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和处理方法

2024-10-23

预防和处理方法(精选12篇)

预防和处理方法 篇1

1 预应力管桩基础工程中常出现的几种问题

1.1 倾斜断裂

浅部断裂。一般断裂位置多发生在深度4~6m左右, 也有的在3m以内, 出现这种情况多数是断桩位置的上下有相对比较坚硬的土层。

深部断裂。一般断裂位置多发生在8~12m的范围内, 出现此种情况一般是地基土上部软土层较厚。

断桩的危害。断桩则为缺陷桩, 桩的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

1.2 倾斜

预应力管桩下部垂直, 上部倾斜而不断裂, 此种现象多发生在地基土上部软土层较厚的情况。桩倾斜度超过0.5%, 有的甚至达到了3%以上。值得注意的是此时桩虽然未断, 但弯曲部位桩身可能已产生较多的微裂纹。

倾斜桩的危害。倾斜桩虽然未较大裂缝, 但其承载能力已大大降低。因此当倾斜桩的倾斜度超过一定界限时必须处理。

1.3 断裂但不倾斜

预制管桩断裂, 但不倾斜多发生在接桩部位和桩箍筋间距变化处。断桩危害。为缺陷桩, 桩承载能力和耐久性降低。

2 预制管桩倾斜、断裂的处理

2.1 对倾斜、断裂预制桩的检查。

在处理前, 首先应对倾斜、断裂的预制管桩进行检查, 分别查清倾斜和断裂桩的数量、位置, 倾斜或断裂的深度, 倾斜度等数据, 具体可采取如下方法:

2.1.1 进行现场调查。

检查倾斜、断裂桩的位置、数量。2.1.2采用拉线等方法标定出建筑物轴线, 测量出每个桩偏移的平面距离, 标注在图纸上。应值得注意的是所侧得桩位偏移值不一定完全是桩倾斜原因产生, 也可能是打桩就位时产生的偏移, 测得的数据应与其它检测结果综合分析。2.1.3根据具体情况对桩进行低应变检测, 检测桩的入土深度、桩的完好性及存在缺陷的部位。如必要时应100%检测。2.1.4检测桩的倾斜度, 可将桩管内泥土挑空, 清洗干净后线锤检查, 也可在桩顶用水平尺检查后推算桩的倾斜度, 即将水平尺放平后一侧紧贴倾斜桩顶高的一侧, 另一侧则显示出桩顶高差, 此高差与桩径的比即为桩的倾斜度, 即:i=a (桩顶高差) /d (桩外径) 。2.1.5光照检查。用强光手电筒或镜片阳光反射 (天气晴朗时) 的方法检查清理干净后的桩管, 此时可以清楚地看清桩倾斜或断裂位置的深度, 测量其深度, 断裂位置往往可见有泥、水涌入桩管内。2.1.6根据基础桩设计图纸, 地质勘察报告、打桩记录、低应变检测报告及其它检查资料, 综合分析判断管桩倾斜度, 倾斜位移量, 倾斜或断裂位置与深度, 产生倾斜或断裂危害等。所检查分析的数据、桩径等资料应标注在一张图纸上, 并列出统计分析表格, 便于综合分析判断。

2.2 倾斜桩的处理

2.2.1 倾斜桩倾斜极限量值分析。

倾斜桩的倾斜量值超过允许限度值时无论桩是否产生断裂, 均应进行处理, 此时桩在承受上部荷载时将产生一个附加弯矩M, 当:

时, 桩将产生破坏, 失去承载能力。

桩的极限倾斜量值与桩型、倾斜深度、桩承载力有关, 其函数关系式为:

式中:Mk——管桩抗裂弯矩

P——承载力

e——桩倾斜水平距

i——桩倾斜度

H——桩倾斜深度

就某个工程而言, 往往桩型是统一的, 则Mk值也是固定的, 单桩设计承载力P值也是固定的, 由上述公式可以看出, 当桩管桩倾斜度i一定时, 随着桩倾斜深度H值的增加而出现e值增大, 而使管桩安全承载能力P值减小;而当管桩倾斜深度H一定时, 随着桩倾斜度i的增加而出现e值增大, 而使管桩安全承载能力P值减小。对于不满足Mk≥P×e的桩均应进行处理。

2.2.2 处理方法

倾桩倾斜超过倾斜级限量值的, 无论其是否发生断裂, 均应进行纠偏扶正处理, 将其倾斜度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纠偏扶正根据土质情况, 采取如下方法:a.较浅的 (一般2~3m内) 可以将桩倾斜反向土方挖除后扶正。b.较深的可以用钻孔取土、高压水冲取土等方式将桩倾斜反向桩一侧土取出后扶正。c.在取土前, 应在桩倾斜的反向打好地锚, 用细钢丝绳、手动葫芦将桩与地锚连接起来, 取土深度需要超过桩倾斜深度0.5~1m左右, 轻轻拉动手动葫芦, 边拉边对桩进行测量, 不可拉过。倾斜量大的桩, 应分几次拉直, 当感觉拉动手动葫芦很吃力时, 应再进行取土后再拉动手动葫芦。桩扶直后, 桩周产生的空隙用砂或碎石填实。d.对纠偏扶正的桩进行检测, 看其是否在纠偏施工中发生断裂, 如无异常可进行下步施工。

2.3 断桩的处理。

2.3.1 对经检查确认倾斜的断桩要进行纠偏扶正, 经纠偏扶正的断桩如在断裂处未发生中错位现象则多数可采取接桩处理, 少数桩因桩型 (管桩中心直径偏小) 及荷载值较大等原因不宜采用接桩法处理, 不能采用接桩处理的管桩, 只能采用补桩或其它方法处理。2.3.2对断桩的断裂状态进行分析。经低应变检测等手段检查判断断桩可能有如下几种状态:a.接桩不良而引起管桩在沉桩过程中发生断裂, 一般桩不发生倾斜, 或虽有倾斜但低应变检测断理解位置在接桩位置。此种情况需接桩处理。b.桩倾斜断裂的位置较浅, 有的深度只有3m左右。此类桩可大开挖或做护筒开挖的方法接桩处理。c.倾斜断裂桩纠偏扶正过程中, 因桩倾斜量过大等原因, 纠偏扶正后发生桩在断裂处错位现象, 此种断桩只可采用补桩或其它方法处理。d.一般倾斜断桩管桩存在的裂缝可能不是一道裂缝, 在主裂缝的上下位置可能有其它裂缝, 因此接桩时采用桩顶接桩的尝试深度 (1.5m) 不可取, 应经计算确定。2.3.3基本思路假定:a.接桩方法。将纠偏扶正的管桩中间空心部分清理干净, 把绑扎好使其造成芯桩, 并且焊有托板的钢筋笼放入管桩空心内, 浇筑砼, 养护28天后做载荷试验, 如符合承载要求, 则可进行下一步施工。采取此办法接桩, 则需要确定如下两个数据:接桩时芯桩在断裂缝以下锚入断裂缝下边一段管桩内的深度;芯桩砼的标号, 配筋量。b.基本假定及计算:假定接桩处理后, 断裂缝处原管桩不承力, 只有芯桩承力, 桩的承载力由芯桩传递到断裂缝下部的管桩。 (此种假定是偏于安全的) 。芯桩在断裂缝以下一定长度范围内形成短桩, 此短柱应满足如下要求:传力要求:依靠芯桩与断裂缝下段管桩孔壁间的摩擦将桩的承载力传给断裂缝下段管桩。满足短柱本身的承压要求。锚固长度 (h值) 的计算;h值的计算可采用此照牛腿计算法, 经实践分析, 采用经验系数法较为可靠, 可根据如下公式计算:

式中:p—桩设计承载力特征值

d—管桩空心直径 (芯桩直径)

h—芯桩锚固深度

s—芯桩与管桩空心壁摩擦力系数。根据管桩内壁粗糙程度可选定0.6~0.95。

芯桩配筋和砼强度计算。按照以上假定, 根据钢筋砼桩轴心受压公式可以确定出芯桩的配筋和砼强度值:

式中:N=2P

fc—芯桩砼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fy'—芯桩纵向钢筋抗压强度设计值;

As'-芯桩全部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

φ-芯桩的稳定系数 , 可根据值查《砼结构设计规范》选取。此处h'可 按可取。2.3.4施工注意事项:a.倾斜桩纠偏扶正后应认真检查管桩在断裂处是否发生错位, 核查方法采用光照检查、钢筋探查、线锤检查等方法检查。b.在管桩接桩下钢筋笼前, 应认真清洗管桩内壁去掉粘在管桩内壁上的泥土等杂物。并将接桩深度范围内的泥水排除干净。一般管桩内壁清洗采用高压水冲洗。c.芯桩在断裂缝上下各1.5~2m的范围内箍筋应加密;在断裂缝1.5m以上纵筋可适当减少。d.在芯桩灌注砼前, 纠偏扶正的钢丝绳拉力fÁl h’l=/d h’=-h0.5m不应放松, 芯桩灌筑砼24小时后, 再放松手动葫芦, 放松时注意观察桩是否反弹, 如有反弹应适当延长放松时间。实际操作时灌筑砼前是否可放松, 或灌筑砼后何时放松可根据现场试验确定。e.经纠偏扶正或接桩处理后的桩应做静载荷试验, 确认无疑问后方可进行下步工作。

预防和处理方法 篇2

本人是去年顺利通过二级建造师考试的考生,在今年想要为今年的二级建造师考生们一些帮助,尽一些自己的力量。我去年的二级建造师考试复习过程中,除了自己看教材复习之外,再有就是我报了103网校的班,跟着103网校的老师进行了复习,效果还是很好的。在这里我就给各位今年的二级建造师考生们带来我通过听103网校的课的过程中总结出的二级建造师考试复习资料,本文是对施工质量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知识点的总结。

2.施工质量事故的预防

(1)质量事故的预防。可以从分析常见的质量通病入手,深入挖掘和研究可能导致质量事故发生的原因,抓住影响施工质量的各种因素和施工质量形成过程的各个环节,采取针对性的有效预防措施。

(2)施工质量事故发生的原因大致有:非法承包,偷工减料;违背基本建设程序,勘察设计的失误;施工的失误;自然条件的影响等。

(3)施工质量事故预防的具体措施包括严格依法进行施工组织管理;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办事;认真做好工程地质勘察;科学加固处理好地基;进行必要的设计审查复核;严格把好建筑材料及制品的质量关;对施工人员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加强施工过程的管理;做好对不利施工条件和各种灾害的预案;加强施工安全与环境管理等。

3.施工质量事故的处理方法

(1)施工质量事故处理的依据包括质量事故的实况资料、有关的合同文件、有关的技术文件和档案、相关的建设法规。(2)质量事故应遵循事故调查、事故的原因分析、制定事故处理的方案、事故处理、事故处理的鉴定验收,提交处理报告的程序。

(3)事故处理的基本方法包括:修补处理、加固处理、返工处理、限制使用、不作处理及报废处理。

土坝裂缝的预防和处理 篇3

【关键词】土坝;裂缝; 预防;处理

[文章编号]1619-2737(2016)05-18-561

【Abstract】Although the use of reinforced concrete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widespread, but the dam in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is still very common, because the dam is formed by the accumulation of soil material, so after impoundment dam prone to cracks or leak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dam cracks.

【Key words】Dam;Crack;Prevention;Treatment

尽管钢筋混凝土的使用已经越来越广泛,但是,土坝在水利工程中还是十分常见,由于土坝是由土料堆积而成且具有一定的透水性,因此水库蓄水以后土坝容易产生裂缝或渗漏,但是,如果裂缝过宽或者渗漏量过大,就会直接危及大坝的使用和安全。因此,对土坝裂缝、渗漏必须引起注意,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土坝裂缝的成因主要是由于坝基承载力不均匀,坝体材料不一致,施工质量差,设计不够合理所致。土坝的裂缝,按照裂缝走向可分为横向裂缝、纵向裂缝、水平裂缝和龟纹裂缝。

土坝产生不同裂缝时,有关部门应该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

1. 不同土坝裂缝的预防措施

1.1 龟纹裂缝的预防措施。

及时在竣工后的坝面上及时设砂性土保护层是预防龟纹裂缝的有效措施。此外,在施工期防止坝体填土龟裂也是很重要的。填筑中断时,应在填土表面铺松土保护层。对于已经出现的龟纹裂缝则应翻松重压,以免在坝体内留下隐患。

1.2 沉陷裂缝的预防措施。

坝体沉陷裂缝的预防应该同时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减少坝体和坝基的沉陷和不均匀沉陷;另一方面是提高坝体填土适应变形的能力,此外还可以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以防止由于坝体裂缝而导致土坝出险。

1.2.1 减少坝体和坝基的沉陷和不均匀沉陷。

(1)造成沉陷裂缝的直接原因是坝体的不均匀沉陷,但是一般说来,沉陷越大,不均匀沉陷也越大,所以减少坝体和坝基的沉陷是预防沉陷裂缝的重要措施。对坝基中的软土层,应该优先考虑挖除。如果开挖困难,则可以考虑采用打砂井(对于软黏土层)或预先浸水(对于湿陷性黄土)等措施,使坝基土层事先沉陷。对于土坝坝体,根据土料特性和碾压条件,选择适宜的填筑标准之后,更重要的是在施工时必须严格控制填土质量。土坝裂缝中的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填土质量差所引起的。

(2)为了减少坝体的不均匀沉陷还应该尽可能避免坝体高度的突变。与土质防渗体连接的岸坡的开挖应符合下列要求土岸坡应大致平,不应成台阶状、反坡或突然变坡,岸坡自上而下由缓坡变陡坡时,变换坡度宜小于20°;岩石岸坡不宜陡于1︰0.5,陡于此坡度时应有专门论证,并应采取相应工程措施;土质岸坡不宜陡于1:1.5。

(3)埋在土坝下面涵管的外墙壁面和溢洪道边墙(墩)与土坝相接触的壁面,都应该有一定坡度,这样不但可以减少坝体不均匀沉陷,而且有利于涵管和边(墩)与坝体的结合处理。必须强调,在施工中要保证填土的密实度均匀,防止因漏压、欠压而造成的局部松土层。上述这些措施对于减少坝体不均匀沉陷,防止发生裂缝是十分重要的。

1.2.2 提高坝体填土适应变形的能力。填土适应变形的能力,除了取决于它的矿物成分、颗粒组成外.还与填土的含水量和干容重有关。含水量的增加,对提高填土适应变形的能力有较显著的效果。但是,含水量过高就会使填土压实困难,沉陷增加。因此、控制坝体的填筑含水量、使之略高于塑限含水量,对于减少和防止出现裂缝来说是有效的。在可能发生裂缝而又难于检查发现的部位,如混凝土防渗墙或涵管的上部等处,可用塑性较好、适应变形能力较强的土料填筑。

1.2.3 必要的安全措施。土坝裂缝小,危险性最大的是横向裂缝和内部裂缝。为了防止因出现这些裂缝而导致土坝出险,需要采用一些必要的安全措施,如;在土坝与其他建筑物或岸坡接合处,适当加宽防渗体的厚度;采用刺墙、截水环或结合槽,以延长渗径,都是很有必要的。在可能发生裂缝的部位,应适当增加防渗体下游反滤层的厚度,以防止因反滤层破坏而导致土坝山险。

把土坝做成拱形,不但可以减少土坝的横向裂缝,而且可以保证土坝与岸坡良好的接合。

2. 土坝裂缝的处理

处理坝体裂缝首先应根据观测资料判断裂缝类型和部位、裂缝产生的原因,按不同情况进行处理。

非滑坡性裂缝处理方法主要有开挖回填、灌浆和两者结合等方法。开挖回填是处理裂缝最彻底的方法,适用于位置不深及防渗体面上的裂缝;灌浆法适用于裂缝较多或坝体内部裂缝的情况;开挖回填与灌浆相结合的方法适用于由表层延伸至坝体一定深度的裂缝。

2.1 开挖回填法。

(1)对于防渗体心墙顶部或斜墙表面的干缩裂缝在处理时需清除表土层,然后按原设计土料分层夯实,使其干容重达到设计要求;对于均质坝表面干裂且缝深小于0.5m的裂缝,只用泥浆封口,这类小缝浸水后可以自行闭合。

(2)贯穿性横向裂缝会顺缝漏水、有使坝体穿孔,造成溃坝的危险采用开挖回填,进行彻底处理。开挖回填法具体如下。

2.1.1 裂缝的开挖。

(1)为探清裂缝的范围和深度,在开挖前可先向缝内灌入少员石灰水,然后沿缝挖槽。缝的开挖长度应超过裂缝两瑞1m,深度超过裂缝尽头0.5m,开挖的坑槽底部的宽度至0.5m,边坡应满足稳定及新旧回填土结合的要求。坑槽开挖应做好安全防护工作,防止坑槽进水、土壤干裂或冻裂,挖出的土料要远离坑口堆放。

(2)对贯穿坝体的横向裂缝,开挖时顺缝抽槽,先挖成梯形或阶梯形(每阶以1.5 m高度为宜,回填时逐级消除阶梯,保持梯形断面),并沿裂缝方向每隔5~6m做一道结合槽.结合槽垂直裂缝方向,槽宽1.5~2.0m,并注意新老土结合,以免造成集中渗流。

2.1.2 处理方法。

(1)梯形楔入法。适用于裂缝不太深的非防渗部位,如图(a)所示。

(2)梯形加盖法。适用于裂缝不太深的防渗斜墙和均质土坝迎水坡的裂缝,如图(b)所示。

(3)梯形十字法。适用于处理坝体和坝端的横向裂缝,如图(c)所示。

2.1.3 土料的回填。

(1)回填的土料要符合坝体土料的设计要求。对沉陷裂缝要选择塑性较大的土料,含水量大于最优含水量的1%~2%。回填前,如果坝土料偏干,则应将表面湿润,土体过湿或冰冻.则应清除后再进行回填,便于新老土的结合。回填时应分层夯实,土层厚度以0.1~0.2m为宜。要特别注意坑槽边角处的夯实质量,要求压实厚度为填上厚度的2/3。回填后,坝顶或坝坡应覆盖30~250 cm的砂性土保护层。

(2)对于缝宽大干1cm,缝深超过2m的纵向裂缝亦需开挖回填处理。但应注意,如缝是出于不均匀沉降引起,当坝体继续产生不均匀沉降时,应先把缝的位置记录下来,采用泥浆封口的临时措施,待沉降趋于稳定时,再开挖处理,因为这类缝在开挖回填处理中还会被破坏,故应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以防人身安全事故发生。当挖槽工作量大时,可采用打井机具沿缝挖井。小型土坝采用此方法比较切实可行,井的直径一般为120 cm,两个并圈搭接30 cm,在具体施工中应先打单数井,回填坝体;之后打双数井,分层夯实。

2.2 充填灌浆。

充填酒浆法就是在裂缝部位用较低压力或浆液自重把浆液灌入坝体内,充填密实裂缝和孔隙,以达到加固坝体的目的。

2.2.1 孔序布置。

灌浆前应首先对裂缝的分布、深度及范围进行调查和探测,调查了解坝体施工时坝体填筑质量,以及蓄水后坝体的渗漏及裂缝状况和发展过程。对于表层裂缝,通常在每条主缝上均需布孔,该孔应布置在长裂缝的两端、转弯处、缝宽突变处、裂缝密集处及各缝交汇处。但应注意,灌浆孔不宜靠近防渗斜墙、反滤体和排水设施,以及测压管的滤水管段,要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通常不小于3m),以防浆液填塞及串浆发生,使排、滤水设施不能正常工作。在用灌浆法处理内部裂缝时,要根据裂缝大小、分布范围及灌浆压力大小而定。一般采用灌浆帐幕式布孔,即在坝顶上游布置1~2排,7L距由疏到密,最终孔距以l~3m为宜,孔深应超过缝深1~2m。

2.2.2 灌浆压力。

(1)灌浆压力是保证灌浆效果的关键。灌浆压力越大,浆液扩散半径也越大,可减少灌浆孔数,并能将细小裂缝充填密实,同时浆液易析水,灌浆质量好。但是,如果压力过大,也往往引起冒浆飞串浆,裂缝扩展并产生新的裂缝,造成滑坡或击穿坝壳、堵塞反滤层和排水设施,甚至人为地造成贯穿上、下游的集中漏水通道,威胁上坝安全。因此,灌浆压力的选择应在保证坝体安全的前提下,通过试验确定,一般灌浆管上端孔口压力采用0.05~0.3MP;施灌时灌浆压力必须由小到大,逐步增加,不得突然增大,灌浆过程中,应维持压力稳定,波动范围不得超过5%。同时.采用的最大灌浆压力不得超过灌浆孔段以上的土体重量。允许最大灌浆压力可按下式估算。

p=KγH

式中:P为允许最大灌浆压力,KPa;K为系数,对砂质土取0.1,壤土取0.15,黏土取0.2; γ为灌浆孔段以上土层容重,可采用14~16KN/m3;H为灌浆孔段埋藏深度,m。

(2)在实际工作中,灌浆压力要逐步增加。每次增加压力以前,必须争取在该压力下达到吃浆量0.5L/mm左右,至少持续10min。灌浆压力可用灌浆机(泥浆泵)或重力法取得。采用重力灌浆时,泥浆桶可以放置在附近山头或在坝顶搭架,但应保证浆捅的泥浆面至灌浆管入口的高差不小于10m。采用灌桨法处理裂缝时,港桨压力常需进行现场试验。“长时低压”灌浆,一方面可保证浆液在缝中的充填效果;另一方面又不使裂缝因压力过大而展开。许多单位通过灌浆实践,提出来用低压灌浆的观点,建议孔口压力控制在0.05MPa左右。为了保证低压灌浆的效果,可以在浆液中加入适量的水玻璃,改善桨液的流动性。

2.2.3 灌浆浆液。

灌浆浆液一般采用人工制浆,对于灌浆量大的工程,也可采用机械制浆。对浆液要求流动性好,使其能灌入裂缝;析水性好,使浆液进入裂缝后,能较快地排水固结;收缩性好,使浆液析水后与土坝结合密实。常用的浆液有纯黏土浆和水泥黏土浆两种。

2.2.3.1 纯黏土浆。

(1)多用于浸润线以上坝体裂缝的充填,如用于浸润线以下时,长时间不易凝固,不能发挥灌浆的效果。其用黏性土作材料,一般黏粒含量在20%~45%为宜。如黏粒过多,土料黏性过大,浆液析水慢,凝固时间长,影响灌浆效果。浆液的浓度,在保持浆液对裂缝具有足够的充填能力条件下,稠度越大越好,根据试验, 一般采用水土重量比为1︰1~1︰2.5),泥浆的比重一般控制在1.45~1.7。

(2)为了改善泥浆的黏度和增加浆液的流动性,增强灌浆后的初期强度和加快泥浆的初凝时间,驱赶和毒杀危害堤坝安全的小动物(如白蚁、猪等),有时需添加一定量的附加剂。目前,我国普遍采用渗入化学药剂,如水玻璃、杀虫剂,如可在浆液中渗入1%~3%干料重的硅酸钢(水玻璃)。

2.2.3.2 水泥黏土浆。

(1)其为土料和一定比例的水泥混合搅制而成。存土料中掺入10%~30%土料重的水泥后,浆液析水性好,可促使浆液及早凝固发探效果。注意水泥核和员不能过大,否则浆液凝固后不能适应土坝变形而开裂。

(2)水泥黏土浆灌入坝体裂缝后会很快初凝,可用在浸润线以下坝体裂缝的充填。但混合浆会因水体滤失及体积收缩而浆面下沉,并导致固结后浆体中产生细小水平缝。水泥黏土浆固结后其密度比纯泥浆小,且与坝体结合情况不如纯泥浆好,故灌桨法处理裂缝时较少采用,而主要用于坝身与刚性建筑物接触部位以及堵塞漏洞。

2.2.4 灌浆与封孔。

(1)灌浆时应采用“由外向里,分序灌浆”和“由稀到稠,少灌多复”的方式进行。采用少灌多复可以使浆体形成疏密相间和颗粒粗细相间的木纹状构造,提高充填密实及防渗效果。第一次潜入的浆液,泥浆向坝体排水固结时,纫粒的流动性大.随水挟带渗入坝体孔隙,其结果即在缝内及侧壁形成固结的由胶体黏粒组成的透水性小及微密的薄黏土层。第二次灌浆时.泥浆又从尚未固结的原泥浆浆脉中冲出,形成第二次黏粒向侧壁运动,在缝内细粒向第一次堵缝的粗颗粒渗吸,细粒在析水过程中形成两性胶状的弱透水带并进而形成疏密相间的木纹状浆脉,这对防溶极为有利。

(2)存设计压力下,灌浆孔段经连续3次复灌,不再吸浆时,灌浆即可结束。在浆液初凝后(一般为12h)可进行封孔,封孔时,先应扫孔到底,分层填入直径2~3cm的干黏土泥球,每层厚度一般为0.5~1.0m,然后捣实。均质土坝可向孔内灌注浓泥浆或灌注最优含水量的制浆上料捣实。

2.2.5 灌浆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雨季及库水位较高时,由于泥浆不易固结,一般不宜进行灌浆;灌浆工作必须连续进行,若中途必须停灌,应及时洗清灌孔,并尽可能在l~2h内恢复灌浆;灌浆时应密切注意坝坡的稳定及其他异常现象,发现突然变化应立即停止灌浆,分析原因后采取相应处理措施;灌浆结束后10~l5d,对吃浆量较大的孔应进行一次复灌,以充填上层浆液齐凝固过程中因收缩而脱离坝体所产生的空隙。

参考文献

[1] 俞衍生. 中国水利百科全书﹒水利管理分册.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预防和处理方法 篇4

1 计量监督站现状

计量监督站作为计量纠纷的主要调解部门, 处在交接矛盾的第一线, 责任十分重大。

目前计量监督站的基本情况是:

(1) 原油外运工作量大, 满负荷运行, 计量监督全程监控, 任务繁重;

(2) 接油用户繁杂, 多数用户属中石化系统, 不同系统和用户之间可能存在误解;

(3) 运输方式多样, 既有铁路运输, 又有公路运输, 不同运输方式导致误差数额不一致;

(4) 用户距离远, 周转环节多, 信息反馈时间长, 亏损节点难以认定;

(5) 大罐计量交接, 人为因素干扰较大;

(6) 监督方不具备行政性、权威性, 难以及时、有效处理计量纠纷。

2 计量纠纷原因分析

2.1 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调研

从计量纠纷的现象上看, 主要用户反映:一是含水超标;二是计量不准。暴露出计量监督现场在过程控制、管理和监督等方面深层次的问题。在排除掉硬件设施、交接方式和政策导向因素影响, 舍弃用户在运输周转过程中造成的亏损因素影响的基础上, 必须重点就计量监督现场引起计量纠纷的原因进行剖析, 力争找到症结所在。

2.2 现场引起计量纠纷的主要原因

(1) 交接协议签订滞后, 内容不具体, 规定欠细化;

(2) 交接方式滞后, 人为因素干扰较大, 监督不易到位 (如实际操作中的检尺看尺) ;

(3) 交接过程存在简化程序现象 (如后尺做前尺、比重参照) ;

(4) 对标准理解不同 (如化验摇样) ; (5) 信息沟通不对称;

(6) 接方驻站人员业务不熟练、跟踪不到位;

(7) 监督人员业务素质低, 现场不能及时发现问题;

(8) 现场出现问题协调不及时, 权威不足, 小情况酿成大问题。

2.3 造成的后果

(1) 影响原油正常交接。特别是在油田库存高位运行时, 用户以计量纠纷为由拒绝接油, 影响原油外销。

(2) 延误资金结算。用户拒绝在原油交接凭证上签字, 直接影响结算, 是原油销售业务最感棘手、最觉头疼的问题。

(3) 影响上下游关系。用户在现场和事后反映非常强烈, 多次到站进行查询交涉;或者来函反映计量不准的问题。

(4) 歪曲长庆形象。计量纠纷引起股份公司高层关注。

(5) 计量监督站点工作被动, 监督站员工屡受批评。

3 解决计量纠纷频发的主要对策

计量纠纷本质是利益纠纷。作为计量监督方, “计量就是计钱、监督就是监钱”。计量纠纷频发既失去了部分市场, 也损害了油田形象, 通过重点分析引起计量纠纷的原因, 查找监督不利的问题, 反思自己的工作, 必须采取解决计量纠纷频发的主要对策。

3.1 练好内功, 强化站点规范管理

(1) 加强劳动组织。坚持安排2人当班, 1人盯现场, 1人整理、汇总和上报数据。

(2) 明确工作责任。当班发生计量纠纷, 当班现场协调、处理、登记和上报。

(3) 完善监督制度。结合“五型班组”创建工作, 健全各项制度。

(4) 严格工作程序。按照监督流程, 盯紧11个关键控制点, 实施实时、全过程监控。

(5) 重视基础工作。填好3项标准记录, 取全取准各项基础资料。

(6) 坚持岗位练兵。重点学习国标和交接协议, 不断提高业务素质。

3.2 关口前移, 督促交接双方签好交接协议

(1) 交接协议到期前, 督促双方尽快洽谈, 按期签订协议, 防止事后合同。

(2) 交接协议签订过程中, 根据用户不同情况, 对容易引起计量纠纷的条款详加规定。

(3) 协议履行过程中, 在监督现场督促交接双方严格执行协议条款, 出现计量纠纷以协议规定调解, 确保交接协议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4) 计量纠纷发生和调解过程中, 有意识的引导交接双方认真学习、加深理解、心中牢记协议的基本条款。

3.3 坚持原则, 督促输油站按期鉴定计量器具

(1) 督促输油站分批标定大罐容积, 初步解决罐体误差不平衡的问题。

(2) 按月检查计量器具标定证书, 及时进行登记, 做到心中有数。

(3) 及时与用户沟通计量器具检定情况, 减少偏见和误解。

3.4 严格程序, 加强现场监督

(1) 现场操作必须全部严格按照标准执行。人员持证上岗、器具标定合格、环境整洁卫生。

(2) 各项操作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各个环节和步骤三方确认, 遇有异议坚决推倒重来, 重新检尺、取样、化验, 杜绝省略、简化程序的问题发生。

(3) 交接凭证三方签字确认, 交接完毕交接三方加锁控制。

3.5 立足现场, 积极有效化解纠纷

(1) 出现计量纠纷时, 及时约请交接双方, 进行沟通协调, 力求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解决问题, 立足在现场和基层化解, 防止小情况酿成大问题、现场沟通变成高层谈判。

(2) 交接双方协调难以一致时, 坚持立足现场解决问题, 必要时要求交接双方所有程序进行重复, 直到双方同时确认。

(3) 遇有重大计量纠纷, 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 并做好记录。

(4) 现场处理计量纠纷, 注意调整好坐姿, 既要维护油田公司权益, 又要考虑用户的正当要求, 力求公平、公正。

(5) 认真登记纠纷台账, 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在计量纠纷的协调过程中提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3.6 积极反映, 创造条件逐步改变交接方式

根据交接现场的实际情况, 通过各种渠道, 积极向上级反映, 改变交接方式, 变大罐交接为流量计交接。

4 主要启示

(1) 关口前移、预防为主是减少计量纠纷的前提条件。必须统筹兼顾, 使计量监督工作前后延伸, 把交接协议签订和计量器具标定作为计量监督重要的前期工作, 逐项抓好落实。

(2) 严格交接标准和程序、规范监督细节是减少计量纠纷的关键环节。必须把省略、简化、反转程序作为反违章的重要内容, 从严过细做好工作。

(3) 积极有效化解纠纷、立足现场解决问题是减少计量纠纷的重要补救性措施。必须把与用户的事前沟通、事中协调、事后理解重点解决好。

(4) 强化站点规范管理、不断提高员工素质是减少计量纠纷的根本保证。必须抓紧抓好员工的教育、培训和岗位练兵, 真正成为业务专家, 切实提高调解的权威性。

预防和处理方法 篇5

主讲人:刘志明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在校园中,校园欺凌事件时常发生,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在威胁与暴力来临之际,首先告诉自己不要害怕。要相信邪不压正,本文是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的建议以及预防措施,让我们一起预防校园欺凌,共创和谐校园吧!

一、校园欺凌事件存在的原因

1、家庭防线的失守。很多农村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一些人许多年才回家一次,孩子的教育无人过问。从学校情况来看,出现问题的孩子超过80%来自单亲或类似单亲的家庭。一方面,家庭结构失能,使得孩子在成长中缺少关爱和教导,另一方面,一些家庭虽然看起来美满,家长对孩子也充满关爱,但由于教育理念和方法存在问题,也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消极影响。一些家长这种明显走偏的观念,不仅使孩子遇到问题时倾向于用暴力方式解决,同时也让校园里一些原本稀松平常的“磕磕碰碰”,被上升到不可调和的程度。

2、社会不良风气侵蚀渗透。现在的社会上,经常能够看到相互偶尔触碰就会引爆无休无止的争吵,甚至为一点小事就大打出手。目前市面、网络上的大量小说、游戏都包含色情、暴力情节,处于青春期的学生非常容易受到影响。甚至连一些热门幼儿动画片里也开始出现“暴力美学”,这些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导致他们极易因盲目模仿、追求刺激而产生暴力冲动。十多岁的孩子正是表现欲和模仿能力最强的时期,如果不加以限制,很多孩子就会不自觉模仿从网络上接受的信息。此外,当前社会上“一夜成名”“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也影响着校园。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不会被追究刑事责任,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也只有8种严重犯罪才会追究刑事责任。由于年龄原因,很多孩子实施校园欺凌却不会受到惩罚,这也容易使他们形成“藐视法律”的心态。当前社会应提高对包括校园欺凌在内的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重视程度,做好预防工作,避免这部分孩子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二、校园欺凌事件建议

1.治理校园欺凌,应遵循事前预防和事后惩戒相结合的原则,在强化家庭的监护责任,净化社会风气,加强未成年人品德、法制、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还应完善相关法规,为校园撑起保护伞。2.严守法律底线 加大矫治力度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反映出我国在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处理制度建设方面,存在一定滞后和不足。孩子们不懂法、对法律缺少应有的敬畏,这说明法制教育没有落实到位。在现有法律框架下,未成年人出现严重不良行为,对其负有监护和教育责任的家长、学校并未承担相应责任。在监护人方面,虽然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不满14岁的未成年人出现严重不良行为,父母会受到公安机关的训诫。如果未成年学生因欺凌行为而被送到青少年法院,父母也要一起进入司法程序;如果法官认定孩子欺凌行为与父母不法行为(如吸毒、酗酒)有关,法官可以把孩子的监护权转移到寄养家庭;如果父母管教不当,法官会要求父母上训导课程,学习如何合法管教子女;如果子女的欺凌行为造成他人受伤,父母必须承担相应民事赔偿责任。针对当前校园欺凌低龄化的趋势,可以考虑适当降低完全不负刑事责任的年龄。

3.对于已经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相应的惩戒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对未满18岁的校园欺凌涉案者,法院可以辅导警告等方式处置。但如果后果严重且施暴者有前科,即便是未成年人涉案,也可以当做成人刑事案件审理,按成人标准定罪量刑。

4.法制教育也至关重要。在校园法制教育层面,学校应提高对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把法制教育摆在和其他学科同等重要的位置。同时,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确定教育内容,形成一套完整的法制教育体系。应把中学生法制教育列入教学大纲,作为学生的必修课,并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律实践,如案例教育、法官指导模拟法庭等。通过法制教育进课堂,普及法律知识,形成对法律的敬畏,使青少年养成遵纪守法、恪守社会规范的行为习惯。

三、校园欺凌的预防与措施

1、通过各种形式开展专题教育

①国旗下讲话,向学生宣讲什么是校园欺凌、校园欺凌的危害,并告知学生如何预防方法及发生校园欺凌的紧急应对。

②主题班会,通过主题班会深入开展讨论、分析“面对校园欺凌,我们该怎么办?”。

③ 通过“家校沟通平台”加强宣传教育和家校联系。④ 专题讲座,邀请派出所、司法所、法院或法律顾问来校开展专题讲座,进行宣传教育,让学生了解校园欺凌的危害及后果。

⑤ 召开教职工会议,组织教职工集中学习对校园欺凌事件预防和处理的相关政策、措施和方法。

2、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①及时制定《实施方案》,指导预防校园欺凌的宣传教育和校园欺凌应急处理;

②保卫处及时制定《“校园欺凌”应急处置预案》,明确相关部门、相关人员 “校园欺凌” 处置的职责。

③校长、分管副校长组织校行政人员参加专题会议,学习《行政人员值班制度》,明确职责,强化责任意识,做到“谁当班谁负责”、“谁首接谁负责”,杜绝相互推诿、不闻不问、甚至听之任之的现象。做好应急处置和汇报。如情况紧急,可直接向当日总值班或校长汇报,在当日总值班或校长指导下进行应急处置或报警;如情况失控,紧急联系校园安保人员,第一时间进行隔离、疏散,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和恶化;如发生人员伤害,视情况可先报120并组织紧急救护,后汇报。

3、加强预防,防患与未然。

①加强行政值班和校园巡查工作,重要时间(早上上学、中午午休、放学后至晚自习前、晚自习后)、重要场所(操场、食堂、校园、宿舍楼、教学楼)的巡逻和查看,并做好相关记录。②督促学校安保人员加强校园巡视,采购巡视记录仪;加强对安保人员的培训考核,将巡视的频率和发现、制止突发问题纳入考核和奖惩。

③加强学校督导人员督导和巡视,对发现的苗头性问题及时上报保卫处和学工处。

④要求班主任利用加强家校沟通和联系,发现苗头问题及时提醒,并共同教育。

⑤向学生公布学校 “校园欺凌”救助电话。

⑥利用教职工会议、班主任会议、校行政会议等加强宣传教育,明确全体教职员工的全员育人职责和要求。

⑦充分利用心理咨询室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疏导,发现校园欺凌的苗头或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跟进解决,防止事态恶化。

预防和处理方法 篇6

【关键词】巷道冒顶;压力集中;冒顶空洞;接顶封闭

0.前言

巷道冒顶煤炭自燃火灾是煤矿井下特定环境中煤炭自燃的一种内因火灾。它发生的先决条件是巷道冒顶的产生。巷道冒顶在巷道施工中随时都可能出现,这些冒顶大都出现在有大量风流通过的巷道,且有支撑物的掩护;因而巷道冒顶煤炭自然火灾较其它内因火灾有更大的隐蔽性和危险性,也比较难以选择合适的灭火措施。巷道冒顶煤炭自燃发火灭火方法的选择要根据火区发展的程度,巷道冒顶的具体形状和具体环境进行确定。

1.巷道冒顶形成原因

巷道冒顶空洞是形成巷道冒顶煤炭自燃发火的必要条件。巷道冒顶空洞的形成主要与巷道施工质量、地质构造等有关。

(1)地质构造处易发生冒顶。在巷道施工过程中遇到断层、褶曲等地质构造时,由于过断层的方法处理失当,往往留下少量的三角顶炭(图1)。这些顶炭受压后冒落,形成巷道冒顶空洞。在过断层时,根据断层走向如能正确掌握过断层的方法将巷道穿至或穿过断层线,然后沿煤层施工巷道则可以避免巷道冒顶空洞的产生。

图1 三角顶炭示意图

(2)大倾角煤层中施工巷道易发生冒顶。在倾角较大的煤层中施工巷道时,使用传统的支护方式如拱形、正梯形支护时,棚梁上的三角顶炭受压后形成巷道冒顶。

2.巷道冒顶煤炭自燃发火原因分析

2.1巷道冒顶处多裂隙的残煤为发火创造聚热条件

容易发生巷道冒顶的地点一般来说矿山压力都特别显著,在巷道施工完毕后,煤体原有的压力平衡被破坏,造成局部压力集中。在巷道支撑物不完好的情况下,压酥的煤体一部分冒落,剩余的部分残煤在矿压作用下产生大量裂隙,且冒落空洞表面不规则,增加了与空气的氧化接触面积,为氧化聚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2冒顶空洞存在连续供氧条件

连续供氧是煤炭自燃发火决定性的因素之一,而巷道冒顶空洞内残煤的供氧方式和其它内因火灾相比有其特殊性。一般供风巷道的冒顶空洞,存在着以下两种连续供氧方式:

(1)冒顶空洞内残煤氧化后,温度升高、与冒顶下方巷道内气温有一温差,使其间产生微量热风压。巷道中低温空气气流在热风压的作用下,自然流向冒顶空洞的顶部,为连续供氧创造了条件。热风压直接用下式计算

hr=Zr△T/T

式中Z——巷道冒顶空洞高度;

r——巷道中的空气重率;

△T——巷道冒顶空洞上下温度差;

T——巷道中的空气温度。

由上式可知,热风压的大小与冒顶深度有关,与冒顶空洞上下两端的温差有关。冒顶愈深,温差愈大,热风压愈大,由此产生的风量愈大。由上式也可看出,在冒顶深度一定的情况下,热风压的大小直接与冒顶空洞上下两端的温差有关,而冒顶点存在时间愈长,冒顶点聚热愈多,则热风压也愈突出。

(2)巷道中呈紊流状态运动的风流,其空气分子不断撞击冒顶空洞内的空气分子,空洞内的空气分子获得能量往顶部依次传递,这就是所谓的扩散通风,也是冒顶空洞连续供氧的主要方式。

3.巷道冒顶煤炭自燃发火的预防

由前述可知,巷道冒顶空洞是造成顶部煤炭自燃发火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巷道施工或使用过程中及时正确地处理所产生的冒顶是预防巷道冒顶自燃发火的关键。冒顶煤炭自燃火灾的处理有以下几种方法。

(1)接顶封闭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巷道冒顶范围小且冒落高度不深的情况。具体做法是用水泥板封堵,上面用黄泥、砂浆等不燃性材料密封、充填。

(2)改变形状法。这种方法主要是根据扩散通风的原理,利用改变巷道冒顶空洞的形状,有意识地增强巷道冒顶空洞的扩散通风能力,使冒顶顶部氧化产生的热量被及时带走,不致于造成聚热发火。具体做法是将冒顶区域与巷道接触部分修成光滑的弧状,使巷道中的风流易于往冒顶顶部扩散。这种方法适合于巷道冒顶不深且冒顶范围较大的巷道冒顶点。

(3)导风法。利用适当的导风设施,如木板、风障、金属风筒等将风流引入巷道冒顶点,使冒顶点氧化产生的热量及时排出。这种方法适合于冒落范围不大但冒落高度较大的情况。

4.巷道冒顶煤炭自燃火灾的处理

巷道冒顶煤炭自燃火灾的处理方法多种多样,但如何保证火区处理得迅速、有效,往往要根据冒顶火区的着火程度、火区面积、冒顶空洞形状等具体情况作出具体选择。

(1)卸顶法。卸顶法是处理冒顶煤炭自燃火灾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具体做法是用长把工具将高温燃烧的残煤卸掉,消除冒顶空洞中的可燃物,然后结合插管喷水将火灭掉。这种方法适合于着火时间短、着火范围不大且巷道冒顶不深的情况。

(2)插管注水法。根据水能吸热的物理特性,直接将高压水管插入冒顶火区直接进行喷水灭火。在残煤明火灭掉之后,水在冒顶空洞中的高温作用下,蒸发产生蒸汽,在煤体表面形成水膜,阻止氧气和煤的接触,并排出冒顶空洞中的氧气,达到降温灭火的目的。

(3)打钻注水法。在巷道冒顶比较深,冒顶范围大,火源点具体位置不能确定,而采取了上述两种方法均不能达到灭火的目的情况下,利用岩石电钻在冒顶点附近,从不同角度向冒顶火区的顶部,两侧打钻孔插管注水。岩石电钻打眼时可能将钻孔打人冒顶区,而冒顶区的钻孔短时间内容易造成垮孔,无法插管。所以钻孔尽量打在冒顶火区的顶部和两侧,距火源保持0.5m左右。由于具体着火位置不能确定,因而打钻也不可能一次成功,须在不同位置,不同角度多打钻孔方能奏效。

隧道坍方的预防和处理 篇7

1. 隧道坍方发生的主要原因

坍方发生的原因是很多方面综合形成的, 但综合分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地质条件不良, 设计定位不合理, 施工方法不当等。

1.1 地质条件不良

1.1.1 隧道穿越不稳定的软弱地层:

如饱含水分的黏土层, 泥沙夹砾石的堆积层, 风化极严重的岩层和断层破碎带, 呈流沙状的松散土层等。

1.1.2 遇到断层、溶洞、裂隙褶曲或软硬相差悬殊的岩层分界处。

1.1.3 由于地下水 (溶洞、暗河等) 的破坏, 促使岩层稳定性降低等等。

1.1.4 从岩体结构分析, 坍方与岩体结构之间有着一定的关系:

松散结构最不稳定、则容易发生坍方。

1.2 设计定位不合理

由于勘测设计中掌握现场地质资料不够详实, 不能正确估计到特殊和不良地质条件的存在, 以致把隧道设在不应该穿越的位置, 结果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发生坍方。

1.3 施工方法不当

施工时对地质条件认识不足或缺乏全面的分析研究, 因而选择了不正确的施工方法。主要表现在:

1.3.1 没有先修好明洞和洞门就抢先进洞。

1.3.2 施工方法不适应地质条件或地质条件的变化, 又未

采取相应的措施, 也没有进行超前地质预报和及时进行围岩量测。

1.3.3 在施爆中其爆破参数没有按审批的方案进行控制, 震动过大而导致坍方。

1.3.4 由于支护不合理或支护后受震动损坏未及时加固。

1.3.5 由于施工安排不当, 开挖后未及时按设计参数进行支护、二衬而引起坍方。

1.3.6 第一次坍方处理不及时或处理方法不当而引起的第二次坍方。

从以上原因分析来看, 地质条件不良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情况, 只要勘测单位在选线时, 认真仔细地对现场进行调查取证, 从而找到正确的对策, 使设计定位合理, 施工单位严格按上级审批的方案精细操作, 就可避免或尽可能减少坍方的发生。

2. 坍方的预防

对待坍方应坚持“以防为主”的原则。因为坍方一旦发生, 即使处理十分及时和圆满, 也要消耗相当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影响工程进度。若处理不当, 将遭受更大的损失, 还可能留下隐患。所以隧道施工前应该根据设计文件及现场调查的情况, 编制符合现场施工实际的应急预案, 做到防患于未然。

施工前应对设计所提出的地质材料进行详细分析了解, 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 弄清楚施工中的重难点, 找到可能发生坍方的地段, 从而确定适当的施工方法, 并制订出相应的防坍措施和准备有关的机具、物资及设备。

进洞前应首先做好洞口段工程, 使进洞后的施工无后顾之忧。进洞应严格遵循:管超前, 严注浆、先排水、短开挖、弱爆破、强支护、勤量测、早衬砌的原则, 步步为营、稳扎稳打, 稳中求快, 工序紧跟。严禁单工序突进, 必要时应采取分段顺序的作业方式:

2.1 管超前:在隧道进出口端应采用大管棚超前支护开挖, 确保洞口开挖时围岩的稳定。

2.2 严注浆:

利用大管棚和超前小导管周边预留的注浆眼, 按照一定的配合比和压力, 把水泥浆注入管棚管周边的岩体, 使岩体固结、封闭成环, 待水泥浆与岩体完全固结后方可开挖。

2.3 先排水:

施工前, 应首先研究分析地下水的来源及其活动时坍方有影响和影响范围的程度, 然后进行排水。排水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2.3.1 对地表水源的处理, 及时修筑排水沟和截水沟, 使地表水不致渗入隧道施工范围内。

2.3.2 采用超前地质钻孔探水。

爆破作业时, 应对掌子面前方进行钻孔探查, 详细探明掌子面前方是否有地下水、溶洞、暗河等, 以便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2.3.3 在工作面采用井点法降水。

2.4 短开挖:

尤其是Ⅳ、Ⅴ级围岩应缩短施工环节, 二衬紧跟支护, 支护紧跟开挖。有必要时, 还应采取双侧壁导坑开挖法, 施工速度要快, 以减少围岩的暴露时间。

2.5 弱爆破:

避免围岩受震松动而造成坍方, 可采用低威力炸药、密布眼、钻浅眼, 并严格控制装药量。

2.6 强支护:

按照设计及围岩变化情况, 及时进行喷锚支护, 防止围岩裸露时间过长, 加速围岩应力的释放, 使围岩失稳而造成坍方。

2.7 勤量测:

除对地表下沉量测要掌握地表位移是否过大, 下沉速度是否稳定, 是否应及时对隧道结构采取补强措施外, 还要重视和加强洞身施工时监控量测工作, 随时掌握隧道净空位移是否过大, 收敛速度是否稳定, 以便对结构的安全度做出正确的判断, 确保安全施工。

2.8 早衬砌:

应在初期支护基本稳定之后, 应及时施做二次衬砌, 应力求不间断地紧跟开挖和支护。

3. 坍方的前兆

除了应采取上述一些措施外, 施工过程中还应根据掌子面 (掘进面) 的围岩情况勤观测、多分析。坍方从表面上看, 好像是突然发生的, 其实它和其它事物一样, 其质变是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才发生的, 并且在量变的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征兆, 只是因洞内施工紧张、光线昏暗或噪音过大而忽略这些征兆而已, 所以认为坍方这种质变是突如其来的。围岩的变形破坏总是有个由小到大的过程, 过程中会出现提前征兆:

3.1 当隧道拱顶围岩裂隙中出现粘尘或洞内无故而发现粉尘飞扬时, 就有可能是发生坍方的前兆。

3.2 隧道拱顶部位不断掉下小石块或岩层的裂隙且逐渐扩大, 较大的石块相继掉落等现象时, 说明即将发生坍方。

3.3 当发现初期支护吃力, 或钢架变形增大, 甚至发出响声时, 说明围岩压力增大, 即将有坍方的可能。

3.4 当看到干燥的围岩突然出水, 或原有的地下水突然增多, 都应引起高度的警惕。

3.5 在断层处的流水突然由清变浊, 不久之后又由浊变

清, 且水量增多, 这说明开始流清水, 是断层破碎带内充填物起着过滤作用;水流变浊, 说明充填物融解后被水带走, 这时起已存在坍方的危险。

3.6 本来滴水的位置是固定的, 突然滴水位置来回移动, 表明围岩在逐渐变形, 其变形达到一定程度后就可能坍方。

3.7 初期支护表面出现明显的纵横交错的裂纹, 说明围岩压力逐渐增大, 有可能失稳坍方。

3.8 拱脚附近的初期支护水平收敛率大于0.

2mm/d, 或拱顶下沉量大于0.1mm/d, 并有继续增大的趋势时, 说明围岩仍在变形, 处于不稳定状态, 如不及时采取加固补强措施, 很有可能坍方。

4. 坍方的处理

一旦发生坍方, 首先必须详细调查坍方的范围和现状, 以及坍方后围岩的地质结构, 坍方的周期以及坍方的初步原因和地下水情况, 迅速地慎重地制定出处理方案。然后利用坍方的间隙突击支护, 防止坍方继续扩大, 并加固未坍的地段。坍方的处理可遵循和“治坍先治水“的原则进行。

4.1 小坍方的处理:

小坍方是隧道施工中比较常见的情况。由于坍体规模不大, 可直接观察坍穴情况和摸清坍体的可能补给来源, 因此一般利用坍塌间歇的空隙, 抓紧支护住坍穴和坍方口, 并在渣上架设临时支撑, 然后清除坍体, 边清边换成正式的支护, 并紧跟后续的工序。这种处理坍方的方法就叫“小堵清”。

4.2 大坍方的处理:

因坍方体把拱顶堵塞, 不但不能支护坍顶, 而且一般连坍穴的形状和大小也无法查明, 因此坍方处理时是不允许先清渣的, 往往是随清随坍, 可能还造成坍方迅速扩大, 而只能用“箍穿”的办法。所谓“箍”就是首先抓紧坍方端部的支护加固和衬砌工作, 防止坍方发展延伸;所谓“穿”就是用先护后挖的方法, 在坍体内用小导坑穿过, 再紧跟后续工序。

4.3 通顶坍方的处理:

通顶坍方是大坍方的极端情况, 尤其在洞口浅埋的土质地段、土石结合部位以及堆积形成的破碎地段等很容易出现。若遇到这种情况, 除按前述大坍方的处理方法抢险之外, 首先应在地表陷穴范围增加适当的支撑箍紧陷穴口, 以防继续坍塌;其次在地面陷穴周围开挖排水沟, 将地表水从排水沟排出不致灌入陷穴;第三用粘土 (或水泥砂浆) 将陷穴周围的地表裂缝填塞密实, 防止地表水从裂缝进入使坍陷进一步扩大, 最后在坍穴口的上面搭设临时防雨棚, 防止雨雪灌入坍陷体。

4.4“治坍先治水”:

水是隧道施工的大敌, 它冲刷、软化、溶解某些围岩, 使地质条件迅速恶化, 特别是在断层破碎带, 堆积层和风化严重的地段, 其破坏作用尤为明显。这些地方本来就容易发生坍方, 而恰恰又是地下水最容易活动的场所, 很多施工的有水隧道就说明了这一点:一般坍方地段多半有水, 水的活动助长坍方的发展。因此总结以往的经验就是“治坍先治水”。

4.5 坍方地段的衬砌与回填:

坍方地段的衬砌应视坍穴的大小, 围岩的地质情况定。因为坍方段是围岩压力比较复杂的地段, 所以应建议设计单位根据坍方情况对原衬砌类型进行加强, 进一步提高衬砌承受外部 (坍体) 荷载的能力。坍方地段衬砌背后应及时回填密实, 衬砌以外的部分, 在确认无安全隐患的前提下, 可用浆砌片石全部填实, 不留空隙, 否则应采用注浆的方式填实坍穴。

卡钻的预防和处理 篇8

1 粘附卡钻的预防与处理

1.1 粘附卡钻的预防

(1) 合理设计钻井液密度, 在保证平衡地层压力的情况下, 尽量降低钻井液密度, 以降低钻井液静液柱压力与地层孔隙压力之间的压差, 实现近平衡压力钻井。油井压差1.5~3MPa, 气井压差3.5~5MPa。

(2) 搞好地层压力监测工作。根据地层压力系数和钻井液密度的附加原则随时调整钻井液的密度值, 达到近平衡钻井。

(3) 保证钻井液性能稳定良好, 低失水, 低密度, 低固相, 低含砂, 低粘度。

(4) 钻井液性能要坚持勤测量, 勤观察, 勤维护。每班至少应做全套性能一次, 处理加入药品时要按循环周均匀加入, 加量不得过猛。

(5) 搞好钻井液净化工作, 正常钻进循环钻井液时, 保证直井钻井液含砂量低于0.3%, 定向井深井含砂量低于0.2%。

(6) 钻进时必须有足够大的钻井液上返速度, 在直径3llmm井眼排量不小于50升/秒, 直径216mm井眼不低于30升/秒。

(7) 在易卡地区或易卡井段, 钻井液中加入无萤光润滑剂2~5%或加入2~3%塑料小球, 以降低泥饼的摩擦系数。

(8) 钻具在井内时应经常活动, 一般情况下钻具在井内静止时间不得超过3分钟。复杂井段应不停地活动。活动钻具的方法应以上提下放为主, 结合转动, 每次上下活动范围不少于4米, 转动不少于10圈, 同时注意定点转动不可时间过长。

(9) 若井下钻具无法活动时, 深井可将钻具重量的2/3以上压在井底。2500米以内的浅井应将钻具的全部重量压在井底。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应设法用人力或液压大钳试转动钻具, 并尽可能地保证钻井液循环。

1.2 粘附卡钻的处理

(1) 发生粘附卡钻以后, 要及时果断处理。在钻具和设备的安全负荷内, 大幅度上下活动或转动钻具。大幅度上下活动时应停止循环, 防止钻具刺漏。

(2) 当活动钻具无效等待其它方法解卡时, 为防止卡点上移, 应超过卡点钻具重量的拉力活动钻具, 并且每次上提下放不应在同一拉力上, 以免钻具受力集中造成疲劳折断。

(3) 粘附卡钻发生后, 应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 选择不同的解卡办法, 并应迅速组织施工。

(4) 浸泡解卡法:

该方法是通过注入一定量的油基泡液或清水、饱和盐水循环, 以便软化或溶解泥饼, 达到解卡的目的。

(5) “U”形管解卡法:分别把钻柱内和环空各当作U”形管的一翼, 通过向钻杆内注入轻质液体或气体, 然后有控制地排放, 使环空的钻井液液面下降, 从而达到降低压差和解卡的目的。

(6) 套铣倒扣法:当上述方法均不能解卡时, 采用套铣倒扣法, 即利用大直径厚壁铣管下入井眼直接破坏泥饼, 并通过循环带出泥饼、岩屑等卡钻物, 可以解除各种原因引起的卡钻。所选用的铣管尺寸必须能够套入鱼顶, 并在铣管与被卡管柱之间留有足够的间隙。由井眼的具体条件决定铣管的安全长度。

2 垮塌卡钻的预防和处理

2.1 垮塌卡钻的预防

(1) 及时注意对岩屑的分析, 如发现上部地层岩屑突增, 及时提醒司钻和值班干部, 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2) 严格控制钻井液失水量, 中压失水不大于5m L, 高压失水不大于15m L, 减少钻井液中的自由水对泥页岩的表面水化程度, 防止泥页岩吸水后水化膨胀坍塌。

(3) 对地表的砾石层和埋藏较浅的坍塌层, 可使用高粘切钻井液, 使坍塌物能悬浮带出, 保证井下正常。

(4) 对地层倾角大, 构造应力大, 断裂破碎带, 应适当上调钻井液密度, 增加钻井液柱对井壁的侧压力。

(5) 钻井液性能调整需在钻开垮塌层之前进行, 钻开过程中不能大幅度调整, 补充的钻井液应与井内性能一致。

(6) 严防污水, 雨水浸入钻井液。

(7) 正常起钻每3-5柱灌满一次钻井液, 若起钻拔活塞, 应及时正灌, 分段循环。

(8) 严格控制起、下钻速度, 减小激动压力, 防止井垮。

2.2 垮塌卡钻的处理

(1) 钻进中如果发现掉块增多, 应坚持原排量循环, 切忌停泵, 按循环周0.02提高钻井液密度和适当提高钻井液粘度, 直到井壁稳定为止。

(2) 若遇严重井垮, 应边灌钻井液边组织人员强行起钻。

(3) 起钻中发现钻井液从钻具返喷严重, 应及时接方钻杆循环, 调整钻井液性能, 待井下情况正常方可继续起钻。

(4) 起钻遇卡不得超过原悬重50k N, 下钻遇阻不能超过100k N, 否则应接方钻杆循环划眼直到上下活动畅通无阻。

(5) 若因地面未灌好钻井液造成井垮卡会钻, 可采用下击或地面震击解除。

(6) 若因井漏, 地层压力大于液柱压力造成的井垮卡钻在震击无效时, 采用套铣倒扣方法解除。

3 钻头泥包的预防与处理

3.1 钻头泥包的预防

(1) 按照设计要求调整好钻井液性能, 搞好钻井液净化工作, 努力控制钻井液含砂量低于0.5%。

(2) 在上部软地层应适当增加钻井液排量, 保证排量达到设计要求的上限值。

(3) 根据地质提供的岩性情况, 合理选择钻头类型, 上部软地层应选择铣齿自洗式钻头类型。

(4) 钻进时应时刻注意钻时、泵压变化, 若岩性未变钻时增高, 泵压逐渐下降, 可能井下短路循环, 严重时将钻头泥包。

3.2 钻头泥包卡钻的处理

(1) 发现钻头泥包后, 根据地层情况, 可采用多划眼, 减少钻压, 提高转速, 降低钻井液粘度, 保持或加大排量的方法解除泥包。

(2) 起钻时必须随时注意指重表的变化, 遇卡不得硬拔, 循环甩掉泥包。

(3) 起钻时井口灌不进钻井液或外溢, 应分段接方钻杆正灌, 每起钻2—3柱灌满一次。

(4) 若起钻遇卡, 处理不当将钻具卡死, 可利用井下下击器或地面震击器解除。

(5) 当震击无效时, 可将钻头处泡油, 减小钻头与井壁的摩阻, 然后利用震击器解除卡钻。

(6) 一旦泡油, 震击无效, 可采用套铣倒扣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王静.石油钻井事故的统计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 2012, (06) [1]王静.石油钻井事故的统计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 2012, (06)

[2]郝海瑞.卡钻事故的常见处理措施[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2 (81) [2]郝海瑞.卡钻事故的常见处理措施[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2 (81)

[3]杨崇光.粘附卡钻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J].西部探矿工程, 2006 (01) [3]杨崇光.粘附卡钻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J].西部探矿工程, 2006 (01)

产后胎盘滞留的预防和处理 篇9

1 胎盘滞留的原因和种类

1.1 胎盘剥离但不能娩出, 本组有8例由于产科原因, 常见于①胎盘剥离不全, 第三产程压出胎盘的方法不当;②子宫收缩乏力或腹壁松弛无力使已剥离的胎盘滞留;③膀胱充盈、盆腔肿块, 使剥离胎盘受阻于宫腔内;④胎盘嵌顿:多因使用麦角新碱或催产素后宫缩强烈, 使子宫下段形成狭窄环, 已剥离胎盘阻于子宫痉挛性狭窄环上不能排出;或粗暴按揉子宫使子宫收缩不协调, 局部收缩过强而使子宫体与下段之间形成狭窄环使胎盘嵌顿于宫腔。

1.2 胎盘不能完全剥离, 见于胎盘粘连或植入。本组7例患者, 3例有1~3次刮宫史, 2例有流产史, 2例曾中期引产。说明多次刮宫史或宫腔感染使子宫内膜生长不良或完全阙如, 胎盘绒毛穿入子宫壁表层或穿入子宫壁肌层内。完全粘连与植入者因未剥离而无出血;部分胎盘粘连或植入因胎盘部分剥离、部分未剥离致子宫收缩不良, 已剥离面血窦开放发生出血。

2 胎盘滞留的预防和处理

2.1 主张加强计划生育指导、生殖保健服务, 严格产前检查, 减少引流产次数。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 减少不必要的子宫瘢痕形成。助产前应检查膀胱是否充盈, 如发生充盈而不能自行排尿者, 应行导尿以防尿潴留使已剥离的胎盘嵌顿于子宫内。

2.2 胎儿娩出后切忌在胎盘尚未完全剥离时用手揉挤子宫、拉脐带致胎盘部分剥离而出血或拉断脐带, 甚至造成子宫内翻;或盲目使用麦角新碱, 引起子宫峡部异常收缩, 出现痉挛性狭窄环导致胎盘嵌顿。胎盘多在胎儿娩出后10 min内剥离, 医生应严密观察胎盘剥离征象。一旦剥离则嘱患者增加腹压或助产医生在腹壁轻轻按摩子宫底, 出现子宫收缩时, 将左手拇指置于宫体前方, 其余四指置于宫体后方, 顺着产道轴将子宫体轻轻向下推, 右手牵拉协助胎盘娩出。如牵拉娩出困难, 阴道检查出狭窄环, 此时不要刺激子宫, 待宫口收缩间期松弛时再娩出。

2.3 胎儿娩出后10 min~15min未出现胎盘剥离征象, 尤其是有流产、刮宫史患者, 助产医生应高度怀疑胎盘粘连或植入。临床观察发现第三产程超过10 min者, 产后出血发病率会明显增加, 此时应立即采取人工剥离胎盘术。

3 胎盘滞留的处理

本组15例患者, 14例人工剥离胎盘后, 积极行子宫收缩剂、按揉子宫等治疗, 患者情况良好, 子宫收缩好, 出血少。1例胎盘植入患者行子宫切除术。

3.1 人工剥离胎盘①若检查发现宫颈内口较紧者, 应肌注阿托品0.5 mg及哌替啶100 mg.在重新消毒会阴、更换无菌手套及敷料后, 右手沿脐带经阴道手指并拢呈圆锥状伸入宫内找到胎盘边缘, 手背向宫壁侧, 手掌向胎盘母体面, 手指并拢以手掌尺侧缘缓缓将胎盘从边缘开始逐渐自子宫壁分离, 另一只手在腹部按压宫底。胎盘完全剥离方可取出胎盘并立即注射子宫收缩剂。动作必须轻柔, 避免暴力强行剥离或用手指抓挖子宫壁导致穿破子宫。②胎盘娩出后, 应仔细检查胎盘是否完整, 胎盘边缘有无血管断裂, 防止胎盘或副胎盘、胎盘小叶残留于宫内而引起出血。如发现有残留者可行钳刮或刮宫术, 术后应用宫缩剂与抗生素。③如发现宫壁与胎盘间没有界限或胎盘与子宫壁牢固粘连, 应考虑胎盘植入。此时绝不可强行剥离胎盘, 避免用力牵拉脐带和按压子宫, 以免发生失血、休克、子宫内翻和破裂, 更不可分块钳夹胎盘, 造成难以制止的出血。

3.2 植入胎盘的处理①坚持保留生育功能者,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出血情况, 可酌情考虑将胎盘留置于宫腔内, 给甲氨蝶呤 (MTX) 50 mg im, 1周后重复应用1次。胎盘部分性植入, 在积极输血、输液加强宫缩同时, 徒手剥离胎盘, 尽量清出残留胎盘组织, 大刮匙搔刮宫腔, 出血活跃处可吸收线“8”字缝扎, 血压正常者给垂体后叶素稀释后多点注射, 纱布填塞宫腔压迫止血, 24 h~48 h后取出, 必要时可结扎双侧子宫血管, 经以上处理后出血多能停止。1周后复查B超, 如仍有胎盘组织残留, 给MTX 50 mg im或米非司酮25 mg, 1次/d口服, 一般多在4周内排出。以上患者产后均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纠正贫血, 宫缩剂加强宫缩, 加强对症支持治疗, 注意阴道流血量, 防治晚期产后出血。②手术疗法, 无生育要求或者出血汹涌, 已经发生休克的患者, 应在输血、补液支持抗休克治疗同时积极采用手术切除子宫为宜。经阴道分娩者, 由于难以判定胎盘植入的面积和深度, 如考虑为胎盘植入, 经大量宫缩剂及宫腔填塞纱布等处理无效时, 在补液的同时应尽早开腹行子宫切除术。

甲氨蝶呤是抗代谢类化疗药, 属叶酸类似物, 妊娠时滋养层细胞对其的抑制作用十分敏感。甲氨蝶呤抑制滋养细胞增生, 破坏绒毛, 使胚胎组织坏死脱落吸收而免于手术[1]。米非司酮是孕酮拮抗剂, 能阻止孕酮与子宫内膜孕激素受体的结合, 直接引起蜕膜缺血、变性而脱落[2]。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15.

预防和处理方法 篇10

关键词:建筑物,沉降量,特征,强度,荷载

建筑物荷载不仅使建筑物地基产生压缩变形,而且由于基底压力扩散的影响,在相邻范围内的土层也将产生压缩变形,这种变形随着相邻建筑物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当地基的压缩性很高,两建筑物之间距离较近时,常常造成邻近建筑的倾斜或损坏。因此需要从相邻建筑物的强度、刚度、结构类型、地质情况、荷载大小等方面进行分析,对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处理方法。

1 相邻建筑物地基产生沉降的外因

影响相邻建筑物地基沉降的因素很多,如:相邻建筑物上部荷载的差异、结构形式、自身刚度、强度、稳定性、使用年限、基础形式、建筑类别、土层性质的不同等都是引起建筑物地基产生不均匀沉降的因素,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具体分析。这里只讨论新建房屋对原房屋的影响。

建筑物的荷载是通过基础传给地基,在地基土层中引起附加应力,附加应力具有扩散作用。在地面下某一深度的水平面上各点附加应力不相等,在均布荷载合力作用线(即基底中心线)上应力最大,两侧逐渐减小;距地面愈深应力分布范围愈广,在同一垂直线上的应力随深度加大而减小。应力扩散是相邻地基产生不均匀沉降的外因,但不论其应力多大,只要原建筑物抵抗变形的能力强,就不至于损坏。因此,原有房屋自身具有足够的刚度、强度和稳定性是房屋不被破坏的内因。

附加应力的大小取决于地基与基础的相对刚度、荷载大小及分布情况,基础埋深和土的性质以及施工时间间隔等多种因素。因此,新建房屋对原房屋地基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是荷载大小和地基土的性质。

2 相邻建筑物地基产生沉降的内因

1)地基压缩层厚度h相差悬殊,或软弱土层厚薄变化大。

2)地基土的压缩模量Es相差悬殊。

3 相邻建筑物地基产生沉降的变形特征

建筑物地基的变形特征分为沉降量、沉降差、倾斜、局部倾斜4种。它们的作用分别是:沉降量特指基础中心的沉降量,主要用于计算独立柱基础和地基变形较均匀的排架结构柱基的沉降量,也可预估建筑物在施工期间和使用期间的地基变形量。若沉降量过大,势必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例如会导致室内外的上下水管、照明与通讯以及煤气管的连接折断,使得污水倒灌、雨水积聚,室内外交通不便。

沉降差指同一建筑物中相邻两个基础沉降量的差值。主要用于计算框架结构相邻柱基的地基变形差异。如建筑物中相邻两个基础沉降差过大,会使相应的上部结构产生额外的应力,超过限度时,建筑物将发生裂缝、倾斜甚至破坏。

倾斜特指独立基础倾斜方向两端点的沉降差与其距离的比值。主要用于多层或高层建筑和高耸结构物的倾斜值控制。若建筑物倾斜过大,将影响正常使用,遇台风或强烈地震时危及建筑物整体稳定,甚至倾覆。

局部倾斜指砖石砌体承重结构沿6 m~10 m内基础两点的沉降差与其距离的比值。主要用于计算砌体承重墙因纵向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倾斜,如建筑物局部倾斜过大,往往使砖石砌体承受弯矩而拉裂。

由变形特征的作用,就可以根据不同的结构形式,确定如何控制它们,由控制值的大小确定建筑是否安全和对相邻建筑物的影响。规范对建筑物的地基变形允许值做了专门规定,参见GB 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表5.3.4。

4 沉降量的计算

建筑物的沉降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通常,一般建筑物在施工期间随着荷载逐渐增加,地基土压缩下沉,当工程竣工时完成的沉降量,对于砂土可认为其最终沉降已完成80%以上,对于其他低压缩性土可认为已完成最终沉降的50%~80%,对于中压缩性土可认为已完成20%~50%,对高压缩性黏性土可认为已完成5%~20%。因此,根据相邻建筑物的预估沉降量已完成情况可以计算出新旧房屋下的附加应力所引起的沉降及其相互影响。

规范规定,计算地基变形时,应考虑相邻荷载的影响,其值可按应力叠加原理,采用角点法计算。地基的最终沉降量取决于基底附加应力P0,基础底面各层土的压缩模量Esi,基底下各层土厚度Zi及平均附加应力系数αi,αi-1。不难看出,各层土的平均压缩模量Es越大,沉降量越小;基底附加应力P0越小,沉降量越小。因此,相邻地基沉降影响大小取决于两建筑物的最终沉降量的大小。

5 防止地基有害变形的措施

1)新旧建筑物基础保持一定距离。

当房屋建造在软弱地基上时,相邻建筑物由于考虑地基变形而产生相互影响,后建的建筑物基础应与邻近建筑物基础保持一定距离,其最小值见表1。

2)加强上部结构对地基不均匀沉降的调整作用。

在上部结构里设置封闭的圈梁与构造柱,加强上部结构刚度;将超静定结构改为静定结构,以加强对不均匀沉降的适应性。当新旧房屋基础之间只设沉降缝时,一般低层办公、住宅房屋若地质均匀,持力层地耐力标准值fk≥80 kPa~100 kPa,地基沉降量很小,只需加强相邻最外一开间房屋刚度,地基可不作加固处理;多层办公、住宅房屋若地质均匀,持力层地耐力标准值fk≥120 kPa~180 kPa,地基沉降很小,只需加强相邻最外一开间房屋刚度,地基可不作处理;否则,应处理地基或调整新旧建筑物的距离,建议采用悬挑基础或灰土挤密桩加固处理。但应注意:当旧建筑物的刚度小、稳定性差时,应先加固旧建筑后再进行新建房屋的施工。

3)减小附加应力。

a.上部结构采用轻质材料,则可减小基础底面的接触压力P;b.当地基中无软弱下卧层时,可加大基础埋深d。

4)

桩基础适用于软弱地基处理,但应考虑群桩效应和桩基下软弱下卧层的验算。

5)悬挑基础:

当地质情况或旧建筑物自身条件不满足上述要求,两楼之间又不允许留距离时,应采用悬挑基础的方式解决,如条基加挑梁或筏基加挑梁,不论是哪一种悬挑方式,都必须先满足变形和强度的要求,地基净反力必须满足Pmax≤1.2 f的要求。

如果地基强度不满足上述几条要求可根据不同情况采用局部加强的处理方法。

参考文献

[1]沈国桂,刘立峰.建筑结构适应地基变形的措施[J].山西建筑,2006,32(6):106-107.

昏迷患者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篇11

关键词昏迷患者并发症预防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5.172

昏迷患者是很多疾病垂危阶段的共同临床表现,也是各科常见的急症之一。由于患者的意识丧失、感觉、运动和反射等功能的障碍,在昏迷状态下,如防治措施不当,会发生多种并发症。轻者加重病情,重者终身留残,甚至死亡。因此,护理人员必须认真观察病情,对昏迷的并发症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护理,提高抢救的成功率,现将常见并发症的防治措施分述如下。

急性呼吸道梗阻

窒息:由于昏迷患者各种反射减弱或消失,口腔内分泌物或呕吐物被吸入而引起。

舌后坠:因舌根后坠阻塞咽喉通道,致呼吸道完全或部分梗阻。防治措施:务必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取侧卧位,仰头时头侧向一方,及时吸出口腔内分泌物,如出现舌后坠用舌钳拉出,紧急情况下可先行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切开。

褥疮

由于昏迷患者大脑皮层高度抑制,致全身代谢营养及各种生理功能都受到影响,又长期处于某一被动体位,皮肤受压特别是皮下脂肪,骨骼突出以及血流较差的部位最易发生褥疮。防治措施:病情许可应及早翻身,每2小时1次,对受压部位的皮肤用红花酒精作按摩。若病情较重,不宜翻动的患者,可轻轻将手伸向患者受压部位进行按摩。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床单平整清洁无皱。若已发生,应按各期褥疮进行及早处理。并在骨骼突出处给予软垫等减少受压。

感染

口腔感染:昏迷患者吞咽发射迟钝或消失,口鼻腔分泌物积聚,易引起细菌或真菌感染。

呼吸道感染:由于昏迷时呼吸中枢处于抑制状态,喉头分泌物积聚,呕吐物误吸等,发生坠积性肺炎等引起。防治措施:重视口腔清洁,加强口腔护理,每天用2%苏水擦洗口腔2次,若有真菌感染可涂制菌霉素甘油。有口腔溃疡可擦锡类散,必须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定时翻身拍背,利于体位变动促进气管内分泌物排出或便于吸引,吸引时动作要轻,保证其有效性,勿损伤黏膜。

肺水肿、静脉炎

昏迷患者心动功能差,多因大量或快速增加血容量不能代偿而发生急性右心衰或肺水肿。因痛觉丧失,刺激性液体及药物对血管本身,皮下组织都有刺激,久之会造成不同程度的静脉炎。防治措施:控制输液滴速,一般20~40滴/分,并根据病情不断调整。掌物药物的性质、浓度,对有刺激的药物,切忌外漏,避免对血管损害。此外,保证患者的肢体处于功能体位,协助患者作被动运动、维持肌肉的收缩功能,从而保持肢体关节的正常活动。

柱钢筋移位的预防和处理 篇12

1 柱中纵筋移位的原因

(1) 柱中纵筋与箍筋绑扎不牢, 在浇注砼时使个别纵筋产生移位。

(2) 柱中纵筋与模板上口固定不牢。在浇注砼时使外伸纵筋产生整体移位。

(3) 梁柱节点内钢筋较密。柱子纵筋被挤压而造成柱中外伸钢筋移位。

(4) 振动棒接触钢筋, 钢筋被振动而移位。

(5) 施工中被碰撞或其它人为原因造成。

2 预防措施

(1) 对于柱子的延伸钢筋要绑扎一定数量的箍筋, 绑扎要牢靠或适当的点焊。

(2) 在模板上口上方安装支撑以保持纵筋位置正确;绑扎合适的垫块以防止钢筋骨架发生整体移位。

(3) 封模前和浇注砼前, 对柱中钢筋进行一次检查和校正, 对移位的钢筋进行纠正。

(4) 砼浇筑时安排钢筋工跟班配台作业, 及时校正复位。

3 钢筋移位后的处理措施

当砼成型后发现钢筋移位, 应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部位分别加以处理, 一般砼柱中钢筋的移位≤40mm, 且不超过柱短边的10%者, 属于一般性移位, 否则, 应按严重移位对待。对移位租严重的钢筋的处理, 应会同设计人员研究处理措施。

3.1 一般性移位的处理措施

(1) 移位较小的柱筋采用较平缓的办法倾斜复位, 以使其处于正常承力传力的状态。

(2) 移位较大但仍属于一般性移位的柱筋, 尤其是柱中角部钢筋, 在楼面部位进行搭接, 可将上部搭接钢筋下端弯成直钩, 咀增加锚固长度, 而后进行焊接。直钩的长度一般取300mm~400mm, 直钩放置在箍筋范围内。

(3) 对于在楼面以上不进行搭接的直通钢筋, 一般性移位的处理办法是, 将移位的柱筋平缓地倾斜复位, 再在该筋原位增设一根同规格、下端带直钩的钢筋, 柱角上的钢筋处理的恰当与否很重要。

新增设钢筋的上端与平缓复位的原筋焊接.下端钢筋弯折处增设规格相同的横向短筋施焊, 若这种短筋位于柱角时, 宜弯成直角, 每边肢长为300mm~400mm。此种处理可使短筋与增设的纵筋焊牢以增强锚固作用, 并要求与其它有关纵筋焊牢, 使增设的钢筋有效地发挥作用, 同时增设的钢筋也弥补了空缺纵筋的位置有利于箍筋绑扎。

3.2 严重移位钢筋的处理

当钢筋移位过大时, 该部位柱的有效截面受到严重削弱, 影响了柱的承载能力, 可采用栽筋的方挂加以纠正, 即在纵筋的正确位置机械成孔, 插进新立钢筋, 灌凡环氧树脂、建筑胶或其它胶结材料胶结, 类似于加层钢筋生根的处理方法。当采用上述方法有困难时, 在征得设计单位的同意后, 可采用增大截面的方法进行补强, 从而解决移位钢筋的复位问题。

4 钢筋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变形和受力特点

工程实践中, 现浇钢筋在竖向荷载下的变形和受力特点, 取决于主粱、次粱与板的相对剐度, 板格所处位置, 恒荷载、括荷载的大小和活荷载的最不利布置形式。工程实践中被为常用的含2根次粱3×3跨多区格双重井字形楼板 (多跨单向或双向板也有相通之处) , 各块楼板按所处位置可分为中间格楼板、边格楼板、角格楼板。每块楼板以主粱、次梁为界又可划分为若干板格。虽然次梁作为植的支撑会对板形成局部加强, 但楼板的变形在主梁跨度范围内仍然保持一定的整体性, 即窄板格的变形并非因为次粱的存在相互独立, 而是彼此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板格所处位置不同, 蛰形与受力特点不同。当次梁与主梁的相对线刚度之比越小时, 主梁支座处与次梁支座处的板面负弯之比越大。原因是次粱对板的约束已由剐性较铰立座转化为柔性更大的弹性铰支座, 板的次粱弹性钮支座的柔性卸去了次粱对板的部分板面负弯短, 轻加给了板的跨中和主粱支座处板面。同一格板各叶角以及不同位置格板各个角的顿面变形与受力。阳板格处位置不同而不同。在设计中依据抗弯承载王计算板的支座上部负弯矩钢筋面积后, 在构造上, 主梁的支座处板面的负弯矩, 按计算结果宜适当增加即支座的竖向刚性越大, 板的负弯矩钢筋增加相应越大。

上一篇:云计算安全问题分析下一篇:零件的工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