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采技术

2024-09-15

集采技术(共7篇)

集采技术 篇1

2011年是OTN规模应用和走向成熟的一年, 国内三大运营商对OTN设备进行了规模部署。

OTN开始向全业务承载转变

总体来看, 目前在OTN网络应用方面, 中国移动暂时走在国内运营商前列。

中国移动是最早开始规模使用OTN设备的运营商, 主要在城域网、本地网中部署OTN设备, 以承载大客户和无线数据业务, 全国绝大部分地市均建立了OTN城域网。中国移动OTN已开始向“全业务承载”的转变, 使OTN满足多业务承载的需求。下一步中国移动将在省内和省际干线中部署OTN网络, 提升全网的业务调度和疏导能力。

黑龙江移动设计院王林向记者介绍了部署细节:基站业务回传方面, OTN配合PTN使用, 在汇聚层以上, 重点是起核心调度作用, 主要开通10GE波道;在全业务承载方面, 中国移动各地市正在建设全业务城域网一期工程, OTN主要部署在各个全业务汇聚节点, 利用OTN的电层保护技术, 为OLT上联至枢纽局数据设备提供保护, 主要提供GE波道;并且在一些普通全业务汇聚节点, 对OTN波道需求较小, 考虑使用紧凑型OTN设备。

中国电信则是目前国内承载带宽需求最大的运营商, 今年开始规模应用OTN设备, 应用范围为城域网、省干网络, 对于OTN的超大容量交换和传输功能较为看重。

中国联通也在积极推进全网的OTN化, 在去年和今年都进行了OTN设备的规模部署, 应用网络层次是城域网和省内干线, 对于OTN设备的疏导能力和带宽均较为看重。

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传输与无线部副总工程师王海军告诉记者, 中国联通今年OTN部署主要包括省内二干和本地网的核心汇聚层, 线路速率包括10Gbit/s和40Gbit/s, 主要以OTN电交叉连接设备为主, OTN光交叉连接设备暂未应用。

现网中交叉容量遭遇挑战

以OTN设备类别来看, 目前不同类别的设备在现网中部署应用的程度亦有级差。

工信部电信研究院通信标准研究所张海懿向记者表示, OTN终端复用设备已经在国内三大运营商的省际和省内干线中广泛采用, 基于10G和40G的系统都已经广泛采用。OTN电交叉设备在一些省内干线和城域传送网的核心层已经有应用, 而在省际干线网尚未正式开展应用, 部分运营商有在省际干线网开展试验的计划。OTN光交叉设备在部分运营商的省内干线和城域传送网的核心层有应用, 受我国幅员辽阔的影响, 目前OTN光交叉设备尚无在省际干线网应用的计划。

OTN的引入无疑将给运营商网络和业务带来促进作用。

OTN设备引入干线后, 将有效提升干线网络的业务调度能力和业务开通速度, 降低维护难度, 提升干线网络的智能化水平、快速响应能力和故障定位能力。OTN设备突出的特点是支线路分离交叉调度, 业务可靠性依赖于业务保护和交叉系统, 设备厂商将采用更为先进的业务保护和设备保护技术, 提升系统整体可靠性, 保证OTN在干线的规模部署。

王海军告诉记者, 现在的OTN电交叉连接技术组网应用基本满足本地网和省内干线多粒度、多种格式业务汇集、调度的需求, 实现了多业务的综合承载, 有效缓解了光缆网光纤需求的压力, 且对业务提供了稳定、可靠的保护措施, 提高了网络的可靠性。

不过, 基于相关试点和现网部署实际情况, 目前OTN设备应用也集中体现出一些亟待解决和提升的问题。

干线引入OTN交叉设备后, 在网络的智能性与建设成本之间如何平衡, 设备的传输能力和交换能力如何平衡之间需要做出选择, 对于网络的规划建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王海军认为, OTN网络目前主要的问题即是网络辅助规划工具尚欠缺, 网络规划和优化还需要人工处理, 对环网应用相对还比较方便, 但对网状网应用, 运行期间的网络规划、优化比较困难。

受访的几位人士同时都提出交叉容量不足的问题, 他们认为当前的OTN设备交叉容量还不能达到骨干网传送要求, 同时目前IP承载网、CMNET、集团客户等大量增加10G和10GE业务, OTN交叉容量可能成为网络发展的一个瓶颈, 运营商在运行OTN网络时将会面临一系列问题。张海懿还强调要进一步解决OTN网络与IP网络联合组网问题, 以便能够推动OTN电交叉技术在干线网的应用。

运营商最关注设备四项指标

对众多业界专家及运营商专业人士的采访, 向我们指出运营商对于OTN设备的技术关注重点。

运营商最为看重OTN设备的业务接入和交叉能力、平均带宽的功耗、系统的集成度、系统的智能化这四方面状况。大容量业务接入和交叉能够使网络节点调度能力更强、单节点上承载更多业务, 同时设备要有高集成度低功耗的特点, 占用更小的空间和电力资源来承载更多的业务, 智能化业务疏导能够提升运营商承载网的业务响应速度和维护质量。对于未来的OTN设备和技术, 运营商希望OTN设备能够提供更加高的带宽和更加大的接入交叉容量, 这个需求与运营商网络带宽和调度需求息息相关, 同时智能化和更加丰富的包处理能力也是运营商希望OTN未来演进的一个方向。

运营商对长距离、大容量传输能力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干线网络中, 在干线网络中, 运营商对设备的选择会优先考虑这两方面。运营商出于网络稳定性和规模的考虑, 对长距离传输需求相对保守, 但对于单波长传输能力, 需求较为明显, 在技术成熟、限制较少的前提下, 会优先考虑单波长传输速率更高的设备, 例如100G传输系统。

对于城域边缘层, 运营商更加关注OTN设备的小颗粒业务的接入能力, 以及带宽的充分利用性。对于城域边缘层, 业务颗粒和接口需求更加复杂, 包含FE、155M/622M等100M-4G范围内的各种业务接口, 要求小颗粒业务能充分复用到单个光波长内, 充分利用带宽。据了解, 边缘层OTN目前在内地发达地区和沿海省份已经开始部署。

对于OTN保护, 运营商更加侧重于电层保护和网络级的电层业务恢复, 电层保护能够有效保证小颗粒业务的正常传输, 同时能够在单个波长内提供更加丰富的差异化业务保护策略, 同时运营商对于目前的网络也有大量的光层保护需求, 运营商希望OTN网络中光层保护和电层保护能够各自发挥优势, 有效地服务于所有业务。

总功耗仍需大力控制

《通信世界周刊》:G.709标准目前已经日益规范, OTN的相关标准是否已经稳定?另外, 不同运营商对于OTN技术和设备的定位存在一定差异, 这是否会影响下一步的演进方向?

张海懿:G.709标准经过多年的标准化, 在2009年底V3版本正式发布之后目前已经趋于稳定, 其他的一系列OTN标准也基本稳定下来, G.hao也将在9月正式通过。对于OTN技术的应用, 不同运营商的应用存在一些差别, 但是对于OTN进一步增大交叉容量、提高光层传输和调度的灵活性、OTN技术与PTN等技术的结合, 进一步满足组网的需求, 仍旧是大家不争的事实需求。

王林:由于现在各运营商的主营业务互相交叉, 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因此, OTN所需承载的业务种类也趋向统一, 虽然目前对OTN的使用方式存在差异, 但随着运营业务变得愈加相似或相同, 对OTN的需求也会变得统一, 个人认为不会影响下一步的演进方向。

《通信世界周刊》:IP化、智能化为OTN下一步发展中需要重点考虑和结合的趋势, 但面向这两方面趋势, OTN技术、设备和组网模式具体应如何去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和环节为何?

张海懿:面向IP化的发展趋势, OTN技术与PTN、以太网等技术进一步结合, 可能在传统设备的基础上升级, 如果涉及到交叉矩阵等物理硬件方面大的变化, 就有可能以新的设备类型和型号来替代, 由于集成了多种粒度和功能, 在组网模式方面会更加灵活, 适用的网络层面也会更加多。

从智能化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加载控制平面, 目前国内厂商都支持基本的电层智能调度和控制功能, 国内外大多数厂商都支持光层智能调度功能。

王海军:OTN技术本身已经明确了智能控制的需求, 即WSON, 当前的设备技术已经初步具备了这方面的能力, 但还需要完善。智能控制技术比较灵活, 但需要配套的网络规划辅助工具等辅助工具支撑其应用和维护, 这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IP化方面, OTN与P TN等分组技术的融合已经初步成为多方面的共识, 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融合分组交换技术 (如MPLS-TP) 的OTN技术, 将是下一代OTN发展的方向。

总体上, OTN融合分组交换技术也倾向于二层业务的处理, 本人认为没有必要在OTN网络中集成3层的功能。

马永宏:设备组网一般是伴随着业务承载的变化而发展的, 中国移动目前已经面临全业务发展的挑战, 我认为为了适应全业务发展, OTN在组网结构上应该不断下沉, 适应大容量数据业务的需求, 缩小网络网格, 重要的是要用业务发展指导网络发展, 充分认清楚业务发展需求, 认清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让网络快速适应业务发展的需求。才能掌握主动权。

《通信世界周刊》:就长距、大容量传输方面, 目前运营商对于OTN的主流需求是怎样的?现在的指标是否已经明确?在这两个指标上的表现, 在运营商对于厂商设备选择时的比重和分量到底有多大?运营商对于这两大能力的需求, 是否正在更快地提升?

马永宏:对于长距、大容量传输方面目前需求已经比较强劲, 10G以上的需求已经比较旺盛, 指标方面已经较明确, 但是在应用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设备厂商在网络应用上的表现将是选择设备主要的筹码。

王海军:对电交叉连接设备, 在省际长途网上的主要应用需求是GE以上颗粒的大客户专线业务的需求及IP承载网的业务需求, 包括容量和安全性需求。OTN电交叉容量为Tb级别, 目前基本可以满足上述需求, 但随着业务发展, 希望在干线网中OTN、电交叉连接设备的容量能够达到5T以上。

运营商主要将OTN电交叉连接设备定位于城域网、本地网和省内干线, 在这种应用场景下, 长距离的因素并不非常重要, 一般情况下, 现有的OTN设备在长距离方面都可以实现与长途网相等的传输能力, 因此并无更高的要求。在容量方面, OTN的容量与功耗成正比, 虽然单位功耗较低, 但总功耗还是非常大的, 对机房和电源的需求比较苛刻, 因此在设备容量的选用上受此限制较多。相应地, 运营商希望设备能够在单位功耗上有更好的改进, 以促进OTN设备的应用。

边缘层应用将在LTE时期体现价值

《通信世界周刊》:OTN在城域边缘层的应用也正越来越受到运营商的关注, 在OTN的这一场景应用上, 运营商更关注的是什么?主要需求为何?这一应用场景, 预计在何时会上规模?

王海军:OTN在城域边缘层的应用也在运营商的研究中, 但尚未开始应用, 从需求上, 边缘层尚无如此大规模的需求, 边缘层节点仍然以小颗粒业务 (155M以下) 为主, 包括基站业务、NGN业务、专线业务等。另外, OTN设备的集成度还不足够高, 直接接入GE以下速率的业务能力和处理能力还不完善。OTN在边缘层的应用将会在LTE阶段体现其价值。

王林:主要是集成型OTN设备将有越来越多的应用。一方面是用于全业务汇聚节点, 承载OLT上联GE业务。另一方面, 目前中国移动已经开始LTE试验网的建设。那么作为传输承载网, 在接入层面, 由于LTE基站带宽需求达到300~500M, 目前由PTN设备组建的GE环容量会相当紧张。预计届时会将OTN直接应用于城域网接入层。

马永宏:OTN在城域边缘层的应用正在逐步成熟, 本地的城域网中已经部署了大量的OTN设备, 可直接或间接面向来自基站、集团客户、家庭宽带和IPTV业务的需求, 然而现有的OTN设备很多性能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尤其体现在光交叉能力上。伴随着大容量集团客户、4G技术的发展, OTN边缘应用应该会越来越多。

《通信世界周刊》:在OTN的保护能力方面, 目前运营商的需求是怎样的?哪些方面的保护能力最重要?

王海军:OTN的保护成本远低于IP设备的保护成本, 运营商对OTN的保护功能还是比较看重的, 希望利用OTN的保护功能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在网络规划辅助工具还不成熟, 智能控制技术尚未应用的情况下, ODUk 1+1保护方式将是主流的保护方案。

马永宏:目前的保护方面, 最主要的还是SNCP保护需求比较旺盛, 预计SNCP以及复用段保护将是将来应用的最主要需求, 在倒换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集采技术 篇2

“在这种情况下, 入围名单和最后实际参与建网的厂商名单并不一定相符, 而且基于传统强势WLAN厂商在运营商WLAN网络中已占有相当大的份额, 面向电信级的网络建设目标, 从集团到地方, 运营商对实力派厂商的产品依然很重视。”

运营级WLAN的突破点

无论最终名单如何, 此番中国移动规模约为150万台AP的集采, 激发了新一轮的产业较量, 并加大了对802.11n的倾向。此前据业界统计, 中国移动全网WLAN接入点已经接近300万个, 再加上此次的大规模集采, 中国移动将进一步提升WLAN的接入覆盖能力, 并承载更多的数据业务流量。

同时, 从中国移动总裁李跃此前给出的WLAN发展策略中可以看出, 中国移动大力建设WLAN的同时, 也已将维护、运营和业务发展纳入常规工作体系。按照计划, 中国移动将在未来三年在全国范围内建设600万个AP, 同时作为对其在各地大力建设的智慧城市项目的网络支撑。

在加大网络规模的同时, 运营商对WLAN盈利模式也做了深入的分析。在用户已养成免费使用WLAN的习惯的现阶段, 直接向用户收取通信费用的模式显然很难得到用户的认可。对此, 如何开拓盈利方式、支持WLAN业务可持续发展也成为产业链协助运营商研发的重点内容。熟悉国际运营商WLAN运作的专家表示, 主要承载数据业务的WLAN在资费体系上可以与蜂窝网络的资费体系整合, 同时也应合理运用运营商网络规模优势和多网融合优势, 提供WLAN与蜂窝网融合、Wi-Fi漫游等新型业务。

对于目前中国移动推行的两种无感知认证技术, 地方移动人士称, 从现网实际情况来看, PEAP认证基本无问题, 较成熟;而SIM认证失败率较高, 主要集中在HLR通信鉴权失败上。“目前大力推广手机、笔记本无感知认证 (PEAP) 已经具备条件, 但SIM认证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维护的重要性日益提高

在运营商大力推广Wi-Fi体验的同时, WLAN网络整体质量、用户上网体验也迎来了更为严峻的考验, 用户反映的热点区域有信号但无法接入、AC故障申告率上升等也成为运营商网络部门直接面对的问题。对此, 山西移动一位专注WLAN网络优化的工程师表示, 目前WLAN热点利用率低的地方主要在低层居民区 (楼顶天线互打) 、高层居民区 (室分合路) , 这两种场景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是深度覆盖不足 (2.4G、5.8G频段高) , 从技术角度现在已有CPE中继、天线入室、PLC方式来增强目标区域覆盖质量, 提升用户上网感知。同时, 因AP之间存在漫游机制, 尤其是采取web认证方式的用户, 经常会遇到下线失败、频繁需要认证的情况, 该工程师建议要加大PC版客户端认证、手机无感知、手机客户端的使用便捷性, 并大力推广。

“此外, 在数据规划上, 要做到覆盖用户区域的nas-id、业务VLAN的归还务必为一套, 降低漫游失败的概率。而对于业务需要区域大的地方, 建设初期及优化阶段要尤其重视PTN带宽、POE与汇聚之间的带宽影响, 上层带宽不足是影响用户集中使用上网慢的主要原因。”

新型认证方式推进Wi-Fi普及

今年年初, Wi-Fi联盟开始认证Hotspot 2.0标准设备。该标准也需要输入用户名和密码, 但只是第一次访问才需要。同时, 无线宽带联盟也开发出了“下一代热点” (Next Generation Hotspot) 技术, 允许移动运营商和WiFi热点运营商签署无缝切换协议。at&t、T-Mobile、中国移动、NTT DoCoMo和Orange已对该技术进行了测试, 并于近期完成了测试工作。

国际和国内运营商对8 0 2.11n的投入比例持续加大, 但现网应用效果不甚理想。上述工程师表示, 目前支持5.8GHz频段的终端极少, 所以目前只能工作在2.4 G Hz频段;且目前终端大部分不支持MIMO、合路的话只能一路合路, 所以现网暂不能开MIMO, 吞吐量大幅降低。

“如果现网要开启802.11N新功能, 提升下载速率, 需要终端的支持。对于合路型AP需要分布系统进行改造。”

600万

集采价格战应适可而止 篇3

近期, 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均将开启PTN设备集采。一直以来, 业内人士都较为关注运营商规模集采, 不仅因为集采将引发市场的大幅波动, 更因在集采中反向竞拍、恶性低价竞争等现象屡见不鲜。

运营商在每次集采中都希望在保持设备性能的基础上, 尽量压低厂商报价, 以控制其成本, 这原本无可厚非, 然而在各厂商设备性能趋同、价格相差不大的条件下, 仍刻意打压厂商报价, 以追求更低价格, 不仅令设备商极为苦恼, 并且长期来看不利于产业发展。大型厂商可以在其一条产品线上压低价格 (甚至低于成本价) , 而通过其它产品线利润来弥补;而中小型企业则难以应对, 因此, 一些中小厂商只能选择铤而走险, 降低设备的某些性能以控制其成本。

事实上, 运营商一方面希望加强不同厂商设备之间的互通性, 以避免大型设备厂商的垄断局面, 而另一方面其对价格战的推动却恶化了竞争环境, 不断淘汰大量的中小型厂商, 初衷与行为相互矛盾。一些国外设备商人士就曾表示, 中国上述市场竞争环境非常不健康, 过度的价格战对于运营商网络的长远发展非常不利, 不但降低了通信网络的使用寿命, 也为后期网络运维埋下了巨大隐患。据笔者了解, 国内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的使用寿命比国外短很多, 这与运营商在集采时的设备质量有很大关系。

价格战的另一主角则是设备商。从设备商角度而言, 恶意竞争主要来源于不同阵营之间的竞争。既往实践表明, 运营商在某一种技术的选择上往往存在多种选择, 而不同的设备商会采用不同的技术、不同的制式, 这与设备商战略选择相关。然而当某一种技术成为运营商的主流选择时, 另一阵营的设备商在市场占有率方面将存在劣势, 这时劣势方设备商就会通过降低设备价格的方式迎合运营商的低价需求, 从而扩大市场占有率。然而上述降价行为势必将扰乱整个市场竞争环境, 对于市场的健康发展非常不利。从另一角度来讲, 这也是运营商一味追求低价所带来的多米诺效应。

如今, 国内运营商在很多通信技术领域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这时候更需要进行相应的转型, 鼓励设备商的技术创新, 在相关设备的集采价格方面也应深度调研、理性估价, 而运营商如能采取理性行为也将直接推动整个市场环境的健康化。此外, 作为通信业的监管部门, 工信部等也应通过制定相关的规范、制度以约束运营商、设备商的系列竞争行为。

集采技术 篇4

“2014年中国电信将抓住4G机遇, 实现天翼终端销售1亿部, 其中4G终端3600万部。”在1月16日举行的2014年中国电信终端产业链年会上,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董事长王晓初表示。

同时, 中国电信计划聚焦近场支付 (NFC) 、易信、智慧家庭等重点产品, 其中易信用户在今年将增加1亿。中国电信预计, 至2017年, 流量经营、互联网应用、信息通信服务将占公司收入的50%, 而这些业务在2013年仅占23%。

拟推4G终端3600万部

“4G时代, 中国电信将深化战略转型, 进一步推动产业链开放合作, 促进产业共赢。”王晓初表示。2013年12月, 中国电信获得TD-LTE牌照, 随后中国电信首批40个城市试点正式获批。

根据中国电信披露的4G元年规划, 2014年预计天翼终端销售1亿部, 其中4G终端3600万部, 具体到终端产业链领域, 2014年, 天翼终端产业链的发展目标是全年新增3G终端270款, 4G终端约90款。

此外, 中国电信还将加强终端引导, 在2014年推出千元4G手机, 下半年千元以上重点机型均支持4G网络制式, 在990元档以外的价位主推双卡智能机, 4G机型均需具备NFC功能。

“渠道对电信运营商来说非常重要, 中国电信2014年将投入更多的资金在渠道建设上。”会上, 王晓初特别强调渠道的重要性。据了解, 2013年中国电信CDMA终端产业链上游各类合作伙伴数量已超过500家, 合作销售网点达到14万个。

王晓初还表示, 中国电信2014年将采取渠道协同、渠道置换、渠道补贴、销售激励等更多创新举措来加速实体渠道、直销渠道、电子渠道三类渠道的合作与发展。王晓初特别提到在优化渠道的思路。“在销售激励方面, 采取‘终端盈利+佣金’的形式, 激励更加透明化。”这些政策无疑利好渠道商, 从而更好地推动终端, 尤其是4G终端的销售。

通过加强应用填充, 中国电信将聚焦近场支付 (NFC) 、易信、翼校通、智慧家庭、智慧企业、智慧商户等重点产品。

“千元以上的手机都将支持NFC功能。”王晓初在会上介绍。据悉, 2013年12月, 中国电信发布公告称, 将启动1300万张LTE卡和5000万张多功能通用卡集采。本次集采分三个标, 包括800万张LTE/2FF卡、500万张LTE/4FF卡和5000万张NFC-SWP卡。有券商分析师指出, 总计6300万张NFC卡的采购规模明显超出之前3000万张的采购计划, 移动支付推广力度再次超出市场预期, 显示出中国电信在移动支付业务推广上的急切态度。

CDMA终端产业链从弱到强

2013年, 对于中国电信和天翼终端产业链是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一年。五年深耕, CDMA终端产业链从弱到强, 与2008年中国电信接手CDMA业务之初终端机型极度匮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具体而言, 五年来, 中国电信天翼移动业务用户规模不断增长, 在整体移动用户市场中的占比从5%提升到了15.1%, 智能机占比从1.4%提高到了80.4%。2013年天翼终端总销量已经达到了年初预定的8000万部目标。

截至目前, 中国电信的3G用户渗透率55.2%。天翼终端和用户的规模化发展, 这无疑为4G的发展带来机遇。

业内人士分析, 4G是终端通信技术发展的制高点, 也是终端厂商命运的又一个转折点。此前, 在从2G到3G的升级过程中, 国产品牌借机缩小了与国际品牌的差距, 在总体市场份额上远超国际品牌。而在3G向4G的演进过程中, 又让终端厂商们再一次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 给国产终端厂商带来弯道超车的发展机会。

在此次会议现场, 华为、酷派、TCL等十几家主流终端厂商以4G终端为主角第一时间展示了各自最新的多制式新款4G终端, 且均计划2014年推出更多的4G终端。据了解, 这些企业推出的天翼4G新款终端以更大屏、更快速为主打, 同时多模、多制式也成为各主流终端厂商天翼4G新款终端的亮点之一, 充分考虑了网络的过渡与融合等问题。

首轮集采敲定30万部

在此次终端产业链年会举办不久的1月22日, 中国电信立即启动首轮的4G终端集中采购招标, 并要求今年第一季度可批量上市, 显示中国电信正加快LTE网络及终端建设步伐。据悉, 本次招标的标书, 尤其是技术规范的要求, 事先都经过和厂商的充分沟通, 符合中国电信LTE业务承载的需求。

据了解, 中国电信此次招标集中采购的LTE数据类终端包括数据卡、Mi Fi、CPE等三类产品共30万部, 2014年第一季度可批量上市。其中Mi Fi 18万部、数据卡6万部、CPE 6万部, 采购比例为6:2:2。同时中国电信对三类终端提出了明确要求, 即必须支持TD-LTE制式, 仅在模式和频段的要求上有所区别。

值得一提的是, 中国电信本次4G终端采购招标中, 明确提出数据类终端必须支持TD-LTE制式, 不但显示出中国电信对TD-LTE的支持, 同时对TD-LTE产业链信心的提振、对产业链发展的推动都具有重大意义。

据业内人士分析, 本次招标中, 中国电信明确了4G数据类终端的制式标准, 对于产业链合作伙伴而言, 将有利于研发成本的降低, 进一步刺激了厂商对推出TD-LTE产品终端的热情, 极大地推动TD-LTE终端产业的发展。对于用户而言, 也将能够为更好的畅游4G网络提供保障, 促进用户对流量和数字内容的消费。

1.0311亿

集采技术 篇5

受4K视频等高带宽业务的驱动,2016年中国联通加速超宽光网建设,这为10GPON规模部署带来新的契机。本次10GPON集采是联通在10GPON领域的首次发力,采购规模达10万个10GPON口。其中XGPON1是在2010年标准退出后的国内首次集采。

作为行业的光通信专家,烽火通信持续引领从GEPON到10GPON的宽带接入技术发展,尤其是10G PON产品成熟度及品牌再上新台阶,国内和国际均取得不俗表现。国内市场,烽火通信连续四年在中国电信10GEPON集采中独占鳌头,并已经在四川电信、浙江电信等地规模部署,XGPON也在山东移动、广东联通、河南联通率先应用;海外市场,烽火通信10GGPON先后在印尼、菲律宾、马电等国外运营商取得较高份额。

烽火通信致力于向客户提供高性能、易运维、可平滑升级的超宽全光纤网络。针对10GPON的高带宽需求,烽火新一代OLT平台AN5516-01已于2015年完成平滑升级,首次采用分布式架构实现了交换与业务处理分离,更方便扩展,更安全可靠;线速转发能力显著提升,在兼容现网板卡的前提下,单槽位带宽升级100G,可支持无收敛线速转发,完美匹配千兆宽带和4K视频业务;虚拟OLT特性将同一台OLT虚拟成数台OLT,节省机房和光纤资源,为不同的业务或不同的驻地网接入商提供差异化的业务质量;OLT支持全网互通,支持现网1GPON和未来10GPON FTTH终端的开放共存。

集采技术 篇6

近日, 中国移动发布了2010年分组化传送设备招标公告, 采购设备涉及PTN设备及IP RAN设备, 由此, 绸缪已久的PTN二次招标正式拉开序幕。据悉, 中国移动在去年进行了PTN的首次集采, 部署了超过5万端PTN设备, 进入接近300个网络, 负责承载基站、专线以及PON上联业务。而第二次集采, 中国移动投入资金将达50亿元 (人民币, 下同) , 这无疑给PTN技术的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MSTP退役PTN独领风骚

6月份, 中国移动开启了对PTN设备的招标工作, 同时也宣告停止对MSTP的采购, 这意味着中国移动的所有网络将完全采用PTN设备, MSTP设备将逐步被替代。之前一直有业内专家对于PTN的发展前景持观望态度, 认为PTN技术还存在很多的不足, 在未来的生存能力还不明朗。中国移动对PTN的强势态度, 给PTN设备生产厂商服下一粒定心丸, 迅速带动这一产业在中国市场的发展。

PTN技术自其产生到规模应用, 都是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进行的, 当前的情势依然如此。中国移动的一位专家向记者透露, 中国移动目前正在对各种PTN设备进行测试, 测试的重点涉及PTN的QoS、OAM、时钟同步等性能, 另外本次集采中除了有中国移动总部的参与以外, 还有十几家省、地市的移动公司参与, 他们对于PTN设备的需求能够更好地反映实际的市场需求。而且中国移动已经进行了一次PTN的集采, 原有的PTN网络已经有所覆盖, 如果中途更换厂商将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定的兼容性问题, 所以在已有覆盖的省市, 更换设备厂商的可能性不大。

此次设备招标中将同时采购IP RAN设备, 以上专家表示, 此次的招标情况与第一次招标差别不大, 其中提到的IP RAN设备, 原则上是有这方面的需求就可以进行采用。但根据目前的现状, IP RAN的设备还不成熟, 不具备商用条件, 主要的应用方面仍是实验室测试。

运营商对PTN思路的转变

一直以来中国移动都是发展PTN技术的先驱, 而其他两家运营商一直在对PTN进行反复验证。据悉, 上海电信已在900座基站中进行了PTN的试点工作, 一位上海电信研究院的专家也向记者表示, 中国电信下一步的承载网络将会向PTN网络发展, 目前在逐步进行试点工作。这一点从厂商那里也得到了肯定, 据烽火通信光网络产品部副总经理范志文介绍, 中国电信经过对PTN的现场试点, 已经确定了PTN是可以商用的, 目前各厂商开始对其销售推广PTN设备。

PTN技术由于采用的是MPLS-TP协议, 这一协议尚未得到国际标准协会的肯定, 在标准未确定的情况下, 对其进一步规模应用存在难度。但从中国电信对于PTN思路的转变上可以看出, PTN技术确实是符合市场需求的。鉴于目前的PTN发展现状, 东方证券研究所也表示, PTN不仅仅是中国移动的PTN, 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网络升级也迫在眉睫。各个运营商的需求将有效地推动PTN的发展。

PTN设备价格逐渐降低也使其有了更广阔的应用空间。中国移动在2009年的PTN集采中投入了30亿元, 国内厂商和国际厂商竞争就比较激烈, 而在2010年的PTN集采中将投入50亿元, 大大刺激了各设备厂商的竞争积极性, “由于PTN市场需求的增加和设备商竞争的白热化, PTN还存在一定降价空间。”中国移动研究院徐荣在此前的会议中表示。

PTN开始走出中国

PTN技术自其开始发展就烙上了“中国制造”的印记, 中国的运营商、设备商都在大力推动PTN技术标准化进程, 正如中国电信研究院张成良所说, “PTN标准化任重道远”。但转而看市场对于PTN的反映, 又是另一番场景。

2009年中国移动的PTN集采中, 中兴、华为、烽火、上海贝尔、爱立信、诺基亚西门子通信等七家厂商参与竞标, 在最终市场份额当中, 国产厂商凭借本土化优势获得了九成份额。而第二次的集采中, 面对50亿元市场的诱惑, 各个厂商的竞争更加残酷, 更多的国外厂商参与进来, 欲分享这块蛋糕。

在国内竞争不断加剧的条件下, 一些厂商开始转换思维, 寻求新的方向。UT斯达康陈晓峰向记者表示, UT一直将重点放在海外市场, 针对PTN技术他们也有自己的产品, UT将视野放在了海外, 他透露目前UT正在与一些海外运营商洽谈PTN设备的订单。

对PTN技术的不足,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通信标准所张海懿曾提出, PTN技术在L3上的功能缺失对于其下一步的发展是一个障碍, 需要设备商加强在这一方面研发力度。范志文对记者谈到, 目前烽火通信在PTN设备的研发方面主要涉及PTN技术的标准以及L3功能等方面, 而且目前已有显著进展。

LINK

PTN业务自动割接技术告破

据悉, 近期华为首先在PTN网络上实现了业务自动割接技术, 该技术能最大限度地缩短因为业务割接引起的信号中断时间, 可在白天8小时工作时间内完成以往的夜间割接工作。

集采技术 篇7

PTN设备的互通性问题今年有望得到有效解决。

近日, 国内相关单位联合召开了PTN产业联盟的首次筹备会议, 工信部电信研究院通信标准研究所、三大运营商以及PTN领域主流设备商烽火科技、上海贝尔、中兴通讯、华为技术等都派出了代表参加会议并进行了热烈研讨。根据此次筹备会议确定的计划, 近期将启动PTN多厂家互联互通的全面测试。自2009年, 中国移动率先在现网中部署PTN设备以来, 经过两年的推广, PTN产业已经迅速发展起来。

经过两次的PTN设备集采, 中国移动的PTN网络已经进入了规模应用阶段, 截止到2010年底, 其现网中已经部署了20万端PTN设备, 中国移动集团内部一高层人士透露, 现在中国移动已经开启了PTN的三期集采, 目前正在对各地方运营商的建设需求进行统计, 以确定今年的集采规模。

PTN现网部署已不存争议

相比中国联通在PTN和IP RAN的承载方式选择上的犹豫不决, 中国移动对于PTN的部署已经进入按部就班的阶段。连续两次PTN集采, 每次投入都达到50亿元人民币, 并且在未来几年将逐步扩大建设规模。上述高层人士表示, 中国移动在PTN的建设方面, 已经形成了规模, 不可能再考虑其他的承载方式, 即使在部署中遇到了困难, 也要逐步克服。

另外, 从各地方移动运营商在部署PTN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来看, 也大多集中在运维层面, PTN的大规模部署对于光纤资源、基础设施的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做进一步的升级换代, 而在业务承载能力方面, 已基本没有问题。兰州移动网络运维部马永宏告诉记者, 当地的PTN网络运转正常, 目前存在的问题就是在于将原来由MSTP承载的2G业务向PTN网络割接尚存难度, 需要逐步过渡。而湖北移动一位PTN专家则告诉记者, 湖北省现在利用PTN网络实现了全业务运营, 包括大客户的专线业务、数据业务等高质量业务, 网络运转正常, 目前正在向下属的县乡进行PTN的推广部署。

值得一提的是, 中国移动在PTN的组网方案已基本明确了OTN+PTN的混合组网方案, 有专家也提出了P-OTN的概念, 同时支持光层、电路和分组层的光传送设备, 而且中国移动目前正在试点将OTN技术引入到WDM系统的方案, 从而充分利用OTN的调度功能, 符合了网络的扁平化演进趋势。

新型业务考验PTN演进能力

对于中国移动这样的移动运营商而言, 为满足3G和全业务承载的需求, 城域网的承载业务种类不仅涉及到语音和数据业务, 还需要承载集团客户和家庭业务。而且随着三网融合的推动, 电信运营商与有线电视运营商也形成了竞争关系, IPTV业务成为电信运营商的主推业务。中国移动研究院一位专家表示, IPTV业务对时延、抖动和丢包、保护等网络质量要求偏高。而中国移动目前在试点的TD-LTE网络对于精确时钟和时间同步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PTN技术自提出以来一直在不断完善过程中, 工信部电信研究院通信标准研究所张海懿指出, IPTV业务承载网由接入网、城域汇聚网、IPTV网关和骨干网几部分组成, 中心节点到区域中心一般采用单播方式传输视频流, 区域中心点到IPTV业务网关之间通过组播协议, 由SR和城域汇聚网共同实现。IPTV业务的出现要求PTN进一步增强L2 VPN功能, 从而配合SR实现组播。

同时, 对于LTE的移动回传承载方面, 张海懿认为城域核心层的L3 IP路由功能必不可少, PTN的核心层要增强L3功能, 或者采用PTN+CE路由器的方案来承载。黑龙江移动设计院的一位专家告诉记者, PTN在承载现有的业务方面已经可以胜任, 对于L3层功能没有明确要求, 然而在考虑承载TD-LTE网络时, 则需要重新考虑。

PTN技术难以在国外推广

PTN是近几年来兴起的新型移动回传承载技术, 在国内运营商的网络中得到了一定规模的部署, 尤其是中国移动, 对于PTN的采用态度非常坚决。并且PTN的现网部署速度甚至快于标准、技术指标的完善程度, 直至现在, PTN技术的国际标准仍然没有统一, 这也是其无法被全球大多数运营商所认同的主要原因。

从国际视角来看, PTN技术被一些专家认为是适合移动运营商移动回传承载的方案, 笔者认为其主要适合部署的环境仍是在新建的网络之中, 在与原有网络的兼容方面仍存在潜在的问题, 这也是标准未定所埋下的隐患。

另外, 结合一些国际咨询机构所做的数据统计, 下一代的移动回传方式中认可度最高的仍是以电信级以太网为主, 其在标准、性能方面更为完善。如今国内固网运营商也在综合考虑引入PTN和IP RAN的承载, 以应对LTE网络对移动回传的更高要求, 对于国内的PTN产业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上一篇:区域性高校下一篇:气井完井管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