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论证

2024-10-28

探讨论证(精选9篇)

探讨论证 篇1

2008年国家海洋局颁布实施了《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 (试行) [1], 提出用海项目海域使用论证实行等级划分制度。根据论证等级的不同, 按相应要求内容开展论证工作, 以使海域论证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

划分论证等级是海域使用论证工作的关键技术之一, 其目的是为了区分不同论证等级用海项目论证工作的内容、范围、深度和技术要求, 使海域使用论证工作更具合理性和可行性。具体划分方法是, 先确定划分等级的依据和判据, 再建立论证等级和判据之间的关系。不同的论证等级决定了海域使用论证的工作深度和详细程度, 因此, 论证等级的划分决定了整个海域使用工作的质量和科学性、可行性。笔者结合近年来海域使用论证工作中遇到的部分实际问题和对导则的思考, 对现行导则 (试行) 中论证等级的划分问题做了一些尝试性的探讨。

1 导则 (试行) 中论证等级的划分依据

为了全面、有效地规范海域使用论证工作, 使不同用海类型、规模和方式的用海项目论证重点各有侧重, 体现海域使用论证的特点。现行导则 (试行) 中依据项目的用海类型和用海规模将论证等级划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 (表1) 。

等级划分补充规定:a) 一级论证:填海, 围海50 hm2以上 (围海养殖除外) , 非透水构筑物长度500 m以上, 连岛堤坝, 海上人工岛b) 二级论证:围海50 hm2以下 (围海养殖除外) , 非透水构筑物长度500 m以下, 透水构筑物同一项目用海按类型、规模或者方式规定的等级不一致时, 采用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其他用海根据用海类型、规模、方式, 参照本表确定海域使用论证等级

2 导则 (试行) 中用海项目论证等级划分存在的问题

2.1 论证等级判定依据不充分

目前, 海域使用论证等级的确定主要是依据用海类型和用海规模来确定的, 而忽略了项目用海所在海域特征这一重要指标在海域论证等级判定中的重要性。

用海项目的用海类型和用海规模相同, 但所处的海域环境特征有很大差别时, 海域使用论证的内容和深度要求也应有很大差别, 若论证等级相同, 就无法体现论证工作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因此, 仅考虑用海类型、用海规模来判定用海项目的论证等级很难有针对性, 判定的科学性也有待考虑。例如, 同一围海养殖项目, 用海100 hm2, 一个位于开发活动较为活跃、环境敏感区较为密集的海域, 另一个位于开阔海域, 且周边开发活动很少, 没有需要特别关注的环境敏感区。根据现行导则 (试行) 中的规定:围海养殖用海100 hm2的项目, 其论证等级为2级。这样以上两个项目海域使用论证工作的具体内容、工作深度和详细程度要求相同, 尤其是对周边海域生态环境资料要求是相同的, 可能难以准确地分析论证项目用海对周围敏感海域的影响。因此即使用海类型和用海规模相同, 也应根据用海项目所处海域的环境特征和所在海域的生态敏感程度不同, 来判定论证等级。

2.2 用海规模的划分指标过于笼统

现行《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 (试行) 中规定所有规模的填海造地用海项目论证等级均为一级。也就是说, 填海1 m2和填海100 hm2的论证等级一样, 划分的规模指标过于笼统, 失去了论证等级判定的科学性。另外, 这样规定将造成填海1 m2的项目海域使用论证工作也应按照论证等级一级的要求开展工作。由于一级论证要求水质调查至少布设20个站位, 海洋生态调查至少布设12个站位等。对于小范围的填海工程来说, 既增加了工作量, 又延长了论证工作时间, 甚至可能会影响到工程工期。例如,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 某市为治理污染较严重的某一河口, 欲抛石填海进行挤淤形成滩涂以便进行红树林种植, 抛石填海面积约为0.9 hm2。按《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 (试行) 的要求, 论证等级应确定为一级。该工程是一项公益性工程, 旨在通过对受污染的入海口进行整治, 以恢复入海口附近海域的生态环境, 改善周边海域的沿岸景观。该工程的建设对周边海域没有不利影响, 并且填海面积较小, 若要求其按照一级论证的要求开展论证工作, 将增加了论证工作量, 也导致工作周期加长, 成本提高, 对此类具有保护海洋生态作用的公益性项目, 难免会产生一些不利影响;同时也使海域使用论证工作失去了应有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再如, 所有规模的污水达标排放用海项目, 论证等级也均为一级, 也有类似的问题。

《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 (试行) 中规定所有规模的透水构筑物其论证等级均为二级, 实践中发现, 有些项目透水构筑物用海面积很小, 对海域自然属性影响不大, 可以按照论证等级三级的要求开展工作。例如, 某市某海滨码头改扩建项目, 拟将原渡轮码头改扩建成两个1 000吨级泊位的汽车滚装渡轮码头, 码头年设计通过吞吐量为30万辆。码头结构采用桩基梁板结构, 用海0.281 2 hm2。根据《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 (试行) 的要求, 该项目的论证等级应为二级。二级论证项目应至少进行一次海洋环境现状调查, 并要求水质调查至少布设12个站位, 沉积物调查至少布设6个站位等, 这将增加工程投资和延长工期。其实本项目透水构筑物用海不会对海域自然属性造成明显改变, 并且本项目符合海洋功能区划, 与周边利益相关者协调较好, 完全可以对其论证内容和使用资料方面降低要求, 按照三级论证的要求来开展论证工作, 这样既减少了工作量, 也节省了时间和工程费用。所以, 应根据透水构筑物的长度或者使用海域面积的不同, 来判定论证等级。

另外, 《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 (试行) 中对某些用海项目的规定又过于宽松。例如, 电缆管道用海中的输水管道和光缆等项目的论证等级均为三级。其实管道长度不同, 所处海域的生态敏感程度不同其对周边海域开发活动和海域环境的影响也不同, 应根据管道铺设的长度等进一步细化用海项目的海域使用论证等级。

2.3 用海规模规定的不确定性

《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 (试行) 中对用海规模的规定存在不确定性。例如, 《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 (试行) 中规定渔业基础设施用海类型中, 用海规模为中心渔港及一级渔港, 论证等级为二级;用海规模为其他渔港, 论证等级为三级。其实中心渔港及一级渔港等是指渔港等级, 与用海规模不能等同而论, 不是所有中心渔港、一级渔港的用海规模都比其他渔港大。再如, 船舶工业, 用海规模50 t以下的论证等级为二级。这里的50 t应该是指船舶工业中的修造船规模, 与船舶工业用海规模不同。

3 论证等级划分改进设想

3.1 完善论证等级判定依据

根据《海域使用分类》 (HY/T123) [2]中的相关规定, 海域使用类型采用两级分类体系, 共分为9个一级类和30个二级类;用海方式采用两级层次体系, 共分为5种一级方式和21种二级方式。

用海类型作为论证等级判据时不具有唯一性, 如, 某一项目用海类型为渔业用海中的渔业基础设施用海, 但同时也可能是填海造地用海。但根据《海域使用分类》 (HY/T123) 中的规定, 几乎所有的用海类型都可以归纳为21种用海方式 (二级方式) , 但不管为哪种用海方式, 其都具有唯一性。此外, 用海类型的划分主要是依据海域用途, 而用海方式则可反映海域使用对海域自然属性的影响程度。根据近年来的实践经验, 界定海域使用类型时仅依据海域的用途是不够完备的, 不能很好地起到科学论证海域开发和保护海域环境的目的。因此根据用海特征及对海域自然属性的影响程度, 区分海域使用的方式成为有效的工具和手段。可见, 采用用海方式作为论证等级判据更具有唯一性和合理性。

同时考虑项目所在海域特征对论证等级判定的重要性应该把该指标纳入作为判据之一此外, 《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 (试行) 中规定深海排污、输油等海底管道所有规模均为二级 (表1) , 该判定结果针对暗挖式施工的海底管道来说是相对较合理的, 但对于明挖式施工的海底管道, 由于该施工方式对周边海域环境和开发活动的影响较大, 其论证等级应高于暗挖海底管道的等级要求, 所以建议在论证等级判定时还应考虑施工工艺。

综上, 采用用海方式、用海规模和项目所在海域特征作为论证等级的主要判断依据, 同时考虑涉海工程的施工工艺, 是比较科学、合理的方法。部分用海方式的海域使用论证等级的判据见表2。

3.2 细化用海规模

论证等级判定依据中的用海规模, 应结合近十几年项目用海的基本情况、审批权限和实践经验等, 对用海规模进一步细化, 以便使论证等级的判定更具合理性和科学性。如, 针对填海造地用海, 根据冶炼、石油、化工、造船、造纸、火电、核电和海上机场等项目填海造地用海和其他填海造地用海的不同, 进一步细化用海规模, 以填海30 hm2和填海5 hm2为两个区段。填海造地用海大于或等于30 hm2, 所有海域论证等级均为一级;填海造地用海5~30 hm2, 处在敏感海域时论证等级为一级, 处在其他海域论证等级为二级;填海造地用海小于5 hm2, 所有海域论证等级均为二级 (表2) 。再如, 污水达标排放用海按照每天污废水排放量, 同时结合项目所处海域特征来判定论证等级。

3.3 增加论证报告表的要求

《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 (试行) 中规定一级、二级和三级论证的项目都需要编制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根据以往海域使用论证工作开展的实践情况, 有些论证等级为三级的项目, 可适当简化报告书的内容, 以报告表的形式进行论证, 如有必要可依据用海项目的特点及用海海域的特征, 对相关内容开展专题论证并提供专题报告。这样可使论证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

注:1.并行铺设的海底电缆、海底管道等的长度, 按最长的管线长度计;2.新增温排水和污水达标排放应考虑原排放规模;3.敏感海域主要包括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及重要的河口和海湾等.

4 结束语

论证等级划分是海域使用论证技术方法中的关键内容。笔者在归纳、总结海域使用论证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建议海域使用论证等级采用用海方式、用海规模和项目所在海域特征3个判据为主, 同时考虑用海项目涉海工程的施工方法和工艺, 并根据近十几年项目用海情况和审批权限等将用海规模进一步细化, 使论证等级划分更趋合理、科学。

参考文献

[1]国家海洋局.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 (试行) [Z].2008.

[2]国家海洋局.HY/T123-2009海域使用分类[S].2009.

探讨论证 篇2

演绎论证法

演绎论证法是从已知的一般原理,规律出发,推知个别事物本质特征的论证方法。如果说归 纳论 证法是从特殊到一般,那么,演绎论证法是从一般到特殊。运用演绎论证法要求大前提、小 前提必须真实、正确、一致,同时要求推论是合乎逻辑的,否则就会出现纰漏。如习作《坚 持就 是胜利》采用的就是演绎论证法,大前提是坚持就是胜利,小前提是狄更斯、爱迪生坚持了 ,所以胜利了,结论自然得出。此外,论证的方法还有很多,象借古论今法,采用数字法,排比论理法,描写论理法等。我 们掌握的方法越多,说理就越有深度,有说服力,就越具有令人折服的逻辑力量,同学们可 以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掌握。

归纳论证法在议论文写作过程中,采用归纳法是常见的,它是通过对一系列个别可靠的事实进行概括后 ,归纳出其共同属性,从而得出一个普遍性论点的方法。如:如杨述《恰到好处》一文中这样论述道: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恰到好处”。京戏著名演员表演,总讲究不瘟不火。 优秀的歌 手在热情地歌唱时,情真而又能自持。工人炼钢要注意火候,做政治工作要掌握分寸。一句 话,“过”与“不及”都不好。“不及”就是“不够”,许多人都知道这是不好的;或者说这是“不够好”。“过”就是“ 过火”,“过了头”,却往往容易被人们误认为好。说这就是“深”,“透”,是“彻底” ,难道不好吗?其实过了头,常常把好事做成了坏事。事情做得一过分,就会走向反面。 失 眠不好,睡觉睡得好就好;但睡觉过多就可能变成懒汉。劳动好;但劳动过累,就要妨碍健 康。而对健康过于注意的人,又常常造成了自己精神上的一种负担,老是疑心自己有病,结 果反而把身体搞坏了。列宁说过:“只要向前再多走一小步——看来仿佛依然同一方向前进 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列宁全集》31卷85页)这话讲得多么深刻。这两小节中第一节通过对演戏、歌唱、炼钢、做政治工作一系列事实分析,从 正面 归纳了 凡事都要“恰到好处”的道理。第二节则通过对睡觉、劳动、对健康的注意等一系列实事的 归纳,既正面论证了“事情做得一过分,就会走向反面”的道理,也批驳了将“过头”当作 “深”、“透”、“彻底”表现而予以肯定的错误认识,由此可见,归纳论证法是议论文写 作中常用而有效的方法之一。

高校资产设备购置论证探讨 篇3

关键词:申请论证,立项论证,领导决策,选型论证

1 进行资产设备购置论证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不断增加及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一方面, 高校资产设备采购量大大增加, 另一方面, 社会也越来越关注高校办学质量与办学成本。采购规模的快速扩张, 随之带来的就是资产设备盲目购置、设备利用率低、重采购轻管理、设备购置浪费惊人等问题, 有些完全可以校间资源共享的巨额设备, 高校之间攀比成风, 一所学校买了, 其他学校紧跟着买。同时因“各自为政”, 高校之间设备资源没有整合, 普遍存在着利用率低、功能开放不全的现象, 有的仅仅用于某一方面的教学或科研工作;有的因某项课题完成而被尘封;有的配套设备不齐全, 不能投入正常使用;有的不能按规定及时维修保养完好率不高而处于待修状态等等, 这些都是导致资产设备购置后达不到预想效果的原因。

如何让资产设备得到合理的配置和充分的利用、减少购置过程中的盲目性、避免闲置和浪费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特别是对于贵重资产设备, 购置前的论证工作如果不充分或论证流于形式, 提高设备利用率、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益就存在源头性的缺陷。因此, 资产设备购置前的论证工作非常必要。

2 加强资产设备购置论证的全过程控制

为充分发挥资产设备的购置效益, 减少购置的盲目性, 要加强资产设备购置论证的全过程控制。资产设备购置全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购置论证阶段、领导决策阶段和设备采购阶段, 其中, 购置论证又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申请论证阶段、立项论证阶段和选型论证阶段。

2.1 申请论证阶段

首先要求申请部门撰写完整的可行性论证报告, 完整的可行性论证报告应包括如下内容:申购该设备的必要性、可行性、紧迫性 (申购理由和用途) ;所申购设备的技术要求和具体技术参数;功能定位 (教学型、生产型、教学+生产型) ;人才培养目标和预期产生的科研成果;社会服务情况及经济效益预测;各类工作人员的配备情况及技术力量、管理人员及人员培训计划;安装使用的环境及设施条件;经费落实情况;选型理由 (申购设备的先进性与适用性, 包括该设备适用的学科范围, 所选品牌、档次、规格、型号、国内外同类产品性能及价格比、校内现有设备数量及使用情况) 等。

由于申请的项目常常数量多、涉及面广, 而且相对学院工作的中心和重点难分主次, 资产设备管理部门需汇集各种信息, 包括了解是否有重复购置情况, 重点查询该设备及同类设备在校内的分布情况及数量、大型专用设备在本区域的分布与使用情况、校内其他单位拟购及正在购置同类设备情况等, 了解申购部门对原有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和管理状况, 由资产设备管理部门对有关申购作逐一严格审核, 根据是否可以实现统筹资源配置与共享, 确定该申购项目是否上报立项, 是否可以进入更高一级的论证阶段——立项论证阶段。

2.2 立项论证阶段

立项论证是根据学院事业发展的需要、专业和学科建设的需要、经济实力及合理布局等要素, 邀请该学科、领域的专家和相关职能部门组成院级立项论证委员会, 对该设备的购置是否有利于学院建设、专业和学科发展以及是否会产生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综合进行评审确定是否立项。专家组评审的结果, 可以直接作为下一阶段——领导决策的依据。

立项论证阶段是设备购置论证各环节中最关键的阶段。如果立项论证环节管理不好, 就有可能导致整个设备采购资金的浪费, 因此立项论证环节在整个设备购置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在高校中, 这一环节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设备购置过程中, 尤其是在大型设备购置过程中没有组织专家论证或论证不充分而造成损失的现象还经常发生。立项论证阶段应重点关注如下几点:

首先, 立项论证阶段直接利用的是专家的工作成果, 因此专家一定要专。职能部门不可能对各方面的设备都懂, 论证申购设备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紧迫性需要依靠专家的力量。聘请专家论证, 可以解决职能部门专业技术缺陷问题, 使论证更趋科学化、合理化。因此, 专家水平的高低及合理的专家组成对论证成功至关重要。专家不专, 或专家与被论证的项目有利害关系, 都可能导致论证的质量差, 使论证流于形式。聘请专家需要通过平时的积累, 可建立校内外专家库, 避免临时拉请, 论证会最后形成的专家组意见为院领导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其次, 立项论证阶段最关键也是最核心的就是了解申购设备的功能定位。是仅仅满足学科或教学发展需求, 还是探索教学与生产相结合?这都是在立项论证阶段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立项论证就是要用有限的经费购置最合理的设备, 确定购置设备的档次和配置要符合学院对该学科的发展规划及方向要求、符合对该设备的功能定位。申购部门提出的档次及配置过于奢华的, 要调低配置档次;反之, 达不到要求的要调高配置标准。

再次, 立项论证阶段要附带论证的是学院是否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必要的配套环境。有些设备对技术人员要求高, 若无操作使用的技术人员将使设备购进后闲置。必须要有技术人员编制或共享编制, 不够熟练的操作技术人员要有提前培训计划和经费, 这些都必须落实到位;精密贵重设备往往要求较高的安装运行环境, 包括空间、地点、水、电、温度、湿度、防尘等, 同时也要考虑到运行所产生的噪音、辐射及实验室安全等因素。若配套环境不具备, 一般不能执行其采购计划, 要防止出现让设备先到位, 反过来向学校要条件的情形。

最后, 立项论证阶段要不断完善论证管理制度, 采用科学的论证方法。投资决策的论证评价方法分静态和动态两种。静态评价方法 (投资回收期、投资报酬率) , 由于没有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因素, 也被称为非贴现指标。动态评价方法 (净现值、获利指数、内部报酬率) 由于考虑了货币的时间价值因素, 也被称为贴现指标。动态评价方法中的净现值法和内部报酬率法是投资评价方法中普遍采用的方法, 所不同的是净现值法是通过基准贴现率来计算净现值, 根据净现值的大小来判断投资方案的优劣。而内部报酬率法是通过计算内部收益率来与基准贴现率进行比较, 以此来判断投资方案的优劣, 并通过这种方法来明确投资方案的实际收益率, 故内部报酬率法在实际评价时比净现值法更具说服力。在进行资产设备购置论证时, 应该多采用动态的投资评价方法对可供选择的有关方案分析比较, 权衡利弊, 以选取最优的购置方案。

2.3 领导决策阶段

专家立项论证作为设备购置前的必须环节, 为领导决策提供了依据。在此不一一赘述。

2.4 选型论证阶段

立项论证、领导决策之后, 资产设备管理部门应组织选型论证。选型论证包括两个阶段:一是初选阶段。对众多要求参与竞争的厂商筛选, 筛选条件涉及厂商信誉、售后保障的可靠性、产品质量和国际国内审批机构的公认度等, 最后确定二至三家厂商的产品作为复选竞争的对象;二是复选阶段。复选是选型论证的重点, 也是整个论证过程的关键。由于复选的最终结果是满足技术要求、质量信誉好、价格合理、条件优惠且适应环境条件的优胜产品, 因此, 资产设备管理部门要汇集多方面的力量, 通过已购该设备单位, 了解设备的技术指标在实际使用中的偏差、售后服务、使用效率等, 对于口碑不好的设备型号或售后服务差的要慎重考虑, 通过市场调研等方式来组织论证, 确定产品。资产设备管理部门最终总结选型论证内容, 并拟写选型论证报告, 报上级领导批准。

2.5 设备采购阶段

选型论证之后, 可以直接为设备管理部门采购提供依据。因设备采购不属于设备购置论证内容, 在此不一一赘述。

3 建立资产设备购置网上论证系统, 实现动态进程化管理

由于从使用部门申购→专家论证→领导审批→设备管理部门购置, 整个流程由相互关联的很多不同的部门来完成。为提高办事效率、改进服务质量, 充分发挥论证在设备采购中的作用, 高校可以尝试设计一套一体化的论证管理系统, 通过网上论证, 将设备购置工作的各个环节串成一个链条, 实现动态进程化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四大模块:用户申购模块、专家论证模块、领导决策模块、职能管理模块, 实现了从使用部门申购、专家论证、领导审批、设备管理部门购置全部流程动态跟踪管理, 方便了使用部门申报, 也对所申购设备的工作进程一目了然, 明晰了各方的职责、权限及时间要求, 并可实现网上论证, 节约了时间, 提高了效率。

参考文献

[1]倪建发.高校资产管理问题思考[J].求索, 2004, (3) .

[2]张永兵.高校资产管理问题与思考[J].实验研究与探索, 2001, 20 (20) .

校本研修论证报告 篇4

研修目的:1.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树立发展型教育观;

2.提高教师教学基本功,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

3.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努力创造高效课堂。

具体内容:研读各科《课程标准》

深入挖掘教材

有计划有步骤地练习各种教学基本功

自己我实践和同伴互助相结合的形式创建高效课堂

具体实施步骤

1.坚持理论学习,让教师们在观念上有所转变。

学校每月要有专题的教育理论学习,最好有一个系统性的学习,做到学一段理清一段,人人有收获,各个有所悟。各教研组也要根据学校的学习计划和自己组成员的特点,以及学科的特点制定组学习计划,并有条不紊地实施。

2.开学初就要分学科分组学习研读本学科《课程标准》,做到人人了解本学段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相应的评价标准。并讨论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案。

3.开学初的集体备课,要分组分科让教师细细研读教材,对于各单元和章节的教学内容、目标、重点、难点必须做到心中有数。

4.一周有一次同组同科碰头会,主要目的是说出最近一段时

间教学上的困惑,探讨解决方案。也可以说说自己的收获,教学上的生成性资源的利用,或是教学中生发出来的巧问妙答,供同行共享。

5.说好普通话、写好三笔字、会画简笔画,快速准确地分析和处理教材,灵活地驾驭课堂,巧妙地与学生沟通……这些都是一个教师的基本功。而这些基本功很少有老师能面面俱到,都或多或少有些待提高的项目。所以活到老学到老是必要的。这方面学校要督促,当然更重要的是让教师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这样学校的培训才可以一劳永逸。

6.上好课,是教师最迫切的能力,也是学生对老师最高的要求。但不是人人进课堂就会把课上得精彩的。这除个人文化素养外,还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更要有不断学习的改进的精神,当然还需要同伴互助,特别是以骨干引领,老教师带动,都是行这有效的培训方式。

7.开展“2+2”的评价方式,每次听课说出两个精彩之处,指出两个需要改进的地方,使评课务实有效,使被评者每次都能有一定的进步。杜绝唱喜歌说过年话现象(现在这种现象泛滥)。

其实校本培训是为每一位教师服务的,其目的在于提高本校每一位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最终使全校教师整体素养提高,从而使本校能更好地为每一位学生服务。校本培训表面看受益的是本校老师,其实最终受益的是在本校学习的孩子。这

海域使用重点内容论证方法探讨 篇5

1海域使用论证工作的发展

我国海域使用论证工作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探索,1993年5月31日,国家海洋局发布并实施了《国家海域使用管理暂行规定》,标志着海域使用论证工作的正式开始。2002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明确规定海域使用申请必须提交海域使用论证材料,由此海域使用论证工作的法律地位才被正式确立。此后,国家海洋局陆续发布了《海域使用论证资质管理规定》(2002年)、《海域使用论证评审专家库管理办法》(2004年)、《海域使用论证管理规定》(2008年)、《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试行)》和《海域使 用论证报 告书编写 大纲》(2008年)等10多个规范性文件,对海域使用论证的主要内容、工作程序、资质管理、评审组织等方面做出了较为系统的制度设计,建立了海域使用论证管理制度框架。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作为用海审批的主要技术依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理解和认同,海域论证工作也逐步走上了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3,4,5]。

2海域使用论证重点及编写方法

海域使用论证重点依据项目用海类型、用海方式和用海规模,结合海域资源环境现状、利益相关者等确定。本文从项目用海必要性、项目用海资源环境影响等方面阐述各论证重点的编写方法,为论证报告编写提供参考。

2.1项目用海必要性分析

项目用海必要性分析是海域使用论证报告的重要内容,主要分析用海项目建设内容、项目主要施工工艺和方法、项目申请用海情况、项目建设必要性和项目用海必要性。建议以表格的形式描述用海项目名称、性质、建设内容、用海规模等基本建设情况,并附现场照片,给读者以清晰直观的认识。以图件的形式,如项目总体布置图、涉海构筑物剖面图、施工流程图等直观的表述用海项目平面布置和主要结构、尺度和施工工艺与方法。项目用海必要性分析需 要回答项目用海是否非用不可?能否少用 海?项目用海 对地方社会经济的贡献有 多大?根据区域 经济发展、产业发展和产能的需求,说明项目建设的目的意义和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论证项目使用海域的必要性。围填海项目还应阐述围填海用海与当地土地资源的供需关系,结合用海项目所依托陆域的开发利用状况,分析项目实施围填海的必要性。

2.2项目用海资源环境影响分析

项目用海资源环境影响主要分析内容包括:项目用海环境影响分析,具体分析项目用海对水文动力环境、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水质环境、沉积物环境的影响;项目用海生态影响分析,具体分析项目用海引起的海岸线、栖息环境变化和污染物排放等对底栖生物、游泳生物、浮游生物、珍稀濒危生物、生态群落与结构等的影响;项目用海资源影响 分析,具体分析 项目用海 占用海岸线、海涂、海 岛等海洋 空间资源 的情况,以及项目用海对海 洋生物资 源的影响 范围和程 度,评估项目用海引起的生物资源(包括渔业资源)损失量;项目用海风险分析,具体分析项目用海可能产生的风险种 类、发生概率、源 强,预测风险因子的扩散路径与范围、时空分布特征,评估项目用海风险对所在海域资源环境及周边海域开发活动的影响。对资源环境影响分析不应仅局限于单个工程的影响,应从全局出发,考虑本区域海洋工程的综合影响。

2.3海域开发利用协调分析

海域开发利用协调分析包括项目用海对海域开发活动的影响、利益相关者界定、利益相关者协调分析和项目用海对国防安全和国家海洋权益的影响分析。为增强报告的可读性,建议以图、表的形式表述。如项目用海对海域开发活动的影响分析,可以通过绘制资源环境影响范围与开发利用现状的叠置分析图,分析项目用海对所在海域开发活动的影响方式、影响时间、影响程度和范围等,并注明受影响的开发活动。通过列利益相关者一览表,将利益相关者名称、具体位置、利益相关者内容、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等内容清晰地表述出来。根据已界定的利益相关者及其受影响特征,分析项目用海与各利益相关者的矛盾是否具备协调途径和机制,分别提出具体的协调方案,明确协调内容、协调方法和协调责任等,并分析引发重大利益冲突的可能性。国防安全和国家的海洋权益重于一切,如果项目用海有碍于国防安全和军事活动的开展或有碍于国家海洋权益(领海基点、国家秘密等)且无法协调解决的,应提出调整或取消项目用海的建议。

2.4项目用海与海洋功能区划及相关规划符合性分析

重点从项目用海是否符合海洋功能区的用途管制要求和用 海方式控 制要求、环境 保护要求、整治与修复要求等几个方面分析项目用海与海洋功能区划的符合性。

本章的编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分析项目所在海域的海洋功能区划,阐述项目所在海域的海洋功能区名称、基本功能类型、位置、范围和管理要求等内容,附海洋功能区划图件和功能区登记表,明确项目用海有关的各功能区情况及与项目用海的位置关系。分析项目用海对海洋功能区的影响,说明受影响的功能类型、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分析项目用海是否符合海洋功能区的用途管制要求和用海方式控制要求,是否对海域的基本功能造成不可逆转的改变,能否落实海洋功能区的环境保护要求,是否执行了要求的环境质量标准,是否符合保障生态保护重点目标安全的要求等。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讨论项目用海与海洋功能区划的符合性。项目用海与相关规划的符合性分析则主要阐述国 家产业规划和政策,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 划,港口规划,以及养殖、盐业、交通、旅游等规划中与项目用海有关的内容,给出与项目用海选址、布局和平面布置相关的规划图件,分析论证项目用海与相关规划的符合性。

2.5项目用海合理性分析

项目用海合理性分析是海域使用论证工作的核心内 容之一,是判断项 目用海可 行性的依据。《导则》将该部分内容和要求进行了细化,增加了平面布置合理性分析,对宗海图绘制和用海面积量算等作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

主要分析内容包括:用海选址合理性分 析,具体分析区位和社会条件能否满足项目建设和营运的要求,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适宜性,项目用海是否存在潜在的、重大的安全和环境风 险,项目用海与周边其他用海活动是否存在功能冲突,是否有利于海洋产业协调发展;用海方式和平面布置合理性分析,结合项目总体布置、平面布局、功能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平面布置合理性。对含有填海造地的用海项目,应开展填海造地平面设计合理性分析。依据项目各用海单元的特点,分析用海方式的合理性;用海面积合理性分析,依据项目用海性质、建设规模和产能、行业技术标准等,结合项目用海的平面布置,在项目用海方式和平面布置的多方案比选和优化基础上,量化分析项目用海面积的合理性。根据分析、论证后最终推荐的用海方案绘制宗海位置图和宗海界址图,量算项目用海面积。宗海图绘制和用海面积的量算应符合《海籍调查规范》(HY/T124-2009)的要求;用海期限合理性分析,依据项目用海的主体结构、主要功能的设计使用(服务)年限,以法律法规的规定作为判断标准,分析项目申请的用海期限是否合理。

2.6海域使用对策措施分析

海域使用对策措施是用海者为减少用海不利影响,在施工期 和运营期 必须采取 的对策措施,是项目用海可行的前提条件之一,也是项目用海监管的依据。主要分析内容包括:区划实施对策措施,根据项目用海具体情况和所在海洋功能区的管理要求,提出项目落实用途管制、用海方式控制要求、保障生态保护重点目标安全的对策措施;开发协调对策措施,根据项目用海与利益相关者协调分析结果,提出落实利益相关者协调方案的对策措施。可能存在重大利益冲突的,应提出冲突防范、协调方案落实和跟踪等要求;风险防范对策措 施,根据项目 用海风险 分析结果,提出降低或避免用海风险的防范对策措施,并简要说明应急 预案的重 点内容,包括应急 组织、反应程序及应急设施和器材类型、规格和数量,配置地点等;监督管理对策措施,根据项目用海特点,提出施工期和运营期的监督管理措 施,包括用海范围、用海面积、实际用途、用海 方式、施工方式、工程进展、用海影响等方面的监测方法、时间和频 次。特别是在用海环境影响 方面,应根据项目用海的污染影响或生态影响的程度和范围,设计施工期环境影响跟踪监测方案,作为后续跟踪监测依据。对于填海造地用海,应明确竣工验收的技术要求。对大规模填海、海砂开采等项目应提出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的重点内容,用海后评 估周期、范围 和重点等 方面的建议。

3结束语

水库工程水资源论证方案探讨 篇6

1 水库工程水资源论证的目的和具体任务

水库工程水资源论证方案, 主要是针对不同建设项目的具体用水要求, 提出相应的项目取水水量以及水源质量相关数据等等, 具体的操作方式为结合建设项目所处的具体环境以及取水河道的水源条件等, 通过对论证区域的调查与收集的资料, 来分析水库周围的水源条件以及各水源的水量, 与此同时, 还要分析水库项目周围的其他用户用水情况, 在保证水库项目建设用水合理的情况下, 提出允许水库项目的项目取水水量以及水源质量变化情况等等。

水资源对于人类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基础, 除此之外, 水资源还是一个地方经济实力的展现, 是典型的战略性基础资源。在不久的将来, 水资源极有可能引发国家冲突, 因此, 为了使水资源的使用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专家学者提出通过相应的工程措施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改变山区水库的防洪减灾模式, 从无序、无节制地与洪水斗争转变为有序、可持续地与洪水协调共处, 在防洪工程体系的基础上, 建成全面的防洪减灾工作体系;促使水库灌溉的高速发展;重建工程流域防污减灾体系;保证生态环境用水, 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的水资源开发利用。黄山水库水资源论证旨在深入研究该项目取水的可行性和用水的合理性, 分析该项目取退水对区域水资源状况、水环境及其他用户可能产生的影响, 保障工程项目的合理用水要求, 实现该地区的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水库工程项目取水的特点

黄山市地处安徽省东南部, 东靠浙江、南连江西、西邻池州、北接宣城, 黄山市地形地貌的基本特点: (1) 呈东北至西南走向的黄山山脉, 天目山、白际山山脉, 中间形成两个盆地; (2) 丘陵山地坡陡峰高, 相对落差大, 河流下切和流水侵蚀作用强烈, 易造成水土流失。地表水资源量年际年内分配与降水分布规律相似, 主要集中于汛期。2014年全市水资源总量111.18亿m3。各水资源分区水资源总量见表1。其水库项目取水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水库工程项目改变水资源的区域配置:水库工程的建设可以起到控制洪水、储存水量以及改变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的作用。在此过程中, 进行水资源论证的主要作用是积极的优化水资源的配置, 使其稳定发展, 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水资源的论证分类中, 水库工程中跨流域引水项目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 此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水资源的空间配置, 因此所涉及的工程面较为复杂, 需要进行详细的探讨与论证工作。

(2) 水库工程项目中的取水过程是中介过程:水库工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改变水资源的空间分布, 优化其配置, 但其并不是水资源的终端用户。因此在分析水库项目的取水以及退水的过程中, 首先要考虑的是水库的终端用户, 对其进行重点分析, 而不是仅考虑用水区域, 具体例如, 水库下游的生态环境用水以及水库的自用水等等。与此同时, 对于终端用户来说, 不同的用水户, 其供水地理范围会出现重叠或者交叉等现象, 因此在确定终端用水户之前, 还要充分的对这些用水户的供水范围进行相应的分析。

(3) 用水户的用水次序需进行合理分析:决定用水户用水次序的依据是用水户的重要程度, 水资源是一种随地资源, 因此在分析具体的分配程序时, 不仅要结合发展、历史、经济因素等, 还要充分的考虑用水户的重要程度。在不同的用水户之中, 首要的是农业用水, 虽然农业用水的效益很低, 但是由于涉及到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因此要给予特别重视;除此之外, 生活用水以及生态用水优先于其他的用水户, 因为此两项用水关系到人民的生活以及自然的发展状态, 因此也要给与一定的重视;工业用水, 水库项目的发起者一般为工业项目用水户。

3 黄山水库取水水资源论证合理性分析

(1) 广泛的收集水库工程项目的各类相关资料:水库工程项目的水资源论证主要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 因此, 在论证的过程中应当广泛的收集工程所在地区上下游以及左右两岸的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等方面的现状以及未来预期等方面的相关数据。除了必要的一些规程规范, 还要特别的注意收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地形以及地质方面的资料、水文方面的资料、实测的历史调查方面的资料以及既有重点又有代表性的降雨、蒸发、洪水以及枯水等方面的翔实资料;水库所在地的流域规划、区域专项规划、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水资源配置规划以及工业发展规划等等;除去上述的资料以外, 还需要收集供水区的详细资料, 具体为行政区划、供水、用水以及主要水利设施等方面现状以及未来预期的资料。

(2) 要重点分析取水量以及用水量:水库项目的合理取水水量的确定主要依靠水量综合利用的原则, 并且突出对水资源的保护以及旅游、水力发电等的供应重点。对用水耗水要做重点分析, 具体为, 把一般生活用水、农业用水以及工业用水等作为分析的基础, 分析中既要包含对于现状的分析, 又要包括对于未来的预测, 对指标分析比较后要进行多方案的论证, 对于方案中的相似区域要进行仔细的比较, 并且论证确定合理的取水量, 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节水指标的, 合理的确定取用水量。取用水量合理性分析的基础是用水量的预测。一般来讲重大水库项目应该有两种以上不同方法的需水预测对比和确定。比较常用的用水分析方法有: (1) 分项指标预测法。对社会经济各部门的各种趋势预测分析后综合确定用水量, 分项用水包括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及市政用水等。分项指标预测法有较大的误差, 可以作为用水量的校核; (2) 综合用水指标法。根据建设部门有关规范, 我将用水分为几个不同的区域, 并按照供水城市不同类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镇, 按照人口的数确定用水量的方法, 称为单位人口综合用水指标。

(3) 水库退水方案:水库的取水项目的退水方案主要包括水库的自身退水以及水库终端用户取水后的退水两部分。水库自身退水的方案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分别为洪水期间的水库退水方案以及枯水期间的水库退水方案。洪水期间的退水方案主要为确保水库下游的防洪安全;没有防洪任务的水库需坚持下游遭遇相同标准洪水, 灾害不能扩大的原则。在枯水期间, 需保持适的环境用水, 确保下游生态安全。终端用水户的退水方案由于水库取水的终端用户各有不同, 要确保每个取水户退水方案合理有效。特别是工业取水、供水项目等复的项目要单独论证。

4 结束语

对于水库工程而言, 想要实现其长期稳定发展, 那么必定要保证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因此, 本文主要通过阐述水库项目分配水资源的特点, 探究水库工程水资源论证方案的合理性, 并就此提出一定的建议希望能为我国的水库工程水资源论证方案探讨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戴长雷, 迟宝明, 陈鸿雁.傍河型地下水水源地论证[J].工程勘察, 2005 (02) .

[2]陈红卫.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水利, 2005 (11) .

采掘业水资源论证若干问题探讨 篇7

在实际工作中, 人们往往把论证范围的确定、区域水资源状况的分析、取用水合理性的分析及对水环境的影响等方面作为重点来讨论, 但其实里面还有包括一些具体问题值得大家去探讨。下面我就在平常工作中遇到的几个实例进行简要的总结和探讨。

1 水资源论证工作等级的确定

水资源论证工作等级的确定主要从建设项目的取水规模、取水水源、取水用途还有当地的水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利用程度、取退水的影响程度与影响范围及水功能区治理等方面来综合确定的, 且按最高等级来确定。在现实工作中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一般是根据水资源论证的分析范围来确定, 分析范围往往是县域范围或市域范围, 范围比较大。如某个城市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较高时, 则整个城市任何一个项目只要利用地表水不论这个项目的大小或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水资源论证工作等级均为一级, 欠妥。

2 矿坑排水量和产量的关系

目前水资源论证报告无论是已建矿井, 还是将要新建的矿坑排水量计算, 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符合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 (试行) (以下简称《导则》) [1]的现象, 我们通常使用富水系数法来计算矿坑涌水量。矿坑排水是由大气降水、地表水会通过构造破碎带、河床沉积层等补给给煤系地层中的含水层, 或通过采煤产生的裂缝等补给到矿井中及矿井通过含水层时, 储存于含水层中的地下水涌向苍道, 也成为矿井的主要充水水源。因此, 矿坑水来水水源是极其复杂的, 要想计算、评价矿坑涌水量很困难。我们在现实工作中如果有矿坑排水量的实测资料时通常采用富水系数法来计算。如果矿坑排水没有实测资料时往往采用水文地质比拟法来计算矿坑涌水量, 且不考虑两矿生产能力的悬殊, 仅仅考虑水文地质条件相似, 利用这一富水系数法来计算采煤规模数倍扩大后的煤矿的矿坑排水量。然而, 生产实际中, 即便是同一矿井, 其矿坑涌水量与产能之间呈线性相关的情况少之又少, 几乎都是非线性相关的。因此, 即便两矿水文地质条件相似, 但产能差别较大时, 以产能与参证矿的富水系数之积来计算矿坑涌水量的方法可能并不符合实际。

下面举几个工程实例来证明一下以上所述:

以本人今年所做的两个工程实例来说明, 一个是左权某矿的矿坑涌水量实测资料和年产量的关系, 还有一个吕梁某矿的矿坑涌水量实测值和年产量的关系 (见表1, 表2) 。

从图1, 图2可以明显看出, 实际的年产量和矿坑涌水量并没有什么直接关联。并不像我们平常所说的那样矿坑涌水量和矿井的产量是线性关系。

3 矿坑排水经井下水处理站时, 处理消耗水量能否算在综合用水指标里

一般我们在做报告时, 矿坑井下排水经水处理站消耗水不放在综合指标里, 无论是我们在参加各市的评审会还是省里的评审会都没有人提出异议, 但是转念一想, 这些水确实也是我们在生产过程中实际消耗掉的水量, 应该算在综合指标里。如果在矿坑排水量较小的情况下把消耗掉的水用在综合指标里是实用的, 也是合理可行的。如我在吕梁离石区的某一煤矿做的水资源论证, 该矿产量是90万t/年, 矿坑排水量是504.50 m3/d, 矿坑处理损失按15%计是75.68 m3/d, 本矿生活用水量是128.59 m3/d, 生产用水量为476.25 m3/d (其中包括了处理损失的75.68 m3/d) , 实际生产用水量为400.57 m3/d, 这个生产用水量对规模较小的煤矿来说是够的也是合理的, 综合用水指标为0.2 m3/t。但是, 在矿坑排水量较大的情况下把处理矿坑水消耗掉的水量放在综合指标里时就不太适用了。现在水利部门为了各行各业节约用水, 特别是采掘业, 综合用水指标越来越小, 如果矿涌水量较大, 处理损失也必将增大, 这样就占用了太多的用水量, 而矿上真正能用到的水量却很少, 实际上是不够的。如我在山西孝义做的论证报告, 矿坑每天的实测排水量是6 690.91 m3/d, 处理损失按15%计是1 003.64 m3/d, 该矿现有人口4 573人, 生活用水量为878 m3/d, 该矿产量是600万t/年, 如按综合用水指标0.2 m3/t计算的话 (生产按330 d计) , 该矿生产用水量为3 636.36 m3/d, 但如果把矿坑处理损失的水计算在内的话, 本矿实际真正能够用到的水量为2 632.72 m3/d, 经实际调查, 2 632.72 m3/d是远远不够本矿生产用水的。按此说来把矿坑处理损失的水量放到综合用水指标里又不太合理。

4 消防用水量及用水水源是否应该在报告中体现出来

一般情况下, 我们做论证报告, 对于消防用水量及用水水源只是一笔带过, 即:消防用水为偶然用水不计入用水量平衡表及用水量平衡图中。结果报告中只体现生产和生活用水量及用水水源, 同时只论证生产和生活用水的合理性及保证程度, 整个报告不会体现消防用水量及用水水源, 到最后拿到的批文也不体现消防用水水量及用水水源。但实际上, 消防用水也是每一个项目的重要用水项, 不应该忽略掉。如真的某项目遇到大火了, 事先没有准备好用水水源而水量没有及时供得上, 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5 水资源论证中对节水和水资源保护措施不具体

我们在做报告的过程中, 往往对节水措施千篇一律, 没有针对具体项目而言, 且对节水措施和节水潜力分析深度不够, 没有提出具体措施, 而实际上水环境问题很突出, 环境容量和水体纳污能力很有限, 应该严格按水功能区管理目标进行节水和水资源保护。

6 结语

目前水资源论证报告中无论是已建矿井, 还是规划矿区的矿坑排水量计算, 都存在着不符合《导则》的现象, 即不合时宜的使用富水系数法。消防用水对任何项目都是非常重要的, 应该在论证报告中明确提出其用水量及用水水源, 且消防用水量必须得以保障。水资源保护措施必须有针对性的对待每个项目, 提出实实在在的具体的保护方案, 而不应千篇一律, 泛泛而谈。

参考文献

探讨论证 篇8

1.1 勘探开发简况

神木地区勘探始于90年代初期, 2007年在双X井区提交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X×1 08m3, 叠合含气面积Xkm2 (图1) , 其中, 太原组探明地质储量约占总探明地质储量的75%。

1.2 开发现状

截至目前, 神木气田累计完钻井X口, 其中探井X口、开发井X口;2 0 11年累计建产能X×108m3, 其中X×108m3为评价产能;累计建井X口, 累计完试井X口, 平均单井无阻流量X×104m3/d, 建集气站X座, 由于下游配套 (处理厂) 未建, 集气站及单井未投产。

1.3 沉积相及砂体展布特征

神木气田太原组为潮控三角洲相与碳酸盐滨岸相;山西组为浅水河控三角洲相。砂体平面分布受沉积微相控制, 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最发育, 多呈条带状、孤立式和多边多层式, 总体具有“纵向发育多层、平面复合连片”的特征。主要目的层段太2、山22段砂体相对发育, 连片性较好。

其中, 太2段是主要目的层段, 砂体发育, 连片性较好, 厚度以6~18m为主, 厚砂体呈透镜状分布;太1砂体不发育, 以小于4m为主, 较薄, 分布局限 (图2) 。

山西组砂体呈近南北向条带状、网状分布, 厚度一般为4~14m, 厚度大于10m的砂体呈窄条带状、透镜状分布, 厚度大于15m的砂体呈透镜状零星分布, 山22横向较连片, 但厚度较薄, 工区内山23砂体则仅局限于陕203井。

从砂体规模预测来看, 单砂体最厚13.1m, 平均3.5m, 砂体规模最大值测算最宽919~3870m, 平均宽为2717m, 砂体规模平均值值测算最宽105~600m, 平均宽为328m。

从有效砂体平面分布来看, 太2段有效砂体呈宽条带状、网状分布, 有效厚度大多为6~12m, 太1段有效砂体呈孤立状分布, 厚度均小于6m, 太原组有效储层主要分布在太2段, 为工区主力产层 (图3、图4) 。山西组有效砂体呈孤立状分布 (山11、山13、山21) 、窄条带状 (山12、山22) 分布, 气藏连通性差厚度一般小于6m。

2 井距论证方法

2.1 控制动储量法

单井控制动储量法是指根据单井控制动储量Gp, 结合区域储量丰度Ig, 计算单井控制面积S=Gp/Ig, 进而求得单井控制半径R, 最终确定平均单井井距D=2R。

利用具备计算条件的8口试采井进行动储量计算, 根据气田平均储量丰度, 求得各单井控制面积平均为0.25km2, 推算单井平均合理井距为574m (表1) 。

2.2 经济极限法

首先采用经济静态方法确定气井的经济累计采出量, 然后结合采收率评价结果确定气井最小控制储量, 进而确定经济极限井距。

单井经济累计采气量:

单井最小控制储量:

Gp-气井极限累计采气量 (104m3) f-天然气商品率, 目前取值0.92;

P-天然气价格 (元/103m3) , 目前取值1037元103m3;

L-单位成本与费用 (元/103m3) , 目前取值190元/103m3;

L 1-各种税金 (元1 03m3) , 目前取值166元/103m3;

I-单井投资总计 (万元) , 目前取值771万元。

运用此方法计算:平均储量丰度1.0 2×1 08m3/k m2, 对应的经济极限井距为490.85m。

综合分析认为, 神木气田合理井距为600×800m;结合储层砂体展布形态, 建议采用平行四边形井网。

2.3 采气速度法

2.3.1单井产能法确定采气速度

根据气井采气速度和单井产能, 计算出所需气井数, 由气井与总井数关系, 可确定出总井数, 进而求得井网密度。井网密度为:

式中:

G—地质储量, 108m3;

A—含气面积, km2;

S—井网密度, 108m3/km2;

η—气井综合利用率, %。

取气井综合利用率为96%, 计算气藏开发所需气井数为1290口, 井网密度为2.1口/km2, 气井平均井距为684m。

2.4 不稳定试井法

通过开展试采井不稳定试井解释, 精细刻画储层模型、砂体走向及展布, 描述储层边界及参数;神木气田共开展了11口试采井 (8口有解释资料) 不稳定试井, 解释结果 (表2) 表明:储层渗透率为0.05~1.65m D, 平均为0.36m D, 有效储层宽度3 3 0~6 8 9 m, 平均6 0 6 m, 长度2 8 0~1 4 2 0 m, 平均7 1 5 m, 平均长宽比为1.1 8;除2口水平井 (双平1、双平2) 外, 其它井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边界反映, 其中矩形边界井2口, 平行边界井4口, 通过边界反映推导储层单砂体长度、宽度及长宽比, 进而确定单井井距、井排距。

2.5 静态法

沉积相及砂体展布特征表明:有效砂体呈透镜状、条带状 (北东-南西向) 展布, 以孤立式和多边多层式为主, 总体具有“纵向发育多层、平面复合连片”特征, 根据气田砂体展布特征, 结合不稳定试井解释结果, 有效砂体呈条带状 (东北-西南向) 分布:砂体宽度70~825m, 平均4 8 4 m;有效砂体长度4 8 4~1 6 6 7 m, 平均745m, 平均长宽比1.54 (图5) 。

3 方法对比及优选

以经济极限法为基础, 采用单井控制动储量法、采气速度法, 结合储层砂体特征, 对神木气田气井井距进行论证, 最终优选600m作为合理井距。

4 井网设计

根据气田储层沉积相及砂体平面展布形态, 设计为平行四边形井网, 并按照6 0 0×6 0 0、6 0 0×8 0 0、6 0 0×1 0 0 0等多套方案设计井网, 预测开发指标 (表4、表5) 。

按照井网设计, 井距从6 0 0 m增加到1 0 0 0 m, 采收率与稳产期末采出程度都逐渐降低, 单井累产增幅不大;因此, 优选600m井距为最佳。

排距1000m采收率与稳产期末采出程度均低于排距800m;排距800m时采收率最高, 优选800m排距为最佳。

通过井网形态设计、开发指标预测, 井距论证方法对比及优选结果, 结合类似气田井网井距, 最终确定600m×800m (平行四边形) 作为气田合理井网井距 (图6) 。

5 认识及结论

(1) 神木气田井网井距以单井控制动储量法确定初始井距, 经济极限法为参考, 并结合储层砂体展布特征、开发指标论证等综合确定井网井距;

(2) 通过采用单井控制动储量法、经济极限法、采气速度法、不稳定试井解释法, 结合储层砂体展布特征, 确定气田合理开发井距为600m, 井网形态为平行四边形;

(3) 通过井网形态设计、开发指标预测, 结合井距论证方法对比及优选结果, 最终优选600m×800m (平行四边形) 作为神木气田合理开发井网。

参考文献

[1]王峰.低渗透油藏井网加密试验研究.特种油气藏.2006, 13 (3) :60-62

[2]许艳.低渗透油藏经济界限产量计算方法探讨.特种油气藏.2003, 10 (2) :56-57

[3]尹万泉, 张吉昌, 陈忠.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的井网调整研究, 特种油气藏, 1996, 3 (3) :51-53

探讨论证 篇9

关键词:水资源论证,矿井涌水量预测,大井法,水文地质比拟法,含水层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对能源不断增大的需求,我国煤炭工业产量正以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逐年增加,新疆近年来也迎来了煤炭工业的飞速发展。但作为干旱地区,水资源比较紧缺,为了合理、有效地利用水资源,避免水资源浪费,尽可能多地利用矿井涌水进行矿区生产已形成趋势,势在必行。同时,为了煤矿区生产安全,保障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否准确地预测矿井涌水量非常重要,因此,对矿山开采引起的矿井涌水量预测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2]。

目前,矿井涌水量预测方法很多,但许多方法只能近似计算,预测的矿井涌水量和开采实测涌水量相差很大,误差从百分之几到上百倍[3]。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包括水文地质条件未查清,计算参数选择有问题,选择计算方法不当等。本文采用"大井法"和水文地质比拟法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某煤矿矿井涌水量进行预算,分析矿井涌水预测的合理性及准确性。希望能为开展水资源论证工作提供可靠依据,对于干旱缺水地区来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计算公式和应用条件

1.1“大井法”

(1)计算公式。“大井法”是矿坑涌水量计算常用方法之一。在矿床疏干过程中,随着矿井的涌水量,包括其周围的水位降低呈现相对稳定的状态时,即可认为以矿坑为中心形成的地下水辐射流场基本满足稳定井流的条件。虽然矿坑的形状极不规则,但在理论上可将形状复杂的坑道系统看成是一个大井在工作,不规则坑道系统的圈定面积相当于大井的面积,整个坑道系统的涌水量,就相当于大井的涌水量,从而可以近似应用裘布依的稳定流基本方程[4]计算矿坑涌水量。这种矿坑涌水量预测方法称为“大井法”。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Q为矿井涌水量,m3/d;K为含水层渗透系数,m/d;M为含水层厚度,m;H为潜水含水层厚度或承压水位高度,m;h0为疏干时的水位高度,m;R为影响半径,m;r0为引用半径,m。

侏罗系裂隙含水层水力性质为承压水,在煤矿开采条件下,随着矿坑疏干排水、地下水位降低,地下水由承压水转为潜水。故矿坑涌水量计算采用承压水转潜水含水层公式。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R0为引用影响半径,m;S为水位降深,m;其余符号意义同前。

(2)应用条件。“大井法”主要适用于矿坑充水条件较好,矿区煤田地质勘探精度较高的矿区。其涌水量方程的假设及简化条件是地下水为稳定流,呈层流运动,遵循达西直线渗透定律,可将空间流简化为平面流,且处于稳定流动状态。同时假定静水位是水平的,降落漏斗的供水边界是圆形的,含水层均值等厚、分布宽广(假设为无限的),隔水层顶、底板是水平的,集水井为完整井。

1.2 水文地质比拟法

(1)计算公式。水文地质比拟法是根据已开采矿坑或已完成详勘工作矿坑的实际或预测开采量(或水文地质参数),近似地推算水文地质条件相似矿坑的涌水量。

富水系数是评价矿井(坑)中地下水富水程度的指标。它等于矿井或矿坑的排水量与同一时期矿石开采量之比。而富水系数法就是用已勘探或开采矿床实测的富水系数值,近似地估计条件相似新设计矿井或矿坑涌水量计算的方法。

水文地质比拟法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Q为矿坑涌水量,m3/d;Q0为类比矿井矿坑涌水量,m3/d;F为井田不同预测区设计矿坑系统面积,m2;F0为类比矿井矿坑系统面积,m2;S为井田不同预测区矿坑排水设计平均水位降深,m;S0为类比矿井疏干水水位降深,m;P为井田设计生产能力,t/d;P0为类比矿井目前生产能力,t/d;KB为渗透系数,m/d。

(2)应用条件。选择比拟的矿区应和本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相似,且具有多年矿坑排水量资料,并结合煤炭产量推算矿坑排水量。比拟相似条件主要包括矿区气象、水文、矿区地质条件及周边环境、开采情况、矿井充水水源等。

2 案例分析

2.1 案例名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某煤矿水资源论证矿井涌水量预算(2010年3月)。

2.2 矿区自然地理概况

本煤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丰县和什托洛盖镇西北约8 km处。矿区深居欧亚大陆腹地,远离海洋,气候干燥,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根据当地气象站多年统计资料,该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44.3 mm,约60%集中在6-8月份;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 841.6 mm;多年平均气温为3.5℃;最大冻土深度为1.65m。和布克河是唯一流过该区的河流,据矿区约11 km,其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4 088万m3,平均流速为1.16 m3/s。

2.3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矿区位于和什托洛盖盆地中段和丰矿褶皱组中次级铁斯尔卡查干背斜的南翼,属山前丘陵、戈壁地貌。地势呈现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地貌特征,地形较为简单,区内无地表水和地下水出露,夏季暴雨期,部分冲沟内有洪水汇集形成短暂水流,向地势相对较低的南东方向排泄。矿区地下水主要补给源为大气降水,大气降水直接垂直渗入补给侏罗系含水层或经第四系地层间接渗入补给地下水。由于本区气候干燥,降水稀少,蒸发量大,且降雨多集中在高温季节,故大部分降水被蒸发,仅有少部分降水渗入地下,故地下水补给条件差。地下水沿基岩倾向由北向南径流,由于基岩孔隙、裂隙不发育,岩性多为泥质岩类,渗透性极其微弱,径流速度较迟缓。

煤矿区间接充水含水层为下侏罗统三工河组下段砂岩裂隙含水层,补给条件差,富水性弱;直接充水含水层为下侏罗统八道湾组上段砂岩裂隙含水层,据钻孔抽水试验资料,涌水量为0.001 56 L/s,单位涌水量为0.000 8 L/(s·m),渗透系数为0.002 6 m/d。

2.4 充水因素分析

2.4.1 矿床充水因素分析

(1)大气降水及地表水流。矿区地层地表出露总体较好,第四系冲积砂卵石层较厚,主要由砂砾碎石、砾石层、含沙质壤土和碎石土、砂砾土组成,透水性很好,由河水充足补给后,含有丰富的空隙潜水。当井下煤层开采后,形成一降落漏斗,激发周边地表和地下水补给,汇集于坑道中。暴雨易通过下渗或井口直接进入矿井,形成矿井涌水。

(2)裂隙水。当井下煤层开采到基岩以下时,打破了岩层原有的稳定性,使上覆岩层失去支撑而发生弯曲和位移,并产生裂隙。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易通过地表裂隙向下渗透进入矿井,形成矿井涌水。

(3)老窑积水。目前论证区中部煤层经多年开采,已形成部分封闭采空区和废弃巷道,由于废弃时间较长,存在一定的积水。因此,当煤矿在老窑、封闭采空区和废弃巷道附近开拓时易造成老窑积水突入矿井,形成矿井涌水。

2.4.2 矿床充水途径

本矿井区域内基岩裂隙水主要补给源为大气降水、冰雪融水的补给,沿地表风化带下渗补给下伏碎屑岩裂隙孔隙承压弱富水含水层。

煤层顶(底)板为细砂岩、中砂岩、粗砂岩、砂砾岩、砾岩含水层,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径流补给为直接充水含水层。

暴雨形成的暂时性地表水流可通过矿井口直接灌入矿井,虽然是矿井充水的次要因素,但仍应加强防范措施。

井田内第四系为透水不含水层,含水层主要分布在侏罗统三工河组下段及侏罗系八道湾组上段,其补给源为大气降水及雨季带状浅沟的短暂流水直接垂直入渗补给或经第四系地层间接渗入补给。由于矿区干燥,降水稀少,蒸发量大,且降水多集中在高温季节,故大部分降水被蒸发,仅有少部分降水下渗,地下水补给条件差,且地下水位埋深较深。

2.5矿井涌水量计算

根据煤矿设计报告,本煤矿分为2个采区开采,即第1开采水平(上山部分)为第1采区,最终开采水平(下山部分)为第2采区,自上而下顺序开采,故矿井涌水量按2个采区分别预算。

2.5.1“大井法”预算矿井涌水量

采用“大井法”承压转无压公式(3)、(4)计算矿井涌水量,计算参数采用本矿区钻孔抽水试验成果。经分析计算,本煤矿第1开采水平(上山部分采区)矿井正常排水量为392 m3/d,最终开采水平(下山部分采区)矿井正常排水量为466 m3/d,详见表1。

2.5.2 水文地质比拟法预算矿井涌水量

位于本煤矿东南约8 km处的某五矿,其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开采技术条件与本井田基本相同。采用公式(6)计算矿井涌水量。经分析计算,本煤矿第1开采水平(上山部分采区)矿井正常排水量为162 m3/d,最终开采水平(下山部分采区)矿井正常排水量为379 m3/d,详见表2。

2.6 结果分析

2.6.1 预测方法对比分析

(1)从适用条件来说,“大井法”作为地下水动力学方法,为理想化的模型,假定地下水为稳定流,将空间流简化为平面流,适于均质的含水层。而本矿区为非均质的裂隙含水带,将其视为均质层计算求得渗透系数等,计算结果与实际会有少量偏差。同时,在矿井开采过程中,在大流量大降深条件下,很难处于稳定流状态,其物理模型已不符合“大井法”涌水量方程的假设条件,影响了预算结果。另外,在运用裘布依公式计算时,潜水最大水位降不大于含水层一半[Smax<(1/2)H],一直是水文地质计算中所遵循的概念。但在煤矿生产过程中,为了保障煤炭的安全生产,其最大水位降一般要求达到开采煤层底板以下,煤层顶板以上含水层,其最大水位降Smax≥H,即含水层处于疏干状态,从理论上讲,“大井”井壁的过水断面面积为“零”,已无水量可疏干,硬套公式计算,只能导致矿坑涌水量预测偏大或失真,影响预算结果,对矿区防治水患造成影响。

(2)矿区为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区,年降水量仅144.3mm,含水层补给条件差,矿井涌水量计算没有考虑矿区地下水补给量和大气降水,依据不足,致使预算结果产生偏差。

(3)由于矿区含水层结构的非均质性和边界条件的复杂性,加上矿坑的形状的不规则性,矿坑疏干漏斗不可能是对称的。本报告中影响半径(R)值直接以经验公式来确定,导致影响半径(R)小于引用半径(r0),不符实际。

(4)本矿井与临近已开采的矿井的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开采技术条件基本相同,符合水文地质比拟法的条件,且水文地质比拟法对计算区的边界条件无要求,对于含水层富水性较弱、具备2个以上生产水平的生产坑道的矿区,采用该方法预测矿井涌水量很准确,误差很小,并可避免投资较多的专门水文地质钻孔。

2.6.2 矿井涌水量的选用

据上述分析,“大井法”和水文地质比拟法预算的矿井涌水量结果,就其预算依据、过程及结果均较客观,可作为未来矿井开采时的参考依据。但二者预测结果差别较大,其原因主要为预算方法与计算公式适用条件的不同及计算参数精度在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水资源论证工作中,主要论证水源供水的可靠性和可行性。为保证矿区用水安全,保证正常生产,取二者最小值作为本次水资源论证中的矿井涌水量。即采用水文地质比拟法预测结果:第1开采水平(上山部分采区)矿井正常排水量为162m3/d,最终开采水平(下山部分采区)矿井正常排水量为379m3/d。

3 结论与建议

在实际工作中,预测矿井涌水量的方法有很多,但是每种方法都有其使用条件及工程控制程度要求,要保证矿井涌水量预测的精度,关键在于查明矿井充水因素、矿区水文地质边界条件,获得具有代表性的水文地质参数,建立符合客观实际的水文地质概念模型,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才能取得比较符合客观实际的预测结果。

在矿井开采过程中,比较精确地预测矿井涌水量至关重要,它关系到矿井的生产安全和水资源的利用程度。特别是在新疆这样干旱的地区,水资源十分宝贵,利用矿井涌水进行生产可以减少其他水源的取水,避免水资源的浪费。但在水资源论证工作中,为保证工程用水安全,一般至少采用2种预算方法,取预算涌水量的最小值。这样可能存在水资源浪费问题。为了尽量避免水资源浪费,合理利用水资源,建议选择合适的矿坑涌水量计算预测方法,有的放矢地布置水文地质勘查工作。对于水文地质未进行详查的,建议在开采过程中,加强水文地质观测,逐步修正水文参数,再较准确地预测矿井涌水量,使水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参考文献

[1]刘春平,郑长城.安庆铜矿矿坑涌水量分析与模拟[J]..工程勘察,2000,(1):3-5.

[2]王大纯,张人权,史毅虹,等.水文地质学基础[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5-06.

[3]房佩贤,卫中鼎,廖资生,等.专门水文地质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7.

[4]杨成田.专门水文地质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1.

上一篇:综合解堵下一篇:资源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