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地点(精选4篇)
执业地点 篇1
目前,中国医师只能在其人事关系所在的医疗机构注册执业,中国医师属于医疗机构的“单位人”而不是国际惯例的自由职业“社会人”。而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医师“兼职”和“走穴”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并且颇受争议。本研究旨在对上海市医师多地点执业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医师多地点执业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 对象与方法
本文以“医师兼职”、“医师走穴”、“医生多地点执业”等为关键词,检索了2000年至今的国内国外相关文献,以及全国及上海有关医师多地点执业管理的政策法规。并对本市建立有医院集团或合作医疗机构的10家三级甲等医疗机构、2家二级医疗机构、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处负责人进行深入访谈,以及分别来自三级和二级医院的医师代表进行焦点组讨论。
2 结果
2.1 医师多地点执业国内政策沿革
根据《执业医师法》的规定,医生在其执业注册地点以外的医疗机构进行医疗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同时根据《医师执业注册暂行办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医师执业地点在两个以上的管理规定另行制定。” 可见,《执业医师法》和《医师执业注册暂行办法》均没有对医师多地点执业有禁止性规定,而至今并没有任何有关医师两个以上执业地点注册的管理规定出台。2000年中组部、人事部、卫生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规定:“医疗机构可根据工作需要采取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方式,聘用部分兼职技术骨干。”从人事制度上允许了医师兼职的合法存在。标志着矛盾的中心不再是“医生能否兼职执业”,而是“如何对医生兼职进行科学、有效、规范的管理,如何让医师执业社会化” [1]。随即2002年国家十一部委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指出“欢迎三级医院中的医生、护士在社区医院兼职,同时欢迎退休的医务人员到社区卫生机构服务。”直到2005年《医师外出会诊管理暂行规定》以及2007年上海市《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医师外出行医管理的指导意见》(下简称《指导意见》)的颁布,都旨在逐渐放开并加强对医师异地执业的管理。
2.2 上海市医师多地点执业现状
由于目前医师“单位人”的特征,可以将本市医师异地执业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医师依据国家或本市有关规定,经注册医疗机构批准的卫生支农、会诊、进修、学术交流、义诊、对口支援执业活动;二是各医疗集团内,合作医疗机构之间调遣医学专家到对方医疗机构执业, 此类医师执业行为的主体是发邀医疗机构和应邀医疗机构,而不是依职务[2]受指派前往执业的医务人员个人,旨在完成组织任务,实现组织的发展目标,因此是组织行为;三是医师个人受邀自发进行的异地执业。
2.2.1 组织性多地点执业。
目前本市很多医疗机构均组建有各种形式的医疗集团和合作医疗机构,如:分院性质的设置地点、医疗集团、医院托管、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对口双向转诊和援助关系。组织性多地点执业一般由核心的医疗机构定期派遣医师长期固定或每周1~2次到其他医疗机构执业,依据是医疗机构之间签订的劳务合同或卫生行政部门相关规范性文件。
2.2.2 自发性多地点执业。
医师自发的外出行医行为适用《指导意见》的规定,即通过医师、注册医疗机构、医师外出行医聘用机构之间三方协议来明确各自责任和义务,并对外出行医医师资质、外出频率进行了规定。另有部分医师未通过注册医疗机构擅自外出执业情况,调查中获知由于近年来医疗纠纷增多,医师守法意识增强,此类情况有所减少。但是一旦注册医疗机构在医师外出行医上不放宽尺度,医师“冒险”私自外出行医的行为依然存在。
2.3 医师及医疗机构对开展多地点执业的意见和建议
三甲医院高年资医师数量多、水平高,大多具有国外医师自由执业理念,有很高的输出意愿。但是他们也提出在放开多地点执业的同时,需要配套相应的人员资质等要求及标准以降低医疗风险。他们比较赞同医师主要在本院执业,以另一个自由执业地点为辅,同时反对被长期固定派遣至二级医院执业,认为如此会降低医师的业务水平。二级医院的医师代表也支持放开医师多地点执业。他们认为到来的专家将同时带来复杂的病例,加上专家的业务指导可以提高二级医院医师的业务水平,也可以给二级医院带来效益。
被调查三甲医院的管理者认为允许医师多地点执业可以给下级医疗机构和医生带来经济利益,给病人带来方便,减轻三甲医院的管理负担,但是作为医师的主要输出方,可能会从某种程度上削弱三甲医院的力量,因此他们仅支持有限制的医师多地点执业,例如:对医师职称限制在副高以上,区域限制在上海市内的公立医疗机构范围内,执业地点不能多于3个,并且医师必须要由注册所在地的医疗机构批准后方可允许其在另一处执业。二级医疗机构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般是医师多地点执业的承接方,他们接受来自三级甲等医疗机构的专家业务指导以及大量的分流病人,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业务水平上都能通过医师多地点执业而受益,因此都持积极的欢迎态度。
3 讨论
3.1 医师多地点执业立法必要性分析
3.1.1 医师多地点执业现象原因分析。
目前医师异地行医的现象普遍,原因主要有:(1)基层医院和外地医院需要通过专家坐诊来吸引病源,并满足就诊病人对较高医疗技术的需求。(2)医师有通过多地点执业增加收入实现个人专业技术价值的愿望;(3)大医院床位紧张,高年资医师多,有向基层或外地拓展业务的需要[3]。在实际操作中,本市各大医疗集团内组织性医师多地点执业现象普遍,长期的合作使得供需双方已经熟悉了彼此的诊疗流程和环境,稳定了医疗集团内医师多地点执业的医师队伍。
3.1.2 医师多地点执业的法律法规尚是空白。
由于公立医院医师从人事制度上归属于注册医疗机构,按照干部编制进行管理,因此组织性多地点执业现象随着医疗资源的整合(如政府组建的医疗集团)而普遍存在,属于具有我国国情特色的部分,但是目前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此类现象。对于自发性多地点执业,目前本市均参照《指导意见》执行,但《指导意见》作为卫生行政部门规范性文件的法律效力较低,且没有相关罚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十四条和第十七条的规定:“医师在执业注册后,必须按照注册的执业地点、类别、范围执业,变更执业地点必须到卫生行政部门按规定办理变更注册手续”。医师异地兼职执业是一种典型的变更执业地点行为,如果兼职医疗行为被视为合法,前提是经有权的卫生行政部门予以审批,审批的执业地点才能成为合法的兼职所在地。但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卫生行政部门并未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具可操作性的兼职医生资格审查、批准制度。政策意见与现行法律制度存在矛盾,政策内视为合法的医生兼职执业,在法律属性上尚存在争议[1]。
3.1.3 缺少医师多地点执业立法规范的弊端。
(1)由于目前医疗机构组织性医师多地点执业尚无法可依,医疗机构为规避法律风险,常将此类医师异地执业操作为会诊,存在管理混乱、不利于属地化管理等问题;(2)医师自发性多地点执业缺少法律明文许可,而根据《指导意见》,医师、注册医疗机构、聘用医疗机构需签订三方协议明确法律责任,旨在通过注册医疗机构来控制和管理医师自发性外出行医,此规定的本质在于强调医师“单位人”的性质,一方面增加了医师所在医疗机构的管理成本和法律风险,另一方面限制了医师自由执业的权利,“堵”的后果反而会增加医师私自外出行医的风险。此外,《指导意见》没有相应罚则,不利于监管。
3.2 医师多地点执业立法可行性分析
3.2.1 动力分析。
在许多国家,医师人力资本的产权都被认为私有,因此医生的价值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体现。医务人员可以自行开业、联合开办医疗机构或受雇于大型医院,一人可分时段在多个地点执业[3]。例如英国对不同职称的医技人员的工作量作出了明确规定,业余时间可以外出兼职;美国医生以州为单位注册,只要经过合法注册,就可以同时在本州内不同医疗机构执业[4]。从本次调研的结果来看,医师多地点执业的现象目前普遍存在,对于进一步放开医师多地点执业的政策,医师和基层医院都表达了支持意愿,三甲医院对于在适度范围内的放开多地点执业也表示欢迎,并呼吁解决组织性多地点执业的法律规范问题,因此医师多地点执业的制度实施阻力较小,可以填补当前法律上的空白,且有利于医师资源的合理配置。
3.2.2 阻力分析及相关建议。
放开医师多地点执业可能会面临以下阻力,需要在医师多地点执业的规范中或者通过相应的配套措施来予以解决:(1)医疗事故风险。多地点执业医疗行为可能涉及的法律后果,主要是医疗事故伤害的法律后果,根据统计,全国因医生兼职或“走穴”导致的医疗事故占事故总数的1/100[1]。因此在对医师多地点执业进行立法规范时,需要考虑以下问题,一是对多地点执业医师的资质限制、兼职量限定, 这些在《指导意见》已经有所规定,可供参考;二是对手术治疗行为实施更为严格的法律、法规管理,制定手术准入制度;三是对医师兼职行为进行注册,并进行属地化管理。(2)医疗机构人事制度。医师和医疗机构之间的关系依然是单位人的关系,这种情况在短期内无法改变,因此目前的多地点执业改革只是在现有人事制度基础上对医师执业自由一定程度上的放开,还远没有达到将医师从“单位人”转化为“社会人”的程度。放开医师多地点执业如何平衡医师与人事关系所在医疗机构的关系是立法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在现有人事制度下,建议对于组织性医师多地点执业,只要经人事关系所在医疗机构批准,不需进行注册,但固定执业地点一般不超过三个;对于自发性多地点执业,需要得到双方医疗机构的批准后到兼职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注册。(3)监管问题。放开医师多地点执业将增加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管职责,增加监管难度。建议一是对未经卫生行政部门许可从事多地点执业的行为,卫生行政部门对医师及同意其执业的医疗机构按照执业医师法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规定进行相应的处罚;二是卫生行政部门依法对执业医师进行处罚时,应在其《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记录”栏目中予以记录。多地点执业医师的发证部门和注册部门应当及时相互通报该医师在本辖区内违法、违规、违纪行为及处理情况;三是开展医师定期考核,多地点执业医师必须接受所有执业地点所在考核机构的定期考核;任一执业地点考核不合格,医师受暂停执业活动处罚时应暂停所有执业地点的执业活动;四是建立医师行医档案信息系统并逐步将医师执业信息对社会公开。
参考文献
[1]章程,苏维.浅析医生兼职问题[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6,22(10):582-583.
[2]吴烨青,陈强.医师异地执业的法律探讨与对策思索[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23(7):469-470.
[3]金虹.让医生成为自由职业呼声渐高[J].医院管理论坛,2007,(6):23-25.
[4]刘超.正确认识和处理医生兼职[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0(1):19-20.
执业地点 篇2
一、受理范围:
护士在其执业注册有效期内变更执业地点的。
二、提交材料:
1、护士变更注册申请审核表,2份;
2、申请人的《护士执业证书》;
3、医疗卫生机构拟聘用的相关材料(加盖医院公章);
4、拟执业医疗机构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副本复印件1份。
注:部队医疗机构聘用的护士在其执业注册有效期内变更执业地点到地方医院工作的,还需要提交个人护士注册数据信息。
三、受理时限:
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受理后7个工作日内作出决定,10个工作日内完成制证并返还申请人。
四、其它:
咨询电话:83978212传真:83978212
办理部门:北京市卫生局行政许可大厅
办公时间:周一至周五8:30-11:30;13:00-17:00,节假日除外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枣林前街70号B座1层东北门“中环办公楼窗口大厅”内(南邻菜园街1号北京中环假日酒店)邮编:100053
乘车路线:
执业地点 篇3
关键词:执业医师,医疗机构,执业地点,法律适用
1 案例简介
2008年6月28日凌晨4时, 绍兴A市卫生局接到群众举报:A市某镇卫生院职工M在家中无证行医致人死亡。卫生监督员即赶赴M家进行现场检查, 发现M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在家中开展诊疗活动, 并收集了现场照片、药品、医疗器械、处方、进货清单等证据。经调查, M为A市某镇卫生院在职内科医生, 具有执业医师资格, 执业地点注册在该镇卫生院。但从2007年12月份开始, M私自从邻村卫生室和当地药品销售公司采购药品及医疗器械, 在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情况下擅自在家中开展诊疗活动。A市卫生局最终认定M违反了《执业医师法》第十九条第一款的规定, 按照行政处罚程序, 依据《执业医师法》第三十九条、第三十七条第 (一) 项的规定, 对M处以没收非法药品及医疗器械、责令暂停医疗执业活动6个月、罚款3万元整的处罚。
M对死者家属自行赔偿17万元。
2 法律适用分析
2.1 处罚条款的适用
本案相对人M, 作为一名在职的执业医师, 在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情况下, 在家中私自开展诊疗活动的行为, 违反了《执业医师法》第十九条第一款的规定, 同时也违反了《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第二十四条的规定。两法虽然都是关于合法批准的医疗机构才能行医的规定, 但在适用上区别。因此, 适用《执业医师法》还是《条例》成为本案执法中的一个难点。本案最后依据《执业医师法》对M做出处罚, 主要是出于《执业医师法》在调整对象、处罚对象和处罚力度上更准确、严谨。
2.2 调整对象的适用
本案在执法过程中首要的难点就是法律的适用。从调整对象上来说, 《执业医师法》第二条规定: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 经注册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执业的专业医务人员, 适用本法。可见, 《执业医师法》调整对象是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而《条例》第二条规定:本条例适用于从事疾病诊断、治疗活动的医院、卫生院、疗养院、门诊部、诊所、卫生所 (室) 以及急救站等医疗机构。很显然, 从调整对象上来看, M作为一名在A市某镇卫生院注册在职的执业医师, 适用《执业医师法》更加适合本案。
2.3 处罚对象的适用
本案的行政相对人M作为一名在A市某镇卫生院注册在职的执业医师, 利用下班时间以营利为目的在自己家中开办私人诊所, 开展诊疗活动, 所取得的收入都归为其个人所有。所以, 其造成的法律后果也应该由他自己来承担。故本案的处罚对象是M本人, 而非M所在的A市某镇卫生院。
2.4 法律处罚目的
《执业医师法》第一条规定:为了加强医师队伍建设, 提高医师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 保障医师的合法权益, 保护人民健康。而本法第二十一条第 (一) 项又明确规定医师的权利:在注册的执业范围内, 进行医学诊查、疾病调查、医学处置、出具相应的医学证明, 选择合理的医疗、预防、保健方案。第十四条第一款对执业范围有具体规定:医师经注册后, 可以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按照注册的执业地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 从事相应的医疗、预防、保健业务。M作为在A市某镇卫生院注册在职的执业医师, 只能在该卫生院执业才是合法的。而本案中M不但擅自在家中开展诊疗活动, 而且由于违反卫生行政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范, 造成致人死亡的严重后果。依据《执业医师法》第三十七条第 (一) 项的规定, 责令暂停医疗执业活动六个月的行政处罚。本案A市卫生局考虑到某镇卫生院医师队伍缺乏而没有处以吊销执业证书, 较好地体现了《执业医师法》的目的, 也体现了行政处罚的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2.5 法律处罚力度分析
本案的相对人M在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情况下以营利为目的擅自在家中开展诊疗活动, 既可依据是《条例》第四十四条:由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其停止执业活动, 没收非法所得和药品、器械, 并可以根据情节处以1万元以下的罚款。也可依据《执业医师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未经批准擅自开办医疗机构行医或者非医师行医的, 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予以取缔, 没收违法所得及其药品、器械, 并处以1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医师吊销其执业证书;给患者造成损害的, 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但从处罚的力度上看, 两者的差别比较大。本案中, M自2007年12月开始在家中私自为他人开展诊疗活动, 执业时间长达半年, 并且由于都是附近乡亲, 违法收入没有凭据。如果依据《条例》, 最多处以1万元的罚款, 对M的处罚太轻, 不足以起到惩戒的作用。因此, 对于执业医师私自在外行医并造成严重危害的违法行为, 适用《执业医师法》, 加大处罚力度是必要的。
3 《执业医师法》适用中的几个问题思考
从以上分析来看, 《执业医师法》在调整对象、处罚目的以及处罚力度上都比《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更加适合本案。但是仔细研究本案, 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3.1 不能同时适用第三十七条和第三十九条两个条款
这两个条款适用的前提是不同的, 《执业医师法》第三十七条是对执业医师在执业地点违反《执业医师法》的相应要求所作出的处罚规定, 第三十九条则是对执业医师在非执业地点未经批准擅自开办医疗机构的处罚规定。而本案系M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在家中开展诊疗活动致人死亡案, 并非在执业地点违反了《执业医师法》的相应要求。所以只能适用第三十九条, 而不能同时再适用第三十七条。本案同时适用这两个条款, 明显是为了规避第三十九中对医师吊销其执业证书这一规定, 因为这一规定是属于不可自由裁量项。鉴此, 笔者建议修订该条款, 并改为“根据情节轻重, 可对医师吊销其执业证书”, 同时对“情节轻重”作出解释, 以便执法者在执法中考虑到医疗事业的发展和患者的利益, 做出更为适合的处罚。
3.2 非医师行医与非法行医的区别
《刑法》第三百三十六条第一款规定: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非法行医, 强调的是没有取得任何医生资格的人行医, 即:既未取得医师资格证书, 也未取得医师执业证书[1]。而《执业医师法》第三十九条中的非医师行医, 根据卫政法发 (2004) 第178号:对于取得医师资格但未经医师注册取得执业证书而从事医师执业活动的人员, 按照《执业医师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处理的解释。非医师是指取得医师资格但未经医师注册取得执业证书的人。所以, 笔者认为, 在行政处罚中, 对没有取得任何医生资格的人行医要按《条例》第四十四条处罚, 而取得医师资格但未经医师注册取得执业证书的人则要按《执业医师法》第三十九条处罚。但由于《执业医师法》适用比较复杂, 而在很多情况下, 执法人员更愿意选择条文阐述清晰且处罚较轻的《条例》, 以免除受到行政复议和诉讼[2], 也使得在执法中更加人性化。但是为更准确适用《执业医师法》, 建议修订该法, 然后制订本法《实施细则》, 按照情节轻重, 在10万元的量刑幅度上细化, 使处罚更具操作性。同时, 加紧修订《条例》, 使《执业医师法》和《条例》在无证行医的处罚力度上一致。
3.3 赔偿责任是否要在《执业医师法》中明确
《执业医师法》第三十九条规定:未经批准擅自开办医疗机构行医或者非医师行医的, ……给患者造成损害的, 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在实际生活中, 无论是有证医疗机构, 还是非法行医, 只要是行医方有错, 除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外, 都在承担一定的民事赔偿, 这种民事赔偿既不一定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也不需要行政部门去解决。因此, 《执业医师法》作为一部规范医师执业活动的行政法, 是否需要在法规中明确赔偿责任的内容, 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李建华, 吴廷生, 冉琦, 等.对非法行医罪的思考[J].中国卫生监督, 2008, 15 (4) , 297.
执业地点 篇4
行医为治理重点的专项整治自查自纠总结
根据XX[2012]XX号文件精神,领导高度重视,结合我中心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迅速召开院务及在职医务人员工作会议,具体汇报如下:
一、指导思想及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
市委六届全会精神,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群众健康利益至上的原则,积极推进医疗卫生监督执法工作。
二、工作目标
进一步巩固全市打击非法行医行动工作成果,力争通过开展针对中心在职医务人员在执业地点外开展诊疗活动为治理重点的专项整治并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切实维护中心医疗秩序,促进医疗服务规范开展,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三、整治重点内容
1、中心在职医务人员无《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在家里或其他场所(如药店)开展诊疗活动的行为。
2、中心在职医务人员开具处方并要求患者到指定药房配药的行为(在中心外处方并让患者回所在中心诊疗、配药的除外)。
3、中心在职医务人员利用公职便利私自收取患者诊疗费用行为。
四、整治措施
1、在职所有执业医生与中心签订不参与非法行医责任书。
2、在职所有医务人员必须提交个人《在执业地点外违法行医专项整治工作》自查自纠情况。
3、各科室主任以上人员在单位会议上作出依法行医的公开承诺,并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4、中心领导管理好业务范围科室及科室负责人,科室负责人管理好每一位医务人员,实行层级管理。
五、存在问题
由于中心个体势单力薄,未能形成一股强劲的凝聚力,目前仍存在个别在职医务人员或退休医务人员在外面以开药店的形式开展医疗诊治活动。希望通过专项整治,相关部门共同管制,建立长效监管机制,从源头把关,查找根源,强化依法行政意识,完善监督管理措施。
【执业地点】推荐阅读:
地点信息07-17
地点选择09-10
地点的造句05-18
地点状语从句讲解10-03
北京免费旅游参观地点07-22
英国留学签证地点09-30
工作地点变更书面通知10-07
具体落实考察地点和内容05-30
调研内容和地点--陈东来06-28
参加2012“圆梦计划”成人高考报名地点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