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课外实践活动

2025-01-16

探究性课外实践活动(精选8篇)

探究性课外实践活动 篇1

任何一种教育都有一定的目标的, 都是围绕学生知识的增长、技能的获得与提高、思维的训练、情感的体验、价值观的形成等方面而进行的。最终的目标, 就是培养具有各方面素质的人。高中地理新课标指出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 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 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增强社会责任感, 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新课标的颁布标志着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的深入, 它反映了中学地理教育新的任务和要求, 同时也体现出许多新的教学理念。比如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 师生教与学地位的转变等。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呢。我认为地理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 它从实践中来, 也必将到实践中去。要使学生经过地理课程的学习, 得到终身的收益, 必须强调实践的教学方法, 只有经过实践的知识才是终身难忘的。要体现出地理教育的实践性, 必须重视地理课外活动这种教学方式。

一、应非常重视地理课外活动这种教学方式

地理教学工作包括课内和课外两个方面。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多的老师只注重课堂教学而忽视地理课外活动教学, 我认为是不正确的。开展好地理课外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接触和观察自然环境、人文环境, 这是一种最直观的体验, 同时还可以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加以具体的应用, 还可以学到一些课堂上学不到的一些知识和能力以及实际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扩大学生的眼界, 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形成。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精神, 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并且还有助于对地理知识理解, 加深对课堂上获得的间接经验的理解、检验, 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观察力, 研究能力等。有很多效果是课堂上口授笔述所无法达到的。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和边缘性极强的研究人地关系的学科, 因此它有着很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所以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相比其他学科, 担负着更为重要的使命。因此, 地理教学仅仅局限于课堂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走向实际, 将课内外结合起来, 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是在学生的地理实践活动中培养出来的, 离开了实践, 也就谈不上实践能力。所以地理教学必须重视课外实践活动让它同自然、社会、生产、生活紧密结合。

二、校内进行的课外活动

1.地理墙报和手抄报

墙报又叫黑板报, 它是学习、宣传地理科学知识, 进行地理时事报导的园地, 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墙报形式要新颖活泼, 文字要生动简洁, 标题要醒目富有吸引力。为了编好地理墙报, 应建立“地理墙报活动小组”, 轮流, 定期刊出。地理手抄报是让学生把所学的地理知识, 通过整理, 围绕一定的主题, 以小报的形式展现出来, 学生在编辑、设计、制作过程中不仅能积累地理知识, 而且能体验参与的喜悦与成功的快乐。在学生出地理墙报和手抄报时, 由于缺少选择资料的能力和工作经验, 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收集资料, 指导编辑工作, 培养学生分析资料的能力和其他的动手能力, 鼓励所有的学生积极投稿或提供资料。

2.地理主题班会

地理主题班会是一种很好的课外活动形式。是一种文艺化的地理课外活动, 如果地理主题班会重复地理课堂教学, 学生肯定是不欢迎的, 要失败的。因此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准备工作以学生为主, 但教师要在专业知识方面加强指导。班会的形式可以有许多种, 简单易行的有以下几种:灯谜、地名对话、地理拼图、击鼓传花等。主题班会可以活跃学生的课外生活同时巩固、扩大他们所学的地理知识。地理教师也可以和历史、语文等其他学科的老师联合举办主题班会。

3.地理园

20世纪50年代, 苏联的A.C.布敦建立地理园的经验传到了我国, 但目前应用不多。实际上地理园是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很好的形式, 地理园的建设为地理教学开辟了天然的大课堂, 我们借助地理园的各种地形、地貌模型和各种实物, 使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地理事物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让学生“身临其境”, 从而产生丰富的地理表象, 通过仪器对天文和气象的亲身观测, 有助于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

地理园的地点应选择在地势略高的空旷场地上, 南北朝向。由三部分组成:地形地貌、天文观测、气象观测。它们的位置关系是:天文部分的仪器, 主要是用来观测北方星空的。把它们放在北边, 观测时不致受其它设备的影响。主要仪器有日影杆、斜度测量器、赤道日晷、季节日晷、星晷。主要的活动有测定子午线、观察日出点和日没点在地平上的移动、太阳高度角、测定本地的地理纬度、观测星体的移动、测定本地地方时、阳光的季节变化等。气象部分的仪器, 使用的机会较多。把它们放在中间, 便于学生进行各种气象观测活动。主要仪器有百叶箱、温度表、湿度表、雨量器、蒸发器、风压器、风级牌、风向旗、日照仪、测云器等。主要活动有:观测大气的温度和湿度、观测降水量、观测蒸发量、观测风向和风力、风级、测定日照时间的长短、云量的观察等。地貌部分的设备, 一般都不太高。把它们放在南边, 对气象观测不会有妨碍。主要设备有:乡土地貌模型、断层和褶皱模型、三大类岩石标本、表示岩石风化过程的标本、冲积平原的剖面模型。通过对这些地形、地貌的观察可以直观地了解他们的主要特征及形成和发展。

利用好地理园进行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独立思维, 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有效的。例如, 当讲到地平面上八个方向, 阳光的直射和斜射, 比例尺等内容时在课堂讲解的效果都没有在地理园内观察、操作的效果好。

三、乡土地理研究活动

乡土地理是本市县、乡镇的自然、人文社会环境, 包括了一个地区的历史传统、文化特征、人口状况、风俗习惯、自然资源、经济基础和环境保护等许多方面的内容。由于乡土地理涉及面广、贴近学生生活, 可研究、探讨的内容丰富, 非常适合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它对于地理教学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寓的。

1.确定观察、调查的对象

(1) 自然地理方面

包括地形特点、地形区的分布、地质构造 (名称、特点、分布、开发和保护) 、气候 (当地的降水和气温状况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河流湖泊 (名称、水量、流域面积、污染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下水资源 (时空分布特点、开发现状、污染及保护) 、植被 (类型、分布、利用现状、产生问题及保护) 、土壤 (类型、分布、剖面、利用现状、产生的问题及保护) 以及灾害性的地理现象 (台风、梅雨干旱、洪涝、地震、滑坡等) 。

(2) 人文地理方面

包括工业生产及工业布局 (传统工业、新兴工业的分布、影响因素、兴衰原因、改进措施、规划) 、农业生产及农业布局 (类型、影响因素、农业现状、改进措施、规划) 、市场的布局 (影响因素、兴衰的原因、布局的调整) 、特色产品 (开发、形成、地位、影响) 环境污染 (类型、现状、对人类的影响和治理) 民族族和人口分布、历史变迁, 语言 (主要方言、分布) 、交通 (现状、对当地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改善措施) 、聚落 (聚落景观、类型及其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 地名 (由来、历史变迁) 以及民俗风情等。

2.野外实地观察

实地观察要注意观察的内容要与课本衔接, 要及时安排进行。比如, 在讲完地形地貌内容后, 可把学生带到学校所在城市附近的制高点上, 观察城市所在区域的地形地貌情况、河流情况等。在实地观察的过程中, 多样的自然现象和有别于课堂的自由氛围, 会极大地调动学生想象的空间和思维潜能, 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老师可以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也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认真观察后把问题带回去研究。通过野外实地观察使学生找到了书本知识的原型, 开阔了眼界。加深了对自己家乡的了解。让学生感受到原来地理就在我身边。比较适合此种实践活动是水文、地质、地貌、植被的观察, 农作物生产、交通线、城市轮廓、城市内部功能分区的观察等。地理野外实地观察可以是总体的观察, 也可以对某一对象进行深入的观察和研究。

3.走访调查

对于人文地理范畴的内容的实践活动, 走访调查是比较好的形式, 比如当地的各种资源情况, 经济活动、人口情况、文化宗教等, 这些是学生平常看不见的, 只有通过走访调查才能掌握现实的第一手材料, 并同课本知识密切地联系起来。比如土地资源, 经过调查学生就会深刻体会到土地问题的重要性:一方面农业生产需要土地, 交通建设需要土地、城市建设需要土地等, 另一方面土地的污染、土地生态的破坏、土地使用中的不合理现象。这些通过学生亲自走访调查得到的数据和结论, 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更重要的是树立了学生的社会的责任感。

4.请当地的地理专家和政府有关官员作报告

学生自己的野外观察和走访调查得到的结果可能范围是不够全面, 也比较肤浅, 因此请当地的地理专家和政府有关官员作报告, 有利于补充学生调查的不足和加深对调查结果的理性认识, 有利于学生后续研究和写好总结报告。地理实践活动结束后, 必须组织交流, 使大家掌握的情况能够互相沟通交流。然后要求每人或每小组写出总结报告。也可以要求有能力的学生写一篇有关的乡土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小论文。

总之, 地理教学必须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 特别是在社会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今天, 我们更应该重视地理教学的实践活动,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出更多高素质有研究分析问题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韩慎予.地理教学的形式与效果[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1987, (1) .

[2]李德荣.有组织地开展地理课外兴趣小组活动[J].师范教育, 1987, (10) .

[3]黄祥康.中学地理课特点初探[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1982, (2) .

探究性课外实践活动 篇2

博乐市少工委

摘要:探究性实践活动是探究性学习在少先队教育中的应用,它一般以小课题探究的形式出现。实践表明小课题研究探究活动,具有研究目标的导向性、实践活动的系列性、体验类型的多样性、主体内化的全程性、活动实效的综合性等特点,既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一体,又使探究和创新有机结合,是少先队体验教育的有效载体。

一年多来,我们倡导各学校注意发掘环境教育延伸意义,以“环保”小课题探究活动作为少先队体验教育的突破口,在发挥各校辅导员主导作用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激发队员在实践体验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寻找岗位,扮演角色,探索研究,通过反复体验,经历主体内化的全过程,成功地构建起少先队体验教育新的模式。

(一)激发情感,自主设计

体验,是一个思维发展的心理过程。要展开积极的思维,必须以观察事物和操作等实践活动为前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必须寻找思维流程的有力支点,“用心感悟”,才能有深切的体验;而真情则来自深切的体验。因此,在组织“环保”小课题探究的体验教育活动中,我们积极引导队员认真观察周围环境。如校园草木的生长、水电的使用,村队的饮用水源,学校与生活小区白色污染垃圾等。观察往往与思考问题同行并进,队员们不仅认识到环境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而且一些环境现象会引发出他们不少疑问,比如“我们的家乡河水从哪儿来?沿河环保情况怎样?”“我们城市的天空,为何昔日是蓝天,今日却变成灰蒙蒙?”等等。

经过深入的调查、考察,队员们对自己发现的水污染、环境污染等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十分关切,激发起道德情感,激活了解决“怎么办”的探究热情和欲望。于是,在辅导员的引导下,队员们经过反复的讨论研究,确定“爱我家乡河,保护水资源”作为我校少先队体验教育探究实践活动的课题。根据小课题的主题,队员们自主选择活动的具体内容和行动方式,成为设计活动形式、活动过程和检验活动效果的主人。在此基础上,辅导员对队员们收集信息的方法、给信息分类(研究性问题与资料性问题)、小组分工合作等问题进行指导,帮助队员们把高涨的激情与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程序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自主探究,反复体验

按照既定的活动方案,队员们选择家乡有代表性的地点进行水资源的考察。在考察过程中,队员们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寻找家长的帮助;借助学校提供的介绍信,以红领巾小记者的身份,有计划地与有关部门取得联系;借助网络收集各种信息、数据,进行具体的研究和分析等,出色地完成了联系任务。在学校领导及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的指导下,课题小组成员利用双休日自主地开展实地考察及宣传采访活动。

体验教育强调实践第一,重在体验的“过程”,“用心感悟”,我们帮助队员在体验中把教育要求内化为品质,外显为行动,实现思维的飞跃,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一是考察,引发思考。在轧花厂的参观、考察过程中,队员们认真观察,了解整个生产流程。红领巾小记者及时采访厂长,提出了好几个关于“环保”的问题,如“棉花的各个部分是否都可以利用?如果不可以利用,如何处理?”“厂房排除的废水如何处理?”等等。接着,队员们又参观了轧花厂的废水处理装置,采访部门负责人,了解处污运作原理,掌握工厂在收棉花高峰期每月废水排出量、残渣处理等情况,还提出了一些废水处理的改进建议。

二是动脑、动口,用心感悟。队员们到村队自来水塔考察时,参观了自来水的生产全过程:一级处理(反应池)——二级处理(沉淀池)——三级处理(过滤池),通过眼看、耳听、口问、心想,不仅切实地掌握了关于自来水的知识,还提出了“一级处理需要什么药物消毒?如何使泥尘结粒沉淀?”“自来水如何送到千家万户?”“什么时候接通市上的自来水”等问题,了解每级处理的工作关键。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队员们联系污水处理过程,进行比较分析,判断选择,得到了深刻的体验和自我教育。

三是重行动,深化感受。饮水思源,队员们来到家乡河畔考察。当队员们看到河畔草丛中遍布垃圾、水源受染的现象时,激发了道德情感、增强了道德意志。他们纷纷谴责乱丢垃圾的丑恶行为。队员们纷纷表示:“用实际行动保护家乡河!”于是,捡垃圾的行动立刻开始……队员们面对着缓缓流动的河水,庄严宣誓:“爱我家乡河,保护水资源!”他们进一步安排节假日维护家乡河的清洁。居住在家乡河附近的队员们,利用自己对河岸环境熟悉的优势,进行深入考察:细致观察,逐户访问,了解家庭生活用水处理情况,并把乌图布拉格镇过去与现状相比较,分析思考其将来发展的前景。与家乡的一草一木、一水一土的密切接触,更激发队员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他们决心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做一名保护“家乡河”,保护乌图布拉格镇环境的小卫士。队员们还有组织地深入到村民当中,派发宣传单,呼吁村民美化环境,保护水资源,提高现代化农村的文明程度,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

(三)反思讨论,自我评价

个体回顾反思、集体交流讨论是小课题探究程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求各校在体验教育活动中着力指导队员们积极思考,写好自己内心体验日记,整理好活动总结,组织好心得交流会。通过集体的反思和讨论,队员的情感体验、认知和思维相互撞击,发出闪光的火花,达到“感悟”的升华。最后,队员们按计划分工合作,以各种方式展示成果。他们有的编写手抄报,有的举行环保知识竞赛和主题中队会,有的写体验活动征文。较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少先队员们家乡当前的环保情况,体现了各校少先队开展小课题研究的体验教育的成果。

少年儿童无疑是聪明的,他们潜能无限。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得好:“孩子们所拥有的潜力比目前的教育机制所能启发他们的多得多。你必须要从旁协助他们。”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积极组织探究实践活动,立足体验,能有效挖掘和发挥学生潜能。也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班华所指出的那样:“体验是少年儿童的内心活动,别人无法代替。教育者的责任是调动少年儿童‘体验学习’的积极性。”我认为给少先队员一个支点,他们也能翘起整个地球!在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开展有效的探究体验教育活动,有利于辅导员主导作用与少先队员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有利于与“雏鹰行动”相结合,从而促使领导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更好地挖掘和发挥少先队员的潜能;有利于少先队员通过体验,增强他们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自身发展与人类进步的现代人意识,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有利于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有利于他们开阔心胸,学到许多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科学知识,明白做人与做事的道理,学会做人。特别是农村的少先队员,各方面条件都有限,多开展符合实际的实践体验活动,能让他们利用本身资源开拓视野。真正感受到他们才是乌镇未来的主人,激发他们本身的主人翁意识,使实践体验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实践证明:探究的体验活动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广阔的空间,它是发挥少先队组织优势,构建起体验教育的新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最有效的重要途径。

博乐市少工委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探究性学习 篇3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永远胜过责任感。”小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掌握技能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需要有一种内部动力来达到学习目的,这种内部动力就是小学生学习的强烈欲望。只有当小学生有了这种学习欲望时,才能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给了每一位学生以展示自己的空间。学生的聪明才智在研究性学习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潜能得到了发挥,能力得到了提高。因此,融趣味于综合实践活动中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探究性学习的方法途径。如三年级上册《我眼中的秋天》这一课,教师放开他们到外边去找秋天,学生纷纷出去找秋天的影子。展示自己带来的叶子还有花等等。这样学生在探究叶子的颜色、形状等活动中,适形、适材地玩出了丰富多彩的儿歌、舞蹈、工艺品图形、动物叶子名称等。综合实践给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使每一位学生体味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培养探究意识

尽管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心,喜欢刨根问底的探索式学习方式,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探究意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根本上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实践,发展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中,我合理引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探究意识,须从问题意识入手。首先要让学生想问。教师可通过创设情景,学生动手操作,社会调查等问题情景,让学生发现问题,有问题可提。例如在《轮子和车》主题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汽车,我组织学生到学校门口考察公路行驶的车辆。学生们观察到了一系列的现象,提出了许多问题。如:汽车的种类有哪些?汽车与轮子有什么关系?怎样减少汽车尾气对人体的危害?等等。这时,我便对同学们说:“同学们想想,要想了解这些现象,知道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因势利导,以兴趣导入教学。让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调查访问和查阅资料等活动,这样的兴趣引导,问题入手,不但引发了学生学习的愿望,而且还激发了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欲望。最后让学生经常对不同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评出最佳问题,使学生逐步建立问题的价值观。这样从问题入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三、给予探究空间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开放性的课程。它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为学生打开了一个开放的学习途径。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亲身参与实践,注重亲自、自主学习,从而在开放的探究学习情景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培养了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如《工具》一课,学生通过学习研究《工具的创造与发明》这一专题后体验到了工具不是与生俱有的,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发明创造出来的。接着我就组织学生课堂讨论,课外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探讨生活中哪些工具存在缺陷或问题。一周后,学生进行了交流汇报,有的说,我们上学放学,在自行车转弯抹角时经常发生交通事故,伤害学生的身体健康;有的台上的晒衣架在晾晒衣服时,经常遇到被高层邻居淋水的情况;有的说,我们学校经常发生学生、教师放学后,日光灯、饮水机、电热板等电源开关忘记关这样的情况,既浪费电源,又不安全……学生探讨出生活中许多工具存在缺陷和问题。

四、重视实践能力

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心理特征。根据这一特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这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深入理解知识,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使学生产生创新意识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如《工具》一课,当学生发现所用工具存在的缺陷和问题时,我就引导学生找伙伴、找材料,提出改进意见或设计改进方案或制作改进工具,一周后交流展示。结果,“防滴水的凉衣服、放花盆的两用架”、“安全蚊香盒”、“方便书夹”、“三用粉笔盒”等的小发明得到了展示,还有“自行车转向灯”、“方便跳绳盒”的设计方案也得到了展示。关于日光灯、饮水器的用电问题,学生们设计了“节约用电,安全用电”的警示标志。这样学生在探究的实践中体验和感受了生活,发展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 篇4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培养探究学习的兴趣, 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关心社会的责任感, 是新课程提出的目标, 也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健康发展的需要。

一、物理探究性学习活动方式

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按照活动的内容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 以寻找物理规律为主的探究活动。

以物理规律为主的探究活动的基本过程是: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 或应用已知规律、理论对某一现象进行逻辑推理, 找出一些问题, 然后设计实验, 采集实验数据, 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 最终得到规律性的结论。如高一、高二年级的学生可以探究的小课题有:用传感器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探究单摆的周期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碰撞中的能量问题、光在界面发生折射时遵从什么规律、如何查找电路故障、气垫上弹簧振子的周期与质量、劲度的关系等。

2. 以寻找仪器、生活用品的基本原理为主的探究活动。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观察到一些有趣的现象或用品并对这些现象或用品的基本原理产生兴趣。在学生提出问题后, 教师可带领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拆装仪器、用品, 或是将仪器、用品拿到实验室进行测量, 探究其基本原理。比如, 厕所马桶冲水器的工作原理、汽车测速仪的工作原理、家用节水器的工作原理等常常会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3. 以实验和动手制作为主的探究活动。

在每年的科技月我们都设计一些趣味实验, 这些实验的内容有些移植于课外书, 有些是从各种实践活动中学来的, 还有些是根据所学知识自己设计制作的。比如, 如何用地磁场获得感应电流、组装简易望远镜、组装万花筒、做相反运动的球、组装简易静电复印机、制作“魔摆”, 等等。

4. 以测量基本物理量为主的探究活动。

有些物理量虽然教材中没有给出测量方法, 而其测量方法却包含很多重要的物理思想和重要的研究方法。因此, 测量基本的物理量可以作为探究活动的一个内容。比如, 可以用多种方法测磁体和电流周围的磁感应强度、声波的频率、日光灯的频闪频率、极大和极小电阻等。

二、探究性学习活动的重要环节

每项探究性学习活动都有许多环节, 以下几个环节非常关键。

1. 确定探究课题。

一个好的课题是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良好开端。学生提出的课题, 不少是模糊的、肤浅的, 或太宽泛、太深奥, 涉及的知识可能非常广、非常深, 往往是他们用现有的知识难以解决的。此时教师需要从课题的意义、操作方法、涉及内容等方面指导学生, 逐步缩小课题范围, 明晰课题研究目的, 最后确定课题内容。

2. 实验的设计和操作。

探究活动的课题确定好了, 就需要实施操作, 这一环节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 也非常重要, 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某物理实验过程中, 需要什么仪器? (2) 怎样保证实验条件? (3) 哪些因素是自变量? (4) 怎样控制变量和进行测量? (5) 用什么仪器进行测量? (6) 使用仪器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7) 记录数据的表格需要有哪些项目?

3. 实验数据的处理及分析。

分析实验数据, 首先要有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学生在实验时, 有时实验结果与预期的不同, 就会产生动摇, 怀疑自己的实验数据不准确, 想改数或凑数, 这是不尊重实验事实的做法。应该认真分析实验条件、实验过程, 看是否真正满足实验原理的需要, 还要认真查阅资料, 看看出现本实验的结果前人是否已做过理论上的解释。

另外需要特别关注的是, 物理规律的得出不能仅限于单纯地从实验结论给出, 还要从理论上加以推理演绎。物理学家探索物理规律的过程充满艰辛, 走过许多曲折的道路, 其间闪现出许多理性思维的火花, 不要认为一个简单的实验就会得出一个伟大的理论。

三、效果

1. 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达到了发挥学生自主性的目的。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知识不是要被动地接受, 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探究性教学活动, 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和参谋, 从知识的传授者转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从“主角”转换为“平等中的首席”, 学生自己去决定研究什么、怎么研究, 研究的结果也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 最后还要在全班同学面前作展示和讲解, 遇到困难时再找老师寻求帮助。

学生在其间要进行交流、讨论、查阅资料、设计和实施实验、修正等活动来完成学习, 不是简单的教师教、学生学;对学生而言, 体现了学习的主体性, 有了彰显个性的机会。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 给予了学生自我发挥和自我展示的空间和机会, 学生学习兴趣浓、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高。

2. 探究性学习活动促使学生产生对科学的感悟, 对提高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

探究性活动使学生回归到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提炼过程和应用过程, 引起学生进行实证调查, 通过实验、收集和利用数据并形成对科学现象的解释, 有利于加深对物理理论的认识, 有利于将物理理论与实际进行结合, 有利于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持久的兴趣。一位物理特级教师曾指出:“学好物理, 只靠听课写作业不行, 必须要有大量的阅读与‘研究’, 这一点是从整体上学好物理的关键。”这里的“研究”指的是探究性学习活动。他鼓励学生在高中阶段适当多做一些有挑战性的课题。

3. 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 提高了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及交往能力。

从选题开始, 到设计研究方案、进行数据采集、查阅研究资料、做调查问卷、写研究报告, 最后在班级里或年级里作演示和讲解, 往往以3—5人组成的小组形式来完成的。小组内有分工、有合作、有讨论、有交流, 每个成员要承担分给自己的任务, 彼此之间要进行沟通, 要将每个人的研究整合到整体中去。要形成组内成员间的相互信任, 如果组内出现了冲突, 要想办法解决冲突。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将会体验挫折与成功, 感受平等与公正。通过跟踪观察, 发现学生的合作意识及交往能力大大提高了, 大多数在高一入学不久建立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小组, 在3年时间里, 一直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四、思考

试论语文探究性课外阅读 篇5

对于语文这门学科来说,阅读是语文能力的基石,语文素质的高低同能否扩大阅读面有很大的关系,这是许多语文教师的共识,但同时也是许多语文教师最感头痛和棘手的问题。因为实际上,绝大多数的初中生都不能主动地進行课外阅读,他们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少得可怜。我国的这一轮课程改革,必将使基础教育从教育思想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坚持与时俱进,反映出鲜明的时代特征。通过课程改革,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新课程标准提出,教育应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我想,如果语文的阅读教学仅仅停留在对教材的分析上,那么,即便是学生对于教材上的文章结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背得滚瓜烂熟,而课外阅读却很少甚至没有,这样的阅读教学其实等于是纸上谈兵。

一、寻根探源

中学生课外阅读面狭窄,阅读能力低下,已成了一个既定的事实,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与课业负担偏重有关。

受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使中学生学习压力过大,课业负担偏重,往往整天埋头于课本、题海而无暇他顾,根本无心也无力进行课外阅读。而且,对于少数喜欢阅读的学生,家长、老师还不时出来反对,禁止他们读“闲书”,这使得他们的读书热情遭到了扼杀。

2、与阅读兴趣缺乏有关。

中学生阅读面狭窄,除了缺少时间以外,还与缺乏兴趣有关。所以,即使是在较为空闲的寒暑假期间,他们用于阅读的时间也仍旧很少。其实,文学具有不确定性,同一文本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作品的意义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才能建构,读者在其中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如果教师忽视了学生作为读者的主体性和作品作为阅读文本的多解性,从而讲有余而悟不足,析有佘而辩不足,学生就没有充分的机会去体会、感悟、想象、创造,那么也就不会有主动阅读的欲望,慢谩地就对阅读泯灭了兴趣。

3、与社会文化氛围有关。

毋庸讳言,现在我们的社会文化、读书风气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当今世界处于信息时代,“计算机+互联网”等于是向学生们完全开放了整个世界。过去,书籍是大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而现在,光盘、录象、广播、电视、网络等渠道接受方式多样化,而且直接作用于视听,相比之下,书籍阅读就显得枯燥乏味;这些以视听刺激为主的信息接受方式使我们的学生语言感受能力退化,从而削弱了他们对文学阅读的兴趣,并形成恶性循环。在新课程标准下,我们应该对学生深入地进行探究性学习方法指导,引导他们在阅读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阅读兴趣。

二、对症下药

1、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战场,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才是根本的、有效的途径。我们所要提高的虽然是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但课外问题要在课内抓。所以,如果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还是照本宣科、老调重弹的话,学生就将丧失学习的兴趣。教师首先应把课本上的阅读教材上好了,讲活了,学生才会有兴趣将之延伸到课外。

2、推荐奇文、美文,疑义相与析。初中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还是很有限,所以教师应挑选一部分优秀作品,推荐给学生,并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研读。例如,笔者在教学初三学生时,碰到一道课外阅读理解题,语段出自余秋雨的散文《都江堰》,但只节选了开头部分,学生看了之后感觉云里雾里,意犹未尽,笔者认为这时向学生推荐余秋雨的散文是一个好时机,于是把余秋雨的《都江堰》全文印了出来,人手一份,然后安排了较多的时间来一起分析、研讨这篇文章。在整个阅读过程当中,笔者是这样安排教学过程的:

(1)自读,初步感知。要求学生自己默读,有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2)查阅工具书,自己答疑。

(3)合作互助,互相解答疑问。学生把自已在阅读过程中碰到的—些问题提出来,看有没有同学能帮助解答。因为有很多问题本身就是没有答案的,学生可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4)再次阅读,进—步整体感知。

(5)介绍作者,推荐其他作品。教师在介绍作者的有关情况及其作品时,学生可能就会有较大的阅读兴趣,自己也会去寻找一些相应的书来看。

3、小范围内营建良好的阅读氛围。班级这一小环境的阅读氛围通过努力引导是可以营造的。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指导学生购买书籍,并互相交流。对学生手头上的书籍进行管理、调控、尽可能地让人们多读好书,远离肤浅和庸俗。

(2)举行读书报告会,以说促思,以说促读。学生阅读后,会有一种要发表意见、相互交流的欲望,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一定的时间举行读书报告会,让学生交流各自读书的体会和心得。这样既消化了内容,又促进了思维,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3)结合影视对比阅读,从而进行评价、鉴赏。有的名著已有影视作品,如四大名著等,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精彩片断,并引导学生将之与原著相对照,比较异同,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培养了评价鉴赏能力。

三、探讨与反思

通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分析和实践,笔者对探究性课外阅读问题还有一些想法:

1、教学应重视学生的后继学习能力。阅读是一个人终身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如果从小就被限制或者扼杀,那么将会贻害无穷。

2、阅读教学更应重视人性的回归。学生所接触到的阅读作品,应更能体现其文学性和人文性,而不应是枯燥的教材。

探究性课外实践活动 篇6

1. 有助于学校提升教学质量

在我国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中, 学校教育政策的制订大多受到社会、政府方面的影响, 在教育上缺乏自主性, 难以教导出真正优秀的人才。实施探究性学习实践活动, 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有助于学校根据当时当地的情况, 因地制宜地打造独具特色的教育模式, 提升竞争力、影响力, 提高教学质量。

2. 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我国多年来使用的教育模式是 “填鸭式”教育, 这显然不能满足日新月异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求教师作为引导者存在, 在实际上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知识基础、实践水平等方面更具专业性, 同时还要与时俱进, 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

3. 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水平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很多学生对教学内容提不起兴趣, 学习效率不高, 同时还压抑了学生个性。探究式教学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独立思考, 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同时还注重实践, 贴近生活, 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实施高中生物探究性学习实践活动的要求

1. 重视对原理的深入学习

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使学生在实践探究的过程中, 通过亲身实践, 掌握学习和思维方法, 提升探究能力,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要达成这个目标, 对原理进行掌握实在是重中之重。深入学习掌握原理, 一方面有助于教师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 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使学生对生物实践能够做到知其然, 又知其所以然。另外, 还有助于学生高屋建瓴, 拓宽思维, 明确知识之间的联系, 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营造轻松、务实的课堂氛围

在探究性实践活动中, 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然而, 学生是否愿意积极主动进行探究实践, 在实践过程中采取什么探究方式, 能否达到探究目标等, 都与教师脱不开关系。教师在实践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 给予建议,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探究, 达成活动目标, 二者是合作互助的关系。因此,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当营造轻松务实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能够积极投身实践活动中, 同时轻松、务实的氛围还有助于学生深入思考,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

三、实施高中生物探究性学习实践活动的策略

1. 合理选择探究主题

开展高中生物探究性学习活动, 主题的选择是重中之重。教师在进行选题时, 要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现实情况出发, 在了解学生实际学习水平的情况下把探究主题设置在 “最近发展区”内, 正好处于学生 “跳一跳, 够得到” 的范围, 以便于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水平, 取得较好的探究实践效果。

2. 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俗话说, 理念指导实践, 树立新的教学观念是作为教师的首要任务。教师应自觉学习与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的理论知识, 积极参加相关培训, 努力转变教学观念。教师只有自己真正掌握了新的教学观念, 才能引导学生正确进行探究性学习, 培养探究性人才。

3. 根据学生学习水平进行分组

在实施探究性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了解班级中各个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差异以及班级学生的水平分布等, 然后根据相关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 合理搭配, 提高实践活动效率。如优等生、中等生、差等生间杂搭配, 让优秀的学生带动较差的学生进行探究实践。

4. 建立综合评价体系

实践性活动结束后, 教师对于活动情况进行评价时, 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不能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 甚至要更加侧重对过程的评价; (2) 对小组的评价与对个人的评价相结合, 从多方面来评价个人, 更侧重于小组评价; (3) 从多方面进行评价, 包括学习方法、活动秩序、汇报水平、学习效果等, 综合评价小组探究及个人素质情况。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开放、实践性强的学习方式, 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优良的品质和较强的学习探究能力, 使其成长为高素质的人才。

摘要: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学习方法, 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对选中的课题进行自主探索, 以提高科学素养, 增强学习探究能力。本文从探究性学习实践活动的必要性、原则、策略三个方面阐述了探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实践活动中的应用, 希望能抛砖引玉, 对诸位同行有所启迪。

探究性课外实践活动 篇7

一、在课堂探究活动中师生的地位分析

在探究式教学中, 既要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要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使学生在深层次的参与中, 通过积极自主的“做”与“悟”, 学会学习, 学会合作, 学会创造。要充分给学生提供动脑、动手、动口的空间和时间,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综合、归纳、类比、猜想、抽象、概括等探索性思维活动, 实现培养学生探索、创新能力的目的。

在教学中, 探究活动虽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但并不应忽视教师的指导, 所以探究中要协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关系。教师既不能盲目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 把一切交给学生, 又不能过分强调教师主导作用, 而应当适时地引导, 使学生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 包括增进对世界的认识和学生探究素质的不断提升, 从而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确定可以组织探究的内容

为了把数学探究活动贯穿于日常教学活动中, 可以精心选择教材的一些教学内容设计为探究性课题, 把知识的提出过程, 结论的推导过程, 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再现给学生。但某些原始概念, 没有多少开放性, 就不必安排学生探究。另外, 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动手实践的积极性,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使学生学习方式的改进得到落实, 课本设置了许多思考性问题和旁注, 用以启发学生思考, 提示关键所在。如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过程中, 以“如何用任意角α, β的正弦、余弦值来表示cos (α+β) ?你认为要获得相应的表达式需要哪些已经学过的知识?以上推导是否有不严谨之处?若有, 请做出补充”等问题, 引导学生开展独立思考。再如: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从具体数列求和中提炼概括思想方法:不相同的数求和化归为相同数求和, 实现化归的依据是等差数列的性质;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在“用向量及其运算表示几何元素”的思想下, 联系建立直角坐标系的方法、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平面等经验, 让学生探究而获得结论;诱导公式———在“三角函数是 (单位) 圆的几何性质的代数表示”的思想下, 探究终边关于坐标轴、原点以及直线y=x对称的两个角的关系, 而得到所有公式。

三、课堂中如何开展数学探究活动

(一) 在概念教学中如何进行探究

数学概念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重视数学概念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的体验, 让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全方位的探索, 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将是十分有利的。

案例1:椭圆概念教学

1.实验操作:提前布置全班同学同桌的每两人准备一根长为10cm的细绳、一张白纸、一支铅笔。先在纸上画出两个定点, 一位同学两手握住细绳的两端固定在两个定点上, 另一位用铅笔把细线拉紧, 使笔尖在纸上慢慢移动, 观察画出的轨迹是什么曲线?然后改变两定点的距离, 重复前面步骤, 看看结果是否相同。 (同伴互助, 合作探究)

2.提出问题, 思考讨论:得到的是什么图形?是否一定能够画出图形?

这时同学们说画得出, 是椭圆, 追问是否有其他结果?又有同学说是线段, 还有的说, 不能画出。这时让两位同学在黑板上演示上述实验, 并探究是否还有其他结果。

3.探索过程中, 移动的笔尖 (动点) 满足的几何条件。

结论:把细绳两端拉开一段距离, 移动笔尖的过程中, 细绳的长度不变, 即笔尖到两个定点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

4.揭示本质, 给出椭圆定义。

5.探究: (1) 细绳的长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有何关系? (2) 椭圆上的点有何特点? (3) 满足什么条件时笔尖 (动点) 的轨迹是线段? (4) 满足什么条件时笔尖不能画出任何图形?

(二) 在公式教学中如何进行探究

案例2: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教学

对于这节课, 我认为重点是两角差余弦公式的探究, 难点是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探究。但该怎样组织探究呢?我认为可以遵循先特殊后一般的认知规律, 先采用归纳猜想式探究, 即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从部分特殊的现象, 发现其中的规律, 并给出猜想, 然后给予证明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提出“如何用任意角α, β的正弦、余弦值来表示cos (α-β) ?”这个问题后, 引导学生进行如下学习:

把α, β特殊化, α, β可取哪些值?此时sinα, cosα, sinβ, cosβ的值分别是多少?cos (α-β) =?

如何用α, β的正弦、余弦值来表示cos (α-β) ?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结合上面 (1) (2) (3) (4) 式, 学生观察后猜想得出了结论:

cosα (-β) =cosαcosβ+sinαsinβ

3.我们前面已经把角从0°~360°推广到任意角, 对于任意角的α, β, 上述结论是否成立?

4.已知角α, β, 如何做出α-β?, 应放在哪里研究三角函数?

学生在第一章学习了任意角三角函数定义, 三角函数线, 单位圆, 初中还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 这里会想到了直角坐标系, 单位圆,

为方便, 先研究α, β为锐角, 且α>β的情况。

思考 (1) :如何在直角坐标系中作α, β和α-β?

在单位圆O中, 作∠P1Ox=α, 交单位圆于点P1, 作∠P1OP=β, 则∠xOP=α-β。这里也有同学是作

∠XOP1=α, ∠XOP=β, 则∠POP1=α-β都可以。

思考 (2) :怎样利用三角函数线和直角三角形中的锐角三角函数将角α, β, α-β各自的三角函数值用线段表示出来?

过点P作PM垂直x轴于M, PA⊥OP1于A, 过A作AB⊥OM于B, 过点P, 作PC⊥AB于C, 则:

OA=cosβ, AP=sinβ, 且∠PAC=∠P1Ox=α

OM=OB+BM=OB+CP=OAcosα+APsinα=cosβcosα+sinβsinα

∴cos (α-β) =cosαcosβ+sinαsinβ (α、β为锐角, 且α>β)

(三) 在定理教学中组织探究

案例3:零点存在定理的教学

组织探究的过程如下:

1.观察二次函数f (x) =x2-2x-3的图象, 我们发现函数f (x) =x2-2x-3在区间[-2, 1]上有零点。计算f (-2) 和f (1) 的乘积, 你能发现这个乘积有什么特点?在区间[2, 4]上是否也具有这种特点呢?

2.说出上述函数在一个闭区间有零点, 而其两端点函数值的特点。

3.请任意画几个函数图象, 观察图象, 看看是否得出同样的结果?

这时学生在画图, 老师巡视, 然后让一位同学到黑板画图, 画好后面对全班同学说出自己的结论。这时可看到, 板演的同学画出一个指数函数图象, 一个一次函数图象, 还有一个对数函数图象, 并说能得出相同结果。

此时, 老师指出, 我们要研究的是存在零点的条件, 而指数函数没有零点, 所以不应以它为例探索。而从其他三个例子我们发现了, 这些函数在一个闭区间上两端点函数值乘积小于零, 而在该区间函数都有零点。

4.那么是不是任意一个函数只要在一个闭区间上两端点函数值乘积小于零, 在该区间函数就都有零点呢?注意到上面的三个函数图象都是连续不断的, 那么如果换成不连续的是否也有相同结论呢?能不能找到一个不连续的函数?

实际上, 在完成探究3之后, 就可以给出零点存在定理, 之后才让学生探究4为什么定理要加上函数在闭区间上图象是连续不断的?然后对结论继续探究。

5.能够把结论改成“函数y=f (x) 在区间 (a, b) 内存在唯一的零点”吗?

6.函数y=f (x) 在区间[a, b]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一条曲线, 并且在 (a, b) 内有零点, 是否一定有f (a) ·f (b) <0?

(四) 在解题教学中组织探究

在探究式教学中, 可以用类比法、引申法、推广法、联想法和反思法实现一题多变。

案例4

问题一:平面内有n条直线, 其中任何两条都不平行, 任何三条都不过同一点, n条直线分割平面所得的区域数f (n) 与n是什么关系? (即平面内有n条直线最多可以把平面分成多少个部分)

探究一:当n=1和n=2时, f (1) =?, f (2) =?

生:当n=1时, 一条直线将平面分成了2部分, 即f (1) =2;

当n=2时, 两条直线将平面分成了4部分, 即f (2) =4。

探究二:一般情况的递推关系, 寻找f (k+1) 与f (k) 的关系

生:第k+1条直线添入, 必与其他k条直线都相交, 又因任何三条直线不过同一点, 任何两条直线不平行, 所以第k+1条直线与前k条直线都有交点, 从而第k+1条直线被前k条直线分成k+1个部分, 第k+1条直线经过f (k) 的k+1个区域。

所以, f (k+1) =f (k) + (k+1) , 即f (k+1) -f (k) = (k+1) 。

师:对!很好!现在引申到空间, 请大家看第二个问题。

问题二:空间有n个平面, 其中任何两个平面都不平行, 任意三个面都不过同一直线, 任意四个面都不过同一点, n个平面分空间所得的部分数f (n) 与n是什么关系?

师:大家思考一下, 我们怎样从平面类推到空间呢?

探究一:仍然探究特殊情况:当n=1和n=2时, f (1) =?, f (2) =?

生:当n=1时, 一个平面把空间分成两个部分, 即f (1) =2;

当, n=2时, 两个平面将空间分为4部分, 即f (2) =4,

探究二:一般情况的递推关系, 寻找f (k+1) 与f (k) 的关系

四、如何评价一节探究课

如何评价一节探究课?由于学生个体存在着差异, 在探究时一些学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或思维受阻, 没有得出结论。这样, 是不是说探究失败呢?我认为, 不能把探究的结果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 而要根据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全过程所反映出的学习状况, 对其学习态度、优缺点和进步情况等给予肯定的激励性的评价, 学生的积极参与、大胆发表意见就是“成功”。由于学生的先天条件和后天的兴趣、爱好的差异,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避免统一的要求, 采取分层次、多方位的教育理念, 让他们在不同层面上有所发展, 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在探究课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认知主体位置, 但是又离不开教师事先所作的、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画龙点睛的引导;教师对问题及学生的情况事先应该把握好, 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 组织学生有目的地探究, 最终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提高。

更证

探究性课外实践活动 篇8

1.探究性学习模式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践行的现实价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根本性目的在于推动学生个性及特长的充分发展, 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探究性学习属于一种新型的学习认知理念, 其学习模式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作为重点, 改变了以知识目标为主的教学模式。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引入探究性学习模式, 其现实价值主要表现为:第一, 对学生知识体系构建及能力构成进行完善。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引入探究性学习模式, 对学生知识体系构建及能力构成存在着积极的发展作用。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在教师的引导下走出课堂及学校区域限制, 将课堂所获得的知识及认知与实际进行联系, 发挥独立性与自主性, 确定探究学习的目标或主题, 通过资料查找、方案设计、实践检验、探究与修正等途径, 获取相关知识, 并将知识进行应用以解决所面对的问题。在综合实践活动探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中, 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深度获得拓展, 其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获得一定程度的提升。第二, 拓展知识面。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与落实, 体现了多门科学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在探究性学习中对其各科知识面进行扩展, 例如在组织学生进行关于水质问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时, 引导学生将自然知识、地理知识以及基础计算机知识相联系, 综合应用多种知识, 实现探究性学习目的。此外, 探究性学习在应用中, 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造性, 能够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体悟, 培养其创新意识及创新精神, 为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发挥保障作用。

2.探究性学习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践行的具体策略

探究性学习其本质上属于一项自主学习策略。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培养并发挥自主精神, 通过自主性内在驱动, 以探究性方式去认知和把握知识, 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进行体验与感悟, 培养自我创新思维。在践行探究性学习模式时, 需要采取多种策略相结合的方式。

(1)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 引入探究性学习模式, 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意识, 践行探究性学习价值, 要求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改变传统的单一性的单方向的教学模式, 加强师生互动与沟通, 拉近师生距离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性学习中, 提高教学艺术性, 改变枯燥单一的教学方式, 采取多层次多样化教学方式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 优化课程教学结构, 改变单纯知识点教学的方式, 将学生思维意识与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重点, 发挥学生内在学习的驱动性, 引导其参与到探究性学习之中。例如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人体奥秘》的教学中, 教师对人体的主要器官与器官的功能进行基础性介绍, 并给出人体的器官如鼻子、眼睛、嘴巴、耳朵等, 并认为这些器官的重要性是一样的。针对这种结论让学生进行自主性思考, 这时有的学生会提出反对意见, 认为嘴巴是最重要的器官, 因为嘴巴可以呼吸、可以吃饭;有的学生认为人没有了眼睛还可以生存, 没有了嘴巴与鼻子, 则不能生存, 认为嘴巴和鼻子是最重要的。在讨论中引导学生提出自主性见解, 打破认知的局限性,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探究性学习存在于课程中的每个细节与细微的问题中, 在每个问题中均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性学习之中, 是实现探究性学习目标及价值的关键。

(2) 实现自主性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属于现阶段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要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应重点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学习习惯, 结合课程与实际, 获取相关知识。例如在教学《轮子与车》时, 为了让小学生对汽车有更为直观的认知, 可以组织学生到学校门口对路上的车辆进行观察, 让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有学生提出汽车具体有哪些类型?汽车与轮子之间有着什么关系?汽车尾气对人体会产生怎样的危害?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到的情况提出更多问题, 并询问学生, 想要解答这些问题, 了解其现象, 具体应采取什么方法。由此实现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 带着疑问进行调查, 或查找相关资料, 在这种兴趣及疑问导向的作用下, 推动学生自主探究知识, 在探究与学习中掌握更多的知识要点。

(3) 开展合作探究性学习。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 其探究性学习重视学生的思维独立性, 并不意味着拒绝合作性探究学习。合作探究性学习属于探究性学习模式的重要内容, 在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协作意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在学习《水往高处流》时, 设置综合实践内容, 将餐巾纸一端置于水中, 让学生观察其现象, 学生会发现水会沿着餐巾纸向上渗透, 依据这种情景,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有学生感觉这种现象十分新奇, 提出水为什么会向上渗透?换一种物质, 水还会向上渗透吗?可以让水向上渗透的物体其自身具备着怎么样的特征, 等等。教师依据学生提出的问题, 让学生分组进行协作探究讨论, 在完成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讨论。此外, 在开展关于“我们的生活环境”为主题的探究性综合实践活动时, 可以让学生分组合作, 分别去调查相关资料, 协作分工并整合资源, 在培养其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的过程中, 实现自我发展。

(4) 重视培养学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践行探究性学习, 应综合考虑小学生年龄段的心理特征, 其好奇心较强, 且好动、具体思维与抽象思维较为活跃。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应重视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例如在开展以“垃圾的危害与环境保护意识”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时, 安排小组进行调查与讨论, 分析垃圾产生的危害, 并对垃圾桶的合理设置问题进行探究, 通过自身知识进行分类垃圾桶设计,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如在《工具》一课中, 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工具的改进, 有学生动手改进出安全蚊香盒、设计出了方便书夹等, 其动手实践能力获得了提升。

上一篇:定量组织速度显像下一篇:铝合金导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