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财务风险控制(精选6篇)
出版社财务风险控制 篇1
知识产权,是权利人对其所创作的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财产权利。根据中国《民法通则》的规定,知识产权属于民事权利,是基于创造性智力成果和工商业标记依法产生的权利的统称。它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著作权(也称“版权”),另一类是工业产权(也称“产业产权”)。然而,在出版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为了追求利润,各出版社纷纷加快了出版节奏,忽视或漠视了出版过程中的知识产权风险,再加上管理上的漏洞,最终导致成为侵犯知识产权官司中的被告,这当中大多数是因为著作权侵权的,也有因商标权侵权的。仅在2012-2014年两年期间,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就受理了出版社著作权纠纷案件122件,而出版社作为被告应诉的就有95件,涉及的出版社多达62家。出版社侵权官司一旦败诉,一般都要登报道歉并予以赔偿,不仅会给出版社带来名誉上的损害,还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下面就从出版社的侵权案件来分析出版社是如何侵权的,以及出版社对侵权的防范及应对措施。
一、擅自署名
署名权是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署名权是作者所享有的绝对的、排他的权利,没有参与创作的人不得在他人作品上署名,而出版发行他人作品必须注明作者。
2014年某作家发现自己的一部正在创作中的长篇小说出现在武汉某出版社主办的一家网站上,小说作者署名旁还多了一个陌生的名字,于是就起诉该出版社侵权。对此,该出版社的解释是,那是一个实习编辑所为,以为经过自己加工就可以加上自己的名字。最终审判结果是,侵权成立,该出版社被判“公开道歉”。
从这件案子来看,该出版社的实习编辑对知识产权一无所知,所以不知道什么是署名权,擅自把自己的名字放在了作者名字旁边,侵犯了别人的署名权而不自知;出版社也存在管理上的漏洞,那就是既没有对实习编辑进行必要的知识产权方面的培训,也没有对其工作进行把关。因此,出版社一方面应该重视对编辑进行知识产权方面的培训,另一方面对涉及知识产权方面的环节要严把关,这样才能减少侵权风险。
二、未经许可而出版
一般来说,只有作者同意出版作品,并与出版社签订出版合同,出版社才能出版发行作者的作品。否则,不但侵犯了作者的发表权,还侵犯了作者的复制权和发行权。发表权,是作者享有将作品公之于世的权利。作者不但有权决定是否发表作品,也有权决定在何时何地以何种形式发表作品。因此,未经作者许可,出版社不能擅自出版作者的作品。
1986年初,某美术出版社想要出版一套系列连环画,并委托吴某帮忙组稿、编绘画册,经过吴某的努力,有11名连环画艺人参与了画册绘制并完稿。然而,4个月后,出版社通知他们连环画因故不能出版,双方就画册出版终止合作一事进行了协商。2011年,吴某发现出版社在1999年、2001年分别出版了该系列连环画,并未告知吴某和其他作者。2013年年底,作者们向法院提起诉讼,认为出版社的行为侵犯了画册作者的复制权、发行权,并要求赔偿。法院判决,出版社在与作者协商终止出版后,未经作者许可,擅自使用连环画作品,侵犯了作者对作品享有的著作权,依法应当承担停止侵害、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从此案可以看出,该社完全漠视了作者的著作权,在出版流程中没有与作者签订出版合同就能出版发行作者的作品,这也是管理上的失控。要想防范此类风险,除了要重视作者的著作权外,还要在出版流程上进行严格把控,没有出版合同,就不能出书。
三、图片侵权
图片侵权,一般是出版社未经许可擅自使用他人拥有知识产权的图片导致的纠纷,还有一种情况是出版社购买了图片但因图片来源有问题结果还是侵了权。
第一种情况很常见,主要原因是美编的法律观念不强,对侵权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不把它当回事;其次是责任编辑不重视图片的著作权,没意识到会因此而被控侵权。
2012年,某社的美编从网上下载了一张图片,经过技术处理后放在封面上,后来该封面图片被图片著作权持有人发现,于是上法院控告出版社侵权,最后出版社被判罚5000元。
要想防范此类风险,只能严格要求美编不能擅自使用他人拥有著作权的图片,责编也要严格把关。
第二种情况不多见,这是图片销售方违法销售而导致出版社侵权,出版社也是受害者,但究其原因还是出版社在购买图片时没有对图片的权利归属进行审查。
2012年,上海某公司发现北京某出版社在出版的书上用了该公司的图片,就把出版社告上法院。出版社认为图片是从一家公司合法购买的,不存在侵权问题,该承担侵权责任的应是那家公司。法院认为出版社虽然是从一家公司合法购买的图片,但并未对作品的著作权状况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该行为构成了侵权。对此,该出版社应当承担停止侵权、赔偿损失的责任。
此类风险的防范只能是要求出版社加强管理,一方面注意审查图片的著作权状况;另一方面要与图片销售方签订合同,明确一旦发生侵权图片销售方应该承担的责任。
四、擅自修改作品
作者享有作品的修改权。出版社收到作者作品后,会对作品的文字进行把关,免不了要对一些文字进行修改,改完后会发给作者,得到作者的认可后才能送印厂印刷,这是对作者修改权的尊重。而未得到作者的许可而擅自修改则是对作者修改权的侵犯。
2012年,上海某出版社与某文化公司合作,约定由文化公司组稿并承担侵权责任共同出版了《红岩》,该书对《红岩》原著进行了删减并做了点评。对此侵权行为,《红岩》的著作权所有人将该出版社告上法庭。法院判决上海某出版社侵犯了著作权人的修改权、复制权、发行权,尽管某文化公司承诺承担侵权责任,但不能免除上海某出版社作为出版者的审查义务,判决上海某出版社在报上刊登声明赔礼道歉并赔偿相关经济损失。
从此案来看,该出版社知道擅自修改作者作品是一种侵权行为,以为由文化公司来承担侵权风险即可,然而侵权风险是不可转移的。明知有侵权风险而要去做,其内在的驱动力就是为逐利而甘于冒险,其结局是显而易见的。而要规避此类风险,出版社不要顾着市场利润而忽视了相关法律法规,还是应该和作品著作权所有人签订合同,得到许可再行修改之事,否则会得不偿失。
五、文责自负无法推卸责任
作者抄袭剽窃他人作品,就是侵犯了他人的著作权。但编辑在审稿中往往难以发现作者的抄袭剽窃行为,或者怠于去审查作者是否抄袭剽窃了,往往以作者文责自负为借口来推卸责任,然而,责任是无法推卸的。
2013年,张某发现某出版社出版的王某所著一书中大量抄袭剽窃了自己的一部作品,遂将该社及王某等相关人士告上法庭。法院审理认为,被告某出版社未尽到合理审查义务,应当与被告王某共同承担停止侵权、赔偿损失的民事责任。
而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第二十条规定,无论是否尽到合理注意义务的,出版者都要承担相关侵权责任,只是责任轻重有所不同而已。因此,鉴于抄袭剽窃行为对出版社来说是防不胜防,对于此类风险,出版社只能一方面尽到合理注意的义务,减轻自己的责任;另一方面要在与作者签订的合同中提醒作者不要侵权,否则就要承担侵权的法律后果,这样也可以减轻出版社的损失。
六、字体侵权
有些出版社注意到图片会侵权,因而对图片进行著作权把关,但没有注意到字体也会侵权。
2011年,北京某出版社被某字体公司控告侵权,发现是因为有几本书的封面上用了该公司创造的字体来设计书名,而字体是美编从网上找来的。最后该社被判侵权,并要求赔偿该公司的经济损失。
本案件给出版社的教训是要加强工作人员的著作权意识,经常开展著作权方面的培训,在管理上要严格把关,吸取其他出版社的经验和教训,不要重蹈覆辙。
七、商标专用权的侵权
商标专用权是商标主管机关依法授予商标所有人对其注册商标受国家法律保护的专有权,属于知识产权中的工业产权。在出版物上印上知名商标,会有利于其销售,并提高知名度,但使用商标的前提是获得许可,否则就是侵权。
2012年,北京某两家出版社擅自在其出版物上标注“清华”字样和华表等图案组成的图标,而被清华大学和清华大学出版社以侵犯商标专用权为由告上法庭。法院判决,这两家出版社构成对清华大学和清华大学出版社注册商标专用权的侵犯,应当承担停止侵害和赔偿损失的民事责任。
从本案件可以看出,在市场竞争中,出版社为了吸引眼球,采用名牌商标来博取关注,然而由于法制观念淡漠,因侵犯商标专用权而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要想规避此类风险,出版社应该改变观念,不能唯利是图,不但要从思想上加强遵纪守法的教育,更要从管理上把关,把一切非法行为消灭在工作环节之内。
最后要强调的是,国家对于知识产权是越来越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也在加大,而人们的法律意识也越来越强。尽管图书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如果出版社再不重视知识产权,加强对员工的知识产权教育,从管理上把侵权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那么,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知识产权官司在等着出版社,而形象负面、官司缠身的出版社又能在市场上走多远?
摘要:知识产权是权利人对其所创作的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财产权利。它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著作权(也称“版权”),另一类是工业产权(也称“产业产权”)。目前,由于不重视知识产权以及管理上出现漏洞,很多出版社因未经许可而出版、抄袭剽窃、擅自修改作品等行为而侵犯了作者的知识产权,被告上法庭。因此,从案件的角度出发,分析出版社侵权的原因,并提出规避风险之道。
关键词:知识产权,侵权,出版社,作品,著作权人
参考文献
[1]陈凯元,宋晓明.中国知识产权指导案例评注(第六辑)[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5.
[2]黄晖.商标法(第二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
出版社财务风险控制 篇2
[关键词]图书出版产业;资本运营;风险控制;管理
[作者简介] 潘虹,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一、图书出版产业的发展背景与现状
作为传统媒体的典型代表,我国图书出版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阶段。最初,在国家政策的限制和调控下,图书出版产业的发展处于一个单一封闭且低收益的经济环境中。但随着经济全球化愈演愈烈,世界逐渐形成经济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的局面,我国的图书出版产业不得不适应这一时代脚步,引入资本运营的概念并应用。因此,这个底蕴深厚的文化教育产业便由初期单一的发展模式逐渐转变为更具市场价值的資本运营发展模式。事实证明,要维持一个产业的长期发展,创新改革与不断尝试是必经之路,而资本运营为图书出版产业带来发展生机与前景。在如今新媒体迅猛发展的形势下,图书出版产业能保持传统媒体的稳固地位并立足新时代,便得益于其资本运营的模式。以高科技为支柱的宏观环境为图书出版产业带来挑战,也带来机遇。面对如此形势,图书出版业也面临一定的风险,只有对其进行管理控制,才能不断地适应、发展与创新。
二、资本运营的含义及其在图书出版产业中的应用
资本基于市场而存在,而市场无处不在。在如今高速发展的多样复杂的媒体市场环境下,一个产业要实现自我价值和持续盈利,单一局限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过去。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介,如果要具有核心竞争力,都需要进行合理有效的资本运营。
关于出版业资本运营的概念,众多研究者各持己见,但却大同小异。狭义的资本运营是指“为达到资本增值及市场控制力最大化,对资本进行收购、重组和兼并等资本运营活动”。而广义的资本运营则是指“一个企业或者产业对于可利用的资源资本进行管理、配置、组织及优化,可通过外部交易型战略、内部资产价值优化管理以及多种方式来实现”。由此可见,就图书出版产业而言,资本运营的方式有很多种,而每一种方式都存在潜伏危机,风险伴随投资而存在。
三、图书出版产业资本运营所面临的风险和潜在危机
1. 资本扩张风险
扩张风险主要是就资本运营的狭义定义而言的,这里主要以并购与重组为例进行解析。并购是图书出版产业资本运营的一种常见模式,资本并购主要是指通过兼并、收购等方式来进行资本的改造,一般基于竞争能力的差距,优势出版社兼并劣势出版社。在科技发展普及的21世纪,新媒体的应用率远远超过传统出版行业的市场占有率,传统媒体因为缺乏竞争力而危机四伏。图书作为一种媒介,早已被许多人抛诸脑后,取而代之的是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高科技产品。由于互联网的存在,会有更多人选择网络平台去获取同样的书籍,因此图书出版社中很多弱势方只能被较强方收购来扩大资本,这便是资本运营的一种手段。但是这种做法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即产权归属模糊,因为涉及双方以及双方以上的出版社产权关系,这种方式可能会导致并购失败。如2001年,湖南出版集团意欲收购丹东化纤,双方已达成协议,但几个月之后,此协议以被终止而宣告收购失败。时隔一年,湖南出版集团以重组的方式拿下湖北诚成文化的股权转让权。与并购不同的是,重组的方式并不是竞争力强者兼并竞争力较弱方,而是为达到创新或者企业盈利,对企业之间的生产要素或者单位进行重新整合。2002年,湖南出版集团则是通过这种方式与湖北诚成文化进行重组。而在“加盟”之后,湖南出版集团实质并无任何控股权,此时公司资产也是一团混乱。随后,因为重组不成功,湖南出版集团只得退出并远离资本市场。从本质上来讲,湖南出版集团的并购与重组的资本运营行为之所以会以失败告终,其实是受到宏观政策的影响。在出版产业里,出版这个业务是最重要且所占利润最高的业务,但是根据我国的宏观政策规定,出版实际上与发行的控股方式并无本质不同,都属于国家控股。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因为政策的限控,兼并和收购等常见的资本运营方式会产生产权归属等问题,因此其在我国图书出版产业的整合及资源配置中还是具有一定风险的。
2. 产业市场风险
市场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的宏观环境。相对并购、重组等扩张手段,市场作为资本运营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其风险更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预估性。市场不是调控手段,是企业发展的风向标,市场风险不可能被完全控制,但可以被预估、管理、调控和规避。在当前新媒体风靡的时代,市场环境瞬息万变,作为典型的传统媒体,图书出版产业顶着巨大压力努力适应信息时代。面对众多强劲的竞争力量,加上图书出版产业自身属性的缺陷,要与新媒体抗衡,其资本运营的模式难度不断加大。投资门槛不断提高和企业产品的竞争力下降,大大增加了图书出版产业的资本运营成本,同时由于市场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盈利或增值目标一再被拉低,这就是市场为图书出版产业发展带来的挑战与风险。如互联网的盛行,亚马逊、当当网等各种电子商务网络都是出版业的强敌,在如此环境中保证出版业的盈利,就要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与之竞争,这就导致图书出版产业必定投入更多资本调整运营模式,风险也随之而来。
3. 金融财务风险
对于图书出版产业这种典型的传统媒体产业,财务风险是一种巨大的潜在危机。财务风险主要是指在资本运营过程中,企业通过借贷资本等方式进行自身资金的管理与权衡,以利于公司在市场中的发展。一旦企业财务管理失策,资本运作不到位,就要承担一定的金融财务风险。由于金融借贷不利导致企业巨额损失的例子在国外不胜枚举,国内也不乏前车之鉴。如上文提及的湖北诚成文化,在被湖南出版集团并购之前,湖北诚成文化的资本运营面临困境,先是向海南建设银行进行巨额贷款后未还贷,之后又以1000多万元的库存书籍抵偿中国农业银行的贷款。由于资金断裂,湖北诚成文化在传媒资本市场中惨败,而其前任董事长刘波也因财务借贷等问题逃匿海外。可见财务管理和资本运作在图书出版产业中的重要性,出版业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是如何控制或规避这种财务风险。虽然目前我国的图书出版产业已进行资本运营,但仍处于萌芽阶段,发展并不成熟。资本运营应是一种独立的市场行为,若在财务资本方面一味依赖国家体制和政策,那么发展必有局限性,这样也违背资本运营的规律。
四、如何有效控制和规避资本运营风险
资本运营的风险有很多种,以上只论述了资本扩张和金融财务两种主观内部风险和产业市场这种客观外部风险。那么针对这三种风险,我们如何有效地主动出击,使风险最低化呢?
1. 风险分散是规避扩张风险的最佳方法
对资本运营的产业来说,扩张风险是最常见的一种风险。要规避这种风险,风险分散是最佳方法。将企业项目扩展,从多方面投资,不仅迎合市场需求,也实现风险分担的目的。但是在风险分散的同时,要做到“多而精”,保证核心项目,才能支撑一个企业长久发展。如德国贝塔斯曼集团,在主业为图书的基础上,同时发展电视、广播、期刊、报纸等多线媒体业务,有效分散了其扩张风险。
2. 从市场环境调查、竞争对手分析和资本门槛的预估入手规避市场风险
信息时代,市场环境繁杂多变,图书出版产业面临着各类新媒体的挑战,研究新媒体产品及营销方式十分必要。这些挑战也为图书出版产业带来压力与动力,在与它们的竞争过程中,图书出版产业要控制市场风险。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分析竞争对手、制定相应策略是控制的一种手段。而对资本门槛的定位做有效的预估评判,这也是财务管理中的一个必要步骤。此外,市场虽然是独立存在的大环境,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受政府政策的管控,因此,国家适度调控市场和严厉打击违法行为是不可或缺的,这样可以达到市场风险的有效规避。
3. 财务风险的规避更是图书出版产业资本运营的重中之重
首先,财务预算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一步,要求制订及实施全面有效的财务预算方案。其次,一个企业的金融管理模式十分重要,从管理人员到管理平台,从资金预算到资金结算,都需要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和适合的管理方式来保障。再次,企业要做到对信息的高度重视。信息是这个时代的标志,无论哪个行业,脱离了信息都无法生存。就出版产业而言,金融财务更需要大量信息收集、分析和采用做基础。最后,每个出版企业都可以建立自己的专属财务监督机制,以保证前三点规避方式的有效性,帮助企业合理地控制风险。
资本运营为图书出版产业所带来的不只是风险,更多的是机遇。如何有效将风险规避控制以适应时代发展,是图书出版产业今后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出版社财务风险控制 篇3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与日益完善, 全国各大出版社都进行了相应的改革。目前, 中央各部委所辖出版社、高校出版社、地方出版社都已经在出版体制改革路线表的指导下完成了转企改革。转企改制也就意味着各个出版单位在改制之后, 面临着巨大的市场冲击, 如果想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必须完全市场化运作与经营, 更加深入地对市场规律进行探索。财务管理对于出版社极为重要, 是其提高竞争力、增强自已本身的盈利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出版改制背景下, 各出版社必须充实发挥财务的管理职能, 重视内部财务管理, 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实现本身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出版社改制的意义
长期以来, 我国出版业一直都受到各地方政府、各高校、各部委等和国家政策的保护之下, 受到计划经济影响巨大。这样就造成各个出版社的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存在着活力不足、重复出版、资源分散、实力不强等诸多问题, 与市场经济的要求还相差甚远, 使得出版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导致国内既缺少一批“新、特、精、专”、运行机制灵活、市场定位准确的中小型出版企业, 同时也缺乏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出版集团, 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出版社进行改制, 深化改革, 加快发展。出版社应该通过强化内部经营管理,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深化转企改革, 优化产业结构, 整合出版资源, 资产经营责任制规范化, 创新体制机制等措施, 提高我国出版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影响力和传播力, 使得文化市场主体重塑, 形成一批“新、特、精、专”的出版企业和核心竞争力强、导向正确、主业突出、实力雄厚的大型出版集团公司。让我国的出版行业又快又好地发展, 走上一条内涵式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实践表明:出版社在进行改制之后, 提高了竞争力和整体实力, 焕发新的活力与生机。
三、财务工作如何更好地适应出版社改制后的要求
(一) 改变粗放财务管理模式
出版社应该逐步提高集团整体预算编制水平, 改变过去粗放的大收大支式的财务管理模式, 全面实行单品种、单项目成本核算, 使预算编制内容比以前更加细致化, 进而达到财务管理精细化。同时, 为使财务预算工作更加科学、更具操作性, 每年预算执行过程中建议可以增加一次预算调整工作, 以使出版社能够更迅速地对财税政策调整和市场变化做出及时反应。新的预算管理办法强调建立预算考核机制, 把预算编报工作纳入到部门工作评价体系。出版社各部门、经营实体主要负责人应该亲自落实财务预算工作, 认真研读文件, 参考历史数据, 并结合新一年的工作计划, 理清预算与实际工作的逻辑关系, 组织人力按期完成新一年度的财务预算编制工作。要切实履行工作职责, 尽快转变工作状态, 加强工作的计划性并和财务预算有机结合起来, 努力完成出版社的各项经济指标, 促进出版社各项财务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二) 举办财务管理培训班, 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
在出版改制的这个大背景下, 财务管理工作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尽管出版社的财务人员有着丰富的经验, 从事财务工作多年, 但是他们所掌握的财务处理方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出版改制后出版社财务管理工作的要求, 对于现代企业财务核算的要求、方法和内容都缺乏充分的认识, 因此, 出版社必须举办财务管理培训班, 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例如安徽出版集团, 这个成立于2005年11月的全国第一家集团组建同时完成转企改制的大型文化企业, 为了帮助集团所属各单位财务管理人员进一步创新财务管理理念, 更新财务管理知识, 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促进集团始终保持又好又快发展, 安徽出版集团近年来开办了多期财务管理人员培训班。希望借助高质量、高效率、高水准的培训课程, 帮助集团各单位财务管理人员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以满足集团公司对财务管理人员具备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的工作要求, 集团所属各单位财务负责人以及主要财务骨干纷纷踊跃报名, 目前已经累计参训财务人员超过了两百余人次。在培训的过程中, 安徽出版集团坚持高起点, 最大程度地提高培训水平。首期培训就聘请了中国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的专家许立新教授和张瑞稳教授, 分别从集团资金集中管理、企业税收筹划、财务管理发展与创新、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集团管控与预算管理、企业筹资与资本结构、企业投资理论与实践、企业并购理论与实践八个方面全方位、多角度的探讨集团财务管理的关键环节与控制手段。培训课上, 教授通过真实生动的案例结合理论讲解, 帮助学员们充分理解并掌握有关的业务知识与工作技巧。参训学员对培训课程反馈良好, 均表示在财务管理理论结合实际等方面收益良多, 取得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三) 财务人员应该认真对比出版改制前后的异同
出版改制前后, 出版社的会计核算方法都是完全不同的。出版社在完全转制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资产清查的方法来一次性处理那些积压库存多年的报废出版物, 处理所造成的损失可以在净资产中扣除, 这是完全合法的。对于那些严重呆滞、超过一定期限的出版物, 可以不采取准备金办法, 诸如税前提取提成差价, 而可以在税前将其作为出版社的财产损失来进行据实扣除。对于那些已经据实扣除之后的转制企业, 如果以后再次进行处理的话, 那么处理这些出版社所得到的收入应该全部纳入到当年的收入中。
(四) 提高出版社管理层的财务管理水平和财务管理意识
出版社的管理层应该要清醒地意识到, 出版改制背景下加强出版社的财务管理是提高出版社经济效益, 制约营运成本, 实现规范运作, 不断提升内部管理水平的需要, 只有加强财务管理, 出版社才能够在转企改制之后, 有效地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出版社在过去一直以来对于财务管理工作都不是很重视, 投入的物力、人力都极其有限, 如今必须要先进的现代管理手段, 积极引进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 加强财务管理部门的建设水平, 加大资源、资金等要素的投入, 从根本上增强出版社的财务管理水平。
(五) 合理地降低出版社不必要的开支, 改革现有的成本核算方法
过去出版社那种落后的成本管理方式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诸如成本计算不实、成本信息失真、成本意识粗放, 这些问题导致虚盈实亏、弄虚作假、乱摊乱挤成本、损失浪费惊人等现象在出版社屡见不鲜, 严重影响到了出版社的决策管理。出版社改制之后, 随着竞争程度日益激烈、市场竞争不断深化, 出版企业必须要重新审视, 降低出版社不必要的开支, 改革现有的成本核算方法, 严格控制财务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三大费用, 控制住稿费、印刷、装订、制版、纸张、等直接成本费用, 约束住样书赠阅费、设计费、外校费、会议费、组稿采访费、差旅费、图书资料费、摄影费、招待费等间接费用, 合理降低能耗, 对各种费用按照类别和品种来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监督、控制、计算, 这是出版社财务人员必须认真细致做的工作。
四、结语
总之, 与过去改制之前的财务管理方式相比, 出版改制之后对于出版社的财务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可以这么说, 财务管理工作对于出版社改制后能否健康发展和能否顺利开展工作、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值得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欧少冠.浅谈出版社财务管理[J].中国商界 (下半月) , 2009, (06) :123-126
[2]焦聪.经济危机下的中小企业应何去何从[J].中国集体经济, 2009, (13) :112-114
[3]王飚.浅析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 (理论版) , 2009, (03) :105-108
[4]张玲芳.浅析出版行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之友 (B) , 2005, (04) :117-119
[5]张建宇.财政体制转型中的出版行业财务管理[J].辽宁经济, 2006, (09) :184-187
出版社财务管理成本核算研究论文 篇4
出版社成本可以分为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期间费用。
(一)直接成本
直接成本是指直接与出版社出版物相关的、能明确计入出版物价值的成本。出版社直接成本主要由内容购买成本、纸张成本、排版印刷成本和其他直接成本构成。内容购买成本是指出版社从著作者处购买内容所支付稿费,并将内容聘请专业人员进行审核的成本。由于出版社出版内容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因而内容购买尤为重要。纸张成本是指出版社购买纸张用于图书出版的成本,这是图书出版的固定成本,根据纸张的规格、类型的不同,这部分成本也不尽相同。排版印刷成本是指出版社对图书进行排版,并交由印刷厂按照约定的质量、数量、版式进行印刷的成本。其他直接成本是指不同出版社由于业务类型和经营模式不同而产生的特定直接成本,例如图书包装费、排版设计费等。
(二)间接成本
间接成本是难以直接从出版社产品的角度所观察出来的成本,其隐含在整个图书出版的过程之中,其可能需要在多个图书出版项目或不同时期进行分摊。出版社间接成本包括编辑人员的编辑费用、政府项目申请费用、图书书号申请费等。编辑人员的编辑费是指图书在印刷之前,编辑人员需要进行校对和内容的最终确定,该部分往往难以通过直接成本展示,一般通过编辑人员工资的形式计入成本。政府项目申请费用是指图书出版往往会涉及到一些政府补助和基金项目资助,于是需要组织一定的人力物力进行项目的申报,在项目经费下发之前出版社需要对项目成本进行预先的垫付。图书书号申请费是指出版社需要向当地新闻出版主管机构申请图书书号所花费的费用,将其载入到国家新闻与出版核准发行的目录之中,从而获得合法的发行与出版的“许可证”。
(三)期间费用
期间费用是指出版社在图书出版过程中所要支付的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营业费用,这三类费用也是出版社会计成本核算中的常见费用。出版社管理费用主要包括行政管理人员的工资、固定资产的折旧、无形资产的摊销等。其中,行政管理人员工资包括出版社高级管理人员、图书管理员、人力资源管理员等公司管理者的工资。固定资产主要包括出版社办公电脑、打印机等日常办公资产和排版与印刷机器等生产固定资产,由于这些固定资产对于出版社主营业务的影响至关重大,因而也需要明确其折旧比例。无形资产的摊销是指出版社所获得的著作权、专利权、土地使用权等一些无形资产,在规定的期限内进项摊销的金额。由于图书著作权是出版社重要的无形资产,因而需密切关注对于著作权的摊销。财务费用是指出版社进行利息支出、钱款划扣等过程中所产生的利息费用、手续费等。由于出版社进行图书出版业务涉及到印刷厂、政府部门、设计公司等众多利益主体,因而常常会出现资金支付和延期付款等问题,这就会产生利息费用和手续费。营业费用是指出版社在营业中所产生的业务销售人员工资、差旅费、仓储运输费等费用,这是支持图书出版之后进行产品总价值实现的费用。
二、出版社成本核算方法
出版社成本核算方法主要有实际成本法和计划成本法两种。
(一)实际成本法是指在进行出版社成本核算时将所有实
际发生的成本计入到出版社成本的一种方法。我国目前大多数出版社均采用实际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该方法具有直接性、现实性和可回溯性特点。直接性是指实际成本法以出版社出版业务进行过程中所发生的直接成本为基础,将直接成本作为图书成本的核心组成部分,并对出版发生的间接成本和期间费用进行一定比例的分摊,从而得到不同图书项目和出版业务的实际发生成本。现实性是指实际成本法不需要过多的测算与预测,仅通过可得的实际发生成本进行简单加总和入账,便能够得到实际成本,对于财务人员而言,没有很大难度,简单易行。由于这种做法便捷而简便,得到众多图书出版社的认可。可回溯性是指在实际成本法之下,出版社可以明确其成本的构成,并可以根据成本追溯产品成本的具体内容,例如,直接成本比例与金额、期间费用承担金额等,这对于出版社进行利润核算和产品定价具有一定的方向指引性。
(二)计划成本法是指出版社按照产品的生命周期与年度
经营目标,制定一定的生产与经营计划,在这个计划之中对成本进行预算,从而保障在整个年度中的成本适度和利润目标实现。计划成本法具有计划性、可调性和复杂性特点。计划性是指出版社成本核算按照事先规划进行,事先规划的依据是往年财务管理的.产品成本比率和成本发生额,规划能够有效防止经营过程中成本发生的盲目性和成本扩大的风险,通过计划对可以利润进行大致锁定。可调性是指在具体的经营过程中,会产生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的差异,此时出版社可采用“产品成本差异”科目进行成本的调整,从而保障会计账目的真实性。复杂性是指在计划成本法中成本的计算不是简单的加总,而是通过一定的比率来进行核算。出版社会根据成本码洋率和产品成本差异率对成本进行核算,成本码洋率是指图书出版成本在图书总定价中所占的比率,产品成本差异率是产品计划成本与实际发生成本之间的差异比率。两种比率确定之后,还需要根据新闻出版总署的有关规定进行差异的年度调整和产品成本差异的核算。实际成本法和计划成本法相比较,实际成本法简单实用,是适合出版社经营初期规模较小阶段所采用的成本核算方法。但是,出版社如果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从成本核算上降低风险并增加利润,应当采用计划成本法,因为计划成本法能够将利润锁定,并且通过不同年度的调整和成本的比率计算,帮助出版社更加科学地进行成本核算与定价。
三、出版社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出版社成本核算面临着计划成本法尚未普及、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现代化技术应用不足等问题。
(一)计划成本法尚未普及
出版社采用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对于企业日常经营和长远发展均具有重大影响,关系着其在图书发行市场的地位和占有率。在目前的出版社机构中,大多数采用实际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其能够体现图书出版所发生的各类成本。但是,如果出版社达到一定规模,实际成本法就会给出版社财务人员带来巨大的核算负担,因为出版社图书出版所发生的成本项目十分复杂,且不同图书会有不同的成本支出,且在不同图书项目的不同时期还有不同的核算要求,这越来越难以适应逐渐壮大的出版社实际需要。计划成本法能够通过计划与比例计算的形式,将成本在计划中进行核算,并根据实际成本进行调整,这会大大减少大规模出版的核算业务量,也能较好地管理风险和保障利润,但是该方法尚未普及。
(二)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成本核算是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核心环节,关系到企业的主营业务和未来发展,因而必须通过高素质的财务人员进行成本核算。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由于出版社进入到改革改制期,面临重大的不确定性,且实体经济不振,大量电子图书的出现冲击了出版社的核心业务,进而导致整个行业利润水平下降,因此很多专业的财务人员由于工资水平的降低而离开了出版行业,一些优秀大学毕业生也由于行业的不确定性和较低的工资水平而选择不进入出版行业。这严重影响了出版社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很多成本核算人员仅具有大专学历,难以在成本核算和财务管理上站在专业的角度进行判断与思考,这不仅不利于出版社成本核算的顺利进行,还会影响其经营业绩和产品的创新。
(三)现代化技术应用不足
无论是实际成本法还是计划成本法,均会涉及到较大数量的成本录入和计算,因而传统的记账与核算工具越来越难以适应规模不断扩大的出版社。现代化技术应用包括财务会计记账软件、成本核算自动化系统、成本收益测算系统等,其通过计算机、电算化技术、信息技术能够帮助出版社进行成本核算与电算化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效率。但是,目前现代化技术的普及程度较低,远远低于其他行业的普及程度。
四、提高出版社成本核算水平的建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应当全面推行计划成本法、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提升成本核算的信息化水平,从而促进出版社的可持续发展。
(一)全面推行计划成本法
计划成本法是出版社成本核算的发展方向和未来趋势,应当全面推行计划成本法,提高整个出版行业的成本核算科学水平和财务管理水平。计划成本法的全面推行可以按照大企业和小企业分步骤进行,大的出版集团由于规模较大,图书出版和图书项目种类较多,实际成本法带来较多的核算难题,因而可以率先进行计划成本法的试点,通过计划成本法来提高成本核算水平。小出版社由于规模较小,可以在实际成本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业务量,并在大出版集团进行计划成本法之后积极进行经验借鉴,等到业务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进行计划成本法的转换。
(二)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
出版业财务管理人员尤其是成本核算的人员的综合素质应当进一步提高,可通过内部培训和外部引进的方式进行。内部培训是指出版社内部应当制定关于成本核算的培训计划,邀请具有成本核算经验或研究成果的专家对成本核算进行讲解,使财务管理人员能够获得科学的成本核算方法,并懂得成本核算与生产经营的密切联系。还可以组织财务管理人员进行进一步的深造,通过“专升本”、“申读硕士”等形式来提升其学历水平和综合素质。外部引进是指出版社可以引进一批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其既可以是有丰富经验的成本核算专家,也可以是知名大学毕业的应届毕业生,从而提升财务人员整体素质。
(三)提升成本核算的信息化水平信息化是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发展方向,且在互联网经济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越来越重要。应当在出版社财务管理体系中引入财务会计记账软件、成本核算自动化系统、成本收益测算系统等现代信息化操作工具,并在财务管理人员中进行普及与推广。此外,伴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的发展,出版社也应当考虑将该类技术应用于财务管理的实践当中。出版社应当密切关注信息化技术在财务管理中应用的创新,必要时可以采用SaaS形式进行财务管理的改革与创新,从而为出版社成本核算和未来发展增添动力。
参考文献:
[1]赵维凯.计划成本法在出版社图书成本核算中的应用[J].国际商务财会,(01).
[2]李桂春.作业成本法在出版社成本核算中的运用[J].会计之友,(20).
[3]徐晓明.定价法下出版社“产品成本差异”的核算[J].财会月刊,2012(08).
出版社财务风险控制 篇5
关键词:出版改制 出版社 财务管理
随着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与改革的不断深化,出版行业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截止到2010年底,全国包括地方出版社、高校出版社、中央各部门各单位所有经营性出版社已全部完成转企改革。在转企改制的背景下,出版社要想增强自身的盈利能力,提升竞争力,就必须重视内部财务管理,采取切实措施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充分发挥财务管理职能,促进自身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出版改制背景下出版社的财务管理状况
1.财务管理体系不健全
为按照中央制定的出版单位转企改制时间要求及时完成改制工作,许多出版社在较短的时间内仓促完成了改制任务。改制后的出版社只是穿上了企业的“外衣”,本质上并未脱离原事业单位的“内心”,其机制和观念未能及时进行转变,缺乏与自身管理要求相适应的、完善的内部财务管理体系,而是一直沿用以往的财务管理手段,不能适应商业化运作的要求,影响了财务管理职能的充分发挥,制约了自身的发展。
2.财务管理意识不强
许多出版社的财务管理意识不强,片面地认为出版社的主要业务是出版与发行,只注重自己的主营业务的发展,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转企改制的目的为在保障其既定职能发挥的前提下建立有利于出版社改善经营管理活动,提高管理水平的机制,少数单位甚至认为是财务管理部门或财务人员的事,这直接影响了对财务工作的领导,缺乏“管理出效益”的理念,从而使得财务管理不能对企业的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3.财务管理水平跟不上
许多出版社在改制之后,人员构成还是由原套班子组成,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同时由于高级管理层普遍年龄过大,观念相对陈旧,接受新事物、新观念的能力有限,所以还是沿用传统的管理办法,使得改制后的出版社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同时出版社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在出版问题上,對于财务管理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加上财务管理人员观念陈旧,不能及时了解新时期的管理要求,财务管理手段落后,缺乏现代化的管理设备等一系列原因使得出版社的财务管理不能满足新时期的管理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出版社更好地发展。
4.财务监督力度不够
财务监管在财务管理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搞好财务管理工作,防范违法乱纪行为,降低单位运行成本的一个重要举措,但在许多出版社都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一些出版社的财务部门缺乏专门的财务监督机制以及专门的财务监督人员与措施,只是进行简单的收付、核算工作,没能参与单位业务活动的全过程、实行全方位的监督管理,影响了单位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致使内部管理相对混乱,影响了单位的经济效益。
5.成本控制不到位
一个单位要想提高自身经济效益,加强成本费用的管理与控制也是重要的措施,目前仍有部分出版社没有实行单品种利润核算,结转成本时根据以前年度数据计算结转率,对成本进行结转,必要时人为调整结转率,这种方式结转成本缺乏准确性,存在人为调节利润的现象,影响了财务数据的真实、完整。由于过去的出版社都处于垄断性地位,不用过多地考虑出版成本的问题。但是改制之后,出版社完全实行市场化经营和运作 ,必须实现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财务管理。成本管理、控制不到位,财务报表数据不准确,直接影响了出版社管理层决策的准确性,严重制约了单位的经营和发展。
二、加强出版社财务管理的有效途径
(一)财务管理策略
1.建立健全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
任何企业的财务管理都离不开管理体系的作用,特别是在当今的情况下,复杂的经济形势要求我们建立健全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以便更好的运用财务管理手段对出版社有效地进行财务管理。要从财务管理目标设置、完善财务制度和加强资金管理等多角度来完善财务管理体系,使其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2.提高财务管理意识与财务管理水平
出版社的高级管理层要意识到新时期加强内部财务管理是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实现规范运作的需要,是控制营运成本,提高单位经济效益,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需要,从而增强自身的财务管理意识,加强对财务工作的领导,确保财务部门能真正发挥财务管理的职能。同时组织一系列的培训活动与讲座,来提高管理层的财务管理意识,让管理层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并制定具体的财务管理实施方法,从而采取切实措施来加强财务管理工作,提高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原先出版社对财务管理重视不够,投入的人力物力有限,如今要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加大资金、资源等投入,加强对财务管理部门的建设。采用高科技产品,与先进的现代管理手段,积极引进高端的管理人才,切实打造一个强有力的财务管理团队,从根本上增强出版社的财务管理水平。
3.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
随着出版改制工作的开展,许多原先的财务人员仍然从事本职工作,尽管这些财务人员有着丰富的经验,但对企业财务核算的内容、方法和要求缺乏足够的认识,他们所掌握的传统的财务处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目前市场化运作的管理要求。这就要求出版社通过内部培训或脱产(下转第67页)
论出版社内部会计控制的加强策略 篇6
【关键词】出版社;内部会计;策略
一、绪论
1.研究背景
当今的社会已经步入知识的经济时代,人们对知识的欲望日益提高,这样就推动了出版行业的向前发展,出版社要想长期健康的发展,首要解决的就是出版社内部会计控制的改善。因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我国市场经济达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出版社进行内部管理的重要手段。出版社只有把内部会计控制意识树立起来,才可以有效的防止日常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健全出版社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且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才能有效的进行对外部运营情况的监管。才能促进出版社的良性发展。针对出版社的业务种类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出版社的内部工作也随之复杂起来,这就对出版社内部会计的控制要求的越来越严格,不断加强内部控制制度是出版社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时也对出版社日常经营资金和财产的安全做出了保障,使出版社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研究动机
由于现在全球经济迅速发展,出版社的日常经营活动日益增加,无论是业务类型上,还是规模上都比以往有很大的不同。这就要求我们要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即如何建立一套适合出版社发展需要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因为财务管理是出版社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出版社筹集资金、调拨、使用、分配、监督、效益考核的关键,直接影响出版社的日常工作。而在财务管理中,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又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健全和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是我国出版社日常经营活动的必然要求。只有把内部会计控制的意识树立起来,把内部会计控制的执行力加大, 同时完善内部控制的监管机制,才能使出版社能更适应现代的市场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3.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要想提高会计的信息质量、保证资金的安全,就必须进行内部会计控制。在出版社中内部会计控制也十分的重要。首先它可以提高出版社会计信息和日常经营管理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程度,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可以保证各类信息的收集,归档,整理,这样可以真实有效的反映出版社日常经营活动的真实情况,也可以及时发现错误并加以改正。其次,可以有效的执行各类法律法规,也可以有效的监管出版社内部各个部门和岗位的日常工作情况,以及各个环节的工作配合情况。再次,内部会计控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监管控制出版社有价财产的采购、流通、领用、维修、发运等各环节的情况,防止浪费和舞弊现象的存在。
二、我国出版社内部会计控制出现的问题
1.制度上不完善
从外表看,我国的许多出版社早已有了相应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而且现在仍然被应用着,但这种内部会计控制并不适合我国的现代出版社的需求,在出版社中根本发挥不了作用。现在很多出版社使用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还是使用以前的计划经济时期的制度,对现代社会的企业管理内部控制的认识程度比较弱,对事前预算、执行追踪以及结果的评估都没有一整套科学的互相监督的机制。出版社的各个环节责、权不够清晰,流程设计不够合理等。不仅如此,由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不完善,使有些出版社在管理上出现了混乱的现象。例如,有的出版社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没有完全覆盖出版社日常经营的所有业务,这样就会使出版社的日常经营活动有时找不到与之相适应的内部会计控制内容,使该项业务脱离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范畴。如果这项业务发生了过失,那么只能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了。也有的出版社对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规定的责任不明确,分工也不够详细,也没有良好的赏罚制度,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会影响到出版社内部会计制度没有办法适应如今的出版社发展的要求,也就没办法促进出版社更健康的发展。
2.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是出版社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目标,会计人员在会计信息审核、输入、传递过程中,及时发现各种原始凭证是否合法合规,是辨认会计信息真假的主要途径。由于出版社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完善,使会计工作中出现很多的不规范操作,这样就会产生很严重的会计信息不真实的情况发生。例如:有些出版社将不相容的两个岗位设一人工作,没有进行有效的分离工作,如会计岗位和出纳设为一人,这样就会使工作人员在未进行原始凭证审核的情况下,就开始主观填写会计凭证,随意编写会计事实,有时还会出现多报差旅费、擅自挪用资金使资产管理出现混乱的现象。
3.管理层对内部会计控制观念落后
由于现在我国很多出版社的管理层对内部会计控制的观念落后,缺乏正确的经营理念,没有意识到会计控制的重要性,仅仅认为会计的职能就是记账、算账和报账。没有把财务工作纳入出版社经营管理活动中,没有将其视为出版社经营决策的参考。不但浪费了资源,还将这一重要职能部门长期闲置,直接导致财务监管漏洞,浪费、贪污开始出现。而且就算出版社已经建立了相应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管理层们也会无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存在,用自己所特用的特殊权利,来做各种触犯内部控制制度的事例。更有甚者,有些出版社只是把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立于书面上,并没有真正的加以实施,他们把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做为一种应付上层检查的工具。再好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缺乏管理层的助动力量,也没法惯彻落实下去,想要发挥出它的良好作用更是无稽之谈。如今,社会上有一种现象是出版社的管理层不仅不带头执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相反是带头破坏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使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无存。还有的出版社管理层认为内部会计控制工作是财务人员的的事情,和他们没有太大的关系,使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大大的降低了。
4.资金运用不合理
如今,有很多出版社忽略了对资金的控制,出版社没有专门人员对出版社的每天的资金往来和销售额进行及时的汇总和记录,这样就会使出版社在资金的使用安排上不灵活和没有计划,进而导致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在资金使用上得不到关联。如果对资金管理不当的话,就会使财务上发生漏洞,继而影响出版社对未来的资金预算,因为出版社资金运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出版社的利润。现在的出版社内部控制只重视筹措资金,而对资金的运用却没有相应的控制管理。很多出版社管理层认为一个项目执行得好的最主要的关键是筹措到资金,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因为,如果出版社筹措的资金再多,如果不加以合理的运用的话,那么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不会是最大的。要想让出版社在市场中战稳脚根,最主要的就是合理运用资金,使资金产生最大化的收益。
三、加强出版社内部会计控制的策略
1.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出版社应该把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立健全起来,这个制度应该由几个互不相联的部门组成,这样可以使部门与部门之间互相监管制约,以最大力度的保证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在这个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过程中,我们要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出版社的管理层要在全局的角度对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进行协调,保证能让出版社的各部门贯彻执行;二是设立专门的内控制度执行部门,它的主要工作就是执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收集执行情况的反馈信息,以便更好的改正缺点;三是出版社的财务部门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具体执行者,而其它各部门是内部会计控制的执行的对象。
2.提高财务人员素质,确保信息的真实可靠
首先,出版社的财务工作人员要加强思想素质教育。必须禁止会计人员从事违法、违规、违反道德的事情;其次,出版社应该注重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培养,主要从招聘时要严格把关,选取那些高学历高素质的人员来进行会计工作。然后制定会计工作岗位责任制,让财务人员知道自己的工作岗位内容和责任,这样就可以更有效的减少工作中的失误,同时也可以用岗位责任制来对财务人员进行考评;再次,要对财务人员定期进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专业学习,从根本上使会计人员的思想认识和专业技能得到提升,让会计人员能够熟练的掌握业务流程,最后是会计人员要对会计原始凭证认真仔细的核对,保证原始会计凭证完整、有效。对每天的经济业务要如实逐笔记录,对账薄做到日清月结。
3.提高管理层的内控观念
出版社的管理层作为出版社日常生产经营的决策者,必须要认真学习《公司法》《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从学习的过程中,提升其对内部会计控制的意识,让出版社管理层意识到出版社想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长期稳健的发展,就必须根据相关法律,规范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并将其深入传导给每位员工,以管理层带动员工层,为出版社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提供一个好的生存环境。这样才能更深入的进行内部会计控制的宣传教育,提高出版社全体员工的内部会计控制意识。出版社要经常组织各部门的管理层进行专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培训,让管理层了解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的重要性,让管理层人员以身做则,加强自身的监管理念,积极配合财务部门的内部会计控制工作。
4.加强内部资金的管理
对于资金的管理,出版社需要在内部设立内审制度,而且需要对这个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力度,而且也可以促进出版社更能适应社会形式的变化。具体做法是:首先,出版社应当将广告公司、内部各部门以及发行部门进行归口统一管理。主要做法就是设立一个银行账户,加强对账户资金的管理和控制,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随时掌握资金的运行动态,做到资金的安全管理。并且对资金要做到统一配置,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然后,在财务方面,出版社的财务人员不仅要把控资金使用的合法性,而且也要对资金的使用效果加以重视,重视资金是否能给出版社带来最大的功效和创造更多的效益。出版社的资金是有限的,要使有限的资金创造更大的利润。要做到资金筹集和运用相结合,需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企业要根据需要运用筹集资金;另一方面筹集的资金要确保有效地运用,做到投入要有产出,确保企业资金的抗风险能力。在进行资金运用决策时,既要做投资决策,也要做相应的筹资决策,确保资金保值增值,提高自身的积累,这样可以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要有多种的筹集资金来源,争取流动资金的良性运转。在合理使用资金方面,出版社不仅要在大方向上采取谨慎的态度,而且在平时细微的地方也要严格把关,在部门使用资金时要填写资金申请表,说明资金的具体用途、金额、所在部门以及部门负责人等。然后再由相关的审核部门进行审核,并按照程序让各主管领导批准。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防止资金流失的情况发生,而且还可以减少出版社不必要的成本支出。
四、总结建议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传统的出版社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已经适应不了出版社的发展需求了。原先的出版社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存在度不完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财务人员素质低,各部门的管理层内部会计控制观念薄弱,流动资金没有得到充分的使用。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如今的出版社内部会计控制应该从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着手,然后提高财务人员的自身素质和修养,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这里要说明的是,有些出版社的财务人员有很多都是从别的岗位调过来的,会计基础、专业知识、职业操守都不是很好,这类人群是影响出版社会计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不高的原因之一,要改善这个局面就要注重提高财务岗位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人员素质,然后对其加大培训力度。不仅如此,出版社的各部门的管理层也要从自身提高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认识,把控好每一关,配合财务部门做好内部会计控制工作。在具体的操作中,出版社可以根据自身的业务情况制定相应的控制方案,使出版社能在日后的市场经济中获得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汤静。知识经济时代下的报社内部会计控制。[J]北京人.民政协报社。2010,2.
[2]宗卉。谈出版社转制过程中的的内部会计控制。[J]金融财会。河南人民出版社。 2012,11.
[3]孟飞。浅析报业集团财务内部控制机制的完善[J]。商业会计。20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