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

2024-09-22

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精选12篇)

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 篇1

1 引言

创意产业在一个国家的发展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 中国作为世界上保持历史文化最完整的文明古国,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巨大的可开发市场。近200年, 对比起柏林、伦敦、纽约、东京等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崛起, 中国近几年在此方面也取得了迅猛发展。北京、上海、成都、广州等大城市在文化创业发展方面起到了带头的作用, 也不乏一些中小城市, 如丽江、三亚结合自身城市特点挖掘出发展新思路。1998年英国发布的《创业产业图录报告》中指出“创意产业”起源于个体创意、技巧及才能, 透过智慧财产权的生成与利用。[1]产业发展来自于人才供应, 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瓶颈正是制约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原因。我国传统的教育体制制约我国人才多方面发展, 也束缚了人才思维的发散性, 这也导致我国创意人才, 特别是文化创意人才的供应不足, 质量不高。

2 文献研究

国外学者主要将研究目光放在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创意潜能挖掘和人才评定上。创意作为一种无限的资源, 来自于每个个体与生俱来的创意力 (理查德·弗罗里达, 2006) [2], 所以文化创意产业最主要的动力来自于对个体创意能力的挖掘。Maris G.Martinsons和Aelita Brivins Martinsons (1996) 针对中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互动性的问题, 提出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信, 敢于表达的能力, 这样才能提升学生创造新思维的能力。[3]Mark A.Runco (2003) 认为挖掘创意潜能要依靠依据每个学生的不同兴趣点和能力分配给不同的任务[4]。Roberta M.Milgram (2003) 强调了第二课堂的重要性, 认为多多参与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课外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意能力, 尤其是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专业[5]。Chang Zhu和Li-Fang Zhang (2011) 对学生思维风格进行研究, 认为不同专业不同种类院校中, 学生所认为形成创造性的主要因素有很大差异。他们认为文化创意性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思维风格的培养, 也强调了专业和院校类型对学生创意潜力的影响[6]。Donald D.Gruber等人认为对艺术或者创作性质的学生要进行全面的考评, 不论是创作中还是创作后, 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意能力[7]。以上学者的研究都针对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意潜能给出了具体的措施, 大部分集中在课堂方法上, 相对微观。

对比国外学者热衷于对于细节和具体措施的研究, 国内学者把研究角度集中在创意人才、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战略上。黄建 (2012) 在对深圳文化创意人才供求研究时发现,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员不足, 能力欠缺并且分布非常不均匀[8]。赵曙明、李程骅 (2006) [9]和胡建军 (2007) [10]都提出了要为文化创意人才建立利于彰显个性的“创意软环境”, 还要充分发挥产业园区力量, 使创意人才可以直面市场。其中赵曙明等人将文化创意产业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 借鉴其他国家的做法, 提出要明晰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国家发展战略。陈国营和许琼 (2008) 从政府运行机制角度对文化创意人才培养进行研究, 认为政策支持与宣传、建立交流凭他和促进产学研等会给文化创意人才脱颖而出提供更多机会[11]。邓芳芳 (2009) [12]也对政府政策和产学研相结合对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作用进行了阐述。除此之外, 还提出了要进行跨国交流熟悉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市场。王丽琦 (2010) [13]也对政府机制进行了补充, 认为加强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机制还需要政府成立综合协调部门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进行专门管理。姚争, 项雁 (2012) 提出了基于“ABC”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改革, 将文化创意产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将艺术、技术、市场融为一体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型人才, 具有“ABC”型智能结构即A=Art代表艺术, B=Business代表商业, C=Compute代表计算机技术[14]。目前, 已经有很多国内外学者对文化创意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了研究, 多数为定性研究, 并且将问题集中在操作环节和宏观战略层面, 本研究将从人才供应链的角度, 对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构建, 即不局限在微观操作层面又可以直观在人才培养中的各个环节。

3 模型假设

人才供应链管理是借用物流产业中的供应链管理而来的一种新兴的人才培养、管理手段。人才供应链包括四个部分, 人才培养、人才对接、人才支持以及人才运用。人才供应链中的人才培养是微观的院校对于人才的教育, 而纵观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往的研究, 可以发现人才培养模式还包括供应链中的其他三个部分。研究将人才供应链的四个部分假设为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的组成部分, 认为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包括高校文化创意人才教育、文化产业环境、文化创意人才对接以及文化创意人才政策扶持四个部分, 如图1。

3 指标、数据与模型修正

3.1 指标的选取

出于对指标的可衡量性和说明性的考虑, 研究选取 (1) 相关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E1) 以及文化创意产业规划 (E2) 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环境的指标。 (2) 选取相关文化创意院校数量 (E3) 、相关文化创意从业人数总量 (E4) 。 (3) 选取文化创意人才就业相关度比例 (E5) 、产学合作项目数量 (E6) 为文化创意人才对接指标。 (4) 选取地方出台相关文化创意产业政策法规数量 (包括试行) (E7) 大型 (5000万元以上) 北京文化创意专项基金扶持项目 (E8) 为文化创意人才政策扶持的指标。

人才培养的目标在于人才的运用和将人力变为生产力, 那么优秀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会产生直接的生产力变化结果。为了对模型进行验证, 研究必须将优秀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可衡量化——即利用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能力和价值测量人才培养模式。故选取文化创意产业GDP增加值 (E9) 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生产力指标, 即衡量优秀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的指标。根据各个维度的确定, 研究将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型详细化, 如图2。

3.2 样本选取与数据收集

在中国文化创意产业2011年度报告中, 选取了60个城市对其进行创意城市阶梯分布, 其中4个直辖市、15个副省级市、17个省会城市、24个其他城市。在其中直辖市中北京位列第一, 上海紧随其后, 副省级市中广州、深圳、杭州位居前三, 省会城市中福州、合肥、昆明处于前三。这些城市均分布于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前三个集团军团, 第四集团内的城市由于文化创意产业基础建设不完善或发展不健全, 并没有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数据统计。所以, 本研究选取北京、上海、重庆、天津、广州、深圳、福州、昆明、杭州、南京、青岛、成都这12个城市作为本研究的样本。整体来看, 这十二个城市地域分布广泛, 发展水平不一, 既能保持数据的完整性又能保证数据的差异性。

研究数据主要来源 (1) 《中国统计年鉴》、各地方《统计年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年鉴》以及《中国教育年鉴》, (2) 对于哪些需要文章选取的部分数据指标不能直接从统计年鉴中找出, 但可以通过间接计算权重加总年鉴数据得出, 权重采取4位专家意见, 按照方程

第i个相关量 (di表示第i个相关量权重) 得出, (3) 文章选取大部分为2012年年鉴, 对于那些无法没有更新的数据, 本文采用 的方法进行预测。

以北京为例, 截止2013年5月, 从北京文化创意网站上查询到, 北京共有涉及数字娱乐、新媒体、艺术区、影视基地、设计广场、文化旅游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91个, 包括国家级、市级和县区级文化创意产业规划25个。北京拥有综合性大学4所, 艺术性本专院校8所, 总计9263所, 文化创意从业人员121.5万人[15]。北京文化创意人才专业与从业相关度81.9%[16], 由于产学结合范围广, 数据杂不易准确统计, 所以研究运用研究本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学术文章作为衡量标准, 采用词频法在同方知网中输入“文化创意”后再在结果中搜索“北京”, 有7761篇文献。国家级法规适用于所有地区, 没有区分必要, 所以本文运用市级及以下政策法规。北京市级相关政策法规41个, 2012年大型 (5000万元以上) 北京文化创意专项基金扶持项目126个。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 (单位:亿元) :2008年为1346.4;2009年为1489.9;2010年为1697.7, 2011年为1989.9, 按照预测公式, 北京2012年文化创意产业生产总值为2239.9, 表1即为北京市样本数据采样整理。按照《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中的定义和内容, 文化创意产业分为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旅游、休闲娱乐、其他辅助服务9大类。所以在没有进行文化创意生产总值统计的城市, 研究将利用9类行业的增加值进行加总。

资料来源:北京统计年鉴,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网, 北京文化创意网

3.3 模型拟合

数据是否能够应用到模型拟合中取决于数据是否符合检验条件, 所以研究首先通过SPSS19.0对数据的可靠性进行检验, 通过Cronbach’s Alpha值和F检验得到表2。通过表2可以发现在P<0.05的显著程度上F检验值为6.345, 而Cronbach’s Alpha值为

0.958大于要求0.8, 所以可以认为研究数据有良好的可靠性。而进而对所有观测变量进行因子分析, 发现数据的KMO和Bartlett检验结果为表3, 说明数据总体的信度、效度良好, 可以很好的说明问题。

在对模型进行数据拟合时, 研究发现虽然由于研究样本量不足的问题产生了负的路径系数, 但是在相关性方面我们可以清晰的识别出一个优秀的文创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需要在产业环境、人才对接、扶持政策以及院校教育上同时做出努力, 分别的路径系数为0.63、0.35、0.16和0.12, 如图3。

4 结论与建议

通过解图3, 可以发现: (1) 人才供应链的四个部分可以与优秀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相拟合, 即宏观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与文化创意产业环境、高校文化创意人才教育、文化创意人才对接和文化创意人才政策扶持均相关。 (2) 在四个部分中, 文化创意产业环境对于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影响最大, 为0.63。这就证明了一个好的环境是人才成长的关键, 其比高校对于人才的教育更为重要。在首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状况调研报告中显示55.6%的人认为创意才能的主要来源于天赋为主、培养为辅, 而选择以培养为主、天赋为辅的只有44.4%[17]。这与本研究发现恰恰相符, 文化创意人才的产出主要源自人才本身的天赋, 而人才天赋是否可以被挖掘则来自于社会环境、文化创意环境。

本文结论对未来中国的各个地区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对于学术界, 我国目前对于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研究多局限于培养战略以及培养策略, 但是研究大多数都是定性的, 并没有一个直观的培养模式, 本研究虽然存在很多欠缺之处, 但是确给出了一个基于人才供应链的直观培养模式, 相信可以对未来更加详细的研究给予一些启示。对于实践操作, 首先, 我国应该在借鉴它国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基础上, 根据我国特点优化文化创意产业环境、整合文化创意人才教育资源、增加人才对接服务并且发布更多的有利于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政策, 这样才能全面提升我国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其次, 在未来的文化创意相关投入中可以按照5:2:2:1的模式进行分配, 如图4, 将投入合理有序的分配使用在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的各个部分。

综上, 本研究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 但是在操作细节中还有待于验证, 相信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兴起, 学术界将不断兴起与此相关的有价值和操作性的成果。

摘要:在知识经济成为社会经济主导的今天, 文化创意不仅仅是一种理念, 而且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经济潜力。从全球角度讲, 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一部分。为了更加深入和直观的了解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模式, 文中在人才供应链管理知识的基础上, 收集了我国不同地区样本的9个指标的现实数据, 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和AMOS17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拟合为一个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相关性模型, 找出四个相关性因素的比例。研究发现文化创意产业环境占比过半, 而高校对于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人才对接以及人才政策支持占比分别近似于2:2:1。研究采用了社会学科定量研究的结构方程模型及运用了人才供应链作为研究切入角度, 其研究结果将为我国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建设性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人才供应链,AMOS,结构方程模型

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 篇2

【摘要】

校园广告是校园文化及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作为文化的聚集地,其广告设计要注重多样文化的相互渗透。要创新校园广告形式,丰富校园广告的文化内涵,全面发挥校园广告在信息宣传、文化传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校园广告;多模式;创意;文化

大学校园是各种文化的聚集地,校园广告独具其特殊性,它的类型和特点必然与其他广告有所不同。学生从校园广告获取信息,逐渐改变了同学的日常消费习惯,成为了他们消费品价值观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我们必须重视校园广告与校园文化的结合,推进校园广告创新,最大化校园文化在各方面的作用。以下就多模式校园创意广告设计文化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探究。

1.校园广告的多样化特点分析

1.1传播主体多元复杂

传播主体是大学校园广告系统中决定性的主导要素。从目前大学校园里面的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校外的商业广告还是学校内部制作的宣传广告,主要是通过企业、政府或高校进行传播,也包括少数个人和学生。对企业来说,在对校园广告进行投资、宣传品牌以及公益性广告的同时,能在第一时间为自己建立新的用户群,从这一点就能够看出校园广告有着较好的发展前景。

1.2传播内容良莠不齐

(1)涉及相关商业利益信息,如商品促销活动广告、技术培训广告、住房出租广告、信息量巨多的二手物品交易广告和品种较多的兼职信息招聘广告。

(2)涉及非商业利益的一些广告,比如内容搞笑有意思以及目的让人一目了然的公益型广告,或者各学院各科系间的联谊信息,以及各个社团的活动宣传广告。

(3)涉及一些违法或者不健康内容,包括随处可见的“牛皮癣”、无法直视的同性恋交友、五花八门的“枪手”招聘、无孔不入的“”、还有最近在大学校园疯狂散播别有用心的“校园贷”等各种广告。

1.3传播方式异常多样

它是指传播主体为了实现传播目的而采取的必要环节及最终的手段。当前,大学校园几乎到处都充斥着各种形式的广告,具体包括一些传统的.文字传播方式,而多媒体媒介更是五花八门,不仅包括广播、电视,还有电脑网络、手机等多媒体方式。

2.多模式的校园创意广告分析

2.1平面创意广告

(1)校园传单。对于宣传而言,最直接的方式就属于传单,不同类型的传单广告在学校里面随时可见。

(2)学校海报的招贴。指的是在学校内进行广告的张贴工作,这称作学校海报。主要分为两种,包括商业海报与公益海报。

(3)校园横幅。“天翼杯”校园足球赛、感谢“动感地带”对校园十大歌手比赛的支持等这些横幅广告,不仅仅提升了广告主的知名度,也丰富了学生们的校园文化生活。成本低廉,也颇受广告主的青睐。

(4)POP广告。由于POP广告符合现代消费的理念和消费习惯,简单快捷,具有其他促销手段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因此备受商家的青睐,在校园产品销售中,担任重要的角色。

2.2多媒体创意广告

(1)校园中手机大范围使用已成趋势。它不光将人们在沟通领域上的能力加以扩展,更重要的是向我们诠释了更深层次的互动,进而使得它在我们当前的校园广告方面具有无限的前景。

(2)校园广播广告。校园广播广告是借助听觉形象作为诉求手段,从而传达信息的一种方式。校园广播也是校园文化生活的一大亮点,包括新闻、歌曲、散文等讯息。

(3)校园网络广告。校园网络广告的特点是和学校网站与网络媒体的传播性息息相关的。通过校园网呈递给学生的一种新型的广告运作方式。

3.多模式校园创意广告设计的优化策略

3.1加大校园广告管理力度

学校是育人场所,只有加强对校园广告的管理,才能抑制各种消极现象和不利因素的产生,以良好的社会声誉赢得家长和社会的认可,建立并维护高校的良好形象。

3.2进一步开发利用校园广告

校园媒体不仅传播公共信息,而且还传播商业信息,具有商业功能。因此,应加强校园广告的开发和利用,为学校的发展和文化建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3充分发挥校园媒体作用

作为新闻媒体有机组成部分的校园媒体,其内容往往带有该校的教育和文化特征,在校园内担负着解读方针政策、传递交流信息、引导舆论监督、服务广大师生的重要职责,对学生的影响直接而深远。因此校园媒体在扮演广告角色时要注意内容应积极健康,不能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更不能与学校的学术氛围相悖。校园是文化交流、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阵地,对于人才的培养更是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校园广告是校园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我们要充分认识其在文化信息传播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校园广告与文化的有效结合,提高校园文化的存在价值。

参考文献:

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 篇3

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快速推进,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可迎合人们对知识文化需求的产业形势顺势而生,并举成为社会主义经济中的支柱性产业,这就使得文化创意人才的需求量倍增,从而导致高端文化创意人才十分匮乏,严重减缓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步伐。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快速构建起高效而科学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批量培养高端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才能摆脱人才“瓶颈”的束缚,以最大限度满足人们对文化知识的需求。

建立健全的人才培养体系

为最大限度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批量、高标准需求,高校应积极构建起多途径、多形式、多渠道立体化、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多措并举地培养优质人才。在实际操作中,应做好以下几点:①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的聚集地,应以身作则,将培养优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作为自身份重要责任,充分发挥教育优势,创新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逐步实现人才培养计划。比如,高校可构建起MBA、研究生、专科生、本科生等立体的、多样化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制度。②推行学研用有机整合在一起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科研机构、企业与高校在培养文化创业产业人才方面的合作程度,从而有效提高应用型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速度与质量。③高校应充分重视与跨国文化产业创意企业的合作与交流,与时俱进地将网络教育模式引入到教学活动中,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外优势教育资源,不断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培养水平与质量,进而使得培养出来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具有国际水准。只有构建出健全而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才能切实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挖掘与培养提供机会与平台,才能使得每个学生在教学中都能找到适合自身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才能最大限度激发文化创意专业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推动他们快速成长、成才。

加强教师的培训教育工作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当前高校文化创意专业教学成效一直处于较低状态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素质普遍不高。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与组织者,其自身专业知识是否丰富、业务能力是否过硬,都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优劣。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应全面了解教师素质对人才培养成效的巨大影响作用,并主动为教师提供专业知识与业务能力提升的机会与平台。在实际操作中,高校应依据现有文化创意专业各个学科教师的实际情况,为其量身制定提升综合素质的方案与计划。并且在优化整合校内师资力量的基础上,还应积极邀请社会中的文化创意企业或机构的技术人员、业务人员、管理人员等到校做客座或兼职教授,充分借助他们丰富的科学技术应用、文化创造、经营管理、实践操作等经验用来优化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质量。在实际操作中,高校应尝试与社会文化创意企业、科研机构及兄弟高校实行联合办学,最大限度整合优势教育资源,健全与加强师资配备,尤其应积极争取和跨国文化创意企业合作办学的机会,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具有国际标准的文化创意人才。对高校文化创意专业各个学校教师来讲,其自身也应具有很强的自学意识,可积极投身都各种实践活动中,比如到社会文化创意企业中进行挂职锻炼,可到对口企业中担任顾问,还可与实力雄厚的文化创意企业联手研发文化创意项目,主动使自己成长为“双师型”优秀教师。只有这样,才能为文化创业产业培养出更多、有优秀的实践型、应用型人才。

建设文化创意的实训基地

文化创意类人才不同培养模式分析 篇4

一、文化创意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1. 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本。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对人才数量和质量的要求大幅度提高, 这是当前任何产业都不可比拟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建立在大量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基础上, 而单靠资源和资金的大量投入难以实现快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人才。

2. 我国急需培养更多相关专业人才。

当前,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缺少高素质人才, 这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高度关注和解决的首要问题。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受到人才匮乏的严重制约, 具体表现在从业人员数量多, 但创新型高素质人才依然十分短缺。高校是文化创意类人才的培养基地, 要根据社会和职场所需, 采用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文化创意产业输出更多高素质人才。

二、我国创意人才培养模式及经济分析

1. 创意人才的高校培养模式。

目前, 世界各个国家都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普遍通过高校教育系统培养创意人才。在以高校培养为主体的背景下, 我国当前文化创意类人才培养方法主要有四种:有效进行文化创意产业学科建设、搭建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信息共享交流平台、举办开放性名牌高校精品讲座、积极发挥高校孵化器的产出功能。

当前, 我国多数高校已经开设了文化创意专业, 各个高校在坚持发展优势专业的基础上, 积极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在创意类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上述四种方法已经被我国多数高校不同程度地采用, 为了使学生毕业后能顺利就业, 各个高校根据自身发展状况, 结合创意类人才的特点及文化创意产业对人才的需求, 纷纷与文化创意类企业签订就业协议。为了能切实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校采用的方法主要是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细则, 学生按照企业的要求和标准, 发挥自己的创意, 动手制作文化创意类产品。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可知, 学生能大大适应企业工作的流程, 这为学生以后走向工作岗位垫定了坚实的基础, 也能够大大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提高文化创意类企业的经济效益。

2. 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意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创意类人才培养效果需要企业来检验和证明, 但创意类专业学生离开高校并不意味着培养过程结束。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 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 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不断提高企业经营效益。而要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就需要进一步培养创意类人才, 使其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相关调查研究表明, 自我人才培养机制和系统在我国还未有真正形成, 高校和企业创意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以下缺点:高校培养缺乏新意, 学生获得的实践操作机会少, 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法还未形成;从企业方面来看, 很多企业仅注重员工的业务技能培训, 并没有对其进行创意理念培训, 还有一部分企业未会对员工进行培训, 员工创意理念的发展完全靠个人。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是创意人才培养周期长, 短时间内很难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高校和企业不愿意将过多精力投入到创意人才培养方面。

3. 基于艺术人才的创意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新兴产业的文化创意产业, 其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 尤其在经济寒潮的背景下, 在人们普遍借文化产品来慰藉心灵的市场需求下, 它更显示出极大的发展优势。目前, 我国紧跟时代潮流, 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 并成为一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文化创意产业需要文化创意人才具有极强的创造力, 善于从其他学科获取创作灵感, 因此, 高校在招收文化创意类学生的过程中, 要专门招收艺术专业的学生, 为以后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艺术专业学生独特的设计思维是其他专业学生难以比拟的, 这与长期的艺术熏陶有关, 对我国高校艺术类教育工作者而言, 培养艺术专业学生是一条培养文化创意人才的重要途径。

我国很多艺术高校或者一些艺术专业每年都会招收一批学生, 学生在校期学习过程中形成了艺术化的思维方式, 其毕业后大都进入形象设计企业、广告设计企业、影视传媒企业等一些对创意要求较高的企业, 这些企业每年注入新鲜血液后, 获得了较强的生命力, 企业发展突飞猛进, 我国创业产业每年的净利润高达百亿元。

三、文化创意产业未来发展展望

创意是疯狂的, 有些创意作品是超乎人们的想象的, 但创意过程是理智的, 创意灵感来源于生活, 创意需要人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美, 在有意无意间实现自己的创意意图。文化创意产业也是高风险行业, 高校需要培养在校学生的竞争意识、市场意识, 这样才能使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体系更为完善, 使未来的从业者能更好地面对市场。

我们有理由相信, 随着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加强, 随着文化设施建设及文化市场的再度繁荣, 随着广大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后对精神产品需求的不断加大, 文化创意产业将会出现爆发式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大有可为, 文化创意产业的巨大价值将在我们进行相关课程集群的建设完成, 培养人才进入产业体系并发挥作用后逐渐地彰显出来。

四、结语

我国创意类人才培养还处于起步阶段, 社会和企业对高素质文化创意类人才的需求量依然很大, 面对现有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 需要从市场需求和企业效益出发, 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培养模式, 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高校的创意人才培养模式, 促使高校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文化创意人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刚刚起步, 未来的发展道路还很长, 高校要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 根据社会和企业需求, 不断调整和创新创意人才培养模式, 以有效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提高文化创意企业的经济效益, 促使文化创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进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丽琦.文化创意产业亟待突破人才瓶颈[J].中国人才, 2010 (5) :15.

[2]姚争, 项雁.高校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福建论坛, 2012 (8) :18-23.

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 篇5

近年来,文化创意园区这一载体在世界各地发展的有声有色。我们在考量与反思广州创意文化园区的同时,也应该让我们的目光跳出广州,用更宽阔的视野,抱着真诚学习的心态,去了解国外文化创意园区的发展模式以及他们的成功之道,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创意产业园区作为一种产业集聚的形式最早兴起于欧美国家。按园区形成方式和核心竞争力的划分,可以将欧美发达国家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分为“艺术联姻商业”的模式、政府引导为核心的模式、“文化底蕴助推创意区”的模式、产业链为核心的模式和科技为核心的模式五种模式。

美国纽约SOHO区:“艺术联姻商业”的模式

作为全球最大的文化创意产品生产国,美国文化创意产业是对经济增长拉动最大的产业门类,也是全美出口份额最大的产业,其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版权制度的保护。

纽约SOHO(苏荷)区是美国最知名的创意园区之一,它曾是一个被废弃的地下工厂,因有大量闲置房屋且租金极其低廉,被一些从欧洲移居纽约的艺术家看中,发展成一个艺术家聚集区。20世纪50年代,为促进园区发展,纽约市政府出台法规,规定非艺术家不得进驻。全盛时期,面积不足纽约市区1%的SOHO区内,居住全纽约30%以上的艺术家。如今,SOHO区成为一个集商业与艺术于一体的完善社区。由于商业化的侵蚀,苏荷区的房价飞涨,生活成本飞涨。苏荷区画廊林立而豪华,艺术市场多被画廊老板所垄断。自由的前卫艺术家已成为一代元老,新一代的艺术家认为苏荷“堕落”了,商业气氛已从根本上取代了艺术气氛。

纽约依靠自身的国内外地位和综合实力,很自然地成为人才高地,各类人才的大量汇聚又激发城市建构创意资本的能力,进而为其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打下基础。

同时,纽约开放多元的城市文化能够创造大量机会释放不同群体的创意,因而可以引致文化创意人才的聚集,并为其提供激发创意的永久动力,推动创意产业园区不断发展。纽约是著名的移民城市,自由、宽容、生活方式多元化,对艺术家产生了致命的吸引力。艺术家在苏荷区集聚之后,这种开放多元的城市文化又进一步促进园区的创造活力,造就了如今时尚、个性、前卫,集艺术、时尚、购物、休闲于一体的都市休闲创意产业园区苏荷。

苏荷区所在的曼哈顿岛是世界金融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雄厚的经济实力促进了创意园区的发育,园区的欣欣向荣又反过来推动城市经济增长,城市与园区的循环互动成为此类园区的重要生命体征。

英国伦敦西区:政府引导为核心的模式 英国伦敦西区是世界两大戏剧中心之一,聚集了49家剧院,平均每晚约3万人前来观演,经济连锁效益显著。英国政府鼓励创新剧作向商业化发展,很多剧目往往在国家资助剧院首演,成功后再转入商业剧院续演。有些经典剧目在一些固定剧院连演几十年,成为西区的经典和象征。

据伦敦剧院协会统计,仅2007年,伦敦西区就上演了268部来自世界各地的新作,共演出1.7万场次。中国舞台剧《功夫传奇》就曾在伦敦大剧院连演28场。开放创新的艺术思维使西区舞台上充满了话剧、歌剧、喜剧、悬念剧、音乐剧、舞台剧、芭蕾舞、现代舞等来自不同国家与地区、各种形式与风格的表演。正是这种不断创新的艺术活力,才使得西区魅力经久不衰。

伦敦西区在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和社会的热情支持。据伦敦剧院协会统计,2007年西区演出各类剧目331部,吸引观众约1363万人次,创20多年来新高,比2006年增加10%约125万人次,全年票房收入高达约4.7亿英镑。在收益的背后,英格兰艺术委员会(Arts Council England)、伦敦发展机构(the London Development Agency)、英国文化媒体体育部(DCMS)、剧院托拉斯(The Theatres Trust)等一批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对西区的发展提供了很多政策、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伦敦剧院协会也将募集资金作为其重要任务之一。

直接或通过半官方机构与民间机构,以项目的形式资助园区内的文化艺术创作,是欧美政府对此类园区最常见的支持方式。英国和加拿大的“一臂之距”(Arms’Length Principle)文化管理模式在这方面已经非常成熟。所谓“一臂之距”模式,是指政府不直接干预文化产业各公司和组织的运行,而是通过建立不属于官方的中间组织,由一些中立的艺术或文化事业方面的专家为政府提供指导意见并负责文化经费的具体划拨,其监管主要依靠各种行业委员会和完善的法律体系。这种文化管理模式有助于保证创意产业园区的自主性,保持文化的延续性。

法国巴黎左岸艺术区:“文化底蕴助推创意区”的模式

“左岸”,最早仅仅是一个地理上的区域而已,它指的是塞纳河左岸圣日耳曼大街、蒙巴纳斯大街和圣米歇尔大街构成的,一个集中了咖啡馆、书店、画廊、美术馆、博物馆的文化圣地。

到过巴黎的人都说巴黎的世俗与文化是隔河相望的。缓缓前进塞纳河的两边,右边是银行家,左边是艺术家。人们诙谐地称“右岸用钱,左岸用脑”。在左岸,一不留神你就会坐在海明威坐过的椅子上、萨特写作的灯下,或靠在毕加索发过呆的窗口旁。塞纳河左岸可以说是一处强力体现巴黎艺术生命,使巴黎人引以为豪的地方。直至今日,它那辉煌的历史,艺术的声名仍然使它立于众多巴黎艺术之地的重心位置。塞纳左岸还是巴黎建市之初的见证人,它的腹地集中了巴黎城创建初期的历史遗迹。

以文化为核心的创意产业园区文化艺术氛围比较浓厚,其文化底蕴和艺术特色是促使创意工作者入驻的主要原因,也是吸引游客参观、引发交易行为并推动园区发展的重要因素。左岸的出名不仅是因为它的历史悠久,还因为这里的整体文化氛围。这里最特别的地方是遍布着不计其数但各具特色的咖啡馆、酒吧和啤酒馆。如果说塞纳左岸的这片区域在巴黎人眼中是非常值得永远保存着它的原貌的地方,并不只是因为这里有一些历史遗迹,最主要的是左岸保留下来的是它无形的艺术声望。无数的艺术家、作家和诗人,如海明威、毕加索、魏尔伦等都曾经常出入于这里的咖啡馆和啤酒馆中,与朋友相聚或寻找灵感。

美国好莱坞影视制作基地:产业链为核心的模式

好莱坞(Hollywood)位于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郊外,这是依山傍水,景色宜人的地方。最先是有摄影师寻找外景地所发现的,大约在20世纪初,这里便吸引了许多拍摄者,而后一些是为了逃避专利公司控制的小公司和独立制片商们纷纷涌来,逐渐形成了一个电影中心。在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以及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好莱坞电影城迅速兴起,恰恰适应了美国在这一时期的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电影则进一步纳入经济机制,成为谋取利润的一部分。如今好莱坞也无形成了为美国电影的代名词。

随着当地发达的娱乐工业,不过电影制片厂分布的范围早已不局限在好莱坞一隅,好莱坞与其周边的城市共同构成了美国影视工业的中心地区,形成了发达的电影业产业链。随着米高梅、派拉蒙、20世纪福克斯等七大影业公司的相继落户,这些企业相互合作、紧密关联,相互构成利益共同体,形成了今天庞大的好莱坞影视制作基地。

这些核心企业资金雄厚、人才密集、经验丰富,而且品牌价值较高,它们主导着园区的发展方向。各个企业和机构配置合理、相互依赖,充分发挥各自的角色优势,不仅增强企业整合外部资源的动力,也为企业创造和积累了内部资源。

创意产业链条主要包括内容创意、加工生产、市场营销三个环节,每个环节又涉及若干服务商。今天好莱坞呈现出了这样一种局面:以文化创意产品的制造企业为核心,信息咨询机构服务于内容创意,后期制作、设备供应商服务于加工生产,中介机构、经纪公司服务于市场营销,更有政府、行业协会、民间组织提供综合性服务和必要的支持。

加拿大BC省动画产业园区:科技为核心的模式 不列颠哥伦比亚省(British Columbia简称“BC省”)位于加拿大西部,是北美通向亚太地区的重要门户。BC省的温哥华风景优美、气候宜人,一直是北美影视拍摄和制作的重要基地,被列为北美三大影视制作中心之一(另两个中心分别是纽约和洛杉矶)。除传统的影视拍摄及后期制作外,BC省近年来也致力于发展动画及相关产业,目前其动画制作水平、规模及发展速度引人注目,已成为北美动画产业的中心。

2003年,BC省动画产业收入达6.68亿加元,省内共有12所动画电脑学校、60多家动画制作公司。初期,BC省动画产业只为美国提供代加工服务,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原创作品越来越多,也因此分享到更丰厚的市场利润。园区另一种模式为本土制片,投资及制作的所有权均属BC本地动画公司所有,目前这块总收入占BC省游戏动画总收入75%。

文化创意企业看重所在区域重点大学的科研优势,首先在大学附近聚集,或与其合作孵化,依托那里的教授、专家、优秀学生等人才力量开始从事文化创意活动。在这些活动产生效益以后,大批类似或相关企业紧随其后进驻该地区,慢慢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创意产业园区。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正是BC省动画产业园区发展的最初支撑点。

技术的显著特点是具有溢出效应。在科技发达、信息畅通的今天,任何一家企业使用了新技术后,其他企业都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而快速掌握这种技术,并应用于自己的产品中。这种现象在文化创意产业中表现得尤其突出。

文化创意人才培养要与产业相适应 篇6

基于社会需求设置教育结合点

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是以创造能力为核心的,要基于学生兴趣和社会需求设置教育结合点。在教育中,既要让艺术的魅力启迪学生的智慧,又要让多学科的思维在学习中激发出创意的灵感。

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依然和市场需求脱节,教学方式不符合文化创意人才特点。虽然很多学校都设立文化产业的相关专业,招生量也不小,但并没有很好地去研究文化产业的人才市场。在教学环节,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积累轻动手操作的倾向,学生在实践中缺乏应用能力。

学校对于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过程和方式,都与瞬息万变的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存在较大的距离,因此,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是一个非常可行的思路,注重培养方式和手段的革新,注重创意设计与经营管理相结合。

促进学生的知识向能力内化

创新能力不仅表现为一个人对知识的摄取和运用、新思想和新技术的发明,而且也是一种发现问题和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

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长远规划,真正适合市场的人才也不是速成之法能造就的,其中,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核心要义是将人才培养置于社会需求上,而不是仅仅受囿于课程上;要善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向能力内化,而不是仅仅为学分、为学业而学。

文化产品的生产有自身的特殊性,文化创意是将知识转化为创造能力的表现。一定程度上看,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要注重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将知识技术学习过程当作文化创意的体验和实践过程。

文化创意教育要直通文化市场

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目标,一是要使教育效益扩大,二是要使学习功能和作用得到拓展,其核心是创意与创业、文化创意学习与文化创意市场的开辟。

文化创意走向市场,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这是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要素。要鼓励和扶持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优化专业结构,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共建培养基地;要充分依托学校之外的企业和研究机构的教育资源,加快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 篇7

一、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创业人才的素质要求

创业型人才是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的关键人才, 他们通过创业活动, 创造价值, 推动了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国家繁荣。创业型人才和其他人才相比有其显著的特征。

作为一个创业者首先要有创业意识。创业意识是创业的先导, 它构成创业者的创业动力, 是创业思维和创业行动的必要准备。拥有创业意识的他会自觉自发的收集各类信息, 用创业者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寻找创业商机, 随时准备开创新的企业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创业者应具备的第二个素质就是创业精神。创业精神是创业者的与其他人的最大差别, 一个具有创业精神的人是指在工作中具有冒险精神、创新意识、使命感、责任感、敬业、自信、执着等特质, 总是以一种积极的、开放的心态来追求事业的不断增长。创业者应具备的第三个素质就是创业知识与创业技能。创业知识就是了解和掌握与商业有关的诸如市场、消费者、竞争者、企业管理等等方面内容。而创业技能就是灵活运用上述知识, 整合各种资源, 将一个商机转化为一个企业的操作能力。

“陶瓷创意文化产业”是指以陶瓷资源为载体, 通过一系列创意活动, 引起生产和消费环节价值的增值的柔性产业。它具有高附加值、高创意、高流通的特点, 是一类低能耗、高产出的新型绿色产业。要成为一高素质的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创业人才除具备以上素质外, 还应了解或掌握景德镇的陶瓷文化、陶瓷产业的发展历史、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体系及景德镇市关于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只有当具备创业者素质又同时有较高的陶瓷文化素养、熟悉景德镇本地的各种情况的人才才是一名合格的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创业人才。

二、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我们培养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创业人才, 关键在于培养学员的创业能力及陶瓷文化素养, 使其推动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 培养的着力点应放在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知识与技能以及陶瓷文化素养的熏陶上。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创业人才的培养的模块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创业课程体系的建立, 主要解决培养怎样的创业素质的问题;学员创业能力的建立, 主要解决的是如何培养学员的创业素质的问题。

1.创业课程体系的建立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创业培训学员一般来自景德镇三所高校的学生和各大中小陶瓷企业选送的员工。高校的大学生可在所在学校接受创业教育的培养, 各陶瓷企业选送的员工既可以送到高校接受创业教育, 亦可在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的主导下接受创业教育。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立是使得我们的创业教育具有规范性和针对性, 提高教育质量, 增强学员的创业素质。但也应该根据学员的共性和差异进行区别对待。

比如三所高校的陶瓷专业的学生及企业选送的学员对陶瓷知识的认知就远远高于其他专业的学生, 而经济管理类的学生在商业知识方面则强于这些学员。因此培养学员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技能和景德镇对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对创业的优惠政策等方面可作为公共课程, 而将陶瓷文化素养方面的知识主要针对非陶瓷专业的大学生。而对陶瓷相关专业及企业选送学员重点进行商业知识的传授。

基于以上的分析, 借鉴其他成功的创业教育经验,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创业课程体系应包括两个个方面。一是采用国际劳工组织编写的SIYB课程体系, 它主要包括:产生你的企业想法” (Generate Your Business Idea -GYB) 、“创办你的企业” (Start Your Business -SYB) 、“改善你的企业” (Improve Your Business -IYB) 和“扩大你的企业” (Expand Your Business -EYB) 四种培训课程。二是在景德镇三所高校非陶瓷类专业开设景德镇陶瓷方面的公共课程, 再就是开设陶瓷类的各种公选课供感兴趣的学生选修, 提高他们对景德镇陶瓷及陶瓷文化创意的认知。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可采用政府、学校、企业合作模式, 整合优秀资源, 努力提高创业教育质量。

2.创业能力的建立

创业能力的建立是学员在将所学到的创业知识进行灵活运用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 这也是创业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结合景德镇市及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 学员创业能力的建立主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构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引导有志之人走向创业之路。比如经常请一些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创业成功人士来开讲座, 与学员多交流, 介绍其成功之经验, 培养学员创业意识, 激发学员创业激情。在高校和政府部门成立创业指导中心全面指导学生开展创业活动, 引进风险投资或政府基金, 建设陶瓷文化创意创业园, 给学员搭建陶瓷文化创意创业平台, 促进学员创意成果的转化。二是每年开展陶瓷文化创意创业计划大赛和创业大赛。创业计划竞赛是学员创业模拟练习的一项有效方式, 可以涵盖理论知识和实践两部分内容。着重培养学员创业意识、提高创业素质、积累创业知识。而陶瓷文化创意创业大赛则可借鉴《赢在中国》模式, 通过政府主办, 全社会参与。通过引入风险投资和专项基金及创业导师帮助创业者渡过最初的难关。在创业计划竞赛中, 学员通过组队、选项目、市场调查、完成创业计划书以及答辩等阶段获得了宝贵的模拟创业经历, 从而积累了创业知识, 培养了创业能力, 激发了创业精神, 锻炼了学员的沟通交流和组织管理能力, 提高了分析和研究能力。为他们今后真正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创业大赛则是创业者的孵化器, 是对创业者的创业能力的全面检验, 也将极大地推动陶瓷文化创意创业的浪潮及陶瓷文化创意企业的创立与发展。三是开设创业论坛, 建立陶瓷文化创意创业者联盟。通过创业论坛, 延伸学员的眼界, 开阔思路, 比如邀请社会上有经验的创业家、企业家、风险投资家、陶瓷方面的大师及相关领域的政府官员到学校开设讲座, 也可以挑选正在创业路上的青年才俊来交流创业体会。创业联盟是将正在创业和将要创业的人联结起来, 是同类创业者互相交流、互相帮助的一个重要平台, 创业者可在联盟里获得群体效应, 实现更快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钟运动.高校创业型人才及其培养路径[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 2006, (3) .

[2]兰建平, 傅正.创意产业、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J].浙江经济, 2008, (2) .

[3]木志荣.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 2006, (11) .

[4]黄勇, 刘春谨等.景德镇陶瓷创意文化产业体系构建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 2008, (12) .

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 篇8

一、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设计类人才需求现状

艺术设计专业为边缘性学科, 包含范围较为广泛, 近些年来涉及到的热门行业包括视觉传达设计、工业设计、室内外设计、动漫游戏、广告设计、影视等, 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有几类设计人才比较紧缺:

1) 新媒体艺术设计类人才走俏。数字信息传播时代的到来带给人类一场前所未有的突破和变革, 人类正经历从二维到三维、从单一媒体到复合媒体、从静态到动态的跨越式发展, 全球范围内以新媒体、数字影像、C G特效等为代表的数字内容创作行业已经成为当代知识经济的核心产业。[2]有关专家预测, 未来我国将需要20万工业设计师和15万动画设计师, 对新媒体艺术设计人才需求量增大。2) 设计策划类人才被重视。当前各地区积极开拓文化资源, 兴建文化产业园、主题公园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 但亏损倒闭等问题也屡屡出现。有专家指出, 跟风炒作、定位模糊, 空壳化、同质化现象严重, 是当前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最大瓶颈。一个项目的设计过程包括市场调查、前期策划、设计制作、设计实施、效果监测等诸多环节, 其中设计师对项目前期的内容定位非常关键, 要求设计师应具备广博的知识, 超强的分析能力和策划能力, 这往往是现代许多设计师的薄弱之处。3) 具备创新理念的人才最紧缺。创意产业的核心是创新, 人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成为了现代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一件热销的创意产品, 既需要技术将其转化为成品, 也需要好的创意理念让产品与众不同, 焕发生机, 而有时工艺、材料、技术是传统的, 而理念是现代的、创新的、独特的, 这需要设计师具有开放的视野、国际的眼光, 时刻关注流行, 关注热点, 引领时尚的生活。

二、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策略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21世纪最具潜力的朝阳产业已被社会认同, 各地高校纷纷开设相关专业, 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制与文化创意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还不相适应, 制约了高端复合型人才的出现。针对现状, 笔者提出了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1) 以地域与行业需求为依据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文化资源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依托,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经过传承与发展, 各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在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课程体系建设时应该因地制宜、合理规划,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服务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为目标, 可从文化旅游、工艺品加工、土特产开发、影视制作、室内设计、广告设计等方面出发, 深挖和放大本地文化资源, 开拓特色化经营的道路。2) 探索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近年来, 很多高校建立了大量的实训基地, 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重艺轻技”的现状。各高校可与当地的设计公司、文创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 有条件者可通过建立创意产业区的方式, 让学生参与其中, 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现在也有一些高校推出了工作室教学模式, 教师带领学生参与真实企业项目, 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笔者所在的学院中的艺品设计工作室从2007年成立至今, 先后为学院、医院、移动公司等众多企事业单位、社会机构提供品牌策划、创意设计等社会服务。3) 重视科技创新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科技创新密不可分, 在创意提出、设计、实现以及消费的每一个阶段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创新的科技为设计提供新的表现形式和新的传播手段。在政府的支持下, 高校可与当地的科研所、企业合作, 在工业设计、动漫、网络游戏、数字电影、手机等重点发展的领域开展面向基础的、处于产业高端环节的关键技术开发, 造就一批急需的科技研究与应用人才。4) 以设计竞赛活动为载体, 实施项目教学。近年来, 国内外各种级别的创意设计大赛层出不穷, 有相当大一部分都是企业的实际项目, 可操性强。教师应时刻关注最新的设计动态, 组织指导学生参赛, 可通过建立专业课程与设计大赛之间的对接, 把大赛有规划的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 并以此为依托进行教学内容改革, 制定一套相对应的教学评价标准。高校也可为了配合自身教学活动独立开展或与企业合作, 举办小规模设计竞赛。[3]在竞赛的过程中, 让学生接触真实的设计,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增强了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5) 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较国外而言, 中国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开始较晚, 尤其是一些综合性院校开办艺术设计专业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相关教师许多是由原来的中文系、新闻系、哲学系、管理系等转行而来, 很少科班出身, 教育理念守旧, 严重影响了专业人才的培养。高校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可通过到国内外知名高校交流学习、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 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以便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工作。

三、结语

2014年2月, 国务院出台的文件明确提出, 到2020年, 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的先导产业作用更加强化, 为此国家提出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高校拥有大量的教育资源和科研条件, 对文化产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起到重要的推动力。因此积极探索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路径, 使之适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需要, 已经成为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者面临的迫切课题。

参考文献

[1]洪娟.北京与伦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比较研究[J].城市建设与发展, 2013.

[2]任斌.艺术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新媒体艺术设计[J].西北大学学报, 2008.

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 篇9

文化创意人才的知识性、独创性特点适合了当今追求多变、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 在创意经济产业下, 文化创意人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灵魂力量。然而, 目前我国创意经济市场上文化创意人才的现状却并不乐观, 主要表现为策划创意水平不优秀。高校培养出的学生步入社会工作岗位后表现出的创意能力不强, 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提供的就业空间不成正比, 也就是说, 目前的文化创意人才严重缺乏, 人才的匮乏制约了文化产业的经济增长。

文化创意人才表现出的种种缺失状态, 其中一个关键原因是他们在高校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时, 由于教学模式缺乏创意、新意, 缺少实践教学, 给予学生动手的机会少, 导致学生不具备丰富的文化素养, 进而制约了他们的创意思维, 使学生毕业后无法将其所学的文化知识转化为高附加值的产品。

一.优化中国传统文化教学, 培养文化创意人才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在高校教学计划中一直占据着很重的地位, 但教学效果却不佳。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乃至于教学模式还是比较保守, 多表现为老师从头至尾讲述理论知识, 学生则平时抄抄笔记, 考前临时抱佛脚, 尤其在目前就业压力大的形式下, 学生认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无用, 从而没有兴趣学习此课程, 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边缘化。就学生而言, 尤其是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 不重视学习积累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后果就是学生的人文知识匮乏, 进而影响到创意能力。所以, 高校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应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在校学习时, 既掌握了应用技能, 又储备了丰富的人文知识, 并在学校教学实践中能有效灵活地将文化知识进行创意提升, 具备初步的创意思维和动手能力。

首先, 以中国文化为本, 培养创意思维。

中国文化的传统教学模式是老师向学生讲授博大精深的文史知识, 在授课的过程中, 学生的角色只是被动地听, 他们不知如何将听来的知识运用、创作, 所以高校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使学生认识、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 也应在授课时适当援引传统文化与当代产业经济结合的案例, 这样学生才能认识到文化知识不仅仅是用于考试, 而是能通过创意发挥, 产生经济效益的。

其次, 革新传统教学手段, 强调创意运用。

改革传统的教师主讲的模式, 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组织形式, 在教学中营造积极创造的思维氛围, 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自主发现, 鼓励原创。其形式可多样化, 如小组讨论式、运用所学文化知识自主设计传媒案例等。此外, 充分利用网络技术, 与精品课程建设结合, 建立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 师生在精品课程网上交流, 并提供课程教学、相关知识讲座的视频资料, 激发并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第三, 积极探索, 多渠道搭建学生自主创意平台

高校中国传统文化教学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创意思维培养外, 还需多途径地开辟实践、实训项目, 为学生建立自主创新平台, 这也是提升高校毕业生文化创意能力, 丰富其经验的有效办法。如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广告大赛类的设计竞赛, 通过多形式的设计比赛, 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及运用文化知识的平台, 同时调动学生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活跃校园文化氛围。

第四, 加强实践课程的教学比例。

改变过去的纯理论讲解方式, 在教学中加强实践、实训比例, 让学生在掌握文化理论知识的同时, 提高设计能力, 甚至能与市场实际需求结合。此外, 积极与校外企业、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建立实习基地, 开展校外合作, 使学生在步出校门前就提前了解企业公司对人才结构和知识提升的需求, 意识到文化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同时, 通过校外实践, 使学生在实际场合掌握设计创意的基本方法, 使学生贴近市场, 增强实战能力。

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学生创意能力培养中发挥的美学品格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文化, 包括思想、文学、建筑、绘画、音乐等各种文化体系、观念形态, 具有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特点。学生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扩展知识面, 而且可以在学习中受到良好地中国传统文化美学教育。

1.文学审美熏陶的功能

孔子云:“诗, 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中国传统文化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 以真情感人, 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使学生受到文化熏陶。如中国洪水神话的人物形象有血有肉, 故事情节性强, 且曲折生动。中国兄妹型洪水遗民神话中, 兄妹二人躲避洪水后并不是立即繁衍人类, 而是经过了绕山逃避、占卜验证、兄妹成婚、诞下皮囊和人类诞生几个曲折过程, 可谓曲尽其妙, 吸引动人。

学生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 可以对历史和现实生活有更深的认识, 增强他们对自然、社会及人生的了解, 丰富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 加深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解, 进而反观自身生活, 提升生活质量。如上古文化中, 学生获得的知识不仅仅停留在表层的情节认识, 还会由浅入深, 进入深层的认识层面, 可以了解到祖先的生活习俗、生活状况, 乃至认识到先人的各种社会心理。

2.审美教育的功能。

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教育作用主要体现为以下方面。

第一, 爱国主义精神教育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积淀、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的一部分。虽然时代在迅速地发展, 中国人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对爱国主义精神的认同, 仍是中国人共同的情感追求。学生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 学习了中华民族优良的爱国传统, 获得了爱国情感的浸染, 将这种情感灌注到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中, 将为自己人生的道路指明正确的方向, 创造出有益于社会进步的高价值产品。

第二, 坚定乐观精神的教导功能。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了丰富、厚重的文化精神内涵。如大禹治水神话故事, 从“鲧禹治水”, “鲧窃息壤”和“被杀羽郊”的零散片断素材中我们可观照鲧禹父子的壮举, 感受其坚忍的意志及救民于水火的悲天悯人情怀, 我们也可以从中国治水英雄的壮举中体会到中华民族恢宏的气魄、博大的胸襟、坚定的信心和乐观的精神。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将其运用到创意经济产业中去, 中国传统文化所张扬的人类与自然斗争的英雄气概、乐观精神就会随着创意设计的运用进一步扩大影响, 发挥其坚定乐观精神的教导功能。也将激发学生思考学业、工作中不断出现的问题, 迎头正视各种难题。

第三, 以诚信为原则的待人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对学生诚信品格的塑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诚信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崇尚诚信, 耻贱伪诈。“诚”即真实无妄, 既是一种“天道”, 又是一种“人道”。南宋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诚”的释意是:“诚者, 真实无妄之谓, 天理之本然也。”孟子也说:“诚者, 天之道也;思诚者, 人之道也。”“信”即相申述使不相违也, 指人们的行为应该是其言语的相应延伸。诚信历来是中国的传统美德, 也是儒家普遍奉行的商业伦理。在我国古代的商业活动中, 诚信经商一直占主导地位, 即所谓“非诚贾不得食于贾”, 可见传统诚信思想在经济活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它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保证和商业道德之灵魂, 有助于规范经济活动, 使其健康有序的运行。

综上, 文化创意人才是发展创意经济不可或缺的因素, 面对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人才表现出的种种不足, 高校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应以革新为理念, 改变以往的纯理论讲解模式, 既提升学生知识含量, 又注重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进行创造与提升的能力, 使他们能较早成为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文化产品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施炎平.从文化资源到文化资本--传统文化的价值重建与再创[J].探索与争鸣, 2007 (6) :50-54.

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 篇10

一、高等院校在培养文化创意人才中的主要问题

(一) 尚未建立其科学的教学机制

培养文化创意人才, 需要使人才能够掌握一定的新技术, 并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素养。但是在一般的高等院校文化创意人才培养过程中, 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技术的培养, 忽略了对其技能的培养。文化创意人才不仅要具备专业的基本知识, 还要能够灵活的将基本技能应用到实践中, 在实践中能够妥善处理遇到的问题[1]。但是在当前的高等院校的创业型学院教学中, 仍旧将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重点, 忽略了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这也往往导致高等院校中培养的人才, 在市场中缺乏核心竞争力。在很多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管理中, 往往是采取开展三年的课堂教学, 剩下一年参与到顶岗实习中的人才培育模式。但是在其实践中不能重视到培养学生技能的重要性, 只是将学生作为廉价的劳动力, 这对培养优质的创意人才是很不利的。

(二) 高等院校创意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脱节

在高等院校中培养文化创意人才, 是为了能够为产业发展提供优质的人才,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与社会需求仍有脱节。在高等院校的创业型学院中, 既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 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教师较少。且由于高等院校在其办学中受到相关条件的制约, 导致其很难培养出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三) 高等院校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建设不够合理

在当前的市场中,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 要求人才是技术与艺术平行的复合型人才, 但是高等院校在其专业设置以及课程体系建设中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很难满足文化创意产业对人才的需求[2]。一些高等院校在对其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设计时, 仍旧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应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学生虽然能够掌握大量的专业技能知识, 但是其创新思维能力被遏制, 不能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培养, 也就难以满足文化创意产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四) 对创意人才的文化素质培养不足

文化创意产业在选择员工与人才时, 尤其重视创意人才是否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但是, 就当前的高等院校的创意人才培养实际情况来看, 还尚未认识到加强人才文化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往往不能对学生的人文修养进行相关的教学。在大多数的高等院校的创业型学院中, 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与教学理念, 在其教育教学中, 重视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训, 忽略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这就很容易导致高等院校培养的创意人才, 出现技能较为单一, 视野较窄, 职业素养偏低等状况, 这是很难满足当前的创意文化产业发展需求的。

二、加强高等院校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可行性策略

(一)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在高等院校的创业型学院教学中, 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较好的理论知识基础, 还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 要求教师在其教学实践中, 能够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因为文化创意产业能引领时代的发展潮流, 是时代发展潮流的指向标, 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培养的文化创意人才, 能够具备持续更新其知识储备、加强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意的能力。这首先就需要教师能够及时的转变教学模式, 并能加强自身建设[3]。学校也要能够根据市场中的经济转型发展实际情况, 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情况, 对学校中专业的设置进行及时的调整。在高等院校的创业型学院教育教学管理中, 就要通过各种机制,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因为高等院校的创业型学院同普通学院不同, 在其教学中强调教师要同时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具体来说, 就是要求教师在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外, 还要具备与其教学专业相关的时间经验。且当前的高等院校中教师, 大多是直接从高校毕业生中招聘的, 虽然其理论知识比较扎实, 但是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

(二) 根据市场实际情况, 及时调整高等院校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

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中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求, 在高等院校的创业型学院中就要针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的需求, 在学校中开设与文化创意相关的专业, 并能设计合理的教学课程。就我国目前的高校实际情况来看, 已经在上海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 开设了创意学院与文化发展研究院等。高等院校在其建设中, 也要结合市场中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等多种信息, 在学校中开设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综合性专业, 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创意人才的培养, 从而满足市场的需求[4]。同时, 还要根据文化创意产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来对高等院校课程体系进行适当的调整。另外, 还可以根据课程的需求, 专门开设创新课程, 并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 增加更多的实践环节与实践项目, 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三) 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与教育手段

创新能力是文化创意人才最重要的能力, 要想培养其创新创意能力, 首先就需要能够从传统的思维模式与思维习惯中跳出, 通过应用丰富的想象力, 从而能够创造出符合文化创意产业的新事物。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对教师施加了较大的压力。同时, 也要求教师能够及时的转变其教育方法与教育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尽量避免使用传统教学模式, 尽量选用启发式、参与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个体差异, 能够构建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合作关系。从而在启发式的教学环境中, 帮助学生养成发散性、聚合性以及创造性等多种思维方法与思维习惯, 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还要积极的应用当前先进的科学技术。高等院校可以利用其自身的教学资源、企业的资源等, 建设专业实验室, 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通过应用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开展教学活动。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扩展其视野, 另一方面, 也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的提升实践能力。

(四) 加强学做一体人才培养机制建设

高等院校要同企业进行良好的合作, 可以在双方的协商与讨论下, 设置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高等院校的创业型学院培养人才的直接目的, 就是在学生毕业后可以迅速地参与到相关的行业岗位中, 从而促进行业的发展。因此, 高等院校可以同企业联合起来, 结合市场的实际情况以及行业与企业的实际情况, 从而探索出更加合适的人才培养机制, 进而将高等院校的创意文化人才的课程教学、实习实训以及生产实践较好地融合在一起。在教学的过程中, 还要加强创意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因为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工作人员, 要对各种时尚、潮流具有较强的职业敏感度, 所以在学生实习实训教育阶段, 就要及时进行指导与点拨, 也可以借助当地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五) 加强文化创意人才的文化素质教育

个人的文化素质对创意文化产业人才培养, 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培养文化创意人才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 既是文化创意人才的基本素质, 也是不断实现创意创新能力的基础[5]。因此, 在高等院校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中, 要注重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教师要通过采取不同的教学途径, 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 从而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 并可以通过加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之间的联合, 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开设课程的时候, 还要注意对课程的相关性与互补性进行分析。同时, 高等院校应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通过开展各类型的文化活动, 能够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情操得到培养;应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以及社会服务等社会工作, 从而能够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其文化素质, 积累素材,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 市场中还需要大量的文化创意人才, 这就需要高等院校的创业型学院能够根据市场的需求, 培养出符合市场要求的, 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 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创意人才, 从而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不断发展。

摘要:近年来, 在很多地区文化创意产业都成为其发展的支柱产业。这就需要高等院校能够培养出一大批适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优质人才。因此, 高等院校在其教学管理中, 需要不断加强其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根据市场中产业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课程体系, 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建立起“学做一体”的人才培养机制, 并能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 从而培养出可以积极促进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创新思考

参考文献

[1]邵文红, 于娜, 卢军.阜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创新型人才培养调研报告——以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为对象[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 (7) .

[2]蒋丽华.我国创意产业发展与高职人才培养对策研究——基于文化软实力的视角[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1) .

[3]曲殿彬, 张波, 李海红, 于光, 邱月明.关于吉林省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若干问题的思考[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2, (5) .

[4]邵文红.适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以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为例[J].韶关学院学报, 2013, (11) .

开创茶产业的文化创意模式 篇11

茶在中国诞生了千年、传承了千年,我们在品味着中国茶传统滋味的同时,也期待着在新时代、新科技的背景下,中国茶会有怎样全新的演绎。初次走进时代华奥,便会被公司浓厚的茶文化氛围所吸引,《鸟龙小子》的元素很精巧地融入办公室的每个角落,员工桌面上茶具、文具等均是“乌龙小子”动漫的衍生品。时代华奥的董事长严敏,一位优雅、温婉的女士,和她聊茶、聊《乌龙小子》、聊文化创意产业,体味这位如茶般馨香的女子如何用全新的眼光和视角,以文化创意的模式为中国茶产业开创了另一种可能。茶文化教育从娃娃抓起

海峡茶道:作为全球首部茶文化动漫片的制作方,时代华奥创作《乌龙小子》,规划了一个乌龙小子职业体验乐园,能谈谈您对这部电影和体验乐园的创作初衷吗?

严敏:时代华奥从事动漫行业已经十多年,当时计划在福建做一个文化主题项目,提上议程的有妈祖、寿山石、茶等文化主题。经过大量的市场调研,我们发现多数人对茶文化认可度和喜爱程度都最高,于是茶文化便成为我们的第一系列的动画主题开发。而文化创意园是我们公司开发的一个多元的文化创意基地,这里面规划了名人堂、茶博物馆、儿童职业体验馆等项目。儿童职业体验馆是以动画片《乌龙小子》的片景作为乐园的主题场景设计,以目前风靡国内外的儿童职业体验为核心运营模式,在这个乐园中打造了一个儿童版的迷你城市,孩子们可以在这个迷你城市里体验成人的职业角色,在里面应聘工作、获得职业收入、学习和消费。这个体验乐园里综合了教育、社会实践、娱乐,乃至传统文化的传承等多方面的内容和功能,是学校素质教育和课外实训的最佳补充和提升。

海峡茶道:动画片作为一种儿童影像,内容对孩子的影响力不言而喻。《乌龙小子》剧情不仅覆盖了六大茶类的信息,还包含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讯息。您是如何看待片子可能产生的影响?

严敏:其实所有的事情特别是教育文化,一定要从娃娃抓起。现在为孩子输送文化讯息的途径很多,有图书、音乐、音像等。而国内许多深受孩子喜爱的动画片都来自美国、日本等国家,共同点便是均带有很重的本土文化气息,而孩子看完往往深受影响,这是一种文化侵略。所以如今央视提出了不许在黄金时段播放国外动画片的禁令,必须播放中国动画片,这便是一种保护。文化的渗透、传播和传承一定要从娃娃开始重视起。

海峡茶道:与这部动画片相呼应的乌龙小子职业体验馆,是否融入了很多中国传统元素?这些元素在园区中如何展现?

严敏:乌龙小子动漫乐园里面所有的背景布置、文化宣传均与乌龙小子相关,并且我们开发了许多乌龙小子的儿童文具、玩具、生活用具等衍生产品,我们会与很多厂家合作,在茶文化的继承上,对产

业进行开发、整合。另外,我们也将开办儿童国学班,开设传统文化课程,专门教授孩子传统文化。在台湾,像这种以国学教授为主的私塾非常多,发展也非常成熟,但大陆目前还不太重视,所以我们企业也将国学班作为一个项目开发,其他类似的儿童主题方案也将逐步成型。这些项目虽是我们的商业项目,但也是希望通过这些努力,为国学的传承尽我们的绵薄之力。

文化产业化 产业文化化

海峡茶道:创意园内还特设了一个国际茶文化博览园,这个博览园在运营方面是如何规划的?

严敏:这是我们搭建的一个茶业示范点,这里以后将是各大茶类的展示与体验区。我们在博览园内设计各大茶类中的各种茶叶展示,并且每天都有各大茶类的制作展示,让到场参观的游客能够非常立体地了解六大茶类的各方面知识。另外,在园区的后山上,我们还将种植各大茶类的茶树。如果游客在参观完整个制作流程后对采摘还有兴趣的话,工作人员还可以带领他们到茶山进行体验学习。当然,博物馆的体验区也是我们打造的重点,这里有专门的品茶中心,不仅可以品茶并且有各大茶类的电脑浏览链接,比如你想要什么样的茶、什么价位、什么口感,均能实时提供线上的体验,而这些提供商均是我们在名人堂规划区二期引入的知名茶企,形成一条完整的一站式体验流程链。

海峡茶道:文化创意园是一个汇集茶文化、艺术创作、商业等多元一体的主题创意园,您是如何研究总结创意园这种经营模式的?

严敏:这种多元的经营模式我们将它总结为: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未来中国的发展模式,当很多领域产业出现瓶颈时,一定是需要通过文化的渗透进行转型的。另外,艺术的价值也将越来越被重视,像名人堂艺术家部落就是我们一个专门的艺术领域,这个艺术领域将为艺术家提供不受干扰、纯粹的艺术环境,而我们也将帮艺术家们进行宣传、包装,为他们的艺术品定期举办拍卖会等各种运作。在我们的这个文化综合体项目中,还整合了儿童动漫产业、创意企业办公、会展、文化旅游休闲、酒店商业等,每个板块都有自身独特的运营模式,同时在各个板块之间,通过各种先进的网络智能化和金融的技术手段,又有着有机的互通和连接,最终形成一个综合体的整合运营模式。总之,我们的模式是一个大平台的模式,所有的价值最终是通过这个平台的打造和运营被挖掘和呈现出来的。

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 篇12

英国最早提出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需要充分发挥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充分开发知识产权, 创造财富和价值。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集合文化和创意的新文化产业的一种形态。近几年, 文化创意产业在中国发展十分迅速, 它们不仅在带动我国新兴产业发展发面成效显著, 而且推动和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体制建设, 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梦的实现。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灵魂,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国家新兴经济是否崛起的重要凭证。

21世纪初我国政府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为建立文化强国奠定基础。并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等, 积极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吉林省委省政府更是密切关注党的动向, 积极出台了《吉林省支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吉林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实施意见》、《中共吉林省委、省政府关于重点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等相关文件, 推动文化产业的大发展。这些都可以看出, 政府越来越重视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文化经济活动。它以自主创新为基础, 以创意人才为核心。高质量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多少是决定文化创意企业发展能否达到制高点的关键因素。因此, 创意产业中的人才问题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文化创意人才的基本内涵

目前研究中很少有学者对创意人才的概念作出明确界定,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学者理查德—弗罗里达和我国学者厉无畏。理查德首先提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概念, 他认为创意人才是在创意经济时代的创意阶层中形成和发展的, 并把创意阶层分为“具有创造力的核心”和“创造性的专门职业人员”。我国学者厉无畏则认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是指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 较高的将思想转化到创意产品中的应用能力和较高的推动该产品生产和流通的销售能力的“四高能力”的优秀复合人才。厉无畏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定义是对理查德的完善和发展。而且我们不难看出, 他们全都突出强调了文化创意人才创新能力强的特点。

文化创意人才的分类标准特别多。按行业分, 主要包括文化艺术人才、新闻出版人才、广播电影人才、计算机服务人才、广告会展人才等。从类型上看, 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分为创意人才、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这三类。创意人才以用脑为主, 注重自主产权开发。他们能把实际和想法相融合, 创造出具有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技术人才指的具有系统化技能的专业人才, 如程序设计, 影视摄像和工程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一般是指文化创意企业的经管人员。他们需要预测市场对产品的需求, 对投入生产的资源进行调配, 主管企业发展大局。按层次分, 可以分为高端、中端和低端人才。高端人才是指具有超强创新能力, 掌握尖端技术, 精通管理和市场运作规律的经营者。中端人才是指熟练掌握相关技术, 具有一定研发能力, 进行一般经营的常规人才。低端人才是指熟练掌握专业技术, 不涉及经营管理的基层人员。

为了适应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 创意人才的特征也更加复杂化。首先, 他们要富有自主的创新精神, 高超的洞察力和悟性。因为他们的成果具有非测量性, 现实要求他们必须具有创造性和前瞻性。其次, 他们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职业素养。这是他们进行文化创造的理论前提。第三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因为创意活动进行过程中较随性, 队员们合作较多变, 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帮助他们提高效率和化解冲突。此外, 较强的责任心, 灵活的协调力和准确的分析判断力也是创意人才应有的特质。

三、吉林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发展中的问题

(一) 从业人才数量严重匮乏

吉林省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数量明显低于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统计表明, 东北地区创意设计人群占全国的8%, 位于华北、华东、华南、华中之后, 与西南并列第5位, 而且省级艺术表演团体从业人员数有逐渐减少的趋势。东北区域内, 吉林省的文化创意人才又远逊于辽宁省。从各省市公布的相关数据来看, 2010年上海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到108.94万, 江苏省为111.9万, 北京市82.9万, 浙江省75万, 而同期吉林省不足50万人。吉林省人口总量不到2800万, 文化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 吸纳人才的能力弱。

(二) 复合型高端人才匮乏

一方面, 文化创意产业在吉林省兴起的时间比较晚, 产业相对来说不成熟, 省内现有的人才培养系统和基础设施都不够完善, 所以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强。另一方面, 省内大部分刚毕业的人综合素质不强, 缺少做大型项目的经验, 沟通交流能力一般。虽然基础知识扎实, 却也达不到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总之, 吉林省不仅缺乏有创意, 精通策划经营和管理, 熟知东北亚各国语言和文化的复合型高端人才, 而且缺乏享誉国内外声望的高层次、高素质、能实现头脑风暴的个性化高端人才。

(三) 结构层次不合理, 高校培养的实用人才匮乏

据统计, 吉林省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大部分来自周边高校和科研机构。高校的培养机制有着诸多缺陷。第一, 培养模式落后。高校教育以学历教育为主, 教科书多年不变, 导致培养的人才往往脱离实际。第二, 高校的人才开发目标太过宽泛, 一般都主要强调扎实的基础知识, 国际化, 创新精神等, 这样的目标是不够具体。第三, 高校与企业结合不够紧密。高校与企业的结合一般是企业为高校提供捐赠和实习机会。但是高校与企业技术相关的实用课程几乎没有。这表明二者的结合几乎停留在表面。第四,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联系不紧密。学历教育是指高校学生通过国考来获得入学资格的教育, 非学历教育指以职业为导向的大众化教育模式, 包括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等, 它突出实践, 注重与企业的合作。我国的学历教育已经比较成熟, 而非学历教育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第五, 许多高校教育经费不足且严重依赖财政投入。一方面, 高校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另一方面, 随着中国通货膨胀愈益严重, 高校教育的平均相对成本一直在上升。

(四) 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财政投入不够, 人才发展的大环境受限

据统计, 2011年, 全国公共财政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预算执行数为1890亿元, 完成预算的110%, 比上年增长23%。中央财政支出预算执行数达到416亿元, 比上年增长32%。2012年预算达到2179亿元, 比2011年增加15%, 其中, 中央对财政预算494亿元, 比2011年增长19%, 文化事业费支出增长已经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吉林省文化事业费支出约为财政预算支出的0.5%, 远没有达到中央要求的增长幅度。虽然吉林省每年设立的财政扶持资金和投资引导资金总额达到5000万元, 但是省财政投入还远远低于北京, 上海, 等文化产业发达省市。

(五) 文化创意企业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人才流动性不足

即使再优秀的高校毕业生, 刚出校门也不能达到企业高端人才的要求, 所以学生是否成才更关键的在于企业的培训管理制度。目前吉林省的多数企业没有一套成熟完善的人才培训制度。首先, 在培训方面, 很多中小企业并没有健全的职场新人培训制度。其次, 在管理中, 一方面传统的奖惩制度对创意活动的奖励效果不佳, 另一方面企业管理的太过严格规范会扼杀人才的积极性。再次, 文化创意企业中单纯以盈利为衡量标准的绩效考核制度也会与人才的创作积极性相冲突, 单纯为了迎合市场而不考虑人才本身的想法往往不够人性化。

四、针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 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投入-产出比

政府应颁布有效的吸引人才的政策, 发挥政策优势。第一, 注重政策与产业发展的良好匹配, 强调政策的实用性和落实度。第二, 重视人才的开发。一方面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吸纳-和使用机制, 推行创新教育, 个性教育和复合式人才教育等一些实务性的教育, 注重学以致用, 学有所用。另一方面制定合适的人才政策, 优化人才资源的地区配置。比如, 政府可以采取设立文化创意奖, 适当放宽本省的户籍限制, 加强对优秀人才的培训, 奖励落户本省的优秀的高校毕业生, 引进国外专家等措施使人才资源得到优化合理的配置。第三, 加大财政投入, 完善本省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教育的投资, 为高校培养人才奠定物质基础。同时督促高校建立成熟完善的高端人才培养体系。第四, 根据创意人才市场的需求严格把控相关专业的开设, 避免出现人才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第五, 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分配、转移和保护制度。对以创意为核心的高知识产权原创性的保护是对创意人才价值的认可。这种认可又会吸引更多创意人才的汇聚和创意思路的交流融合, 达到良性互动的合理效果。

(二) 改进和完善高校的培训机制, 突出实用性

高校作为为企业输送人才的主力军, 其培训机制的改进对优秀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第一, 高校应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开发体系。一方面建立本-硕—博的立体化人才培养机制, 另一方面, 实施产学研一体化, 加强企业、学校和研究所三者之间的合作力度。同时, 加强国际交流办学的理念。第二, 设置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学科, 比如广告, 影视, 网游业, 动漫业等。同时深化某一子行业的技能教育, 融专业性和综合性为一体。第三, 制定合理教学计划。比如创新学分制和模块教学, 以学分制的形式肯定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多模块的教学也可以满足多层次人才的不同需求。第四, 加强和完善师资配置。在整合学校师资力量的同时, 聘请创意企业的优秀人才到学校去客座教授, 完善学校的师资配备。另一方面, 高校教师本身也要注重与企业交流合作, 培养自身的实践能力。第五, 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大力开发第二课堂, 建立社会实践基地班, 实行专业资格培训认证机制, 都是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 探索新型经营管理模式, 体现人文性

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文化创意企业应该努力探索新的经管模式。第一, 企业应该建立成熟完善的新人培训制度, 提高培训的系统性和灵活性, 满足毕业生刚进入社会的学习需求, 帮助他们快速成长。第二, 拓展人才开发途径。企业选拨人才应该打破学历和身份的限制, 通过举办人才招聘会, 专业竞赛, 行业评比, 资格认证等多重途径来发掘人才。第三, 优化企业的人才激励机制, 建立全方位的绩效考核制度。在绩效考核时, 要注重创意过程, 不要单独将文化创意产品作为考核的唯一指标, 应该结合行为, 能力和业绩综合考核人才。创意企业的发展要从提升薪酬的整体竞争力和吸引产业中的相关优秀人才两方面来考虑。企业应该根据文化创意人才所在的职位以及行业的阶段设定薪酬的标准。但是当优秀人才吸引过来以后, 能否为他们提供参与组织决策的机会, 赋予他们更大的自主工作的权限, 是否有改善自我学习的条件就会显得更加重要。第四, 构建以人文本的创意产业资源管理模式。即要求企业充分尊重人才, 尊重创造, 宽容失败, 鼓励冒险, 给文化创意人才充分自由的空间, 让文化创意的源泉充分涌流。第五, 构建自己的企业文化, 用自身独特的人文精神吸引优秀人才。企业可以过完善培训体系、发掘企业文化价值观、改革教育体制、增加文化设施等措施, 为创意人才提供更舒适的环境。第六, 为人才提供优越的办公环境, 为他们提供创意工作所需的物力和人力资源, 保证他们创新工作的顺利进行。

摘要:近几年,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 其中文化创意产业中人才问题越来越引起政府和企业的重视。本文以吉林省为例, 对文化创意人才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1]刘天睿《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高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2012.5 12--13

[2]杨琛<十二五期间黑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需求预测研究》M 2011.3 16-19

[3]梁强李津王欣《创意人才短缺及其激励机制设计》J百家论苑 (2009) 06-0025-04

[4]王飞鹏《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开发与培育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9 (5)

[5]《支持文化产业政策逐渐完善文化建设步入良性循环》深圳新闻网http://www.sznews.com

上一篇:同情有时也是一种伤害下一篇:新式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