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学好汇编语言(共7篇)
轻松学好汇编语言 篇1
摘要:汇编语言指令复杂, 规定繁多, 导致学生厌学, 为了提高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效果, 本文从英语、C语言语法对比的角度, 说明如何轻松学好汇编语言, 以提高学习兴趣。
关键词:单词,词法规则,语法规则,语法成分,语句
1 绪论
作为最接近机器语言的编程语言, 汇编语言可以称得上是最接近于计算机操作本质的语言。其直接面向硬件的特性, 使得在使用汇编语言编程时, 能够清楚感知计算机的运行过程和原理, 充分认识应用程序和计算机硬件之间的联系与交互。相对于高级语言来说, 汇编语言对编程者思维逻辑的锻炼表现尤为突出, 对于形成软、硬兼备的编程知识体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且指令集合简约, 指令操作直接。很多硬件设施的嵌入式编程使用的都是汇编语言, 因为汇编语言更直接, 更有效率。例如现在很多数码产品赖以生存的芯片、主板等, 都包含了嵌入式程序, 而这些程序中, 汇编语言的使用是非常普遍和相当重要的。对于计算机专业语言类课程的学习来说, 从汇编语言开始学习更符合循序渐进的学习原理。特别是在计算机技术专业的学习中, 汇编语言具有十分重要甚至说不可代替的作用。因学生有英语、C语言学习的基础和习惯, 故本文从英语、C语言语法对比的角度, 说明如何轻松学好汇编语言, 以便更好地由英语学习、C语言学习自然过渡到汇编语言学习。
2 汇编语言课程的特点
汇编语言是计算机能提供给用户的最快而又最有效的语言, 同时能够利用计算机所有硬件特性并能直接控制硬件。所以高级语言简单、易学且开发效率高, 而汇编语言复杂、难懂、开发效率低。优点: (1) 用汇编语言所编程序时空效率高。由于汇编语言本质上就是机器语言, 可直接、有效地控制计算机硬件, 因而与高级语言相比, 容易得到运行速度快、执行代码短、占用内存空间少的高时空效的目标程序。 (2) 用汇编语言能设计出高级语言无法实现的程序。正是由于与机器的密切相关性, 使得汇编语言能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硬件特性, 编写出与硬件紧密相关而高级语言又无法实现的程序。缺点: (1) 难学、难理解、难编程、难调试、难维护等。 (2) 汇编语言程序可移植性差, 它是面向机器的语言, 不同的机器CPU不一样, 一个CPU一个指令系统, 硬件CPU的不兼容导致程序移植困难。
3 英语与汇编语言的对比 (表1)
例如以下程序:
该程序的功能是求数据10, 20, 50, 70, -90的累加和
4 单词的种类
4.1 常量 (常数) 单词
(1) 10进制整形常量。词法规则:以D结束 (D可省略) , 由0-9构成如123D, 456。 (2) 16进制整形常量。词法规则:以H结束, 由0-9, A-F构成如123H, 456H。 (3) 8进制整形常量。词法规则:以Q结束, 由0-7构成如101Q, 456Q。 (4) 2进制整形常量。词法规则:以B结束, 由0-1构成如101B, 110B。 (5) 字符型常量。词法规则:单引号括起来的字符, 其值为其ASCII码如‘1’的值是41H, ’AB’的值是4241H, ’ABCD’的值是44434241H, 字符顺次存放, 其值是低位在低地址部分。
4.2 名字单词
词法规则:以字母或下划线开始, 由字母, 数字, 下划线构成的串。如xyz, flag, 名字可以是段名, 子程序名, 指令的名字, 常量名, 变量名, 寄存器名等。
4.3 运算符单词
算术运算符:如+, -, *, /。伪指令运算符:如offset, seg, xor。
4.4 操作码单词
区分不同的操作 (运算) , 含义必须硬记。如ADD (加法) , SUB (减法) , MUL (乘法) , DIV (除法) 。
5 语法成份———表达式
语法规则:由常量, 运算符, 括号, 名字构成。如123+456+x, 其中最常用的表达式有: (1) 100:数据100。 (2) [100]:100号单元, 100不是数据, 是地址, 100号单元的内容是数据。 (3) BX:BX单元。 (4) [BX]:BX所指向的单元, 并非BX单元。 (5) 10[BX]或书写成[10+BX]:BX所指向的单元, 下10个单元。 (6) [SI][BX]或书写成[SI+BX]:BX所指向的单元, 下SI个单元。 (7) 10[SI][BX]或书写成10[SI+BX]或书写成[10+SI+BX]:BX所指向的单元, 下SI个单元, 再下10个单元。
6 语句格式
自然语言格式是:动词 (做什么) 宾语 (对谁做) 状语 (怎么做) 。汇编语言格式是:动词 (做什么) 宾语 (对谁做) , 省掉状语 (运算结果怎么办, 隐含给出) 。
语法规则:[名字][:]操作码目的操作数, 源操作数;注解。表示做何种操作的代码称为操作码, 参加操作的数称为操作数, 操作数无非是常量, 名字, 表达式。存放结果的称为目的操作数, 仅参加运算的数称为源操作数。运算后, 目变源不变。
语义规则:目的操作数操作上源操作数, 结果送到目的操作数 (运算结果怎么办, 隐含给出) 。
如ADD AX, BX表示AX的内容加上BX的内容送AX, (AX) + (BX) 送AX。
7 汇编语言与C语言的比较 (表2)
8 结束语
计算机由硬件软件两部分构成, 汇编语言可直接在硬件层上编程序, 高级语言有编译程序, 该软件层遮盖了硬件层, 使得用户看不到硬件, 看到的只是编译程序的语法约定。故学好汇编语言, 对于理解计算机内部运行机制及产品开发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王成耀.80X86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第2版) [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8.
[2]张全福.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教学研究, 2005, 25 (10) .
[3]詹林, 刘向举.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12) .
轻松学好PLC 篇2
目前我省正在大力发展制造业, 需要大批的专业技术人才, 而社会上这方面的人才又比较缺乏, 作为职业技术学校正是培养、输送制造业人才的摇篮, 还要更加重视对制造业人才的培养。我觉得作为一名机电专业的学生要适应市场发展需要, 最好是懂得并能熟练使用PLC。为了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好这门技术, 我在教学中采用了理实一体化教学, 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PLC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应用性课程, 掌握PLC的应用技术是本专业学生必备的技能之一。本课程教学的突出特征是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 做到“学、做、练”合一。教学内容主要包括PLC基础知识、基本指令系统和应用程序设计训练以及实验模块模拟演示3部分。通过采用实验室现场教学的形式, 充分利用实验实训设备, 改进教学方法, 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这门课, 并具备一定的工程应用能力。
1 趣味设问, 引入课题
富有情趣的提问, 会使学生对PLC产生兴趣, 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质量的提问, 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和心里的浪花, 同时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种提问式的教学,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调动学生积极思考, 而且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发展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 合理设疑, 创造成功的机会,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运用情景教学方法, 要有“重在发展”的观点, 不能让学生停留在新鲜好奇上, 要全面提出教学任务。教师在重视演示操作基础上, 注意循循善诱, 层层深入, 灵活的创设问题情境和活动情景,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环环相扣地提出问题, 将有关问题材料分成若干个有机组成部分, 灵活地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 所提问题要有针对性, 应富有启发性, 并做适时的点拨、提示, 唤起学生的解答欲望。
3 联系生活实际, 加强直观教学, 激发学习兴趣
实践在教学中往往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PLC的演示实验内容中, 教师应不局限于教材的安排, 还要进行一些创新设计。教学中, 可以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性实验。例如, 给学生3个指示灯, 问学生想让这3个灯按照什么顺序点亮, 然后给学生一点提示, 让他们自己去完成。让学生主动设计实验方法, 在试验中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等;通过创设条件, 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及时地对学生的独到编程思路及指令的灵活应用等给予充分的肯定、支持和帮助, 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和独立地思考;并通过上机实验来验证程序的正确性或修正不完善的程序,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的创造力, 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4 综合上机实践
掌握知识归根结底是为了应用, 熟练是应用的高级阶段, 即“熟能生巧”。用的过程也是学的过程, 是在实践中学, 学到的东西, 必须经常使用才能熟练, 才能得以巩固, 必须通过用才会发现自己的缺陷, 自己在哪里的不足, 才能得以改进。没有上机实训, 理论学的再好, 对于PLC而言那是名副其实的纸上谈兵, 要全面的掌握PLC永远少不了上机实践这一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 要借助实验室现有的实验模块, 如交通灯、铁塔之光、步进电机, 全自动洗衣机等反复练习。
5 结语
如何轻松学好文言文 篇3
关键词:兴趣,目标,方法,能力
虽然说如今的文言文学习资料满天飞, 且冠以种种颇具诱惑力的名称, 却不外乎是注释、翻译、解题策略、得分宝典之类。学生“进得去”却“出不来”, 最终还是一头雾水, 晕头转向。笔者认为, 只要认真研究文言文教学, 探讨符合文言文教学特点的方法和规律, 从而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 是完全可以使学生轻松地学好文言文的。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多数学生厌烦学文言, 认为它枯燥乏味, 距离自己的生活非常遥远。对此, 我们不妨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引导。如古人通常称“名”道“字”说“别号”, 而今人却只有“名”。选择一些学生熟悉喜爱的古代名人, 说出他们的姓名、字号, 教师分析解释古人的名与字之间的联系, 如苏洵《名二子》中对苏轼、苏辙两兄弟命名的解释, 学生便非常感兴趣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为自己取字称号或者感兴趣。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为自己取字称号, 或者为宿舍、书房等起一个能言明心志的雅号别称。这样, 在欢乐的游戏之中, 古人和古代文化便轻轻松松走近了现代学生的生活, 学生也自然增加了对古代文化的亲切感和认同感, 激发他们对古代语言的学习兴趣。
二、明确目标
学生要了解高中文言文学习的主要内容。《大纲》中的有关要求, 不仅教师要自己明白, 还要让学生清楚, 从而使学习有的放矢, 少走弯路。
概括来讲, 文言文阅读理解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常见的文言实词、常见的文言虚词、常见的文言句式。其中实词主要考查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偏义复合词等五项。对《大纲》中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与、于、则、者、之) , 要求必须熟悉其意义和用法。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倒装句 (内含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被动句、省略句四大类。
这些内容明确出来, 其作用就类似魏书生教师的“语文知识树”, 有了对知识整体的把握, 学生就不会认为文言文零碎杂乱, 甚至自己就可以查漏补缺了。
三、掌握方法
针对文言文的特点, 运用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才能收到实效。
首先要重视诵读, 真正做到“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文言文教学虽然说是母语教学, 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 实际上并没有母语的语言环境, 更缺少运用这种语言的机会, 客观上造成了学文言文难于学外语的现状。因此, 在日常教学中, 运用多种手段进行, 如教师范读、细读、精读、赏读、美读等, 指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品味文言文的特殊魅力, 就显得尤其重要。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版) 学习策略
其次, 要重视词语积累。教师既要坚决放弃传统文言文教学中“嚼碎磨烂喂下去”的做法, 又不能像学现代文一样重内容分析, 轻词语积累, 而应该老老实实将课堂教学重点放在重点词语的理解和句式的把握上, 只是不要机械地将这些内容从鲜活的语言背景中剥离出来而已。我们通常所说的“重点词语”, 一般是一些“活动”能力强、使用频率高的活用词、多义词、古今异义词等。在教学中, 我们发现, 学生往往是掌握了这样的一两个词, 就能自己轻松地完成对整个句子的理解。这样, 既能有效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畏难”“畏繁”情绪, 又能使他们轻轻松松体会到“成功感”, 且教学的重点又极易凸显出来。
再者, 不能漠视语法。如今, 从小学到中学的语文教学普遍淡化语法, 考试也不会直接涉及。于是, 学生对词性 (尤其是介词、副词) 、句子的内部结构等缺乏深入了解便成为普遍存在的情况, 也是众多高中教师, 尤其是起始年级的教师倍感头疼的问题。因为没有对现代汉语常规句子结构的熟知, 文言特殊句式的学习就无异于“雾里看花”。因此, 高中起始年级的教师往往在开始文言文学习之前, 要带领学生对相关语法知识进行系统学习或整理, 这恐怕也是实际教学考试与现行理论导向之间的矛盾与尴尬。
四、重视能力
“学是为了用”, 课内学到的知识点需要在课外的延伸性阅制作的投影片投向银幕, 并伴随着音乐和声音, 打电话的情境立即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时, 教师播放对话录音, 学生跟录音进行模仿, 并伴有动作, 使学生身临其境, 情趣盎然。读中得到巩固, 真正的阅读能力也需要在这个环节中得到锻炼和提高。首先, 选择课外阅读语段应以“贴近课本, 难度适中”为原则。如学完《鸿门宴》, 辅之以《史记》中“垓下被围”“高祖论功”等语段, 学生兴味盎然, 全不以为负担。其次, 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鼓励学生“少问多查”, 会有效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因为“查”的过程会促使学生了解某一词语的多个含义, 而辨析挑选又必须以对选文语句内容的整体理解为前提, 这样, 不断地积累锻炼, 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提高便指日可待。第三, 善于联系, 培养“推断”能力。当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疑难词语, 又不便使用工具书或辅导材料时, 不妨广泛联系、大胆猜测, 可以联系已经学过的课文中该词语的意义, 与该词有关的成语或诗词, 比较现代汉语中该词的使用情况等, 之后再进行判断和选择。如“日薄西山”中的“薄”和“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在文言文中分别是“迫近”和“因为”的意思, 与现代汉语中该词的词义相去甚远。学生了解到这一点, 又熟悉这样的词句, 在阅读中遇到相关句子时便可以“联系”“推断”了。
如何让学生轻松快乐学好数学 篇4
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的确如此, 有个好开端可以带来诸多好处. 对于数学学习, 必须为学生创造一个好的开端. 好的开端就必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这样学生才有动力坚持不懈的学好数学.
( 一) 接班初期, 要迅速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通过人格魅力培养兴趣, 保护信心. 了解他们生活上学习上的困难, 并尽可能的帮助他们. 这种深切的爱, 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果.
课前:要尽可能多的记住新接班学生的姓名, 了解大部分学生的兴趣爱好.
课上:积极营造温馨的课堂气氛, 创设良好的活动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时时刻刻关怀学生, 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适时地鼓励学生.
课下:教师可以关心学生的生活, 多和他们谈谈心, 用心观察每一名学生, 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二) 上好新接班的第一节课.
我的第一节数学课是这样开始的:
1. 有趣的数学
一张普通的纸对折32 次, 你会觉得有多厚? 一本牛津字典, 一张桌子还是?
一张纸对折32 次, 厚度将变成原来的32 次方倍, 我和学生一起假设这张纸的厚度是0.002 毫米, 然后学生自己动手进行运算, 得到的结果近似为8590 米, 同学们震惊了, 原来这样折纸可以折出第二个珠穆朗玛峰啊.
2. 有用的数学
下水道的井盖为什么是圆的?
输送水, 气, 油等的管道为什么也设计成圆柱形的?
3. 如何学好数学
(1) 作好课前预习, 掌握听课主动权
(2) 专心听讲, 做好课堂笔记
(3) 及时复习, 把知识转化为技能
一节课下来, 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这改变了不少同学对数学的认识, 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发现的结论, 也使得学生们重新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课堂是获得成功的关键
心理学家认为, 学习兴趣是学生力求认识某学习对象或参与某活动的倾向, 而信心能够促进这一目的的实现. 但随着数学知识点的难度不断加大, 解题没有固定的规律, 成绩又不理想, 很多学生会对自己失去信心, 慢慢的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也降低了. 因此要想更好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保护好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就必须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
(一) 同一类型的题目多搞几个知识点考察
数学题千千万万, 但是万变不离其宗, 对一道题目做变式训练. 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保护学生的自信心, 同时能够检验知识及方法的掌握, 能够使部分学生在变式练习中重拾自信.
如:△ABC是等腰三角形, AB = AC, ∠A = 40°, 求∠B的度数
变式训练:△ABC是等腰三角形, ∠A = 40°, 求∠B的度数
(二) 教学内容贴近生活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解决实际生活, 多设计一些与生活比较贴近的题目,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
在讲解函数应用的时候, 帮助别人设计可行的最优方案;
在学习到“两点之间, 线段最短”时, 讲到设计师为什么会任小区居民践踏草坪从而设计出最合理的线路.
(三) 营造一个充满磁性的课堂环境
1. 教师语言风趣幽默.
2. 教师要善于给学生制造成功, 任何学生希望得到同学和老师们的关注, 作为老师, 要随时随地的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比如在课堂提问中, 要给程度差的同学提供回答问题, 上台演练的机会.
三、课下是补充的良机
课下的时间是教师完善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批改作业, 答疑, 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等这样的方式可以使我们获取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状况.
(一) 批改作业善用评语
对作业的批改, 利用评语便于让学生更清楚的了解自己作业中存在的优缺点, 可以强化学习动机, 激发学习兴趣, 保护学生学习的信心.
(二) 鼓励学生问问题, 优化答疑方式
数学的学习不能仅限于课堂上的高效, 还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反思, 总结经验. 问问题, 是师生间的一种良好互动, 在向老师询问的过程中, 除了可以求得问题的答案, 还能够从老师的言语中发现数学解题的规律. 因此, 我采用了以下两种方式来促进学生进行不断地数学思考:
1. 和班主任结合, 问问题次数与德育量化考核相挂钩;
2. 在办公室设置问题疑问箱, 有问题可以将问题写在纸上投进箱子里;
3. 改变常规的考试模式.
利用课余时间, 找部分学生去办公室进行数学小测验,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 设置不同的题目, 限定时间, 内容紧贴教材, 一旦学生成绩优秀, 就很快在班级内部进行表扬,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验, 发现有相当多的学生开始努力学习数学, 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
怎样让学生轻松地学好数学 篇5
关键词:轻松,学习,数学,讲解技巧,板书设计,兴趣,信心
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教学是老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由于某种原因,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罗辑性和科学的系统性的特点, 以致大多数中职学生感到数学难学, 从而畏惧数学课。那么, 如何激发学生的热情, 克服畏难心理, 轻松地学好数学, 提高数学的学习质量呢?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关键在于教。
一、从数学课的导言入手
适当的导言, 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燃起智慧的火花。“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保持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状态下导入新课, 常用的方法有: (1) 谈古论今法。联系教材, 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故事与数学科学带来的进步, 学习数学大师献身于科学的精神, 这样, 学生感到自然而然而且颇有趣味, 因此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例如:教等差数列时, 联系幼年高斯计算“1+2+3+…+100=?”;讲等比数列时, 讲印度国王与象棋发明人锡塔的故事。 (2) 问题启示法。根据教材的内容及结合学生的切身生活经验, 提出问题, 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进而引入新课,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 达到启动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 (3) 练习、对比导入法。数学是严密的科学系统, 数学知识连贯性极强, 让学生作适当的练习, 把新旧知识进行正反比较和新旧对比, 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过渡到新知识, 揭示了新知识的本质。因此, 选择适当的导言, 恰到好处, 就等于掌握了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
二、提示思维过程, 故设陷阱, 鼓励争论
许多学生都有这样的同感, 看课本上的题解, 听老师讲解都能看得懂, 听得明白, 但到自己解题时却束手无策, 不知从何下手。我认为这是由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交待不清和提示不深所致。因此, 在讲授过程中不能只单纯追求答案, 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解题, 而且更重要的是研究学生各种思维状况, 必要时, 在讲解例题、布置作业时, 有意识设置陷阱, 以引起学生对某些容易忽视的概念、公式的条件的重视。例如:求sin2x=5的最小值, 学生很快就求出是2, 但本题的最小值却是6, 学生却忽视s了in2取x最小值时必须sin2x=5sin2x, 即sin2x=±是不合题意的。同时, 也可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当然包括错误的见解, 鼓励学生争论, 甚至将老师自己失败的想法告诉学生, 师生共同探讨, 这对加深概念的理解和增强学生的兴趣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在以前使用的课本有这样的一道题:已知sinα=75, cos (α+β) =1141, 且α、β都是锐角, 求cosβ。对于这道题学生用不同方法进行了解答, 但有一位平时成绩较差的学生提出这道题是错误的, 引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当时我就让这位学生把自己的解法说出来:查表得:α=45o35', α+β=38o18', 则β<0, 原来这道确实是有问题, 却被这位学生发现了, 我表扬了他, 后来这位学生对数学很感兴趣, 数学成绩也很快提高了。
三、讲解详略得当, 板书一目了然
在讲授新课过程中, 教师应掌握“详讲”、“略讲”和“不讲”的分寸, 使学生的求知欲始终处于旺盛状态中。因为根据教学大纲要求, 有部分教材尽管十分重要, 但其思想方法有所雷同, 假若教师平均使用力量, 不但引不起学生的兴趣, 而且适得其反, 课堂气氛沉闷, 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 达不到预想的效果。例如:立体几何中的柱面和锥面, 几类圆锥曲线, 三角中的几种三角函数和反三角函数等, 他们的思想方法都相互雷同, 教师应掌握“详略”的“度”。另一个课堂板书设计必须“精益求精”, 每节新授课要保持主要内容留在黑板上, 使学生一目了然本节所要掌握的知识, 加上教师强调地总结本节的重点、难点, 效果更佳。
四、通过操作实验, 引起兴趣, 启迪思路
操作实验在数学教学中实际上是做数学的“实验”, 即演示或者摆弄直观教具。抽象的内容不易为学生理解和掌握, 通过直观教具可以使一些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启迪思路, 解决难点问题。例如:在讲授立体几何中的直线和平面这一章中, 是数学思维由平面转到空间思维的转折点, 学生感到难学, 所以上这一章前要求学生准备几片硬纸或塑料片, 几支铅笔或小塑料管。这样, 直线和平面的各种模型就可以由学生自己摆弄了。另外, 可以用多媒体课件, 学生更感兴趣。例如:讲解三角函数及性质, 坐标轴平移, 锥体的体积等, 教师在黑板上难以操作的, 都可以借助多媒体。
五、归类整理, 形成结构
“温故而知新”。复习, 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由于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差, 对于综合、归类能力毕竟还是有限, 单方面由学生自己去摸索, 那样既浪费时间, 也得不到应有的效果, 所以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归类整理, 形成结构。我认为:首先引导学生疏理在实验中、教学提问中和议论中所学习的内容, 整理成“点”;其次是各单元知识和方法的整理, 按它们中相互关系整理成“线”;第三, 指导学生把学习过的内容和方法整理成“块”, 最后把相关的各“块”内容组织成一个结构, 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观念。
六、肯定学生的成功, 以增强其信心
轻松学好汇编语言 篇6
一、正确区别串联和并联电路
电路最基本的两种连接方式:串联、并联。能否正确分析辨别它们对后面内容的学习至关重要。识别电路的类型,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根据定义:“逐个顺次连接”为串联, 各元件“首首相接、尾尾相接”并列地连在电路的两点间, (“首”为电流流入用电器的哪一端, “尾”指电流流出用电器的那一端) 此电路为并联电路; (2) 根据电路路径法, 此法为识别两种电路最常用的方法。让电流从正极出发经过用电器回到电源负极, 途中不分流始终为一条路径, 则连接方式为串联, 若电流在某处分流, 且每条路上只有一个用电器, 电流在电路中有分有合, 则连接方式为并联; (3) 拆除法, 拆除其中的一个用电器, 若其余用电器都不工作, 则用电器为串联连接。 (因为串联电路中各用电器工作之间相互影响) , 若其余用电器照样工作, 则用电器为并联连接; (4) 开关作用法, 并联有干路、支路之分, 且开关的位置不同, 其控制作用各异, 而串联电路中开关的位置的变化不影响控制的作用, 所以控制作用相同时容易串联, 控制作用不同则为并联; (5) 节点法, 在识别电路时, 不论导线有多长, 只要其间无用电器、电源等, 导线两端均可看成同一个点, 从而找出各用电器的共同点, 认清电路。
二、正确区别通路、开路、短路
通路为处处相通的电路, 开路为电路中有处断开的电路, 这两种状态易于接受, 便于分清。但是学生对于短路的分辨显得力不从心, 不知道何处短路, 为什么短路。其实只要注意分析的要点即可辨出何处短路。电流具有走捷径的特点, 捷径是指这条路径中电阻很小, 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即为空导线, 当一根空导线, 或开关、或电流表 (电阻小到可以认为没有) 与某个用电器并联时, 电流只走空导线, 开关或电流表而不走用电器, 使该用电器被短路, 从而不能工作。
三、快速识别电路图, 正确连接实物图
基本的串联并联电路识别在前面已经说明。但是当电路中加入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等器材后, 电路的识别就变得困难起来。但我们知道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时必须串联, 电压表与用电器并联, 串联易辩并联难分。因此在分析次类电路时要想方设法排除这些相关干扰因素, 即可把电压表暂时隐蔽起来, 辩清电路后再加回原处。概括去表法中去的就是电压表, 注意去后分析清楚电路连接方式后还要一个个的加上去, 看它们分别测哪个用电器两端的电压。
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对于学生来说困难也较大, 这里要注意原则:一一对应。若题中没有电路图, 只给相关的要求, 最好做前要先按要求画简单的电路图, 再由电路图去连实物;也可以按要求先连好实物, 再由实物图画出要求的电路图。
四、多动手实验, 加深对电学概念和电路规律的理解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 不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习做再多的题也是纸上谈兵, 不可能真正明白。
例如, 串联电路中电流只有一条路径, 各用电器会互相影响这种电路只需一个开关, 开关所处位置与其作用无关, 这一条是区别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的关键, 同时也使串联电路中的许多特点如电流相等、电压分配关系在实验中呈现在学生面前。对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电压关系也只有通过实验才能让学生理解。再如, 把一只额定电压为3.8V和一只额定电压为2.5V的两只小灯泡分别串联和并联起来接在同一电源上, 这两种连接方式下两只灯泡的亮度会不同, 学生会记住该现象, 同时也会产生疑问, 激发其好奇心为讲解功率设下悬念。
另外, 学生最好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电学学具, 要求里面有中学电学实验中要用到的实验器材。画图混乱时建议同学用实物连一连, 看着实际的线路, 再复杂也能一根线一根线的捋清楚, 尤其是电表测量那部分的问题。因为在接线的过程中必须切实的考虑电流的路径, 所以不知不觉中就使自己对照电路图将实物图连明白了。用这样的方法解决了几道难题后, 就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做题时自然而然就有形象思维了, 明白了电路的本质, 不再是抽象思维, 而且进一步促进了学习兴趣的形成。
五、正确运用公式灵活解决电学中的计算问题
讲解电学公式必须清楚透彻, 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物理公式的含义。
例如欧姆定律, 它是初中电学计算的核心。它揭示了电学三个最重要的物理量: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运用该公式, 电压、电流、电阻这三大物理量的同一性和同时性必须要交代清楚, 决不能张冠李戴。
六、加强训练, 熟能生巧
适当加强训练, 对题目进行精选, 做过以后多加归纳和总结。同时, 还应突出对学生良好解题习惯训练, 如要求做到作图清晰明了, 解题规范、书写整洁, 发现错误及时纠正等等。
总之, 如果学生能掌握方法, 勤思考, 勤问, 适当做题目, 重视实验, 理论结合实际, 我相信学生能进入一个有趣的电学世界!
参考文献
擦亮你的眼睛,轻松学好初中物理 篇7
一、从初中物理学科的特点出发, 培养学生喜欢观察的兴趣与习惯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如此,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动力来自于兴趣, 初中学生对于不感兴趣的物理知识学习的效率很低。可见, 提升学生的观察兴趣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很多与物理有关的现象。例如, 家中的电灯泡用的时间久了会发黑, 雨后的天空有时会出现彩虹, 水壶中的水开了壶嘴处有“白气”, 公共汽车转弯时乘客身体会出现倾倒的现象, 等等。初中物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生活现象, 思考其中的物理原理, 激发学生探究物理奥秘的兴趣。许多重要的物理定律背后都离不开科学家敏锐的观察力。例如, 牛顿研究并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是由于看到苹果落到地面上而得到的启发, 阿基米德研究并发现浮力定律是受到自己在洗澡时水溢出桶外的启发, 伽利略观察教堂里面吊灯的摆动而发现了摆的等时性, 红移现象是科学家通过望远镜观察而得到的, 等等。物理教师可以通过介绍这些物理学史上的趣事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二、以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为载体,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 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初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决定了其对物理的认知能力和专注能力相对较差。大多数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 经常被实验过程中的精彩表象所迷惑, 而不重视物理实验的目的和具体的操作步骤。作为一线的初中物理教师, 在实验教学中应该合理利用实验仪器、挂图和多媒体视频等直观教学工具, 充分利用必要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机会, 引导学生自主观察与思考。在具体观察中, 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观察应该注意先后顺序
物理教师应该先让学生搞清楚观察的目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物理实验时, 一定要注意对学生的观察顺序进行指导。通常是由整体到局部、由上而下、由里到外的顺序。例如, 在“海波的熔化和凝固”的实验教学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对海波熔化前的状态和温度的变化进行观察, 然后再仔细观察熔化以后海波呈现的特征, 最后从海波熔化至凝固的过程中挖掘出其内在的规律, 并用图象的形式将海波的熔化和凝固规律呈现于纸上。通过这样一个精心布置的观察过程, 学生很容易理解晶体物态变化过程中显示的特征。
2.观察过程中应该注意观察技巧
物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有选择性地对重点事物和物理过程进行观察, 注重对能够反映事情内在本质的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例如, 在“电磁感应”的实验教学中, 教师应在学生对实验器材、实验目的等基本信息全部了解之后, 再引导学生重点观察导体棒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方向与电流表指针的转动方向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现象的分析、总结得出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导体棒切割磁感线方向的关系。
3.观察过程中应该注重思考问题的灵活性,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初中物理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这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该巧妙引导学生去观察实物、实验现象、视频等, 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而不能只是停留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传统教学模式上。学生只有亲自参与、认真思考才能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觉主动的观察能力和习惯。
三、以初中物理习题教学为载体, 指导学生在审题的过程中提升观察能力
初中物理习题中以图形和图表呈现的题目较多, 教师引导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地观察图形和图表进行有效审题,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例题:如图所示是一种晶体在标况下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请根据图象信息完成下列问题:
(1) 该晶体的名称、熔点、液态名称、晶体熔化过程所经历的时间?
(2) 该晶体在t=3 min和t=5 min时处于何种状态?
(3) 在t=8 min时晶体的温度为多少?
解析:通过对图象的仔细观察与分析可知:该晶体的名称为“冰”, 熔点为0℃, 液态名称为“水”, 晶体熔化过程经历了3min。当t=3min时, 晶体处于“固态和液态”共存状态;当t=5min时, 晶体处于“液态”;当t=8min时, 晶体为100℃。
点评:本题是一道典型的通过对图象的观察与分析来解决问题的初中物理试题。由于物理图象中蕴藏着一定的物理规律, 物理教师在引导学生审题时应注重培养学生对图象的观察与分析能力, 使学生能够挖掘图象中隐藏的物理规律, 再结合平时所学的知识得出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而正确地处理问题, 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都能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