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转学

2024-09-25

高校转学(共9篇)

高校转学 篇1

摘要:本文从首例曝光的高校转学案例——湖南大学一次性接受17名他校研究生转学被指暗箱操作出发, 先对高校转学的现状进行分析, 然后对程序正义作简要介绍, 再通过讨论程序正义的重要性及高校转学过程中涉及的程序正义的问题进行分析后, 对如何促进程序正义在高校转学中的实现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校转学,程序正义,促进公正

近期, 湖南大学被曝一次性接受17名外校研究生转入就读, 这17名研究生不是通过考试, 而是通过转学的形式, 从排名低于湖南大学的学校转出, 进入湖南大学就读, 而且转学未经公示。据调查, 这些学生的转学理由五花八门:气候不适、饭菜太辣、油画过敏等, 在操作过程中均被冠以“特殊困难”的帽子, 实际则是打着程序正义的幌子, 由此引发强烈争议。

一、高校转学问题的现状

1.高校转学现象一直存在。转学制度是大学管理制度人性化的表现, 是指在学生因特殊原因无法完成学业, 通过考核达到专业门槛与学术标准后, 方可考虑转到下一批次高校。湖南大学17名研究生转学事件是近年来首个高校违规转学被曝光的案例。同时也将“高校转学”这一讳莫如深的话题推至聚光灯下。在按批次、按计划录取的招生体制下, 彼此间壁垒森严的中国高等学府其实一直是存在转学事实的。而此次湖南大学转学的名单中竟出现“是否子弟”一栏, 在我们眼中公正严肃的转学制度沦为了庇护子弟的灰色福利。和激烈的研究生考试相比, 转学犹如变相加分一般, 为那些能力有限但背景深厚的学生提供了进入名校的机会。转学的出发点本是好的, 却在暗箱操作和利益交换中导致了教育公平的丧失和秩序的失范, 不仅践踏了教育的公平底线, 更为教育腐败预留了空间。

2.相关转学规定和制度设计存在漏洞。对于考研学生来说, 要经过笔试、面试、公示等多个步骤, 流程严格, 但是学校对于转学的规定却很模糊, 这是规定本身的不完善, 缺少考核、公示、监督环节。规定中的宽泛化表达造成了执行中的障碍, 从而直接影响了教育资源分配以及社会公平与正义。尽管湖南大学对17名研究生转学申请的审核, 履行了教育部规定的一套程序, 但实际操作中牵入各方利益, 因此表面上程序合规, 实际上公平公正早已失守。通过这种所谓合法的程序, 不仅企图让这17名学生受益, 也让某些相关人员间接受益, 而其他学生的入学机会及教育公平却被损害。虽然制度设计的初衷是为了保障每个人的权益, 但是当制度不周全时, 就会提供很大人为运作的空间, 从而让一些善抓法律漏洞的人员有了可乘之机, 利用漏洞进行权力交换。

3.现行转学制度缺乏有效的监督与问责。大学转学制度是出于给予高校更多自主权利的考虑, 不仅要基于完善的制度设计还要依靠严谨公开的监督机制。而在实际执行时, 转学的原因, 由谁来评审, 缺乏公开透明性, 更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对于湖南17名研究生说转就转, 固然令人生疑;而撤销这17人的转学资格, 可能会对公平与正义造成二次伤害。在熟人规则与权钱规则的语境下, 高校从来无法抽身其外, “自查自纠”早就难以自证清白。湖南大学应当深入调查追责,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此外, 转学事件牵涉众多, 甚至地方教育厅都难辞其咎, 仅靠涉事高校来进行单方面的内部“追责”, 是无法彻底解决问题的。按规定, 大学转学涉及学籍管理, 有学籍变更的情况不仅要经过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审批, 学籍信息还要在教育部网站进行更改。但作为大学转学的最后一道程序, 即教育行政部门的核准备案, 却往往因为缺乏监督而轻易失守。

二、程序正义的内涵

程序正义可以分为三种, 即纯粹的、完善的、不完善的程序正义。 (1) 纯粹的程序正义指的是一切取决于程序要件的满足, 不存在关于结果正当与否的任何标准。 (2) 完善的程序正义, 是指在程序之外存在着决定结果是否合乎正义的某种标准, 且同时也存在着使满足这个标准的结果得以实现的程序。在完善的程序正义的场合, 虽然存在关于结果是否正当的独立标准, 但是程序总是导致正当的结果。 (3) 不完善的程序正义, 是指“虽然在程序之外存在着衡量什么是正义的客观标准, 但是100%地使满足这个标准的结果得以实现的程序却不存在”。在不完善的程序正义的场合, 程序未必一定能导致正当的结果, 程序之外的评价标准便具有重要的意义。

程序应当具有公正性和合理性, 一个正义的程序首先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程序, 其规则和标准对运用它的人们来说应该是透明的, 它应该为每一个对象所知晓和了解。程序正义的实现要求程序的合理性, 程序如果不合理, 则通过该程序所执行的结果也就难以保证其公正性、正确性;程序公正要具有公开性, 只有具有公开性的程序, 才能受到监督, 防止暗箱操作, 使各当事人能知晓自己的权利, 履行自己的义务。程序正义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实质上的正义。

三、程序正义在高校转学中的实现路径

此次转学风波中, 虽然遵循一定的程序, 但却没有严格的按照既定程序操作, 导致结果不公正。完善的程序公正具有两个关键要素, 即独立的结果公正标准和保证结果公正的程序。

(一) 实现程序正义的必要性

现实中, 在缺少公平标准的场合, 程序是达到公平结果的唯一保证。程序正义可以在不小的程度上限制权力对于社会公正的不当干扰, 防止权力与特定的利益群体相结合;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保证相关的公正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减少社会公正实现过程中诸如相关信息的充分收集、整理和公开, 相关政策实施的信息反馈及修正机制等技术性失误;有助于当事人从心理上真诚接受和承认结果的公正性和合理性从而化解矛盾;此外, 程序正义还承载着社会成员对于公正的一种期望, 只有具备程序正义, 人们才会普遍感到整个社会的公正是可能之事。

(二) 高校转学中程序正义的实现路径

我们主要讨论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程序正义在高校转学中的实现。

1. 教育部门应完善转学机制, 弥补制度漏洞。

转学机制中的程序正义应体现在转学过程按程序、规则进行, 转学机制的制定做到公开、民主。高校转学是扩大学生教育选择权的一项制度, 是教育管理人性化的一项措施, 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一项探索。所以, 教育主管部门需要设计一套更为严谨的转学制度, 切实承担起严格审批、认真监督的职责。对现行转学机制中存在诸如细则不明确、过程不透明、标准不公开的问题成立专家小组进行讨论、分析并提出有效解决的方案。我国还要对考试招生制度进行深层次改革, 切实建立自由申请入学制度和自由转学制度。高校转学机制的完善体现在制度化地推进高校转学程序、标准、考核以及相关指标规范的建设上。健康合理的转学体制的设计不仅要充分考虑学生需要, 还要做到在转学的程序上公正、合理, 标准上一致、准确且公平, 相关指标规范也要有据可循。教育主管部门在设计转学制度时, 应出台操作细则, 要对学校提出相关要求, 同时担负起监督的职能, 对其运行进行监控, 切实发挥监督者的职责。

2. 高校要公开、民主的推进转学机制。

程序正义的实现需要过程的公开, 增加公众对程序过程的信任, 民主化和公开化可以说是程序正义的精神所在。转学制度的本意应是以学生为本、注重关照其兴趣潜能所在, 可现行体制却存在诸多漏洞, 所以在转学程序中, 学生的转出、转入、审核环节是否存在“托关系”、“打招呼”甚至“特权腐败”?相关责任人员是否仅限于大学内部?哪些环节、哪些人员在哪些方面未依法履职尽责?这样的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向公众澄清并公示。建立公开公示制度, 应该公开整个转学过程, 明确转学的程序、标准, 对提出转学申请的学生, 进行考核, 并把考核结果、学生专业课程成绩、学术能力等信息全部公示, 接受公众监督。在保证办学自主权的前提下, 要细化教育主管部门的规章制度, 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将这些规章制度变成可以操作的条例, 并让操作在充分的信息公开和监督之下进行, 同时写入大学章程之中, 使转学机制做到有章可循, 公开透明。

3. 建立权责分明的监督机制, 引入第三方的评价机制。

按照转学的相关规定, 应进行权责划分, 切实建立相应的权责追究制度, 明晰哪些程序由行政部门审核, 哪些标准由学术组织掌控。相关部门要加紧从制度设计层面查漏补缺, 明晰标准, 堵住漏洞, 加大公示与监督力度, 建立和完善社会公众参与监督的制度体系, 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来扩大社会公众的参与度, 保证利益相关者的话语权。即在转学制度设计中要改变行政主导的格局, 引入第三方的评价机制和把关程序, 保证过程的公开透明, 并接受外界的监督。各相关部门要做到权责分明, 将程序与结果曝光在公共监督之下, 不仅要对已经暴露的问题严格惩处, 以儆效尤, 还要对高校转学生群体进行更大范围的摸底、复查, 剔除不合规、不合理的“灰色转学”;此外, 高校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不仅要把制度细化成可执行的规定, 还要深刻反思, 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 合理利用权力间的制衡保证教育公平。

4. 完善相应的标准和程序, 建立相应长效机制。

首先, 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应在分析各地转学需求常态的基础上, 严格控制转学比例和绝对数, 控制转学地区流动数和批次流动数, 防止相关人员沦为被攻关的对象。其次, 现行的行政主导下的转学制度的设计正是由于缺少严谨的程序、明确的标准, 才使得一切由行政说了算, 由权力说了算。因此, 学校的招生应单独进行并成立独立的招生委员会, 学校行政不应随意干涉, 委员会成员应从教授中选举产生并能独立发挥作用, 招生委员会要在监督下设定标准, 对转学者进行考核并把结果予以公示。通过制度化的推进高校转学程序、标准、考核以及相关指标规范有序, 使转学严格按照程序操作, 做到有规可依和有章可循。

参考文献

[1]朱永坤.教育政策:教育公平问题解决的逻辑起点[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8, (2) .

[2]田平安, 杜睿哲.程序正义初论[J].现代法学, 1998, (2) :15.

高校转学 篇2

目前,国内一些高校在校内推出的换专业政策,虽增加了大学生选择专业的自由度,但大学生要转变自己的“学校身份”却十分困难,重新参加高考或考研成为了改换身份的最可能途径,不但增加了考试的竞争激烈程度,也忽视了读书的真正价值与意义所在,使高校的公信力持续下滑。建立高校间的自由申请入学和转学制度,已显得十分迫切。我国高校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受我国大学入学的计划体制的制约。所有学校在一个集中的时间中,采用统一考试成绩作为重要标准,按核定的计划数招收学生,由于每所学校有不同的录取分数线、有规定的招生计划数,使学生被录取之后,不仅很难从校内的一个专业转到另一个专业,更难从一所学校转到另一所学校,即便是从高一层次学校转到低一层次学校。

2.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没有选择专业和学校的自由。不利于学生的兴趣发展,不少学生在进入某所大学前,并未充分了解这所大学的文化和专业特点,且高考填报志愿无法充分选择学校,更使不少学生一进大学就对大学及专业产生不满情绪,进而直接影响大学学习。

3.各个大学间的竞争不仅表现在招生中,更应该体现在培养过程中。大学应提高办学质量须淘汰学生,但因没有转学机制,大批学生的淘汰意味着将把这些学生赶回高考考场,增加高考的竞争,也无形中制约了学校淘汰制的实施,不利于学校间展开教育服务与教育质量的竞争。

建立高校间的自由申请入学和转学制度,学生有了选择大学的自主权。同时提高学生与学校、专业的“匹配度”,增添学生学习动力。特此提出如下建议:

1.建立高校自由申请入学和转学制度,使学生有机会自主选择大学,提高学生与学校、专业的“匹配度高校自由申请入学和转学制度”,增添学生的学习动力。对大学而言,可通过转学制度,建立起相应的“淘汰制”,从其他学校录取优秀学生,把不适合本校培养目标的学生“流转”到别的学校,保持学生群体的“品质”,提高办学质量。

2.高校招生改革应与转学制度的探索结合起来。实行“分层、分类”高考,即高水平大学自主招生,大部分本科院校实行联合统考,高职院校可申请入学、注册入学,使国内高等教育资源成为“一湖活水”。

3.可借鉴一些发达国家在高校自由申请入学和转学制度方面的做法,让高中毕业生凭借高考成绩、中学成绩、课外实践情况、推荐信等去申请大学,进入这所大学学习一两年后,如希望转入另一所大学,可申请入学,且同等大学之间可实行学分互认,为大学生转学建立

“通途”。

木子转学记 篇3

可是好景不长,幼儿园里的老师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孩子们的伙食也渐渐差了,没办法,只得另寻学校。木子的爸爸妈妈经过多项比较后,打算把她送到“第一幼儿园”。

当妈妈第一次和木子“无意”提起转学的时候,木子问:“到新学校,我还可以看到好朋友小蕾吗?”“小李老师也去新学校吗?”妈妈说:“新学校有更多的好老师,能结识更多的好朋友。”木子说:“我才不要去新学校呢,我的学校最好。”

为了让木子能接受新学校,妈妈动了不少心思:开学前一周,“无意间”带着木子去新学校玩。校园里到处是可游玩的玩具,什么大象啊,城堡啊,童话墙啊,色彩鲜艳、造型可爱,木子玩得好开心,直到太阳落山都不肯走。妈妈顺势说:“那咱们明天又来好不好?”木子很爽快地答应了。第二天,到了约定时间,妈妈故意忘了去幼儿园玩耍的事,木子急急地催促妈妈去,看到木子那猴急的样子,妈妈心里有了底。

就在那一天,妈妈和木子约定每天都到这里来玩。当妈妈再次提到转学的时候,木子不再抵触,只是说见不到好朋友了,有点不舍的样子。很顺利的,木子成为了大(2)班的一名新生。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是木子适应新环境最重要的日子。放学时,妈妈问木子有没有认识新老师、新朋友,老师今天教了什么新歌。木子总是忙着去玩,常常要在学校玩一个小时才肯回家。妈妈也就留到最后和老师交换意见,了解到木子适应新的环境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一点时间。

刚在新学校呆了三天,木子告诉妈妈:“不想去新学校了”。

“为什么呢?”妈妈问。

“我不会写字,也没有找到好朋友。”

妈妈知道,木子没有成就感,所以感觉不快乐,于是对木子说:“新学校的好多好处都还没看到呢,写字的事,妈妈和你一起加油好不好?”

妈妈建议木子在新学校多呆几天,说不定情况就会发生变化。在妈妈的鼓励下,木子勉强答应再试试。

于是,从那晚开始,木子开始了学生生涯的第一次写作业。妈妈拿出了前一天准备好的数字描红本,她教木子怎样握笔,怎样摹写刚学的数字4。其实木子很聪明,只一会自己就能写了。妈妈一边表扬一边很夸张地叫爸爸来看,爸爸也趁机狠狠地表扬了一下,这下小木子的劲头更足了。连续3天的“补课”,木子很快在写字上跟上了班里的小朋友,得到了老师的表扬。

木子找回了一些自信。

第一周周五放学时,大(2)班开了家长会。老师提出为了培养孩子,打算采用小老师的形式,让小朋友来教大家一些东西,可以是唱歌、儿歌、剪纸、折纸等,希望家长支持和配合。木子口齿清楚、音律感强,胆子又大,妈妈抓住这次机会,找老师商量,说定了让木子首先来当小老师。

周末,妈妈陪着木子选择了一首三句话的儿歌。周一放学,木子好快乐地飞到妈妈身边,主动讲述今天所经历的一切。妈妈和老师交换了会心的笑。

从此,木子融入了新的环境。

转学中的迷失 篇4

失败与无奈

教初二时, 班上转来一个女生小玲 (化名) 。当时她跟着主任来到我面前, 她面无表情, 好像对什么都无所谓。在主任向我介绍情况时, 她一声不吭地咬着嘴唇, 不时地用一种异样的眼神望着我。我感觉到她对老师是存有戒心的。为了缓和一下气氛, 我有意问她:“你叫什么名字?”“主任不是已经告诉你了吗!”她冷冷地回了一句, 那时我才明白她那眼神里充满了敌意。

我不觉一愣, 这个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对待她的新老师呢?是她对老师有成见, 还是要试试我这个新班主任对她的态度?但转念一想, 不能让新到的学生下不了台, 不要一开始就闹僵, 从长计议吧!

于是, 我微笑着对她说:“好了, 今天是初次见面, 以后我们会逐渐认识、逐渐了解的。”我边说边把她领进了教室。

小玲一到班, 便有几个“知情人”向我透露内情, 说她以前在校外结交不好的朋友, 和老师顶撞, 等等。当然, 这些话我也只是听听而已。但不久, 我便听到几位任课老师反映小玲在课堂上不听课, 甚至有时还故意大声喧哗引得全班哄笑。于是当我上课时, 也就特别留意她的听课情况。一次, 讲课时, 我见她全神贯注地埋头在书桌下面看着什么。我没有停止讲课, 而是轻轻地走了过去, 探身一看, 一幅粗俗不堪的画面映入我的眼帘。我不动声色地在她桌上轻轻敲了敲。她抬起头, 把书一合, 又瞪起了那双充满敌意的眼睛, 仍旧一声不吭。为了保护女孩子的脸面, 我抑制住冲动, 继续讲课。

对这样的学生, 是放弃还是接近?放学后, 我把她找来, 跟她促膝谈心。我充分肯定了她到班后的点滴进步, 同时, 也实事求是地指出她身上存在的缺点, 特别是阅读不健康书籍的危害, 希望她能虚心接受老师的忠告, 上课用心听讲, 对自己严格要求, 听到这些话后, 她的眼帘低垂着。

几天后, 全班同学正在上课, 小玲却不时地回头, 手不停地比划着, 嘴还不时地说着什么, 这显然已经影响到其他同学听课, 当时讲课的张老师有些不高兴了。开学初, 张老师就已宣布过各项要求, 其中课堂纪律尤为重要, 而小玲不是不知道这些。张老师停止了讲课。“小玲同学请不要说话, 开学初讲的要求难道你都忘了?”“什么要求?XX (脏话) , 说话还真算数啊。”虽然小玲满不在乎地小声说着, 但那几个脏字显得特别刺耳, 学生的眼睛齐刷刷地瞅着张老师。

张老师很生气, 但仍努力控制着情绪:“小玲同学, 请你先出去, 有什么事咱下课解决。”

小玲并没有走出教室, 而是反问:“我交了学费, 凭什么不让我上课!我违反了义务教育法的哪一条, 你不让我上课?”

“你可以不学, 但不可以影响其他人学习, 出去!”张老师真的生气了, 把小玲推了出去。下午, 静静的校园内突然传来马达的轰鸣。我放下手中的笔, 透过窗子望去, 校园内闯进来4辆摩托车, 气势汹汹, 直奔办公室。学生纷纷探出头来, “呀, 那不是小玲的爸爸吗?”听了这些, 我赶忙迎了出去。“同志, 请问你找谁?”“XXX (脏话) , 你是那个姓张的老师吗?”一股酒气直冲我的鼻孔。“我不是, 不过我是小玲的班主任, 有什么事, 咱们进屋好好说。”“你们凭什么把我孩子撵出教室, 我家小玲不就说了两句话吗?”其余3个酒气冲天的男子也向我围了过来。“有话进屋好好说。”“你告诉那个姓张的, 以后注意点。”这时, 张老师迎了出来, “小玲是我撵出去的”, 他们4个人立即围了过去……

小玲成了我校的“名人”, 女生不敢惹她, 就连高年级的男生也都让她三分, 教我们班的老师对小玲更是“敬而远之”。由于此事, 张老师受到学校批评, 从此不再教我班。渐渐的, 班内有的学生也开始学小玲顶撞老师。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有必要对小玲进行一次家访了。于是在知情同学的指点下, 我前往小玲家。一路上, 知情同学悄悄告诉我, 小玲的父母曾离婚, 现又复婚。学生还告诉我, 小玲的爸爸经常打麻将, 小玲的妈妈还在外地做着见不得人的行业, 听到这些我愕然了。到了小玲家的门口, 我先让学生回去, 在小玲家门口我徘徊了一阵, 我还是转身走开了。

由于工作需要, 一个月后, 我调到初四教毕业班。一年后, 正当我沉浸在某学生成为全县中考状元的喜悦中时, 一个令我校蒙羞的消息传来, 小玲由于从事不良行业被公安人员当场抓获。

发生这些事后, 我一直在思索:在教育孩子的整个过程中, 老师和学校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对?是我们不够尊重孩子, 没能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 还是我们没有耐心, 处理事情方法简单粗暴?是我们没能经常与孩子、家长沟通, 和家长共同做好孩子的转化工作, 还是在这件事上从一开始我们就偏离了教育的正确方向?

在小玲这件事上, 我感到深深的自责, 我没能尽到自己的义务, 在她需要帮助时, 没能及时地拉她一把, 同时我也希望教育心理专家能给予指导, 以期今后在我的教育生涯中不再出现这样的败笔。

(泰来县蒙古族学校杨春雷)

【解析】

读罢案例, 我特别想跟这位班主任老师说:其实, 关于小玲, 你真的不明白那些你以为明白了的“真相”, 你真的不了解你以为很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甚至不曾意识到:你关注的焦点始终是“学校的耻辱”和面子上的荣耀。请问, 除了自己的猜测, 有过对小玲的倾听吗?探寻过她自己的感受吗?“关心学生”, 不是关闭学生的心, 而是老师专注地真诚地面对学生将心温和地敞开。

●误解从见面开始

转学的孩子像是移土的小树, 单纯看树冠, 叶子也会比以前更显枯黄, 其实是因为根须在移栽中总会受伤, 栽进新土后小树需要一段适应期。而且, 移栽小树在恢复生机的日子里需要园丁额外精心的呵护。案例中, 没有搬家或者因病休学等问题, 基本推论是小玲曾因严重违纪导致难以在原校继续就读导致无奈转学。如果推论成立, 即可解读小玲脸上的淡定是掩盖忐忑的心情, 咬住嘴唇是控制焦虑, 时常瞟一眼老师是察言观色, 异样的眼神泄露了担忧。因为小玲始终关注着主任和新班主任的交接, 每句话都听得仔细, 所以对老师问自己名字更多的是失望, 小玲冒失生硬的回答不过表达了一个青春期渴求被关注的学生内心深深的失落和难过:“老师, 您竟然没有记住我的名字!”没有“敌意”。

初二的学生正值自我意识开始, 在发展心理学上的“统一性阶段”, 是由童年向成熟迈进的重要转折点, 他们最关注“我是谁”, 这个阶段一般持续到20岁左右。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特别在乎自己是否被重视, 被肯定, 而小玲因为家庭背景的原因, 对他人的态度更加敏感。在教学管理中, 当着学生面进行情况交接本来就很唐突, 更何况班主任老师既然已经知道了学生的名字就可以主动问候:“小玲你好!欢迎你!”开篇破题会是另一番境况。

●“问题学生”还是“被问题困扰的学生”

小玲的父母关系从离婚到复婚, 她家庭关系不稳定;妈妈在外地, 爸爸迷恋麻将, 她在家里得不到同龄人身心健康发展所拥有的关注和教养;妈妈谋生的方法难以被社会认可, 邻里间同龄人的家长很可能限制自家孩子跟小玲交朋友。想想看, 一个在家里得不到温馨和睦的亲情, 在社区也交不到邻家的朋友, 只要有人愿意跟她在一起, 小玲还会挑剔他们的学业或者品行吗?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1957~1963年) 美国心理学家哈罗做的恒河猴幼崽实验中, 无论用毛巾被造出的“妈妈”看着有多恐怖, 无论能否在上面能否找到奶瓶, 寻求柔软与温暖安慰的需求让恒河猴幼崽义无反顾地紧紧依偎进“妈妈”怀里。小玲身边那些朋友是她能坦然交流且不被拒绝和鄙视的唯一选择, 要不然她就被无形的情感壁垒从这个世界隔绝出去了, 那将会是怎样的凄凉和绝望!

小玲在课堂讲话, 是想引起别人的关注, 因为回到家里没有人跟她说话或者互动, 在教室里即使老师批评也好过家里的没人交流。小玲看不健康的书, 因为她父母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对书籍的鉴赏能力, 你不可能指望她的父母读《百年孤独》, 恰逢求知欲旺盛的年龄寻求自我定位的小玲需要老师在阅读上给予引导。

作为一名教师, 你可能看到学生身上存在着很多不被允许的、令人不高兴的或令人烦恼的行为。对于教师而言, 客观地看待学生的问题行为并作出恰当的回应, 通常要付出很大的努力。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高登认为, 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关键点在于教师自己要弄清楚:为什么我会被某个特定的行为激怒?问题到底出在谁身上。这些问题的答案直接影响师生关系的质量。如果问题真的出在学生身上, 那么, 教师必须作为一名管理者和支持者, 帮助学生找到其问题的解决办法。但如果问题出在教师身上, 教师则有责任和学生一起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玲在家里得不到成年人耐心的关注、理解和交流, 新班主任能给她哪些帮助呢?小玲在外面交不到好朋友, 新班主任愿意怎样指导并支持她结交新的品行端正的朋友呢?面对被问题困扰着的学生, 老师仅仅发现她的缺憾是不够的, 重要的是你用什么建设性的方法来帮助她支持她一点一滴地弥补缺憾。

举个例子, 我们看到房梁招了白蚁, 与其指责咒骂白蚁祸害房子, 或者替日渐空朽的梁木叹息, 不如找来专业的施工队伍, 制定方案并动工换上坚固的新梁木。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很高?是的, 帮助被问题困扰的学生从来都不是简单的事儿, 也根本不会有一次深情的“促膝谈心”就能解决的神奇方案。单凭着老师给小玲指出哪儿不对她就能改, 那教育岂不成了“一指禅”神功?

通常学生行为问题的纠正, 需要老师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与感受, 从根源上找到结点, 制定出系统的改进步骤和评价体系, 逐步用新的行为模式代替旧的行为模式, 学习慢慢适应自己行为的改变, 适应因为自己行为改变带来周围评价的改变和内心自我价值感的提升, 其间难免反反复复, 呈现螺旋上升态势。案例中的老师只看到影响课堂教学的行为, 没读懂行为背后的学生低下的自我评价和复杂的情绪体验, 若要行为长期稳定地转变, 还需要小玲情感体验逐渐的配合。所以, 6~8周能有第一阶段的进步就很成功。

●课堂管理需要策略

张老师与小玲的课堂对话中, 老师看似礼貌的言语中充满“肝火”。小玲已经小声回应“说话还真算数啊”表明她对老师的要求有顺从的意愿, 不过是担心丢面子。倘若老师淡定地告诉她:“嗯, 真算数。”小玲干扰课堂秩序的行为会终止, 教学活动完全可以继续。但那句脏话, 让张老师的敌意“噌”地窜起来, 完全忘记了小玲是在外面“混过”的孩子, 有可能小玲自己都意识不到脏话会刺痛老师, 伤了老师的面子。于是, 老师的过度回应导致问题的升级, 最后动手将小玲推出课堂。至于脏话问题, 事后本可以有多种方案解决, 也不会导致家长到校起冲突。

当教师发现某个学生的行为对教师完成本职任务有影响时, 很可能忽视问题的源头的真正所在。一个有效的管理者不会公开处罚一个犯小错误的人。因为这种引起大家注意的方法实际上是强化了违规者的违规行为。经常纠正学生错误行为的教师所带的班不一定是行为表现最好的班级。关键是教师要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以及对于预防问题发生而言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当教师给予明确的停止指令或者间接的暗示时, 大部分学生都能迅速服从, 但仍有一部分学生无视教师的指令, 甚至挑衅教师。一项研究发现, 这些捣乱的学生很少会在教师第一次发出指令时就服从, 他们通常都会选择消极的反应方式。统计表明这类学生服从教师指令之前都要经历四五个回合 (教师发出指令, 学生对之作出消极应对或抵抗;如此反复四五次) 。

詹姆斯·莱文与詹姆斯·F·诺兰在《课堂管理原则》一书中为教师提供了7种可以快速阻止违规者的方法, 这7种方法从请问到最严厉依次是:

◎与违规学生进行眼神交流或者走到他身边。其他非语言信号, 如向学生指出他们该做的事情, 可能对学生认真做事有帮助。教师要确保学生停止不恰当的行为并回到课堂学习中, 否则学生就有可能会逐渐学会忽视你的信号。比如老师在流畅的讲课过程中忽然戛然而止, 正在违纪的学生会因为老师的句子只讲了一半而警觉地把目光投向老师, 老师定定地望着小玲, 轻轻地摇一摇头示意其停止违纪;或者让全班同学在练习本上做个练习, 老师稳步走到溜号的学生身边停留几秒。

◎用语言暗示, “点名” (将学生的名字穿插在讲课内容中) 、提问或者幽默地批评学生。明知道学生在讲闲话, 也不妨说“嘘!等我把问题说完你再举手示意我啊, 哪儿能这就把答案泄露了?先别出声儿啊, 稍等, 稍等。”

◎教师可以询问学生是否认识到他们的行为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老师直接问询:“小玲, 发现没有, 你影响周围同学的专心听课了。”

◎如果学生没有按照正确的程序来做, 向他们提出相关程序, 并让他们按照正确的程序做。“小玲, 请转过身面向老师。”

◎用平静且无敌意的态度要求学生陈述正确的规则或者程序, 然后要求他们按照所陈述的规则和程序做事。美国教育咨询专家格拉塞尔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有3个给学生温和有效的问题:“1.你正在做什么?2.这是不是违反规定呢?3.你该怎么做呢?”

◎清晰明确、鉴定并且无敌意地要求学生停止错误的行为。如果学生“顶嘴”, 只要简单地重复你的立场即可。如果学生回答:“我没影响他们听课, 你问他们。”老师不需要火冒三丈地指责小玲:“你真是没脸没皮!”因为贬斥会让学生的心理防御机制立即启动, 为了表示自己有羞耻感坚持跟老师大声抗议:“你说谁没脸没皮?我怎么就没脸没皮了?”僵持起来必然会让整个教学无法继续, 而且被动到往后很难跟小玲有顺利沟通。老师要做的就是目光坚定地望着小玲, 清晰地说:“请转过身面向老师。谢谢!”

◎提供选择。例如当一个学生不断地在下面说话影响其他同学听课, 教师可以说:“小玲同学, 我给你一个选择的机会。要么请起立回答我刚才我提出的问题, 要么安静地听听其他同学的答案。”

教师无论何时使用惩罚都需要慎重。卡洛琳·奥润芝曾经在《如何避免教师的25个最大错误》一书中强调:“在管理方面富有成效的教师不会采用降低学习层级、地位或者类似的方法来维持纪律, 这种方法是不公平的, 同时也是无效的。它唯一的作用就是伤害学生……”

高校转学 篇5

随着留学热潮的不断增温,有不少同学盲目的为了出国而出国。即使因为种种原因失利而被一般的院校录取,也还是为了“美国留学”四个字而前往。也有些同学事先对学校了解不够深入,报到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各种不适应。面对这种情况,中途放弃留学固然可惜,那么有什么解决办法呢?点课台教育今天就来问你解忧愁——美国国内转学。美国大学学校之间转学并没有中国那么复杂,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在大一或大二结束后转学的同学也不在少数。不妨和点课台教育一起来看看转学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提到文书,那就来详细说说吧。一般情况下,学校会要求申请人提供个人陈述和择校原因的说明。相信大家还记得当年申请留学之时写过的文书吧。其实在本科的头两年,很少会有同学拥有众多的学术经历,可能也从未想过自己的职业或未来规划。既然如此,如何能够在众多申请转校的申请者中脱颖而出呢?

其实和留学申请文书十分相似,依然要抓住“独特”和“真实”两点。可能从经历上来说,很少会有同学亲身做了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事情。那么如何从小事见性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写文书的同学一定要学会如何在平凡的实践中挖掘出自己与众不同的一面。而真实和真诚则是感染招生官的法宝。有了好的印象,又有了数据的支撑,字里行间显示的都是真诚的自我。而对于那些还有充裕准备时间的同学,在学习之余,特别是暑假时间,可以多多参加课外活动,增加自己的阅历。

而对于择校原因来说,不仅要体现出自己喜爱这所学校,更要给出你喜爱这所学校的原因。简单的来说,就是学校和你的匹配度是非常高的。那么如何来具体体现呢?师资力量、校园建设、校园文化、学校社团等等因素都可以成为影响因素。所以说对学校真实情况的了解是很有助于转学文书书写的。

频繁转学的孩子是在逃避 篇6

小浩是个18岁男孩,父亲是刑警,母亲开服装店,他不肯上学,已在家待了一年了。仔细了解小浩的经历,还真是比较奇特:小学转了5次学,初中转了4次,到高中,没几所中学可转了,索性待家里不肯上学了,他认为上学没用,天天待家里读《论语》。

小浩跟父亲长得很像,身高也差不多,只是瘦两圈,上唇已经长出了细细的绒毛,从外表看,已接近一个发育良好的成年人,坐在我面前的沙发上一言不发。

我打算单独跟小浩聊聊。父母在场时,孩子会认为你和他父母是一伙儿的,要么不说话,要么说话都是拧巴着来,把父母请出去,就是为了最短时间取得孩子的信任。

小浩的父母出去了,我盯着沙发上的小浩。

“小浩,咱们聊聊上学的事情吧。”小浩眼中闪过一丝警惕和不耐烦。心理咨询毕竟不是单纯的聊天,它还是有一些专门的技术去取得求助者的信任。必要时,我甚至会一拍大腿,跟孩子一起骂街。所以有的父母会很奇怪,那些他们怎么都从自己孩子嘴里问不出来的事情,孩子却愿意跟心理咨询师说。没几分钟,我已经跟小浩开始探讨上学有没有用,小浩是个聪明的孩子,爱动脑、爱看书,说起来头头是道,讲道理他爸爸妈妈根本讲不过他,还几乎把我说服了。

我进一步了解到,小浩待家里近一年,但这期间作为版主主持着一个游戏论坛,管理着三千多用户,手下还有6个人,一起制订论坛规则什么的。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他能说会道,没人猜到他的真实年龄。他野心勃勃,想用政治学管理,把论坛发展成十万用户。

转学是对人际关系问题的逃避

小浩的父亲是刑警,成天在外边办案,妈妈早出晚归地照顾小店,把小浩扔给了爷爷。爷爷喜欢下棋,每天都到公园找人下棋,对孩子照顾也有限,慢慢地,小浩就形成了自卑、敏感的性格,特别爱跟人计较。

从小学六年级开始,小浩就开始住校,宿舍的同学使了他牙膏,他就受不了,天天纠结:那个人为什么用我的牙膏呢?人家借他一支笔没还,他能记好几个学期。同学随便说了一句话,他就认为在说他。慢慢地同学就不爱跟他交往了,他就跟父亲提出来,说学校环境不好,要求转学。转了一段时间,他又跟他爸爸说,这个环境太差了,又转。

转学其实是一个逃避行为,在一个学校待一段时间就积累了一些没处理好的人际关系问题,他不去面对和解决,从这个学校逃到另一个学校,把问题一扔,走了。他觉得到新环境就没问题了,可和人接触一段时间又有问题。他父母支持了他的逃避,模式形成了,到最后没处可转,转回家里来了。

帮孩子学会处理人际关系

原因找到了,剩下的工作就相对好办了。首先就是让小浩重新认识人际关系。小浩离开学校时,落了一些东西比如哑铃什么的在宿舍,他想让爸爸妈妈去给他取回来。我让他自己去取,他说不敢。我让他试着去面对同学:人家拿你一支笔你都记好几个学期,落下的那些东西都挺贵重的,为什么不去拿回来呢?如果同学问,就跟他们说,你想回家休息休息,回来取你的东西。

最后决定由妈妈陪他去。我告诉小浩的父母要跟老师谈谈,请老师鼓励一下他,说他是个优秀的学生,很聪明,有发展前途,不管在哪里都要好好学习。原先小浩认为整个学校都在排斥他,老师的鼓励对小浩影响很大。

第二件事情是让小浩跟爷爷一起到公园下棋,每天下午出去,不到天黑不许回家吃饭,让他每天都有三四个小时在外边,和社会慢慢恢复接触。小浩答应了。

小浩的理想是当个影评家,我就跟他讨论电影,讨论怎么评论人。巧的是,他说了一部我正好看过的电影,我就给他分析人物心理,把他分析得服气了。然后我就抓住机会跟他现身说法,说原来我也不爱学习,你看你学影评学得这么专一,你还不如我会评,学习其实就是培养学习的习惯,脑子就像机器一样,不用,就生锈不转了,物理题、化学题(他很讨厌做)就是给脑子上油保证能转。你自己在家转,那个快慢你自己控制不住,到学校匀速转,越转就润滑得越好。比如你想做影评家,语文要学好,历史要学好,还有英语,可以只学好这三门课,其它时间做你自己愿意做的事,只要不影响同学、不影响老师。

改变的过程不能着急,只能一步步慢慢来。小浩只要肯继续去上学,就是迈出了改变的第一步。

我和我的转学生 篇7

上课铃一响,我像往常一样走进教室,习惯性地扫视了一下全班。第四组的第一桌多了一个小小的陌生的身影。估计这就是今天转来的学生——吴瑶。吴瑶似乎感受到我的注视,抬起头,露出一个怯怯的笑脸。“又是一个内向的孩子”,我想。第一节课,我照例抽查了吴瑶几个问题,有意考察一下她的数学底子。她有点发懵,也许是没有想到我第一节课就向她“发难”,也许是她不知道怎么回答,总之,她的状况告诉我,我又将增加一个学困生。

时间一天天过去,对于课堂上的学习,吴瑶的表现要比其他几个转学生积极,尽管正确率不高,但是看得出她在努力。因此课堂上,我也格外关注她,我希望吴瑶的这种努力能带动其他转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一次模拟测验,全班5个不及格,吴瑶46分。看到这样的成绩,说心里话,我有点想放弃了。这两年来,为了关注这些转学生,我花了很多的精力,课后辅导,个别讲解,错题一个一个分析,但是效果甚微。也许我对他们的期望太高了。我正在对着试卷发呆,门口探进来一个小脑袋,细声细气地喊我:“周老师,我可以进来吗?”我一看,是吴瑶。我示意她进来说话。她怯怯地问我:“老师,我这次考的不太好吧?”“嗯,46分。”我很直接地告诉她。一听到这个分数,她的脸顿时涨得通红。顿了良久,才从嗓子眼里说出话来:“老师,我想求您一件事。我家离学校远,回家还要干活,我的作业题不会做的,我爸爸妈妈也教不了,我可以在学校问您吗?”说这段话时,吴瑶的眼睛始终不敢看我。我说:“只要你愿意问,随时来问老师,老师都是欢迎的。”我的答复显然让她有了一种动力,她高兴地说:“老师,我不会让您失望的。”下午放学,吴瑶将试卷上的所有错题重新抄题做了一遍给我检查。这以后,每天的家作,她总是第一时间将错题重做后再交我批阅,家作本上的作业最开始是红叉占多数,慢慢地,作业等级由“合格”上升为“良”,由“良”上升为“优”。我在班上表扬了吴瑶的进步,号召其他同学都向她学习。我发现,我们班上的学风正在发生悄悄的变化:学习好的学生不甘示弱,拓展题、思考题争先恐后给我批阅,学习底子稍弱的学生起码能保证每天的错题更正,就连其他几个转学生,原来在班上不怎么说话的,现在也活跃了许多。许多老师问我:“你们班这阵子有不小的变化,你用了什么妙招?”我神秘地一笑:“我呀,给他们找了一个学习上的竞争对手啊!”

吴瑶成了班上公认的“小问号”,每天都有问题来问。有一次,一道教材上的思考题,全部只有7名学生做了出来。因为这道题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因此我在班上只讲了一遍,没有做重点讲解。一下课,吴瑶和几个女生拦住我,要求我再讲一遍。对于学生的这种请求,我向来不拒绝。于是,我又讲了一遍,并画上示意图辅助理解,看得出来,她们并没有真正理解,还是有点茫然。我安慰她们:“没有关系,这道题不要求掌握。”吴瑶不好意思地说:“老师,您再讲一遍好吗?我还想听最后一遍。”我耐着性子又讲了一遍,我一边讲,她一边写,我诧异了:“你写下来干嘛?”“老师,我想先写下来,晚上回去再好好想想。”我惊讶,欣喜,又暗暗佩服。

高校转学 篇8

一、美国转学现象概览

转学和转校是同一个意思,英文多译作“school transition”、“student transient”等,转学生或转校生多译作“mobility student”、“transfer student”等。关于转学的定义分歧不大,普遍认为:“转学(校)是除升学原因外所导致的学生从一个学校转换到另一个学校学习的行为。”[1,2]Swanson和Schnerider认为转学生可以分为以下两类:(1)变换者(changers),是指只转校但不搬家的转学生;(2)离开者(leavers),是指既搬家又转校的转学生。[3]Grigg根据转学意愿及转学时间将转学划分为“学年期间-自愿”、“学年期间-强制”、“学年之间-自愿”和“学年之间-强制”四类,详见下表。[4]

美国转学现象非常普遍,调查显示,30%以上的美国学生在1~8年级至少转过一次学,[5]25%以上的学生在8~12年级至少转过一次学。[6]研究发现,转学这一行为与学生的社会经济背景有着密切联系。[7]转学生多为低学业成就、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家庭不稳定的学生。[8]政府统计局(Government Accounting Office)1995年的报告也发现,频繁转学的学生多是家庭收入低、住在市中心、移民或是英语水平不好的学生。[9]另有一项研究发现,在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中,有60%~70%的学生在小学阶段至少转过一次学校,20%的学生转过两次学或者更多。[10]移民工人的孩子、低收入家庭的孩子转学次数更频繁。[11]

二、转学经历对学生影响的类型

在美国,学界关于转学经历是否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以及产生何种影响存在一定的分歧。具体来看,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分别是:存在消极影响、存在积极影响和没有影响。

(一)消极影响

1. 学习方面

(1)学习成绩降低。奥罗森(Orosan)等人指出,转学生必须要重新适应新的环境、新的规定和管理、教师期望、学业标准及同伴接纳等。[12]一些学生自述转学后他们所接触的课程很难,[13]学习科目及其进度无法衔接,在学习方面感到挫折和压力,甚至是倦怠。一些研究发现,转学生比非转学生更容易缺课、旷课,学业表现不佳,对学校不感兴趣。[14,15]有研究指出,尽管转学原因各不相同,但是学生转学后的成绩均有所退步。[16]还有研究发现,转学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显著的影响,转学生比非转学生的学习成绩要低。[17]

(2)影响学习心理。转学意味着学生要到一个新环境中去,这会对学生的心理方面产生很大影响。环境的变化和同伴的调整对转学生来讲压力很大,这种压力可能引起焦虑等后续的一系列问题。[18]转学次数越多的学生,越有可能出现社交孤立和课外活动参与度低的情况。[19]有研究指出,转学会导致学生对学校认同度、满意度低,学习动机弱和较低的自我认知。[20]还有很多研究指出,转学预示着学业成就表现和班级参与度的下降,对上学表现出消极情绪。[21]

(3)引发辍学行为。转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业的成败,[22]频繁转学引发学力不足、社会化不充分、常常导致辍学。[23]郎伯格(Rumberger)和拉尔森(Larson)发现,在8~12年级转过一次学的学生高中未完成率高出未转校学生两倍。[24]赫伯斯(Herbers)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从幼儿园到高三有过多次转学经历的学生很少能按时完成高中学习。他们经历更多的抑郁期,成年后也更有可能犯罪。转学的次数不仅预示着上述结果,还有其他的关联风险,如住房的迁移和家庭的贫穷。[25]还有研究发现,不论是转学生还是非转学生,当他们进入到高转学率的学校时他们更有可能辍学。[26]

2. 人际关系方面

(1)影响学校人际关系。学生在转学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包括同学规模的扩大、学生异质性的增加、[27]行为规则的变化、[28]同教师接触的改变,[29]等等。转学生在新学校需要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包含同伴关系及师生关系,而结交新朋友可能是转学生最害怕的事情之一。[30]克尔鲍(Kerbow)对芝加哥的小学生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大多数转学生都没有稳定的同伴。[31]潘奇夏伊(Panchyshyn)指出,转学生毕业后同他们的伙伴关系变弱,且转学次数越多同伙伴的联系越少。[32]索思(South)等人的研究发现,转学生与非转学生相比同伴群体的人数更少。[33]斯科特(Scott)等人的研究发现,转学生认为转学后他们的老师更严格,规则更多,他们很难交到朋友。[34]

(2)影响社会人际关系。转学会限制父母了解当地学校质量和教育服务的社会关系网络。[35]转学生面临着严重的教育不连贯和社会分离。[36]科尔曼(Coleman)关注了既搬家又转校的学生,指出转学会使学生先前已经建立的社会联系发生断裂。他认为,学生来到新的环境,他们失去了以前的朋友,加之父母为找工作等原因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减少。学生要面对新的不熟悉的邻居,他们往往害怕与新的同龄人交往。[37]转学会打破学生及其父母同其他学生父母的联系。国家教育追踪研究(National Educational Longitudinal Study)也持类似观点,认为转学生经历着与学校有关的社会关系的损失。[38]米勒(Miller)和彻里(Cherry)的研究也指出,经常性的转学让他们难以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也会阻碍他们的人际交往技巧和社会适应能力。[39]

(二)积极影响

还有研究认为转学会给学生带来积极影响。转学也可以预示着机会,对于那些以前学校质量不好或是需要特殊教育的学生来说,转学可能会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斯旺森(Swanson)和施奈德斯(Schneider)发现,在高中早期转学的学生在日后适应得要好些,但是高中后期转学的学生适应就不太好。[40]因此,这种积极影响的产生是有条件的,是针对于在未来一定时间不再转学的情形。这种积极地看待转学对学生影响的态度并非认为转学会给学生带来好处,而是认为转学可能会与学校环境变化和教师的变换等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积极影响。[41]卡明斯基(Kaminski)的研究发现,转学并不阻碍学习,而且对于亚裔美籍和亚洲学生来说,转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方面收获更多。[42]

(三)没有影响

还有一些研究认为,转学对学生没有影响,转学与学生的教育结果之间并不存在联系。[43]关于转学对学生表现的重大影响正在大幅降低,在考虑了学校和家庭等因素时,二者的关系是不显著的。[44]有一些学者认为,建立转学与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因影响因素众多而倍加困难,转学与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45]卡明斯基通过研究发现,转学生在转学之前数学成绩就不好,并不是转学后才不好的。[46]而且,也应该意识到转学生的成绩表现还与成绩的评定方式有很大关系。[47]

三、转学经历对学生影响的特征

转学经历对于学生的影响存在差异性特征。例如,性别、家庭、转学次数的不同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影响。下面从个人、家庭、学校等方面来看转学的影响。

(一)个人差异

曼茨科波洛斯(Mantzicopoulos)和克努森(Knutson)的研究指出,性别因素对于小学低年级转学生的学业成就有显著影响,且女生优于男生。[48]惠伦(Whalen)和弗里德(Fried)调查发现,高智能的高频转学生比高智能的低频转学生学习成绩高。低智能的高频转学生比低智能的低频转学生成绩低。[49]蔡瑟(Zeiser)发现,参与体育和学业活动的转学生相比于那些什么活动都不参加的转学生,学业成绩表现更好。[50]

(二)家庭差异

米勒和彻里区分了四类家庭:离婚或分居家庭、军人家庭、集体家庭(group family)和移居家庭,并研究了这些家庭对转学的影响。其中,移居家庭的转学生常处在一种痛苦中,没有归属感和荣誉感,对学校、社区和社会缺少信任感。[51]贾森(Jason)等人的研究发现,来自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经常迁移、生活中历经数次变动的转学生,最容易发生转学适应不良的问题。[52]

(三)学校差异

学校教师对待转学生的态度有很大影响。转学生的教师倾向于比平常更加“单调”地准备课程,[53]教师更倾向于对稳定的学生给予优先的帮助。[54]课程及教材的一致程度也对转学生产生影响。在不同的学区流动意味着学生要转换到不同的基础阅读课本,这就打乱了教育的一致性和连续性。[55]转学后继续使用同一版本教材的转学生要比使用不同教材的转学生在考试中表现要好很多。[56]

(四)转学时间差异

麦克伊钦(Mceachin)发现,在学年内转学要比在学年间转学更为不利。[57]克雷布斯(Krebs)发现,在4~6年级转学和在学年内多次转学对数学和语文成绩的影响很大,在1年级转学对数学成绩的影响较大。[58]Herbers等人发现,高年级转学尤其是在4~8年级转学,得到消极教育结果的可能性更大。[59]

(五)转学次数差异

奥罗森等人指出,学生转学次数越多,他们的学业和行为表现越是不好,也越有可能辍学。转学2次以上的小学女生与同年龄的男转学生或没有转学经验的学生相比,其自我概念比较低。[60]阿曼(Aman)以1998年~1999年首次注册的8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他们打算在6年后(即2004年7月)完成高中学业的比例,结果发现没有转过学的学生的预期完成率是56.4%,转过1次、2次、3次、4次学的学生的预期完成率分别为48.9%、28.1%、17.3%和11.3%,[61]学生转学次数越多,对未来学习的信心越差。

四、降低转学消极影响的策略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看到绝大多数研究都认为转学经历会给学生带来消极影响。基于此,很多研究都提出了降低转学消极影响的办法和建议。大体来看,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区层面

有研究建议,要加强学区转学生信息的数据管理,跟踪了解转学生的动向。[62]学区要加强对转学生父母的指导,[63]应该保证学生在同一学年度尽可能在一个学校读书。[64]各学区应该帮助转学生家庭建立更大的社会支持机制,承认转学给这些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减少跨学区的流动,更加有效地调动学区的资源。[65]要在学区范围内实施标准的统一课程,减少课程不一致对转学生的消极影响。[66]

(二)学校层面

教师需要更多地关注转学生的学业、情绪和行为问题。要向教师提供专业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尽可能地减少学校有关因素造成的学生转学。[67]给转学生提供迎新会,对于减少学生的焦虑状态和他们在教室的消极行为是有效果的。[68]有研究指出,有了教师支持后的转学生在对上学的倾向和社会能力方面都有积极的表现。[69]还有研究建议,应该常设一门课程来帮助学生减少转学的影响。[70]

(三)家庭层面

家庭的稳定与家长的参与,对于转学生的生活适应具有较大的帮助。[71]如果家庭建立强大的社会支持网络的话,转学并不会带来消极的影响。[72]社交行为的改善是单纯进行学校个别指导所做不到的,家长在家中对孩子的指导有助于提升孩子的学业、自尊与社交行为,降低转学对孩子产生的消极影响。[73]

五、结论与展望

美国学界对于转学问题的研究成果丰硕。尽管对转学到底对学生有无影响、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等问题尚未达成广泛共识,但是大量研究发现,转学对学生的学校适应、学业成绩、心理健康、人际关系等方面会产生消极的影响。还有很多研究提出了降低转学带来消极影响的办法和建议。这些研究非常全面、细致,对我们具有很大的启发价值。

美国本科国际转学之材料准备 篇9

概括起来,国际转学申请者需要准备的材料主要有:1. 高中成绩单;2. 高中老师推荐信;3. 申请文书及表格;4. 标准语言考试成绩;5. 大学成绩单;6. 大学老师推荐信;7. 课程描述;8. 资金证明。

申请美国本科国际转学需要准备的材料跟新生申请所需的材料很多都不相同,不但需要提供大学部分的成绩和推荐信,在文书写作上也有很大区别。

区别1:文书写作中的转学理由

美国本科国际转学材料中的申请文书通常是命题短文,不一定是大家常接触到的个人陈述。很多学校都需要国际转学申请者写明转学理由。多数国际转学申请者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外乎是:①现在就读的学校并非自己的理想学校;②不喜欢现在就读的专业;③受周围同学的影响,别人都出国了,我也应该出国。这些理由虽然很可能就是你的真实想法,但如果干巴巴地写到文书中去,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拒绝。所以,国际转学申请者需要认真思考自己转学的动机,寻找合适的理由,让目标学校的招办人员觉得你是他们需要录取的学生。至于合适的转学理由是什么,每个申请者的情况不尽相同,所以需要根据申请者本人的情况来归纳或陈述。笔者建议申请者在动笔写申请文书之前,先仔细研读目标学校的网站或者向目标学校的在读生询问情况,最好能结合自身情况和留学顾问进行详细沟通,再最终确定如何陈述转学理由,以提高自己被录取的几率。

区别2:语言成绩

国际转学申请者一般需要提供较高分数的托福或雅思成绩。有的美国大学不要求国际转学生提供SAT成绩,但对于想转学到美国顶尖学校的大一学生,如果能够提供理想的SAT成绩,那么被录取的几率会更大一些。

区别3:高中成绩单

所有申请美国大学的学生都需要提供高中成绩单。因为有些情况下申请者在申请国际转学时可能还没有完成大一的学期考试,无法提供大学成绩,或者没有修够学分,这样一来,招办人员在评估的时候更多的是根据申请者的高中成绩来判断其学习能力。

区别4:大学成绩单和推荐信

与大学新生相比,国际转学申请者需要准备的材料更多一些,需要提供大学成绩单和大学老师推荐信,有的美国大学,比如University of Rochester (罗切斯特大学)和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佐治亚理工大学)甚至要求国际转学申请者的学校把成绩单寄送到指定的认证机构做认证。

了解了国际转学申请需要准备的材料,大家可能更关心的是自己能够转到什么样的学校学习。下面笔者将为大家列举一些国际转学的成功案例,供大家参考。

成功案例一: 北京某211大学大一学生,申请商科转学

GPA (平均分) 3.8,托福100+,SAT I 1800+,无SAT II成绩

录取院校: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华盛顿圣路易斯大学)、University of Virginia (弗吉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等

案例分析:这名学生的强项是有较好的托福成绩,而且有SAT I成绩。同时,他在高中阶段曾获得国家级的物理和化学等学科竞赛奖项,在大学参加了丰富的社团活动。但因为国际转学的录取率是很难判断的,整体来说,同等程度的大学,国际转学申请比新生申请要难,而开放春季国际转学申请的学校数量相对较少,所以,要获得录取就更难。但这名学生转学的决心非常坚定,他在申请的过程中提供了大量素材,通过文书充分展示学术特长和活动特长的同时,穿插的一些内容更突出体现了他在绘画方面的天赋,鲜活地展示了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形象,从而最终获得了美国大学的青睐。

可供借鉴的成功因素:因为录取名额少,国际转学申请者除需要展现自己的优秀之处外,还需要清晰地说明自己转学的理由。这名申请者除了在校成绩和语言成绩皆优秀(想申请到排名前30的美国大学,最好能提供较高的托福成绩和大学成绩、SAT I 成绩在1800以上且第一部分Critical Reading的成绩相对较高),综合素质也好,而且在文书方面也下足了功夫。

成功案例二:黑龙江某重点大学学生,申请大众传媒转学

GPA 80+,托福85分,无SAT成绩

录取院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匹兹堡大学)等

案例分析:大众传媒专业对语言成绩要求很高,专业排名靠前的学校一般要求申请者的托福成绩在100分以上,SAT I 的阅读部分在600分以上;有的学校还要求申请者写一篇writing sample,或者要求申请者提供曾发表过的文章。这名学生语言分数不高,平均分也一般,在班里排名也一般,从硬件条件来看,除了高考成绩优秀、现就读于中国名牌大学之外,似乎并无其他任何申请优势。但是,她在大学期间有过非常丰富的学生记者经历,在采访活动中有许多非常具有创意的想法。她工作中所体现出的潜力、能力和职业素养,加上她的一些采访文章和出色的writing sample,最终打动了招办人员,使其获得了名校录取。

可供借鉴的成功因素:申请传媒专业,相关实习或者工作经历以及出色的writing sample都可以为申请加分。

成功案例三:北京某二本大学2 + 2课程的大二学生,申请金融专业转学

GPA 3.0,雅思 6.5,无SAT成绩

录取院校: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 Champaign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niversity of Syracuse (雪城大学)

案例分析:她把自己描述成一个聪明而非常叛逆的女孩,平时成绩中等,因为跟家长闹别扭,加上对高考抵触,最终不得已进了二本大学2+2课程。进入大学后,她逐渐理解了父母的苦心,开始努力学习,但因为基础不是很好,特别是英语, 大一阶段GPA只有2.78分,大二阶段她继续努力,使GPA达到了3.0。为了能够进入排名较好的美国学校,她参加了三次雅思考试,前两次都是6分。经过留学顾问的评估,给其定位在美国排名50~80、且金融专业不错的学校。另外,该学生有一些特质,比如思想独特,做事喜欢采用与众不同的方式等,这些都在申请文书中得到了充分挖掘和体现,于是她最终获得了美国排名前50学校的录取,大大超出了预期。

可供借鉴的成功因素:有独特思想,有毅力,有良好的心态,有时往往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结果。

成功案例四:福建某大学的大二学生,申请商科转学

GPA 3.4,托福100+,SAT I 1990+

录取院校: University of Michigan (密歇根大学)、Boston University (波士顿大学)、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Fordham University (福特汉姆大学)等

案例分析:这名学生高考结束后进入了一所非常不错的国内大学,但她并没有如愿进入自己的理想院系——该校的商学院,而是被分到了她很不喜欢的医学专业。她本来是非常循规蹈矩的女生,可在勉强学了一年半之后,发现自己实在不喜欢学医,于是找到学校的领导,却最终未能转到该校的商学院,而申请国内大学本科转学无疑是难上加难。她忍了又忍,最后痛下决心:放弃国内大学的学习,着手申请美国大学。在陈述转学理由时,她的陈述非常详尽充分:第一,她的梦想专业一直是商学,因此在大一期间,她积极参与过一些与商业相关的活动;第二,在发现自己不喜欢现在所学的专业之后,她并没有放弃学习,而是继续努力;第三:她做了很多转专业的努力,但在本校甚至本国无法如愿,而后发现美国大学本科允许国际学生转学同时转专业。

可供借鉴的成功因素:转学理由充足,虽然不喜欢原专业,依然能获得相当不错的GPA,在决定转学后,几个月内可以考出相当不错的托福和SAT成绩,学习潜力由此可见。

上一篇:材料价格变动下一篇:改善居室环境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