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人才

2024-07-16

文化创意人才(精选12篇)

文化创意人才 篇1

我国各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呈现出朝气蓬勃的景象令人欣喜, 但是, 其在发展过程中, 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严重影响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其中, 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对文化创意产业认识不足, 从而导致“重产业、轻文化”“有文化, 却无创意”等问题的产生。鉴于此, 我国高校开始加强文化创意类人才培养力度, 为相关产业的发展输出了大量人才。值得注意的是, 由于相关产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 这使我国文化创意类人才供需始终存在矛盾, 从而严重制约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由此看来, 我国高校应在分析职场实态的基础上进行创意类人才培养, 且要懂得科学合理地调整当前人才培养模式。

一、文化创意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1. 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本。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对人才数量和质量的要求大幅度提高, 这是当前任何产业都不可比拟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建立在大量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基础上, 而单靠资源和资金的大量投入难以实现快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人才。

2. 我国急需培养更多相关专业人才。

当前,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缺少高素质人才, 这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高度关注和解决的首要问题。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受到人才匮乏的严重制约, 具体表现在从业人员数量多, 但创新型高素质人才依然十分短缺。高校是文化创意类人才的培养基地, 要根据社会和职场所需, 采用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文化创意产业输出更多高素质人才。

二、我国创意人才培养模式及经济分析

1. 创意人才的高校培养模式。

目前, 世界各个国家都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普遍通过高校教育系统培养创意人才。在以高校培养为主体的背景下, 我国当前文化创意类人才培养方法主要有四种:有效进行文化创意产业学科建设、搭建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信息共享交流平台、举办开放性名牌高校精品讲座、积极发挥高校孵化器的产出功能。

当前, 我国多数高校已经开设了文化创意专业, 各个高校在坚持发展优势专业的基础上, 积极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在创意类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上述四种方法已经被我国多数高校不同程度地采用, 为了使学生毕业后能顺利就业, 各个高校根据自身发展状况, 结合创意类人才的特点及文化创意产业对人才的需求, 纷纷与文化创意类企业签订就业协议。为了能切实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校采用的方法主要是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细则, 学生按照企业的要求和标准, 发挥自己的创意, 动手制作文化创意类产品。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可知, 学生能大大适应企业工作的流程, 这为学生以后走向工作岗位垫定了坚实的基础, 也能够大大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提高文化创意类企业的经济效益。

2. 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意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创意类人才培养效果需要企业来检验和证明, 但创意类专业学生离开高校并不意味着培养过程结束。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 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 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不断提高企业经营效益。而要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就需要进一步培养创意类人才, 使其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相关调查研究表明, 自我人才培养机制和系统在我国还未有真正形成, 高校和企业创意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以下缺点:高校培养缺乏新意, 学生获得的实践操作机会少, 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法还未形成;从企业方面来看, 很多企业仅注重员工的业务技能培训, 并没有对其进行创意理念培训, 还有一部分企业未会对员工进行培训, 员工创意理念的发展完全靠个人。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是创意人才培养周期长, 短时间内很难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高校和企业不愿意将过多精力投入到创意人才培养方面。

3. 基于艺术人才的创意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新兴产业的文化创意产业, 其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 尤其在经济寒潮的背景下, 在人们普遍借文化产品来慰藉心灵的市场需求下, 它更显示出极大的发展优势。目前, 我国紧跟时代潮流, 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 并成为一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文化创意产业需要文化创意人才具有极强的创造力, 善于从其他学科获取创作灵感, 因此, 高校在招收文化创意类学生的过程中, 要专门招收艺术专业的学生, 为以后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艺术专业学生独特的设计思维是其他专业学生难以比拟的, 这与长期的艺术熏陶有关, 对我国高校艺术类教育工作者而言, 培养艺术专业学生是一条培养文化创意人才的重要途径。

我国很多艺术高校或者一些艺术专业每年都会招收一批学生, 学生在校期学习过程中形成了艺术化的思维方式, 其毕业后大都进入形象设计企业、广告设计企业、影视传媒企业等一些对创意要求较高的企业, 这些企业每年注入新鲜血液后, 获得了较强的生命力, 企业发展突飞猛进, 我国创业产业每年的净利润高达百亿元。

三、文化创意产业未来发展展望

创意是疯狂的, 有些创意作品是超乎人们的想象的, 但创意过程是理智的, 创意灵感来源于生活, 创意需要人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美, 在有意无意间实现自己的创意意图。文化创意产业也是高风险行业, 高校需要培养在校学生的竞争意识、市场意识, 这样才能使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体系更为完善, 使未来的从业者能更好地面对市场。

我们有理由相信, 随着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加强, 随着文化设施建设及文化市场的再度繁荣, 随着广大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后对精神产品需求的不断加大, 文化创意产业将会出现爆发式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大有可为, 文化创意产业的巨大价值将在我们进行相关课程集群的建设完成, 培养人才进入产业体系并发挥作用后逐渐地彰显出来。

四、结语

我国创意类人才培养还处于起步阶段, 社会和企业对高素质文化创意类人才的需求量依然很大, 面对现有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 需要从市场需求和企业效益出发, 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培养模式, 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高校的创意人才培养模式, 促使高校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文化创意人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刚刚起步, 未来的发展道路还很长, 高校要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 根据社会和企业需求, 不断调整和创新创意人才培养模式, 以有效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提高文化创意企业的经济效益, 促使文化创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进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丽琦.文化创意产业亟待突破人才瓶颈[J].中国人才, 2010 (5) :15.

[2]姚争, 项雁.高校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福建论坛, 2012 (8) :18-23.

[3]黄建.文化创意人才供求结构分析——以深圳市为例[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2 (2) :85-88.

文化创意人才 篇2

人才资源是国家的第一资源。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和用好人才是一项全局性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强国”的总体设想,对如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了全面部署。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无锡市当前城市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之一,也成为崇安经济转型提升的现实需要。

一、崇安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发展现状

从对崇安区文化创意人才供求、素质、结构及配置状况开展调研的情况来看,目前此类人才队伍呈现队伍普遍年轻、流动性强等特点。

人才队伍普遍年轻化。从年龄结构看,在被调查的250位从业人员中,25岁以下人员占30%,26-35岁人员占62%,即35岁以下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92%。同时,在工作年限方面,从事该行业3年及以下人员所占比例最高,达75%,3-5年以上人员占15%,两者合计达到90%。上述两项指标说明创意产业的人才队伍是一支非常年轻的队伍。队伍的年轻化一方面说明文化创意产业在崇安区经济发展中刚刚起步,正处于上升阶段,其展现出的活力和生机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另一方面说明,年轻人具备较强的创造力和创意激情,更富于想象和创新,也更敢于冒险,更适合创意产业的发展。

人才队伍流动性增强。在被调查者中,60%的创意人才换过工作单位,75%的管理者认为本单位的优秀创意人才比较缺乏。首先,这说明在创意人才供给不足、创意产业各门类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交融、文化创意人才大多年纪轻、头脑活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创意人员一般不会固守在某个工作岗位上,而是经常会去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其次,许多创意行业的生产组织形式表现为松散的个体劳动和简单的集体协作,该领域的从业人员大多属于自由职业者,一般不从属于某个固定的经济体。再次,近一半的创意人才属于非本地户籍人员。这些特征均决定了创意人才的高流动性,同时也带来了创意人才招聘难的现状。

据统计,目前崇安区大专以上就业人员将近7万人,占总就业人数的45%左右,占总人口比例达到38%;全区商贸流通、金融保险、商务服务、信息技术、文化创意五大产业大专就业人员达到5万余人。其中,文化创意产业人才9650人,约占全区大专以上就业人员总数的13.8%。含中央“千人计划”对象1人,省“333”工程第三层次人才培养对象1人,无锡“千人计划”人才22人,海归留学人员55名。

二、崇安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引进的成效 创意是源泉、文化是内容、人才是基础、产业化是方向。两年来,崇安区相继出台了“崇安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关于更大力度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实施意见”等政策,大力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实现区域人才工作品质的大提升。

人才引进上实现向多元化转变。

1、实现由综合引进向专项引进转变。在综合引进人才的基础上,坚持重点引进领军型海外留学文化创意人才和对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和带动作用的人才。针对产业发展需要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强调项目技术领域与产业前景之间的有机结合,重点是实现产业化并形成产业规模,崇安区已落户的17个“530”初创式项目中,有90%均属于文化创意产业范畴。

2、实现由被动引进向主动引进转变。主动组织文化创意企业参与无锡市大型人才交流会、高端人才洽谈会、中国无锡人才智力交流大会、中国大连海外学子创业周、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等引智活动。主动组织政府部门和企业赴美国、加拿大、俄罗斯、芬兰等地宣传崇安引才政策,并在日本、新加坡、俄罗斯设立了海外引才工作站,开展海外招才引智活动。

3、实现由单个人才引进向团队引进转变。一个人的力量难免势单力薄,如果是一支团队,他们能相互支撑,形成力量,较快开展创新创业工作。1 过去两年,崇安区引进了海归文化创意创业人才40余名,平均每个项目团队都有2名以上海归人才。亿唐动画董事长施向东以一个项目带了2名博士、3名硕士和3名高级动漫编导,被中组部聘为“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

人才服务上实现向多方位转变。

1、园区承载能力全面提升。通过两年的建设,崇安区“三创”载体成为我市文化创意人才的集聚地、辐射源,建成面积累计达到50万平方米,到2015年,将达到100万平方米。目前已建成有锡沪路城市与家居创意设计园、上马墩传感技术运用中心、江苏省无锡文化创意留学人员创业园(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小娄巷历史文化街区,此外,人民东路数字文化创意园和1602文化艺术中心也在推进之中。文化创意园区与创业中心逐渐成为崇安经济增长新亮点,在引领和推动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园区服务水平全面提升。积极开展各类重点人才项目推荐申报工作,充分发挥信息网络体系的作用,及时传递人才政策信息,保障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在办理资金投入、工商税务登记等方面形成一个从政府到园区、再到企业上下联动的服务体系。

三、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引进和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科技文化企业的飞速发展,企业对于高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渴望,人才结构和服务工作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如何切实帮助企业缓解引才压力,提升人才的服务能力,成为我们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结构性矛盾较突出。

1、缺少高端原创人才。被调查的管理者认为本单位的创意人员中只有25%的比例算得上是创新型的,75%的人才属于复制型或模仿型。这种人才结构导致原创产品很少,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

2、缺少管理人才。与传统产业相比,创意产业具有创新性、高增值性和高风险性等特点,其产业组织形式既有分散的个别劳动,又有简单协作的集体劳动和集中的社会劳动,创意人员具有较强的工作独立性,创意工作过程难以监督。这些特点,给传统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提出严峻挑战。

3、缺少经营人才。实践证明,创意人才往往不具备市场经营才能,被调查者普遍认为,目前整个无锡都比较缺乏擅长将创意作品“产业化”、“市场化”的经营管理人才和领军人物。

4、缺乏复合型人才。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经济+技术的复合型产业,是文化知识与高新技术紧密结合的产业,要求从业人员具备T型知识结构,而现实中,从业人员往往是有内容知识的不懂技术,而懂技术的又缺乏内容知识。

服务能力亟待提升。在人才政策落实上,受区域面积狭小、资源瓶颈等制约,与其他城区仍有较大差距。需要制订出台更具吸引力的、可操作性更强的优惠配套政策,进一步明确街道人才工作站在人才管理方面的职能,为人才创造宽广良好的创业环境。在人才引进上,我们利用其资源,与个别人才网进行合作,而没有自身的文化创意人才资料库,尚未建立起独立的、成熟的引进渠道;尚不具备为企业培养文化创意人才提供培训的专业服务能力,在文化创意人才引进与开发方面缺少人员、资金的保障。

四、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引进和服务的对策

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引进与服务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要提高其效率和效应,应建立起由政府、企业以及文化创意人才本人参与的立体式、多元化、全方位的人才引进模式,既要完善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又要完善人才生活服务体系,努力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政策留人,不断改善文化创意人才的工作条件,使人才安身、安心、安业。

一是进一步改善人才成长环境。发挥企业引进、培养、开发、利用人才的主体作用,鼓励人才资本和科技成果有偿转移,打造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基地。设立文化创意产业专项人才培养资金,加大人才培养、交流、引进、使用等方面的奖励扶持力度,加快构建合理的人才结构和梯队。在人才管理上形成文化创意人才可持续性发展的激励机制,通过奖惩激发人才的可塑性与创造性,在实践中磨练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专业人才。尤其在企业创业基金、银行贴息、房租补助、人才培训等方面的给予扶持。

二是进一步改进人才结构现状。优化人才及项目筛选机制,通过网络搜索、参与各类高级人才交流会、与高等院校联系等渠道,有针对性的选择符合园区发展方向的文化创意人才项目进行洽谈,最终吸引符合条件的文化创意人才入驻。拓展人才开发途径,广开途径,打破学历、资历和身份限制,加大与文化创意商会合作力度,发现和集聚人才,切实缓解区域人才结构性矛盾。在人民东路数字文化创意园和1602文化艺术中心园区建设过程中,更应该抓住“项目引才”的契机,加速集聚高层次人才。

三是进一步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建立区域文化创意人才库资源,保持与人才服务公司的合作关系,利用其渠道引进文化创意企业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储备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市场中紧缺的高端原创人才、管理人才、经营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构建适合文化创意人才开发的培训体系,引入外部培训力量,为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服务。

文化创意人才 篇3

多管齐下展示 推介优秀创意设计

以本届义乌文交会为例,作为人才扶持计划的重点活动之一,展会上除了设立独立展区免费展示入选作品之外,还围绕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扶持计划,举办了一系列的配套活动,如青年设计师沙龙、青年设计师研修班、作品现场推介会等,为青年设计师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学习平台与展示、推介机会。

一位设计师非常激动地表示:“非常感谢这次扶持计划,不仅为我们这些原创设计师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作品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帮助我们实现从设计作品到产品的跨越。”这也是许多参评者共同的心声。

参加这次青年创意作品评选的既有在校学生,也有广告设计、文化传媒、个人工作室、小商品研发企业从业人员、自由设计师,很多作品都具有独特创意,部分作品融合性强,且兼顾艺术性和实用性,为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融合、为创意设计产品化、产业化带来了活力和源泉。

小圈子到大概念

希望为青年设计师带来转折

“机会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希望这次人才扶持计划能够改变一些青年设计师的命运,让更多人关注创意设计、关注文创产业,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创意设计人才、尊重创意设计成果、保护创意设计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我相信人才扶持计划的意义就在于此。”评委之一的段妍玲在青年设计师沙龙上如是说。

她认为,产业融合发展的概念已经成为未来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创业创意人才扶持计划就是一个培育人的过程,人才培育的过程是漫长的,如今从政府到企业到地方再到行业和相关人才,大家共同关注这个课题,是非常好的开始。

创意设计产业的核心是人才战略,而人才培养、扶持关键在三点:一是基层的学院教育人才——学习设计的大学生如何真正转变成应用型人才;二是如何对中高层人才进行顶层设计,完成真正的设计和创业,使之成为中国设计界的支柱人才;三是针对高层人才,要培养真正的大师和企业管理者。

以道驭术 以文载道

“文化当是创意的基础和核心”

“以道驭术,以文载道”说的是靠文化形成思想,用思想来驾驭技术,这个术包括设计、科技等。文化应当是创意设计的基础、核心,是真正的驱动力,所有的设计都要依托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做出现代的设计。做设计必须传承中国的基因,传播民族文化,这也是中国设计师的责任所在。

有业内人士认为,中国设计教育发展时间短,师资力量薄弱,以前的设计环境并不理想。现在,中国设计的春天来了,然而青年设计师的储备力量却不足,这次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扶持计划在某种程度上是在“补”之前落下的“课”。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这之间有着巨大的差距,而人才扶持计划激发了一批年轻人,让他们热爱创意设计,让他们产生自信心,让一些草根的设计师和设计公司在困难的时候可以得到帮助。

文化创意人才 篇4

国以才立, 业以才兴。人才是现代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作为“朝阳产业”的文化产业, 近几年在全球范围内以高于传统产业数倍的增长速度迅猛发展, 其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而文化产业创意人才则是社会文化繁荣和产业发展的中流砥柱,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显著的作用, 其人才的带动和辐射效应尤为突出, 一个创意、一个人、一群人带动整个产业发展的现象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时有发生。创意人才相比传统生产要素, 如劳动力和资本更快地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1]。

我国对“创意经济”的认识和逐步深化, 并在产业发展上重视起来始于2003年。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发展的进一步升温, 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了不少的优惠政策, 大力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江苏省从2005年引入“创意产业”概念后, 在“文化强省”战略推进过程中把创意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加以培育。陈法金在《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中指出南通作为江苏省沿海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 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战略层面看, 应根据其在自然资源、基础设施、人力资源和技术水平等方面的优势和不足, 从加大创意园区建设力度和完善创意环境等方面进行科学规划。由此可见, 地方政府、专家学者对于文化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及策略已有深刻的认识与研究, 但对于如何吸引和培养适应本土经济发展的创意人才, 制定好相关的政策措施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近年来, 南通市创意人才队伍建设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与发达国家以及国内一些省市相比, 南通市创意人才队伍建设仍然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南通文化产业创意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文化产业是人才高度聚集的新兴行业, 一个区域的发展, 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有赖于一大批高素质的创意人才队伍。当前制约南通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高层次创意人才队伍的层次与数量。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占全国工作人口总数往往在10%以上, 如伦敦为14%、东京为15%、纽约为12%。而目前南通在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机制、配套的制度环境等方面, 都远远不能适应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发展的要求, 南通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

(一) 人才数量严重不足。

相比较北京上海等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繁荣的地区而言, 南通创意产业人才的建设发展要求相对滞后, 在相对发达的大中型都市创意工作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往往达到千分之一以上, 而在南通这一数据还有很大的差距。虽然近年来南通加大了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引进的政策性倾斜, 但是人才的缺口依然非常庞大, 据调查数据显示, 未来五年中南通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缺口至少为十万人。伴随着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 在目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才的缺口将是制约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一个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研究人才和创新发展人才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 所以如何建立起一支满足现代文化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是南通现今文化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 人才质量与产业需求不匹配。

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求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而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能力培养是需要诸多条件的, 包括先天的禀赋和后天的培养, 需要经过专业的训练和长期的职业养成。所以就目前南通而言, 文化创意产业还没有能够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长效发展的管理机制, 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相对不足, 专业型人才和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还相当短缺, 掌握高技能高技术, 有突出创新能力, 精通经营管理的高层次人才更是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

(三) 高素质人才匮乏, 大师级人才短缺。

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文化产业创意人才的培养与开发。在南通, 综合型高层次人才还有很大的缺口。作为教育之乡的南通在基础教育上拥有全国领先的优势, 拥有着不断扩大的人才队伍, 但高层次人才却严重缺乏。文化创意产业对于高层次人才需求日益旺盛的现状与人才队伍相对不足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缺口和不足, 在南通虽然有不少优秀创意人才的引进, 但目前而言, 还缺少大师级人才, 由于文化创意产业本身的特点, 对其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所以, 领军型大师级的创意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南通目前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远远不能达到产业发展的需求, 人才的结构与梯队也并不尽如人意。产业的巨大发展要求创意产业人才的高度聚集, 而目前这一点在南通还不够明显, 人才的后备储蓄也相对不足[2]。

(四) 政府人才引进政策、人才长效机制尚未完善。

从政府层面而言, 优秀的吸纳人才的政策是集聚创意产业人才的重要因素, 而良好的文化氛围、人文气息也是长久留住人才的关键性因素, 就目前情况而言, 南通虽然有一套综合的人才引进措施, 但在人才的长效机制上还相对不足, 需要进一步的产业政策和人才政策的引导, 为创意型人才提供一个安居乐业和积极的工作环境, 南通受上海和苏南经济发达地区薪资待遇人才吸引优惠政策等方面的影响, 往往有着区域性的先天性不足。

(五) 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管理模式不匹配。

随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飞速发展, 区域性人才的培养和管理机制正在不断完善之中, 北京上海等国际都市以及其他文化创意产业较发达的城市开始打破各种制度性的枷锁, 创新创意人才培养和管理的机制, 不遗余力地从各地甚至是海外吸纳创意型人才, 提供有利于人才发挥价值的舞台。而在南通由于某些观念性的影响对创意人才的科学管理还有种种制度上的制约, 限制了各种层面人才之间的合理流动, 政企之间、城乡之间体制内外等人才的流动还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 从另一层面而言, 与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相适应的管理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文化产业创意人才的待遇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提供一个公开、平等、宽松的工作环境和竞争环境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创意产业人才的评估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健全。

(六) 高校、企业、市场对创新人才培养缺乏兼顾。

我国的高等教育向来重视理论学习, 而对于实践教育缺乏一定层面的认识和理解, 对于课程体系设立和综合性岗位职能要求的二维关系的理解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于岗位的适应性还存在着种种制约, 在南通的企业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现象, 在南通市场存在着三多三少的现象, 即从事流通的多、从事生产的少, 从事生产加工的多、创建自主品牌的少, 从事传统行业的多、从事新兴行业的少, 所以在这样的产业背景之下, 让企业、市场积极参与到创意人才培养的行动中来, 产学研深度结合, 高校、企业、市场三者得到兼顾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会起到良好的效果[2]。

(七) 创意人才培养开发途径单一。

当前, 南通创意人才培养与开发的主要途径为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以在职教育为例, 创意产业人员在参加培训的时间上往往长短不一, 培养的技能都以定向的技能培训为主, 所以培养的效果相对不够理想, 多数创意产业的相关企业尽管很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开发, 但由于受产业运营成本等众多因素的限制, 很少有对专业人才提供全局的学习培养的模式, 即使一些国有文化实体存在着在职学习、外出培训和对口交流等多方面的培养制度, 但是他们往往又流于表面和形式, 造成了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开发途径的众多缺失[3]。

三、南通文化产业创意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 加快制定南通创意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

文化产业是一个集智慧、创意、产业于一体的综合性事物, 是现代科技发展与文化创新相融合的综合性门类。对于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而言, 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管理部门、职能部门对相关事宜进行总体宏观性的协调。政府要从区域战略高度对全市的文化产业创意人才队伍建设进行宏观性的指导, 形成由各级政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相关职能部门所组成的全区域、多部门、综合性的管理协调队伍, 并借鉴国内外人才队伍建设的先进经验与做法, 切实加强创意人才队伍建设的综合性措施和发展规划, 指导南通文化产业创意人才队伍的建设。

(二) 充分发挥政府在推进创意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政府作为创意人才队伍建设的行政主管部门, 应当加强行政领导对于人才队伍建设的管理责任, 把创意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纳入到政府的重要工作职能中去, 使其与领导干部的考核相衔接, 加强责任管理。一是各级部门要统一领导做好人才工作和政策性的制定, 要加强文化产业创意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性指导及创意人才队伍相关政策措施的落实, 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为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为优秀创意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机遇和实践平台, 逐步形成上下衔接、协调有序、不断完善的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和工作氛围。二是应当大力加强文化创意产业专业资格认证制度, 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门类, 文化创意产业涌现出了众多的职业门类, 应当将相关的职业拉入国家职业技能工种, 给人才的培养和鉴定提供政策性的便利, 这或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创意人才的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和从业的积极性。

(三) 广泛动员社会参与, 发挥企业在文化产业创意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文化产业创意人才队伍建设应当具有开放性, 面向全社会, 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切实要求。需要动员社会各领域、全方位的市场经济主体, 尤其是企业的积极参与。政府职能部门在制定相关文化产业创意人才发展战略时应当充分听取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人员的意见和建议, 为制定合理科学的相关产业政策提供一线的依据。应当依托大中型创意产业企业在培养人才中的主体性作用, 强化文化产业创意人才队伍的建设功能。搭建文化创意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交流的公共平台, 完善政校企三方联动的机制。制定人才合理流动和提高发展的有序制度, 强化创意产业园区在引领文化产业建设等方面的积极功能, 发挥其示范、辐射、聚集和推动的相关作用。除此以外, 应当加强社会各方面资源的整合工作, 设置文化创意产业基金, 鼓励和帮助有创意能力的人才, 完成其职业提升, 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创意人才的培养机制, 以企业为主导强化社会的力量, 为文化产业创意人才队伍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经济支持和社会动员[3]。

(四) 完善优化文化产业创意人才队伍建设的机制环境。

发挥政府在文化产业创意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引导作用, 出台鼓励性、扶持性的政策, 推动创意人才队伍建设。目前, 南通市文化创意产业还处在起步和摸索阶段, 相关的政策性的制定要围绕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发展等进行创新和发展, 要制定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制度, 加强相关领域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有效整合和合理流动, 完善全市的人才政策, 营造法制环境、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 形成有利于文化产业创意人才发挥专长和作用的长效机制。

(五) 建立多渠道人才培育机制, 保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供给。

加强文化产业创意人才的在职培训工作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南通诸高校加强创意、设计、传媒等相关专业的建设, 培养一大批既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又了解本土文化产业发展形式的富有创造力的青年才俊, 为南通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提供后备力量。引入全面的人才评估体系和人才评价体系, 要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为人才提供良好的环境, 应当为文化产业创意人才提供多渠道的培养和良好的保障, 要落实政府提出的关于加强文化产业政策和管理的长效机制, 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的结合, 鼓励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参与到人才建设的长远规划中来, 落实相关产业政策配套。鼓励高校开办二级学院, 大力开发创意产业人才资源, 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中的发动机功能, 落实文化产业政策, 加强人才的吸引工作, 推进人才的流通机制, 不断吸引一大批有创造能力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来南通工作、发展。

(六) 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文化产业创意人才结构可以分成高层次、中层次、低层次等三个层次, 从类别上来看可以分成国际型、复合型、创新型和实用型, 南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迅猛的沿海开发城市, 应当对于创意人才的培养、发展建立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的人才培养体系, 南通可以加强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中国一线城市的文化产业创意人才建设的工作交流, 建立起长效的人才培养管理机制的研讨制度, 加强跨区域合作, 增进人才之间的合理流动和频繁交流, 促进高校之间人才培养体系的融合, 加强国际交流, 建立起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体系, 促进人才的优质培养, 完善和落实文化产业政策, 通过多种渠道培养既具有国际视野又具有本土战略思维的高层次文化创新型人才, 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2]。

(七) 充分引进各类创意人才和培养本土创意人才。

南通应该加大对于创意产业人才的引进力度, 在政策上、产业上和制度上向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倾斜, 并利用良好的区域优势, 广泛吸纳各个层面优秀的创意人才, 使具有国际思维和较高创意能力的文化产业创意人才能够扎根南通, 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能动性, 形成一大批学有所长、术有专攻的文化产业创意人才集群, 使人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主导性作用。

(八) 完善创意人才队伍建设的服务保障体系, 吸引、集聚人才。

政府在人才政策体系方面要建立起高层次创意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 采取量体裁衣、一人一策的办法邀请国内外著名的文化产业创意人才来南通安居创业, 从科研经费、安家费、柔性流动等各个层面提供具有吸引力的政策性倾斜, 加大人才的吸引力度[3]。在人才服务体系方面组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服务中心, 在全市范围建立起人才培养的网络体系, 为高层次人才、扎根基层服务企业的创意人才提供全方位不间断的优质服务。建立起人才培养的长效激励机制, 完善和落实政府对人才管理的各项政策, 建立相关的专项资金, 并且逐年增大财政支持力度, 对于创意人才在南通的创业提供政策、税收等各个方面的优惠政策, 为南通地区实现创意人才多元化、市场化发展提供全新的思维。

(九) 不断优化创意工作人才发展环境,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不断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创意人才工作和生活配套设施的建设, 完善社区服务体系, 为吸引和稳定人才创造一个舒适、安全、方便的生活与工作环境。一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净化知识创新环境。创建一个关心、爱护创意人才, 了解创意人才, 依靠创意人才的良好社会风气, 充分尊重和发挥创意人才的个性特点, 促进创意人才将个人事业和社会理想事业, 社会责任结合起来, 形成一个良好的“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二是加强载体建设, 广泛开展创意人才的创新实践活动, 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意工作开展的社会环境氛围。依据南通的区域文化特点, 在不同层次定期举办文化创意竞赛, 为从事创意工作的人员和广大学生创新提供成长的舞台。

(十) 构建创意人才激励模式。

南通创意人才现有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既有从宏观角度看, 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 现有法律保障体系不健全和政府的财政支持不足的问题;也有从微观角度看, 企业内部的薪酬和福利没有竞争力, 培训设计不合理, 传统的绩效考核、工作环境不适合创意等问题。创意人才的间接激励, 即宏观激励措施, 包括知识产权的保护, 优惠贷款, 财政资助和税收优惠四个方面, 这四个方面的激励措施提供了一个和谐、文明的创新人才的宏观的创意环境, 将吸引大量国内外优秀的创意人才, 并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学习、成长和发展的信息平台。创新人才的直接激励, 即微观激励措施, 包括成长激励、成就激励、环境激励和薪酬激励四方面。他们可以提供优越的适合创作的企业氛围, 并给予他们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给他们充分的信任和鼓励, 提供与知识输出相匹配的薪酬, 最后充分调动创意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充分发挥、激励他们的创造性[4]。

四、结语

人才资本是创意产业最核心的要素, 南通文化产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创意人才队伍的建设。通过各种措施提高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包括提高区域创新文化氛围,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建立政策支持机制, 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的建立, 构建法律保障机制。这些措施要符合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 并落实在人才建设的各个环节中, 只有这样南通市才能通过对创意人才队伍的建设来提升城市的发展, 最终实现“中国梦、南通梦”的总体部署。

摘要:本文详细分析了南通文化产业创意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数量不足、质量与产业需求不匹配、高校、企业、市场对创新人才培养缺乏兼顾等问题, 在此基础上对南通文化产业创意人才队伍建设的相关对策与措施作了初步的综合性分析, 提出了解决南通文化产业创意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的相关对策与措施, 具有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文化产业,创意人才,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 .章剑华.文化建设工程[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3

[2] .闻瑞东.关于广州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J].社科纵横 (新理论版) , 2012, 3:246~247

[3] .王云凤.加强创意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助推内蒙古文化大发展大繁荣[J].前沿, 2012, 16:130~132

人才培养创意策划方案 篇5

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沟通技能;富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备分析和解决营销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能从事市场营销领域各类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1、知识要求

(1)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2)掌握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计算机基础知识;

(3)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经济学、会计学、管理学和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4)掌握市场营销专业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具有能胜任营销工作的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学科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2、能力要求

(1)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人际沟通、组织协调和社会活动能力,能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要求;

(2)具有一定的宏观分析、业务开拓、企业管理能力,能够应用营销理论对营销环境、市场状况和竞争状况作出分析,具备营销人员的开展业务的计划、组织、协调能力。

(3)具有分析和解决营销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具备市场调研与预测能力、商务推销和谈判能力,解决营销策划、产品、价格、分销、促销等具体营销环节中的问题。

3、素质要求

(1)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爱国主义思想,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2)具有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坚实的工作作风,有较强工作责任心、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

(3)具备求真务实的信念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4)具备分析和解决综合性复杂技术实际问题的素质;

(5)掌握文献信息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备初步科学研究的素质;

(6)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三、学制、学分与学位

本专业学制4年,按照学分制管理,学习年限为3至6年。修满培养计划规定的164学分方能毕业,达到学位要求者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四、主干学科

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

五、核心课程

管理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消费者行为学、商务谈判、推销学、管理沟通等。

六、主要实践环节

文化创意人才 篇6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工艺美术;人才培养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非常快,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例如,美术作品缺乏创意、复制现象严重等,都阻碍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美术创新需要美术人才来支撑,如何培养美术人才,提高美术人才的专业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通过建立特色化教学,提高教育水平,设置专业课程,能够促进高校对美术人才的培养,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更好,传承我国的工艺美术。

1 文化创意产业及其特点

文化创意产业指的是在我国的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以创新为主要竞争力的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包括动漫产业、传媒产业、工业与设计产业、影视广播产业、广告装潢产业等方面。霍金斯教授在其著作《创意经济》中曾提到,文化创意产业一旦形成一定的规模,必将创造出非常高的价值,且发展前景非常好。由此可见,文化创意产业可以作为经济发展中一个新的增长点,创造出更高的价值。同时,这一产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非常高。

文化创意产业对社会的作用是巨大的,带动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文化需求,创造了更加和谐的社会环境。同时,文化创意产业也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并且文化创意产业也促进了我国艺术行业的发展,挖掘了美术创意人才的潜力,培养了美术人才的创新能力,发挥了美术人才的最大价值。

2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与美术人才教育现状

在我国美术人才教育中,美术教育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多方面:理论性、实践性同时具备。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艺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从原来的单一性人才向高质量人才转变。

首先,我国美术人才培养的目标并不明确。我国高校美术教育并没有依据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设定专业课程,多数高校都只是教授理论知识,学生的实践能力不高,创新意识比较缺乏。其次,高校专业课程结构不合理。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美术专业课程的设置存在很多的问题,学生所学的知识过于杂乱,没有系统性,学生的知识结构混乱,对于美术作品也只是表面的了解,对于其功能性、设计性和艺术价值毫无概念,学生不具备独立设计的能力。最后,学生评价方法单一。高校中对于学生的评价主要来源于老师,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略。教师只负责教授知识,对于学生却一点都不了解。课程设置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难以培养。

3 文化创意产业对美术人才的需求

3.1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要美术人才的支撑

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让文化创意产业对于美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创新能力受到非常大的考验。只有具备非常高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具备非常高的专业素质和文化修养,才能够很好地适应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高产业水平。创意产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不同于其他产业,美术人才的基本能力是创新能力,这对于文化创意产业非常重要。创意产业的人才服务意识比较高,能够不断地进行创新,并且对本行业有着非常深入的了解。有这样的创意人才作为支撑,才能够带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就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来看,文化创意产业急需综合性人才,既要了解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又要懂得商业运作,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创作,符合市场需求,带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3.2 培养美术人才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现今是信息技术和知识文化的新时代,知识社会的重要构成就是创新。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需要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综合性创新美术人才。创意产业就是将创意出来的艺术品通过加工推广到市场中去,如果创意产业没有创意,那么它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创意产业中,人才是创意的灵魂,理念是人才的核心。在文化需求水平不断提升的今天,创意是产业中最为需要的亮点,拥有创意型人才为创意产业提供保障,满足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求。

4 文化创意产业下的美术人才培养建议

4.1 改善教育观念,确定培养方向

美术是一项具有个性化、特色化的艺术类别。美术类学生步入社会之后多以从事创意产业为就业主流。文化创意工作要求从事者必须要根据市场状况、客户需求为出发点来进行。这就要求美术教育上必须与市场接轨,改变传统美术教育中强调自我感觉和张扬个性的教育方式,引导美术学生研究消费群体的审美观和需求心理,将美术技能同市场需求相结合,使创意作品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产生共鸣。

4.2 优化教学内容和体系

通过构建新的教学体系改善教学内容为文化创意产业下的美术人才培养提供基础依据。首先,对课程的结构进行重新调整,根据整个课程内容知识来归纳总结,进而对整个教学体系进行优化和整合,使之符合现今人才教育需求。教学内容作为贯穿整个知识链中的主要载体,优化过程中一定要符合科学、合理的教育目标。良好的课程体系是教学的重要支撑,通过将课程教學优化整合,为人品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撑。

4.3 构建实践培养工作室

对于现今美术人才教育的培养中,工作室已经成为培养学生的新型教学模式。在工作室中以社会实践岗位职业要求来进行针对性培养,让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设计能力。对于低年级的美术生,可以先进行理论教育巩固美术基础。高一届的可以进行简单的模式设计培训,将要踏入社会的年级美术生可以根据学生所想发展的方向进行灵活教学。工作室在培养方向和风格特点上一定要有明确的划分,这样让学生才能明确的、有目标的进行学习和锻炼。同时可以通过与校外实习基地结合,以校企合作模式扩展学生实践培训空间,满足美术教学中实践训练的需要。

5 总结

当前文化创意产业为我国的教育模式带来一次新的改革,我们应将从设计技能、思维创新以及实践能力等多方面来对美术人才进行全面培养。将培养创新型和能力型人才目标作为文化创意产业下的美术人才培养主要方向,注重发掘具有个性化的文化特色,让我国美术教育走出中国特色化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周斌.文化创意产业视野下的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思考[J].装饰,2010(01).

[2] 赵汇鑫.文化创意产业中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探讨[J].四川戏剧,2011(04).

文化创意人才 篇7

素有“鱼米之乡”、“人间天堂”、“东方威尼斯”等美誉的苏州不仅文化底蕴深厚, 资源丰富, 而且文化产业发展的增幅在整个江苏省名列榜首。2010年, 苏州全市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约1400亿元, 文化产业增加值约350亿元, 在全市GDP中所占比重约4%, 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为8.2%, 基本形成了以文化艺术、印刷出版、影视传媒为代表的核心文化产业群, 以文化旅游、演艺娱乐、会展广告为代表的外围文化产业群, 以文化用品、文化设备的生产制造和销售为代表的相关文化产业群。文化产业正在成为苏州市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苏州市委市政府2009年制定下发了《关于推动苏州文化产业跨越发展的意见》, 提出苏州市到2012年, 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左右,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力争达到5%的目标。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已成为苏州市文化建设领域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然而与苏州市快速发展的文化产业趋势相矛盾的是, 文化产业人才尤其是文化创意人才供不应求。

一苏州地区文化创意人才现状

苏州的文化创意产业起步于2009年, 相比北京、杭州、深圳等地落后了将近5年时间。苏州市政府大力关注文化创意产业, 目前, 苏州发展创意经济的态势良好, 但文化创意人才还面临着以下问题和困境:

1. 文化创意人才缺乏, 尤其是缺少领军型人才

据调查显示, 苏州文化创意企业普遍面临人才供应不足的难题。从环境基础上来说, 苏州并没有像美国硅谷一样自然形成的高校集群, 所以对于人才的渴求便成了每一个来此创业的企业都会面临的问题。除创意人才总量不足外, 苏州还缺少高层次的文化产业领军人才。苏州目前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不仅在总量上不足, 而且存在质量不高、精英不多、创新能力弱的问题。各文化产业单位的现有经营管理人才中严重缺乏文化创意人才, 从事文化产业的人员大多因循守旧, 开拓和创新能力有限。据苏州市文广新局文化产业处处长吴敏介绍, 苏州号称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有10余家, 但“创意”的含量却微乎其微, 这与从事文化产业的人才缺乏有直接关系, 尤其是缺少领军型人才。苏州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有强大的工业基础, 完全具备留住人才的条件, 但仍需建设形成一支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的文化人才队伍, 培养造就一批文化领军人才, 推出一批在全国、全省有影响的优秀人才。

2. 文化创意人才普遍缺乏吴文化底蕴和修养

目前, 如何“发掘整合吴地文化资源, 推进苏州创意经济发展”、如何使苏州的吴地文化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综合性的创意活动中都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何使源远流长、魅力独具的吴文化成为苏州创意产业的竞争力已被提上议事日程。苏州政府与民间上下已携手就其地区的人文、自然、产业等资源做出全盘性的调查, 明晰资源与特色, 比较区域竞争优势, 制订出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与评估综合效益, 把握思想潮流, 让向来以“文化立市”的中国历史名城苏州能明智地运用其得天独厚的文化条件, 用传统元素促进经济发展, 将时尚和流行集中在古典的基础上, 开发与众不同的创意产业。然而, 苏州地区所引进的文化产业人才普遍存在缺乏吴文化底蕴和知识背景的现象, 因此, 难以把握和领悟吴文化的内涵、精髓和理念。如果没有广博的文化积淀与良好的吴文化修养, 即使进入苏州创意行业, 最终也只能成为技术的执行者, 甚至是低端环节的复制者。吴文化知识的匮乏不仅直接导致吴地文化未能很好地融入创意产业、创意产品中去, 更是苏州创意产业中代表“苏州文化”名片的制作和能引起品牌效应的产品缺乏的重要因素。

3. 缺乏新兴行业的专业人员

文化产业领域有许多新兴行业, 如会展业、网络游戏业、动画制作业、版权业等, 这些新兴行业的专业人才十分缺乏。例如, 会展业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 据相关数据显示, 作为长三角核心城市之一的苏州, 每年登记结婚的新人达5万对以上, 2010~2012年间预计有20多万对新人结婚, 相关消费每年达100多亿元;与此同时, 经过近20年的经营和发展, 苏州已逐步形成全国最大的婚纱交易市场。在这一背景下, 苏州婚庆文化产业博览会应运而生, 使之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引擎。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苏州元素的会展业, 是苏州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城市形象的有效途径。因此, 重点培养一批熟悉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业务并掌握有关国际规则的会展策划人才颇具现实意义。

二苏州地方高校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策略

高校是专业人才最集中的场所, 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培养机构之一, 也是文化创意产业最主要的培养组织。然而, 任何一所高校都不可能培养出适合文化产业所有行业的人才。鉴于苏州地区文化创意人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作为服务苏州地方的高校要结合各自的学科优势和研究专长, 结合产业发展的实践, 有针对性地培养适应苏州市场需求的文化创意人才。苏州地方高校一方面要加大开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力度;另一方面还要加强人才培养的时效性, 从而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和人力资源保障。

1. 分层级培养文化创意人才

目前, 高校培养出来的文化产业专业人才之所以被业界普遍认为“缺乏创意”、“思维陈旧”, 这与当前文化产业教育层次结构有关, 从全国的高校来看, 尚未形成从高职高专到本科层次再到研究生层次的“金字塔”式的人才结构。因此, 不同层次的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课程体系不清晰, 课程内容较混杂, 教学方法较陈旧。这种单一的人才培养机制很难培养出真正有创意、能产生创意的人才, 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鉴于以上情况, 苏州地方高校要把握好办学定位, 在专业开设上避免盲目跟风, 既要加大对文化产业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利用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力量培养文化产业高层次人才, 培养文化产业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 同时也不能忽视对文化创意产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突出实践能力, 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紧密结合苏州地方特色。不论是文化创意人才的高层次还是应用型人才, 均应是高端的复合型人才, 均需按照宽口径、高素质、多技能、广知识的要求, 培养两种或两种以上专业知识和技能、深厚的传统文化和吴文化底蕴、扎实的经济管理知识和市场营销知识, 以及必要的信息处理技术, 能适应多种工作岗位。文化创意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苏州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实现高层次优化升级, 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软实力”。具体而言, 研究型高校要培养高端文化创意产业技术型人才, 应用型高校要培养文化创意产业实际操作型人才, 据此来制定切合实际的培养计划与培养方案, 从而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和紧缺。

2. 加大吴文化熏陶与渗透

文化是创意的平台与资源, 是创意源源不断的温床。创意产业就是通过创意把高科技、文化艺术、产业活动与市场的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 形成彼此良性互动的产业价值体系, 为地方的创意经济发展提供空间。苏州创意产业要从吴文化的“形”着手, 挖掘吴文化的古韵今风, 将吴文化的物化元素与吴地的精神意韵有机结合, 从而在企业品牌、产品内涵等方面都体现出吴文化的思考和特色。如何吸收吴地文化精粹, 结合吴文化元素来发展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当今苏州地方高校的研究课题。

苏州地方高校应将地域文化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 把“吴文化”作为文化产业专业的文化素质主干课程, 培养学生彬彬有礼的儒雅气质和温文尔雅的涵养, 提升文化品位, 着力打造高素质的文化创意人才。苏州地方高校以“吴文化”课程为平台及契机, 培养创意人才对吴地文化、吴地民俗特色元素的传承和创新。创意设计教育要从借鉴传统文化尤其是吴文化中的元素来拓展现代创意设计, 以地域文化特征和审美取向来体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从而契合大众的审美欣赏习惯和精神消费需求。

3. 强化创新、创意的培养

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内容创意, 创新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第一推动力。高校要通过教学理念的创新、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模式的创新, 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苏州地方高校要调整办学思路, 按照文化市场的运作规律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体系, 理论联系实际, 强化实践教学, 突出创意, 发展个性, 培养创新型、应用型的人才。因此, 苏州高校需要与地方相关企业开展深度合作, 积极利用企业、行业的实训条件, 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 加强专业实践训练, 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创新能力。同时, 以“产、学、研”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项目平台和技术支撑, 引导学生熟悉市场运作方式及环节, 与企业接轨。此外, 创意从本质上来说没有大小之分, 苏州高校文化产业的专职教师在不断完善教学过程、关注课程教学的同时, 还应该关注学生参与创新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创意”的灵感和火花, 培养创新的意识和常态, 全方位、多角度提高学生的创意能力。

4. 培养新兴行业的专业人员

据苏州市全面推进“姑苏人才计划”, 计划5年内投入30亿元, 引进、培育并重点支持1000名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和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10000名重点产业紧缺创新人才, 以人才结构优化引领和助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把苏州建设成为创新创业人才首选、各类高层次人才集聚的创新型城市。苏州市文化产业人才计划围绕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数字印刷、影视传媒、会展广告、工艺美术、演艺娱乐、体育健身休闲等产业重点, 5年内将培育和引进30名文化产业领军人才和100名文化产业重点人才。

因此, 苏州地区高校文化产业专业应该坚持“厚基础、精专业”, 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 在专业教学中既要确保“大而全”, 又要力求“小而精”。文化产业的学科特点决定高校课程设置中必须开设文化、艺术、管理、经济、营销等跨专业、跨学科的“大而全”课程, 同时, 根据每位学生的特长和兴趣, 更要求开设专业性强、有针对性的“小而精”的课程。针对苏州文化产业人才计划以及文化创意人才紧缺的现状, 要有意识开设相关专业, 满足苏州市场需求。

苏州文化产业目前发展最大的瓶颈就是高端创意人才极度匮乏, 苏州高校必须把培养高端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作为办学目标之一, 从而促进苏州文化市场高级生产要素的建立。

摘要:文化产业正在成为苏州市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 与快速发展的文化产业趋势相矛盾的是文化产业人才尤其是文化创意人才供不应求, 主要体现在缺少文化创意领军型人才、文化创意人才普遍缺乏吴文化底蕴和修养、缺乏新兴行业的专业人员。鉴于苏州地区文化创意人才的现状及问题, 作为服务苏州地方的高校要结合各自的学科优势和研究专长, 结合产业发展的实践, 有针对性地培养适应苏州市场需求的文化创意人才。

关键词:苏州,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人才

参考文献

[1]抓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机遇文化产业要做新经济增长点[N].姑苏晚报, 2011.01.12

文化创意人才 篇8

一、相关背景

(一)文化部传统工艺振兴计划。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振兴传统工艺上升为国家战略,文化部启动制定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促进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现代设计走进传统工艺,促进传统工艺提高品质、形成品牌、走进生活、增加就业。文化部鼓励和支持优秀文创企业、设计企业和高校到民族地区及传统工艺项目所在地,包括各个文化生态保护区,设立工作站;以民族地区和18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重点,依托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街区,建一批非遗中心;在具备条件的历史文化街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自然、人文景区,支持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和产品展销基地;利用非遗节、非遗博览会等平台,举办多种形式的传统工艺比赛。

(二)长沙市、吉首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引进人才的情况介绍。

(1)湖南省省会长沙市文创人才引进政策。长沙市望城区人民政府文件望政发【2014】74号文《长沙市望城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铜官陶瓷产业复兴的实施意见(试行)》,明确要加大对当地特色产业资金投入力度、实行财税扶植政策、实行场地租金补贴、引导企业科技创新、开拓产品销售市场、吸纳陶瓷艺术人才、传承铜官陶艺技艺、加强陶土资源保护等。(2)湘西自治州首府吉首地区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吉首地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位于乾州新区,占地13万平方米,由两个基地、一个创业园和一个生产加工区组成,对大学生创业提供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贷款贴息、项目无偿资助、开办费补贴、创业场地租金补贴、所得税补贴、小额担保贷款补贴、还贷补贴、创业成功奖励等。

(三)湘西古镇现状。

分散于沅水流域的湘西古镇历史上是湘西文化的枢纽,现在仍难得地保留着许多古老的手工艺和文化传统,是传统工艺振兴的要地。随着乡村旅游和国家振兴传统工艺的利好政策,古镇焕发了新的活力,文化产业方兴未艾。但随着打工潮和青年人外出就学就业,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日益严重,传统手工业后继无人,文化断代,古镇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急需大量人才。

二、文化创意人才引进策略

为促进湘西古镇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繁荣兴盛,吸引文化创意人才和大学生回乡创业,借鉴省会长沙和州府吉首地区经验,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基地,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对符合创业富民项目的艺术工作室和大学生创业项目优先给予资金支持。

(二)加快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基地,吸纳文化创意人才。

(1)对在湘西古镇注册工作室的工艺美术大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分别奖励予以奖励,对国家级的给予津贴。(2)对来湘西古镇工作,签订三年以上劳动合同,工作一年以上的大专生、本科生、硕士生给予生活补助费。(3)对在湘西古镇设立职业技能培训的职业院校和机构,视情况给予建校补助。

(三)实行场地租金补贴。

(1)政府引导,适时、有序、逐步将古建筑以出让、出租等方式,用于文化旅游产业,拓展特色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空间。(2)对入驻湘西古镇并办理了工商注册和税务登记的艺术工作室和艺术机构,并常年开展工作取得了一定工作绩效的,实行场地租金补贴。对不同级别的艺术家、学者、大师和大学生设立的工作室,分别给予不同的场地租金补贴,特殊的可一事一议。

(四)实施财税扶植政策。

(1)对申请回古镇创业的大学生,特别是从事文化创意产业(或工艺传承)的大学生,根据项目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市场前景及投入情况分别给予项目无偿资助。(2)在古镇创业的大学生两年内在贷的银行贷款,贷款应用于生产经营相关开支,对实际支付贷款利息给予贴息。(3)所得税补贴。对在古镇创业的大学生两年内实际缴纳的所得税给予一定补贴。(4)小额担保贷款贴息补贴。在古镇创业期间办理了小额担保贷款的,可享受最长不超过两年的全额免息。(5)还贷补贴。对创业失败,确因家庭困难无力清偿小额担保贷款的,逾期贷款债务(不含滞纳金)给予补贴。(6)创业成功奖励。每年对文化创意产业(或工艺传承)效果好,带动就业明显、纳税较多的成功典型给予奖励。

(五)鼓励传统技艺传承创新。

文化创意人才 篇9

人的智慧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动力。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08年创意经济报告》提出创意经济的核心即是创意产业, 而人力和创意更是重要的竞争资产。人才是引领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人才的培养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关键环节。培养德才兼备、结构合理、供求平衡的文化产业人才, 能够为实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积蓄人力资本, 也能够为文化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因此, 要想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与发展, 对于人才的研究必不可少。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国各项建设都取得了可喜成果, 但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够协调, 区域经济水平与产业结构相差很大。因此, 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 要把区域特点与差别纳入到考量范围内, 适当关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区域特质。但是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 学者对于个别省、市等区域性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关注比较少, 定量方面的研究更是少见。因此, 为了发展各区域的文化创意产业和促进地区优势的形成, 以人才策略为视角, 深入探讨区域性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发展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对广东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现状的分析, 希望能够为广东省更好地培养创意人才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借鉴。

1 广东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现状分析

1.1 概念界定

与传统意义上的人才相比, 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具有其独特性。创意工作的思维过程基本没有现成产品可以参照, 主要是依靠自己的知识禀赋和灵感对未来的事物和情况进行预测, 并进行技术改进和产品创新, 因此文化创意产业中以年轻人居多, 他们具备较强的创造力和创新激情, 富于想象, 敢于冒险, 目标追求个性化, 乐于接受挑战, 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 流动性较强。

当前的研究中经常提及“创意人才”与“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两个概念。佛罗里达对创意人才的定义是“具有才能的创意人”, 他认为不是所有在创意产业工作的人员都是创意人才, 只有从事“创造新观念、新技术和创造性内容”人员才是创意人才[2]。从意思上来看, “创意人才”强调“创意”, 应指将创意、创新作为工作核心的产品原创者。“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概念突出“产业”, 除上述人才外, 还可包括为实现与推广文化创意产品而进行技术支持和经营推广等工作的人才。黄芳研究了上海世博会多媒体动态版《清明上河图》的创意制作这个个案, 认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具有创意能力、文化素养、专业技术、把握整体能力、合作精神和追求卓越品质等特征[3]。喻丽君认为创意人才是指通过大脑对产品进行一定的文化层面的创造性“加工”从而产生经济附加值或利益的人才[4]。本研究所指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是指运用特定技能在生产、流通、经营文化创意产品及服务等工作中具有高技术水平的人才集合体。可以看出, 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不仅包括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的原创者, 还包括创意流通人才、创意管理人才, 也包括其他综合管理类的复合型人才。

1.2 人才数量分析

本文根据过去十年的统计数据, 通过线性回归分析法, 分别得出广东省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与年份之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与文化产业增加值之间的一元线性回归关系。通过比对2011年和2012年数据得出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误差区间, 根据比例估算出2013年、2014年和2015年广东省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供给数量与需求数量, 并进一步分析人才数量缺口。

1.2.1 人才供给数量。

由于广东省文化创意产业大多属于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所以本文以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作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分析的基础。因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的历史统计数据较少, 所以本文使用文化产业增加值代替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

数据来源:广东统计年鉴、中国文化产业统计年鉴、广东省文化厅公众服务网站、中国财务司网站、广东省人民政府网站、中国经济网、江西省新闻出版局网站

通过线性回归分析方法, 得出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与年份之间的一元线性回归关系, 并据此得出供给数据。本文选取2001年-2010年的广东省专业技术人才总量数据作为样本数据, 得出对年份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40398454.14+20814.09x。根据此方程得出2013年、2014年、2015年广东省专业技术人才供给量分别为1500309人, 1521123人, 1541937人。

根据方程得出2011年、2012年广东省专业技术人才供给量分别为1458681人、1479495人。广东统计年鉴显示, 2011年和2012年广东省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分别为1448011人和1459018人, 可知此线性回归方程的相对误差为0.737%~1.403%。

由于不同地区之间统计口径不同, 且专门的文化创意人才统计数据资料匮乏, 因此本文将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中的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作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数量基础, 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只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一部分。专业技术人员主要来源于三大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占三大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约等于文化创意产业专业技术人员占三大产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2012年广东省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占三大产业从业人员的4.61% (根据2012年广东统计年鉴和2012年中国文化产业年鉴的统计数据算出) , 同比, 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占专业技术人员4.61%左右。目前广东省已经采取了部分人才吸引政策, 考虑到潜在的规模集聚效应, 本文以专业技术人才供给量的5.0%推算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供给数量。

1.2.2 人才需求数量。

2011年、2012年广东省GDP增速分别为15.64%和7.25%, 文化产业增速分别为0.20%和7.02%。由此可以算出, 2006年-2012年广东省GDP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3.68%, 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为8.44%, GDP增长对文化产业的弹性系数为1.62。考虑到近年来广东省GDP增速放缓, 如果预测期间GDP年均增长区间为11.5%, 那么文化产业增加值相应为7.1%。

本文选取2001年-2010年的广东省专业技术人才总量数据作为样本数据, 得出对文化产业增加值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1229643.7+94.96x。根据此线性回归方程得出2013年、2014年、2015年广东省专业技术人才需求量分别为1504901人, 1524444人, 1545375人。

2011年、2012年广东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实际为2529.00亿元和2706.50亿元, 代入方程得出专业技术人才需求量分别为1469798人, 1486653人。根据广东统计年鉴显示, 2011年和2012年广东省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分别为1448011人和1459018人, 可知此线性回归方程的相对误差为1.505%~1.894%。

与人才供给的定量分析一样, 本文以专业技术人才需求量的5.0%推算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需求数量。

1.2.3 数量缺口分析

2013年-2015年, 广东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基本上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其中2013年人才缺口量较大, 这主要是因为广东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 人才需求量大, 而在产业兴起过程中人才的初步供给量有限, 造成了人才缺口问题凸显。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发展, 人才流动与发展逐步加快, 人才数量缺口问题将会有一定程度的缓解。

1.3 人才结构分析

根据广东省2011年6月发布的《关于加快珠江三角洲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广东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体系见表5。

近几年来, 出版发行业、广播影视业、文化会展业中的专业人才资料基本处于空白, 数据较少, 动漫业、演艺业、创意设计业、工艺美术业等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的统计数据较多, 本文选取2012年广东省相关文化创意行业的统计数据为分析基础。

数据来源:2013广东省文化文物统计年鉴, 2013广东省统计年鉴。

数据来源:2013广东省文化文物统计年鉴

2012年广东省文化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为228266人[5], 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增加值为42874693千元[6]。

一方面, 在广东省有统计数据的文化创意行业中, 人才多集中在演艺业, 演艺业的人才总量逾五千人, 数量最大, 占文化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2.52%, 但是只占当年广东省专业技术人才的0.39%;创意设计业和工艺美术业的人才总量次之, 动漫业的人才总量也相对较小, 人才数量都不足千人, 都只占当年广东省专业技术人才的0.04%, 其中创意设计业和工艺美术业人才占文化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的0.28%, 动漫业人才占文化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的0.24%;文化产业示范 (实验) 园区和基地的人才数量最少, 只有百余人, 占占文化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的0.06%, 占专业技术人才的0.01%。

另一方面, 图1中演艺业中的人才比例最高, 同时演艺业的增加值比例也最大;图1的四个行业中, 文化产业示范 (实验) 园区的人才比例明显低于其他三个行业, 动漫业与文化产业示范 (实验) 园区的行业增加值基本处于同一水平线, 虽然两者在同一年的发展速度持平, 但是文化产业示范 (实验) 园区人才比例明显低于动漫业, 人才储备相对不足, 必定会限制文化产业示范 (实验) 园区的未来发展;创意设计业和工艺美术业与动漫业的人才比例相当, 但是创意设计业和工艺美术业的发展却远远比不上动漫业, 说明创意设计业和工艺美术业的人才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人力资源配置不尽合理。

可以看出, 广东省各文化创意行业的发展速度明显高于人才比例, 表明人才能够对文化创意行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各文化创意各行业总体规模有大有小, 人才总量分布也随之不同, 行业人才发展与行业总体规模基本对应;文化创意产业专业人才的行业结构不够科学, 结构分布相对不均, 专业人才对部分行业发展的贡献率有待提高, 如果不采取适当措施予以调整, 在未来极有可能影响各文化创意行业的协调发展。

1.4 政策研究

从已出台的政策来看, 广东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相关政策基本以《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 (2011-2020年) 》为总纲。《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 (2011-2020年) 》中明确要求“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构筑文化人才高地”, 提出要“大力培养文化领军人物和专业人才”, “积极引进高端文化人才”和“建立完善科学的人才激励评价机制”。各市、区也根据本区域的实际情况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如2011年深圳出台《前海深港人才特区建设行动计划 (2012-2015年) 》, 突破人才跨区域流动整合障碍, 将引才政策重点放在面向海外, 力图用顶级企业积聚高端人才, 打破国际人才流动障碍。再如东莞从2004年起实行文化系统所有单位的所有空缺岗位一律面向全国招考的制度, 并制定《东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系统人才培养教育管理规定》, 在全系统建立起经常化、科学化的教育培训体系。2012年中央批准广东南沙前海横琴建“人才特区”, 把“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列为“全国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 争取到2015年吸引集聚10万名左右国际高端人才和现代服务业紧缺急需人才。可以看出, 广东省内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政策基本以顶层开发设计为主, 区域联动、跨区对接、优势互补、点面结合是人才发展政策的一大特色。这些措施在未来完全可能使广东省文化创意人才呈现规模集聚的发展趋势。

和北京、上海、浙江等文化创意产业领先地区相比, 广东省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政策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局限。第一, 省级有关部门并没有制定专门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管理文件。已有的措施基本上从属于文化产业政策或人才政策的部分条例, 文化产业规章制度或人才政策文件的部分条文体现了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工作导向, 人才激励与管理规定并不具体, 导致具体激励措施相对模糊, 激励效果相对有限;第二, 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政策不具有系统性。省内只有部分市、区颁布了相关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政策, 多数政策以个别文化行业的人才管理规定为体现形式, 政策过于分散, 且不同区域的人才政策呈现条块分割, 不能有效衔接, 无法解决创意人才自由流动过程中的障碍。

2 广东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发展策略

2.1 打造人才聚集平台, 增加人才供给数量

良好的人才聚集平台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集中发挥人才创造力与生产力的重要途径。要想打造一个服务到位、功能完善、影响广泛的人才聚集平台, 就必须加大对高层次创意人才开发的投入, 在奖励、入户管理、考核评优等方面给予倾斜, 加快建立人才服务体系, 在住房保障、医疗保险、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实行一条龙服务, 加大科技体制、教育体制和人事分配体制的改革力度, 解除文化创意人才在政策、资金、管理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培训也是解决经营管理人才短缺的一条捷径。培养创意产业急需人才和提升从业人员能力素质可以从强化专业资格培训、发展网络教育、利用高校师资与教学资源开展培训等方面入手, 同时建立起多层次的本土人才培养体系, 鼓励高校根据市场需求和区域特点, 灵活调整和设置相关专业, 实行订单培养, 提高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总量的供给。

2.2 引导人才合理配置, 优化人才体系结构

与很多结构单一的产业类型不同,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由众多不同行业组成的庞大产业群[7]。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开发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整体推进, 也必须突出重点、注意区分, 实行重点引进、重点鼓励和重点投入。在广东省的不同地区, 已经形成和正在建设的众多文化创意行业有不同的特点和人才需求, 因此要结合行业经济需要对文化人才进行细分, 努力实现人才与文化行业的合理优化配置。尤其是要适应行业结构优化和发展模式转型的需要, 鼓励人才流向重点培育的新兴行业和弱小行业, 强化重点行业的人才发展, 鼓励人才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间的横向流动, 突出抓好不同领域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开发工作。在培养文化创意人才时, 注意提高行业针对性, 满足不同行业企业对人才专业技能的要求。

2.3 制定和完善人才政策, 促进人才开发制度化

只有制定系统科学、明确具体、落实到位的人才政策, 才能克服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人才瓶颈和种种人才问题, 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要加强对各市、区现有人才政策的梳理与评估, 制定系统、全面、具体、可行的人才激励与优先发展政策, 在确保各项规章制度务实、落地的前提下, 将政策文件逐步变成适当的法律法规, 增强政策的信服力。各区域之间的文件与规定要合理搭配、准确对接, 避免条块分割、各自为政, 促使各项政策形成合力, 发挥区域整体联动优势, 形成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鼓励人才的长效机制。

2.4 健全资质认定体系, 构建人才评价标准体系

笔者在搜集数据资料时发现相关的统计数据严重缺乏, 且管理类人才的资质认定基本处于空白。资格认定是对人才的鉴别与肯定。建立健全资质认定体系, 对于规范企业个体行为、引导专业人才发展、提高从业人员职业道德与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表6中美术创作、艺术教育与科研等传统行业的资质认定情况较好, 而演出经济机构、艺术品经营机构、网络游戏经营、旅行社等新兴行业的专业技术人才数据基本处于空白, 可见文化创意产品技术支持和经营推广等管理人员缺少相关的评价标准。因此, 在思想上要将文化管理类人才放在与创造者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注重对推广销售、技术支持等管理人才的评价, 遵循明确性、可操作性、科学性等指标设计原则, 结合人才现状调查和人才专家的意见, 构建人才评价综合指标体系, 确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标准。只有引导文化管理人才向着高素质、高技能方向迈进, 文化创意产业才能朝着科学有序、管理规范的方向发展。

3 结语

文化创意产业已经从理念转化成为巨大的市场经济价值, 通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来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并拉动内需, 已成为一种主导趋向, 但目前我国各区域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本都受到人才要素缺乏的瓶颈制约。本文在界定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内涵的基础上, 结合广东省文化创意产业已有的人才相关政策, 通过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和2012年的具体行业数据分析了目前广东省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现状, 从分析结果可看出:在人才数量上, 近三年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基本供不应求;在人才结构上, 各行业人才数量与行业规模基本对应, 但人才行业结构分布不合理。为了预防人才问题成为广东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 应通过打造聚集平台增加人才供给数量, 通过合理配置优化人才体系结构, 通过完善政策促进人才开发制度, 并通过资质认定体系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只有采取适当措施及时应对人才问题, 才能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协调发展和整体推进。

参考文献

[1]周旭霞.杭州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供需预测研究[J].现代产业经济, 2013 (10) :54

[2]宋春光, 闫秀荣.文化产业创意人才发展影响因素分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3 (06) :54-57

[3]黄芳.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特征探析[J].文史博览 (理论) , 2010 (06) :85-87

[4]喻丽君.杭州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 2011:13

[5]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文化文物统计年鉴[J].2012:3

[6]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文化文物统计年鉴[J].2012:464

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探析 篇10

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 工业化会逐渐褪色, 就会开始进入美学经济时代。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都在强调和力推服务业经济, 强调把工业、制造业相关的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 强调产业与生活紧密地结合。在全球的推动下, 未来将形成以文化为主导的经济, 所以说21世纪是美学经济时代, 是文化创意经济时代。例如, 澳大利亚、韩国、英国等都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国家发展重点之一。中国也是如此, 并明确提出要在“十二五”期间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把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2011年出台的《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中, 将文化创意产业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来培育和发展。到2015年, 湖南文化创意产业以年均22%的速度递增, 增加值达900亿元以上, 占GDP的比重达3.6%。目前, 湖南已拥有广电、出版、动漫、演艺四大产业品牌, 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于全国水平, 已成为中部地区增长速度最快、发展前景最优、创新能力最强的产业之一。文化产业属于创意产业, 对人才的依赖程度高, 人才是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人才资本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 面对创意经济的潮流, 发达国家已开始将文化创意人才作为衡量国家竞争力的指标。对于湖南而言, 要做大做强文化创意产业, 必须将人才培育的问题当作首要解决的方向。

二、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育的内涵与意义

(一) 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界定。

因为文化创意产业包含跨产业的范畴, 各产业有不同的特性, 如何界定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并不容易, 因此各个国家与学者专家对于文化创意产业职业与人才皆有不同的界定。Hesmondhalgh (2002) 认为, 从事文化产业的工作者包括:主要创意人员、技术人员、创意经理、所有人及主管。所有人及主管关心获利与声望;创意人员希望产制出原创或完美的作品, 以建立名声;创意经理则是主管与创意人员双方的代理人或中介者;技术人员则必须有效率地完成技术取向的工作。

以创意城市理论著名的美国学者Florida (2005) 在《创意新贵Ⅱ:城市与创意阶级》一书中提到“创意阶级”是指所从事的工作要创造有意义的新形式。这个新兴阶级的超级创意核心包含:科学家、工程师、大学教授、诗人与小说家、艺术家等以及现代社会的思想领导者, 如编辑、文化人士、分析师等, 他们负责从事创造出可迅速流通或广泛采用的新观念或设计;以及另一类创意阶级包含知识密集产业工作的创意专业人士, 如高科技、金融服务、法律、医疗、企业等工作的创意人士, 他们以创意解决问题, 或运用许多复杂知识找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一般认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可分为如下几类:文化创意产业创意人才 (艺术家、设计师、导演等) ;文化创意产业技术人才 (音乐制作人、录音师、摄影师等) ;文化创意产业经营管理人才 (社长、团长、经理、总编、总监等) ;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人才 (教授、研究员、咨询顾问等) 。

(二) 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育的意义

1、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当今, 文化产业竞争进入了“创意为王”的时代。文化产业依靠的是人类高智力的思维活动, 属于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产业。文化产业已进入真正的“以人为本、以人才为本”的时代。是否拥有足够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 已经成为文化竞争成败的关键。人才的多寡和质量, 决定国家、城市的文化竞争力高低。当今世界公认的几大文化强国、创意之都, 无一不在文化创意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上占有优势。在纽约, 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占所有工作人口总数的12%;伦敦是14%;东京是15%。而目前上海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还不到1‰。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我国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急需加强”。目前, 我国文化创意人才总量、结构、素质远不能满足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要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就必须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2、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动能。

联合国贸发会议2008年创意经济报告, 提出了创意经济时代的国际观视野, 提出创意经济的核心即是创意产业, 而人力和创意更是重要的竞争资产。随着产业升级、转型, 专业分工日趋精细, 人本身既是智慧的资本, 又是创意经济中最可贵的资产, 人才资本已成为文化创意经济成长及产业发展的主要动能。从知识经济到创意经济, 人力素质仍是发展的关键力量, 教育则是推动创意经济的动能, 拥有越多具有文化创意的人才, 越有助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以及创意经济的衍生, 并且能不断生成、运用和永续发展。

当文化与经济、科技相结合, 再形成创意, 那未来的商业世界将迸发出文化的味道。文化创意产业正在成为近年最有吸引力的词语之一。据有专家预计, 文化创意产业未来在我国将保持15%的速度增长。但要保持这一速度, 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是当务之急。在众多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研讨中, 希望都集中在技术、资金、资源等方面, 但文化创意人才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个。因为如何把现有的人才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源, 是文化创意产业能否真正得到快速发展的关键。现实也的确如此。因为如果没有创意产业的专门人才, 机器、设备、网络等都只能是一堆冰冷的躯壳, 只有把它们合理地利用起来, 把文化与科技、文化与经济有机而完美地结合起来, 并且创造出适合市场需求的内容, 才是文化创意产业立身的根本。

三、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育对策建议

(一) 制定和实施湖南省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科学规划。

目前, 湖南最为紧缺的文化人才主要有四种:第一, 高素质的文化创意人才;第二, 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第三, 复合型的文化专业人才;第四, 国际性的文化人才。这四种人才的开发与培养将是湖南未来10年甚至更长时间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造成这四种人才缺乏的原因, 主要是国内文化产业发展历史短, 文化产业一直没有受到重视, 目前的人才培养也没有形成规模, 缺乏科学性与专业性。建设一支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 并使文化产业人才与市场需求相适应, 需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制定湖南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科学规划。有关部门应按照湖南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要求, 制定与湖南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目标相适应、远中近期培养相协调、各层次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培养规划。应通过制定规划, 培养、造就一批具有战略思维和国际视野、综合素质强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

(二) 规模化进行文化创意产业后备人才培养。

湖南省需要根据加快文化强省建设, 提高文化软实力需要, 坚持提升办学层次、适度扩大规模的原则, 大力发展文化创意类研究生教育, 加强本科教育, 适度扩大高职教育, 争取到2015年培养博士研究生200人, 硕士研究生2, 000人以上, 本科生1万人以上, 高职高专学生2万人以上。每年开展职业技术培训1, 000名。争取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相适应、学科专业门类比较齐全、结构合理的文化创意类人才培养培训体系。

同时, 要重点建设好一批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服务的学科专业。根据湖南省重点发展的诸如创意设计、动漫及广播电视等创意产业的需要, 支持省重点建设高等院校增设我省目前空白的文化创意类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鼓励新设一批新闻传播学、软件工程、设计学、美术学、音乐与舞蹈学等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支持一般本科院校重点建设好艺术设计、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网络与新媒体、软件工程、动画、表演、艺术与科技等一批本科特色专业。鼓励支持高职高专院校办好动漫设计与制作、产品造型设计、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影视动画等一批高职精品专业, 提升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培训水平。

(三) 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培训模式。

文化产业人才是一种应用型很强的人才, 这就要求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必须将教学、科研与生产有机结合起来, 将学校教育与企业、市场需求有机统一起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鼓励和扶持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优化专业结构, 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共建培养基地”, 这为解决我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问题、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机制指明了方向。应立足于文化产业的特点, 积极构建开放、共赢、互补、高效的文化产业产学研相结合模式, 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具实践经验的文化产业人才。据了解, 在十多年前英国文化创意产业也曾同样面临人才困局。当时, 英国政府启动了“创造性的伙伴关系”的文化项目, 文化创意机构 (电影院、电视工作室、艺术中心、网站设计组织等) 与中小学校合作从事一些长期文化项目, 为中小学生提供时装设计、广播电视、戏剧表演等的指导与制作等新技能, 从而为创意产业的发展造就了一大批潜在的产业人才。在十年的发展中, 英国创意产业平均年增长率达到6%, 相关从业人员超过200万人, 是英国雇佣就业人口最多的产业。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湖南应根据培养文化产业创新人才需要, 组织高等学校开展“产学研用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改革试点”, 探索建立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新机制, 推动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标准, 共同设计培养目标, 共同制订培养方案, 共同开展专业、课程、“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努力建设好一批文化创意类省级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和教学创新团队, 争取有若干个项目进入国家级建设行列。

(四) 优化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成长环境

首先, 创意人才的培养, 政府是第一推动力。需要政府出台一些鼓励性、扶持性的政策, 帮助创意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在文化创意产业还在“襁褓期”时, 政府要着力于创意人才培养平台的建设、在政策方面给予优惠与倾斜。在发达国家, 文化创意相关专业毕业的学生, 能够得到各种补贴和支持, 毕业生能通过官方提供的资源, 解决最基本的问题, 所以有很多机会可以成立自己的个人工作室或公司, 但是在我国, 毕业生往往因为非常缺乏各种支持, 只能在各种创意或者设计公司打工, 无法真正进行创作, 所以给人才必要的支持是下一步重点要做的。

其次, 加强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平台建设。适应湖南省建设创意产业园区 (基地) 需要, 支持高等学校与产业园区开展合作办学, 建立一批高水平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直接为国家级、省级和设区市的创意产业园区 (基地) 培养文化创意研发设计、产品生产、推广销售等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鼓励高等学校面向创意重点企业开展培训工作, 为创意企业高级管理和营销人员开展创意产业前沿知识、国内外创意经济发展动态、现代企业管理和营销技巧等课程培训, 增强企业创意人才综合素质。

最后, 加强文化创意知识产权保护。文化创意产业里面90%以上的机构属于版权产业, 主要的核心资产是版权资产。因此, 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实际上是对个人创造力的保护, 也是对从事创意产品开发生产的企业效益的保障。在这方面, 美国政府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体系值得我们借鉴。美国的《版权法》等一系列法规, 形成了全球保护范围最广、规定最为详尽的法律系统。日本、韩国等一直也都有相关法律出台, 并针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形势, 修改法规或制定新的法规。湖南应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秩序良好的环境, 在适度的市场竞争环境中, 顶尖的创意产业企业家和领军人物就会脱颖而出。

摘要: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起飞的前提和基础。而湖南文化创意人才的行业需求与人才储备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缺口, 严重影响整个产业的发展。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在湖南的迅速发展, 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已成为该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加强湖南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 应从制定人才培养规划、规模化进行后备人才培养、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成长环境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创意人才,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刘晞平.文化创意产业之人才培育策略[J].人民论坛, 2010.35.

[2]卢安宁, 韩千群.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育[J].新闻前哨, 2011.12.

文化创意人才 篇11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讲话。一石激起千层浪,总书记对当前文化艺术工作的高度重视,振奋人心,又引人思索。在国外创意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我国创意文化产业也呈现出繁荣发展的趋势,但是艺术创新型人才的短缺制约了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加快专业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实际上每年艺术院校都会有大量的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这样的就业矛盾也对创意文化产业发展背景下艺术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警示,应不断变革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对用艺术设计专业创新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是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并不高,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当前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需求。

关键词:文化产业;艺术人才;影响

创意文化产业的勃兴为高校艺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高校艺术教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创意人才的教育与培养是我国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条件,也成为创意文化产业与高校艺术教育之间沟通桥梁的重要因素。为此,高校艺术教育应紧紧围绕创意文化产业发展,加快创新艺术教育体系的改革步伐,努力培养大量各类复合型、应用型创意人才,以推动我国创意文化产业进一步的发展。

目前,艺术人才的需求量随着时代的发展正在往高素质,多方面,繁荣的艺术发展,国家更是倡导艺术领域的求精,脚踏实地的作风,务求真实的适合人民大众的文化需求,根据这一思想,国家领导人及我国各界的艺术家和作家展开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探讨会,在会上,习总书记认真听取了各方对各个领域的介绍和对新时代下的艺术的理解及工作,习总书记大大赞扬了艺术领域的发展,并在各个艺术领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同大家一起讨论和督促艺术领域出现的相关问题。更为全面的认识到和在此同各个代表进行心贴心,实实在在的谈话作风与代表们去讨论艺术,这是对艺术工作的肯定和期待,同样,面对高校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课题和实践,这关系这如何发扬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如何更好地实现中国梦的目标,这离不开各个领域的发展,面对目前,学习艺术的人数增加和艺术蓬勃发展,在这时总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急需实际去调研和参考,切实务实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对艺术人才的期盼和艺术领域方面的积极客观真实的意见。

河南创意文化产业园区的建立是对河南高校艺术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方面,无疑增加了艺术人才对艺术的追求向往变成真正可以操作与表达的有效途径。学有所用是每个学生、每个老师、每个家长、每个高校、每个以艺术文化为载体的公司的期望。高校艺术人才的培养可以毕业后都能参加关于艺术文化生活的创作,不仅要带来艺术上的创新和利润的增加,还要紧紧联系到人民群众为发展艺术而传播的结果所表现形式的要求,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的讲话已经明确了为什么要重视文化艺术工作?文化艺术工作是谁?文化艺术和商业是怎样联系的?

河南创意文化产业园区的兴盛离不开艺术人才的创造和发展,面对如今信息量不断增加,人们吸收的信息量也在逐渐增多,然而,能在其中筛选和甄别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都需要积极的引导,而这个过程是需要专业的人才培养和有效途径的传播。目前,国家一直在向“四个全面”进行大力改革,这个力度是空前的,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作为艺术人才的培养是需要这种河南创意文化产业园区的建立类似的机构或者渠道,这是培养艺术人才的重要途径,在这个途径当中极大的促进了高校艺术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艺术人才主要类别有音乐,美术,影视,文学,舞蹈,建筑,戏剧。这是七大艺术类别,在这个基础上培养艺术人才,培养适用当今艺术发展的需要,迫在眉睫。然而,河南创意文化产业园区的建立势必增加了艺术人才的加入,这样类似的事情发生也会使得学校与商业模式的公司签订和发展艺术人才的招聘,学生学有所长,利有所用,这样的生产模式再也不是单一的困顿的艺术表达和艺术生产,艺术人才曾经的那种怀才不遇的感慨也会日消月减,这种影响不是短期就能发现,这需要长期的合作与巩固。

习近平总书记“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文化艺术的创作不再是仅仅凭空捏造,这是立足于真实世界的艺术创造和美学表达,这是中国古老文化传承的结果,这是需要河南创意文化产业园区建立所要发展的底线要求,这会影响高校在建立培养艺术人才的大纲上树立标准,在行动上是会督促学生学习方向的明确和艺术道德标准的树立,终将影响着艺术的繁荣,艺术商业的繁荣,这是艺术的属性,离不开艺术性的表达形式,离不开商业运作,而这些都需要河南创意文化产业区的建立,二者只要保持这种关系,那么艺术人才的培养就会有方向,艺术人才的就业率就会增加,商业潜力也会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而不断增加和显露出来。

创意文化产业在当今很难将文化理念转化为经济效应,两者总是很难协调平衡,但是,河南创意文化产业区的建立为平衡这种不协调增加了艺术与经济效益的平衡健康的发展渠道,这是在为挖掘人才,培养适用性人才做铺垫。艺术与市场经济的关系,艺术是需要不断进行分析、判断、创造、完善、发展特色,转化为市场营销方面获得经济利益,真正可以和教学联系在一起,那么这是艺术表达和经济利益获取双赢的结果。河南创意文化产业区的建立影响着学校发展培养艺术人才更加有质量的艺术创造和发展经济效益。这是未来趋势,势不可挡。而这种影响是对艺术的创造注入了源泉,为培养艺术人才拓宽了渠道。

【参考文献】

[1]韩耀红.关于高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与发展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吴存东.文化创意产业概论[M].太原: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3]韩啸.河南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及对策,人民网

文化创意人才 篇12

学科交叉活动是两个以上学科交互的行为, 从简单的思想交流, 到各种概念、方法、过程、认识论、术语和数据的整合, 乃至研究与教育的重新组构。进行交叉学科活动的团队成员具有不同的知识背景, 通过学科间交流将不同的概念、方法、数据与术语致力于共同的命题。1学科交叉活动并非多门学科的简单拼凑和堆积, 而交叉学科教育是在多门学科之间寻求共通的切入口。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的文化创意产业, 是融合文化、艺术与科学的跨界智慧产业, 开展交叉学科教育, 用交叉学科思维审视问题,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是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20世纪以来, 学科的交叉、渗透、融合, 填补了之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产生的鸿沟, 同时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学科专业。动漫、游戏、艺术设计、数码音乐、影视特效等艺术专业, 就属于交叉学科。这些专业不仅在艺术门类之内进行交叉, 还与计算机学、物理学、数学、航天学、心理学、医学、文学等横向交叉, 并逐渐转向多维、创造和开放。以往艺术家与工程师对彼此并不十分了解, 如今, 信息技术为他们之间的交流沟通与合作打开了一道大门, 艺术家有可能变成工程师, 工程师有可能变成艺术家。2这道门突破了传统、狭隘的思维方式, 打通了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道路。

文化创意产业的跨界融合特征, 决定了以交叉学科教育构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机制的必然。中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机制源于向西方的学习与继承, 呈现出专业越来越细分的样态——实际上西方国家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就已经开始反省原有的教育体制, 尝试突破学科间的界限——专业细分是高校各个院系与专业之间缺乏交叉融合的机会、师资队伍单一化、教学评价体系不足、复合人才培养空间设置困难的主要原因, 它导致学生知识体系建构不完整, 从而受限于各自门户,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专业发展受到了限制, 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性不强, 影响了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其结果是培养的人才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以艺术学科为主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学科与艺术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交叉, 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特征有关。加强知识整合度, 建立以艺术学科为中心的交叉学科教育平台, 要以下面五点为前提:

第一, 文化创意产业是跨界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要以交叉学科教育为定位。只有在艺术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专业有机融合的基础上, 才有可能形成系统的文化创意产业学科体系, 也才有可能建立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机制。文化创意产业是艺术与文化、科学相融合的产业, 相应的人才培养机制应遵从社会需求, 以艺术学各专业为主, 以艺术学学科为支撑, 融合其他专业学科, 确定人才培养的模式。

第二, 转变人才培养理念。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与其他产业的人才有着本质不同, 既不同于精英型人才, 也不同于应用型人才。他们不仅看重产品物质层面的价值, 也关注精神层面的价值, 既要熟悉市场经济规律, 也要懂得经营管理。文化创意产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要充当不同知识领域、思维方式、社会模式之间合作、交流的中间人, 转变人才培养理念, 才能适应产业的需求。在对有天赋的艺术精英型人才发掘和培养的同时, 要兼顾应用型人才培养向产业型人才培养的转变, 以交叉学科教育为基础, 强调专业教学特点, 鼓励学生个性发展, 增大专业学习的自由度, 建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第三, 突破学科院系壁垒, 建立综合科研平台。交叉学科教育必然是在不同学科专业间的关联与交叉中寻找内在联系, 整合已有知识。文化创意产业的跨界特征要求教师掌握的知识既要有广度, 也要有深度, 单兵作战无法完成文化创意产业科研课题。建立综合科研平台, 突破学科院系的壁垒, 拆掉“学科”与“专业”之间的墙、拆掉“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墙, 是教师培养综合能力、依靠团队合作完成科研课题并且自我发展的有效手段。综合科研平台的建立, 也是教师之间互相取长补短的过程。在学科交叉互动与彼此的合作中, 教师能够找到相同的价值观和共同面对的问题, 扩展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寻找研究方法, 最终自我提高。这是一个互助共生的平台, 只要以开放的心态向对方学习, 就能带来源源不断的新想法, 也是最大程度贴近产业发展的手段。

第四, 打造多元化师资队伍。目前中国高校实行的人事管理体制、教学与科评价机制等, 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化创意产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要求从聘任、评估入手, 扩展思路, 制定相关晋升、聘任政策, 以艺术院系为主, 成立联合管理机构, 对相关专业教师进行联合聘用, 力求全覆盖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 打造多元化师资队伍。在师资队伍建设中, 鼓励教师自我发展, 通过交叉学科寻找突破口, 调整教学方法, 改变固有思维方式, 在生成课程中教学相长, 提高教学能力。

第五, 以艺术学科为原点, 形成多学科支撑的课程群。从某种角度来看, 文化创意产业是“无边界”产业, 对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 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至少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的基本知识与素养。目前, 中国大部分高校课程体系设置偏向单一化, 缺乏与其他学科专业的互通。为适应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应形成以艺术学科为原点的多学科支撑课程群, 将课程内容、形式进行全面整合、优化, 最大限度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合作、借鉴、互补。充分利用已有资源, 将人才培养与课程设置相结合, 形成层次分明、突出关联性的课程结构。课程群是组建跨部门、跨专业、跨学科教学团队的基本, 也是相应教学评价机制水到渠成的前提。

课程是学科专业的建构骨架, 课程群打造是人才培养机制中的重要举措。课程群以某专业课程为基础, 开设若干子课程, 一般由三门以上相互关联的课程组成。课程群从属于某个学科, 但并不单一, 课程群中的所有课程是一个有机整体, 彼此独立又密切联系。

交叉学科教育平台下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课程群设置, 旨在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 拓宽专业口径, 完善知识结构。以艺术学学科为基础, 利用模块教学法, 摆脱“以学科为中心”的模式, 按照产业需要, 以“能力为中心”, 公共课基础平台、学科基础课平台、专业基础课平台、选修课平台及选修课模块共同建构一个渗透型课程群平台。在课程群平台上, 公共课基础平台、学科基础课平台、专业基础课平台在不同层次上相互联系、逐层递进, 选修课平台由多个相互独立的专业方向模块和任意选修课程群构成, 这些相互独立的专业方向模块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要求和最近发展区设置, 学生在修完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和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后, 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与发展方向自由选择其中一个模块进行学习。

具体到课程群平台内容, 公共基础平台开设通识课程, 为学生奠定宽广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素养, 与学科基础平台互有交叉;学科基础平台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相关理论与实务知识, 进行社会调研, 增强阅历, 开阔眼界, 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知识。设置宽口径的专业基础课程, 在注重扎实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 引导学生逐步进入专业领域。按照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分类, 管理类学生着重于基础训练, 创意类学生加入创意想象等课程。在专业基础课平台中加强创造性思维与多方位创意训练, 此类课程在工作室开设, 遵循专业培养目标, 穿插创意思维训练, 是课程群中最核心的课程;任意选修课分为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两大部分。公共选修课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丰富知识结构;专业选修课可以分为基础技法、理论鉴赏、创作实践三类, 属于技能性课程, 旨在打通专业界限, 鼓励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公共课基础平台、学科基础课平台、专业基础课平台、选修课平台共同建构的课程群平台, 相互作用、相互支撑, 既体现学科交叉的特性, 又不失专业特色和创新, 将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提供有利保障。该课程群的特征之一是课程体系完整, 每一平台与模块的知识结构具有相关性, 不能随意分隔, 保证了知识结构内在的相互联系, 不同的平台与模块课程包含了通识教育、学科教育、专业教育和个性教育的基本内容, 具有完整性。此外, 课程群体系采取开放式教学法, 保证了人才培养的基本标准, 顺应了综合素质的要求, 既关注了学科性、专业性, 又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 照顾到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 强化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是课程群的具体执行者, 该课程群建立在交叉学科教育的大平台上, 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教与学互动环境, 教师与学生共同组成跨学科团队, 能够推动交叉学科学术氛围, 同时制定的一系列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办法, 对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提供了保障。

交叉学科教育的理论研究在中国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实践经验也相对匮乏, 文化创意产业对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为这一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机遇, 也将推动高校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皇甫晓涛, 熊澄宇.文化产业研究的学科建设与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重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6 (27卷增1期)

[2]殷宝良.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社会科学家, 2009 (10)

[3]杨燕英, 张相林.我国文化产业创意人才的素质特征与开发[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0 (9)

[4]汪碧波.“1+N”多师制项目模块教学庶谈——以艺术设计专业综合性专业课程为例[J].装饰, 2012 (03) .

[5]王曦.澳大利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以“昆士兰模式”为例[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3 (1) .

上一篇:火灾风险评价论文下一篇:读书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