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经验

2024-09-07

转型经验(共12篇)

转型经验 篇1

梅西百货是美国最大的全国性零售商, 在45个州、哥伦比亚特区、关岛和波多黎各经营着800多家梅西百货店。根据梅西百货集团2015财年的营收报告, 稀释后每股收益为3.22美元, 排除资产减值、商店关闭和其他费用调整后每股收益3.77美元, 2015全年的销售额和利润超过预期。在经济低迷、行业不景气的大环境下, 具有150多年经营历史的梅西百货能够继续独善其身取得良好的经营业绩, 源于其紧跟时代发展和消费者需求变化, 积极推出一系列应对举措, 不断谋求转型升级和创新突破。

一、积极开发自有/独家品牌保持核心竞争力

相对于中国百货业, 梅西百货最显著的特点在于高比例自有/独家品牌。梅西百货成立初期就逐渐开发自有品牌, 目前旗下自有和独家品牌超过30个。其中自有品牌和独家品牌的收入占比近年来分别维持在20%以上。

2015年以来, 梅西百货继续在品牌端发力, 引进了陆逊梯卡集团旗下高端眼镜品牌“亮视点”成为独家眼镜零售商, 收购了美国最大的豪华美容产品和水疗服务零售商Bluemercury, 开发了Macy’s Backstage门店作为概念试点, 并陆续在纽约市、旧金山、芝加哥等地开设品牌游击店。通过积极发展自有和独家品牌, 梅西百货不断满足甚至超越消费者的时尚需求, 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不败之地。

二、实施精准营销吸引目标消费群体

以消费者为中心, 紧跟消费者需求和偏好的步伐, 是梅西百货150多年来始终坚持推进的任务。近年来, 梅西百货又推出了一系列新举措, 以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新需求。

实施本地化战略努力契合消费者需求。2008年春季开始, 梅西百货开始推行本地化战略, 以区分美国东西海岸顾客的不同喜好, 满足个性化需求。2009年, 梅西百货开始实行“我的梅西”战略, 即根据各个门店周边顾客的地域特点配置相应的商品种类, 在商品的尺码和颜色上, 也会根据地区特点进行不同的配置。这一改革使得梅西百货可以更快地响应顾客的需求和决策, 提高运营效率和执行力度。同时, 门店还可以切合顾客需求, 引进更多的高利润特色产品。

面向年轻一代推出One Below计划。依托纽约Herald Square旗舰店改造计划, 梅西百货推出了名为One Below的全新楼层设计。One Below约占地5000平方米, 是时尚、美食和科技的交融。One Below有很多面向年轻一代的品牌, 包括American Rag、BCBGeneration和Madonna’s Material Girl, 有化妆品顾问、酒吧和美发沙龙, 还设有可穿戴技术门店, 配有为移动设备充电的充电站和自拍墙。目前为止, One Below是梅西百货为吸引年轻一代作出的最大努力。

加强节假日营销与消费者建立情感联系。梅西百货举办的感恩节大游行和冬季浪漫的橱窗展览, 已经成为纽约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每年冬天, 梅西百货除了组织感恩节大游行, 还会在曼哈顿旗舰店举办橱窗展览。梅西百货结合社交网络来宣传橱窗展览, 人们可以在各大社交网站看到最新的大游行视频和橱窗展照片, 同时还有打折信息推送。通过举办系列盛大的活动与消费者建立强大的情感联系, 梅西百货致力于把普通消费者转化成忠实的终身消费者, 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三、数字化和实体化结合助推全渠道发展

梅西百货早在2005年就开始布局线上业务, 2010年正式提出全渠道零售战略。公司强调以客户需求为中心, 模糊线下、线上和移动终端的界线, 促进线下客户到线上消费、线上客户到线下消费, 并通过移动设备共同促进线上、线下线上客户到线下消费, 并通过移动设备共同促进线上、线下销售, 为消费者提供通过各种渠道随时随意购买的无缝体验。

提升网络渠道优化在线购物体验。梅西百货不断优化MACYS.COM网站运营, 持续推出一系列新技术以改善消费者线上购物体验。如“梅西图像搜索”鼓励消费者拍摄并上传任何一件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产品, 系统会为消费者找到梅西网站对应或相似产品;“真试衣”软件可以帮助女性顾客精准选择最适合她们的服装;“线上桌面搭配”可以帮助消费者搭配桌面器具, 并提供家居摆设建议。在梅西百货推进网络渠道的过程中, 一个重要举措是实体门店具有配送功能, 顾客在线上购买的商品直接从最近的实体门店发货, 既减小物流压力又提高了门店库存周转效率。在芝加哥、洛杉矶等大城市还针对线上购物用户推出了“当日送达”服务, 并提供线上购买、线下取货和退货服务。

移动端发力引领新消费体验。梅西百货已经发布了i OS和安卓版的购物APP, 并在不断改进和添加改善人们购物体验的功能。作为首批支持Apple Pay移动支付系统的零售商, 其移动钱包允许客户将其优惠券存储在手机等移动终端, 并且可以通过PC、移动设备或实体店等多种方式登陆使用。在服务客户方面, 梅西百货已推出新一代加强版手持终端和平板电脑, 它可以连接到实时库存和后台系统, 帮助店员更有效地为消费者展示货品搭配和商品信息。

链接社交媒体挖掘虚拟渠道潜力。梅西百货的主要消费群体是16岁至34岁之间的中产阶级女性, 她们在应用社交媒体和智能手机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特征。为此, 梅西百货增加了针对社交媒体的付费广告和实时营销, 在Pinterest、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媒体平台开设公众账号, 吸引了大量粉丝, 并与其进行良好的互动, 鼓励消费者在门店拍摄照片并在移动设备上分享。

加强技术创新改善实体门店体验。梅西百货在使用数字化大力推进线上业务的同时, 仍旧充分使用其遍布各地的实体商店, 并积极推进实体店技术创新。推出Shopkick逛街应用, 使得零售商可以直接将信息推送到消费者的移动装置, 实现当顾客走进店里时欢迎顾客, 发送促销信息和建议。设立交互式信息亭, 该亭的规模和复杂程度不一, 有简单的浏览和订购应用程序以及更复杂的功能。设立智能试衣间, 配有壁挂平板电脑, 供店员和消费者扫描查询产品颜色尺寸和产品推荐搭配等信息, 消费者还可不必出门一键呼叫店员帮助。设有电子服务站和大型互动屏幕, 消费者可以通过手机购买产品。设立梅西联络中心, 便于线上购物消费者取货和退货。应用RFID技术, 使得单个门店的库存得以连接, 并通过RFID进行定位, 帮助公司清楚了解哪些货品和尺寸在库可销售, 方便及时补货。

四、逐步释放地产价值助推核心业务增长

在业界, 梅西百货由于拥有庞大的地产价值而被称为“戴着零售商面具的房地产商”。根据对冲基金Starboard Value公布的报告, 梅西百货的地产价值高达210亿美元, 比目前梅西百货的企业价值还高20%。这些地产都位于人流量很大的市中心, 周围的办公楼、高级住房等不断抬高了梅西地产的价格。如果将商业地产改建成办公楼或住宅, 地产价值将更大。这也意味着即使零售业绩下降也不会降低其价值。

变现部分门店资产增强现金流。基于庞大的地产价值, 梅西百货已经有能力有资源采取地产措施, 以应对下滑的业绩和激烈的行业竞争, 在过去几年也进行了一些地产交易。它关闭了在库比蒂诺、加利福尼亚、匹兹堡等地的门店, 将其出售给第三方。同时, 它还将纽约布鲁克林和西雅图两家市区门店未充分使用的顶楼出售。交易金额虽然不是很大, 但是已经反映了梅西百货将地产变现的一个趋势。

拟组建合资企业释放地产价值。对冲基金Starboard认为梅西百货的价值被低估, 建议梅西百货剥离其房地产资产, 成立两家合资企业, 分别管理标志性门店地产和商场地产, 预计此举将抬升梅西百货的股价至每股70美元。组建合资企业, 除了释放地产价值, 将有机会进一步提高梅西百货核心零售业务的收益。梅西百货最近聘请了两位具有REIT和金融咨询背景的高管加入到管理团队和董事会, 近期在组建合资企业方面或有重大举措。

五、积极削减成本度过经济低迷时期

梅西百货最新的成本削减计划正在紧密施行, 将为公司每年节省1亿美元以上, 这是在经济低迷时期实现营收的关键。作为这项计划的一部分, 梅西百货将调整、合并并减少一些门店, 也将减少行政和后勤费用, 并裁减部分员工。

实施关店裁员计划尽量减少经营成本。2016年初, 梅西百货宣布, 将关闭40家门店, 裁员约4800人。这40家门店的历史相对较长, 外表看起来没有美感有些老旧, 无法吸引新一代消费者走进门店。这些门店所需的高昂整修费用, 使得梅西百货决定关闭它们。这项举措将为梅西百货减少4亿-5亿美元的经营费用。

推行库存管理变革大幅降低库存成本。基于RFID技术的应用, 梅西百货打造了库存可视性平台, 使得梅西百货可以在其所有门店访问完整的库存清单。通常一款产品的最后一件占了约15%至20%库存, 无论是下调售价还是不卖, 要占据很大一部分预算。通过库存可视性平台, 梅西百货对库存了如指掌, 大幅提高了库存周转率和毛利率, 减少了约10亿美元的门店库存。

梅西百货因为创造独特的商品品种、经营指定的零售商店、举办备受瞩目的社区和时尚活动并推动时尚化的电商创新而闻名。在当前国内传统百货面临关店潮的形势下, 积极学习借鉴梅西百货的转型经验, 紧跟时代潮流和消费者需求变化, 找准目标客户群体进行精准定位, 不断优化商品、服务和品牌的组合, 加强消费和文化、科技的结合, 为消费者提供无缝衔接的全渠道购物体验, 或将成为国内传统百货转型升级、重获新生的一条出路。

转型经验 篇2

发展转型,是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从国内外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周期看,在资源型城市处于成长期、资源还比较充足时就开始着手转型,要比矿竭城衰再转型少付出许多代价,并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是全国十三大产煤基地之一,全县煤炭产量达到1600万吨,目前产销两旺,经济形势看好,内外环境有利。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围绕可持续发展问题,准确把握发展规律,大力实施转型战略,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之路。

一、由单一煤炭产业主导向多元产业支撑转变,推进产业转型

产业转型是经济转型的核心。县上着力发展煤化工等接续产业,大力开发特色农业和旅游业等替代产业,使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逐步发展成为主导产业。

一是加快煤电化产业开发,延伸产业链条。围绕建设东部煤电化运基地核心区这一目标,先后建成了2×13.5万千瓦煤矸石电厂、华砚1000万吨矿井、砚北煤矿600万吨洗煤厂、电厂一期等一批重大工程。引进落户了投资27亿元的电厂、投资7000万元的华信煤业有限公司等一批大企业、大集团。投资29亿元开工建设了60万吨煤制甲醇等重点项目。论证新上甲醇下游产品,其中,投资2.6亿元的二甲醚项目即将开工建设,1830尿素合成氨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县上还积极争取实施电厂二期2×60万千瓦空冷发电项目和华明电厂2×30万千瓦扩容改造项目。同时,积极改造提升建材、陶瓷、电瓷等传统产业,培育发展矿用机械等装备制造业,打造工业发展新优势。

二是大力开发农业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了“东果西药整县牛”的农业产业格局。筹措支农资金7017万元,依托独特的地理优势,全面建设草畜、核桃、药材三大产业基地,发展培育了宏源公司3000头肉牛育肥场和万头肉牛屠宰加工生产线、百草园药业有限公司等23户龙头企业,建成了安格斯肉牛繁育、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核桃加工和种苗繁育四个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全县牛饲养量达到11.5万头,种草13.9万亩,药材面积达到5.14万亩,核桃经济林面积达到16.9万亩。

三是深度开发旅游产业,打响“秦皇祭天第一坛”旅游品牌。境内有省级森林公园莲花台。据考证,是秦、汉皇帝祭祀炎黄二帝的上、下遗址,是中国第一座祭祀黄帝的轩辕庙,是我国先秦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的第二年首次西巡,在莲花台举行了盛大的祭祀活动。县上把旅游业作为转型发展的替代产业来培育,投资7900万元,开通了全省最长的莲花台景区旅游专线,建成了秦皇祭天广场、米家沟生态园等旅游景点,开工建设了莲花台风情苑、莲花湖公园,初步形成了以秦皇祭天广场、双凤山公园和米家沟生态园为点、莲花台旅游专线为线的“三点一线”景点格局。举办了“秦皇祭天文化旅游节”和“奥运城市行―走进”大型文艺演出,莲花台景区已经成为旅游精品线路之一。

二、以加快城镇化建设为方向,推进城镇功能转型

城镇功能转型是经济转型的前提。县委、县政府以加快城镇化建设为方向,以建设“生态文化山城、绿色能源之都”和宜商、宜居、宜游的区域中心小城市为目标,高标准规划,市场化经营,高品位建设,城镇化率达到36%。对城市土地、街路冠名权等有形、无形公共资源全面经营,累计出让、转让、拍卖盘活国有资产1.2亿元,实施县城西扩工程,县城面积成倍扩展。先后投资10亿元,建成了仪州大道、运煤专线等“四纵四横”八条街路、人民广场和一批居民小区。

实施大树、鲜花、彩灯、文化、引水“五进城”工程和秦皇祭天广场、“三馆两中心”、城市规划展览馆等一批重点文化工程,有力地提升了城市品位。坚持城市精细化管理,集中开展交通秩序、煤尘、污水和噪音污染等专项整治活动,市民素质不断提高,市容市貌明显改观。按照管理体制、隶属关系、土地承包政策“三个不变”的原则,将城郊经济发展较快的东峡、东华、西关等11个村4.3万农民整体转为城市居民,实现了村庄转社区、村民转居民,加速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和资金、技术、信息等各种生产要素向城镇的集聚,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公路沿线乡镇为重点,辐射乡村的小城镇体系。

三、下功夫解决民生问题,推进社会功能转型

社会功能转型是发展转型的目标。

一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实行“一保三放”,即保证义务教育,全面发展学前教育、高中教育,鼓励发展民办教育,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公办与民办学校公平竞争、协调发展的多元化办学格局,实行县级领导包抓学校制度,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二是大力发展卫生事业。实行管办分开、医卫分离、医防分设,大力发展公共卫生事业,推动垄断性领域逐步走向股份化、民营化,形成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9.6%,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面推开,将1.4万人纳入医疗救助范围。

三是积极推进文化事业改革。组建了“莲花台”艺术团,大力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子戏,走商业与文化融合之路,努力繁荣城乡文化。

四是着力解决困难群众的生活问题。制定出台了城市居民最底生活保障办法和廉租房住房管理办法,提高了农村“五保户”的供养标准,落实了计生特困家庭救助金,成立了援助贫困大学生基金会,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零就业家庭”就业安置率达到100%。

五是完善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和机制。实行了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制度,预防和遏制各类事故的发生。认真做好信访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建成了全省首家县城电子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有效维护了县城的交通安全。

转型经验 篇3

广东省经济发展经验

作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省已成为我国人口最多、经济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文化最包容的省份。1978年以来,广东在全国率先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在30多年间,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经济年均增速高达13.4%。1979年-2007年,按绝对数比,2007年GDP总量为1978年的165.05倍,连续15年全国增速第一,最高年份1993年GDP增幅达23%。

到了2011年,广东省GDP已达52673.59亿元人民币,合8155.32亿美元,在世界一级行政区中的排名已上升至第6位。2011年人均GDP为50500元,位居全国第4位,仅次于江苏、浙江、内蒙古自治区。珠江三角洲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地区水平,全省实现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环境优美、城市协调、体制完善、社会文明。粤港澳作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大都市圈,要打造出一个具有综合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广东省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其科技创新工作在全省发展大局中实现了从“配角”到“主力军”的重大转变。自2008年起,广东区域创新能力跃居全国第一梯队。2011年全省研发人员增加到38万,规模全国第一,获得国家各类科技项目经费超过40亿元,创历史之最。面向世界引进源头性研发团队,开创了广东省源头性科技创新的新纪元。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3.4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30%;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达到1.5万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14%。省财政累计投入科技资金16亿元,带动地方财政投入80亿元;企业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总计1.5万项,5年内累计新增产值8000亿元,新增利税1200亿元,获得专利2万件;为企业培养技术人才7.4万人,组建了35个产学研究联盟、20多个大型综合创新平台、1500个中小型创新平台、219个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吸引来自全国312所高校和322所科研机构的1万多名专家到广东省开展产学研合作。

在广东省,无论是国家农业园区还是科技高新区,无论是研究设计机构还是专业镇,无论是生产加工行业还是物流服务业,都体现着“产、学、研”的紧密结合,以及科技引领带来的丰硕成果。不仅是新的理念、技术、模式令人耳目一新,其产业规模和产业的专业化程度令人称奇。譬如,仅占地3000亩的广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集科研实验、成果转化、示范推广、技术培训及科普教育于一体,10年间完成科研项目3000项,取得科研成果480个,培育审定品种380多个,研究新技术100项,开发新产品220个,申请授权专利140项,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累计达2.5亿亩,基地每年的产出高达4亿元,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广东省的产业及市场专业化、精细化、规模化程度高,其影响力辐射全国乃至全球,培育完成了覆盖全省的326个省级专业镇(地区生产总值为1.64万亿元,占全省GDP的31.1%)。茶叶、中药材、玉器、电子、服装等专业市场统领全国并影响全球。全球每4部手机中平均就有1部产自广东省;每10个钟表有4个产自广东省;每3个集装箱有1个产自广东省。茶叶、中药材、玉器等专业市场上千个,不仅是全国价格的“晴雨表”,还源源不断地销往世界各地。

对内蒙古自治区科学发展的借鉴意义

调整产业结构向“高、精、尖、新”方向发展。内蒙古自治区下一步面临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攻坚期,虽然其资源型产业已形成规模,但初级产品居多,科技引领支撑不强,产业链不长,产品附加值不高。广东省人多地少、资源匮乏,但产业类型多、结构优,产业高度集中,产业间关联度高,相互影响拉动力强。

大力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由于内蒙古自治区绝大部分县域经济仍属于粗放型、单一型的发展方式。农业、畜牧业及其他产业,初级生产加工较多,科技含量、技术服务、市场推广等方面还很欠缺,利润率低,处于价值链的最底端。因此,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完全符合内蒙古自治区的区情,应在扩大县域经济的覆盖面上和巩固县域经济的基础上做文章,使产品品种更加丰富、产业类型更加多样、产业结构更加优化。

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内蒙古自治区地广人稀,不同地区气候差异、资源差异、市场要素差异、环境差异等都较大。全区102个旗县区中,每个旗县区的具体情况各有不同,因此在发展中就要区别对待,因地制宜、扬长避短、集中发展。要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的优势特色产业,用当地具有优势和特色的产业类型去拉动其他产业。围绕主导产业,推行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增加科技含量和技术指导,做精做细产业,既拉长了产业链,又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由小做大,由大做强,稳步推进,带动县域经济全面发展。

要高起点、高标准、高立意、高科技、高门槛引进和嫁接产业类型。广东省虽经济发达,仍在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广东省是资源小省,又是工业大省,正面临着日益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这就决定了沿海发达地区必须以创新寻求新的增长动力,淘汰一些产能落后、产品附加值不高、影响生态环境的产业。将一些高耗能、科技含量低、污染环境、效益不高的企业在向外省区转移。为此应高度予以关注,牢固确立以科技创新带动转型升级的发展思路,以高科技引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引进项目、企业的门槛,对那些影响资源环境的低端企业要坚决进行调整或拒之门外,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争取一步到位,做到经济结构最优、经济效益最佳。

大力扶持鼓励发展民营经济,注重培养和孵化小微企业,抓大不放小。广东省487万家企业中,中小微企业有460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5%。2011年,广东省326个省级专业镇的中小微企业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4万亿元,占全省GDP比重的31.1%。与大型国有企业相比,民营经济易转型、灵活性强,具有市场敏锐度高、自我调节能力强等优势,具有发展“小企业大产业、小产品大市场”的潜力。

内蒙古自治区非公经济的发展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与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为此,在发展中应对非公企业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依法放宽市场准入,可借鉴广东省允许中小微企业试运营半年再注册登记的经验,营造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良好氛围。对有潜质、科技含量高的小微企业要注重培养和孵化,并提供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扶持。(作者系新巴尔虎左旗委员会常委、人民政府常务副旗长陈高山)

转型经验 篇4

一、改造升级为主, 迁移疏散为辅

在传统服装专业市场的升级转型方面, 一般有两种思路:一是就地改造升级, 二是异地迁移疏散。老牌专业市场一般都占据着城市的黄金地块,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专业市场规模小、硬件设施落后、辐射功能性差等弱点使其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以沈阳的浑河大市场为例, 这个建在郊外、本来以沈阳市区的五爱市场客户群为目标的市场, 建成后的搬迁和招商运行并不顺利, 甚至一度成了“市长搬不动市场”的典型案例。因为建场容易成市难, 新市场如果难成气候, 滚滚商机也会随之消散。专业市场“另起炉灶”, 不可一蹴而就, 问题的核心在于要尽量发挥市场业主和商户的积极性和优势, 留住“市”气, 保住商机。杭州四季青在专业市场迁移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新建的九堡市场以批发经营为主, 而老市场将通过改造升级, 走中高档、精品化路线, 以品牌展示、专卖店为主。然而其实际发展效果, 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在就地改造方面, 常熟服装城提出了建设“商业街”的提法, 打破传统服装市场独立存在的模式, 而和城市连成一个有机整体, 成为城市商业形态的组成部分。中国常熟服装城服装服饰广场与周边商厦所不同的是, 这座服饰广场拥有先进的全景式顶棚, 格局上采用单幢式品牌休闲街模式, 是常熟服装城的城中之城。这座服装服饰广场总投资1.8亿元, 前身是一座变电站, 历经三年的拆迁、建设、安置和招商, 才“出落”为一座融时尚、现代、品质于一体的一站式大型服饰特色专营区。同样在新一轮城改战役中告捷的还有绍兴中国轻纺城。2009年, 中国轻纺城出台划行归市的统一纲领, 对东升路八大专业市场进行了重新规划, 如同给专业市场装上了“GPS”, 让市场的集聚效应得到了更好体现, 为市场的细分、延伸和培育打通了筋脉。

二、加强政府引导, 激活社会资本

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 许多人都讳言政府在微观市场的作用。考察国内比较成功的服装专业市场的发展轨迹可以发现, 在缺乏经典产业发展布局条件的区域, 在大国市场化的区域经济环境下, 通过有作为的政府的有效干预和社会资本的积累、培育, 完全可以再造比较优势, 实现区域经济的超常规、跨越式大发展。通过区域产业政策与地方政府管理创新, 完全可以创造产业发展与布局的奇迹。义乌是通过政府干预与社会资本实现区域资源有效配置的成功范例。义乌市政府的干预经验, 特别是优先发展第三产业 (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 、整合社会资本等方面的做法值得许多区域借鉴。

从义乌、五爱等市场资源垄断性开发的经验看, 市场资源需要适度垄断, 专业市场的品牌才能得到维护, 形成可持续的商贸短缺资源, 同时找到新的行业规则, 制定新的整体战略。现在, 大型的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商圈都不同程度地设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的管委会体制, 有效地控制和协调专业市场的资源利用与和谐发展, 成为专业市场商圈新一轮资源垄断性治理发展的趋势和标志。如盛泽东方丝绸市场管委会一方面引导和协助企业建立中国东方丝绸市场协会;另一方面又先后创建了电子商务信息中心、纺织科技中心、外贸咨询服务中心、知识产权服务中心、纺织产品检测中心、纺织专利技术展示与交易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 并以这些平台为载体, 有力地提升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常熟服装城管委会对常熟服装城的改造升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引领作用。

各级政府的行政权作为或者不作为的原则性要求是, 要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 特别是要避免扭曲价格、行业管制等直接介入市场机制的行为, 并且在产业兴起的早期要特别注重税收扶持、产权完善、信贷保障等作为, 而在后期则更要注重产业升级的引导、规范市场竞争、维护法制环境等等。总之, 行政权的“有为”要在于构建和完善市场, “无为”要在于不介入和扭曲市场机制。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整体规划, 准确定位;政策扶持, 营造环境;规范市场, 有序经营;提供服务, 保障发展;前瞻引导, 不断创新。

三、优化经营环境, 完善服务功能

国内成熟的服装专业市场经过几次升级, 已彻底告别脏、乱、差的经营环境, 逐渐走向完备的硬件配套、完善的服务功能的发展阶段。广州白马市场以环境舒心、服务贴心、经营放心和不断创新为服务质量方针。硬件建设高起点、大投入。白马服装城建设15年来, 先后进行了多个项目的改造建设, 追加投资上亿元, 如今, 白马服装城中央空调、手扶电梯、垂直电梯、运货电梯、大容量备用发电机以及消防烟感报警系统、消防自动喷淋系统、安全监控系统等现代商厦设备一应俱全。市场内附设银行、商务中心、停车场、货物托运站、快餐店等服务设施, 可为客商提供金融、商务、交通票务、车辆停放和货物搬运、打包、托运以及饮食等服务, 一切经营交易事项不出市场均可完成。位于大红门服装商务区内的百荣国际商贸城建筑面积达40万平方米, 是目前国内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服装专业市场, 商城建有大型地下停车场, 停车位达1900多个, 拥有1万个铺位, 吸引了6000多家商户入驻。

市场升级, 硬件是基础, 但是软件 (服务) 才是最核心的要素。专业市场搭建的不仅仅是贸易平台, 更要搭建产业服务平台;服装市场已经不是单纯的物业提供商, 而是综合功能服务商。百荣商贸城专门成立易成担保公司, 为商户融资提供担保;白马服装市场自2007年开始每年举办白马采购节, 精心打造大型交流平台, 创新管理渠道、进行时尚展示、力促渠道对接, 取得了良好效果;杭州四季青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专门为“四季青交易通”会员进行网店实战操作培训, 四季青大有时尚女装广场对商户店面装修风格进行专业指导, 对商户法律知识、营销知识进行免费培训, 帮助经营户打开电子商务大门;广州市纺织服装批发市场为商户举办各种知识讲座、组织到外地考察市场, 帮助商户提高业务素质和把握市场脉搏。

四、强化专业分工, 划行归市管理

划行归市好、经营商品定位明确的市场, 往往人气较旺。传统的服装大杂烩、一锅饭的经营方式会阻碍服装专业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细分市场是大势所趋。围绕打造专业特色市场, 常熟服装城一方面突出重点, 做强服装特色市场和相关的服装面料、辅料市场, 另一方面加快其他特色专业市场的发展, 力争形成国内最有特色的现代化市场。目前, 常熟服装城内已形成纺交市场、鞋业中心等八大市场管理片区, 另有国际服装城、天虹服装城、万豪国际轻纺城等二十多家外办市场, 形成了服装、针织品、布匹等多类经营区。“中国男装中心、女装中心、童装中心、鞋业中心、裤业中心、服装辅料中心”相继归入服装城的市场范畴。

广州虎门富民时装城落成后, 接连又开发了富民童装城、富民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富民布料批发市场、富民皮料皮具批发市场、富民鞋业批发市场、富民日夜商场风味食街、虎门第二市场、南城富民商业步行街以及富民服装商务中心。它们与富民时装城并称为富民的“十子登科”。

五、提升产业层次, 打造产业链条

作为商贸流通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之间走过了生产寻找市场阶段、产业支撑市场阶段、产业互动市场阶段。而随着市场形势发生的根本变化和专业市场自身产业链的形成, 未来将开始进入市场引领产业阶段。专业市场已经成为独立的产业——专业市场产业, 市场发展开始从关注市场本身发展到开始注重市场产业价值。成熟服装专业市场正以国际贸易为背景, 以现实的专业市场常年展览贸易为依托, 以产、供、销、运、外贸、金融、设计、展览、会议一条龙的成熟产业链为保障, 配套娱、乐、购, 以大物流大商贸的格局做大聚散。

江苏吴江东方丝绸市场依托盛泽产业集群优势, 充分发挥东方丝绸市场对产业的导向引领作用, 实施产业梯度转移, 拓展延伸产业链, 形成市场发展与盛泽城区建设互动并进, 市场繁荣与产业提升协调发展的生动局面。

在连锁经营方面, 最早进行管理模式输出的是广州白马服装市场, 如深圳白马、西安白马、安徽白马等专业市场都是由广州白马服装市场输出的管理模式, 可谓遍地开花。杭州四季青服装市场、上海新七浦服装市场、富民时装城、上海世贸商城近几年也在尝试进行管理模式的输出。未来, 实现市场产业的平台和渠道不再是单一的产业链式市场。在“连锁网”和“互联网”的背景下, “批发与零售的结合、实体与虚拟的结合、商城与主题的结合”的多元混合业态市场和立体品牌化渠道将成服装专业市场主要发展模式。

六、搭建信息平台, 实现模式创新

“现场、现货、现金”的问题一直困扰和制约着专业市场的发展。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出现, 给专业市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网络市场正在渗透到实体市场之中, 专业市场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逐步向现代化、智能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电子商务给专业市场带来了便捷、效率、安全、交易规模的扩大和支付手段的革新。“就看、就试、就不买, 要买我到网上买”将成为未来商品交易和采购的一种形态和潮流, 而虚拟化趋势 (服装批发市场与网络有效的结合, 在现实与虚拟的市场里, 提升盈利空间) 也将成为未来服装专业市场发展不可阻挡的趋势。

杭州四季青服装市场是最早开展网上交易的专业市场之一。2002年就推出了四季青服装网B2B信息平台, 四季青的电子商务实行统一管理, 建立了运营支持团队, 其主打推出的“四季青交易通”服务, 包括四季青网店交易平台、交易代理服务、交易结算 (类金融) 服务、交易推广服务、电子商务培训服务、其他增值服务, 整合了一系列优势资源, 结合现代科技, 为四季青服装网上的卖家会员提供系列商业服务。比如说, 让入驻四季青的每一个商户都拥有两个店, 一个是市场里的实体店, 另一个是开在四季青服装网上的交易通网店。2008年, 四季青与阿里巴巴开展战略合作, 成立了四季青网络科技有限公司。2009年2月, 市场正式入驻阿里巴巴中文站平台, 成为首家阿里巴巴专业市场用户, 并以交易通网店为总店, 帮商城商户在阿里巴巴上又开出了分店, 想一切办法力助商户开拓新的交易渠道, 发展新客户。不少商家、经营户在网上交易中尝到了甜头。从传统销售向电子商务进军, 成为四季青服装转型升级的又一个新平台。可以预见, “专业市场+电子商务”的模式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七、重视创意设计, 做大做强品牌

在新一轮服装专业市场转型升级过程中, 各大服装名城都不约而同高举创意设计大旗, 强调做大做强品牌。这里的品牌包括三个层次, 一是产业集聚区品牌, 二是商城品牌, 三是服装品牌。如杭州四季青荣获“三星级中国品牌市场”、“中国服装第一街”、中国驰名商标等称号就是品牌实力的见证, 也为四季青服装的扩张发展铺平了道路。吴江盛泽“中国·盛泽丝绸化纤指数”已成为中国纺织品市场运行走势的晴雨表和风向标, 对该地区产业集聚区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广州白马、虎门富民、北京百荣是服装城品牌的代表。

在服装品牌方面, 服装专业市场大多经历了“无牌——贴牌——创牌——名牌”的发展道路。常熟服装城充分发挥自身强大的市场集纳和辐射功能, 从原来的普通门店交易逐步走向品牌总代理。目前, 服装城共吸引了200个省级以上著名商标和5000多家知名品牌的入驻, 市场内品牌商品不断增多, 现代营销方式、特色经营区、精品区也逐步形成。在经营品牌的同时, 还逐渐孕育孵化出自有品牌, 常熟服装产业基地现有波司登、雪中飞、康博、千初岗、雪韵飘、梦兰6个中国纺织服装名牌, 2个中国驰名商标, 8个江苏名牌, 14个江苏省著名商标。常熟一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已开始采用自有品牌或与国外名牌合作等方式开拓国际市场。如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 1999年起开始向国际市场推出自己的品牌“波司登”。2003年, “波司登”羽绒服在俄罗斯的销量.突破4万件, 波司登产品已成功打入日本、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瑞士和蒙古等国家的市场。

八、树立行业标杆, 引领市场发展

在升级转型态势发展良好的服装专业市场, 往往可以看到大资本的身影, 大资本带来大手笔、大变化, 其开发的项目往往具有行业标杆的作用, 引领整个专业市场的发展。如由2008年中国服务业500强、虎门商贸龙头企业——虎门富民服务公司投资5个亿、历时4年开发的虎门富民服装商务中心, 占地3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 商铺1000多个, 写字楼10万平方米, 拥有产销、研发、教育、培训、品牌塑造、推广孵化、服装表演展示、电子商务等为一体的综合能力, 是虎门规模最大、配套能力最全的大型服装市场。百荣世贸商城由百荣集团 (2007年集团资产规模超过100亿元) 于2004年投资20亿元建成, 一二期建筑面积达70万平方米, 可容纳商家1万多户, 总计有2700个地下停车位, 堪称亚洲服装商业的航母。筹建中的三期项目——永外国际时尚产业中心, 规划建筑面积近76万平方米, 将以服装及时尚产品的设计、研发、展示、发布为核心功能, 同时将全面引进国际知名服装、特色工艺礼品等项目, 形成具有高端服务功能的国际时尚商务中心区。

总之, 国内大型服装专业市场正通过升级转型, 向国际化、现代化、信息化和园区化发展, 服装专业市场正从传统商贸中心向品牌培育孵化中心转型;从劳动密集型批发市场向设计研发人才聚集的智力密集型产业园区转型;市场功能由单一的商品交易向商品展示、信息汇集、价格形成、产品研发等方向拓展;市场交易方式由传统的现金、现货、现场“三现”交易为主, 向电子商务、洽谈订单、物流配送等现代交易方式转变, 形成一系列新型市场业态。

参考文献

[1]、李婷婷, 周雯.常熟服装城寻求多元化转型升级[N].中国服饰报, 2010年6月25日.

[2]、同黎娜.中国服装流通产业集群的崛起路径[N].中国服饰报, 2008年10月24日.

[3]、陈秀梅.珠三角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时代经贸, 2008 (4) .

[4]、王华锋.深度一体化:绍兴轻纺产业集群升级路径[J].浙江经济, 2007 (6) .

转型经验 篇5

今年以来,xx集团深入推进“13453”党建工作体系建设,提升党建工作质量,成立了党建研究会,开展了党建工作绩效考核、党建述职评议、季度党建竞赛评比,使党建工作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动能转换、转型发展大局。该集团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理论学习中心组作用,采取集中学习、专题研讨、重点辅导等形式,精选学习内容,发扬理论联系实际学风,组织开展好专题研讨会,不断丰富和提高运用新政策、新知识、新经验,有效解决企业动能转换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大力弘扬学习风气,让学习读书成为主流爱好,让钻研业务、研究工作成为主流做法,让企业更多一些书卷气,更多一些文化氛围,更多一些进取精神。按照“一项总要求、一个工作方法、一项重点工作考核”的工作思路,xx集团抓好党建重点项目、党建创新项目、党建品牌工作。全面总结梳理近几年党建工作有效做法,结合新时期党建工作要求,创建xx党建品牌,重点在党建引领发展、融入生产经营中出成果。主动适应信息时代新形势和党员队伍新变化,积极运用互联网、企业微信等技术,推进基层党建,不断提升基层工作科学化水平。该集团着力打造企业全新名片,在各个媒介宣传、推广新兴产业、产品、项目。通过对网站的改版、升级,扩大产品的宣传范围,吸引潜在客户,助推企业营销工作。对《矿工报》等传统媒体进行改版,与企业网站、微信相结合,不断巩固提升传统宣传阵地。创办“转型项目一线行”栏目,全方位宣传集团在动能转换、安全生产、科技创新、绿色环保、党的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新进展、新成就,积极营造动能转换、转型发展氛围。

【篇二】

在位于xx工业园区的xxxxxx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下称“xxxx”),生产线上设立了“党员示范岗”,党工共建日益加强,党建人才与企业经营人才互动转化……随着xx镇委今年出台实施党建“省察行动计划”,xxxx的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越发紧密相连,推进党建工作全覆盖全提升,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将党支部建在生产线上在xxxx厂区,鲜艳的党旗在生产线上飘扬,每天一早,xxxx浸胶生产线经理梅早亚都会来到生产线,指导生产线组员提升效率,降低产品不良率。梅早亚说,作为一名党员及生产线技术和生产控制负责人,党员先锋的责任感一直鞭策着他把工作落实到最细微处。据了解,xxxx通过将党支部力量延伸到生产线上,目前已创建“科技攻关”“技术创新岗”“环保生产岗”“建言献策”和“关爱妇女儿童”等5个岗位。xxxx党支部组织委员杨日威说,在生产线上推行党员“设岗定责”,为党员在生产线上搭建作用发挥平台,强化对各生产环节进行优化提升。同时,xxxx党支部专门组织党员技术攻坚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开展攻坚克难,不断提升生产效率。事实上,在xx工业园区,xx汽车厂最早将党支部建在生产线上,近年该模式在园区各企业陆续推广。今年,xx镇提出实施党建“省察行动计划”,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聚焦企业及人才动力源,省察为人民服务的质量。xx镇委组织工作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说,接下来,xx将引导企业将党建工作的教育、管理、服务和监督等职能渗透到业务工作的各方面,同时继续推行党员示范岗等做法,开展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活动,设立技术攻关岗、转型升级岗等。今年力争再推广10家支部建在生产线上。村企结对凝聚共建合力xx镇不断加大党建联动结对共建力度,积极探索企业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以党群共建、村企结对等形式,共谋经济发展、共建基础设施,探索基层治理创新。围绕“党建带工建,工建促党建”的工作思路,xxxx推动阵地、制度和活动“三同步”,打造超1000平方米的党员服务基地,辐射周边党组织。把党员学习教育、职工帮扶活动等党组织和工会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企业党组织在提升企业凝聚力方面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结合企业位于xx村管辖范围的区位特点,xxxx党支部还与xx村党委一同探索开展村企党组织共建,先后开展了建设洁净乡村、组建党员先锋队、关爱困难群众等活动10余场,以村企结对、支部共建、发展共谋的新模式,为带动当地群众共同致富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持续的发展动力,企业党组织收获到新的工作思路、工作抓手和工作成效。在xx工业园区,越来越多企业通过加强党工共建、村企共建,进一步增强党建引领力。“去年,我们党支部申报的桥梁项目通过了镇委评审,通过打造党员服务阵地,围绕加强与高校结对、与辖区结对、与群众结对、与生产结对等方面,增强党建引领服务能力。”杨日威说。今年xx实施的党建“省察行动计划”提出,要进一步加大党建联动结对共建力度,以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为重点,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建共管的原则,通过融入区域化党建格局,发挥企业带动辖区发展作用。人才融合促党建与发展同频共振最近,xxxx监事会主席、xxxx党支部书记蔡建伟既要忙着为一项重大决策安排好前期调研工作,还要加快落实新一年的各项党建工作谋划。在他看来,一身兼两职的好处是,可以将企业党建工作计划与企业经营发展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据统计,目前xxxx党支部14名党员中,中高层管理人员有10人,一线生产技术人员有2人,其余2人是专业技术人员。结合这一优势,xxxx着力引导党员在企业更多的核心岗位中,带头树立榜样,争先创优,带领员工攻坚克难,为公司创造效益。近年来,xxxx通过强化党建引领,加快转型升级,成长为华南地区最大的装饰纸制造企业,xx年集团全年业绩超7亿元,产量创历史新高,装饰纸产品总销量跻身全国行业前五强,位居xx省行业第一名。促进企业经营人才与党建人才互动转化,这样的思路也获得了xx镇委的认可。今年,xx“省察行动计划”提出推行“双培双推”制度。把生产经营管理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生产经营管理能手;

把经营管理层中的优秀党员推选为党务工作者,推荐优秀党务工作者进入经营管理层,力争年内发展企业党员数不低于总名额的15%。

【篇三】

xx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xx集团”)于20xx年10月成立,是由原xx省叙府茶业有限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组建而成的集茶叶全产业链为一体的现代股份制企业。近年来,集团公司迅速崛起壮大,成为xx最大茶业集团、省内外知名企业,营销业绩显著,这很大程度上源于集团公司党委制定和实施党建引领企业健康发展的方略和工作模式。在新常态下,xx集团以“求实创新、贴心服务”的党建文化引领企业“正德至善,和谐共生”的企业文化,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和政治核心作用过程中更是起到了灵魂作用。党建文化引领企业文化,培育了党员干部和员工群众优良思想情操和行为作风,有效助推了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互融共生、良性发展。靠党建文化定向指路为产业发展导航。公司党委依据经济新常态下党和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要求和对茶产业发展形势前景的研判,提出了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抱团发展、联合共赢”的发展战略和联合省内外高校及茶叶科研院所整合全产业链的发展思路,从茶树品种选育、茶园种植、初制加工、精深加工、品牌营销、渠道营运、现代物流、茶文化与旅游等进行全产业链设计和布局,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深厚的产业基础,引领xx茶产业取得了在新常态下的“不平常”业绩。为企业发展掌舵。公司党委依据自身的定位作用和企业的特点,将党建文化融入到企业组织架构和工作机制改革中,建立了“双项进入、交叉任职、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由公司董事长颜泽文担任党委书记,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及优秀党员担任党委委员,同时担任各支部负责人,实现了公司各层级经营管理决策和协调机制的创新,使企业各方面的工作统筹兼顾、和谐协作,不偏向、无隐患。为组织发展指路。先进的党建文化为企业基层党组织的建立和和发挥作用指明了路径。公司根据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实际,在xx区委及非公党工委的指导下,在原党支部基础上适时组建党委,并根据企业的组织结构特点,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

同时还创新了“企业+农户”的生产经营组织设置模式,并对农民党员实行双重管理,过双重组织生活,建立了适应集团公司新常态的组织和管理模式。以党建文化凝心聚力服务企业凝聚生产力量。在党建文化的引领下,党员自觉强化了使命感,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先进性不断得到彰显,为企业发展凝聚了生产力量。

一是带领员工遵纪守法。鼓励党员带头开创“身边无次品、身边无事故、身边无违纪”的“三无”活动,以一名党员和数名职工为一个小组,将公司划分为若干“三无”小组并进行相互评比,共同构建和谐企业关系。

二是带领员工技术攻关。成立党员技术攻关队,开展“急、难、险、重、共”任务的攻关活动,把党员培养成为技术攻关的先锋者,并带动全体员工增强攻关意识,共同消除安全隐患,破解生产难题。

三是带领员工创优争先。要求党员带头做到“四个一”即:“掌握一门过硬的操作技术、创造一项有影响的工作业绩、帮助一名困难或后进员工、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坐标,带领广大职工学先进、争先进、赶先进。在党建文化引领下,企业文化成为员工精神的依托,广大员工以党员为标杆,奋发作为,发挥才智,展现出企业主公翁的风。xx集团初步构建了以先进党建文化引领企业文化、党员带头全员参与的良好发展格局,为企业发展凝聚了生产力量。服务党员凝聚组织力量。党建文化首先落脚于服务党员,使党员有归宿感,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一是落实物质保障。公司拨出专门的场地和经费,建立党建阵地。

二是开展丰富多样的党建活动。在“七一”,各支部组织党员开展的庆祝活动,重温入党誓词;

企业党委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党员教育培训模式,聘请党建专家教授和优秀共产党员授课,对公司党员进行理想信念、党性党风和反腐倡廉教育和专业知识技术;

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将公司内部的党务工作者定期派送到市委党校跟班学习等。

三是提振党员自豪感。将企业党员同志优先培养成为企业的骨干和管理人才;

在人才招聘中优先招聘录用党员;

在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任用时优先考虑党员;

企业每月给党员额外发放50元补贴用于学习知识技能、提升素质能力。通过系列措施,提高了党员的自信心,增强了组织的战斗力,为企业发展凝聚了组织力量。服务农户凝聚人心力量。xx集团存在的基础之一就是广大茶农,惠及茶农、促进农民增收是xx集团的任务和目标,也是凝聚企业生产力量的现实需要。一是创新产业经营模式,建立利益分配多方共赢机制。大力实施“茶叶全产业链创新发展模式、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创新研发模式、投资与经营的创新管理模式、共建共享的品牌创新发展模式、多方共赢的利益分配创新模式”的五大创新发展模式,推进xx茶产业转型升级,推动xx茶产业快速做大做强。

二是创新利益链接机制,促农民多层级盈利。实施“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新型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公司参股茶叶专业合作社,组织茶农加入专业合作社,并共同投资建立初制加工厂,茶农不仅从销售茶鲜叶中获得收益,而且通过专业合作社分享茶叶初制加工环节的利润和二次返利。

三是创新增收渠道,凸显两个带动效益。xx集团鼓励茶农自建和联建茶园基地,并为茶农提供种植秧苗、农机具等服务,为此公司创新成立了专门为基地茶农服务的组织机构“基地服务中心办”,为基地服务中心办配置了茶园农用机具50台套(包括修剪机、机动喷雾器、茶叶农残速测仪等);

组织党员分组到农村传授茶叶种植技术,扶持茶农改良品种,每年采取不同方式培训农户10万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0万余份,技术入户率达到100%。通过一系列措施,提高了茶农的收入,增强了茶农的积极性,凝聚了人心力量。用党建文化助推发展助推抱团发展。在“求实创新”党建文化的引领下,集团公司在20xx牵头发起组建成立了xx集团联盟,实现了抱团发展。20xx年又发起成立了“xx省xx品牌促进会”,并得到了川内130余家茶叶企业的积极响应与参与。xx集团的“天府龙芽6+x”大品牌建设与推广模式,在管理体系规范化前提下由xx省茶业集团各联盟企业共同管理、共同使用这一品牌。近期,xx产业联席会议办公室已初步确定“天府龙芽”为全xx大区域品牌。通过抱团发展,为推进xx茶产业品牌发展搭建了又一重大平台,实现联盟企业的共生共赢和可持续发展。提高社会影响力。集团公司党组织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服务社会、回馈群众,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一是扶贫扶能。集团公司党组织以支部为单位组织党员分组开展走访贫困农户等活动,为农村发展出点子、想办法,帮助群众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得到农民群众的广泛认可和支持,密切了公司与当地村社群众的联系。

二是扶残救困。企业坚持每年招收残疾人到企业,解决其就业问题和生活,帮助他们重建信心和生活,树立了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转型经验 篇6

阅读者本身也因为载体的改变、内容形式的改变而产生一些质变。譬如说过去的阅读,不管是报纸还是书本,同样的新闻在报纸上会在同一个版面,按照篇章往下阅读。在数位时代,这样的阅读都是跳跃式的。跳跃式阅读以及知识的取得,在台湾和海外的表现形式是脸书(facebook),在大陆是微博。大量的信息来自使用者的朋友,这是一个小的同台社群的概念。尤其是专业知识的获得上,现在要取得数字出版相关信息,更多的是来自于一群对数字出版有兴趣的朋友的微博或脸书,较少是来自专业的报刊。此外像盛大文学,写作者在上面写作,可能就不是从第一章开始,他写一写觉得这章应该是第八章,然后他再开始写第一章。过去纸质书出版的定稿概念都产生了改变,更不要谈下一代阅读者很可能会没有纸本书阅读的概念。

面对媒体特性的改变,从载体,到内容形式,再到产品也都发生了改变。原来的纸本到1.0的内容,原本是从编辑的角度收集内容给读者,而在网络时代,讲求信息的快、多以及搜寻的便捷。到了2.0的时候,互动进来了,分享进来了,再加上数位汇流到 social media(社会媒体)的时候,出现了所谓的UGC(用户生成内容),很多朋友说这些内容是没有用的,对此城邦持保留态度。问题是怎么去用?如果它是一个data,你怎么用技术搜寻把它变成一个有价值的产品。

大概没有人会否定,纸质出版不会消灭,但数字出版会占有越来越多的市场。但是纸质加数字会不会带来更大的效益,对此城邦是悲观的:我们认为纸质加数字不一定会有更大的效益,因为还有其他的因素侵蚀我们的使用者。

数字出版的生产要素

数字出版时代,有以下几个生产要素。第一:素材。从纸本的原型到APP会面临内容分解的再利用。以城邦的一个鸟类图鉴的产品为例。它本来是纸本的书,里面介绍台湾常见的鸟类,我们把它转换、抽取以后变成一个data base。在这个APP里面,读者可以用图片去判别某种鸟类,它比鸽子大还是比鸽子小?它的嘴巴长什么样,是圆的还是尖的?它出现在哪里?用这三个问题去搜寻资料库,就会得出这可能是哪几种鸟。下一步就是付费,付费之后,会得到更详细的资料库。这就需要原来数位版权以外的重制权。在城邦运作的过程中,期刊杂志的重制权比较容易实现,书籍要拥有所有的重制权的难度则相对比较大,但这是我们必须要去克服的。

第二:数字编辑人才。编辑需要拥有纸本的编辑能力,文图的处理能力,对影音有一定程度的认知,对所有数位发展有一定的习惯,能够去学习去使用。而数位编辑的能力必须在产品的生产之始就拥有。城邦要求所有的编辑做到EP同步,即一个流程多种产品的生产。比如侬侬是一个fashion杂志,在出版的时候同时出版纸本原版原型的单页单行杂志,出版语音的多媒体杂志,出版APP互动杂志。我们把其中一部分内容抽出来做成一次性的apps,另外还有两个每天更新的涉及运营的apps。这些都是在一个流程里面完成的。

关于这点,会有很多疑问:编辑人员做得到吗?为什么要这样做?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它的答案是:因为数字产品的运营是低价的,是一个micro payment。如果成本结构不变,每一个产品都重新做一次,是无法实现商业运营的。所以必须设法降低成本,把内容元件化,再进行重组,这样就能够很快地生产一个产品。因此,能够有一个流程量化产品就变得极其重要。这也是我们面对的严重问题和挑战。

第三:IT技术。至少要具备与相关技术人员沟通的能力。

第四:运营模式。城邦运营到现在,有个别的成功个案,但是有没有一个固定模式能够赚钱,我们都还在尝试中。这个是必须要找到的。

在台湾,我们上游的合作伙伴远传对我们非常友好,双方的收入分成是三七/六四。但是在这个价值链中,总共的收入只有1,大家怎么去分?其中有版权问题,利得问题,市场运营问题,人才问题,如何量化生产的问题,技术链的问题,当然也有行销面的问题。综合这些问题,出版者内部核心能耐在原始出版方面的体现有两块,一个是内容的编辑、整合、筛选的能力,这是原来在纸本出版中所拥有的。另一个是对阅读社群的理解、了解和掌握。这个能力现在比较务虚,因为在数位时代,从网络转到手机,社群的阅读习惯都有很大的不同。

城邦的经验分享

要解决这些问题,从最底层的几块到EP的能力,到社群的能力,到技术能耐,这些都是对编辑的要求,最后需要编辑在纸本上把原件抓出来。原件的概念就是把纸本的原素材拆解,等到再运用的时候,能够一抓即得。城邦是以每一个编辑室为概念(我们并没有统和的原件概念,而是编辑自己去制定逻辑和定义),如果可以做到这样,那纸本的原素材就可以到达数位。这是在结构层面上,城邦现在在做的事情。以纸本为核心,一手纸本,一手数位,所有编辑必须有两手的能耐。“一纸”是指以纸本为基础,“三萤”是指纸本的产品和多种荧幕的产品同时出版。

在人员方面,我们一方面培训现有的员工,另一方面引进新的人员,数位人员跟原本的纸本人员合并,一起工作。我们从各编辑单位抽调编辑,把他们从原来的纸本编辑工作中解放出来,全力做数位产品。一期的培训持续大概半年的时间。在培训过程中,编辑原来的纸本工作由其他编辑承担,而他所要做的工作,就是从现在该部门做的以及原来他自己做的素材中调出能够做成数位的产品,通过这一方法来测试其数位编辑的能力。我们第一期培训了30多位编辑,到结训的时候,成绩合格者只剩一半。这一半合格者所编辑的产品,放到市场里,成绩合格的也只有一半。

在流程方面,我们做了几件事。一个是做原件图文库,所有的内容资料会先进入图文库,再转成产品。整个编辑流程的改造,能够做到纸本和数位产品同时出来。

城邦的电纸书产品有三个平台,一个是纸本的原版原型;一个是随身e册的平台,就是在pad、手机或笔记本上面的平台;还有一个跟盛大相类似的漫画原创的平台。城邦的产品结构从平台到翻页书,都是EP生产的概念,需要内容的再次运用。不同的载体对内容的要求是不同的。手机阅读是运用零碎的时间,所以它的内容必须短小轻薄,及时更新。PAD使用者可能有更多的阅读时间和需求,所以需要更多的数位汇流。互动和分享是这两个载体必须具备的。PC则需要更多资料的汇总以及社群的运营。

转型经验 篇7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在兴衰更替中发生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变化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科技创新在产业的转型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著。从20世纪世界产业发展的历史中可以看出,每一次重大的产业转型与发展均伴随着重大的科技革命。在产业转型与发展的过程中,往往是在经济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或主导性产业发展变化的过程。其中既包括对传统主导产业的改造升级,也包括新主导产业的形成发展,而主导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与科学技术进步则息息相关。历史上,主导产业的转换和发展经历了五个不同阶段:棉纺工业;钢铁工业及铁路修建;电力、汽车、化工及钢铁工业;汽车、石油、钢铁及消费品工业;信息技术产业[1]。上世纪70-90年代期间,许多国家的主导产业均发生了重大的改造与转型过程,其中既包括欧美等国家和地区汽车、石油、钢铁及消费品等老工业基地改造与转型,以及美国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主导“新经济”的形成与发展,也包括日韩等国家以技术主导的高技术制造业的改造与转型,以及印度信息技术和生物制药产业的形成与发展。许多研究表明,这些国家的此次产业转型与发展有着典型的创新驱动特征,而且期间政府的创新政策与措施也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如今,世界正在孕育着自信息通信技术之后的新一轮技术革命,而世界经济的发展也进入了新一轮的调整期。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下,如何利用科技创新驱动产业的转型与发展是我国的产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实际上,我国在产业转型和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许多问题,如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升级改造,中西部传统资源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东部地区传统加工制造业的转型与发展等,均可在上世纪70-90年代一些国家的重大产业转型与发展的过程中寻找到部分答案。为此,本文对上世纪70-90年代期间,世界主要国家产业转型的主要特点,以及这些国家政府利用创新政策驱动产业转型与发展的主要做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我国政府如何有效利用创新驱动产业的转型与发展进行了讨论。

2 主要国家创新驱动产业转型的特点

本文对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韩国和印度等几个主要国家在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期间发展的重大产业转型进行了分析。从分析中可以看出,在此期间这些国家的产业转型与发展主要具备以下几个主要特点:一是利用新技术使传统产业走出发展的瓶颈;二是利用科技创新发展新兴产业;三是创新成为产业转型与发展的主要推力;四是科学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2.1 传统产业的升级和改造

在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的产业转型过程中,欧美等发达国家均经历过痛苦的传统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与转型。在此过程中,这些国家并没有简单地放弃传统产业的发展,而是在淘汰部分进入产业衰退期,已无发展潜力的产业的同时,对于一些在国家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产业,尤其是传统的制造业,充分利用新技术对其进行改造,以优化产品的结构和品质,提高产业劳动生产率等。如日本长期重视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在其产业转型和发展的过程中,从未放弃过对制业技术创新的支持,从而造就了日本具有世界一流技术工艺水平的强大制造业。美国在70-90年代产业转型的过程中也大力投入于著名的“锈带”等传统制造业基地的技术改造与创新,有效地提高了美国传统制造业产品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逐步缓解了来自日欧的强大竞争压力,继续成为推动美国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

2.2 新产业的兴起

在上世纪70-90年代期间,发生了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新技术革命在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活力的同时,也培育和发展了以信息产业等为代表的新兴高技术产业。这些新兴的产业迅速成为一些国家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或是成为新国家主导性产业。这些新兴的主导性产业的形成,使一些国家总体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从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兴的主导产业的形成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产业转型,而是使整个经济发展的模式也发生了转变。美国的“新经济”和英国的“创意经济”便是典型的代表。既便是在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大力培育的信息产业和生物制药产业,韩国在世纪之交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等,也使这些国家的产业经济发展呈现出一种特殊的模式。

2.3 科技创新是最重要的驱动因素之一

产业转型本身就有多种涵义,影响产业转型的因素则更多。从已有的研究上看,有各种研究产业转型的视角,虽然对于科技创新到底发挥了多大的作用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但是由于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已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因此多数研究均把科技创新作为了产业转型的重要推力之一。上世纪70-90年代期间,在世界一些主要国家发生产业转型过程中,科技创新的作用要比以往更加显著。甚至可以认为,期间发生的产业转型正是新一轮技术革命在有效的产业技术政策作用下的直接结果。其中既有美国引领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等高技术领域而取得了新经济繁荣的成功经验,也有日本和法国等因科技创新战略失误而错失新一轮经济发展机遇的教训。

2.4 政府的作用日益显著

历史上看,由于美英等发达国家信奉市场经济体制,长期以来很少干预经济活动。因此,在这些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中,以及二战以前的产业转型过程中,政府对于产业的发展往往主要依靠市场的自主作用。但是二战以后,随着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日益加快,全球竞争日益激烈,加上上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使得政府不得不在产业发展上投入更多的力量。与此同时,全球竞争也不仅仅体现在产品和市场上,科技创新因素日益成为竞争的核心因素。伴随着二战结束后政府对科技活动日益深入的参与,国外许多政府也逐渐意识到,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政府应该也可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因此,无论是美国这样全面领先的国家,还是日韩等赶超型国家,在上世纪70-90年代期间均将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产业技术政策纳入到国家的政策体系之中,为期间产业的转型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制度基础,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手段,并发挥了实质性的作用。

3 国外政府在创新驱动的产业转型过程中的主要做法

上世纪70-90年代期间,许多国家政府有效地抓住了创新驱动产业转型与发展的上述特点,从创新投入、产业技术政策、产学研合作和支持中小企业创新等各个方面为产业的转型与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政策和制度保障。其主要做法包括:

3.1 坚持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为产业转型与发展积累充足的创新成果

创新促进产业转型与发展需要有充足的创新成果作保障,而创新成果的创造又离开对科技创新活动长期稳定的支持。创新成果既包括基础性原始创新成果,也包括战略性高技术开发成果和产业技术开发成果。因此,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也应覆盖到科技创新链的各个环节,这样才能对产业的转型与发展提供持续有效的支撑。从调研的国家上看,对于科技创新的投入,既有好的经验,也有一些值得重视的教训。如美国自二战结束以来长期坚持对科技创新的投入积累下了丰厚的创新成果。其中,对基础研究的支持为美国发展高技术产业积累了大量的原始创新成果储备,而巨额的军事及航天技术发展,雷达、固态电子及计算技术等开拓性的研究也成为了上世纪70年代以后高技术发展的技术之源。相反,日本却因投入结构不合理,过于关注技术开发而使基础研究投入不足,在完成了技术学习后,未能拥有足够的原始创新成果支持技术的总体超越并保持领先地位,从而错失了新一轮技术革命带来的发展机遇。另外,法国虽然对传统产业改造取得了成功,但却因法国政府对新科技革命的认识不足,也错失了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等新兴技术及相关产业在法国的发展机遇,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经济因缺乏新的增长点而欲振无力[3]。

3.2 系统地推进产业技术政策

在许多国家在创新驱动的深层次产业转型过程中,系统的产业技术政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这些以技术创新为主导的产业技术政策明确了技术创新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使得产业转型与发展有了明确的方向。另一方面,产业技术政策明确了政府在产业技术开发的上的职责,从投入、机制和政策导向上,均为产业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如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在上世纪70年代以来持续继推出了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产业技术政策,为这些国家的产业转型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障。尤其是美国里根和克林顿政府推出的一系列产业技术政策,在充分利用高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了升级和改造的同时,有效地激励了新兴产业的发展,为美国上世纪90年代新经济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3 充分利用产学研结合促进产业转型

创新各执行主体之间的合作是完善创新链路,是创新能够作用于产业转型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实现各创新主体的充分合作显然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从调研的主要国家中可以看出,产学研合作均成为其鼓励创新,驱动产业转型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如美国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支持产学研合作鼓励技术成果转移的法律法规,并充分依托大学推动产学研合作,形成了“硅谷”和“128公路”等著名的产业集群[5],有力地推动了美国上世纪80-90年代的产业转型和新经济的发展。日本在产业转型和发展的过程中,灵活的科技政策和产、官、学相结合的独具特色的技术创新联盟也是其成功的秘诀之一。

3.4 大力投资于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改造

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是许多国家在产业转型和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在此过程中,大力投次于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改造是各国政府的政策重点之一,而且大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在里根任期美国经济复苏期间,美国政府大量资金的投资重点不是放大扩大企业规模上,而是加快改造生产工艺和设备,实现生产的高度现代化。到了上世纪90年代,美国政府又推出一系制造业信息化的专项计划,使美国重新夺回了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在法国,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法国政府开始将利用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作为政策的重点,设立技术成果推广署和工业现代化基金,为洛林等地区提供现代化投资[5]。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到了上世纪90年代,法国的钢铁、冶金、造船、化工、汽车制造和纺织等传统产业均成功地实现了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转变。

3.5 重视中小企业在产业转型中的作用

从调研国家产业转型的经历中可以看出,中小企业是产业转型和发展过程中最具创新力的群体,各国政府也专门制定了许多鼓励中小企业创新的政策,一方面,为中小企业的创新创业提供了充足的财税和金融支持;另一方面,从立法等方方面面为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如在美国,里根上台之初,就在白宫召开专门的小企业会议,通过了一系列扶植小企业的立法,帮助解决小企业面临的问题。同时,联邦政府还设立专门的扶助项目和服务机构,如鼓励小企业技术进步的技术奖励项目、为小企业提供免费信息服务的电脑电话咨询台等,为小企业发展提供一切便利条件[6]。这些政策有力地促进了美国中小企业的发展,里根时间诞生的康柏电脑、戴尔和思科系统等企业均成为了20世纪下半叶著名的跨国企业。

4 对我国产业转型与发展的几点启示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首先,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产品出口的主要国际市场需求在日益减少,使我国东南沿海长期以出口为导向的加工制造产业面临着巨大的市场压力。这些传统的加工制造产业迫切需要提高创新能力,提高产品层次,拓宽产品市场。其次,以我国东北为代表的老工业基地由于创新乏力,发展日益难以为继,也迫切需要注入新的技术力量进行产业升级改造。另外,一些以传统资源为主要产业的中西部地区,在资源逐渐匮乏,环境压力日益增大的情况下,也迫切需要寻求新的产业支持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调研国家政府在创新促进产业转型过程中主要做法的分析,我们认为当前政府在依靠创新解决产业转型与发展问题时可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保持稳定的科技创新投入,为产业的转型和发展积累充足的创新成果。

虽然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经济条件会出现一定的困难,但从长远经济发展的角度上看,我国必需要保证稳定的科技创新投入。在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时候,才能够拥有必要的科技创新成果储备,以便为新的技术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科技创新投入上,我们应该同时兼顾包括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在内的整个创新链,以基础研究保障充足的原始性创新成果,以技术开发为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创新成果支撑。

其次,强化产业技术政策,使创新能够真正有效地作用于产业转型与发展。

我国于2002年发布了《国家产业技术政策》,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也提出要完善和调整国家产业技术政策。在目前经济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应重新对相关政策做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从政策的科学性上,我们应该做好一些基础性的战略研究工作,比如做好国家级技术预见和战略性高技术的选择工作,以更好地指导国家技术政策的支持方向。同时,从政策的系统性上,我们应该使产业技术政策能够覆盖到影响国家整体产业发展的各个领域上,使不同产业、不同层次的企业均能从国家的政策中受益。另外,可以借鉴美国克林顿政府的经验,丰富产业技术政策的形式,加强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使产业界能够真正理解并受益于国家的产业技术政策。

第三,区别对待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的产业转型需求。

我国产业发展并不平衡,各个地区不同产业的发展情况千差万别。因此,不能寄希望于一种“通用”的政策来促进产业的转型与发展。为此,应该有选择地利用创新来推动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的转型与发展。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应在现有振兴老工业基地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技术改造的力度,通过财政、税收等政策手段,为这些老工业基地技术能力的提升提供有效的支持。对于东南发达地区,应当有选择性地发展不同产业。在淘汰或转移一部分传统出口型加工制造企业的同时,加大对企业研发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政府项目和各种资助手段,有效地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时,可以针对有条件的地区大力发展一些新的创新产业,如创意产业和新能源产业等,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升级和转型。对于中西部一些资源型地区,应充分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大力支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方面的创新能力建设,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第四,切实鼓励产学研合作,为创新成果真正促进产业转型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我国一直重视产学研合作,对于产学研合作也提供许多有利的措施。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产学研合作仍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产、学、研之间仍存在着许多制度性障碍,产学研合作只有一些点的成功,而尚未形成面的合力。其中,学研间在合作的同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而学研与产业之间的合作,由于在知识产权、人才和收益分配等方面尚缺乏明确的界定,其合作的积极性仍有待提高。我们应充分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在体制机制建设,创新环境培育等方面,为产学研合作提供更加友好的条件,使产学研合作能够真正发挥出以创新促进产业发展的作用。

第五,重视依托中小企业创新促进产业转型与发展。

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鼓励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由于体制的原因,长期以来,我国支持产业创新的政策主要着力于国有大中型企业,而中小企业则获益很少。虽然在国家和地方层面均有一些专门针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政策,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的实质问题。尤其是近年来,中小企业发展的环境日益严峻,加上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中小企业面临着更大的生存压力。而且在当前国家的经济激励计划中,促进中小企业创新方面的措施也十分缺乏。因此,我们建议,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应充分重视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相关措施的制定与实施,在调整传统加工制造型中小企业的同时,应给予中小企业的创新创业充分的政策支持,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吸纳就业,促进产业转型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摘要:许多研究表明,科技创新已成为产业转型与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政府在创新驱动的产业转型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也日益显著。文章对上世纪70至90年代期间,世界一些主要国家发生的以信息通信技术革命为代表重大产业转型进行系统的调研。分析此次产业转型的一些基本特征,总结部分国家政府在创新驱动产业转型过程中的主要做法。最后,就我国政府如何应对当前面临的产业转型与发展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创新,产业转型,高技术,产业技术政策

参考文献

[1]魏占宇,王在为,杜欣红.美国经济“扩散效应”与产业结构理论[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6(2):29-30.

[2]王风岸.美国的“锈带复兴”[J].经营与管理,2005(4):52-53.

[3]再铸法兰西的辉煌法国政府积极建设创新型国家[N].科技日报.2006-10-30.

[4]李新春.高新技术创新网络--美国硅谷与128公路的比较[J].开放时代,2000(4):23-28.

[5]袁朱.英国、法国老工业区经济转型的主要对策及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2004(32):11-16,19.

转型经验 篇8

在大陆珠三角地区, 到处都可看见经营传统产业的台商的生命力!虽然, 当地台资中小企业遭遇许多挑战, 但他们不畏景气寒冬, 现正团结起来, 积极转型升级, 往自创品牌的大道迈进。从成衣、制鞋、皮具、家具、电器业到销售渠道, 都能看到他们的努力。

东莞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前任会长叶春荣、现任会长谢庆源两人, 不约而同地说:东莞台商虽不是其中人数最大、最闻名的, 但却最团结。

在东莞市东城区东宝路上, 多位台商共同集资3亿元港币, 创立的“大麦客 (T-mark) ”超市迄今开业已经周岁, 就是其合作的明证。

来到“大麦客”门口, 记者首先被右侧墙上贴着的20多个各式产品质量认证标章所吸引, CAS肉品、GMP食品、台湾健康食品、ST安全玩具、USDA0RGANIC、欧盟BIO……。

走进门内, 好似来到台湾的“好市多”超市, 一楼是生鲜食品区, 柜台摆满了美国进口牛肉、牛排、奶酪蛋糕、松露巧克力, 全部采用大包装, 物超所值。二楼则充满浓浓的台湾味, 因为整层楼的后半区清一色销售台湾的绿色食品, 包括奶粉、面条、饼干、沾酱、酱油、食用油、调味料等, 并且强调天然、无防腐剂、无化学添加物。

二楼的前半区则销售台商制造的各式日常生活用品, 多数采用自创的“T-mark”品牌商标, 但背后制造商的来头其实不小, 全是为国外知名品牌代工多年的台资企业。例如, 类似美国领先品牌的户外经典鞋款, 由同一家台资代工厂生产, 贴上“T-mark”商标后, 这里每双只卖300多元人民币;由台资著名行李箱代工厂生产的电脑拉杆箱, 打上“T-mark”品牌后, 售价也仅499元人民币。

台湾“好市多”第一任总经理、现为“大麦客”执行长的李春材说道:台商80%是中小企业, 自创品牌需要很多资源, 必须团结才行。“大麦客”协助台商转型不转行, 提供台商产品可以销售的渠道。

成衣业自创品牌

除了合作建立销售渠道外, 东莞台资成衣企业也在自创品牌。

来到东莞新世纪长盛广场, 人潮熙熙攘攘。随便走进一家店里, 感到处处惊喜。鹅黄灯光柔和照射下, 白色墙面、白色小置物盒, 加上白色欧式家具, 显得典雅大方。再仔细一看, 架上挂的竟是女性内衣、睡衣、紧身衣系列, 光是胸罩就有米色、棕色、黑色、红色、紫色、粉红、粉蓝、豹纹等数十种, 而且售价都在150至280元人民之间, 相当亲民。

这是在东莞设厂19年的健泰花边针织公司2009年投资创立的女性内衣自有品牌——“潘朵拉神秘恋人”, 结合时尚、高科技材质, 锁定大陆中产阶层女性。

潘朵拉的成名作是“会呼吸的内衣”。总经理王玉珠解释道:这种内衣材料是将竹炭纤维研磨成纳米竹炭粉末, 渗入原浆后, 再以特殊抽纱燃纺混纺技术制成。在2010年4月举办的东莞首届台博会上, 这款商品一炮而红, 不仅卖气旺盛, 更吸引众多销售商想要加盟。

接着, 该公司运用最新研发的高科技布料牛奶丝, 制成“潘朵拉”品牌睡衣, 因为触感细柔, 同样引起广大反响。健泰在成衣原料领域耕耘30多年, 技术雄厚是其最大优势。王玉珠进一步说明:从窗帘花边网布、蕾丝材料、内衣胸杯到新娘礼服, 健泰以前都做过, 方便研发新材料, 因此“潘朵拉”内衣90%都是自制。

不只“大麦客”、“潘朵拉”, 从制鞋、皮具、家俱到电器, 都可以看到珠三角台商自创的品牌。

制鞋业转型势在必行

去年台湾知名偶像剧《我可能不会爱你》中, 女主角脚下的“My Stock”品牌女鞋, 也是由东莞台商麦仕鞋业于2009年自创。麦仕发迹于台中, 成立于1989年, 之后在东莞设厂, 专门为ZARA、Mango等国际品牌大厂代工生产鞋类, 每年出口至少1000万双。

麦仕鞋业董事长陈淑珍谦虚地对记者说:“转型, 才刚开始, 还有许多需要努力的地方。”

“为什么台商纷纷选在近年转型升级?”

“首先, 没有退路了。”陈淑珍坦言, 如果再将工厂移到大陆西部或东南亚, 也只是搁置问题, 等到数年过后, 同样问题肯定会再次发生。同时, 也是为了分散风险。与其让客户欠钱, 不如把这笔钱拿来开店。陈淑珍说, 2008年金融海啸后, 下游外销客户受到波及, 付款期限延长, 约有数亿元人民币资金积压。

其二, 台商在大陆发展品牌, 早有不少成功例子, 也给不少台商信心。例如在大陆电风扇、电暖气销售量居第二的著名台资企业艾美特, 从1993年就开始自创品牌, 如今“吹”出了自己的一片天。亚洲最大床垫制造商运时通家具也是一例, 自从1983年取得美国蕾丝床垫 (Restonic) 亚太地区设计研发及行销总代理权之后, 现在已在大陆推出多个自创品牌。

当地政府全力支持, 辅导奖励

此外, 当地政府也很支持台资企业转型升级。2007年1月, 东莞市第12次党代会提出双转型策略, 从出口导向经济, 转向内外销并重, 并从加工制造朝向研发设计转变。台商产值约占东莞全部产值的1/3, 东莞地方政府自然重视。2009年, 在台协前任会长叶春荣大力争取下, 东莞市政府与东莞台协合作, 引进台湾专业辅导机构来到东莞, 协助台商转型。东莞市政府还推出台资企业诊断、辅导计划补助政策, 诊断费用为每家5万元人民币, 政府补助80%;辅导费用由当地政府补助50%, 最高金额为30万元人民币。

2010年4月, 东莞市政府和台北世贸中心联合主办的首届东莞台湾名品博览会, 更增添台商信心。“潘朵拉”就是一例。王玉珠透露:当时内部对于自家产品能否被外界接受仍很保守, 但没想到, 短短4天就创下很好的业绩。之后, 循此模式, 台博会到哪里展出, “潘朵拉”便跟着到哪里, 很快便打开在大陆各地的知名度。在2011年天津台博会上, 甚至有位当地居民一次便购买了20多件内衣, 还直呼真合算。

台商自创品牌, 初试啼声反应不俗, 其原因在于长期为知名品牌做代工, 早已练就一身本事, 实力自然不弱。

来自台中、隐身在深圳宝安区观澜镇松元工业区的乔泰皮件就是例子。目前全球所有著名网球拍和羽球拍握把的皮革, 几乎都是由乔泰代工生产, 其规模位居全球第一。这些无论是防水、吸水或贴合度高的握把皮带, 乔泰都有许多技术专利。例如, 乔泰曾研发过一种握把皮带, 侧面原先的防水层如果被磨除, 因为设有凹层, 使得弹性层外露, 可以增进与手部接触的摩擦系数, 提高其使用舒适感,

近年来, 从这个优势出发, 乔泰延伸发展出两个品牌, 其一是“极限体育 (X-TRM) ”用品, 产品包括羽球拍、羽球、运动鞋袜、运动衣裤、柄皮等;其二是“ENVY”宠物项圈、宠物衣服、宠物箱等。

自创品牌需要长期深入经营

虽有很多成功经验, 但不可否认, 自创品牌需要开发产品销售渠道, 并且长期深入经营, 挑战不小。东莞虎门亿得电器公司是目前大陆最大的家庭用熏香熔器生产商, 董事长萧铭任就曾有过一次失败经验。2006年9月, 萧铭任看好大陆华南地区对高端生活用品的消费力, 便在东莞虎门镇开设了一家“易居屋家居生活馆”, 引进销售许多国外知名品牌正品, 包括闻名于世的芬兰Iittala品牌玻璃工艺品、丹麦Bodum设计的实用咖啡茶具、世界首创五层复合金锅技术的瑞士Spring厨具、纺织印染技术工艺独步全球的意大利Bassetti寝具等。但好景不常, 因为产品全从国外引进, 货源无法及时供应, 也不易掌控销售渠道, 最终萧铭任赔掉上千万元人民币资金。

吸取过去教训, 2011年萧铭任卷土重来, 不再碰自己不熟悉的领域, 而是从亿得代工多年、掌握核心技术的熏香熔器出发, 自创“SERENE HOUSE”品牌, 提倡“平静的生活, 从改善空气开始”。产品锁定大陆中高端消费者, 逐步开发出超音波雾化香熏机和电子、藤枝、融蜡、精油香等熏器及精油等多样产品。

萧铭任认为, 熏香器看似简单, 但如何在加热过程, 不影响陶瓷的安全性, 是很大的考验。他找来过去创业期间合作过的丹麦人、Bodum创意总监卡尔·约根森 (Carson Jorgensen) 担任产品总设计师, 约根森曾与日本无印良品、美国星巴克、瑞典IKEA合作过, 实力很坚强。

在销售渠道拓展上, 萧铭任先从五星级饭店开始。目前, “SERENE HOUSE”产品已成功打入大陆许多知名饭店的SPA服务领域, 其在上海的分公司也在近期成立。

其实, 多数台商心理都清楚, 转型升级难度远比代工高。因为自创品牌不会一蹴而就, 必须长期深入经营。王玉珍坦言:早已做好最坏打算, 包括5年无法盈利甚至亏本的准备。找到合适的销售商加盟最重要。“潘朵拉”开店不求快, 一步一步来, 只求稳扎稳打, 目前只在东莞地区开设了4家直营店, 加上一家近期开业的武汉加盟店。

台商第二代接班领军品牌梦

在珠三角, 台商第二代接班做品牌已是一股趋势。例如乔泰皮件自创的两大品牌负责人并非乔泰董事长赵令模本人, 而是他的长子赵国量和四子赵国强。现年65岁的赵令模谦虚地说:“做品牌并非我的强项。事业总要交班, 早点交给四个儿子, 自己从旁协助, 会是较为稳健的做法。”

目前赵令模只管财务。他感慨地说:“自创品牌不是砸钱而已, 必须要有策略。”早期在台中发迹时, 赵令模做的就是为美国肯尼士 (KENNEX) 品牌代工生产网球拍和羽球拍的握把皮革, 看着肯尼士后来一步步发迹, 赵令模感触良多。如今, 赵令模的四个儿子全都留学回来, 见多识广, 外语能力也佳, 对于发展自创品牌很有想法。

从2007年起, 乔泰开始赞助台湾羽球重要赛事, 并提供选手相关羽球用具, 同时也赞助小学的羽球比赛, 好让台湾下一代从小就接触“X-TRM”这个品牌。

在产品设计上, 乔泰也找来业界知名人士张汉渊, 开发专业球拍, 并挖来曾在彪马 (PUMA) 、宝成鞋业工作过的沈沛成, 研发周边新品。

乔泰另一品牌“ENVY”则走“新潮”设计路线, 并从欧美市场开始做起, 打破许多人对于宠物项圈的刻板印象。赵国强说:“ENVY”的中文意思为羡慕、嫉妒, 代表一种在别处享受不到的体验。

转型经验 篇9

1 世界港口发展趋势

世界港口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发展时代:第一代港口的功能主要是货物集散和装卸运输;第二代港口增加了很多工商业活动, 如装卸等增值服务;第三代港口在第二代港口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全球货物贸易集散中心和综合物流中心。如今, 现代物流进入供应链管理时代, 世界港口表现出由“第三代港口”向“第四代港口”方向发展的趋势如表1所示。

总结其发展趋势, 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1 港口功能由单一的运输节点向生产力要素配置中心转变

在供应链管理时代, 港口成为供应链的枢纽节点, 不仅仅提供综合运输服务, 而且将逐渐变成现代产业主体、物流服务主体、商务中心和信息与通讯服务中心, 港口的资源聚集、配置、整合及综合服务功能越来越重要。港口通过与所处区域港口、货主企业、航运企业、物流企业等供应链上的成员建立广泛而深入的合作, 实现生产力要素利用最大化。

1.2 港口经济由港口独立发展向港城协同发展转变

随着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速, 港口经济成为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空间布局上港口与所在城市逐渐融为一体, 在经济发展上逐渐以港口为核心规划整个城市的产业布局和功能定位, “港口—物流—城市—产业”四位一体协同发展。

1.3 港口运营由粗放式向精益化、快捷化的服务管理模式转变

在提供高效率、快捷、低成本服务的同时, 为满足客户差异化、特性化服务要求, 第四代港口通过精简港口运营流程、建立协同组织结构、快速响应市场动态变化, 提供精细的作业和快捷服务以增强供应链的弹性和市场环境适应性。

1.4 港口生态向低碳绿色发展方向转变

港口的发展不可避免的会对生态环境产生或多或少的负面影响, 而第四代港口将保护生态环境、高效合理地利用港口资源作为港口发展的首要考虑因素, 将大量先进的绿色环保技术和生态技术广泛应用于港城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 实现港口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谐共赢。

1.5 港口技术进一步向大型化、深水化、专业化、集成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

随着船舶大型化的不断发展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全面迅猛发展, 第四代港口大型化、深水化、专业化的现代港口技术特征日益显著。同时, 港口技术进一步呈现出生产作业自动化、作业系统集成化、控制技术智能化、港口管理信息化、位移技术高效化的发展趋势。

2 国外先进港口的发展历程和经验

目前, 国外的一些先进港口, 已经依托各自的核心优势, 向第四代港口迈进, 在现代港口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 欧洲的鹿特丹、汉堡, 亚洲的新加坡、釜山是较典型的案例。其突出经验和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注重建设完善的集疏运网络

各港口以把海港建成国际交通枢纽、物流中心和贸易中心为目标, 非常重视港口集疏运系统基础设施和区域交通枢纽基础设施建设。

鹿特丹港拥有以高速公路网为主的高度发达的综合集疏运网络。以鹿特丹为中心, 高速公路网可进行国际汽车长途运输, 还有发达的海铁联运的集装箱列车以及以莱茵河和马斯河为主要通道的水上交通。

汉堡港是整个欧洲的国际航运中心, 火车、汽车和支线集装箱船都可在该码头快捷高效地进行运输。同时汉堡还是著名的国际空港城, 可提供遍及整个欧洲的航运服务。

抵达釜山港的货物可通过连接码头的铁路、公路运输网络运送至腹地, 服务高效运费相对低。另外, 釜山港还在积极寻找条件通过西伯利亚铁路把釜山港的集装箱货物直接运往东欧、北欧和西欧等地区。

2.2 注重信息化港口建设

货物运输的过程是信息不断更新的过程, 也是各大港口的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的过程。

荷兰鹿特丹港的装卸过程完全用电脑控制, 开发了可对船舶实施全程监控追踪并进行信息处理的IVC90信息跟踪系统、VOIR信息编辑系统和IRAS航运信息综合特种分析系统。

汉堡港的EDI中心, 充分利用了以互联网、卫星定位、大数据等技术为运输船舶提供服务。

PORTNET系统是新加坡全国范围内的航运电子商务系统, 连接整个航运界, 包括政府部门、海关贷款、港务集团、船公司在内的整个航运系统, 并逐步向其他港口延伸。新加坡港的信息服务中心TRADENET不仅为运输船舶提供服务还把国内国际贸易主管机构连接到一起, 实现了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

釜山港的IFID电子追踪系统可跟踪掌握集装箱的入港、装卸、储存等信息, PORT-MIS港湾运营信息系统, 可以接入个人终端, 船舶入港登记、交税、支付各项费用都可通过个人终端随时随地申请。信息化大大简化了韩国海关的通关程序。

2.3 采取了国际化经营战略

除大力完善集运疏网络, 重视信息化建设外, 各大港口还采取了国际化的经营战略, 以增强本港口在国际航运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新加坡港加强与世界各国港口、船运公司、跨国集团的合作, 参股或控股多个港口项目, 已与世界上200家船运公司和123个国家的600个港口建立密切联络, 极大地增强了新加坡港的竞争实力。

2.4 实行自由贸易港区政策

自由贸易区实施的保税仓储、加工、低税等政策对船公司吸引力很大, 港口不再仅仅是货物吞吐口岸, 而是货物聚集、加工、贸易的中心。

自由港区政策极大助推了鹿特丹港口及产业的发展。港口专门设立保税仓库供转口货物使用, 不收取关税, 仅收取仓储费用, 并且绝大部分货物都可以自由出入港口, 这给货运公司带来极大便利, 大大促进了过境贸易的发展, 也促进了港口自身的发展。

汉堡港的自由港区可以提供欧洲最自由的税务环境并且拥有100多万平方米的仓储堆栈, 从而吸引了很多工业企业开展加工、包装、分配等作业, 临港工业十分发达。

新加坡同包括美、日、加拿大等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地区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 境外货物、资金自由进出贸易港区, 大大方便了入港货物的流通, 同时也提升了新加坡港的国际竞争力。

2.5 着力发展航运服务业

金融、保险、海事规范、政策咨询、国际中转贸易运输、船舶租赁、船舶修理、码头仓储、内陆运输、报关代理等发达的港口服务业态可以为航运业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务, 是发达港口提升竞争力的必备之选。

汉堡港的临港服务业十分发达, 有1700多家货运公司, 服务遍及整个欧洲, 可提供仓储物流配送等多种服务。

新加坡不仅海运发达, 同时还是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 在临港服务业方面着力发展了物流、船舶、炼油等服务业。新加坡将港口物流列为国家重点产业之一大力发展, 为航运公司和周边国家等提供物流服务;依托发达的海运业务吸引船公司的集装箱管理和调配业务, 成为国际集装箱管理和租赁中心;依托40万吨级巨型旱船坞和两个30万吨级的旱船坞, 在为船舶提供维修服务的同时, 还提供国际船舶换装与修造一体化服务;依托新加坡作为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的炼油能力, 以相对低廉的价格为过往船舶加油。

3 青岛港加快转型升级发展对策措施

3.1 整合优化港口资源, 加快港区功能转型

优化调整功能布局, 统筹规划四大港区, 充分利用董家口港区陆域宽广、水域开阔等优势, 将董家口港打造成大宗散货运输基地、国家战略物资物流中心和中国港航区域金融中心;老港区面向高端服务业建设国际邮轮母港, 打造高端旅游服务业, 促进功能转型;前湾港区建设成为东北亚集装箱枢纽;黄岛油港区打造为油品、化工品的物流集散中心;四大港区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构提升港口的竞争实力。

3.2 奋力发展港口物流, 打造综合物流企业

以“第四代港口”为目标, 充分利用保税港区政策优势, 打造港口综合物流基地和国际集装箱中转中心, 发挥港口资源优势和配置功能, 发展现代化港口综合物流特别是特色冷链物流, 形成以储运为基础, 连接国内外市场和上、下游产业链, 建设集装卸、仓储、运输、加工、包装、分拨配送、贸易、金融、信息处理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物流中心。

3.3 大力推进强强联合, 积极实施国际化战略

依托主业, 发挥优势, 强调关联, 注重融合, 以吸引货源、技术、管理、资金为重点, 瞄准世界500强和国内50强, 与高端大物流商、大矿商、大货主、大加工商、大船公司、大商社开展全方位、高层次、宽领域的合资合作, 积极“引进来”。同时对航运、物流、钢厂、炼厂等港口上下游产业链关键环节实施战略参股、控股, 积极“走出去”。

3.4 带动融合临港产业, 加快产业结构转型

依托港口业强大的辐射功能和产业特征, 带动石油、化工、冶金、造船、能源、海工装备、贸易、金融业众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大力培植临港产业。

3.5 打造“智慧港口”, 深化自主创新

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 以信息化推动港口管理现代化, 以整合信息资源为抓手,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和信息技术在港航领域推广应用, 建设面向应用和服务的港航信息平台, 实现港区全面信息化, 打造具有竞争实力的第四代港口。

摘要:本文在分析世界港口发展趋势的基础上, 对国外先进港口发展经验进行总结分析, 提出青岛港加快转型升级发展的对策措施, 促进青岛港从“第三代港口”向“第四代港口”转型, 实现青岛港从世界大港向世界强港的转变。

关键词:港口,发展趋势,经验

参考文献

[1]吴鹏华.第4代港口新概念与国内港口发展战略[J].水运管理, 2007 (2) .

[2]王诺, 赵冰, 杨春霞.港口代际的本质特征及其演化规律[J].中国港湾建设, 2010 (4) .

[3]俞钢.借鉴国内外先进港口发展经验提升港口国际竞争力[J].宁波市交通局课题组, 2008 (12) .

[4]徐萍, 梁晓杰, 刘晓雷.欧洲港口发展现代物流的启示[J].综合运输, 2008 (3) .

转型经验 篇10

所谓资源型城市, 就是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和初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之所以冠以“资源型”, 就是因为资源开采和加工在该城市产业构成中居支柱性和主导性地位, 资源型产业的发展状况对该城市的兴衰有着决定性影响。该类城市往往产业结构单一, 对资源有着强烈的依赖, 城市经济状况对资源市场十分敏感, 资源价格的“风吹草动”都会让当地经济大起大落, 不仅如此, 资源的不可再生特性也决定了终有资源枯竭的一天。届时, 产业凋敝、职工下岗、社会保险问题突出、社会难以稳定等这些问题就像“达摩克利斯剑”一样悬在资源型城市头上。

1 阳城的经济结构现状 (参考2011-2013年阳城县统计年鉴)

阳城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 全县总面积1 968 km2, 总人口38万。2013年实现生产总值162.7亿元, 财政总收入32.8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9 014元, 综合实力位居山西省前列, 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 是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县。

1.1 从国内生产总值 (GDP) 指标看

从表1中可以看出, 采掘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比重高达49%, 2013年随着煤炭市场疲软, 采掘业比重跌至36.9%。

1.2 从工业总产值指标看

2013年, 全县工业总产值为216.4亿元, 其中采掘业产值为98.6亿元, 比重为45.6%;制造业产值为45.5亿元, 比重为21%;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产值为72.3亿元, 比重为33.4%。

1.3 从就业人口指标看

2013年末, 全县第二、第三产业单位和个体经营户从业人数为19.5万人, 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员为8.8万人, 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为10.7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采掘业和制造业, 分别占全部就业人员的19.1%和16.5%。

我们借鉴通用的资源型城市界定标准[1]:1) 采掘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在10%以上。2) 采掘业产值规模, 对县级而言应超过l亿元。3) 采掘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在5%以上。4) 采掘业从业人员规模, 对县级而言应超过l万人。可以看出, 阳城县的经济结构严重依赖于采掘业, 产业结构高度单一, 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

实际上, 采掘业在阳城主要是指煤炭产业, 它是阳城的传统支柱产业, 每年提供近50%的地区生产总值和近60%的财政收入, 为阳城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同时, 也带来了“困扰”和“麻烦”。煤炭的开采造成了水资源流失、生态破坏、采空区塌陷等地质灾害。最为重要的是, 持续多年高度单一的产业结构, 短期来说随时面临资源市场和价格的风险, 长期来说面临资源枯竭的危险。

近年煤炭价格大幅下跌, 市场出现疲软, 阳城煤炭企业普遍库存增加、利润下滑甚至亏损。加之当前国家信贷收紧, 煤炭行业债务过大、流资紧张的问题也显露出来, 煤炭行业步入了“寒冬腊月”。且可以预见, 随着国家能源结构的调整以及国际能源市场的变化, 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逐步降低, 煤炭市场的黄金期将宣告结束。受此影响, 阳城近年也陷入了财政和居民增收困难、速度放缓的困境。尽管资源尚未枯竭, 但是资源型城市面临的发展困境已初步显现, 经济转型对阳城来说, 已没有了“势在必行”的那份从容与淡定, 也不是“未雨绸缪”的先知先觉, 而是“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

2 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经验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是一个国际性问题, 国内外有许多成功的典范, 如德国鲁尔、法国洛林、美国匹兹堡等, 国内有辽宁阜新、甘肃白银、河南焦作等, 这些城市的转型由于所处的国情和历史阶段不同, 采取的方法也各有差异, 我们选取与阳城条件相似、转型方略相近的城市加以分析, 以期得到借鉴和启示。

2.1 德国鲁尔区

鲁尔区位于德国西部, 总面积4 434 km 2, 总人口540万, 煤炭储量652亿t, 是一个以煤炭开采为基础的工业基地, 其钢铁产量占全国70%, 煤炭产量占80%以上, 经济总量曾占到德国的1/3。

20世纪50年代后期, 随着世界煤炭产量的迅速增长、石油和天然气的广泛应用, 百年不衰的鲁尔区爆发了历时10年之久的煤业和钢铁危机, 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60年代鲁尔开始致力于经济转型, 时至今日, 基本实现了从传统煤钢工业基地向现代欧洲文化之都的转变, 为世界老工业区改造和矿区经济转型树立了典范。

主要做法:1)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鲁尔区由11个市和4个县组成, 分属不同行政区, 没有独立的行政机构。为此, 德国政府专门颁布法律, 成立了鲁尔煤管区开发协会, 作为该区最高规划机构, 并多次通过法律扩大其权力来主导鲁尔区的转型[2]。2) 制定总体规划。鲁尔区先后颁布了《发展纲要》、《行动计划》、《矿冶地区未来动议》等各项规划, 总体指导经济转型。3) 推进产业结构多样化。在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的同时, 积极培育石油化工、汽车工业、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 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创意文化。工业文化旅游是鲁尔实现经济转型的主要特色之一。4) 重视发展中小企业。目前, 中小企业已经取代大型企业成为鲁尔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力。5) 通过立法, 保障转型战略长期稳定实施。无论是机构的组建, 还是规划的制定, 都是通过法律形式予以确定, 从客观方面保证了转型按预定轨道稳定实施。

鲁尔区的转型取得了丰硕成果, 煤矿数量从140座减至7座, 煤矿工人从47万减至4万, 钢铁厂从26个减至4个, 从业人员从30万降至不足5万, 煤钢比重大幅下降。服务业和其他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已取代煤钢成为支柱产业。

2.2 河南焦作市

焦作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 总面积4 071 km 2, 总人口365万。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1 576亿元, 财政收入161亿元。焦作一百多年前就是一个矿区小镇。建国后, 煤炭工业发展迅速, 成为全国著名“煤城”之一。鼎盛时期, 有资源型企业1 233家, 从业人员9万人, 年产矿2 110万t, 资源型企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的90%以上。上世纪90年代, 随着开采难度加大、开采成本升高、价格下跌, 煤炭企业出现开工不足、效益下滑、严重亏损的经营困难,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居民收入都大幅下滑, 经济陷入困境。

1999年, 焦作市政府提出了产业转型的战略, 开始转型探索。2008年5月, 焦作市被国家发改委正式列为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特别是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成为焦作成功转型的经典案例, 被誉为“焦作现象”。2004年9月, “焦作现象”国际研讨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2006年2月, 世界旅游评估中心授予焦作“世界杰出旅游服务品牌”, 成为国内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

主要经验:1) 政府主导。从转型战略的制定到转型方略的实施, 从旅游产业的开发到宣传营销, 都采取的是政府主导模式。2) 科学的规划指导。聘请专家编制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和各产业专项规划, 把焦作定位为新型工业城市、知名旅游城市和山水园林城市, 战略定位科学准确, 对转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3) 政策的连贯性和积极执行。焦作旅游业的腾飞与其一贯的政策支持和“高调”执行密不可分。在政策上保证旅游业的优先发展权, 在资金上加以连贯的扶持。4) 专业综合的市场营销。提高媒体报道的城市曝光率、打造国际知名度、提高城市美誉度、开展直达目标市场的营销活动等, 成功的打造了旅游品牌和城市品牌。

2012年, 焦作市共接待游客2 869万人次, 旅游综合收入突破200亿元, 占GDP比重由1999年的不足1%上升至12.7%, 旅游从业人数由1999年的不足3 000人发展到直接从业人数5万、间接从业人数23万。2011、2012两年入境游年均增长率达到42.5%, 旅游外汇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51.2%, 实现了从“煤城”到“优秀旅游城市”的成功转型。

3 对阳城经济转型的启示

第一, 必须以政府为主导。转型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战略层面的引导、基础设施的建设, 到产业项目的扶持、指导, 再到制度与政策的变革, 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

第二, 发展战略需重大调整。阳城目前的产业发展方向仍然是继续扩张煤炭和电力, 主张发展现代煤化工。然而, 由于资源和环境的约束, 以及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 综合考虑阳城的立地条件, 发展现代煤化工的产业构想应该放弃, 稳定煤炭, 适度扩张电力, 加快发展以旅游和贸易为主的第三产业应该是主要方向。

第三, 旅游产业该浓墨重彩地大书特写。经多位权威专家考证, 阳城的旅游资源品位极高、潜在价值极大。沁河明清古堡群和中国数量最多的汤帝庙群堪与开平碉楼、福建土楼、徽州古村落相媲美, 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又极具特色, 以蟒河和析城山为代表的自然山水风光秀美独特, 八福客栈和艾伟德更是在信仰基督教的西方世界享有盛誉。旅游业以其关联度高、带动性强、乘数效应大的优势成为众多转型地区的首选。

第四, 应同时注重招商引资和中小企业发展。招商引资一直以来是许多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战略模式, 特别是对大中型企业的招引, 也确实发挥了对地区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作用。在税费优惠和土地价格上的让渡, 让众多中小企业垂涎不已。中小企业经营灵活、积极性高、对市场经济适应性强, 理应成为参与转型的强大力量。

第五, 长期稳定实施转型战略。转型战略和规划一经确定, 就要保证它的连续、稳定和坚决执行, 不能以领导人的更迭而发生方向性改变。只有稳定和连贯的政策才能支持和培树企业、投资者和市场的信心。

4 结语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 是一个世界性课题, 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 既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 也没有现成的国内经验可循, 需要依国情、市情据实探索, 考验的正是执政者的智慧和毅力。阳城的经济转型虽然任重道远, 但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高天明, 刘粤湘, 丁博.资源型城市界定主要指标和取值研究[A].中国矿业, 2010, 19 (2) :29-32.

转型经验 篇11

[关键词]高等教育 应用技术大学 办学特色 校企合作 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8-0009-02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密切结合区域产业特色,符合社会和产业需求,人才培养质量优秀,在培养高层次的应用人才方面树立了典范。其注重应用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在推动科研创新,促进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与企业的良性互动中实现了双赢,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成功的办学经验对我国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提供了借鉴。

一、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地位与作用

德国的高等教育由综合大学、应用技术大学和职业学院等教育机构组成。综合性大学主要培养能够从事科学研究以及其他科学性职业的学术型人才。应用技术大学培养在掌握科学知识与方法的基础上,能够胜任相关行业工作岗位要求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职业学院培养兼具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的实践性、技能型人才。综合大学和应用技术大学是德国高等教育机构的主体,应用技术大学约占德国高等教育机构的三分之二。应用技术大学为全德国工商界培养了三分之二的工程师和二分之一的工业经济师,为德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支撑。

二、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特色与经验

(一)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分散在德国的各个州,隶属于联邦州,主要由州政府管理和资助,有着鲜明的区域特征,针对区域产业结构和社会需求设置专业。布朗施维格/沃芬比特尔应用科学大学的一个校区地处德国大众汽车公司总部沃尔夫斯堡,该校在这里专门设立了车辆技术学院,重点培养该地区需要的车辆制造行业的工程师。莱茵美茵应用科学大学利用地处德国著名的葡萄种植区,开设了全国唯一的葡萄种植和国际葡萄经济专业。

依托当地优势产业发展特色专业。不莱梅应用技术大学就充分利用了港口城市的特色和近邻空中客车生产基地的优势,大力发展航空科技、船舶制造、航海技术等特色专业。

专业的设置与调整紧随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变化。德国莱茵河流域的传统工业区——鲁尔区,在20世纪70~80年代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中,以煤炭、钢铁为核心的粗放型产业,逐渐被由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引领的资源节约型产业代替。多特蒙德所在的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企业超过了11万家,各类电信公司达380多家。为了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多特蒙德应用技术大学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断设置新专业、调整专业结构,目前已经形成了以电子信息、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为核心的专业群。

(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采用了理论学习与实践实习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十分重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并注重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主要由理论课程、项目实践、企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组成。理论课程一般是理论性较强的公共性课程,采用课堂传授的方式进行。项目实践是从第2学期开始增加的课程类型。项目实践课程不是项目化课程,它不归属于任何其他课程,而是一些来自于企业的小型研究和技术应用课题。项目实践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学校的实验仪器、生产设备或其他教学条件完成一定的具有实际价值的产品或服务。项目实践课程在学生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后开展。企业实习要求学生进入企业或其他工作单位,参与实际工作,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获得一定的职业尝试。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运用科学的组织管理方法独立开展工作。毕业设计选题通常就是企业中的一项具体工作或一个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是否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是评定毕业设计和论文的重要标准。

(三)校企合作共育人才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实践性和应用性导向人才培养理念,决定了校企合作成为人才培养途径的必然选择,也是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条件保障。首先,两个学期的企业实习,企业要为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实习岗位,与学生签订合同,并与学校合作进行实习的组织与管理工作。学生项目实践和毕业设计的课题基本上都来自企业的实际技术项目。其次,学生的毕业设计一般要求学生在企业进行,教师和企业指导人员共同指导学生。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专职教授比例约为40%,兼职教授比例约为60%。兼职教授主要是来自各企业的专业技术工程师、研发人员和管理人员。在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教授对专业如何设置等重大问题有较大的建议权,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有决定权。通过兼职教授,企业参与了学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课程建设与课程教学等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四)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科研工作主要是应用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通常与企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很多企业为应用技术大学提供研究经费,提出生产实践和企业技术研发中的相关问题作为科研项目。应用技术大学则利用技术与人力资源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和科研平台,帮助企业解决技术升级问题,缩短科研成果转化周期。

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与宝马公司合作研发车内通信系统,与日产公司合作研发电动车的运行系统。亚琛应用技术大学在一种新型火花塞的研发过程中与多家知名企业进行合作,贝鲁公司提供了购买关键设备所需资金并购买了火花塞专利,在工艺上与英飞凌、西门子等知名企业进行合作。通过项目研究,学校建立了由地方政府、企业、组织和国内外高等教育机构组成的发展网络,形成了长期稳定的发展合作伙伴关系。通过项目、教学和人才培养相融合,培养了具有创新能力的国际化人才。

三、对我国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借鉴与启示

(一)产教融合、特色发展,树立科学的办学理念

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肩负着为社会发展提供合格的应用技术专门人才的重任。应用型技术类高校要面向和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建设需要,服务产业发展,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要发挥技术积累作用,积极开展应用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促进行业企业技术进步;要对接支柱产业,优化专业结构,以应用、特色、品牌为导向建设优势专业,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建设需要和学校自身条件,理、工、经、管、文、艺等多学科专业协调发展。

(二)对接产业,建立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通过参加职业教育集团,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创建产业园、建设技术研究中心、共建二级学院、校企合作工作站、校外实习基地和教师工作室等,搭建校企合作平台。通过共同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制定与评价、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等,使学院与企业在共建基地、共同育人、共同开发、共同服务、共同管理等方面形成紧密的多方合作机制,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三)应用导向,加强实践教学改革

以“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技术应用、遵循教育规律、培养职业能力”的思路改革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项目实践课程,把企业中要解决的实际生产技术问题以研究项目的形式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环节。生产实习要变成顶岗实习,让学生在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现实的工作岗位上工作,并要撰写顶岗实习报告,生产实习的时间增加到半年以上。毕业设计课题要来自于企业,是企业真正需要通过研究和开发才能解决的问题。毕业设计的研究成果要对企业的实际生产有用。毕业设计一般应该在企业进行,最好是在企业的研究开发机构进行顶岗。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实践教学课时,以保证实践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实施。

(四)专兼结合,建设专业教学团队

聘请行业领军人物作为专业带头人,实行专业“双带头人”制度,即一个企业专业带头人和一个学校专业带头人,满足共同指导学生进行生产实习、项目实践和毕业设计的需要。对学校骨干教师,要增加其企业实践经历并提高其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能力,最好做到骨干教师每年有1-2个月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每人都有一个和企业合作开展的研究项目。

(五)创新技术研究,提升服务产业发展能力

重视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队伍的建设,以产业园、技术研究中心为依托,形成研发团队。学校与企业合作兴办科技产业企业,形成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机制。建立技术转移转让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大应用技术研究力度,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的研发项目,鼓励教师承担企业的研究课题,帮助和支持科研成果的生产转化,提升学校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孙进.德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分类与办学定位[J].中国高教研究,2013(1):61-67.

[2] 姜大源.德国教育体系的基本情况[J].职教论坛,2005(3):62-64.

[3] 董立平.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与建设应用技术大学[J].教育研究,2014(8):67-74.

转型经验 篇12

现有研究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人力资本、技术能力等因素的创新效应,但未能建立统一的国家创新转型模型,且对长期效应关注不够。为系统分析人力资本、技术进步和创新政策对国家自主创新强度的长期效应,本文拟选取日本1965—2009年的经验数据进行实证研究。选取日本作为研究样本主要有两点理由,一是日本与我国在人种、地缘、历史、文化和发展轨迹方面高度相似,其发展经验对我国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 二是日本的相关数据齐全且易于获取,有助于保障实证分析结论的准确性。本文的后续部分为: 研究假设与分析框架; 变量选择与分析方法; 模型拟合过程与结果; 结论与启示。

1 研究假设与分析框架

本文拟从目标、动力和政策3个层次来构建国家创新转型条件分析框架。其中,自主创新作为分析框架的目标层,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作为分析框架的动力层,将教育促进政策和研发促进政策作为分析框架的政策层。

动力层对目标层的作用关系。人力资本是驱动技术创新的第一决定因素。其一,技术创新依赖于人类所特有的抽象思维能力,是只有人类才具备的高智力活动。人不仅可以获取各种知识和技能,还能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创造新的知识,从而使技术创新成为一项永无止境的人类活动; 其二,全社会的人力资本水平决定了社会的整体创新能力。社会群体内部各成员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的总和反映了整个社会的知识能力水平,进而决定了全社会创新能力的高低。基于此,我们提出假设1。

H1: 人力资本的有效积累对国家自主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另一方面,技术创新需要一定的技术基础。一个国家只有在具备一定的技术进步水平下,才具备自主创新的能力,技术进步水平越高,技术创新能力越强,越容易实现技术创新。从技术创新的过程来看,技术进步水平支持着创新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成为技术创新的内在基础。此外,技术进步的不断积累会促进国家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最终实现国家由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的转型。因此本文提出假设2。

H2: 技术进步对国家自主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政策层对动力层的支撑关系。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4]指出在所有的投资中,对人的投资最具有价值,他认为教育可以开发人的智力,进而提高劳动者的能力。舒尔茨开展了对美国1929—1957年间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定量研究,发现人力资本投资与其 他投资相 比,具有更高 的投资回报[5]。人力资本的教育投资可以为社会培养出具有一定熟练程度的人力资本,同时使社会现有人力资本和后备人力资本的知识和技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6]。本文考虑全社会教育投入对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并提出假设3。

H3: 教育投入政策对国家人力资本的积累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Arrow[7]提出,一个国家在t时点的技术水平与该国在此之前的整体投资积累额有关。范黎波等[8]提出技术进步源于教育投入、R&D投入等内容,而R&D投入的数量和使用效果直接影响到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刘和东等[9]发现研发投入强度与自主创新能力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卢馨[10]以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探讨企业R&D投入对自主创新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研发投入与企业自主创新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本文考虑全社会研发投入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并提出假设4。

H4: 研发投入政策对国家技术进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基于上述四条研究假设,构建人力资本、技术进步及其支撑政策的自主创新效应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

2 变量选择与分析方法

2. 1 自主创新指标

本文拟采用本国国民人均发明专利的国内授权量作为一国自主创新强度的综合测度。拟选取一个国家的初中毕业生升学率、高中毕业生升学率、大学生在校人数占总人口比重、R&D人员占总人口比重,作为衡量一国人力资本的基本指标。考虑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我们将采用四项指标的第一主成分作为衡量人力资本水平( HC) 的综合指标。本文拟采用劳均GDP指标( 即一国GDP总量除以其劳动力总量) 来测量技术进步水平。考虑与人力资本指标的关系,同时消除人口规模的影响,拟选取人均中、高等教育支出作为教育投入政策的量化指标。一般用全社会的R&D经费来衡量研发投入政策的强度,拟选取人均R&D经费投入作为衡量研发投入政策的量化指标。

2. 2 数据来源

我们从日本统计年鉴《Historical Statistics of Japan》、《Japan Statistical Yearbook 2010》、《Japan Statistical Yearbook 2011》和《Japan Statistical Yearbook2012》中获取日本本国国民发明专利的国内授权量、人口总数、R&D人员数、大学生在校人数、初中毕业生升学率、高中毕业生升学率; 并结合世界银行的数据,获取日本国内生产总值( GDP) 、GDP平减指数、就业人口数、R&D经费投入、教育支出和消费者价格指数。上述数据除教育支出为1965—2003年共39年的年度时间序列数据外,其余数据皆为1965—2009年共45年的年度时间序列数据。

2. 3 分析方法

本文拟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对于时间序列数据,两个经济变量X、Y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被定义为: 若在包含了变量X、Y过去信息的条件下,对变量Y的预测效果要优于只单独由Y的过去信息对Y进行的预测效果,即变量X有助于解释变量Y的将来变化,则认为变量X是引致变量Y的格兰杰原因。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要求被检验的两个时间序列变量都是平稳的,否则就可能出现虚假回归;但对于两个非平稳时间序列,如果它们是同阶单整序列且存在协整关系,也是可以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据此,本文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步骤设计如图2所示。

3 模型拟合过程与结果

3. 1 平稳性检验

首先对测度变量的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即单位根检验。为了方便对比,我们将日本1965 ~2009年的人均发明专利的国内授权量( Y) 、人力资本综合指标( HC) 、社会劳动生产率( LP) 、人均教育支出( ESP) 、人均R&D经费投入( RDE) 的水平序列、一阶差分序列和对数序列,代入Eviews软件作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1人均发明专利的国内授权量( Y) 、人力资本综合指标( HC) 、社会劳动生产率( LP) 以及人均R&D经费投入( RDE) 四个变量的水平序列属于非平稳序列,其一阶差分序列达到平稳,均属于一阶单整序列; 25个变量的对数序列均属于平稳序列。

注:***、**、*分 别 表 示 统 计 显 著 性 水 平 为 1% 、5% 、10% 。

3. 2 协整检验

对于两个同阶单整非平稳序列,如果两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则可以对其水平序列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据此,对人均发明专利的国内授权量( Y) 、人力资本综合指标( HC) 、社会劳动生产率( LP) 以及人均R&D经费投入( RDE) 等四个一阶单整非平稳序列按照研究假设进行协整检验,检验结果见表2。

注:**表示统计显著性水平为 5% 。

从表2可知,人均发明专利的国内授权量Y和人力资本综合指标HC、人均发明专利的国内授权量Y和社会劳动生产率LP、社会劳动生产率LP和人均R&D经费投入RDE在5% 的显著性水平下分别存在协整关系。

3. 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从前面的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结果可知: 1水平序列Y和HC、水平序列Y和LP、水平序列LP和RDE是分别存在协整关系的同阶单整序列,可以采用原水平序列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2对数序列LY、LHC、LLP、LESP与LRDE均为平稳性序列,可直接采用对数序列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 1水平序列Y与HC之间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且HC是Y的Granger因,因果效应从滞后1期一直延续到滞后7期; 对数序列LY与LHC之间也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且LHC是LY的Granger因,因果效应从滞后1期一直延续到滞后7期( 滞后3期和滞后6期除外) 。检验结果显示,人力资本是自主创新强度的Granger因,且这种因果效应表现为长期性。

2水平序列Y与LP、对数序列LY与LLP之间均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且LP是Y的Granger因,LLP是LY的Granger因,因果效应从滞后1期延续至滞后2期。检验结果表示: 社会劳动生产率是自主创新强度的Granger因,且这种因果效应表现为长期性。

3对数序列LESP与LHC之间均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且LESP是LHC的Granger因,因果效应从滞后4期一直持续到滞后7期。检验结果表示:人均教育支出是人力资本的Granger因,且这种相互因果效应表现为长期性。

备注:*、**分别表示统计显著性水平为 10% 、5% ; 星号左边的数字为显著性概率。

4水平序列RDE与LP之间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且RDE是LP的Granger因,因果效应从滞后3期一直持续至滞后9期( 滞后5期除外) ; 对数序列LRDE与LLP之间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且LRDE是LLP的Granger因,因果效应从滞后3期持续至滞后7期。检验结果表示,人均R&D经费投入是社会劳动生产率的Granger因,且这种相互因果效应表现为长期性。

3. 4 因果关系的长期效应估计

将表3中的七个格兰杰因果关系模型展开为式( 1) 至式( 7) ,代入变量数据至Eviews作回归分析,按照式( 8) 和式( 9) 计算因果关系的长期效应。计算结果见表4。

其中,LRP为自变量对因变量的长期倾向,它反映了自变量对因变量的长期影响效应( 在对数模型中又称长期弹性) ; αni、λni分别为水平模型和对数模型的Granger因估计系数; K为滞后阶数。

从表4可以看出,1水平序列HC对Y从滞后1期到滞后7期存在显著正向影响; 对数序列LHC对LY从滞后1期到滞后7期( 滞后3期和滞后6期除外) 也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由此可以认为,人力资本对自主创新强度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即自主创新强度会随着人力资本的积累而增加,也就是说,人力资本的有效积累能够促进自主创新强度的提升,从而促进国家的创新转型,假设H1成立。

2水平序列LP对Y、对数序列LLP对LY从滞后1期至滞后2期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由此可认为,社会劳动生产率对自主创新强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即自主创新强度会随着社会生产率的提高而增加,也就是说,技术进步能够促进自主创新强度的提升,从而促进 国家的创 新转型,假设H2成立。

3对数序列LESP对LHC从滞后4期到滞后7期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由此可认为,人均教育支出对人力资本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即人力资本会随着人均教育支出的增加而不断累积,也就是说,教育投入政策能够促进人力资本的有效积累,假设H3成立。

备注:*、**分别表示统计显著性水平为 10% 、5% ; 星号左边的数字为长期弹性或长期效应。

4水平序列RDE对LP从滞后3期至滞后9期( 滞后5期除外) 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 对数序列LRDE对LLP从滞后3期至滞后7期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由此可认为,人均R&D经费投入与社会生产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即社会生产率会随着人均R&D经费投入的增加而提高,也就是说,研发经费投入政策能够促进国家的技术进步,假设H4成立。

综合上述研究,自主创新、人力资本、技术进步、教育投入政策以及研发政策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

4 结论与启示

4. 1 研究结论

本文基于日本1965—2009年间的创新转型数据,对教育政策、研发政策、人力资本、技术进步与自主创新强度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作检验,结论如下。

第一,人力资本是自主创新的单向Granger因,这种因果效应的持续时间达到七年,且一至七年的长期倾向为正,即人力资本对自主创新具有显著的长期正向影响。由此认为,人力资本是促进国家自主创新的长期驱动力量。

第二,技术进步是自主创新的单向Granger因,这种因果效应持续时间为2年,且长期倾向为正,即技术进步对自主创新具有显著的长期正向影响。由此认为,技术进步是促进国家自主创新的长期驱动力量。

第三,教育投入政策是人力资本的单向Granger因,这种因果效应的持续时间达到7年,且长期倾向为正,即教育投入政策对人力资本具有显著的长期正向影响。由此认为,教育投入政策对人力资本的有效积累具有长期的支撑作用。

第四,研发投入政策是技术进步的单向Granger因,这种因果效应的持续时间达到7年,且长期倾向为正,即研发投入政策对技术进步具有显著的长期正向影响。由此认为,研发投入政策对技术的持续进步具有长期的支撑作用。

4. 2 政策启示

1一个国家要完成创新转型,需积累足够的人力资本,并将技术进步水平提升至足够的程度。首先,从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的分析结果来看,国家创新转型是一国人力资本长期积累的结果,同时也是其技术水平提升至一定程度的结果。其次,比较中、日两国人力资本积累水平,2009年,日本初中升高中比例已达到98% ,而我国还不到65% ,这说明我国尚需大力提高人力资本的积累。其三,比较中、日两国的技术进步水平,2009年,日本的劳动生产率大约是我国的20倍,这说明我国尚需大幅度提升技术进步水平。

2加大人力资本和研发活动的投入力度,是快速积累人力资本和促进技术进步的有效手段。首先,从创新政策的支撑效应来看,教育和研发投入对国家的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水平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从而间接地促进国家创新转型。其二,比较中、日两国教育投入强度,2003年,日本人均教育支出是我国的27倍,这说明我国尚需大力提升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其三,比较中、日两国研发投入强度,2008年日本的研发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为3. 45% ,而我国仅1. 45% ,这说明我国尚需加大对研发的投入力度。

摘要:从人力资本、技术进步和政策环境的视角,构建了国家创新转型的长期影响模型。选取日本1965—200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显示:人力资本、技术进步对国家自主创新强度具有显著的长期正向影响,且人力资本的影响时间更长;积极的教育政策对人力资本积累具有显著的长期正向影响;积极的研发政策对技术进步幅度具有显著的长期正向影响。研究结果暗示,可以通过合理的、长期的人才技术政策来促进国家的持续创新转型。

上一篇:传统产业的升级之谜下一篇:虚拟激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