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新空间

2024-08-09

活力新空间(精选9篇)

活力新空间 篇1

由中国卫星应用产业协会和中国贸促会电子信息行业分会主办的2015中国国际卫星应用展览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高峰论坛, 以“创新发展, 应用服务”为主题, 于11月12~14日在北京展览馆隆重举办。我国“两弹一星”元勋孙家栋院士, 著名卫星通信专家沈荣骏院士、尹浩院士为大会主席。被誉为我国预警机之父的王小谟院士特邀参加会议。开幕式由中国卫星应用产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侯庆国主持, 中国贸促会电子信息行业分会会长龚晓峰致欢迎词。国家国防科工局总工程师、国家航天局秘书长田玉龙、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作了精彩演讲。与会期间, 来自航天和卫星应用行业的专家、学者、企业家济济一堂, 交流卫星应用产业的创新技术和成果, 纵论卫星通信、北斗导航、高分遥感的发展成就, 共商“十三五”期间我国卫星应用产业的发展大计。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国防科工局、总装备部的领导同志, 总参有关部门领导以及来自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各界群众上万人参观了展览。

孙家栋、沈荣骏、王小谟和尹浩院士在论坛演说中指出:在信息化时代, 天基信息与地基信息综合、融合是必然趋势。我国的航天卫星事业发展很快,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应用问题一直是短板。空间信息基础建设离不开服务, 大型多功能卫星和微小卫星星座是未来发展方向。“十三五”期间, 要抓住时机, 补齐短板, 推动我国卫星应用取得更大发展, 走到世界的前列。

国家国防科工局田玉龙总工程师代表许达哲局长向大会表示祝贺。他说, 经过50多年的建设, 我国已基本建成完整配套的航天工业体系, 目前在轨运行的卫星超过140颗, 仅次于美国。卫星应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兴产业领域不可或缺的手段。遥感数据分发量累计超过1, 000多万景, 卫星电视直播用户突破3, 000万, 北斗区域导航系统已覆盖多个行业和十多个省、市、区, 并已进入全球组网阶段, 从在轨卫星数量来看, 我国已是卫星大国, 但离卫星强国还有很长距离。天地一体化体系建设和高效应用更加迫切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他说, 我国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正处于四个转型发展期:技术能力从追赶先进国家向自主创新为主转变;服务模式从实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转变;行业应用从依靠国外数据和手段向主要依靠自主数据转变;发展机制从政府投资为主向多元化、商业化发展转变。为加快民用空间基础建设和应用, 国防科工局将采取四大举措:一是加快推动《空基规划》的组织实施, 按照“一星多用、多星组网、多网协同”的发展思路, 充分发挥在轨卫星资源效益;二是坚持创新驱动, 打造“互联网+天基信息”应用新业态, 更好地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 使卫星应用真正走入千家万户;三是坚持“走出去”战略, 大力促进商业航天发展, 将出台新的政策措施, 支持和开放卫星应用产业, 鼓励社会资本投资, 推动卫星出口和国际合作;四是坚持内外协调联动, 加大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开发, 启动《“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建设与应用工程》, 希望各产业单位积极参与建设与应用, 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有力支撑。田玉龙表示, 国防科工局将一如既往关心、支持和帮助协会的工作, 希望协会进一步当好政府助手, 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为我国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介绍了北斗导航系统的发展:在运行建设方面, 自2012年底宣布提供区域服务以来, 北斗系统运行稳定可靠, 服务性能满足设计指标10米要求, 定位精度达到5~7米左右。北斗系统将于2018年形成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全球初始服务能力, 2010年形成全球服务能力。目前, 已建成由122个北斗基准站组成的原型系统, 实现了亚米级、厘米级定位精度;年底左右将完成175个框架网和300个区域网建设, 具备提供基本服务能力。在应用推广方面, 突出核心芯片和应用示范“两个重点”, 已构建起集芯片、模块、板卡、终端和运行服务为一体的北斗产业链。新一代北斗芯片已突破关键技术, 可满足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穿戴式设备等应用需求。目前, 首个北斗国际标准已通过国际海事组织批准面向全球发布, 北斗系统已成为国际海事组织认可的世界无线电导航系统, 正式取得了海事应用国际合法地位。在国际合作方面, 与俄罗斯、巴基斯坦签署了卫星导航合作等成果文件, 完成了巴基斯坦国家位置网一期工程、北斗监测站等合作项目建设任务。在联合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第10届大会上, 我方代表团专家首次出任了委员会性能增强工作组主席。北斗国际化工作正成为国家外交的一个新亮点。冉承其表示, 欢迎广大企业、专家积极参与北斗应用的创新工作。

在连续三天的高峰论坛上, 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国家科技部遥感中心、中国科学院遥感研究所、北京市人民政府应急办公室的领导和专家周志成、童旭东、顾行发、景贵飞、卞杰成以及中国卫星应用产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吕子平、闵长宁等, 就落实空间基础设施“十三五”规划、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卫星移动应急通信和宽带多媒体卫星应用以及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战略, 进行了政策解读和交流研讨, 吸引了各行各业的来宾和听众。

展览共分为卫星应用、应急通信、商业遥感、北斗导航等四个展区, 约7, 000平方米。国防科工局重大专项工程中心、高分应用技术中心、中信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天津通信广播集团、同方工业公司、熊猫电子集团、北京华力创通、中国电科第二十九研究所、中国电科第五十四研究所、中国电信、协同通信集团、旋极信息、二十一世纪公司、山东英特力、昆山北斗产业园、清华宇航学院、信威集团、上海微小卫星中心和丹麦泰纳公司、美国派力肯公司等60余家单位参展。展出了高分卫星、“灵巧”通信卫星、微小卫星, 便捷式卫星通信站、宽带卫星便携站、高分卫星遥感处理系统, 手持和各式卫星终端, 各种移动卫星通信天线, 新一代卫星应用芯片、模块, 特种通信指挥车以及国际领先的高性能数据服务器等600多项自主创新的技术产品, 琳琅满目, 展示出高科技卫星应用产业的风采。

此次展览和高峰论坛, 受到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科技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电子报、数字通信世界、新华网、百度网等播发了新闻消息和专题报道。

展览和论坛受到业界高度评价和广泛好评。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国防科技工业局领导, 总装首长和有关部门领导, 总参有关部门领导和专家, 首都高校、科研院所的教授、专家以及各界专业人士络绎不绝地前来参观。业内领导和专家们认为, 这次由中国卫星应用产业协会和中国贸促会电子信息行业分会主办, 中关村公信卫星应用技术产业联盟协办的大型活动, 堪称我国卫星应用界最大规模的会展, 最高层次的论坛, 对我国卫星应用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并将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拓展文本空间 灵动课堂活力 篇2

一、利用课文背景资料,激发兴趣,创设阅读期待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故事发生在地震后的一片废墟上,这样的灾难学生只在电视镜头里偶尔看到过,孩子们小小年纪缺少这种灾难降临时生离死别的痛苦体验,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怎样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伊始,便播放一段地震的录像。到处呈现的是一片狼藉的景象:公路断裂,房屋倒塌,瓦砾沙石,扭曲的钢筋随处可见,火光、烟雾笼罩着整个城市,到处弥漫着恐怖、死亡的气息,使人的心一下子揪了起来。课文背景资料的画面再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习课文进行了情感铺垫,同时也较好地创设了阅读期待:地震中的父与子会在这场地震中有什么表现?为什么说地震中的父与子了不起?此时学生便有一读为快的欲望,阅读的有效性肯定能得以实现。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有一句名言:“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的思维火花,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播放课文背景资料,创设情境,给学生一种心理准备,接着让学生直面课题,触摸全文,这是对学生阅读期待的创设,调动学生的情绪,为学习课文做好了情感铺垫。

二、创新课本呈现方式,享受研读乐趣

研读文本,聚焦父亲,感受父爱,是本课最重要的教学环节。在这个环节里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潜心默读课文,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为什么父亲是了不起的?”找出文中能够表现父子了不起的句子。文中的父亲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一首爱的颂歌,其中父亲38小时不停歇地挖掘场景最撼动心灵。因此,课堂教学的突破点确定在“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抓住这一段话引导学生研读感悟父亲的了不起,研读分四步走:一、读一读,抓住文中描写父亲外貌、动作、语言的重点词语进行品读,聚焦父亲。二、想一想,想象画面:从满身的血迹,想象父亲在挖掘时可能遇到的种种险情,36小时里父亲挖掘的感人情景。三、议一议,在漫长的38个小时里,父亲依然奋力在挖掘,是什么力量使父亲忍受着巨大的伤痛,不理会危险的处境一直挖掘着呢?四、改一改,将文中这段话改成诗歌的形式诵读。在学生感悟父爱画面的联想上,教师激情引导学生的思路,同学们看一下此刻的场景吧,在我们眼里,这不是普普通通的一段话,而是一首饱含父爱的诗,让我们饱含深情地读一读这首诗:“他挖了/8小时,/ 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创新课本呈现方式,通过诗化句段的方式让学生诵读,读得一次比一次深沉。通过这种方式将文中父亲如山大爱的描写在朗读中不断明朗化,父亲的“了不起”在学生的脑海中逐渐明晰:为了儿子,决不放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多么坚韧不拔、决不放弃的父亲!多么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父亲!这样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充分感悟,在读中悟情,在想象中领悟形,在回味中感悟神,学生感受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享受研读的乐趣和收获。

三、抓住课文留有的空白,发挥联想,培养阅读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本课的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抓住父亲的外貌、动作、语言来感悟父亲的“了不起”,还要引导学生感悟儿子阿曼达的“了不起 ”。文中对于儿子阿曼达的文字描述并不十分具体,仅仅是小阿曼达的几句话语。这是文本留的空白,这就是新教材的特点“ 课例内容由严谨缜密走向形断意连,留有空白”。在这堂课的教学中,要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如引导学生从课文对父亲的外貌描写说出了自己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儿子阿曼达在废墟下等了38小时,想象废墟下的阿曼达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为什么阿曼达会坚信父亲的承诺?这样做,填补了课文空白,使学生更深地感受、理解了父与子的了不起。《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累语言,内化语言,并灵活地运用了语言。抓住课文空白,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活力新空间 篇3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容量达到一定限度的饱和,城市发展与城市用地紧张之间产生较大矛盾,高层建筑作为一种新的形式产生。通过加大容积率的方式提高城市容量,但是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城市中高层建筑林立时,地下空间作为一种新的形式成为解决城市发展中新问题的不可忽视的手段。

地下空间也从最开始简单的地下交通空间,如地铁出入口、地下过街通道等,发展到包括地下配套服务空间、地下商业空间、地下娱乐空间、地下人防空间等一系列具有各种功能的地下空间形式。随着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以及施工技术的不断进步,地下空间的种类将会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复合,结构越来越复杂,更多的生活、工作、交通、游憩功能空间将设置在地下。

2山地城市地下空间特性

2.1 空间形式的多样性

山地城市地下空间的空间形式十分丰富。因为山地城市地下空间依照其地形变化特征和其功能设置的不同,一般都具有不同的空间形式,从简单的点对点的形式到十字形式、环型空间、网络型空间应有尽有。同时,由于山地城市特有的地形变化较大的特征,出现了一些半地下的覆土建筑、吊脚楼、多层次大高差的地下空间形式,如重庆的洪崖洞、城市规划展览馆等。

2.2 功能复合性

山地城市由于地形限制,用地较为局促,地下空间是解决城市用地和城市功能矛盾的重要方式,地下空间往往具有比较复合的功能,包括交通、商业、娱乐、展览、停车、配套设施、人防设施等不同功能。

2.3 交通复杂性

山地城市地下空间交通具有复杂性,其空间组织不光有平面上的位移,同时包括垂直方向的位移,即人在地下空间中不光要解决水平层面的交通问题,还要针对其竖向高差解决垂直层面的交通。加上要在不同水平面上处理与地面、轨道交通的关系,人流导向性问题,增加了交通的复杂性。

2.4 类似性

与大多城市一样,山地城市地下空间也具有类似性。由于现阶段地下空间多由政府牵头统一规划和建设,地下空间均使用一种模式化的空间划分,就是把地下空间划分为一个一个单元格,往里面填充功能内容,统一尺度、布局方式会使空间过于单调,缺乏应有的变化。

2.5 无方位性

与地面空间相比,地下空间具有无方位性。地下空间是封闭或半封闭的,人们不能一览无遗,首先缺乏对地下空间的整体认识。其次地下空间多是以线性空间组织,形成网络化的空间格局,线与线之间缺乏明显的感官认知。虽然地下空间都有比较丰富的标识系统,但是并不能象地标一样,给人以形象、明确的方位信息。最后人在地下空间时,位于一个非自然的空间,缺乏应有的自然界要素,会让人具有不真实感、迷惑性。

3山地城市地下空间活力塑造研究

3.1提高参与性,吸引人流

在地下空间中引入大量人流,从某种意义上说不能提高其空间活力,相反会增加交通压力,必须提高人流在地下空间中对某种活动的参与性,发生人流与地下空间某种功能的相互关系,才能提高地下空间的活力。进入地下空间的人流分为三类。

3.1.1经过性人流

经过性人流是指人在出行路径上必须经过地下空间的人群。此类人群主要是要搭乘地铁、穿越马路、停车等需求,必须进入地下空间。他们进入地下空间主要处于一种特殊的目的性的驱使,而且基本上与其目的性以外的活动不发生关系。

对于这类人群,要引导他们参与到地下空间的行为活动中来,就需要刺激他们的需求。这主要是和他们出行的目的性相结合来发展,如结合地铁的设置,可以围绕地铁这一特殊载体,根据搭乘地铁人的需求,在其周边布置咖啡厅、书报亭、快餐点等服务设施,刺激其需求,增加这类人群在地下空间中行为活动的深度和广度。

3.1.2目的性人流

目的性人流是指有进入地下空间发生某种行为活动的部分人流。他们进入地下空间有某种明确的目的,是以一种“逛”的形式进入地下空间,并且在地下空间内停留时间较长。

对于这类人群,要延长其在行为活动中的消费链条。这就需要地下活动有其特点,如特殊的空间氛围、价格优势、门类区别等,而且使其在地下空间中尽可能地满足其各方面的需求,在空间上就要创造优质宜人的空间,有张有弛,形成良好的氛围。

3.1.3偶发性人群

偶发性人群一般不带有目的性,具有随意性。他们往往是被某一特性激发而进入地下空间。

对于这类人群,需要强化一些地下空间独有的功能,在空间上处理好出入口空间的形式,结合地下开敞空间的设计,激发人群的兴趣,从而让其进入。

3.2增加空间的层次性

在规划设计中,常常规划出各种级别的轴线、节点,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把各种空间有机结合起来。在地下空间的设计上,也可以把空间分成各种不同层次,节点空间、开敞空间、线形空间有机结合,相互穿插,使人在地下行进时,空间感觉有开有合,错落有致。用空间变化引导人的行进方向,从而避免无方位性,就能正确地引导人流在地下空间的活动。

其中节点空间是空间环境高潮的展现,它是形成空间吸引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形成节点空间的方式很多,且中心可以具有不同的规模。在较大规模的地下建筑中可设多个不同的节点,节点可以是中庭、广场等大空间;在规模较小的地下环境中,中心的存在可通过室内的柜台布置,展示或照明色彩等非商业性质的物体表示出来。

3.3建立空间的标识性

空间虽然不是一种具象的实体,但它通过形成它的事物的表象所表现出来,如四周的建筑物,建筑的外形也就创造了空间的形。

文中强调用空间的形象来对地下空间进行标识,就象蒙着眼让你进入一个展览馆,你也能根据空间形象判断出这是一个展览性空间一样。在地下空间中,也可以依此方法来创造空间形象如在小商品买卖的区段,就可以设计一些小尺度的空间,形成店面林立的空间格局;在餐饮区段就可以把空间设计的景致、流动性增强;在展示区段就可以设计丰富多变的开敞空间。如此,人们就可以从空间的尺度和形式上辨别出空间的功能,空间也就有了标识性。

当空间有了标识性以后,人们就会知道该往哪去,怎么去,也就不会在地下空间中迷失自己,因而更多的人群愿意进入地下空间,也就提高了地下空间的活力度。

3.4设置三种形式的交通空间

在地下空间中,交通流主要分为三种形式:快速穿过型、游览消费型、停留交往型。三种不同形式的交通流在地下空间中汇聚。要增加地下空间的活力既要保证其聚集度,又要有顺畅的交通空间。该聚的地方聚,该散的地方散,才能有效地引导人流,增加地下空间活力。

在空间设计上,对交通通道的尺度、规模有具体要求,既要保证主要交通干道的通畅,又有合适的尺度,不至于过于冷清。同时可以在四周布置一些不规则的活动空间,人在其中穿行时,有空间的变化,增加人的兴奋程度,也增加了临街面积。在合适的地方布置供人停留和交往的活动空间。

3.5地上与地下空间的有机融合

有效地把地下空间和地上空间结合起来是增加地下空间自然性的重要手段。地下的节点空间和地面空间的结合,会使该空间成为地下空间的亮点,阳光、清风、绿化等自然因素会由此引入到地下,在地下形成高潮空间,同时在地面上也是一种城市景观。

在空间设计上要把这种空间和地面上的设施进行统筹安排,方便人流的引入和聚集。空间形式可以丰富多变,一般都能形成良好的景观。可以结合空间形象布置雕塑、水体等小品设施提升空间品质,增加趣味性,还可以设置露天茶座、咖啡厅等业态,作为一个综合的休闲娱乐空间来处理。

参考文献

[1]周圆圆,李勇,尹元良.浅析中西方空间建造方式之因[J].山西建筑,2007,33(10):37-38.

活力新空间 篇4

关键词:数学课堂;课堂氛围;新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290-01

数学学习过程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性的利用教材,给学生提供开放的、自主的、趣味性强的、参与度高的教学素材,让学生动起来,数学课堂活起来。这就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进取精神,建立新型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如何让学生动起来,数学课堂活起来呢?

一、教材活起来

课程标准对数学内容“强调从学生已有有生活的生活经验出发”,同时也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极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而“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也是教材的一个基本特点“。教材中一些例题、习题,如果教师能在深刻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的前提出下,充分开发教材的潜在功能,结合实际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大胆用活例题、习题,不仅能促使学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学《统计》时,我改变教材中统计校园内花坛上每种颜色的花的数量,创设“小象波波过生日”的情境,让学生统计“小象波波的朋友”各有几只。生动有趣的动画情境很快吸引学生,使他们很快地投入到统计的学习中。再如:学习《位置》后,做练习中第4题,教师可以把教室模拟成电影院,把学生椅子进行整理,并给每张椅子写上座位号。发给每个学生一张写有座位号的卡片,放手让学生排队进场找到自己的位置坐下来。通过实践,使学生真正掌握“找座位的方法”。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不但很快投入到学习中,而且兴趣高涨,从中獲得了成功的体验,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二、课堂气氛活起来

教育是人的教育,课堂中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的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

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学生认识了人民币后,教师设计一个“换钱”的游戏。师:老师手中有1元钱,想和你们换角币。你们愿意吗?学生齐声说回答:愿意。师:怎样换才能使双方都不吃亏 ?组织学生同桌讨论,各组纷纷汇报自己的想法。生1:我要用2张5角的和老师换。生2:我用10张1角和老师换1元钱,因为1元=10角。生3:我拿5张2角的钱和老师换1元钱。生4:我先拿1张5角,再拿2张2角、1张1角和老师换,行吗?……在这种宽松的课堂氛围使所有同学都受到了感染,同学们各抒己见,毫不相让,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换钱的过程中,不仅拉近老师与学生的关系,而且元和角的关系也在换钱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一种开放的情境中,平等地交流,使这样整个课堂变得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尤其是学生的个性、以及对事物的独特感受与见解在课堂中得到很好的展示。可以说课堂为他们提供了张扬个性、施展才华的舞台。

三、学生思维活起来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话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

如:学习《找规律》一课,教师先出示二组图让学生找出其中的规律(这二组图都是两种不同颜色的图案反复出现),之后出示一个苹果、一个桃子(其他的用纸盖着)。这时老师让学生猜:下一个会是什么水果?此时学生的思维开始动起来,活起来,而且兴趣盎然,经过猜测,出现不同的答案。学生在猜测的情境中,兴趣被引发,思维被激活,探索意识被提高,既培养了能力,又体验了创新,感受了乐趣。

四、师生关系活起来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为此教师必需进一步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拓宽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活中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要从一个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从教室空间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换;建立新型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和谐、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中才能体验到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进而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的体验,以便更好地学习。

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堂中只有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动态的信息交流,才能实现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进、共事,而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种气氛中得以培养。

活力新空间 篇5

近年来, 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需求, 许多城市开始进行公共空间的建造, 如公共绿地、公共广场等。然而其在使用过程中并未发挥其应用的效果, 往往出现无人问津的局面。对此现状, 许多学者与城市空间设计人员研究发现, 在小尺度的城市空间中通过活力的塑造能够使城市的魅力集中体现, 并为人们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因此, 对小尺度城市空间活力塑造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小尺度城市公共空间的基本概述

对小尺度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可界定为能够为人们带来更具有人情味、舒适感与亲切感且尺度比较宜人的空间, 在尺寸方面一般控制在70 m~100 m之间, 如城市中的街头绿地、小型广场等。其构建特点具体表现在四方面, 即:1) 尺度合理。小尺度公共空间, 顾名思义, 其自身尺寸较小, 人们在其活动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更多的亲切感与安全感, 所营造的氛围较为轻松。2) 可达性较好。城市中小尺度公共空间多构建于聚居区附近, 人们无需依赖汽车交通便可到达, 既使休闲时间得到充分利用, 很大程度上也改善了交通拥堵问题。特别针对老年群体, 小尺度公共空间的设计带来极大的便利。3) 土地资源的节约。由于小尺度公共空间本身占地面积较小, 构建过程中可充分利用许多无法开发的空地, 使土地资源得到很大程度上的节约。4) 邻里关系的改善。城市居民生活过程中因工作或其他原因影响, 邻里间的沟通交流机会较少, 而在小尺度空间构建后, 许多非正式会面机会逐渐增加, 人们的沟通交流日益频繁, 为社区营造和谐的氛围[1]。

2 城市公共空间使用存在的问题

以哈尔滨城市规划为例, 其在规划手段与建筑风格方面与西方城市极为相似, 尤其从道里区与南岗区中不难发现, 规划采用的主要为传统欧洲的规划方式。城市的路网结构呈现的大多为格网式、轴线、广场与对景以及放射式等为主。但由于过于强调功能分区, 使城市公共空间并不具备多样的功能, 失去公共空间原有的亲切感。无论在拆迁或老城区改造过程中, 都造成了公共空间多样性趋于消亡。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忽视了空间配套设施、亲切性、安全性、管理维护以及交通组织等因素的影响。

1) 从空间配套设施角度。城市公共空间在功能要求上需为人们活动创造更多的便利条件, 而这些便利条件的载体便为空间内基本的配套设施。但我国大部分北方城市公共空间中存在的配套设施不仅表现在数量不足方面, 而且设施自身过于陈旧且设计不够合理。例如, 公共空间中未构建能够遮日避雨的顶篷或缺少能够休憩的设施等, 很多公共空间结构设计中也没有充分考虑到老年人与残疾人群体可利用的设施, 如设置的盲道存有过多的转弯次数等[2]。2) 从公共空间舒适性角度。公共空间活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很大程度来源于空间自身的舒适性。很多城市公共空间构建过程中多集中其外表的壮观与奢华, 而空间舒适性被忽略。如炎热的夏季, 北方城市公共空间中所铺设的硬质地面由于对太阳辐射进行吸收, 促使空间内空气逐渐加热;而在寒冷的冬季, 往往不注重设计能够避风且向阳的结构。再加上城市发展中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所造成的环境破坏问题也成为影响空间舒适性的重要原因。如J.雅各布斯所认为, 城市的公共空间不应完全注重其艺术特征, 更需注重其作为人类交流活动载体的使用功能。3) 从公共空间安全性角度。城市公共空间中近年来发生的安全事故很大程度上受施工与设计中的疏漏所影响, 为公共空间中活动的人们带来极大的心理阴影。一般城市公共空间中存在的隐患主要体现在警示标志的缺失、地面防滑处理不到位、空间细节处理过于疏忽以及空间内交通通道设置的不合理等。4) 从管理维护与交通组织角度。空间内基础设施的维护以及环境清洁工作的维持需以良好的管理维护手段作为保障。许多城市公共空间多存在重视建设而忽略管理的观念, 造成空间功能无法正常发挥。另外, 从交通组织角度, 北方城市中的公共空间常以孤岛的形式存在, 其周边被混乱的交通所干扰, 造成难以出入空间的局面, 使空间活力持续下降[33]]。。

3 小尺度城市公共空间活力塑造的策略

1) 注重人类活动与空间活力的联系。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塑造, 不仅需在基础设施以及空间内景观方面进行完善, 同时更应注重人类活动的参与。作为人类活动的载体, 公共空间所展现的活力是影响人们心理变化的重要因素。因此, 塑造城市空间活力过程中需充分将其与人们活动保持互动, 通过良好的场所精神与环境氛围吸引更多人群的参与。另外, 塑造小尺度公共空间活力过程中还应注重与城市地域特色与文化历史的相结合, 以此增加公共空间的文化信息。如《一种好的城市形态概论》一书中, 凯文·林奇曾提及, 若将空间环境、社会整体结构以及人类的活动相结合, 人类所处位置主要为空间外部的部分, 能够敏锐的观察到空间具体形态, 而空间环境的关键在于如何促进各种活动的合理交织, 其与社会整体结构存在一定的相互关系。因此, 设计公共空间过程中需将城市整体特征、公共空间环境与人类活动作为考虑的关键因素[4]。

2) 空间功能多样性的创造。空间功能多样性的创造需从两方面进行。a.对商业或服务设施等进行合理布置。其中商业设施主要指能够满足人们购物需要的如饮食商品、游览用品等相关摊点或售货亭。而在服务设施方面应注重休憩设施的增设, 具体可选择尺寸与材质较为舒适的座椅等, 同时还需配备相应的环卫设施以防止空间内垃圾随处丢弃的现象。另外, 设计中还需考虑老年群体与残疾人群体的相关设施, 确保休憩或游览过程中不会发生意外事故。b.应注重空间内的维护管理。针对环境清洁工作, 可组织经常在空间内活动的群体进行清扫, 或组织专人做好空间内环保工作, 提高空间内人群活动的积极性。而且对空间中的服务设施也要做到定时检修, 确保其以良好的状态运行。这样便可通过空间功能多样性的创造塑造空间的活力。图1为哈尔滨城市项目空间规划指引。

3) 空间良好环境的营造。小尺度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塑造要求营造良好的空间环境, 其具体体现在空间舒适性与安全性的提高。在舒适性方面, 可根据北方城市的气候特点对空间进行完善, 或以空间尺寸为依据, 保证周边建筑能够起到一定的烘托效果, 为空间活力的塑造奠定基础。而在空间安全性方面, 应注重做好地面防滑处理工作, 根据空间结构设置具体的警示标识, 并禁止步行通道中随意穿行自行车辆等。这样通过空间安全性的提高, 为空间人群活动提供安全保障[5]。

4 结语

小尺度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塑造是促进城市公共空间合理使用的必然手段。实际在塑造的过程中, 应该充分认识小尺度城市公共空间的特征, 综合分析城市空间当前存在的问题, 从空间功能多样性的创造以及空间良好环境的营造等等方面来进行完善, 以此发挥公共空间应有的效果, 进而为城市发展注入新鲜的活力。

摘要:对小尺度城市公共空间进行了基本概述, 从空间配套设施、公共空间舒适性、安全性以及管理维护与交通组织角度分析了城市公共空间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并探索了小尺度城市公共空间活力塑造的策略, 以满足人类活动的空间需求。

关键词:小尺度,城市,公共空间,活力

参考文献

[1]汤超.浅谈小尺度城市公共空间活力塑造[J].中外建筑, 2010 (1) :51-52.

[2]李皓.以环境行为学观点探讨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营造[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

[3]李磊.城市发展背景下的城市道路景观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14.

[4]赵勇.亲和性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的系统建构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 2011.

活力新空间 篇6

住区是城市中面积最大的空间特征,也是城市居民生活的最重要场所,而居住小区是住区的最基本组成单元。小区公共空间是指那些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本次调研所指的公共空间主要为具有较大共享性、居民日常活动最为频繁、活动类型最为丰富的小区内部公园。

由于房地产开发的经济利益趋向性[1],小区公共活动空间的设计往往出现一些盲点,如硬质铺装过多造成无法驻足交往,植物种植太多无法亲近场地,空间空旷无法停留私谈等。本文基于对杭州市主城区4个入住率较高、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的中高档商品小区中公共空间的调查,对其空间活力度做出评价,并对影响活力的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公共空间活力的具体措施,以期为完善住区公共空间的设计和建设提供建议和参考。

2.公共空间活力评价

2.1评价对象的选取

本文以杭州主城区为范围,筛选出杭州四个环境风格不一的居住小区,包括云溪香山——欧洲古典式风格,风雅钱塘——现代型风格,绿城·春江花苑——大型公园式风格,南都·滨江花园——中国古典园林式风格,这四处均为杭州典型居住小区,研究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各自具有不同的条件和特点,属于不同的类型,所以又分别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2评价体系的构建

2.2.1评价因子选取——基于居民内在需求

小区公共空间的存在意义主要是满足居民的需求,居民的需求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生理需求是来自身体感官的需求,而心理需求指来自头脑的,是精神上的需求。根据居住公共空间的物质构成,本文认为生理需求包括空间的舒适感需求、视觉景观需求以及活动引导需求,心理需求则包括空间的邻里交往需求、归属感需求和安全需求。

2.2.2评价因子权重确定

通过访谈、发放问卷等方式,利用德尔斐专家咨询法,向多位专家咨询各级指标权重。利用层次分析法,将专家对指标的判断矩阵的数据分别进行计算,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最后将各专家的权重值进行平均值计算,得出小区公共空间活力评价各级指标权重值(表1)。

2.3活力评价

结合实际情况并借鉴活力度评价相关研究[2],本文给出的公共空间活力评估集为:W={w1,w2,w3,w4,w5}={优,良,中,差,劣),其中以5分为满分,将公共空间活力评估分为5个等级,用等差打分法bj=(n+1一j)x5/n,J=1,2,...n,则优(4—5)、良(3—4)、中(2—3)、差(1—2),劣(0-1),即B={5,4,3,2,1}。

通过计算模糊性指标的指标值,确定各级指标评分值,依据公式:

一级指标分值Y=ΣDi*Bj(j=1,2,…,n)(其中Di为二级指标分值,Bj为相应权重值)

公共空间综合活力度W=ΣYi×Bi(i=1,2,3,4,5,6)(其中Yi为一级指标评分值,Bi为相应权重值)

计算得出云溪香山活力度=2.53∈中(2-3),风雅钱塘活力度=4.26∈优(4-5),绿城·春江花苑活力度=3.63∈良(3-4),南都·滨江花园活力度=2.84∈中(2-3),则四个居住小区活力值排序为风雅钱塘>绿城·春江花苑>南都·滨江花园>云溪香山。

根据二级指标的得分显示(表2),风雅钱塘在安全性、归属感、舒适性等方面较其他居住小区的得分高,而云溪香山相对其他几个居住小区在各方面需求活力上优势不明显,尤其是舒适感和归属感方面得分最低。

3.基于居民内在需求的公共空间活力营造策略

结合以上四个小区的活力评价结果,我们对公共空间中满足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的不同因子进行深入分析,以期借鉴活力评价较高小区中公共空间的设计建设经验,完善活力较差小区的建设,并为未来小区公共空间的营造提供策略引导。

3.1满足心理需求的营造策略

3.1.1邻里交往需求

邻里交往需求主要体现在活动设施的分布及其丰富度上。为了保持小区公共空间长时间的活力,活动设施的配备必不可少。活动设施的空间布局及其丰富度直接影响居民参与的社会性活动,且较好的设施配备有利于满足居民的邻里交往需求。

笔者比较了云溪香山与风雅钱塘的公共活动设施(图1),风雅钱塘由于在活动设施布局上范围更广且配套更丰富,使居民自发性社会活动更趋向于这些空间,结合这些配套设施也产生了多样的活动,比如广场舞、打牌下棋等,有利地促进居民的交往与精神层面的释放和提升。

3.1.2归属感需求

(1)公共空间的私密感

私密空间是相对于“共享”空间来说的。公共空间不仅要保证居民们的公共活动,也应该创造适当的私密空间以满足居民的交往需求。由于公共空间是相对开放的,因此私密空间的创造比较讲究灵活性,采用植被进行视线阻隔是较好的营造方式(图2)。在被调查的四个小区中,绿城·春江花苑小区利用植物的垂直配置创造了较好的私密性空间,因而该空间在私密感这一方面得分较高,活力度也相对较好。

(2)公共空间的围合度

小区中,从私人住宅到公共空间,是从较私密的空间逐渐过渡到具有开放性空间的一个过程,公共空间的适当围合则是让这个过程顺利过渡的较好处理方法。而公共空间的围合主要通过绿篱、构筑物或小品、座椅等设施的组合布置来达到。实际调查中,绿城·春江花苑小区和风雅钱塘创造了较好的公共围合空间,使活动的归属感大为增强,空间活力度也得到了提高。

(3)活动空间的尺度

公共空间内各设施尺度大小的合适有利于增加居民在内部的逗留时间,增加场所的归属感。然而在实际设计中,为了达到视觉或宣传的效果,往往会忽略对该方面的考虑。比如在儿童活动空间尺度设计中,南都·滨江花园儿童设施与小区园路及绿化设施过近,尺度过小,安全性不高,导致活力较弱。反观风雅钱塘,不管在设计上,还是在空间尺度上都能满足居民的活动参与,增加了公共活动空间活力。此外公共活动空间配套设施的布置尺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共空间活力的塑造[3],应尤为注意。

3.1.3安全感需求

在小区公共空间中,安全性是保障居民尤其是儿童活动的前提,安全感需求也是满足心理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4]要求:活动、游戏器械选择和设计应尺度适宜,避免儿童被器械划伤或从高处跌落,可设置保护栏、柔软地垫、警示牌等。

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小区在这方面做得并不妥当。如南都·江滨花园在水池沿岸设计中未考虑在设置维护设施保证儿童的安全性,造成亲水安全性差,人群活动强度不高。而在风雅钱塘小区的儿童游乐空间中,采用了防滑的地面材质,使儿童游玩的安全性大为提高,人群活动强度较高,值得学习借鉴。

3.2满足生理需求的营造策略

3.2.1舒适感需求

小区公共活动空间活力的塑造,首先要能满足人的舒适需求。这就要求我们有适宜气温、充足日照、洁净空气的前提下配备清洁的水体、良好的材质铺装以及避免噪声污染。

(1)水体清洁

良好的水体景观是小区公共空间的重要活力因素。可是在实际引水做水的过程中却往往违背了设计的初衷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如云溪香山大门口的喷泉,喷水次数很少,水体浑浊,还时不时散发异味,喷泉仅仅成为了装饰,且部分小溪淤泥过多,没有定时清污,在这方面的评价得分也较低。而南都·江滨花园河流清澈见底,水体日常维护较好,相对得分较高。

(2)噪声污染

噪音评分较低的南都·江滨花园大部分居民认为噪声污染是影响其舒适的主要矛盾,噪声源主要是工地施工的机械噪声。这就要求小区公共空间设计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通过设置隔音墙、人工筑坡、植物种植、水景造型、建筑屏障等)进行防噪。另外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对小区内部以及周边地块的装修和其他施工时间进行规范,避免在居民休息时间进行作业。

(3)材质铺装

根据调研数据显示各居住小区在材质铺装舒适度这一方面普遍得分较高。如南都·江滨花园为了契合整个自然式风格,园路都采用水洗石布置,既贴近自然的亲切感,又能防滑,行走具有舒适感。小溪上的桥采用喷漆防木材质,光泽度较好,而且与周边环境形成较好的色泽对比,具有较强的视觉舒适性。又如风雅钱塘在林荫小道设计中使用不同花纹的铺石以及防腐木铺置,不仅能与周边自然环境相协调,而且可以丰富居民的视觉和行走体验。

(4)遮阳度

由于身体对舒适度比较敏感,特别是在炎热季节,人们不愿意过多遭受强烈阳光直射,所以阴凉处尤其是树荫下是居民休憩活动的高发场所。正如图3,在设计中需考虑树种的布置所营造的一种步行趣味及其遮阴所带给居民的舒适需求。

在活力评价得分一览表中,绿城·春江花园在这方面得分最高,其通过大面积大冠树木种植,巧妙地设计形成不同形式的遮阳空间,能更好地满足居民活动的舒适需求,从而增加了公共空间的活力。

3.2.2视觉景观需求

视觉景观需求主要指植物配植的丰富程度。植物种类的良好配置可以有效改善居民视觉景观,吸引居民驻足活动并提高小区的活力。居住小区植物配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植物的垂直配置,尤其是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的搭配能形成丰富的景观效果;(2)落叶植物与常绿植物的搭配,落叶植物可以展示一年四季不同的景观,冬天落叶之后能使阳光充分渗透进公园,而常绿植物则加强了公共空间的绿意和生态;(3)芳香类植物的选择,芳香类植物不仅可以提高小区绿化的景观效果,而且可以吸引居民尤其是儿童的驻足观赏。

根据调查,在以上几个方面,风雅钱塘以及绿城·春江花苑相对较好,从地面往上在植物选择上采用了草皮、麦冬、金边黄杨、大花杜鹃、红花继木、桂花、白玉兰、广玉兰等,形成较好的植物景观;而南都滨江花园及云溪香山则相对较差,虽然有不少的植物品种,但是在植物的垂直搭配、芳香类植物的选择方面稍显不足,因此活力度相对较低。

3.2.3活动引导需求

(1)道路的剖面形式的引导

道路剖面形态(图4)与人的行为处于一种直接对应的关系,对空间活力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人的需求趋于多元化,对于小区公共空间的道路形式也自然趋向多样和自由。据调研发现,单一的直线道路形式对散步、行走等各种活动都容易产生视觉疲劳和生理疲劳,而凹凸形、梯形的道路形式能在视野上起到断点作用,并引导人们产生好奇,吸引居民更久的活动,增加公共空间活力。在被调查的4个小区中,绿城·春江花苑在道路引导性这一方面占有绝对的优势,活力度最好。

(2)步行系统的可达性

居民住宅至公共空间的距离直接影响公共活动的参与程度。南都·江滨花园中有较多居民由于到达公共空间的路线曲折且远而不经常参与公共活动,而云溪香山在公共活动空间设计中,尽可能地满足了各住宅居民的路线距离,顾及到居民多次参与的特点,故参与人数较多。经分析考证,小区居民从住宅到公共活动空间的理想距离为150-200m,因此小区公共空间在规划布置时应适当考虑居民的出行距离。

4.结语

从居民内在需求出发,在小区公共空间营造中充分满足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势必会增加公共空间的活力度。以小区活力评价为依据,分析活力评价中的短板,可以为今后小区公共空间的建设完善提供方向,也可为新小区的建设提供借鉴。本文所构建的活力评价体系标准的设定以及评价指标的完善可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摘要:小区公共空间是居民除住所之外的第二个家,对居民日常生活尤为重要。笔者从居民内在需求出发,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普通商品住房小区公共空间活力度的调查和评价,剖析了当前小区公共空间在满足居民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方面存在的主要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公共空间活力度的措施和建议,以期提升小区居住品质,为今后小区公共空间的营建提供策略引导。

关键词:活力评价,心理需求,生理需求,小区公共空间

参考文献

[1]李王鸣,应云仙,汤坚立.基于深层人文关怀的小区多感觉性环境设计策略[J].中国园林,2006(10):25-28.

[2]汪海,蒋涤非.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评价体系研究[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2(1):56-60.

[3](丹麦)扬·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活力新空间 篇7

在大规模城镇化和城市机动化的时代背景下, 我国城市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现代城市生活速度的提升,伴随着都市问题的日益显现:都市区人口超载、机动车道无限拓宽、原有的城市文化记忆集体缺失、以公共空间为核心的城市活力逐渐失落。城市活力的重新激发,迫切需要更人性化、系统化、精细化、更可持续性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法, 而地铁站域慢行空间的营造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切入点。

绿色低碳、舒适安全的慢行空间是人性化城市的个性名片,借助地铁大规模开发这个有利契机, 营造慢行空间为触发站点区域的新型空间集聚提供了可能。本文以激发城市活力为目标,选取天津、 香港两处典型的地铁站点作为研究案例,期望为地铁站域慢行空间的营造提供新的思路。

1.地铁站域慢行空间的内涵和特殊性

慢行交通,主要涵盖步行、自行车等交通方式, 慢行速度不大于15km/h, 在出行中具有必要性和不可取代性。慢行空间是以慢行交通的路径为载体串接起的城市环境要素与公共交往空间的集合。轨道交通综合开发重整了城市既有格局,成为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引擎。笔者认为,地铁站域慢行空间是地铁的封闭管道系统释放客流的三角洲和入海口, 是城市有机体孕育商机和城市活力的敏感穴位。其自身特殊性体现在:

客流方面,地铁站对客流具有磁力效应,呈现强集聚性、高吸引力和向心力,地铁站域慢行空间需要有效引导和疏解高频次的大量客流,这是挑战也是潜在的机遇。空间层次方面,地铁站地下与地上慢行空间迫切需要整合规划,进行多点位、多层级、多维度的一体化设计,某种意义上说,慢行空间成为搭建交通空间与城市功能空间的特殊介质。 业态方面,地铁站点区域为商业、办公、休闲、居住等多种城市功能提供平台,市民在高品质的慢行空间中穿行,空间的延展性和互动性显著提升,因此慢行空间为地铁站域的城市功能复合化提供了可能。

2.天津营口道站、香港尖沙咀-尖东站慢行空间案例探析

天津营口道站建成年代较早,受技术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地上物业开发与地下轨道交通存在一定的错位,地铁与慢行空间匹配度较差,区域可提升的空间很大。香港尖沙咀 - 尖东站作为地铁开发的成功案例,其舒适完善的慢行空间成为可借鉴的典范。本文限定地铁站点500m范围作为站点区域, 对二者的慢行空间系统进行对比探析。

2.1案例介绍

天津地铁营口道站是天津地铁1号线最具商业价值的站点,该站地处天津市一级商圈“南京路— 滨江道商圈”,商圈日客流量约15万人次,高峰时可达28万人次。随着地铁3号线的开通换乘, 营口道站跃居为天津地铁日均客流量最大的车站 (图1)。尖沙咀地区是香港九龙著名的旅游景点和购物中心,其商业经济地位仅次于中环。香港尖沙咀站和尖东站分属港铁荃湾线和西铁线。其中尖沙咀站每日客流已增至约26万人次,是香港地铁系统客流最繁忙的车站。

2.2地铁站域的换乘系统

笔者实地调研汇总了营口道站和尖沙咀尖东站的公交换乘信息。不难发现,天津营口道地区的公交换乘方式较为单一,公交车站数目少、分布零散, 每个站点负荷的公交线路数目较多(表1)。相比而言,香港尖沙咀地区公交换乘的可达性和可选择度明显提高。特别是尖沙咀地铁站和尖东地铁站之间有直接的地下通道,可实现互相换乘,并且拥有一个大型公共交通交汇处(PTI),包括16条道路公交线路、3条过海隧道巴士和4条机场巴士。尖沙咀地区立体化、一站式的公交换乘系统,有效地疏解了地铁的瞬时客流,实现了地铁与慢行交通的无缝接驳 ( 图2)。

2.3站域慢行空间的可达性分析

周边道路方面:营口道站周边有滨江道、哈尔滨道、陕西路等,分布较不均匀,慢行空间被过境道路割裂,连续性不强。尖沙咀地区有分布均匀的过境干道和地区性道路,对保持过境交通的及时性和商业活动的连续性极为有利(图3和图4)。

地铁出入口方面:营口道站有6个,分别连接伊势丹、津汇广场、滨江道商业街、西开教堂、耀华中学等建筑;它们主要分布在交通繁忙的过境道路上,地区性道路没有站点出入口,尤其与繁华的滨江道步行街联系较弱;伊势丹、号外出入口客流压力过大,且未能与周边商场做地下联通。与此相反,尖沙咀站点地区出入口多达26个, 7个集中在干道弥敦道上,其余散布在地区性道路上;大部分出入口或者直达国际广场等购物文化建筑的地下层,或者与公交首末站对接,从而增强慢行空间的可达性和导向性,发挥了地铁站点的“磁力”效应 (图3和图4)。

地下步行空间方面:营口道站缺乏连通的地下公共空间,尖沙咀站点地区的地下通道和人行天桥互联互通,利于从空间上多层级解决人车矛盾。尖沙咀地下隧道系统共设有9条自动人行道, 以地下步行街为轴线串联商店、银行等物业服务设施,且与出入口和公交站点联系紧密。这些地下商业服务设施为大量快速的客流提供了可停留驻足的慢行空间(图5)。

2 | 尖沙咀站点地区公交车站点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整理)

3 | 营口道站地铁出入口布局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4 | 尖沙咀站地铁出入口布局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来源:作者自绘

1 | 营口道地铁站客流变化曲线(数据来源:天津网)

5 | 尖沙咀 - 尖东站地下站厅图(图片来源:MTR 之今昔)

2.4站域慢行空间对城市活力的影响

通过以上案例可知,天津营口道慢行空间激发城市活力的效果有限,而香港尖沙咀地区干道与步行支路的均匀分布有利于慢行可达性与连续性的提高,过街设施与换乘设施的合理布置能加速区域内客流的新陈代谢,多种业态混合为城市活力的激发提供了载体和保障。

3.香港尖沙咀-尖东站慢行空间系统激发城市活力的启示

香港尖沙咀 - 尖东站域慢行空间为区域内搭建了高效的微循环系统,案例中体现的整体化、系统化、可持续性的慢行空间设计理念为激发城市活力提供了新的启示。

3.1站域慢行空间的路径连续性和宁静化设计

香港的经验说明:合理布置地铁站出入口位置和数量,优化行人过街和接驳换乘设施,促进多种交通方式的共享,能够有效提升站域慢行空间的连续体验。因此在慢行空间的人车共存路段,适当拓宽慢行道路、制定合理的道路密度、适当降低车速, 保障慢行交通充分的优先权,营造宁静舒适安全的慢行生活圈。

3.2功能的复合化和多层次化

香港尖沙咀 - 尖东站是“地铁 + 物业”发展模式的典型案例,混合功能的优化配置和高效渗透能极大地提高慢行空间的商业盈利能力。以城市发展和人群流量为导向,注重功能的复合化和业态的多样性,在客流的产生点和吸引点合理营造慢行空间,从而高效缝合城市功能,带动沿线土地物业良性开发。

3.3地上与地下慢行空间的一体化设计

地铁站地下空间是城市空间的纵向延伸,其高效有序的开发,能帮助构建慢行空间的立体化网络。把每个地铁站域慢行空间作为慢行单元进行一体化设计,将沿线购物商场通过地下步行系统有机串联,并通过相关建筑容积率和安全标准等弹性约束,使地铁站域慢行空间的立体化开发成为城市活力的驱动核心。

3.4慢行公共开放空间的体验感和场所感

在地铁站域合理布置商业活力吸引点和慢行交通系统,促进多流动、多选择、多种商业形态互相支持,从而构建满足多样化活动的慢性活力区。 慢行空间的展示交流功能也可以让城市重拾文化记忆、彰显历史文脉、绿化生活空间、释放紧张的生活压力,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

结语:

我国城市机动化快速发展,以公共空间为核心的城市活力却逐渐失落,轨道交通结合慢行空间的系统化设计为城市活力的重新激发提供了契机。笔者分析比较天津营口道和香港尖沙咀的站点案例, 发现营造舒适的慢行空间能够促进新型空间集聚, 进而梳理出地铁站域慢行空间在设计中的四点启示。规划者应继续推动轨道交通和慢行空间朝着人性化、系统化、精细化、更可持续性的方向完美结合。

摘要:营造地铁站域慢行空间,为解决城市发展和交通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为重新激发城市活力提供了有利契机。本文选取天津营口道站和香港尖沙咀-尖东站作为分析案例,探讨地铁站点周边慢行空间的介质特性,总结出营造地铁站域慢行空间需要关注的核心要素和设计方法。

活力新空间 篇8

1.1 场所理论的基本介绍

“场所”的概念, 最初由城市设计专家诺伯格·舒尔茨提出。他认为建筑要回到“场所”, 从“场所精神”中获得建筑的最为根本的经验, 他认为场所不是抽象的地点, 是由具体事物组成的整体, 事物的集合决定了“环境特征”。“场所”是质量上的整体环境, 人们不应将整体场所简化为所谓的空间关系、功能、结构组织和系统等各种抽象的分析范畴。这些空间关系、功能分析和组织结构均非事物本质, 用这些简化方法将失去场所和环境的可见的、实在的、具体的性质。不同的活动需要不同的环境和场所以利于该种活动在其中发生。人们需要创造的不仅是一个房子, 一个穿插的空间, 而更应是一个视觉化的“场所精神”。场所理论的本质在于领悟实体空间的文化涵义及人性特征。

1.2 场所的组成部分

构成场所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分别是:①静态的实体设施 (the static physical setting) , 比如场所的实体建构, 建筑物、景观和美学特征的体现;②活动 (the activities) , 比如建筑物和景观如何被使用, 身处其中的人们如何互动, 以及文化习俗如何起到影响作用;③含义 (the meanings) ,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层面。首先是人意向和体验的结果, 大多数的场所特征起源自人们对场所的实体和功能方面的反应。场所的这三个基本元素彼此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1.3 影响场所的因素

在场所理论的研究中, 影响场所的因素可被归纳为三个:①可识别性, 指场所的特征, 包括具体形象的特征和抽象意义上的特征, 比如氛围、文化、历史, 甚至有可能是功能;②可达性, 是指场所的交通状况, 包括它的区域位置, 外部交通状况和内部各部分之间的交通联系;③活力, 是场所的灵魂所在, 它主要由场所的环境, 视觉效应, 空间功能组织, 对不同功能的适应能力以及人的行为来决定。在伊恩·本特利的《建筑环境共鸣设计》中, “活力”一词被表述为“影响着一个既定场所, 容纳不同功能的多样化程度之特性”, “能够适应多种不同用途的场所比起那些限制他们于单一固定功能的场所, 可以提供给使用者更多的选择。能够提供这种选择机会的场所具有一种我们称作活力的特性”。

2 实例分析

本文选取重庆市沙坪坝区三峡广场步行街作为分析对象。三峡广场于1997年开始由沙区政府主持引导开发建设, 前后历时约5年, 大约于2002年11月基本完成, 总投资约6 000万元, 总面积约8万m2, 分为绿色艺术园、商业步行街、历史文化名人园和三峡景观园四个部分。建成后的三峡广场主要将原有的十字交叉路段转化为步行商业文化街, 并在四周街区内派生出商业文化步行区域。其定位是作为重庆市组团式城市格局中城市副中心之一的沙坪坝区中心商业区。它以商业和休闲为主, 包括文化、娱乐、零售、餐饮、游览、居住 (住宅、酒店) 等功能和内容, 是一个大型的综合性场所。

2.1 基于静态实体设施的场所可识别性分析

2.1.1 对三峡广场整体的可识别性分析

对三峡广场整体的可识别性分析有:①三峡广场地处沙坪坝区最繁华的商业地段, 地理位置上具有很好的可识别性;②三峡广场成十字交叉结构, 共分为四个部分, 分别为商业步行街、三峡景观园、历史文化名人园和绿色艺术园。在空间结构上有很好的可识别性;③在功能上, 三峡广场具有购物、娱乐、餐饮、观光游览、休憩和部分文化以及健身功能。其功能特点相较重庆市的其他商圈中心并无较强的可识别性, 但另一方面, 由于其功能的综合性和全面性, 相较于沙坪坝区其他商业场所具有很强的可识别性;④三峡广场在文化表达上, 有三峡巴渝文化和历史文化两个主题。虽然其表达方式和设计品位有待商榷, 但就文化上的可识别性而言, 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1.2 对三峡广场内部的可识别性分析

对三峡广场内部可识别性分析有:①对入口的分析。三峡广场凭借独特的山地地形特色, 使每个入口的空间形态都不尽相同 (见图1) 。北入口是空间尺度偏小的下缓坡, 东入口是空间尺度较大的下缓坡。西入口是上缓坡, 而南入口是平入。尽管入口的设计一般, 但凭借地形特点与入口处的景观小品, 各入口有较强的可识别性;②对各组成部分的分析。三峡广场共分为四个组成部分, 分别是商业步行街, 三峡景观园, 历史文化名人园和绿色艺术园。每个部分都有各自鲜明的主题特色, 同时搭配有与之相呼应的景观设计和园艺小品。尽管三峡景观园中的微缩三峡景观和大坝景观略显粗糙和平庸, 但却给场所带来了很好的可识别性;③对界面的分析。三峡广场建筑界面十分混乱与繁杂 (见图2) , 整个系统的界面没有可识别性, 系统内各个部分的界面也没有各自的可识别性。虽然说商业性场所的界面需要一定的“热闹”气氛, 但是想拥有一个可识别性的界面, 能让经过的人在脑海中留下可识别的印象, 三峡广场的界面需要进一步优化;④对景观小品的分析。三峡广场内有着各种各样的景观小品, 总体说来各处的景观小品都比较适宜地结合着所处场所的特点, 不仅烘托了场所的氛围, 也给场所带来了很好的可识别性。比如北入口处广场故事会的大黄桷树, 东入口的三角碑雕塑, 和广场中心的大坝微缩景观和中心雕塑。

2.2 基于静态实体设施的场所可达性分析

2.2.1 对三峡广场整体的可达性分析

三峡广场的整体可达性主要通过公交, 出租车站点, 地铁, 公共停车位和步行系统来体现 (见图3) :①三峡广场有许多公交线路可直达, 周边共分布有六个常规公交站点, 和一个带状型的公交换乘区域, 公交可达性很强;②三峡广场在东入口处将部分城市道路引入, 形成了一个出租站点。但在实际使用中, 特别是在人流高峰期, 此处排队等候的人流量非常大, 造成人流拥堵。对出租车而言, 显然仅一个站点是完全不够的, 可达性有待提高;③三峡广场在重庆市一号地铁线建成以后, 共有三个出入口。由于轨道交通系统本身具有快捷、方便、准时等优越性, 并且其出入口在商圈内部, 不需要再通过马路, 所以地铁系统给三峡广场带来了很好的可达性;④三峡广场配有地面停车场和地下停车库 (见图3) 。三峡广场车流量巨大, 停车位数量远远不够, 经常出现无处停车的情况, 在这方面的可达性有待提高;⑤步行系统的可达性分析。从广场周边进入广场内部有三种步行方式:人行斑马线、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总体来说三峡广场的步行可达性是比较好的。通过对三峡广场整体可达性的分析可以看出, 整个广场在可达性上还是做了充分的保障, 可达性很好。但另一方面, 由于广场周边的城市道路经常出现交通拥堵, 从外部限制了广场的整体可达性。这是城市发展当中留下的弊病, 是广场本身所不能弥补的。

2.2.2 对三峡广场内部的可达性分析

对三峡广场内部的可达性分析有:①各个入口到内部的可达性分析。三峡广场共有四个主要入口。从图3我们可以看出, 北入口人车混行, 并且无地面步行直达, 需通过一个地下通道, 可达性有待提高。东入口同样也是人车混行, 但其下穿道路丰富, 有引入城市道路作为出租车站点和公交站点, 且街道尺度开阔所以可达性很好。南入口目前正在改建, 改建以前南入口处虽然人车混行, 但是其有地面的斑马线和过街天桥连接步行人流, 有大型的公交换乘带, 同时还有地铁站点, 所以是三峡广场可达性最好的一个出入口。西入口没有车流量干扰, 同时也决定了没有车流可达性, 目前只有一个地铁站点和一个过街天桥, 可达性一般;②空间结构的可达性分析。三峡广场的前身主要是原来的十字交叉城市道路路段, 因此原本就具有明确的方向性, 另外派生的步行区域与原来的十字线性结构咬合较为紧密, 其方向性的明确并未受损。由于其本身空间结构清晰, 从而增加了场所内部各部分的可达性;③局部可达性分析。三峡广场由于其本身的山地特点, 造成部分商铺的标高与外部空间存在高差, 需要台阶过渡, 从而降低了局部商铺的可达性。另外地下大面积的商业空间与地面的连接较为生硬, 从地面层进入地下商业空间的入口缺乏吸引力, 以及广场中心的下沉庭院与地面流线的生硬连接, 这些因素共同造成广场局部空间的可达性不高。

2.3 基于活动和含义的场所活力分析

2.3.1 基于活动的场所活力分析

三峡广场是一个具有复合功能的场所, 拥有不同的功能供使用者选择:①商品消费活动。三峡广场目前拥有重百商场、新世纪凯瑞商都、王府井百货、嘉茂购物中心、煌华新纪元、炫地购物中心几个大型百货商场。可以提供餐饮、购物、电影、住宿和电子娱乐等多种多样的商品消费活动;②游览。三峡广场的三峡景观园微缩了三峡大坝、长江栈道、岩石和崖壁等山峡景观, 还有喷泉水景和水幕电影等加以点缀。另外还有历史文化名人园和绿色艺术园, 使三峡广场成为了很好的观光游览场所;③休闲娱乐。三峡广场有许多的室外休闲场所, 室外的咖啡休息区, 树荫下的座椅, 可以休息和娱乐的景观小品 (见图4) ;④舞蹈锻炼。历史文化名人园和绿色艺术园的部分区域正在改建, 在此原有可供市民锻炼身体的健身设施和跳舞的活动场所;⑤三峡广场的部分街道空间放宽, 提供了多功能的适应性空间。比如三峡景观园最西段部分, 在街道空间中举行过商品促销, 还办过摄影展等。综合以上活动的分析, 可以得知三峡广场拥有不同功能的场所供使用者选择, 是一个非常具有活力的城市空间。

2.3.2 基于含义的场所活力分析

场所的含义是一个非常综合的层面, 通常来自于使用者的活动和体验。场所的物质形态、功能和人的活动共同决定了场所的含义, 也就是说以上分析的所有内容都或多或少地决定了场所的含义。三峡广场以十字形的空间格局和四个组成部分的空间形态为载体, 通过复合的商业功能融入文化要素和纪念意义。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场所系统, 满足了人们渴望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求。总体而言其含义和活力的表达是成功的, 三峡广场每天庞大的人流量便是强有力的佐证。

3 结语

本文第一部分首先通过解析场所理论, 借鉴几何学的证明方法, 得出基于场所理论对特定对象的分析方法。由于源自个人的逻辑推理, 难免有不足之处。同时由于仅从场所理论出发, 更多的是分析特定理论下的研究内容, 并不能全面透彻的对三峡广场做出完整详实的评价。第二部分通过对三峡广场的实例分析, 一方面得出在场所理论的分析背景下, 广场的设计虽没有尽善尽美, 但却实实在在地服务于沙区市民, 给周边群众创造了有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空间。另一方面也检验出该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适用性。

参考文献

[1]诺伯格·舒尔茨 (挪威)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台北 (台湾地区) :尚林出版社, 1986.

[2]芦原义信 (日本) .外部空间的设计[M].尹培桐,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6.

[3]刘玉龙.人性场所的创造——以重庆市三峡广场设计为例[J].重庆建筑, 2006, 5 (2) :38-42.

钢铁物流,创新绽放新活力 篇9

钢铁作为大宗商品历来是物流业的主营业务。然而, 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 全球经济陷入低迷状态, 中国经济增速也在放缓, 致使钢铁产能过剩, 市场需求骤减, 融资困难, 钢铁物流因此跌入低谷, 企业挣扎在生死存亡线上。面对严峻的局面, 钢铁物流企业在反思和探索中创新———整合钢铁物流产业链, 运用电子商务实现网上交易, 集钢铁信息、销售、仓储、加工、配送、包装于一体……新的经营模式在出现, 新的组织形态在形成, 钢铁物流朝着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规范化和国际化的道路迈进;钢铁物流在创新中实现转型升级, 在转型升级中绽放出新活力。

在这一期“特别策划”栏目中, 本刊记者就钢铁物流现状与发展等问题采写了一组文章, 敬请读者关注。

上一篇:注册考试下一篇:会计信息编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