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质量

2024-10-29

执业质量(共10篇)

执业质量 篇1

《代理记账管理办法》自2005年1月正式发布实施以来, 五年时间里代理记账机构已由过去的辅助机构逐步发展成为不可或缺的新兴中介服务行业。金融危机后, 大批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生长, 急需熟悉会计政策法规的会计专门人才为其提供较高水准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服务, 因此代理记账机构又遇到了很好的发展机会。但是, 目前代理记账机构的会计基础工作普遍比较薄弱, 执业质量存在不少问题, 已引起人们的担忧。如何提高代理记账机构的执业质量, 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本文就此作些探讨。

一、代理记账机构执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会计核算不够规范, 会计信息失真。

(1) 会计科目设置不规范。 (1) 不严格按科目类型设置会计账簿, 如对应缴个人所得税的核算, 用“其他应付款”科目而不是用“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科目进行核算; (2) 频繁变动会计科目, 资产负债项目混淆, 如对某个人借款的核算随意用“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两个账户进行核算; (3) 科目使用不稳定, 随意更改, 如对“管理费用”等明细账的设置随意、混乱, 某种费用在不同的月份记入不同的明细账。

(2) 会计业务确认和计量不规范。代理会计核算中未能严格遵循收入与成本、费用相互配比原则, 同一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未能在该会计期间内正确确认。如营业成本结算存在很大的随意性, 有的每月就按固定比率结转成本, 有的甚至为使存货余额为零以应付相关部门检查而倒计并结转营业成本。还有会计业务确认未能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随意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和进行费用摊销。

(3) 原始凭证来源不规范。委托企业出于某种目的往往不将所有会计原始凭证交给代理记账机构, 代理记账机构常常出于记账的需要而自制原始凭证, 甚至伪造、变造会计凭证。如很多委托企业出于保密的目的而不向代理记账机构提供员工工资发放表, 而代理记账机构也不按规定索取员工工资资料, 仅根据企业总体工资水平, 结合员工社保资料来进行工资费用核算, 导致这些委托企业的工资核算不真实。

(4) 财务报告不规范。代理编制的年度财务报告都只有基本会计报表即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且均未按制度规定的要求提供财务报表附注的内容, 有些手工编制的财务报表各表的项目之间甚至缺乏起码的数据勾稽关系。

(5) 账套信息混乱。多数委托企业将会计原始资料交予代理记账机构的时间一般在月底, 常常使会计核算与经济业务不能同期进行, 延后现象严重。这样容易造成账套信息混乱, 如被代理单位的现金期末余额普遍较高, 有的达到十几万元甚至上百万元银行存款和库存现金, 时间长了, 造成银行存款日记账与银行对账单难以核对, 往往不了了之。

2. 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混乱, 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1) 会计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没有按照规定执行。由于原始凭证传递的原因, 上月的记账凭证一般都在下月初完成, 且记账凭证的制单、复核、账簿的记录都由一个人完成。制单、复核、记账人的签单不全, 内部审核、复核更是马虎, 只是走走过场, 基本上有名无实, 会计监督成为一句空话。

(2) 会计档案管理存在手续不清、会计资料缺失问题。目前代理记账机构采用会计电算化进行账务处理, 不重视纸质会计档案管理, 表现在:打印记账凭证和会计报表不及时, 记账凭证及报表装订不规范, 记账凭证所附原始凭证缺失严重, 随意借阅记账凭证等会计档案。而对电子档案的管理也极不规范。一些代理记账机构只购买一套软件就做几十个企业的账。许多代理记账机构一套软件就设一个用户名, 所有记账人员都用同一个用户名和同一个密码登录, 所有记账人员都可以查看、修改所代理企业的所有账务处理情况。

(3) 代理委托行为不规范, 受托人的法律地位不明确。不少代理记账机构未能按照《代理记账管理办法》的要求与委托方订立书面委托合同, 即便订立书面委托合同, 也未能明确委托人、受托人的法律权限与义务, 且在委托合同到期后未能按照程序办理续签合同手续;委托人、受托人在订立、终止委托合同时未能及时办理会计交接手续。

(4) 代理记账机构从业人员配置不符合要求。代理机构的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不少代理记账机构持有会计从业资格的专职人员只有牵头的1~2人, 多数不具备专业资质, 尤其是有些代理记账机构的负责人不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资格, 不符合《代理记账管理办法》规定的资质。代理记账机构为减少人工成本, 通常聘任一些低职称甚至无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上岗, 且人员频繁变动, 造成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准不高, 影响了执业质量。而会计人员数量不足、流动性大、素质不高的现状直接造成了会计账务处理、监督及会计交接手续混乱, 以致代理记账机构难以保证执业质量。

3. 代理业务重纳税、轻账务处理。

许多中小企业选择中介机构代理记账, 看重的并非是代理记账机构有熟悉国家政策法规的专门会计人才, 从而能为企业提供较高水准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服务, 而是出于减少代理记账人员薪酬、节省企业开支、降低企业成本的考虑。委托代理企业的目标是账清楚、少交税, 而对于代理记账机构会计核算的规范性和财务管理的执业质量并不看重。

虽然代理记账机构的日常业务主要是为委托企业进行会计核算, 包括填制凭证、登记总账、编制报表、代理报税等, 但为满足委托人节税的需要, 代理记账机构往往把工作的重心放在纳税筹划上, 而把会计核算及执业质量放在次要位置。许多代理记账机构以不违反监管部门的规定为限, 想尽一切办法为委托人节税、避税甚至逃税。如许多代理记账机构把增值税的处理业务放在日常工作的首位, 会计人员把如何使购货环节多计进项税额、少计销项税额作为工作重点, 至于账务处理是否合法就在其次了。

二、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

1. 对中小企业所得税采用核定征收办法存在弊病。

由于采用查账征收税收成本较高, 所以税务部门对中小企业多采用核定征税办法。而核定应税所得率征收是目前较多采用的一种办法, 它是指税务机关按照一定的标准、程序和方法预先核定纳税人的应税所得率, 然后由纳税人根据纳税年度内的收入总额或成本费用等项目的实际发生额, 按预先核定的应税所得率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的办法。核定征收税收使得代理记账机构重纳税相关数据的账务处理、轻与纳税无关数据的账务处理, 只注重企业的销售收入等数据, 而对于日常会计业务的账务处理、收入费用的配比、利润的核算等形成的会计信息, 只求有数据反映, 而不求数据精准可靠, 从而影响了委托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

2. 对代理记账机构的执业质量难以做到有效监管。

财政部门作为代理记账行业的主管部门, 一般采用随机抽样方式对代理记账机构开展财务监督检查。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代理记账机构及人员资质问题;二是代理记账机构执业质量问题。财政监管部门通常较注重掌握代理记账机构的性质、资质和机构人员状况, 如代理记账机构的工商营业执照、办公用房产权或使用权证明等执照持有情况, 专职、兼职从业人员资格证书、会计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等, 这些资料通过检查也较易掌握。但对于与业务运行情况等相关的会计基础工作情况了解较少, 如对代理记账机构遵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情况、代理记账机构业务范围和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内部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等很少过问, 即便检查中发现了会计基础工作执业质量问题, 也只是提出一些一般性的整改意见, 并无严厉的惩罚机制。

三、对策与建议

执业质量是代理记账机构生存发展的基础。目前执业质量问题已成为代理记账业发展的瓶颈。而提高代理记账执业质量必须建立监控体系。代理记账执业质量的监控可根据主体的不同分为内部检查和外部检查。内部检查主要是自我评定和内部审核, 而外部检查主要来自于财务信息的使用者、国家监管部门以及新闻媒体等。为了促进代理记账机构增强风险意识、提高执业质量, 应做好以下工作:

1. 加强代理记账机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一是规范账务处理程序。对企业原始凭证的审核、账务处理, 编制财务报表等工作均要由专人负责, 并由专人负责稽核工作。二是制定质量控制制度, 明确核算和监督的程序及责任, 实行责任制管理, 制定业务评价标准, 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考核和评议。三是扩大代理业务范围, 强化管理意识, 在代理内容上要超越单纯的会计核算工作, 增加管理咨询职能、强化会计监督职能, 为促进企业经营管理发挥积极的作用。四是注重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 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代理记账机构只有抓好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才能保障代理记账各个环节都得到有效控制, 提高工作效率和执业质量。

2. 增强委托企业的财务管理意识。

委托人要按照法律要求与代理记账公司签订业务委托书, 明确自身的权利与义务。要加大对中小企业进行会计法规的宣传力度, 增强委托企业对财务信息的重视程度。委托企业不仅应对代理记账公司提出做好记账、算账、编制财务会计报表等日常会计核算工作的要求, 而且应要求它们当好企业财务管理的参谋。

3. 加强对代理记账机构的监管。

代理记账虽有监督职能, 但不能只依赖代理记账来披露错误、舞弊和违反法规的行为。财政、税务、工商等管理部门要强化对代理记账机构的监管, 改变过去对代理记账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不重视的状况, 定期开展执业质量检查, 抽查凭证、账簿和报表等, 对做假账的行为要依法严肃查处。此外, 还应发挥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协会等行业自律的积极作用, 利用行业组织对代理记账机构的执业质量进行监督检查。

4. 完善代理记账机构准入制度。

大量个人兼职记账的存在, 加剧了代理记账行业的无序竞争, 进一步压低了代理记账业的收入水平, 也降低了代理记账行业的执业质量。因此, 应完善代理记账机构的准入制度, 强化其法律地位, 将代理记账业务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如限制个人兼职记账, 加强代理机构的监管, 严格执行代理记账许可制度。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代理记账管理办法.财政部令[2005]27号, 2005-01-22

[2].张龙平.试论会计师事务所代理记账的几个问题.审计研究, 2000;4

[3].王兴斌.中小事务所开展代理记账业务浅析.中国注册会计师, 2008;6

执业质量 篇2

摘要:本文通过广西财政厅开展资产评估行业执业质量的检查,发现广西资产评估行业执业质量存在一系列问题,通过对影响广西资产评估行业执业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健全广西资产评估行业规范、完善对资产评估行业科学发展政策的研究、加大拓展资产评估新业务的力度、加强行政监管和行业自律监管的协调配合、建立健全事务所内部控制制度和大力发展广西资产评估高等教育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资产评估 执业质量 内部控制

资产评估行业执业质量的提高,不仅可以提高注册资产评估师执业能力,还可以进一步提升资产评估行业社会公信力。20广西资产评估协会开展以资产评估机构执业质量检查为核心的调查,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查了10家广西资产评估师事务所,分别对于其内部管理制度、设立条件持续情况与合伙人及股东任职条件持续情况方面、对资产评估师股东或合伙人由所在资产评估机构为其缴纳基本医疗等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的情况和独立执业质量等方面进行了检查。本文以这次检查结果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广西资产评估行业执业质量存在问题的原因,从而提出提高广西资产评估行业执业质量的对策。

一、广西资产评估行业执业质量现状分析

(一)事务所执业缺乏内部控制

(1)缺乏必要的制度。在检查过程中,大多数的事务所都已经按照财政部和中评协要求,制定了比较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对执业质量、人员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但仍存在少数事务所缺乏必要的制度建设,没有对执业质量等进行控制的制度。

(2)对工作底稿的复核不够完整。在检查中发现,在部分的工作底稿中没有反映出复核的痕迹,没有体现出三级复核的要求;在个别复核人签名存在重复签名现象;在部分工作底稿中体现了复核的程序,可仅有签名而无复核意见,使得复核流于形式。

(3)对于报告签发和报告签章方面缺乏管理。在检查中发现,有个别事务所缺乏对报告签发的管理,在底稿中没有报告签发过程的记录,无法表明报告签发是否经过相关人员的授权。在对于报告签章方面,个别事务所的部分工作底稿只有注册资产评估师的盖章而缺乏签名,甚至个别的报告没有主任及其他相关人员签章。

(4)缺乏相应的收费制度。在检查中发现,每个事务所都将《资产行业收费管理办法》粘贴在办公地点。但只有广西正德评估有限公司专门建立内部收费管理办法,其他机构都是使用评估行业收费管理办法;并且极大多数事务所都没有针对评估费的债权催收制度和索赔制度。

(二)基础规范不完备

(1)工作底稿不规范和不完备。

检查的报告中,评估报告的底稿基本符合规范,能够支撑评估结果,但是工作底稿中存在一些问题,不够完备。如评估业务约定书、评估计划没有按评估准则要求的内容书写完整,缺少法人或授权人签字,部分缺少委托方公章;企业整体评估中对被评估企业的历史沿革、现状和发展前景,可能影响被评估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宏观、区域经济因素,被评估企业所在行业的发展状况及发展前景等资料收集不全,甚至没有以上资料;对评估方法没有进行适用性分析,对采用何评估方法,不采用何种评估方法没有说明原因;对企业整体评估不采用收益法评估,以及没有说明不采用收益法评估的理由及收集相关支持资料;缺少流动资产的往来询证函,存货盘点表,应收、应付票据复印件等资料;重要资产缺少现场勘察记录及现场清查明细表,除一个评估举例外没有其他重要资产的计算底稿及询价依据;重要资产的产权证明、购货发票、合同、工程预结算书收集不齐全,甚至没有以上资料;机器设备评估举例不具有代表性,或者价值量过小。

重置成本构成要素有误,如未将需安装设备的安装费用等计入重置成本,对成新率形成过程披露不够充分,成新率的贬值因素(或修正系数)的形成过程披露不充分;出现计算错误、明细表评估值与案例不一致等低级错误;采用收益法对企业进行整体评估,未收集被评估企业前三年的会计报表及相应的资料,无企业提供的财务预测信息资料,缺乏必要的计算底稿。采用现金流量法评估,对永续经营的资本性支出计算错误(对固定资产等的更新支出没有按评估值或评估基准日的市场价值来计算)。折现率的取值与收益口径不一致,计算及取值过程过于简单。房屋建筑物重置价值取值过程过于简单,取价依据不充分。采用市场比较法评估,底稿中未体现市场法所需的3个交易案例的信息,如价格来源,现场勘察照片等;土地使用权评估市场上有交易案例,且评估目的为资产转让,应采用市场比较法评估,但却只采用成本逼近法评估,且成本逼近法中年期修正计算有误;没有披露划拨土地的评估价值是否包含土地出让金;长期投资评估工作底稿及资料过于简单,没有对控股子公司进行整体评估,没有按整体评估的要求收集相关资料;评估明细表没有按准则规范或国有资产评估指南的要求书写完整,评估申报明细表没有每页盖单位公章,甚至没有评估基准日的评估申报明细表;底稿中国有企业改制的专项审计报告没有盖审计单位公章及注册会计师签字盖章,评估明细表的账面价值与审计报告的账面价值不相符,没有在审计的基础上评估;对评估增减值没有进行原因分析和说明;企业改制评估或国有资产评估缺少经济行为文件;三级复核签字不齐全,部分缺少签字评估师在复核表上签字,三级复核的内容记录不齐全,部分复核流于形式。

(2)评估报告内容不规范不完备。

在检查中发现评估报告内容没有按准则规范或国有资产评估指南的要求书写完整,如缺少报告标题、缺少评估报告使用者,缺少委托方与产权持有方或被评估单位之间关系的说明,评估目的表述层次不完整、不清晰,评估依据不完整,缺少具体的经济行为文件;评估对象及范围没有列出账面值或者说明账面值的情况;评估假设及特别事项说明的内容与评估对象及评估目的、评估方法无关系,或者说明不够充分,往往流于形式;对影响评估结论的事项说明不充分;在国企改制评估报告中,正文没有企业的历史沿革、经营情况介绍;报告中对采用何评估方法,不采用何种评估方法没有进行分析及说明原因,评估计算公式与评估说明中的不一致;评估明细表与企业申报评估明细表不一致;评估明细表反映的信息不够完备,如缺汇总表、页码和企业填表人、评估人员等;缺少委托方及产权持有方或被评估单位共同撰写并盖章签字的资产评估有关事项说明;没有披露长期投资核实的内容(投资协议、持股比例等内容),对长期股权投资企业的状况说明过于简单或没有说明,对长期投资的评估方法及评估计算过程描述过于简单或没有说明;评估计算举例不具有代表性,举例价值量过小或资产类型不齐全;没有说明存货(房地产)为何要引用其他评估机构出具报告的结果,委托方是否同意引用,没有说明引用报告的主要内容及进行合理性分析;整体企业成本法评估时未分析企业是否拥有可辨认的无形资产,若有,应对其单独评估;不可确指无形资产应在最终确定的评估结论中列示,而不是在成本法的结论中列示;整体企业收益法评估计算过程过于简单,因素考虑不全,分析测算的逻辑性差,对各预测科目的分析不够完整详细,无法判断结果的正确性;存在少数机构在归档的报告书没有法人签字或加盖评估机构公章的现象。

(三)地方执业收费标准未建立

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于发布了《资产评估收费水平的测算标准》(中评协[]199号),结合广西实际情况的广西资产评估收费标准尚未出台,使得机构对参照收费标准存在困惑,实际收费情况出现混乱,有的评估机构按旧标准执行,有的按中评协的新标准执行,有的按未经物价局批准的广西评协新标准执行,并且还随意打折,造成社会上对评估收费的公信力、权威性大打折扣,已经严重影响到评估机构的发展。

(四)森林资源评估不规范

(1)工作底稿存在的问题:如林权证不齐全或无林权证,无专业机构出具的森林资源勘察调查报告、无评估人员现场勘察记录、无现场照片;没有企业提供的森林存量资料及评估申报明细表,无企业的财务报表资料,在评估计算过程中,无收入、成本等取价依据来源说明,对经营成本的取价依据不充分。对企业经营的数量巨大的森林资源,没有考虑企业的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成本费用,中龄林经营成本计算应该每年投入并折现。折现率的取值缺乏计算过程。评估举例范围过小,对被评估资产不具有代表性,除评估举例外无其他森林资源的计算过程。

(2)评估报告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评估报告没有说明委托方与产权持有方的关系,并且报告具有多个不同的产权持有人;林权证不齐全或缺少林权证,部分林地承包合同的权利人与报告中所提到的产权持有方不一致,报告中也没有做出说明;委估森林资源面积巨大,缺少专业性的现场资产核实以及现场勘察说明;没有不同产权人的资产评估结果汇总结论;缺少资产评估准则依据;评估范围与企业申报明细表内容不一致,报告没有说明原因;缺少评估协会认可的两名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专家签字,不符合出具报告的条件(大部分被检查机构存在以上问题,有的机构对需要两名森林资源评估专家签字持保留意见,认为有两名注册资产评估师签字已符合出具资产评估报告的条件);缺少森林资源核查报告出具单位的营业执照、资格证书;无签字森林资源评估专家资格证书;无委托方及产权持有方的营业执照复印件。

二、广西资产评估行业执业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一)评估人员执业能力不足

执业质量 篇3

《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试行)》实施七年来,在规范企业价值评估执业行为,提高企业价值评估执业水平,巩固拓展企业价值评估市场和服务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绝大部分内容经实践检验是行之有效的。七年来,我国评估准则体系基本建立,国内外企业价值评估理论和实践有了新的发展,国内证券市场和产权市场逐步完善,评估实践对企业价值评估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对《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试行)》的修订十分必要。修订后,准则的整体框架、相关术语、披露内容等方面实现了与其他评估准则的协调;对市场法和收益法的具体运用提出了细化要求;对控制权和流动性溢折价的考虑、评估结论的形成方式等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根据监管部门的要求对评估报告披露的内容进行了重新梳理。《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试行)》的修订,对指导和规范企业价值评估实践、促进评估行业更好地服务市场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总结和固化了企业价值评估中通行有效的执业实践,有助于巩固评估行业的传统核心业务,可以更好地适应市场对评估专业服务的要求,更好地服务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二是提升了对企业价值评估的要求,为评估师提供了较为超前的实践指引,有助于提升行业专业性;三是促进了评估理念和评估方法的国际接轨,增强了准则的国际趋同;四是通过准则的提升,实体性准则层次实现了企业价值、机器设备、无形资产、不动产和珠宝首饰等主要一级资产的全覆盖,完善了准则体系。

对评估报告等准则中签字盖章条款的修订,旨在贯彻落实《资产评估机构审批和监督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64号)相关规定,满足评估机构执业需要。主要修订内容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制评估机构法定代表人可以授权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签署评估报告和业务约定书;评估机构可以授权分支机构签订业务约定书;分支机构负责人可以根据授权签署评估报告和业务约定书。这次修订遵循了“适当授权、风险共担”的原则。修订后的签字盖章制度既适应评估机构做优做强做大的需求,方便执业,又可以合理界定执业责任,满足执业质量管理的需求。

《商标资产评估指导意见》是服务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和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指导意见的发布有以下意义:一是将更好地促进评估行业服务商标的转让和许可,促进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二是完善了无形资产评估准则框架。根据财政部的要求和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版权局、国家工商总局等部门的需求,中评协近几年已经发布了无形资产评估准则、专利资产评估指导意见和著作权资产评估指导意见,商标资产评估指导意见发布后,我国在无形资产方面的评估准则框架体系主体构架基本完成。三是填补了国际空白。商标资产评估指导意见是国际上第一个关于商标资产的评估准则,将为国际上相关评估准则的制定提供借鉴。

《实物期权评估指导意见(试行)》旨在指导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评估业务时合理分析高科技企业和无形资产等特殊收益形式资产的价值,特别是文化产业中相关资产的价值。实物期权评估指导意见的发布创新了评估方法的运用,有助于合理发现特殊收益形式资产的价值;拓展了评估服务范围,有助于促进评估行业服务市场需求。

此次修订和新建工作,各环节工作到位,遵循规定工作程序。在充分吸纳监管部门、评估报告使用者和评估行业意见的基础上,着眼于国际接轨,着手于国情国体,服务于我国资产评估事业做优、做强、做大。

此次修订和新建工作是落实准则动态更新机制的具体体现,将促进评估准则更好地服务市场、服务行业。

执业质量 篇4

关键词:资产评估,执业质量,评估收费

根据中国资产评估师协会要求, 广西注册资产评估师协会每年都开展以资产评估机构执业质量检查为核心的检查, 通过检查, 有助于促进评估机构改进内部管理和执业水平、提高注册资产评估师执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规范资产评估行为、提高评估行业社会公信力。然而在检查过程中发现, 广西资产评估业执业质量控制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因此在中评协发布的《评估机构业务质量控制指南》基础上, 完善广西资产评估业质量控制体系、构建广西资产评估业评估工作规范化体系及其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一、目前广西资产评估执业质量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

1. 缺乏对委托方、产权持有者和委托方以外的其他评估报告使用者所应承担职责的规定。

目前《评估机构业务质量控制指南》只是针对最高管理层、首席评估师、项目负责人、项目审核人员、项目团队成员和评估机构其他人员提出相应承担的职责, 尚未规定委托方、产权持有者和委托方以外的其他评估报告使用者的工作职责, 他们有可能对保障资产评估执业质量的工作不配合, 间接降低资产评估执业质量。

2. 缺乏对资产评估对象和评估范围的规定。

这使得部分评估人员在编制资产评估报告时, 忽略对评估对象及范围的描述, 比如说没有列出评估对象及范围的账面值或者说明账面值的情况、评估假设及特别事项说明的内容与评估对象及评估目的、评估方法无关系或者说明不够充分等。

3. 缺乏对评估对象的价值类型判断的规范。

这使得部分评估人员在进行资产评估业务时没有重视价值类型的选择, 或是在评估报告中没有详细说明价值类型的选择依据及种类, 会影响资产评估报告使用者对报告的理解, 降低了资产评估执业质量。

4. 缺乏对工作底稿和评估报告复核的规范。

《评估机构业务质量控制指南》没有对工作底稿和评估报告复核作出详细的规定, 导致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复核工作做得不够全面和完整, 如工作底稿中未能反映出清晰的复核轨迹, 各级复核人不明确, 未签名或签名混乱;各级复核仅限于签名, 没有明确表示复核意见;复核流于形式等。

5. 缺乏合理的收费金额确定方法。

很多评估机构对收费标准理解不恰当, 导致评估收费市场混乱, 部分评估机构按旧标准执行, 部分按中评协2009年12月4日发布的《资产评估收费水平的测算标准》执行, 部分按未经物价局批准的广西评协新标准执行, 甚至很多评估机构为了取得业务还随意打折, 造成评估收费的权威性大打折扣, 而且间接降低了资产评估执业质量。

6. 缺乏资产评估事后反馈制度。

《评估机构业务质量控制指南》没有对评估事项结束后的反馈作出规定, 使得无法找出执业中存在的不足, 也无法总结经验教训, 不利于以后评估业务的开展, 也不利于提高资产评估执业质量。

7. 执业质量检查结果没有推广应用。

目前广西注册资产评估师协会每年都会按照中评协规定对资产评估机构的执业质量进行检查, 但没有对社会公众公开检查结果, 也没有对存在问题的评估机构予以处罚, 使得每年的资产评估执业质量检查流于形式, 起不到提高资产评估执业质量的目的。

二、完善广西资产评估执业质量控制体系的建议

1. 增加委托方、产权持有者和委托方以外的其他评估报告使用者的工作职责的规定。

(1) 委托方的工作职责。 (1) 委托方应对评估机构所开展的资产评估工作给予充分的合作, 并提供资产评估所需的全部文件、产权证书、财产物资清单、会计记录及其他有关资料, 并对其真实性、合法性及完整性承担全部责任。 (2) 委托方对于报告的使用只能按报告书所揭示的评估目的使用报告, 一份评估报告书只允许按一个用途使用, 并且只能在报告书的有效期内使用。 (3) 委托方应按所签订的业务约定书的要求按时足额付费。 (4) 如果非不可抗力而无法按照合同履行义务, 应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2) 产权持有方的工作职责。 (1) 产权持有方的相关人员应对评估机构所开展资产评估工作给予充分的合作, 并提供资产评估所需的全部文件、产权证书、财产物资清单、会计记录及其他有关资料。 (2) 产权持有方应对其所提供的文件资料、会计记录、财产物资清单的真实性、合法性及完整性承担全责。

(3) 委托方以外的其他评估报告使用者的工作职责。 (1) 只能按报告书所揭示的评估目的使用报告, 一份评估报告书只允许按一个用途使用, 并且只能在报告书的有效期内使用报告。 (2) 委托方以外的其他评估报告使用者应对报告和工作底稿的内容负有保密义务。

2. 补充资产评估对象、评估范围、价值类型判断、评估方法的规定。

在资产评估执业质量控制标准体系中, 首先应要求在评估报告中详细描述评估对象, 评估对象要分单项资产评估和企业价值评估两方面的描述。其次还应详细列明所选择的价值类型及选择理由, 包括评估目的、市场条件、评估对象自身条件等因素。最后对所采用的评估方法进行适用性分析, 对所采用的评估方法和不采用的评估方法需说明原因。

3. 增加对工作底稿和评估报告复核的规定。

由具体评估人员将评估报告上交给项目实施负责人, 由项目实施负责人进行初审, 初审不通过, 返回评估人员修改报告, 再审, 直至初审通过;项目实施负责人再把初审后的报告上交至项目总负责人, 由项目总负责人进行评估报告的复审, 直到通过;项目总负责人将复审过的评估报告上交至标准部, 标准部进行三级复核, 三级复核后交由所长或项目调度中心主任签发。

4. 规范资产评估收费。

应结合广西地区自身经济发展特点, 制定出与广西省经济发展相适宜的资产评估收费标准。 (1) 法定资产评估服务收费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 非法定资产评估服务收费实行市场调节价管理。 (2) 法定资产评估服务实行计件收费、计时收费或计件与计时收费相结合的收费方式。 (3) 计件收费标准分为六档, 按评估原值实行差额定率累进计费。100万元 (含100万元) 及以下为10‰;100万元以上至1 000万元 (含1 000万元) 为5‰;1 000万元以上至5 000万元 (含5 000万元) 为1.0‰;5 000万元以上至1亿元 (含1亿元) 为0.8‰;1亿元以上至10亿元 (含10亿元) 为0.2‰;10亿元以上为0.1‰。 (4) 计时收费标准分为四档:法人代表500元/人.小时;合伙人、部门经理300元/人.小时;注册资产评估师100元/人.小时;助理人员50元/人.小时。以上计件收费和计时收费标准均为最高限价, 资产评估机构可根据实际情况下浮, 但下浮幅度不超过30%。对特困企业、国家级贫困县、国有企业破产的法定资产评估, 收费标准可下浮50%。

5. 建立资产评估事后反馈制度。

应当在执业质量控制规定中建立资产评估事后反馈制度, 定期回访被估方, 以便及时核查被评估资产的变化情况。通过比较评估结果和被评估资产价值的变化情况, 找出差异原因, 检验评估时所用的理论方法和评估参数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总结经验教训, 对于在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为以后的评估工作积累经验, 提高资产评估执业质量。

6. 合理利用执业质量检查结果。

广西注册资产评估师协会应及时通过各种媒体公开资产评估执业质量, 以便社会公众能更好了解本地区的资产评估行业发展状况和执业质量, 也可使各个评估机构更为重视执业质量。对于长期达不到资产评估执业质量标准的评估机构, 可通过通报批评、罚款和暂停执业等自律措施进行处罚, 直至取消其会员资格, 形成评估机构在市场竞争中的淘汰退出机制。

参考文献

[1].李薇.浅析我国资产评估质量问题.科技风, 2011;10

执业质量 篇5

(修订)

第一条 为了加强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以下简称中注协)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工作廉政建设,明确廉洁检查纪律,保持检查工作廉洁公正,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中注协组织开展的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以下简称证券所)执业质量检查工作中的廉政行为。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检查组,是指由中注协委派并在其授权范围内开展证券所执业质量检查工作的团队。

本规定所称检查人员,是指参加中注协组织的证券所执业质量检查的注册会计师和各级注协工作人员。

第四条 在检查过程中,检查组和检查人员应当切实做到客观公正、廉洁自律,严格遵守以下要求:

(一)不准接受被检查事务所的宴请、款待和住宿安排;

(二)不准使用被检查事务所安排的交通工具;

(三)不准参加被检查事务所安排的旅游和娱乐等活动;

(四)不准接受被检查事务所的纪念品、礼品、礼金、消费卡和有价证券等;

(五)不准在被检查事务所报销任何因公或因私产生的费用;

(六)不准利用检查获悉的被检查事务所涉密信息为自己和他人谋利;

(七)不准向被检查事务所提出任何与检查工作无关的要求;

(八)不准向被检查事务所和关联人透露不应由其知晓的检查信息;

(九)不准接受地方协会礼品馈赠,不得参加有被检查事务所代表出席的工作招待。

(十)不准因外在压力、利益冲突或他人的不当影响损害自己的职业判断。

第五条 检查组长对检查组的廉政行为负责。检查组长要加强对检查组成员的教育、提醒和监督,防止违反廉政纪律规定行为的发生。发现问题要迅速纠正,并及时向中注协报告。检查组长同时也应接受检查组成员的监督。

第六条 被检查事务所所在地的省级注册会计师协会应为检查组顺利执行检查任务提供支持和保障,包括根据规定标准安排好检查组的食宿和交通等,但不得以任何方式影响检查组的判断。

第七条 被检查事务所应当积极支持和尊重检查组遵守本规定的行为,不得以任何方式影响检查组的判断。

第八条 对检查组和检查人员遵守廉政纪律行为的监督:

(一)检查组在进驻被检查事务所时,应将本规定的要求在被检查事务所的醒目位置公示,并接受被检查事务所的监督;

(二)中注协设立监督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并进行廉政事项公示;

第九条 检查组和检查人员执行本规定的情况,列入检查组和检查人员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第十条 对于违反本规定的检查人员,将采取以下处理措施:

(一)责成其承担被检查事务所因其违规事项所产生的全部费用或退还收受的礼品、礼金等;

(二)取消其检查人员资格,并通报其所在单位;

(三)属于事务所兼职检查员的,视情节轻重,给予行业惩戒,记入诚信档案;属于中注协和地方协会工作人员的,由其所在单位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予以处理;违反相关法规情节严重的,移交国家司法机关处理。

第十一条 检查组集体违反本规定的,取消其检查组长资格,并通报其所在单位,由其所在单位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予以处理。

第十二条 中注协对检查人员的违规情况及处理结果进行公告。

第十三条 中注协开展专项检查、专案检查、专项检查以及综合评价信息核查等工作中的廉政行为,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各地方注协组织开展的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专项检查、专案检查等工作中的廉政建设,可参照本规定制定本地区的相关办法。

执业质量 篇6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各种经济组织层出不穷, 社会对注册会计师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 注册会计师的业务范围也越来越广, 其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公众利益方面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然而, 当前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服务体系尚未规范和健全, 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矛盾和障碍, 加强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执业质量, 对推动该行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执业质量现状

注册会计师行业是我国服务行业较早对外开放的领域之一, 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 其开放的程度也较高。20世纪90年代以来, 财政部已经授权、批准了多家国际会计公司、境外会计师事务所设立常驻代表处以及多家国际会计公司中国成员所、联系所、联营所, 还批准了100多家境外会计师事务所来华执行审计业务的临时许可证。毕马威、普华永道、安永、德勒等会计公司和其他一些实力较强的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均已陆续在我国开展业务。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业务领域已覆盖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 在繁荣市场经济、深化国企改革、转换政府职能、维护财经秩序、规范金融市场、扩大对外开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其社会地位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

由于内外环境因素的交互影响, 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整体执业水准和职业道德水平还有待提高。在当前业内争抢业务、竞相降价的恶性竞争条件下, 有些会计师事务所往往为追求效益、保住饭碗, 而努力去迎合经营者的需要, 降低执业要求, 弱化监督力度, 甚至授意或指使执业人员回避主要矛盾, 对重大问题少作或不作关注和揭露, 并出具虚假的鉴证报告。由于作弊者花样不断翻新, 查证舞弊的手段越来越繁琐, 成本越来越高, 有些会计师事务所出于成本效益的考虑, 就有可能因偷工减料、降低审计成本而放过委托单位的一些重大问题或故意安排薪酬低的、缺乏专业胜任能力和专业判断能力的人员从事项目审计。另外, 有些会计师事务所虽然完全没有能力承担某项业务, 但却为了效益而接受委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向法制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一些因执业质量和职业道德缺陷所带来的隐患开始暴露, 并呈现出周期性爆发的特点。1992~1993年, 连续发生深圳原野公司侵吞股东权益、北京沈太福长城公司非法集资、海南中水集团巨额金融诈骗等三起恶性诈骗案, 为其出具验资和审计报告的三家会计师事务所被撤消, 业内称之为“老三大案件”。1997~1998年, 则又爆发了琼民源、红光实业、东方锅炉三起上市公司造假案, 使广大中小股东蒙受了巨额损失, 为其出具审计报告的三家会计师事务所被撤消, 称之为“新三大”案件。进入2001年, 上市公司造假案开始集中引爆, 银广夏、麦科特、康赛集团、蓝田股份等几十家上市公司因造假受到中国证监会的严厉查处, 为其出具审计报告的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难善其身。

财政部于2003年1月7日发布的《会计信息质量抽查公告》 (第八号) 称: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仍存在审计程序不完整、对重要审计事项关注不够、出具的审计报告类型不恰当等审计质量问题。据统计, 1999年至2004年, 审计署先后组织检查了134家有证券许可证的会计师事务所, 发现一些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存在严重失实或重大疏漏, 涉及金额369亿元。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一位人士在其近两年对30多家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质量进行检查后认为, 这30多家事务所, 除少数几家外, 大部分或多或少地存在质量问题, 有的会计师事务所的问题还相当严重。如果置身于一个严格的法律环境中, 那么可以肯定, 90%以上的会计师事务所将会被起诉, 而在应诉中, 仅靠他们现有的工作底稿, 难以胜诉。

二、注册会计师执业问题的原因剖析

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执业问题不是偶然发生的, 而是长期累积的结果, 有着特定的背景和根源。

(一) 会计准则不完善

注册会计师执行业务时的判断标准主要是会计准则。如果会计准则不完善, 不仅企业管理层会尽其可能地组合数字, 进行所谓的“创造性会计”活动, 而且也给了审计合谋者以可乘之机。会计准则作为一种合约, 实际上是各利益主体相互间多次博弈的结果, 而准则制定机构本身也是这一博弈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在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 各利益相关方都想使准则对自己更为有利。因此, 准则制定机构为了实现自己效用函数的最大化, 为了在利益相关方之间求得平衡 (缓解各方对准则制定机构的抵制力) 以及使交易费用 (包括准则的制定费用、执行费用和磨擦成本) 最小化, 就必须以放宽准则中对一些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为代价, 因而不可避免地给会计处理留有很多灵活选择的余地。这在无形中加大了注册会计师执业判断的难度。

(二) 对会计中介服务的内在需求不足

市场的繁荣与发展必须要有强大的需求。但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 各级政府对独立审计市场的干预程度就不断加强, 这使得无论是在信息公开呈报的股票市场上, 还是在信息不公开披露的其他各类市场上, 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的行为主要是政府选择而非市场选择的结果。

我国目前基本上不存在市场对会计服务的内在需求。相反, 我国的独立审计市场需求是一种在非正常的审计契约关系中产生的“派生需求”。一方面, 我国目前大部分企业还是国有企业, 所有者缺位、内部人控制现象大量存在。另一方面, 一些上市公司名义上是公众企业, 但国有股和国有法人股占绝对优势地位。少数股东基本上没有发言权, 一般也没有动力或能力聘请注册会计师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进行鉴证。因此公司聘请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行为大多不是面对市场, 而是面对政府和相应的管理机构。企业往往喜欢那些能够迎合自己上市需要的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同时, 在会计师事务所之间过度竞争的现实条件下, 被审计人往往不去根据质量、信誉、规模等内在因素去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甄别, 价格不能作为价值的市场表现被反映出来。这极大地扰乱了经济秩序, 损害了社会公众的利益。

(三) 注册会计师的利益驱动

从一定意义上讲, 市场经济可以说是以“利益”为手段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一种经济体制。会计师事务所完成脱钩改制进入市场后, 就应按市场机制运作。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这一忽视个人价值的传统道德已越来越不能发挥其应有的规范作用, 从而导致各种非道德现象的泛滥。实际上, 注册会计师作为理性经济人, 有自己的效用函数, 其利益不可能和委托人完全一致。注册会计师可能采取两种方式损害委托人的利益:一是与被审计客户的管理当局相互勾结, 出具虚假审计报告, 取得租金收入, 直接增加注册会计师的货币收入。二是在审计收费不变的情况下, 不尽力工作。因为注册会计师越努力工作, 给委托人带来的利益越大, 相对而言给自己带来的负效用也越大, 而收入并未增加。审计工作是一个主要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工作, 审计过程不易监督而且监督的成本很高。由于委托人并非会计方面的专家, 对审计结果难以直接进行公正地评价。在没有有效约束和信息不完全、不对称的情况下, 注册会计师采取投机取巧行为将成为必然。

(四) 监管力度薄弱

监管的目标定位和行为取向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执业质量具有深刻的影响。应该说, 我国政府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比较重视并为此付出了较大的成本。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化, 我国的经济形势决定了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的艰难。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 会计服务的市场化程度不高, 现行行业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政府职能转变没有到位, 这使得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力度与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极不适应。主要表现在:①注册、培训、检查、处罚等环节没有有机地结合起来, 难以形成巨大的合力。②各级注册会计师协会检查的对象仅限于会计师事务所, 而不是延伸到客户中进行实地考查, 影响了对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的最终判断及对有关问题的定性, 制约了业务监管功能的发挥。③几乎所有的审计失败案都是由于未严格遵守执业准则造成的, 监管部门在督促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严格执行准则方面的措施不够得力;同业互查也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④我国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注重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 而忽视民事赔偿的责任。这与我国没有完整的关于注册会计师行业民事责任的法律规定有关。由于注册会计师的民事责任追索机制没有建立起来, 客观上造成了合伙人低价揽客等冒险行为的发生。

三、提高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的对策建议

(一) 建立有效的培训制度

会计师事务所应根据后续教育制度的要求, 结合会计师事务所的实际情况, 制定合理有效的培训制度。培训制度应与行业协会的要求相适应, 并应结合最新的经济形势以及新出台的法律、法规和新颁布的会计准则, 以不断扩大培训的知识面和深度, 从而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整体业务能力和素质。与此同时, 对一些有发展潜力的从业人员应加强外语、国际法、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方面的培训, 为会计师事务所开拓海外市场奠定基础。

(二) 加强诚信制度建设

注册会计师行业诚信水平的提升应从道德建设着手, 倡导建立以诚信为核心的道德规范:①应充分认识诚信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性。只有供求双方都坚守市场诚信原则, 才能营造出一种规范的良性市场氛围。在经济转轨时期, 社会生活的经济基础和道德秩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以“忠诚”为核心的道德传统在动摇, 而以诚信为核心的道德秩序又尚未建立。因此, 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一场持久的诚信教育活动对减轻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内部压力和外部压力都会起到基础性的作用, 这有利于提高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整体诚信水平。②有目的、有步骤地建立注册会计师行业诚信机制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法律责任安排、市场需求和稳定预期是诚信机制发生作用的重要性变量。注册会计师是理性的经济人, 合理的制度环境会促使注册会计师最大限度地追求诚信的市场收益。③注册会计师不但是理性经济人, 而且还是感性的社会人, 具有感性的一面。因此诚信教育和制度安排同样重要。诚信教育在适当时候需要借助制度加以强化, 制度安排要获得有效实施也需要诚信教育的支持。

(三) 加大对会计市场的综合治理力度

从有关准则和技术规范的发展趋势来看, 修订后的国际审计准则和美国审计准则更加注重和突出对舞弊的防范和检查, 要求注册会计师实施严格的审计程序, 充分关注舞弊对公司会计报表产生的严重影响。我国应借鉴、研究国外反舞弊的经验, 对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上存在的财务欺诈问题进行分析, 制定防范舞弊和惩治舞弊的措施。应加大会计造假触犯刑律的司法介入力度, 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 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与此同时, 应尽快建立、完善包括企业管理当局、证券承销机构、法律顾问、大股东、内幕交易及股份操纵者, 甚至政府证券监管机构在内的行为规范, 为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保持独立性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律氛围。此外, 应建立财政部、中国证监会、审计署、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等相关会计监管主体的联动机制, 通过信息共享和政策协调来增进彼此间的合作与交流, 以提升综合治理的成效。

(四) 加强市场引导

随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的完善, 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方式的调控将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因此, 必须对政府管理方式进行必要的调整。首先, 应改革政府对上市公司的监督、管理方式, 取消一切形式的行政审批办法, 企业能否上市, 新股发行价格等完全依据市场需求确定。上市公司对审计服务的需求, 不是以政策需要为第一导向, 而是以市场自发需要为第一导向, 逐步改变我国证券会计市场由政府一手包办的局面。其次, 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规定, 调整政府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方式, 改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政府对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的业务, 应加强检查监督, 但不干预。应采取正确的舆论引导, 用事实来引导企业对会计公司的选择, 从而让市场发挥其优胜劣汰的作用。实行价格市场化, 保证注册会计师的合理合法收入, 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此外, 还应完善国有资产运营与管理方式, 解决国有企业的“所有者缺位”问题, 理顺委托人、被审计单位及注册会计师之间的关系, 使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真正成为评价国有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具有法律证明效力的有用信息。

摘要:良好的执业质量是发挥民间审计功能、降低注册会计师行业风险的重要前提。如何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执业质量, 规范其执业行为, 是目前会计理论界、实务界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从分析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执业质量现状入手, 针对问题产生的根源,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监督管理,执业质量

参考文献

[1].常志安.我国上市公司审计风险成因及防范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2].冯均科.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控制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

[3].汪宁, 逄俊.中美财务欺诈案的几点启示[J].中国注册会计师, 2003 (1)

执业质量 篇7

伴随我国经济步伐的加快, 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在国家宏观政策调整、管理体制变化的影响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与此同时产生了无法抗拒的系统风险给行业的执业质量水平埋下隐患。因此,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2011年发布了《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制度改革方案》, 将执业质量检查工作重心由业务项目检查转移到系统风险检查上来, 为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的提升做出规划。至此, 以围绕系统风险为风险导向的检查已成为我国审核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的重点。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查阅, 发现关于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控制的讨论较多, 但以系统风险为执业质量研究对象的资料较为匮乏。如Peter Carey和Roger Simnett[1] (2006) 认为审计合伙人轮换是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之一, 审计合伙人长时间的任期会导致执业质量的下降。Elizabeth Carson[2] (2009) 研究探讨全球会计师事务所网络在市场中对审计服务的作用, 表明会计师事务所网络能够使会计师事务所有效地扩展到全球审计市场, 并有助于全球审计行业专业化的发展。Nonna Martinov-Bennie和Gary Pflugrath[3] (2009) 通过对各学科之间2×2全因子的实验设计分析会计师事务所的道德环境强度和注册会计师的判断质量, 认为管理者比审计师对不同强度道德环境表现更为敏感, 并且建立沟通和强化职业道德是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过程的组成部分。高婷[4] (2012) 建立了以事务所人员素质、事务所单项审计业务、事务所基本执业能力、事务所质量控制情况、事务所财务状况为一级指标的多层次的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朱廷辉[5] (2013) 认为财政部门和注册会计师协会的执业质量检查制度能够对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质量进行有效监督。

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以分析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系统风险的现状为背景, 将中注协的改革方案作为指引, 探究管理系统风险的内涵和框架, 利用层次分析法进一步探索导致系统风险的重要影响因素, 总结归纳出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 为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的提升带来更多思路。

1管理系统风险的内涵和框架

根据改革方案 (《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制度改革方案》中要求加强系统风险检查。在巩固已有执业质量检查成果基础上, 持续跟踪职业道德守则和审计准则国际趋同成果, 贯彻落实风险导向检查理念方法, 严格系统风险检查程序, 对事务所质量控制体系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 切实将系统风险检查落到实处) 的描述, 加强系统风险的管控是始终以风险为导向, 重点保障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体系的设计和运转的有效性, 坚守职业道德在政策、制度上的要求, 重点控制风险性项目, 完善工作程序, 保证执业质量的水平。

基于全面性、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原则, 以会计师事务所制质量控制制度为基础, 结合系统风险的特点, 概括出引起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的系统风险因素, 并将其进行归类整合, 进而形成完善的事务所执业质量系统风险框架, 如图1所示。

1.1质量控制体系

质量控制体系是指通过加强控制包括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环境、对业务质量承担的责任、合伙人机制、客户关系和具体业务的接受与保持、人力资源、业务执行、监控、职业道德规范等因素在内的, 以提高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的管理体系。

1.2职业道德

会计师事务所的职业道德是指在会计执业活动中引导和约束事务所会计人员职业行为、协调会计职业关系、平衡经济利益的一种非强制性规范, 主要包含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

1.3业务项目

业务项目是指会计师事务所历年承揽业务的具体内容, 涵盖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初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确定重要性、分析审计风险、编制审计计划、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编制审计报告、作出审计结论和决定、审计资料的整理归档等审计项目, 构成了一般的审计业务流程。依据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 将其中6项作为关键控制点, 衡量系统风险的大小。

2通过层次分析法分析系统风险

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的应用软件———Yaahp (Yet Another AHP) , 通过该软件的层次结构模型构建、判断矩阵数据录入、排序权重计算以及计算数据导出等功能对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的系统风险进行分析, 判断导致系统风险的重要影响因素。

当所有判断矩阵均通过一致性检验, 便可通过软件导出计算数据, 得到各个判断矩阵的层次单排序和层次总排序, 制成表格后如表1、表2所示。

从AHP模型的层次单排序和层次总排序显示: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系统风险的一级指标重要程度排序是职业道德 (B2) 、质量控制体系 (B1) 、业务项目 (B3) ;二级指标中前十项分别是参与管理、强化服务 (C24) 、坚持准则、提高技能 (C23) 、廉洁自律、客观公正 (C22) 、合伙人机制 (C13) 、质量控制环境 (C11) 、实质性程序 (C35)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 (C21) 、逐级复核情况 (C34) 、业务执行 (C16) 、不正当低价竞争 (C32) 。在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系统风险中, 上述指标为关键指标, 对系统风险的发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应对措施

为遏制会计师事务所系统风险的蔓延, 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是必然之举。应用风险管理中风险应对的相关理论知识 (风险管理中风险应对的理论知识是项目风险管理知识体系中以项目风险应对为研究科目的理论) 提出系统风险应对措施可以将每项系统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失严重程度以及其他因素综合考虑, 从而使应对措施更有条理、更成体系。以下为具体应对措施:

3.1减轻风险:强化会计人员管理意识, 培养会计人员服务意识

AHP模型指出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应对系统风险的重中之重, 虽然会计师事务所会为会计人员制定详尽的职业准则, 但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经营目标, 除强化会计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外, 没有积极引导会计人员参与日常管理活动并且增强会计人员的服务意识。对此, 会计师事务所应该聘请经验丰富的专家或老师在工作中指导会计人员, 使其树立系统风险的防范意识。会计人员自身也要端正工作态度, 客观公正地揭示审计报告中存在的问题, 以“三严三实”的要求贯穿工作始终。会计师事务所还应该带动会计人员参与日常管理活动, 使高层管理者从会计人员所反映的情况中了解事务所的基层状况, 深入挖掘事务所的内部管理漏洞, 向会计人员征询改善措施, 与他们一起探讨如何减轻系统风险带来的危害。为调动会计人员参与的积极性, 事务所可以采取增加会计人员福利、股权激励等方式。除此之外, 会计师事务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吸收外来会计人才, 大幅度提升执业水平。

3.2预防风险:完善执业质量环境, 推进落实质量控制制度

会计师事务所想要从合伙人机制、质量控制环境、实质性程序、逐级复核情况、业务执行等方面控制系统风险, 首先, 事务所应该推广审计软件的应用, 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 审计软件有助于会计师事务所信息系统的规模化, 摆脱传统手工计算的束缚, 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第二, 审计软件设有限制访问权, 不仅可以防止外部人员的干扰, 还能明确各个审计环节的责任主体, 贯彻了责任落实到人的理念;第三, 利用审计软件的数据采集和转换功能可以辨别财务账套的真假, 从源头上规避审计风险;第四, 利用审计软件的账龄分析、固定资产复核等功能进行实质性程序, 判断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风险;第五, 运用审计软件可以方便将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审计计划、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等资料进行整理与归档, 避免审计报表不全面, 审计程序简化的现象。其次, 事务所应该制定严格的合伙人机制, 譬如将薪酬、晋升等制度作为考核合伙人业绩的重要参照, 促使注册会计师在事务所履行职务, 推进自然三级复核制度贯彻实行。此外, 事务所还应该实施内部治理、党群建设等组织管理办法, 形成全面、长效的管理机制。

3.3回避风险:寻求事务所优势项目, 创新事务所发展渠道

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类型通常包括会计服务、审计服务、税务服务、法律咨询、人力咨询、管理咨询、财务顾问、资产评估、工程造价等。而现阶段的会计师事务所多是依赖审计业务持续经营。如今, 随着审计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 会计师事务所面临严峻挑战。但同时, 市场的不确定性也会带给会计师事务所更多转变的机遇, 意味着会计师事务所可以不拘泥于固有执业项目, 而是顺应市场的发展需要, 开展除审计业务以外的其他业务, 根据事务所的资源优势和组织结构特点选择事务所擅长的服务项目, 找准定位, 做大做强, 探索出一条符合事务所特色的前进道路。再则, 随着会计师事务所的服务渗入到各行各业, 业务类型也在不断推陈出新, 例如, 会计师事务所可以承接非会计、非审计、非税务的服务业务, 如给上市公司进行IPO融资、房地产资产评估、无形资产评估等, 甚至可以将其一部分精力投入到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测试审计报告的业务中。会计师事务所应该顺应趋势, 时刻关注各行业发展动向, 摆脱会计师事务规模的限制, 摒弃以往资源约束的观念, 改革创新, 拓宽业务, 利用新的渠道扩展服务范围, 扩大事务所的影响力。

3.4转移风险:加强外部监管力度, 构建行业生态环境

外部监管一直是会计师事务所提高执业质量、强化风险防控的有利手段, 它可以弥补内部监管强制性和权威性的不足, 另外也是分担系统风险监管责任的主体之一。国家各级财政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已出台和发布关于加强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的文件, 指导事务所工作, 并且每年下派检查部门进行监督检查。通常在检查过程中重点是进行事后监督, 即对被检查会计师事务所已经发生的业务进行抽查、判断和整改, 但随着系统风险检查力度的加大, 检查机构也应将会计师事务所的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作为检查重点, 考查事务所未来经济活动是否切实可行, 纠正经济活动发生的偏差。会计师事务所之间也要相互了解、相互督促, 构建良好的行业生态环境, 共同抵御系统风险的发生。

4结语

采用层次分析法探究了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中系统风险的重要影响因素以及运用风险应对的理论知识提出应对措施, 旨在降低系统风险的危害性, 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质量, 促进会计师事务所更加长期、稳健的经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Peter Carey, Roger Simnett.Audit Partner Tenure and Audit Quality[J].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6, 81 (3) :653-676.

[2]Elizabeth Carson.Industry Specialization by Global Audit Firm Networks[J].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9, 84 (2) :355-382.

[3]Nonna Martinov-Bennie, Gary Pflugrath.The Strength of an Accounting Firm's Eth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Quality of Auditors'Judgments[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9, 87 (2) :237-253.

[4]高婷.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执业质量评价方法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 2012.

执业质量 篇8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综合国力与人民消费能力的进一步增长,人民对医疗逐渐从数量的需求转变到对质量的要求。但现实情况是医疗资源约80%集中在城市,城市中又有约80%的资源集中在大医院,其中最严重的是医师资源的分布不均,出现了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1]。为了优化医疗资源分配,让现有的医疗资源更充分地发挥作用,卫生部于2011年发出关于医师多点执业试点的通知,并逐渐在多地开始实施。尽管各地对多点执业的看法不尽相同,实行中力度有大有小,但总的趋势是逐渐被医务工作者接受,为老百姓所认可,越来越多的三甲医院医师,在社区医院、民营医院、外资医院等第二执业地点注册,实现了医师资源的流动与共享。同时,让上级医院优秀专家能够在第二执业医疗机构中合法地带、帮、教下级医院的医师,这对医疗技术交流以及专业人员队伍的培养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多点执业对于推动医疗资源的优化整合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无论是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均取得相当成效。

1 医师多点执业的管理本质探讨

医院的设立具有地域性和等级性,根据其不同的功能定位,病源相对固定,可能出现医师资源分配的差异,在下级医院医师等病人,而上级医院病人等医生,扎堆看专家。因此医师固定在一个地点执业,使得医师的工作与病患的需求出现了时间空间错位,造成了医疗资源浪费。从绝对数量上来看,医疗资源不足是客观事实。但是从相对质量上来看,医疗资

(1)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200433上海市杨浦区长海路168号

源的效率仍有提升的空间,多点执业使这个空间部分得以充实。

从管理角度看医师多点执业制度,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把同一位医师的工作时间进行整合与切割,分配到不同的医院,与医院的病源资源进行有效的对接,使得医师的有效利用率得到更大的提升。

2 从多点执业到多科目执业

经过考试取得医师资格证书的医师需要在卫生管理部门注册,取得执业证书,方能合法行医。医师执业证书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执业地点和执业科目。执业科目指执业类别和执业范围,执业类别分为临床、口腔、公共卫生和中医类别,在每一类别下有各专业科目的分类。医师依法取得两个或两个类别以上医师资格的,除在县级及县级以下的医疗机构执业的医师外,只能选择一个类别及其中一个相应的专业作为执业范围进行注册,从事执业活动。医师不得从事执业注册范围以外其它专业的执业活动。多点执业这一措施,提高了医师资源效率,与此同时,扩大医师现有执业科目的设置或许是提高医师资源效率的又一方法。

现代医学最大的特征是分科逐渐细化。细化的分科使医师更加专业化,医疗技术趋向高精尖。但疾病在人身体上的表现存在个体化,同一疾病可能不同表现,不同疾病可能同一症状,绝对细化的分科使得疾病“器官化”,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不能使疾病得到更为有效的治疗[2]。在医院经常出现以下现象:门诊病人辗转多个专科,也不能确诊疾病;住院病人出现非住院专科的症状就需要多学科会诊,使患者得不到有效的治疗。而且随着社会结构老龄化,一些基础疾病成了每位医师都要面对的常态,一些科目逐渐凸显出其基础或公共的性质,比如营养学、心理学和康复医学等。

因此,专业化的医师对不同科目的知识能够进行学习、培训或者进一步的进行执业,将有望解决这一问题。第四军医大学樊代明院士在对目前分科细化所带来的医学问题进行分析后,提出了整合医学的概念,一专多能的多科目执业的医师是必然趋势[3]。

3 多科目执业的管理本质探讨

多点执业整合优化了同一位医师的不同时间,多科目执业则是增加了同一位医师单位时间的效率。

患者的疾病经常是多发性的,尤其对于老龄患者,在疾病的诊疗过程中可能需要多学科的综合治疗,而且还可能需要营养学、心理学和康复医学贯穿始终的支持。具有综合诊疗能力且具有多科目执业执照的医师既可以更加有效的解决患者的疾病,又可提高工作效率。笔者认为多科目执业的优势在于:多面手的医师,能够更全面的解决患者的身心康复问题。患者是一个整体,医师最终要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不是冷冰冰的仪器;医师不仅仅需要全面的知识,更需要高尚的品德修养并给与患者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单兵作战能力的提升,减轻整体的负担。当医师单位时间的效率提高以后,必然产生联动效应,带来的是整体实力的提升,无论是经济负担,时间代价,还是医疗纠纷,都可以相对减轻。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应是相当可观的效益。一专多能的医师,更具有可塑性,使医疗资源能够更加适应流行病学的变动。随着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疾病谱在悄悄发生变化,今天的热点,5年后可能就病患寥寥。作为整个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师的知识体系需要随时更新,受过良好培训,具有开放思维的人更具有可塑性。

4 多科目执业与全科医学

一位医师将不同科目的知识技能融于一身,其实战能力将大大提高,集丰富的知识、全面的技能、多面的能力于一身,这样一批医师的长成,无疑对广大求医者是一大福音。这样的医师其优势主要是将两人或多人的知识技能以一人兼而有之。这样的人才,并不是新发明,而是历来就有,比如我国曾经风靡一时的“赤脚医生”和现在大力培养的“全科医生”。多科目执业的医师与“全科医生”差别较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4.1 水平不同

多科目执业,其实是精英的联合体,而“全科”延续的是“低水平、广覆盖”的思路。

4.2 起点不同

多科目执业,是在执业医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的产物,其起点是双学士水平或研究生水平,而“全科”则没有这样的要求。

4.3 目标不同

多科目执业,是一专多能,在多能的有力辅助之下,解决一专的疑难杂症,其目标仍在高精尖;“全科”是多能而不专,解决的是普遍的普通问题,其目标在低常广。

4.4 结果不同

多科目执业,是不同的知识甚至知识体系在一个人身上有机的整合,最终将有力的支持新兴学科——整合医学,是创新的;而“全科”本身就是在“全科医学”指导之下进行工作的,是因循常规的。

5 多科目执业的远景展望

在医师层面,丰富的理论营养和多样化的实践锻炼,造就一批有技能会思考的临床医师,以此为沃土将产生新的学术巨人和大师。

在医院层面,这样一批医师的产生,可以使学科之间的对话消除隔阂,而碰撞火花,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流畅而自然,工作效率得到极大提高。

在社会层面,老百姓如果能够听取具有多学科训练背景的医师建议,能减少在不同科室之间来回奔波的繁琐,能减少服用许多不必要的甚至互相冲突的药物,能减少不同科室之间病理药理的矛盾困惑,能找到值得信赖的“我的医生”。从客观上改善医患间的群体关系,使看病难看病贵的解决从此找到突破口;目前国家正在筹备的“家庭医师”制度或可以此为契机得到推进和落实。

在国家层面,这是一批人力资源的大储备。人才素质的提升,必将换来医疗资源的节约。

以此来看,多科目执业前景值得期待。

摘要:医师多点执业在发达国家是比较成熟的制度之一,我国自2011年开始试点实施,逐渐被医务工作者接受,被广大群众认可。循着整合医疗资源、减少资源浪费,使有限的医务人员满足更多医疗需求的线索,笔者思考医师多科目执业的可行性,或对目前中国的医疗现状有一定贡献。

关键词:执业医师,多点执业,多科目执业

参考文献

[1]张津.医师多点执业改革的利与弊[J].中国卫生产业,2012,9(22):190-191.

[2]樊代明.整合医学初探(上)[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2,27(12):19.

执业质量 篇9

但目前我国医师多点执业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面临的现实问题较多,各方存在障碍因素。要想真正地落实我国医师多点执业,应按照《关于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的若干意见》中要求: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国际有益经验,进行探讨与分析,做到管放结合,积极稳妥完善和推进我国医师多点执业政策。

一、我国医师多点执业发展现状

我国在2009年9月就颁布了关于医师多年执业的相关文件,2014年11月印发的《关于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的若干意见》有了一定的突破,一是明确了医师多点执业的条件;二是简化程序,促进医师多点执业。另外,在人事管理和医疗责任方面也给出了明确的界定,通过签订劳动合同和劳务协议,明确各自权利和义务,有力推动现有人事制度的改革;通过医疗执业保险购买有效防范医疗风险。并通过加强组织领导,改善环境等多种手段进一步保障医师多点执业的实施和执行。但通过推行效果来看,推行程度不到位,总体效果欠佳,尽管部分城市有较大的创新步伐,但多点执业医师的总体数量没有明显的提高。

二、国外医师执业模式

(一)美国模式。

美国医师执业方式和我国有很大不同,医师执业以州为单位进行注册,注册后可自行选择本州内的不同医疗机构执业;如需跨州执业须通过相关考试。并且医师多点执业“有证可循”,通过建立数据库,无论执业医师在什么地方执业,都可以在网络上查询到出诊记录,有助于相关信息的备案。对于住院医师则严禁在院外执业。通常情况下,美国行业协会制定相应制度对医师执业进行管理,对于任何一个执业医师来说,必须通过相关专业训练,才可取得无限制的执业资格,可以为患者提供独立诊疗服务。为避免医师多点执业带来的工作效率低下,行业协会还给出了另外的规定,对多点执业医师的执业情况进行评价和考量,并制定了涉及影响收入的相关因素。近年来,美国医改也不断深入,很多医生放弃传统的私人执业模式而受雇于医院,医院通过签订合同对其行为加以约束[2]。

(二)英国模式。

英国医师执业基本上采取“4+1”模式,即公立医院医师每周5个工作日,4天在本院工作,另外1天可以自行安排。这样的工作模式,使得医师和所在工作医院之间关系比较灵活,区别于我国的医生和医院之间的行政隶属关系。也就是意味着在英国,只要取得法定的执业资格就可以到医疗机构执业。而英国设立的医生保护协会,是世界最大的医生互助责任保险组织之一,会员按期缴纳会费,受到保护协会的保护。保护协会收取的会费则主要用于医疗赔偿案件的处理、医疗纠纷的解决以及医生职业素养的提高和培养。由于保护协会发挥的积极作用,对医疗服务市场规范和医生权益保护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同时对医生也提出了要求,要求会员保证医疗服务质量。

(三)德国模式。

在德国,大约75%以上的医师可以在两家以上的医疗机构执业,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专科医生在公立医院供职,允许自由执业医生单独营业开诊所,也允许多位医生开办合伙制诊所。但是德国有比较严格的监督抽查制度,保障执业质量和效率。同时实行医师巡诊管理制度,公立医院医师可以每周4天在公立医院工作,一天半时间则可以自由支配[3]。医师的多点执业有多种类型,一是院外医师制度,开业的专科医师与特定的医院订立协议,并可以利用医院的资源治疗私有患者,但需缴纳相关费用;二是急救值班制度,按照《共同急救业务规则》的规定,合同医生,经认具有开业权限相关医师以及自由诊疗的开业医师对急救值班有法定义务。

三、国外医师执业模式对我国医师多点执业的启示

(一)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转变医院管理模式。

相对于国外的人事管理,我国现行的人事管理制度对医师多点执业有限制。因而应立足国情,根据目前的需求,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转变医院管理模式,加快公立医院职称和人事等相关制度改革,做好人力资源管理的细节工作,保障制度和绩效考核等方面实现无缝对接[4]。但是不建议从“单位人”向“自由人”完全过渡。根据国外模式,如英国,虽然医师也实行多点执业,但是对于公立医院的医师,仍然需要和医院签订协议,受医院管理。而我国公立医院机构的性质有公益性,不能把医师转变为完全的“自由人”。考虑我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全职、兼职的灵活用人机制,医院管理理念也要适应时代发展,形成科学的管理模式,为医师多点执业提供快捷和方便。

(二)建立统一数据库,引入第三方形成有效监管。

引入先进管理观念,建立健全执业医师的信息管理平台,可借鉴美国、英国的做法,改进医师管理方式,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我国可以充分发挥中国医师协会重要监督作用,由医师协会负责执业医师的准入、执业范围和执业内容。同时对注册多点执业医师的医疗水平、职业道德、患者满意度等方面设立评价指标进行考核,如果考核不合格,取消多点执业,情节严重的,取消执业资格,并且要进行相关的后期继续教育和培训,对执业资格重新认定。并建立全国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对执业医师的基本信息、执业具体信息进行统一收集和整理,形成有效的监督体系,随时掌握相关信息,促进我国医师多点执业的良性发展。

(三)完善医师多点执业的薪酬考核机制,调动其积极性。

现有的薪酬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存在的不合理性,影响了对多点执业医师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的积极性。为落实和推进我国医师多点执业,应积极完善医师多点执业的薪酬制度和考核机制。各医疗机构应立足现实,多学习,多考察,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和考核制度,可以设计多点执业医师与非多点执业医师不同的薪酬制度和考核制度。一般来说合理的考核结果是薪酬制定的依据。我国可借鉴德国、澳大利亚的考核机制,根据相关内容明确考核标准,推进按劳分配制度的实施,使多点执业的医师劳动技术付出和回报相符合;同时也保障各医疗机构的利益。根据考核机制指导薪酬机制的建立,从而充分调动多点执业医师的工作积极性。

(四)建立规范的医疗团队,提高执业效率、降低执业风险。

建立规范的医疗团队,提高执业效率。优质的医疗服务需要团队的合作,国外执业医师完成相关的医疗服务是建立在强大医疗团队的基础之上,通过多人协助完成诊疗服务。在国内也有多家医院做得比较好,如北京恒和医院,通过建立医生医院合作伙伴关系模式(Doctor Hospital Partnership,简称“DHP”),解决了多点执业医师对场地设备、医疗团队、质量控制、运营管理等诸多现实问题。因而我国医师多点执业,应借鉴国际经验以及国内比较好的模式,建立规范的医疗团队,不仅能够提高执业效率,而且能够降低执业风险,医疗的风险无处不在,通过强大的团队支持,能够有效降低医疗风险。

(五)完善医师多点执业的相关政策和法律。

医师多点执业是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的持续的改革手段。一是在政策方面,可以与国际通常做法相接轨,出台适应和支持各省市医师多点执业开展,确保其能够迈开步伐、突破顾及的政策文件;并要求多点执业医师在确保第一执业地点工作质量和工作时间的条件下,从事第二执业地点的执业。二是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加快推进《执业医师法》的修订,从法律上保障医师多点执业的权利、义务、责任;完善医疗责任险。让医师多点执业有法可依,责任保险等措施到位,医师人身、财产得到保障,医师多点执业的推行才能更加顺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进行才能更进一步[5]。

摘要:为了促进优质资源合理利用,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促进社会办医,提高医师收入,国家颁布相关文件,推进医师多点执业,但从实际情况看,效果并不是很好。本文基于这样的出发点,对国外医师执业模式进行分析,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为进一步落实和推进医师多点执业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执业医师,多点执业,经验启示

参考文献

[1]胡善联.医师多点执业的政策障碍与可行路径[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1(7):5~7

[2]管仲军.多点执业,缺少经济管制手段[N].健康报,2014-12-1(6)

[3]陈晓勤,周斌,徐卫国.转型期公立医院推进医师多点执业的研究和探索[J].中国医院管理,2009,9(6):7~9

[4]刘永军,焦红梅.国内外医生执业方式比较[J].卫生经济研究,2014,6:39~41

论律师执业风险 篇10

一、律师执业风险的含义及其主要特征

所谓风险,是指可能发生的危险。而律师执业风险是指律师在执业中因其执业行为而可能承担的一切法律责任或后果。这种风险既包括因律师的过失行为致使当事人利益受到损害而可能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 也包括因律师的故意违约或违法犯罪行为致使当事人或国家利益遭受损害而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行政或刑事责任。甚至还有可能包括因证人、法官、当事人的不当或者错误行为而蒙受不白之冤,受到错误的处罚。

律师执业风险的特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风险的关联性,律师的执业风险的具体表现为人员、利益的关联。人员上的关联,即每一风险的发生都与诉讼参与人密切相关。而利益上的关联包括合法利益也包括非法利益。(2)风险发生的范围性,律师在代理案件中,很容易在证据,国家、商业、个人秘密上以及贿赂官员等方面上栽跟斗,受处罚。(3)风险损害结果的直接性。律师在帮助当事人案件中很容易在人身、财产、名誉上受到损害。(4)风险事后处理的间接性,相对于司法人员来讲,司法人员发生工作风险后,具有较强的防范能力与转嫁危机的手段,而律师的自我保护能力相比小得多。

二、律师执业风险产生的原因

律师的执业风险是因律师本身固有的特性而产生的,其成因是复杂多样的,贯穿各个角度。具体而言,法律因素、社会因素、人为因素等都从不同的侧面制约着律师的执业风险性。

(一) 法律因素──立法缺陷是律师执业风险产生的根源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38条规定:“辩护律师或其他辩护人不得帮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隐藏、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不准威胁、引诱证人改变证言或者作伪证,以及其他干扰司法机关诉讼活动的行为,违反前款规定的,应当依法追究法律责任。”该规定把诉讼参与人都应当共同遵守的法定义务在主体上进行了限制,似乎把律师推向违法行为制造发生的边缘。实践中,律师的确也饱受如“引诱证人作伪证”而自身受到惩罚的风险。

对律师执业安全的保护不仅立法规定欠缺, 就是立法中已赋予律师的权利, 也因为缺乏完善的救济程序和权利保障制度, 最终得不到贯彻落实。《律师法》只在总则第3条中原则性地写了一笔:“律师依法执业受法律保护”。第32条规定:“律师在执业活动中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至于对侵犯律师身权的行为如何处罚, 法律并没有作出进一步的规定。也就是说,当律师在提供法律服务中遭受人身安全威胁及侵害时, 缺乏明确的救济保障。

(二) 社会因素──律师执业环境的复杂性

在古代,律师被称为“讼棍”,名誉受到贬低。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法治化的发展,人们对律师认可度增高,但还是带着有色眼镜。在我国司法并非完全独立的国情中,律师职业的生存环境变得复杂多样,存在着很多不利的环境因素制约着律师依法执业,因而,增加了的律师的执业风险。

律师与司法人员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所处地位具有一定的对立性,某些司法人员政治业务素质较低,对律师的参与深表反感,一旦与律师发生认识分歧,就对律师产生恶意,甚至对他们使诈,打击报复。部分社会公众对律师也存在不理性的认识, 认为律师就是“拿人钱财, 替人消灾”的讼棍, 就会拉关系、走后门办案, 替恶人开脱。甚至认为律师为那些罪大恶极的被告人辩护是道德的败坏,人格的沦丧。

在现实生活中, 很多社会不公的问题一时还难以依靠法律的手段来解决, 律师对于这些问题往往是无能为力的, 人们当然不能对律师这一民间群体有过多的奢望。律师在执业中并非具有通天的法术,他们受到周围诸多环境的制约。

(三)人为因素──律师自身缺乏自我尊重,职业道德丧失,业务水平停滞

在我国律师这个大群体中,绝大多数人是勤勤恳恳、爱岗敬业的,他们在维护法律尊严,维持社会公平与正义上洒下了司法公正的汗水,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但我们也不可否认,确实有少部分律师为打赢官司,不择手段,对权势卑躬屈膝,惟利是图,丧失职业道德甚至人格尊严,贪赃枉法。

特别是《刑事诉讼法》修改后, 律师工作方式的转变以及许多新业务的出现, 也要求律师在办案的过程中, 必须要具有准确敏锐的思维判断能力, 较高的法律掌握与控制能力。然而很多律师不多加学习,提高自身的各方面的素质能力,未及时调整诉讼或非诉讼策略, 就很容易出现工作失误, 不能维护好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甚至给他们带来不必要的损害。

三、律师执业风险的防范

律师执业风险是和律师职业是相辅相成的,要完全消除这种风险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但是,对律师执业风险最大限度地减少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一)完善立法体系,保护辩护律师的合法权益

维护律师依法执业的权利, 最根本的措施是立法的完善。我国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律师刑事责任豁免权, 这就使律师在执业中悄悄的埋下了安全隐患,使他们不能完全放开的去为当事人谋利。赋予律师豁免权有利于调动律师参与刑事诉讼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刑事案件的审判质量,减少律师参与刑事诉讼的风险。

《刑法》及《刑事诉讼法》对律师成为相关特殊犯罪主体的界定,局限性较强,客观方面又过于宽范、模糊。这种情况不可避免的会对律师依法执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应该根本上予以修正。与此同时,立法机关需要完善《刑事诉讼法》中关于律师阅卷及调查取证的权利。

(二)加大宣传力度,根本改变大众对律师的认识

司法行政部门及律师协会应最大限度的发挥职能作用,加大对《律师法》的宣传,增进社会大众对律师的了解,改变人民群众对律师的不良看法,使人们尊重律师。要在舆论上提高和巩固律师的地位和作用,在社会上打造一种良好的尊重法律,尊重律师的法治化、文明化的氛围。

与此同时,公安、司法机关应加大对侵犯律师权益案件的查处和打击力度,用行政、司法手段为律师依法执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严格遵守执业纪律和职业道德,提高自身修养,增强自律意识

律师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参与诉讼, 把维护当事人的合法利益和国家司法公正高度统一起来。在代理案件过程中, 恪守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 提高抵御风险和诱惑的能力。毕竟,律师遵守执业道德和执业纪律就是对自身最好的保护,就是防范执业风险的最有效手段。

此外,律师要不断学习, 尤其要认真学习新颁布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增强办案能力,诚实守信, 谦虚谨慎, 戒骄戒躁, 加强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 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防范律师的执业风险。

总之,尽管我国的律师执业起步晚,执业环境复杂多样,充满着机遇,同时也存在着风险,但是我们坚信,律师业会蓬勃发展,执业律师会披荆斩棘,强化自己,降低内外风险,在康庄大道上开创一个新的未来,为我国的法治化进程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周光发.律师执业风险及其防范[J].法律.社会, 2005, (7) .

[2]关洁玫.律师的职业风险与保护[J].河北法学, 2001, (1) .

[3]夏芬芳.律师执业风险及其防范[J].法制园地.

[4]罗兴亮.律师执业与律师风险维权[J].中国律师, 2001, (2) .

[5]吴淞豫.新时期律师执业风险浅析[J].洛阳大学学报, 2002, (3) .

上一篇:栽植机构下一篇:建立管理型的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