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创新的一些思考

2024-10-18

出版社创新的一些思考(精选7篇)

出版社创新的一些思考 篇1

校本教材一般是指以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为主体,为有效地实现校本课程目标,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并共同开发和制订一些基本的教与学素材,作为校本课程实施的媒介,它们是国家教材、地方教材的有益补充。能否开发好校本教材, 不仅关系到学校教育资源能否充分利用,也关系到教育教学改革的成败。笔者是出版社编辑,经常也接触一些学校投来准备出版的校本教材,经常也有学校的校长和老师咨询编写校本教材,怎样才能达到出版要求。鉴于此,我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校本教材编写的原则

1.体现学校的办学思想和特色

校本课程的开设突出学校特色与传统,每个学校由于办学历史、环境、师资及管理方式的不同,必然会形成各自的传统。基于此,校本教材的编写应继承和发扬学校的光荣传统,体现学校特色。比如一些企业子校,高校附属学校,他们都有自己的传统特色, 在校本教材的编写方面可以体现这一特色,多向这些方面侧重。

2.注重与课题研究的紧密结合

校本教材的编写并不是盲目的、随意的,而应通过精心设计方案,扎扎实实、反复论证才行。要注重与课题研究的紧密结合,做到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的有机结合。比如,很多学校老师会参与一些教材的编写及一些课题的研究,这是个非常好的基础。校本教材的编写以课题研究为依托,编写目标明确,操作符合规范,再加上有专家指导和理论支撑,就具有更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3.深入教学一线进行调研

校本教材的编写要结合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因此,对教师和学生的深入了解是编写好校本教材的重中之重。这就需要编写校本教材的相关人员首先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材,他们目前的认知水平,对不同课程的喜好程度等;其次要深入教师,了解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在校本教材的编写中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等。深入的、合理的调研,是编写校本教材的重要前提。

4.注重教师作用的发挥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也是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学质量的好坏不仅取决于教师对已有课程的领会和实施情况,也取决于对新开发课程的领会和实施情况。教师既是校本教材的实施者,也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

5.坚持以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为目的

开发校本课程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开发校本课程应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注意学生个性的培养。为此,校本教材的编写,要立足学生的主体发展,做到目标设置多样性、内容选择自主性、课程评价灵活性。

二、校本教材开发的内容

1.基础性校本教材

所谓基础性校本教材是与国家课程范围大体一致,由学科基础知识、学科学习策略课程构成的教材。前者可以是国家课程内容的更新(改编、新编和拓编),比如趣味化学、生活中的数学;后者又包括通用学习策略(注意、记忆、组织学习、精加工学习、元认知学习等策略)和学科学习策略(应用题解题策略、课外阅读策略、快速作文策略等)。

2.丰富性校本教材

这是指丰富学生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教材,主要是适应各专业学生不同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开发有助于未来就业的各类兴趣特长的相关教材。内容设计上,有关健身方面的教材如武术、足球、体操等;围绕学校德育和基于培养学生良好人格、文化育人等目标开发相关特色课程, 这些课程内容也可以形成校本教材;怡情方面包括音乐、美术、插花、集邮、茶道等,还要结合学生特点,围绕学校各类综合实践活动,与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相关的课程。

3.发展性校本教材

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开发创造潜能的教材。包括两类:(1)加深学科知识深度,重视学科知识前沿性,如数学、信息技术技能竞赛、物理奥赛训练,材料科学、国防航空、空间技术等专题研修;(2)重在培养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课程,如科技发明、创造技能培养。

三、开发校本教材的方式

1.教师自主开发

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开发模式。包括教师个人开发、教师小组合作开发两种。基本模式为:教材初稿完成—学生意见反馈—教师自我反馈—二次修改—教材实施与评价—教材完善提高。

2.学校组织开发

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开发模式。一般由学校领导牵头,组织骨干教师参加。最初可以是教师首先提出开发设想,领导吸纳后形成开发意见,然后组织骨干教师集体开发;也可以是学校领导首先提出开发意见,骨干教师具体制订开发方案。

3.校际联合开发

这是校际间相互合作的开发模式。其联合前提是:办学思想接近,区域跨度小,资源可互补。联合方式:互补整合式,先各自单独开发,然后相互交流、互补整合。形式可以有两种:流线作业式,彼此开发校本课程计划中的某些部分,然后整合,共享成果;合并交叉式,联合单位人员合并在一起组成不同的开发小组,分担不同的开发任务,最终形成的校本教材在各学校之间都具有适用性。

四、校本教材出版的注意事项

1.书稿内容的完整性

书稿要达到出版要求,必须要组织规范、结构规范、格式规范。最基本的是要有书名、前言、目录、内文,这些内容达到一定的字数。如果是丛书,注意丛书的书名的统一性,整套书的书名不要差异太大。整本书内容的体例要统一完整,能够体现系统性、知识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不能随意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栏目,各个章节的栏目不能相差太大。

2.注意校本教材著作权问题

校本教材的编写要高度重视著作权问题。如果教师在校本教材中引用他人图片或文章等,需要取得著作权使用许可(授权),首先应将自己的需求明确告知原著作权人,在征得作者许可的情况下,根据相关的要求给他人支付稿酬,同时表明转载的出处,以示对原作者著作权的尊重。

3.选择合适的出版社

选择的出版社要具备图书出版资质,具有行业教材出版、发行基础。为保障图书质量,出版社的编辑会对书稿进行编辑、校对、排版设计等,保证教材的灵活性、美观性和准确性,使其在内容和质量上达到出版要求。

教材是正式地、批量地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材料。教材的使用应具有官方认可的合法性,校本教材也是如此。在新课程倡导的理念指导下,校本教材的编写出版应立足于课堂,服务于教学,满足于学生,符合社会发展性、通用性和可推广性。以上见解是本人在综述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个人观点和看法,希望为读者提供一些参考借鉴,加强交流和探讨,促进学校校本教材的研发, 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全面开展。

出版社创新的一些思考 篇2

提纲: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的改革创新首先是理念的创新。只有确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一核心理念,确立依法宣传教育、按需宣传教育、宣传教育也是服务、宣传教育虚实结合等新理念,才能做到在宣传教育理念创新的前提下,创新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的内容、方式等,进而提高宣传教育的效果,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我国近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而要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又必须抓紧抓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由于宣传教育在整个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中始终处于首要地位,其改革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思想是行为的先导。”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以下简称宣传教育)的改革创新首先是理念的创新。为此,本文拟就宣传教育的理念创新作一初步的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宣传教育理念的创新涉及诸多方面,很难在一篇短文内阐述清楚,所以,只能择其要而言之。我以为,在宣传教育理念创新方面,至少要确立如下几种新的理念:

一、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最近,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主要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绝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否则,就离开了它的“第一要义”,就无所谓发展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要发展,宣传教育的理念要创新,其核心就是要确立这科学发展观。确立了这一全新的理念,方能在宣传教育工作实践中创新内容、形式等,从而营造一个好的强烈的社会舆论氛围,引导广大育龄群众确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推动社会主义人口文化和生育文化建设,最终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二、依法宣传教育的理念

依法宣传教育是依法行政的内容之一。过去,在计划生育系统,一提到依法行政,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政策法规部门,认为只有政策法规部门才涉及依法行政的问题,而宣传教育部门似乎与依法行政关系不大。事实上,这正是宣传教育理念需要创新之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以下简称《人口与计生法》)第一章第二条第三款明确规定:“国家依靠宣传教育、科学技术进步、综合服务,建立健全奖励和社会保障制度,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以法的形式将宣传教育确定下来,使之有了法定的重要地位,这在我国是史无前例的。其意义是极其深远的。宣传教育不再

是停留在计划生育工作经验的层面上,而是上升到法律的高度,是依法必须进行的。正是基于这一新的理念,近几年来,我乡党委和政府加大了对宣传教育的投入,每年用于宣传教育的经费总要占到当年整个事业经费的11%以上,使宣传教育工作落到实处,颇有成效。这就是一个有力的佐证。

依法宣传教育,除了以上所说的宣传教育在《人口与计生法》中具有法定地位外,还有一层含义,就是宣传教育必须依法进行,宣传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以此规范人们的生育行为,同时,为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而营造舆论氛围。这也是宣传教育理念创新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三、按需宣传教育的理念

按需宣传教育,指的是按照群众的需求进行宣传教育。以往,我们的宣传教育工作者习惯于向群众一味地灌输思想,“以我为主”,是“我要宣传教育”,因而,无论群众是否需要,都跟着“我的感觉走”,将宣传教育的一些内容硬塞给群众。这种脱离群众实际的宣传教育,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不相容的,自然,受到群众的冷遇,达不到宣传教育的目的。现在,我们要在宣传教育理念上创新,就必须确立按需宣传教育的理念。概括地说,这一新理念就是要变“我要宣传教育”为“要我宣传教育”。不要以为这里仅仅是将“我”与“要”的词序颠倒了一下,是在玩文字游戏,而实际上,这一变动,使两种宣传教育有了本质的区别:“我要宣传教育”,是“以我为主”,或者说是“以我为本”;而“要我宣传教育”,则是“以群众为主”,或者说是“以群众为本”。我们必须确立按需宣传教育的理念,把“群众欢迎不欢迎、满意不满意” 作为评估宣传教育效果的重要指标,作为衡量宣传教育工作者成绩的最终标准。

按需宣传教育,在宣传教育的内容、形式等方面,必须切合群众的实际,满足群众的需求。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群众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他们除了需要获取计划生育政策、避孕节育知识以外,还想获取致富信息、技术等。此外,像计划经济时期将群众集中在一起进行宣传教育的方法也不那么切实可行了。因此,宣传教育的内容与形式等必须创新,必须更加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四、宣传教育也是服务的理念

以往,在计划生育系统,在人们的观念中,服务等同于技术服务,因此,提及服务,就将技术服务放在首位,甚至视之为服务的惟一内容。因此,在技术服务方面舍得投入,加大基层计划生育服务站的建设,建立健全育龄群众避孕节育与生殖保健档案,为实行计划生育的育龄群众免费提供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应该说,为育龄群众提供计划生育技术方面的优质服务是完全必要的,但认为服务等同于技术服务,而将宣传教育等排斥在服务之外,则是一种需要更新的理念。我们必须确立宣传教育也是服务的新理念。

宣传教育管理是计划生育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计划生育管理又属于行政管理的范畴。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之一便是服务原则。宣传教育,作为一种管理,必须充分体现行政管理的服务性的本质。育龄群众,需要享受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也需要享受计划生育政策、法律法规等知识服务,需要获得计划生育宣传品。这就需要宣传教育工作者为之提供相应的服务。因此,宣传教育理念创新的又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确立宣传教育也是服务的理念。宣传教育工作者只有确立了这一新理念,方能自觉地为广大育龄群众提供宣传教育的优质服务,方能取得宣传教育的显著效果。

五、宣传教育虚实结合的理念

宣传教育的虚实结合,至少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宣传教育必须既务虚又务实,做到虚实结合。最近,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关爱女孩”行动,以人为本,从人们群众最关心的具体问题抓起,从建立有利于女孩及其家庭发展利益导向机制出发,将宣传新的生育观念融入为群众办实事之中,便是宣传教育虚实结合的一个典范。二是宣传教育也有硬指标。过去,人们总是将宣传教育视为“软任务”,认为宣传教育就是“摇摇笔杆子,耍耍嘴皮子”,没有硬指标,也不能直接产生效益,因而,经常要宣传教育给所谓的计划生育中心工作如年终考核等让路。这种宣传教育仅是“软任务”的理念,也是一种亟待更新的理念。

宣传教育,虽说不能立竿见影,但其长远效益是毋庸臵疑的。这种长远效益突出地表现在人们婚育观念的根本转变上。况且,新的时期,新的形势,给宣传教育带来了新的变化,新的要求,宣传教育已不全是“软任务”,而有了“硬指标”。如党政领导、计生干部、育龄群众的知识普及率、接受率,便是宣传教育的“硬指标”;又如计生部门与新闻单位联办的人口与计划生育专栏专题节目,定期出版(播出),这也成了宣传教育的“硬指标”。

此外,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是我党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将这项工作纳入党的宣传工作的大系统,统筹安排,这也是需要确立的新的理念。这一问题不难理解,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总而言之,要创新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的理念,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学习,深入调查研究,唯其如此,才能以全新的理念指导宣传教育工作实践,也才能达到宣传教育“内容精”、“方法活”、“过程优”、“范围广”、“品位高”、“效果好”的要求。

出版社创新的一些思考 篇3

[关键词]汉英词典词典编纂和出版词典学

[中图分类号]G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853(2011)02-0023-05

曾东京曾用“二、二、三”这三个数字对我国汉英词典的编纂和出版情况做了概括。第一个“二”表示我国已有二百年的汉英词典编纂历史。第二个“二”表示在此期间共出版了二百多部汉英语文词典。“三”表示我国汉英词典编纂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815—1911年,第二阶段是1912--1977年,第三阶段是1978—2000年。

亦有学者认为,由惠宇主编的《新世纪汉英大词典》(2004)广泛吸取了第三代汉英词典的长处,“可望成为我国首册‘第四代’汉英词典,标志着我国汉英词典的编纂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但是,在对2000年之后出版的汉英词典进行研究后,笔者认为,它们在编纂理念、编纂方法和结构体例上与第三阶段的汉英词典并无本质区别,难以构成新的一代。因此,本文将改革开放后至2011年出版的汉英词典都归属于第三代,并对这一时期国内所出版的词典进行综合考察和研究,重点探讨汉英词典在提供学习型信息方面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我国汉英词典的编纂和出版提供参考。

1第三代汉英词典编纂和出版的总体情况

由吴景荣主编的《汉英词典》是第三代汉英词典的开篇之作,该词典于1978年问世,受到广大英语工作者和学习者的欢迎,对后来的汉英词典编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姚小平指出:“在国人的汉英词典编纂史上,这第一步极为重要,以后无论哪本汉英词典,无论续编、新编、另编,或多或少都受惠于1978年的第一本。”

这一阶段汉英词典在编纂宗旨、编纂方法等方面逐渐成熟,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词典大都采用音序排列、双重宏观结构、收词立目以《现代汉语词典》为蓝本,并注意收录新词新义,词典例证较为丰富。许多词典除了在收词立目上体现中国特色外,还尝试采用语词辨析、提供词语搭配等方式来解释对等词的用法。

据不完全统计,这一阶段国内出版的汉英语文词典有三十余部,本文选取其中一些进行考察,见表1。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词典除了《汉英词典》及其修订版外,还有《新时代汉英大词典》《新世纪汉英大词典》《汉英大辞典》等。这些汉英词典各有特色。例如,吴光华编著的《汉英大辞典》和《汉英综合大辞典》以收词量大、科技词目多而著称。《新世纪汉英大词典》以注重词典的实用性、以读者为中心备受推崇,特别是该词典中提供的词语搭配数量和质量是以往汉英词典无法比拟的。《新时代汉英大词典》以“求新、求确、求实”受到词典界的好评和读者的欢迎。

2第三代汉英词典的学习特征及不足

表1列出了本研究所涉及的部分汉英词典,按照这些词典前言中的说明,它们都是“学习型”词典。对这些词典进行考察可以发现这些“学习型”词典中学习成分究竟有多少,同时也能发现它们在这方面的不足。

2.1汉英词典的学习型特征

汉英学习词典的主要目的是帮助词典使用者学习英语语言知识和进行跨文化交际,因此,汉英学习词典不能满足于提供单纯的对等词,而要围绕译义这根轴线,揭示词目词对应译语的意义信息,包括形态、语义、句法和语用等信息。此外,译语语词的意义还取决于其分布特征,因此,译语语词的选择限制规则是汉英词典的译义组成成分。

为此,本文从译义形态、译义表述、分布结构、选择限制和系统关系五个方面考察了表1中的汉英词典。

(1)译义形态

译义形态信息包括发音、曲折变化、词缀派生等。在所调研的词典中,《现代汉英小词典》和《精编英汉汉英大词典》提供了译义的发音信息,除了一些非常简单的英语语词外,所有对应译语和英语例证都标注了国际音标。

(2)译义表述

译义表述主要指译语附加意义成分的呈现。词义辨析是现有汉英词典用来揭示细微语义特征的最常用手段,如《新汉英辞典》设置辨析4000组,《汉英综合大辞典》设置辨析6000组。其他词典没有设置辨析栏。但有些词典使用例证来说明同一义项多个译义的语义差别。

(3)分布结构

分布结构主要指句法模式和搭配结构,其中,后者包括语法搭配和限制性词汇搭配。部分汉英词典提供了译义的语法搭配或限制性词汇搭配,如《新世纪汉英大词典》在释义中给出英语对等词的语法搭配形式。

例1[谙练]<动><书>knowwell:beconversant(with):be expenenced/proficient/skllled(in)。

其次,该词典还在例证中大量提供语词的限制性词汇搭配。

例2[测试]…do/take/Slt a test;sit for/take anexamination;giVe a test/a quiz,0n examination;pass/fail a test…

(4)选择限制

限制选择指译义的语义搭配和语用意义。《汉英词典》(修订版)、《新世纪汉英大词典》、《新时代汉英大词典》和《新汉英辞典》等词典都提供一些这方面的信息。总的来说,词典提供的语用信息多一些,语义搭配方面的比较少。

例3[传授]…pass 0n(knowledge,sk…,etc.):lmpart:teach…

例4[串讲](of a teacher)explain a text sen—tence by sentenceg‘ive a summenng-up 0f a textafter gOing over it paragraph after paragraph

例3和例4皆摘自《汉英词典》(修订版),它们标示了作为动词主语(例4)和宾语(例3)的名词的性质特征。

汉英词典译义的语用信息一般都采用语体、语域和专业标签来标注。基本上中型以上的汉英词典都提供这方面的信息,如《汉英词典》(修订版)、《新世纪汉英大词典》、《汉英综合大辞典》、《汉英大辞典》、《新时代汉英大词典》、《新汉英辞典》、《精编英汉汉英大词典》、《现代汉英词典》和《实用汉英翻译词典》等。

例5[穿山甲]…zool.pangollnChin.me d_pongolIn scales

例6[传檄]…formaI(In former times)send outa war proclamatlon.setting forfh the purpose 0f theexpedition and exposi’ng the evil done by the enemy

例5和例6皆摘自《汉英词典》(修订版),例5为专业标注,例6为语体标注。

(5)系统关系

系统关系主要指译义和概念范畴中其他语词的意义联想和联系、同族词之间的形态、语义派生与聚合、同形异义和同音异义之间的联系等[4]。在汉英词典中主要通过译义网络体系将它们联系起来。

现有的汉英词典一般只提供简单的参见形式,将词目词在形态和语义上有联系的语词联系起来。如

例7[无动于中]…=无动于衷…

例8[程序]…<名><…[计算机]program:…=>包;~控制;~库

例7和例8摘自《新世纪汉英大词典》,例7是词头的异形形式,此处不作解释,用等号“一”的方式将词典用户引导到主词目“无动于衷”处求解。例8将词典用户引导到相关的词头处,以进一步了解词头意义。

2.2现有汉英词典在提供学习型信息方面的不足之处

(1)汉英词典缺少对等词形态方面的重要信息

现有汉英词典基本上不提供任何曲折变化和词缀派生等方面的译义形态信息,例如“媒体”在《新世纪汉英大词典》中处理如下:

例9[媒体]m6ItT<名>medium:~报道medium report 1~巨头mediamogull大众-mossmediaI 1交互~Interactive media印刷-print media新闻~news media=>多~

词典使用者可能对该词条感到很迷惑,为什么给出的对等词是medium,但是在例证中更多用media,这时如果给出medium的曲折变化形式,不仅能解决使用者的疑惑,而且能帮助使用者更好地掌握词目词的译义。

此外,除了上文所说的两部小型汉英词典外,表1中的其他词典都不提供译义的发音。

(2)汉英词典对等词缺乏句法信息

现有汉英词典一般都不提供译义的句法信息,在笔者调查的十几本词典中,没有一本提供句法方面的信息。词典使用者在查询后往往不知道如何使用所查到的译义,如“传播媒介”在《新世纪汉英大词典》中的处理如下:

侈4 10[~媒介]chu6nb6 m6…6<名>media:大众mossmedia

如果词典使用者在产出时需要用media作主语,又不知道主谓如何搭配,就只能再去查英汉词典或英语单语词典才能知道该词应该如何使用。如果汉英词典给出适当的句法信息,就可以帮助词典使用者正确地使用,并省去二次查询其他词典的烦恼。

(3)对等词的辨析对象不明,辨析方式不够明晰

现有汉英词典在词义辨析上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词义辨析的对象不明,例如上文提到的《新汉英辞典》和《汉英综合大辞典》专门设置了辨析栏,但辨析的对象是汉语词目词的语义差异。例如:

例11对照[-zh60](对比;参照)contrast;compare:cross-reference:collation…

[辨析]对照[auizhao],对比[duib]:它们都有“相互比较”的意思,“对照”侧重“使二者的矛盾性质更加鲜明突出”,此外,还有“互相对比参照”的意思,……“对比”通过比较,“突出事物之间的区别、差距”……

该辨析栏花费了大量篇幅来解释汉语“对照”和“对比”两者之间的区别,而对这两个词目词的译语,如contrast、compare、cross-reference等则不加任何辨析。该词典的所有辨析都是按此处理,也许编者的意图是给学习汉语的外国用户提供汉语语词的细微语义差异。但这些信息对中国英语学习者来说作用很小,中国学习者最需要的英语译语的语义区别反而没有。而这类所谓的“双向”词典的主要读者还是中国英语工作者,因此,这种词典词义辨析的对象应该是英语译语,而不是汉语词头。

现有汉英词典词义辨析的另一问题是辨析方式不够明晰。如上文所述,近年来出版的汉英词典已经意识到对英语译语进行语义辨析的重要性,所以,部分词典采用例证的形式来区别同一义项多个译语的语义和用法差异。但是,这种处理方法不够明晰,普通读者仅凭一两个例证可能难以归纳总结出语词问的细微差异,因此,不利于学习者习得这些词汇。

(4)语用标注对象不明,标注不系统,体例不一致

现有汉英词典一般都标注语体、语域等语用信息,但是这种标注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现有汉英词典所标注的对象是汉语词头,其英语译语尽量用相应语体和语域的语词。这种编纂惯例的最大问题是:由于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不同构性,许多有标记的汉语语词在英语中并没有对等的语词,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只好用无标记的普通语词作为对等词,也就是汉语词头是有标记性(markedness)的语词,而英语对等词是无标记的语词。

例12[串秧儿]…inf crossbreed:interbreed

例12摘自《汉英词典》(修订版),其语体标签lnf表示汉语词头“串秧儿”是非正式语词,但其英语译语并不是非正式语体。而词典又没有把二者之间的差异告诉词典用户。这样,词典用户可能会认为二者在语体意义上完全对等,从而导致误用。如果词典编纂者都无法寻找语体风格相同的对等词,那么,普通词典使用者就更加无法使用合适的语词来产出。

第二个问题是,汉语词头是普通用语,但所提供的英语对等词却有语用标记。同样,现有的汉英词典也没有把二者的语用差异在词典中反映出来。

例13[电梯]di6m<名>lift:elevator;escalator:moving staircase…

例13是“电梯”在《新世纪汉英大词典》中的处理方式,其英语译语lift和eIevator在使用地域上的差异就没有反映出来。

第三个问题是标注不系统。通过调查发现,现有汉英词典的语用标注比较少,随意性比较大,标注不全面。如《汉英词典》(修订版)中有“贬义derog”标签,但没有“褒义approv”标签。另外,在词典正文中,很多应该标注语体风格的词目并没有标注。如,串通一气…gang up;collaborate;work hand inglove:collude…

第四个问题是体例不一致。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和支撑,汉英词典的语用标注在体例上比较混乱,在同一部词典中对同一类型的标注经常出现不同格式的标签。例如,在《汉英词典》(修订版)中,“传票”词条的义项1的学科名称用简写leg,义项2的学科名称用全称accounting。又如,语体标签“formal”用全称,“informal”用简写“inf”。

(5)译义网络系统严重缺乏,参见形式过于简单

现有汉英词典在译义系统关系的搭建上存在两个问题。首先,译义网络系统不全。译义网络体系在汉英词典中一般可以通过形态关联、概念关联、语法关联和语用关联把译义与其他在形态结构、概念意义、分布结构和选择限制方面有关的语词联系起来,以便于英语学习者学习。但现有汉英词典仅用简单的参见形式将少量词形和语义有关的语词联系起来。

其次,现有汉英词典一般只注重源语的语义网络系统,通常用参见的形式将词形或语义有关的语词联系起来。而对目的语的语义网络系统几乎完全忽视。如《新世纪汉英大词典》在“麦芒”的词条用参见的形式把词典用户引导到“针尖对麦芒”的词条:

例14麦芒m6im~ng<名>awn/beard ofwheat:=>针尖对~

例15[~对麦芒]zhenjian dul m6imeng<熟>aDin against an awl-diamond cut diamond…

在上述词条中,所参见的词条在汉语的语义上有联系,但在译语方面,两者看不到任何联系,甚至连译语中的用词也完全不相关。上述参见系统仅照顾到汉语,而完全忽视英语,不利于用户对译义进行认知联想,实现新旧知识的映射,从而影响积极型汉英词典学习功能的发挥。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尽管现有的汉英词典都声称自己是学习型词典,但学习的成分还很不够,学习者急需的大量信息在这些词典中都竟告阙如。而在所提供的少量积极型信息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很多信息都是关于汉语词头方面的,对中国英语学习者用处不大,导致所提供的信息的使用率很低。

出版社创新的一些思考 篇4

一、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育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政治课的特点决定了这门课程比较抽象、枯燥, 如果教师板着面孔, 课堂严肃, 只会使学生索然无味, 疲于应付, 无法达到教学效果。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 知识的种子就种在这个土壤上。”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创造一个崇尚积极情感的教学环境, 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感情, 使学生在精神愉悦中唤起潜能, 拓展思路, 积极探索, 学而有成。在教学中, 教师生动形象的描述, 幽默风趣的讲解以及丰富的表情、手势, 都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唤起思维的灵感。

政治课内容虽然不像语文课那样有着文质兼美的特点, 但同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情感教育资源, 我们可通过丰富的教学情景, 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使学生感到兴趣盎然。“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圣人贤者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教学经验。我们在课堂中, 可利用直观教学、形象化教学, 发挥形象思维的艺术感染作用, 如利用谚语、诗词歌赋、顺口溜、录像、漫画、小品、案例等形象手段, 把学生引进科学知识的殿堂, 激发学习欲望, 渲染课堂气氛, 开拓学生视野。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而且能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达到知识、能力、觉悟综合提高的目的。

二、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发散思维和探究能力

学贵有疑, 要鼓励学生多发问, 多思考, 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 善于发现他们思维的火花, 向积极方面去加以肯定和鼓励, 把学生的思维器官充分调动起来, 去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坚持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相结合。这样, 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到知识,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1、设计能引发思考的问题,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教师应注意及时检查自己的行为, 纠正包办过多的做法, 逐渐放开学生的手脚, 可多提供鲜活、典型的感性材料, 设计能激发学生求知欲, 引起学生思考, 牵动学生心灵的问题, 同时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如讲到当今国际社会基本事实时, 我列举了中美两国的很多事例, 让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结论。通过实例, 使学生正确认识到当今国际社会的基本事实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既共存又斗争, 中美两国是我中有你, 你中有我的战略性伙伴关系。

课堂上, 还可以大胆地给学生留足学习活动的时空, 留有充分探索和发展的余地, 可以让学生上台主讲, 教师适当补充引导,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 比如, 在讲到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时, 我先请学生课前自主查阅资料, 课上分组交流讨论搜集情况, 然后每组推选一人上台主讲。上台的学生竭尽全力表现自己。还会以提问的方式发动其他同学参与, 课堂气氛十分热烈、活泼。大家最后得出共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长期独领风骚。这时, 我见时机成熟, 提出一个问题:如何理解“好汉不提当年勇”、“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展示热烈讨论, 意识到不能停留于对祖先成就的津津乐道, 如今我国的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 还有较大差距, 国家应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个人应珍惜受教育权利, 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努力学习, 承担社会责任,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鼓励质疑, 发展创新思维

纵观近几年中考政治开卷考试, 开放性试题变知识立意为能力素质立意, 往往从具体事例入手, 或时政热点, 或案例、漫画, 都要求学生结合社会实践活动经验, 进行创新思维, 谈亲身体会、感受和对个人的启示, 考查学生全面地、多角度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放性试题的特点是设问开放, 答案倡导和鼓励个性化、多元化, 考生可以在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按不同思路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 从而得出不同但都明确合理的答案, 其实质是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因此, 教师要及时抓住一些有利时机, 提出一些开放性的、没有单一答案的问题, 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分析。可激活学生的思维, 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进行探究思考。

三、开展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

当前一部分学生平时“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 对身边存在的环境污染、不文明行为等社会问题熟视无睹, 观察、分析社会生活的积累少。因此, 教师平时要围绕教材重点, 收集科技发展, 国家建设的最新成果材料, 注意乡土材料, 将时政引入课堂, 让学生关注国内外大事, 关注身边生活实例, 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从而使学生课堂上参与活动, 课前课后拓展活动, 在实践活动中学会运用, 学会探究, 学会创新。

课堂上可采用演讲、讨论、辩论、角色扮演、新闻发布会、研究性课题汇报等丰富多彩的学生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会更深透。只有通过实践活动, 才能获得新知识, 才能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使学生的自身价值不断得以实现, 从而产生出更强烈的创造动机。

关于女性出版物的创新思考 篇5

一、女性出版物的特征

所谓女性出版物是指以女性作为受众主体,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鲜明女性特征的图书、期刊以及电子出版物、网

站等。由于该类出版物具有特定的女性受众群,而女性自身在社会、文化、心理等方面的特征便决定了女性出版物的特色所在。

1.女性文化色彩鲜明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意识多元化的今天,女性出版物作为拥有较明确的目标受众群体的文化产品,视野开阔、包容多样。这些出版物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展现新时代女性在各个社会领域的风采,站在女性读者的立场上,以“女性文化”的视角确立选题,寻求新的出版亮点,充分考虑到受众的文化、消费、心理需求之间的关系,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水平、不同收入层次的女性读者的需求进行深入分析,满足她们对出版物质量及所蕴含的知识品位、情操修养、休闲娱乐的需求。

2.女性出版物在内容和形式上呈现多元化发展 数字技术淡化了不同出版物载体的差异,打破了传统出版业以载体形态划分产业界限的格局,使不同形式的出版物之间相互转化变得更加快捷便利。女性出版物也在这一新的形势下,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首先,在女性文化影响下,女性出版物的内容不断丰富发展,以职场、心理、情感、婚姻、礼仪、理财等各个方面为主要内容,涉及多个社会生活的领域,为编辑、作者和读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其次,在出版的形式上,不再只局限于传统出版物,而是呈现多媒体出版的态势。目前,网络、手机等已开始占据人们的生活,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女性的阅读方式和取向。

二、女性出版物的角色定位

女性出版物要抓准女性的特点来进行定位。从政治角度讲,要有反映意识形态及女性关心的视角,为构建和谐社会制造推动器;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要增加文化内涵,体现新时代女性的风采,关怀女性的精神生活;从经济角度谈,随着商业文化的兴起,消费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时尚类女性出版物的发展从另一个侧面反映着女性的独立,关心女性的物质生活。下面从三个角度来谈谈女性出版物应扮演怎样的角色:

1.和谐社会的促进者 2002年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将其正式列为中国共产党全面提高执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新闻出版物要承担构建和谐社会这一宣传职责。对此,女性出版物更责无旁贷,因为新世纪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和谐的构建过程中女性力量不可小视。

2.文化生活的服务者 女性出版物要健康发展,还要注重内容的定位,即在服务生活的基础上增强其文化内涵。目前看来,绝大部分的女性出版物是以更多的人为服务对象,进行文化熏陶,成为一种大众文化产品。对女性的生活进行呵护、文化品位进行提升是该类刊物的目标,因为女性从某个层面上来讲是文化及生活的主导者。

3.消费水平的引导者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加强,出版物中的商业性越来越明显,女性出版物更为突出。时尚类杂志是其中代表,它的特点是以广告收入为主,目标受众是能够和广告诉求达成一致的读者。而白领女性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消费能力上都符合其标准,这也是时尚类杂志从一出现就将其读者锁定在白领女性的根源,它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消费水平的前沿走向。

三、女性出版物的创新

有创新才有发展,女性出版物要在多媒体环境下生存发展就必须有创新,以维护女性朋友对其的忠实度。

1.女性出版物生存的内在竞争力——内容创新 女性出版物是一种精神产品,面对新世纪女性的心理和社会行为,只有深刻剖析时代的文化背景、社会背景、经济背景,从前面提到的三个定位出发,才能揭示女性社会问题。可以说,深度的报道、深刻的分析不仅是对女性本身的关注,而且也为出版物的生存打下坚实的社会基础。

以《中国妇女》为例,它是中国妇联机关期刊,1939年成立之初带有鲜明的那个时代的政治宣传色彩。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国家级大刊的《中国妇女》因为一味注重宣传,缺少独立的、符合时代发展方向的新女性价值观念而受到挑战。经过认真调研,杂志进行了彻底改版,1999年,改为半月刊,并进行彩色印刷。上半月刊的内容主要是记录女性的发展,讲述女人的故事,关心女性的心理和健康,其关键词是“成长、成功、快乐”。下半月刊内容定位为“法律帮助”专刊,以注重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为目标,将妇女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遇到的法律问题,通过生动而精辟的案例表述和分析,给予最直接、最实际的帮助。

2.女性出版物生存的外在吸引力——形式创新 女性对美的追求相对比较细腻,体现在出版物上可以通过细节表现,如名字的书写、封面、封底的设计、插图、色彩、版式、装帧、设计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等。不同的出版物有不同的风格,或精巧、或粗犷、或朴素、或华丽,这些设计都应与出版物定位保持风格的统一,这关系到女性读者的忠实度问题。

出版物传播形式推陈出新也是形式创新的重要内容,这主要集中在媒介资源的整合上。采用纸质媒介与电子媒介相结合的方式可以达到最佳传播效果,前者多为纸质图书、期刊,后者则指依托电脑、手机等媒介的网站、博客及电子出版物。

中国妇女杂志社以《中国妇女》期刊为依托,推出中国妇女网站,网站首页的色调是温暖的粉色,如同女性读者们一个温馨的家,使她们有很强的归属感和满足感;中国妇女杂志社下设的《中国妇女》《悦已》《好主妇》《爱女生》以及影视中心、调查中心依次滚动播出,网站设有“女性人物”“情感中心”“美丽教室”等版块,以崭新的传播方式走入读者的视野。

3.女性出版物生存的核心影响力——品牌创新 出版物是一种文化商品,自然就存在商品品牌问题。出版社要利用自身的媒介资源和传播渠道,树立和维护女性出版物品牌形象。

以中国妇女出版社为例,它的主要读者群体是妇女和儿童,每年出版150余种新书,获得多个重量级图书奖项,其育儿丛书系列已然形成品牌。经过分析,有两点值得我们借鉴:一是借助优势作家保证图书的内容质量。《写给世纪父母》和《写给年轻妈妈》大获成功,其作者是著名儿童教育家、畅销图书作家、盛名几十年不衰的“知心姐姐”卢勤,书的封面是她的照片,看书时就好像她在读者面前耐心地讲解儿童教育的理念,品牌形象赫然树立。二是品牌维护措施运用得当。首先由于《写给年轻妈妈》取得了巨大成功,该社相继出版了《大众婴儿护理》《你的怀孕计划》等一系列相关图书,使育儿丛书颇具规模;其次注重对电子出版物的开发,出版了以妇幼保健类为主要内容的多种音像制品,满足了广大年轻母亲这一受众群的需求;另外还加强网站建设,与受众积极互动,使图书、音像与专家在线答疑互动紧密结合起来,深受受众群欢迎。

综上所述,女性出版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但目前国内的女性出版物中,还存在一些内容雷同、媚俗,形式陈旧等现象。要发展一定要有创新,出版人要尊重新时代女性的生存环境、心理期待和审美意识,准确定位,明确责任,在传播内容、传播形式、品牌经营上下功夫,真正为广大女性读者服务。

出版社创新的一些思考 篇6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兼人文性的科目, 学好语文对学生终生发展起着极有利的作用。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在语文天地中尽情遨游,就成为每一个语文老师的奋斗目标。然而,当下学生学习任务重,信息量大,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精力极为有限,这就要求我们将目光投向“创新”,以“新”增效。

在教学中,我尝试各种方法使课堂教学“风景独好”,究竟怎样才能实现高效的创新教学呢? 对此,我有如下想法。

一、整体把握教材,个别对待学生

一节一节的语文课看似相对独立,其实是一个有机整体。课本的安排具有单元系统性,有其单元目标,整个初中阶段有不同的目标任务, 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文本前, 整体把握学期、单元教学目标,制定相应的宏观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有目的地进行创新教学。比如:名著推荐阅读,初中阶段有六篇推荐篇目,若不统筹安排,靠几个课时的课堂教学,学生则绝对不能完全掌握。所以制订学期计划时,我筹划将阅读名著贯穿整个学期中,并定期利用课前五分钟请学生讲解故事,这一举措目的在于:一是督促学生阅读名著;二是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三是激发学生自觉阅读的兴趣。这样才能在达到教学目的的基础上有效进行启发式教学。

教学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备课时,如何设置教学过程,安排教学内容,实施教学手段和运用何种语言方式都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 从学生个性出发, 有的放矢,“启发”之中实施创新思想,使学生学有所得。总之,实施教学时要做到“胸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

二、力求自出心裁,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中,明确每一课时的目标、教学重难点,每个环节都力求自出心裁,使学生潜移默化中习得知识。从一节课的导入开始实施创新, 有些老师喜欢很简洁的直接导入,倒也省事、省时,但我总觉得一开始“吊人胃口”式的导入似乎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求心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起来势必事半功倍。比如,《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我在教学时这样导入:静悄悄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周围一切都笼着一层轻纱,如梦如幻。面对如此美景,不由得让人想起描绘月光的古代文人墨客。古有一人:他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他频遭贬滴,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 小人中伤 下狱 ,朋友背叛 ,同道反目 ,见尽了人 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将苏轼的有关诗句串联起来,描述他的概况,同时点出文章的写作背景,信息量大,在揣摩信息的过程中,学生兴趣大增,比一比、赛一赛,谁最先知道是谁,谁最博学。在对照信息的过程中,学习效率极高,在积累信息的同时,答案的得出毫无疑问地让学生自信满满,带着这样积极的心态,学习文章显然是高效的。

另外,课堂提问如果过于直白,便索然无味,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限制学生的思维,久而久之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我在教学中追求课堂提问的无痕化,换“直问”为“曲问”、“活问”,于无形中,在和学生交谈、质疑、辩论中,一步步引申问题、解决问题。朱熹曾说:“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特级教师钱梦龙在教《愚公移山》 解释“孀妻、 遗男”两个词语时 , 问学生 : “这个孩子帮助老愚公移山,那孩子的爸爸让他去吗? ”这样的“巧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文本的积极性, 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欣起了课堂的高潮。可见课堂上的发问是富有艺术性的。再如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提问学生:你有理解词意和句意的困难吗? 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学想学的知识。学生很有可能提到“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这一诗句。对于“沉塘坳”一词,引发学生对“沉”字的词性的探讨,在同学们的各方争论之下,越辩越明,最终认为形容词比较妥帖,它与“长林梢”中“长 ”对应 ,另外如果 作为动词 ,解释为“飘转”,那它“飘转”在浅水塘里也不现实。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仅攻破了一个理解上的难点,而且调动了积极性,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课堂提问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掌握知识, 提高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多角度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将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结合起来,实现知识的现实意义。例如:教学《马说》时,学生认识到伯乐对于千里马的重要性, 教师提问:“那么, 当今社会应该持怎样的人才观? ”学生很自然地联系自己的实际经历,有的认为:要有伯乐的发现;有的认为靠自己把握,甚至要毛遂自荐;还有的认为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在这样唯才是用的社会,有才必有用武之地。

因此,要在一节语文课上有所创新,就要在各个环节中用心设置问题,做到凡问必有所获,这样学生才乐于接受、接受得乐。

三、语言妙趣横生,吸引学生注意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 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必需的,首先语文教师本身的语言要生动、幽默、具有启发性。试想在一节语文课上,如果语文教师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在授课时宏论滔滔、妙语连珠,学生就必定如沐春风、如饮甘醇。在课堂上结合课文内容旁征博引、吟诗诵词、讲述典故。这样既拓展了学习内容,又启迪了学生思路,增强了课文学习的知识性和文学性,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注意力水平和自主学习能力较弱,他们的注意力伴随着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识活动而生,又维持这些活动继续进行。课堂上为了引起学生重视,一些教师会语气平平地说“注意……”之类的言语,有的甚至呵斥、挖苦,然而效果平平。其实这时我们应用艺术的、灵动的和智慧的语言,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习得知识。如教学《绿》时,讲到梅雨潭的美时,我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引发学生说说对梅雨潭的印象。事实证明,教师丰富的语言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可谓一箭双雕。

幽默、含蓄的语言有助于吸引学生,活跃课堂气氛。前苏联教育家斯雅特洛夫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平时授课中我力求语言幽默风趣。教学有关《四季———春天》系列作文时,我让学生描述春天,有一学生说到春天百花盛开,有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李子花、金黄的油菜花,还有满山遍野的野菊花。我笑着纠正:“我们都希望能看到你培育出的春天开放的野菊花。”一言既出,全场欢笑雀跃起来,后来的课堂一直处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之中。教师的风趣幽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出版社创新的一些思考 篇7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大众化教育和精英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两个方向, 在我国高等教育进人大众化教育阶段仍须大力发展精英教育。研究型大学一方面要发展大众化教育, 另一方面也要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哈尔滨工程大学作为一个具有“三海一核”特色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 在良好地完成大众化教育的基础上, 更应该担负起培养精英人才的重任。

1.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 高校学生的文化素质在大学的起点就具有很大差异, 学生的底蕴、特点、爱好、能力、性格、思想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如何解决不同文化基础学生的培养问题, 给研究型综合性大学提出了新的难点和挑战。我国正处于发展阶段, 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更是迫在眉睫, 而实行大众化教育, 虽然满足了大部分学生发展的一般需求, 培养了一大批广适性的人才, 但还远远不能满足优等生的需要, 对优等生的教育, 应该是在大众化教育基础上进行的更深层次、更具有创新性的精英教育。这样才能因材施教, 使每位学生能够受到更适合自己的高等教育, 顺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和身心健康的发展, 才能培养出一批具有特色的、有利于国家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2. 培养精英型人才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研究型大学的首要任务和最根本的内涵就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在“九五”和“211工程”建设中, 我校形成了以主要服务于“三海一核”,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海一核”特色的人才培养及发展目标。按照我校的全面推进以“宽口径、厚基础、倡个性、重创新”为特征的培养模式, 培养满足“三海一核”等国家战略领域需求的一流工程师、行业的领军人才和科学家, 一直是我校的培养目标, 也是自动化学院的努力方向。像我校这样以研究型大学为目标的高等学校, “应当把精英教育作为自己的人才培养理念, 下大力气通过各方面的改革和建设, 把学生真正培养成为具有中华民族精神、能为中华民族腾飞献身的‘国际化’精英人才”。

3. 培养精英型人才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专业自成立以来已培养本科生3500余人, 共有3个专业方向, 分别为“船舶控制”“运动控制”和“过程控制”。自动化专业2005年被评为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重点专业, 2008年被列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06年被评为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重点专业。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在国内有重要影响在社会上有较高声誉的专业。自动化学院拥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二级学科中“导航、制导与控制”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和国防重点学科,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导航、制导与控制”两个学科为国家“211工程”“九五”“十五”重点建设学科, 并已列入国防科工委“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规划中。目前, 学院使用多媒体手段授课的课程达到42门。6项成果获多媒体课件类校优秀成果奖, 其中一等奖2项, 二等奖4项。共有9门课程采用双语教学。正在积极扩大双语教学的范围, 形成一支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 经过3~5年的努力, 学院双语教学授课课程争取达到14门。

精英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 这正需要制订一套适合精英教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自动化学院拥有这样一批专业人才和特色学科, 必然决定着我院担负着培养精英人才的重任。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覆盖面

1. 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在建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案时, 要确定培养行业的领军人物、一流的工程师、具有深厚基础、创新潜质的科学研究人才的目标。培养方案是学生学习的理论依据, 制订一套行之有效且适合精英人才的培养方案, 是培养精英人才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学生的能力、知识、素养等全方位的培养上, 不断优化课程结构体系, 不断改革教育教学方法。

2.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

自动化学院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进行教学改革。打通专业课程平台, 拓宽学生的专业基础;优化理论教学环节, 推进教学内容及方法改革;理论联系实际, 合理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积极创造条件, 引导科研与创新活动;深入了解行业发展, 合理安排实习环节。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压缩课内教学时间, 推动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与科技发展相结合;课程组内教师按照统一的大纲授课, 但根据不同专业、不同专业方向的教学要求, 在授课过程中侧重点不同;改革教学模式;更新和完善教学技术手段;实现教考分离;学业评价。改革实验教学的模式和内容, 也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方面。

3. 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保障体系。

为了提高本科教学水平, 强化教学质量, 自动化学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通识教育与特色需求相结合, 完善专业方向设置;构建课程群 (组) , 优化课程结构与内容;坚持“三海”特色, 设置鲜明的“三海”特色课程;推进多媒体、双语课程建设, 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转变教育观念, 探索研究型教学方法;提升实践教学能力, 科学合理设计实践教学体系。重视本科教学, 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发挥科研优势, 坚持科研支撑教学;明确奖励办法, 量化激励机制;完善约束制度, 保障教学质量。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教学, 使面对学生的教师始终是最优秀的。引入竞争机制, 实行干部竞争上岗制。制订教学质量评价办法, 全面评价课堂教学。制订学生评教指标, 改善教学质量。

4. 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

科学而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对精英人才的培养起重要的推动和导引作用。精英人才培养富有创新性, 也具有不确定性, 过于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不利于学术自由和精英人才的培养。通过完善教学方法、改革考试方式、加强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激励学生科技竞赛等举措来推进精英人才的培养。

根据自动化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素质理念, 结合人才需求方向, 自动化学院针对自动化学院学生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适应环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社交能力等建立了一套全面完整的创新型人才评价体系。全面完整的人才评价体系, 为自动化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评价标准。以此为基准, 自动化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实施以来, 获得了显著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效果。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工作准备

根据我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计划及加强精英教育体系构建要求, 我院积极动员, 采取多种形式, 广泛听取意见。从2008年9月起, 就人才培养方案模式、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需求、专业方向设置、创新能力培养等多项内容, 征询院内教师、学生、企业、研究所专家、海外校友等意见。

1. 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 完善自动化学院人才培养

素质要求, 初步提出培养专业基础扎实、“三海”特色鲜明、知识结构合理的专业型人才;培养具有系统思维、协作意识、领袖性格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具有自我校正、反馈意识、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挑战自我、鲁棒素质、追求卓越的身心健康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2. 征询教师、学生意见。

召开相关讨论会近十次, 对交流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实验教学方法等内容进行深入探讨。

3. 就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需求、专

业方向设置、创新能力培养等多项内容, 信调征询海外校友、企业、研究所专家意见70份。

通过前期大量工作, 学院现已对各方反馈意见进行汇总, 并制订的详细的计划、结点布置, 力争拿出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的新版方案。

四、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工作实施

1. 征询各方意见。

根据《哈尔滨工程大学关于全面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 自动化学院认真履行“四个途径”, 征求了本专业国家专业委员会和行业协会的意见, 包括中船工业、中船重工、701研究所、航天一院、航天三院、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学会等;征求了本专业学生就业主渠道的用人单位的意见, 包括中国海洋石油工业有限公司、锦州航星集团公司、武汉三江集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大连惠康科技有限公司等;征求了本专业毕业校友的意见, 84级部分校友70人, 其中包括许多海外校友、兼职教授等;征求了本专业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的意见, 其中本科生80人, 硕士生50人, 博士生30人;并对国内部分985大学相关学科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充分的调研, 包括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征询内容涵盖:人才培养需求、学分设置比例、应覆盖知识点、需要加强、补充环节、需要强化环节、可删除环节 (课程或知识) 、外语教学环节、个人实践、动手环节、计算机软、硬件教学环节、知识结构合理性、实践教学环节评价 (实习、毕业设计) 等方面。

2. 总结反馈意见。

根据我们提出的征询内容, 院内教师、学生、校友等提出许多宝贵意见, 除了课程方面的建议以外, 还提出了许多其他方面的建议, 人才培养应该全方位、多元化, 不应局限于文化知识的培养, 很多用人单位除了关注学生的文化素质, 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召开各类教师座谈会。

召开了近十次座谈会, 包括中年教师、青年教师、老年教师、实验教学教师、优秀主讲教师、师德师风先进个人、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座谈会。交流了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实验教学方法等内容进行深入探讨, 并听取各方意见。

4. 召开教学工作会议。

结合哈尔滨工程大学教学工作会议, 自动化学院召开了学院教学工作会议, 围绕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基本原则、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等问题进行认真的研讨。

创新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应该高度重视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只重视高学历, 忽视需求量比较大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对于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会有极大的挑战, 因此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和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既是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要求, 也是教育发展的要求。高等学校在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当中, 更应该充分发挥生力军和主渠道的作用, 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工业经济的发展。

摘要:培养创新型人才, 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和发展方向。综合国力的竞争, 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中华民族能否实现伟大的复兴, 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培养出一大批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本文结合哈尔滨工程大学教学工作会议, 在强调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的同时, 就如何制订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深入探讨, 并介绍自动化学院所采取的措施以及工作计划。

关键词:创新人才,精英教育,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雷树祥.教学研究型大学精英人才培养的思考[J].科学教育论坛, 2006, (1) .

上一篇:治疗原理下一篇:局部鉴别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