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证探讨问题

2024-06-28

论证探讨问题(通用7篇)

论证探讨问题 篇1

海域使用论证是指通过科学的调查、调研、计算、分析、预测, 对开发海域进行用海可行性分析并给出相应的书面材料, 以达到科学用海、规范用海和可持续用海的目的。海域使用论证是海域使用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 直接关系到海洋行政管理的科学决策水平, 对科学合理用海、保护海洋环境、促进海洋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

自海域使用论证制度实施以来, 论证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 也为海域管理工作作出了贡献, 总体效果是好的。通过规范论证管理, 不仅规范了报告书评审程序、方法和措施, 同时还带动了用海单位和论证单位对论证工作的高度重视, 国家及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报告书质量有了很大提高, 项目用海的科学性显著增强[2]。但在实际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论证报告编写质量不高、论证工作效率较低等问题。关于如何提高海域论证报告编制质量, 黄明群已从“面”上做了充分翔实的论述, 笔者认为在此基础上, 还应该充分认识到海域使用论证与工程可行性研究、环境影响评价的不同, 进一步做好海域使用论证关键问题分析研究。

1海域使用论证与工程可行性研究、环境影响评价的不同

工程可行性研究是在建设项目兴建之前, 对建设方案进行技术经济论证, 较准确地提出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的建设方案[3,4]。环境影响评价在于预防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和建成后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而海域使用论证主要是查清所在海域及毗邻区域自然环境、资源及产业分布, 预测项目用海对海域资源环境与功能区划的影响程度, 提出海域使用控制和保护目标, 实现合理用海, 防止海洋环境的污染与生态资源的破坏。

根据《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编写大纲》的要求, 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应该包括9个章节。其中第二章“项目平面布置和主要结构、尺寸”“项目主要施工工艺和方法”在3项工作中都有涉及, 但各有侧重。工程可行性研究对技术、设备、工程方案方面有详细的论述, 通过比选确立工程方案的可行性。但海域使用论证重点关注工程方案。它的主要目的不是比选工程方案, 而是根据工程布设方案, 合理界定项目用海范围, 量算用海面积, 界定项目用海的利益相关者[5]。而海洋环境影响评价主要针对项目工艺过程, 阐明工程项目在施工期、营运期及废弃期各环节中可能产生的污染源、污染因子及源强。

第五章“利益相关者分析”在海域使用论证中是很重要的环节, 不管项目大小, 复杂程度如何, 必须要合理界定利益相关者, 并分析其相互影响以及协调意见。只有协调一致后, 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才能对用海项目进行审批确权。海洋环境影响评价中, 与相关产业的协调主要表现在区域排污总量控制的目标下, 拟建项目与其他产业分配排污指标的协调关系。而工程可行性研究中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分析内容通过社会评价来进行, 包括:项目的社会影响分析、项目与所在地区的互适性分析和社会风险分析。

海域使用论证与工程可行性研究、环境影响评价3项工作是海洋工程项目实施前要求进行的工作, 三者的地位不同, 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 主要内容也有很大差别。相对于海洋工程可行性研究和海洋环境影响评价, 海域使用论证工作起步稍晚, 相关的配套法规、技术标准、规范还不够健全, 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规范。

2海域使用论证关键问题分析

根据《海域使用管理法》, 海域使用申请者应当提交“海域使用论证材料”。大量实践证明, 科学、规范、合理的海域使用论证是保障用海项目顺利实施的先决条件。笔者认为要提高海域使用论证报告编制质量, 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应该包括:① 为什么用海;② 能不能用海;③ 如何用海。

2.1为什么用海

论证报告书必须回答好“这个项目是否可以用海、有无必要用海”这个关键问题, 这也是“项目用海必要性分析”的职责所在[6]。关于项目用海必要性分析, 导则要求分“项目建设必要性”和“项目用海必要性”两部分。项目用海的必要性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有着紧密的关系, 项目建设必要和迫切是项目用海必要的基础。导则的要求虽明确, 但针对不同项目分析思路和要点, 就需要论证者在论证实践中去领悟, 如果论证者不加分析地按照导则的内容要求进行论证, 就会陷入盲目堆砌资料、中心不突出、重点不明确的“混乱”局面。

例如:分析大榭小田湾油品仓储项目涂泥咀填海工程的用海必要性, 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论述:① 论述油品仓储建设的必要性。可从国家-地方-产业三个层次论述,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对石油需求不断增加, 石油消费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逐步增长, 而在我国主力油田的产量增长减缓的情况下, 石油产出在能源生产构成中的比例却逐年下降, 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目前我国原油供应越来越依赖进口, 国内原油进口依存度已从1997年的8.9%上升至2008年的49%。进口原油的来源主要为海上来油。该项目的目标市场主要为山东、江苏、上海、浙江和福建等华东沿海地区, 该地区是我国原油和燃料油需求最集中的地区。通过油品项目的建设, 可增强宁波-舟山港的油品中转大港地位, 利用港口和库址的区位优势, 为企业提供临港仓储和锚地过驳中转服务, 辐射目标市场。而且根据规划, 大榭岛上中海石油大榭石化要进一步扩能, 小田湾油库区的建设对大榭石化扩能和油品的进出具有重要意义。② 论证油品仓储项目用海的必要性。对于海上来油, 必须解决运输和仓储问题。为此必须依靠相应的码头, 并具有配套的航道、锚地。同时应拥有比较大库容的仓储基地实现油品仓储和中转。该项目依托中油燃料油30万吨级油码头和周围的螺头、金塘、册子水道运输, 小田湾区域仅剩的20 hm2余土地不能满足油库建设规模所需用地, 因此填海是十分必要的。

2.2能不能用海

开展项目用海适宜性分析。项目用海适宜与否主要从自然资源、环境条件是否适宜, 对其他海域开发活动是否存在功能冲突, 在此前提下分析选址是否合理。自然资源环境对用海的适宜性, 其实质是论证海洋资源是否满足项目用海要求。根据《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 海域使用的类型包括渔业用海、工业用海、交通运输用海、旅游娱乐用海、海底工程用海、排污倾倒用海、填海造地用海和特殊用海八大类别。这八大类用海对海洋资源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例如, 填海造地最关注对海域水动力环境、岸滩冲淤变化、海洋生态等方面的影响。交通运输用海最关注是否有建港条件、港口的维护条件以及港口泊稳条件等。

海洋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由于多种资源共生于一个立体的和开放流动的环境中, 一种资源的开发可能影响到另外一种或多种海洋开发活动, 因此用海适宜性中应分析对海域其他开发活动的影响, 即利益相关者界定和协调分析。利益相关者分析有各种各样的方法, 最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① 内部、外部利益相关者分析法;② 首要、次要利益相关者分析法;③ 力场分析法;④ SWOT分析法;⑤ 行为者影响图法等[7]。各种分析方法可以结合不同的用海项目选择使用。在准确对利益相关者界定后, 还需要分析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力和重要性。当事双方可结合工程特点并根据影响预测分析结果, 定性或定量确定影响程度和范围, 形成协调意见并明确补偿方式。海域使用论证过程结束时, 报告书应附利益相关者的协商结果 (利益相关者同意证明及补偿协议要件) 。

在分析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适宜性, 项目用海与周边其他用海活动是否存在功能冲突等的基础上, 进一步分析用海选址的合理性。对于论证等级一级的项目还应开展用海选址方案比选分析, 优选项目用海选址方案。只有在综合考虑、统筹分析得出项目用海可行的基础上, 再进行用海方式、用海面积和期限的确定。

2.3如何用海

根据海域使用特征及对海域自然属性的影响程度确定海域使用方式。项目用海方式、用海平面布置方案及其比选和优化是贯彻科学用海原则的具体体现, 是海域使用论证中的重要内容。根据《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 用海方式包括:填海造地、围海、构筑物、开放式和其他。在我国经济发展初期, 我国沿海的用海方式以粗放式为主, 没有考虑到海洋工程对海域环境的影响。经过近几年对海洋工程的海域使用论证工作的研究, 逐渐打破了传统的、简单的和粗放的用海方式, 有意保护海洋资源, 保护区域环境, 减少对海洋生态的影响。“用海方式和平面布置合理性分析”中应结合项目建设的用海特征, 从项目用海的规模、性质、总体布置和用海方式等要素出发, 分析项目用海是否符合集约节约和科学用海原则;从项目利用海岸线长度和特点, 利用浅海、滩涂等稀缺资源的数量和平面布置特征分析项目用海方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项目用海对周边海域水文动力条件、地形地貌与冲淤特征、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项目用海的安全和风险等方面分析用海方式的适宜性和合理性;从各个用海平面布置方案的比选内容, 全面、详细、客观地分析论证用海方式、平面布置的合理性, 给出分析论证结果;若项目用海平面布置、用海方式不尽合理, 应依据分析论证结果, 提出调整建议。

3结束语

总之, 作为海域管理的重要技术支持和参考依据, 用海项目的海域使用论证工作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通过认识海域使用论证与工程可行性研究、环境影响评价的不同, 理清海域使用论证的关键问题, 从而使海域使用论证工作更有针对性, 海域使用论证结果更真实、客观和公正, 进而不断推进海域使用论证工作的改革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宏.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海域论证和海洋环评工作[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8, 25 (7) :3-6.

[2]曹淑萍.海域使用论证管理探讨[J].蓝色国土, 2009 (6) :35-36.

[3]顼桂莲.公路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J].山西建筑, 2004, 30 (15) :151-152.

[4]黄建平.加强基础设施项目可行性研究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效益[J].上海市政工程, 1999 (1) :67-71.

[5]杨辉, 李伯根, 周青松, 等.海域使用论证与工程可行性研究的比较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0, 27 (11) :13-17.

[6]吴月英, 马越, 彭立功.浅谈海域使用论证中做好项目用海必要性分析的几点体会[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8, 25 (11) :9-51.

[7]贾生华, 陈宏辉.利益相关者界定方法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2, 24 (5) :13-18.

采掘业水资源论证若干问题探讨 篇2

在实际工作中, 人们往往把论证范围的确定、区域水资源状况的分析、取用水合理性的分析及对水环境的影响等方面作为重点来讨论, 但其实里面还有包括一些具体问题值得大家去探讨。下面我就在平常工作中遇到的几个实例进行简要的总结和探讨。

1 水资源论证工作等级的确定

水资源论证工作等级的确定主要从建设项目的取水规模、取水水源、取水用途还有当地的水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利用程度、取退水的影响程度与影响范围及水功能区治理等方面来综合确定的, 且按最高等级来确定。在现实工作中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一般是根据水资源论证的分析范围来确定, 分析范围往往是县域范围或市域范围, 范围比较大。如某个城市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较高时, 则整个城市任何一个项目只要利用地表水不论这个项目的大小或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水资源论证工作等级均为一级, 欠妥。

2 矿坑排水量和产量的关系

目前水资源论证报告无论是已建矿井, 还是将要新建的矿坑排水量计算, 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符合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 (试行) (以下简称《导则》) [1]的现象, 我们通常使用富水系数法来计算矿坑涌水量。矿坑排水是由大气降水、地表水会通过构造破碎带、河床沉积层等补给给煤系地层中的含水层, 或通过采煤产生的裂缝等补给到矿井中及矿井通过含水层时, 储存于含水层中的地下水涌向苍道, 也成为矿井的主要充水水源。因此, 矿坑水来水水源是极其复杂的, 要想计算、评价矿坑涌水量很困难。我们在现实工作中如果有矿坑排水量的实测资料时通常采用富水系数法来计算。如果矿坑排水没有实测资料时往往采用水文地质比拟法来计算矿坑涌水量, 且不考虑两矿生产能力的悬殊, 仅仅考虑水文地质条件相似, 利用这一富水系数法来计算采煤规模数倍扩大后的煤矿的矿坑排水量。然而, 生产实际中, 即便是同一矿井, 其矿坑涌水量与产能之间呈线性相关的情况少之又少, 几乎都是非线性相关的。因此, 即便两矿水文地质条件相似, 但产能差别较大时, 以产能与参证矿的富水系数之积来计算矿坑涌水量的方法可能并不符合实际。

下面举几个工程实例来证明一下以上所述:

以本人今年所做的两个工程实例来说明, 一个是左权某矿的矿坑涌水量实测资料和年产量的关系, 还有一个吕梁某矿的矿坑涌水量实测值和年产量的关系 (见表1, 表2) 。

从图1, 图2可以明显看出, 实际的年产量和矿坑涌水量并没有什么直接关联。并不像我们平常所说的那样矿坑涌水量和矿井的产量是线性关系。

3 矿坑排水经井下水处理站时, 处理消耗水量能否算在综合用水指标里

一般我们在做报告时, 矿坑井下排水经水处理站消耗水不放在综合指标里, 无论是我们在参加各市的评审会还是省里的评审会都没有人提出异议, 但是转念一想, 这些水确实也是我们在生产过程中实际消耗掉的水量, 应该算在综合指标里。如果在矿坑排水量较小的情况下把消耗掉的水用在综合指标里是实用的, 也是合理可行的。如我在吕梁离石区的某一煤矿做的水资源论证, 该矿产量是90万t/年, 矿坑排水量是504.50 m3/d, 矿坑处理损失按15%计是75.68 m3/d, 本矿生活用水量是128.59 m3/d, 生产用水量为476.25 m3/d (其中包括了处理损失的75.68 m3/d) , 实际生产用水量为400.57 m3/d, 这个生产用水量对规模较小的煤矿来说是够的也是合理的, 综合用水指标为0.2 m3/t。但是, 在矿坑排水量较大的情况下把处理矿坑水消耗掉的水量放在综合指标里时就不太适用了。现在水利部门为了各行各业节约用水, 特别是采掘业, 综合用水指标越来越小, 如果矿涌水量较大, 处理损失也必将增大, 这样就占用了太多的用水量, 而矿上真正能用到的水量却很少, 实际上是不够的。如我在山西孝义做的论证报告, 矿坑每天的实测排水量是6 690.91 m3/d, 处理损失按15%计是1 003.64 m3/d, 该矿现有人口4 573人, 生活用水量为878 m3/d, 该矿产量是600万t/年, 如按综合用水指标0.2 m3/t计算的话 (生产按330 d计) , 该矿生产用水量为3 636.36 m3/d, 但如果把矿坑处理损失的水计算在内的话, 本矿实际真正能够用到的水量为2 632.72 m3/d, 经实际调查, 2 632.72 m3/d是远远不够本矿生产用水的。按此说来把矿坑处理损失的水量放到综合用水指标里又不太合理。

4 消防用水量及用水水源是否应该在报告中体现出来

一般情况下, 我们做论证报告, 对于消防用水量及用水水源只是一笔带过, 即:消防用水为偶然用水不计入用水量平衡表及用水量平衡图中。结果报告中只体现生产和生活用水量及用水水源, 同时只论证生产和生活用水的合理性及保证程度, 整个报告不会体现消防用水量及用水水源, 到最后拿到的批文也不体现消防用水水量及用水水源。但实际上, 消防用水也是每一个项目的重要用水项, 不应该忽略掉。如真的某项目遇到大火了, 事先没有准备好用水水源而水量没有及时供得上, 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5 水资源论证中对节水和水资源保护措施不具体

我们在做报告的过程中, 往往对节水措施千篇一律, 没有针对具体项目而言, 且对节水措施和节水潜力分析深度不够, 没有提出具体措施, 而实际上水环境问题很突出, 环境容量和水体纳污能力很有限, 应该严格按水功能区管理目标进行节水和水资源保护。

6 结语

目前水资源论证报告中无论是已建矿井, 还是规划矿区的矿坑排水量计算, 都存在着不符合《导则》的现象, 即不合时宜的使用富水系数法。消防用水对任何项目都是非常重要的, 应该在论证报告中明确提出其用水量及用水水源, 且消防用水量必须得以保障。水资源保护措施必须有针对性的对待每个项目, 提出实实在在的具体的保护方案, 而不应千篇一律, 泛泛而谈。

参考文献

论证探讨问题 篇3

我们注意到国台办的建议是就“识正书简”的问题可以探讨和论证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这表明我们的国家领导人认为现在是有必要重新认识文字的“识”和“写”以及正体字和简化字问题的时候了。海峡两岸不仅要三通,通航、通商、通邮,更要通文字,连文字都不通,何谈一个中国。也就是说,我们国家领导人是向前看,是从如何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高度,是从如何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如何使两岸中国人更方便交流的角度来考虑汉字的使用问题,我们认为这不是外交辞令,而是负责任的科学态度。

因为一切文字都用于“识”和“写”,“识”是用眼看,“写”是用手写,难写的字不一定难识,识字和写字是两回事,因此,文字字形都有“识”的正体(如印刷体)和“写”的简体(如手写体),也就是说,“识”的字体和“写”的字体可以一样,也可以不一样的。汉字也不例外,也有正体字和简体字之分,中国历史上的经典文献和大量的印刷书籍、正式的文告以及科举考试都是用正体字,而个人写的私人信件以及书法作品,为书写方便和富有艺术性是可以写行书或草书等简体字的。也就是说,正体字主要是用于“识”,简体字主要是用于“写”,正体字和简体字都是汉字,是各有各的用途,“识正书简”有利于文化传承和书面交流,是中国人在长期使用汉字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文化传统,因此,从研究汉字字形的角度说,我们要区分“识”和“写”,要区分“正体字”和“简体字”,不应把用于识的“正体字”和用于写的“简体字”混为一谈,应该规定“正体字”和“简体字”的使用范围,也就是说,国台办提出的就“识正书简”问题可以积极探讨,充分论证的建议,就是从文字学的角度讲,也是有道理的。

当年文字改革委员会把很多“正体字”简化了,还把“简化字”定为规范字,这样,大量的“正体字”(繁体字)就成了不规范字了。今天看来,应该承认这是文字改革工作的失误,是只从“写”的角度考虑,而没有考虑“识”的问题,今天为了使两岸中国人在文字上更方便交流,也为了学习和诵读经典古文,我们应该积极响应国台办的建议,应把“识”和“写”分开,探讨如何能逐渐回归中国“识正书简”的传统。

论证探讨问题 篇4

划分论证等级是海域使用论证工作的关键技术之一, 其目的是为了区分不同论证等级用海项目论证工作的内容、范围、深度和技术要求, 使海域使用论证工作更具合理性和可行性。具体划分方法是, 先确定划分等级的依据和判据, 再建立论证等级和判据之间的关系。不同的论证等级决定了海域使用论证的工作深度和详细程度, 因此, 论证等级的划分决定了整个海域使用工作的质量和科学性、可行性。笔者结合近年来海域使用论证工作中遇到的部分实际问题和对导则的思考, 对现行导则 (试行) 中论证等级的划分问题做了一些尝试性的探讨。

1 导则 (试行) 中论证等级的划分依据

为了全面、有效地规范海域使用论证工作, 使不同用海类型、规模和方式的用海项目论证重点各有侧重, 体现海域使用论证的特点。现行导则 (试行) 中依据项目的用海类型和用海规模将论证等级划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 (表1) 。

等级划分补充规定:a) 一级论证:填海, 围海50 hm2以上 (围海养殖除外) , 非透水构筑物长度500 m以上, 连岛堤坝, 海上人工岛b) 二级论证:围海50 hm2以下 (围海养殖除外) , 非透水构筑物长度500 m以下, 透水构筑物同一项目用海按类型、规模或者方式规定的等级不一致时, 采用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其他用海根据用海类型、规模、方式, 参照本表确定海域使用论证等级

2 导则 (试行) 中用海项目论证等级划分存在的问题

2.1 论证等级判定依据不充分

目前, 海域使用论证等级的确定主要是依据用海类型和用海规模来确定的, 而忽略了项目用海所在海域特征这一重要指标在海域论证等级判定中的重要性。

用海项目的用海类型和用海规模相同, 但所处的海域环境特征有很大差别时, 海域使用论证的内容和深度要求也应有很大差别, 若论证等级相同, 就无法体现论证工作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因此, 仅考虑用海类型、用海规模来判定用海项目的论证等级很难有针对性, 判定的科学性也有待考虑。例如, 同一围海养殖项目, 用海100 hm2, 一个位于开发活动较为活跃、环境敏感区较为密集的海域, 另一个位于开阔海域, 且周边开发活动很少, 没有需要特别关注的环境敏感区。根据现行导则 (试行) 中的规定:围海养殖用海100 hm2的项目, 其论证等级为2级。这样以上两个项目海域使用论证工作的具体内容、工作深度和详细程度要求相同, 尤其是对周边海域生态环境资料要求是相同的, 可能难以准确地分析论证项目用海对周围敏感海域的影响。因此即使用海类型和用海规模相同, 也应根据用海项目所处海域的环境特征和所在海域的生态敏感程度不同, 来判定论证等级。

2.2 用海规模的划分指标过于笼统

现行《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 (试行) 中规定所有规模的填海造地用海项目论证等级均为一级。也就是说, 填海1 m2和填海100 hm2的论证等级一样, 划分的规模指标过于笼统, 失去了论证等级判定的科学性。另外, 这样规定将造成填海1 m2的项目海域使用论证工作也应按照论证等级一级的要求开展工作。由于一级论证要求水质调查至少布设20个站位, 海洋生态调查至少布设12个站位等。对于小范围的填海工程来说, 既增加了工作量, 又延长了论证工作时间, 甚至可能会影响到工程工期。例如,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 某市为治理污染较严重的某一河口, 欲抛石填海进行挤淤形成滩涂以便进行红树林种植, 抛石填海面积约为0.9 hm2。按《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 (试行) 的要求, 论证等级应确定为一级。该工程是一项公益性工程, 旨在通过对受污染的入海口进行整治, 以恢复入海口附近海域的生态环境, 改善周边海域的沿岸景观。该工程的建设对周边海域没有不利影响, 并且填海面积较小, 若要求其按照一级论证的要求开展论证工作, 将增加了论证工作量, 也导致工作周期加长, 成本提高, 对此类具有保护海洋生态作用的公益性项目, 难免会产生一些不利影响;同时也使海域使用论证工作失去了应有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再如, 所有规模的污水达标排放用海项目, 论证等级也均为一级, 也有类似的问题。

《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 (试行) 中规定所有规模的透水构筑物其论证等级均为二级, 实践中发现, 有些项目透水构筑物用海面积很小, 对海域自然属性影响不大, 可以按照论证等级三级的要求开展工作。例如, 某市某海滨码头改扩建项目, 拟将原渡轮码头改扩建成两个1 000吨级泊位的汽车滚装渡轮码头, 码头年设计通过吞吐量为30万辆。码头结构采用桩基梁板结构, 用海0.281 2 hm2。根据《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 (试行) 的要求, 该项目的论证等级应为二级。二级论证项目应至少进行一次海洋环境现状调查, 并要求水质调查至少布设12个站位, 沉积物调查至少布设6个站位等, 这将增加工程投资和延长工期。其实本项目透水构筑物用海不会对海域自然属性造成明显改变, 并且本项目符合海洋功能区划, 与周边利益相关者协调较好, 完全可以对其论证内容和使用资料方面降低要求, 按照三级论证的要求来开展论证工作, 这样既减少了工作量, 也节省了时间和工程费用。所以, 应根据透水构筑物的长度或者使用海域面积的不同, 来判定论证等级。

另外, 《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 (试行) 中对某些用海项目的规定又过于宽松。例如, 电缆管道用海中的输水管道和光缆等项目的论证等级均为三级。其实管道长度不同, 所处海域的生态敏感程度不同其对周边海域开发活动和海域环境的影响也不同, 应根据管道铺设的长度等进一步细化用海项目的海域使用论证等级。

2.3 用海规模规定的不确定性

《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 (试行) 中对用海规模的规定存在不确定性。例如, 《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 (试行) 中规定渔业基础设施用海类型中, 用海规模为中心渔港及一级渔港, 论证等级为二级;用海规模为其他渔港, 论证等级为三级。其实中心渔港及一级渔港等是指渔港等级, 与用海规模不能等同而论, 不是所有中心渔港、一级渔港的用海规模都比其他渔港大。再如, 船舶工业, 用海规模50 t以下的论证等级为二级。这里的50 t应该是指船舶工业中的修造船规模, 与船舶工业用海规模不同。

3 论证等级划分改进设想

3.1 完善论证等级判定依据

根据《海域使用分类》 (HY/T123) [2]中的相关规定, 海域使用类型采用两级分类体系, 共分为9个一级类和30个二级类;用海方式采用两级层次体系, 共分为5种一级方式和21种二级方式。

用海类型作为论证等级判据时不具有唯一性, 如, 某一项目用海类型为渔业用海中的渔业基础设施用海, 但同时也可能是填海造地用海。但根据《海域使用分类》 (HY/T123) 中的规定, 几乎所有的用海类型都可以归纳为21种用海方式 (二级方式) , 但不管为哪种用海方式, 其都具有唯一性。此外, 用海类型的划分主要是依据海域用途, 而用海方式则可反映海域使用对海域自然属性的影响程度。根据近年来的实践经验, 界定海域使用类型时仅依据海域的用途是不够完备的, 不能很好地起到科学论证海域开发和保护海域环境的目的。因此根据用海特征及对海域自然属性的影响程度, 区分海域使用的方式成为有效的工具和手段。可见, 采用用海方式作为论证等级判据更具有唯一性和合理性。

同时考虑项目所在海域特征对论证等级判定的重要性应该把该指标纳入作为判据之一此外, 《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 (试行) 中规定深海排污、输油等海底管道所有规模均为二级 (表1) , 该判定结果针对暗挖式施工的海底管道来说是相对较合理的, 但对于明挖式施工的海底管道, 由于该施工方式对周边海域环境和开发活动的影响较大, 其论证等级应高于暗挖海底管道的等级要求, 所以建议在论证等级判定时还应考虑施工工艺。

综上, 采用用海方式、用海规模和项目所在海域特征作为论证等级的主要判断依据, 同时考虑涉海工程的施工工艺, 是比较科学、合理的方法。部分用海方式的海域使用论证等级的判据见表2。

3.2 细化用海规模

论证等级判定依据中的用海规模, 应结合近十几年项目用海的基本情况、审批权限和实践经验等, 对用海规模进一步细化, 以便使论证等级的判定更具合理性和科学性。如, 针对填海造地用海, 根据冶炼、石油、化工、造船、造纸、火电、核电和海上机场等项目填海造地用海和其他填海造地用海的不同, 进一步细化用海规模, 以填海30 hm2和填海5 hm2为两个区段。填海造地用海大于或等于30 hm2, 所有海域论证等级均为一级;填海造地用海5~30 hm2, 处在敏感海域时论证等级为一级, 处在其他海域论证等级为二级;填海造地用海小于5 hm2, 所有海域论证等级均为二级 (表2) 。再如, 污水达标排放用海按照每天污废水排放量, 同时结合项目所处海域特征来判定论证等级。

3.3 增加论证报告表的要求

《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 (试行) 中规定一级、二级和三级论证的项目都需要编制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根据以往海域使用论证工作开展的实践情况, 有些论证等级为三级的项目, 可适当简化报告书的内容, 以报告表的形式进行论证, 如有必要可依据用海项目的特点及用海海域的特征, 对相关内容开展专题论证并提供专题报告。这样可使论证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

注:1.并行铺设的海底电缆、海底管道等的长度, 按最长的管线长度计;2.新增温排水和污水达标排放应考虑原排放规模;3.敏感海域主要包括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及重要的河口和海湾等.

4 结束语

论证等级划分是海域使用论证技术方法中的关键内容。笔者在归纳、总结海域使用论证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建议海域使用论证等级采用用海方式、用海规模和项目所在海域特征3个判据为主, 同时考虑用海项目涉海工程的施工方法和工艺, 并根据近十几年项目用海情况和审批权限等将用海规模进一步细化, 使论证等级划分更趋合理、科学。

参考文献

[1]国家海洋局.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 (试行) [Z].2008.

海域使用重点内容论证方法探讨 篇5

1海域使用论证工作的发展

我国海域使用论证工作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探索,1993年5月31日,国家海洋局发布并实施了《国家海域使用管理暂行规定》,标志着海域使用论证工作的正式开始。2002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明确规定海域使用申请必须提交海域使用论证材料,由此海域使用论证工作的法律地位才被正式确立。此后,国家海洋局陆续发布了《海域使用论证资质管理规定》(2002年)、《海域使用论证评审专家库管理办法》(2004年)、《海域使用论证管理规定》(2008年)、《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试行)》和《海域使 用论证报 告书编写 大纲》(2008年)等10多个规范性文件,对海域使用论证的主要内容、工作程序、资质管理、评审组织等方面做出了较为系统的制度设计,建立了海域使用论证管理制度框架。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作为用海审批的主要技术依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理解和认同,海域论证工作也逐步走上了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3,4,5]。

2海域使用论证重点及编写方法

海域使用论证重点依据项目用海类型、用海方式和用海规模,结合海域资源环境现状、利益相关者等确定。本文从项目用海必要性、项目用海资源环境影响等方面阐述各论证重点的编写方法,为论证报告编写提供参考。

2.1项目用海必要性分析

项目用海必要性分析是海域使用论证报告的重要内容,主要分析用海项目建设内容、项目主要施工工艺和方法、项目申请用海情况、项目建设必要性和项目用海必要性。建议以表格的形式描述用海项目名称、性质、建设内容、用海规模等基本建设情况,并附现场照片,给读者以清晰直观的认识。以图件的形式,如项目总体布置图、涉海构筑物剖面图、施工流程图等直观的表述用海项目平面布置和主要结构、尺度和施工工艺与方法。项目用海必要性分析需 要回答项目用海是否非用不可?能否少用 海?项目用海 对地方社会经济的贡献有 多大?根据区域 经济发展、产业发展和产能的需求,说明项目建设的目的意义和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论证项目使用海域的必要性。围填海项目还应阐述围填海用海与当地土地资源的供需关系,结合用海项目所依托陆域的开发利用状况,分析项目实施围填海的必要性。

2.2项目用海资源环境影响分析

项目用海资源环境影响主要分析内容包括:项目用海环境影响分析,具体分析项目用海对水文动力环境、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水质环境、沉积物环境的影响;项目用海生态影响分析,具体分析项目用海引起的海岸线、栖息环境变化和污染物排放等对底栖生物、游泳生物、浮游生物、珍稀濒危生物、生态群落与结构等的影响;项目用海资源影响 分析,具体分析 项目用海 占用海岸线、海涂、海 岛等海洋 空间资源 的情况,以及项目用海对海 洋生物资 源的影响 范围和程 度,评估项目用海引起的生物资源(包括渔业资源)损失量;项目用海风险分析,具体分析项目用海可能产生的风险种 类、发生概率、源 强,预测风险因子的扩散路径与范围、时空分布特征,评估项目用海风险对所在海域资源环境及周边海域开发活动的影响。对资源环境影响分析不应仅局限于单个工程的影响,应从全局出发,考虑本区域海洋工程的综合影响。

2.3海域开发利用协调分析

海域开发利用协调分析包括项目用海对海域开发活动的影响、利益相关者界定、利益相关者协调分析和项目用海对国防安全和国家海洋权益的影响分析。为增强报告的可读性,建议以图、表的形式表述。如项目用海对海域开发活动的影响分析,可以通过绘制资源环境影响范围与开发利用现状的叠置分析图,分析项目用海对所在海域开发活动的影响方式、影响时间、影响程度和范围等,并注明受影响的开发活动。通过列利益相关者一览表,将利益相关者名称、具体位置、利益相关者内容、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等内容清晰地表述出来。根据已界定的利益相关者及其受影响特征,分析项目用海与各利益相关者的矛盾是否具备协调途径和机制,分别提出具体的协调方案,明确协调内容、协调方法和协调责任等,并分析引发重大利益冲突的可能性。国防安全和国家的海洋权益重于一切,如果项目用海有碍于国防安全和军事活动的开展或有碍于国家海洋权益(领海基点、国家秘密等)且无法协调解决的,应提出调整或取消项目用海的建议。

2.4项目用海与海洋功能区划及相关规划符合性分析

重点从项目用海是否符合海洋功能区的用途管制要求和用 海方式控 制要求、环境 保护要求、整治与修复要求等几个方面分析项目用海与海洋功能区划的符合性。

本章的编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分析项目所在海域的海洋功能区划,阐述项目所在海域的海洋功能区名称、基本功能类型、位置、范围和管理要求等内容,附海洋功能区划图件和功能区登记表,明确项目用海有关的各功能区情况及与项目用海的位置关系。分析项目用海对海洋功能区的影响,说明受影响的功能类型、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分析项目用海是否符合海洋功能区的用途管制要求和用海方式控制要求,是否对海域的基本功能造成不可逆转的改变,能否落实海洋功能区的环境保护要求,是否执行了要求的环境质量标准,是否符合保障生态保护重点目标安全的要求等。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讨论项目用海与海洋功能区划的符合性。项目用海与相关规划的符合性分析则主要阐述国 家产业规划和政策,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 划,港口规划,以及养殖、盐业、交通、旅游等规划中与项目用海有关的内容,给出与项目用海选址、布局和平面布置相关的规划图件,分析论证项目用海与相关规划的符合性。

2.5项目用海合理性分析

项目用海合理性分析是海域使用论证工作的核心内 容之一,是判断项 目用海可 行性的依据。《导则》将该部分内容和要求进行了细化,增加了平面布置合理性分析,对宗海图绘制和用海面积量算等作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

主要分析内容包括:用海选址合理性分 析,具体分析区位和社会条件能否满足项目建设和营运的要求,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适宜性,项目用海是否存在潜在的、重大的安全和环境风 险,项目用海与周边其他用海活动是否存在功能冲突,是否有利于海洋产业协调发展;用海方式和平面布置合理性分析,结合项目总体布置、平面布局、功能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平面布置合理性。对含有填海造地的用海项目,应开展填海造地平面设计合理性分析。依据项目各用海单元的特点,分析用海方式的合理性;用海面积合理性分析,依据项目用海性质、建设规模和产能、行业技术标准等,结合项目用海的平面布置,在项目用海方式和平面布置的多方案比选和优化基础上,量化分析项目用海面积的合理性。根据分析、论证后最终推荐的用海方案绘制宗海位置图和宗海界址图,量算项目用海面积。宗海图绘制和用海面积的量算应符合《海籍调查规范》(HY/T124-2009)的要求;用海期限合理性分析,依据项目用海的主体结构、主要功能的设计使用(服务)年限,以法律法规的规定作为判断标准,分析项目申请的用海期限是否合理。

2.6海域使用对策措施分析

海域使用对策措施是用海者为减少用海不利影响,在施工期 和运营期 必须采取 的对策措施,是项目用海可行的前提条件之一,也是项目用海监管的依据。主要分析内容包括:区划实施对策措施,根据项目用海具体情况和所在海洋功能区的管理要求,提出项目落实用途管制、用海方式控制要求、保障生态保护重点目标安全的对策措施;开发协调对策措施,根据项目用海与利益相关者协调分析结果,提出落实利益相关者协调方案的对策措施。可能存在重大利益冲突的,应提出冲突防范、协调方案落实和跟踪等要求;风险防范对策措 施,根据项目 用海风险 分析结果,提出降低或避免用海风险的防范对策措施,并简要说明应急 预案的重 点内容,包括应急 组织、反应程序及应急设施和器材类型、规格和数量,配置地点等;监督管理对策措施,根据项目用海特点,提出施工期和运营期的监督管理措 施,包括用海范围、用海面积、实际用途、用海 方式、施工方式、工程进展、用海影响等方面的监测方法、时间和频 次。特别是在用海环境影响 方面,应根据项目用海的污染影响或生态影响的程度和范围,设计施工期环境影响跟踪监测方案,作为后续跟踪监测依据。对于填海造地用海,应明确竣工验收的技术要求。对大规模填海、海砂开采等项目应提出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的重点内容,用海后评 估周期、范围 和重点等 方面的建议。

3结束语

水库工程水资源论证方案探讨 篇6

1 水库工程水资源论证的目的和具体任务

水库工程水资源论证方案, 主要是针对不同建设项目的具体用水要求, 提出相应的项目取水水量以及水源质量相关数据等等, 具体的操作方式为结合建设项目所处的具体环境以及取水河道的水源条件等, 通过对论证区域的调查与收集的资料, 来分析水库周围的水源条件以及各水源的水量, 与此同时, 还要分析水库项目周围的其他用户用水情况, 在保证水库项目建设用水合理的情况下, 提出允许水库项目的项目取水水量以及水源质量变化情况等等。

水资源对于人类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基础, 除此之外, 水资源还是一个地方经济实力的展现, 是典型的战略性基础资源。在不久的将来, 水资源极有可能引发国家冲突, 因此, 为了使水资源的使用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专家学者提出通过相应的工程措施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改变山区水库的防洪减灾模式, 从无序、无节制地与洪水斗争转变为有序、可持续地与洪水协调共处, 在防洪工程体系的基础上, 建成全面的防洪减灾工作体系;促使水库灌溉的高速发展;重建工程流域防污减灾体系;保证生态环境用水, 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的水资源开发利用。黄山水库水资源论证旨在深入研究该项目取水的可行性和用水的合理性, 分析该项目取退水对区域水资源状况、水环境及其他用户可能产生的影响, 保障工程项目的合理用水要求, 实现该地区的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水库工程项目取水的特点

黄山市地处安徽省东南部, 东靠浙江、南连江西、西邻池州、北接宣城, 黄山市地形地貌的基本特点: (1) 呈东北至西南走向的黄山山脉, 天目山、白际山山脉, 中间形成两个盆地; (2) 丘陵山地坡陡峰高, 相对落差大, 河流下切和流水侵蚀作用强烈, 易造成水土流失。地表水资源量年际年内分配与降水分布规律相似, 主要集中于汛期。2014年全市水资源总量111.18亿m3。各水资源分区水资源总量见表1。其水库项目取水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水库工程项目改变水资源的区域配置:水库工程的建设可以起到控制洪水、储存水量以及改变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的作用。在此过程中, 进行水资源论证的主要作用是积极的优化水资源的配置, 使其稳定发展, 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水资源的论证分类中, 水库工程中跨流域引水项目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 此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水资源的空间配置, 因此所涉及的工程面较为复杂, 需要进行详细的探讨与论证工作。

(2) 水库工程项目中的取水过程是中介过程:水库工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改变水资源的空间分布, 优化其配置, 但其并不是水资源的终端用户。因此在分析水库项目的取水以及退水的过程中, 首先要考虑的是水库的终端用户, 对其进行重点分析, 而不是仅考虑用水区域, 具体例如, 水库下游的生态环境用水以及水库的自用水等等。与此同时, 对于终端用户来说, 不同的用水户, 其供水地理范围会出现重叠或者交叉等现象, 因此在确定终端用水户之前, 还要充分的对这些用水户的供水范围进行相应的分析。

(3) 用水户的用水次序需进行合理分析:决定用水户用水次序的依据是用水户的重要程度, 水资源是一种随地资源, 因此在分析具体的分配程序时, 不仅要结合发展、历史、经济因素等, 还要充分的考虑用水户的重要程度。在不同的用水户之中, 首要的是农业用水, 虽然农业用水的效益很低, 但是由于涉及到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因此要给予特别重视;除此之外, 生活用水以及生态用水优先于其他的用水户, 因为此两项用水关系到人民的生活以及自然的发展状态, 因此也要给与一定的重视;工业用水, 水库项目的发起者一般为工业项目用水户。

3 黄山水库取水水资源论证合理性分析

(1) 广泛的收集水库工程项目的各类相关资料:水库工程项目的水资源论证主要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 因此, 在论证的过程中应当广泛的收集工程所在地区上下游以及左右两岸的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等方面的现状以及未来预期等方面的相关数据。除了必要的一些规程规范, 还要特别的注意收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地形以及地质方面的资料、水文方面的资料、实测的历史调查方面的资料以及既有重点又有代表性的降雨、蒸发、洪水以及枯水等方面的翔实资料;水库所在地的流域规划、区域专项规划、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水资源配置规划以及工业发展规划等等;除去上述的资料以外, 还需要收集供水区的详细资料, 具体为行政区划、供水、用水以及主要水利设施等方面现状以及未来预期的资料。

(2) 要重点分析取水量以及用水量:水库项目的合理取水水量的确定主要依靠水量综合利用的原则, 并且突出对水资源的保护以及旅游、水力发电等的供应重点。对用水耗水要做重点分析, 具体为, 把一般生活用水、农业用水以及工业用水等作为分析的基础, 分析中既要包含对于现状的分析, 又要包括对于未来的预测, 对指标分析比较后要进行多方案的论证, 对于方案中的相似区域要进行仔细的比较, 并且论证确定合理的取水量, 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节水指标的, 合理的确定取用水量。取用水量合理性分析的基础是用水量的预测。一般来讲重大水库项目应该有两种以上不同方法的需水预测对比和确定。比较常用的用水分析方法有: (1) 分项指标预测法。对社会经济各部门的各种趋势预测分析后综合确定用水量, 分项用水包括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及市政用水等。分项指标预测法有较大的误差, 可以作为用水量的校核; (2) 综合用水指标法。根据建设部门有关规范, 我将用水分为几个不同的区域, 并按照供水城市不同类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镇, 按照人口的数确定用水量的方法, 称为单位人口综合用水指标。

(3) 水库退水方案:水库的取水项目的退水方案主要包括水库的自身退水以及水库终端用户取水后的退水两部分。水库自身退水的方案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分别为洪水期间的水库退水方案以及枯水期间的水库退水方案。洪水期间的退水方案主要为确保水库下游的防洪安全;没有防洪任务的水库需坚持下游遭遇相同标准洪水, 灾害不能扩大的原则。在枯水期间, 需保持适的环境用水, 确保下游生态安全。终端用水户的退水方案由于水库取水的终端用户各有不同, 要确保每个取水户退水方案合理有效。特别是工业取水、供水项目等复的项目要单独论证。

4 结束语

对于水库工程而言, 想要实现其长期稳定发展, 那么必定要保证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因此, 本文主要通过阐述水库项目分配水资源的特点, 探究水库工程水资源论证方案的合理性, 并就此提出一定的建议希望能为我国的水库工程水资源论证方案探讨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戴长雷, 迟宝明, 陈鸿雁.傍河型地下水水源地论证[J].工程勘察, 2005 (02) .

[2]陈红卫.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水利, 2005 (11) .

论证探讨问题 篇7

水资源是支撑流/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以科学预测未来供需水变化为基础, 以分析水资源开发利用影响因子的随机组合为手段, 水资源配置方案集从宏观上研究流/区域的供用水状况, 有助于实现流/区域间和各用水部门之间的用水公平及避免未来供需水矛盾;由于配置过程对用水细节采用概化计算, 造成成果难以反映真实的供用水状况及匹配实际变化过程。相比之, 规划水资源论证对研究范围内各类型用水的供、用、耗、排关系研究更详细, 其内部项目“点”数据有助于提升规划“面”供需水研究精度, 因此, 在数据精度上优于水资源配置。针对以上分析, 本文提出建立水资源配置与规划水资源论证供需平衡分析模块的数据耦合方法, 利用前者指导后者进行供需平衡分析, 论证分析结果反馈配置过程的双向调节模式, 最终达到提高配置成果的准确性, 及深化规划可操作性的目的。最后, 选用新疆鄯善万向工业园区的规划水资源论证为实例, 该模式的运用成果, 可为其他相似地区提供借鉴和参考。

1 研究背景

规划水资源论证从水资源条件及承载能力出发, 研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及重大建设项目总体布局规划与流/区域水资源条件的匹配关系, 为流/区域的规划审批和实施提供建议和意见[1]。

王新才[2]在总结长江流域已完成的规划水资源论证项目基础上对流域和区域两大类型的规划水资源论证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要求做了细致的介绍。于义彬[3]对城市总体规划水资源论证的介入时机、工作定位、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等内容进行了分析, 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推进对策及措施。张文鸽[4]等研究了水权转换类建设项目的特点后, 提出增加水权转换出让方节水潜力和可转换水量论证的思路。以上工作建立在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实践的基础上, 为实践规划水资源论证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及实践支持, 但因其理论及操作囿于具体项目的论证框架内, 与论证范围外水资源的关联研究还不足, 未能全局瞻望规划与流/区域的复杂联系。

水资源配置是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与社会发展需求不均衡的重要手段。叶健[5]等建立不确定性模糊多目标水资源配置模型, 用区间形式表现生态城市水资源配置中的确定性目标。丁咏梅[6]等运用机制设计理论构建水量分配机制, 解决了水资源配置机制设计这个问题。康爱卿[7]等提出水资源全要素优化配置下的3次平衡分析, 实现了水量水质双重控制下的供需平衡。这些学者通过对机制和技术的研究深化了水资源配置对流/区域宏观水资源状况的掌握。

目前针对水资源配置对规划水资源论证的指导研究仅有小部分学者做了相关理论及实践研究。沈晓娟[8]通过分析单个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叠加对流域完整性的分割破坏后, 提出建立在水资源配置基础上的规划水资源论证的重要性, 彭穗萍[9]利用引汉济渭工程调水区和受水区水资源配置原则论证了工程总体布局方案。这些工作集中于配置结果对规划用水的指导层面上, 对两者的交互研究还比较薄弱。

2 耦合方法

《规划水资源论证技术要求》 (试行) [10]提出的论证对象包括区域发展规划、建设项目布局规划及行业专项规划等, 区域规划水资源论证的水资源配给量来自上级区域或流域水资源配置的结果, 所以, 规划论证的范围置于优化配置之内, 而建设项目布局和行业专项水资源论证以项目范围和行业分布范围为分析区域, 基本在水资源配置研究范围之内。这二者以水资源为主体, 前者论证水资源基础条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后者配置则研究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引导下的水资源供需关系。就目标而论, 两者都着眼于水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规划水资源论证的可供水量建立在流/区域配置成果的基础上, 因此, 水资源配置成果产出是规划论证水源水量分析数据的来源, 这是耦合方法的第一个数据接口。调整规划需水引起流/区域的整体需求变化, 进而推动优化水资源配置, 这是论证对配置过程的反馈调节, 为耦合方法的第二个数据接口。借此, 可以构建出水资源配置成果输出与规划论证数据输入之间的数据传递关系 (图1) 。

2.1 计算流程

首先, 检验规划初步设计的“三生水”结构是否合理, 若不合理, 先对规划范围内的“三生水”进行调整。其次, 基于流/区域综合规划成果的配置模块按照“三生水”类别计算未来不同规划水平年可供给规划项目的各类水量;再次, 与规划初步设计各类需水量进行一次供需平衡分析。最后, 若分类供给量均大于等于需求量, 则有水资源基础条件能支撑规划实践发展的结论;若供给量小于需求量, 依据开源节流的思路对不同类型用水执行以下步骤。 (1) 提高节水工艺, 压缩用水需求, 重新校核规划需水量, 进行二次校核需水量与初次配给水量的对比, 若能满足规划需水要求, 则可得出结论。 (2) 当仅靠调整自身需水结构难以平衡供需关系时, 应适当增加向规划对象的供水比例, 具体做法:将缺水类别、程度及时空布局等信息反馈至水资源配置模型, 寻求可压缩需求的对象, 将该对象压缩水量转移至规划对象内, 或采用转让其他用户部分水权满足规划的需水量缺口, 促进水市场发展, 进而调整两者的配置结构, 若调整后规划对象供需均衡, 可得出结论。 (3) 当需水缺口比较大, 压缩规划需水量及转移其他用户需水量均能显著影响整个流/区域的用水结构比例时, 将二次校核的规划需水量及其他用户调整的需水量反馈至流/区域规划的需水预测环节, 重新预测流域未来需水变化形式, 调整相应供水布局满足需水变化, 进而推动调整配置方案集, 指导又一轮规划论证的开展。 (4) 仅靠增加供水和压缩需水两条途径仍不能保证规划需水达到满足时, 应重新论证规划内子项目组合的合理性及可行性, 优选出水资源可支撑的项目组合。

2.2 约束条件

由于水资源配置和规划论证为独立的两部分, 因此, 约束条件主要分别针对这两部分组成。水资源配置模型的约束条件:以“自然-人工”二元水循环中的各类水量平衡为约束条件, 以供水净效益最大及损失水量最小为目标函数。规划论证约束条件:以水资源条件与规划协调可持续为目的, 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可供水量限制条件, 以行业用水定额要求、节水指标为用水合理性的约束条件。具体的约束函数如下。

(1) 水资源承载能力约束:供水量必须在供水工程的供水能力范围内, 同时不超过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

式中:q为规划范围内同一类别用水对象总数;c为“三生水”类别;xc, j为规划范围内同一类别用水不同用户用水量;Dc为同一类别可供水总量。

(2) 行业用水定额要求约束:规划范围内各行业用水定额不能高于国家或地区同行业定额标准。实际操作中, 基本以规划用水定额与现状国家或地区的定额标准比较得出用水是否合理性的结论, 未考虑未来国家或地区对行业用水定额的严格限制, 因此, 对行业标准中的用水定额乘以系数k作为比较的上限值。已确定的用水项目采用用水定额法核算, 对未明确的产业规划采用面积定额法核算。

式中:k为调整系数;Yi为不同用水项目的用水定额;Ri为国家或地区颁发的行业用水标准的定额。

2.3 评价标准

水资源配置与规划论证耦合模式服务于论证规划供需水平衡分析的科学性及可行性, 因此, 可先对比两模块调整前后的合理性, 再赋权生成最终的评价系数。具体评价标准为: (1) 水资源时空演变能否支撑规划的时空发展;以未来时间节点的水资源条件与规划的协调性为主要判断依据, 以规划范围内的“三生水”类别缺水率为具体量化因子。 (2) 规划项目用水与其他用水户用水有无冲突, 是否会挤占生态用水来满足自身需求, 以配置范围内生态用水缺水率为量化因子。 (3) 规划用水与流/区域其他用水是否体现公平与效率, 采用基尼系数法选择人口-用水量评价用水量的公平性, 具体方法可参考文献[11,12], 以新鲜水利用比例为效率因子。 (4) 水资源配置方案调整后的利用状况对现状水资源本底条件有无改善作用, 作用如何, 以配置范围内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地下水开采率为量化因子。

据此建立如下评价体系计算平衡指数。以水资源供需平衡为目标, 以规划水资源论证及水资源配置为准则层对不同研究范围选取评价因子建立指标层。具体如表1。

注:平衡指数越小, 说明水资源供需结构越合理;评价因子可依实际情况适当选择。

3 实例应用

3.1 基本概况

鄯善县位于吐鲁番盆地的东部, 境内的主要河流有坎儿其河、柯柯亚河和二塘沟, 地表水资源量2.43亿m3, 现状地下水资源量1.61亿m3, 扣除地下水和地表水的重复量, 鄯善县水资源总量为3.03亿m3。现状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44.63%。地下水超采量为1.67亿m3, 超采系数高达0.74, 已处于严重超采状态。未来本区地下水补给量将持续不断减少, 可开采量将由现状年的2.27亿m3逐年下降, 到2020年预计将下降到1.08~1.18亿m3, 到2030年预计将下降到0.95~1.06亿m3。2014年鄯善县供需水平衡见表2。

注:基础数据来自文献[13]。

2010年, 鄯善县引入万向工业园区, 该园区分为两期建设, 具体规划项目如表3。预计2020年生产需水量达到5 794万m3/a, 生活需水量为46万m3/a, 生态用水及未预见水量为476万m3/a。2030年生产需水量达到8 000万m3/a。生活需水量为77万m3/a, 生态用水及未预见水量为651万m3/a。

3.2 初次配置下论证结果

当地现状地下水已严重超采, 为实现未来地下水采补平衡, 规划建设4座蓄水工程、3处引水工程、多处污水处理回用工程等解决发展带来的需水缺口。

规划水平年鄯善县水资源配置情况如表4所示。2020年主要供水来源为地表水, 占总供水量的63.15%, 地下水为34.56%, 全县缺水率为6.9%。2030年全县供水量较2020年下降1 974万m3, 地表水占总供水量的65.32%, 地下水为31.68%, 缺水率为7.29%。规划水平年平均地下水开采量较现状水平年分别下降10 861、12 474万m3。总体而言, 减少开采地下水造成当地水资源供需形势日趋紧张, 因此, 未来采取优先供给原有地区及产业, 适当供给园区的配置思路。2020年全县可向园区供给4 800万m3, 2030年供给5 851万m3。

注:基础数据来自文献[13]。

与园区设计需水量对比得出, 2020年及2030年园区需水均不能完全满足, 缺水量分别为1 516、2 877万m3, 缺水率分别达到24%及32.96%;所以该县未来水资源情势及配置格局不能支持园区规划建设。

注:基础数据来自文献[13], 园区不可预见水量归入生态用水。

3.3 二次调节论证结果

为满足园区所需水资源, 可适时修建控制性枢纽工程, 增加水利工程调蓄能力, 扩大水源供水能力, 增加供水量;结合当地水资源短缺, 地下水严重超采, 供需矛盾突出的具体情况, 规划配置工程发挥作用后仍无法满足园区发展需求, 因此, 仅依靠开源措施增加地表供水量难以维持园区后期发展, 需从末端用水着手, 压缩园区需水, 提高用水工艺, 调整用水结构来满足园区的供水。

对园区各项用水定额进行复核, 以当地及行业用水定额标准约束校核单项用水量, 重点研究项目水量平衡过程的合理性。结果如表5所示。园区逐一压缩后总需水量可降至原需水量的91%左右, 生活用水原设计定额为513L/人·d, 与新疆其他工业园区定额比较后调整为200L/人·d, 不可预见水量原设计比例为8%, 调整后压缩为6%。与原设计用水量比较, 复核后园区用水量更加体现干旱区用水特点, 对未来规划用水把握更加精确。

调整后园区需水量与原配置水量对比, 2020年及2030年仍无法满足全部需水, 考虑压缩其他用户需水量或购买水权满足规划需水。结合当地用水情况, 采用农业用户逐步向园区出让水权, 同时转让部分水权至生态用户来弥补园区开采地下水造成的地下水损失这种形式, 受此交易影响下, 全县需水格局将得到调整, 农业用水减少, 工业用水在园区压缩水量和购买水权双重作用后有所增加, 生态用水增加, 因此, 原配置结果已不能表现实际供需结构变化, 应重新预测全县需水量, 并将调整后需水变化反馈至上级需水预测环节, 此外, 将园区复核需水量反馈至配置系统中, 二者共同驱动调整当地水资源配置格局。具体结果如表6所示。未来规划水平年全县水资源供需平衡趋向完善, 2020年缺水率为1.6%, 2030年缺水率为0, 工农业用水比例合理, 生态供水增加, 地下水在可开采范围内, 未来可逐渐恢复地下水采补平衡。园区未来供需平衡可得到满足, 相比表4初次配置成果, 调整配置方案后提高了再生水向园区的供给比例, 生活、生态需水压缩后的供给空间转移补充工业供水。因此, 未来水资源配置情势可保证园区规划发展。

注:基础数据来自文献[13]。

注:基础数据来自文献[13], 园区不可预见水量归入生态用水。

3.4 结果对比

根据表7对耦合前后结果对比分析, 初次论证结论为当地水资源条件难以满足园区需水量, 经过压缩园区需水总量及调节配置方案的供给结构后, 园区需水量可以完全满足。未来全县的配置结构趋向合理, 农业向工业园区和生态转让水权后可以适当减少开采地下水, 有利于当地恢复地下水采补平衡及降低整体缺水率。

经过耦合调整后全县人口~水资源基尼系数分别降低, 2020年基尼系数0.17说明水资源分配处于相对平均的区间, 2030年基尼系数0.32说明水资源分配处于比较合理的区间。经过耦合调整全县水资源配置格局后, 当地人口-水资源分配比初次配置愈加公平合理。未来水资源平衡指数分别降低, 说明水资源供需平衡结构愈加合理。

注:计算基尼系数和供需平衡指数的基础数据来自文献[13]。

4 结语

相比具体的建设项目, 规划和重大建设项目的实施对水资源的依赖和需求更紧密, 其取、用、耗、排关系对流/区域的水资源情势影响更大。因此, 在进行规划与重大建设项目的水资源论证工作中不能完全采用具体的建设项目论证程序, 应站在流/区域水资源整体布局和配置的高度, 避免停留在“点”论证的束缚内, 利用“点”“面”联动的思维科学合理的论证规划和重大建设项目的可执行性。

本文提出水资源配置耦合规划水资源论证的校核方法, 利用配置结果论证规划的供需平衡, 再通过校核论证的规划需水要求反向调节配置方案, 从而加强流/区域与重大建设项目供需水的紧密契合程度, 既能科学合理论证规划的可实施性, 又能提升配置方案的准确性。通过新疆鄯善万向工业园区的规划水资源论证实例分析, 地区初次配给园区的水量难以维持规划建设发展, 经过二次论证需水量, 调整区域水资源配置方案后可以保证园区供需平衡, 缺水率降至0%, 全县水资源配置愈加公平, 未来可逐渐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

【论证探讨问题】推荐阅读:

知识论证06-05

科学论证07-09

设备论证07-25

理论论证07-26

论证设计07-29

课题论证08-20

论证重点08-26

综合论证09-01

道理论证07-07

问题分析与探讨05-20

上一篇:超声加工机床下一篇:地理课堂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