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合作

2024-10-28

资源合作(通用12篇)

资源合作 篇1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八年来各成员国在安全和经济领域展开了卓有成效的合作, 但任何一个健全的国际组织要想取得长久和深入的发展他们的合作必定也是全面的。这一地区的国家, 在能源领域呈现出很强的互补性。如果能在组织的框架下, 顺利实施大规模的能源合作, 无论是对组织本身还是对组织内的各国都将是大有裨益。

1 各国的油气概况

1.1 俄罗斯油气储量

俄罗斯探明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为822亿吨, 占世界探明石油剩余可采储量的4.6%;天然气探明剩余可采储量为47.6万亿立方米, 占世界的27.2%。俄罗斯拥有十几个大型含油气沉积盆地, 含油气远景面积达1300万平方公里。其中海洋和内海大陆架达600万平方公里, 已发现油气田3600个, 目前已经形成六大主要油气生产区。

1.2 中国油气资源

我国石油远景资源量1086亿吨, 地质资源量765亿吨, 可采资源量212亿吨, 勘探进入中期;天然气远景资源量56万亿立方米, 地质资源量35万亿立方米, 可采资源量22万亿立方米, 勘探处于早期;煤层气地质资源量37万亿立方米, 可采资源量11万亿立方米;油页岩折合成页岩油地质资源量476亿吨, 可回收页岩油120亿吨;油砂油地质资源量60亿吨, 可采资源量23亿吨。尽管未来的中国油气资源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但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需求相比, 未来的缺口会越来越大。

1.3 其他成员国的油气资源

哈萨克斯坦的石油资源最为丰富, 石油资源总量达138亿-181亿吨, 其中探明石油储量为12亿-55亿吨, 未探明石油资源量为126亿吨。其次为土库曼斯坦, 石油资源总量为53亿-54亿吨, 占全地区石油资源总量的16.5%-19%。其中探明石油储量为1亿-2亿吨, 未探明石油资源量为52亿吨。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天然气资源丰富, 分别为2.8万亿、2.8万亿和1.8万亿立方米, 具有十分强大的出口潜力。

2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在能源合作方面的历史机遇

2.1 区位优势, 降低交易成本

地域优势得天独厚。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之间在地域上山水相连, 历史相近, 文化相通, 各国人民之间有着长期友好交往的传统, 且各国间不存在领土争议, 具备长期和睦相处的客观基础。上海合作组织在地理上几乎横跨整个欧亚大陆, 从东边的太平洋一直到西边的波罗的海, 覆盖了欧亚大陆的3/5, 多种便捷的交通方式, 为彼此间开展合作, 为各方贸易和交流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

2.2 资源互补, 市场供求充分

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均是能源生产大国, 需要寻求稳定和较大的消费市场, 需要与各国建立长期稳定的贸易关系, 并通过出口多元化分解贸易风险。中国目前是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 原油进口对外依存度超过了40%, 且对外依存度呈逐年加大趋势。中国迫于单纯的海域进口渠道压力, 迫切需要通过陆路等方式实现油气进口多元化。

2.3 联合反恐, 地区安全的共识

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 中亚地区恐怖主义活动猖撅, 对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制造了许多麻烦。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以来, 各成员国之间建立了有序的反恐机制和措施, 为政治社会稳定创造了条件, 也为成员国之间油气资源合作创造了前提和机会。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为俄罗斯和中亚国家抵御“颜色革命”构建了坚实的平台, 中亚国家政局的稳定则为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油气资源合作营造了稳定的政治空间。

3 面临的阻力与挑战

3.1 上海合作组织能源合作中的美国因素

美国在中亚地区的主要目标是支持中亚国家对俄罗斯的独立倾向, 把这些国家纳入西方体系, 解决该地区冲突与开发该地区的石油资源同时进行, 使之成为美国世纪的战略能源基地, 遏制并削弱俄罗斯伊朗在该地区的影响, 并将其逐步变为美国的势力范围。通过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活动等, 美国正加强对该地区的主导控制, 从而达到争夺该地区油气资源、挤压俄罗斯战略空间、抑制中国崛起、防范伊朗的战略目标。

3.2 基础设施及法制环境

基础设施陈旧, 经济落后, 苏联解体之后, 整个经济体系瓦解, 有的独联体国家经济至今还没有恢复到1990年的水平。面对油气资源合作, 一些中亚国家的投资、资源和税费管理的法律法规缺乏或不完善, 有些国内政策不利于外来投资和吸引资金, 合作方式单一, 由此影响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合作进程, 延缓合作速度, 延缓资源区的经济发展。

3.3 新观察员带来变化

目前除六个正式成员外, 还有印度、巴基斯坦、伊朗、蒙古和阿富汗四个观察员国, 观察员的加入使组织内成员国的利益平衡变得更加困难。另外, 组织的扩张也会引起区域外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的担忧, 在成员国内没有实质经济活动作为支撑的情况下, 观察员的吸纳应该采取审慎的态度。

3.4 内部利益协调

首先, 成员国在能源战略上存在分歧。在俄先后出台的3部能源战略中, 俄都将稳定独联体国家放在了第一位, 把扩大对欧出口放在第二位, 开拓美国市场是第三位, 远东方向被放在了第四位。而在中国的海外能源战略中, 俄罗斯是中国迫切需要发展的合作伙伴。其次, 各个成员国间的治国理念存在差别。俄罗斯及中亚国家的市场经济观念较淡, 对国家主权及主权利益问题敏感。而中方则认为, 互利双赢是国际间开展合作的基础, 能源领域的合作应强调的是国家间的比较优势, 而不是零和竞争。

4 构想及前景展望

4.1 构建俄罗斯-中亚-中国-东亚能源大动脉, 形成全球市场能源平衡机制

从能源需求国看, 建立能源合作长效机制, 寻求与本国地缘上更为接近的能源供应来源, 不仅可以节约储运费用, 而且可以提升能源供应、运输的安全系数。对能源输出国而言, 为了巩固自己的出口市场, 也会把合作重点放在处于同一地域范围内的能源进口国。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之间具有天然的地缘优势, 构建能源共同体对降低能源市场风险和运输风险、避免恶性竞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加强区域战略协调, 利用俄罗斯、中亚地区丰富的油气资源, 结合中、印、日、韩等油气消费市场, 促进建设稳定的俄罗斯-中亚-中国-东亚能源大动脉建立“亚洲能源联盟”, 确立统一的能源供应、消费、运输体系, 逐步构建亚洲石油战略储备体系, 使亚洲能源安全逐步摆脱政局动荡的影响和西方大国的控制。

4.2 继续以政治合作促进经济及能源合作

上合组织能源合作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 离不开国际地缘政治、地缘经济的大背景以及大国关系的互动, 其复杂性主要表现为合作环境的不确定性。上海合作组织的经济合作在能源领域的工作面广, 项目大, 多属于国家层面上的经济合作, 有着长远的合作前途, 上海合作组织如果成为这样一个能源合作的平台, 则可以顺利地实施国家间的能源合作。

4.3 促进欧亚结合部经济一体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区域经济一体化也在不断加强, 这为上海合作组织经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目前, 在欧亚结合部的西边, 欧盟已经实现经济一体化;东边, 东盟的经济一体化也在迅速形成。在这种形势下, 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主的欧亚结合部如何实现经济一体化已经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建议以经济为纽带, 促进商品、资本、技术和服务的自由流动, 大力推进能源、电力、交通等领域的合作, 放宽市场准人, 在油气区块的招投标上赋予优先权等, 逐步形成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主的欧亚结合部的经济一体化。

责任编辑:胡明月

摘要:上海合作组织是地区安全与合作的新型机制, 加强在经济领域的合作将会为该组织的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 油气资源合作成为现实的突破口。成员国内部供求充分, 交易成本低, 如能克服经济发展不平衡及区域外国家的影响, 协调内部各国利益, 那么就会形成一个全新的全球能源市场平衡机制和更加有前景的经济合作组织。

关键词:上海合作组织,油气资源,资源合作

资源合作 篇2

甲方:

乙方:

为了加强双方的合作,积极,有效地做好双方合作。经充分协商,特订立本协议。

一、合作宗旨:

1、双方在合作中建立的互信、惯例与默契是商业合作战略

伙伴关系的基础,提高效率与共同发展是双方合作的目标和根本利益。

2、本协议的基本原则是自愿、双赢、互惠互利、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保守秘密、保护协作市场。

3、充分发挥双方优势,优势互补,提高竞争力,共同进行

市场开拓。

4、本协议为框架协议,应是双方今后长期合作的指导性文

件,也是双方签订相关合同的基础。

二、合作方式:

1、甲乙双方共享客户资源信息。

2、甲方双方在客户洽谈与协商事宜中提供相互的便利。

三、双方权利与义务:

1、甲乙双方均有权向自己的客户提供有关共享的资源。

2、双方在向对方提供了共享的客户资源后,均有权知道相

关客户的商业洽谈进度或者更进一步的商业信息。

四、利益分配:

1、双方在利用对方的客户资源成功获利后应支付对方相应的客户资源费,具体情况以双方另行签订协议为准。

五、保密:

1、双方对于对方共享的相关资源信息均有保密义务,未经

对方批准,不得擅自复制并传播给任何第三方非客户对象。

六、协议有效期:

1、本协议有效期至月

七、协议生效:

1、本协议经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

2、协议未尽事项经双方友好协商,可另行签订补充协议,与

本协议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3、本协议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

甲方:乙方:

盖章:盖章:

法人或委托人:法人或委托人:

日期:年月日日期:年月日

我国资源安全国际合作初探 篇3

[关键词] 资源安全国际合作初探

一、资源安全国际合作概述

资源安全国际合作是经济全球化的衍生物,是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定意义上说,资源安全国际合作是主权国家及其他国际行为主体为谋求自身生存和发展、增进各自利益的必然产物和必要手段。根据动机的不同我们可以将资源领域的国际合作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从全球可持续发展出发的资源国际合作。如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所倡导的国际合作,其目的首先是全球的共同繁荣和发展,而非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二是从寻求良好的发展环境,更好的投资回报出发的资源国际合作。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合作,就是一种互利的行为。发达国家看重的是发展中国家所具有的禀赋极高的自然资源、宽松的资源环境政策、丰富而廉价的人力资源;而发展中国家则迫切地需要先进的技术及大量的资金以尽快摆脱困境。本文所探讨的资源安全国际合作主要是侧重于后一目的的合作,因此,笔者认为资源安全国际合作,是指基于保障本国或地区物质资源持续、稳定、及时、足量、经济供给的目的,在不破坏本区域,以及全球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开展的经济、政治、法律等多维度的协调与联合。建立资源及资源型产品的国际市场,使得各国、各地区可以在世界资源市场上进行公平交易获得资源开发权,买卖资源型产品,最终通过资源市场调剂余缺、互通有无,利用国际资源流动弥补自身资源缺陷,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保障国内及全球资源安全,是全球资源安全国际合作的目标。

二、我国参与资源安全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1.资源安全关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依靠全世界的共同协作

资源安全既是一国经济发展问题,更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全球资源环境是由各国、各地区资源环境共同构成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正是由于资源环境的全球整体性,任何国家或地区不适当的资源政策都将对世界资源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而且在保护全球资源问题上,局部地区或国家利益和人类整体利益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双边或多边的国际合作协调解决。资源安全目的实现需要全世界的共同努力。进入21世纪后,当人们努力追求更高的生活水準时,将会更深切地认识到,很多过去所谓的“内政问题”必须在全球合作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解决,资源安全问题自然也不例外。

2.资源安全国际合作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资源是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于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的中国来说更是如此。目前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仍是建立在资源高消耗的基础之上的,如万元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是与中国发展状况类似的印度的5~10倍。与此同时,人口持续增长,资源需求量持续增加,而资源过度开采与高消耗造成的资源短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瓶颈。因此,为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发展国际资源市场,持续增加资源供给量,持续提高资源质量。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能力)受到人口、经济活动、资源消耗、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资源消耗和利用效率在生态环境问题中起着极其重要作用。而当前的真实情况是中国技术和管理水平低下,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能源、资源的消耗量大,资源效率低,污染物排放严重,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还远远不尽如人意。要强化中国生态环境能力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就必须真正做到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然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水平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提高我国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率的捷径之一就是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以及管理经验。

3.中国资源劣势及供需矛盾突出,“走出去,引进来”参与国际合作是大势所趋

“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是很多人对于中国的印象。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资源劣势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我国资源禀赋较差,总量虽然较大,但人均占有量少。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天然气、铁矿石、铜和铝土矿等重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1%、4.5%、42%、18%和7.3%。国内资源供给不足,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2003年约50%的铁矿石和氧化铝、60%的铜资源、34%的原油依赖进口。2004年1月~8月,石油净进口量高达7600万吨,对外依存度上升到40%。与此同时,一些主要矿产资源的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开采成本增加,供给形势相当严峻。

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现代经济的发展,对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品种也越来越多,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完全依靠自身的资源来发展经济。因而每个国家都必须面向全球,与世界各国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充分利用全球资源,为满足和加快本国经济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如今,中国正处于加速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阶段,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与资源消耗的关系来看,这一时期资源的需求量最大。从我国目前的资源潜力来看,要保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面向全球解决我国资源供需矛盾。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发展资源国际市场将成为21世纪我国资源战略的立足之本。

利用课本资源,落实合作学习 篇4

一、预习课文的合作

课前预习这个环节中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也是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的前奏, 因此我在“先学后教, 反馈矫正”的教学实践中, 要求学生每学一篇课文前都要根据导学案的常规预习进行学习。预习时, 我要求学习组长先交给组员预习任务, 然后组织交流, 合作学习, 这样可以扫清字词障碍, 分工查阅资料, 解决一些难题, 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好基础。

例如, 在教学《草原》、《白杨》、《七律长征》等课文时, 我要求合作学习小组运用各种方法查找有关“草原”、“白杨树”、“长征”等方面的文字、图片等资料, 让各小组成员各尽所能, 优势互补。结果, 学生们有的从家里的图书资料中查找, 有的从学校图书室中查找, 有的上网查找, 充分体现了课前学生合作学习的效益。又如, 我在教学《梦想的力量》一文之前, 要求学生自己预习课文, 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学生提出的较简单易懂的问题, 就在小组内消化解决。如有的学生提问:“瑞恩的梦想是什么?”我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 最后达成共识:要给非洲的孩子一口井, 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各小组学生还把无法解决的问题写在导学案边上, 以利于上课时有针对性地学习。最后我根据预习情况检查, 再给小组打分, 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就高了。这样, 在课前预习的小组学习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二、研读课文的合作

课堂是学生学习最有效的学习阶段, 小组的合作在此有了最好的体现。特别是在以下几个环节教学中。

1. 利用课文插图合作学习。

课文插图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 教材中有很多插图不仅再现了课文的精彩片断, 而且将观察方法, 思维训练蕴涵其中, 很适合开展合作学习, 进行说话训练。如《将相和》的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的插图, 画面展示的是廉颇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的情景。我让学习小组分工合作观察图画说一说他俩见面时的情况, 这样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由于在每个小组中, 有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 也有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 这时的合作学习是为了以生帮生, 以生促生, 以便更快地帮助理解课文。

2. 生字识记的合作。

例如:生字的识记是学习一篇课文必须所掌握的, 而对于同一个字, 不同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识记方法。“说说看, 你是怎么记住这个生字的?”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 但这么多的学生不可能每人都有发言的机会, 久而久之, 某些学生便会失去积极性。本学期的生字教学我就采用了课前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让小组先组织讨论, 然后再派代表进行全班性的交流, 这样就让每个学生都有了发言的机会。我还发现, 一些不敢发言的学生在小组中说得不亦乐乎, 时间长了, 他们也敢在全班学生的面前发言了, 并取得了令人较为满意的效果。学生的记忆方法多种多样, 有的用加减的方法记忆生字, 有的用换偏旁的方法记忆, 有的用猜谜语的方法记忆, 效果比老师一个人讲要好很多。

3. 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的合作。

既是表演, 那么就应先进行排练, 这时分小组合作学习便是一个排练的过程。有了排练, 表演才会更加成功, 而且, 排练时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例如我在教学《半截蜡烛》时, 让学生采用了学习小组合作表演的方式, 学生通过学习小组讨论、组长分工、小组自荐上台表演的形式将课文中内化的东西再现, 学生更真切地感受了人物形象, 了解了剧本的形式和特点。看着同学们在讲台上互帮互助的身影, 我再次感受到合作学习的美妙。

4. 精选教学内容的合作。

王荣生教授说:“语文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学习入手, 从教学内容入手, 那么开展合作学习, 应结合学生和教学内容的特点, 不能盲目滥用。”因为并不是所有性质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的, 像内容简单一目了然的部分, 可以让学生独立学习, 作一般性了解;像知识密集的内容, 更需要教师的精讲, 所以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是很重要的, 教师应吃透新课程标准的精神, 在新理念的指导下,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应挖掘教材中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合作学习。在教学新知时, 对于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学生学习的疑点, 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共同解决突破, 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如教学《钓鱼的启示》时, 我直接由“我”受到了什么启示入手, 让学生通过深入读文, 讨论詹姆斯在情感上的一系列变化。活动前, 我让学习小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 合理安排组内成员角色, 组内成员进行有序活动。学生在深入读文后, 分别对詹姆斯在钓到大鲈鱼时、把鱼放回湖里时及把鱼放回湖里后的心情进行了讨论, 最后学生把讨论的焦点放在了詹姆斯到底应该怎么做上, 持不同意见的小组成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学习小组活动气氛热烈, 每个组员都有事可做, 而且不是独立的, 是相互依靠的一个整体。在合作交流、实践体验中学生学会了相互配合, 懂得了自觉遵守规则是一个好公民应有的道德修养。体会到要想做好一件事, 需要同学之间的合作才能完成, 集体智慧和力量是无穷尽的。这样, 不仅促使一些不爱动脑的学生也进行思考、讨论, 而且集思广益, 经过合作讨论后, 学生的回答更加精彩。

三、课后延伸的合作

俗话说得好:“熟能生巧。”合作学习仅仅在课堂中培养、训练是不够的, 还应该把它延伸到课外中去, 让学生时时不忘合作的精神, 互相间能长久合作学习, 在合作学习中熟悉合作的方法、技巧。这也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可持续发展合作的氛围, 为今后的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每篇课文学完之后, 都可以利用教材的特点进行课后延伸的训练, 这正是合作学习的好机会, 例如学完《穷人》后, 学生进行小练笔训练:展开想象续写《穷人》。课外我就指导学生根据小练笔的要求开展过“二关”互检互助的合作学习活动。第一关是“同桌关”, 让同桌间根据小练笔基本要求相互合作修改, 通过口头、书面等形式相互检查, 指出不足, 并合作改进、提高。第二关是“组长关”, 要求学生在过第一关的基础上, 做出进一步修改后, 请各组语文组长根据内容进行修改, 指出不足, 再次合作改进、完善小练笔。学生对此活动表现出很浓的兴趣, 久而久之, 学生间互检互助, 互助互学的合作学习就成了一种风气。又如在教学完第九册第二单元后, 评价手册要求学生找几个关于思乡的诗句。通过小组合作, 同学们不仅找到不少关于思乡的诗句, 而且制作了很多漂亮的书签, 有的还很有特色, 大家都过了一把书签瘾。在总复习时, 小组合作学习发挥的作用就更大了。我要求小组长带领组员根据复习内容合作复习, 逐一过关。在这个环节中, 特别强调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和组员的互帮互助, 做到共同学习, 共同提高。组长与学困生结对子, 对于学困生不懂的、还没掌握的知识, 组长必须教到会, 做到人人达标。这样不仅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积累和丰富, 而且合作的效率也得到了提高。学生为尝到合作学习的甜头而努力合作, 提高了基本学习能力。

房产资源共享合作协议 篇5

甲方:

地址:电话:

乙方:上海惊奕建筑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联系人:廖思平电话:*** 或者***

为加强甲乙双方的合作,积极,有效地做好双方合作。维护甲乙双方合法权益,双方遵循平等互利,诚信互守的原则,经充分协商,特订立本协议。

第一条:甲方给予乙方的业主信息和协调装修装饰工程项目。

第二条:甲方在给乙方提供的项目支持时,乙方给予甲方最低单个合同总额的作为甲方的报酬。

第三条:结算方式为;

1)乙方收到业主的第3笔完工装修装饰工程款项后3个工作日内,一次性将甲方报酬转到甲方指定账户上。

2)账户名:

3)账号:

4)开户行:

第四条:支付方式:甲、乙双方来往款项应采用下列形式之一向甲乙双方付款:□转账支票□银行汇票□电汇

第五条:双方任何一方如发现另一方弄虚作假,隐瞒事实,则以应得最低合同总额利润的两倍金额违约责任。

第六条:在合法、合理、合情的框架下开展工作,任何一方不得利用另一方提供的客户信息和资料用作他途,除保守双方合作秘密外,双方都要维护对方良好企业或者公众形象,不得诋毁、谗言、诽谤,一经发现则以人民币10万元损失费处罚,违约方并承担与此相关一切损失。

第七条:经协商,甲乙双方在不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订立的补充协议,为本合同不分割的一部分。补充条款与本合同条款不一致的,以补充协议为准。

第八条:甲乙双方在履行本合同过程中若发生争议,应协商解决,协商不能解决的,任何一方可依法向合同签订地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九条:甲乙双方因履行本合同而产生的债务及费用、税收由其自行承担。

第十条:本合同自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并将双方公司营业执照加盖公司公章作为合同附件,等同原件具有法律同等效力。

第十一条:本合同正本一式贰份,双方各执一份,经双方盖章(签字)后生效。

(双方认真阅读并确认,以下为签署项)甲方(盖章):乙方(盖章):

委托代理人(经办人):委托代理人:

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浅析 篇6

随着市场的细分化,传统的人力资源模块已经不能够满足企业长期有效的发展目标,而“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这种新的运营模式便随之应运而生。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讨论一下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的一些特點和其具体的职能。

一、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是什么

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Human Resource Business Part

ner),指的是人力资源部门下派到各个业务部门或事业部门的,用来协调和帮助各个业务或事业部门工作的人力资源管理专职人员。也就是说人力资源管理专职人员利用其自身的专业知识来协助各业务或事业部门做出更好的、更加合理的人事安排和业务部署等相关工作,从而以最少的工作时间达到最高的工作效率、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

二、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的特点

不同的企业、不同的组织部门对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的需求和认识不同,也就是说,不同的企业其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的模式和所要求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具备的条件是不尽相同的,但总的来说,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共同特点:

①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从定义我们不难看出,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是人力资源管理专职人员利用其自身的专业知识来协助各个实体部门的工作。因此其个人的专业知识一定要过硬,在部门领导人向其询问相关知识或请教有关建议时,应以熟练和精准的专业知识、站在专业的角度来进行回答或提出建议方案。这也是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能够得到部门领导人信赖和支持的基本条件;②具备一定的业务能力。由于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是来协助各具体部门的工作的,所以其在自身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过硬的情况下,也要了解相关业务部门所对口的业务知识,如辅助营销部门,要会看基本的销售报表,了解其核心业务流程,这样才能够根据其辅助部门的实际情况提出切实有用的建议。否则,若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只站到自身专业角度想问题,则将使建议空洞化,并没有达到有效的辅助作用;③具备一定的综合管理能力。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不止是简单的进行人事配置、人员开发和保留,他要求其具备各个方面的能力。除了掌握专业知识和所辅助部门的业务知识以外,还应了解和掌握其他部门的相关信息。也就是说,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合作伙伴需要有综合管理能力。只有这样当所辅助部门遇到困难时,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可以通过联系其他部门来对其所辅助部门进行相应的帮助,从而快速高效的解决问题。④要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首先,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是要和部门领导人一起合作的,因此,为了更好的开展工作,其必须要和部门领导人进行良好的沟通,从而得到部门领导人的信任;其次,在与其他部门进行沟通协调时,更要注意自己的讲话技巧,对待问题灵活应变,机智对答,以便于获得其他部门的支持,以及树立自身的威信。

三、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的作用

首先,企业各个部门的领导人在其负责的业务领域一定具有很强的业务组织能力,是从低层经过层层选拔晋升上来,或者是拥有高学历、具备较高的业务知识的人。他能够选中该领域技艺较好的人才,但却可能没有将最合适的人才放在最合适的岗位上,实现人岗匹配,因为他缺乏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知识。而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就是协助部门领导人完成这一工作的,通过全方位的分析,发现并充分利用人才,从而达到企业效益最大化;其次,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通过协助各部门的工作,能够及时有效的发现部门工作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或解决方案;再者,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可以了解和掌握各部门领导者和员工的真实需求和意见,从而上报给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使得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根据员工真实的意见和建议,做出更加合理化、人性化的管理措施。

四、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虽然在企业中应用广泛,但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够把它用好,都能够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相反的,如若不能恰当的使用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将会导致企业很大的损失。那么现在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普遍存在哪些问题呢?

①部分部门领导人对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缺乏认同感。他们认为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对企业的发展并没有太大的作用,有的甚至认为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是管理者安排到他们中间的“监视者”,因此不愿配合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的工作;②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的管理体制不明确。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在不同的企业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和需要,有着不同的管理体制。在部分企业中,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同时向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部门领导者汇报工作,且因其长期直接接触最多的是部门领导人,久而久之,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很有可能变为部门领导人的秘书或助理,经常做一些与其专业不相关的事务,这就使得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的专业化程度有所降低;③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没有得到企业的支持。即企业不能充分给予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充分的重视。比如说,企业并没有给部门领导人强调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的具体职能和其工作的重要性,使得部门领导人不理解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的工作,从而降低合作的效率。再或者,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根据具体情况提出的一些建议不能够被企业领导人所采纳和接受,这样的话,就会使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流于形式,不能够发挥到其该有的作用;④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工作冗杂。在配合部门领导人工作的过程中,可能会被安排做一些与人力资源管理不相关或与其职能不符的一些事务性工作中去,如整理部门档案,帮忙起草部门会议文件等,使得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不能集中精力去帮助部门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其改进的措施。⑤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与其部门领导人出现争吵。由于双方之间可能存在意见不合,性格差异等原因而导致不能够长期有效的进行合作。

五、基于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问题的解决措施

针对一些企业在运用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中存在的问题,将提出如下解决措施:

①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应加强与部门领导人的交流。使部门领导人能够真正认识到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的主要功能以及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能够给部门带来哪些好处和利益,从而逐步赢得部门领导人对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的理解和信赖,提高合作效率;②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的管理体制。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的工作直接向人力资源主管部门进行汇报,消除其同时向人力资源主管部门和部门领导人汇报所产生的职责不明确,任务清晰,多头领导所造成的混乱局面;③企业管理者要充分支持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的工作。既然选择设置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就要给予其充分的肯定。试想一下,如果企业领导人带头重视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重视其职能,那么部门领导人势必也会对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而有利于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工作的开展;④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下,再设置人力资源服务共享中心(Human Resource Shared Service Center) 和人力资源专家中心(Human Resource Specialist)。前者是负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如薪酬福利、工资的发放等。后者主要是由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在企业的组织绩效、员工发展等方面设计有效的解决方案。这两个职能部门的设立主要是为了使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从冗杂的事务中脱离出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企业使用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模式来管理企业,但其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工作的有效性是不同的。不同的企业对于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的认识和使用程度不同,其产生的效率也就不一样。如何才能正确的利用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创造出最大的利益,这是所有企业都值得认真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蔡成喜,刘越. HRBP转型路径研究——基于战略柔性角度[J].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3,17:39-43.

农村合作银行人力资源管理探析 篇7

农村合作银行成立以来, 首先需要解决和面对的重要问题是, 传统观念影响下的人员管理意识如何与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接轨?多年来, 由于在农村金融市场主体中唱惯了独角戏, 没有竞争压力, 在服务理念上个别人还存在“官本位”思想, 导致传统的农村信用社工作环境与管理体制存在种种弊端, 给在新时期市场经济大潮中参与竞争的农村合作银行笼罩了无形的桎梏。在人事管理方面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 工作人员年龄结构单一

与其他商业银行比基本上呈“大龄化”趋势, 据有关资料显示, 全国农村信用社35岁以下的员工占40%, 36-45岁的占51%, 46岁以上占9%;其它商业银行工作岗位多, 人员更新快, 把年龄偏大的其它适合的岗位工作, 有条件实施内部人员结构的调整。

2. 专业技术人才基本缺乏

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 工作人员的文凭与技术职称不在同一起跑线, 尤其缺乏精通金融会计、计算机应用和法律常识以及外汇等必要业务知识的专业人才, 特别是在一线工作的基层社, 这种现象尤为严重。再加上工作环境和待遇等方面的制约, 即时基层有几个业务拔尖的专业人才, 也会在主客观原因影响下被上级主管部门或其它条件好的单位调走。

3. 业务人员配置结构不合理

由于前几年实行的信用联社人事管理政策的影响, 导致许多基层社缺乏拥有专业知识的业务人员, 而大批掌握专业技能的业务骨干向城区拥挤。大多数在最基层工作的人员, 没有掌握足够的电算化会计知识, 靠一些简单的短期培训起不到根本作用。导致电算化报表质量不高, 工作效率差, 业务功能在最基层的存、贷、汇上徘徊。

二、农村合作银行人才管理面临的现实困境

由于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迟缓, 导致劳资改革工作相对滞后的客观存在现实, 企业经营效益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有大的突破, 部分边远落后地区的农村信用社甚至存在亏损的可能。改革进程的相对缓慢无法彻底解决人事管理的弊端, 在客观环境的影响下, 最基层的一线工作人员工资待遇相对较差, 铁的纪律无法规制员工的工作效率, 单纯的业务考核很难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长期发展下去, 企业效益和发展前景必然与其它商业银行形成差距, 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也越来越与一些专业银行拉开距离。这是近年来农村合作银行面临的人才管理方面的主要困难, 而且是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对于工作人员日趋老龄化的年龄结构的威胁, 行将导致农村合作银行背负重大包袱的现象, 如果不进行及时而有效的人事制度改革, 那种令人担忧的“吃饭多、挣钱少”的困境很快就会到来。由于受宏观政策和管理环境的影响, 农村合作银行在接收大学毕业生方面, 还存在着一些实际的困难, 这无形中造成了农村合作银行在人才引进方面的瓶颈。

三、优化管理机制, 吸引外部人才加盟

在过去的人事管理体制下,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工作效率与员工积极性同样成为发展阻碍, 因为在合作化的集体团队工作环境中, 每个劳动成员的薪资报酬与他所做的实际劳动贡献没有多大关联度, 给人的印象是干好干坏没有太大差别。这种机制很难留住当地人才, 更别说吸引外部人才的加盟参与。长此以往, 人才问题成了制约农村信用社走入金融市场的包袱, 由于环境因素使然, 这就使几乎所有岗位的工作人员都有了偷懒的机会和理由。尽量使他人多付出劳动, 而自己“搭便车”, 由此带来道德风险问题。以前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多年来最终还未明晰产权, 所以多年来受“搭便车”问题困扰, 只能是低效率运转。可以说, 从上级主管部门到信用社自身进行新一轮的劳资改革, 已经成为信用合作经济提高运行效率的必选之路。用新的劳资管理机制作为一条有用的“鲶鱼”, 来激活池中其他鱼的活力与潜能, 建立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 健全完善一套科学的考核机制, 应该是可行而必然的。由此可以参与到市场经济大潮中的人才竞争行列, 以更加便利的条件和政策吸引外面的人才, 从而壮大竞争实力。

四、加强业务技能培训, 挖掘内部人才潜力

通过多种渠道, 设法加强现有员工的业务培训, 注重全员素质的整体提高。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工作, 特别是与市场经济竞争意识和现代化管理理念接轨的新知识、新业务、新技能的培训, 大面积增强员工业务知识, 提高农村信用社员工的业务知识。促进全员整体素质由低层次向中、高、综合层次转变。注重后继管理人才的培养。尤其做好对基层管理人才的选拔, 培养符合现代企业管理需要的人才。提高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和业务技能, 改善全员服务意识, 真正为农村金融市场改革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人力资源保障。在平时的工作中, 适当考虑经过基层一线锻炼并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大中专学生, 以及在各个岗位贡献大、成绩突出的岗位标兵、技术能手和先进工作者, 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在人事管理方面引入竞争机制, 全面推行竞争、竞聘上岗, 引进竞争机制, 按照“减员增效”的原则, 实行优化组合、竞争上岗, 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 不断锻造内力, 增强经营与管理活力。

五、结束语

论档案馆馆际资源合作共享 篇8

一、借鉴国外档案馆信息资源合作共享的成功案例

国外档案馆馆际信息资源合作共享的建设,近年来在欧美等国家已卓见成效。美国于2003年全力修改博物馆、图书馆服务法,成功地构筑起博物馆与图书馆、档案馆继续合作的关系,并以基金会经济援助的形式推动三方合作。英国、法国、意大利的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收集有关文化遗产的数字信息,通过提供多种语言的存取服务,将欧洲的文化遗产信息服务提供给欧洲乃至全世界,其使命是要把全世界的人们与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的馆藏资料联系在一起,使之能用多种语言获取电子化的文化信息源,构建一个可以查询和阅览所有文化遗产机构提供的文化信息的系统[1]。英国为大力促进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三方合作,构筑“MICHAEL UK”数据库,目前已收录博物馆馆藏、图书馆馆藏、档案馆馆藏多件;英国国家档案馆与多家机构合作,创建“手拉手”项目(Linking Arms)以促进档案业发展,为更多用户创造全新的资源共享机会。德国于2001年设立了在文化、科学信息的电子化活动方面的专业组织,扩大与欧洲各国和德国国内的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的合作。2004年6月加拿大国家图书馆和档案馆合并为加拿大图书档案馆,成为一个现代新机构,为保存和促进加拿大文献遗产、学习有关加拿大社会的文献遗产和知识提供了简捷的、综合的方式。

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作为公共服务机构,不再是单纯的保管与展览的场所,同时作为教育学习促进机构,既为来馆者提供教育和休闲体验的服务,也要发挥知识援助的重要作用。

二、档案馆馆际合作共享的紧迫性与必然性

前国际档案理事会主席王刚曾说,“档案事业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共同的事业需要国际间和地区间的密切合作”。

档案馆合作共享首先是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方便、准确、迅速地输出档案信息,最大限度地为用户服务,实践表明,档案馆社会服务水平的提高,光靠少数几个馆的努力是不够的,需要相关单位协作协调,各级各类档案馆的共同努力,依靠群体的人、财、物优势才能顺利进行。各级档案馆只有不断提高共享化建设水平,整合档案信息资源,实现网上档案信息体系的完整,不断扩大老百姓查档的范围、更加简化老百姓查档的手续,各级国家档案馆才能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共享目标。提高档案资源的社会共享水平,关系到一个国家运用档案“鉴往知来,推陈出新”潜力的发挥程度,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加强国家档案馆的共享化建设,客观上有助于提升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

其次,档案馆合作共享是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过程中,通过各档案部门间的协作,可以克服目前档案部门现代化工作中各自为政、自成体系的局面。在社会信息化进程中,馆藏资料的电子化、数字化成为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共同面临的课题,三方之间的共享也就成为必然趋势。各级档案馆在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存在价值,并得到可持续发展。

再之,档案馆合作共享有助于推动并丰富全国范围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档案遗产保存。档案信息文化资源,既有其系统性、规范性的一面,也有其零散性、原始性的一面,将分散的档案资源数字化,并通过网络将其集中向用户开放,提高官方或其他档案管理部门、机构网站的访问率。

三、我国档案馆馆际合作共享发展现状

自上世纪90年代初起,我国档案事业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馆藏档案的社会化开放利用、馆际合作交流共享方面,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受“以藏为主,秘而不宣”的传统思想观念以及档案管理体制的因素影响,我国档案事业馆际合作交流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处于较封闭状态,长期以来,许多档案馆仅把自己看作一个收藏保管单位,常常是坐等上门供人查阅,其利用情况与社会发展要求、档案自身存在的客观价值以及同属文化机构的图书馆和博物馆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目前综观各地实践来看,档案馆际合作交流的范围不断扩大,层次不断加深,合作内容愈来愈丰富广泛,呈现出日趋加强的趋势。

我国档案馆管理的发展趋势是实现网络化管理,在各级各类档案馆之间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档案馆网,以及跨越图书馆资料、博物馆资料、档案馆资料等不同信息单位进行合作共享,档案信息资源合作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在最大范围内的充分共享。如浙江省文化厅、档案局、文物局等部门联合启动的“浙江省古籍善本联合目录”编纂工程,是对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一种尝试。各地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单位按协议书规定做好本单位古籍善本联合目录的著录,出版社正式出版纸质图书《浙江省古籍善本联合目录》,制作专题数据库通过浙江图书馆网站上网。河北承德市建立了市县档案馆藏档案信息网络,将市县档案馆所藏32万卷档案中的珍贵、重点档案案卷目录分类汇集,编辑了《承德市县档案馆馆藏指南》,使利用者在一个馆内就可基本了解全市11个档案馆的馆藏情况,实现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再如湖北大冶市档案馆和劳动人事局及公安、保险、科技、职改等30多个部门合作,签订了档案长期服务利用协议,规定了利用范围、真实保证和奖励办法,广开档案信息利用之门。

目前我国的档案界与国外同行在档案研究与学术交流方面有多次合作交流。我国档案界多次组团出访世界各国,参加国际档案大会,世界各国的档案代表团也多次来到中国,交流与介绍其他国家档案工作情况,相互之间在专题业务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收获。2009年9月,国家档案局外事办公室与美国密歇根大学本特利历史图书馆在京签署了双边合作协定。双方就2010-2015年的双边交流活动达成一致意见,双方将支持各种形式的档案信息与业务经验交流,鼓励两国档案工作者通过适当渠道加强沟通和了解[2]。2008年10月无锡市和德国海德堡市联合签署《无锡和海德堡市档案局友好合作备忘录》,双方就推进国际档案合作进行了深入交流和具体磋商,就互派人员驻馆工作、高校档案馆合作等事项达成协议。

四、我国档案馆馆际合作共享的瓶颈———技术问题

档案馆馆际合作共享有多种形式,如成立档案目录中心、建立档案信息网络、进行馆际目录、文献及文献复制件的交换、联合选题进行编研等。档案信息资源合作共享是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体制的融合,是以网络利用为基础工具,将馆藏档案数字化。实现馆际合作共享要首先建立区域性档案目录中心,在此基础上,经过分门别类系统整理,建立全国性档案目录中心。

标准化建设是档案馆实现资源共享的必要前提。没有统一的数据和技术标准,资源共享将成为空谈。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实践活动中,档案信息管理遇到的技术难点就是管理软件的优化和推广及标准化问题。档案门类众多,每种档案的管理、工作程序、著录项目各不相同。管理者的职责分工也不同,使档案的管理工作变得复杂[3]。因此,档案信息网络管理的数据库建立,要在统一的标准模式下进行。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系列标准包括信息加工标准、信息记录标准、信息检索标准、信息处理和控制标准等。

档案信息的相互转换与时空传输中的安全问题。传统纸质文献信息转换为数字化电子档案信息时要保证信息的完整性、不被删改,并保证信息内容的安全性。为了确保保密文档的信息安全性,一般采用防泄措施,即将电子文档设置为“只读”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用户只能读取信息,而不能对其做任何修改和复制打印。为确保不宜公开的电子文档的非公开性,还应采用信息加密技术。

我国国情下的档案信息资源合作共享,除了克服技术因素之外,还要不断完善档案法制保障机制,提高社会有关部门对档案事业的重视和支持程度,加强发展档案事业的社会协调条件,提高用户对社会档案的利用意识等。相信在未来的档案发展工作中,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合作共享工作将会取得很大的进展,在合作中开发、整合中华文化资源并使之再现辉煌,共同迎战网络环境与数字技术带来的各种风险与挑战。

参考文献

[1]李农.欧美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馆际合作趋势[J].图书馆杂志, 2008 (8) .

[2]http://www.sjzdaj.gov.cn/来自中国档案报.

资源合作 篇9

一、国内职业教育研究现状

中国的高职院校始创于20世纪80年代, 发展于21世纪初的10年。它与原有普通高等教育有着明显区别, 职业教育明确提出是为社会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级技能专门人才, 它是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的标志之一。21世纪初, 国内对职业教育的研究开始转向其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 从宏观层面上看,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之间不相适应。一是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王向东, 2004;谭泽红, 2006;李松妹, 2006) , 社会观念和政策对职业教育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 (陈辉、芦茂季, 2007) ;二是职业教育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较为薄弱, 专业设置不合理, 人才培养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 (王小军, 2002;肖华茵, 2007;周兰, 2010) , 直接服务经济的效果不明显, 未能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缺乏的现实 (张森、鹿林, 2008) 。在微观层面上, 一些学者分别从山西 (李晋, 2003) 、广州 (吴勇, 2007) 、安徽 (何玉付, 2008) 、辽宁 (丛姗姗, 2010) 、江苏无锡 (戴勇, 2003) 、广东阳江 (李悠, 2004) 、湖南岳阳 (姚红, 2005) 、湖北黄冈 (王梓林, 2006) 等区域视角研究职业教育的发展。

《职业教育经济学研究》 (牛征, 2002) 作为我国首部职业教育经济学专著, 运用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对职业教育与经济学、职业教育资源配置、职业教育成本效益进行了研究。高永志 (2003) 指出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就是职业教育主管部门和职业教育实施部门以促进社会进步和企业发展为目标而对各种职业教育资源加以安排、利用和优化的全过程。

在我国现阶段, 由于国情、体制等的制约, 不可能像德国双元制一样完全依靠企业的力量来发展职教。职业院校要想与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需求、与企业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 校企合作、资源共享是最实际的可行之路。“教育资源共享”已成为当下职业教育界关注的热点, 国内学者大多仅限于对校企合作模式的探求和合作实践经验的归纳, 对于建立校企资源共享型的合作机制, 构建适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资源共享体制的研究很少。

二、国外职业教育研究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的实施是一个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运用校企合作方式开展高职教育。国外对职业教育与经济的研究开始于资本主义时期, 20世纪60年初,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发表的《人力资本投资》标志着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 ([英]利奥纳德·康特著) 一书介绍了日本、澳大利亚、美国、西德和英国职业教育与培训事业发展情况, 揭示了职业技术教育与国民经济之间的密切关系。《教育经济学百科全书》 ([美]Martin Carnoy著) 阐述了有关教育与劳动力市场、教育收益、教育产出、教育与经济增长和技术变革的关系及教育财政等重要问题, 为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益、教育决策效率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教育经济学研究工具。

校企合作教育形式最早诞生于19世纪末的德国, 职业技术教育被誉为促进德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1879年德国职业教育采用“双元制”, 即学校和企业 (或行业集团) 为办学主体, 共同负责实施职业教育, 把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是校企合作教育的开端。此外, 美国的社区学院“普及开放”教学模式、日本的高等专门学校“五年一贯制”教学模式、英国的技术学院“工读交替”教学模式, 已充分证明校企融合是保证高职院校毕业生与企业人才需求直接对接, 培养社会欢迎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的重要环节和必经渠道。

不管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 职业教育的发展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 (George Psacharopoulos, 1998) , 是提高国家劳动生产率的有效方式 (Middleton, 2000) , 职业教育对经济的贡献将越来越大 (Mc Graw Hill, 2004) 。职业教育在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如职业教育成本过高 (Levin, 1993) , 为培训某一特定技能而设定的课程具有不可靠性 (Thomas E, 2004) , 毕业生可能没有从事他所接受培训的职业 (Middleton J, 1993) , 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存在负面影响 (David Bloom, 2005) 。为了更好地调节职业教育与产业间的关系, 在很多发达国家, 已经探索出了一些适应本国实际情况、效果显著的模式, 如澳大利亚的TAFE, 德国的“双元制”, 日本的“互补型”等。

三、职业学校教育资源共享的内涵

从国内外高职教育的发展状况来看, 由于社会上行业众多, 门类复杂、涉及面十分广泛, 这就需要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办好高职教育。高职院校要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必然要更加密切地与企业合作, 充分挖掘和依靠企业的各种资源, 加强校企合作的内涵建设, 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 实现职业教育的整体效益。

目前,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共享研究处于初始阶段, 对教育资源的理解众说纷纭, 笔者认为:一切可以为教育教学服务的资源都可以称为教育资源, 职业教育资源是用于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全社会投入职业教育领域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管理资源和信息资源的总和。包括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 社会资源指政府、企业、行业、民间团体等相对独立而又关联的资源。它包括政府财政资源, 企业技术和设备资源, 培训基地资源, 社区资源, 联办学校资源, 机遇资源等。

教育资源共享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 教育部门打破资源现有的界限, 与企业、行业、社会共同享用。它不仅包括师资共享, 而且包括教学仪器、设备共享和教育信息共享等多种形式和内容。

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教育资源共享的重要性分析

(一) 职业教育办学特色的需求。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颁布以后,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学结合、订单办学、顶岗实习已成为我国高职院校主要的办学模式;教育部[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 明确指出:“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 高职院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这一目标定位决定了高职院校要办出自己的特色, 必须坚持科学技术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 突出“技能”和“职业”人才培养特色, 才能塑造具有自身特色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 高职院校应与企业融为一体, 共同承担培养“职业型”、“技能型”人才的重任。

(二) 资源共建共享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必要选择。

教育资源共享主要体现在校企双方在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管理资源和信息资源等方面的共享。如校企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学团队, 专任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项目研发, 为企业培训员工、企业兼职教师参与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校本教材和教学改革, 承担专业建设, 实现人力资源的共享;企业为实习学生提供一定的奖助学金和生活补贴, 在财力上对学校给与支持;校企“共建、共享、共用”实训基地, 实现物力资源优化配置。因此, 教育资源共享是校企双方降低运行成本、提高各自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有效途径。

五、结语

总之, 教育资源的共享、共建是当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 是职业院校和企业校企合作对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利用率、实现双赢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发挥宏观指导作用, 充分调动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及高职院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努力探索实现高职教育资源共享的有效模式, 促进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玉秀.安徽省高等职业教育 (专科) 资源共享的策略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 2012

[2] .汪大燕, 罗晋华.教育资源共享文献综述[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8

[3] .孔凡成.校企合作教育资源的共享途径、方式探讨[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 2007

[4] .孔凡成.国外校企合作中的职业教育资源探析[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07

云南与东盟的矿产资源合作研究 篇10

自从2001年11月中国和东盟10国宣布在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开始, 双方不断做出有利于贸易区成立的政策修订, 在8年多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终于在2010年1月1日正式启动。作为与东盟国家有地缘优势的云南省, 拥有十分丰富的矿产、生物和能源等资源, 特别是矿产资源的开发、加工技术和经验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占有相当优势。能否把握与东盟矿产资源合作这个关键性的问题, 借以提高云南经济的整体实力, 促进整个云南的发展已成为该省的一个重大课题。

以往学者对中国和东盟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多, 主要是针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想和建设等问题。如胡正豪[1]、公峰涛[2]、李阳、高媛[3]、刘传江、吴铮[4]、史智宇[5]等从国际贸易角度研究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阶段、发展模式与相应的政策。而专门研究中国和东盟在矿产资源上的合作文献较少。郭远生[6]、张忠伟[7]主要列举中国和东盟各自拥有的矿产资源情况, 提出双方的合作建议, 但没有深入研究中国和东盟在资源合作中所要注意的问题, 也没有提出矿产资源的合作远景与规划, 专门针对云南与东盟矿产资源合作研究的文献更少。然而, 作为云南的重要经济支柱——冶金矿产业, 只有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大环境, 大力发展和东盟各国的矿产资源合作, 才能将自己的矿产优势发挥出来, 与东盟各国形成互补, 面对不断波动的国际矿石价格的冲击, 保护好自身的资源和利益, 推动自身的经济发展。因此, 研究云南和东盟的矿产资源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 云南的矿产资源优势

云南矿产储量大、矿种全, 号称中国的“有色金属王国”, 已发现矿产142种, 有92种探明储量, 矿产地1274处, 54种矿产保有储量居全国前10位。有色金属是云南最大的矿产优势, 铝、锌、锡的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一位, 铜、镍金属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三位。在贵金属、稀有元素矿产中, 铟、铊、镉保有金属储量居全国第一位, 银、锗、铂族金属储量居全国第二位, 其他矿产资源也极为丰富。在能源矿产中, 煤炭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九位;在化工原料矿产中, 磷、盐、芒硝、砷、钾盐、硫铁矿、电石用灰岩、化肥用蛇纹岩等8种矿产的储量居全国前10位。云南已形成了一批以有色金属为主的, 具有一定规模的矿产资源采、选、冶工业, 是国家重要的锡、铜、磷肥生产基地。

3 云南矿产资源与东盟的互补

云南矿业经过建国后的大规模开采后, 许多矿藏资源已十分紧张, 与已形成的冶炼、加工能力相比, 资源短缺问题十分突出, 尤其是铜、锡、铝资源。如云南是中国著名的锡都, 已形成庞大的冶炼加工能力, 但由于资源紧张, 很大部分原料需从国外进口。目前, 云南铜业已形成电解铜生产能力30万t、粗铜生产能力35万t, 但铜精矿大部分依靠进口, 每年需进口铜精矿40万t。而从中国云南到印度尼西亚 (以下简称“印尼”) 这一长达2880km的地带蕴藏着丰富的矿藏资源。其中, 在金属矿产资源中, 最为丰富的锡、铜、铝土、铁等矿种都是云南省和全国紧缺的矿藏资源。锡矿主要分布在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尼, 这三国的总储量达350万t以上;铜矿主要分布在菲律宾、印尼、越南等国, 其储量达4亿t以上;铁矿总储量在15亿t以上, 其中越南8.6亿t、菲律宾3亿t、马来西亚1亿t以上;铝土储量主要分布在印尼, 储量达5亿t以上。这些正好与云南部分地区矿产资源相对短缺形成优势互补。此外, 虽然这些东盟国家的矿藏资源丰富, 但缺乏资金和技术, 许多资源尚未开发, 采矿、选矿、冶金、矿产加工技术都十分落后, 而云南由于多年来致力于矿产冶金业而形成了成熟的矿产开发和冶金能力, 可帮助东盟各国进行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 在技术上和东盟各国形成互补。

4 云南与东盟在矿产资源合作中的可行项目

云南与东盟各国素来在矿产资源上有着广泛的合作。在与老挝的合作中, 云南国际公司完成了对色功、巴塞的铝土矿勘探, 昆明钢铁公司与川圹铁矿、云南铜业与乌多姆赛铜金矿展开了合作, 云南中寮矿业开发投资有限公司也与老挝开展了钾盐的合作开发。在与缅甸的合作中, 2005年8月中石化集团的云南滇黔桂石油勘探局与缅甸国家石油和天然气公司启动了该公司首个在缅甸合作进行勘探的石油天然气项目, 其远景目标为建成一个100万t级的油田, 项目首期投入资金达3000万美元, 勘探期为3年。如有商业发现, 该合同将延长20年, 拟建成年产能达100万t级的油田。在与越南的合作中, 云南金平锌业有限责任公司和越南第四矿产开发公司就义安的沙金矿开采加工和销售达成了5年合作协议。这些合作在促进云南和东盟国家的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上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这些合作中, 云南的企业主要是以技术、设备、资金作股的形式进行投资。这是因为作为矿产资源大省的云南, 建国几十年来在矿产资源开发加工上进行了庞大的建设。这一方面提高了云南在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加工等工艺上的技术进步, 另一方面也加快了云南现有矿产资源的消耗。与东盟各国相比, 云南的潜在矿产资源开发难度大, 现有生产加工矿产资源的能力相对过剩;而东盟国家矿产资源开发程度低, 缺乏资金、技术和大型设备, 因此在这种资源和技术互补的条件下, 云南在与东盟国家的矿产资源开发中应进一步加大技术、设备、资金的投入, 以其作为股份参与对东盟国家丰富的矿产资源开发是十分可行的, 这对云南在面对以澳大利亚为首的西方国家不断发起的国际矿石涨价热的从容应对起到了坚实的作用, 同时对东盟国家开发自身矿产资源以发展经济的需求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

根据东盟各国的矿产资源储备特点, 云南与其进行的合作项目为:①新加坡。新加坡将所进口的矿物经当地加工后再出口, 主要产品包括石油产品、石化产品、锡等, 是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由于新加坡主要依靠进口矿产资源来发展自己的矿产加工业, 所以云南作为中国的锡都应进一步加强与新加坡在锡矿石出口方面的合作, 依靠自身资源优势来掌握锡矿石出口的价格, 真正为自身创汇。同时, 云南在与新加坡的合作中不能只单纯出口锡矿石的初级原料, 应学习吸收对方的先进技术, 以增强自身的锡冶炼工艺, 掌握科技核心竞争力, 为未来资源日益枯竭减少初级矿石原料的出口做好准备。②文莱。文莱为东南亚第二大产油国, 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 因此云南应加强与其在石油和天然气进口上的合作。由于云南没有石油和天然气储备优势, 在价格上除了依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所制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外, 还可利用自己在大型勘探开采设备上的先进制造技术, 向文莱输出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和开采设备, 并进一步以资金投入参与文莱石油和天然气开发, 促进云南的对外经济发展。③印尼。印尼的石油、天然气、煤、铁、锰、铜、镍、金、银等矿产储量和产量均居东南亚各国之首, 锡矿储量位居世界第三位。针对印尼的矿产资源情况, 云南首先要利用自己在锡矿石开采和加工方面的技术优势, 加入对印尼锡矿石的开发, 向其输出自己的技术和设备, 同时继续投入资金获得印尼石油、天然气的开采权。此外, 还应利用印尼的煤炭为原料, 在印尼投资建设大型合成氨装置, 进一步加工尿素、甲醇等化工产品。④马来西亚。主要以锡业、石油和天然气为主, 其中锡矿储量居世界第二位。云南和马来西亚在旅游、教育、房地产和农业等领域已有广泛合作。然而, 虽然马来西亚也具有较好的矿业投资环境, 但外资占股最多不能超过30%, 这对外资方的各项活动产生巨大约束, 因此中国与马来西亚矿业合作前景不被看好[8]。鉴于此, 云南与马来西亚的矿业合作目前没有取重大进展, 但马来西亚丰富的矿产资源特别是油气资源仍值得云南与其进行深入的合作。云南要研究马来西亚政策的变化, 特别是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的各项政策, 找到进入马来西亚矿产业的突破口, 最终拿到马来西亚油气的部分开采权。⑤菲律宾。菲律宾是世界上重要的铜、金、铬、镍、钴生产国和出口国, 铁、煤、油气、硅砂等矿产资源也很丰富。菲律宾拥有的矿产很多是世界级的高品质矿产, 但菲律宾矿业发展主要依赖外国投资和国际市场, 并受国内政治经济环境、采矿技术手段和环境保护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较大波动。资金匮乏是制约菲律宾矿业发展的瓶颈, 落后的技术和管理难以适应现代化矿业的要求;低附加值的原矿石不能转化成高附加值的矿产品出口, 影响了矿业的增值, 难以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因此, 云南在与菲律宾的矿产资源合作中应加大投资力度, 在技术上为菲律宾提供支持, 借此共同开发加工原矿石, 发展菲律宾的矿产品出口, 从而也使自己的经济利益得到实现。⑥泰国。主要矿产有40余种, 以石油、天然气、煤、锡、钨、锑、铌、钽、岩盐、钾盐、萤石、重晶石等为主。中国化工部已对泰国的钾盐勘探开发进行了可行性研究, 云南应借助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大环境, 进一步进入泰国的钾盐开发市场, 投入资金和设备, 在钾盐资源上与泰国进行深入的合作。⑦越南。越南北方地区主要有煤、铁、铬、钛、铜、铝、锡、铅、锌、金、铀、稀土及磷矿, 南部及其海域蕴藏有数量可观的油气和多种非金属矿产。云南应对越南的钛矿和铁矿进行收购和开发, 在越南兴建钛矿和铁矿加工厂, 并销售其矿产品。⑧老挝。主要有岩盐、钾盐、石膏、宝玉石、煤、石油及金、锡、钨、铅、锌等矿产, 出口以锡、石膏为主。老挝的万象平原钾盐资源极为丰富, 云南应从资金、勘探技术上给予帮助, 并结合云南高居全国第一的磷矿资源, 进口老挝高品质的钾盐矿产, 在云南建成鳞钾复合肥基地, 使云南和老挝实现双赢。⑨缅甸。缅甸以盛产宝石、翡翠闻名于世, 石油、天然气资源也较丰富, 铅、锌、铜、锡、钨有悠久的开采历史。缅甸有丰富的玉石资源, 相应地形成了较成熟的玉石加工业, 但其开发程度不高, 开发技术有限, 云南则拥有工种齐全、设备精良、经验丰富、技术实力雄厚的矿产勘查开发队伍和矿山、冶金企业。因此, 云南要加大与缅甸的矿产勘查开发合作, 对其进行资金和技术上的投资, 同时要引进缅甸先进的玉石加工技术, 以及其企业投资云南的玉石加工业。⑩柬埔寨。柬埔寨工业基础薄弱, 至今未进行全面的地质勘探, 很多矿产尚未发现或未探明储量, 规模化矿业生产尚未建立, 目前仅有少量宝石可供出口。面对这种情况, 云南应在地质勘探上与柬埔寨建立广泛的合作, 一经发现矿产资源, 如果经可行性研究后能确定其投资价值, 则应就地投入资金、技术人员、设备建立矿产开发和加工企业, 帮助柬埔寨提高国家经济实力, 同时通过合作和对柬埔寨的支持, 云南也可争取到柬埔寨部分矿产资源的开采权, 实现可观的经济利益, 最终实现双赢。

5 云南和东盟在矿产资源合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5.1 地缘优势并非永久性优势

地缘优势不等于云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不可替代[9]。首先, 云南主要依靠陆路交通与东盟各国进行原矿石和矿产品的运输。但与海运相比, 陆路交通的运量小, 这从云南姐告和广西防城港每年的货运量就可明显看出。2002年前者的年货物吞吐量仅为31.82万t, 后者达到1116万t, 相差35倍。其次, 云南的交通基础设施较差, 边境的公路环境恶劣, 增加了矿产资源的运输难度, 相应地提高了运输成本。第三, 以前国家允许云南与越南、缅甸、老挝等接壤的东盟国家实行低关税和境内关外的边贸政策, 使云南的矿产资源进出口成本较低, 而现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降低关税, 云南的边贸优势将减弱, 周边的省市可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低关税和云南进行竞争, 特别是矿产资源同样丰富的广西更是云南的竞争对手。第四, 区位优势并非永远存在, 东盟除与中国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外, 还在与和美国、日本、欧盟、印度进行商谈建立自由贸易区, 其中新加坡就与美国达成了自由贸易协定。这样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参与竞争下, 云南的地缘优势就更加有限, 这是对云南与东盟矿产资源合作的挑战。

5.2 合作中的安全问题

安全问题是制约云南与东盟矿产资源合作的一个重大问题。云南周边的安全环境较恶劣, 缅甸和老挝北部的多个民族为了谋求其独立和高度自治, 长期进行反政府武装斗争;而缅甸北部的少数民族武装不具备与云南方面合作开发矿产资源的资格, 因此这对云南与缅甸的矿产资源合作产生了阻碍。此外, 云南境外就是臭名昭著的贩毒“金三角”,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 云南加大了与东盟各国矿产资源合作的同时, 不得不面对更多毒品流入云南境内的压力, 这对云南和东盟的矿产贸易产生影响和阻碍, 并有可能诱发云南的其他社会问题, 使政府对与东盟的矿产资源合作的态度变得过于谨慎甚至保守不前。

5.3 云南自身经济能力问题

云南要加大与东盟国家在矿产资源上的合作, 除了引进一些其他国家的资金和先进加工技术外, 最主要是向那些矿产资源开发程度不高、缺乏资金和技术的国家大量输出资金、技术、人力和设备, 这对云南的经济能力无疑是个考验。云南的支柱产业矿产、烟草、电力以往主要对国内输出较多, 而对外贸易额相对较小, 这使云南的经济实力在全国不占有优势, 如果想在那些矿产资源开发程度不高的国家抢先获得开采权, 雄厚的资金实力是必不可少的, 在这方面云南的经济竞争力尚有欠缺。

5.4 云南矿产品出口与对外投资所面临的竞争

云南与东盟之间的矿产资源虽然有互补性, 但也存在竞争的一面。云南与多数东盟国家在矿产加工上的相似性和趋同性日渐明显, 而且均以美国、日本和欧洲为主要出口市场。这一方面抑制了双方贸易关系的发展, 同时也加剧了双方对出口市场的争夺。某些东盟国家实行贸易保护主义以及其货币的贬值等, 使双方在贸易关系上的矛盾时有发生。除了矿产品出口与东盟各国存在竞争外, 在对东盟国家矿产资源开发和加工的投资方面, 云南与周边省市 (特别是广西) 和台湾地区都存在着巨大的竞争。此外, 欧美等国家也在加大对东盟矿产资源开发的投资, 在这些竞争下, 云南如何准确定位, 找到一个合理双赢的投资空间是摆在云南与东盟矿产资源合作方面的一个重大问题。

5.5 东盟各国政策对合作的影响

每个国家的政策不是都有利于云南与东盟在矿产资源上的合作。除了缅甸、泰国等政局不稳定的国家政策对云南与东盟矿产资源合作造成负面影响外, 很多东盟国家也制定了政策限制外来投资, 如马来西亚规定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外资占股最多不超过30%, 且对所建立企业中的马来西亚土著居民人数也有硬性要求, 这对作为外资方的云南产生了巨大限制, 不利于云南对马来西亚矿产资源的投资。

6 结语

通过对云南与东盟在矿产资源合作上的可行性项目研究, 以及合作中需要注意的相关问题, 可得出一些建设性的结论:①所谓“引进来”的指导思想在矿产合作领域已不再是主流, 其原因之一是因为云南本地矿产资源的消耗过大, 而周边最近几个东盟国家的经济实力较弱, 与其引入较少的资金来开发云南已过量开发的矿产资源, 不如就地组织本地企业开发云南主矿区外围分散的富余小矿区, 使自身的矿产资源得到保护, 同时在国际矿石成本大幅度飙升的环境下通过自身开发节约加工和冶炼成本。②云南对东盟国家的矿产资源进口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等既自身匮乏又难以进行合作的领域。在石油、天然气进口中, 要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政策优势, 以及与东盟在其他领域的合作中所取得的讨价还价的能力来协同谈判, 资源互补, 以降低进口成本。③云南在与东盟的矿产资源合作中要加大“走出去”的力度, 加大对东盟各国未开发矿产资源的资金、设备、人力以及技术投入, 取得未开发矿产资源的开采权;对难以取得开采权的国家, 要尽力在当地建立矿产品加工工厂, 配合原材料的开采, 形成产品链条, 获得经济利益。④云南在与东盟的矿产资源合作中要时刻关注东盟各国的政策变化,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框架下, 与东盟国家据理力争, 争取自身应有的利益;同时应适自己的实力给予东盟各国一定的帮助, 以建立长期友好的合作环境。⑤云南在关注与东盟的合作的同时, 更要注重自己经济的发展和整体实力的提高, 加快自身的现代化建设, 只有这样才能在残酷的矿产资源竞争与合作中拥有厚实的“底气”, 才能更好地与国内其他省市甚至欧美跨国公司在东盟矿产资源开发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

摘要:从对我国与东盟矿产资源合作的现状出发, 探索云南与东盟矿产资源合作的具体内容和发展前景, 并提出合作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从而为合作寻找更新更好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矿产资源,东盟,云南,合作

参考文献

[1]胡正豪.中国与东盟关系国际贸易的视角[J].国际观察, 2001, (2) :54-61.

[2]公峰涛.中国—东盟贸易结构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 2003, (3) :51-54.

[3]李阳, 高媛.中国西南与东盟国家投资市场环境比较分析[J].东南亚纵横, 2003, (12) :20-23.

[4]刘传江, 吴铮.从产业成长的视角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J].中国软科学, 2003, (11) :18-21.

[5]史智宇.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出口相似性比较[J].亚太经济, 2004, (2) :84-87.

[6]郭远生.试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矿产资源合作[J].资源经济, 2004, (3) :7-9.

[7]张忠伟.东盟国家与广西矿产资源的互补性及合作建议[J].南方国土资源, 2005, (1) :12-15.

[8]冯佳睿, 周振华, 朱爱中, 等.中国与马来西亚矿业合作的前景分析[J].资源与产业, 2009, 11 (3) :33.

资源合作 篇11

摘 要:西交利物浦大学(以下简称西浦)成立于2006年5月,是经中国教育部正式批准,由西安交通大学和英国利物浦大学合作在苏州创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鲜明特色的新型国际大学。自建校以来,西浦经过数年发展,其独特的办学理念、高水准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浓厚的国际化特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被誉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探路者”。为深入探求西浦发展战略,本刊对该校执行校长席酉民进行了专访。在采访中,席校长指出,特色和品牌最本质地体现了一所大学的文化;西浦多方面多举措配合区域经济发展;中外合作大学应探索新的教育模式来避免与公立大学同质化发展;西浦种途径化获取资源以便支撑自身发展;“中国教育梦”是推动一流中外合作大学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关键词:西交利物浦大学;中外合作大学;创新;全球化

一、特色与品牌体现了大学的文化

《世界教育信息》:您认为,应该如何打造一所大学的特色和品牌?特别是对于新兴大学来说,形成和积淀自己的特色和文化的关键点在哪里?

席酉民:当缺乏自主权或市场竞争优势时,学校不会关注自身品牌和办学特色。办学特色是一所学校的社会定位与价值所在,即以何种独到的办学模式贡献社会;品牌则是这种实践的长期结晶,以其学生、教师、研究工作和社会服务展现出来,并通过口碑广泛传播。特色和品牌最本质地体现了一所大学的文化。

大学文化似乎是一个很深奥的概念,理论上有太多的定义和讨论,如眭依凡教授认为,大学文化包含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三个方面,其中,价值观、理想追求、思维模式、道德情感等构成精神文化;大学的组织架构及其运行规则构成制度文化;大学的物理空间、物质设施构成环境文化。三者以精神文化为核心,彼此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强化,共同对学校教育产生影响。教育部原副部长赵沁平认为,大学文化包含精神、制度、环境和产品四个层面,产品维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研究成果,有文化、艺术、体育等人文产品。我个人认为,学生、教师、校友其实也是重要的传播大学文化的使者。通俗的讲法也有很多,最具代表性的是形象地将大学文化比喻成“泡菜坛子里的汁”,有什么汁就会泡出什么样的菜。

大学文化看不见、摸不着,但能感受到。当我们进入一所大学,与其中的师生、员工进行交流,就可以感受到这所大学的文化。文化的外延弥漫在这所大学的校园里,渗透在其追求、氛围、行为和产品中。

文化的积淀需要时间,对于历史较短的西浦来说,其文化还在孕育和成长中。但就精神、制度、环境三方面而言,应已具雏形;就产品来说,也可逐渐从其产品上发现西浦文化的影子。

西浦的核心理念顺应了人类生存的基本追求——“幸福生活和成功事业”(happy life and successful career)。为此,无论个体、组织,抑或社会,其根本目标都是提高生存能力,这也是学习、研究、教育的使命。为了真正实现这样的愿景和使命,每所大学应形成其独特的发展路径和体系。经过研究和提炼,西浦以“多元、规则、创新、自由、信任”(Diversity,Regulation,Innovation,Freedom,Trust,即DRIFT)作为自身文化的核心理念。“多元”意指文化背景、国籍、个性、追求等,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角度来讲,只有多元才容易稳定,才有可能持续发展,才有利于创新。因此,西浦非常宽松和包容,鼓励多元。但是,多元容易导致混乱,要想形成共生共荣的和谐共处状态,必须形成共处的“规则”,这就是法律、道德和制度基础,只有这样才会形成秩序,孕育建设性的创新。其实,“多元和规则”构成了和谐的基础,即“君子和而不同”的健康秩序,西浦的生存哲学和管理理念就是和谐管理。“创新”可以说是大学的真谛,无论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进行科学研究,或是对社会提供服务,都是试图在已有基础上不断前行、改进和提升。因此,创新精神应该渗透到师生、员工的骨子里,这也是为什么西浦提倡研究型学习、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工作的逻辑基础。“自由”可以说是创新的保护神。师生没有学术自由,生活在各种框框里,是无法真正实现创新的。因此,学术自由应该是大学的生命线。西浦文化的核心理念之所以包括“信任”,不只是因为现代社会缺乏信任,更主要的是因为我们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模式和面对挑战的认知——世界日益全球化、网络化,人类生存环境的复杂性、模糊性、不确定性和快变性不断提高,在这样的世界,单枪匹马地成就一番事业难上加难,无论生活和学习,还是研究和工作,合作都会成为常态。创新活动信息不对称程度很高,因而,更加凸显了合作者之间相互信任的重要性。DRIFT是西浦文化的核心理念,也是西浦实现基本追求和和谐目标的必要保证。

为了让西浦文化的理念真正上升为西浦人的文化,即变成西浦人的自觉行动,我们不仅将这种核心理念以显性的方式展现在校园里——篆刻于基础楼和中心楼之间东侧的一组球形雕塑上,以及中心楼与基础楼东侧放置太湖石的池边的石头上,还致力于将这些理念融入校园的设计,如校园的中西文化合璧、校园的开放、国际氛围的营造、建筑的绿色环保设计、校园设施的布局等。更重要的是,西浦还将这些理念落实在制度制定和组织体系的构建上。例如,为了提升知识工作者的效率,我们放弃了传统高校普遍采用的那种组织架构,转而探索并形成了由四个服务中心无缝链接的网络化和扁平化的组织体系,强调服务理念。最为重要的是,这些追求和理念会通过各种活动和方式融入到西浦人的血液里,体现在其言行及产品上。我们可以从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媒介、师生和员工的行为、研究成果等方面体味到西浦的追求、精神和文化。

著名作家梁晓声对文化的经典解读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我们希望西浦“自觉”承担“探索适合未来发展趋势和需求的教育以及新型大学的运行体系,以影响中国教育改革和世界教育发展”的历史使命,在一批批有“修养”的西浦人的前赴后继的努力下,以其“善良”的心态、“自由”的创新,践行这一使命。

二、西浦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

《世界教育信息》:作为中外合作大学的翘楚和大学民营体系的典范,西浦如何避免与公办大学同质化发展?

席酉民:首先,西浦创建于全球反思教育、重塑教学、再定义大学的时代,为西浦与国际一流大学站在同一起跑线进行办学探索提供了机会;其次,西浦具有站在前人经验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没有历史包袱、“一张白纸好绘宏图”的后发优势;再次,西浦起步高,能够站在世界平台上整合资源和探索办学模式,为西浦实现教育和办学上的超越提供了机会。

在战略层面,西浦试图在三方面作出贡献。第一,根据未来发展趋势和需求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影响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世界教育发展。全球化、网络化使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这导致生活方式、学习行为、社会组织架构、社会形态发生革命性变化,许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赶快行动,抓住机会,迎接变革;教育专家们呼吁教育工作者赶快醒来,变革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浦至少需要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思考: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什么样的大学才能培养出这样的人才?人类未来遇到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大学怎样帮助人类应对这些挑战?这些思考和战略性的定位可为西浦奠定生存的基础、超越的可能。根据全球化、多元文化情景和复杂多变社会的常态化,西浦认为未来社会需要大量的具有跨文化领导力的国际人才。因此,西浦将具有跨文化领导力的世界公民作为自己的培养对象;学校要改变传统的专业教育,借鉴世界教育最优实践,整合知识体系,改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营造线上与线下融合的育人环境,指导学生在学会学习、形成自己以兴趣为导向的融合性知识体系的同时,训练和提升跨文化领导力;在研究方面,针对人类生存面临的挑战,以提高人类生存质量为己任,有选择性地开展有特色的研究。这样,西浦有可能以符合未来趋势和需求的新兴国际大学的身份屹立于中国,影响如火如荼的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甚至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

第二,探索适合知识工作者的新型组织管理模式,提升大学管理的有效性。大学管理的有效性一直备受诟病。至今,大部分大学基本上还是采用层级式组织结构,还有一些大学借鉴矩阵式结构,成立了跨院系的研究中心和研究所,取得了一定效果。尽管我国政府大力推进资源共享机制和学科合作,如共享平台、跨专业(院校)的研究中心,但因评价体系存在某些问题,矩阵式结构往往难以有效运行,大学难免沦为相对独立的利益实体。在网络化和链接革命方面,组织的网络化给予知识工作者和组织效率提升的新途径,甚至不少企业开始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的新的网络组织,以实现有机的企业运行机制。对于大学来说,这也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可否利用网络化组织实现提升知识工作者和组织效率的梦想?西浦利用自身“一张白纸好绘宏图”之优势,探索建立大学新型网络组织体系和运行机理,试图为改进大学支撑和运行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初步运行结果显示,西浦网络化组织平台为师生提供了友好、有效的支持平台和学术生态,消除了研究上和资源配置上的院系和专业壁垒,促进了跨学科、跨专业的合作,以及与社会和工业界的互动,显示出了强大的灵活性和高效率;同时,使学校愿景、使命的实现,以及办学与教育新模式的推行成为可能。

第三,建立中国土地上的国际大学,通过人才培养和研究为改善人类生存质量作出贡献。怀揣远大抱负的西浦人不仅试图在创新教育模式和大学管理上作出自己的贡献,而且以实际的办学成果造福于人类,这就是在中国土地上建设一所新型国际大学,为中国和世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符合未来发展趋势和需求、具备跨文化领导力、来自全球的世界公民(Global Citizen);在人类生存面临严重挑战的领域,有选择地开展有特色的研究,如生命科学、医药、环境、信息通信技术、城市化、老龄化社会、公共卫生、金融、管理等,为提升人类生存能力和质量作出西浦的贡献。西浦的诞生不仅源于教育变革的需要,同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催生的产物,因此,西浦肩负着以自身国际资源、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于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的历史使命,西浦以开放的校园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生态的重要科学社区、多元文化和国际化教育的示范区,以核心学校促进苏州工业园区科教创新区早日建成类似于“硅谷”高新科技园区的“东方慧湖”,并在此基础上提升自身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影响中国高教改革和世界教育发展为使命的西浦,还力图通过自身的深度探索和有效实践在教育领域产生尽可能大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目前,西浦被誉为“高教改革的先锋、中外合作办学的典范”,初步显示西浦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开花结果。

三、西浦多举措助推区域经济发展

《世界教育信息》:西浦所在的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合作的最大项目,其区域规划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堪称国际范例。您认为,西浦在哪些方面可以促进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

席酉民:西浦地处号称世界经济发动机(Power House)的长三角地区,与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形成了共生共荣的良性互动关系。目前,来自50多个国家的600余名专家(2~3年后国际专家数量将超千位)聚首苏州工业园区,初步形成了一个链接全球的国际创新生态圈,一个可整合世界科技资源和参与国际创新合作的网络,一批基本成型、亟待扩大和释放能量的研究平台,一种已显端倪、链接社会各界的创新生态。威尔希尔、IBM、汤森路透等世界级金融和技术公司已落户园区或在西浦设立了最新技术实验室。西浦借助这种趋势,正在建设11所研究院、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国际创新港,以助推苏州实现宏观经济转型,其中包括生物制药、可持续发展材料和环境、城镇化、老龄化社会、智慧与绿色城市、领导与教育前沿、金融、大数据与行为分析、经济一体化、卓越运营和供应链、工业设计与3D打印等领域。具体来说,西浦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积极促进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

第一,西浦已成为一张展示苏州工业园区国际化的名片。西浦每年在全球市场招聘上百个高端岗位,因此,每年有数千名国际专家及其家属通过申请西浦岗位而关注苏州,最终有上百位落户苏州;根据西浦发展战略,未来几年要加大力度招收国际学生,每年将有数以万计的国际学生及其家庭关注苏州,数千人到苏州学习和研究。西浦的大胆创新和探索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学者和同行关注苏州、造访苏州,并开展合作,每年都有众多国内外学术会议和活动在苏州举行。西浦还以其示范效应助力“国家级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落户苏州科教创新区。

第二,西浦助推苏州工业园区经济的转型升级和持续增长。实际上,西浦除对苏州工业园区的品牌提升起到积极作用以外,还在智力支撑、科教生态、对外交流、社会发展方面为苏州打造创新国际生态圈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典范作用。来自40多个国家的数百名一流专家、上万名学生会使西浦在苏州这块热土上成为世界专家聚集的高地、高水平人才培养基地、具有世界水准的研究群落、激励创新与创业的平台、国际文化和社会风气的引导者、每年吸引数万人关注和访问的亮点。西浦带给苏州的不仅是教育机会、人才、专家、研究成果、国际文化、新风尚,当其发展壮大后,每年还会带给苏州超过10亿元的现金流、数千万税收、大量间接收入,更重要的是世界的关注和交流,使苏州在世界上更加亮丽和有吸引力,更具发展动力和活力。

第三,西浦的育人、研究和服务将为苏州工业园区的社会进步作出积极的贡献。西浦积极与社会各界广泛合作,争取早日打造成广泛联结社会的科学社区,共同探讨人类面临的严重挑战,助推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例如,为了影响中国教育改革乃至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西浦和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成立了“领导与教育前沿研究院”;为了强化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及研究的影响,西浦与独墅湖“国家级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合作成立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中心”,以自身的国际化优势带动区域教育的国际化,并通过“国家级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扩大在国内外的影响;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为了探索以人为本、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四化同步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西浦已与淮安市成立了“城镇化研究院”,与吴江区成立了“苏州吴江太湖新城研究院”;针对中国转型升级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问题,西浦国际商学院将从人才培养、研究、咨询等方面积极服务社会;为应对即将步入的老龄化社会,西浦正在组建“老龄化与商务研究所”和相应专业,研究解决老龄化社会面临的问题;西浦与有关企业联合建立了医药、蛋白质、金融、新能源、社会安全、电子电器、计算机等合作研究中心或实验室,促进企业研发和自主创新。

四、西浦以多种途径获取资源

《世界教育信息》:西浦一直强调自己的研究导向,引进了一批世界级的学者,并设立了众多的科研项目,但作为一所中外合办大学,获取资源的难度无疑远远大于“985”高校。在这方面,西浦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席酉民:仍处于创业期的西浦相对于“985”高校,在获取资源方面,尤其是政府资源方面的确面临一些挑战。然而,西浦也具有传统大学所不具备的后发优势。为了获取更多的资源,西浦人本着勤奋踏实的原则,努力在育人模式、教育管理、教学研究、社会贡献等方面办出特色,力图通过自己的深度探索和有效实践在教育领域产生尽可能大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以此获得更多的支持。此外,西浦还积极向政府献计献策,希望通过纳入省市共建的高校序列,获得地方政府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

第一,针对苏州高校的特点,政府应有选择性地提供政策和经费支持,使西浦成为国家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的引领者,使苏州成为某方面的示范基地。例如,苏州工业园区科教示范区已经被教育部命名为国家唯一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通过共建,政府可通过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使苏州真正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领头羊”。再如,西浦在大学治理和管理、教育探索方面的创新已引起国内外高校的高度关注,并为其他高校培养领导、管理者和教师,在全国推广“以学生为中心和以学习为中心”的育人模式。

第二,政府应在切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特色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上给予政策和财务支持。例如,针对即将到来的老龄化社会、中国通过“一带一路”等战略举措形成的全球整合经济及全球治理、新一轮城镇化和生态环境治理、生命与医药科学、“互联网+”与未来社会设计、新金融与金融全球化等领域,积极支持建设特色专业和培养特需人才。

第三,针对苏州高校特点和相对优势,在高校建设一批国际级的研究院,以吸引世界级人才和企业界人才落户苏州,使苏州在未来创新型社会建设中充满后劲,成为创新源头。这些研究院应拥有国际级的研究专家、国际的合作网络、国内和当地的合作网络、具有国际水准的研究课题、具有国际水平和实用价值的成果及咨询服务。当然,除了经费上的适度支持外,人事与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须有相应配套措施,尤其是外籍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及其在苏州的生活、工作条件的完善。

第四,支持高校建设技术成果转移平台、创新创业技术指导和服务平台,以支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健康发展。例如,西浦正在与国际高等教育和研究机构合作,以苏州为基地,打造一个提供技术集散(成果集聚与转移)、国际研究合作、技术咨询和服务的技术超市和企业问题解决中心,以强化大学利用其国际网络整合全球资源、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

第五,政府应对于具有极强社会外溢价值但又成本较高的人才引进、研究、科研平台建设提供支持。例如,对高端国际人才引进、博士生和博士后培养、前瞻性研究、具有共享意义的科研平台建设进行投资。

第六,针对一些学校的特殊性,政府应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给予支持。例如,西浦的主要收入是学费,但其合作母校已经决定将其建成非营利性大学。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非营利性大学的校园和所有资产归社会所有,所有参与者只是在创办一番事业,没有任何利益诉求。国内其他地方对这类高校从校园和科研基础设施建设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西浦也希望与其他学校一样,在发展过程中得到市政府的关注和支持。

另外,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本着教育公平的原则,作为公民教育的重要组织部分,非公立、非营利教育机构应该逐步享有国家给予教育领域的基本支持。

五、“中国教育梦”

助推世界一流中外合办大学的建设

《世界教育信息》:请您结合西浦的办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中国教育梦”。

席酉民:如前所述,西浦试图通过自身探索影响中国教育改革和世界教育发展。经过近10年的发展,西浦已经具备了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基础。10年前,这的确是一个梦。10年后,我们正在实现这个梦想。从家长和学生的热切选择、国内外同行的积极反应、西浦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总结的成果,我们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西浦教育梦的可能性,西浦已经在实现梦想的路上!

如果要问我的“中国教育梦”,我真心希望,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当中国迈入世界强国之列时,我们的教育也会更强大,甚至在某些领域成为领导者!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以及各界的爱护和帮助,当人们谈论世界上心仪的大学时,他们会自豪地提到位于中国苏州的西浦!

资源合作 篇12

一、交叉合作

交叉合作就是利用时间差或场地差交叉进行教学的方法。在同一块场地上, 一个班级不可能整堂课都在场地上运动, 当一个班处于练习空隙或空着场地时, 另一个班可以利用这个时机, 适时地穿插进行场地利用。这个方法一定要两个体育教师之间协调好、配合好, 把有限的场地资源用教学技巧无限地利用起来。这个方法利用好, 可以大大提高场地的使用率, 等于增加了一倍的场地资源。在使用该方法时, 一定要把握好练习时机, 错过了或延误了时机, 会给另一个班和下一次练习造成影响。一般情况下, 这种方法可以运用于一些测试、考试、耐力跑等课堂教学中。

使用该方法还会收到另外一个意外效果, 当一个班出现了好成绩, 会刺激另一个班的情绪, 有利于另一个班级好成绩的发挥。如, 在学期结束时和体质健康测试时, 往往需要测试耐力项目, 而场地只有一块时, 就会势必造成几个班级同时考试的结果。这时就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个交叉配合方法进行两个班的同时测试。当一个班在场地上考试时, 另一个班组织准备考试的学生排好队在场地边上准备, 当一个班一跑完, 另一个班准备的学生立即上跑道测试。而刚跑完的班级刚好可以利用这个时间进行成绩登记和下一轮测试学生的准备。笔者学校也存在场地不足的问题, 体育组教师就经常采用该方法进行测试, 效果良好。

二、同步合作

同步合作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班级同时在一个运动场地上进行同一项活动 (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 同步合作和下面要阐述的同场竞技是有区别的。同步合作是进行常规的练习活动, 同场竞技是教学比赛) 。同步合作要求同时进行活动的班级要相互之间配合好、协调好, 不能有超出自己班级范围的行为活动, 否则容易给其他班级造成伤害。同步进行开展得好, 可以有效提高场地利用率, 也是学校精神文明的一个体现。同步合作练习前, 体育教师一定要协调好各自班级的活动路径, 给学生讲明同步合作练习的纪律和安全的重要性。同步合作时, 各班之间一定要保留一定的练习缓冲地带, 避免意外事故发生。同步合作常运用于一些常规性的活动、径赛项目、活动时间相对较集中的教学阶段和激烈程度不高的项目中。如, 准备活动是每堂体育课所必须要进行的, 大部分体育教师都是采用热身慢跑来进行活动。而慢跑一般都是在课堂开始时进行, 这就势必造成很多班同时要进行慢跑活动。这时就可以采用同步合作的方法, 具体地讲, 田径场一般都有6条跑道, 按照一个班2条的原则, 可以进行3个班的同时慢跑。此外, 还可以分段同时进行, 即一个班在终点起跑, 另一个班可以在对角位置起跑, 这样又可以增加一倍的练习班级, 就可以较好地进行多个班级的同步练习了。

三、竞技合作

竞技合作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班级同时在同一场地进行教学比赛活动。教学比赛也是体育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很多技术技能检验需要比赛进行验证。教学竞技合作需要练习前各比赛班级协商好, 进行合理公平的教学竞赛。同场竞技合作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利用班级之间的竞争意识, 刺激各比赛班级成绩或竞技技能的发挥, 对提高学生个人和集体成绩都有较大帮助。实践证明, 同场竞技合作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技术技能的提高, 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劣势, 主动去提高自己的技术技能。需要提醒的一点是, 没有参与竞赛的学生一定要注意安全问题, 实际情况是, 部分学生为了给本班加油, 经常不自觉地走进比赛场地, 给比赛造成阻碍。竞技合作经常运用于一些球类比赛和集体性项目中。同场竞技的班级可以是同年级段的, 也可以是上下年级段的, 最好不要是隔年级段的, 实力相差太大会使低年级段的班级失去比赛激情。事实证明, 同场竞技时, 各班都不想落后于其他班级, 都会摆脱平时懒散的练习情绪, 全力投入到比赛中, 可以较大程度地提高班级集体成绩。

四、整分合作

整分合作就是在同一场地不同时段, 有时需要全体上课班级统一练习, 有时可以分班进行练习。整分合作可以较好地利用场地把一些可以统一教学的内容进行有效讲解, 再分班进行巩固练习, 这样就可以减少场地资源的利用面积, 相对地就增加了场地资源。集合时, 各班按照约定的位置列队站好, 由一个教师 (一般是讲解和技术技能较好的、有经验的教师) 统一在前面进行教学 (这里可以用小型扩音器或喇叭来辅助教学) , 其他任课体育教师在下面维持秩序和安全。这个方法可以弥补一些年纪大的教师体力和能力不足的缺点, 还可以帮助年轻教师迅速掌握讲解教学的要领技巧。当统一的技术动作教授完毕, 可以分班进行强化巩固练习。这样整分合作有利于场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教学的便利, 同时也可以提高各班对技术动作的掌握。整分合作适用于一些集体性、普遍性和易掌握的教学内容, 如广播体操、校园集体舞、武术操、排舞、兔子舞等集体性的动作技术相对较简单的教学内容。如, 每年新生的广播体操教学, 往往是整个一个年级段需要在同一时间同时进行教学, 就可以采用整分合作的办法。在教授新技术动作的时候, 可以把上课的班级都集中到一起, 当统一的技术动作教授完毕, 再分班进行巩固练习。这样还可以通过对照端正不同班级彼此的学习态度, 当一个班级掌握了一个技术动作, 就等于给其他班级树立了一个标杆, 刺激其他班级更快更好地去掌握该技术动作, 无形中形成了一个良性竞争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绍伟德, 邹旭吕, 俞富根, 周晓明.体育课堂教学场地器材布置与利用有效性例析[J].中国学校体育, 2010, 11.

[2]周玉明.新视域下多班同时上体育课存在的困境及策略探析[J].体育师友, 2011, 1.

上一篇:探讨论证下一篇:社会政策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