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处理策略(精选8篇)
危害处理策略 篇1
计算机系统漏洞主要是指系统在硬件、软件、协议等方面出现了缺陷, 漏洞后常常给内部系统造成巨大的攻击或损坏系统。为将因漏洞问题带来的损失降至最低, 必须要对计算机系统漏洞进行深入研究, 以维护计算机系统的安全。
一、计算机漏洞常见形式与危害
系统漏洞出现的时间是随时性的, 在计算机系统软件编写结束后, 漏洞便正式出现。由于操作系统、应用系统是计算机系统的两大组成, 笔者从这两方面综合分析了计算机漏洞的形式与危害。
1、RDP漏洞。
在Windows系列的操作系中, RDP能够把会话过程中的数据实施处理后输送至远程客户端, 但在这一过程中常常会引起多方面的漏洞, 使得接受数据包时造成服务器失效, 这一漏洞会直接造成操作系统运行失败。
2、VM漏洞。
VM漏洞会直接导致计算机信息泄露或丢失, 对于攻击者的代码可正常执行, 这就给计算机系统的侵略者创造了条件。当一些非法用户将DLL设置于计算机上后就能够任意获取内存信息, 导致系统内部数据被大量窃取。
3、切换漏洞。
计算机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帐号快速切换是系统漏洞的根源之一, 这一漏洞带来的危害是导致用户帐号锁定, 计算机难以正常登陆服务器, 严重时会迅速引起计算机瘫痪而失去使用功能, 给系统带来致命性的打击。
4、帮助和支持中心漏洞。
当前计算机使用的Windows XP帮助和支持中心均会出现这种形式的漏洞, 此其危害在于能够对用户系统内的文件删除。攻击者可以利用这种漏洞阻止用户上传文件, 造成用户对文件的操作处于无效状态。
二、实施病毒处理, 完善系统性能
处理计算机系统漏洞问题应该掌握熟练的防范技术, 了解控制系统侵略的有效措施。而最为关键的莫过于对计算机病毒的预防, 病毒是引起系统漏洞的常见因素。病毒防范工作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
1、定期杀毒。
计算机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要进行垃圾清理、定期杀毒等操作, 一是为了消除对计算机系统造成阻碍的文件, 二是及时做好病毒处理。在杀毒过程中发现系统异常状态时, 可报警通知给用户以采取针对性的维护措施。
2、指令操作。
在计算机系统中使用指令操作是控制外来者访问的有效措施。网络用户只需要对系统资源进行权限设置, 自己编制指令完成操作, 这样就能杜绝外来病毒的入侵。
3、安装软件。
对计算机内部按照必要的防毒、杀毒软件是极为重要的方法, 除了能够增强计算机网络维护外, 还能对系统内部进行病毒清理, 大大提高系统的安全性能。如:360安全卫士、卡巴斯基等都是很好的防毒软件。
4、系统组装。
需要注意的是在防止系统出现漏洞过程中不能一味的依赖于杀毒软件, 单机版杀毒软件只能暂时性发挥杀毒作用, 网络病毒也会造成系统瘫痪。遇到系统中毒严重时应最好重新组装、更换系统, 这样能彻底消除本系统存在的不足之处。
三、防止黑客攻击, 建立系统保护
“黑客攻击”被公认为是计算机系统最大的“侵略杀手”, 当系统遭到黑客袭击后引起的破坏力是巨大的。对系统漏洞实施处理必须要重视黑客攻击问题的研究, 一般可对网络系统实施分层次、多级别处理策略, 其中运用到多种处理技术。
1、过滤技术。
采取过滤技术能够对当前与计算机连接的报文传输做好过滤检查, 对正在输送的数据包检测后判定其是否会对计算机系统内部造成损坏。若发生系统面临漏洞威胁, 则会指示防火墙对当前的过滤原则做好调整, 避免存在危险的数据包继续传输。
2、代理技术。
采取协议分析技术能够对OSI模型的应用层进行防护处理, 由于该层包含的全部数据均属于终极形式, 运用代理技术则能够对诸多级别较高的数据进行检测。外界数据到达代理防火墙的客户端时, 可利用预置的处理规则观察该数据能否给系统造成威胁。
3、监控技术。
采取实时监控技术主要是针对网络通信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测, 通常是保证网络安全正常运行之后以抽取数据的方式进行检查。其中状态监控能够对多个包内容检查, 摆脱了传统防火墙仅局限于几个包头部信息的检测缺陷, 更加严密地防范了系统漏洞。
四、加强软件管理, 减少系统问题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很多不同品牌的软件产品被研制开发,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也是处理计算机系统漏洞的有效措施。通过软件管理的方式消除系统漏洞主要涉及到研制人员、内部机构、系统用户几个方面。
1、研制人员方面。
新软件研制开发时并不是仅仅依靠一个人员的工作, 而是需要多方人员共同配合。其中主要涉及到的人员有:项目负责人、系统分析员、高级程序员等。负责人在软件管理过程中应要求技术人员掌握产品会引起的系统漏洞, 以便采取准确的漏洞处理措施。
2、内部机构方面。
内部机构主要包括组织机构、专家组, 软件开发的组织机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一般主程序员组织机构, 高级工程师主持计划、协调和复审组的全部技术活动。而专家组则应对软件产品进行技术鉴定和使用性能分析, 保证软件使用后不会对系统造成危害。
3、系统用户方面。
软件的开发与使用还应该得到用户的支持与合作, 在软件管理过程中必须与用户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对于用户反映出来的问题应该及时组织专家研究分析, 以促进软件产品的优化升级, 降低计算机系统漏洞的发生率。
结论
计算机系统漏洞常给用户带来很大的损失, 尤其是信息数据丢失方面。技术人员应该针对不同的系统漏洞深入研究, 制定有效的处理策略, 并做好系统防范工作。
参考文献
[1]李骁峰.当前计算机系统面临的安全威胁与对策[J].计算机应用技术, 2007, 12 (10) :44-45.
[2]钱根幸.分析黑客攻击对计算机网络造成的破坏[M].东南大学学报, 2009, 20 (15) :78-79.
[3]张仙姣.网络系统的安全维护与防范措施[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8, 40 (20) :131-132.
[4]葛秀慧.研究计算机软件管理的有效途径[M].电脑技术报, 2007, 18 (7) :22-24.
固体废弃物的危害及处理 篇2
所谓固体废弃物指的是各类污染物的综合体,一般来说其中包含了多种不同的污染成本。在自然环境中,部分有害物质会逐渐进入到大气、水体以及土壤内,很有可能对城市生态环境带来非常大的危害,影响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怎样更加科学和安全的处理固体废弃物逐渐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要任务。
固体废弃物的危害
土壤污染。土壤是各类植物生存的基础,也是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资源。持续的使用含有瓦砾等垃圾肥料会造成土壤渣化,没有进行有效处理的废弃物在土壤内部逐渐风化,慢慢的溶解到土壤中,造成土壤结构发生改变,减少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降低土壤的腐蚀分解能力,造成土壤肥力的降低。含有病菌或者寄生虫卵的粪便用于农业灌溉,其中的病菌很容易隨着各种作物的生长将寄生虫吸入到植株与果实中,当消费者食用时,如果不进行有效的处理,很容易进入人体内,对人的健康造成危害。
水体污染。根据我国环保部门发布的公报数据显示,固体废弃物近年来对城市水体污染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甚至给整个生态环境都带来了影响。如果固体废弃物不进行有效处理直接倒入河中,导致水体受到污染,容易引起海洋湖泊中的各种鱼类和水生植物、微生物的死亡,也会影响到人们日常食用自来水的质量。
大气污染。一些固体废弃物自身都具有毒性的,如果将它们长期大量的堆放而不进行任何有效的处理,长期受到日晒雨淋之后,很可能产生大量含有毒素的废气或粉尘,它们飘入空气中后会导致大气受到污染,对人们的健康带来很大的影响[1]。
影响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城市生产建设和居民生活是固体废弃物的主要来源,各种生活垃圾、生产垃圾以及建设垃圾越来越多。特别是生活垃圾非常容易出现发酵腐化的情况,容易形成恶臭,招致蚊虫或老鼠,导致疾病传播。由于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发展步伐日益加快,建筑垃圾也越来越多,而在城市建设时所形成的各种粉尘污染也必须要引起我们的重视,这些污染物不但对城市的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造成影响,同时还阻碍了城市的健康发展。
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
破碎技术。破碎处理技术指的是让固体废弃物的堆放体积减小的处理方式。为了让部分体积过大的固体废弃物能够便于放入焚烧炉或进行填埋,在进行这些处理之前首先需要对固体废弃物的外形予以处理,减少其体积大小。破碎处理的过程即是对废弃物实施分解的过程,让废弃物基本成为大小相对统一的物质,在进行填埋时更便于压实。目前针对固体废弃物进行破碎的方法很多,例如说敲击、挤压、研磨等。
分选技术。分选处理是实现固体废弃物处理资源化、减量化的一种有效措施,借助于分选技术能够把还具有一定价值的物品从中选出二次利用,把可能有害的物体分离开来;另外还有一种是把破碎后不同粒度级别的废弃物实施分离。分选处理的主要原理是借助于物料的某种性质差异来将其分开,比如说固体废弃物中的磁性与非磁性差异,粒径大小差异,重量大小差异等。按照各种不同的性质,应用相对应的方式进行处理。分选处理包含了手工筛选、重力分选、涡电流分选以及磁力分选等。
生物处理技术。生物处理指的是依靠微生物对有机固体废弃物的分解功能来实现无害化处理,能够让有机固体废弃物慢慢的转化成为能源、饲料或者肥料,或者从固体废弃物中提炼出金属,属于一种资源化处理手段。现阶段相对常见的包括堆肥、制造沼气、废纤维生产饲料以及废纤维素制糖等。
填埋。截至目前,填埋处理依旧是相对普遍的一种固体废弃物处理手段。现阶段填埋处理技术包含了各种不同的方式,比如说按照固体废弃物填埋深度包含了浅地层填埋以及深地层填埋;按照处理对象性质与填埋场结构形式包含了惰性填埋、安全填埋与卫生填埋等。但现阶段被广泛应用的主要是卫生填埋与安全填埋两种方式,卫生填埋针对城市垃圾等普通的固体废弃物,而安全填埋针对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废弃物。
焚烧。采取焚烧处理的方式来减少固体废弃物体积。现阶段焚烧处理已经属于固体废弃物减量化与资源化的有效方式。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固体废弃物中的有机物含量逐渐增多,热值也越来越高。在今天这样一个能源相对紧缺的时代,固体废弃物也能够被当成是一种新的能源开发方式。
热解。热解处理是依靠固体废弃物中有机物的热不稳定性,在无氧或缺氧环境下实施加热蒸馏,让有机物进行裂解,在冷凝之后产生新的气体或固体,进而从中获得燃料油、可燃气的一种处理技术。固体废弃物热解率主要是由废弃物自身的化学结构、物理形态而决定的。低温低速加热的环境,有机分子有充分时间在薄弱的接点处分解,进而再次组合为热稳定性固体,固体产率提升;高温高速加热环境下,有机物分子结构进行全面裂解,形成大量低分子有机物,气体成分提升。
改进措施。首先是分类回收,进行分类回收不但能够促进固体废弃物利用率的提升,降低废弃物处理难度,同时还能够实现废弃物中有价值资源的更好利用;其次是积极推广普及固体废弃物处理企业化经营。过去一直以来废弃物处理往往是在环保部门的监管下由第三方组织负责,并未形成系统化的链条,容易存在处理不到位的情况。如果可以让固体废弃物处理实现企业化,在环保部门的引导之下实现产业化发展,必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处理效率;最后是推广绿色生产技术,从源头上降低固体废弃物的产量,避免材料浪费。
正确处理鸡粪,减少苍蝇危害 篇3
早晨喂料前后清粪, 此时清理鸡粪的好处:一是早晨天气凉爽, 饲养员工作少流汗, 也无蚊蝇叮咬, 清粪清出后有充足的时间堆积处理。二是鸡舍内清粪后, 白天没有或很少有臭味, 对饲养员工作和鸡生产生活环境都有利。三是夜间气温低, 舍内鸡粪过夜发酵较慢, 臭味也较小, 如果劳力充足, 最好早晚清1次/d鸡粪。
2 粪便处理和灭蝇法
鸡粪含水量在60~80%之间, 是苍蝇最佳孳生场所。
2.1 湿泥土密封发酵法
即将鸡粪运到粪场 (舍) 堆积, 拍打平整, 盖上10cm厚土泥抹平, 使其不进气不漏气, 让鸡粪发酵产热, 杀灭病菌和寄生虫, 此法适于粪堆长期堆放不动。
2.2 塑料膜密封发酵法
在粪场 (舍) 的粪堆上盖上塑料膜, 周围用土、石块压实, 不透气, 留一端掀盖方便, 将每天打扫的鲜鸡粪加入, 再压实, 若簿膜幅面窄, 可以互相压边, 以水粘合, 如果鸡粪太稀可适当拌一些土堆积, 经阳光照射几天发酵后, 要常掀开簿膜凉晒, 如果有孳生则盖上簿膜凉晒, 如果有蝇蛆孳生则盖上簿膜即可很快杀灭, 反复一段时间后, 鸡粪即干成堆。如果鸡粪长期不用或出售, 则最好用泥土封存。此法可使粪堆升温块, 灭蛆好, 适合范围广。
2.3 水冲清粪处理发酵法
较大规模养鸡场 (舍) 有自来水, 也有粪池, 可以在午后结合降温, 用水冲洗鸡舍和打扫粪便, 使粪水流向粪池, 粪便沉淀池底, 粪水流走, 定期组织人员将粪池内粪便清到池外, 拌土堆积, 用泥封存。
2.4 沼气池发酵法
在饲养场 (舍) 内建沼气池, 将鸡粪送池内生产沼气, 可以用来烧水煮饭等, 还可用沼气作能源制作膨化饲料, 发酵的粪便无臭味, 沼气池中的粪便要及时清除池外, 用干制法或发酵法堆积贮存。
2.5 粪堆 (坑) 洒药法
将敌百虫粉, 敌敌畏, 敌杀死等农药以较高浓度洒于鸡粪上, 直接杀灭蝇蛆, 但要注意不让散养鸡误食蛆中毒。
2.6 喂EM饲料或饮EM水剂
利用微生物分解粪便中的臭素, 喂10d后粪便无臭味, 即提高生产效益, 又改善了场 (舍) 内卫生条件, 从而从源头灭蝇。
3 鸡舍药物灭蝇
土坝渗漏的危害及处理技术 篇4
土坝的构成材料主要是以土料为主, 混有一定的砂砾料, 然后经过分层填筑、辗压等方法堆筑而成, 由于其组成材料的特点, 土坝在运行过程, 多少都有一定程度的渗水, 渗水量如果在一定范围内, 基本不会对坝体造成伤害, 坝体能够处于相对安全的状态, 这时土坝的渗透系数一般都小于10-5cm/s这个标准时, 属于土坝的正常渗水, 坝内的浸润线低于坝后的排水棱体, 这样的渗水对于土坝不会形成危害, 可以不用处理。但如果渗透系数大于标准, 就会达到渗漏的状态, 形成非正常的渗水, 对于坝体会产生严重的危险, 要及时进行处理, 避免溃坝的情况发生。
土坝的渗漏的产生一般是同两方面的原因形成:由于材料特点而引发, 由于土坝是由土料及一些砂砾混合而成, 土体颗粒之间的结合难以达到十分紧密的程度, 加上填筑、碾压时的施工问题, 难以形成均匀一致的结合体, 当水库蓄水后, 水在压力作用下会沿着间隙发生渗漏, 渗漏往往是以点状出现, 在背水坡先形成逸出点, 如果渗漏通道的填料相对疏松, 周边的坝体土料的细颗粒会被渗漏水带出坝体, 形成更大的空隙, 这样较大的水压会形成更大的渗流量, 促使空隙进一步加大, 最后导致坝体失稳, 形成坝体的渗漏;水库大坝在建筑时, 往往要对两岸山体的一些特殊地形要进行处理, 比如一些破碎带、裂隙、软夹层, 这些地方在处理的过程中, 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处理的不当或是不彻底, 当水库蓄水后, 随着水的压力增大, 水体就会随着裂隙、破碎带、软弱夹层之间渗出来, 在坝肩或坝脚就会形成渗漏出逸点, 随着水流水体会将土体中的一些颗粒冲出坝肩外, 形成渗漏通道, 危及坝肩的安全。
2 土坝渗漏的类型
2.1 坝体渗漏
土坝坝体在填筑时, 如果坝身的填筑密实度达不到设计要求, 就会造成渗透系数过大, 这样当水库蓄水后, 随着水位增高, 水体压力不断增加, 整个浸润线以下的坝体都成为渗漏通道, 渗透的水会在坝体的下游或坡脚附近慢慢渗出, 形成逸出点, 随着渗漏的加剧, 可能形成连片的孔隙, 导致坝体滑坡甚至溃坝。
2.2 坝基渗漏
坝基在施工中, 如果处理不好, 容易形成浅层或深层的透水层, 在水体压力作用下, 产生渗漏通道, 水流从坝脚或坝脚以外的地层的薄弱部位逸出, 形成逸漏点, 慢慢使坝体后沼泽化, 严重时, 渗漏开始渗出的清水, 以后严重时会随着水流带着泥浆和砂砾变混浊翻砂流出。
2.3 坝肩渗漏
坝肩渗漏是一种特殊的形式, 是由于在山体两侧与土坝的接合部位存在软弱带、破碎带, 这些部分在水库蓄水后随水压升高产生一定的渗透, 形成渗漏通道, 在下游坝坡面或离开坝脚的地面逸出。渗漏路径相对复杂, 勘察或进行技术处理都比较困难, 因不只是水库的水渗出来, 还有一部分渗漏水来自山体自身产水。
3 土坝渗漏的危害分析
在土坝的施工过程中, 由于坝体自身的材料及施工工艺等原因, 无论是坝身、坝基还是坝肩, 在水库蓄水后, 这些部位都会承受不同程度的水压力, 都会有一定透水性, 库水必然会透过坝身土体、坝基、坝肩土体或岩石的孔隙, 或坝体与地基接触面发生渗水, 这是在所难免的, 在一定程度内不会对坝体造成太大的危险, 但如果渗透超过一定极限, 就会对坝身安全形成危害, 形成异常渗漏, 无论何种渗漏, 渗漏达到一定程度都会对土坝造成严重的危害, 比如产生造成滑坡、流土、管涌、坝坡失稳, 以及坝坡塌陷、背水坡脚出现牛皮胀等, 严重的导致大溃坝, 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造成巨大损失。
4 坝肩渗漏的处理措施
对于土坝的养护管理过程中, 一定要经常巡查土坝的运行情况, 及时发现险情, 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一旦发现渗漏, 一定要按着“对渗漏通道前截后排、延长或截断渗漏通道”的工程处理原则, 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 采取有针对性的相应的处理措施。
4.1 坝前拦挡
在坝前进行拦挡, 又分为面拦挡和点拦挡, 面拦挡是在坝上游坡及坡脚线外一定中距离, 铺填防渗截水铺盖、设置截水墙, 以截断或延长其渗漏通道的入口, 但这种方法往往施工难度和投资都较大, 且要较大面积的铺设, 需要对水库放空至死水位以下施工, 效果才明显。点拦挡是在坝上游挖除坝肩山体的破碎带, 重新回填防渗性较好的材料。该方法只能用于破碎带 (层) 较浅较小, 且渗流带分布明确的情况。
4.2 坝内拦挡
利用水泥浆、水泥粘土浆、粘土浆及灌化学材料等在坝体内进行灌浆, 达到防渗的作用, 现在灌浆技术相对成熟, 而且行之有效, 对坝体、坝肩皆可以采用此种方法, 主要采用的灌浆方法是充填和帷幕灌浆, 一般灌浆后的坝体基本都能达到预期的堵住渗漏的效果。
4.3 坝后疏导
这种方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把背水坡的出逸点降低, 把与坝体相连处的一些排水, 采用排水设施通过反滤层导出去, 从而留住坝体土料, 常用排水棱体、贴坡排水等方法进行, 加快排水速度。对于坝肩渗漏来说, 由于其渗漏通道一般较为复杂, 采用坝前拦挡的办法, 很难查清渗漏通道的入口, 且可能很分散;采用灌浆的方法, 又需要准确知道渗漏通道的立体位置, 故最为适用的是采用坝后疏导的措施。工程处理前应找到渗漏通道出口, 被坝体覆盖的, 也要挖开, 通过排水管或排水廊道, 把渗水引至坝后天然河床中, 把渗水作无害处理。
摘要:在水利工程中, 水库大坝是重要的水库工程项目之一, 大坝的类型根据其组成材料有很多种, 其中土坝是一种很常见的类型, 土坝的组成材料主要是土料, 有的含有一些砂砾, 在土坝的实际运行中, 都有一定程度的渗水, 渗水在很小的情况下, 坝体呈相对安全的运行状态, 但如果渗透系数超过一定数值时, 就会出现渗漏情况, 会危及土坝的安全, 要及时进行处理, 做好防范, 避免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损失。
城市道路路基路面危害的处理方法 篇5
(一)地下水对路基土层的作用
地下水对路基土层的作用表现为渗入和一系列其它作用增强或改变,这一系列作用中的一部分可视为原始的,而另一部分是一些继发作用,它们是原始作用的直接结果。作为原始作用,首先是土的湿度改变的物理过程,同时还有土层应力状态的改变过程,这种应力状态的变化是一种作用力的原因,即水的作用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
地下水的作用、土体结构的徐变、路基强度降低、路基沉降的发展、滑坡变形的发展、冻胀作用与变形的发展等过程与现象是上述原始作用同其它作用的共同结果,认识它们在地下水破坏作用下的实质是非常必要的。
1. 湿陷现象
湿陷是浸湿黄土产生剧烈沉陷,同一般沉陷的本质不同在于湿陷发生得较快,并且是土的物理、化学性质同时改变的结果,土处于由固定的外部压力所形成的稳定的应力状态中。水的浸湿是引起湿陷的主要因素,当浸湿时,水减小和降低了土的内部胶结强度,使结构联结削弱重新分布,并且已经不能支承力和外荷载了,这时土的矿物颗粒和团粒便进入移动状态,结构体系的刚度降低,产生压缩,形成湿陷。黄土层浸湿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地下水位上升,也就是说浸湿是从下而上进行的,自下而上浸湿时,经受变形的是相对较干燥的上覆土体,它们通常具有半固态稠度和低于液限的天然含水量,湿陷时下陷土层会破碎成一些大块,彼此间被裂缝切割。
2. 盐渍化
土的盐渍化过程主要发生在气候干燥并且分布着盐渍土的地区。地下水(潜水和毛细水)是形成盐土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在干燥气候条件下发生着潜水将盐分自深处带向表面的过程,而实质则是由于携带盐分的毛细水的上升。由于水的蒸发,盐分会在土的上层和表面浓缩,并形成盐壳。盐分的析出,将增大孔隙度和丧失结晶粘聚性,从而提高了透水性,减弱了土的强度,造成土的沉陷。
3. 滑坡现象
当路基处于天然山坡的坡积层上时,由于坡积层地下水力的作用(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坡积层会滑动,可能造成路基稳定性的破坏,形成滑坡。地下水流的深度变化影响着渗透压力的大小,地下水位上升,渗透压力增大,路基稳定性降低,地下水的存在会降低土体抗剪强度,尤其是滑动层充水,地下水作为一种力的因素对山坡上滑坡体的稳定程度有着特别大的影响。
4. 形成冻胀
冻胀是冬季在道路上形成的局部隆起抬高,春融时就会使路面松软、蠕动产生翻浆破坏。在水移动薄膜机制基础上,冬季水分迁移至路面下的冻结区,形成冰夹层和冰晶体,春融时土层变得过湿和软化。在地下水作用下,路基通常会形成深层冻胀(水文地质冻胀)。较高的潜水水位和来自山坡一侧的潜水在靠近路基处是促成深层冻胀的主要条件。
(二)地下水破坏作用的防治
防治地下水对路基的破坏作用,应特别注意路基上层的防护,因为路基上层是路面的支撑,是主要承重结构层。目前解决地下水破坏的主要途径是:路基工作层远离地下水位;人为降低地下水高度,设置人工障碍物(隔离层)阻止地下水对路基的浸湿。
1. 提高路基标高
人为提高路基标高,保证路基工作层在地下水位以上一定高度,这是最简单和传统的解决方法。对路堤而言实现起来比较容易。但对于路堑和零填路基以及当缺发合格的填土时,实现起来可能比较困难。人工提高路基主要考虑地下水位高度和选择合格的路基填料,保证公路路基稳定性所要求的路基标高应至少高出地下水位2米以上,同时路基提高标高可以预防和消除路基深层冻胀,应综合两者确定高度。在提高路基同时应特别注意填土不能破坏天然的地下水排水条件,且不要造成出现人工水头的条件。
2. 降低或拦截地下水位
利用有效的排水工程对地下水进行拦截或降低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法,通常使用的排水工程主要有水平排水层、渗沟、排水明沟等。渗沟从结构划分主要有水平、立式和混合三种,水平渗沟是渗水管或渗水洞,它们带有渗水孔。具有朝向集水地的坡度。其周围填有渗水材料,立式渗沟由一系列降水钻孔组成,它们通常保持相同的间隔距离,籍助于吸收或虹吸系统可保持所规定的水位。混和渗沟是一种自流的排水洞或管和一系列沿长度等距离布置的自流钻孔,自流钻孔的口一般通入排水洞侧面的检查井。完全性渗沟全部切断需排水的含水层,而且其基底达到隔水层。不完全渗沟仅部分地切断含水层,而且基底未达到下卧的隔水层,渗沟形式、位置和材料的选择应根据地下水位的水头位置、流向、水位高度以及工程规模和要求,结合当地实际经验和水力计算。进行综合考虑、合理组合。这是在公路实际工程中应引起设计、施工及管理部门充分重视的方面。
3. 修筑结构层
修筑适宜的结构层,以调节路基的水温状态,也是一种有效的处理方法,而且应用范围比较广泛,目前主要应用的是防水层和割断层,防水层主要应用各种合成材料和沥青、水泥等结合料,掺入集料共同组成不透水、抗冲刷的结构层,设置于路基和路面之间或路基底部,起到防止地下水浸入的作用,割断层与防水层类似,主要目的在于割断地下水的上升路径。从而减小或消除其对路基的破坏作用。
二、软土地基
某路线不得不穿过软土地段,因为该地带软土分布面积较广。但因为软土具有流变性显著、抗剪强度低、透水性差、天然含水量高、压缩性高等特点,也由于软土路基沉降不均匀或者剩余沉降过大从而导致该软土上修筑的路基产生各种破坏和失稳现象。具体表现在施工中会有路基开裂、塌滑;不明断的路基下沉和突然的大量下沉、滑移等导致施工期延长拖延运营期,路基整体塌滑、滑弧切入地基软弱土层中是最严重的情况,这样会让整个道路的结构和整个工程都受到安全隐患和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要想路基质量和道路结构得到保证,必须先保证路基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而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加固处理软土地基。
(一)软土地基在道路工程中造成的危害
不同地方,不同层面遇到的软土地基,性质也各不相同,有较大的不可预见性。不管是在设计还是施工中,都需要谨慎处理,以免造成以下危害:
1. 应该作软基处理的地段未作处理,是因为没有详细而准确的勘察设计。
2. 路堤失稳或线外建筑物受到危及,这是因为本已标识是软土地基但并未地基处理。
3. 施工不合理造成路堤失稳,因为措施不到位,软土地基处理没有达到设计要求。
4. 施工工艺不合理导致的路堤失稳,因为填筑夯实没有按要求来,或者是过快的填土以及没有达到合格的碾压质量。
(二)软土路基处理方法
深层处理和浅层处理是处理软土路基从深度上来划分的具体方法。浅层处理主要用于深度小于等于3m的软土路基,因此能够确定该路基软土属于小于等于3m的范围,所以采用浅层处理方法。简单的施工工艺,投资少这2个特点只有浅层处理才具有,所以在施工中一般也采用该方法。而换填法、爆炸排淤法、晾晒法、灌浆法、动力固结法、排石挤淤法、加筋法和垫层法属于浅层处理的具体方法。
经过对以上情况的分析,换填法比较适宜。因为换填法适合深度小于等于2m而且面积较小的软土路基。换填料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用砂、用改良土还是用砂砾、或其他适宜材料,因此开挖换填法为拟定初步的处理方法。因为原路基填筑的是粘土,而粘土的透水性小,不能用砂、砂砾等材料换填,否则会因为它内部的干湿变化导致四周路基土的软化或二次固结,从而引起不均匀沉降的路面。同样也不能用风化石换填,如果用砂、砂砾还能保证强度和稳定性,用风化石的话不但保证不了强度和稳定性,还会因为风化石粒径、强度、土石比例的问题无法保证透水性。也不适合用粘土换填,因为压实填土需要施工面大、地下简单,而这里也不符合条件,同时强度和稳定性也保证不了。
建筑地基的基础危害及处理方法 篇6
由于土的压缩性大、强度小, 因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上部结构荷载不能直接通过墙、柱等传给下部土层 (地基) , 而必须在墙、柱、底梁等和地基接触处适当扩大尺寸, 把荷载扩散以后安全地传递给地基, 这种位于建筑物墙、柱、底梁以下, 经过适当扩大尺寸的建筑物最下部结构称为基础。
建筑物的修建使地基中原有的应力状态发生了改变, 这就需要我们运用力学的方法来研究和分析建筑物荷载作用后 (地基应力状态改变后) 的地基土变形的强度和稳定性, 保证地基在上部结构荷载作用下能满足强度和稳定性的要求并具有足够的安全储备。控制地基的沉降使之不超过建筑物的允许变形值, 保证建筑物不因地基的变形而损害或者影响其正常的使用。
一、地基基础危害对建筑物的影响
1. 地基产生整体剪切破坏。
1955年始建的巴西某11层大厦长25m, 宽12m, 支承在99根长21m的钢筋混凝土桩上。1958年大厦建成后, 发现其背后明显下沉。同年1月30日, 该建筑物的沉降速度高达每小时4mm, 当日晚8时许, 大厦在20s内倒塌。后查明该大厦下有25m厚的沼泽土, 而其下的桩长仅有21m, 为深入其下的坚固土层, 倒塌是由于地基产生整体剪切破坏所致。
2. 地基产生不均匀沉降。
我国名胜苏州虎丘塔建于959~961年, 为七级八角形砖塔, 塔底直径13.66m, 高47.5m, 重63 000k N。塔建成后由于历经战火破坏、风雨侵蚀而严重损坏, 我国于1956~1957年对其进行了上部结构修缮, 但修缮的结果使塔体重量增加了约2 000k N, 同时加速了塔体的不均匀沉降, 塔顶偏离中心线的距离由1957年的1.7m发展到1978年的2.31m, 并导致地层砌体产生局部破坏。后于1983年对该塔进行了基础托换, 使不均匀沉降得以控制。
3. 地基产生过量沉降。
我国广深铁路k2+150段线路地处山涧流水地带, 淤泥覆盖层较厚, 通车后路基不断下沉, 1975年后, 严重地段每旬下沉量高达12~16mm, 其他地段每旬下沉量为8~12mm不等, 路基的下沉不仅增加了该段铁路的维修保养作业量, 更严重威胁着铁路列车的安全营运。该路段后采用高压喷射注浆法进行了路基土加固处理。
4. 地基液化失效。
1976年7月28日发生在我国唐山市的大地震是人类历史上造成损失最严重的地震之一, 震级为7.8级, 大量建筑物在地震中倒塌损毁, 地基土的液化失效是主要原因之一, 唐山矿冶学院图书馆书库因地基液化失效致使其第一层全部陷入地面以下。
二、建筑物地基处理的常用方法
1. 换填垫层法。挖去地表浅层软弱土层或不均匀土层, 回填坚硬、较粗粒径的材料, 并夯压密实, 形成垫层。
2. 顶压法。对地基进行堆载或真空预压, 使地基土固结。
3. 真空预压法。通过对覆盖于竖井地基表面的不透气薄膜内抽真空, 而使地基固结。
4. 强夯法。反复将夯锤提到高处使其自由落下, 给地基以冲击和振动能量, 将地基土夯实。
5. 强夯置换法。将重锤提到高处使其自由落下形成夯坑, 并不断夯击坑内回填的砂石、钢渣等硬粒料, 使其形成密实的墩体。
6. 振冲法。
在振冲器水平振动和高压水的共同作用下, 使松砂土层振密, 或在软弱土层中成孔, 然后回填碎石等粗粒料形成桩柱, 并和原地基土组成复合地基。
7. 砂石桩法。
采用振动、冲击或水冲等方式在地基中成孔后, 再将碎石、砂或砂石挤压入已成的孔中, 形成砂石所构成的密实桩体, 并和原桩周围土组成复合地基。
8.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法。
由水泥、粉煤灰、碎石、石屑或砂等混合料加水拌和形成高黏结强度桩, 并由桩、桩间土和褥垫层一起组成复合地基。
9. 夯实水泥土桩法。
将水泥和土按设计的比例拌和均匀, 在孔内夯实至设计要求的密实度而形成的加固体, 并与桩间土组成复合地基。
1 0. 水泥土搅拌法。
以水泥作为固化剂的主剂, 通过特制的深层搅拌机械, 将固化剂和地基土强制搅拌, 使软土硬结成具有整体性、水稳定性和一定强度的桩体。
1 1. 深层搅拌法。使用水泥浆作为固化剂的水泥土搅拌法。简称湿法。
1 2. 粉体喷搅法。使用水泥粉作为固化剂的水泥土搅拌法。简称干法。
1 3. 高压喷射注浆法。
用高压水泥浆通过钻杆由水平方向的喷嘴喷出, 形成喷射流, 以此切割土体并与土拌和形成水泥土加固体。
1 4. 石灰桩法。
由生石灰与粉煤灰等掺合料拌和均匀, 在孔内分层夯实形成竖向增强体, 并与桩间土组成复合地基的地基处理方法。
1 5. 灰土挤密桩法。
利用横向挤压成孔设备成孔, 使桩间土得以挤密。用灰土填入桩孔内分层夯实形成灰土桩, 并与桩间土组成复合地基。
16.土挤密桩法。利用横向挤压成孔设备成孔, 使桩间土得以挤密。用素土填入桩孔内分层夯实形成土桩, 并与桩间土组成复合地基。
17.柱锤冲扩桩法。反复将柱状重锤提到高处使其自由落下冲击成孔, 然后分层填料夯实形成扩大桩体, 与桩间土组成复合地基。
18.单液硅化法。采用硅酸钠溶液注入地基土层中, 使土粒之间及其表面形成硅酸凝胶薄膜, 增强了土颗粒间的联结, 赋予土耐水性、稳固性和不湿陷性, 并提高土的抗压和抗剪强度。
19.碱液法。将加热后的碱液 (即氢氧化钠溶液) , 以无压自流方式注入士中, 使土粒表面融合胶结形成难溶于水且具有高强度钙、铝硅酸盐的络合物, 从而达到消除黄土湿陷性, 提高地基承载力。
关于废旧电池的危害及处理方法 篇7
在现实生活中废旧电池的污染已成为相当严重的问题, 我们日常所用的普通干电池。它们都含有汞、锰、镉、铅、锌、镍等各种金属物质。废旧电池被遗弃后, 电池的外壳会慢慢腐蚀, 其中的重金属物质会逐渐渗入水体和土壤, 造成污染。如果人一旦食用受污染的土地生产的农作物或是喝了受污染了的水, 这些有毒的重金属就会进入人的体内, 慢慢的沉积下来, 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据测量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土壤里, 可以使一平方米土地失去利用价值;一个扣钮电池可以污染60万升水, 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废旧电池造成的污染是惊人的。下面着重介绍电池中所含的几种金属对人类的危害。
1. 锰:
过量的锰蓄积于体内引起神经性功能障碍, 早期表现为综合性功能紊乱。较重者出现两腿发沉, 语言单调, 表情呆板, 感情冷漠, 常伴有精神症状。
2. 锌:
锌的盐类能使蛋白质沉淀, 对皮膜粘膜有刺激作用。当在水中浓度超过10-50毫史升时有致癌危险, 可能引起化学性肺炎。
3. 铅:
铅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活血系统、消化系统和肝、肾等器官能抑制血红蛋白的合成代谢过程, 还能直接作用于成熟红细胞, 对婴幼儿影响甚大, 它将导致儿童体格发育迟缓, 慢性铅中毒可导致儿童的智力低下。
4. 镍:
镍粉溶解于血液, 参加体内循环, 有较强的毒性, 能损害中枢神经, 引起血管变异, 严重者导致癌症。
5. 镉:镉进入人体使人的肝和肾受损, 也会引起骨质松软, 重者造成骨骼变形。
6. 汞:
它在这些重金属污染物中是最值得一提的, 这种重金属, 对人类的危害, 确实不浅。长期以来, 我国在生产干电池时, 要加入一种有毒的物质———汞或汞的化合物。我国的碱性干电池中的汞的含量达到1-5%, 中性干电池为0.025%。全国每年用于生产干电池的汞具有明显的神经毒性, 此外对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也有不良影响。1953年, 发生在日本九州岛的震惊世界的水俣病事件, 给人类敲响了汞污染的警钟。
以上这些金属的污染最大特点是在自然界不能降解, 只能通过净化作用, 才能将污染消除。重金属的污染, 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如果人类忽视对重金属污染的控制, 最终将吞下自酿的苦果, 因此, 加强废旧电池的回收就更显重要了。
二、废旧电池的回收
对废旧电池的回收利用应该有严格的程序:
1. 放置专用的废旧电池回收桶
2. 定期专人上门收集
3. 电池分类
4. 库房分类并安全储存
5. 集中到一定数量后运至专门的处理厂
6. 处理利用稀有重金属
在这个程序中, 回收是第一步, 没有回收就没有处理, 做好回收工作是关键,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三、废旧电池的处理
国际废旧电池处理方式。国际上通行的废旧电池处理方式大致有三种:固化深埋、存放于废矿井, 回收利用。
1. 固化深埋、存放于废矿井
废电池一般都运往专门的有毒、有害垃圾填埋场, 但这种做法不仅花费太大而且还造成浪费, 因为其中尚有不少可作原料的有用物质。
2. 回收利用
(1) 常压热处理法
常压冶金法在处理废旧电池时, 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低温下加热旧电池, 可提取挥发出的汞, 温度更高时回收锌和其他重金属。二是在高温下焙烧废旧电池, 使其中易挥发的金属及其氧化物挥发, 残留物可作冶金中间物产品或另行处理。
(2) 真空热处理法
真空热处理法需要在废电池中分拣出镍镉电池, 废电池在真空中加热, 其中汞迅速蒸发, 即可将其回收, 然后将剩余原料磨碎, 用磁体提取金属铁, 再从余下粉末中提取镍和锰。
(3) 湿处理法
废旧电池的湿法处理技术是基于电池中金属及其化合物溶于酸的原理, 除铅蓄电池外, 各类电池均溶解于硫酸, 然后借助离子树脂从溶液中提取各种金属, 用这种方式获得的原料比热处理方法纯净。
四、对废旧电池危害的认识
废旧电池造成的污染已相当严重, 但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通常情况下人们对废旧电池的处理就随手一丢, 大多数人会认为这是很正常的。也许多数人会问:“就这么一个小东西对于地球来说, 能有什么了不起呢!还说什么破坏?”所以处理废旧电池最大的困难是在目前认识水平上产生的技术困难和经济困难, 归根到底还是与认识相关。
废旧电池的回收是件利国利民的大事, 建立一个完善有效的回收网络和体系, 加强宣传引导, 科学地认识废电池对环境的影响。鼓励公民积极参与回收废电池的活动。对废旧电池做善后处理的同时, 也需要从源头上做出努力, 要求制造商逐步降低电池中汞含量, 最终禁止向电池中添加汞, 并且逐步淘汰含镉电池。
参考文献
[1]杨坤宇, 《电源技术》
[2]刑伟重, 《矿冶》 (北京) , 1996
发动机进水后危害及处理办法 篇8
如果车辆只是被过了一遍水 (不是水中熄火, 而是被水浸泡过) , 事后又是被拖到修理厂的 (一直没有启动过发动机) , 这基本不会给发动机造成大的损伤, 主要工作是对发动机内部的积水进行清理, 同时将进气口以及进气歧管拆下, 利用压缩空气将里面的水吹干, 并更换空气滤清器。汽缸内如有积水可以将火花塞拆下后, 再吹干。
如果车是在水中被憋灭的, 维修师傅大多会建议对发动机进行解体检查, 因为此时已很难通过简单的办法来判断出连杆是否在这次非正常熄火的过程中被压变形。经过逐一排查后, 可以确定哪个汽缸的连杆出现了问题, 然后进行针对性的修理更换。但对于大多修理厂来说, 为了能达到更好的维修效果, 他们则主张更换全部连杆及活塞。
【危害处理策略】推荐阅读:
危害处理论文07-02
环保小论文--废旧电池的危害及处理作文05-22
天韵足道危害健康事故处理预案07-18
危害健康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及事故报告制度10-07
危害与策略06-24
故障处理策略08-26
风险处理策略08-02
投诉处理策略08-15
危害治理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