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发展(精选12篇)
高中发展 篇1
摘要:高中阶段教育不是普通高中一家就可以完成的。国家的政策规定了高中教育的双重任务;培养有素质、有理想、有文化的初级劳动者和为高一级院校输送合格的新生。高中教育分流在完成这双重任务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是现阶段高中教育分流不仅如人意, 出现了普通高中“门庭若市”和中等职业类学校“门可罗雀”的现象。所以优化高中教育分流是促进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优化,教育分流,高中教育,良性发展
一、高中教育现状简析
1. 高考成为扭曲整个基础教育的指挥棒
我们无可否认普高中在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这种考试评价制度成了扭曲基础教育的指挥棒严重地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违背了基础教育是提倡素质化教育的宗旨。当前基础教育的每个阶段的的学生无不为了今后的高考而努力奋斗着。在这样的考试制度下, 学生一味最求高分忽视了自身的动手创造能力和其他潜能。
2. 高中教育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
我国的高中教育还是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之下。最为突出的就是高中教育。学生的一切都是为了考试。在高中阶段, 考试便是学生的家常便饭, 考试变得功利化, 过分强调分数的价值。考试的内容教材化, 什么东西都以教材为中心, 导致了教师教授的内容死板, 学生上课只知道记笔记和被笔记, 而不能真正利用知识。考试题型千篇一律, 换汤不换药, 把学生培养成为考试的机器, 不利于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3. 普通高中“门庭若市”与中等职业类学校“门可罗雀”
从每年的高考大军的人数就可以看出, 到普通高中就读的学生一年比一年多。而由于人们思想观念是影响认为中等职业教育是终结教育没有多大的出路, 都不是很愿意去此类学校上学。
二、高中教育分流的现况分析
高中教育的分流是一种一考试制度为分流器的模式。在这样一种分流模式下, 学生的分流是一种被动的。这样的分流模式体现出高中教育中的不公平之处。在分流的起点上, 分流的过程显得不公平, 在分流的结果上出现很大的偏差。
1. 分流起点不公平
从学生的差异化来看, 每一个学生的智力上、家庭背景、性格等多方面因素都或多或少存在差异。那么学生在学习能力上会表现不一样, 有的学生学习好有的学生学习差, 有的文科学得好, 有的理科学得好。家庭背景好的学生在学习上容易获得更多的资源。性格不同的学生兴趣爱好有差异, 有时候体现在偏科程度上和偏向科目上。
2. 分流过程不公平
分流的过程主要是在于考试。高中阶段的学生最不缺少的事情就是考试。各种考试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思想负担、生活负担。有的学校规定学生可以按考试成绩的高低来选择座位。每位学生都必须通过毕业会考才可以毕业, 只有毕业会考通过才可以参加高考报名。考试能够说明学生的什么?成绩高低可以表示学生的素质高低吗?能够代表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吗?能够通过分数高低来确定学生今后的岗位和职位吗?
3. 分流结果与学生期望之间偏差大
按照现在的分流模式, 出现的结果会是怎么样呢?最后学生的出路和自己期望的会不一致。如有的学生的动手能力强, 自己也希望在技术、技能上有所发展, 但是学校没有提供那样的条件和机会给他, 从而他选择了另外的不是自己擅长和喜欢的出路。相同的问题也出现在很大一部分学生身上。这也是教育供给与教育需求之间的偏差问题。
三、优化高中教育教育分流
优化教育分流的关键在于优化教育分流的要素。从优化教育分流三大要素上来解决高中教育入学分流和高中教育后分流问题, 从而促进高中教育长足发展。
(一) 高中教育阶段流入与流出双优化
1. 高中教育入学分流需要优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但是目前的普通高中学校的发展情况远比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发展情况好。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人数远比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人数多。这一现象表明教育分流还存在欠妥之处。针对这一现象, 需要通过优化教育分流中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相关规定。这就需要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教育法规的大力支持。比如在中等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上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情况有所增加;在扩充中等职业教育的优秀师资力量。通过政策上和法律上的支持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消除人们对中等教育的偏见, 让更多更适合在职业教育上发展的学生进入。
我国基本上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 现阶段的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事业正在进行当中, 更多的初中毕业生接受更高一级的教育的可能得以实现。初中毕业生进入何种类型高中阶段学校学习, 第一要从自身方面来看, 第二就是教育分流的作用。让合适的学生进入合适的地方学习是教育分流的根本任务。如何把初中毕业生归类进行分流是关键的问题。目前, 考试是教育分流的工具, 不仅是现在, 从我国古时候的科举考试就已经把考试定为选拔人才的工具了, 但是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需要的不是会考试人而是全面发展的人。所以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制度需要转变。通过综合素质评价和学生的兴趣爱好来确定初中毕业生的分流去向。学生的学业成绩不是单一判定学生质量的标准, 增加对学生的全面素质的评价来评定学生, 不仅有学生的品德、智力、体质还要有学生的创造思维、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等。这样更能全面分析和判别学生更适合普通高中教育还是职业教育, 从而进行合适分流。
2. 高中教育后分流需要优化
首先是从优化高中阶段毕业生的升学制度上来进行。现行的高考制度之所以对高中教育产生很大的影响, 甚至导致高中基础教育方向的偏离, 其主要原因之一是高考制度本身的不完善。那么, 怎样进一步优化现行的高考制度, 使其既能保证为高校选拔优质生源, 又能促进高中的基础教育, 使之不偏离自己的教育目标呢?第一, 高考实施社会化。高考社会化一方面可以逐步消减学校办学一味追求升学率;另一方面可以是高中教育后分流自主化, 免去一考定终身的情况;此外, 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也同样可以通过高考进入高等院校深造。第二, 高考科目设置要全面。高考科目设置既要考虑到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 高考不一定都是书面的答题形式, 对于职业类的学生更应该增加实际操作形式的试题, 让所有的高中阶段学生都有通过高考升学的机会。第三, 进一步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高校自主招生可以招收更多更合适的学生进入到高校学习, 同时高校在自主招生的时候可以通过面试和复试的形式来选择合适的学生。第四, 进一步保证考试和录取的公平性。这一点对于每一个高中阶段毕业生尤为重要, 避免了有学生通过金钱和权力的手段来进入高校系统。
再则是从优化毕业生就业制度上来进行。高中阶段毕业生的分流, 要么是升学, 要么就是进入劳动市场。不想和不能升学的
幽默语言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徐超娥 (涟水一中江苏涟水县223400)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幽默的语言修养, 能使课堂生花, 教学增色。学生阵阵发自肺腑的会心的笑, 深深地表示着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但事实上我们老师在上课的时候真正能做到幽默的或者说具有实际意义的幽默的并不多。所以这也是很多学生认为语文课很枯燥, 天天不是背书就是写作文的原因所在。因此可见, 课堂的幽默感是我们上好一堂语文课的重要砝码。细细分析幽默的教学语言艺术的这种魅力,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一、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学语言中的幽默, 既表现了师者的博学机智, 举重若轻, 又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得到了一种鼓励, 拉近了师生关系, 提高了教学效果。
高中现代散文阅读中有一篇文章叫《葡萄月令》, 这是一篇说明文, 很多东西城市的学生没有见过, 少不了作比喻打比方等。比如请一个学生朗读:“葡萄喝起水来是惊人的。它真是在喝哎!……浇了水, 不大一会儿, 它就从根直吸到梢, 简直是小孩嘬奶似的拼命往上嘬。浇过了水, 你再回来看看吧:梢头切断过的破口。”当听到喝水时, 老师做一连串夸张化喝水的动作, 等到“就嗒嗒地往下滴水了”老师歪着头, 做流口水的动作……这些幽默的身体语言无疑会给你的课堂气氛调节到最佳状态, 学生会对这些内容牢牢地记在心里。学生在上课其实更是在享受, 享受课文的美感, 更享受老师的情感。
二、开启学生的智慧
课堂上应该有笑声, 笑声来自教师的幽默。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同时有幽默的才华。雷曼麦说过:“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 比直截了当提出更能为人接受。”一次, 学生抄袭作文, 这个老师教育他们说了这样一段话:“人们不是说, 天底下绝对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吗, 可这一次我们班却出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批改作业时, 我发现了不少人的面孔一模一样, 比如, 这个嘴角往下歪, 那个嘴角也往下歪。孪生姐妹也没有像到这种程度呀, 请你们帮我解答这个问题。”学生大笑说:“抄。”这样简单地创造了幽默的效果, 使学生心智顿开, 对所传授的知识记忆犹新。
三、活跃课堂气氛
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参与学习, 比之以苦闷的心情或惶恐的心情参与学习, 效果更好。这是心理学研究早已证明了的结论。17世纪捷克教育家扬·阿姆斯·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学是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 它能使教师和学生全部得到最大的快乐。”要达到这种境界, 妙趣横生、轻松活泼的幽默语言, 是必不可少的。在课堂教学中, 往往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障
毕业生的出路只有就业。由于当今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没有一技之长是很难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所以在制定高中阶段毕业生就业制度上要合理, 不仅是普通高中的学生能够就业, 同时也让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有尽可能多的出路。
四、结语
高中教育的良性发展和长远发展是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够实现的, 关键是能够得到国家和人们的大力支持。同样高中教育分流也离不开国家和人们的支持。高中阶段教育的双重任务的完成时需要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共同努力。
碍”, 如学生打瞌睡, 出洋相等, 这时教师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化解一下, 便可消除紧张气氛从而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某教师在上课时发现一位学生在睡觉, 她没有训斥他, 而是走到他身边, 对着全班说:“我发现我们班的一个同学还真是幽默, 我讲对的时候他点头了, 我讲错了的时候他还在点头, 把老师都弄得云里雾里。”同学们一样会哈哈大笑。在教师的感召下学生沉浸在教师生动的讲授之中, 课堂上洋溢着活泼的气氛。生活需要一点幽默, 语文课应该充满欢声笑语。有时教师和学生开怀大笑, 笑得那么开心, 笑得那么痛快, 这难道不是一种人生的幸福吗?
四、融洽师生关系
幽默的教学语言具有和善性, 可以使师生关系和谐, 有利于促进师生合作, 教学相长。这是因为幽默的语词比较委婉柔和, 轻松自然, 可以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 使教师显得和蔼可亲, 平易近人;使学生去掉拘谨、畏惧, 缓解紧张。实践证明, 只有在这样的人际关系中, 学生的智慧花朵才能开放, 教学效果才会提高。1999年5月份, 浙江省乐成镇公立寄宿学校向全国招聘语文特级教师而开的选拔课上, 一位老师针对当时学生的情绪比较紧张, 神情十分拘谨的情况, 讲了以下一段开场白:“同学们, 都说温州的孩子肯动脑筋, 智力水平高, 下面, 我出一个谜语, 看大家能否猜得着。谜语是:“‘有’字靠边站, 耳朵立一边, ‘走’字挤中间, 此字意顺从—打一字。”学生拘谨之态顿消, 开始活跃起来。有几个学生说:“猜出来了, 是‘随’字。”老师说:“是呀, 大家都很聪明, 谜底就是这个字。‘随缘’‘随和’的‘随’字。我们今天能在一起上课是种缘分, 就让我们随缘吧, 彼此之间不要有那么一种生疏感, 随和些、轻松些。”师生关系一下子变得亲近了, 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整堂课双边活动开展得很热烈, 得到了每位听课者的好评。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 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在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中, 幽默更是不可缺少的品质。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语言, 可以使讲课变得风趣诙谐, 睿智高雅, 别具艺术魅力, 并因此创造出一种轻松愉快、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能以一种愉悦的心情去主动、生动地学习。当然, 要达到上课时妙语连珠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之余及时给自己充电, 带着热情和责任感博览群书;教学之余找一找孩子般的愉悦感受, 要对这个世界重新审视, 一定会发现幽默其实也很简单。然后用我们这些简单的教学方式赢得教育的成功不是更好?
参考文献
[1]李其龙, 张德伟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国际比较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06
[2]徐庆豫, 卢乃桂教育分流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06
[3]马健生比较基础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11
[4]李继秀, 江芳基础教育专题解析[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7.08
高中发展 篇2
时光荏苒,转眼间高中生涯以接近尾声。这三年我不断增长知识,开拓眼界。高一是新鲜的一年,眼前的一切都是崭新的。不一样的老师、同学,不一样的环境还有不一样的课本。高二,升学压力越来越大,学习生活忙碌且辛苦,经过两年高中生活的洗礼,不仅增长了知识,也培养了我各方面的能力,为我日后走向属于自己的道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高三,冲刺的一年,我们都要加把劲,争取不能白白度过这三年,把学习当成最主要的事,努力好最后的这一段时间,我们就会登上成功的彼岸!高中让我学会了坚强。 高中三年的求学生涯让我知道了人生的意义何在,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设定了人生的目标,执著于自己的追求回忆过去,我不会因为过去的失败而忧伤,也不会因为过去的成功而欣喜,毕竟这一切都只是过去. 把握现在, 我会利用每一分每一秒,去做自己的本职工作, 把握机遇,时刻保持战斗状态;我不会让时间白白流逝.在这最后的中学生活里,我将努力完善自我,提高学习成绩,为几年来的中学生活划上完美的句号,也以此为人生篇章中光辉的一页。
班主任综合评价
你是一个独立坚强的男生,与人相处懂得谦让,能热心助人,尊敬老师,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学习认真,学习成绩优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相信你在以后的路上定会卓越不凡,创造奇迹。你为人热情,对待学习态度端正,上课能够专心听讲,课下能够认真完成作业。一步一个脚印,目标始终如一,成功终将青睐与你。能协助老师做好工作,能尊敬老师本学期你的思想日臻成熟,心理趋于稳定。成绩的提高是对你勤奋的汇报。学习上比较刻苦,也很有毅力,自觉主动,刻苦认真,善于思考,善于质疑,总结了符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既然已经起步,便只顾风雨兼程,勇敢地去面对高考这人生第一搏。 你的自觉、认真、刻苦精神很难得,你是一个令老师和家长宽慰的`孩子。你很活泼,也很热心,所以你的身边总有很多的朋友。有上进的欲望,有较强的接受能力。遇事有主见,乐观和群却又卓尔不凡。勇于挑战,能不断克服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难,热爱文体活动,积极锻炼身体,热爱劳动,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一名德才兼备的高中毕业生。
教师评价:
高中数学如何发展学生的智力 篇3
一、智力的概念
智力是指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对事物进行分析与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一钟能力。用通俗的话讲,智力就是“智慧”、“聪明才智”,反映一个人独立获得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发展智力的意义
发展学生的智力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是我国实现“四化”的需要。建国以来,我国数学教学方法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强调概念教学,要求讲深讲透。
2.1962年左右,提出加强“双基”教学,单纯的数学知识传播还不够,必须要学以致用,这样才能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才能在实际中应用。
3.近十多年来又提出抓好“双基”、“发展智力”教学,由于随着文化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仅仅抓“双基”又不够了,必须在抓“双基”的同时,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聪明才智。
当前,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学上的新发现和技术上的新工艺不断涌现。据相关统计,近十年来的新发现、新发明,就比过去两千年的总和还要多。国际上把这种趋势称之为“知识爆炸”。只有通过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自己去获得新知识的能力,才能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有所成就。
我们知道发展智力必须从青少年抓起,耽误了这个时期,就失去了最黄金的阶段。青少年时期是发展智力的黄金时代,俗话说:“从小看一半。”孩子的可塑性大,模仿能力强,但各种习惯一经形成就很难改变。如果我们不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形成思维呆板、惰于思考的习惯后,将影响他们的一生。“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习题是思维的磨刀石”,因此,数学教师对发展学生的智力是肩负重任的。
从当前数学教学的现状来看,部分学校的教学方法比较落后,一般都是以分数为主导,采取题海战术,学生只会套公式、套类型,不能举一反三。这样不仅使学生的负担过重,而且对智力的培养微乎其微,虽然书面考试成绩有所提升,但知识学的不活。所以,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必须在加强“双基”的同时,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也就有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交给学生。只有这样做,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不能“提倡一个,否定一个”,左右摇摆。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只重视培养数学思想和发展智力,而削弱“双基教学”,也会使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水准下降。我们应该认识“双基教学”与“发展智力”的辩证关系。“双基”是智力的构成因素之一,离开了“双基”,搞发展智力是空中楼阁;反过来,智力发展了,又能更好地促进掌握和运用“双基”。现在问题并不在于要不要搞“双基”,而在于用什么办法搞“双基”。以前,我们曾采用以先生说、学生听为主要方式的传统教学方法。现在,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正确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数学的法则和规律,教师要自觉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自学能力。这样就能在掌握“双基”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
所以,在这个新的知识大爆炸时代,必须重视学生的智力培养,而数学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
高中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篇4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竞争正愈演愈烈,世界各国已陆续将信息技术纳入到中小学教育体系中并加以高度重视,我国也不例外。高中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教育阶段,其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自然更为重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普及,有关高中信息技术的课程改革也势在必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要往哪个方向发展,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学习方式等诸多环节应当如何改革,已成为一个不得不加以深入探讨和思考的问题。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开展的重要作用
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不是单纯性的信息技术教育,也不是以研究开发信息技术为目的的科研教育。而是高中阶段素质教育的关键构成内容,其教育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一,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是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已经普遍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样,信息技术在高中教育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在高中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对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教育的健康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推动了高中教育的长远发展。
第二,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已应用于高中各学科教学当中,信息技术教育是所有教师的任务,而不仅仅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工作。信息技术课程是高中学生必修的课程,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
1.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是一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其根本要求是强化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同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和发展性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坚持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愿望。这样的目标要想得到实现,其突破点就是要对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加以转变,集中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首先,“要我学”的模式将会彻底被“我要学”替代。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要结合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同时紧密联系学生的具体特点来选取使用对应的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让教学氛围更加轻松与和谐。这样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下,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大提升,加上精心设计的课堂练习及教学过程,学生在课堂中就能够得到尽可能多地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以及自主探索的机会,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积极表达看法和意见,让学习在自主的过程中进行并完成。
其次,“学信息”将会被“用信息”所替代,这也就是通常意义下所说的学以致用。其要求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的正确并积极地引导,让学生逐步学会对所学信息技术知识的实际应用,尝试把课本的知识迁移到生活实际当中。
最后,“权威教学”的模式将会被“合作学习”所代替。素质教育的推进,必然要求教师走下讲台,走到学生当中去,和学生一起探讨相关信息技术方面的学习问题,教师在课堂上不再代表特权,而是和学生处在平等的位置,让教师充分体验换位思考,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加有效地学和老师更加有效地教。
2. 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形式纷繁、多种多样,但是在一堂信息技术课上,如何选取最有效、最合理的教学方式或者选择哪几种方法结合使用,都要根据教学对象、内容以及教师实际的认知情况来决定,但是最终衡量选择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能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处在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在同一节课内容的学习上都能够有所收获。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技能和知识的传授必须以围绕典型任务的完成为中心,让学生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学习到相关的内容。今后一段时间内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更多的具备较强实践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将会被广泛地使用。如在一些操作性和过程性的知识教学中,会大量使用分层次教学法、探究性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模块是教授学生有关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传输交流、总结管理,而在讲授相关信息的概念和发展情况,或者抽象内容的时候,可以使用演示实践法、成果展示法等方法;在进行一些较难理解的难点问题教学时,可以穿插使用比喻法、比较法等教学方法。
3. 教学组织形式的转变
由于信息技术有着发展迅速的特点,因此在同一个班级里的不同学生会因家庭条件的差异,而使信息技术的基础及信息技术的水平有很大的差异,并且这样的差异往往比其他学科中存在的差异来得更大。传统的班级制授课形式未必适应未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因为这必然会带来一些学生“吃不饱”,而还有一些学生“太吃力”。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当结合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自身特点,在每节课中尝试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来开展教学,比如可以将个别化指导、小组学习、班级授课三种方式运用到同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学生在事先实施分组,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到不同的小组中,每组设立一个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为组长。在课堂开始阶段,采用班级授课的传统模式,主要是讲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框架;然后进行小组学习的环节,每小组的组长负责本组学习纪律并组织开展学习讨论,小组内的问题通过小组交流解决处理。其中结合个别化指导教学方式,教师可以针对个别需要单独指导的学生进行单一地针对性教学。这样的方式应该更多地出现在今后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以弥补单一教学组织形式的不足,更好地体现不同教学方法的各自优势。
4. 评价方式的转变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是非常重要的,新课程改革大纲中提倡适用多种评价形式来更好地推动教与学双方面的进步。其中,特别要重视对于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两者之间的结合,以此来更好地检验学习的实际效果,强化教与学过程的体验,优化学习和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实施互相评价,这种评价方法将会得到逐步地普及运用,因为互相评价的方式充分利用了高中阶段学生表现欲强烈、好奇心较强的特点,可以非常好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他们的内驱力,让学生的思维活跃性得到培养和提升。与此同时,学生在进行互相评价的过程当中,可以潜移默化地学习和吸收对方的优点与长处,并在发现和纠正对方缺点和不足的过程中,让其成为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前车之鉴和有益的教训经验。学生在用同龄人熟悉的方式和言语进行互相评论时,也相对更容易得到互相的理解,只要引导学生把握好评价过程,使大体方法正确,就能够成为一种一举两得的课程评价形式。
5. 第二课堂将会得到更好地发展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大多数时间的教学都集中在机房进行,学生一对一地面对电脑进行听讲和操作练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要么专心地看着教师演示制作好的教学课件,要么低头在电脑上进行操作实践练习,很少有人会注意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记录一些课堂上的注意事项和知识要点,因此想让学生走出课堂之后对所学知识以及操作技巧等进行总结和归纳几乎是不可能的。目前在传统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第二课堂几乎处在空白状态。首先是没时间,大部分高中生的课后时间都被高考科目的作业任务填满,作为非高考科目的信息技术课学生是没有时间看的;其次由于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目,往往老师教授的操作和实践方法与书本上都有一些差别,因此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急需第二课堂的。有很多教学研究经验证明,网络平台作为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的第二课堂有很多可取之处,未来应该能够得到更大的普及运用,比如博客、微信平台等。
结束语
高中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非常强的课程,在现代社会竞争的大形势下,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每一名学生毕业后走入社会所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过程中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就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而言,推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把握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未来的发展方向,直接关系到我国信息技术水平的全面提升。为了有效应对未来人才的需求以及信息技术学科瞬息万变的发展,必须从学习方式、教学方法、课堂组织形式、课堂评价方式、第二课堂开展等诸多方面做出及时正确的转变,方能不断推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整体水平的提升,进而更好地提升全民族的信息技术水平,培养出更多具有创造素质的信息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徐福荫.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2).
[2]万斌.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究[J].电子制作,2015,(4).
[3]刘向永.解读《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2014,(3).
[4]李伟保.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J].科教文汇,2015,(9).
科技发展高中作文 篇5
20万年前与10万年前相比,人类的生活方式没有太大区别;6前与500年前相比,人们的生活方式芤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在最近的100年里,人类的生活却经历了一个验证以计数的飞跃。是什么推动了人们的文明发展呢?是科学技术。
科技的发展缎带了人们一个全新的美好生活。
古时候,人们的信息传递十分不便,有时一封家书从外地送回,却要许多天甚至几个月才能送达。但在科技发展的今天,计算机与互联网已经帮助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在计算机上发送信息邮件,即便是从中国发往美国,也只是几秒而已。
古时候,人们无法标准地计算时间,只能通过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与物体的影子来判断大致的时间,但在科技发展的今天,人们计算时间的工具却随处可见,大到高楼顶上的巨钟,小到人们手上戴着的手表,口袋里的手机。而这一切,都是古人无法想象的。
古时候,人们日常生活保鲜也十分不便,即便放在阴凉干燥的地方,也非常容易发霉、腐烂;而在科技发展的今天,人们发明了冰箱和冰柜,可以让食物保存数月之久却依然新鲜。
有人会说:“科技是一把双刃剑,一边能够砸烂愚蠢与落后,一边也能给人们带来痛苦”,但很明显,科技发展是利大于弊的,虽然汽车的尾气、工厂的烟雾也会对人们造成一些伤害,但这些是科技发展的错吗?不是,其实这些“环境污染”的罪名是被人类盖在科技发展头上的,如果人们加强对工业废水的管治与回收,会造成江河被污染吗?如果人类能够自主地安全使用核能,会造成那样在大的危害吗?如果科技发展的弊大于利,那爱迪生、牛顿、爱因斯坦、居里夫人又为什么要将自己的一生全都奉献于科学事业呢?难道是他们不会选择吗?现在,科技发展已经成为人类的第一生产力,科技发展让人类的进步得以加快,让人类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
科技发展推动了全人类的文明进步,推动了全人类的进程,其利远远大于弊的!我们要继续贡献出自己的力量,继续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科技发展高三作文800字2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科技的发展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科技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在家里可以享受着用电或煤气、天然气烧熟食物,可以用电脑去撰写博客,真难道不是科技带给我们的好处吗?科技发展利大于弊!
科技发展不可避免的会带了环境污染问题,可是,科技带给我们便利,我们和那些原始人比比看,他们整天茹毛饮血,如果没有科技的发展,我们也会像他们一样,这可以证明,科技发展利大于弊!
核武器的运用是谨慎的,反方辩友不必为此担心。但是,核能的出现,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用核能发电,既保护了环境,又提高了效率,这不就是科技反战利大于弊的地方吗?
病毒的变种是在进行着,可是,我们科技的发展也在进行,总有一天,我们的科学家们会研究出抵抗病毒的新药物,如果停止科技的发展,病毒肆虐地球,这才是真正可怕的事!
科技的发展当然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本来这些影响应是很小的,可人类却如一个放大镜,把这些负面影响放大。如果人类能自觉的把塑料袋重新利用,而不是随意乱扔,会造成这么严重的白色污染吗?汽车等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没错,可是我们多种树不就解决了吗?如果人们多锻炼身体而不是做汽车,体质能差吗,没有人强迫你非要去做汽车。如果人类能有竭制的开采资源,会造成现在的资源短缺吗?如果人类能节约用水,工厂不违规排放污水,会造成现在严重缺水的状况吗?还有许多诸如此类的事情正在上演,而有些人不但不自省,反而一味的把责任指向“科技”。
中国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果没有了科技,人类的进步就会停滞不前,这不就是科技发展利大于弊一个很好的例子吗?
为了科学,有很多人付出汗水甚至生命,难道这些人的死比鸿毛还要轻的吗?
正因为有了科技发展,我们才会消息灵通,我们只需看新闻就知道世界上发生的事,可在古代,邮封信都得好几天,现在,我们只需坐在家里就能了解千里之外的事情,这难道不是科技发展的好处?
如果说科技发展弊大于利,那么反方辩友可以试一试几天不用钢笔,中性笔,铅笔……不看新闻,不喝饮料,不玩电脑,总之过古代的生活,你能坚持的住吗?
但如果科技在进步,我们可以减少用纸的数量,甚至不用纸,这更突出了科技发展的重要性。
电脑和网络的危害不是绝对性的,网络不单单是为了游戏,更是为了我们的生活更便捷,有了网络,我们做不出户就能买东西,还有很多别的便利,这难道不是科技发展的利吗?
所以,我方认为,科技发展利大于弊!
科技发展高三作文800字3
人类的生存方式,20万年前与10万年前相比,不会有太大的改变;3000年前与前相比,不会有太大的改变;600年前与500年前相比,不会有太大的改变。但是,今人与古人其实早已今非昔比,即使是现在与100年前相比,也已完全不一样。是什么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什么让人类开始了新的生存方式? 问,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毋庸置疑,当然是利大!作何解释?不用解释!中华文明八千年历史文明就是铁证如山,历史每时每刻都在改变,科技每时每刻都在发展。人类从茹毛饮血原始生活学会利用或烧熟食物,从依靠自然到繁殖饲养,从手无寸铁到冶金炼石,这不都是进步,这不都是发展?如果是弊端大于利的话,那人类为什么都还不约而同的选择了进步?只有进步才能使明天更美好!
一个人不进步是可悲的,一个国家不进步是没落的,一个世界不进步是黑暗的。只要在不断的进步中,人类的生活才可以得到升华。人类是渺小的,人类是脆弱的,他没有庞大的身躯,没有牛似的力气,没有乌龟的硬壳。但上天给予了人类一颗聪慧的大脑,一双勤劳的双手,人类没有坐享其成,而是选择了不断进步,才可以在今天站在了食物链的顶端。
让我们把今天的生活和十万年前相比,我们是至高无上的;把今天和几千年前相比,我们是居高临下的;把今天和几百年前相比,我们是幸福舒适的;把今天和明天相比,未来是美好光明的。几千年来,从马车变成了轿车、火车、飞机;从煤油灯变成了白炽灯、霓虹灯、节能灯;从海角天涯变成了近在咫尺、视频聊天、鼠标一点尽知天下事。
请问,你能在一周之内不坐车来上课,不用中性笔、不用圆珠笔、不用钢笔?你能在一周之内不看电视、不听新闻,不看报纸,不读书,不上网?你能在一周之内不吃研发的杂交水稻?不吃面食?不喝饮料?不能不能,你不能也不可能能,因为科技已经和你息息相关,已经和你密不可分!在请问,如果你给主席写信,说建议停止一切科研活动,大家是送给你鲜花,还是那板专拍你? 科技改变历史,不错的,没有科技发展,我们的生活是无法想象的,我们的日子是昏天黑地的,是科技发展救了我们,是科学把我们从水生火热的年代拯救了出来。我们更应该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去尊敬他,怎能口是心非地说科技发展弊端累累?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文明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从以前的马车变成汽车,从以前的油灯变成电灯…… 人们生活变好了。用电话加快通讯,用汽车、摩托车加快了生活的节奏,用电饭煲、煤气做美味可口的饭菜…… 电视在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我们可以看新闻,了解国内外的事;可以看动画片,放松一下;还可以不去现场看节目、表演;比如说,这次奥运会吉祥物揭晓,就可以在家看转播。它在各行各业的应用更广泛,我们在海宁发一封信到巴西,只要几秒钟对方就能收到。我们可以在英特网上和天南地北的亲朋好友聊天、游戏;可以在网上读新闻、看电影,听音乐;可以听老师上课,查找资料,还可以足不出户购物、医疗、急救……
事实证明,这类现代化工具的出现,不仅证明了科技迈入了一个新的平台,也证明了世界间不同地域的交往离不开它。它似乎是给社会的发展加速的动力,用一条条无形的锁链织成了一张遍布全球的网,网罗了发展,网罗了生活。
科技发展高三作文800字4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已经走出了以前茹毛饮血的时代,来到了科技发达的年代。科技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以前发愁晚上没有光明,而今天的夜晚家家户户都灯火通明;以前想尝尝海中的美味,都是很奢侈的,而现在鱼肉虾肉都是家常便饭;以往总觉得家信难传,而今天涯若比邻……是的,科学带给我们的一系列的好处是不容忽视的!
唐朝杨贵妃想吃新鲜的荔枝,但是新鲜荔枝是在南方才能吃到的,于是,皇帝派人骑着快马从远在千里以外的地方运输过来,为了保证新鲜,累死了多少匹快马啊!可是如今,想吃到新鲜荔枝在市场随处可见。可见,科技的发展给我们带来多大的方便啊!
在古代,背井离乡的游子由于长期在外生活、工作,非常想念家乡的亲人,写一封家信,寄出以后,家人却迟迟没有回信……为什么呢?因为那封信可能没有寄到家人手中就丢在半路上了;还有可能是寄出非常久了,家人才收到,再回一个信,在外的游子可能要一两个月才能收到家人的回信,因此,给远方的亲人说一句话都很困难。
现在好了,可以给在远方的家人发信息,速度很快,不到一秒钟对方就可以知道你想说什么,不仅可以对话,还可以视频聊天,这样,就随时可以与在远方的亲人聊天了,也可以看见在远方亲人的模样了,要是在以前,可以与远方的亲人见一面,那是多么幸福快乐的一件事啊!人民没法解决的东西,科学技术一定能帮你解决,比如,学习遇到困难,只要打开电脑,打打字,正确的说法就会显示在电脑的显示屏幕上。只要有了科学,再大的困难都不用愁了。
但是,科学技术在发展的同时,却忽略了环境的问题。大规模地把废水排放在河里,使人们吃不到放心的海鲜,大规模地浪费宝贵资源,却从来不想后果是多么地严重。在科技发展的同时,也要保护好环境。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它是我们人类前进的动力,它给我们带来方便,带来发展,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我们要充分利用科技带来的好处,也不能忽略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哦。
科技发展高三作文800字5
“小爱同学,明天天气怎么样?”奶奶好奇地问。“阴雨天,9到15度……”“小爱同学,给我说个相声吧!”我边问边好奇地打量着这个新家伙。“为您播放岳云鹏相声……”
这种场景也许你也有体验过。是呀,现在的人工智能已经慢慢地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小爱智能音箱、手机siri、智能警亭……科技正一步步改变人们的生活。70年前,中国人民还处在水深火热的社会深渊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我们走进新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进入新世纪后,我们已成为世界强国。人工智能走进千万家,只要在APP上设置好,回家后就可以享受热水澡、暖气等。智能手术机进驻医院、AI警察上街巡逻,人们幻想之中的遥不可及的梦已经成为了现实。
我真庆幸自己置身于这样一个智能的新时代。记得一个周末,我上完钢琴课回家已经11点了,可是爷爷居然还悠闲地坐着玩手机,没有出去买菜。唉?今天爷爷不会忘记买菜了吧?不会没煮饭吧?我不安地对爷爷说:“爷爷,今天你没去买菜吗?”“别急。”爷爷笑眯眯地说。只见,他拿出手机,在屏幕上划拉几下。不到二十分钟,就听见“叮咚叮咚”的门铃声,我开了门,一位叔叔面带微笑地递给我一个袋子“您订的菜到了。”我接过袋子,和爷爷一起查看了食材的质量,令我大吃一惊,食材不亚于爷爷在市场或超市里买的。爷爷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对我说:“这就是我学会的新技能‘朴朴一下’,只要在手机上预订好,就能吃到新鲜的菜,有活动时还很优惠,等一下你尝尝。”不一会儿,爷爷从厨房里端出一盘一盘美味的菜肴。“嗯,真好吃,真是又美味又便利”我心中感叹道。现在连普通老百姓都能享用智能带给我的便捷,也可以吃上“放心菜”。
高中数学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之路 篇6
【关键词】知识管理 时间管理 网络名师工作室 微课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笔者工作已十余载,在近几年感觉进步比较快,从大量的解题讲题中挣脱出来,能有更多的时间来研究教育知识和高效课堂的实践。我国基础教育缺乏的不是教育理论家,而是一大批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者。“藏起一半爱给自己,奉献一半爱给学生”是特级教师林华民的一句名言,它的内涵就是要留有老师学习充电,自我反思提高的时间。同时,笔者认为自己的进步还得益于对自己的知识管理和时间管理上。
教师的专业成长包括教师的观念、知识、能力、专业态度与动机、自我专业发展需要和意识等方面。知识管理是其中核心的一环。知识是教师赖以完成教学任务的资本。知识的丰富程度、深厚程度和更新速度,直接影响到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所以完善知识管理,加速专业成熟,是高中数学教师必须重视和研究的重要課题。知识管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管理。显性知识可以依托于文本,而隐性知识需在实践中学习获取。知识管理,指的是个人通过对智慧资本进行管理,以知识积累为基础,通过对知识的获得、分享、储存、创新和应用等一系列活动,同时结合信息技术,有效提高个人素质的动态过程。知识有序、高效的管理是个人知识、能力不断提高的必要条件,它能提升个人工作效率,整合个人信息资源,提高个人核心竞争力。
时间管理是指通过事先规划并运用一定的技巧、方法与工具实现对时间的灵活以及有效运用,从而实现个人或组织的既定目标。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和班主任,每天要花很多的时间在班级管理和教学上。但如果挤不出时间来给自己再充电,是难以在知识爆炸的这个时代胜任一名好教师的。笔者利用纸质笔记本和电子笔记本(为知笔记软件)以及四象限法则来管理好每天的各类事情的处理先后和所花时间,从而赢得较高的学习效率,为自己的专业发展带来更大的提升。
教师的专业发展,首先就是教师接受充足的学科知识与教育知识。教师自己拥有充分的学科知识,并通过教育知识把这些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教师新手,在刚参加工作的一两年,就是拼命地去学习这些知识,经历三到四年将慢慢转为熟手。如果有约五年时间的钻研,将达到精练的业务程度。笔者也是在五年的时间内完成了两轮的高三教学任务,对高考知识、能力、情感目标有了较准确地把握,基本完成了对高考试题的研究工作,在教学方式上基本得到了学生和领导的认同,取得了较突出的高考业绩。
教师的专业发展,要在实践中螺旋提升,不断实践—反思—再实践。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外在的、技术性知识的获取,而在于通过对自身的全面反思,促使教师对于自己、自己的专业活动直至相关的事、物有更深入的理解,发现其中的意义,以促成反思性实践。在工作两轮后,笔者开始思考教学方式,苦于加班加点的“题海”和“填鸭”战术,借助网络,开始接触学习高效课堂模式,积极学习了一些高效课堂实践学校的理论和实施方案,感受到教育理念的先进和思考的深度,有蠢蠢欲动着手去实践的想法。但毕竟是一种新式的课堂模式和管理模式,作为新老师,不能突然转变,导致学生不适应。为了打破这种尴尬的局面,不得已豁出胆开始操作自己的高效课堂方案。 其中最成功的便是“试卷讲评高效方案”,既调动了各层次学生课堂内外的学习积极性,又贴合了高考的导向性,在高考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拉平甚至超过了最优秀的班级。而且个人的努力付出得到了学生的充分理解和敬爱。
教师专业发展不仅要通过教师个人的学习与实践反思,更为重要的,是在教师群体中形成合作的专业发展文化与模式。教师并非孤立地形成与改进其教学策略和风格,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学文化或教师文化。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91).
[2]韩宏莉.完善知识管理,促进中学教师专业成长[N].教学与管理,2010,8.
张扬个性,大力发展特色高中 篇7
如何有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个性化、优质化需求, 如何打破“千校一面”格局、建设一批特色高中, 已成为摆在包括深圳教育界在内的教育同行面前一个值得思考的重大课题。
一、深圳高中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特区成立30年来, 深圳的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呈现出迅猛发展之势:20世纪80年代迅速改变教育落后的面貌, 90年代实现由农村教育向城市教育的转变, 21世纪初期建成“广东省第一个教育强市”, 基本完成了为教育现代化奠基的历史任务。以升学率为例:在深圳, 小学升初中的比率已达100%, 初中升高中 (包括职高) 的比率高达95%;同时高考的录取率也遥遥领先于广东省其他地区, 2010年深圳高考的本科上线率已达54.3%。可以说, 深圳的教育早已面向大众, 越来越多的人正在享受着优质教育带来的好处。
然而, 在教育辉煌的背后, 深圳教育也存在诸多问题, 其中尤以高中教育问题最为突出。
首先, 同质化现象严重。当前, 我国高中办学趋同现象严重, 学校“唯高考论”“唯分数论”盛行, 教学模式单一, 培养的学生千人一面、创新能力低下, 与国家发展的要求颇不相匹配, 与人的个性化发展需要更是大相径庭。深圳的高中教育同样未能摆脱“没个性, 没特色”的宿命, 各校之间相互进行同质化竞争, 造成重复建设, 资源浪费严重。
其次, 民办高中发育不良。深圳的民办学校占据着深圳教育的半壁江山, 这些学校本应发挥自身办学机制灵活的优势, 充分利用激励机制, 办出自己鲜明的特色。然而现实中, 民办高中没有走特色化办学的道路, 而是复制公办学校的办学模式, 最终也没能走出办学模式单一化的宿命。
再次, 普高与职高结构不合理。按照国家规定, 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比例应该大体相当。但是在深圳, 普高与职高比例严重失调, 出现了“重普高、轻职高”的现象。仅以深圳某区为例, 普通高中多达9所, 学生达1.3万, 而职业高中仅有一所公办学校, 学生不足3000人。这既与国家的政策要求格格不入, 也与深圳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广泛需求不相符。
面对诸多积弊, 要彻底改变全国上下盛行的以分数为唯一标准、而不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把高中学校分成三六九等的现状, 彻底改变不是以学生终身发展、全面发展为基点, 而是把高中学校变为高考“补习班”的怪状, 深圳高中教育有必要拿出先行一步的勇气, 把“打造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现代化、优质化高中”作为奋斗目标, 走特色发展之路。
二、特色学校的本质与内涵
1. 特色的内涵
特色, 是指事物内部具备的独特特质。这种特色需要人去发现、去挖掘、去提炼, 并经过长时间的积淀, 最终形成一种稳定的鲜明特质。
2. 发展特色学校的理论依据
多元智能理论创始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有多种相对独立的智能, 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肢体-动觉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八种。并不是每个人的所有智能都能得到充分开发, 各人在各类智能的水平及组合上存在着差异, 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正因为如此, 学校教育必须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 从教学方法、评价等各方面入手, 真正实现因材施教。高中阶段, 是学生自我意识觉醒的关键时期, 是学生智能发展的重要阶段, 因此, 在高中阶段完全有必要开展特色教育。大力发展特色高中是高中教育必然的选择。
3. 特色学校的内涵
所谓特色学校, 就是在充分认识学校特点的基础上, 挖掘学校个性, 激活学校特质, 经过强化与优化, 最终形成富有个性和独特办学风貌的学校。特色学校具有独特性, 这种独特性包含独特的办学思想, 独特的办学内容, 独特的办学策略。这些独特性渗透到学校的各个方面, 形成一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独特风格。这种独特性还具有整体效应, 它将以点带面, 以局部带整体, 以核心带全局, 最终使学校在全方位、各角度都能反映出这种独特性, 形成综合的办学效应。
每一所学校都是一所潜在的特色学校, 每一所学校都可能发展成为特色学校。成熟的特色学校应该是从本校实际出发, 经过长期办学实践后, 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风格。每所学校在经过长期办学以后, 都会形成自己与众不同的历史积淀, 在这种与众不同的历史积淀中一定会衍生出属于自己的深厚的学校文化。
三、如何创建特色高中
创建特色高中, 其核心是要体现“以人为中心”, 突出人的发展;其关键是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其重点在于学生兴趣的激发、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特长的施展;其表现在于:以学生的成长为中心, 让每一位学生受到民主平等的对待, 个性得到应有的尊重, 能在同一片蓝天下体验成功。那么, 该如何创建特色学校呢?
1. 特色高中的培养目标与特色发展
对一所寻求特色教育的学校来说, 确定合适的目标非常重要, 它是创建特色学校的第一步。每一个层次的学校都应有自己特定的培养目标, 高中也不例外。一直以来, 人们普遍认为高中学校的培养目标就是“两个输送”:为高校输送人才, 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劳动者。这其实是非常狭隘和短视的。高中学校应该有更为高远的境界和追求。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 学校与学校之间在师资、办学条件、生源等方面千差万别。因此, 办学特色的确立, 首先要结合本校实际选准“突破口”, 充分考虑本校的地理位置、硬件条件、师资队伍、管理模式等现实条件和基础。此外, 还要顾及到社会和本地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确定目标, 有多种多样的路径。例如:重点中学可以侧重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 或是注重教育模式和教学形式多样化的改革, 或是强调德育工作、信息技术教育的改革、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等;普通中学可以注重创造精神、实践能力、职业技能和生活技能培养, 或是注重艺术教育的改革, 或是侧重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等等;职业高中可以从校企合作入手, 直接从企业聘请高级技师为学生授课, 从而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
特色不等于培养“同一”特长。学校不应为了发展特色, 盲目地让所有学生去训练同一个项目、发展同一特长。让成百上千的学生在统一的“特色”上花费大量精力, 这是有违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学生的个性是多样的, 学校应在多样性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一两个项目。在制定自己的特色方针之前, 学校应全面考察每个因素, 如硬件设备、教师队伍的构成 (如教师的学历构成、教师的研究特长) 、学生的素质等, 如此才可能做到科学引导、合理发展。
2. 提炼全新的办学理念
有特色的学校一定有自己鲜明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凝聚了一所学校的个性风格、文化品味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特色。学校要办出特色, 必须要有“特色理论”来指导办学行为。只有这样, 才能找准富有特色的主题, 才能确保学校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全新的办学理念就是创建特色学校的行动指南。
校长是学校管理的决策者和组织者, 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实际上是校长的教育思想、个性特征、价值取向的体现。这就要求校长具有较高的素质, 如:渊博的文化知识、笃深的职业情感、完善的个性特征、独特的思维品质、成熟的办学思想、出众的管理才能、非凡的人格魅力等。可以说, 校长的素质越高、越有创造性, 就越容易形成鲜明的办学理念。
布吉高中生源相对薄弱, 学校能有今天的成就, 使我坚信布吉高中“让每一位学生体验成功”的办学思路是正确的, 同时也给深圳拥有普通生源的大批高中一个启示:每个学校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校情办出特色。“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精神可以让一般的学校不一般、普通的学校不普通。这样的特色高中适应了不同能力层级学生的需要、满足了家长们的不同需求, 照样可以赢得社会的认可。
3. 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
特色学校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需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过程。确立特色目标后, 要对发展战略进行规划设计, 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发展规划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 基础建设阶段。重在规范办学的管理和硬件的建设, 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人力和物质基础。
(2) 形成特色阶段。以创建特色项目为目标, 充分发挥自己优势项目并把特色项目转化为对全校多数学生的素质要求。
(3) 整合强化阶段。在巩固单项成果的基础上, 由点到面, 逐步扩展, 分类推进, 以特色项目带动其他工作, 以其他工作促进特色项目优化, 使局部特色发展为学校整体的个性风貌。
4. 建设富有特色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学校的生命力和活力所在。校长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的特色主题, 都必须依靠一支与之相适应的教师队伍去实施。只有把校长的办学理念内化为每个教师的自觉行动, 并持之以恒地努力实施, 学校才能逐步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创建特色学校没有一批富有教育、教学特色的教师是难以实现的。
学校要形成特色, 除对教师队伍建设要有整体水平把握和要求之外, 还必须关注每一教师个体, 努力培养一支各有所长的教师群体。为此, 学校必须积极提供机会让教师发现自己的专长, 提供机会让教师展示自己的才华, 努力创造条件培养教师所长,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还要多渠道吸收和引进一些有特长的教师。同时要围绕学校的特色坚持不懈地加强教师继续教育, 指导教师形成共同的教育价值观, 达成共同的行动目标, 培养他们成为学校特色资源的开发者。
在布吉高中, 学校以师德教育为核心、以课堂教学为基点、以科学评价为激励、以教育科研为引领、以培训学习为促进, 确立科学的评价制度, 指导教师走专业化发展之路, 已打造出一支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姜少梅、唐争艳老师获南粤优秀教师称号, 16位教师成为区优才培养对象, 3名教师成为区教坛新秀, 63位教师成为国家、省、市各类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学校现有特级教师1人, 高级教师及研究生学历以上教师93人, 省、市、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占教师总数70%以上, 另有外籍教师2人、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和生活指导教师18人。
5. 在准确定位特色的基础上, 积极将特色付诸实践
(1) 尊重学生, 从学生实际出发形成特色培养
学校要面向全体学生, 积极挖掘富有特长和特殊兴趣的同学, 加以培养, 实现他们的价值, 最终实现多样化的培养模式。
廊坊十二中的成功之路值得我们思考, 该校以素质教育统揽教育全局, 以艺术、体育教育为龙头, 走出了一条特色办学之路, 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该校并没将“特色办学”简单等同于“培养特长”, 而是为办好特色教育, 坚持走全面育人之路。他们还特别重视文化氛围的建设,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校园内四处可见学生自己设计的专栏。该校还成立了田径队、柔道队、健美操队、少年女子足球队等, 并招收了大量美术和音乐特长生。经过不懈努力, 该校特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2) 加强特色科研, 引领学生个性发展
教育科研是引领中学形成自身特色的重要渠道之一, 中学特色的形成就是一个进行教育科研的过程。学校是一个智慧的群体, 每天的教学生活中都会出现一些精彩亮点,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充分利用这些“亮点”, 适时地开展各种科研活动, 就会避免走过多的弯路。当这些“精彩的亮点”积累到一定的度, 学校的特色就会自然凸显。
学校应建立相应的科研机制, 鼓励教师从德育、课堂教学、课堂管理、校本课程开发、学校的制度建设、师生的人际关系等处寻找问题、难点进行研究, 积累自己的研究成果, 服务于学校的特色办学建设。
为适应现代化教育的要求, 我校明确了“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方向, 并以此统揽整个教育科研工作。根据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状况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我校建立了在学校教科研工作委员会领导下、以教科室具体负责、各教研组长分工合作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 建立了以国家级课题研究为龙头, 省、市、区、校级课题研究梯次分布、深入研究的教学研究网络, 形成了以课堂有效教学为核心、内涵发展为重点、“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成功”为出发点的研究体系, 开展了多层次、全方位、跨学科、社区与学校互动的研究活动。
6. 建立有效的办学机制
管理机制作为动力系统, 可以为学校特色的形成提供强大的支持力和推动力。创建特色学校, 应强化学校管理, 制定一整套为特色建设服务的规章制度, 建立一套科学的导向机制和激励机制。同时, 要结合学校特色创建目标, 对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管理、教育科研、师资培训、班级管理、学生管理及教师考核评价等方面, 进行相关的改革和调整, 使管理机制与学校的特色目标和办学思路相匹配, 努力提升特色学校创建的有效性。
机遇与挑战并存, 2010年注定将成为深圳教育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总结深圳教育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 是为了站在新的高起点上谋划深圳教育的未来。在第四个十年起航前, 国家和深圳都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我们要把握机遇, 大力发展特色高中, 加快我市高中优质、均衡和个性化的发展!
美国州立虚拟高中发展评析 篇8
一、美国虚拟高中的产生
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2002年2月的报告, 美国年龄介于5~17 岁的儿童中有90 %使用电脑 (约48万) ;75 %的14~17岁青少年和65 %的10~13岁的青少年使用互联网;使用互联网的青少年比例超过其他年龄组;而有孩子的家庭使用互联网的人数则更多。[2]可见今天的学生就是网络的主要用户。而长期以来, 美国农村地区的公立学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由于产业增长迟缓、少数民族集中、人口居住分散以及政府顾及不足, 致使美国农村社区贫困严重、财税资源匮乏, 教育规模偏小、教育人力短缺、联邦教育拨款乏力, 造成了农村地区学生水平与城市学生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教育公平越来越无法实现的局面。因此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教育不公平问题的突显, 虚拟高中应运而生。
虚拟高中是经由国家或地区教育主管部门认可的、允许颁发高中学业证书的网络学习学校。学校通过互联网, 将不同背景的学生联系在一起, 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课程和不同的教育关注, 并改变了仅有同学才是学习伙伴的状况, 让教师、父母也成为孩子的学习伙伴。1991年美国远程教育专家维杜恩 (Verduin) 和教育技术专家克拉克 (Clark) 将“虚拟高中”定义为“由国家或地区认可的, 通过远程学习和互联网交互学习来提供中学课程的学校。”[3]
美国第一个面向大学以下学段的虚拟学校建立于1996年。至今, 27个州的300多所公立、私立高中拥有虚拟高中, 并且有24个招收国际学生的虚拟高中, 为全世界提供200多门网络课程。美国虚拟高中的模式多种多样, 包括州立虚拟高中、康珂协会 (Concord Consortium) 、内布拉斯加大学的独立在线高中文凭, 专门为成年人和已离开学校的年轻人提供的在线文凭项目以及由联邦政府和华盛顿公立学校共同经营的因特网学院等。
二、美国州立虚拟高中的特点
在美国多种模式的虚拟高中教育中, 州立虚拟高中的呼声最高, 它是由州政府创办, 直属州政府教育部门的虚拟学校, 能够得到来自政府的比较充裕的教育、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经费以及相关州立教育政策的支持。州立虚拟高中在学生学习自由度、课程设置及学业成绩、筹资方式、学校财政支出以及教育公平性5个方面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
1.学习的自由度
州立虚拟高中与所有的虚拟学校有着共同的特点, 即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比传统高中学校更多、自由度更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的课程、学习时间、学习特点和学习方式。如由肯塔基州教育部门主办的州立虚拟高中——肯塔基虚拟高中 (KVHS) , 没有节假日和下班时间, 全年12个月全天24小时地为学生提供更广泛更具挑战性的课程, 让学生能够更灵活地安排自己的学习, 在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方面有很好的作用。
2.课程设置及学业成绩
州立虚拟高中的课程设置充分考虑了总课程的主要目标、国家的教学需求以及未来可能达成的校外课程共享方面的需求, 得到了国家、学校、家长和学生的认可。因此, 在众人眼里, 虚拟高中不再只是一个名词而已, 它已经逐渐渗入到美国学生的生活中, 为学生、家长和学校所接纳。佛罗里达州教育表现与问责中心 (Florida TaxWatch Center for Educational Performance and Accountability) 花了四年的时间 (2004~2007年) , 对不同城区里的学生、家长和学校就虚拟高中的相关项目进行调查, 其中就包括了佛罗里达州立虚拟高中——佛罗里达虚拟高中 (FVHS) 的课程与传统公立高中课程难度和质量的比较, 其数据结果很有说服力。[1]在课程难度的评价上, 27%的被访者认为佛罗里达虚拟高中 (FVHS) 课程更难, 36%认为难度一样;在课程质量上有48%的被访者认为佛罗里达虚拟高中 (FVHS) 课程质量更高, 30%认为质量一样。
在学生的学业成绩方面, 情况也依然突出[1]。2004~2006两个学年, 佛罗里达虚拟高中 (FVHS) 的学生在管理学、计算机科学、英语、外语、物理学、艺术等10门课程的学习上, 9门课程都取得了更好的学业成绩, 仅有艺术学科学生的成绩与传统公立高中学生的成绩持平。
在大学预科课程 (Advanced Placement) 上, 佛罗里达虚拟高中 (FVHS) 学生的成绩一直优于传统公立高中的学生成绩及全州高中生的平均成绩 (见图1和图2) 。[1]2005~2006学年, 在传统高中学生及全州高中生平均成绩下降的情况下, 佛罗里达虚拟高中 (FVHS) 学生的成绩仍处于上升状态, 可见其在大学预科课程上的无限潜力。而FVHS自1997年成立以来, 从当时只有77名学生注册, 5门可供选择的在线课程而且是作为该州的Alachua和Orange地区公立学校之间的试验合作项目, 到现在发展为累计拥有113 900多名学生和90多门在线课程的并拥有独立实体的大规模虚拟学校, 也说明了州立虚拟高中的课程设置和成绩在传统学校和其他模式虚拟学校中脱颖而出, 成为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的选择。
3.筹资方式
与传统高中不同, 各个州立虚拟高中的筹资方式并不相同, 他们在不断改进的筹资方式中寻找最合适的方式来更好地运营学校。
密歇根州立虚拟高中 (MVHS) 成立于2000年, 至2002年间运用最初的启动资金提供免费网上课程, 促使注册人数由2000年的100名上升至2002年的2 303名学生。两年间MVHS探索了几种筹资模式, 以期实现更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2002~2003学年, MVHS 继续提供高额补贴的捐赠项目, 但提出了分层定价模式, 例如, 较大的学区 ( A类和B类 ) 比小学区 ( C类和D类) 得到更高的MVHS补助费。并希望在2003~2004学年期间对不同区不同地方继续进行调整。在短短的两年间, 注册人数由2002年的2 303名上升为2003年的5 299名再到2004年的6 805名, 人数增长之快也说明了筹资方式的改进能够不断地推动学校的发展。在2004~2005学年, 国家资金补助的减少迫使MVHS必须减少补贴和引进新的定价模式。当年注册人数略有下降, 这成为MVHS在该阶段因筹资模式改变而产生变化的最真实的环境证据 (见图3) 。[4]目前, 新的定价模式已实施, MVHS的每门在线课程收费为250美元至350美元不等。这些收费实际上无法支付在线课程的所有费用, 如果密歇根州仍想维持在全美国虚拟教育的领导地位, 为学生提供高品质的在线教学服务, 学校的销售收入和州政府、联邦政府的拨款就必须依靠相应政策加以保证。
同时, 学校依靠网络产品, 销售, 服务来增加学校的收入, 从2000~2001年的毫无收入, 只有财政支出的局面;到2004~2005年的预计收入约150万美元和总支出预计为约250万美元的情况 (见图4) [4]。可以看出密歇根虚拟高中 (MVHS) 的销售收入有助于减轻其对国家和联邦资金的依赖, 促使其更好地经营运转。
可见, 仅凭目前单纯的筹资方式, 密歇根虚拟高中 (MVHS) 是无法正常运行的。只有混合筹资的办法——依靠财政拨款、学费收入、销售收入和赠款的相互支持, 才是最实际和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战略。
与此相反, 佛罗里达虚拟高中 (FVHS) 实施的是免费的在线教育。由于FVHS能够凭借注册学生人数得到州政府的资助, 同时学生所在的当地学校也会得到相应资助, 现在FVHS已经有自己独立的资金来源, 这与密歇根虚拟高中 (MVHS) 在筹资模式上有所不同。各异的筹资模式终究只有一个共同的目的, 就是使州立虚拟高中更快更稳地发展。
4.财政支出
在学校财政支出上, 调查数据清晰地呈现了州立虚拟高中的优势。
自2003年开始, 佛罗里达虚拟高中 (FVHS) 的资金就由基本的教育财政补助转为佛罗里达州教育财政计划 (FEFP) 拨款。由于FVHS提供的是在线课程, 与传统高中相比, 学校没有特殊学生教育的支出;没有学术教学的补充、运输和资本的支出;没有购买学习材料的支出。同时佛罗里达虚拟高中 (FVHS) 在加权全日制学生 (WFTE) 费用上 (见表1) [1], 从2003年的比传统公立高中节约7%到2007年的节约20%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出FVHS的财政支出比公立学校的少。除了每名学生较低的佛罗里达州教育财政计划 (FEFP) 费用, 佛罗里达虚拟高中 (FVHS) 没有相关运输费用, 没有建设新设施的费用, 再加上虚拟高中生不存在参加学校的日常活动, 这方面的费用远比普通公立学校少, 自然学校支出也减少了很多。
$
5.教育公平性
州立虚拟高中关注公平问题, 认为使大家公平地获得公众教育是州立虚拟高中前进的重要驱动力, 有些州立虚拟高中已经通过政策来鼓励危机学生[3]和农村学生参与。
佛罗里达虚拟高中 (FVHS) 面向整个美国乃至全世界6~12年级的学生提供在线课程, 学校允许任何学生参与, 并给希望有多点机会学习的学生, 如在家接受教育的学生、农村学生、没有设置高级课程学校的学生和想加快学习进程以提前拿到毕业证书的学生以优先入学的机会。
密歇根虚拟高中 (MVHS) 将自己定位于为整个密歇根州的农村、郊县和城市高中补充资源的虚拟高中。它作为一个提供补充的教育机制, 通过充当优质教育资源来为全州的高中教育服务, 从而加强和扩大教育机会。密歇根虚拟高中 (MVHS) 对象包括所有公共和私立9~12年级的, 目前在家里接受教育的学生、被开除的学生, 正在家里接受监督的学生, 学习有障碍的学生和资优学生。
伊利诺伊州虚拟高中的办学目标则很明确, 就是向伊利诺伊州的所有学生提供更多的公平和获得最高质量的教育机会。伊利诺伊州虚拟高中不会取代伊利诺伊州的学校, 相反, 会与这些学校合作, 以补充课程及跳级学习等事项。这样做的目的是要扩大所有学生的选择学习机会, 不管他们是无法在传统学校获得学习机会的特殊学生还是更适合网络教学学习方式的学生, 都可以在伊利诺伊虚拟高中学习。
三、美国州立虚拟高中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1.将技术带进课堂, 提供更多机会
美国州立虚拟高中的系统学习平台是以网络为基础的, 学生可以在没有时间、空间限制的条件下, 学习传统课堂中学习不到的丰富内容, 提倡按需学习、自主学习。学校利用多媒体技术及智能技术,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 也注重建设交流沟通的平台, 让学习更加人性化。近年来我国主题教育资源网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是否可以发展成为虚拟学校, 还是个未知数, 但将虚拟学校的多媒体技术和智能技术带进课堂却是当务之急, 这是对教师, 学生, 也是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教育发展的新机遇。
2.教育发展应具有包容性, 创建多元化学校
在美国, 多元化的办学模式在不断地更替交叠, 美国州立虚拟高中的应运而生和蓬勃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尊重和包容。而这种尊重和包容精神, 非常有利于教育发展和学校改革的探索, 对于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学校改革来说, 也是一个重要的、有益的启示。逐渐改变我国教育体制中统一模式、统一发展步调、统一管理形式的学校体系, 尊重和包容多元各异的学校发展观念和发展模式, 创建多元化学校, 将会为我国教育的发展添上精彩的一笔。
3.多种渠道获得资金
州立虚拟高中的成功跟资金有很大的关系, 学校的资金不仅仅来源于政府的拨款, 也有来自于学校经营的网络学习产品、学习资源销售、教育服务以及与企业公司的合作和社会的慈善捐款。自多种渠道获得学校发展资金, 不仅大大减轻了国家对教育的负担, 也使学校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学校可以在不威胁当地教育资金系统的基础上各自发展独具特色的项目, 并在学校发展的同时带动整个教育系统的前进。
4.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为主体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中心内容, 虽然教育部门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上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 但效果似乎不尽人意。在美国的州立虚拟高中中, 学生可以想学什么就学什么, 想怎样学习就怎样学习, 想什么时候学习就什么时候学习, 想在哪里学习就在哪里学习, 在通过课程的考核后一样可以得到国家认可的学业文凭, 甚至还可以学习在传统高中里学不到的东西。这种配合学生兴趣、爱好、需求的学习, 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很好地开发了学生独立学习的潜力。
摘要:美国虚拟高中是经由国家或地区教育主管部门认可的、允许颁发高中学业证书的网络学校。州立虚拟高中作为美国众多虚拟高中最成功一种模式, 凭借其在学习自由度、课程设置、学业水平、筹资方式、财政支出、教育公平性等方面的突出特点, 成功地将教育从现实课堂带入到虚拟空间, 提高了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 增加了学生学习机会,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育不公平问题。
关键词:州立虚拟高中,课程设置,学业水平,筹资方式,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1]Florida Tax Watch Center for Educational Performance and Accountability.Final Report: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Florida Virtual School[DB/OL].http://www.nacol.org/docs/FVHS-Final-Final-Report (10-15-07) .pdf, 2008-10-17.
[2]Thomas B.Riley, Cathia Gilbert Riley.International Tracking Survey Report03Number Five E-Governance to E-Democracy:Examing The Evolution[DB/OL].http://www.electronicgov.net/pubs/research-papers/tracking03/IntlTrackingRptJune03no2.pdf.
[3] Tom Clark, Ph.D.Virtual High Schools:State Of States[DB/OL] .http://www.imsa.edu/programs/ivhs/pdfs/stateofstates.pdf, 2008-10.17.
高中发展 篇9
刘良华教授在他的《教师成长》一书中提出:“教师可以通过行动研究的途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在书香校园里成长”、教育管理者可以积极推行校本培训方式, 打造教师学习队伍, 可以在专家引领指导下进行规范自觉的学习;可以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教研活动。
互联网给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更给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黑板加粉笔的教学已成过去, 信息技术正在推动着教育改革, 微课、翻转课堂形式也在发展并影响着新时代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生活。信息化环境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机遇, 教师专业化发展之路自然也成为关注的重点。课改对教师专业能力提出的要求已经超越了传统的教学基本功的范畴。教师需要要具有以下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开发整合课程;广泛利用课程资源;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在其《东行记·教育叙事研究》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主要靠教师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这是目前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很尖锐的问题。
黎加厚教授认为, 人们渐渐意识到, 在教师专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培训中, 仅仅是让教师多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新型教学模式、新的教学策略、新的教学软件和工具、新的教学资源等等, 是肯定不够的。怎么才能使教师培训从“授人以鱼”转变为“授人以渔”, 使被动变主动, 从而唤醒教师的主体意识, 使教师走上自我更新的道路, 让教师真正成为一个自己专业发展的主人, 这不仅仅关系到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进步, 而且还是解决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培训的根本办法。
课改之后, 课程资源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认可, 不过也存在这一些明显问题。每逢公开课, 课程资源往往才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究其原因, 主要是, 做一个课件需要好几天, 精心设计一堂课需要大量的相关文章和案例, 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个人有特点的设计, 而平时的常规课根本没那么多时间。所以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在目前的情况下, 只能说是理想是美好的, 在实践的过程中是异常艰辛的, 甚至被人认为是一种偶尔的点缀。还有一种情况是, 教师陆续设计一些课件, 也查找一些与教学有关的文字材料、图片、及音乐等, 但大都是为了当下的教学服务, 用完之后就扔了, 在次年的教学时, 又重复前一次的设计和查找工作, 没有积累和改进, 因而课程资源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那么针对以上几种问题, 我们该怎么办呢?江苏省海门市教育局教研室的王蔚华老师是这样认为的:真正有效的课程资源使用状态, 应当强调先积累后调用, 先尝试有改进。也就是说, 教师应该形成自己的资源库, 以备以后随时调用。如果能建立起个人的教学资源库, 结合教材的章节将各类资源清晰地归类, 每次使用库里资源后写下使用情况, 反思意见并做出相应的改进, 以后教学需要时即可信手拈来, 远比临时性的资料查找和课件设计要好得多。我们教研组的成长也正证明了这一点。正所谓不打无备之仗也就是这个道理。
我相信, 教学资源库必将成为我们教师的百宝箱, 在以后的教学中真正发挥实效。
根据教学需要, 个人教学资源库可以包含以下多项内容:一是课件库, 既包括教师自己制作的课件, 也包括网络中共享的比较符合该教师教学需要的课件;二是素材库, 主要是一些图片、音乐、影像等, 这类资源在课堂中的效果比较突出, 但临时查找很困难, 所以更需要日常的积累;三是教案库, 这包括教师个人的教案, 及教学反思。四是教学设计、课堂实录、课后反思, 主要是教师在上完课后做的记录和思考。
在教育资源类领域, 有几个新资源库开发的方向:
(1) 新资源库要符合新课程标准和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且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版本教材, 使传统的教材为纲转变为以课程为纲。学校和教育局开发具有个性化的资源库来适应本地教育教学。 (2) 伴随着研究性学习方向的开展和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的推广, 开发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目标的、主题式、探究式的学习资源库的呼声很高。但由于学习主题很开放, 使开发一个相对完整的学习资源库系统增加很大的难度, 数量的巨大和种类的繁杂。 (3) 建立教育系统下一步的重心需要放在建立数字阅览室、数字视频资料馆、数字图书馆等上面 (4)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稳步发展, 教育资源库的局面将会变为开放和共建共享, 教育资源库将比网上教育资源库替换开光盘为载体的教育资源库。目前教育资源库共建共享的难题和困惑存在着以下两点:一是共建共享的运作机制如何建立, 将影响着作者、企业、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的各方利益;二是建立一个国家级的教育资源库, 还是建立一个更为广泛的符合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相关规范和要求, 并且可以调动企业的技术优势和资金的网上教育资源库。
影响教育资源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因素是持续积累和深度应用, 这无形中也影响到高中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新课程改革是教育领域中的一次深刻的革命, 也是走前人没走过的路, 需要广大教师的不断探索和勇于实践。
参考文献
[1]许振辉.《管理重心在服务创造条件促成长》, 《福建教育》2008年第703期.
[2]王蔚华.《个人教学资源库:反思和成长的有效载体》, 《福建教育》2007年第669期.
[3]刘良华.《教师成长》.
高中发展 篇10
西部地区农村高中在布局调整的过程中, 有规模化、城镇化发展的趋势, 出现了一批由地方政府主导建设、规模远远超出国家拟定标准的“巨型学校”。如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撤并农村学校, 在城市建设几所学生近万人的中学, 山区的学生都集中到这些学校就读;甘肃省陇东、河西等地区出现了学生人数在5 000以上的中学, 以及在西部很多地区正在建设中的“巨型学校”。这些“巨型学校”一般都是在原有县城中学的基础上扩建的, 基础设施、教学条件、师资队伍都难以满足迅速增加的学生需求, 普遍存在大班额教学现象。[1]以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隆德县和青海海东地区的乐都县为例, 近年来, 农村高中县城化和规模化趋势非常明显。2005年固原市原州区农村原有高中7所, 县城4所, 到2009年, 农村高中全部撤并到县城4所高中之中。隆德县的农村高中也全部撤并到隆德县城高中。从2005年至2009年, 青海海东地区的乐都县农村高中亦由原来的5所减少到1所 (见表1) 。随着县城高中学生数量的剧增, 政府只好改扩建原来的学校或新建学校, 以扩大县城高中学校的办学规模。
二、西部地区农村高中规模化发展趋势的原因探析
1. 国家对高中教育投资短缺
基础教育是我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阶段的合称.普通高中教育和义务教育在基础性、奠基性、双重性、发展性等方面是同等重要的。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和管理权限交给了地方, 省、县、乡等各级人民政府相应地承担起了发展和管理基础教育的任务, 高等教育则由中央和省 (自治区、直辖市) 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因此, 除了极少数优质高中仍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外, 各地普通高中一般都是由地方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由于我国地区、城市、城镇、乡村之间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水平差异较大, 而且优质教育资源短缺, 导致各地政府在具体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了教育发展向城市、城镇地区偏向, 缺乏对农村教育的关注, [2]致使农村普通高中学校主要依靠自身的努力和特色生存和发展。因此, 政府投入不足、教育经费紧张就成了困扰多数农村高中学校发展的难题。2001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提出了“基础教育优先发展”和“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的口号, 宣布“有步骤地在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并“支持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中西部农村地区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但是, 目前我国农村高中教育还不是政府责无旁贷的义务教育, 除了一些示范性高中获得了跨越式发展的机遇以外, 大多数农村高中学校的发展依然面临着很多困难。如何使农村高中学校的发展从整体上得到保障, 这是政府必须面对的问题和所应担当的责任。[3]
2. 广大农民及其子女对高中优质教育资源需求迫切
长期以来, 我国西部地区优质教育资源短缺, 而且教育资源的供给政策明显地向县城学校倾斜, 造成了农村高中普遍存在低水平办学的现状。农村高中办学条件差, 教学仪器设备陈旧, 学校基本条件设施也难以保证教学需要;课程设置不健全, 某些学科教师缺乏, 教学手段落后;学校和班级规模普遍较小, 教学质量差等, 难以满足广大农民及其子女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
另外,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西部地区农村人口出生率开始下降, 加之“择校热”、西部地区城镇化迅速发展等因素影响, 学生家长的教育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 为了让孩子能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都把孩子转到县城学校就读。因此, 西部地区广大农民及其子女对高中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就成为一个值得人们关注的问题。
3. 布局调整的影响
近年来, 西部地区农村高中生源不断减少, 办学效益低下, 很多农村高中难以为继。为了解决农村高中教育发展水平偏低、城乡高中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 政府对农村高中学校进行了布局结构调整, 集中优化有限的教育资源,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以满足农民及其子女对高中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通过对西部地区农村高中学校的布局调整, 实行集中办学, 节省人力、财力和物力。有利于扩大办学规模, 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组合, 扩充优质教育资源;有利于教师队伍的优化组合, 如教师在学科、年龄等方面的整合, 便于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教研活动的开展, 提高了教师的整体素质。教育投资相对集中, 有利于学校设备、仪器的完善和更新;提高了资金、设备及校舍的使用效益, 提高了整体办学水准, 产生了规模效益。但一些地方政府将农村高中布局调整视为“政绩工程”, 追求撤并的数量与规模, 致使农村高中布局调整出现了矫枉过正的现象。
三、西部地区农村高中规模化对普及高中教育的影响
虽然西部地区农村高中布局调整使农村高中规模化、城镇化, 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但却导致了县城 (市) 出现了很多“巨型”高中学校, 学生人数高达五六千人至一万人, 造成了目前农村高中学校数量减少和城区高中学校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 致使高中学校、班级规模急剧扩大, 没有达到真正提高教育效益的目的。提高教育效益不仅仅要降低生均成本和提高各项资源的使用效率, 而且还要看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将这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真正提高办学效益。但目前西北地区高中学校规模增长得很快, 班级规模也跟着不断增大, 这就不能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城镇学校的教育资源相对于每个学生来讲, 并没有变得更加优质, 也没有达到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初衷。
从教学效果来看, 如果学校规模过小, 教师数量较少, 则难以形成一个优化的教师队伍整体结构, 充分发挥教师群体的整体效能, 影响教育质量和教育经济效益的提高。与此同时, 如果学校规模过大, 学生人数过多, 也会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如果只增加学生人数, 不增加新的教育资源投入, 将会导致生师比偏大, 不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 难以因材施教。另外, 各种教学设施也会因此而变得相对短缺, 导致学生使用仪器设备、参加课外活动的比率下降等。因此, 学校在确定发展规模时, 应当充分考虑教学效果。
从行政管理来看, 学校规模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学校管理的成本和效果。如果学校规模较小, 管理层次就少, 虽然管理跨度较大, 但管理成本就越小。如果学校规模不断地扩大, 管理跨度就会减少。但管理层次却增多了, 可能会造成管理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的现象。各个组织层次之间的沟通和协调难度就增大, 可能会产生较多的管理误差等, 从而增加了管理成本。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将教育规模过大而衍生的缺陷概括为六个方面:规模过大, 使得管理不方便, 降低了管理效率;规模过大, 使得内部通讯联系费用增加, 从而增加了成本支出;规模过大, 需要增设若干中间机构, 增添若干工作人员, 这也增大了成本支出;规模过大并因此增设若干中间机构之后, 机构与机构之间的摩擦可能增加, 这不仅会降低效率, 而且还有可能产生工作中相互推诿、相互扯皮现象;规模过大, 人员过多, 可能增加人事方面的纠纷, 而且人员之间的凝聚力也可能降低;规模过大, 为适应客观形势变化而需要的灵活性也会减弱, 难以随客观形势的变化而作出调整。[4]
四、西部地区农村普及高中教育的策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第五章关于高中阶段教育第11条规定:“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到2020年,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需求。”普及高中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普通高中是我国教育体系中承上启下的一个主要学段, 它上衔义务教育, 是在国民义务教育基础上的延伸和发展;下接高等教育, 是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前提和基础。因此, 普及高中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政府介入教育, 推动教育发展, 是近代以来教育国家化进程的必然要求, 完整而系统的教育体系则是政府介入教育、推动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教育的社会公共事业属性决定了政府在教育事业发展中所应该承担的角色和义务。对普及高中教育而言, 接受高中教育的权利也是国家赋予公民的一项法律权利, 表明国家在保障学生接受高中教育方面负有一定的责任。在高中教育阶段, 政府必须确保每个初中生都有条件接受一定程度和质量的高中教育。但目前西部地区农村高中规模化、城镇化, 则使农村偏远地区学生的上学成本增加, 而且县城高中学校招收名额有限, 初中升高中比考大学还难, 导致部分学生难以完成高中学业, 这与国家普及高中教育的愿景是相背离的。因此,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高中教育的投入, 科学制定区域教育发展规划, 加强农村高中标准化建设, 为以后普及高中教育打好坚实的基础。
1. 政府应增加对农村高中教育的投入
农村高中教育资源供不应求的首要原因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下, 政府对高中教育的投入太少。世界各国无一不是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拨款来解决教育经费。否则, 就会出现教育经费短缺甚至危机。因此, 要普及高中教育, 首先应该保证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将教育资源公平地分配给每个学校和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 办好每一所学校。高中教育也是一项公益性事业, 作为公共服务者, 政府首先应该提供充足的教育资源, 以确保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同时, 各级政府应制定高中教育的发展规划, 扩建和新建高中学校, 扩大招生能力, 以确保每个初中生享有公平接受高中教育的权利和机会。而且教育资源的配置政策还应更多地向农村高中学校倾斜, 使农村教育得到充足的经费保障, 使农村孩子公平地接受高中教育, 并对高中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利益受损的群体给予必要的经济补偿。
2. 加强农村高中标准化建设
高中标准化建设是普及高中教育的关键。因此, 教育行政部门应把推进高中教育和学校标准化建设放在首要位置, 实行城乡统一的标准, 以改变过去根据城乡的不同发展水平, 实行不同标准、分等级操作的办法, 使同一地区的不同学校办学条件基本相等。农村高中布局调整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提高办学效益和质量。要实现这一目标, 首先要大力加强农村高中学校标准化建设。
农村高中布局调整不能仅仅简单地撤并、减缩高中学校, 还应加强薄弱高中学校的建设。凡是被确定为定点学校但不符合办学条件标准的高中学校, 政府应主导投资建设, 务使其达到标准要求, 如进行师资力量的合理配置、危房改造, 使学校拥有整洁的校园、操场、图书室、实验室和实验器材以及电脑和桌凳齐全的教室。除具备上述条件外, 还应建设好卫生食堂、水冲厕所、学生宿舍、多媒体教室、远程教育系统等。因此, 要将农村高中布局调整与薄弱学校建设结合起来。西部地区将农村薄弱高中全部撤并集中到县城, 形成了巨型高中学校, 其实质是一种将农村高中教育全部积聚到县城集中办学的策略, 是一种以城市教育替代农村教育的做法。一般来说, 薄弱高中学校基础设施、师资水平、教育质量等明显低于国家办学条件标准的最低要求, 而且都是农村高中。因而薄弱高中影响了部分农民子女受教育的平等权, 违背了基础教育的公平性、公共性和平等性的要求。如果要普及高中教育, 首先必须改造和消除薄弱学校, 促进城乡高中教育的一体化和均衡发展。目前, 西部地区高中教育资源配置向县城示范性高中倾斜的情况比较严重, 一些地方甚至把建设“巨型高中”作为地方政府的政绩工程。因此, 政府应对城乡高中学校实行公平的财政政策, 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资源配置向名校、强校倾斜的不公平做法。
3. 科学制定区域教育发展规划
西部地区高中布局调整一定要科学地制定区域教育发展规划, 要坚持因地制宜原则, 树立超前性、合理性和效益性相统一的观念;要坚持教育面向未来, 又要从实际出发;既要有近期目标, 又有远期目标;要处理好需求与可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为此, 要深入调研当地社会、经济、教育等实际情况, 充分考量本地区人口变动的情况、学生上学的距离、学校规模大小等因素, 根据人口、地理、经济等因素, 着眼长远, 统筹规划, 科学制定布局调整的总体规划。要处理好办学效益与教育公平之间的关系, 坚持把扩大办学规模与兼顾学生就近入学结合起来;坚持把广大农民及其子女的根本利益与受教育权利放在第一位;坚持全局、发展、效益和质量相统一的观点;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 科学、合理、积极、稳妥地做好布局调整工作, 以提高农村高中教育教学质量, 有效促进城乡高中教育均衡发展, 为以后普及高中教育打好基础。
在重视整体效益和资源优化的前提下, 要兼顾农村偏远山区人口分散的特点, 结合现有高中学校的条件和容量、城市建设规划、未来人口分布变迁的趋势等因素, 制定未来高中校点分布规划, 要确定保留学校和新建学校规模及其改建、扩建、新建学校的分步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
参考文献
[1]万明钢, 白亮.“规模效益”抑或“公平正义”——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中“巨型学校”现象思考[J].教育研究, 2010, (4) .
[2]冯建军.教育公正——政治哲学的视角[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8:316-317.
[3]张国霖.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发展中的政府角色[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9, (4) .
高中课改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 篇11
一、研究性学习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
研究性学习,从广义上理是解指学生主动探究的活动;从狭义上看,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我校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是:选择课题-设计方案、收集资料-综合研究-展示交流-总结反思。课题的选择是教师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的发现和提出问题。例如:我校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体育明星是如何成功的》、《合唱与伴奏的关系》、《母亲节的爱心表达》等。这样一个过程,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探究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提问。研究方案的设计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根据题目的知识水平、该题目中隐含的争论性问题,从多个角度认识、分析问题,在此基础上确定方案。它包括合适的研究方法、可行的研究速度、预期的研究结果以及可能发生的问题和对策。这一过程培养学生掌握了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资料的收集是让学生通过访谈、上网、查阅书刊、杂志、编制问题等有效形式收集和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料,这一过程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校园扩展到社会,为学生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心提供了条件和可能,使他们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形成人生的积极态度,同时培养了学生整理与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能力。综合研究阶段是通过分组、合作进行的。在研究过程中要求学生认真、踏实地研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并要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在这一过程学生学会了分享与合作:分享研究的信息、发展乐于合作的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展示交流使学生从中体验到了成功感和成就感。在总结反思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寻找不足、发现问题、改进思维方式,在反思中客观地认识自我,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以求最优化。
从以上研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看,每一步骤都从不同角度培养了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看出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选修课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
课改中,在学科的开设上,分必修课与选修课,从而打破现有行政班的编制,实行走班制。例如:我校在高一学生中,把体育课分为四门课供学生选学,即篮球、足球、排球、健美操。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兴趣、爱好自愿选课。这一做法适应了学生的个别差异,赋予了每个学生选择性发展的权利,并引导和促进了学生个性的生动发展。可以看出,选修课的实施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校本课程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
高中课改中,新课程分三级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我校开发了十几种校本课程,其中根据我校学生特点开发的《走在成功路上——自尊、自立、自强、自信》的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很多学生通过学习,走出了不良的心理阴影,变得阳光、快乐和自信了,同时还张扬了自己的个性。还根据学校是香港慈善家田家炳老先生赞助这一实证,开发了校本课《不落的星晨——走进田家炳》,学习中很多同学被田老先生的无私奉献、大仁、大爱所感动和促动,同时也受到了极大的熏陶和教育,知道了奉献是一种美德,感恩是一个人的起码品德,人活在世上应该做一个有爱心的人。他们的这些想法,在一些捐助活动中得到了验证,很多同学自己平时省吃俭用,把省下来的几十块钱捐给了灾区的同学们,尽自己的最大努力献出一份爱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学生在学习面前都是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选择的,在选择中体现了自我发展的权利。所以校本课程的实施,同样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学生成长记录袋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
新课改中,提倡关注学生的内在发展动力,倡导“学生成长记录袋”的教育评价方式。我校也尝试着建立了学生成长记录袋,在记录袋中特别设置了“个性档案”、“寄语”和“学生重要成长标志”,突出学生个性,具有我校特点的三方面内容。“个性档案”由11个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内容组成,分别从学生的意志品质、生活范畴、理想前途、追求目标等方面进行了归纳和提升,在内容上极大程度的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又发展了学生个性。很多同学把明星当做最崇拜的人,有的写父母、亲人、老师,还有的填写的是自己。学生们的思想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这在我们成人的世界里都是难于达到的。通过填写个性档案,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学会了自我教育、自我评价。“寄语”由老师寄语、家长寄语、同学寄语三部分组成。内容有家长的关怀——亲切的问候;有教师的智慧——殷切的期待;有同学的情意——深深的祝福。可以说寄语是感情融洽的开始,也是合作发展的开端。这一内容的实施,体现了以学生为教育主体,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学生重要成长标志”从学生非智力因素出发,将审美艺术、写作、交流、运动、合作、劳动等多方面结合起来,在多方位的评价内容中,使学生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找准坐标。很多同学把自己的绘画作品、作文、军训获得的奖励照片、参加校庆演出的照片、社区服务的照片、运动会精彩的表现等内容作为自身成长的重要标志,这一内容的设计,让学生们融入了集体,走进社会的参与意识得到了增强,被认可、被关注的表现意识得到提升,可以看出“学生成长记录袋”的实施,同样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总之,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施,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极大地促进作用。但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学校软、硬件的不足、教师的能力和素质的不同,以及家长、学生认识方面的不高,有一些方面还不能完全满足和跟上课改的步伐,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课改的方向是正确的,作用是巨大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加大课改投入、提高教师素质、转变师生观念、继续深化课程改革,在教育教学中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美国高中国际文凭课程发展研究 篇12
关键词:国际文凭课程,美国高中,国际课程,公立学校,美国大学先修课程
引进国际课程已经成为当前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一个新趋势,但目前国际课程的引入和实施基本处于学校自主发展的阶段。[1]在众多国际课程中,国际文凭课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简称IB课程)被认为是世界一流教育的典范。[2]国际文凭课程是由总部设在日内瓦的非营利性机构——国际文凭组织(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简称IBO)创设,它为3~19岁的孩子提供四个不同教育阶段的课程。截至2014年4月,全球有146个国家的3,741所学校开设了国际文凭课程,117.1万名学生正在接受国际文凭课程的教育。[3]在国际文凭课程体系中,1968年推出的高中阶段的大学预科项目(Diploma Program,简称DP课程)影响最大,在大学预科项目发展相对成熟之后,国际文凭组织分别于1991年、1997年和2011年推出了小学项目(Primary Year Program,简称PYP课程)、初中项目(Middle Years Program,简称MYP课程)和职业课程(Career-related Certificate,简称CC课程)。因此,透过课程体系中最为成熟、开设时间最长的大学预科项目能更好地理解国际先进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从全世界范围内来看,国际文凭课程在美国的发展出现了两大奇迹。第一,是国际文凭组织的总部设在瑞士,课程与评价中心设在威尔士的加迪夫,然而却在美国得到最好的发展。截至2014年4月,美国有1,506所国际文凭学校,2占全球国际文凭学校的40.25%,其中开设大学预科项目的美国高中有810所。[4]第二,通常,国际文凭课程被认为是私立的精英教育,唯独在美国一大批公立学校积极引入和开设国际文凭课程。2008年,在所有开设国际文凭课程的学校中,公立学校的比例达到92%。事实上,国际文凭课程在美国赢得了一定的声誉之后,近年来也遭遇到巨大的争议,透过这些争议并找出这两大现象背后的原因,可能对我们学习和借鉴美国高中开设国际文凭课程, 进行一流高中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一、国际文凭课程在美国的发展路径
美国拥有数量最多的世界一流大学,因此,美国自然成为国际文凭组织最早推广国际文凭课程的国家之一。早在1967年,纽约市的联合国国际学校(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School)就成为全球第一批的国际文凭课程的试点学校。此后,国际文凭课程得到了美国本土的大学先修课程(Advanced Placement,简称AP课程)总负责人哈兰·汉森(Harlan Hanson)的全力支持。汉森意识到国际文凭课程在提供国际教育的同时,将有助于促进美国大学招收国际学生。尽管国际文凭课程与美国大学先修课程均是大学预科课程,但两者并不存在竞争的关系。事实上,美国大学先修课程的实施为国际文凭课程在美国高中的引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5]
作为一项起源于欧洲的课程,国际文凭课程在美国最初的发展十分缓慢。据早期的推动者埃里克·彼得森(Alec Peterson)回忆,最初他们试图说服著名的私立寄宿制精英高中,如菲利普斯·安多夫学院(Phillips Academy Andover)和菲利普斯·艾克赛特学院(Phillips Exeter Academy)引入国际文凭课程,但学校管理者认为,他们的学校在教育质量上已经达到了一流,每年都能为常青藤大学输送大批学生,没有必要对课程进行变革。[6]
此后,洛克兰德社区学院(Rockland Community College)的院长西蒙·埃斯科(Seymour Eskow)极力推动美国的社区学院引入国际文凭课程,[7]但是这一路径也不成功。当初的设想是社区学院除了为学生提供就业准备外,还有很大比例的学生通过转换学分进入大学学习。国际文凭课程作为大学预科课程,社区学院的学生可以通过国际文凭课程来完成美国大学前两年文理基础课程的学习。但遗憾的是,社区学院学生普遍的学业水平达不到国际文凭课程的标准,这一计划最终流产。
令人意外的是,国际文凭课程最终顺应了美国公立教育改革的形势,与美国的公立学校完美结合,成为公立学校教学改进与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1983年《国家处于危险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为美国公立高中教育敲响了警钟,并提出国际文凭课程是高质量教育的模范。[8]有研究表明,70%开设了国际文凭课程的学校希望借此契机来提高学术水平。[9]自1976年纽约市的弗朗西斯·路易斯高中(Francis Lewis High School)成为美国第一所开设国际文凭课程的公立学校以来,越来越多的公立学校,尤其是磁石学校(Magnet School) 开始积极引入国际文凭课程。
二、国际文凭课程在美国发展的特点
(一)国际文凭学校的数量增长迅猛,但地域 之间不均衡
尽管2004年在国际文凭组织的战略规划中提出了“有计划增长”的理念,但美国国际文凭学校增长的速度远远超出了控制。从地域分布来看, 截至2013年9月,美国55%的国际文凭学校集中在8个州:加州、佛罗里达、弗吉尼亚、纽约州、北卡罗来纳、佐治亚、科罗拉多和得克萨斯。其中加州有86所开设国际文凭课程的高中,而佛罗里达有78所。这8个州的国际文凭学校形成了很好的群聚效应,达到了国际文凭学校发展的临界数量 (critical mass),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区域内国际文凭学校的办学成本,减少了教师培训的费用。与此相反,美国中西部欠发达州,如北达科他州和南达科他州至今尚没有国际文凭学校。
美国各个州针对国际文凭课程的政策差异也直接导致了国际文凭课程发展的多样。在明尼苏达和得克萨斯,州政府拨专款用于支持国际文凭课程建设,同时资助国际文凭教师培训。而在新泽西和阿拉巴马,这两个州均有17所国际文凭学校,但州政府没有出台任何与国际文凭课程相关的教育政策。目前,全美有21个州出台了针对国际文凭课程的政策,有11个州支持国际文凭课程的教师培训,有14个州把引入国际文凭课程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有26个州鼓励更多的学生学习国际文凭课程,有16个州将国际文凭课程的考试成绩纳入到州政府对学校的评价系统。
(二)美国部分顶尖高中开设国际文凭课程
在2011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 and World Report)的高中综合排名中,排名前50位的高中有7所开设了国际文凭课程。[10]它们分别是国际学院(International Academy)、斯坦顿大学预科学校(Stanton College Preparatory School)、环球国际文凭学校(Baccalaureate School for Global Education)、哈肯萨克伯根学院(Bergen Academies Hackensack)、青年高中(Yonkers High School)、圣地亚哥国际研究高中(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San Diego High School)和南边高中(South Side High School)。其中,国际学院和环球国际文凭学校所有学生都学习国际文凭课程,而其余5所高中同时提供了国际文凭课程和美国大学先修课程供学生选择,从中可以看出优秀学生对国际文凭课程的认可。
(三)美国公立学校积极引入国际文凭课程, 为低收入家庭学生提供了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
美国一大批公立学校引入国际文凭课程,希望能提升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吸引更多中上阶层家庭的子女就学。著名的私立精英高中培德中学(Peddie School)校长约翰·格林(John Green)在接受笔者访谈时谈到:“国际文凭课程绝对是一流的课程体系,但它对学校的要求比较苛刻。很多美国私立精英高中的课程体系本来已经非常完备, 它自身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很难纳入国际文凭课程的课时安排,所以私立高中并不热衷引入国际文凭课程。相反,美国公立高中的课程水平相对较低,引入国际文凭课程成为公立学校改革的重要途径。”1
尽管国际文凭课程在其他国家通常被认为是私立的精英教育,但国际文凭组织美洲办公室(IB Americas)和美国联邦政府积极努力,使得一批为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开设的公立学校成为了国际文凭学校。美国教育部在2003年10月拨款117万美元,在亚利桑那州、纽约州、马萨诸塞州等6所以低收入家庭学生为主的中学试点国际文凭课程。[11]从2009年的数据来看,有277所开设了国际文凭课程的高中得到了联邦政府针对低收入家庭学生的Title 1资助,学校可以使用这笔经费实施国际文凭课程。[12]
(四)与美国大学先修课程共生发展
美国大学先修课程是由美国的大学理事会 (College Board)于1955年推出,而国际文凭课程创始于1968年。两种课程都为高中最后两年设置的综合的大学预科课程,学生的成绩合格之后能换取一定的大学学分。
相对而言,美国大学先修课程的开设更加灵活。截至2014年4月,美国开设大学先修课程的高中超过14,000所,而开设国际文凭课程的高中有810所。美国大学先修课程中的单门课程可以在不同的学校之间学习,而国际文凭课程是一个课程体系,只能在一所学校完成。但这两种课程都很好地适应了美国高中教育的发展。
三、国际文凭课程在美国发展过程中遇 到的争议
从2003年国际文凭课程正式得到联邦政府资助以来,美国国内掀起了一股反对热潮。一些媒体抨击国际文凭课程不适合美国,个别比较激进的学区甚至出现了示威游行。美国国内对国际文凭课程的争议主要表现在:
第一,联邦政府资助国际文凭课程被认为是联邦政府对地方教育的干预。美国是实行地方分权的国家,联邦政府大力支持国际文凭课程势必遭到保守人士的抨击,容易引发部分学区对此的争议。
第二,开设国际文凭课程费用昂贵,挤占了公共资源。一所学校申请国际文凭课程认证的费用大概在10万美元,这还不包括学校国际文凭教师和课程协调员外出专业学习的费用。学校在通过国际文凭组织认证之后,每年还必须缴纳年费。[13]开设国际文凭课程势必要挤占学区的经费,这是遭致反对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国际文凭课程被认为是“非美国化的课程”,它所倡导的世界新秩序观与美国的价值体系格格不入。美国民间著名的反对国际文凭课程网站“国际文凭课程的真相”(www.truthaboutib.com), 聚集了大批教师、家长,部分地区的家长掀起了反对国际文凭课程的浪潮。
第四,国际文凭课程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学业压力。有研究表明,修习国际文凭课程的学生对自身都有很高的期望值,他们希望在国际文凭考试中取得高分,为将来大学的录取奠定好的基础。同时,国际文凭课程本身也确实对学生有很高的要求,这些都给学生带来了学业的压力。不少家长和教师都质疑孩子所承受的压力是否值得。[14]
第五,国际文凭组织与联合国的微妙关系对国际文凭课程在美国的推广产生了不利的影响。1996年,国际文凭课程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广的“和平文化项目”之一,2001年国际文凭组织加入《地球宪章》(Earth Charter),这些都成为美国国内保守主义攻击国际文凭课程的重要理由。尽管美国于2002年重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但正如美国学者迪威斯所抨击的,国际文凭课程是联合国侵蚀美国教育的重要手段。《华盛顿时报》(Washington Times)也发表社论称,联合国项目试图在美国扎根。[15]舆论的导向加剧了美国民众对国际文凭课程的排斥。
四、国际文凭课程在美国迅速得到发展 的原因
国际文凭课程所受到的诟病并不能改变它在全美迅速发展的事实。正如时任国际文凭组织主席乔治·沃克(George Walker)所言:“受到抨击正足以说明国际文凭课程对美国教育已经产生了巨大影响。”[16]
(一)分权的教育体制
国际文凭课程在全球发展的一个特征是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越集中的国家,越难引入;而教育管理体制越分权的国家,发展越迅猛。美国联邦政府对课程和考试标准没有严格控制,没有国家层面的统一入学考试,各个学区对中学课程拥有决策权,这给国际文凭课程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在美国学者斯潘和彼得森看来,“国际文凭课程在美国得以大范围引入和实施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美国是一个分权制的国家,州政府享受管理教育的权力。美国的联邦政府没有对课程和学业标准做出过全国统一的要求”。[17]
与此相比,法国和新西兰作为集权制的国家, 国际文凭课程的推广至今受到很大的限制。法国至今只有11所高中开设了国际文凭课程,新西兰只有12所高中开设了国际文凭课程。在英国,由于1988年颁布的《国家课程标准》,国际文凭课程很难融入英国的小学和初中,因此,英国开设小学项目的只有14所学校,开设初中项目的只有10所学校,而开设大学预科课程的高中有168所。
(二)联邦政府的大力支持
《2007年美国竞争法案》(American Competes Act 2007)拨款1.22亿美元在接下来的5年时间里培训7万名能够胜任数学、科学和急需语言学科方面的教师,以此来扩大低收入家庭学生接受大学先修课程和国际文凭课程的机会。联邦政府的美国“竞争力奖学金”(American Competitiveness Grant) 对通过国际文凭课程考试的大学1、2年级学生提供奖学金。和大学先修课程一样,联邦政府还为低收入家庭参加国际文凭课程考试的学生提供考试费用减免。据国际文凭组织统计,美国是全球6个政府层面资助国际文凭课程的国家之一。
(三)大学招生部门的偏爱与认可
美国大学招生有一条公认的标准,凡是选择就读学校提供的最具挑战性的课程,在录取时都可以加分。因此,大学先修课程和国际文凭课程的计分高于荣誉课程(honors),荣誉课程又高于大学预科课程(college-preps),大学预科课程高于普通课程(general)。[18]在招生政策的引导下,很多顶尖的优质高中纷纷做出响应,争取开设更多的大学先修课程。
国际文凭课程对学生所进行的严格的学术训练为学生在今后大学的发展能够奠定良好的基础。[19]国际文凭组织所授予的文凭已经被世界120多个国家的大学所承认,选择大学预科项目中高水平档次科目的学分可以转化为大学学分,美国大约700多所大学认可国际文凭课程的成绩。得克萨斯大学(University of Texas)甚至规定,凡是通过大学预科项目考试的学生可以直接学习大学2年级课程。
(四)国际文凭组织自身积极的拓展
国际文凭美洲办公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游说各级政府、教育组织、协会、利益群体。在首都华盛顿,专职游说的人员就有15人。值得一提的是,美国人杰弗瑞·比尔德(Jeffrey Beard)在2006年到2013年期间担任国际文凭组织的主席。
(五)与美国通识教育的传统相融合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国内对高中并没有为大学输送合格毕业生的批评不绝于耳。在这方面, 一直热衷于推动国际文凭课程发展的布洛克·卡里斯(Blouke Carus)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与时任加州理工学院院长马文·古德伯格(Marivin Goldberger)的一段对话引起了很大的轰动。美国大学素有通识教育的传统。通识教育如果没有在基础教育阶段扎根,仅靠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卡里斯断言,作为全美最好的理工科大学———加州理工学院的在校大学生只有5%能通过国际文凭考试。古德伯格并不反对这一观点,的确,加州理工学院的学生每天都在为科学和技术领域的课程学习忙碌,他们很少有时间去学习外语、写作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因此, 国际文凭课程也深受人文教育支持者的青睐。[20]
(六)顺应了美国推动教育国际化的进程
为了提升全球未来竞争能力,过去10年美国对教育的国际化尤为关注。国际文凭课程的使命陈述是通过跨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来创造一个更加和平的世界。它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它的教育宗旨始终把国际化放在首位,提倡文化融合。正是如此,国际文凭课程在美国的发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五、国际文凭课程对我国高中教育改革 的启示
(一)我国的课程改革应积极学习和借鉴国际 文凭课程的先进理念
与国际文凭课程相比,中国高中教育主要的差距还是体现在课程理念上。国际文凭课程被认为是世界一流的课程体系,它代表了未来高中课程改革的方向。目前我国高中同质化倾向严重,缺乏办学特色,很多学校无法为学生提供有充分选择、多样化的课程。所开设的校本课程很少能涉及跨学科的综合课,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知识面窄,综合知识贫乏,综合能力不强的状况。虽然当前我国高中大面积引入国际文凭课程的条件还不成熟。对于更多的学校来讲,现阶段应该思考如何把国际文凭课程的精髓和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有机结合,进而促进我国教育的发展。尤其是目前国内部分优质高中试点大学先修课程,国际文凭课程作为大学先修课程的一种,它所体现的通识教育的理念值得学习。毕竟“大学先修课程属于通识教育课程,不是专业化的课程”。[21]
(二)重视高中阶段拔尖人才的早期培养
国际文凭课程作为一种大学先修课程,为高端人才的早期培养提供了精心设计的课程,为优秀人才在高中阶段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这一趋势已经逐渐引起了国内部分优质公立示范性高中的重视,已经有15所公立高中1引入了国际文凭课程。国际文凭课程要求学生有比较高的学习强度,这需要有强烈的学习动机作为支撑。毫无疑问,我国高中学生的学习强度在全世界首屈一指,但机械的应试训练、缺少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得学生的个性缺乏发展的空间。
(三)面对迅速发展的国际文凭课程,中国大 学的招生体系应关注国际课程的发展趋势
不少中国大学已经把教育国际化纳入自身的发展战略规划,从招收国际学生的角度而言,国内的一流大学应该适时出台针对国际文凭课程的招生政策。目前,全球有1,800多所大学已经承认国际文凭课程,但从国际文凭组织的官方网站上看到,国内只有武汉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和上海莱佛士设计学院在录取时承认国际文凭课程。[22]武汉大学暂时还没有出台针对国际文凭课程的具体招生政策,只是有过持国际文凭课程考试成绩的学生与大学沟通被成功录取的先例。
(四)国际文凭课程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推动
教育的国际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发展教育的一个基本共识。“911事件”之后,美国政府愈加重视教育的国际化,培育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世界公民。国际文凭课程的发展顺应了这一潮流,并成为联邦政府的资助项目。目前国内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愈加明显,尤其是在2010年之后国内高中引入国际文凭课程的速度明显加快,每年都有若干所公办和民办高中引入国际文凭课程,2 这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提出要“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政策有关,国际文凭课程在中国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还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
(五)国际文凭课程对低收入家庭学生的关照
国际文凭组织在2004年发布的《战略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的国际文凭课程今后发展的两个方向是:有计划地控制国际文凭学校的增长速度; 同时扩大接受国际文凭教育学生的范围。[23]美国政府为部分公立学校开设国际文凭课程提供资助体现了教育公平的理念,给来自低收入家庭的优秀学生提供了学习国际文凭课程的机会。目前国际文凭课程在我国的学费比较高昂,学习者主要是经济条件富裕家庭的学生,今后学校可以考虑加大与国际文凭组织的合作力度,以多种方式资助低收入家庭学生的学习。
(六)国际文凭学校在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均衡 是常态
【高中发展】推荐阅读:
农村普通高中发展07-04
高中班级的发展方案07-07
优化高中后教育分流促高中教育良性发展08-29
高中发展报告典型事例08-03
山东高中生发展报告10-11
山东普通高中发展报告10-12
高中生自我评价个性发展过程05-19
关于高中作文话题创新发展的素材07-21
把握机会促成发展高中议论文09-15
高中生的个性心理发展辅导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