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分特征

2024-08-19

成分特征(共9篇)

成分特征 篇1

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承担完成了公安部消 防局应用创新计划项目《环境条件对常见易燃液体烟气特征成分影响的研究》,该项目成果已通过了专家验收。

该项成果在研制建立燃烧烟气沉积试验装置的基础上,以汽油、柴油为研究目标物,得到不同高度位置、不同材料表面上燃烧烟尘样品,并通过时间、温度以及湿度等条件的变化,采用气相色谱质谱、高效液相色谱等分析手段,研究得到了环境条件对汽油、柴油燃烧烟尘特征成分的影响结果, 进而明确了火场中液体助燃剂烟尘受环境条件影响的程度,提出了烟尘提取的指导原则,有助于提高火灾现场调查、取证和物证鉴定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成分特征 篇2

阿拉善高原盐湖水化学特征的主成分分析研究

运用数理统计的主成分分析法对阿拉善高原腾格里沙漠地区和巴丹吉林沙漠地区的21个盐湖、八种水化学特征变量进行研究,获得四个可以揭示水化学特征的主成分及相应的数学模型,进一步得出各盐湖在四个新的.主成分变量上的得分值,从而解释八种水化学成分变量与盐湖类型之间的相关信息.

作 者:庞西磊 尹辉 PANG Xi-lei YIN Hui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长沙,410081刊 名:四川地质学报英文刊名:ACTA GEOLOGICA SICHUAN年,卷(期):29(2)分类号:P641.4关键词:主成分分析 盐湖水化学 阿拉善高原

成分特征 篇3

关键词:柔道运动员;身体成分;无氧代谢能力

柔道运动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是传统优势项目,但是随着我国对体育项目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以及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许多学者对体育展开了深入研究并形成了系统化的知识框架,同时认同“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是影响运动成绩的极为重要的一个因素”这一观点。但是对于柔道运动员身体成分特征及与无氧代谢能力关系的相关研究还不充分,因此本文想通过对中国优秀男子柔道运动员的身体成分特征进行探讨,并对其与无氧代谢能力的关系展开研究,进而发现其中的规律性内容,从而为运动员的挑选工作作出贡献。

一、男子柔道运动员的身体成分特征

1.不同成绩优秀男子柔道运动员的身体成分特征

运动项目的过程是激烈的,运动成绩却是运动过程的最后体现。通过柔道运动员的成绩,我们可以推断出运动员的身体成分特征。因此,我们需要对不同成绩的优秀男子柔道运动员的身体成分进行分析。经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成绩优秀的男子柔道运动员的身体成分属于瘦体重、肌肉重量与体重比值大,也就是说,瘦体重与柔道运动的成绩是正相关的关系。通过对不同成绩的优秀男子柔道运动员的身体成分研究,我们可以将瘦体重与运动员自身体重的比值以及肌肉重量与运动员自身体重的比值作为甄选优秀运动员的重要指标,而且也可以作为检验训练进度、成果的重要参考条件。

2.不同体重级别优秀男子柔道运动员的身体成分特征

柔道运动考验的是运动员的爆发力、速度、灵活性等多种身体特征,运动员的体重、身体协调性对柔道运动的成绩有最直接的影响。运动员在参加柔道项目的过程中需要有爆发力、有速度、灵活性的特点,所以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柔道运动员,就需要有健壮的肌肉,满足低脂肪的要求。过多的身体脂肪对运动员的运动速度有制约作用,还会加剧运动员的体能消耗,不利于提升柔道运动成绩。此外,柔道运动员的身高与柔道运动的成绩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中国优秀男子柔道运动员身体成分特征与无氧代谢能力关系的研究

1.优秀男子柔道运动员的无氧代谢能力

柔道运动在竞技过程中对运动员的耐力有较高的要求,运动员一旦开始运动,其体内预存的热能物质三磷酸腺苷,即ATP在十几秒内就会被用完。这十几秒对于柔道运动的整个过程来说是极为短暂的。在这种需要耐力的运动中,当氧气无法供应肌肉剧烈运动的需求时,肌肉会利用三磷酸腺苷(ATP)、磷酸肌酸(CP)的无氧分解和糖的无氧酵解生成乳酸,释放能量,合成三磷酸腺苷供给肌肉,使柔道运动能够在相对持久的时间内分出胜负。这一过程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无氧代谢能力,柔道运动通过这种无氧代谢能力给人体提供继续运动的能力。

通过对不同项目的优秀男子柔道运动员无氧代谢能力的实验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柔道运动健将的最大功率、平均功率、运动后的血乳酸峰值等都要高于一级柔道运动员,健将运动员的功率下降速率却低于一级运动员。另外,通过对比优秀男子柔道运动员与其他项目的优秀运动员的身体成分,我们可以发现优秀男子柔道运动员的最大功率及相对功率高于体操、举重、摔跤等项目的优秀男子运动员,从而我们可以得出优秀男子柔道运动员的无氧代谢能力的要求是相对较高的。

2.中国优秀男子柔道运动员身体成分特征与无氧代谢能力的关系

中国优秀男子柔道运动员的身体成分特征具有瘦体重、肌肉重量占运动员体重比例大的特点。无氧代谢能力与肌肉量有关,柔道运动员的这种身体成分特征能够使运动员在较长时间内做无氧代谢。肌肉活动的时候,在三磷酸腺苷酶的催化作用下能够使储存在肌纤维中的三磷酸腺苷(ATP)迅速分解出二磷腺苷和无机磷,从而释放出能量,牵动肌丝滑动,并使肌纤维缩短,从而完成做功,瘦体重与肌肉重量占体重比重越大越能提升运动员的做功率。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当柔道运动员身体的瘦体重和肌肉重量占运动员体重的比重越大时,运动员的无氧代谢能力也会增强,做功能力和运动能力也会随之增强。

三、小结

成分特征 篇4

关键词:抗感冒药,临床用药,药理特征

感冒是一种常见病,属于急性呼吸道病变,致病因为病原体感染[1],多数患者选择服用抗感冒药缓解症状,此类药物是一种应用率非常高的非处方制剂,目前上市出售的品种较多。各种药物中含有的大部分成分是相同的,但也存在不同之处,因此具有不同的药效侧重点,若未根据症状合理选用,不但无法有效控制病情,还会出现严重的用药不适症状[2]。而合理用药需要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为基础,掌握药物有效成分、了解药理特性。本文根据药物成分将常用药物分类,并探究其药理特征,希望能够对抗感冒药物的合理使用起到指导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感冒患者为研究对象,共有20160例,有37.9%(7637/20160)为青少年及儿童,44.2%(8915/20160)为老年人,17.9%(3608)为中年,49.8%(10052/20160)为男性,51.2%(10108/20160)为女性。

1.2 方法

计算我院2011年各种抗感冒药的用药百分率,记录当年常用的商品名与通用名,分析其药品中所含主要成分的药理特性,并根据临床应用情况探讨合理用药措施。

2 结果

泰诺的用药百分率较高(达到83.5%),其次依次为新康泰克、氨酚伪麻美芬等,常用药物中含有的成分可根据作用分为六类:收缩血管、解热镇痛、抗病毒、镇咳祛痰、抗组胺、中枢兴奋,具体见表1。

3 讨论

3.1 药理特征分析

①有收缩血管作用的成分:

药物中含有的盐酸伪麻黄碱等成分均有收缩血管的作用,其中常用抗流感药物之一为盐酸去甲麻黄碱。能有效的缓解鼻黏膜充血。

②有解热镇痛作用的成分:

药物中含有的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成分均有解热镇痛作用,所有的抗感冒药中都包含有这类作用的成分,针对感冒典型的症状表现发热、头痛。③有抗病毒作用的成分:药物中含有的金刚烷胺等成分均有抗病毒作用,其中常用药物之一为复方氨氛烷胺。④有镇咳祛痰作用的成分:药物中含有的右美沙芬有镇咳作用,而含有的愈创木酚甘油醚有祛痰作用,前者可降低咳嗽频率,后者可稀释痰液。⑤有抗组胺作用的成分:药物中含有的苯海拉明等成分均有抗组胺作用,其中常用药物之一为酚麻美敏,针对的症状表现为打喷嚏、流涕等。⑥有中枢兴奋作用的成分:药物中含有的咖啡因等成分均有中枢兴奋作用,其中常用药物之一为酚咖,针对的症状表现为疲劳、嗜睡。

3.2 临床用药分析

有中枢兴奋作用的药物长期使用会产生依赖性,不适合婴幼儿使用,可导致惊厥。有收缩血管作用的药物可引发血液动力学变化[2],常见血压上升、心跳加快等,不适合患有高血压、前列腺疾病、心脏疾病的患者服用。

常用解热镇痛药物有阿司匹林和对乙酰氨基酚,前者可引发胃部不适,严重者可致胃出血,不适合有消化系统病变的患者服用。后者有肝循环效应[1],代谢脏器为肾,可以引起贫血、肝损伤等不良反应。不适合婴幼儿及有肝肾病变的患者服用。有效镇咳的药物不适合咳痰患者使用,若药物中含有磷酸可待因则长期使用会产生依赖性。有效祛痰的药物会对消化系统产生影响,可导致呕吐等不适反应,不可空腹使用。有抗组胺作用药物的作用机制为抑制H1受体,同时可发挥催眠的功效[3],不适合司机、高空工作者使用。与乙醇作用能够加强药效,尽量避免酒后服用[2]。且此类药多可升高眼压,患有青光眼的患者不宜选用。

参考文献

[1]贾艳玲,赵明东,王向华,等.浅谈抗感冒药的合理选择与应用.内蒙古中医药,2011,30(4):31-33.

[2]吴向文,张俊芳,杨明辉.浅谈感冒及抗感冒药的不良反应与合理应用.实用医技杂志,2009,16(6):72-73.

成分特征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感冒患者的临床资料, 所有病例均被医师确诊为感冒, 并且都在患病后接受正规医院的治疗以及完全遵照医师所开抗感冒处方治疗。

1.2方法对研究对象抗感冒药物成分的药理特征开展分析, 随后对本次研究临床用药情况进行科学评价。根据笔者对当前抗感冒药物研究得知, 虽然现阶段抗感冒药物种类繁多, 但它们绝大部分都是复方制剂的非处方药, 其成分根据作用机制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类: (1) 解热镇痛类药物。该种抗感冒药物作用机制在于借助于抑制机体中枢神经中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实现治疗的目的, 其代表性药物一般有阿司匹林与氨基比林等; (2) 抗病毒类药物。此类抗感冒药物作用机制在于能够较为有效地对感冒病毒繁殖进行抑制, 以此到达发挥其抗病毒的作用, 其代表性药物一般有板兰根与奥司他韦等; (3) 镇咳祛痰类药物。该类抗感冒药属于中枢镇痰类要为, 其成份主要包括了氢溴酸右美沙芬、硫酸可待因, 这对于治疗剧烈且频繁咳嗽以及干咳有着明显的效果。其中祛痰成份主要为愈创木酚甘油醚, 患者口服后会对患者胃黏膜末梢造成刺激, 从而会产生轻度对恶心感, 进而促进支气管腺体对分泌, 对痰起到一个稀释作用, 从而帮助患者顺利把痰咯出; (4) 中枢兴奋成分类药物, 该类药物对主要成份为咖啡因, 能够将H1受体阻断剂所引起对瞌睡症状进行缓解, 从而解除疲劳; (5) 抗组织胺成份类要为, 该类药物主要成份为什么H1受体阻断剂, 如异丙嗪、扑尔敏等药物。服用该类药物后能够有效抑制患者支气管腺体以及唾液腺等分泌, 使得患者呼吸道等分泌物变得黏稠与干燥, 缓解患者的打喷嚏症状。

2结果

抗感冒药物的类同性较高, 成分分析见表1。

3讨论

感冒主要指机体受多种病毒感染所引发的呼吸道传染性常见疾病, 该疾病不但具有发病率较高与范围广的特点, 同时其还具有较为明显的季节性特征, 结合实践来看, 现阶段该疾病临床治疗中主要采取抗感冒药物[3]。这主要是因为目前此类药物多为非处方复方制剂, 同时得益于医药发展使得临床治疗的药物不断增多, 这为有效治疗奠定坚实的基础[4]。对此, 笔者通过对抗感冒药物成分进行分析可知, 它们主要是通过镇咳祛痰、抗病毒、抗组织胺以及解热镇痛等作用机制来治疗疾病。例如镇咳祛痰中, 感冒中咳嗽与痰是较为普遍的症状, 因而在临床治疗中多数情况中会采用镇咳祛痰药物, 比如氢溴酸右美沙芬与磷酸可待因等, 此类药物不但能够通过对机体延脑咳嗽中枢抑制达到镇咳作用, 同时在抑制咯痰上也有着较为显著的功效。然而笔者对通过抗感冒药物成分研究分析发现, 当前多数抗感冒药物类同性较高, 这就导致我们在对其临床治疗中时常出现因不合理用药而无法实现良好治疗效果的情况产生。

例如, 抗感冒药中对解热镇痛成分主要分为阿司匹林 (乙酰水杨酸) 以及乙酰氨基酚, 而乙酰氨基酚通常容易引发溶血性贫血以及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因此, 在应用该类药物时应禁止大量服用, 并且尽可能避免给儿童以及患有消化道溃疡者使用, 以避免产生药物依赖或是对肝脏造成损伤;而阿司匹林 (乙酰水杨酸) 则会对胃黏膜造成强烈对刺激, 因此, 应当避免给消化道溃疡者使用。部分抗感冒药中含有中枢兴奋以及血管收缩成分主要是含有盐酸伪麻黄碱或盐酸麻黄碱成分, 这容易引发患者出现高血压或者头疼。除此之外, 由于该种药物成功极易导致兴奋中枢产生耐受性, 婴幼儿一旦服用, 则极易出现高热惊厥对现象[5,6,7]。因此, 应当禁止给婴幼儿、动脉硬化、心绞痛、高血压以及甲状腺机能亢进的患者服用。部分抗感冒药中含有抗组织胺的成分, 而该种成分主要能够阻断H1受体。由于该类成分含有催眠镇静以及轻微的促晕吐作用, 因此, 机器操作人员以及车辆、船只驾驶人员应当谨慎使用[8]。除此之外, 该种成分还有轻微的阻断M胆碱的作用, 容易导致服用者眼压升高, 因此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应当引起重视[9]。部分抗感冒药能够镇咳祛痰, 其主要成分为氢溴酸右美沙芬、磷酸可待因, 能够有效治疗干咳的症状, 但该类药物还有抑制咯痰的作用, 因此, 咳嗽较多的患者需谨慎服用[10]。此外, 该类药物还会刺激胃肠黏膜, 所以, 肠道敏感者应当谨慎使用。

综上所述, 通过对抗感冒药物成分的药理特征分析可知, 虽然当前此类药物种类繁多, 但类同性较高, 因而临床治疗中广大医师应当在熟悉掌握一些较为常用的抗感冒药物成分的药理特征前提下, 通过充分结合患者症状、病情等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药物进行治疗, 从而在避免不合理用药发生的基础上实现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以此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分析抗感冒药成分的药理特征及其临床用药情况。方法 对本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治疗的感冒患者所使用抗感冒药物成分的药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通过对抗感冒药物成分的药理特征分析发现, 当前在治疗感冒的众多药物中各类抗感冒药的类同性较高, 这就导致临床用药中存在一些问题。结论 在治疗感冒中必须充分结合患者症状、病情等实际, 在确保治疗效果前提下实现合理用药。

关键词:抗感冒药物成分分析,药理特征,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曾文, 高海红.抗感冒药物成分的药理及临床用药探析[J].现代医药卫生, 2014, 30 (17) :2655-2656.

[2]幸云霞.常用抗感冒药成分分析与合理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 2012, 16 (32) :4321-4322.

[3]范丽芳.西药类抗感冒药成分分析及使用建议[J].中国保健营养旬刊, 2014, 24 (5) :282-282.

[4]郭效东.抗感冒药物成分的药理特征及其临床用药分析[J].当代医学, 2012, 18 (16) :150-151.

[5]张海英, 张黎, 李玉珍.抗感冒药的临床评价及合理应用[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1, 11 (4) :295-297.

[6]范景辉, 赵玉梅, 李志平.抗感冒药物成分的药理特征及其临床用药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4, (5) :204-205.

[7]张畔.针对西药类抗感冒药物成分分析及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5, (3) :341-342.

[8]黄映.抗感冒药的临床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 2012, 8 (4) :208-209.

[9]左营.抗感冒药物成分的药理特征及其临床用药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25) :207-208.

成分特征 篇6

关键词:特征选择,ReliefF算法,KPCA,特征提取

为了能获得理想的入侵检测效果, 需要在两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是建造一个好的分类器, 二是寻找对问题的一个好的表示, 即选用的输入特征能为分类器提供最有用的信息。对于前者, 人们尝试利用各种基于不同原理的方法来检测入侵。对于后者, 一般有两种方法从原始的输入特征中获得问题更好的表达:特征选择和特征提取。

1 ReliefF算法及其实现

在一个学习算法通过训练样本对未知样本进行预测之前, 必须决定哪些特征应该采用, 哪些特征应该忽略。特征选择已广泛应用到文本分类、图像检索、入侵检测和基因分析等方面。选择相关的特征, 本文采用ReliefF算法。

ReliefF的算法描述如下:

输入:训练实例的特征向量集合及类别标号; /* N-特征维数, m-迭代次数, k-最近邻样本个数 * /

输出:对应于特征向量各个分量的权值向量W;

1) 初始化权值向量为0.W[A]: =0. 0;

2) for:i =1 to m

3) 随机选择实例Ri;

4) 计算k个nearest hits Hj;

5) 对于每一类C≠class (Ri)

6) 从类C中求得k nearest misses Mj (C) ;

7) for A: =1 to N

8) W[A]:undefinedundefined;

9) 结束;

需要说明的参数: diff (A, Ri, H) 代表样本Ri和H关于特征A的差异, 初始值定义如公式 (1) :

undefined

迭代计算为公式 (2)

undefined

其中, H与M分别代表训练集合中与实例Ri距离最近的同类 (nearest hit) 样本与不同类样本 (nearest miss) 。

ReliefF每次随机从训练样本集中取出一个样本Ri, 然后从和Ri同类的样本集中找出样本Ri的k个近邻样本 (nearest hits) , 从每个Ri的不同类的样本中找出k个近邻样本 (nearest misses) , 然后更新每个特征的权值。以上过程重复m次。

ReliefF算法的优点是:运行效率高, 对数据类型没有限制, 对特征间的关系不敏感。缺点是:和很多特征评估算法, 它不能去除冗余特征, 赋予所有和类别相关性高的特征较高的权值, 而不管该特征是否和其余特征冗余。

2 核主成分分析算法

特征提取是提升分类器性能的另一类方法, 它通过对高维的输入特征进行变换从而获得新的低维特征。特征提取本文采用核主成分分析 (KPCA) 方法。

PCA是一种常见的、强大的特征提取方法, 但它是一种线性映射算法, 只能提取数据中的线性特征。核主成分分析 (KPCA, Kernel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的提出被认为是PCA的一个非线性扩展。它是在PCA中引入核方法, 首先将原始输入向量xt映射到高维特征空间φ (xt) 并在其上用PCA方法计算。在空间φ (xt) 上的线性PCA方法对应于在空间xt上的非线性PCA方法。由于从xt到φ (xt) 的映射, 空间φ (xt) 的维数假定比训练样本维数l大。因此, KPCA解决如下的特征值问题:

undefined

其中undefined是φ (xt) 的样本方差矩阵, λi是undefined的一个非零特征值, ui是对应的特征向量。

公式 (3) 被转换为如下特征值问题:

undefined

其中K是l×l核矩阵。K中每个元素的值都等于向量xi和xj在高维特征空间φ (xi) 和φ (xj) 上的内积, 即K (xi, xj) =φ (xi) ·φ (xj) (5)

φ (xi) ·φ (xj) 完全被核函数K (xi, xj) 取代了, undefined是K的一个特征值, 满足undefined;αi是K对应的特征向量, 满足undefined是αi的分量) 。

此外, 为了确保特征向量φ (xt) 满足单位长度ui·ui=1。每一个αi必需被标准化, 通过利用对应的特征值undefined。

因此, 基于undefined的估计, 主成分xt通过如下公式计算:

undefined

其中, 样本输入向量φ (xt) 由一些中心化数据构成, 即undefined

在训练集K和测试集Kt上的核矩阵也分别通过如下公式被修改:

undefined

undefined

其中, I是n维单位矩阵, lt是测试数据的数量, 1l和1lt代表长度为l和lt的全1向量, Kt代表由测试数据组成的lt×l的核矩阵。

3 实验及结论

KDDCUP99数据集是目前入侵检测领域比较权威的测试数据集, 该数据集把入侵检测数据特征分为三类, 分别是基本特征、内容特征和流量特征。可将网络入侵特征分为5类:Normal、DOS、R2L、U2R和Probing。

本文用到KDDCUP99的10%数据集中的1 000个记录, 对前41个特征属性分别进行ReliefF和KPCA分析。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 经过ReliefF算法和KPCA核主成分分析算法对数据集进行特征选择和特征提取后, 前4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总和为86%, 前9个已经达到98.5%。也就是说, 基本可以用4个主成分的数据来描述出原始的41维的特征数据的变化状态。将41个特征变量降维成4个主成分, 大大减轻了后续的分类器的工作量, 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分类器的分类精度。

参考文献

[1] Kononenko I. Estimation attributes: Analysis and extensions of RELIEF [A]. In: Bergadano F, De Raedt L, eds. Proceedings of the 1994 European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C]. Catania, Italy: Springer Verlag, 1994.171-182.

成分特征 篇7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中国国家男子藤球队队员为研究载体, 分析高水平藤球运动员专项运动机能特征。纳入标准:训练年限为2~10年, 能够获得稳定出场时间, 有较好运动表现者;排除标准:初入训练队者、国家二级以下运动员。参与国家集训队训练前后的队员总计13名, 其中健将级运动员8名, 国家一级运动员2名, 国家二级运动员3名。

1.2 研究方法

通过现场测试, 获取集训队集训前后 (N1.集训前、N2.集训后) 各项机能指标数据, 进而采用SPSS18.0对所得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主要以描述性统计分析、假设检验、因子分析等数理统计学分析方法, 对中国国家男子藤球队队员专项机能特征进行统计研究[4]。

1.3 研究指标

本研究共选取、测试获得代表藤球运动员专项运动机能特征的指标16项[5], 包括:立定跳远x1、十二分钟跑x2、原地摸高x3、助跑摸高x4、反应尺x5、纵叉x6、横叉x7、坐位体前屈x8、一分钟仰卧起坐x9、一分钟背飞x10、侧卧撑x11、健腹轮x12、一分钟双摇x13、五点移动x14、二十米折返跑x15、三十米跑x16。

2 分析与讨论

2.1 专项运动机能测试结果分析

运用社会统计学软件SPSS18.0, 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方法分析, 系统设置均采用默认值[6], 显著性概率的置信区间为0.95, 进行集训前后藤球运动员专项运动机能指标的差异性分析, 并进行评价。

表1中, 一分钟仰卧起坐x9、一分钟背飞x10、侧卧撑x11、健腹轮x12四项指标, 显著性概率P<0.01, 训练前后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十二分钟跑x2一项指标, 显著性概率P<0.05, 训练前后差异具有显著性;其他指标显著性概率P>0.05, 差异性不具有显著性。然而, 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 各项指标测试结果在训练前后是具有极大变化的, 成绩提高明显, 专项运动机能状况表现良好:纵叉x6, 集训前后测试结果分别为6.692、2.750, 均值差值为3.942, 表明运动员柔韧性得到了提高;反应尺x5, 测试结果分别为12.077、13.083, 均值差值为1.006, 表明运动员反应能力、灵敏性得到了提高, 其他专项运动机能测试指标测试结果均有提升, 但差异性均不具统计学意义。专项运动机能指标测试结果对对运动训练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然而如何才能够获取更多的数据内容, 挖掘更多隐含数据信息, 服务于运动训练, 则是科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科学化运动训练的体现[7,8]。

2.2 专项运动机能测试结果的因子分析

降维统计思想是解决多重共线性问题, 将多指标研究转换为较少综合变量的统计方法, 是数据信息挖掘的重要手段[7,8,9], 本研究采用因子分析法, 获取高水平藤球运动员运动机能结构的主成分。

表2显示, 前5个主成分对运动员专项运动机能数据信息的挖掘及解释程度为分别为24.644%、21.287%、14.570%、10.688%、7.620%, 累计贡献率达78.810%≈80%, 特征值>1, 因此, 对藤球运动员专项运动机能测试结果的降维分析, 提取前5个因子具有统计意义[7,8,9]。为更好地对共性因子涵义做出解释, 讨论与评价其具体意义, 根据系统统计输出结果, 获得共性因子旋转后载荷矩阵及成分得分系数矩阵, 并获得各个共性因子的标准化线性组合估计式。

第一共性因子f1包括反应尺x5、一分钟背飞x10、侧卧撑x11、健腹轮x12。藤球运动与排球运动相似, 但需用手臂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完成各项技术动作[10], 尤其是在完成空中转体、倒钩动作时, 身体姿态的控制对身体腰腹肌的要求很高, 即, 对核心力量的要求极高[11], 因此, 第一共性因子解释为核心力量因子。

第二共性因子f2包括五点移动x14、二十米折返跑x15、三十米跑x16。双人赛、单组赛、团体赛, 要求场上人数不同, 必然对运动员快速做出反应、快速移动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快速移动能力突出, 可有效缩短进攻时间, 掌控比赛的进攻节奏[12], 因此, 第二共性因子解释为灵敏与速度因子。

第三共性因子f3包括十二分钟跑x2、坐位体前屈x8、一分钟仰卧起坐x9、一分钟双摇x13。比赛过程中, 空中回旋、倒钩等技术动作, 对磷酸原供能系统要求较高, 而进攻回合多、比赛时间久, 对运动员的乳酸能系统、有氧能系统要求极高[13], 尤其是比赛处于胶着状态时, 是运动员动作速度与耐力的持久性的体现, 因此, 第三共性因子解释为耐力与速度因子。

第四共性因子f4包括立定跳远x1、原地摸高x3、助跑摸高x4。比赛过程中, 尤其是高位防守 (飞身横档) , 或者高位进攻 (凌空倒钩) 技术动作运用时, 对运动员原地起跳、助跑起跳所表现的弹跳能力要求极高。因此, 第四共性因子解释为弹跳因子。

第五共性因子f5包括纵叉x6、横叉x7。运动员完成劈杀、扣杀等动作过程中, 下肢的动作幅度越大, 动作轨迹越长, 获得动能越大, 进攻效率越高, 而下肢柔韧性则是提高动作幅度的关键[14]。因此, 第五共性因子解释为柔韧因子。

2.3 共性因子指标训练前后对比

根据上述共性因子含义的解释, 以及所获取的标准化线性组合估计式, 得到各个共性因子的得分, 对集训前后藤球运动员专项运动机能共性因子进行差异性分析 (与原测试指标T检验方式一致) 。

第一共性因子核心力量因子f1的显著性概率, P<0.01, 训练前后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第三共性因子耐力与速度因子f3的显著性概率, P<0.05, 训练前后差异具有显著性;其他三项共性因子显著性概率, P>0.05, 差异不具有显著性;此外, 其他各项共性因子得分均有提升, 提高明显, 但差异性均不具统计学意义, P>0.05。

2.4 讨论

2.4.1 专项运动机能共性因子的实践意义讨论

根据共性因子分析结果, 获取影响藤球运动员专项运动机能的共性因子可概括为:核心力量因子、灵敏与速度因子、耐力与速度因子、弹跳因子、柔韧因子, 其权重分别为0.312、0.270、0.185、0.136、0.097, 比值约为3:3:2:1:1;根据该数据分析结果可有效抓住训练的核心实质, 通过合理安排训练周期、训练内容及组合、训练负荷, 对训练队或运动员进行系统、有效且可控的训练, 满足藤球运动项目竞技性发展的需要;此外, 通过对专项运动机能共性因子特征的分析, 可对训练计划、训练内容的制定产生重要影响, 提高训练的科学性、合理性, 特别是对中短期训练计划 (周训练、课训练) 中专项组合训练内容的制定, 针对性更强;最后, 不同的运动员机能特点、状况不一致, 或者个别运动员存在伤病需恢复等因素, 在训练中必然需要区别对待, 根据影响藤球运动员专项运动机能的共性因子, 可合理设置个人单项机能素质训练计划、安排伤病运动员恢复训练计划等[15]。

2.4.2 获取共性因子前后差异性分析结果的讨论

根据国家男子藤球队训练前后、获取共性因子前后差异性分析结果 (表5) 。

表5显示, 原测试指标在统计学意义上具有差异性的指标有五项, 涵盖力量、耐力两项主要内容, 共性因子指标在统计学意义上具有差异性的指标有两项, 涵盖核心力量因子f1、耐力与速度因子f3两项内容, 包括原测试指标七项, 包括力量、速度、耐力三个方面;运动训练学理论中, 各项竞技能力要素与要素之间、内容与内容之间, 都是紧密不可分的, 没有单纯的力量、耐力、速度等因素纯在[16], 即, 本身存在有多重共线性问题, 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 辩证的看待问题;力量训练的目的是使运动员具备完成体育活动中各项运动技能所需力量, 包含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力量耐力等方面, 速度训练的目的是使运动员具备各项速度素质, 包含反应速度、动作速度、移动速度等方面, 耐力训练的目的是使运动员机体具备长时间运动的能力, 包含有氧耐力、无氧耐力, 或者一般耐力与专项耐力, 各项竞技能力的内容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因此, 通过训练前后、获取共性因子前后差异性分析结果的对比, 可有效搭建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的桥梁, 对设定训练目标、制定训练计划有重要意义, 此外, 根据共线性理论, 可发现某专项素质中的优势, 合理设置、调整训练内容, 提高训练的针对性。

2.5 实践运用情况

根据本研究所获结果, 国家集训队教练员对集训队全队训练计划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并针对不同队员, 设置了适当的个人训练项目, 在后期集训中, 不论是从全集训队还是对个别队员, 竞技能力提高明显, 训练效果意义显著, 教练员及运动员认为值得推广应用。

3 结论

1.影响藤球运动员专项运动机能的共性因子可概括为:核心力量因子、灵敏与速度因子、耐力与速度因子、弹跳因子、柔韧因子, 权重分别为0.312、0.270、0.185、0.136、0.097, 比值约为3∶3∶2∶1∶1。

2.原测试指标在统计学意义上具有差异性的指标有五项, 涵盖力量、耐力两项主要内容, 共性因子指标在统计学意义上具有差异性的指标有两项, 涵盖核心力量因子f1、耐力与速度因子f3两项内容, 包括原测试指标七项, 包括力量、速度、耐力三个方面。

3.根据共线性理论, 可发现某专项素质中的优势, 对提高训练的科学性、合理性, 以及有效搭建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的桥梁有积极意义。

摘要:以中国国家男子藤球队队员为研究载体, 选取16项专项运动机能指标, 运用数理统计学方法, 分析探讨高水平藤球运动员专项运动机能特征。结果表明:影响藤球运动员专项运动机能的主成分为核心力量因子、灵敏与速度因子、耐力与速度因子、弹跳因子、柔韧因子, 权重比值约为3选:3:2:1:1;降维分析前后, 统计学意义上具有差异性的指标分别有五项、七项, 表明数据内涵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 辩证的看待问题, 才能更好的服务于运动训练;根据共线性理论, 发现某专项素质中的优势, 能够有效搭建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的桥梁。

成分特征 篇8

儿童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 随细胞、组织的不断生长分化, 体成分也在不断改变, 这种改变有其相应的规律及特征, 若体成分发育明显偏离轨迹, 其不良的累积效应可以延续到成人[4,5]。由此, 探讨儿童期体成分发育的规律、特征, 进而为控制成年期疾病并探讨早期生长和终身健康关系方面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

1 儿童青少年体成分发育的种族特征

体脂是人体正常成分, 体脂量随年龄而改变, 不同种族青少年体脂含量也有很大差异。有研究证明, 在体质量指数 (body mass index, BMI) 一定的基础上, 亚洲儿童体脂百分含量 (BF%) 大于白种人儿童。比较同年龄新加坡华裔儿童、北京儿童以及荷兰白种人儿童体成分发现, 年龄、身高校正后华裔儿童体重、BMI和BF%更高, 而且个体间差异大。其中新加坡儿童与北京、荷兰儿童比较, 在相同BMI条件下BF%最高[6,7]。提示相同BMI的华裔, 体脂含量在不同地区之间, 尤其是在南北方之间有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表明环境因素是影响体成分种族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日本和白种人女童的比较也得出在BMI相同的条件下日本女童BF%高于白种人的结论[8]。

亚洲儿童BF%大于白种人儿童的原因最统一的解释是身体构成 (body build) 的差异[8,9,10]。在与相同身高和体重的欧洲人比较发现, 亚洲印度人四肢骨骼肌明显较轻、骨骼纤细[11]。在相同BMI时, 亚洲印度人BF%高于欧洲人, 这种解释可以推广到整个亚洲人群上。还有其他的解释, 如青春发动期状态、脂肪形成及肌层的差异等。

有研究表明, 体脂分布也有种族差异, 亚洲儿童比非裔美国、白种人儿童有更明显的性别二态性[12]。相对于欧洲人、太平洋岛人, 亚洲印度人有明显的向心性脂肪分布[11]。He等[13]对亚洲儿童与非裔美国人、白种人儿童比较发现, 亚洲男童四肢脂肪小于白种人;臀部、腹部皮褶厚度大于非裔美国人。Ehtisham等[14]研究发现, 南亚青少年腰围 (waist circumference, WC) 、腰臀比 (waist to hip ratio, WHR) 及躯干脂肪量均大于白种人。还有研究表明, 青春期的亚洲女童躯干与周围脂肪比大于白种人[15], 可见亚洲儿童比起其他种族儿童有更明显的向心性体脂分布。

国内通过少数民族与汉族儿童体成分比较发现, 羌族儿童BF%最高;瘦体重比较, 藏族儿童最高[16], 并且其前臂骨量比羌、汉族儿童少年优势明显, 而羌族学生骨量水平处于藏族和汉族之间[17]。由于不同种族、民族间有不同的遗传背景、不同的文化风俗、饮食习惯, 所处的气候条件也有所不同, 而体成分出现的这种差异是否是遗传因素引起的尚无定论。

也正是由于上述儿童青少年体成分发育的种族差异, 使得有关学者对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界定难以与发达国家标准完全一致, 从而建立了特有的, 适用于我国青少年的超重、肥胖筛查标准[18]。可见, 体成分发育的种族差异对于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 儿童青少年体成分发育的性别差异

2.1 体脂的性别差异

在生命早期, 男女童已显示出不同的发育模式。在出生时, 女童平均皮褶厚度稍大于男童[19], 这可以解释男童在新生儿期更易受伤害。有研究发现, 青春期前, 女童总体脂、躯干和腹部脂肪含量大于男童[20], 而且这种关系在校正年龄、体重、身高后仍存在[21]。产生这种差异的机制3%~17%可以由性激素水平的差异来解释, 对于青春期前女童促进脂肪储存的雌二醇及与腹部脂肪分布有关的睾酮浓度均大于男童。其他还有非激素的影响因素:有研究发现, 5~12岁儿童尽管有性激素分泌, 但校正身体大小之后脂肪分布没有变化[13]。进入青春期男女相反的生长模式更明显, 女童体脂大量蓄积而瘦体重几乎没有增加;男童则相反。许多研究发现, 青春期各年龄段女童皮褶厚度、BF%均大于男童[22,23]。

体脂分布的性别差异在青春期前就已表现出来。与体脂分布的性别二态性出现在5~7岁[24]这一结果不同的是, Rodríguez等[19]发现在新生儿期女童已显现出比男童更多的皮下、中心性体脂分布, 而这种差异从孕35周就已明显。进入青春期, 男童由于上身皮下、内脏脂肪蓄积形成“苹果样”或“机器人样”体脂分布;而女童主要是臀部皮下脂肪蓄积而形成“梨形”[22], 或“gynoid样” (女机器人样) 体脂分布[25], 从而形成典型的男女性成人体型。主要由于青春期男童睾酮分泌, 肌肉、中心性脂肪增加;女童由于雌二醇分泌促进周围脂肪沉积, 从而形成上述体脂分布的差异。

2.2 瘦体重的性别差异

2.2.1 肌肉、体水性别差异

大量研究发现, 瘦体重的性别差异在青春期前就已显现出来[21,26], 从婴儿期开始男童瘦体重的增加量便多于女童[27]。而进入青春期这种差异更为明显, 对于10~20岁这一阶段男童瘦体重总共增加30 kg, 女童相对较少只增加16 kg。而在15岁时女童瘦体重量只占同年龄男童瘦体重的81%。瘦体重主要成分为肌肉, 有研究表明, 英国男女童14~15岁臂部、小腿肌肉宽度相当, 之后男童局部肌肉组织增加明显, 特别是臂部肌肉[28]。在当代, 由于更多的女童性成熟提前, 这种差异明显提前, 杨建雄等[29]发现, 这种差异在12~13岁后就已出现。总体水 (total body water, TBW) 到10~18岁时出现性别差异, 男童平均TBW占FFM比例小于女童。随着细胞内水的增加, 总体钾逐渐增加, 到10~18岁男童总体钾平均比女童高3 mmol/kg FFM[30]。

2.2.2 骨生长的性别差异

男童总体钙的平均值13~14岁增加明显, 增加约35%;女童则11~12岁增加最多, 约40%, 可见男女童体内钙含量的改变与生长突增有密切的关系。有研究发现, 从出生至20岁, 7~8岁的儿童以及 13~14岁的女童和 15~16岁的男童有2个骨骼重量快速增长期[31]。

骨矿盐沉积的时间也有明显的性别差异。青春期前女童总体骨矿盐含量 (total body mineral content, TBMC) 小于男童[20], 提示TBMC的性别差异青春期前就已出现, 而在16岁之后男童骨矿盐量增加明显, 特别是附肢骨骼, 使得这种性别差异更趋明显。骨矿盐的沉积对于女童近1/3是在青春期开始后的3~4 a[32];男童有明显的骨骼矿化年龄的推迟, 15~18岁骨矿盐仍有沉积。可能的机制是由于青春期性激素、GH/IGF-1轴对青春期生长的独立作用, 但更重要的是二者的交互作用[33]。

骨强度的性别差异与青春期男女童生长模式及激素分泌的差异有关, 对于男童主要是骨膜向外生长、髓质直径增加, 尤以骨端明显;女童由于雌二醇抑制骨膜外生, 骨膜直径几乎没有增加[34], 从而引起了从青春期开始男童骨的大小、强度大于女童[35]的性别差异。

FM对骨生长的影响也有明显的性别差异。Ackerman等[36]发现, FM能预测青春期前儿童及青春期女童骨矿盐含量 (body mineral content, BMC) 并与其有正相关性, 但不能预测青春期男童BMC。相反, 也有研究发现, 女童进入青春期时FM与骨生长的相关性产生了改变, Tanner性发育分期第2阶段时FM与骨生长无相关性, Tanner第3阶段时产生负相关[37]。这与后者更多反映青春期开始时FM对骨膜生长刺激作用的短暂改变有关。

成分特征 篇9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按照自愿参加的原则, 选取临汾市40~49岁成年人共66人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23名, 女性43名。

1.2 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

通过PAR-Q问卷及普通调查, 主要从烟龄、饮水量、饮酒量、是否服用保健品、饮食习惯、体育锻炼习惯6个方面评价生活方式。受试者基本信息见表1。

1.2.2实验法

采用Inbody720进行身体成分测试。主要测试指标有身体质量指数 (BMI) 、体脂百分比 (BF%) 、瘦体重、身体总水分、蛋白质。

1.3 数据处理

将测量的数据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所测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烟龄对成年人身体成分的影响

从表2可见, 40-49成年男性烟龄在七年以下和七年以上的人数明显高于成年女性, 不抽烟的人数则低于女性。世界卫生组织告诫人们:吸烟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瘟疫”, 吸烟同时危及周围不吸烟者, 特别是妇女和儿童, 而且严重污染环境, 成为社会一大公害。吸烟被认为是目前最主要的可导致疾病和死亡的因素[2]。

成年男性和女性随着烟龄的增加, BMI、BF%均呈逐渐增加趋势, 瘦体重、身体中水分、蛋白质均呈下降趋势。其中成年男性七年以上烟龄组的BMI、BF%明显高于不抽烟组, 两者之间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这说明饮酒是引起BF%上升的主要因素, 是不好的生活习惯;40-49岁成年男性在社会的应酬比较多, 这是造成BMI增长的重要因素。虽然七年以下烟龄组的BMI、BF%均高于不抽烟组, 但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0.05) ;瘦体重、身体总水分、蛋白质则随着烟龄的增加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其中七年以上烟龄组的身体总水分明显高于不抽烟组, 两者之间有统计学意义 (<0.01) , 这可能与个人的生活习惯有关。而成年女性七年以上烟龄组的身体总水分明显高于不抽烟组 (P<0.01) 。有研究认为, 吸烟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 吸烟行为的形成和改变与诸多社会和个人因素有关, 在我国吸烟己成为人际交往中礼仪的一部分和心理认可的表现形式之一。[3]

*表示与男性不抽烟组相比P<0.01;#表示与女性不抽烟组相比P<0.01。

2.2 饮水量对成年人身体成分的影响

由表3可知, 成年男性和女性饮水量在1升至3升组的BMI、BF%均低于小于1升组、3升以上组, 但是它们之间不具有显著性。成年女性饮水量在1升至3升组、3升以上组明显高于小于1升组, 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这说明饮用量与身体总水分密切相关;瘦体重和蛋白质随着饮水量的变化, 两两之间有差异, 但是差异不显著 (P>0.05) 。

*表示与男性小于1升组相比P<0.01;#表示与女性小于1升组相比P<0.01。

饮水有助于补充自身细胞内水分, 是生命体新陈代谢的重要一环, 也是补充生命体和植物微量元素的方式之一。水是机体物质代谢必不可少的物质, 细胞必须从组织间液摄取营养, 而营养物质溶于水才能被充分吸收, 物质代谢的中间产物和终产物也必须通过组织间液运送和排除。所以保证饮水量对身体的健康意义重大。

2.3 饮酒量对成年人身体成分的影响

表4反映成年男性经常喝酒的人数高于女性, 不喝酒的人数明显低于女性。过量饮酒不仅损害健康, 还会增加人的暴力倾向, 导致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

成年男性经常喝酒组的BMI、BF%明显高于不喝酒组, 两者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这是由于酒中只含有热能, 这种热能使人发胖, 加上饮酒的同时要吃大量的菜, 所以无论什么酒, 都是发胖的因素;不喝酒组的瘦体重明显高于经常喝酒组, 两者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身体总水分和蛋白质随着饮酒量的变化, 组间差异不显著 (P>0.05) 。成年女性经常喝酒组的BF%明显高于不喝酒组 (P<0.01) , 其中偶尔喝酒组的BMI低于不喝酒、经常喝酒组, 偶尔喝酒组的蛋白质低高于不喝酒、经常喝酒组, 但不具有显著性差异。而过量饮酒不仅损害健康, 还会增加人的暴力倾向, 导致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所以要适量饮酒, 健康饮酒、科学饮酒, 实现饮者健康, 家庭幸福, 社会和谐。

*表示与男性不喝酒组相比P<0.01;#表示与女性不喝酒组相比P<0.01。

2.4 服用保健品对成年人身体成分的影响

由表5可知, 成年男性不服用、少量服用、按需服用保健品的人数均低于女性。成年男性少量服用组、按需服用组的蛋白质高于不服用组, 但是两者之间差异不具显著性 (P>0.05) ;BMI、BF%、瘦体重、身体总水分随着服用保健品的量不同而发生变化, 但两两之间差异不显著。成年女性少量服用组的蛋白质高于不服用组 (P>0.05) ;不服用保健品组的BF%、瘦体重低于少量服用组, 但两者之间差异不明显。这说明含有一定量的功效成分, 能调节人体的机能, 具有特定的功效, 食用保健品只是起对身体健康的辅助作用起到对身体滋养的作用, 适用于特定人群, 它的营养价值并不一定很高。所以, 人体需要的各种营养素还是要从一日三餐中获得。

*表示与男性不服用组相比P<0.01;#表示与女性不服用组相比P<0.01。

2.5 每周参加体育活动次数对成年人身体成分的影响

从表6可见, 成年男性和女性的BMI、BF%随着每周参加体育活动次数的增加而减小, 瘦体重、身体总水分、蛋白质随着每周参加体育活动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其中成年男性和女性每周参加体育活动五次以上的BMI、BF%明显低于不参加组, 两者之间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成年男性和女性每周参加体育活动五次以上的瘦体重明显高于不参加组, 两者之间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由此可见, 成年男性工作、生活的负担较重, 一天中大部分时间处于静坐状态, 参与体育活动的次数有限;女性相对男性而言, 参与体育活动的次数较多, 这是由于女性的锻炼意识在不断提高。通过体育锻炼可以改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机能, 进而使身体成分发生良性变化, 身体成分亦有不同的变化特点[4]。

每周参加体育活动可使肌肉含量增加, 而且稳定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也可使BF%明显减少, 并朝着对人体有益的方向发展。科学系统的运动干预, 使成年人的BMI变化明显, 且能避免BMI数值的大幅度改变[5]。当人体进入成年时期时, 机体内的各个器官和机能系统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消退。科学的体育锻炼可以保持机体机能, 延缓机能衰老, 减少老年人慢性病的发生。Kavanagh等对一定数量的优秀运动员的身体成分进行研究, 运动员年龄跨度在20-80岁, 他们进行长期中等强度运动, 包括长跑、自行车、游泳, 平均每周4次, 体脂增加非常小[6]。许多研究表明运动对老年人改善身体成分有积极作用, Goran等研究发现老年人每日运动所消耗的能量与体制中度相关 (r=0.634) [7]。因此, 成年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对肥胖、三高等慢性病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表示与男性不参加组相比P<0.01;#表示与女性不参加组相比P<0.01。

2.6 饮食习惯对成年人身体成分的影响

依据表7可知, 成年男性和女性进食量偏多组的BMI、BF%明显高于进食少量组, 两组之间具有显著性 (P<0.01) ;瘦体重、身体总水分随着进食量的变化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但差异不显著 (P>0.05) ;成年女性进食量偏多组的蛋白质明显高于进食少量组, 两者之间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进食量偏多, 脂肪的增长较快, 这种状况可导致心脏病、糖尿病等疾病发生的风险增加[8], 因此成年男女的饮食习惯应引起重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一定要吃早餐, 而且要吃好。三餐定时定量, 少吃零食。“早饭宜好、午饭宜饱、晚饭宜少”。

*表示与男性少量组相比P<0.01;#表示与女性少量组相比P<0.01。

3结论

3.1成年男性的BMI均值高于女性BMI, 且均值都高于24kg·m-2, 处于超重或肥胖状态。

3.2过量抽烟、喝酒可使BMI、BF%增加, 导致身体肥胖。

3.3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够改善40-49岁成年人身体成分分布, 弥补由于长时间静坐时间对健康产生的不利影响。

【成分特征】推荐阅读:

药物成分01-18

成分优化05-12

身体成分07-10

香味成分07-14

主要成分07-26

复杂成分08-01

抑菌成分08-03

成分检测08-13

结构成分08-20

香气成分10-06

上一篇:成人舞蹈教学能力下一篇:剪切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