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策略

2024-12-14

赏析策略(共9篇)

赏析策略 篇1

什么是策略?说得通俗一点, 所谓策略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但策略又不完全等同于方法, 策略是介于方法和思想之间的一种过渡状态, 策略是方法的灵魂, 是对方法本质的认识。特级教师徐斌执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徐老师不是为学策略而教策略, 而是通过问题引领和巧妙设问, 让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愤悱”状态, 从心灵深处感到画图是一种需要, 有图真好!现摘录其中的教学片段, 与教师们共赏。

【片段一】“我知道了增加的面积在哪儿——有图真好”

师:梅山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花圃, 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 花圃的长增加3米, 这样面积就增加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师:花圃的面积为什么会增加?

生:因为花圃的长增加了。

师:长增加了, 面积就增加了。我怎么没看出来?你有什么办法?

生:画图。

师:长增加3米怎么画? (学生尝试画图)

师 (指图1) :他画对了吗?

生:不对!不对!长方形有两条长。

师 (指图2) :现在面积增加了吗?

生:没有, 它没有围成一个长方形。

师:你的眼睛真亮!怎么办?

生:把增加的两条长连起来。

师:现在你能找到增加的面积吗?

生:能!增加了一个小长方形, 宽3米, 面积18平方米 (如图3) 。

师:画图后, 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长增加, 面积也相应增加, 但宽没有变。

生:增加部分长方形的长等于原来花圃的宽。

师:你会解答吗?

生:18÷3×8=6×8=48 (平方米) 。

师:如果长减少3米, 怎样画?用手比划一下。 (往里画) 如果宽增加3米, 怎样画?用手比划一下。 (往外画)

师:刚才我们怎么想到画图的呢?

生:不画图, 找不到增加的面积在哪儿。

生:画图之后, 可以看出长增加, 但宽没有变。

生:有图真好!题目一下子变得简单了。

【赏析】

“花圃的长增加3米, 这样面积就增加18平方米。”为什么长增加面积就增加?增加的面积又在哪里?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理解的, 画图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要。初次画图, 重点指导“长增加3米”, 三次画图, 展示的是学生“原生态”的思维过程, 从学习体验者的角度把探究新知的过程充分暴露出来, 在思维的碰撞中完善画图。如果长减少怎样画?宽增加又怎样画?学生在比比画画的过程中再次感受画图的方法。

【片段二】“长和宽都不知道照样求面积——有图真好”

师:下图是李镇小学的一块长方形试验田。如果这块试验田的长增加6米, 面积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宽增加4米, 面积也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你知道原来试验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吗?

师:这道题没告诉我们长, 也没告诉我们宽, 你能算吗?

生:可以先画图。

师:你能把它画出来吗?先用手比划一下, 再说给同桌听一听。

生:根据“长增加6米, 面积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可以求出原长方形的宽 (如图1) , 列式:48÷6=8 (米) 。

生:根据“宽增加4米, 面积也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可以求出原长方形的长 (如图2) 。列式:48÷4=12 (米) 。

生:再用长乘宽求出原长方形的面积:8×12=96 (平方米) 。

师:表面看, 这道题似乎无法求解, 但通过画图, 可以清晰地看出长或宽增加与面积增加之间的关系, 从而分别求出原来长方形的长和宽。

师:这道题与例题在画图时有什么不同?

生:例题告诉了我们长, 而这一题长和宽都没有直接告诉我们。

师:通过画图, 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画图让我们看到增加的面积与原长方形的关系。

生:画图让我们看到文字里看不到的关系。

生:画图让我们找到原长方形的长和宽, 有图真好!

【赏析】

“长和宽都不知道, 怎么求面积?”不画图, 不要说孩子, 就是成人也不一定个个都能算得出。画图, 其实质是将相对抽象的思考对象“图形化”, 尽量把问题、计算、证明等数学过程变得直观。课堂上, 教师没有把图画好展示给学生, 也没有直接告诉他们怎样画, 而是启发学生:“先用手比划一下, 再说给同桌听一听。”这一画, 不但长有了, 宽也有了。画图让学生看到了复杂变量之间的联系, 厘清了复杂变量之间的关系, 同时也看到了文字里看不到的数量关系, 有图真好!

【片段三】“长和宽都增加, 你算对了吗——有图真好”

师:张庄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操场, 长50米, 宽40米。扩建校园时, 操场的长和宽各增加了8米。操场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师:操场的长和宽都增加了, 你有什么想法?

生:我们可以在头脑里先画图, 再分步计算。

师:你会算吗?试一试。

生:长增加8米, 面积增加:40×8=320 (平方米) 。

生:宽增加8米, 面积增加:50×8=400 (平方米) 。

师:那么, 长和宽各增加8米, 面积增加多少呢?

生:面积增加720平方米, 320+400=720 (平方米) 。

师:你的答案跟老师当初的想法一样, 对吗?

师:请把头脑里的图在纸上画出来, 再想一想, 增加的面积是720平方米吗 (如图1) ?

生:不对!还有右下面的“角”没有算进去。

师:他说的那个“角”是什么图形?面积是多少?

生:是正方形, 面积是8×8=64 (平方米) (如图2) 。

师:那么增加的面积应该是多少?

生:应该是720+64=784 (平方米) 。

师:仔细观察, 你还有其他的算法吗?

生: (50+8) × (40+8) -50×40。

生: (50+8) ×8+40×8。

生: (40+8) ×8+50×8。

【赏析】

“长和宽各增加8米, 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不画图, 在想象中, 这道题也许很简单,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当学生在纸上画图之后, 很快发现“长方形少了一块”。为什么会少一块?因为想象在头脑中建立的瞬时联系是临时的、不牢固的, 尤其对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画图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 它把学生头脑中建立的瞬时联系及时“物化”, 让学生看得见, 并通过对比充分感受画图的价值。华罗庚先生说:“数无形时不直观, 形无数时难入微。”在图的引领下, 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 又想出了多种不同的方法, 真正是画图“有痕”, 思想“无痕”!

【片段四】“长增加宽减少, 你猜对了吗——有图真好”

师:张庄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操场, 长50米, 宽40米。扩建校园时, 操场的长增加了8米, 宽减少了8米。不计算先猜一猜, 操场的面积变了没有?为什么?

生:没有变。因为长增加8米, 宽减少8米, 相互抵消了。

师:同意吗? (大约有70%左右的学生举手)

生:我认为变了。因为原来长方形的长和宽不相等。

生:我认为变大了, 因为长比宽长。

生:我觉得应该是变小了, 长比宽长说明减少的面积比增加的面积大。

生:我怎么越听越糊涂, 一会儿增加一会儿又减少, 弄不清楚!

师:是啊, 我也是越听越糊涂, 请同学们在纸上先画一画, 再算一算。

生:如图1, 原来面积:50×40=2000 (平方米) , 现在面积:长50+8=58 (米) , 宽40-8=32 (米) , 58×32=1856 (平方米) , 答:现在面积比原来减少了。

师:如果长减少8米, 宽增加8米, 面积与原来比有什么变化?先猜一猜, 再画一画、算一算。

生:如图2, 原来面积:50×40=2000 (平方米) , 现在面积:长50-8=42 (米) , 宽40+8=48 (米) , 42×48=2016 (平方米) , 答:现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

师:做完这两题, 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都是“惯性思维”惹的祸。

生:一定要先画图再计算, 千万不能想当然。

师:是啊!有了一个好的猜想还要去实际验证, 这样才能百战百胜、战无不胜!想一想:假如是一个正方形, 如果一组对边增加、另一组对边减少相同的米数, 面积会变化吗? (课后思考题)

【赏析】

“长增加宽减少或长减少宽增加”更是把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学生的思维常常因文字的抽象而被蒙蔽双眼, 图形可以帮助学生把困难的问题变得简单, 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 学会用图形思考、想象问题能使学生更好地感知数学、领悟数学。课堂上, 教师没有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 而是不着痕迹地让他们猜想、画图、计算、比较, 进而体会画图的重要性。问题在不断变化, 而解决问题的策略却始终如一, 学生对画图的运用越来越娴熟, 理解也越来越深刻。课后思考题, 更是把学生的思维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研究从确定的图形拓展到不确定的图形, 为策略运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高中英语美文赏析的教学策略 篇2

关键词:高中英语;美文赏析;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260-02

新课标高中英语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英语美文賞析教学不但能让学生更好的学习英语基础知识,掌握语言技能,更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情怀,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逐步建立跨文化交流理念。阅读教学的目标不但在于学生能理解文章内容,更在于学生思想思维的形成。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必须重视并积极开展好英语美文赏析活动。

一、高中英语美文赏析教学必要性

新课标高中英语教材中的内容题材较为广泛,话题也丰富多样,但单元阅读文章仍不具经典性,且趣味性不足[1]。英语美文题材丰富,内容范围广泛,涵盖诸多原汁原味、纯正地道的语料。在教学中,教师依照高中学生英语能力和学习水平进行美文赏析教学,在较大程度上能拓展教材主题范围,补充缺失话题。一方面,英语美文在语言上更为地道,修辞更为多样,文章结构更为合理,通过赏析教学能让学生在更为优美语境中学习和理解英语知识,提升英语文本赏析能力。另一方面,英语美文中通常涵盖着丰富思想、哲理,有利于学生强化学习信心,增强学习动机,更好的陶冶情操品德。此外,英语美文的文章主题鲜活,故事真实,情感表达准确到位,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和学习态度,更好的解决日常学习中造句、用词、修辞应用等问题,使学生能透过文本读懂文章内在思想和主题精神,进而更好地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高中英语美文赏析教学策略

1、选择好文本材料

美文赏析教学是高中英语必修课程教学的重要补充。要想开展好英语美文赏析教学,实现语言知识学习和人文思想教育的双重目标,关键在于选择好文本材料。所选用的文章,必须符合高中阶段的英语水平和认知能力,通常应选用难度适中,语言优美,语法得当、结构明晰的美文[1]。同时,还要结合学生的个人兴趣喜好,如此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热情。此外,选用的美文必须有一定的人文教育意义,可启迪学生,陶冶情操,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和理想,且能让学生切身感受美、体验美。英语美文和普通文本相比,其不仅有语言之美,同时还蕴含着情感之美、意境之美、人文之美。简言之,英语美文材料选用,必须能激发学生学习情趣,陶冶其审美情操,培养和提升其审美和文学鉴赏能力。

2、制定合理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学科教学根本出发点,也是最终归宿,是学科教师对于学生学习所需达到的学成果或者行为的具体阐述。而所有的教学活动必须紧紧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和开展。美文赏析教学和一般的文章阅读课教学有一定差异,因英语美文的特点,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不但要注重培养和提升高中学生英语基本知识及语言技能、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拓展思维情感,同时还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及交际沟通能力。如此,才能通过英语美文赏析教学实现英语知识学习和人文情怀教育的双重目标。

3、设计合适教学活动

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应循序渐进,自浅入深。具体而言,应注重学生语言知识的拓展,锻炼学生的英语文章鉴赏力,设计问题引导学习,灵活应用探究式、启发式教学方法,更好的开展教学活动,达成教学目标[3]。教学活动设计主要是为文章阅读之后的活动开展奠定基础,为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和获取语言知识搭起平台,真正实现知识输入、输出的结合,提升学生英语表达能力,锻炼学生的批判思维。

三、高中英语美文赏析教学实践

本文以《The RoeblingsDetermination》这篇美文为例,对其赏析教学进行分析。该文主要讲的是美国桥梁设计师John.Augustus Roebling说服儿子排除异议修建如今被称为“世界七大工程奇迹”之一的布鲁克林大桥的故事。该美文赏析教学的目标包括:(1)指导学生理解并应用convince、in spite of、obstacle等描述意志力的单词及词组,进一步了解with介词短语的结构,以丰富学生英语基本知识。(2)学生在阅读该文后能体会文章的情感内涵,并了解西方价值理念和人文情怀,逐步建立坚强品德,丰富学生思想情感。(3)学会从语义、语句结构、修辞、题材等角度进行文本分析,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

首先,对文本简要分析,拓展英语基础知识。英语教师通过PPT展示“愚公移山”有关图片,然后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1)Whats Yu Gongs dream;(2)Do you think it was a possible feat for YuGong to remove the mountain;(3)How did Yu Gong overcome obstacles。然后教师依照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将关键语句列出:(1)Yu Gong was inspired to remove the mountain;(2)It seemed that it was an impossible feat with so many obstacles;(3)Negative attitudes from others。

该教学环节开展的目的就是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阅读兴趣,然后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投入到学习中。师生再进行问答对话,将本节课的重点单词、词组引出,比如:it seems that,negative,feat等。此外,第3个问题能导出文章主题。

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对该文本进行快速阅读,找到文章主公并明确其梦想,然后引导学生应用be inspired to来回答设计的问题。如此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语境中回顾并应用所学的英语知识,快速、准确的把握文章主旨,更好的进行后续阅读学习。

其次,对文本深入分析,丰富思想内涵。在学生完成快速阅读后,引导学生去思考和讨论这几个问题:(1)How did Washington make the best use of his finger;(2)What was the result;(3)What made his dream come true。然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做任何事只有有决心,有方法就一定能战胜困难取得最终胜利。该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文本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更深刻的理解故事主题和内涵,进而发作学生的情感和认知思维获,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理念。教师的归纳和总结则让学生的思想情感得以深化,让学生认识到意志力的重要性。

最后,对优美片段进行鉴赏,培养学生赏析能力。通过PPT将优美段落标出来,让学生细读,并指导学生进行讨论、探究,让学生基于语义、句子结构等角度去赏析文本,并从修辞视角去赏析美言佳句,品读美文,探究文章主题内涵。

参考文献:

[1] 刘月婷.有效教学之赏析英语美文[J].新课程(中),2015,01:113.

[2] 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366-368.

赏析策略 篇3

一、理论依据

1.紧扣两个微弱

(1) 弱电解质只是微弱电离:只有少量弱电解质电离, 产生少量的离子.如氨水中有两个电离平衡:NH3·H2O⇌NH4+++OH-、H2O⇌H++OH-, 并以氨水的电离为主, 所以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关系为c (NH3·H2O) >c (OH-) >c (NH+4) >c (H+) .

(2) 弱酸阴离子 (弱碱阳离子) 只是微弱水解:只有少量弱酸阴离子 (弱碱阳离子) 水解, 生成少量的弱电解质及OH- (H+) .如 (NH4) 2SO4溶液中存在下列关系 (NH4) 2SO4⇌SO2-4+2NH+4、NH+4+H2O⇌NH3·H2O+H+、H2O⇌OH-+H+, 因NH+4的水解使溶液为酸性, 故有c (H+) >c (OH-) , 所以溶液中微粒浓度关系为:c (NH+4) >c (SO2-4) >c (H+) >c (NH3·H2O) >c (OH-) .

2.抓住一个主次

(1) 多元弱酸分步电离, 以第一步电离为主:如在0.2 mol·L-1H2S溶液中存在下列平衡:H2S⇌HS-+H+ (主要) 、HS-⇌S2-+H+ (次要) 、H2O⇌OH-+H+ (更次要) .根据主要的电离H2S⇌HS-+H+, 可知少量的H2S电离出等量的HS-和H+, 又有水电离出少量的H+, 所以c (H+) >c (HS-) ;再借助次要的平衡HS-⇌S2-+H+可得c (HS-) >c (S2-) , 综上可得c (H2S) >c (H+) >c (HS-) >c (S2-) >c (OH-) .

(2) 多元弱酸根分步水解, 以第一步水解为主:如Na2S溶液中存在下列平衡:S2-+H2O⇌HS-+OH- (主要) 、HS-+H2O⇌H2S+OH- (次要) 、H2O⇌H++OH- (更次要) .根据主要的水解S2-+H2O⇌HS-+OH-, 可知少量的S2-水解出等量的HS-和OH-, 又有水电离出少量的OH-, 所以c (S2-) >c (OH-) >c (HS-) ;综述溶液离子浓度的关系为c (Na+) >c (S2-) >c (OH-) >c (HS-) >c (H+)

3.牢记三个守恒

(1) 电荷守恒: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带的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带的负电荷总数相等.如Na2CO3溶液中:c (H+) +c (Na+) =c (OH-) +c (HCO-3) +2c (CO2-3)

(2) 物料守恒: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存在电离 (或水解) , 离子会转化成其他离子或分子, 而离子或分子中某种特定元素的原子总数是不会变的.如0.5 mol·L-1Na2CO3溶液中n (Na+) =2n (C) , 则有c (Na+) =2[c (CO2-3) +c (HCO-3) +c (H2CO3) ]=1 mol·L-1

(3) 质子守恒:水电离出的c (H+) 水与c (OH-) 水始终相等, 溶液中水电离出的H+ (或OH-) 与其它离子结合, 但其总量不变.如Na2CO3溶液中水电离产生的H+以H+、HCO-3、H2CO3三种形式存在, 而水电离产生的OH-只以自由移动的OH-存在;因c (H+) 水=c (OH-) 水, 所以c (OH-) 水=c (H+) 水=c (H+) +c (HCO-3) +2c (H2CO3) , 故有c (OH-) =c (H+) +c (HCO-3) +2c (H2CO3) .

另外, 质子守恒也可由电荷守恒和物料守恒变形推导.

二、解题思路

先考虑溶液中的溶质属于哪种情况, 再根据各自情况进行分析, 如下:

三、题型分析

1.单一溶质

例1 100 m L 0.1 mol·L-1的CH3COOH溶液与50 m L 0.2 mol·L-1的NaOH溶液混合, 反应后溶液中各微粒的浓度关系错误的是 ()

(A) c (Na+) >c (CH3COO-) >c (H+) >c (OH-)

(B) c (OH-) =c (CH3COOH) +c (H+)

(C) c (Na+) =c (CH3COO-) +c (CH3COOH)

(D) c (Na+) +c (H+) =c (CH3COO-) +c (OH-)

解析:依题意知CH3COOH与NaOH恰好反应, 得到CH3COONa溶液.因CH3COO-+H2OCH3COOH+OH-, 使CH3COO-浓度减小, 故c (Na+) >c (CH3COO-) , 又只有少量的CH3COO-水解生成少量的OH-使溶液呈碱性即c (OH-) >c (H+) , 所以c (Na+) >c (CH3COO-) >c (OH-) >c (H+) , (A) 错;根据物料守恒知 (C) 对;根据电荷守恒知 (D) 对.根据质子守恒知 (B) 对 (也可由物料守恒和电荷守恒联立推导) , 选 (A) .

变式1某二元酸H2A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是:H2AH++HA-;HA-H++A2-, 在0.1 mol·L-1的NaHA溶液中下列微粒浓度关系式正确的是 ()

(A) c (A2-) +c (HA-) +c (H2A) =0.1 mol·L-1

(B) c (OH-) =c (H+) +c (HA-)

(C) c (Na+) >c (HA-) >c (H+) >c (A2-) >c (OH-)

(D) c (Na+) =2c (A2-) +2c (HA-)

解析:由H2AH++HA-知H2A第一步完全电离, 故NaHA溶液中HA-只能电离而不能水解既溶液中没有H2A分子.HA-电离使c (HA-) c (OH-) , 联立可得c (Na+) >c (HA-) >c (H+) >c (A2-) >c (OH-) , (C) 项对;由物料守恒知c (Na+) =c (HA-) +c (A2-) =0.1 mol·L-1, 选项 (A) 、 (D) 错;由电荷守恒c (Na+) +c (H+) =c (OH-) +c (HA-) +2c (A2-) 和物料守恒c (Na+) =c (HA-) +c (A2-) 联立得c (H+) =c (OH-) +c (A2-) 选项 (B) 错.选 (C) .

变式2草酸是二元弱酸, 草酸氢钾溶液呈酸性.在0.1 mol·L-1KHC2O4溶液中, 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 c (K+) +c (H+) c (HC2O-4) +c (OH-) +c (C2O2-4)

(B) c (K+) >c (HC2O-4) >c (H+) >c (OH-) >c (C2O2-4)

(C) c (C2O-4) >c (H2C2O4)

(D) c (HC2O-4) +c (C2O2-4) =0.1 mol·L-1

解析:因为草酸氢钾为强电解质, 在溶液中完全电离KHC2O4═K++HC2O-4, HC2O-4在溶液中有两个平衡HC2O-4⇌H++C2O2-4、HC2O-4+H2OH2C2O4+OH-.因溶液呈酸性, 所以HC2O-4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 故c (C2O2-4) >c (H2C2O4) , (C) 项正确, 且有c (K+) >c (HC2O-4) >c (H+) >c (C2O2-4) >c (OH-) , (B) 错.由物料守c (H2C2O-4) +c (HC2O-4) +c (C2O2-4) =0.1 mol·L-1, (D) 错;由电荷守恒c (K+) +c (H+) =c (HC2O-4) +c (OH-) +2c (C2O2-4) 知 (A) 错.选 (C) .

2.混合溶质

例2将0.1 mol·L-1醋酸钠溶液20 m L与0.1 mol·L-1盐酸10 m L混合后, 溶液显酸性, 则溶液中有关粒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

(A) c (CH3COO-) >c (Cl-) >c (H+) >c (CH3COOH)

(B) c (CH3COO-) >c (Cl-) >c (CH3COOH) >c (H+)

(C) c (CH3COO-) =c (Cl-) >c (H+) >c (CH3COOH)

(D) c (Na+) +c (H+) =c (CH3COO-) +c (Cl-) +c (OH-)

解析:溶液混合反应后得到等物质的量的醋酸和醋酸钠、氯化钠.溶液中存在醋酸的电离平衡CH3COOHCH3COO-+H+和醋酸钠的水解平衡CH3COO-+H2OCH3COOH+OH-.溶液呈酸性, 说明CH3COOH的电离程度大于CH3COO-的水解程度, 所以c (CH3COO-) >c (Cl-) >c (CH3COOH) ;但CH3COOH电离程度是微弱的, 故c (CH3COOH) >c (H+) , 选项 (A) 、 (C) 错误, (B) 正确.由电荷守恒知 (D正确.答案 (B) 、 (D) .

变式1将0.2 mol·L-1HCN溶液和0.1 mol·L-1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 溶液显碱性, 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

(A) c (HCN)

(B) c (Na+) >c (CN-)

(C) c (HCN) -c (CN-) =c (OH-)

(D) c (HCN) +c (CN-) =0.1 mol·L-1

解析:溶液混合后得到等浓度的HCN和NaCN混合溶液.溶液中存在HCN的电离平衡HCN⇌CN-+H+和NaCN的水解平衡CN-+H2O⇌HCN+OH-.溶液呈碱性, 说明CN-的水解程度大于HCN的电离程度即c (HCN) >c (Na+) >c (CN-) , (A) 错 (B) 对;由物料守恒知c (HCN) +c (CN-) =, (D) 正确;结合物料守恒和电荷守恒联立求解c (HCN) +c (H+) =c (OH-) , (C) 错.选 (B) 、 (D) .

变式2相同条件下将pH=12的氨水与pH=2的盐酸两溶液等体积混合, 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A) c (Cl-) >c (NH+4) >c (H+) >c (OH-)

(B) c (NH+4) >c (Cl-) >c (H+) >c (OH-)

(C) c (NH+4) >c (Cl-) >c (OH-) >c (H+)

(D) c (Cl-) >c (NH+4) >c (OH-) >c (H+)

解析:相同条件下pH=12的氨水中c (OH-) 和pH=2的盐酸中c (H+) 相等.但氨水是弱电解质, 只有少量电离出OH-, 盐酸是强电解质全部电离出H+, 所以有c (NH3·H2O) >c (HCl) 且氨水浓度远大于盐酸浓度.等体积混合, 反应生成NH4Cl并有大量的氨水过量, 且氨水的电离为主, 所以溶液应呈碱性, 结合电荷守恒知 (C) 正确, 选 (C) .

3.综合分析

例3已知某溶液中只存在Cl-、NH4+、H+、OH-四种离子, 某同学推测其离子浓度大小顺序有如下四种关系

(1) c (Cl-) >c (NH+4) >c (H+) >c (OH-)

(2) c (Cl-) >c (NH+4) >c (OH-) >c (H+)

(3) c (NH+4) >c (Cl-) >c (OH-) >c (H+)

(4) c (Cl-) >c (H+) >c (NH+4) >c (OH-)

填写下列空白:

(1) 若溶液中只溶解了一种溶质, 该溶质是_________, 该溶液中四种离子浓度的大小顺序为__________ (填序号) .

(2) 若上述关系中 (3) 是正确的, 则溶质为__________;若上述关系中 (4) 是正确的, 则溶质为______.

(3) 若该溶液是体积相等的浓盐酸和氨水混合而成, 且恰好是中性, 则混合前c (HCl) __________c (NH3·H2O) (填“>”或“<”或“=”, 下同) , 混合前酸中c (H+) 和碱中c (OH-) 的关系c (H+) _______c (OH-)

解析: (1) 含Cl-、NH4+、H+、OH-四种离子的溶质可以有三种情况:NH4Cl、NH4Cl和HCl、NH4Cl和NH3·H2O.若只有一种溶质, 只能是NH4Cl, 离子浓度关系为 (1)

(2) 如 (3) 正确, 说明溶液呈碱性, 则溶质为NH4Cl和NH3·H2O, 因为只有NH3·H2O的电离强于NH4Cl的水解时 (3) 才正确;如 (4) 正确, 则溶质为NH4Cl和HCl, HCl抑制了NH4Cl的水解.

(3) 若相同浓度的盐酸与氨水等体积混合得到NH4Cl溶液, 因NH4Cl是强酸弱碱盐, 所以溶液呈酸性.若盐酸和氨水混合要使溶液呈中性, 应NH3·H2O稍过量, 又知是等体积混合, 所以c (NH3·H2O) >c (HCl) .混合前因NH3·H2O为弱电解质, 电离的c (OH-) 较小, 所以c (OH-)

答案: (1) NH4Cl, (1) ; (2) NH4Cl和NH3·H2O, NH4Cl和HCl; (3) <, >

变式1常温下将0.010 mol CH3COONa和0.004 mol HCl溶于水, 配成0.5 L混合溶液, 判断:

(1) 溶液中共有_____种粒子.

(2) 溶液中有两种粒子的物质的量之和一定等于0.010 mol, 它们是__________.

(3) 溶液中n (CH3COO-) +n (OH-) -n (H+) =___________mol.

解析: (1) CH3COONa和HCl溶液混合, 反应得到0.004 mol CH3COOH、0.004 mol NaCl、剩余0.006 mol CH3COONa, 混合溶液中含有Na+、H+、CH3COO-、OH-、CH3COOH、H2O六种粒子.

(2) 由物料守恒:

n (CH3COO-) +n (CH3COOH) =0.010 mol.

(3) 由电荷守恒:n (CH3COO-) +n (OH-) +n (Cl-) =c (H+) +n (Na+) , 所以n (CH3COO-) +n (OH-) -n (H+) =n (Na+) -n (Cl-) =0.010 mol-0.004 mol=0.006 mol

练习

1.已知某温度下0.1 mol·L-1的NaHB (强电解质) 溶液中c (H+) >c (OH-) , 则下列有关说法或关系式一定正确的是 ()

(1) HB-的水解程度小于HB-的电离程度;

(2) c (Na+) =0.1 mol·L-1≥c (B2-) ;

(3) 溶液的pH=1;

(4) c (Na+) =c (HB-) +2c (B2-) +c (OH-)

(A) (1) (2) (B) (2) (3)

(C) (2) (4) (D) (1) (2) (3)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0.1 mol·L-1氨水中, c (OH-) =c (NH+4)

(B) 10 m L 0.02 mol·L-1HCl溶液与10 m L 0.02 mol·L-1Ba (OH) 2溶液充分混合, 若混合后溶液的体积为20 m L, 则溶液的p H=12

(C) 在0.1 mol·L-1CH3COONa溶液中, c (OH-) =c (CH3COOH) +c (H+)

(D) 0.1 mol·L-1某二元弱酸强碱盐NaHA溶液中, c (Na+) =2c (A2-) +c (HA-) +c (H2A)

3.已知某溶液中只含有4种离子:A+、B-、H+、OH-, 对这4种离子浓度的大小比较, 有以下3种说法.请判断离子浓度的大小顺序是否正确, 你认为正确的请在相应的空格内填上符合这种情况的A+和B-组成物质的化学式 (只写一种情况, 可以是一种溶质或两种溶质) ;你认为一定不正确的, 请在相应的空格内填上你选择“不正确”的理由.供选择的离子有:Na+、Ag+、NH+4、Cl-、NO-3、CH3COO-、H+、OH-

(1) c (B-) >c (A+) >c (H+) >c (OH-) __________

(2) c (A+) >c (B-) >c (OH-) >c (H+) __________

(3) c (H+) >c (B-) >c (A+) >c (OH-) __________

答案:1. (A) 2. (B) (C)

3. (1) NH4Cl或AgNO3或NH4NO3或CH3COOH和CH3COONa

(2) CH3COONa或NH3·H2O和NH4Cl

赏析策略 篇4

关键词:阅读教学;赏析能力;策略

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是“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是使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如何使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培养学生赏析课文的能力是实现这一要务的重要途径。

一、产生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

學生刚上学时还喜欢语文课,慢慢时间长了就感觉枯燥无味,越来越不喜欢语文课了,甚至还有的学生不爱阅读,不喜欢读书。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发现学生在阅读中表现出来的每一个优点,哪怕是一个极微小的优点,给予表扬或奖励,学生都会体验到阅读的快乐,就会以更加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从而爱上语文课,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二、确立赏析角度,适当合理点拨,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

新课标对小学高段阅读有明确的要求,即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会基本的表达方法。虽然课标提倡以渗透为主,但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赏析角度更能达成目标。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仔细阅读课文后,笔者发现有几处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等具体细节的描写非常精彩,于是笔者引导学生通过赏析“文章怎样具体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从而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父爱多么伟大。

例1:就在他们挖掘的时候,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他便埋头接着挖……“你是不是来帮我?”……“你是不是来帮我?”……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读一读,从父亲的神态和语言中,你读出了什么?从父亲与其他家长的不同做法中,你体会到什么?

例2: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教师:从这些数字和外貌描写中你能体会到什么?父亲当时内心是怎么想的?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会有一个明确的赏析角度,阅读感悟也就有了落脚点。

三、灵活渗透背景,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

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内容因为地域不同、民族风俗的差异、时代变迁、历史沿革等原因,造成学生在阅读赏析上的障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因文而异,灵活渗透文章背景,帮助学生赏析课文,体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例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时,抗美援朝战争已经过去50多年,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赏析课文时体悟不深。备课时笔者考虑到这一点,于是搜集了一些资料。导入课题后笔者向学生介绍了抗美援朝的历史背景,并在赏析课文时播放抗美援朝的战斗场面。通过观看相关的视频,学生对文中表现出的中朝两国军民的深厚情谊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四、把握表达方法特点,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

许多作者在构思和表达上都有他的独到之处,在阅读教学时,学生正确把握表达方法的特点,就能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提高赏析能力。

例如,《丰碑》一文教学时,作者的选材角度很奇特。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军需处长,通过刻画的这个人物形象表现红军坚不可摧、勇于献身的精神。但作者对这个主要人物着墨极少。文章开头对狂风和大雨的描写,为交待红军战胜艰险做了铺垫,而且将这种恶劣天气与军需处长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形成鲜明对比,为军需处长被冻死作了铺垫。文中的将军是贯穿人物,而推动高潮的人物却是军需处长,这个点题人物的死亡掀起了事情的高潮,在弄清楚冻死的战士是军需处长后,将军的肃然起敬从侧面衬托出军需处长的高贵品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赏析这些表达方法,明确这些表达方法刻画人物的作用,学生便更能体会到军需处长的高贵品质和以军需处长为代表的红军精神的伟大。

五、多个文本对比,提高赏析能力

小学课文中有许多题材相同的文章,如古诗中的送别诗,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表达了思念如滔滔江水,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表达了思念如茫茫雪原……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把这些同一题材的文章放在一起比较,在比较中阅读,在比较中赏析,学生的体会会更加丰富和细腻,思维就会更加活跃和理性,更能体会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赏析策略 篇5

意象信息、情感信息和审美信息是赏析中学英语阅读文本的三个重要维度。

一、意象信息及其赏析策略

1.意象信息的内涵

意象 (imagery) 是作品中凝结作者情感的主观倾向。意象信息即作者所写的“景”、所咏的“物”。意象信息中的星辰河流、风花雪月等自然风物以及人物烟云、人生际遇、时事嬗变等人生印痕最集中、最深刻地展示了人类人文习俗、文化传统等的多个侧面多种元素。阅读主体需要通过“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思维和“视界融合、潜入文本”的表达, 虚实结合, 化浅显为生动, 化平淡为神奇, 赋予“景、物”深意, 留下无尽回味。

2.意象信息的赏析策略

通过教师的言语呈现意象信息, 或引导学生意象思维的延展, 同时利用语意和思潮的丰富多彩与起落变化, 绘出文本的意境, 使意象得以生动显现, 是赏析文本的重要策略之一。

(1) 通晓常规意象

敏锐的感悟力能使常规意象得以“心灵还原”。文学作品中的意象有助于创造特定的氛围 / 情绪。如dark clouds和gloomy seashores表现着bleakimagery;flitting butterflies and clearweather暗示着anatmosphere of light heartedness。再如 , The country, covered with cherry tree flowers, looks as though it iscovered with pink snow. (NSEFC Module3 Unit1) 教师可基于“花开富贵”的常规意象, 通过绘声绘色的言语, 引导学生从flowers和snow展开联想, 细致刻画, 自然产生“樱花盛开, 粉雪遍野”的意境, 进而使学生感受到自然和艺术境界的佳妙。

(2) 关注陌生意象

对虽常规但少接触的陌生意象, 教师要结合阅读语言进行必要的言语引导。如, Typhoon (Module2A Unit10) 中对巨浪和海水的描写:...saw a whitetower of water, so high that he couldn’t believe hiseyes, advancing towards them. /With a tearing crash, tons of water fell upon the deck... 对风暴的描写:Thehurricane, with its power to sink ships and to destroystrong walls, had found this little ship in its path. 大部分学生因没身临其境, 对巨浪和风暴难以有切入体肤、直入血脉的体会。教师唯有用形象、传神的言语描述三者的情态意蕴, 把Typhoon具体可感、形象生动地演绎出来, 让学生如临其境, 如闻其声, 真切地表现出作者惊恐害怕、不知所措的心情。

(3) 理解特殊意象

体悟阅读文本的思想内容, 理解特殊意象必不可少。赏析:However, the lakes shone like glass in thesetting sun and looked wonderful. /At one point we wereso high that we found ourselves cycling through clouds. (Module1 Unit 3) 夕阳本是温婉悲凉的代名词, 但赏析中, 时而轻松活泼、时而深沉庄重的教师言语却把作者在西藏的所见所感生动“意象”于眼前:夕阳西下, 湖面如镜;单车孤影, 行走云端。恰当的言语加上语调的流转跌宕让读者恍如身临, 使藏乡的美丽画面跃然眼前, 把学生带入梦境西藏的艺术氛围中。

二、情感信息及其赏析策略

1.情感信息的内涵

情感 (emotion) 是语言符号中蕴含的作者情绪体验。自“为情造文”, 到“情动而辞发”, 再到“披文以入情”, 即“立意明象、立象尽意”。情感不仅蕴含于文本的语言形式 (词语、句式等) 中, 更通过言语形式 (语流、语调等) 表现。

2.情感信息的赏析策略

情感是教学艺术之魂。情感赏析是以教师基于文本的认知和情感启迪, 运用个性言语为学生构建抽象心绪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或是邂逅情怀、生活艰难, 或是独白惆怅等。情感赏析策略的关键是教师通过特有的情感“号召”, 如诵读的饱含情感、点化的巧妙天成等, 渲染浓烈异域风情, 撞击学生的心灵, 掀动情感涟漪, 形成情感的“奏鸣器”。

(1) 用比生情

对比手法是文学作品中最富于表现力的艺术手段之一, 能有效提高和丰富文学的情感表现。Appreciating Literature (Advance with English Module8) :Wewalked, hand in hand.../Asthe morning mist hadrisen long ago when.../so the evening mist was risingnow, and in the clear moonlight I saw no shadow ofanother separation from her. The morning mist和theevening mist象征黑暗过去, 美好到来, 预示着爱情破镜重圆。赏析中教师要用自己的言语阐释love和mist的意蕴, 在evening和morning的对比中, 带领学生体验爱情重获的喜悦, 使心灵震撼的情感表现得更确切、更犀利, 从而迸发出情感的火花。

(2) 拟境促情

虚拟出来的“现场”能成为道德情感熏陶的有效平台。The Story of an Eyewitness (Module 1 Unit 4) 全文仅三段, 故事真实且感性:城的不复存在, 人的貌似平静, 海的宁静与旧金山的凄凉。文章首句和末句更是宕开一步, 用两个never塑造出一个苦难的场景:肆虐的灾难和无声抗争的人们。赏析中, 教师基于自己的言语, 以想象等方式, 虚拟出与现场相似的悲剧氛围;以凝重、深情的语气, 描摹复现灾难的沉重, 使学生如亲历灾后现场。无法亲临但虚拟出来的“现场”使学生时而屏神静听, 时而义愤填膺, 凸显了遭遇灾难时人们内心深处真善美的迸发, 催燃出炽烈的感情。

(3) 以情升情

蕴含于文本语言中的情思首先需要教师“悟化”, 再通过教师言语提升为学生的情感。A SadLoveStory (Module3 Unit1) :He had looked forward tomeeting her all day, and now he was alone with his rosesand chocolates, like a fool./He would drown his sadnessin coffee.手捧鲜花独自守候, 望穿秋水咖啡浇愁。此情此景, 教师不能仅拘泥于自身对roses、coffee和fool的情感悟化, 只有用言语点化源于三者的更深层次的“意味深长”, 方能拨动学生情感之弦。

三、审美信息的内涵和赏析策略

1.审美信息的内涵

审美 (aesthetics) 是对文本信息加以提炼和升华, 形成心灵自由、精神愉悦的艺术定型。生动描述、鲜明议论、周密推理以及各种逻辑形式、修辞手法的妙用等诸多审美信息在中学英语教材阅读文本中不乏出现。但是, 由于言语的艺术性、间接性, 也造就了语言的“象外之象”、“题外之旨”和“言外之意”, 如果审视不当, 审美阙如在所难免。

2.审美信息的赏析策略

准确措辞、精妙修辞、含蓄表达的英语语言以及西方人特有的幽默感都足以唤起我们对美的感受。阅读赏析中不仅要从音韵美、简约美、整饬美以及朦胧美等方面强化审美意识, 而且对语言的意蕴层要进行深度赏析。学生要在教师言语引导下将“隐喻”之所隐、“隐喻”之所喻转化为审美心理所把握的艺术形象, 最终使阅读的审美内涵得到美的表述和品味。

(1) 感美于意中

意境中的美感跨越时空, 久而弥醇。TheLakeofHeaven (Module6 Unit 5) :If you are lucky enough tovisit the lake of heaven with your loved one, don’t forgetto drop a coin into the clear blue water to guarantee yourlove will be as deep and lasting as the lake itself. 教师“抒写胸臆”的言语对时空意境的描绘, 创构出“情与景汇, 意与象通”的美景:天池旁, 你与爱人相互依偎, 喃喃私语, 温馨浪漫;碧波荡漾中, 一枚硬币激起涟漪层层, 爱如湖水深远绵长。深厚的文化内涵、温馨之意蕴和美丽传说构成一幅美丽画卷。

(2) 品美于境中

特定的语言环境, 细细地品味语言美, 会令师生叹为观止。Old TomtheKiller Whale (Module7 Unit3) :an enormous animal throwing himself out of thewater and crashing down again./Old Tom swimming bythe boat, showing us the way./circling backto the boat, leading us to the hunt again./the killers started racing...在教师言语的“波澜”中, 一系列展示Old Tom迅速、紧凑动作的非谓语动词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 不仅能感受到Old Tom的灵巧、机智和可爱以及Old Tom和捕鲸者明快、亲切的感情, 而且一幅美景展现在我们眼前:浪涌的无际大海中遨游着一头盎然生机、势不可挡的虎鲸。

(3) 醉美于景中

美景是直观的感受、思想的洗礼, 更是诗意的想象、情感的陶醉。A New Dimension ofLife (Module7Unit 3) :all the vivid colours surrounding me - purples, reds, oranges, yellows, blues and greens.The coralswere fantastic-they were shaped like fans, plates, brains, lace, mushrooms. /the yellow and greenparrotfish was hanging upside down, and sucking tinyplants off the coral with its hard bird-like mouth;ayellow-spotted red sea-slug was sliding by a bluesea-star;a large wise-looking turtle was passing... 此文本语言生动、清新, 给人以美的震撼。在海底斑斓色彩的衬托下, 珊瑚的千姿百态被赋予鲜活的美景, hanging、sucking、sliding、passing更让海底生物的憨态美“慢放”于眼前, the yellow and green parrotfish、ayellow-spotted red sea-slug、a large wise-looking turtle则给昏暗的海底增添了“耀眼”色彩, 让人感到死寂中的生机和野性的生命力。充满审美情趣、审美悟性、审美创造力的教师言语让美丽的海底世界变得触手可及:梦幻深邃的海洋, 五彩缤纷的珊瑚丛, 色彩绚丽、栩栩如生的鱼儿自由自在地慢游……师生共沉醉在这逸趣横生、和谐静谧的美景中。

参考文献

[1]区培民.语文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及案例.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9.

[2]林恩玲.高中英语教学中美的渗透.教育导刊, 2008 (9) .

[3]麦琪.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语言欣赏.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2009 (9) .

赏析策略 篇6

一、欣赏电影、设计问题与讨论探究相结合, 给予学生积极健康的思想影响。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感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 ”优秀影视作品对于人心灵的净化与语文教学是相通的。 许多经典影片中的精彩片段凸显出丰厚的文化积淀和人性内涵, 提出一些人类精神生活的根本性问题并引人深思, 这对我们认识生活、战争、生死、人性有时间难以磨灭的影响, 在教学中我时常引导学生探究电影中的经典片段, 比如你如何理解《勇敢的心》中华莱士行刑前高呼自由这一场景? 《泰坦尼克号》中乐师在即将沉船时依然忘情演奏的情节给你怎样的启示? 如何理解《七宗罪》中的阴雨背景, 你认同原罪之说吗? 谈谈《拯救大兵瑞恩》中美国的人道主义与对公民生命的保护? 肖申克完成了几次救赎, 你如何看待自救与他救? 《东方快车谋杀案》中有哪些伏笔?《返老还童》有哪些时代意义? ……这些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欣赏电影, 领悟电影的丰富内涵, 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 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 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广泛的问题讨论探究使学生在思想碰撞相互切磋中, 加深对电影的领悟对文学原著的理解。

二、赏析影视作品与表演相结合, 充盈语文教学点亮心灯。

电影是文学的延续, 很多语文教师在抱怨影视作品脱离了著作者的原意时, 常常忽略它们之间的相通和不同之处, 这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把握原著, 从而进行理性的分析, 并投入审美鉴赏活动中。 比如学生在学习曹禺的《雷雨》时, 常常很难把握好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与心理, 人物之间的爱恋、同情、愤恨、忏悔、悲哀情感令人难以捉摸, 阅历简单、人生经验缺乏的学生面对作者笔下的形象虽感到回味无穷, 但在理解上困难重重。

我在课堂上带领学生观看影视作品《雷雨》, 在分析剧本与电影两者不同的基础上, 着重进行人物性格与矛盾冲突的分析。 学生借助演员的场景、台词、动作、面部表情等初步了解作品内涵, 而由此课引申出的课本剧表演、《雷雨》剧组记者招待会、辩论赛“如何看待当今社会的门当户对”更是充分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培养了他们合作学习的能力、展示了他们的青春风采, 给学生提供了情感体验的平台。 利用这些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雷雨》中人性的丰富和复杂, 让他们深切感受到经典戏剧的艺术魅力。 《雷雨》课本剧的成功演出, 记者招待会的激烈讨论, 那些智慧火花的碰撞交锋, 成为学生高中生活的深刻印记, 讨论、探究延伸出的正确恋爱观婚姻观也启发他们对爱情、人生有更深刻的理解, 这一课程活动贯彻新课改中“语文教学要渗透文化功能和育人功能”的理念, 广受学生的欢迎。

三、将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进行比较鉴赏, 深层解读文学作品, 提高学生的鉴赏、创造能力。

艺术是相通的, 在影视作品的欣赏活动中, 对比探究的学习方式避免了学生在封闭、独立的领域里学习语文, 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开放、互补的学习意识。 比如在欣赏《乱世佳人》后, 我引导学生把电影和原著《飘》进行对比赏析, 讨论电影中的人物形象、情节与原著的区别, 进而对文本的思想主题等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引导学生对比《辛德勒的名单》与《钢琴师》的异同, 鼓励他们积极发表不同的看法与创造性地解读;对比赏析《魂断蓝桥》与《北非谍影》的叙事艺术……这些做法拓展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了他们的探究意识, 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了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这一过程培养了他们的鉴赏与探究、创新能力。

语文教师也许担心, 利用每周一节或每两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影视鉴赏时, 整个欣赏过程是否显得多余, 因为我们本身的课时不多。 实际上当学生对某影视作品产生感觉从而获得一系列心理活动的过程中, 必然对其做出一些选择、分析和判断, 并体现出一定的价值取向。 学生在对影视作品进行欣赏的过程中, 他的情感随作品涌动起伏, 创作欲望适时而生。 不少学生在观看了电影《可可西里》后, 在课堂教学中对其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写作中也提到了它, 这说明这部影片对他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又比如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不但使学生对法西斯产生了强烈的憎恨, 而且影片中色彩的运用成了学生进行影视评论的一个角度, 从欣赏变为理性的分析和评论, 这无疑可喜可贺。这样的创作欲望一旦产生, 教师就要抓住时机, 不遗余力地进行鼓励、指导, 使这种欲望稳固化, 教学的目标就会实现。

日光倾城而下, 时光摆上的印记在身后层层腐朽。 或许我们会遗忘某些细节, 但学习过程中鉴赏、表达、写作能力的提高, 精神后花园的构建足以让学生有所收获, 而由欣赏电影衍生出来的剧本、配音、摄影、表演、服装、道具、舞蹈、建筑风格、民俗等问题, 也会引起学生的注意, 拓宽他们的就业视野, 丰润他们的人生厚度。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的全面发展。 今后, 我们拟在此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微电影拍摄的实践, 积极贯彻国家教育方针, 拓展学校特色办学的重要渠道, 以使我校特色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更丰富, 从而扩大学校艺术素养培养的广度,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为他们的人生点亮艺术之光。

参考文献

[1]倪文锦, 主编.语文教学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王丽娟, 著.视听语言传播艺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6.

[3]魏楚豫, 著.一生要看的50经典电影.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3.

[4]斯群, 主编.世界经典电影荟萃.重庆出版社, 2001.

[5]郑雪来, 主编.世界电影鉴赏辞典 (三编) .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5.

[6]陈思和, 著.人文教育的位置.社会科学, 2001 (10) .

赏析策略 篇7

承认学生习作的“作品”意义, 就需要我们树立起强烈的“作品意识”, 转变习作讲评中的固有思维, 以欣赏、尊重的姿态来面对每位学生的每次习作, 讲究“赏析”策略。

策略一:多就少改

以《令人流连忘返的公园》这篇习作为例来看看于永正老师是怎样讲评的:

淤太阳升起来了, 鸟儿们在树枝上蹦蹦跳跳, 有的唧唧喳喳地唱歌, 有的拍打着翅膀。勤劳的蜜蜂也起了个早, 一边嗡嗡地哼着小曲, 一边采蜜。蝴蝶也舞动着翅膀来了。荷花盛开了, 有一只蜻蜓落在荷花上, 我想起了杨万里的一句诗: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师:好!这一段有两个优点, 第一个优点, 说蜜蜂嗡嗡地哼着小曲, 这个“哼”字非常好。因为蜜蜂叫的声音是嗡嗡的, 就像哼一样。就这个“哼”字, 要加10分。这叫推敲, 这叫炼字。还有第二个优点, 看到蜻蜓落在荷花上, 能想到杨万里的一句诗, 这叫善于联想。用了杨万里的诗, 这篇文章就有了味道了。这要加20分。读下去。于它似乎在向荷花问好。师:把蜻蜓当人来描写, 妙啊!再加10分。盂小鱼在水里扭动着身子, 将波光粼粼的池塘点缀得更加美丽。师:对, 这个“扭动”也用得非常好, 再加5分。榆假山上的溪水哗啦、哗啦地跳着欢快的舞蹈, 许多人陶醉于溪水的舞姿。师:这句话这样改一下:许多人被溪水优美的舞姿陶醉了。虞傍晚, 我才依依不舍地离开美丽的公园。师:噢, 逛了一天啊。这样写就和开头呼应起来了。这篇作文中, 作者的想象非常丰富。因此, 满分100, 刚才我给你加了多少分了啊?对, 145分, 掌声鼓励。

善于激励, 巧用“加分”是于老师讲评作文的一大亮点。他不但能在瞬间辨析出学生作文中的语病并予以纠正, 而且善于发现作文中的优点, 予以放大处理, 变单纯的“寻错”为“觅优”。对于学生作文中的优点, 于老师采取的是“加分”政策———用词恰当加5分, 描写精妙加10分, 善于联想加20分。在于老师的评价中, 学生的作文成绩总是打破常规超出100分。加分, 它既是对学生作文中的优点的肯定和激励, 又是对其他学生的引导———让学生从实例中学会怎样写作文。当学生都在努力争取得到加分的时候, 他们不就逐渐掌握了写作的技巧吗?

策略二:披沙拣金

将学生作文中的“好句子”摘录出来, 在课堂上集中展示, 大家一起朗读“好句子”和作者的名字, 教师再辅以“一句话点评”, 使学生不仅知道怎样的句子好, 也感受到了写作带给自己的荣耀。请看下面的“好句子”———管建刚老师是怎样点评的。

淤她非常瘦, 无论近看远看, 她都是那么瘦。

———谭思睿

师:看了这个句子, 我发呆了两分钟。瘦有什么远看近看的呢, 后来一想, 有的人远看很苗条, 其实不瘦, 很丰满。谭思睿这么写, 真把瘦写“绝”了。

于他跟我说:“表哥, 我帮你捶捶背吧!”我没出声, 他怎么会变得这么乖?这里面一定会有古怪。我的第六感觉探测到有杀气, 是哪里呢?

———黄天朗

师:这句话, 将内心的感觉写出来。你想成为写作高手吗?告诉你将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心世界, 用语言将它捕捉住, 描述出来。写作要有一种追求, 别人写的, 我不写;我写的, 别人想不到。不追求与众不同, 那不叫“写作”, 那叫“写作业”。

盂我妈妈不是很朴素, 时常照照镜子, 又涂又抹, 女人嘛, 总会爱漂亮。———李佳

师:读到“女人嘛, 总会爱漂亮”, 大家笑, 这是会心的笑。写作, 要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要敢于写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榆我想整容好久了, 我以前的样子帅得不得了, 搞得全家围着我转。好像是以前有不乖的时候, 常被老妈打, 把脸给打扁了。哎, 我一看到帅哥就羡慕得不得了, 追求帅哥的女孩子多得从新西兰排到北极那么多, 而欣赏我的没几个, 失败, 真是失败啊……———丘皓威

师:我很纳闷, 丘皓威为什么不说“南极排到北极”, 而说“新西兰排到北极”, 一查地图, 明白了, 新西兰是最靠近南极的国家, 两个意思一样, 不一样的是, 丘皓威的说法新鲜, 有一种陌生感。陌生的, 就是有创意的。写作, 要追求陌生感。我还读到了丘浩威写作时的一个广阔的心灵在游走世界。你写自己想整容, 居然会写到新西兰和北极。写作, 需要这样一个广阔的心灵去游走世界。

虞我有一双大大的眼睛, 水汪汪的, 小小的鼻子, 可爱极了。像一块面包那样厚的嘴唇, 那嘴唇是我最不喜欢的五官中的一个。———何加淇

师:我看到写“水汪汪的大眼睛”就生气, 我是水汪汪的小眼睛。但是你写“水汪汪的小眼睛”, 我也生气:没有创意。我喜欢的是后一句。写人的外貌, 眼睛、鼻子没有必要。要写最富有特点的, 哪怕是难看的、不喜欢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 写作需要勇气。何加淇是有写作的勇气的。要我改, 我会改为:你想认识我吗?到我们班, 那个嘴唇厚得像面包的, 就是我。

愚我爸爸什么都好, 就一样不好, 喜欢抽烟, 要是没什么事, 一天非抽上两三盒。不用看别的, 只要看他那被烟熏黑了的牙齿, 被烟熏黄了的手指, 就知道爸爸的烟瘾有多大了。

———周衡

师:她没有写爸爸的头发, 没有写爸爸的眼睛, 没有写爸爸的帅。只写了牙齿和手指, 它们与爸爸“爱抽烟”密切关联。外貌描写, 要与你写的那个人的特点有关联。没有关联, 哪怕你老爸长得比刘德华还帅, 也不用写。

舆多么希望我能像童话里的那只美人鱼, 遇到一个真心爱我的王子, 直到遇到他……

———李文欣

师:哪位是李文欣?没来?没来也好, 我正好趁她不在, 宣布她的秘密。直到遇到他, 他是谁, 你们知道吗?我, 管老师。能够使你在阅读中有情绪起落, 起落之后发出会心一笑, 那就是美妙。写好作文后, 一定要回过头来读一读, 有没有这样美妙的句子?没有, 要修改, 要打磨。

一般的老师喜欢介绍或朗读学生的优秀习作, 由此也能激励一些学生。管老师的独特做法具有明显的优势:首先是被激赏的学生成倍增加;其次, 介绍语句费时不多, 但学生易懂好学, 可以激励更多的学生“跳一跳摘桃子”:别人能写这样的句子, 我努力一下也可以达到。管老师对学生的“欣赏”, 表面上是肯定语言的精彩, 深层次则是对学生写“真话”的赞许, 是对学生言语创新的嘉奖。

策略三:零存整取

一节课40分钟, 如果读优秀习作的话, 可能学生对别人的文章也还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果平均分配时间来讲评作文, 也只能是蜻蜓点水, 浅尝辄止。因此, 要想让学生真正有所得, 就必须集中力量解决一个问题———可以是本次作文的训练重点, 也可以是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样, 通过一评一得, 聚沙成塔, 零存整取, 势必整体提高学生的作文质量。支玉恒老师在这一方面堪称楷模。他每次讲评作文都重点围绕一个方面展开, 比如, 指导“作文应该怎样开头”, 他就请学生来读写好的开头段:

淤“小时候, 记得那时我们家门前有一条幽长的石子路。它很窄, 但却记录着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师:一开门就见山, 这种开头简洁明快, 直入正题, 而且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于“平常, 我们养尊处优地吃着食物, 还在抱怨米饭味道不好, 菜太难吃, 要吃山珍海味。又有谁能想到, 住在山里的穷苦人家拼命工作, 挣钱养家糊口, 却只能吃一两块钱的大饼, 吃白米饭更是一种奢侈。”

师:你看, 他从议论这两种现象开端, 引起下文。你们知道他第一段最后一句话是什么吗?“因此, 我们要珍惜。”这句话很好, 切题了。

盂“在田间, 夕阳洒在果子上, 金灿灿的, 随着和煦的风不住地摇头晃脑。这时, 有一个瘦弱的身影在田间忙碌着, 那就是辛勤的农民。”

师:知道他要写什么吗?猜不到吧, 猜不到就往下看。这样开头的作用就是吸引读者往下看, 引人入胜。

榆“我爸爸是一个几近疯狂的古董爱好者, 他一见到古董, 就一副乐在其中的样子, 两眼发直, 紧盯着他面前的古董不放。”

师:神情、表情写得非常好, 一开头就把爸爸爱古董的情况写出来了。题目是《乐在其中》。

虞“开心快乐总是围着我打转, 当然我是快乐的。原因嘛, 有种种。”

师:这个开头非常活泼, 用了比拟的手法。他不把结果直接告诉你, 先卖了个关子……

学生害怕作文, 提笔忘词,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不知从何下手, 怎样开头。支老师急学生之所急, 将“作文如何开头”作为本次讲评的重点内容, 使学生认识并掌握了多种精彩而独特的开头———开门见山式、议论说事式、细节描写式、创设悬念式等。这种赏析方式切入点小, 目标明确, 一评一得, 效果甚好。它好似银行储蓄, 今天存一点, 明天存一点, 积少成多, 零存整取。

策略四:寻根究底

作文讲评的“根”在哪里?贾志敏老师认为:“作文, 是用语言文字来表达客观事物以及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工夫要下在语言文字上。”因此, 赏析学生作文应从语言方面入手, 实实在在, 不“高帽子贱卖”, 好话连篇;要讲在节骨眼上, 评在要害处, 给学生指明方向, 使学生有所警醒和收获。请看下面这个片段:“我最喜欢的老鸭汤搬上来了, 妈妈扯下两条腿, 一条放在我的碗里, 另一条放在奶奶的碗里。”

读来似乎很通顺的一段话, 经贾志敏老师一点拨, 学生在笑声中豁然。贾老师“挖”出了六处病根:淤要加“喝”, 这点毋庸置疑;于显然用词不当, 汤何需“搬”, 该改成“端”字;盂逗号显然不妥, 一个意思表达完了, 该用“。”;榆最令人捧腹的是“妈妈扯下两条腿”, 多么恐怖, 理应添加“鸭”字;虞“我”应与后面的“奶奶”置换;愚宜将“放”换成“按”字, 体现妈妈尊老而奶奶爱幼的美德。

在师生共同努力下, 原句变成:“我最喜欢喝的老鸭汤端上来了。妈妈扯下两条鸭腿, 一条按在奶奶的碗里, 另一条放在我的碗里。”病句改好了, 贾老师让学生重读这段话。学生边读边发出会意的笑声。在这笑声中, 想必他们已将这种敏感的语言植入了自己的头脑, 想必他们已经感受到什么叫文从字顺了。

赏析策略 篇8

一、体味真情

文本是语言文字的组合体, 那么语言的节奏、结构, 语调和文字的意义、意味、韵律等, 都应该是体味文本真情蕴藉的重要途径。体味真情, 需要阅读者能够透过文字的温度和语言的缝隙, 去触摸作者的灵魂世界。例如,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道:

四百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 褪淡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 坍记了一段段高墙, 又散落了玉砌雕栏。

这段语言中动词的反常运用, 给地坛增添了落寞和沧桑之感, 加厚了史铁生心头情感的分量。通过朗读和品鉴, 学生可以体味到其中贮满的真情。同样, 也是通过朗读和品鉴, 学生可以发现在《项脊轩志》中有一种悲喜交加、缠绵隽永的人情之美, 可以发现在《听听那冷雨》中有一颗跳动着乡愁孤寂的文人之心, 可以发现在《今生今世的证据》中感性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哲思, 可以发现《北方》中所蕴含的“在苦难中坚信, 在悲哀中热爱”的巨大情感力量, 等等。

清代著名文论家沈德潜认为“学习古文”有两个要点:“释疑难”和“通感情”。“释疑难”在教学中往往会以文言知识教学的形式得到解决, 而很多文言文教学却忽略对文本情感的体味。其实, 这是一个教学问题。因为古文年代久远, 往往与学生有较大情感距离, 要缩短、对接和打通古今的情感联系和文影心迹, “通感情”显然是一条重要的教学途径。例如, 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既是一篇生动的抚今追昔的纪念性文章, 又是一篇精辟的文艺随笔。在教学中, 笔者以体味文本真情为教学的主要确定性内容, 以如何理解文章的“气脉中贯”为教学重难点。这里所说的“气脉”, 正如教材所言, 是“作者贯注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 是沟通各个部分的精气血脉”。苏东坡说过一段耐人寻味的话:

儋耳虽数万家之聚, 州人之所须, 取之市而足, 然不可徒得也, 必有一物以摄之, 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 钱是也;作文亦然。天下之事, 散在经史之中, 不可徒使, 必有一物以摄之, 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 意是也。不得钱不可以取物, 不得意不可以用事, 此行文之要也。

那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这篇文章的“气脉”或者说“意”应该是什么呢?对文与可的赞美和怀念之情当是这篇文章之“意”, 这种丰富的情感始终贯穿于文章的结构脉络之中。这里所指的“赞美”, 除了有对他人格胸次的钦佩之意以外, 还应该包括高度赞赏文与可所提出的“胸有成竹”“意在笔先”的创作理论。这样的教学策略, 才是真正走进文本核心的明智教学选择。

诗歌是诗人灵魂的歌唱, 是接近神与天国的艺术创作。选入语文教材的那些精美古典诗词, 无不在美丽的文字背后蕴藏着一颗或感伤或豪放或闲适或婉约或愁怨的诗心, 这是古今无数鉴赏文章得以展开的一个重要评价视点。因此, 执教古典诗歌时, 舍体味真情者奈何?例如, 笔者曾经以“名句赏析带动名篇教学”来进行《琵琶行》教学设计, 以赏析“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为教学铺垫, 以赏析“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为教学发展, 以赏析“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为教学高潮, 确保在一课时之内高效地完成这首长诗的教学任务。这个独到的教学处理, 既精要地欣赏了诗歌的形象塑造和表达技巧, 又贴近体味了诗歌所蕴含的真情实感, 并且启发了学生认识这首诗所具有的广泛审美意义和现实意义———在人生的逆境之中, 知音不可缺失, 那份相知之美不可缺失。清代学者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说“作者情生文”“读者文生情”, 可见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在作者与读者之间架设起一座真情的桥梁。

二、赏析细部

赏析细部, 指的是专注赏析文本的语言和各种技巧, 诸如文本的肌理、张力、象征、多义、用词、标点等。需要指出的是, 赏析细部并不等于琐碎地赏析、破碎地赏析, 而应该是精细地赏析、精彩地赏析。正如特级教师郭吉成所指出的那样:“让学生从语言文字本身走进文本, 细读中去把握言语的本质, 这是语文教学的正途。语文教学不是冷藏知识, 而是激活知识。”[2]

这里不妨举《外国小说欣赏》中的几个赏析细部的教学例子来说明。《桥边的老人》中, 老人最后说“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这一句只比前一句多一个“只是”, 却意味深长。这里面交织着一种“怨”与“冤”的情感:我招惹谁了?我们招惹谁了?为什么要毁了这一切?在这言简意深的话语中暗含着对战争无声的控诉, 使小说充满了张力。《在桥边》中, “目送”暗恋姑娘的这个细节让主人公的精神世界一下子就立体和鲜活起来了。《牲畜林》中, 朱阿的枪口“想对着德国人的胸膛, 可是准星正对着的却是牛屁股”, 把人物举止和内心之间的偏差描写得极其准确和传神, 生动地表现了人物慌中出错的心理和滑稽愚蠢的性格。《素芭》的结尾处, 作者似乎不经意地写了一笔———素芭的丈夫“又相了亲”, 便暗示人物的结局是悲剧的而非喜剧的。《娜塔莎》中对娜塔莎有一处语言描写:“索尼亚, 不能够怀疑他的, 不能够, 不能够, 你懂了吗?”“不能够”的三处反复使用, 生动地刻画出娜塔莎的蛮不讲理、失去理智的精神态度, 反映了她的单纯又固执、善良又糊涂的个性, 体现着托尔斯泰创作的“心灵辩证法”。《半张纸》中“一个大棺材和一个小棺材”“下面的项目他已经无法辨认, 因为他眼前一切都模糊了, 就像溺死的人透过海水看到的那样”等语句, 表现着“他”面对家庭悲剧、人世沧桑的极度悲痛之情, 有着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明人吕叔简在《呻吟语》中说“见见非难, 而见不见为难”。“见见”与“见不见”中, 前一“见”字都是“看”的意思, 而后边的“见”则指“能看到的”, “不见”即为“不能看到的”。简而言之, 就是“看见能看见的, 不难;看见不能 (轻易) 看见的, 很难”。这话同样适用于今日的语文课堂, 即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要“见见”, 更要“见不见”。李海林教授也指出:“越是重要的价值, 基本的价值, 越隐藏在语文教材的深处, 越难发现, 越难掌握。”[3]“赏析细部”就是要“见”文本中“难见”“难发现”的言语形式, 就是要调动文字考证、句法分析以及语境阐发等文本细读手段, 发现隐在文本之中的真意, 还原文本的“原意”。比如, 《诲人不倦》一课中有这样一则内容:

子贡曰:“贫而无谄, 富而无骄, 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 富而好礼者也。”

教学时, 笔者着重让学生在细读文本后思考:为什么孔子的“贫而乐, 富而好礼”的主张比子贡的“贫而无谄, 富而无骄”的主张要高明一些?这个设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品味“无谄”“无骄”和“乐”“好礼”的细微差别, 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孔子的快乐观和礼学观。

又如下面这则内容: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

在教学中, 笔者引导学生在细读文本后思考:子夏引用《诗经》的诗句时比别的版本《诗经》的诗句多了一个“素”, 说明了什么? (生动地体现了子夏的博学风采) 孔子为什么对“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不作回答, 而只是选择性地回答了“素以为绚兮”?如此一番细读之后, 学生“见”到了很多平时“不见”的地方, 进一步理解到孔子教学的高明:既善于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又善于高屋建瓴、触类旁通。

三、深度探究

“深度探究”是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文本而作的教学努力。比如在教学《金岳霖先生》时, 我们除了要掌握“人物个性有趣”外, 还应该深度探究其“有趣的背后”所蕴含的价值, 即金先生的真性情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再如, 卡尔维诺故意把《牲畜林》中的人物喜剧化 (朱阿、德国兵、老太婆和小姑娘等都有一定的喜剧效果) 、场景宗教化 (牲畜林简直像是“诺亚方舟”) , 从而把沉重的战争主题轻盈化。这些内容都是这篇小说需要咀嚼和深究的地方, 也是执教者应该努力抵达的文本深处。再如笔者在执教《肖邦故园》时, 曾以下面的材料设置了课堂讨论题, 并以此作为课堂主问题让学生深度探究:

【材料】中国当代一位作家在《寂静的独语》一文中这样说道:“肖邦的音乐具有一种无法道明的特别气质。乐声悠扬飘来, 听上去似乎是作家一不小心, 让人窥见了他内心最深处的孤寂沉思……虽然肖邦远非首创钢琴独奏的第一人, 但在他的手下, 钢琴在历史中第一次被转型———成了倾诉个人心境的最佳手段。”

【课堂讨论题】你认为肖邦的音乐是“寂静的独语”吗?请阐述你的理由。

这个讨论题直抵散文的核心内容, 让学生在讨论和争辩中品味到文章的人文意蕴, 从而达到了文本解读的一种深度和高度。

需要指出的是, 深度探究又不能等同于简单地向学生灌输思想、肢解思想。朱自清先生指出:“读的方面, 往往只注重思想的获得而忽略语汇的扩展、字句的修饰、篇章的组织、声调的变化等。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 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因为思想也就存在语汇、字句、篇章、声调里;中学生读书而只取其思想, 那便是将书里的话用他们自己原有的语汇等重记下来, 一定是相去很远的变形。这种变形必失去原来思想的精彩而只存其轮廓, 没有什么用处。”[4]我们现在重读朱自清先生的这段话还是很有启发意义。当前的语文课堂出现了一种把远超过学生认知的社会学、文艺学、写作学和哲学等方面的知识“硬灌”给学生以显示“过人学养”的过度阅读, 这与中学课堂的深度探究的教学设想是相违背的, 应该引起重视和加以纠正。如把《桥边的老人》解读为“带有很浓厚的基督教隐喻色彩, 真实地描写了西方一代青年救赎价值观的崩溃”, 把《像山那样思考》解读为“我的存在与他者存在的矛盾冲突”等, 就是过度阅读。

阅读教学, 应该排除过度解读的方式, 还语文的本真面目。深度阅读应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为限, 不能无限度地拔高和超前, 需要剥离阅读本质和切割误读界限。“阅读教学固然要尊重学生的体验, 允许多义的理解, 但不能放任, 教师的引导很有必要。有一个‘基本理解’, 这是阅读教学‘放开’所必需的‘度’。”[5]比如, 在教学《六国论》时, 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入探究文章气脉贯通、议论透彻的文本核心内容, 笔者特别补充和拓展了以下的两条文论资料。

(1) 王夫之使用过“文脉”的概念。他说, 文脉决不能像傀儡戏中牵动的细绳, 而要像人身上的经脉, 藏在肌肉里面, 从脚跟、脚趾到头顶, 贯穿于全身。有了这种文脉, 文章就成为了有机整体。

(2) 正像唐代韩愈说的, 文气是水, 语词、句子是水上的浮物, 文气可以驱使、驾驭言词;文气强盛, 句子的长短、声调的高低可以自如地随之变化。

这样注释式的恰当补充和适度拓展, 接通了直达文本“神光所聚之处”的阅读管道和品鉴路径, 正如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所说的那样:“以注对质本文, 若听讼之造然。”“注”与“文”两相对照, 较为恰切地丰富和深化了学生的认知。

最后, 需要指出的是, 上述“品鉴文心”的三种教学策略不是被孤立地割裂开来的, 它们往往应该被综合把握和整体运用。比如笔者就曾以“真情、细部和深度”为引导, 让学生品鉴《项羽之死》文本核心的三个重要角度。《项羽之死》倾注了伟大史学家司马迁的大量心血, 是不朽的文言名篇。古人说:“《项羽本纪》是太史公以全神付之, 才成此英雄力量之文。”在教学这一课时, 笔者引用清人吴见思《史记论文》的资料:“‘可奈何’, ‘奈若何’, 若无意义, 乃一腔怒愤, 万种低回, 地厚天高, 托身无所, 写英雄失路之悲, 至此极矣。”这则资料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悲情”的体味和感悟。笔者又引用了《项羽本纪》中对“巨鹿之战”的描写语句, 感受“敢”和“能”的细微区别, 让学生精准地把握文本的细部魅力。还以“项羽为什么选择死?这种死有没有价值?”为深度探究的问题, 让学生去深刻把握人物形象的价值。

再如, 品鉴小说的“文心”时, 我们需要重点认识和理解情节, 因为它是小说最为重要的规范, 作家往往在叙述中设置事件赖以形成的因果律, 成为故事演变的根本动力。例如, 在教学《清兵卫与葫芦》中, 作者说:“自从有了新的寄托, 他早已不怨恨教员和用锤子打破了他十多只葫芦的父亲了。”在赏析小说中这个“没有怨恨”的细部时, 再联系鲁迅《风筝》中“弟弟”忘记了风筝被“我”破坏的这件事, 文章呼唤个性解放的主题也就越发深刻了, 细部赏析与深度探究就这样走到了一起。再如《炮兽》中, 炮队队长与炮兽殊死搏斗时, “盲目的浪头在他们下面导演着这场战斗”, 这一看似闲笔其实“不闲”的文字, 深刻地道出了小说情节的因果律 (事故固然有人为疏忽的原因, 但是真正的罪魁祸首是“盲目的浪头”) , 力战炮兽的勇士最终还是因为致命的失误被处决了, 反映了叛军首领的严苛和冷酷之情。一处“闲笔”, 却需综合运用体味真情、赏析细部和深度探究等方法, 才能品尽其妙。□◢

参考文献

[1]温儒敏.就新课标的学习谈九个问题[J].中学语文教学, 2012 (3) .

[2]郭吉成.散文作品教学内容的确定与教学活动的有效性[J].教学月刊·中学版 (教学管理) , 2012 (2) .

[3]王荣生, 李海林.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新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18.

[4]夏丏尊, 叶圣陶.文心[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1.

赏析策略 篇9

一、整体感知, 宏观把握

品味语言一定要建立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 很多时候学生只是盯住语言品味的这个句子, 这样往往会一叶障目。因为缺乏上下文观念, 不能兼顾全局, 往往在理解上出现偏差、表达上流于肤浅。

要将品味语言落到实处, 唯一的途径就是贴近文本, 深入解读, 引导学生深入语言的内核, 还原文字丰富的形象, 挖掘文字背后深藏的意蕴。我们只有立足文本, 回归语言, 引导学生细细品味, 充分体验与挖掘语言内在的情感和韵味, 才能让学生获得求知和审美的愉悦。

在阅读教学中笔者会告诉学生任何的文学作品都要读懂两个“W”和一个“H”。第一个“W”即“what”, 也就是“什么”, 文章写了什么, 其实就是文章的内容;第二个“W”即“why”, 也就是“为什么”, 文章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 其实就是文章的主题;一个“H”即“how”, 也就是“怎样”, 文章是怎样写的, 其实就是文章的写作手法。读懂了这两个“W”和一个“H”, 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全局, 这也符合新课标提出的“在通读课文基础上, 理清思路, 理解、分析主要内容,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只有在大量阅读积淀的语文综合素养下, 才能具备一定的赏析能力。

二、选准角度, 准确切入

在学生平时的阅读训练中, 我发现学生遇到这样的题目往往脑子一片空白, 无从下手, 答题常常是表述凌乱, 毫无章法, 甚至是眉毛胡子一把抓, 显然他们是没有掌握品味赏析的方法。针对这个问题, 首先要教会学生选准角度, 准确切入。

如词语的品味, 就应从字义、词性、感情色彩、修辞、词语的深层含义等方面来切入。用以下句子示例:

1.《范进中举》中的句子“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 把拳头伸过来……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 往腰里揣, 口里说道……”如果能判断这几个词语的词性为动词, 学生就能揣摩出动作之下的胡屠户这一人物形象。

2.《春》中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加点词显然是用拟人手法来写出小草的活力。

将以上词语的赏析提炼出如下指导方法:

解题思路一:明白字义、词性及所描写的对象, 揣摩词句的情味。

【方法提炼】:运用动词 (形容词、拟声词等) 或“这一词语”, 准确、传神 (生动、形象) 地写出了……

解题思路二:分析修辞, 了解词语在句中的表达效果。

【方法提炼】:运用……修辞,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特征) , 表现了…… (情感)

而句子的品味, 就是在品味词语的基础上举一反三, 找出句子本身的语言特点, 如修辞、描写、深层含义等, 教会学生从这些角度切入, 找准突破口, 这样在具体答题时就不会无章可循了。

三、立体赏析, 有序表述

“选准角度, 准确切入”只是具体解题的第一步, 单单有了答题突破口是远远不足的, 还必须从语言形式、语言内容和表达效果三个方面进行立体赏析。在表述时, 要依次体现“这句话 (这个词) 在语言形式上有什么特点”———写作对象 (特点) 是什么———“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什么”。只有立体赏析了, 才能做到有序表述。以2010年盐城市中考题为例, 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 任选一句品味语言。 (1) 他把两手伸进裤兜, 麻利地将兜翻掏出来, 又把手摊开说:“啥也没拿啊!” (2) “我要……我要我爸……求您了。”要准确赏析以上两句话, 首先要确定语言形式, 这两句都是运用了描写, 第 (1) 句是动作和语言描写, 第 (2) 句是语言描写;接着要分析表达内容, 两句描写的对象是“偷父少年”, 前一句是“描写少年熟练、迅速地翻掏裤兜, 狡黠地表白自己没拿东西的情态”, 后一句是“描绘出少年结结巴巴、吞吞吐吐的情态”;最后要分析表达作用, 前一句“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被捉后处变不惊的小惯偷形象”, 而后一句是“传神地表现出他要求主人送画又难以启齿、渴望得到画像又担心主人不肯给的矛盾心理”。从语言形式和表达内容及表达效果三方面进行全面的品味, 才能准确、有序地进行表述。

在指导学生时, 只有立体赏析、准确表述才能抓住品味语言的精髓。在指导过程中我会告诉学生明确两个原则, 一是“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原则, 二是“整体感知、局部揣摩、瞻前顾后”原则。在此原则上还要指导学生答题时层次分明、有序表达。

四、几点思考

1. 在平时教学中关注语言赏析能力的培养:

语言赏析能力的培养是需要循序渐进的,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该引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亲密接触, 这是品味语言文字的重要途径, 也是语文教学的首选要务。通过不同方式启发学生去玩味语言, 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 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更有利于学生思维水平的培养。

2. 不能将这一能力点单独割裂出来:

笔者强调重视品味语言这一能力点的同时, 并不是将这一能力点与其他能力割裂开来, 更不是否定教学内容上要注重多样性、方法上要强调整体感悟、学法上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关键是我们要让学生在品味文本语言的过程中促进语言素养的全面形成与发展。

上一篇:高层住宅设计论文下一篇:国外反思性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