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鲍菇工厂化生产管理

2024-07-09

杏鲍菇工厂化生产管理(共12篇)

杏鲍菇工厂化生产管理 篇1

近年来, 我国的食用菌生产得到快速发展, 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国和出口国。我国的传统食用菌生产, 靠人工简单生产, 各户规模小, 因此, 产量低, 质量差, 效益低。近几年兴起的工厂化生产, 由于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 可周年、规模化生产, 大大提高了产量和质量, 改善了我国食用菌生产的现状, 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和成功。但同时, 一方面由于技术的落实、市场的调节、人员的管理、沿途的运输和产品的包装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 我国的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进度很慢, 效果很不理想, 许多工厂刚起步就停产, 造成非常大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投资大, 资金周转多, 许多农村无法实现投入。杏鲍菇工厂化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更高的日产量及提高劳动效率, 从而得到更大的经济效益。但因为生产中诸多的因素影响, 目前我国杏鲍菇工厂化生产的转化率较低, 资源浪费严重, 效益不明显。因此, 研究进行半工厂化杏鲍菇生产, 取得初步的成功, 也将为今后的杏鲍菇生产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河北多数地区的杏鲍菇生产都是刚刚起步, 发展时间也都较短, 技术上并不是非常的成熟, 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利发展因素。总的来说生产技术还客观存在诸多差异, 生产环节还很不规范, 销售环节也很脆弱, 以传统方式生产杏鲍菇具有许多局限性。

杏鲍菇作为珍稀菌类栽培技术处于发展创新阶段, 对技术而言各地还存在很大的发展和完善空间。杏鲍菇对技术的落实必须是非常严格的, 不注重技术的实施, 则产量不高, 质量达不到要求, 销售的价格受影响, 不可能产生高的经济效益。

1 杏鲍菇生产的主要发展模式

1.1 农户在自愿的基础上发展起步

听说或看到了项目, 逐渐探索生产, 缺乏技术理论依据和真正的实践经验。只是出了菇, 有了一点经济效益, 则认为是成功了, 甚至就可以在技术上指导他人生产。遇到困难情况, 造成损失则怨天尤人, 找不出失败的根本原因, 致项目无法再发展。

1.2 农户+公司的生产模式

本来这是一种很好的发展模式, 可是在发展过程中却是有一大部分都不成功。原因主要是:公司作为项目发展的引导, 前期要提供大量发展的资金和技术服务, 特别是一家一户的技术指导, 指导的是否及时, 农户落实的情况如何, 都直接影响农户的经济效益, 公司此时不但要付出技术指导的大量费用, 还要支付农户生产失败造成的损失。农户在公司的扶持下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这时外界一些因素的介入, 将公司利益和农户利益分配的矛盾凸显出来, 公司和农户都是以获得利润为目的, 而农户的急功近利心理更强, 随着农户依赖公司的技术和资金的作用开始减弱, 渐渐的, 这种农户+公司的生产模式开始支离破碎了。

1.3 杏鲍菇的工厂化生产

杏鲍菇的工厂化生产是杏鲍菇发展的必须之路, 可实现周年生产, 技术落实到位, 出菇质量好, 自动化程度高, 劳动和管理效率提高。但同时, 杏鲍菇的工厂化生产受资金投入、栽培技术、市场的影响较大, 而且菇的转化率较低, 因为只收头潮菇, 转化率多数达不到35%, 高的不足40%。资源浪费严重, 致使许多杏鲍菇的工厂化生产的企业步履维艰。

在现阶段我国的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应该以低投入高产出的半工厂化生产为主, 所谓半工厂化生产就是主要的生产方式还是沿用传统的生产, 但在关键技术环节实现机械化的生产方式, 在这方面我国已有一部分成功的先例。因为杏鲍菇属中、低温型菌类, 出菇温度在10~18℃为适宜, 最好在12~15℃出菇。因为这样的出菇条件, 特别是在我国的北方地区, 独特的气候条件为杏鲍菇的半工厂化生产提供了优势条件。

2 杏鲍菇的半工厂化生产主要优势

2.1 人员结构的组成

人的因素是一切事情成败的最关键因素, 合理的人员结构组成才能保证技术的落实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求几户有共同发展意愿的生产户自愿组成组织, 从技术和资金及管理上各取所需, 分工负责, 责任到人到户。严格规定生产技术的每一个细节, 每一个岗位所要完成工作的效果、注意的问题、相应人员所承当的责任和处理办法等内容。制定利益分配原则及奖惩办法, 投入资金、周转资金、利益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办法。各生产户都要紧密团结, 发挥出最大的能力。因为是几个生产户的紧密组合, 人尽其能物尽其力, 在采购、技术、生产、能源、检查和销售等环节都能尽到应尽的责任, 每个环节都非常顺利。

2.2 前期管理及菌袋生产的工厂化

菌种生产—原材料的选购、储存—拌料—装袋—灭菌—冷却、消毒、接种—发菌各环节全部采用工厂化的生产要求。保证菌种质量, 保证菌袋发菌质量及每天的菌袋生产数量。

2.3 出菇场地的灵活运用

由于杏鲍菇生产出菇阶段的条件要求, 杏鲍菇生长所要满足的几个主要条件, 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和通风等都是靠外部条件的干预来达到要求的。应充分利用北方温度较低的自然条件, 合理安排在简易条件下能满足杏鲍菇出菇条件的出菇棚, 尽可能地减少投入。在工厂里建一个设备条件较完善的小型出菇厂房, 不需太多地投入资金。充分考虑到出菇棚的排水、水冷、通风及交通条件, 周边建有充足的取暖棚和冷棚。合理安排各出菇场地的出菇时间, 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出菇, 减少成本的投入。一般安排2~6月及9~11月在自然条件下出菇, 12~1月及7~8月在工厂厂房出第一潮菇后转入取暖棚和冷棚出第二潮菇。

2.4 节约能源, 充分利用资源

由于出菇场地的灵活运用, 以自然条件取代人为调节, 节约了大量的能源。由于杏鲍菇的第一潮菇转化率较低, 为了充分利用资源, 而采取适当增加袋料的重量, 相对提高产量, 并进行第二潮出菇, 大大提高转化率, 增加经济效益。

2.5 加强技术学习, 强化安全管理

杏鲍菇作为珍稀菌类, 其栽培技术处于发展创新阶段, 因此要不断学习同行的先进技术, 创新改革自身的技术方法。杏鲍菇的半工厂化生产, 厂房和人员集中, 因此必须强化安全管理。

2.6 拓宽销售渠道

好的营销策略才能保证销路的畅通, 才能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国际市场对杏鲍菇的需求量很大, 但更大的销售市场在国内, 而且国内市场对杏鲍菇的需求逐年增加, 价格逐年攀升, 一定要建立一条完整的销售网络。

总之, 杏鲍菇的半工厂化生产具有很强的优势性, 但一定要结合发展所在地的气候、资源和人力技术等条件, 寻找适合当地发展的可行之路。

参考文献

[1]徐全飞, 孟俊龙, 郭亮, 等.工厂化栽培杏鲍菇生产工艺研究[J].中国食用菌, 2010, 29 (3) :29-31.

[2]马立芝, 马立云, 侯桂森.杏鲍菇菌棒工厂化生产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 2009, 8 (11) :13, 28.

[3]王玉华, 苏贵平.杏鲍菇高产栽培技术[EB/OL].2007-04-17.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717d2e010009jb.html.

[4]李世文.杏鲍菇袋式工厂化周年栽培若干参数的优化[D].福建:福建农业大学, 2008:32-33.

杏鲍菇工厂化生产管理 篇2

杏鲍菇是一种分解纤维索、木质素、蛋白质能力较强的食用菌,各种农副产品下脚料和栽培平菇的原料中的碳源和氮源都能吸收利用,尤以棉籽壳、废棉、阔叶树木屑、玉米芯等主料,适量添加麦麸、米糠、玉米粉等辅料提高氮源为最佳。因为杏鲍菇氮源越丰富,菌丝生长越好,产量越高。

温度与湿度菌丝生长阶段培养料含水量60%~65%,最适温度20℃~26℃,子实体生长发育期空气相对湿度以85%~95%为宜,温度调控在10℃~25℃之间,15℃~18℃为最佳。

光照与空气

菌丝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线,却需要新鲜空气:出菇期给以500~1000勒克斯的光照或散射光,加强通风换气。通风不良,菌丝生长缓慢,原基分化延迟,菇蕾萎缩。

酸碱度

杏鲍菇工厂化生产管理 篇3

关键词: 杏鲍菇;组织分离;工厂化;栽培试验

中图分类号: S646 1+40 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8-0239-02

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别称刺芹菇、刺芹侧耳 [1],是近年来开发栽培成功的集食用、药用、食疗于一体的珍稀食用菌新品种,深受消费者喜爱 [2]。目前,杏鲍菇工厂化栽培品种单一,菇农不断地对原有菌株进行多代转接,易出现杏鲍菇菌种退化现象,导致杏鲍菇产量、质量不稳定;另外受市场的影响,经济效益逐年下降,不少菇农陷入亏损,严重打击菇农栽培杏鲍菇的积极性,影响杏鲍菇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为此,我们对工厂化栽培的杏鲍菇菌株进行组织分离,通过品种对比试验,分析比较分离菌株与出发菌株的差异,寻找保持原有菌株优良特性的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 1 供试菌株

供试菌株7个,日引1号及其3株分离菌株,分别为日引1号-1、日引1号-2、日引1号-3;杏3号及其2株分离菌株,分别为杏3号-1、杏3号-2。日引1号是由福建省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并于2010年通过福建省新品种认定的优良品种,杏3号为福建省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保存的菌株。

1 2 培养基配方

1 2 1 母种 马铃薯200 g、磷酸氢二钾1 g、硫酸镁1 g、糖20 g、琼脂20 g、水1 L。

1 2 2 原种、栽培种 原种采用麦粒作培养基,将无霉变的麦粒洗干净,用1%的石灰水浸泡24 h,洗净晾干,加1 5%的石灰和15%的木屑,搅拌均匀,装瓶高压灭菌,121 ℃灭菌 25 h,冷却接种;3级种采用枝条和麦粒作培养基,枝条和麦粒的处理与原种相同,含水量约62% [3]。

1 2 3 栽培袋 干料500 g、配方为玉米芯42%、木屑20%、麸皮20%、玉米粉8%、豆粕7%、石灰1 5%、碳酸钙1 5%。含水量约64%。

1 3 试验方法

1 3 1 试验设计 试验在山东福禾菌业科技有限公司进行。试验以菌株为因素,设置7个处理,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4次,每处理栽培袋数为240袋,试验总栽培袋数为 1 680 袋。

1 3 2 栽培管理 栽培管理参照工厂化栽培普遍使用的方法。培养料充分搅拌均匀,机械装料,装满料压紧后套上塑料环,塞上棉花塞,高压121 ℃持续灭菌2 5 h,冷却至30 ℃以下统一接种,接种后置24 ℃培养室避光统一培养,定期观察菌丝生长情况,发现污染及时清理。待菌丝满袋后,后熟7 d,移至出菇房出菇,温度13~16 ℃,空气湿度保持在60%~90% [4],适当通风,给适当散射光,当菇蕾长至3~4 cm时统一疏蕾,待子实体成熟后采收,分别统计各处理的产量。

1 4 测定项目与统计方法

1 4 1 测定项目 (1)生物学效率: 记录子实体单袋产量,计算生物学效率;生物学效率=子实体鲜质量(g)/培养料干质量(g)×100%。(2)经济效益分: 按照当年原料价格及鲜菇市场价,计算不同杏鲍菇菌株的单袋销售额及利润,并进行经济效益分析。(3)观察各菌株的农艺性状,统计各菌株的总产量、单袋利润,并进行方差分析。

1 4 2 统计方法 采用DPS V2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显著性分析,采用LSD进行差异性分析 [5]。

2 结果与分析

2 1 不同菌株农艺性状

不同菌株出菇性状见表1。观察满袋时间、现蕾天数,结果组织分离菌株的满袋时间比出发菌株少,日引1号29 d满袋,而3株分离菌株在27、28 d均满袋。杏3号 31 d满袋,而2株分离菌株29、30 d满袋。现蕾时间出发菌株与分离菌株差异不大,一般在进出菇房后8、9 d。2株出发菌株的子实体外观品质差异较大,性状表现较好的为日引1号,整齐度较好,匀整质优,子实体色泽白嫩,大菇多,质地紧实,杏3号整齐度一般,色泽白偏黄,但质地紧实,分离菌株与出发菌株比较,外观品质基本没差异。

2 2 不同菌株产量

7个菌株的小菇蕾、商品等级菇、菇头平均质量及平均总产量、生物学效率差异较大。 出发菌株日引1号,产量 41892 g/袋,高于杏3号 378 71 g/袋,差异达极显著。日引1号的3株分离菌株产量均高于杏3号的2株分离菌株。供试菌株总产量按从高到低排序为日引1号-1﹥日引1号-3﹥ 日引1号﹥日引1号-2﹥杏3号-2﹥杏3号-1﹥杏3号。日引1号-1、日引1号-3总产量分别比出发菌株日引1号提高662%、0 6%,分离菌株日引1号-2总产量比日引1号降低071%,表明同一品种选择不同的子实体单株,对产量影响很大。分离菌株杏3号-1、杏3号-2总产量分别比杏3号增加1 99%、6 68%(表2)。

对7个试验菌株的平均单袋总产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不同菌株间产量存在较大差异。结果表明,平均单袋总产量最高的是菌株日引1号-1,与其他菌株的总产量差异显著,与分离菌株日引1号-2存在极显著差异;日引1号-3与出发菌株日引1号总产量差异不显著;日引1号-2产量低于出发菌株日引1号,但二者差异不显著;分离菌株杏3号-2单袋总产量与出发菌株杏3号差异显著,与分离菌株杏3号-1差异不显著;杏3号-1与杏3号差异不显著。

nlc202309011508

2 3 不同菌株栽培利润比较

由于试验菌株各个等级菇市场售价一样,7个试验菌株的单袋销售额从高到低的排序与单袋总产量一致,方差分析结果也一致。单袋销售额最高的为日引1号-1,为1 99元/袋,单袋利润为0 39元/袋;最低的为杏3号,为170元/袋, 单袋利润为0 10元/袋。从表4可以看出,分离菌株杏3号-1、杏3号-2的单袋利润均高于出发菌株杏3号,分别提高42 08%、112 82%;分离菌株日引1号-1、日引1号-2单袋利润高于出发菌株日引1号,分别提高33 09%、219%,日引1号-3单袋利润低于日引1号4 17%。

3 结论与讨论

王波等指出,组织分离方法可以达到较好的提纯复壮效果 [6],本试验结果也得到验证,分离菌株不仅较好地保持了出发菌株的优良特性,表现出菇整齐,朵形大,质地致密,菇体较白,平整,棍棒状,成品菇较多,菇蕾及成品菇比例占到了总产量的85%以上。分离菌株的产量、利润甚至优于出发菌株。本试验中出发菌株杏3号的2个分离菌株单袋产量及利润均高于出发菌株,日引1号其中2个分离菌株高于出发菌株。可能由于组织分离是通过筛选表现优良的个体,再结合人工连续的定向选择,使得现有品种的优良性状得以保持 [7]。

研究结果同一菌株的不同组织分离物,单袋产量、单袋利润差别较大,日引1号的3个分离菌株,其中日引1号-1、日引1号-3均高于出发菌株,而日引1号-2则低于日引1号,表明杏鲍菇进行组织分离时选择的子实体单株有差异,造成了组织分离菌株差异,因此要注意选择性状优良的单株,并在分离后对新获得的菌株进行出菇试验,确认为优良高产菌株后,才能应用于生产。

本试验中,出发菌株日引1号产量显著高于杏3号,日引1号的3株分离菌株产量均高于杏3号的2株分离菌株。说明分离菌株高产高效的特性很大程度取决于原来出发菌株,所以进行组织分离时特别要注意选择优良杏鲍菇品种,也说明组织分离对于创造新菌株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组织分离是无性繁殖过程, 双亲的染色体没有经过重组。为了丰

富现有杏鲍菇品种,创造出更优更好的新菌株,还需要在组织分离基础上选择其他育种方法。相关报道食用菌不同时期、不同部位的子实体组织分离的栽培效果差异较大 [8-11],对组织分离时期、部位还需开展进一步研究。

[HS2 2/3][HT8 5H]参考文献:

[1] 黄年来 一种市场前景看好的珍稀食用菌——杏鲍菇[J] 中国食用菌,1998,17(6):4-5

[2]高小朋,贺晓龙,任桂梅,等 杏鲍菇组织分离母种及培养基筛选[J] 南方农业学报,2011,42(7):705-707

[3]李为民,李 军,刘 杰,等 杏鲍菇菌株栽培比较试验[J] 农业科技通讯,2014(3):58-59

[4]郭美英 杏鲍菇栽培技术[J] 食用菌,2006,28(5):66-68

[5]张国慧,张改生,葛锋辉,等 小麦多子房性状外显率影响因子的初步研究[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8,9(4):528-530

[6]王 波,鲜 灵,唐利民,等 黄背木耳组织分离菌株比较试验[J] 中国食用菌,2001,20(3):8-9

[7]王卓仁 组织分离法在食用菌选择育种中的原则与实践[J] 中国食用菌,2008,27(4):12-13,44

[8]贺晓龙,刘 琳,任桂梅,等 白玉菇组织分离母种最佳部位探索[J] 江苏农业科学,2012,40(12):251-252

[9]方白玉,方晓霞 杏鲍菇母种培养基优化及组织分离母种比较试验[J] 食用菌,2011(4):29-30

[10] 陈丽新,黄卓忠 毛木耳子实体不同部位组织分离试验研究[J] 广西农业科学,2008,39(6):808-810

[11]刘进杰,王淑芳,卜庆梅,等 四种食用菌子实体不同部位组织分离菌丝长势对比[J] 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06(2):62-65

无公害杏鲍菇工厂自动化生产技术 篇4

传统的杏鲍菇生产与其它食用菌生产一样, 多数用大棚生产, 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 产量低, 无公害杏鲍菇工厂化生产使用可调控厂房, 先进的流水线、自动化控制系统, 达到生产机械化、操作自动化、控制智能化、工艺标准化, 具有立体化栽培、周年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特点, 实现了产品绿色、优质、高产。

无公害杏鲍菇工厂化生产借鉴日本、韩国食用菌产业的先进经验, 结合当地农业和农村实际, 组织成立“杏鲍菇生产合作社”, 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 带动广大农户共同致富。

1 杏鲍菇工厂化生产组织方式

1.1 工艺流程

培养基原料筛选→原料配方→拌料→装瓶→灭菌→接种→菌丝培养→搔菌→生育出菇→挖瓶→采收包装

1.2 生产条件

无公害杏鲍菇工厂化生产, 可分为培养期、生育期两个阶段。

培养期:该阶段共需30~33天, 占整个生产周期的60%。该阶段集中了杏鲍菇工厂化生产环节中95%的关键技术, 需要配置大量的专业化设备, 投资金额大, 维护成本高, 必须由专业化公司完成。

生育期:该阶段共需21~22天。无公害杏鲍菇菌瓶制作成功后, 菌丝已发满, 关键技术工作已完成, 出菇阶段对生长环境和技术的要求较低, 但需要占用大量的空间, 使用很多的劳力, 适宜分散到农户进行, 可在农户的食用菌棚内完成出菇。杏鲍菇出菇后, 采收工作也特别适合由农户完成。

2 产业化运行模式

2.1 组建“杏鲍菇生产合作社”

以基地为培训中心, 以合作社为纽带, 带动广大农户增收致富, 统一提供杏鲍菇菌瓶, 统一农户培训和技术指导, 统一回购、包装和销售产品。基地各签约农户通过租用或购买食用菌棚, 负责杏鲍菇出菇阶段的日常管理, 并完成产品采收工作。

2.2 农户收益分析

根据杏鲍菇生产工艺要求, 通常情况下, 无公害杏鲍菇菌棚承租人以租赁管理5~10座食用菌棚为最宜, 每个菌棚需用2名劳动力。每年5个菌棚共产出杏鲍菇70批, 生产杏鲍菇105t, 实现销售收入147万元, 毛利润42万元, 费用:人员工资12万元, 水电费15万元, 租金8万元, 承租人每年纯利润7万元。

3 无公害杏鲍菇生产规范

杏鲍菇栽培基质、栽培管理技术采收等要符合无公害杏鲍菇的生产规范。

3.1 规范性引用文件

无公害杏鲍菇工作化生产的标准条款。

GB5750.4-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7096-2003食用菌卫生标准

GB9687食用包装用聚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

NY5358—2007无公害食品食用菌产地环境条件

NY/T5099-2002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

3.2 菌种管理

无公害杏鲍菇生产所需的菌种, 按照《种菌培养室管理制度》、《种菌检验管理制度》对种菌进行严格挑选, 种菌培养基为大豆粉等天然有机原料, 原料中不添加任何农药。

4 操作要求

(1) 原料混合:栽培所需的原料为玉米芯、玉米粉、米糠、麸皮、棉籽壳、大豆皮等, 原料要求新鲜, 无发霉、酸败现象, 颗粒度符合生产要求。玉米芯须提前1~2小时预湿 (浸泡时间随季节变化) , 加一半水;其他营养物质在早上6:00钟时加入, 再加另一半水, 含水量达到63%~65%, 继续搅拌至装瓶结束。

(2) 装瓶:使用全自动装瓶机, 要求装瓶均匀, 紧实度适中, 每瓶重量在635~655g, 瓶肩基本无空隙, 打孔至瓶底, 栽培工艺调整时, 参数会有所改变。

(3) 压盖:瓶盖自动输送到压盖位置, 扣在装完料的瓶口上。

(4) 灭菌:采用高压灭菌锅, 待灭菌的瓶框整齐摆放在灭菌车上, 推入灭菌锅内, 关上门, 启动运行按钮, 灭菌设置时间, 升温至100℃需30~40分钟, 维持100℃100分钟, 100℃升至121℃需5~10分钟, 维持121℃70分钟, 121℃降至100℃需20分钟, 总运行时间需4小时左右。

(5) 冷却:灭菌结束后, 打开灭菌锅的反侧门, 灭菌车推至冷却室内, 冷却室温度设定在18℃左右。

(6) 接种:冷却至18℃以下的瓶子通过自动接种机进行接种, 接种机放置在充分洁净的接种室内, 接种后通过输送带输送到接递区域, 整齐排放在垫仓板上, 由叉车运至培养室。

(7) 培养:培养室温度设定为21~24℃, 湿度75%~80%, 二氧化碳浓度<3500mg/ml, 杏鲍菇培养时间为33~38天。

(8) 搔菌:培养成熟后, 须搔菌处理。

(9) 催蕾生育:搔菌后, 瓶口倒置, 迅速整齐摆放在小车上, 栽培室温度15~16℃, 湿度70%~90%, 以干湿交替, 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2000mg/ml以下, 室内前期黑暗;搔菌后第3~5天, 待菌丝恢复, 进入催蕾出菇时期, 间隙打开室内顶灯, 其他参数相同;搔菌后7~8天, 菇蕾已形成, 瓶口正放, 温度调节至15~16℃, 湿度70%~90%, 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3000mg/ml以下, 关闭顶灯, 搔菌后16~18天, 开始采收。

(10) 采收包装:达到采收标准的产品, 在栽培房采收后, 在包装间整理包装, 及时入3~5℃冷库。

(11) 挖瓶:采收后的瓶框及时运至挖瓶区, 把培养料挖除, 空瓶框运至装瓶区重新使用, 废料运至厂外, 生产有机肥。

5 包装储运

5.1 包装

采用10kg/箱的大包装, 客户对包装有特殊要求的, 按合同执行。

5.2 运输

5.2.1 不得与有毒, 有异味物品混装或其它物质污染的运输运载。

5.2.2 运输必须遮盖, 防雨, 防晒, 使用的车辆为保温车或冷藏车。

5.2.3 搬运时要小心轻放, 避免挤压。

5.3 贮存

5.3.1 必须在3~5℃的条件下贮存。

便秘能吃杏鲍菇吗 篇5

对于便秘能否吃杏鲍菇是令人充满疑问的,首先要了解一下便秘患者的禁忌,再结合一下杏鲍菇的有效成分和食用功能,这样对于便秘患者能否食用杏鲍菇就可以了如指掌。杏鲍菇到底含有什么物质、具体的使用功效是什么、可以解决哪些人的后顾之忧等等,都是食客应该掌握的。

杏鲍菇可以软化和保护人体的血管,可以起到降低人体胆固醇和血脂的作用,因此还有明显的降压效果;杏鲍菇还含有维持人体免疫机能的特殊蛋白质,这些特殊蛋白质可以构成白血球和抗体,从而有助于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杏鲍菇有利于胃酸的分泌,因此可以帮助食物消化;杏鲍菇还可以使容颜常驻,因为它可以有效改善人体的新陈代谢;此外,杏鲍菇还有一定的抗癌效果。

由此可见,杏鲍菇的威力是极大的。那么杏鲍菇可以对治疗便秘有很好的效果吗?根据一些患者的临床症状来看,杏鲍菇并不是治疗便秘的良药,杏鲍菇吃多了竟然会引起便秘,所以便秘患者千万不要食用杏鲍菇,不管它是多么美味,营养多么丰富,还是应该远离杏鲍菇。

老周种杏鲍菇效益高 篇6

一般情况是,第一潮菇能达到总产量的60%~70%,第二潮菇只有20%,第三潮就仅剩l0%,每出一潮菇,产量就下降很多。收第一茬杏鲍菇,能保证老周赚钱,但要收第二茬、第三茬,可就要赔钱了。虽说工厂化生产杏鲍菇实现了一年365天的栽培和采收,但是从现在的生产情况来看,投料500克,只收鲜菇250克左右,浪费还是挺大的。每次丢掉一批菌棒,老周都觉得特别可惜,可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为此,老周想了不少办法,比如改用液体菌种、疏菇等,产量和质量虽然有所提高,但依然没有解决菌料浪费的问题。

经过思考,老周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两头出菇。开始时,他用一头接种、两头开口的办法,发现菌袋接种之后,必须等到菌丝从接种的地方全部长满料袋之后,才同时从两头开口,时间有点儿长。于是,他又把菌袋设计成双头的,从菌袋的两头同时接种。这样菌丝长满袋料的时间比原来一边接种缩短了1/3。两头接种20天就完成了全部发菌,而且菌龄在25天之内,是菌丝活力最强、生长最旺盛的阶段,菌丝也没有老化现象。

但是两头出菇有时会出现速度不一致。一头先出菇,就会抑制另一头菇的生长。在工厂化的栽培中,同步化生产非常重要,只有同步化了,才能缩短周期,经济效益才能提高。为此,他又琢磨着在两头菌丝向中间生长还有1厘米没有长满的时候,提前挠菌,各自形成子实体。因为菌丝没有长满,中间有一定的间隔。这时菌棒看着是一个整体,实际分成了两头两段。各自形成原基、子实体,没连在一起,各自输送,互相几乎没有干扰性,能够各自萌发、出菇,如果条件一致的话,就能实现两头同步出菇。

杏鲍菇工厂化生产管理 篇7

1 优良菌种选择和制备

菌种优劣是直接关系到栽培成功与否的关键。通过试验研究和规模化生产, 我们发现江苏省农科院选育的苏杏1号杏鲍菇新品种在菌丝长势、菇体商品性、生产周期和抗细菌性病害等农艺性状方面与当前生产上常用的漳州日引1号新品种相差不大, 适合规模化推广应用;母种可采用PDA培养基常规制作方法, 原种制作以枝条、木屑和麦麸为介质, 操作方法是选用专用枝条 (长12~15mm、宽7~8mm、厚4~5mm) , 用浓度1~2%石灰水浸透后装入塑料袋 (瓶) , 空隙用木屑和麸皮混合料 (二者各占50%, 湿度62~64%) 填充, 按1支母种扩接3~4袋原种标准接种后, 置于室温20~22℃、空气相对湿度60~65%的洁净环境中避光培养, 25天左右菌丝可吃透培养料, 选择菌丝洁白、无杂菌的作为菌种使用。

2 栽培基质预处理

木屑、玉米芯、麦麸、豆粕粉等农林产品下角料都是杏鲍菇的主要栽培原料, 其中, 木屑以淋水堆积发酵2个月以上为宜;玉米芯颗粒可用浓度2~3%石灰水浸泡4~8h或单独加水搅拌30min预湿, 以无干心为宜;麦麸、豆粕粉等生产原料应新鲜、洁净、干燥、无霉烂异味, 生产用水要符合生活饮用水标准。

3 工厂化栽培工艺

杏鲍菇工厂化袋式栽培工艺与金针菇、海鲜菇等品种相似, 主要是:培养料配制→搅拌→装袋→灭菌→冷却→接种→养菌→育菇管理→采收→包装销售。

3.1 配方

通过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 已规模化推广应用的高产高效配方以杂木屑35~40%、玉米芯20~25%、麸皮25~30%、玉米粉3~6%、豆粕粉3~5%、轻质碳酸钙1%、石灰1%为宜, 栽培者可根据原料成本和生产需要适度调整。

3.2 培养料配制、制包和灭菌

在拌料前, 按配方要求准确称取各材料, 并检测木屑和玉米芯的含水量, 以确定拌料时适宜的加水量。拌料时, 先将木屑、玉米芯和麸皮加入双螺旋搅拌机料斗内搅拌20~30min, 然后边加水边加入轻质碳酸钙等辅料再搅拌20~30min。装袋前要求培养料水分控制在64~66%, p H值7~8.5。采用对折口径17~17.5cm×38cm×0.05mm的高压聚丙烯塑料袋装料制包, 要求每袋装入湿料1.1~1.25kg, 培养料高18~20cm, 料中间预埋规格为直径2cm、长16.5cm的塑料打孔棒, 拉紧塑料颈套紧贴料面, 塞上棉花塞或专用塑料盖, 121~123℃高压灭菌2~3h。从拌料到入锅灭菌尽量控制4h以内, 以免培养料“酸化”。

3.3 冷却和接种

灭菌后的菌包要及时移入冷却室内, 利用制冷机组降温, 待袋内料温降至25℃以下时开始接种, 以免高温烫伤菌种。生产上, 接种前4~5h开启接种室的消毒杀菌设备, 接种前1h开启空气净化系统换气, 整个接种过程中接种室处于正压状态。接种员工要穿戴经消毒灭菌的服装进入接种室, 双手用75%酒精棉球擦拭消毒, 接种工具用75%酒精擦拭消毒并经酒精灯火焰灼烧冷却后备用。菌种须有专人严格挑选, 袋壁用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消毒, 使用时挖弃表层1~2cm老菌皮, 用接种勺将捣碎后的菌种倒入料包打孔棒形成的孔穴内, 保证菌种能直接落入料孔底部, 以加快菌丝满袋速度和上下菌丝菌龄一致。接种量标准为将预留孔穴填平, 料面均匀覆盖0.3cm厚菌种即可。

3.4 菌丝培养

养菌室的通风口处应安装高效过滤网等防鼠防虫装置, 使用前用“高锰酸钾+甲醛”熏蒸消毒24h, 养菌期间根据污染情况也可适当消毒。将已接种的菌包置于21~23℃、空气相对湿度60~70%的养菌室内进行避光培养。每天早晚进行通风换气, 确保二氧化碳浓度不超过2500ppm。接种后第10、14天检查链孢霉等竞争性杂菌污染情况, 及时挑除污染菌包, 特别是高温高湿季节, 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早预防。正常情况下, 接种后23~25d菌丝可吃透培养料, 再进行7~10d后熟培养, 菌包便可移入已消毒的育菇房降温催蕾。

3.5 育菇管理

入库后第1~2天, 将菌包插入网格内, 室温降至12℃, 待料温和室温一致后, 调温至14~15℃, 再拔掉袋口的棉花塞或塑料盖, 拉高套环, 使栽培包袋口薄膜成锥状气室, 通过地面洒水或超声波雾化加湿方法增加空气相对湿度, 保持空气相对湿度80~90%、每天500lx光照强连续照射4h、二氧化碳浓度不超过2500ppm环境条件, 诱导原基形成。第5~6天, 料面开始出现白色小水珠, 预示着原基即将形成, 此时应增加室内风机运转时间, 降低空气相对湿度至80%, 否则易感染假单孢杆菌而引起烂菇, 其它环境条件不变。第7天, 料面小水珠处形成较多的小凸起, 此时停止光照诱导, 去掉塑料套环, 提高二氧化碳浓度至3500~4000ppm, 控制原基发生数量, 其它环境条件不变。第8~9天, 料面的小凸起形成大量的子实体原基, 此时应减少室内换气量, 提高二氧化碳浓度至4500~5500ppm, 在缺氧状态下, 弱的原基更弱, 而部分健壮的原基长成乳突状。第10~11天, 原基继续膨大分化出菇柄、菇帽。第12~13天, 菇蕾可发育至4~6cm长, 开始疏蕾, 方法是用专用刀将弱小菇蕾从基部切除, 留下1~2个健壮菇蕾。疏蕾后应及时清洗地面, 减少通风换气时间, 降温至13~14℃, 维持二氧化碳浓度3500~4000ppm, 避免菇蕾伤口感染细菌性病害。第14~16天, 减少通风时长和频次, 维持二氧化碳浓度6000~8000ppm、空气相对湿度80~90%、室温14~15℃环境条件, 促使菇柄快速伸长。第17~18天, 降低二氧化碳浓度至2500ppm以下, 其它环境条件不变, 促使菇帽逐渐变大展开和菌柄继续加粗生长。

3.6 采收与包装

育菇第19天, 当菇柄伸长至12~15cm、菇盖呈半圆球形时开始采收。采收时, 一手握紧菌袋, 一手握紧菌柄, 轻轻一扭便可采下, 做到轻采轻放, 否则易损伤菇盖。抽采后育菇房内鲜菇总量减少, 呼吸代谢减少, 应降低菇房通气量, 第2天全部采收。鲜菇含水量高达90%, 为延长货架期, 鲜菇采收后要应尽快运到14~15℃包装室去杂削根, 按大小、质量进行分级、称重后抽真空包装, 包装后鲜菇置于包装箱内不封盖, 冷藏一夜以延长货架期。从接种到菌包生理成熟约33~35天, 育菇到采收结束一般19~20天, 整个栽培周期52~55天, 平均每个栽培包可采鲜菇350~450g。采收结束后及时清扫地面, 用高压水枪对栽培架进行全面彻底冲洗, 并开门通风除湿备用。

4 病虫害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方针, 通过使用新鲜无霉变原料、加强厂区卫生整治、废料及时处理、养菌室和育菇房喷洒漂白粉等药品消毒杀菌等措施, 杜绝或减少链孢霉、绿霉等竞争性杂菌和害虫传染。

参考文献

[1]黄毅.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实践[M].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4.

[2]李红梅, 郑宝智, 张孟全.袋栽杏鲍菇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 2014, (20) :18-19.

[3]姜性坚, 王春晖, 胡汝晓, 等.杏鲍菇工厂化生产关键技术的研究[J].中国食用菌, 2011, 30 (1) :23-25, 41.

杏鲍菇工厂化生产管理 篇8

1 生物学特性

1.1 水分

菌丝生长阶段培养料的适宜含水量为63%~65%,子实体分化阶段的空气相对湿度以85%~95%为宜,子实体生长阶段空气湿度可适当降低到80%~90%。子实体生长期间不宜往菇体上喷水。

1.2 温度

杏鲍菇3号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23~25℃,低于16℃菌丝生长缓慢,高于28℃菌丝发育不良,子实体发育的适宜温度是10~18℃,原基形成的适宜温度是12~15℃。特别注意的是温度高于20℃子实体品质明显下降,且出现畸形菇;温度低于10℃原基难以形成[1]。

1.3 营养

杏鲍菇3号需要较丰富的氮源和碳源,氮源越丰富,菌丝生长越好,产量越高,但氮源含量过高,易造成出菇延迟,一般以不超过30%为宜。杏鲍菇3号是一种分解木质素和纤维素能力较强的食用菌,可在玉米芯、木屑、棉籽壳等基质上生长很好。实践证明,生产中首选的基质是棉籽壳,在栽培料中加入麸皮、玉米粉等能提高产量和品质。

1.4 酸碱度

子实体形成阶段pH值以5~6为宜,菌丝生长阶段的最适pH值以6.0~6.5为宜。

1.5 光照

子实体形成和发育需要一定的散射光,光照强度以500~900 lx为宜。光照过强,菌盖较大、易开伞,菌柄短小;光照过弱,菌盖变白,菌柄变长。黑暗的环境有利于菌丝生长。

1.6 空气

子实体生长和菌丝生长都需要新鲜空气,原基形成和生长需要充足的氧气,否则菇蕾形成慢且畸形菇多,影响产量、质量。但菌丝生长阶段需氧量相对较少,且低浓度二氧化碳能够刺激菌丝生长[2]。

2 工厂化栽培技术

2.1 栽培料配方

实践表明,杏鲍菇3号品种以玉米芯、木屑、棉籽壳混合料为最佳,配方有:(1)玉米芯30%,棉籽壳40%,木屑10%,麸皮15%,玉米粉3%,生石灰2%,pH值6.5~7.0,含水量63%~65%;(2)玉米芯40%,棉籽壳20%,木屑20%,麸皮15%,玉米粉3%,生石灰2%,pH值6.5~7.0,含水量63%~65%。在实践中,这2个配方菌丝生长较快,而且产量高。另外,木屑要过筛处理。如果条件允许,可提前3~5 d将主料(木屑、棉籽壳、玉米芯)预湿发酵后,加辅料再装袋[3]。

2.2 精细栽培

杏鲍菇3号品种以熟料栽培为主,袋栽一般以17 cm×37 cm×0.04 cm塑料袋,单头出菇。单面打孔接种,出菇效果更好,既方便工厂化管理又较低成本。拌料时加水要适中,培养料含水量以63%~65%为宜。在装袋时,培养料要装得紧,以能通气为好[4]。袋口不可在现原基前打开,解口时间要适宜,过早或过迟造成原基难以形成,或产生大量畸形菇,菇状呈白色菌蕾球,严重影响杏鲍菇的产量。

2.3 催蕾

菌丝培养结束的菌袋移入催蕾室菇床上进行催蕾,催蕾室设定白天灯照9 h,光强在100~200 lx,温度12~15℃,调节室内CO2浓度在1 000 mg/kg以内,空间湿度85%左右[5]。催蕾时每天掀开地膜2次,每次15 min。每天应检查菌袋原基发生情况,催蕾7 d后原基开始形成,10 d左右菇蕾形成后进入出菇管理阶段[6]。

2.4 出菇管理

现蕾后将菌袋移入出菇室培育,离料面3 cm高以上塑料袋剪去[7]。出菇室内设定每天灯照9 h,光强200~500 lx,温度15~18℃,室内通风换气量控制在CO2浓度2 000 mg/kg以内,空气湿度85%~90%。杏鲍菇3号菌株原基分化对温度比较敏感,偏向于恒温结实[8]。出菇期间要掌握较高的相对湿度和较低的环境温度,切忌热风、干风、强风直吹菇体。当菇蕾长到花生米大小时,用小刀疏去畸形和部分过密菇蕾[9]。应根据目标市场的消费要求决定每袋应留菇蕾数,每个出菇口最多保留2~3个原基。

2.5 采收

当菌盖平展、孢子未弹射时为采收适期[10]。采大留小,分次采收。

参考文献

[1]潘春彩,石朝民,袁建生,等.许昌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4(6):71-72.

[2]米青山.杏鲍菇无公害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3):100,103.

[3]李辉平,宋金俤,林金盛,等.主要环境因子对杏鲍菇工厂化生产影响的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1(11):28-30.

[4]陈彦卿,李宗宝,何迎春,等.杏鲍菇特性与工厂化栽培技术要点[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3(S2):130-131.

[5]张淑芳.杏鲍菇无公害高效栽培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12(7):14-15.

[6]徐明辉,陈世昌.不同封口方法对食用菌菌丝生长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1,40(6):122-124.

[7]胡中娥,钟国祥,陈柳萌,等.工厂化栽培杏鲍菇优良菌株筛选及菌包后熟培养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1):87-88.

[8]皮迎春,朱秀章.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技术[J].吉林农业,2011(12):72.

[9]李月桂,江旺坤,阮时珍,等.杏鲍菇袋式工厂化周年栽培技术[J].食药用菌,2011,19(1):45-46.

杏鲍菇栽培技术 篇9

野生杏鲍菇主要分布于欧洲南部、非洲北部及中亚地区许多国家的高山、草原、沙漠地带, 是一种品种极为优良的食用菌, 在我国四川、青海、新疆等地区也有分布。我国已有部分省市进行栽培, 其鲜品售价高, 鲜菇价格为每千克20元左右, 栽培效益较高, 现将其袋栽技术简介如下。

1 培养基配方

a.母种培养基采用PDA培养基 (土豆200g煮沸30min过滤, 加葡萄糖20g、琼脂18~20g, 加水至1L, 装试管, 灭菌后制成斜面) 。

b.二级种培养基用玉米粒 (玉米粒浸泡24h, 装瓶/袋, 灭菌) 。

c.固体栽培料配方为木屑42%、玉米芯35%、麸皮15%、玉米面5%、豆饼粉2%、生石灰1%;或木屑58%、玉米芯31%、麸皮10%、生石灰1%。

2 菌种制备

2.1 母种和二级菌种制备

母种PDA培养基试管接菌后在25℃条件下培养, 7d左右长满试管。母种试管长好后接玉米粒二级培养基在25℃条件下培养, 大约15d左右长满瓶/袋, 二级菌种长好后低温保存, 准备接栽培袋。

2.2 栽培袋制备和接种

a.栽培袋制备 栽培物料经24h堆置充分吸水后装袋, 聚丙烯袋规格为17cm×33cm, 装料高度17~18cm, 每袋装湿料1.1~1.2kg (合干料约0.6kg) 。装袋压实, 中间打眼, 套塑料颈圈, 扣海绵体塑料盖, 分批灭菌, 压力0.15MPa, 灭菌时间2h。

b.接种 当温度降至28℃时, 采用中间钻眼方式接种, 接种后进入养菌阶段。

3 养菌管理

接种结束后, 移入养菌室培养, 养菌室温度25℃左右, 湿度60%~65%为宜, 养菌阶段不需要光线;经常通风, 保证有足量的CO2促进菌丝生长。接种24h后从菌袋口可以看到菌丝萌发。以后每天注意观察温度、湿度的变化, 温度始终保持25℃左右, 湿度在60%~65%。养菌阶段要经常观察菌丝生长情况, 发现污染菌袋, 要及时清理出养菌室。接种后35d左右菌丝长满栽培袋, 进入后熟期, 经7d左右时间的后熟过程后, 开袋搔菌, 养菌室开门、窗通风, 通光, 降温至8℃左右, 刺激原基形成。室内每天浇水保湿, 湿度保持在80%以上。经15d左右有大量菌袋菇蕾形成, 开始疏蕾, 每袋保留2~3个小菇蕾, 温度15℃, 湿度80%~95%。

4 出菇管理

出菇时应将菌袋立摆在架子上, 实践证明菌袋放倒横摆在架子上出菇, 菇形不美观, 开伞大, 菇伞上翘, 菌柄细, 质量差;而立摆在架子上的菌袋出菇时, 菇形美观, 质量好。同时, 严格控制菇房内湿度和温度, 保证空气湿度85%以上, 温度15℃左右, 每天通风, 散射光照射。并注意整个栽培过程中病虫害的防治。

5 采收

当菌盖近平展, 颜色变浅, 边缘微内卷, 孢子尚未弹射时为采收适宜期, 适当提前采收的菇风味好, 且货架期长。头潮菇采菇结束后, 将菌袋表面一层硬盖刮掉进行养菌、搔菌, 调节好菇房的温度、湿度通风、光照, 大约10~15d可形成第二潮菇。

参考文献

[1]颜明娟, 江枝和.杏鲍菇营养成分分析[J].食用菌, 2002 (2) :11-12.

[2]俞苓, 刘民胜, 陈有容.杏鲍菇子实体和菌丝体营养成分的比较[J].食用菌, 2003 (2) :7-8.

栽培杏鲍菇要求的条件 篇10

湿度:菌丝生长培养料含水量60%~65%为宜, 子实体形成阶段相对湿度要求90%~95%, 生长阶段要求85%~90%。

营养:杏鲍菇分解木质素、纤维素能力较强, 需要有较丰富的营养, 特别是氮源应充足, 菌丝生长才能旺盛、高产。

空气:菌丝生长阶段需氧量相对较少, 低浓度的二氧化碳对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 子实体生长阶段需充足的氧气, 二氧化碳浓度以少于0.02%为宜。

光照:菌丝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线, 在黑暗环境下会加快菌丝生长, 现原基和子实体生长则需要一定的散射光, 适宜的光照强度为500~1000 lx。

桑枝杏鲍菇生物学特性及遗传差异 篇11

关键词:桑枝;杏鲍菇;生物学特性;遗传差异;同工酶

中图分类号: S646.0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3-0231-03

食用菌产业是浙江省十大特色优势产业之一,也是杭州市新兴发展的一个朝阳产业。近年来,杭州市珍稀食用菌产业呈现稳定快速发展态势,已成为杭州都市农业发展新的亮点。珍稀食用菌杏鲍菇是一种品质极佳的大型肉质伞菌,营养价值高、菇肉肥厚、质地脆嫩,具有淡淡的杏仁香味,保质期长,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且价格基本稳定在16~20元/kg,比普通平菇等高出4~5倍,商品价值高。目前,杏鲍菇在杭州建德、淳安、临安等地有规模种植,年栽培达200多万袋,并呈逐年扩大的趋势。当前,杭州市种植杏鲍菇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一是杏鲍菇品种混杂,由于品系不清,菇农每年都需要反复引种、试种,不敢大面积栽培,经常耽误生产季节;二是栽培管理存在不足,造成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影响生产效益。笔者通过引进各地杏鲍菇优良菌株,采用桑枝立体栽培方法进行品比试验,研究菌株的遗传差异,以获得适宜本地栽培的杏鲍菇菌株,为杭州地区桑枝杏鲍菇栽培提供有益帮助。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4个杏鲍菇菌株,从国内有代表性的科研单位和基地引进。

1.2 培养基

母种培养基(马铃薯综合培养基):马铃薯200 g,葡萄糖20 g,琼脂20 g,蛋白胨5 g,酵母膏1 g,水1 000 mL,pH值为5.5;原种培养基:棉籽壳78%,麸皮20%,石灰1%,石膏1%;栽培料配方:桑枝17%,木屑20%,棉籽壳37%,麸皮24%,糖1%,轻质CaCO3 1%,含水量65%。

1.3 杏鲍菇不同菌株菌丝的长势试验

每个杏鲍菇菌株接种5个750 mL玻璃瓶,培养基配方为原种培养基,每瓶含干料300 g;从同步培养的杏鲍菇母种中取约3 cm×2 cm的菌塊接种于玻璃瓶中央,置于26 ℃培养箱内恒温培养[1];当菌丝铺满整个瓶面时开始测量,定期记录,当有菌株菌丝长满玻璃瓶时,试验结束。通过记录菌丝生长的长度和时间,计算菌丝生长速度,同时观察菌丝形态及其长势。

1.4 杏鲍菇不同菌株出菇试验

1.4.1 菌包制作 采用用菌棒式栽培,每袋干料为0.5 kg,每个配方100棒。将培养料装到袋内,松紧适度;装料后用线扎实,在火焰上熔封;用特制打孔器,在塑料袋的一侧等距离打4个孔,洞径1.5 cm,孔深2 cm,用胶布贴在接种孔上[2]。

1.4.2 菌包消毒与接种 采用高压灭菌锅进行灭菌,料袋分层放置,保持压力0.15 MPa,121 ℃、灭菌2 h。接种前进行消毒处理,料温降至30 ℃时,将袋料及杏鲍菇原种放入接种室内,无菌接种台采用紫外线进行消毒杀菌;接种时揭开胶布一角,从原种瓶中取1勺原种培入穴中,贴好胶布。

1.4.3 菌丝培养 接种后,在培养室将菌袋袋口朝同一方向横放上堆,堆高6~8层;培养室在堆放菌袋前采用石灰进行卫生消毒杀菌,堆放菌袋后培养室温度控制在26~28 ℃,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65%~70%,培养环境基本黑暗,加强通风管理;培养室培养30 d左右,接种后1周检查1次,及时剔除被污染的栽培袋,观察记录菌丝长势。

1.4.4 出菇管理 菌袋袋口朝上竖排放在床架上,将菌袋上胶布撕下作为出菇口,温度控制在15~18 ℃为宜,当原基出现并达4~5 cm时,菇棚内相对湿度控制在80%~90%为宜,不能直接向子实体喷水。

1.4.5 采收与记录 当杏鲍菇子实体成熟、菌盖卷边未平展时即可采收,出菇后分潮次对产量进行记录,并对杏鲍菇子实体的形态进行观察。

1.5 杏鲍菇不同菌株菌丝的拮抗试验

2个菌种为1组,接种于含母种培养基的培养皿上,25 ℃避光培养10 d。每个处理重复3次,观察各菌株间是否有拮抗反应,是否形成明显的拮抗线。

1.6 杏鲍菇不同菌株酯酶同工酶比较

采用标准NY/T 1097—2006《食用菌菌种真实性鉴定 酯酶同工酶电泳法》中规定的方法[3]进行。

2 结果与分析

2.1 杏鲍菇不同菌株菌丝的长势

根据观察,各杏鲍菇菌株的菌丝生长良好,生长均匀整齐,菌丝洁白。由表1可见,杏鲍菇P5菌丝的生长速度为0505 cm/d,是长势最好的菌株,其生长速度与其他菌株存在一定差异;杏鲍菇P12、P9、P11的菌丝生长速度次之,分别为0.503、0.491、0.491 cm/d;生长相对较慢的菌株是杏鲍菇P13和P4,其菌丝生长速度分别为0.405、0.431 cm/d,长势较差。

2.2 杏鲍菇不同菌株的出菇情况

由表2可见,各菌株间的产量有明显差别,其中,产量最高的菌株为杏鲍菇P14,产量为0.32 kg/棒,按照每棒原料(干料)0.5 kg计算,生物学转化率达到65%;其次为杏鲍菇P3、P12,产量分别为0.31、0.29 kg/棒,产量最低的为杏鲍菇P13,产量为0.18 kg/棒。通过观察,杏鲍菇P13、P1和P2菇型不整齐,有畸形菇出现。从产量来看,P3、P14、P12为优良菌株,可以运用到桑枝栽培杏鲍菇生产中去。

2.3 杏鲍菇不同菌株的农艺性状比较

nlc202309032224

由表3可见,14个杏鲍菇菌株子实体形状大致分为圆柱状(棍棒形)、近圆柱状(圆锥形)、保龄球状、近保龄球状(鼓形)4类;菌株P9的菌盖直径最小,为3.95 cm,其次是P6、P3,菌株P11菌盖直径最大,为7.88 cm;菌株P9的菌柄最小,为2.86 cm,其次是P1、P10,菌株P7的菌柄最大,为 6.52 cm;菌株P10的菌柄长度最小,为5.08 cm,其次P9、P12,菌株P5的菌柄最长,为10.20 cm。

2.4 杏鲍菇不同菌株间的拮抗试验

由表4、图1可见,在91个试验组中,有拮抗现象的为66组,拮抗现象不明显或无拮抗现象的为25组。

2.5 杏鲍菇不同菌株酯酶同工酶比较

由图2可见,14个菌株具有恒定的谱带数,共检测出18条谱带,Rf 5.5与Rf 5.8是多数菌株共同拥有、活性很强的酶带,可认为其是表达杏鲍菇基本特征的基础酶带;菌株间在酶带活性、数量和Rf值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菌株P1、P2和P14的酶带位置相同,只是在着色强度上略有差异;菌株P6、P7、P4与P1等酶带数相同,但是多了Rf 5.0和Rf 1.0特征带;菌株P12比 P3多Rf 2.8酶带;菌株P5、P10和P13酶带位置基本一样,但在Rf 2.7、Rf 3.3、 Rf 3.6这3条酶带上稍有不同;菌株P9和P11相对其他品种而言,酶带明显较少,其中,Rf 0.2是P11的特征酶带。

由图3可见,14个菌株在74%相似水平上可以分为五大类,第1类群为菌株P14、P2、P1、P6、P7、P8和P4,第2類群为菌株P11,第3类群为P13、P10、P5,第4类群为P12和P3,第5类群为P9,其中第1类群所占比例较大,占50%;菌株P14、P2、P1、P6、P7和P8的相似系数为1,结合拮抗反应,说明P14、P2、P1、P6、P7与P8极有可能为同一菌株。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杏鲍菇菌株P5的菌丝生长速度最快,与其他菌株菌丝的生长速度之间存在差异, 其次是杏鲍菇菌株P12、P9、P11, 生长相对最慢的是菌株P13和P4; 各菌株间产量有着明显的差别,其中,产量最高的菌株P14,其次为菌株P3、P12和P11,产量最低的是菌株P13,菌株P13、P1和P2菇型不整齐,出现畸形菇;从产量来看,菌株P3、P14、P12为优良菌株,可以推荐应用到桑枝栽培杏鲍菇生产中去。

拮抗试验是鉴定菌株间遗传差异的传统方法,菌丝之间的拮抗反应是菌株间不同遗传特性的重要表现,可表明不同菌株分属于不同亲和群。从测定结果看,14个杏鲍菇菌株生物学特性表现出一定差异,拮抗现象比较明显。同工酶酶谱可作为鉴定物种,研究分类、进化与变异的重要指标。试验结果表明,杏鲍菇菌株酯酶同工酶酶谱丰富、酶带活性强、带型各异,这说明编码同工酶的基因数量多,有极丰富的遗传多态性。

综合杏鲍菇菌株生物学特性、出菇试验、拮抗试验、同工酶试验结果发现,拮抗试验和同工酶试验结果基本吻合,14个杏鲍菇菌株大致可以分为五大类群。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和产量没有表现出各类群特点,这是由于菌丝生长速度和产量易受环境条件和基因显隐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姚祥坦,张 敏,徐素琴. 不同桑枝屑配比培养料对杏鲍菇生长及产量影响[J]. 中国食用菌,2009,28(2):65-66.

[2]黄志龙,肖淑霞,上官舟建. 杏鲍菇优良菌株筛选及配套标准化栽培技术[J]. 食用菌,2008,30(2):25-27.

[3]黄晨阳,张金霞,陈 强,等. NY/T 1097—2006 食用菌菌种真实性鉴定酯酶同工酶电泳法[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桑枝栽培杏鲍菇技术初探 篇12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菌种。

由柳江县流山镇食用菌种植大户韦海龙从市场上购得杏鲍菇, 并进行组织培养分离得到的菌种, 品种为棍棒形。

1.1.2 栽培原料及配方。

桑枝是2008年7月夏伐的枝条, 晒干后粉碎为直径2mm~3mm的颗粒, 棉籽壳、玉米芯、米糠、玉米粉、石膏均为市售品。接种时间为2008年11月15日, 试验地点为柳江县流山镇流山村委风平屯韦海龙的蚕房, 供试栽培料配方设计见表1。

1.2 试验方法

试验栽培设配方A、配方B、配方C、配方D、配方E 5个处理, 每个处理区15袋, 3个重复, 共计15个试验区。各处理按表1配方称取主辅料40kg, 先将干的培养料混合均匀, 各配方加水1.3倍, 使栽培料含水量达到60%~65%, 即用手握料, 指间有水滴;0.5h后装袋, 用一端捆扎封闭的聚丙烯塑料袋, 袋长50cm, 每袋约装2.3kg培养料, 套颈圈, 用无菌封口膜封口, 每个配方装45袋, 常压高温灭菌20h。每个菌袋打4个孔接种, 接种后置于20℃左右室内遮光培养, 接种后10天观察菌丝长势, 记录长满时间, 长满后待现原基时移至蚕房按接种孔向上摆平出菇, 做好菇房水分和光线管理, 记录产量, 计算各配方生物转化率。

2 试验结果

2.1 不同栽培料配方菌丝生长情况

从不同栽培料配方菌丝的生长情况看 (表2) , 杏鲍菇在5个栽培配方中均能正常生长, 配方A菌丝长势好、粗壮、整齐, 与其他配方相比差别不大。配方A菌丝长满天数为39天, 配方B菌丝长满天数为40天, 配方C菌丝长满天数为45天, 配方D菌丝长满天数为42天, 配方E菌丝长满天数为47天, 从菌丝生长情况看以配方A的效果最好。

表注:+++表示菌丝长势好、粗壮、整齐, ++表示长势稍差。

2.2 不同栽培料配方对杏鲍菇产量的影响

从不同栽培料配方栽培的杏鲍菇的产量和外观品质上看 (表3) , 各个配方栽培的杏鲍菇差别不明显;配方A杏鲍菇鲜菇产量12.1kg, 配方B杏鲍菇鲜菇产量11.4kg, 配方C杏鲍菇鲜菇产量11.8kg, 配方D杏鲍菇鲜菇产量12.4kg, 配方E杏鲍菇鲜菇产量11.3kg, 生物转化率都在75.3%~82.7%, 配方D最高, 配方E最低。

注:表中数据为3个重复的平均数。

3 小结与讨论

3.1 以桑枝为主的栽培料可以栽培杏鲍菇

杏鲍菇菌丝在桑枝为主料的5种配方中均能正常生长, 虽然菌丝生长情况有一定差异, 配方A菌丝生长最快, 其他配方虽慢, 长势稍差, 但最终都能正常出菇。

3.2 配方A菌丝生长满袋天数明显缩短

配方A菌丝长满袋天数为39d, 比配方E菌丝长满袋天数47d少8d, 说明配方A营养更为全面, 更适合杏鲍菇菌丝生长。

3.3 配方D的生物转化率为82.7%, 比其他配方高2%~7%, 但没有达到显著差异效果

在广西大部分蚕区, 利用夏伐或冬伐桑树枝条为主要原料栽培杏鲍菇是可行的, 一方面可降低栽培成本, 减少废弃桑枝对桑园环境的污染;养蚕农户还可在冬季利用蚕房种菇增收, 杏鲍菇栽培后的栽培料可以作为肥料施入桑园, 达到桑树资源循环利用的目的, 值得在蚕区大力推广, 其前景广阔。有关桑枝栽培杏鲍菇配方的更合理优化, 有待于进一步试验研究。栽培杏鲍菇最关键的是选择栽培季节, 应避免出菇时日平均气温超22℃, 日最高气温不超25℃, 根据气象部门提供的历年日平均气温资料, 我们认为柳江县各乡镇蚕区种植杏鲍菇选择在11月上中旬接种较合适。

参考文献

[1]王德芝, 张水成.食用菌生产技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181-187.

[2]刘旭东.食用菌栽培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8:104-112.

[3]黄自然.蚕桑综合利用[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92:4-88.

[4]潘熙筑.食用菌栽培实用技术问答[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7:360-364.

[5]王波.彩色图解杏鲍菇栽培新技术[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上一篇:防作弊方法下一篇:信息检索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