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级制度(共12篇)
评级制度 篇1
金融市场的本质之一是对信用的经营与管理, 而信用风险又是最大的风险之一。由美国次贷危机肇始的金融危机以将这一规律昭示得淋漓尽致。其间信用评级机构的饱受各界的质疑, 甚至被当作次贷危机的罪魁。2009年的伦敦G20峰会也将信托评级机构监管作为重要的共识。从我国金融市场的持续发展而言, 也亟需对信用评级机构及其监管制度加以反思与完善。
1信用评级机构的市场准入问题
当前各界人士呼吁要将信用评级机构纳入金融机构监管的范围。其背景是信用评级机构在传统上处于金融监管范围之外。美国信用评级机构被司法界认为是出版商, 而享有宪法保护的言论自由权。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处于“宽松式”状态。主要为金融产品提供服务的评级机构并非金融机构, 仅需要进行普通的工商登记即可开展评级业务。但信用评级作为金融产品标准的制订者、金融产品的增信人和金融机构的咨询方, 事实上正越来越紧密地参与到金融市场的运作之中。因此有必要对信用评级机构实施市场准入制度。具体有两个方面:一是专业人员的资质要求。信用评级作为一种典型的知识密集型行业, 一定的技术人员力量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保证了充分的技术力量储备, 再结合先进的且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评估方法和分析模型, 才能对评级对象所蕴含的各种机遇和潜在的风险给予充分的分析考量, 才有可能给市场出具较为可靠的评级报告。二是对评级机构的资金实力有一定要求。由于信用评级结果对参评企业在融资成本和融资便利程度等方面有着直接的影响, 这就使得企业在参加评级的过程中总是存在着通过各种手段取得高等级评价的“寻租”动机。因此必须对评级机构要求相应的资金实力, 使其产生足够高的违约成本预期。
2信用评级机构的商业模式问题
信用评级机构商业模式的问题主要是评级收费对象的问题。目前, 国际上多数评级公司采用的是发债主体付费的商业模式, 该商业模式因其本身内含的利益冲突受到了一定的质疑, 质疑的焦点就是该种商业模式是否会导致评级信息的不公正甚至是虚假评级。采用金融产品发行主体付费的商业模式的合理之处在于:发行主体会给评级机构提供一些发债主体未来的战略布局、投融资规划等信息, 这有利于评级公司作出预见性的评级服务。但是采用这种“你付费我替你评级”的方式, 难免带来利益上的冲突, 如何保证对投资者服务的公正、公平是个问题。
不过采用投资者付费的商业模式也会存在问题。首先在操作性上很难把握, 比如哪些投资者应该付费、如何付费、谁来选择评级机构等。即使操作性的问题解决了, 也会存在利益冲突。就投资者而言, 希望在发债之前评级级别越低越好, 这可以保证他能以较低的价格买入, 而买入之后他又会希望评级结果是高的, 有利于他所持票券价格的上升。还有一种政府付费的方式也在讨论中。其实, 这种方式也有利益冲突, 比如在经济下滑的时候, 政府也很有可能不希望评级机构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降级方式, 因为这样做的结果是会增加企业的融资难度和成本, 进而引起市场和社会的波动。
只要有服务和收费, 就会有利益冲突。存在利益冲突本身是正常现象, 最主要的是评级机构是否有一套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以保证评级过程的独立、公正。
3信用评级机构的行为规则问题
保障信用评级机构“独善其身”, 发挥其第三方中立主体的作用, 主要应在三个方面把关:独立性、专业性和透明性。
首先加强评级机构的独立性。应当保证市场人员与评级人员的绝对分离;应当保证评级人员以及市场人员的抱酬与特定评级对象以及评级项目结果没有任何的联系;应当要严格信息保密制度;应当严禁员工参与评级相关市场的交易行为。
其次, 增强评级机构的专业性。应当对评级报告的撰写与审查建立严密的程序和机制, 确保评级报告的质量与分析的深度;应当确保评级行为的合规性, 确保评级作业程序的标准型和客观性。
再次, 强化对评级机构信息披露的要求。应当强化评级过程、评级方法、数据来源等信息的披露要求, 这也是次贷危机给世界信用评级行业带来的重要启示。目前的我们的管理制度中只提出了评级结果公布制度, 并没有评级方法和过程的信息披露要求。这使得市场各方无法充分评判监督评级机构评级质量。应当强制要求评级机构披露评级过程、基本方法和数据来源;以及强制要求评级机构披露与评级对象存在的各种关系, 及其可能对评级结果的客观性产生的影响。
就我国目前评级市场及其监管现状来看, 要保证评级的独立性、专业性和透明度, 除了评级机构的自我约束和内部控制外, 重要的是要强化金融管理机关将其纳入专门监管范围, 从而确保其评级产品的公信力。
4信用评级机构的法律责任问题
评级机构的法律责任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违法行为的认定, 二是违法的后果。
评级机构违反的认定的第一步是关于违法事实的确认。此次金融危机中, 美国三大评级机构倍受责难, 不少专家认为其存在违法, 但最终并未被法院认定。原因在于评级机构是否违法并不在于评级内容是否偏离实际, 而在于评级机构是否遵循法定的程序。只要评级机构自身能够证明自身按照程序运作, 即使结果不符后来的事实, 也应视为合规。
判断评级机构是否存在主观故意或过失是认定其违法的第二步。由于评级技术性很强, 相关信息收集较难, 因而应主要根据评级机构与被评级对象之间的利益冲突的事实, 以过错推定和是否尽到合理披露义务作为评级机构承担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评级机构违法后果, 可以参照《证券法》第223条规定, “证券服务机构未勤勉尽责, 所制作、出具的文件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的, 责令改正, 没收业务收入, 暂停或者撤销证券服务业务许可, 并处以业务收入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 撤销证券从业资格并处以3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在该条基础上进行补充完善, 对于违规机构、人员处以民事、行政乃至刑事责任。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 欧美等国今日呼吁对评级机构加强监管的基础是评级机构的市场化机制已较为成熟。我国评级机构尚处于初级阶段, 因此他山之石也需慎用, 要未雨绸缪, 但不可矫枉过正。
摘要:信用评级机构作为提供金融产品评判标准的机构, 有必要纳入金融监管体系。美国金融危机暴露出在信用评级机构监管方面的弊端。我们应在引以为戒, 在市场准入、商业模式、行为规则和法律责任等方面完善监管体系。
关键词:信用评级,金融市场,监管制度
参考文献
[1]SEC.Financial Oversight of Enron:The SEC and Private-Sector Watchdogs[EB/OL].Report of the Staff to the Senate Commit-tee on Government Affairs Oct.8, 2002.
[2]植凤寅.信用评级机构行为准则和监管制度亟待完善[J].中国金融, 2009, (12) .
[3]罗培新.后金融危机时代信用评级机构法律责任之完善[J].法学杂志, 2009, (7) .
评级制度 篇2
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评级,是正确了解和掌握设备状况,及时发现和消除设备缺陷,保证设备经常处于完好状态的重要措施之一。为使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做好设备的检查评级工作,特制定本制度。
1.凡属在用的(包括备用的)生产、辅助生产的机械、动力设备、起重运输设备、仪器、仪表、厂房、建筑物、构筑物等均应参加检查评级。正在检修的设备,按检修前的技术状况定级,停用1年以上的设备,可不参加检查评级。
2.设备检查评级工作,必须定期进行。车间每月进行一次,由车间领导组织技术人员、干部、工人(机、电、化、仪)对所有生产设备按评级标准细则进行认真的检查、评级。设备评级中发现的缺陷、隐患和不安全因素,应建立台帐,进行整改。并按规定时间将上月设备技术状况报设备动力管理部门,设备动力管理部门每月应对各车间的检查评级情况进行抽查。每季厂领导应会同设备动力管理部门组织专业管理人员、车间领导、技术人员对全厂主要设备进行检查评级,并对完好机泵房、完好配变电室、完好控制室(仪表室)、完好建筑物和构筑物及无泄漏区(车间)进行检查、确认。
3.设备等级评定,分为不完好设备和完好设备。
4.设备检查评级时查出的设备缺陷,车间应及时组织消除;不能立即消除的列入设备检修计划;缺陷严重而影响安全生产时,应进行紧急处理,关及时汇报,由有关部门组织处理。
附录:
1.完好设备标准
(1)零、部件完整齐全,质量符合要求。
①主辅机的零、部件完整齐全,质量符合要求;
②仪表、计器、信号联锁和各种安全装置、自动调节装置齐全完整、灵敏、准确;
③基础、机座稳固可靠,地脚螺栓和各部螺栓连接紧固、齐整,符合技术要求;
④管线、管件、阀门、支架等安装合理,牢固完整,标志分明,答合要求;
⑤防腐、保温、防冻设施完整有效,符合要求。
(2)设备运转正常,性能良好,达到铭牌出力或查定能力。
①设备润滑良好,润滑系统畅通,油质符合要求,实行“五定”、“三级过滤”;
②无振动、松动、杂音等不正常现象;
③各部温度、压力、转速、流量、电流等运行参数符合规程要求;
④生产能力达到铭牌出力或查定能力。
(3)技术资料齐全、准确。
①设备档案、检修及验收记录齐全;
②设备运转时间和累计运转时间有统计、记录;
③设备易损配件有图纸;
④设备操作规程、检修规程、维护保养规程齐全。
(4)设备及环境整齐、清洁,无跑、冒、滴、漏;
2.完好建筑物、构筑物标准
(1)档案完整、齐全。
(2)基础部分①无腐蚀、裂纹发生,倾斜、下沉要保持在允许范围之内;②螺栓、支架、铆部件没有松动现象。
(3)承重部分①承重构架的梁、柱、楼板、框架及墙体结构完整。负载、裂纹、倾斜要在允许范围内。②保护层及防护层完整有效。
(4)地面部分地面完整,排水通畅,防腐有效,裂纹和变形在允许范围内。
(5)屋盖部分不漏,无积物,排水通畅,无设计外负荷。
(6)门窗玻璃完整牢固。
(7)围栏、梯子完整无损。
(8)避雷装置完整、安全、可靠
设备防腐蚀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化工设备防腐蚀工作,防止及缓和生产设备遭受腐蚀和破坏,延长使用寿命,改善操作环境,保证正常生产,特制定本制度。
1.设备动力管理部门应根据企业设备和工艺介质情况设专职或兼职的防腐蚀设备管理员及机构,负责全厂防腐蚀计划的制订、实施与防腐蚀技术管理工作。建立防腐蚀档案、台帐、卡片。
2.凡受到生产工艺过程中的介质和工业大气腐蚀的设备,应按设备的主次与介质条件,由生产车间会同设备管理部门共同制订相应的防腐蚀措施,方可实施。
3.对已采取防腐蚀措施的设备,不得无故取消与修改。确需变动的,应由使用部门与设备动力管理部门共同商讨决定,并把变动内容列入设备档案。
4.使用部门应遵守工艺操作规程,以免因介质条件变化,影响防腐蚀设备的使用。当工艺条件必须变动时,应会同设备动力管理部门重新核定防腐蚀措施,并把变动内容列入设备档案。
5.企业内生产、基建、技措等项目中的防腐蚀设备的施工,在填写任务书后,应报请设备动力管理部门审查,经同意后方可交施工单位施工。竣工后应由设备动力管理部门、施工单位、使用部门共同验收。
6.企业内的防腐蚀车间(工段、班组)的防腐蚀施工、安装均应制订施工操作、安全规程,以确保施工质量与安全生产。设备动力管理部门应加强防腐蚀工作的监督、检查和竣工验收工作。
7.对企业内已采取防腐蚀措施而仍不能获满意效果的主要设备与环境保护设置,应组织力量,研究腐蚀机理,提出改进措施。
8.企业应积极采用防腐蚀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并及时总结经验,推广使用。
源泰评级:缔造中国本土评级机构 篇3
如何对艺术品进行真伪鉴定,对收藏品进行鉴定评级,一直以来都是行业内的热议话题。随着大量资金的流入,中国艺术收藏品市场已经成为了继股票和房地产之后的第三大投资市场。
然而,目前中国艺术品的评级市场主要由美国两大评级公司NGC和PCGS所占领,而整个评级体系也附属在美国评级体系之下,用赵涌品牌创始人、CEO赵涌的话来说,“只是附属品,并不是主流”。“中国人的评级要由中国人自己来做”,经过3年多的团队组建和潜心筹备,赵涌品牌于2014年6月正式推出了艺术收藏品第三方评级机构“源泰评级”,对艺术收藏品进行标准化的鉴定评级,并通过云平台进行数据开发和信息识别的追踪,旨在缔造中国本土的第三方评级机构并完善评级体系。
厚积薄发的情怀
作为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首批公派赴德留学生,赵涌在欧洲游历多年,对于欧洲艺术品市场了如指掌,因此在1985年,他就推出了自己的赵涌品牌。2000年回国之后他正式推出了“赵涌在线”,经过十几年的打磨,已经成为了国内最大的艺术收藏品网上交易平台。
在赵涌在线推出不到5年的时候,喜欢并看好电子商务的赵涌力排众议以破釜沉舟的气势砍掉了所有线下业务,将所有业务话语权留给线上业务,从此赵涌在线变成了一家纯正的电子商务公司。当时赵涌在线的线下业务收入是线上业务收入的将近40倍。之后赵涌于2006年成立了泓盛拍卖,专注于线下的艺术品拍卖,形成了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
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国内市场上存在很多赝品,“很多古字画可能是新作的,邮票可能出现后刷胶的情况,纸币中也会出现假币等等,这种情况在艺术价值比较高的艺术品中尤为常见。因此感觉当时并没有一个很正规的体系能够权威性地引领这个市场,来对于赝品和真品之间进行正确地区分。”赵涌对《东方企业家》杂志说道。
此次推出的源泰评级,便是赵涌在艺术收藏品市场格局中的又一步棋。
“我关注评级这个概念有将近十年的时间,而在这个行业研究收藏品流通和收藏品文化也有近三十年的时间。任何一个市场,尤其是对于收藏品来说,要有一个持久稳定的发展,必须要有正规透明,并且得到大家认可的鉴定体系和真伪判别系统。可以有一定的争议,但是大方向必须是正确的。”赵涌感觉到,在目前中国艺术收藏品市场中,正是缺少这样一个学术性,专业性、并且有话语权的评级机构。
三年多以前,赵涌就开始着手筹备源泰的成立。筹备工作繁芜纷杂,每项工作都耗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据赵涌透露,在内容和评级体系的建立方面,单是起草工作就花了一年左右的时间,之后又用了一年的时间来听取各方面意见进行深入的研究,此后在为评级体系所建立的软件开发、后台操作系统等技术性开发环节上又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
“这些都只是软件方面的准备工作,而在硬件方面,我们也花费了很多心思和精力,”赵涌拿钱币评级所使用的评级盒向《东方企业家》杂志举例,“今天所采用的这个评级盒,是花了我们三四年的心血,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测试而最终成形的。当时更换了三次稿,而为了保证评级盒的产品质量,团队对其进行了包括高空抛物、水下渗透、环境骤变等全方位的物理性实验,在这个过程中,不合格的产品就会被淘汰。”
因此对于源泰评级,赵涌更愿意将其定义为一个学术性的“研究所”,而不仅仅是一家评级机构或公司,在他看来,源泰与交易之间是需要保持一定距离的。“在收藏板块里面,源泰评级有个明确的定位:绝对是裁判,而不是球员。”
互联网时代的评级
在众多评级模块中,赵涌同时对邮票评级模块和钱币评级模块展开了研究和比较,发现目前阶段邮票鉴定比钱币鉴定的挑战更大,因此他选择了国际上相对比较成熟完整的钱币评级作为切入口。
早在2000年,美国NGC评级公司就看准了中国钱币评级市场的商机,组建了国内第一家评级公司,正式开启了中国现代贵金属币的评级事业。随着收藏队伍的不断扩大,国外评级公司紧随其后,纷纷横跨大洋来到了亚洲市场。
然而,中国钱币有自己的历史,也有自己的制造过程和自己的独特性。有收藏者开始提出:为什么中国的钱币要让外国人来评?一位有着多年收藏经验的收藏者表示,目前主流的两大美国评级公司NGC和PCGS在钱币评级方面最大的一个诟病就是对于扣分并没有公开的说明,此外,同一枚钱币前后几次送评的结果也可能有较大差异,因此让收藏者对于评级标准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产生质疑。著名钱币收藏家葛祖康也觉得:“说老实话,对中国钱币真正有话语权的、有深入研究的,是中国人自己。”
赵涌决定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有风险,也有挑战。虽然已经在收藏行业深耕了三十年,赵涌依然小心谨慎,因为在互联网时代,新鲜事物可以一夜爆红,也可以在瞬间一败涂地。此时,留给赵涌的问题就是:如何在互联网环境下帮助收藏者完成专业的评级?
这也是源泰评级的一大创新,用户在将藏品寄送出去之后,可以通过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客户端全程追踪藏品的状态和信息,“整个过程都有专业的保险公司进行担保,完全公开透明”。此外,为了避免上述收藏者在国际评级机构所遇到的问题,源泰评级不仅建立了一套自有的评分体系,在流程方面也采用了人机结合、多次评判的方式来对钱币进行鉴定,将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降到最低。
“即使是经验丰富的裁判,也会出现误判的情况。但裁判的重点并不是罚出红牌,而是让比赛健康地进行,让规则得到维护。”赵涌在接受《东方企业家》杂志专访时如是说道。只有让收藏者、投资者和经营者在交易和交换过程中有了量化的标准,才可以让他们在网络以及电子商务平台中,更方便地进行评级交易。
评级制度 篇4
1.1 保险信用评级制度的概念
保险信用评级制度,是指独立的社会信用评级机构采用一定的评级方法对保险公司的财务能力和经营稳定能力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对保险公司信用等级进行评定,并用一定的符号予以表示,从而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服务的一种机制。保险信用评级结果一般以AAA,AA,A,BBB,BB,B,CCC,CC,C,D等简单易懂的符号在市场上公布。其中,BBB以上级别为投资级,级别越高意味着机构的偿债能力越强,风险越少;BBB以下级别为投机级,级别越低表示机构的投机性越大,风险越大;AAA为最高级,D为破产倒闭级。
1.2 保险信用评级制度的发展历史
保险信用评级是在债券、股票等信用评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然起步较晚,但其在全球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保险信用评级制度起源于美国,其发展历史可划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萌芽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80年代末)。1899年,第一家保险评级机构贝斯特成立于美国,并于1900年出版了保险业的第一份评级报告,对在美国营业的850家财产险公司的经营情况进行了评估。1906年,贝斯特出版了寿险险报告,评估了95家寿险公司。此后,贝斯特每年都出版这两份报告,向业内人士提供在美国营业的保险公司的财务信息。
第二阶段:成熟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20世纪80年代初,标准普尔保险信用评估公司成立,业务范围拓展到对保险企业偿付能力的评价。1986年,穆迪投资服务公司引入保险信用等级评估制度。此外,其他重要的保险评级机构还有魏斯研究所和道夫·费尔浦斯等。截至2002年,标准普尔、惠誉和穆迪评级业务市场占有率高达98%。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全球50家最大的商业保险公司中已正式评级的有35家,进行公开信息评级的有12家,未进行评级的仅有3家。
目前,在国际保险业界,信用评级制度及保险信用评级机构已经成为各国保险监管机关进行有效监管的辅助工具。世界各大金融机构及其金融商品主动接受信用评级已成为潮流,信用评级业发展比较成熟,并形成了完善的评级体系。但是在发展中国家,信用评级机构还比较少甚至没有,信用评级制度仍待完善。
1.3 保险信用评级制度的内容、方法及程序
评级内容一般包括被评级公司所处的经营环境,包括宏观经济和保险行业状况等;自身相关状况,包括经营、管理、财务、投资以及市场策略等;并且针对产、寿险公司的特点分别采取不同的评价内容。评级方法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注重定量模型分析技术的运用。评级程序遵循评级准备、初步分析、实地访谈、建立模型、评级报告、级别评定、征询意见、评级跟踪等步骤。
1.4 保险信用评级制度的作用
保险信用评级制度能够改善保险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是保险公司的决策基础,也是政府监管的重要辅助工具。从交易成本理论的角度来分析,信用评级制度是约束人们行为的一系列规则或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契约关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
宏观层面。有效的信用评级制度能够大大降低保险交易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防范保险经营风险和提高经营效率,降低保险交易成本。保险信用评级等级越高,保单持有人持有该保险公司保险产品的信心就越足。
微观层面。有效的信用制度可以完善保险公司治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从而直接降低保险组织内部交易成本和间接降低保险监管成本。一方面,较高信用级别的保险公司通过信用评级,其等级水平在市场上公开后,对那些不规范的中介人具有一定的“威慑效应”,迫使保险中介人约束自己的行为,降低委托代理过程中中介人的道德风险成本。另一方面,良好的信用等级来之不易,其对保险公司产生的“约束效应”间接降低了监管成本。保险信用评级的结果能作为政府监管的主要指标,为政府监管部门提供明确的监管尺度,从而能有效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率。
1.5 保险信用评级制度的特点
(1)中立性。保险信用评级机构以广大投资者、投保人为服务对象,不从属于政府、企业等任何利益集团,以中立的身份开展信用评级工作,评级结果具有说服力。(2)专业性和科学性。评级机构专业的分析人员借助科学的方法,能够从繁杂的信息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3)便利性。评级结果一经向社会公布,市场参与者可基本判断被评公司的信用状况,有利于其经济行为的理性选择。
2 我国保险信用评级制度的现状
我国保险信用评级出现时间相对较晚,制度建设也比较缓慢。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保险监管部门就保险信用评级开始了一些尝试。如在1997年,保险监管机关中国人民银行深圳特区分行就制定了《深圳市保险公司资产风险综合评级管理办法》,每年对所有保险机构进行一次资产风险状况的定量测定,并予评级;近几年,深圳保监局正着力推出以偿付能力为核心的信用评级体系,加强诚信建设;上海保监局2004年将保险营销员个人执业信用信息系统纳入上海市社会联合征信系统;2005年,宁波保监局制定并实施了《宁波市保险(中介)机构信用评级办法》,拉开了宁波市保险信用评级的序幕。
我国保险信用评级制度的实践中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从评级机构看,目前比较具有权威性的专业化评级机构屈指可数,仅中诚信、大公国际、联合资信和上海远东等几家机构具有一定社会影响;从被评级公司看,国内保险公司主动评级意愿不强,接受评级的公司不多,目前仅泰康人寿、平安人寿和太平人寿三家接受过信用评级;从评级方法看,缺乏保险公司评级数据的技术支撑,未能建立起评级数量模型,所采用的指标体系大多采用一般性的项目评估指标,评价内容比较粗略,尚未充分反映出产、寿险公司的不同经营特点;评级标准的一致性也有待提高。
3 构建我国保险信用评级制度的路径选择
3.1 外部环境建设
3.1.1 完善有关保险信用管理的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尚未出台行之有效的保险信用评级管理办法,在已有的《保险法》中对保险信用评级机构也未作明确规定。对于资信评估业的地位与作用,除了在《证券法》中有所阐述外,其他法规并没有给予资信评估一个明确的定位。在其它法律法规中对保险人及保险中介人的信用义务规定也比较模糊,形成了对保险信用评级制度的软约束。因此,必须尽快修订《保险法》,加快制定有关保险信用的法规政策,让保险信用评级制度的正常运行具有法律依据和法制保障。随着各项法律法规的逐渐完善,将有助于做大做好资信评级行业,并使资信评级真正发挥在市场经济中的应有作用。
3.1.2 加强对保险信用评级行业的管理和监督
我国还没有一个对保险信用评级机构统一监管的部门,这既容易导致评级机构之间的不正当竞争,也可能导致信用评级机构以牺牲评估质量来获取业务的现象,难以做到公开、公正、客观地评价保险公司的信用级别。因此,必须尽快建立保险信用管理专门机构,其主要目的是防止保险信用评级机构的恶意评级行为,管理的重点一般放在评级的客观性和公证性方面,以保证这一制度的权威性。
3.1.3 健全保险业信息披露制度,为评级机构提供数据
我国的保险企业缺乏公开资料,财务信息的搜集非常困难。如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等虽然连续多年出现在贝斯特的国际报告中,但迄今为止仍然未获得相应的国际评级,其主要原因就是公开财务信息等资料未达到国际评级的最低要求。在目前整个社会信用状况不佳的大环境下,信用评级人员还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对受评企业提供的有限的财务资料进行核实,以辨别其真伪,这不仅为评估工作带来很大困难,而且直接影响到评级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必须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注重保险公司财务制度和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设,及时披露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市场份额、资本金、资产负债状况、实力和信誉等关键偿付能力的信息。
3.2 内部环境建设
3.2.1 加强保险信用评级队伍建设,注重评级人才培养
从信用评级所包括的主要内容可知,该行业需要从业人员熟悉受评对象所处的宏观环境,行业状况,公司的发展战略,公司资产投资组合质量,公司内控机制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既要善于定性分析的人才,又要善于定量分析的人才;既要精通经济的人才,又要熟悉法律政策的人才。信用评级机构必须从长远利益考虑,注重吸引(下转第38页)(上接第35页)行业人才,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同时,为提高保险信用评级行业从业人员素质,应对从业人员的任职资格做出明确规定,并建立保险信用评级师的资格考试制度。
3.2.2 加强评级方法的研究,设计科学的评级指标体系
参照国际经验,我国的保险信用评级体系必须以偿付能力为核心。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与2003年3月24日颁布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对财产保险公司和人寿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规定(财险公司11个指标,保险公司12个指标)。我国保险信用评级机构可以参考这23个指标,测评被评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同时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如经营环境、公司基本素质、公司经营能力、管理水平等的基础上,评估出一个保险公司的信用等级。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要重视基础数据的收集和积累,不断改进评估方法,设计科学合理的评级指标体系,以确保信用评级结果的准确性。
3.2.3 建立资信评级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
保险信用评级机构属于市场中介组织,为了加强对保险信用评级工作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并为保险信用评级行业的长远发展和有效管理奠定基础,可参照经济鉴证类中介机构的管理办法,建立自律性的保险信用评级行业协会。保险信用评级行业协会的任务主要包括:组织各家评级机构交流工作经验,不断提高评级质量;协调各家评级机构的评级方法和指标体系;协助政府有关部门搞好评级机构的资料审查和日常业务管理;督促检察和加强各评级机构的自律性管理,建立自我约束机制。
摘要:保险信用评级制度是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服务的一种机制,虽然保险信用评价制度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是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信用评级机构还比较少,信用评级制度急需完善。文中从各个方面讨论和思考了我国保险信用评级制度的构建问题,对我国保险信用评级制度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保险,信用评级,现状,构建
参考文献
[1]王银成.中国保险市场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2]朱建平.论保险信用评级制度有效性的经济学基础[J].时代经贸,2007,2.
[3]弭元英,张清彩.建设我国保险信用体系法律途径的探讨[J].税务与经济,2007,6.
评级制度 篇5
装饰公司标准工程巡检管理制度之巡检员评级制度
装饰公司标准工程巡检管理制度之巡检员评级制度
1.申报一级巡检的条件
1.2能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具有很强的组织、管理沟通协调及决断能力。
1.3精通施工工艺、质量标准、材料质量、品种规格,准确掌握施工进度,严格检查工长施工进度记录,认真解答客户质疑,及时对工程质量进行控制、预防,能独立解决各种疑难问题。
1.4巡检的工程连续半年无投诉巡检的,工程合格率为98%,提供分部参观标准工程在20%,客户满意率在95%以上,并且竣工验收一次通过。
1.5代表公司处理一般性客户投诉及工程纠纷。
1.6代表公司与相关部门进行业务上的协调。
1.7在公司工作达到6个月以上。2.申报二级巡检的条件 2.1能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具有很强的组织、管理沟通协调及决断能力。2.2精通施工工艺、质量标准、材料质量、品种规格,准确掌握施工进度,严格检查工长施工进度记录,认真解答客户质疑,及时对工程质量进行控制、预防,能独立解决各种疑难问题。
2.3所巡检的工程,投诉率在1%以内,95%的工程一次性竣工验收合格,每月提供分部参观的标准工程不少于10%。
2.4代表公司处理一般性客户投诉及工程纠纷。
2.5在公司工作达到一至二个月,根据其表现进行定级。
3.三级巡检员为每季度巡检评定的最后两名或达到二级巡检要求的。在施实过程中如果有突出表现者可经工程管理服务中心审核报公司领导申批提升为二级巡检员。
4.巡检员的评级办法
4.1每季度对巡检员进行基础知识、标准工程、实际操作、日常工程管理、客户满意度等各方面的综合评分,按名次进行评分。
4.2按施工工艺、施工质量、标准工程、公司管理制度的掌握进行适应当时阶段进行出题考试,此部分评分占总评比分数30%的比例。
4.3客户工作部依据前一季度所有客户的对巡检的满意度进行评分,此部分评分占总评比分数的20%的比例。
4.5工地检查时工程管理服务中心经理、助理、其它巡检的综合评分占评比总分数的30%的比例。
4.6各设计分部对巡检的评分情况占总评分数5%的比例。
4.7工程管理服务中心依据日常检查及工作的完成情况,经理、助理、秘书对巡检评分占总评分数的10%的比例。
4.8公司领导依据日常检查对巡检评分占总评分数的5%比例。
5.巡检员的基本工资制度
5.1一级巡检员月基本工资1800元。
5.2二级巡检员月基本工资1500元。
5.3三级巡检员月基本工资1200元。
5.4实习巡检员月工资1200元无绩效奖金。
评级制度 篇6
关键词:国际评级机构 母子公司 评级 关联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内企业趋向大型化、集约化、集团化,大量的子公司应运而生,并且越来越多的集团公司及其子公司选择以发行债券的方式进行直接融资。
目前,对于集团公司及其子公司等发债主体,我国债券市场的第三方评级机构还未公布单独的评级准则。而从世界范围来看,惠誉、标普和穆迪等国际评级机构在对集团公司及其子公司的发债评级方面已积累了一定经验。为此,本文将对这三大国际评级机构的母子公司评级方法进行比较,从评级的角度分析母子公司之间的关联度及其对评价等级的影响,希望为我国的评级机构提供一定参考。
母子公司的定义
(一)从评级角度定义母子公司
三大评级机构对于母子公司的定义大致相同,认为如果一个公司对另一公司拥有绝对的所有权或者控制权,则两个公司为母子公司。即使两个公司的财务报表不合并,但若子公司对于母公司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两个公司的关系也应为母子公司关系。例如,子公司的财务对于母公司并不重要,但其偿付能力对于母公司十分重要(即子公司违约会给母公司带来信誉风险);或者母公司需要依靠子公司进入外国市场。
(二)我国对母子公司的定义
在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中,有关母子公司关系的相关规定较少。如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1998年发布的《企业集团登记管理暂行规定》第四条中规定“子公司应当是母公司对其拥有全部股权或者控股权的企业法人”,可见我国在考虑母子公司关系时比较倾向于采用母公司对子公司控股的观点。
(三)国外对母子公司的定义
各国对于母子公司的定义虽然表述不同,但其内容实质基本一致,即母公司持有子公司半数以上的股份或母子公司之间具有从属或隶属关系。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立法模式:一是以美国、法国的公司法为代表,即控股是形成母子公司法律关系的唯一纽带;二是以英国公司法为代表,即母子公司法律关系的建立除了控股外,还可以通过公司之间的控制合同来形成。
(四)母子公司的法律地位
在通常情况下,母、子公司都是通过有限责任原则成立的、在法律上相互独立的法人实体,它们相互不承担法律责任。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可以设立子公司,子公司具有法人资格,依法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若母、子公司间无任何协议,则母、子公司独立对各自的债务负责。
惠誉关于母子公司的评级方法
对于母子公司的主体评级,惠誉、标普和穆迪均是首先确定两个公司间是否存在母子公司关系,若存在这种关系,则首先根据母公司和子公司各自独立的信用状况分别进行评级,然后通过分析二者的关联程度,在各自独立的评级结果基础上进行调整,以得到母公司和子公司最终的主体级别。鉴于三大国际评级机构关于母子公司的评级流程类似,本文将对惠誉的评级流程和方法进行详细阐述,并简单介绍标普和穆迪相应的评级原理。
(一)对母、子公司独立评级并进行比较
首先,对母、子公司分别进行独立评级。此时不考虑母、子公司的相互影响,仅通过判断母、子公司各自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包括或有负债)等因素来进行。
在对母、子公司分别进行独立评级后,惠誉会对母公司和子公司的级别进行比较。如果两个公司的债务违约可能性相似,即母、子公司各自独立的信用状况相同,则两者最终具有相同的主体级别;若母、子公司的级别有差异,则需要评价两者之间的关联程度,进而判断是否需要在独立级别的基础上进行调整,以得到母、子公司各自最终的主体级别。
(二)判断母、子公司之间的关联程度
惠誉主要通过分析母、子公司间的法律关联、运营关联和战略关联来判断两者之间的关联程度,其中法律关联最为重要,因为即使二者之间缺乏运营与战略关联,法律关联也可以单独作为判定母、子公司间是否具有紧密关联的依据。
1.法律关联
惠誉主要考虑子公司为母公司提供的担保、股息限制协议、连带违约条款以及不同司法管辖区影响等因素。
对于担保因素的分析,惠誉认为,如果一个实体担保另一个实体的所有债务,则这两个实体的最终主体评级存在紧密关联。被担保的债务比例越大,则母、子公司的关联越紧密。但在某些地区,子公司为母公司提供担保并不会被法律强制执行,因此,惠誉会考虑担保的有效性和强制性,认为公开或非公开的支持信件、安慰函、支持协议等不构成具有法律效力的担保,但某些资金拆借协议可能构成担保。
如果母、子公司间存在股票分红或者内部贷款的限制条款,则母、子公司的最终主体级别通常也会不同。一般情况下,母公司可以通过股票分红或内部贷款的方式从子公司获得现金流,但母子公司之间若有股票分红或内部贷款的限制条款,则可以限制子公司的现金流入母公司,这可能会导致子公司的最终主体级别与母公司的最终主体级别有所不同。
一般情况下,当母、子公司间存在连带违约条款时,母、子公司的最终主体级别会相同或趋于相同。但同时惠誉认为,在某种情况下,当子公司可能触发连带违约时,母公司会在连带违约发生前通过将子公司从集团剥离来阻止连带违约的发生。因此,惠誉对连带违约条款导致的母子公司的评级联系将视情况而定。
若母、子公司设立在不同地区,即使母、子公司间存在担保或连带违约条款,由于不同地区的司法条款可能存在不同,子公司的财务实力也不一定对母公司有益,即在分析担保或连带违约条款时需考虑当地的司法情况。在考虑子公司给母公司提供担保或支持带来的益处时,如果对子公司所在国家或地区法律的稳定性、及时性和有效性有所担忧,惠誉会认为该益处的作用有所限制。
nlc202309012222
2.运营关联
由运营关联决定的关联性标准取决于母公司与子公司独立信用状况的强弱。当母公司的独立信用状况较弱时,管理控制和财务控制就非常重要;当母公司的独立信用状况较强、子公司的独立信用状况较弱时,管理控制和财务控制就不再那么重要,运营的融合性将会成为考量标准,这反映子公司对母公司的重要程度以及两者的关联程度。
管理控制是指母公司对子公司实施有效管理并影响其管理层决策,这是辨别母、子公司是否有紧密运营关联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当子公司的资产转移不受限制时,母公司可以利用子公司的资源,特别是子公司的现金流来清偿母公司的债务。比如,母公司对子公司董事会的有效控制就可以看作较强的管理控制,因此可以判定两者具有紧密的运营关联。而当母公司只能决定子公司一些级别较低管理人员的配备,并且母公司与子公司具有不同的总裁、财务总监、董事等高级管理人员,两个公司的市场职能也有所不同时,则可以判定母、子公司间不存在紧密的运营关联。
财务控制是判定母、子公司是否有紧密运营关联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当母、子公司的运营关联较紧密时,两个公司的外部融资往往都通过母公司取得,母公司相当于子公司的中央银行,子公司不会单独从外界融资,而且子公司的现金也会存放到母公司的账户下。当母、子公司的运营关联较弱时,子公司往往有自己的资金中心,以自己的名义进行外部融资,自行管理资金而不依赖于母公司。
当母、子公司运营的融合性较强时,子公司的运营往往与母公司的核心业务不可分割。例如,母公司为油气生产企业,而子公司为其下游的化工企业,双方之间存在长期包销协议且缺乏替代供应商,则说明两者之间有很强的依赖性,运营关联较为紧密。
3.战略关联
当母公司独立的信用状况较好时,战略关联是一个关键的考量因素。因为出于战略上的考虑,能为子公司提供财务支持对于母公司非常重要。这里,惠誉主要分析子公司对母公司的战略重要性以及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物质支持。
战略重要性对子公司的主体级别有直接影响。当母公司的业绩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子公司的运营状况时,就可以认为子公司对于母公司具有很高的战略重要性,此时评级较低的子公司会被调整到与母公司具有相同的评价等级。反之,若子公司的运营和商业战略与母公司的核心业务存在显著区别,并且对母公司的未来发展不具有商业意义,从经济的角度出发,母公司会倾向于出售子公司或者面对子公司倒闭而不予帮助,子公司和母公司的最终主体级别就等同于根据其自身的信用状况进行独立评级而得出的主体级别。若两者的关联程度位于上述两种情况之间,即子公司对于母公司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但还没有达到可以让母公司全力帮助其清偿债务的地步,子公司的最终级别会在其独立级别基础上有所提高,但不一定会与母公司的级别一致。
母公司对其子公司的物质支持程度越高,说明两者之间的战略关系越强。常见的物质支持包括经常性的现金股权注入、非经常性的内部贷款以及较低价格的土地注入等方式。如果子公司是新成立的,则没有办法依据历史情况进行判断,那么可以考虑子公司从集团中剥离出来的概率有多大,以及集团管理层对于剥离该子公司的意愿。通常情况下,对于母公司为了剥离风险较高的业务而成立的子公司,往往暗示着当子公司经营状况恶化时,母公司的支持意愿较弱,此时就可以认定母、子公司的战略关联较弱。
(三)关联程度对级别的影响
通过法律、运营和战略关联来确定母、子公司的关联程度后,惠誉分别按照子公司、母公司独立主体级别较高的情况进行分析,评定最终的主体级别。
1.子公司独立的主体级别高于母公司
(1)关联程度紧密。母、子公司的关联越紧密,两者的级别越会趋于相同,这种情况下会将母子公司合并进行评级,母、子公司最终的级别均会等同于合并评级。
(2)关联程度较弱。当母、子公司的关联被认定为较弱时(比如无担保关系、不存在管理控制等),子公司的最终主体级别可能高于母公司的最终主体级别。具体做法是,将母公司的级别向上调整,一般情况下不会超过2个子级(类似的,母公司的级别也可能是从子公司的级别向下调整)。但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母、子公司的最终主体级别的差异是可以扩大的,比如当母公司破产而子公司可以在无破产风险的情况下持续经营时。一般来说,子公司最终的主体级别能否高于母公司最终的主体级别,往往取决于是否存在保护子公司现金流的文件或法律。
2.母公司独立的主体级别高于子公司
(1)关联程度紧密。母、子公司之间的关联程度越紧密,最终给定的两者主体级别越接近。只有当两者的关联特别紧密时,其级别才可能达到一致,否则子公司的级别会低于母公司的级别,但两者的差异通常不会超过5个子级。若母、子公司之间的关联满足下述绝大部分条件,则最终子公司的主体级别与母公司的主体级别一致;若母、子公司的关联只能满足下述部分条件,则子公司的最终主体级别就会低于母公司的最终主体级别。
这些条件有:一是存在定义清晰的连带违约条款,且该条款影响到母、子公司所有主要债务和公开债务;二是子公司的运营与母公司的核心业务不可分离;三是子公司对于集团运营的未来方向具有战略性重要意义,具备提供长期财务利益或参与母公司无法涉足市场的潜力;四是母公司给子公司提供持续现金补贴或担保等有形财务支持;五是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投资水平被认为与该集团及其财务资源的规模关系密切;六是公开宣布或惠誉发现的有关母公司向子公司提供现金流支持的集团战略。
(2)关联程度较弱。当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关联程度较弱时,则两者最终的主体级别只会依据各自独立的信用状况确定。
标普和穆迪关于母子公司的评级方法
(一)标普的评级方法
标普关于母子公司的评级也是依据母、子公司的独立评级孰高或下面三种情况分别考虑,但在判断母、子公司关联程度时,认为经济动机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
nlc202309012223
1.母、子公司的独立主体级别一致
当母、子公司的独立主体级别一致时,母、子公司的最终主体级别也相同,即为其独立的主体级别。
2.子公司独立的主体级别较高
当子公司独立的主体级别高于母公司时,子公司的最终主体级别通常不高于其母公司。因为母公司有能力和动机从子公司获取资产或在面临财务压力时将债务转移给子公司,并且无论子公司的信用状况如何,母公司的破产也可能会导致子公司的破产。标普认为,股票分红或内部贷款限制条款对子公司信用状况的保护十分有限,因为这种限制不会影响母公司使子公司破产的能力,并且在母公司面临严重财务压力时,在破产前通常有极大的动机从子公司获取财产,而法院不能强制公司遵守限制条款。
3.母公司独立的主体级别较高
当母公司独立的主体级别高于子公司独立的主体级别时,子公司的最终主体级别通常比其独立级别高,因为母公司可以在子公司面临财务压力时给子公司提供支持。但如果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债务进行了担保或母、子公司之间存在连带违约条款,则母公司的最终主体级别可能会被下调,子公司可能会被上调。例如存在连带违约条款时,若子公司面临财务压力,则母公司会有较强的动机向子公司提供支持,否则子公司的违约会导致母公司违约。
(二)穆迪的评级方法
穆迪在对母、子公司进行评级时,没有按照母、子公司独立级别孰高的不同情况进行考虑,而是从法律关联的角度分析母、子公司之间的相互支持,并综合考虑母公司在子公司困难期对其提供财务支持的意愿和能力。
1.母、子公司法律关联的判断
法律关联的紧密程度会影响母、子公司最终的级别,联系越紧密,则两者的最终级别越会趋于一致。
若担保属于有效、无条件、不可撤销及具有强制性补救措施的全信用担保,母、子公司之间的法律关联程度就会被认定为紧密。
支持协议没有担保的力度强,往往只是特定的信用支持,且不同的支持协议,力度也有所不同。力度较强的支持协议会规定关于定量支持和坏账准备的条款;较弱的支持协议通常不包含定量支持,仅有一些“保持其运营良好”、“告慰函”和“道德上的义务”等内容;最弱的支持协议为一些仅表达财务支持意愿和关于子公司战略重要性的书面声明。
因为支持协议没有担保的法律效力强,因此在通过支持协议判断母、子公司法律关联程度时,往往还需要考虑实力较强一方的支持意愿。
2.母、子公司不存在法律关联时母公司对子公司级别的影响
当母、子公司不存在法律关联时,母公司在子公司财务困难时期对其提供财务支持的意愿和能力将会影响子公司的最终级别。
意愿包括信誉和信心敏感性、战略、运营关联、投资回报以及财务地位。穆迪认为,在分析时需要考虑子公司业务预测的不确定性、支持行为对母公司财务的影响,以及因不支持子公司所带来的信誉损失对母公司财务的影响。沉没成本不需要重点考虑,比如初始投资和过去的现金支持。
能力包括母公司自身级别、母、子公司财务的相关性以及子公司在母公司投资中的相对重要性。当母公司和子公司的经营业务高度相关时,如果子公司遇到经营困难,往往母公司的经营也会比较困难,由此降低了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支持能力。
通过分析意愿和能力这两个因素,子公司最终的级别可能会与其独立的级别不同,但仍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自身的独立级别,母公司对其非法律关系的支持仅会在很小的程度上有助于其级别的提高。特别是当实力较弱的子公司属于高风险、历史短、并且没有母公司担保和法律支持时,则该子公司最终级别将会等于或者接近其独立的级别。若子公司不是新成立的,也不属于相对高风险的投资,则母公司将会有更多的意愿来支持子公司的发展,因为子公司的运营往往是母公司持续经营所必须的。此时,母公司有较强的财务动机来支持子公司,子公司的级别可能会有所提高,幅度一般为1或2个子级。与此同时,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支持也可能会影响母公司的最终级别。
总结
从上述对比中可以看出,三大国际评级机构对母子公司的评级方法大致相同,均是首先判断两个公司是否为母子公司关系,若为母子公司关系,则进行母、子公司各自独立的主体评级,然后根据母、子公司的关联程度,在各自独立的评级基础上进行调整,以得到母、子公司最终的主体级别。
总体看,三大评级机构均认为母、子公司的关联程度越紧密,两者的最终主体级别越趋于一致。但是在判断母、子公司关联程度时,穆迪和惠誉均认为法律关联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而标普则认为经济动机因素最重要。在分析母、子公司的法律关联时,惠誉认为股票分红或者内部贷款限制条款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而标普则认为该限制条款对于评级的作用十分有限。在对母、子公司进行各自最终级别的确认时,惠誉与标普均根据母、子公司独立级别孰高的情况分别在各自独立级别基础上调整而得;而穆迪主要根据母、子公司是否存在法律关联进行考虑。当子公司独立的主体级别高于母公司时,惠誉认为,如果两者的关联程度较弱,子公司的最终主体级别可能高于母公司的最终主体级别(但一般情况下不会超过2个子级)。而标普认为,无论两者的关联是否紧密,子公司的最终主体级别通常不会高于母公司的最终主体级别。
目前,我国各评级机构关于母子公司的评级准则、相关的评级流程和方法仍处于探索和完善中。就现阶段的情况来看,评级机构往往更关注母、子公司间的担保协议等法律关联,对其他法律关联以及运营关联、战略关联的关注度相对较低,同时也没有制定明确的级别确定准则。在确定评级结果时,国内评级机构的观点与标普类似,一般认为子公司的最终主体级别通常不会高于母公司。笔者认为,今后我国评级机构在对母、子公司进行评级时,可以效仿国际三大评级机构的方法,对两者的关联程度进行更加细致全面的分析,以更准确地确定母子公司的评价等级。
作者单位: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孙惠玲 印颖
评级制度 篇7
一、建立第三方协助的资信评级业信用制度势在必行
资信评级主要是指证券的评级, 证券评级是指运用评估体系, 通过对与该种证券有关的诸多因素进行综合考察与分析, 对证券的安全性、盈利性、流动性等方面的质量作一综合评价, 并以约定的符号予以列示的评估活动。资信评级作用的发挥有赖于良好的资信评级制度安排及其有效执行和监管。在美国, 企业对直接融资的依存度远大于间接融资, 投资者对投资信息分析的迫切需求以及政府的有力推动促进了评级制度的发展, 但是实际情况并不尽如制度设计那样完美。主要问题有:
一是独立性问题。评级机构目前的核心业务存在着潜在的利益冲突, 即被评定的客户向这些评估机构付费购买自己的信用等级, 但使用这些评级结果的却是投资者。1997年, 证监会曾经建议创建一套正规的程序以监督信用评级机构, 但由于缺乏一致意见的支持而流产。
二是信息的可靠性和透明度问
题。首先, 各评级机构使用的评级方法、程序等并不完全相同, 因此评定的等级就存在一个技术上的透明性问题。其次, 评级所依据的资料只有评级机构知道, 其可靠性也只有评级机构知道。第三, 证券等级随市场的变化随意调整。评级机构往往都随着市场的变化随意调整有关问题公司的证券等级, 这在美国一系列财务会计丑闻中表现尤为明显。
三是竞争性问题。美国采用监管机构对评级机构认可的制度, 被认可的机构称为“国家认可的证券评级机构” (NRSRO) 。在美国主要就是标准普尔、穆迪和菲奇三家。1996年穆迪曾受到美国司法部的反垄断调查, 但问题没有结论。以后, 监管机构也尝试适当放松认可制度, 但新认可的评级机构后来又逐步被以上三大家合并。美国财务会计丑闻发生后, 人们普遍对资信评级机构存在不正当竞争或垄断表示不满。
二、资信评级业信用是证券市场信用的关键和核心
证券市场中, 各参与主体如上市公司、投资者、大股东、监管者之间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一般来说, 公司, 经理层、大股东拥有较多的信息, 在信息量上处于强势地位, 而投资者, 特别是广大中小投资者拥有的信息较少, 处于弱势地位。上市公司向投资者提供虚假、错误或是遗漏某些重大信息误导投资者, 会使投资者产生重大损失。为解决这一信息不对称问题, 证券市场引入了资信评级制度, 希望通过处于第三者地位的资信评级机构来规范和监督上市公司, 以降低各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资信评级机构通过为投资者提供资信等级服务, 间接为被评对象服务。对证券投资者而言, 其主要作用是, 简单而客观地提供有关债务偿还的风险信息, 使投资者避免由于信息不足而蒙受损失, 降低投资者寻求风险信息的成本。对证券发行者而言, 其作用是提供客观公正的资信等级证明, 为其拓展融资渠道、稳定融资来源、降低筹资成本, 提高新证券发行的效率, 强化公司自身风险管理, 树立良好的信用形象。对证券监管机构而言, 其作用是为开展和加强对监管对象的分级分类管理提供依据, 为管理金融证券市场的提供重要依据, 为政府资金投资提供重要标准, 从而提高证券市场、金融市场与保险市场的效率和透明度。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而言, 资信评级可以降低整个社会的信息成本, 通过信息的传递使资本市场得到健康发展,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为建立社会信用制度提供重要支持, 净化社会信用环境。
要达到上述目标是有前提的, 那就是资信评级业必须诚实守信。否则, 不但无助于解决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而且会加大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不信任, 影响投资者的信心。投资者一般是根据经资信评级机构认可的上市公司信息来进行投资决策。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时迫切希望了解上市公司的真实情况, 但是投资者自己去作调查的话, 由于时间精力以及专业知识的限制, 调查成本相当高, 而且也可能不全面、不准确。如果有权威的资信评级机构来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严格把关, 将减少各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降低信息调查成本。因此, 资信评级业信用是证券市场信用的关键和核心, 成了投资者十分关注的问题。只有信用等级高的资信评级机构的执业报告, 投资者才放心地利用, 不必另外花精力去调查, 信息的不对称性才能有所缓解, 交易成本才能降低, 交易量也因此而增加。如果资信评级机构不讲信用, 和上市公司相互勾结, 串通造假, 其蒙骗性更大, 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也更大, 投资者为了避免损失, 只有自己花大成本去调查, 或是尽量减少交易。
三、以削弱利益冲突为突破口, 建立第三方协助的资信评级业信用制度
我国资信评级业开始于80年代后期。由于监管体制长期没有理顺, 出现了规范缺乏、监管不力、技术和道德水准不高、随意性大、公信力低等问题。在证券市场, 过度投机的长期存在和扩大化, 以及反映这一状况的信息缺失与“保密”, 使很多投资者都是在信用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条件下进行交易, 这使得交易成本和机会成本都大大提高, 进而使行为扭曲, 市场异化, 甚至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可能性, 从而孕育着金融风险。因此, 我们应该把握证券市场信用的关键和核心———资信评级业的信用, 以削弱利益冲突为突破口, 建立第三方协助的资信评级业信用制度。当前重点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明确我国资信评级业的发展模式。
作为资本市场重要的金融中介, 信用评级机构的运作模式一直受到广泛关注。信用评级机构的收入究竟应当源自何处?是向评估对象收取评估费用的运作模式好, 还是向投资者有偿出售评估报告赚取信息费的运作模式好?笔者认为, 资信评级机构在接受证券发行商报酬的同时, 又要对市场投资者负责, 这本身就是制度上的错位, 肯定会影响评级机构的独立性。从美国次级债风暴与资信评级制度安排及其变迁, 现行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理论和政策动向来看, 采取向投资者有偿出售评级报告获得收入的运作模式, 是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理想发展模式。
2. 统一主管部门负责认证机构的资格及监管。
目前我国资信评级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统一监管问题。国家发改委、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中国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等都参与资信评估业的监管。市场的发展, 上市公司发债、证券公司发债都是市场的必然, 相关制度正在拟定或已开始实施, 所以资信评估业的统一监管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只有统一主管部门负责认证机构的资格及监管, 才可能统一评级机构的资质资格标准、统一评级标准和统一使用评级结果。否则, 像现在多头管理, 资信评级业一定会出现混乱。在统一监管的基础上, 还得解决如何认证和监管的问题———在认证过程中, 监管机构怎样检验评级机构的水平, 以什么为标准、怎样调整?怎样在竞争中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等等。
3. 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虽然采用向投资者出售评级报告的运作模式是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理想发展模式, 但从我国信用评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 投资者对评级结果的需求几近为零, 现阶段采用这种运作模式的条件尚不具备。根据国际评级业发展的经验, 政府推动仍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评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相关部门对评估结果的使用将对我国评估业的发展起到极其关键的作用。例如, 可以规定在经济调控、投资、招投标、监管、融资、上市、企业扶持政策以及进入资本市场和一般交易市场时, 必须使用企业信用标识。这里监管部门必须注意的是: (1) 防止不合格机构进入评级市场, 导致虚假信用信息的泛滥。 (2) 防止因利益驱使产生信用评级市场的部门保护, 地方保护, 使权威评级信息得不到有效传播和使用。 (3) 实现信用评级信息的一致性、可比性。随着政府管理经济方式的改变, 相关部门将越来越多地使用评级结果, 拉动对评级结果的市场需求, 大大促进评级业的发展;同时, 监管部门通过强制性的评级规定, 不仅可以使国内的资本市场运作更加规范, 与国际接轨, 而且是对投资者利益的一种保护, 还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4. 建立资信评级业信用制度和资信评级业从业人员职业信用制度。
美国信用评估体系的发展是根据信用评级机构在市场上的表现, 制定一系列认可某些信用评级机构评估结果的规定, 而其监管当局不直接监管信用评级机构的信用问题。次贷危机的爆发严重威胁了国际评级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为防治资信评级业失信, 应建立一种由第三方协助的资信评级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职业信用制度, 对资信评级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信誉程度进行动态的评价, 事前监管。在不同的信誉等级阶段, 实施相应的业务禁止, 让严重失信者从证券行业中彻底出局, 或者从此彻底丧失执业资格, 这对于违法者将是毁灭性的。
5. 组建行业协会, 加强评级机构的行业自律。
建立起良好的信誉是资信评级机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我国目前整体信用环境尚不具备完全市场化运作的条件下, 为避免恶性竞争等问题, 同时针对中国资信评级业机构分散、市场分割的情况, 成立资信评级业行业协会是加强行业自律的一个重要举措, 对资信业评级机构进行清理整顿、重新洗牌, 走规模化、品牌化道路, 完善行业的竞争规则, 促进全国资信评级市场体系的形成。
评级制度 篇8
关键词:信用制度,评级机构,对策
信用是个人、企业乃至国家的巨大精神财富和价值资源, 它可以成为一种特殊的资本, 为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信用制度建设作为改善国家投资环境的一个方面, 对于吸引外商投资尤为重要。健全的信用制度, 可以使得外商的投资风险大大降低, 投资利益得到保证, 利用外资渠道和规模才会不断扩大, 而优秀的信用评级机构是建设信用制度的基石。
较为完善的信用制度可以实现个人和企业信用的动态登记、评估及信用风险的预警和转移, 银行等金融机构就能根据客户信用的历史记录自行评估或从专业机构的评估中取得其信用状况评估资料, 确定信贷投资的风险程度, 然后作出正确的信贷决策, 就能有效地减少不良资产, 从而降低金融业的信用风险。因此, 加强信用制度建设, 既是维护国家金融稳定, 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百年大计, 也是改善金融运行环境的当务之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对建立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做了全面科学的阐述, 提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在我国, 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刚刚起步,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 客观上对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提出了紧迫要求。
一、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现状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2011年12月25日在出席第三届中国经济前瞻论坛时表示, 大型金融机构应减少对外部评级机构的依赖, 要支持本土评级机构发展成为国际性评级机构。国内的大型金融机构应加强内部评级的研究, 更多做出自己的判断。同时, 宏观经济调控以及未来投资, 应更多体现为逆周期的行为。评级机构的评级对宏观经济起到了顺周期作用, 在经济处于上升期的时候所作出的评级往往助推了人们对经济的乐观情绪。当经济处于不景气时, 负面评价有可能使人们悲观情绪上升, 这样也使得整个经济进一步的处于危险状态。正因为如此, 这种顺周期的评价, 使经济过热或衰退加剧的风险加大。大型金融机构内部应该有更充分的信息, 更强大的研究能力, 对自己的产品做更多的评估, 以减少经济的顺周期性和盲目跟风。
(一) 评级机构公信力不断削弱
2011年8月8日, 大公国际给予铁道部AAA主体信用级别。而在此前, 大公国际给予中国本币的评级是AA+, 低于铁道部的评级, 引起市场哗然。这一“铁道部信用高于国家信用”的评级举动降低了大公国际的公信力。众所周知, 铁道部负债累累, 截至2011年6月30日, 铁道部的负债已高达2.09万亿元, 资产负债率达到58.54%, 而上半年铁道部利润仅42.9亿元。2011年6月29日, 一家云南省政府的独资平台公司云投集团主体信用评级, 被大公国际从AA上调至AA+。随后, 7月城投债遭遇了信用危机, 但其又上调了两款其他城投债的评级。国内一系列的糊涂账令大公国际的公信力不断受到质疑。
(二) 非市场化和法律法规不完善
我国第一家信用评级机构———上海远东资信评估有限公司诞生在1988年, 国内评级机构已经诞生了二十多年, 但是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存在真空, 不够完善, 监管也较混乱, 没有统一的规范来整合国内信用评级市场, 令这一市场在夹缝中求生存。国内信用评级问题的关键是源于不够市场化, 是非市场化因素阻碍行业发展。国家就《征信管理条例》正在第二次公开征求社会意见, 因此相关条例还没有出台。加上人民银行认为资信评级是特殊行业, 工商局对其注册开放程度还不是很高。
(三) 尚未建立起话语权
当前, 我国规模较大的全国性评级机构有大公国际、中诚信、联合资信、上海新世纪四家。然而, 自2006年起, 美国评级机构就开始了对中国信用评级机构的全面渗控。同年, 穆迪收购中诚信49%的股权并接管了经营权, 同时约定七年后持股51%, 实现绝对控股;2007年, 惠誉收购了联合资信49%的股权并接管经营权;2008年标普也与上海新世纪开始了战略合作, 双方在培训、联合研究项目以及分享信用评级技术等领域进行合作。可以说, 美国信用评级机构几乎控制了中国三分之二的信用评级市场, 由于国际评级机构的控制, 国内评级机构话语权严重缺失。
(四) “行政压力”和“利益输送”
不公正、造假、受利益集团所控制的信用评级机构, 会对社会带来很大的危害。国内的信用评级市场, 有一股不良之风就是“花钱买评级”, 如果需要信用评级, 如政府债、公司债、企业债、可转债等等, 只要花一笔较为昂贵的费用, 就可以获得较高的评级。国内信用评级机构缺少了公正、公开、透明, 特别是诚信。很多机构都没有做实际性、市场化的工作, 片面地根据政治力量作为信用评级打分的评判标准。应当放开信用评级机构的设立门槛, 形成良性的市场竞争, 通过实践检验, 一旦不够公正就被社会淘汰, 过度的政府干预, 使我国的信用评级市场成为长官意志的体验场, 市场化还比较困难。信用评级机构最需要的就是公正客观, 评级机构的核心就是公正, 如果丧失了公正就会被市场所淘汰。
(五) 国内同质化评级现象较为严重
目前评级过程更像是走过场、走程序, 评级更像是发行人的一种诉求, 因为发债就需要有评级机构给予信誉评级, 因此发行人仅仅需要一个高级别的评级结果就可以顺利发债, 这导致了目前评级市场向发行人需求方向倾斜。这种偏向发行人需求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目前国内资信评级市场的真实状况。这种更多依赖买方市场需求的评级, 客观地讲不能称为第三方评级, 因此失去了原有公平、公正的味道, 这也正说明我国资信评级行业的不成熟。
二、对策建议
(一) 培育自己的评级机构和有效评估体系
本土的评级机构更能了解本国的政府信用状况、决策机制、资产状况、偿债能力等, 它比外部的金融机构所掌握的信息可能更完全, 所以对国内市场的这种金融资产的评估, 应该更多的去依赖本土的资产评估机构。同时也引进国外的竞争, 这样才能够有一个更科学的评估机制。
资信评级是一个很特殊的行业, 它是完全依靠自身的声誉和口碑来生存的, 资信评级公司创立自身品牌的最佳途径就是自始至终地做到客观、公正的第三方中立。行业未来的发展离不开明确的行业框架体系。在行业刚刚起步, 处于有行无业状态的时候, 更应重视规划, 未雨绸缪。要培育市场, 建立国内资信评级标准, 提高从业人员的能力、素质, 以及评级所运用的模型。培育一批信用评级机构、专业人才和完善相应配套法规的供给。
(二) 促进证券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
资信评级市场是依赖于证券市场和资本市场发展的, 如金融产品的创新。而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尚不完善, 特别是债券市场发展滞后。随着未来发债主体、发债种类的增多, 自然会增加资信评级市场的需求, 这将使市场不断增长。因此, 需要证券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 才能给资信评级市场提供更多、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 采取双评级机构的模式
评级机构的发展依靠人才、信息和经验积累, 是一个中长期的过程, 很难一蹴而就, 也很难拔苗助长。我们应该像欧洲一样, 支持本土评级机构的发展, 给他们留下更多的空间, 促进其发展成为国际性的评估机构。在判断经济形势时, 既参考国外评级机构的信息, 也注重国内评级机构的建议。如果说涉及本土金融市场的评级和金融产品的评级, 我们就可以在制度上规定, 至少应该是双评级机构, 即有一家国际机构, 也应该有一家国内机构。
就信用评级业的监管而言, 应该加强协调和管理, 促进行业长期健康发展, 避免出现利益冲突。在方法论和评级程序方面, 应该具有充分的透明度、详细的历史记录。
三、总结
次贷危机爆发直至扩大为金融危机以来, 全球市场对国际评级机构表现出诸多不满, 对其评级水平、评级方法、模型均提出质疑。国际三大评级机构垄断性较强, 在金融市场上评级机构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应加强对评级机构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教育。公众本身对于经济信息掌握的比较少, 特别是公众信息的不完全性, 使人们在投资时缺乏有效依据, 此时, 评级机构作出公正、合理的评判, 对人们的投资行为给予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如果评级机构本身就是一个利益集团, 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就会做出不客观的评价从而影响人们的投资选择, 甚至扭曲投资行为。评级机构应该是一种竞争性的市场, 如果评级机构处于垄断地位, 就难以摆脱自身利益的影响。中国想要获得更多的话语权, 显然要依靠经历时间检验的评级经验, 依靠更多的公信力, 需要经得起考验的专业素养, 以及对意识形态、政治和利益压力的自觉屏蔽。
参考文献
[1]王广谦.中国经济改革30年之金融改革卷[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8.
[2]陈铭.我国信用缺失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财政监督, 2007 (1) .
[3]武逸.美国信用评级监管体系改革对我国的启示[J].征信, 2010 (1) .
评级制度 篇9
一、国内外信用评级业的发展状况概述
(一) 国外信用评级业的发展概述—以美国为例
信用评级制度发源于美国, 并随着证券的发展而繁荣。目前世界上著名的三大信评机构基本垄断了市场大部分的业务, 影响着其他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债券发行。而这一切均得益于其良好的市场信誉和先进客观的评级方法, 为许多同行机构所效仿。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 随着各类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和蓬勃发展, 信用评级业也开始突飞猛进。但与此同时, 信用评级机构的弱点也逐渐暴露出来。特别是在2001年世通、安然财务舞弊破产案中, 信用评级机构的弱点便开始显现并引起了监管当局的调查。在2007年夏的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中, 由于信用评级机构的局限作用而导致全球经济的萎缩。
(二) 我国信用评级业的发展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 我国信用评级业已经初具规模, 评级机构数目众多, 评级业务的范围不断扩大。截至2008年, 纳入中国人民银行信用评级统计的法人机构共有80家。2006年和2007年两年内, 评级机构对借款企业主体累计评级8万多笔。此外, 世界著名的信用评级机构也纷纷进入中国。但是, 我国目前尚未制定有关信用评级的基础性法律, 也没有统一的监管机构, 法律监管的内容零星地散见于法律、行政法规及其他法律文件之中, 关于信用评级的法律体系尚未建立。由此也导致了我国在构建信用评级机构民事法律责任制度方面也远远落后于其它国家。
二、美国对信用评级机构民事法律责任的规定
(一) 信用评级机构免除民事法律责任
1.信用评级机构免除民事法律责任的理论根源
首先, 从制定法上, 美国法律体系中对于信用评级机构法律责任的规定一度是空白, 许多法律明确地将信用评级机构排除在责任追究之外。《1933年证券法》第11节虚假注册陈述的规定向信用评级机构请求民事损害赔偿虽然信用评级机构根据《1940年投资顾问法》注册为投资顾问, 但该法却未对信用评级机构出具的评级报告有任何法定要求, 投资者也难以凭借该法向信用评级机构索赔。SEC此前还让所有的评级机构可以豁免于RegulationFD, 允许发行人将非公开信息披露给评级机构用于作出评级结论之参考。
其次, 从司法实践上, 信评机构在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保护之下, 得以成功逃脱不准确评级的法律责任, 立法以及司法机构对于信评的约束非常有限。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阐明, 国会立法不得删节或限制言论自由与新闻自由。为获得《第一修正案》的保护, 信用评级机构历来坚称其核心工作是新闻工作, 即信评机构收集并分析具有新闻价值的金融信息, 然后将有关此信息的观点传播给公众。信用评级机构评级结果的性质为单纯的言论, 宪法应保护其言论自由与新闻自由。
2.信用评级机构免除民事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
第一, 在主观方面, 信用评级机构必须“不具有切实的恶意”。在此种情况下如果出具了错误评级报告才有援引第一修正案的权利。“不具有切实的恶意”要求在机构必须是在意识因素上确实没有认识到评级报告中出现了虚假陈述, 并且该虚假陈述并没有主观想误导投资人的意图。意志因素反映了评级机构自始至终也不希望乃至反对此种结果的发生。
第二, 在适用法律方面, 信用评级机构要想受到第一修正案的保护必须是非基于“普遍适用的法律”的适用, 除了出版和发行评级报告的行为会受到法律的保护之外, 其他一切行为并非都会法律的保护之列, 对此, 法院在许多判例中也对此持肯定性的态度。
第三, 在受保护行为方面, 信用评级机构的行为并非都受到法律保护, 受到第一修正案的保护的行为必须是在向公众出版和发行其评级报告时才适用。而除此两项行为之外的行为并非都受法律保护。换言之, 信用评级机构必须非基于合同关系而被诉诸要求其承担民事法律责任。
(二) 信用评级机构承担违约责任
由于各个合同的归责原则和各类具体责任形式的不同, 违约责任的构成要件在具体合同中也会有所差异。在中介性质的合同中, 只要一方当事人具有违反合同的规定行为, 相对方即可以提出违约责任,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无过错责任原则。尽管该责任要件比较明确, 但是仍有以下要点需要我们注意。
首先, 信用评级机构服务合同中的对方当事人需要明确具体。一般来讲, 通常由证券的发行方来建立信用评级机构的合同法律关系, 在此过程中, 双方将其权利义务通过书面的形式确定下来。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中的地位是没有任何争议的。但是也有学者提出, 合同关系也同样适用于不确定的投资者和信用评级机构之间, 例如德国学者拉轮茨就认为, 不仅在当事人之间, 就是在与当事人有特殊关系的第三人之间亦可发生特定的契约关系, 在该理论指引下, 针对第三人所受损害亦应依据合同原则承担赔偿责任。因为作为“专家”性质的中介机构在基于合同关系向发行方提供信息服务时, 同时也在向第三人提供基本信息, 如果相对人与第三人同时信赖中介机构发布的信息正确时, 一旦出现信息发布上的错误, 则应负责信息不实导致的损害赔偿责任。出于平衡利益的考虑, 在一些相关判例中也认可将财产损害的契约责任的保护及于第三人。
其次, 要把握和厘清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和投资人的损失之间的因果关系。如何评判评级机构的评级失真和投资者信赖投资损失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 成为了判定评级机构是否违反合同义务的关键所在。事实上, 评级机构进行评价判断最主要的资料来源于被评级单位。现有的发行方提供和自主搜集的资料成为评级机构进行评级的主要根据, 它只能依据现有的资料对被评级对象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偿债能力做一个初步而简单的预测, 而对于其他不确定的风险, 评级机构很难把握。
(三) 信用评级机构承担侵权责任
美国证券法上的民事责任可分为违约民事责任和侵权民事责任, 但以侵权责任为主。由上文可知, 由于评级机构进行评价判断最主要的依据来源于被评级单位,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且必须是有重大故意或过失才承担违约责任, 再者信用评级机构在职业活动中, 对最广泛的大众投资者承担职业上的注意义务, 这种义务来源于法律法规的直接规定。所以我们认为, 追究信用评级机构因出具错误评级报告而导致投资者遭受损失的责任, 在最终认定上还是以侵权责任较为适宜。
信用评级机构承担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
第一, 在行为方面, 信用评级存在违法行为。具体体现为公布虚假的评级结果。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要区分虚假的评级结果和失准的评级结果, 因为虚假的评级结果和失准的评级结果有质的区别。如上所述, 信用评级机构进行评级的材料来源有限, 对未来预测的阶段有限, 再加上信用评级机构内部程序的复杂性, 所以不能只靠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与被评级对象的实际情况不符, 就认定评级机构存在违法行为而需要承担相应的损失。
第二, 在心态上面, 信用评级需是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评级机构进行评级是一项技术性、公益性的活动, 评级报告具有服务性和半研究性质, 难免会出现偏差和一般过失。因此, 只对故意和重大过失的行为承担责任。
第三, 在结果方面, 虚假评级结果导致投资者损害。在认定虚假评级结果方面, 需要认定该评级结论最终误导了投资者, 使其做出了错误的投资决策而遭受了财产上的损失。
第四, 在因果关系方面, 虚假评级结果与投资者遭受的损害之间存在事实上的因果关系。如果投资者能够证明评级机构的评级结论存在任何重大不实或遗漏, 投资者在该不实陈述做出后到真相揭露前的时间段内, 买卖了评级结论所指向的证券, 即可推定投资者信赖了该评级结构, 存在事实上的因果关系。
三、我国信用评级机构民事法律责任的规定及完善
(一) 我国对信用评级机构民事法律责任的规定
纵观我国证券信用评级民事法律责任立法, 仅有部分条款散见于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中, 无论是在立法和研究方面都非常确实。
在实际操作中民事救济法律责任也存在困境。具体体现为:首先, 受害对象在实务中很难确定。其次, 在损失认定举证方面存在障碍。再次, 对投资人的损失进行补偿的机制欠缺。
目前, 从现有立法来看, 我国仅仅在《证券法》第173条规定了违反证券交易服务合同的民事责任, “明确规定接受委托的各类证券交易服务机构应当按照统一的业务规则, 完成合同约定的有关资产评估、账务审计、法律、投资咨询、资信评估等服务, 并就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负责。”这主要是由我国债券市场规模狭小、债券市场的信用评级业务需求很小导致的。
(二) 我国对信用评级机构民事法律责任的完善
我国信用评级民事法律责任缺失, 最为关键的一点是我国的信用评级法律法规不完善。随着我国证券业的发展, 当务之急是要完善我国信用评级机构法律体系, 尽快出台《征信管理法》, 同时在《侵权责任法》等法中细化对信用评级机构民事法律责任的法律规定。除了对法律法规的完善, 针对细则方面也应该更加重视, 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 举证责任方面的完善。首先, 是关于因果关系的举证责任。传统的因果关系举证责任会增加投资者的举证难度, 不利于保护受害者的利益,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有益经验。其次是在举证责任分配方面, 应由被告而不是又原告举证证明报告的内容存在错误。
第二, 集体诉讼方面的完善。与集体诉讼相比, 个人对信用评级机构起诉存在诸多的不利和缺陷。在证券投资中, 更多的投资者是我们所称的“散户”, 基于成本效益原则的考虑, 广大的中小投资者在遭受损失后首先表现为多数投资人根本就不回去起诉, 因为这不符合他们打官司所赢得的成本;其次这给地方法院带来了巨大的工作量和司法成本, 在现行我国司法资源紧缺极度紧张的情况下并不现实。最后, 投资人起诉的时间不确定, 这可能导致起诉时间早和起诉时间晚的人在所获得的赔偿方面的较大差异。如果我们可以推行集体诉讼, 上述问题则会迎刃而解。
四、结语
信用评级机构民事法律责任的完善就是保障广大投资者利益的基石。目前我国的信用评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 信用评级机构法律制度也不完善, 通过对美国信用评级机构法律责任的研究, 对加强我国信用评级机构法律制度的完善, 尤其是加强民事法律责任的完善有重大意义。此外, 如何更加完善信用评级机构法律责任, 仍然需要学者们更多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侯水平.证券法律责任[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5.
[2]韩龙等.金融风险防范的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2.08.
[3]盛世平.美国证券评级机构的法律责任[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4]黄振中.美国证券法上的民事责任与民事诉讼[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
[5]程罡.信用评级机构民事法律责任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 2011.
内部评级与外部评级比较探析 篇10
巴塞尔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将实行“新巴塞尔协议”, 全面取代1988年的资本协议, 成为国际银行业风险监管的新公约。在新的协议中, 明确指出, 对于风险管理水平不高的银行, 可以借助外部评级机构进行风险管理。近几年来, 我国借款企业资信评级工作已经在全国2 0多个省市相继开展, 这是商业银行使用外部评级的有益探索, 但从实际效果来看, 商业银行使用外部评级的效果不明显, 没有能够充分地将内外部评级有效的结合。本文将在对商业银行内部评级和外部评级比较的基础上, 提出内外部评级有效结合的条件和可行途径。
二、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概述
1 9 8 8年以前, 我国的金融机构一直按“一逾双呆”口径对贷款进行划分。这种被动的方法主观色彩很浓, 弊端百出。为了改变信贷管理, 商业银行在1998年开始试行“五级分类法”。“五级分类法”与“一逾双呆”法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有利于客观反映贷款质量和借款企业情况, 有利于商业银行加强贷款风险管理。但是, 我国的五级分类法并没有按照新资本协议中内部评级法规定的程序与标准进行, 它与完整意义上内部评级法有很大的不同。最明显的区别是内部评级法是二维评级系统, 而五级分类法是一维评级系统, 它不区分借款人与债务这两类不同性质的风险及影响这两类风险的因素。
三、我国当前外部评级概述
我国第三方信用评级机构诞生于1 9 8 7年, 在这2 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 评级机构不断发展壮大, 中诚信、联合等评级机构通过与国际著名评级机构合作、合资, 使得我国的评级机构在评级技术和专业人才的培养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信用评级机构对借款企业进行评级始于1997年, 经过近1 0年的发展, 借款企业评级工作对于商业银行控制贷款风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当前人民银行已经在全国2 0个省市组织了借款企业信用评级试点工作, 评级机构每年对约5万家借款企业进行评级。
四、内部评级与外部评级的优劣分析
1. 内部评级
(1) 优势。银行内部评级的主要优势在于贷款客户数据和违约信息的易获得性。
(2) 局限性。 (1) 独立性不强, 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在目前市场经济的环境下, 由于银行和企业之间存在着借贷利益关系, 商业银行客户经理为了稳固客户和扩大业务规模, 往往把关不严, 易于出现关系贷款等现象。 (2) 评级方法过于简单, 风险揭示不足。当前, 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采用打分法, 该方法简便易行, 操作性强, 但明显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缺陷:评级的基础是过去几年的财务数据, 而不是对未来偿债能力的预测;指标和权重的确定缺乏依据;缺乏现金流的分析与预测;行业分析与研究明显不足。 (3) 无法完成对技术要求较高的评级业务。由于商业银行在人才和技术等方面的局限性, 无法完成对集团公司的资信评级。近几年国内发生的骗贷事件, 大多数与集团公司有关。对这类公司的评级, 我国的商业银行的内部评级凸显出较大的局限性。
2. 外部评级
(1) 优势。 (1) 独立性。外部评级是以独立的第三方的身份开展信用评级业务, 不易受委托方和评级对象间利益的左右, 其评级结果会更客观、公正, 为贷款决策、利率确定、资产风险管理提供比较客观的参考。 (2) 专业性。外部评级机构大多采用国际上比较先进的评级技术和方法, 一般拥有专门的研发部门和专业的技术人员, 更重视对评级对象偿债能力、意愿的评价, 尤其关注行业间风险的比较, 能够给出相对准确的评级结果。 (3) 信息来源的广泛性。专业的评级机构一般拥有更多的渠道搜集企业相关信息, 尤其是企业相关的负面信息, 这样得出的评级结论更客观、更全面。
(2) 局限性。商业银行与外部评级机构的合作意愿不强, 被评级对象的覆盖面较窄, 评级机构积累的数据有限, 其技术方面的优势很难发挥;另外, 商业银行对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使用率太低, 限制了评级机构业务的推广, 同时限制了评级机构违约率的计算。
五、内部评级与外部评级相结合的可行途径
目前, 多数商业银行已经逐步建立、实施了内部评级, 对外部评级的认知度、认可度不高, 主动与评级机构开展业务的意愿极低。要实现商业银行对外部评级的认知到认可促进外部评级在防范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方面发挥作用, 需要有个过程, 但可以通过走“实践-检验-交流-提高-认可”之路。具体如下:
1. 商业银行可以选择评级机构对贷款客户进行试验性评级。
试验性评级可以让评级机构对商业银行已做过内部评级的少部分信贷客户进行信用评级, 也可以让评级机构技术人员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人员共同对某一客户进行试验性评级。在试验的过程中, 双方评级人员对评级应该考虑的因素进行解剖, 对评级的思维方式、基本判断标准, 以及其他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交流分析。
2. 商业银行可以让评级机构对某些特定贷款客户进行信用评级。
考虑到时间、精力、成本、资料来源或专业知识的限制, 商业银行在对某些客户的信用风险状况无法把握时, 可以把该部分客户推荐给评级机构实施外部评级, 把外部评级结果和报告作为与自身的初始判断进行比较分析, 从而做出授信决策。这样操作既能够解决商业银行技术问题, 同时也可以满足独立性的要求。
3. 商业银行可以委托评级机构对某些重要贷款客户进行信用调查。
鉴于一些重大项目的授信管理中风险控制的需要, 商业银行可以委托外部评级机构对企业进行信用调查, 其中包括行业分析、企业经营现状调查、财务数据真实性调查、法人代表和管理人员调查、历史经济合同履约率调查等。
总之, 内部评级和外部评级的有效结合是个长期的过程, 需要商业银行、专业评级机构及其监管部门的共同努力, 尤其是资信评级机构在提高自己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的基础上, 更应该积极主动的和商业银行开展信用风险管理方面的全方位合作, 和商业银行一道探索出可行的合作途径, 以实现最大限度的降低信用风险, 争取尽快满足新资本协议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沈沛龙:关于新资本协议中信用评级若干问题的探讨[J].金融研究, 2004 (12)
[2]李盎: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与外部评级体系关系的研究[J].华北金融, 2006 (10)
景区评级一路走来 篇11
家住河南白云山景区的张栓柱是当地的一个普通村民,与其他村民一样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他们一起见证了景区从“崭露头角”到“举世瞩目”的过程。
2011年,白云山景区晋升为国家5A景区,张栓柱以山水为生,从景区受益,当上了农家乐的小老板,人均年纯收入由景区开发前的不足800元增加到现在的1万多元。
“白云山从1992的国家森林公园到1997年的国家自然保护区,从2005年的4A级景区升级为2011年的5A景区,每提高一个等级,都能深切感受到当地老百姓生活面貌的变化和整个县城生活质量的提高。”领导白云山5A级景区评级之路的嵩县县委书记李大伟有感而发。
和白云山景区一样在评级之路上角逐的景区也有很多。据悉,我国5A级旅游景区已达到130个,A级以上景区5000多个,遍布全国各省市自治区。
至今,我国景区评级制度已走过了13个年头。
首个评级标准的诞生
我国对旅游景区的管理始于建设部以“风景名胜区”为代表的开发管理。
1985年,为了更好地保护、利用和开发风景名胜资源,国务院颁布了《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着力点是景区的资源保护,但主要内容未涉及到景区的质量管理。
那些年,白云山脚下的村民张栓柱以种粮食、采摘野果和野菜为生。家门口的大山是个宝,各种资源应有尽有。在他的记忆里,村民上山伐林、逮野味,上百年的大树连根拔起,各种野生动物成为盘中餐。村民靠山吃山的思想十分严重。
那一年,时任国家旅游局局长的韩克华,在外宾接待工作和实地考察中看到了我国风景名胜区存在的种种问题,有着丰富海外经历的他认为景区的发展与其质量管理密不可分,为促进风景名胜区的规范管理和提升,在韩克华与时任建设部部长的侯捷推动下,1994年国家建设部制定颁布了《风景名胜区管理处罚规定》,开始规范风景名胜区的质量管理。
1998年,时任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司长的魏小安看到,国内景区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与管理质量颇为混乱,还没有一个科学的量化标准,景区的建设管理者各行其是,这在一定程度上难以保障游客的合法权益。
通过深入调查,他总结出十个问题即:政出多门、体制混乱,机制落后、观念保守,秩序较乱、造成隐患,服务意识弱、服务质量差,环境保护不力、损害可持续的环境基础,破坏性建设加剧,资源和产品不匹配,市场定位泛化,质价不符,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同时指出,作为旅游业四大支柱中的旅游交通、旅游饭店和旅行社等三项当时都已经拥有了各自的标准,唯有旅游景区没有。
之前在国务院的“三定”方案中,国家旅游局负责拟定各类旅游景区、景点、度假区及旅游住宿、旅行社、旅游车船和特种旅游项目的设施标准和服务标准,并组织实施。有鉴于此,制定并实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标准正式列入议事日程。
为编写适合景区发展的行业标准,国家旅游局引入IS09000标准体系中的原则,结合我国旅游景区的现实情况,于1998年由魏小安主持制定国家标准《旅游区(点)质量等级服务标准》。
1999年6月14日,该标准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正式批准,并以《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文件名称颁布,即GB/T 17775—1999。该标准于1999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由国家旅游局负责归口管理。
景区评级以该标准为依据,配套制定了《旅游景区(点)质量等级评定与划分》的实施细则。具体包括:细则一《服务质量与环境质量评分细则》,细则二《景观质量评分细则》和细则三《游客意见评分细则》,合格景区将获得相應的A级,简称为A级景区。此标准对景区级别评定的最高标准是4A,并未有对5A级标准的制定。
首个旅游景区评级标准的诞生,为我国旅游景区的规范化管理和质量提升提供了标准认证和政策保证,意义积极而重大。“经过10多年实施,该标准获国家标准局标准科技创新二等奖,这是全国服务行业获得的唯一的、也是最高的奖项。”曾经担任过国家旅游局规划财务司规划处处长、现任山东省旅游局副局长的窦群接受采访时表示。
增加了5A景区的评选
首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在2001年召开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宣布的,187家旅游景区获此殊荣,标志着A级旅游景区在中国的正式出现。从此A级景区数量不断增加,到2004年,A级以上旅游景区增加了811个。
而此时,我国各行业正面临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有形贸易壁垒日渐削弱的局面,标准化工作成为技术壁垒的重要选择,并日益受到各国重视。
当时,我国的旅游者主要是缺乏经验的大众消费者,旅游目的也仅仅是初级形式的观光游览,一般的旅游产品便可满足其需求。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与文化程度的不断提升,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服务业、特别是旅游业面临的挑战和压力越来越大,对旅游业的标准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种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市场要求下,旅游景区要生存和发展,必须以质量的提升和改善为第一要义,原有的景区A级评级标准被赋予了更高的要求。
所以,对原标准的修订迫在眉睫。
2002年,魏小安主持修订了《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核心内容是将景区评定的最高级别从4A增加到了5A。经过两年的认真论证,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04年10月28日正式发布了修改后的新标准,即GB/T17775-2003,并于2005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为配合新标准的实施,国家旅游局于2005年7月6日发布了第23号令《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管理办法》。据《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管理办法》,景区级别评定流程分为国家级和省级两个级别。5A级旅游景区从4A级旅游景区中产生,由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组织评定,4A级旅游景区也是国家级评定。3A级以下则由全国省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负责评定。
nlc202309040120
2007年5月,66家景区被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组织评定后,批准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5A级景区的审批要通过旅游交通、游览区域、旅游安全、接待能力等12道坎,评选难度系数不亚于申报世界遗产。A级景区作为旅游业的主要旅游吸引物和我国旅游目的地的典型代表带动了我国旅游事业和相关行业的巨大进步。
实践证明,新修订标准的出台,是中国旅游业在国内外新形势下发展的必然选择和行业成果,指导了中国旅游景区更好更快地发展。
评级标准引发行业进步
旅游景区评级标准的出台和修订,使A级景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仅壮大了旅游景区规模、增加了经济收入,对于提高我国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截至2012年2月8日,全国已有130家5A级旅游景区和近3000个A级景区,景区类型也更加多样,从以往的博物馆、风景名胜区等几种类型扩展到温泉、滑雪、演艺和主题公园等50多个类型。
同时,景区经济总量不断扩大。据统计,2010年全国4500多家A级旅游景区实现营业收入2000多亿元,其中,仅门票收入就达800多亿元。
旅游景区收入还是旅游行业中经营收益最好的领域。2010年旅游景区利润率高于旅行社和饭店5个百分点以上。此外,与其他产业相比,景区的现金流最为充沛,每天少则几万元,多则上千万元,大型景区已成为各大银行争相抢夺的优质客户。
与此同时,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在评A级旅游景区的过程中,实实在在地明白了旅游景区的根本内涵、旅游服务的基本定义以及开发建设和管理旅游景区的策略和方法。
现任国家旅游局规划财务司司长吴文学评价,通过A级景区的评定培养了一批懂旅游、懂管理,业务精、能力强的景区开发经营管理团队。A级景区的管理也有着一套严格、科学、客观的运营管理规范。正因为如此,现在一个景区是不是A级景区,是不是4A、5A级旅游景区,已经成为旅行社组织线路、游客出行和银行授信贷款的重要评判指标。
2012年的今天,白云山景区已跃居5A级景区名录,旅游管理出身的县委书记李大伟又以此为契机,提出了打造“5A嵩县”的口号,将白云山景区所在的嵩县打造成为一个5A级旅游城镇,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已成为白云山景区所在嵩县经济的主要支柱。
由此可见,旅游景区评级标准的出台引发的是整个旅游行业和相关产业的进步。
修订版评级的末日?
《旅游区(点)质量等级服务标准》修订版实施已有7个年头。新制定的“5A级”景区是中国旅游景区的最高级别,这个评级既表现了其在游客心中的地位和成功经营的榜样作用,也意味着它需要承担起相应的义务。
然而在旅游景区迅速发展壮大的同时,所隐藏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特别是对于各种硬性指标的规定引发了许多争议,也带了各种问题。
但“5A级”称号的光环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使各级景区趋之若鹜,一些景区为增级而无所不用其及。
矛盾,就这样产生了。
修订版评级制度中要求5A级景区必须有与景观环境相协调的专用停车场或船舶码头,景区内应使用清洁能源的交通工具等规定。
于是为了修建停车场而强制当地村民搬迁,不同程度损毁植被,过度使用与景区环境不协调的现代化交通工具,如此等等。利益的驱动往往会带来各方矛盾的冲突,特别是当地居民及当地政府与旅游开发企业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同时,5A级景区评选的目的是要集中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杆性旅游产品。所以4A如何才能升级5A,为数不多的硬性规定就有景区的海外游客接待量。比如,5A级景区要求年接待游客达60万人次以上,其中海外游客5万人次以上。于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千方百计扩大景区规模,盲目增加旅游活动项目,甚至不惜牺牲当地的生态环境。
更有甚者,针对5A级景区评选申报条件苛刻之现状,4A景区也开始了“金元大战”。一些景区为挤入5A景区行列,不惜投入巨资、过度拆迁改造。
矛盾集中的还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资源条件一般的自然景观甚至人造景观的A级景区数量,远远超过旅游资源类型丰富的西北部和西南地区,5A级景区在各个省市的分布严重失调。
由此,为追寻一个5A级称号而出现的短视行为,引发了业界对评级制度本身的各种争议。
据旅游局统计资料显示,所有A级景区年度平均数量以2A级景区最多,其次是4A级、3A级,最低的是1A级。金字塔顶端膨胀过快,底层增长缓慢,以至于打破了稳定的金字塔型的认证结构。
许多低质量景区混迹在高质量景区队伍中,认证体系的分级功能被弱化了,旅游消费者对认证体系的认同感下降了,景区认证的公信力被削弱了。
在《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管理办法》中有这样一条规定,若景区达不到标准要求,应签发警告通知书、通报批评,甚至做出降低或取消等级的处理。然而近年来活跃于媒体上的多是“新增”“晋级”“荣升”了多少高级景区,几乎没有真正被降级或取消等级的景区。
而现实情况中的高级别景区并未负责任地为游客提供其应该达到的标准服务,不少景区一旦上4A、5A景区榜,便无所顾忌,过度消费品牌逐利。似乎评级制度会保证他们的景区终身处于高品质景区的光环之下。所以相对于复核工作,旅游部门对等级景区申报工作的热情似乎更高一些。
景区的等级越高,对投资商、游客的吸引力越大,吸金能力就越强,但对景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重要议题,一直被选择性地忽视掉了。
新问题的涌现使修订版的景区评级制度面临着挑戰,如何合理地调整评级标准来适应当前旅游业的发展,的确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评级制度 篇12
酒店级别是对酒店价格、服务设施、服务品质的集中反映,成为顾客快速认知酒店的渠道,因而,酒店等级已逐渐成为顾客选择酒店的重要参考因素。伴随着我国酒店评级制度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酒店加入到酒店评级系统中。但与此同时,笔者也发现我国酒店评级系统还存在一定不足,而目前对我国酒店评级系统研究的成果较少。因而,笔者通过对比美国、英国、中国 ( 大陆地区,以下相同) 三个国家的酒店评级系统,从其评级方式,评级内容,评级特点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借鉴其他国家的评级系统优点对我国的酒店评级系统提出建议。
2 美国,英国,中国酒店评级系统分析
2. 1 美国酒店评级系统分析
由于各个协会和公司都有他们自己独立的评级系统,美国的酒店行业并没有一个统一的酒店评级系统。其中最有名的系统是AAA ( American Automobile Association) 的钻石评级,美孚旅游指南 ( Mobil Travel Guide) 的星级系统也得到广泛的认可。本文主要分析AAA系统,进而再对美孚旅游指南做简要分析。
2. 1. 1 AAA 酒店评级系统
AAA酒店评级系统由美国汽车协会制定。其每年要对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及加勒比海等地的近5. 7万家饭店及旅馆进行评审,其中只有0. 26% 的可以登上“五星”榜。据报道,2011年AAA评出的五星饭馆及餐馆只有13家。[1]AAA系统每年都对超过29000间住宿设施进行评估。为了更好地对美国多样的住宿运营做出解释,其将酒店设施被分为12个类别,包括大规模酒店、小规模酒店、汽车旅馆、乡村旅馆、历史名迹旅馆、度假屋、农舍和公寓等。
( 1) 评级方式。AAA的评级是由专业的检查员入住受评级的酒店,评估酒店运营和服务的每个方面。并且,该评级活动也是事先不通知酒店方的,评级的结果会有书面证明。酒店可以自愿决定是否参加评级,但是为了赢得更多的顾客并让顾客放心,大多数酒店还是会愿意参加评级活动的。
( 2) 评级内容及特点。酒店等级被分为一到五钻石的级别。AAA评级系统中,房间设备和豪华设施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和服务质量合并的。AAA钻石评级结合了总体质量、设施规模和服务水平。该评估过程包括三个步骤: AAA钻石评级要求,以对于物理属性和服务水平的客观评级为指导方针,和以经验和经历为基础的主观因素。一个住宿设施必须满足钻石评级的要求才能纳入AAA的考虑范围。这个确认过程由实际应用、参考物和媒介研究组合的过程指导。[4]
总体的评估过程包括审查六个关键区: 管理人员和员工; 客房服务与维修; 外观、地面和公共区域; 房间装饰、气氛和设备; 卫生间; 宾客服务。评估宾客服务是一个匿名的过程。其中,AAA的指引非常细致。例如两颗钻石物业内的浴室地板可以使用化纤、镶嵌成的或是“较旧”的瓷砖,但四颗钻 的物业采 用较新的 瓷砖或云石[2]。
2. 1. 2 美孚旅游指南星级评定系统 ( 福布斯旅游指南)
除AAA系统外,美孚旅游指南的星级评定也在美国酒店的评级中得到广泛应用,与AAA评级相铺相成。作为享有盛名的美孚星级评级和认证的创始者,美孚旅游指南自1958年以来就一直对美国和加拿大的酒店、餐馆和水疗提供最全面的评级和评议。近年来美孚旅游指南经过不断发展和改进,与最开始有所不同[3]。该指南于2008年首次将香港、澳门及北京的酒店纳入评级,更于2011年年初将此评级扩展至新加坡。
( 1) 评定方式。针对美国国内酒店的评级,隐名的评判员会造访各物业。美孚旅游指南的匿名评估专家团队用严格而客观的独家标准对评审对象进行评估。它还将顾客意见纳入考虑,这一点是比AAA评级系统优越的地方。
( 2) 评定内容与特点。美孚旅游指南运用与AAA评级系统不同的符号———一到五星,来评定酒店。一星级酒店提供舒适的晚间住宿,三星级酒店代表“专业管理及设施齐备”,其住宿服务绝对卓越而且设施完备。五星级酒店是美国最佳的酒店之一,所有层面全部达到完美品质[1]。
2. 2 英国酒店评级系统分析
英国主要酒店评级系统的组织方包括英国旅游布告栏( ETBs) ,汽车协会 ( AA) ,皇家汽车俱乐部 ( RAC) 。英国旅游布告栏 ( ETBs) 是英国旅游局负责运营的官方旅游网站,而汽车协会 ( AA) 和皇家汽车俱乐部 ( RAC)则是商业汽车协会,皇家汽车俱乐部成立于1897年,是世界上最早的汽车协会。通常在英国所看到的1 ~ 5的皇冠评级就是由英国旅游布告栏 ( ETBs) 所给出的酒店评级,而1 ~ 5星的评级则是由汽车协会 ( AA) 或皇家汽车俱乐部 ( RAC) 给出的。
2. 2. 1 英国旅游布告栏 ETBs 评级系统
英国旅游布告栏 ( ETBs) ,即英国官方旅游网站Visit England - the English Tourist Board,所提供的酒店评级系统是一个通过英国十个地区旅游局的合作来落实的全国性酒店评级系统,是英国唯一一个官方主导的酒店评级系统。ETBs系统的管理组织负责核查酒店评级系统的准确性和维持公众及业界对该系统的信任。
( 1) 评级方式。评级检查是没有提前通知的,酒店的第一次审核都是由一名检查员来进行的,检查员以普通顾客的身份过夜,并第二天早上埋单之前都不会暴露出自己的身份,即神秘人调查法或匿名检查法。之后的大部分审核也包含一个过夜住宿的过程。
在做质量评估时,检查员会把酒店提供的有关运营的每个方面的水平和ETBs制定的标准作对比。ETBs通过每年检查超过11500个住宿设施的经验制定出相关的评定标准,每个单独的方面的质量可以被评为“极好”、“好”、“可接受”、“差”四个等级,如果一个住宿设施已经做得无可挑剔,那么就会被给予一个“极好”的评级。
( 2) 评级内容及特点。ETBs酒店评级系统分为互相独立两部分: 设施分级和质量分级。设施分级以一到五皇冠来表示对特定的设备或豪华水平的质量评定。另外,对于各部门、设施等方面的具体服务质量水平,ETBs进一步以“认可”、“推荐”、“强烈推荐”和“豪华”来区分不同的质量等级。因此,即使设施和服务不全面,但如果有特别高的标准,设施分级只达到一皇冠的“床和早餐”( B&B) 的酒店也可以获得一个“豪华”的 质量水平等级。
检查员不只考虑那些提供的设施和服务,酒店的风格和性质也会给予相应的考虑。所以,类似“B&B酒店”、农舍、旅舍这类的住宿设施,在硬件设施上不会像市中心的大酒店那样运营,但是可以获得一个高的质量等级。这就是说,各种风格、类型的住宿设施,即使在提供的硬件设施方面不够全面,但其他质量很高,也可以获得一个高质量等级。然而,质量等级的评估并不包含该住宿设施是否物有所值,旅游者需要通过其所属类别和质量等级的组合信息来自己进行判断。
2. 2. 2 汽车协会 ( AA) 评级系统
汽车协会 ( AA) ,是英国的一个驾驶协会,成立于1905年并于1999年股份化成为私营的责任有限公司,至今为止提供骑车保险、驾驶课程、道路救援、贷款、驾驶经验和其他服务。
( 1) 评级方式。AA酒店评级系统侧重以顾客的角度来看不同住宿设施类型,引入分级机制来帮助消费者区分理解,该系统是协会旅游指南中属性介绍的一部分,即英国版的AAA ( 美国汽车协会) 评级系统。
( 2) 评级内容及特点。AA酒店评级系统对酒店的评级分为1 ~ 5星,每个等级都有不同的最低标准。AA的星级分类在协会旅游指南及电子杂志中通常用黑色标记出来,但是AA会通过颁发红色星级来表彰在这五个相应星级等级中拥有极好质量的住宿设施。因此,一家红星酒店被认定是其所属的同星级的酒店中最好的,并在舒适度、接待和宾客服务上提供最高水平。另外,AA每年还会对饭店和酒店的餐饮服务质量颁布1 ~ 5个花环的奖彰评定。
2. 3 我国酒店评级系统分析
在1988年第一版酒店评级即《旅游涉外饭店星级的划分与评定》 ( GB/T 14308—1993) 标准出台之前,我国的酒店星级评级并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整体发展不规范,较为落后。该评定总则出台之后,就酒店的星级评定工作分等定级的标准、原则、评定方法等都做了详尽的阐述。我国旅游业第一个国家标准的诞生同时标志着我国的酒店评级标准进入依靠酒店划分与评定管理细则的系统化酒店评级时代。我国旅游酒店最新的评级标准,也是我国大陆地区承认度最高最具有代表性的酒店评级系统是2010版《旅游酒店星级的评定与划分》 ( GB / T14308—1993) 。此星标是从1988年制定并实施饭店星级标准以来,经历了1993年、1997年、2003年3次修订后的第四个修订版本,指导我国大陆酒店行业规范型发展。
( 1) 评级方式。根据我国星级饭店现有产品的特征与服务,我国旅游酒店被划分为“有限服务型饭店”和“完全服务型饭店”。国家旅游局负责评估三星及以上的酒店,而省级、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旅游局直接负责评估地方旅馆和一或二星酒店,评估的结果最后递交给国家旅游局的酒店评级组织。在地方三星酒店经过最初的评估和国家旅游局的确认之后,准备评四星级的酒店就可以被推荐给酒店评级组织。
( 2) 评级内容。我国星标在评级内容总体分为必备条件、服务质量要求、管理要求、安全管理要求以及其他( 建筑风格、独特性等) 等五大类。在进行酒店评级之前,各星级划分的基本条件提供《必备项目检查表》,对必备项目进行检查,逐项打确认达标后,再进入后续不同项目的打分程序,确保逐项达标。继而对星级饭店设备设施的位置、结构、数量、面积、功能、材质、设计、装饰等根据《设备设施评分表》分等级评级。星级饭店的服务质量、清洁卫生、维护保养等依据《饭店运营质量评级表》进行评分评级。同时强调,评定星级时不应因为某一区域所有权或经营权的分离,或因为建筑物的分隔而区别对待,饭店内所有区域应达到同一星级的质量标准和管理要求,如表1所示。
( 3) 评级特点。1强化核心项目评级引导特色经营。涉及必备项目中客房产品的品质、专业服务质量、应急措施等要求加大了核心项目的权重,酒店面积、数量等在评分中的权重逐步弱化,如游泳池不再成为高星级饭店必备项,大堂面积不作具体要求,例外条款中“高尔夫球场”分值下调,由20分调整为5分。为主题饭店、精品饭店等新型业态评五星级饭店预留发展空间。2强调服务标准与专业性符合国际发展趋势。在住宿客房等刚性要求评级的基础之上,我国星标同时强调酒店服务以及氛围的营造,对客房的卧具、温湿度、隔音与遮光、照明效果等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在餐饮方强调了星级饭店的必备项目、核心产品、绿色环保、应急管理、软件评级和特色经营六个方面的要求对于引导和规范饭店业的发展将产生重要的作用; 同时新增安全管理要求考核标准、残障人士服务保障标准,并占有较大权重等方面符合酒店行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同时顾及到中外宾客对饭店产品品质追求的发展趋势。3塑造绿色酒店顺应低碳经济发展趋势。我国的评级标准强调可持续发展原则,倡导绿色设计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绿色消费的理念: 四五星级酒店内外装修符合环保要求、将“应有与本星级相适应的节能减排方案并付诸实施”的要求写入了各星级饭店的必备项目。
3 美国、英国、中国酒店评级系统比较与建议
3. 1 美国、英国、中国酒店评级系统比较
根据上文对美国、英国、中国三个国家酒店评级系统在评级方式、评级内容、评级特点三个方面的分析,笔者对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如表2所示:
从上文分析中可知,我国酒店评级系统已在不断修订中完善其评级方式和内容,其正从过去的全面考察向现在的核心能力考察过渡,从过去“重硬件设施”向现在的“重服务质量”转变; 同时,其也融入了低碳、环保、精品酒店等多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评级内容。
同时不难看出,英国和美国的酒店评级系统中的一些评级方式和内容更能真实的反映酒店的等级评级,可供我国的酒店评级系统借鉴和参考。例如,英国的ETBs酒店评级系统,从设施和服务质量两部分加以评定,是一种很好的评估替代方法,能更符合顾客的分类需求,满足细分市场的要求。美国的非正式评级系统,通过能收集顾客评论的网站,不仅能快速直观地从客户的想法反映出服务质量,也可以准确地反映客户感受。英美酒店的匿名系统评估是也可以考虑采用的方法,因为匿名评估可以反映出客人更真实的住店心得,也能更准确的反映酒店的真实服务状态。
3. 2 我国酒店评级系统改进框架———基于英、美酒店评级系统和 SERVQUAL 模型
SERVQUAL服务质量[4]评级模型从服务的可靠性、反应性、保证性、移情性、确实性五个方面考核酒店的服务质量,其评级标准如表3所示:
在对英、美酒店评级系统的分析之后,结合英、美、中三个国家酒店评级系统与服务质量SERVQUAL模型在酒店评级之中的应用,笔者尝试提出新的酒店评级框架。新的评级框架将从SERVQUAL五个维度更为细致的对酒店进行全面的评级,更加侧重于对酒店服务质量的衡量,减少原有评级体系对酒店服务设施衡量的权重,由此更为全面的衡量酒店等级而不是简单的从易量化指标衡量。同时,新评价框架引入神秘客人评级模式和顾客点评参考模式,将提高评级结果的真实性,最后,参照英国的酒店服务设施与质量分离评级也将更加符合细分市场的需求。
新评级框架要求从SERVQUAL模型的五个维度来对酒店进行考核。如下图所示:
基于英美评级模式及 SERVQUAL 模式的酒店评级系统框架图
我国现存的酒店评级标准更倾向于保证性与确定性的衡量,因为以上两处指标便于量化计算,但为保证酒店评级系统对服务质量的准确衡量,应加强对可靠性、反应性和移情性三个指标的衡量,增加其评级权重。
通过酒店员工服务技能与意识考试来评级酒店的保证性和反应性,促使员工加强服务技能的训练和服务意识的培养; 并通过特殊事件考核法,来评级酒店对特殊事件的处理速度与个性化来评级酒店的反应性和移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