成更大的不利影响。为了寻求油价波动中管理石油价格风险的策略,通过更广阔的市场来化解石油市场的风险,必须充分利用金融衍生工具,锁定石油价格波动范围,为企业经营创造一个石油价格稳定的环境。石油期货虽然投机性较强,但其对平抑石油价格会产生非常积极的作用,因此,我国应适时建立自己的石油期货市场,提高在国际石油定价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努力谋求国际油价的定价权,以抵御国际油价波动带来的风险。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国际石油期货市场,利用期货交易规避价格风险。2004年上海期货交易所的燃料油期货推出以来,其价格指导作用初步显现。
3.6 加强国际石油合作,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
随着我国对进口石油依赖程度的提高,国际石油市场暂时和局部的短缺,以及油价的波动,都将对我国石油供给和国民经济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和冲击。研究加强与产油国全方位合作的总体战略,针对产油国具体情况,分别制定双边合作或多边合作方案。通过加强国际市场的能源开发,开展多种方式的国际能源合作,广泛开辟境外油品来源来增加石油供给,稳定我国石油市场,实现供需平衡,保证国内石油供应安全。同时,进行战略投资,积极参与国际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掌握更多的国际油气资源。研究建立国家级海外油气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和技术系统,支持各类企业开发海外油气资源,以获取更多的份额油和权益油,提高抵御高油价风险的能力。探讨与国际上主要石油消费国的合作机制,提升在国际油价形成中的影响力。加强东亚地区能源消费国的合作,共同促成反映亚洲石油消费国利益的价格体系。
参考文献
[1]范秋芳,马扬.近期国际油价高涨原因及我国应对策略的探讨[J].价格月刊,2005(8):15-16.
[2]李善同,何建武,许召元.油价波动与经济增长[C]//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2006:1-29.
[3]蔡国田,张雷.世界能源保障基本形势探讨[J].世界地理研究,2006(3):10-16.
油价影响 篇8
尽管此次油价的调幅与预期有一定的差距, 但是总体来说将对我国汽车市场产生较大影响。本文针对此影响进行分析, 期望读者对这一问题有正确的认识。
一、有助于促进国内汽车消费的回升和行业的发展
自从进入2011年之后, 随着国家一系列刺激车市发展的各项政策的终结, 我国汽车市场便结束了前10年平均两位数的增长速度, 增速快速放缓, 市场也陷入长达一年多的调整,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结束调整的迹象。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 2012年5月, 汽车生产157.09万辆, 环比下降4.66%, 同比增长16.19%;销售160.72万辆, 环比下降1.06%, 同比增长15.97%。在汽车主要品种中, 乘用车生产126.91万辆, 环比下降2.76%, 同比增长21.56%;销售128.19万辆, 环比增长0.46%, 同比增长22.56%。商用车生产30.18万辆, 环比下降11.87%, 同比下降2.02%;销售32.53万辆, 环比下降6.63%, 同比下降4.30%。2012年1~5月, 汽车产销800.03万辆和802.35万辆, 同比分别增长3.19%和1.70%。其中乘用车产销634.07万辆和633万辆, 同比增长7.05%和5.48%;商用车产销165.96万辆和169.35万辆, 同比下降9.33%和10.31%。
国际方面, 由于欧债危机和美国、中国等经济增速放缓, 国际油价从最高近110美元调整到最近的80多美元, 为这次油价调整提供了空间。而这次发改委大幅降低国内成品油价格, 从整体上来讲, 有助于拉动整个汽车产品的消费, 促进汽车行业的发展。这次油价下调, 对所有用油的汽车业主来说都是利好。相对来说, 使用或有意购买经济型轿车者对油价更敏感, 故刺激作用会更大一些。
汽车产品一直是原油的主要消费源, 油价变化将直接影响到汽车的使用成本。前期国际油价高企时, 国内零售油价逐步上调, 直接影响了消费者的使用成本, 抑制了对汽车的需求, 一些对油价变化敏感的汽车消费者推迟了汽车消费。而此次油价大幅下调将使汽车需求得到有效释放, 而汽车销量的上升将缓解价格下降幅度, 进而会有利于汽车行业盈利水平的提升。
据有关资料统计, 一辆排量为1.6升的汽车, 每百公里油耗为9升左右, 以月均行驶1600公里计算, 此次93号汽油价格降低, 每月要少支付61.92元的油费, 一年将近800元。而对于大排量汽车、豪华车的车主而言, 油价支出成本下降的幅度将更大一些。因此, 油价调整对汽车消费者是个利好, 打消了人们对高油价的恐惧, 重新激起消费者购车的欲望, 增强对汽车市场的信心, 有助于激发那种潜伏的“超前消费”的消费心理, 这对扭转当前国内惨淡的车市现状来说, 有较大的推动力。与此同时, 国内油价的大幅下降有利于各种层次结构的汽车产品的增长, 对改善汽车消费结构也具有积极作用。
当前, 中国的经济受到了全球经济衰弱的影响, 但情况还在掌控之中, 在国际上算是比较良好的国家, 这是中国汽车业继续快速向前发展的保证, 成品油价下降、国家新一轮刺激车市政策等对国内汽车业的发展起到“强心剂”的作用, 中国汽车市场将得到进一步健康发展。
二、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影响甚微
新能源作为未来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 政府非常重视, 出台多种政策和措施促进其发展。从2009年起, 鼓励新能源汽车消费一直是政策的主旋律。在此之前, 相关部门已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 确定在上海、长春、深圳、杭州、合肥5个城市启动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工作。《通知》明确, 中央财政对试点城市私人购买、登记注册和使用的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和纯电动乘用车给予一次性补贴, 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每辆最高补贴5万元, 纯电动乘用车每辆最高补贴6万元。而在5月30日, 国务院通过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 新能源汽车产业要加快高性能动力电池、电机等关键零部件和材料核心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 形成产业化体系。在国家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的刺激下, 我国新能源汽车得到快速发展, 但是, 由于使用环境以及技术成熟度等原因, 新能源汽车在私人领域没有较大市场, 短期内也难以让新能源汽车走进百姓家庭。然而此次国内成品油价格的大幅调整, 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影响甚微, 甚至一定程度上还有利于新能源汽车的加快发展。
首先, 石油作为短期内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越消耗越少, 而汽车作为石油消耗的重要产业, 对石油资源的依赖性依然十分严重。国际油价的下降也只是暂时的, 迟早也会重新上涨。因此, 从减轻对石油资源的依赖度来看, 发展新能源汽车刻不容缓。
其次, 新能源汽车仍然是趋势, 仍然亟待大力发展, 但对有些汽车制造商来说, 由于前期对发展新能源汽车有较大的投入, 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 甚至有些生产商在新能源汽车研发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不可能因为国际原油价格的不断下降和国内成品油价格的大幅下跌而放弃以前的努力, 只是暂时的因为油价不高而现在不用那么急于求成。
最后, 国内成品油价格的大幅下降对于国内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来说, 为其实现超赶战略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当前, 我国汽车市场虽然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 增长速度大大下降, 但依然是全球最具有潜力的市场, 国内汽车生产企业的市场压力相对来说较轻, 国内的汽车厂商可以腾出时间和精力积极参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生产, 加大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投入力度, 争取在关键领域实现跨越, 趁这个时机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缩短与国外汽车厂商的差距, 实现我国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的转变。所以说, 国内成品油价格的大幅下调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影响极小, 甚至说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三、有利于商用车市场的发展和使用成本的降低
相对于乘用车而言, 商用车属于生产资料, 大部分的商用车需求表现出较强的不可或缺特征, 油价波动对其总量影响不大, 但会产生结构性的影响。
当油价上涨时, 中重卡和大中型客车使用成本明显增加, 客运、货运企业也会相应减缓采购新车, 对客车和货车销售带来一定影响, 从而一定程度上抑制其购车需求。但是, 当油价特别是柴油价格大幅下调后, 中重卡、大中型客车等商用车使用成本将明显减少, 客运货运企业购车需求也将得到释放, 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国内商用车市场的发展和商用车使用成本的降低, 有利于重卡、大中客生产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
对于消费者来说, 商用车用油比较多, 油价的下降, 可以减轻货运客户的成本压力, 节约用车费用, 降低使用成本。如此次油价下调, 0号柴油下调0.44元/升, 以一辆载重为5吨的商用车为例, 每百公里油耗在30L左右, 一个月要跑3000km, 每个月要减少400元左右, 一年将减少4800元左右的成本。因此, 国内成品油价格的大幅下调对于国内商用车市场来说是利好, 相信对于国内萧条的商用车市场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有利于促进柴油车的发展
当前消费者购车时不仅关心汽车价格问题, 而且更多地关注汽车的使用成本。
柴油车与汽油车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点。与汽油相比, 柴油不易挥发, 着火点较高, 不易因偶然情况被点燃或发生爆炸, 所以使用安全性高。同时柴油机还具有更好的燃油经济性, 能源消耗为汽油机的45%~60%, 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比汽油机大约低30%~35%, 尤其是近年来, 直喷式柴油机、先进的涡轮增压技术、共轨喷射技术以及柴油机的尾气后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成功应用, 已经使传统的柴油机能够达到欧Ⅳ排放标准, 成为目前最清洁的汽车动力之一;相对于汽油发动机, 由于柴油发动机没有点火系统, 所以在结构上就更加简单, 这令柴油发动机的修理和维护都更加方便, 同时费用也更低。另外, 与普通汽油机相比, 现代柴油发动机的潜在温室效应比汽油发动机低45%, 节油15%~30%。在国内成品油价格下降的今天, 特别是柴油价格的大幅下降, 使柴油车的优势更加突出。同时, 耗油量的下降使得尾气排放更加环保, 在排放标准最严格的西欧, 柴油车已经占到轿车销售的40%以上。因此, 随着国内成品油价格下降和燃油税的实施, 将进一步转变消费者对柴油车的观念, 有助于刺激柴油车的发展, 为柴油车技术的改进、新技术运用和新产品的开发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发展机会。所以, 国内油价的下降将促进柴油车的发展。
五、有助于SUV市场的快速发展
自进入2011年以来, 虽然国内汽车市场的发展持续萧条, 但是SUV市场却呈现强劲的发展态势, 成为中国车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根据最新数据统计分析, 2012年5月份销量16.26万辆, 1~5月累计销量76.04万辆, 同比增长58.4%, 同比累计增长28.1%, 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由于SUV的大排量和高耗油性等特点, 所以此次油价大幅下调对SUV市场的影响较大, 将进一步促进SUV市场的快速发展。
由于SUV产品大多是私人消费, 油价的下降将使消费者购车的欲望增强, 使期待的增长空间相对扩大。与此同时, 成品油价的降低将促进SUV产品结构的改变。中低档的SUV车型发展受限, 对于众多的中低档消费者来说, 由于SUV是有名的“油老虎”, 面对大幅下降的油价, 相对来说对使用成本影响较高, 进一步减轻了车主的消费负担, 有助于促进SUV销量的增加。而对于高档SUV和城市型的SUV用户来说, 大多数消费者主要是商务用车, 因此, 油价的下降能够降低一部分使用成本, 对一些高端或商务用户来说购车的欲望将得到增强。
另外, 由于柴油型的SUV具有环保、节能等优点获得了消费者的青睐, 市场发展速度较快, 柴油价格的大幅下调和燃油税政策的实施成为柴油型的SUV发展的“强心剂”。因此, 油价的下降必将进一步促进SUV的发展, SUV将成为中国汽车市场闪亮的明星。
六、有利于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
国内成品油价格的大幅下调, 对于自主品牌汽车来说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对其是重要利好, 对于自主品牌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与跨国汽车生产厂商相比, 自主品牌的车型主要集中在中低排量的汽车上, 这部分消费群体主要是私人消费者, 他们对油价比较敏感, 如果国内成品油价出现大幅下调, 这部分消费者将重新考虑购车, 进一步增强其购车的欲望, 有助于自主品牌汽车的销量的上升, 对于改变目前自主品牌的“窘境”也有促进作用。
浅议低油价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 篇9
1.1 全球主要经济体增长乏力, 能源需求增长缓慢
2014年全球主要经济体中, 除美国、德国外, 主要国家经济增长纷纷放缓;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作为“金砖四国”的中国GDP增速仅为7.4%, 创下了24年来的新低;巴西预计仅仅增长0.27%, 而俄罗斯则极有可能陷入衰退。欧盟更是采取“量化宽松政策”刺激经济增长。在这个全球经济不振的大背景下, 2014年全球原油需求增长量创五年新低。
1.2 页岩革命
自2006年以来, 美国公司陆续在页岩气开采上突破性取得了多层压裂技术、清水压裂技术、重复压裂技术及最新的同步压裂技术等核心技术, 使页岩油气开采成本大幅下降, 大量石油开采公司参与页岩油气的开发, 一方面直接拉低了世界原油价格, 另外一方面改变了美国能源消费严重依赖进口的结构, 而且低成本的能源价格还促进了美国制造业的回流, 在相当大的程度上, 促使美国走出金融危机的影响, 踏上经济复苏之路, 这也是美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之一。
1.3 资本市场在页岩气开采上的豪赌
页岩油气的开采需要巨大的资本支出, 以中石化的开采成本为例, 打一口井就需要7000万人民币以上, 且页岩油井存在显著的产量递减效应, 需要不断追加投资。来自标普的数据表明, 2014年第四季度, 美国页岩油气公司债务已高达1990亿美元, 且不包括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龙;在债务大增55%的同时, 营收增速则只有36%, 事实上绝大多数的页岩油开发商的盈亏平衡点是60美元左右, 而现实是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已经跌至45美元。而正是华尔街的风投资本在支持着页岩油气的亏损性开采和维持价格下跌, 他们寄希望通过低油价抢占OPEC的市场占有率。
1.4 欧美政客推波助澜
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 世界原油价格不断回升, 俄罗斯作为世界主要能源出口国之一, 随着经济实力也不断增长, 其民族所固有的“大国情怀”急剧膨胀, 其表现的顶峰就是“克里米亚公投”造成的乌克兰危机, 事件发生后欧美诸国纷纷采取措施制裁俄罗斯, 而主要对象就是俄能源公司, 因此在此轮油价下跌中, 欧美政客起着推波助的作用。
2 油价跌跌不休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 2014年7月11日油价跌破110美元;9月17日跌破100美元;10月13日跌破90美元;11月12日跌破80美元;12月5日跌破70美元;12月30日跌破60美元;至今一度跌破45美元。因此在本轮油价下跌中其速度之快, 跌幅之大十分罕见。
3 低油价对我国经济的有利影响
3.1 个人和企业减少支出, 降低生产成本
3.1.1 直接降低出行成本
低油价对于我国这样一个60%原油依靠进口的国家来说是十分有利的, 体现在国内市场, 就是油价13连跌, 重回“6+时代”;在航空领域更是下调了燃油附加费, 因此油价下跌真正降低了人们的出行成本。
3.1.2 刺激个人消费增长
随着油价下跌, 车企和有关调查机构纷纷把车市增长率从7%上调预期至8.5%左右, 即“低油价”对车市会有1.5%的刺激效果, 以今年2400万辆销量计算, 1.5%便是36万辆——不多, 也绝对不小, 但足以抵消一线城市限购带来的负面影响。另外一个方面低油价降低了居民支出, 降低了旅游成本, 居民空闲出来的资金就会形成社会购买力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3.1.3 企业降低生产成本
低油价直接降低了大量中小企业使用能源的成本, 有利于企业盈利能力的增加。这个点主要是体现在能源、动力指向性的企业上, 比如电力上游企业、冶金、钢铁锻造等行业以及随着燃料价格的下跌, 电价、煤炭价格等也会产生连锁反应, 为高耗能行业节约大量的能源资本开支。
3.2 利于中资企业走出去, 推进“一路带一路”的外交策略
3.2.1 原油出口国本币贬值, 利于跨国企业收购
时至今日, 俄罗斯卢布、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大幅度的贬值, 因此这些国家的资产就会变得便宜起来, 原油消费国资本就会大规模涌入。此时, 国际市场上的买家应该在油价下跌之际签订有利的购买协议, 加紧建设战略石油储备, 因此低油价是加快能源布局的时机。
3.2.2 石化产业走出去
低油价意味着从事油田勘探、原油炼化项目、销售、研发等业务的公司估值偏低, 这就有利于中资企业 (主要是“三桶油”) 走出去“超底”;另外一个方面低油价对于严重依赖石油贸易收入的国家是一个严重的经济打击, 而很多主要的石油输出国, 比如俄罗斯、委内瑞拉、伊朗、伊拉克等国家由于外汇储备偏低, 且存在产业结构单一, 轻工业不发达等缺陷, 这就导致了这些国家无法长期抵御低油价带来的贸易逆差, 因此低油价对于中资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来说是一块理想的跳板, 它可以加快我国在海外的能源储备, 增加国际能源合作力度。
3.2.3 推进“一带一路”外交策略的实现
为了解决我国经济产能过剩、外汇资产过剩;油气资源、矿产资源对国外的高依存度的现象。必须推进“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主要集中在中亚、俄罗斯、北欧等国家, 而丝路经济带和我国乘低油价格去国外超底能源资源的战略是不谋而合的。因此低油价可以推进我国“一带一路”外交策略的实现。
3.3 低油价拉动国内经济增长
3.3.1 低油价节约外汇储备, 利于贸易顺差
作为一个60%的原油依靠进口的国家, 油价下跌将直接节约了巨额的外汇支出, 2014年, 受益于持续下跌的油价, 中国原油进口成本或节省最高300亿美元。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俊预测, 若国际油价下跌10%, 我国贸易顺差与GDP的比例将上升0.16%。
3.3.2 低油价促进经济增长
石油作为基础性资源商品, 其价格下降, 会传导至整个宏观经济指标上, 比如CPI、PPI, 并提高GDP增速。一方面可以削减原油进口国消费者和企业的成本;另一方面, 可以帮助控制通胀, 油价下跌对于物价影响不容小觑, 它会降低劳动力、农产品、交运物流行业等的通胀压力。因此有专家得出以下结论:石油跌10%中国经济或增0.2%。
3.4 低油价有利于国家原油战略储备
从2004年起, 中国开始筹建石油储备基地, 远期规划目标是形成相当于90天的战略石油储备能力, 即国际能源署 (IEA) 规定的战略石油储备能力的“达标线”。而要满足90天的石油战略储备, 我国石油储备能力需要提高至6.25亿桶, 但我国的原油储备只有2.6亿桶左右, 按照2013年中国每天消费的石油超过1022万桶计算, 即使算上石油公司的商业储备, 我国的石油储备仅仅只够消费大约25天, 远远低于90天的红线。因此低油价能够降低储备的成本, 有利于中国从国际市场购买原油用以储备。
4 低油价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
4.1 低油价不利于产业升级, 淘汰落后产能
4.1.1 低油价不利于新能源产业发展
甲醇、乙醇、天然气、太阳能光伏发电等相对的清洁能源在高油价时期获得初步发展, 而且国家也长期鼓励支持这些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但是如果国际市场油价长期低迷, 这些产业就很难获得进一步发展。
4.1.2 不利于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成本对于企业具有导向作用, 而由于能源价格的联动作用, 低油价会直接拖累煤炭、燃气等价格的降低;企业主在对比低成本的油价和相对较高的清洁能源燃料时, 会因为在利润率和竞争力等因素的驱使下选择低成本的燃料, 而我们知道煤炭、石油等石化能源存在高污染的问题, 在燃烧的过程中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硫化物、氮氧化物等污染气体, 因此不利于节能减排的目标的实现。
4.1.3 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 淘汰落后产能
我国是一个以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为主要工业发展驱动力的国家,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落后过剩产能, 比如:玻璃、钢铁等建筑建材业, 煤焦化、有色金属炼化等高耗能、高污染的重化工企业, 这些产业和行业正是国家改造的对象。但是低油价却降低了这些企业的生产成本, 本来该被市场所淘汰的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却在低油价的机遇中存活下来, 而清洁能源却由于低油价丧失了本来就相对弱小的竞争力, 因此低油价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
4.2 高风险债务违约
4.2.1 页岩油气厂商巨大的资本承压风险
以沙特为代表的OPEC和美国页岩油气厂商之间的市场博弈让华尔街的众多私募资本、银行、财团、风投资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随着油价的一跌再跌和OPEN国家的坚持不减产的决议, 而页岩油气开采成本在60美元以上, 因此美国的页岩油气公司迫于成本压力开始破产, 德克萨斯州私营石油公司WBH Energy LP以及合作伙伴申请了破产保护仅仅只是开始, 近日更是传出世界石油巨头必和必拓将关闭40%的美国页岩油井的消息, 而这些中小油气公司的大量破产会造成严重的债务违约, 石油公司的债务违约通过金融机构会传导到世界各个地区, 引发全球范围的经济危机, 这和2008年以房地产虚假繁荣承压导致“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为标志在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上引发全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如出一辙。
4.2.2 原油出口国债务违约风险急剧上升
以委内瑞拉为例, 该国目前的外债规模超过1100亿美元, 2015年到期的债务连本带息为110亿美元。而石油贡献了该国GDP的25%, 总出口的95%、政府预算的96%, 并为社会发展领域的投资提供了80%以上的资金。可以说, 委内瑞拉经济是不折不扣的“石油经济”, 但油价暴跌使该国原本780亿美元石油收入预计下降至510亿美元, 截至去年底, 该国仅有190亿美元外汇储备, 国内物资严重缺乏, 而官方的通胀率同比上升80%, 黑市上已经达到了200%, 为稳定市场情绪, 委内瑞拉政府干脆停止了发布通胀数据且采取外汇管制措施。中国作为委内瑞拉最大的债权国, 低油价对该国造成的危害会直接影响我国的经济利益。而面临同样困境的国家还有俄罗斯、伊朗以及实行泛福利的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等北非国家, 而我国在这些国家投入了数以万亿计的资金来保障我们的原油供给安全, 这些国家经济的动荡可谓是牵一发动全身。
参考文献
[1]姚尧.低油价下的能源革命[J].中国经济信息, 2014 (24) .
[2]李进品.浅谈中俄能源经贸合作[J].中国商贸, 2014 (15) .
油价影响 篇10
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我们分析低油价对世界头号产油国沙特的影响就显得意义重大。2003~2013年期间,国际油价从30美元/桶飙升至130美元/桶,沙特的GDP翻番,家庭收入增长75%,新增170万个就业岗位,沙特政府尽享石油红利,从出售石油资产中获利近7000亿美元。如今油价重新跌回30美元时代。因此过去几个月以来,有关沙特财政陷入困境的消息遍布世界各大媒体。沙特政府终于在2016年年初证实了外界的传言,公开宣布了一系列紧缩开支,取消了包括免费医疗、免费就学、水电费与天然气价格补贴等从“摇篮到坟墓”系列福利政策。而且,从不被征税的沙特民众也将开始慢慢习惯缴税的日子了。
产油国在低油价时期普遍会采取激进的外交政策,如普京时代的俄罗斯。因此外界更关注的是,低油价周期沙特的外交战略会如何调整以及中东战略格局将如何演变。要知道,沙特有近2800万人,国土面积214万平方公里,是阿拉伯半岛上人口最多、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同时,沙特的军费支出排名世界第四位,居中东地区第一。
长期以来,财大气粗的沙特在某种程度上扮演了阿拉伯国家“盟主”的角色。特别是自2011年阿拉伯巨变以来,沙特在阿拉伯联盟内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力。低油价是否会刺激沙特的外交冒险?目前看,这种忧虑并非杞人忧天。自2011年以来,沙特先后在阿盟和海合会主导了推翻巴沙尔政权、干涉巴林内政、介入也门内战、建立打击“伊斯兰国”军事联盟、与伊朗断交等一系列重大军事和外交行动,获得了众多阿拉伯国家的响应。尤其是此轮油价大跌,沙特恰逢激进的萨勒曼国王,沙特对外战略的转变更加明显。
以发生在今年1月份的沙特与伊朗断交事件为例,沙特通过处决国内什叶派教士,引发伊朗示威抗议,沙特驻伊朗使馆遇袭。随后,沙特宣布与伊朗断交,在沙特影响下,巴林、苏丹、吉布提等国宣布与伊朗断交,阿联酋、科威特降低与伊朗的外交关系级别或召回本国大使,阿盟外长会议表态支持沙特,谴责伊朗。沙特的一系列外交举措,迫使各国选边站队,试图构建针对伊朗的中东冷战格局。要知道,在沙特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沙特王室主要依附美国,保持一种温和圆滑、滞后、不出头的外交战略。
正如《金融时报》所言,沙特王室在过去40年里表现出了非凡的韧性,经历了从一个以武立国的沙漠王国转变为石油大国和地区强国的混乱转型,但他们依赖的三样东西现在似乎都出现了短缺:缓慢但稳定的决策、家族凝聚力和用不完的现金。油价暴跌,现金储备正在减少。现在负责制定政策的是沙特副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他精力充沛,是年迈体衰的萨勒曼国王最得宠的儿子,但他缺乏经验。沙特面临的内外挑战可能确实会让这个阿拉伯盟主在外交政策上变得冒险,从而给中东地缘格局带来新的风险。
需要补充的是,作为世界头号产油国,沙特还掌握着油价涨跌的命门——产量。沙特可以通过联合欧佩克成员国联合减产的办法抬高油价。从目前的各方说法分析,沙特虽然受到了财政收入锐减的影响,但沙特政府是满意并且支持现阶段的低油价,甚至有阴谋论认为沙特是此次操纵本轮低油价的幕后黑手。笔者倾向于认同此种说法。沙特的油田资源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开采成本极低,甚至不到3美元,而美国页岩油的开采成本在50—70美元之间。现在的低油价,符合沙特放长线钓大鱼的长远能源战略。
油价影响 篇11
关键词:高油价,物流成本,对策
1.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我国公路货物运输业得到迅猛发展。目前, 公路承担着全国80%的货运量的运输任务, 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运输保障的重要力量。
面对国际高油价, 发改委宣布从6月20日起, 国内汽油、柴油价格每吨提高1000元, 航空煤油价格每吨提高1500元。油价的上涨, 不可避免波及经济社会的各个环节, 运输企业、物流客运行业需要承受不小的压力。成本的上升对于目前国内不景气的物流行业而言, 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2.油价上涨对物流业的影响分析
成品油在运输企业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大, 各类运输企业普遍受到当前成品油涨价影响, 但油价上涨对以运输为主导的物流业影响较大。在我国现阶段燃油费、过路费、管理费、司机工资是物流业的主要成本, 这些费用占到了整个物流业成本的80%以上, 在这其中燃油费又占到了50%左右。油价上涨对物流业的影响是显然的。
短期来看, 油价高升, 货运成本上涨。自成品油调价后, 运输成本大涨。柴油每升涨了0.92元, 这就意味着一辆百公里耗油量大概在35升左右的卡车跑完1000公里下来, 光油钱就比之前要多支出320元。目前我国物流企业共70多万家。由于物流企业准入门槛低, 很多小物流公司都是通过简单的运输工具和人员配备从事物流运送业务, 物流成本本身就比较高, 再受成品油涨价因素影响, 很多物流企业更难以生存。这意味着物流运输假如不提升运费, 将无利可图。
油价上涨直接影响到运输类物流企业的生存发展, 这和现有运输企业存在大量不合理运输从而造成较高的运输成本有关。和国外先进物流行业相比, 我国现有运输格局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首先, 社会化运输体系不完善。各个市场主体, 包括货主企业、物流企业以及运输企业, 都有自己的物流运输体系, 他们各自为政, 应用自己的运输工具, 出现返程或起程空驶, 造成资源浪费。其次, 运输企业管理方法落后。运输企业运输送线路单一, 幅员有限, 这严重影响了运输网络经济规模效益;运输路线缺乏统一规划, 出现的重复运输增加能源的消耗和不必要的运输成本;市场供需信息在运输企业和客户之间传播不便或者信息不对称, 导致了运输运作效率的低下, 造成高油价下部分运输资源闲置与部分运输线路紧缺的矛盾现象。
长远来说, 成品油价格上升将迫使物流企业尽量节约其成本, 优化物流配置。运营成本的增加将会加速国内物流行业洗牌, 有利于物流业向规模化健康发展。此次油价的上涨是对国内外油价强烈反差所带来压抑性的正常释放。总体上来看, 中国能源价格要与国际接轨, 这中间必然有一个稳步调整的过程。
当前,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进一步接轨, 全球经济最终要走向一体化。虽然此次调价短期内对物流有比较大的冲击力, 使其成本上涨, 物流企业承受了超出预期的压力, 但长远来说, 油价上涨有利于物流行业规模化发展, 物流企业势必通过提高货物装载率、增加物流量等强化精确计量等措施进行内部消化。
成品油价格仍有可能进一步调整, 随着国三标准的实施, 相对应的是对发动机排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与此同时对油品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更高质量的油将会促使成品油价格的进一步提升, 如果油价持续上涨, 对物流业的影响将十分深远。从长期来看, 物流业的发展将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
(1) 运输价格上涨, 运输服务需求增长减缓。
随着成品油价格的上涨, 运输企业终将通过提高运输价格来弥补损失, 将油价上涨的成本转嫁给消费者。运输价格上涨之后, 经过一段对高油价较长时间的适应, 一些运输企业已经习惯了这种状况, 那么运输供给者就会形成新的心理预期, 运输供给会逐渐回到原来的水平, 并且随着需求的增加, 运输供给还会增加。
运输价格的提高, 对运输需求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运输需求会随着运输价格的上涨而减少。消费者会减少在运输方面的支出, 导致了运输总需求的减少。由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对运输服务的巨大需求, 又拉动了运输总需求的增加。在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下, 运输服务需求仍然会有增长, 但增长速度有所减缓。
(2) 公路、民航运输的货源分流到铁路、水运等其他运输方式上。
由于运输服务具有外部替代性, 当面临权衡取舍时, 人们会做出对自己更有利的选择。因此, 面临油价上涨, 运输需求会从对石油依赖度大的运输方式向对石油依赖度小的运输方式转移。而对于无法转移的运输需求, 通过价格传导机制将增加的成本传导到下游。比如, 某些主要靠公路运输的商品售价, 可能会随运输成本的增加而增加。
(3) 物流市场的优胜劣汰。
燃油费作为物流企业的主要成本之一, 油价上涨对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都会产生影响, 只是影响的程度不同而已。受冲击最大的就是单一运输型的物流企业, 由于长期的低价恶性竞争, 这类企业的利润已很薄弱, 自身难以消化由此带来的压力, 企业可能会在价格战中被淘汰出局。同时一些运输企业则逐渐开始优化运输线路, 提供其他物流服务, 开始从单功能向多功能发展, 从小物流向规模发展, 从小整合向大整合发展, 从区域性向全国性发展, 从不规范向规范发展。运输企业正向综合物流企业方向演变。
(4) 物流投资结构的变化。
油价的上涨使运输成本上涨, 从而使物流成本也水涨船高, 有的涨幅接近3个百分点。而目前物流市场上纯利润在6%左右, 油价上涨就减去了物流的一半利润。由于物流投资回报周期比较长, 这无疑抑制了私人资本对物流的投资热情, 物流投资构成中国家投资比例将增加。对于正处于起步阶段的物流, 正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来加快物流业的发展的时候, 私人投资的减少将不利于物流行业的健康发展。
(5) 区域物流地位的变化。
国际油价上扬, 受到影响的不只是中国, 其范围遍及全球。各个国家物流发展的水平不一样, 油价上涨所受到的影响也不一样。因此, 各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物流中的地位也会在这次油价上涨的冲击下有所变化。
(6) 跨国物流巨头得以迅速发展。
目前, FedEx、UPS、TNT、DHL这四大外资快递巨头不仅垄断了国际业务, 而且紧紧盯住中国市场, 将触角迅速延伸到了中国境内各大中城市, 迅速蚕食本土中小快递业的生存空间。这些跨国物流巨头也毫无例外的受到了油价上涨冲击, 但是由于他们的燃油成本只占其物流总成本的很小部分, FedEx燃油费支出只占联邦快递整体营运开支的6%左右, 因此油价上涨对这些快递巨头的冲击远没有国内物流所受到的冲击大。
其次, 这些快递巨头资金雄厚, 其主要业务附加值高, 能提供高质量的综合物流服务, 因此在油价上涨的冲击下从容应对, 通过燃油附加费的形式将增加的成本转嫁出去。
再次, 这些快递巨头规模大, 业务遍及全球, 经营管理完善, 一些物流巨头至少经历过两次“石油危机”, 对各种危机有成熟的预警机制, 并制定了相应的措施以应对各种情况。
3.物流企业应对策略分析
近几年油价的逐渐上涨和去年开始的油价飞涨, 使得我国物流企业面临的形势日益紧张和严峻, 物流市场因此也面临一场新的洗牌。
假如油价下跌的期望指数无论是从短期还是长期来说都接近零的话, 我国物流企业应从长计议、积极应对, 抵御油价上涨的现有危机和潜在的生存威胁。
(1) 不断创新, 改变燃油消耗粗放的生产方式
总体来说我国现代物流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 物流企业中传统的运输服务企业处于市场统治地位, 而传统运输企业经营模式和技术装备落后, 使得生产组织效率和装备效率均处于较低层次, 在消化燃料价格上涨造成的成本上升方面缺乏系统性的能力。首先是经营管理水平落后, 特别是燃油消耗量较大的公路运输企业, 企业不仅处于小规模经营组织服务形态, 而且车辆运营基本处于单车状态, 缺乏对运力的网络化整体调度和管理, 导致运输效率较低。其次是装备技术落后, 仍以公路运输车辆为例, 目前, 我国10~15吨的主力货运车型与国外进行比较, 在功率比国外低的情况下, 燃油消耗反而高, 所以, 我国货运汽车不仅速度慢, 燃油经济性指标就落后近10年, 以此种状况的车辆要消化燃油成本的上升, 难度自然很大。
基于上述分析, 我国传统的运输服务企业必须彻底转变生产方式, 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改变装备落后状况入手, 不断提高燃油的使用效率, 降低完成单位运输量的过高燃油成本。首先是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创新服务模式。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就开始重视运输枢纽、集装箱等货运场站的建设, 近年来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也获得较快发展, 港口、空港和大型铁路货运站的运输规模在不断提高, 从经济发达国家经验看, 这些设施是实现物流组织与服务的集约化、规模化和网络化的重要基础条件, 但是, 由于我国运输企业的经营管理过于分散, 运输服务企业与物流节点设施之间没有建立对提升运输效率和降低运输成本具有基础保障作用的经营关系, 使运输企业与物流设施的发展均受到影响。为此, 运输企业需要建立新的运输组织与服务模式, 包括建立依托大型物流枢纽设施的区域性“轴辐式”运输组织模式, 使不同运输方式和同一运输方式不同规模的企业在运输网络系统中形成干线运输、区域配送的有机分工与合作, 并便于开展多式联运。由于在货源相对集中的环境中可以提高单车的使用效率和年车吨生产率水平, 为降低单位运输产品的燃油消耗创造了由经营组织支持的效率条件;其次, 要积极实现车辆等消耗燃油的运输工具的技术进步和装备的技术更新, 积极使用燃油效率较高的大型干线运输车辆和清洁环保的城市及区域配送车辆。如欧美国家货运汽车中几乎100%的重型车、90%左右的轻型配送车辆, 均采用柴油作燃料, 比采用汽油节能20%~30%, 而且柴油汽车的排放也更低, 安全、环保和节能已经成为货运汽车的发展主流, 我国以汽油作燃料的车辆占的比重过高, 必须进行装备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 以便为企业降低能耗水平和提高燃油使用中的生产效率的提升创造装备和技术条件。
(2) 政府要出台鼓励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政策
政府要积极推进利于燃油节约的政策, 要加快出台燃油税政策, 鼓励节约和支持企业发挥节能潜能与积极性。特别是在政策环境上要形成使节约能源和生产效率较高的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形成效率优先的发展氛围, 加快高能耗的物流与运输生产模式和装备的淘汰步伐, 促进以先进管理和装备企业发展为基础的适应新的燃油价格体系的物流业发展体系。
(3) 加快推进物流服务价格体系的形成和价格传导机制的建立
在新的燃油价格体系下, 政府管理部门要加快具有价格结构影响力的相关龙头行业和关键环节的价格的调整, 推进新的物流服务价格体系的形成。政府管理部门要转变定价模式, 形成铁路、港口、机场等重要的具有一定垄断性环节的服务价格与燃油上涨和高油价的联动机制, 形成良性的不同物流服务行业与环节之间, 物流企业与服务客户之间的成本传导机制。这些环节虽受到燃油价格上涨的影响较小, 但可以通过比价关系影响对客户缺乏谈判能力和处于不利地位的物流其他行业的价格的涨生, 以便形成与燃油价格联动的整体价格形成机制, 解决企业发展中属于外界环境影响造成的经营被动局面。
参考文献
[1]田侠.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的有效途径[J].中国科技信息, 2006.2.
【油价影响】推荐阅读:
油价形成机制分析08-13
高油价拖累中国经济09-16
油价迎新年首次下调06-28
春节前油价不降已成定局07-07
高油价下中国经济调整与转型05-31
影响因素及影响趋势05-12
积极影响10-20
绘画影响07-17
迁移影响07-18
巨大影响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