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论证

2024-10-03

研究论证(精选12篇)

研究论证 篇1

一、法律论证的涵义

法律论证就是通过提出理由, 以证明特定法律决定即裁判结论的正当性和妥当性的活动, 或者说是通过合乎逻辑、事实或理性的方式来证明立法理念、司法判决、法律表达等有关法律主张的逻辑性和目的性。

二、法律论证思维特征

传统的法学思维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证明思维, 或者是推论思维。这种思维的一般模式是:在预设的封闭法律体系中, 法官通过严格的涵摄推理, 即可找到适用于个案的唯一正确法律答案, 并对此给出充足的法律理由。思维运用形式逻辑的方法, 寻求法律命题及其推导系统的形式化, 希望以此增强裁判的合法性与客观性。这种法学思维与法律论证思维是不同的。单单根据在逻辑上推出正确结论的方法, 法官还根本不可能作出任何判决。因为法律思维并不仅仅追求纯粹的知识, 而是最终得到实践的知识。形式逻辑是一种证明的逻辑, 非形式逻辑是一种论证的逻辑, 二者分属不同的研究领域。证明是一种形式逻辑的思维, 论证是一种非形式逻辑的思维。法律论证领域以论证为主要思维方式, 论证思维的要义在于, 在作出决定或判断时, 必须给出理由。在法律中, 既然裁判何时真正正确永远也无法得到确切的回答, 那么认同理论将“正确性”定义为能被参与人所接受。

三、法律论证在司法中的实现途径与功能

法律论证的运行要通过一定的载体, 这个载体就是语言。在具体的论证活动中, 会包涵许多途径来将某种主张确定为正当性的理论, 语言作为这一载体就发挥了作用, 通过这一途径, 人们可以进行实务中的沟通, 法律目的性才能得以顺利实现。

如前所述理论, 法律论证是一种逻辑性、目的性的证明。由于法律以具体规范形式表达出来, 其目的是对人类行为的调整, 所以规范论证的目的不是追求达到真理, 而是找出合理的依据对人类的外部行为进行调整。因此, 法律论证体现出很强的目的性和逻辑性。作为合目的性的实践, 具体操作上并非仅仅局限于法律实证方法。法律论证所要追求的不纯粹限于实证法领域, 而是广泛意义上的逻辑性和目的性。

法律论证对传统法律方法论的逻辑体系进行了突破, 而引入并融合了关于道德、人文、传统、社会、政治、文化的因素, 以此获得法律判断或法律决定的逻辑性和正确性。法律论证活动通过司法裁判得以体现, 审判的目的在于, 一方面为当事者提供公平的机会来举证说明和寻求司法救济机会。另一方面, 法官在逻辑的和客观的事实和规范基础上作出判断。而这两个方面结合在一起, 表明当事人进行的辩论活动在形成法官判断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因此, 法律论证与司法裁判的逻辑性具有高度契合性。

“司法论证”, 亦即以司法为中心视角, 研究法官裁判中的法律论证问题。司法裁判中, 需要论证的事项一般包括事实、规则、和结果三个方面, 相应地则是规则论证、事实论证和结果论证。因此, 法律论证含有论证过程和论证的结论两个方面, 是二者的统一。从性质上说, 法律论证是一种技术性很强的理性思维活动与法律方法。

四、司法中的法律论证运行机制分析

法律的严谨在于鲜活的司法实践, 法律论证具有合理性, 它是人们在对法律认识理性化的过程中, 引发的关于法律的确定性、正当性和可预期性的问题。司法活动从法律事实和法律规范出发来分析和论辩各自行为的理由, 有着共同的前提和基础, 使得论辩各方更容易理解和接纳对方的主张。论证中法律主体依据逻辑规则和法律规则进行的说理及证明, 具有逻辑上的说服力和法律上的正当性。法律论证的基本形式推理, 排除了主观臆断及猜测的成份, 使法律论证的结果具有较高的预期性。

法律论证在司法过程中是必经环节, 因为适用法律的过程就是对各种法律关系进行梳理、分析、裁判的过程。对法官来说, 法律论证使其所做的司法裁判的依据是法律, 而且也达到了正当性和目的性的司法宗旨, 从而能够为法律关系主体和社会大众普遍尊崇。进一步而言, 在相互论辩的过程中, 他们通过法律论证这一过程为自己的权益和诉讼请求提供足够充分的依据, 以反驳对方当事人, 求得司法救济。即使没能达到最初目的, 因为法律论证过程已经给双方提供了平等的机会, 当事人一般也会服从法官最终的裁判。

在法律论证中, 法律适用者阐述自己的观点、主张或者关于法律的判断, 都必须从现行有效法律规范为出发点。司法过程中的法律论证自始至终是根据法律进行的论证, 都是在现行的有效法秩序内进行的, 现行有效的法为司法过程中的法律论证提供了一个宽泛的场域。在这个场域中, 只能以现行法律为根据, 寻找恰当的法律规范作为论证的出发点。既要求能对客观事实的审查须满足法律事实的构成要件, 也要求法律的适用符合现行法律的规范主张。

五、法律论证对当今法律方法的扩展

法律论证实际上是对法律方法的充实与创新。法律论证与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是当今法律方法体系的核心支点。从法律论证的理论发展来看, 同时也出现了法律论证理论自身体系化现象, 其论证的依据已经从法学的范畴走向了多学科交叉的范畴, 与社会学、逻辑学、哲学等都发生了交叉。法律论证不仅局限于裁判过程而且也深入到了整个法学理论的研究过程。从研究路径上看, 有以逻辑为核心的研究, 也有以法律语言修辞学为中心的研究。法官的法律适用活动也不会是简单的“三段论逻辑推理”。在进行三段论的最后涵摄过程之前法官需要从事大量复杂的工作。法律论证既是一种理性思维活动, 也是一种职业技术与法律方法, 法官运用这一法律方法充实并扩展了现今法律方法的内涵, 司法中的法律论证在这个法律方法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意义。

摘要:法律论证是重要的法律方法, 无论是法律解释、价值判断、还是利益衡量, 都须对相应法律思维活动中的主张加以论证。法律论证在司法中亦称为“司法论证”, 它在司法实践中地位显著, 它是以司法为研究中心, 研究法官在裁判中如何运用法律论证解决法律问题。现今法律方法的内涵通过法律论证充实并扩展, 法律论证范式在整个法律方法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意义。

关键词:法律论证思维,司法裁判,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程关松, 王文.自然权利的自明性与证明性[J].东方法学, 2011 (2) .

[2]温晓莉.法律范式的转换与法律虚拟[J].东方法学, 2012 (2) .

[3]李瑜青.张建.法律思维内涵与特征再思考[J].东方法学, 2012 (2) .

研究论证 篇2

一、问题的提出

“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一位哲学家如是说。习惯作为行为和性格的中介物,其意义何其重大。“行为习惯”是习惯的一个方面,是行为和习惯的总称。良好的行为习惯会对学生成长产生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其行为习惯存在很大的可塑性,而其已经出现的不良行为习惯特别是课堂不良行为习惯的纠正尤其重要。然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只追求学生表面上学习的热闹,而忽视了学生的课堂行为习惯的培养,对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视而不见。许多老师缺乏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的经验,不知如何纠正学生的课堂不良行为习惯。所以我们选择了《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堂不良行为习惯的应对策略研究》为研究课题,旨在纠正学生初步形成的课堂不良行为习惯。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我们的教育一切是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苏达理在他的《救救孩子》一书中提出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特别要偏爱后进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每一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这要求我们不容许放弃对学困生的行为进行矫正。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

班级是一个具有特色,复杂的小社会,在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上占有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师将班级经营得宜,就能正面导向学生的行为表现,促进有效的教学。因此能否纠正、矫治学生课堂上的不良行为,与教学的成效有密切的联系。本课题以《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堂不良行为习惯的应对策略研究》为题,目的是要把矫治学生课堂上的不良行为的策略作系统化的实验,调查分析与综合整理,以期能彰显在班级经营中,矫治学生课堂上不良行为的.策略的要义、内涵,集思广益,对同工有所启示。

四、课题研究的意义

课堂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会影响教学秩序、教学进度及教学质量。培养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是一种有序学习环境的创设,旨在使学生在这种环境中进行有效的学习。培养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能保证教师上课有正常的秩序,能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课堂不良行为,不仅会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和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而且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课堂不良行为在学生课堂中非常的普遍。矫正学生课堂不良行为是保证课堂效率,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愉悦师生课堂环境气氛的必要措施。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对象:品行后进生和学业后进生。

研究的主要问题:

(1)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堂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归类分析。

(2)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堂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分析。

(3)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堂不良行为习惯的纠正策略。

(4)应对策略实施后的实际改善情况调查。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观察法。课题研究的前期利用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研究对象,明确观察的重点,客观地了解被研究对象的不良行为表现。

2.文献法。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有关资料,尽可能了解国内、国外研究的动态和深度,为课题的深入研究提供有益的帮助。

3.调查法。设置问卷调查表,了解小学高年级学生不良行为的表现并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分析成因,设计对策。

4.个案追踪法。选取具有典型不良行为习惯的高年级学生进行个案研究,分析产生原因,找教育对策,既矫治他们的课堂不良行为习惯,又培养他们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

5.咨询法。通过心理辅导课进行师生对话,通过个别谈话做思想工作,了解实验对象的心理状况和成因,使实验做到有的放矢,少走弯路,增强实验效果。

6.行动研究法。由于我们的研究内容、对象性质决定我们必须谨慎、循序渐进地开展研究。行动研究是一种适应教育改革的小范围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在于系统的、科学的解决问题。

七、实施步骤

(一)准备学习阶段(20**年3月——20**年4月)这个阶段主要是收集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信息、书籍和研究成果的资料,分析制订研究计划。

(二)落实方案、开展实验(20**年5月——20**年10月)根据实验方案开始进行实验研究。构建矫治小学高年级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应对策略。

(三)整理实验材料、撰写实验报告(20**年11月——20**年12月)依据实验材料、资料、整理、撰写实验报告。

八、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一)有利的社会大环境

21世纪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党和国家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提到了民族存亡、国运兴衰的高度,教育部提出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纲领”等等,无疑会给课题研究提供良好的社会大环境和教育大环境。

(二)有利的课题工作环境和良好的课题研究基础

草堰二小有深厚的课题研究基础和浓厚的课题研究氛围。为进一步深化我校小班化教育教学的研究,在原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从自己教学实践出发,不断发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总结研究的点滴进展。

(三)课题研究人员具有一定的教科研能力

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们教学经验丰富,每一位研究成员都在一线教学,不仅担任教学工作,同时都是任教班级的班主任,可以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再实践再总结。同时他们善于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并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具有一定的教科研究能力,是我校教科研骨干力量。我们将竭尽全力,确保该课题的研究工作顺利进行,使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九、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效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对课堂行为不良的学生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

2.让学生主动发现自身习惯的不良之处,从自身出发,丢弃课堂不良行为习惯,养成课堂学习的好习惯。

3.老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更充分。

研究论证 篇3

[关键词] 深度学习 探究性阅读 教学形态

·【中图分类号】G633.3

一、选题的背景或意义:

(一)选题背景:

语文教学,“读”占螯头。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为重要的内容,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与此相适应,自2008年起江苏省在《考试大纲》中新增了“探究能力”的考查。

在课改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课堂逐步走向开放、自由、多元,这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进步。遗憾的是,当前一些阅读教学课处于低效状态,文本阅读仅仅停留在文本表面,未能真正走进文本的深层,缺乏深入的挖掘,尤其缺乏对文化背景及文化内涵的发掘,有的甚至出现脱离文本、逃逸文本的阅读教学偏向。有的课堂看似贯彻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师生之间的互动频繁,课堂气氛热烈,但是过度关注阅读的“温度”,而忽视了应有的“深度”,只见场面的热闹,不见问题的有效解决。甚至出现对文本作过度诠释,多元解读滥化,其中不乏无意义解读。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的课堂单方面追求“标准答案”,将阅读异化为“一元解讀”,无法拓展阅读的广度和深度。阅读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还表现在教学评价的“虚化”上。课堂上还出现了教师的评价泛滥、评价程式化现象,把“尊重”等同于“迁就”,对学生得出的错误结论不加匡正,非理性的解读不置可否,偏离了正常的价值取向。

为求主体性而迷失了教学目标,为求探究性而游离了文本原形,为求多元性而忽视了价值取向,这只是一种形式上的阅读,技术层面上的解读,只是把探究性阅读当作一种课堂时尚去演绎,无法达成阅读应有的广度和深度,也产生不出有价值的探究结果,导致学生阅读期待的消失,失去了阅读教学的应有之义。

针对当前阅读教学实际问题,依据新课程标准,特开展基于深度学习的探究性阅读教学形态研究。

(二)选题意义:

本课题吸收关于探究性阅读研究的新成果,试图从理论层面研究探究性阅读教学形态、教学策略和教学规律,并在实践层面上进行实验。

本课题切合学生对阅读的期待。诚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出的:“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高中生渴望在文本阅读中触及深层次内容,渴望在文本解读中实现个性化的鉴赏,渴望在深度体验中获得成功的愉悦。高中阅读教学应当在深层阅读的研究上下功夫,深度阅读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本课题顺应课程改革的方向趋势。《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探究性阅读教学具有与传统的受话式教学全然不同的特点,学生由传统意义上的边缘人地位被拉回到中心地位,学生是探究性阅读的主体。

本课题符合当今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特性。新课标提倡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本课题鼓励学生从自己已有的阅读积淀和情感积蓄出发,让学生从文本表面进入到文本内层,超越旧我成见,不断产生新知,从而获得深度情感体验、获取丰厚的知识与学养,让学生在文本探究和阅读实践中逐步成长。

基于深度学习的探究性阅读教学形态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广泛的适切性。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 探究性阅读

概括地说,所谓探究性阅读,就是指教师以现行语文教材为内容,依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课堂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自主探究活动的一种阅读形式。换言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文本进行感知、理解、体悟,最终建构文本意义和自身意义,达到自我优化和自我完善的阅读过程。这一阅读形式或过程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化知识注入为思想沟通,化单向吸收为多向交流。

▲ 教学形态

所谓教学形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各种教学要素组合在一起所呈现出来的动态特征,也可以称之为“教学态势”。它实际上是由一系列渐次变化的教学形式组成的系统形式群,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不断提升阅读思维品质、丰富语言和情感体验。

▲ 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相对于当今语文阅读教学内容上的浅化、形式上的虚化现象而言的。探究性阅读教学中的深度学习,就是在阅读理解的广度上感受文本的文化意味,在阅读理解的深度上探究作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特色(学习内容),引导学生与教师、与文本作“深度对话”,从“文本表面”进入到“文本内层”(学习方式),形成深度阅读、自主探究的思维倾向,完成对文本意义创造性的建构,进而获得深度情感体验、获取丰厚的知识与学养(学习效能)。

三、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当前各国的课程改革中,母语课程与教学都渗透了探究性学习的观念。正如潘涌在他的《语文新课程与教学的解放》一书中所说的:“20世纪后期以来,在进行教育改革的战略行动中,各国纷纷对母语课程与教学作出新的调整或改革。从学科中心或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再到新近的能力中心或探究中心,这是母语教育发展的一个总的趋势。”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阅读教学势必要向三个方向延伸:由传授知识向传导方法延伸,由传授知识向渗透情感延伸,由传授知识向发展智能延伸。其目的是使学生做到学力因素、人格因素和智能因素三者和谐统一。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能力,弥足珍贵。对此研究,既有教学一线教师的经验总结,也有理论工作者的阐述。较典型的有:由维梓在他的《探究式阅读教学模式初探》中提出的“材料感知--问题讨论--新知探求--归纳迁移”教学形态;印贤文在他的《语文研究性主体阅读的实践策略》中提出的“主动参与--独立探究--自主发现模式”;林润之在《以培养学生阅读探究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中提出的“‘三步五环节探究式阅读教学模式”,其模式分为独立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全班合作探究三个步骤,各步骤又由五个环节构成,如第一步独立探究中的五个环节:自读感知、提出问题、假设策略、尝试解答、整理答案及问题。它们为广大教师提供了较好的教学参照,但有的做法较单一、平面,忽视了探究的“深度”;有的模式理论性太强、不便于操作。endprint

四、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重点:

(一)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研究,求索读文思维规律,推进阅读教学改革,提高阅读教学效益。

与此同时,探究阅读教学形态,把握阅读教学规律,形成阅读教学策略,指导阅读教学实践,旨在唤起学生的主体性探究意识,建立多向互动的探究平台,形成多向度多维度的对话关系,激发学生阅读期待,提升学生思维品质,让学生在文本探究和阅读实践中逐步成长。

(二)研究内容:

1、探究性阅读教学形态研究

2、探究性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3、探究性阅读教学规律研究

(三)研究重点:

上述三项研究内容中,探究性阅读教学形态研究是重点。

自主研读是探究性阅读的前提条件。思考发现是探究性阅读的开始,是研读到一定深度时的智力与心理的必然反映。探究性阅读一方面需要自我思索,另一方面,需要阅读主体(学生)、阅读导体(教师)、阅读客体(文本)多边互动、融合。合作交流是探究性阅读进入活跃状态的重要保证。深度解读是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必然选择,如此才能感知文本的厚重,才能体现思维与精神的深度。存疑留问又为基于深度学习的探究性阅读教学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学生正是在这一波又一波的思维活动中逐步成长。

五、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以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多元智力、阅读学等理论为指导,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当代语文教育家的教学理论,包括有校本理论特色的“原形阅读理论”等,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探索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途径,建构基于深度学习的探究性阅读教学形态和教学策略,把握基于深度学习的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

(二)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三年,分为四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1、2013年9月-10月,立项阶段。填写课题申报评审书,申请课题立项,制订课题实施方案。

2、2013年11月-2014年6月,开题阶段。写好开题报告,进行开题论证。

3、2014年7月-2016年6月,实施阶段。

根据课题论证报告和课题实施方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开展有针对性、创造性的研究。实施过程中,写出典型的教学案例、教学设计,上好本课题研究公开课,提交本课题相关的高质量的研究论文,收集整理学生探究性学习成果,相关研究成果结集汇编。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组织一次中期评估。

4、2016年7月-10月,收集资料,撰写结题报告,接受结题评估。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从中外相关文献资料中学习探究性阅读教学理论,借鉴探究性阅读教学经验。

(2)实证研究法。依托现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通过具体的课堂教学来求索读文思维规律,探究阅读教学形态,形成阅读教学策略,指导阅读教学实践。

(3)行为研究法。本课题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题,依靠一线教师的参与,在教学实践中边研究边提炼,及时调整,逐步完善。

(4)个案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总结提炼出组织基于深度学习的探究性阅读教学规律。

(5)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反思实验中的经验教训,及时收集、整理实践所获的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形成有价值的报告。

六、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本课题是针对当今语文阅读教学内容上的浅化、形式上的虚化现象而提出的。探究性阅读教学形态的构建立足于深度学习:一是深思,要精读深思,激发阅读自觉;二是深悟,要学深悟透,升华阅读体验;三是深识,要深识鉴奥,拓展阅读思维。做到通其理得其法,人之深出之浅。

针对课文原形,鼓励个性化、多元化的文本解读,可以“纵容”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鼓励学生敢于形成并提出自己的全新见解。但是探究性阅读应该拒绝浮躁和肤浅,在教学目标设定时应充分反映语文学科的性质,阅读教学要有语文味、美学味。在深度对话中对生成性资源要加以选择、整合和提炼,演绎出未曾预约的精彩。在课堂评价中应注重对解答的集合导向,帮助学生在独特体验和价值取向之间找到支点。

基于深度学习的探究性阅读教学形态,内容应具有丰富性,思维应具有发散性,解读应具有深刻性,效能应具有创造性,评价应具有导向性。

附录:[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1]教育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2]金元浦 《文学解释学》

[3]曾祥芹 《语文教育学别论》

[4]由维梓 《探究式阅读教学模式初探》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9期

[5]印贤文 《语文研究性主体阅读的实践策略》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15期

[6]林润之 《以培养学生阅读探究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7期

[7]潘涌 《语文新课程与教学的解放》 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

[8]魏南江 《语文教学散论》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11月

[9]黄正瑶 《语文新课程教学目标制订的哲学思考》 《中学语文教学》 2007年第8期

[10]邵子华 《文学文本多元解读的精神坐标》 《名作欣賞》2008年 第8期

[11]杨仕威 《体验: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可以这样行进》 《中学语文教学通讯》2009年第10期

[12]徐忠宪 《原形阅读理论与语文教学》 苏州大学出版社 2010 年版.

[13]刘方 《文本解读“四重奏”漫谈》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10年第9期

[14]李爽 《语文探究性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2年第1期

高原制氧车设备选型论证研究 篇4

急进高原极易引发急性高原反应,甚至危及生命[1]。吸氧是解决急性和慢性高原病最有效和最直接的方法[2,3]。中国是世界上高原面积最大的国家,其中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就约占国土面积的1/4,平均海拔超过4 500 m[4]。驻守高原的官兵身处缺氧环境,其身心健康备受关注。如今西部高原又迎来了经济建设的大发展。面对高原环境下开展军事作业、野外施工和灾害救援等高强度体力劳动的官兵,亟待研制一种具备自行能力和电力自我保障的高机动性高原制氧车,伴随野外作业,实施现场制氧和供氧的应急机动保障。本文依据高原制氧车的功能需求和作业能力,分析其系统构成,针对制氧机、空压机、发电机组和底盘等主要设备,通过参数计算、性能比较和高原应用分析等方法,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选型方案。

1 功能需求与设备配置

1.1 功能需求

根据应用需求和使用环境,高原制氧车应具有如下功能和作业能力:

(1)现场快速制氧:根据实际用氧需求,现场快速展开,随用随制,及时提供医疗和保健用氧。制氧量≮6 Nm3/h,氧气体积分数≮90%,启动时间≯30 min,额定的最高海拔高度5 000 m。

(2)现场供氧保障:保障现场周边作业人员随时吸氧,缓解急性高原反应。供氧压力0.2~0.35 MPa可调。

(3)现场压氧充瓶:保障现场周边应急医疗救治机构手术、急救和病房的医疗用氧。海拔3 000~5 000 m时,最大压氧充瓶压力应≮10 MPa。

(4)自行能力:适应野外作业时的制供氧伴随保障需求,提高机动性。整车行驶性能应适应高原路面要求,如爬坡度、转弯直径等。

(5)自供电能力:适应野外作业时电力保障不确定的应用特点,实现供电自我保障。额定输出功率应满足制压供氧设备在高原环境下的启动和正常运行要求。

1.2 设备配置

根据总体设计方案,其技术路线如下:

(1)现场快速制氧:采用分子筛变压吸附(pres-sure swing absorption,PSA)制氧技术。该技术以空气为原料,利用分子筛加压吸附、减压解吸的吸附特性,实现氮氧分离,制取医用氧气。

(2)现场供氧保障:采用管道集中供氧方式,在驾驶室、车内工作间、车下地面等相应位置设置固定和移动式吸氧终端,通过湿化瓶和吸氧管现场实时供氧,满足各类人员随时随地吸氧需求。

(3)现场压氧充瓶:将现场制取的氧气通过氧压机灌装至氧气瓶内,形成瓶氧之后送周边用氧单位,通过减压器向高原病患者或手术、急救用仪器供氧。

(4)自行能力:采用适应高原大气环境和高原路面行驶的越野汽车底盘,通过副车架与厢体固定,形成整车,实施机动伴随保障。

(5)自供电能力:采用适应高原环境的柴油发电机组,并进行低温启动功能的辅助装置改进,保障制压供氧设备用电和照明用电。

由上述技术路线可知,该车由越野汽车底盘、厢体和上装设备等构成,上装设备主要有制氧、压氧、供氧设备和发电设备。制氧设备包含制氧机、空压机、空气压缩后处理装置、储罐等;压氧设备包含全无油高压氧压机、自动充氧装置、氧气瓶等;供氧设备包含自动供氧装置、供氧管道、吸氧终端、移动供氧器、湿化瓶、吸氧管等。在上述设备中,对整车性能起关键作用的主要设备是制氧机、空压机、发电机组和底盘等,因此,本文重点阐述这些设备的选型论证研究。

2 设备选型

2.1 选型原则

根据高原制氧车的高原应用环境,该车设备选型基本原则如下:

(1)满足作业指标要求。所选设备的作业能力应达到总体技术方案的设计指标要求,如制氧机的产氧量、空压机的排气量、发电机组的额定输出功率、底盘的长度和承载能力等。

(2)性能可靠。所选设备均应可靠运行,任何一个分设备出现故障都必将影响整车的性能。

(3)高效节能。基于整车设计方案可行性要求,制氧设备应采用高效的PSA制氧流程,减少所需空气进气量,以便选用功耗更低的空压机,从而对发电机组的额定输出功率要求更小,同时可有效降低空压机、发电机组的体积和质量,最终实现对上装设备用电量、体积和质量的可控,使车内布局和底盘承载设计方案可行。同时,还能有效降低用户运行成本。

(4)高原适应性好。海拔每升高1 000 m,大气压下降约11.5%,空气密度减小9%,发电机功率下降10%左右[5,6]。同时,海拔高度对制氧设备的产氧量、氧气体积分数也有很大影响[7]。此外,高寒缺氧、道路崎岖等因素对底盘的影响也很大。

(5)零配件供应渠道顺畅,并有充裕的货源,便于今后设备的维护保养和维修。

2.2 制氧机选型

目前,医用制氧技术主要有PSA、深冷分离、膜分离等物理制氧技术和过氧化物-催化剂-水混合产氧(化学产氧器)、氯酸盐氧烛热分解(氧烛)等化学制氧技术。其中,PSA制氧技术以空气为原料,在常温、低压下工作,因此,具有原料来源广泛、成本低廉,现场随用随制,且安全、无污染、制氧量大等特点,非常适合野战条件下使用。PSA制氧技术已在医疗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本车制氧设备拟选用PSA医用制氧设备。

PSA制氧效率对空压机和发电机组体积、质量的影响如图1 所示。空压机是整车用电量最大的设备,约占总用电量的81%,对发电机组额定输出功率的确定起关键作用。发电机组是所有上装设备中外形尺寸最大、质量最重的设备,其次是空压机。因此,发电机组和空压机尺寸和质量对车内布局和上装质量影响显著。

不同吸附床数量的制氧流程对PSA制氧机氧收率有重要影响,有文献表明,二吸附床和四吸附床PSA制氧机氧收率分别为30%和40%[8],六吸附床氧收率可达58%[9]。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大型PSA医用制氧设备不同制氧流程的技术特点见表1。

综合分析,本研究选用六吸附床制氧机。由军事医学医学院卫生装备研究所研制的PSA-YY系列六吸附床式高原高效医用制氧机主要技术特点如下:

(1)高效节能:采用六吸附床PSA制氧流程技术,与二吸附床比较,氧收率高近1 倍,功耗可降低近40%,便于空压机、发电机组等上装设备的选型,且运行成本低。

(2)运行稳定可靠:流程控制采用六吸附床多通旋转分配阀,该阀在功能上替代了常规方式的30 个气动电磁阀才能实现的六吸附床制氧流程功能,气体分配结构简单,运行稳定可靠。

(3)操作简单,维修方便:采用可编程序控制技术和触摸屏技术,实现制氧过程全自动控制和人机在线实时对话,采用一键式操作方式,使用简单,具有故障自检功能,维修方便。

(4)高原适应性好:就高原空气稀薄、低温寒冷等因素对制氧设备的影响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和改进[10,11],有效地提高了高原适应性,现已在高原得到广泛应用。

2.3 空压机选型

2.3.1 气量计算

六吸附床制氧流程最大氧收率为58%,采用冗余设计,氧收率取50%,100 000 m高空以下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均为20.9%。由式(1)计算在海拔5 000 m点位作业时所需的空气进气量:

式中:Q空5 000为空压机在5 000 m海拔高度时应达到的排气量,单位为m3/min;为制氧机在5 000 m海拔高度时应达到的制氧量,单位为m3/h;为制取的氧气体积分数;V空为大气中的氧气体积分数;R为制氧机氧收率;P5 000为5 000 m海拔高度的大气压,单位为h Pa;P0为海平面的大气压,单位为h Pa。

经计算,所需空气进气量为1.78 m3/min。因此,所选空压机的排气量应≮1.78 m3/min,才能保证制氧设备在海拔5 000 m的地方制氧量达到设计要求。

2.3.2 选型

由于车内空间尺寸极为有限,为节省占地面积,选用空气压缩及后处理一体化的螺杆空压机。目前,市场上知名品牌的空压机主要有Atlas Copco、Inger-soll Rand、Kaeser、Kobelco、柳州富达,各品牌螺杆空压机主要技术参数见表2。其中,Ingersoll Rand V11-7 不含内置冷干机,且排气量为1.67 m3/min;Kobelco的最小机型是SG280AD-15,其轴功率为15 k W。

注:1 bar=0.1 MPa

根据设计要求,空压机最重要的选型指标是排气量,其次是轴功率和外形尺寸,然后是质量、含油量和噪声等指标。综合比较,选用Atlas Copco公司的GAe11-7.5-FF空压机。

2.4 发电机组选型

2.4.1 额定功率测算

由上述设备选型结果可知,空压机轴输出功率为11 k W。通常,空压机电动机效率取85%,则空压机实际功耗为12.94 k W。制氧机功耗≯0.2 k W,其他用电设备用电量约为3.66 k W,总用电量约为16.8 k W。

海拔高度每升高1 000 m,发电机组效率下降10%,由此可知,在海拔5 000 m环境下作业,发电机组输出功率下降为额定功率的(1-10%)5。GA11 空压机启动方式为Y-△转换,启动电流可控制在正常工作电流的3 倍左右。经计算,发电机组额定功率应≥65.7 k W。

2.4.2 选型

选型中,柴油发电机组除需要满足上述基本选型原则外,还需考虑如下问题:

(1)品牌配置:为便于高原用户维护保养和维修,应采用高原应用广泛的品牌,如康明斯发动机。

(2)结构形式:发电机组按结构分为开架式和静音式。鉴于车内空间有限,采用开架式,借助车厢的厢体结构进行燃烧噪声、进排气噪声、排烟噪声、风扇噪声和机械噪声等的降噪处理。

(3)油箱容积:根据野外作业特点,油箱的储油量一次应能满足发电机组连续运行10~12 h。

目前,市场上柴油发电机组品牌繁杂,本选型研究在咨询专家的基础上进行市场调研,选用了HHC85 型开架式柴油发电机组。

2.5 越野汽车底盘选型

在满足上述基本选型原则的基础上,底盘选型还应满足以下具体要求:

(1)承载能力。依据上装设备、厢体、副车架等质量,越野行驶承载质量应≮8 000 kg。

(2)车架可用长度。依据上装设备外形尺寸、制压供氧工艺流程要求和发电机组工作要求,应用Auto CAD技术进行车内布局,测算其最小空间要求,车架可用长度应≮6 800 mm。

(3)驾驶室乘员数量。高原地域辽阔,野外执行任务时,行驶路线长,通常配备2 名驾驶员。制氧设备作业时,按要求需配备1~2 名相关保障人员。因此,乘员数量应≮3 名,驾驶室最好是双排,后排可供驾驶员休息。

通过市场和高原应用情况调研,对高原应用广泛的SX系列和ZZ2197 系列越野汽车底盘的相关技术参数进行比较,综合考虑,选用ZZ2197M4657J型越野汽车底盘。

3 选型结果

经设备选型论证,所选主要设备基本技术参数见表3。

各部分主要作业能力如下:

(1)制氧机:制氧量≥6 Nm3/h,氧气体积分数≥90%。

(2)空压机:排气量2.0 m3/min,出口压力7.25 bar(1 bar=0.1 MPa)。

(3)发电机组:主用功率68 k W,备用功率75 k W,电气性能达到GB/T 2819—1995《移动电站通用技术条件》Ⅱ级电站要求。

(4)底盘:越野行驶承载质量9 200 kg,车架可用长度7 490 mm,最高车速≮86 km/h,最大爬坡度≮60%,转弯直径≯22.7 m。

4 应用情况与检测结果

首台高原制氧车研制过程中,设备选型时未曾考虑驾驶室乘员数量,试制的样车驾驶室为单排2名乘员。在部队试用过程中,试用单位根据高原道路特点、车辆行驶要求和制供氧作业人员数量要求,提出了驾驶室应为双排2+2 名乘员数量的改进意见。根据部队试用意见,在此后的底盘选型中增设了驾驶室乘员数量要求,据此改进后的高原制氧车已生产多台,并交付部队使用。

2014 年9 月,部队药品仪器检验所在海拔高度4 200 m的青藏线某高原训练场对高原制氧车的作业性能进行了现场检测,主要作业指标要求和检测结果见表4。

高原制氧车多次执行制供氧机动伴随保障任务,其中海拔最高的作业点达到4 800 m。部队使用后认为该车设计合理,制、压、供氧装备性能优良,操作、维修、保养方便,智能化程度高。

5 结语

设备选型研究在后勤装备研制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所选设备的功能、性能以及设备相互间的匹配、兼容等都将直接影响到装备的整体作业能力、作业效果以及稳定性、可靠性、可维修性等。本文从技术的可行性、先进性、可靠性、可维修性和高原适应性等方面探讨高原制氧车的设备选型。在实际研究过程中,还应综合考虑选型设备的经济合理性、售后服务质量、高原应用情况等其他因素,目的是为高原制氧车技术方案设计和工程设计提供依据。按本文提出的选型论证方案研制的高原制氧车实现了制氧、压氧、供氧、发电和自行等功能的集成,高原作业性能检验和部队试用结果表明该车性能达到了设计指标要求。高原制氧车已在历次的高原制供氧机动保障任务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适应某些高原边远地区更为恶劣的路况,或满足未来更大保障能力的勤务需求,可从制氧流程、工艺结构和高原吸附特性等方面开展制氧关键技术研究,并及时跟踪新型吸附材料的研究进展,探讨其应用的可行性,进而有效提高制氧效率,减少和降低单位制氧量的吸附剂用量和功耗,进一步提升高原制氧车的高原越野性能或作业能力。目前,几乎所有变频器的使用数据都规定海拔高度1 000 m以下适用,随着变频器高原应用技术的成熟,可探讨选用变频空压机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有效降低其启动电流,减小发电机组额定输出功率,使设备稳态运行过程中的用电负荷与发电机组额定输出功率合理匹配,有效减小和减轻发电机组的体积和质量,降低运行成本,这无论是对高原制氧车还是对其他应用于高原的装备而言,都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为高原制氧车的研制提供设备选型方案。方法:依据高原制氧车功能需求、总体设计要求和高原环境应用特点,分析整车构成,明确设备配置,提出设备选型基本原则;根据制氧量、氧气体积分数、海拔高度等作业指标要求,对制氧机、空压机、发电机组和汽车底盘等主要设备作业需求量进行计算,提出具体的选型指标要求;对符合选型要求的各品牌设备进行性能比较和高原应用情况分析,提出该高原制氧车主要设备的选型方案。结果:该高原制氧车应选用高效的制氧机、综合性能较优的空压机、运行可靠的发电机组和高原适应性好的底盘。结论:经海拔4 200 m的高原现场检验结果表明,该高原制氧车制氧量为6.65 Nm~3/h、氧气体积分数为91.7%,证明该套设备选型方案可行、配置合理,实现了制氧、供氧、压氧、自发电、自行等功能的综合集成。

关键词:高原,制氧车,设备选型论证

参考文献

[1]罗勇军,周其全.急进高原卫生防护知识概述[J].西南军医,2010,12(6):1 142-1 144.

[2]柳茵,丁绍祥.高原缺氧对人体损伤机制及防治研究进展[J].西部医学,2013,25(3):321-324.

[3]崔建华,高亮,邢文荣,等.氧疗在预防慢性高原病中的作用[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13,29(5):391-394.

[4]王雪梅,李新,马明国,等.青藏高原科研文献地理信息空间分析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12,27(11):1 288-1 294.

[5]魏恒达,黄林.高寒地区如何克服发动机“缺氧”[J].汽车维修,2000(9):52.

[6]张海雷.柴油机变海拔涡轮增压技术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8.

[7]张怀军,张丽辉,王连玉,等.不同海拔高度对医用PSA制氧机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2011,32(10):19-23.

[8]朱学军,郭彤.变压吸附制取医用氧技术的研究[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1999,23(5):272-273.

[9]石梅生,赵开利,陈德瑞.高原高效医用制氧机的研制[J].医疗卫生装备,2010,31(8):24-26.

[10]石梅生,高振海,马军,等.高原高寒环境制氧机组关键问题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13,34(10):83-84.

如何做好课题研究的开题论证 篇5

一、立项课题的开题论证,是教育科研管理的一项要求,其实质是要求研究者对已立项的课题进行再思考、再设计。

二、开题报告应包含以下内容:

1、课题名称。

2、课题研究的背景和价值(学术的、实践的)。

3、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4、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的综述和本课题预计的突破方面。

5、研究条件、研究方法、研究步骤、研究时间等。

三、课题名称的再确定,实质上是对准备研究问题的再思考过程:

1、发现问题是研究的起点,“是什么”,“为什么”与“怎样做”是三类主要问题。

2、从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并不一定需要研究,只有经过检索、思考,证明其为没有可信答案且有可能取得可信答案的问题时,才能列入研究范围。

3、通过设置前提条件适当窄化问题,是提升问题可研究性的主要方法。

例:素质教育实施策略研究→学校素质教育实施策略研究→城市普通高中学校素质教育实施策略研究„„

素质教育实施策略研究→提升学生学习自主性策略研究→运用现代技术提升自主性„„

四、确定课题研究的背景和价值的基本原则,是从学校的实际状况出发进行思考:

1、问题不能只来自政策规定或理论推导,而必须是研究者真实感受到的且是有决心解决的矛盾、冲突。

2、在宏观社会背景下具体地分析学校面临的实际困难,并准确地把握前人和他人的相关研究成果,是把问题转化为课题的关键。

例: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的问题→不同背景、不同学习状态的学生有不同的“不足”问题,又有相似的“不足”问题→不同与相似的“不足”问题又有相似或相异的原因„„

3、学校的教育科研首先应该追求研究的实践价值,要使科研成为提升学校教育质量,促成师生发展的有力工具。

五、课题研究内容的分解应与方法设计同步进行,不同类型的课题有不同的分解与设计方法。

1、一般来说,有两大类不同的科学研究:一类是“发现”,一类是“证实”。前者的任务是寻找答案,后者的任务是证实假设(或他人的答案)。

2、“发现”类的问题,可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调查的方法,行动研究的方法等等。

3、“证实”类的问题,可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实验的方法。

4、分解课题可以分别采用纵向、横向或纵横结合的方法,前提有二:一是分解的部分可独立开展研究,二是独立研究部分的成果可以整合成为总课题的有机组成部分。

5、一切科研问题,都必须用可靠的数据来证明,所以,研究设计中要有确保数据采集真实性的措施(培训、检验、补充调查„..)

用过程和方法的科学性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

六、文献综述要围绕所研究的问题展开,做文献研究的目的是减少重复劳动,占据制高点:

1、基层的研究尤其应注意文献研究,要通过学习与借鉴提升研究工作的起点。

2、文献研究的重要方法是比较与核实,在不同文献的比较中,在把文献记载还原于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得出研究者的独立判断。

3、进行文献综述要恪守科研规范,尽量不用第二手资料,要在弄清原意的基础上做归纳,要列举相关的参考文献„„

4、科学研究突破与创新的来源有三:发现了新现象、新问题,找到了新方法,改变了对某些事物的传统认识,“突破”是在比较中产生的。

5、文献研究要围绕课题研究的内容展开,力戒浮泛。

6、核心概念界定要有文献依据并说明取舍理由。核心概念界定,在开题报告中可以放在报告的前面,但必须完成於文献研究之后。

七、研究条件与研究步骤应具体:

1、研究者本人的前期相关调查、研究与实践成果,是重要的研究条件。

2、依据课题研究需要,从实际出发,选择研究伙伴。

3、研究时间安排应具体并留有余地,要为总结留足时间。

周密论证, 巧妙分析 篇6

由此可见,写议论文选择典型的论据只是一个方面,要想使论据发挥应有的作用,还要周密论证,巧妙分析。我们在对论据进行分析时可采用如下方法:

一、揭示原因,发掘内涵。也就是举了事例之后,我们要用自己的语言来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这样的事例有什么深刻的内涵。如“这两个感人的情节在当时只是一瞬,而它却永远留在人们记忆深处,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这短暂的一瞬震撼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这就是伟大而崇高的母爱”。作者这样揭示原因,就生动形象地用这“两个情节”证明了母爱的崇高。

二、假设分析,反面论证。假设分析就是举出典型事例后,故意假设出一种与事例相反表现的情况,从相反方向进行议论。正面事例从反面假设,反面事例则从正面假设,得出的结论都可体现论点的正确。

三、分析意义,以小见大。这种分析的特点是举了事例之后,要用自己的语言分析这个事例所包含的道理和意义,从而以小见大地证明文章的观点。如“还有德国总理勃兰特,20世纪80年代访问波兰时,虔诚地跪在被纳粹分子杀害的人的墓碑前。这一跪,不仅显示了德国人民对自己犯下的罪行的忏悔,也跪出了勃兰特高尚的人格魅力”。作者这样分析事件的意义,其实也在证明自己的观点。

四、正反分析,对比鲜明。这种分析方法一般先是摆出正反两个事例后,从正反两个方面对比论述,突出正确或错误,从而证明观点的全面、正确。

五、辩证分析,避免失误。我们分析事例时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既要看到它的这一面,又要看到它的另一面;既要看到正面,又要看到反面,这样才不至于使立论走向极端。

本栏插图 灵TIN

研究论证 篇7

2010年10月14日至15日,时值第四届国际传统武术节前夕,“《武当内家拳体系研究》研讨论证会”在丹江口市武当杂志社会议室召开。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张志勇、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周伟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路迪民、安徽中医学院教授李滨等六位武术文化研究专家参会研讨,国家体总武管中心研究发展部王立峰同志到会指导。

两天的会议中,各位专家围绕《武当内家拳体系研究》初稿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会专家一致表示,武当武术是中华传统武术的一大名宗,做好武当武术的基础性理论研究,对于弘扬推广武当武术文化,促进传统武术事业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武当内家拳体系研究》收集材料丰富、全面、详实,立论准确,全面概述了武当武术的拳学体系。同时,书稿也列举大量史证系统介绍了太极拳的产生条件、传播过程、脉传途径,以及相应的拳法拳理拳技特点,充分证明太极拳归属武当派,创自张三丰,是对武当武术研究的又一新成果,新突破,也对是中华传统武术理论的又一新丰富,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也对该书的体例格式、相关材料取舍等问题与编纂方进行了交流,并提出了具体的修定要求。另,《武当内家拳体系研究》一书由武当山特区、武当杂志社联合编纂,经本次专家研讨审定修定后即行出版。

研究论证 篇8

一、论辩、论证和反驳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研究的基础理论之一。奥斯汀 (Austin J.L) 和塞尔 (Searle J.R) 提出的言语行为的分类是建立在语言学中语法层面的句子的基础之上。论辩一般依靠多个句子来完成, 因而不能被归入奥斯汀和塞尔划分出的某一特定的言语行为类型。荷兰学者埃默伦和荷罗顿道斯特提出了一种比言语行为更大的交际单位, 即复合言语行为。“应当区分句子层面的基础言语行为和更高级别的语篇层面的复合言语行为, 劝导、承诺、断言、宣布、请求等言语行为属于基础言语行为, 论辩是语篇层面复合言语行为的典型例子, 论辩由一些基础的言语行为组成, 但它不等于基础言语行为简单相加, 说话人首先需要用一个基础言语行为提出自己的论点, 该论点涉及命题P, 此时, 说话人向听话人说出连续话语1、2……n, 如果这些话轮要构成论辩的复合言语行为。” (爱默伦, 荷罗敦道斯特1991:34-37)

巴兰诺夫 (Баранов А.Н) 、安德烈耶娃 (АндрееваИ.В) 等俄罗斯语用论辩学者在将论辩视作复合言语行为的同时, 还根据主体的不同区分将论辩双方分为论证一方 (正方) 和反驳一方 (反方) , 将论辩言语行为分为论证言语行为和反驳言语行为。我们将论辩视为由对话双方的论证言语行为和反驳言语行为构成的复合言语行为。论证言语行为和反驳言语行为是论辩言语行为的两种体现形式, 二者都属于由多个基础言语行为组成的复合言语行为。这两种言语行为既相互对立, 又统一于论辩言语行为之中。

二、论证和反驳中基础言语行为

巴兰诺夫 (1990:94-95) 指出, 论证一方和反驳一方的言语行为至少由一组基础言语行为组成, 其中论辩一方通常用一个基础言语行为提出希望他人接受的意见、观点、建议、决定等, 用另一些基础言语行为作为支持自己观点的依据或理由;依据言语行为的性质和作用的不同, 论辩一方的言语行为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论点言语行为和论据言语行为两种类型。

论证和反驳中的论点和论据主要为断言言语行为。断言言语行为是说话人用来表达某种观点或意见的言语行为, 在这种言语行为中, 说话人要对其断言言语行为中命题的恰当性和合理性负责, 如果他的观点受到别人的质疑, 他必须提供相应的理由。

例1:方谋说:[1]“萧先生实在可以佩服, 不过枉费心思。”

萧涧秋突然问他:“[2]为什么呢?”

“[3]你如此煞费苦心地去救济她们, 她们本来在下雪的那几天就要冻死的, 幸你毅然去救她们, 现在结果孩子死了, 妇人死了, 岂不是……”

方谋没有说完, 萧涧秋就似怒地问:

“[4]莫非我救她们, 为的是将来想得到得到报酬么?”

一个急忙改口说:

“[5]不是为报酬, 因为这样不及意料地死去, 是你当初所想不到的。” (《中华中篇小说百年精华》 (上) 第183-184页)

例1中方谋的论点 “萧先生实在可以佩服, 不过枉费心思”属于断言言语行为。这一言语行为受到萧涧秋的质疑, 方谋提出了自己的论据, 其中话轮[3]和[5]都属于断言言语行为。

三、论证和反驳的有效条件

关于论证言语行为的有效条件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界定。 (Васильев Л.Г, 1992:63, Баранов А.Н, 1990:21, 爱默伦, 荷罗敦道斯特, 1991:34-37, 武宏志, 周建武, 2010:44) 在综合分析这些观点的基础上, 我们以下列对话为例, 阐述论证言语行为和反驳言语行为的有效条件。

例2:夏东海:[1]我觉得呀, 咱们真应该准备一礼物给刘星。

刘梅:[2]给刘星?[3]干嘛呀?

夏东海:[4]人刚做了一件好人好事啊, 当然应该奖励人家了。

刘梅:[5]行了, 他那算什么好人好事啊?[6]真是, 那不是他应该的么。[7]再说, 我告诉你, 刘星这孩子你可千万别鼓励他, 也不要奖励他, 只要你一开始奖励, 他就退步了。 (电视剧《家有儿女》)

上述对话的背景是星在大街上看到同班同学被人欺负, 主动上前帮助了同学。刘星的爸爸夏东海和妈妈刘梅针对这件事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其中夏东海提出论点“咱们真应该准备一礼物给刘星”, 他这一观点受到妻子刘梅的反驳, 通过话轮[2]和[3]间接提出相反的论点“不应该给刘星准备礼物作为奖励”。随后双方进行论据的对抗。夏东海进行论证, 而刘梅实施反驳。话轮[5]和[6]是对对方论据的反驳, 话轮[7]是提出的新的反驳论据。

为区分论辩双方言语行为并对这些言语行为进行模式化描写, 我们用不同的符号表示双方的论点和论据:

Г—说话人, С—听话人;

Т —— 一方论点 (通常由一个基础言语行为表达) ;

Аn—— 一方论据 (由一个或多个基础言语行为构成的论据集, n≥1) ;

КТ—— 另一方论点 (通常由一个基础言语行为表达的论点, 当反驳的对象为对方的论据或论据方式时, КТ可以不出现, 但可以通过上下文语境得到重构) ;

КАn——反方论据 (由一个或多个基础言语行为构成的论据集, n≥1) ;

(一) 命题内容条件

论证: (1) Т是任意的命题; (2) Аn受到所表达命题Т的制约。

反驳: (1) КТ与C的前述Т有直接或间接的逻辑关系 (矛盾或对立) ; (2) К Аn受到所表达命题КТ的制约。

“在命题内容方面, 反驳的论点的命题逻辑上直接或间接地由对方的前述话轮推导而来, 受语句主观内容的操纵, 与对方话语可以形成语义对立, 这种逻辑关系最为典型的逻辑关系为对称和压缩, 还可见其他关系” (武瑷华2010:50) 。该条件能够将论证和反驳区分开来。在上述例子中, 第一个话轮是夏东海提出的论点, 命题内容是任意的, 下面的论据为这一论点提供理由, 而刘梅以反问句的形式给出了自己的反驳论点, 话轮中的命题内容受制于夏东海的论点Т, 是对Т命题内容的简说。

(二) 准备条件

论证:Г相信: (1) С不知道 (起码不是自动得知) Т是恰当的; (2) С将接受或已经接受Аn ; (3) Г相信С会接受Аn为Т提供充分的逻辑支持, 即С在分析完Аn后能推导出Т是恰当的。

反驳:Г相信: (1) С不知道 (起码不是自动得知) Т是不恰当的。 (2) С将接受或已经接受КАn; (3) Г相信С会接受КАn为КТ提供充分的逻辑支持, 即С在分析完КАn后能推导出Т的不恰当的。

夏东海相信: (1) 刘梅不同意“应该给刘星准备一个礼物”; (2) 刘梅将接受“刘星做了好人好事”这个理由; (3) 这个理由能支持自己的观点, 即“应该给刘星买礼物”, 这才能满足了论证言语行为的准备条件;而刘梅要相信 (1) 夏东海不会自动知道自己的论点是不恰当的; (2) 夏东海将认同理由“刘星所做的算不上好人好事, 即使算是也是应该的”和“不能奖励刘星, 一开始奖励, 他就退步了”; (3) 夏东海能从两个理由推导出“不应该给刘星准备一个礼物”。这三个条件是刘梅进行反驳的准备条件。

(三) 真诚条件

论证——Г相信: (1) Т是恰当的。 (2) Аn在认识上是可接受的。 (3) Аn对于Т是充分的逻辑支持, 在分析完Аn后能推导出Т的恰当性。

反驳——Г相信: (1) Т是不恰当的。 (2) КАn在认识上是可接受的。 (3) КАn对于КТ是充分的逻辑支持, 在分析完КАn后能推导出Т的不恰当性。

在真诚条件上论证和反驳也不同:夏东海自己要相信 (1) 应该给刘星准备一个礼物; (2) 刘星做了好人好事; (3) 刘星做了好人好事, 所以应该给刘星准备一个礼物, 这是论证的真诚条件。刘梅自己要相信: (1) 不应该给刘星准备礼物; (2) 刘星所做的算不上好人好事, 即使算是也是应该的, 不应用礼物奖励, 一开始奖励, 他就退步了; (3) 由上面两个理由可以得出不应该给刘星准备一个礼物。才能说出上述反驳话语。

(四) 本质条件

论证——Г说出Р的意图是使С确信, 以Аn为理由, Т是恰当的。

反驳——Г说出Р的意图是使С确信, 以КАn为理由, Т是不恰当的。

夏东海的话语是让刘梅确信, 以“刘星做了好人好事”为理由, 就应该给刘星准备一个礼物, 李梅的话语是让他确信, 以“刘星所做的算不上好人好事, 即使算是也是应该的”和“不能奖励刘星, 一开始奖励, 他就退步了”;所以不应该给刘星准备礼物。

四、结语

论辩是一种由基础言语行为组成的复合言语行为。在论辩过程中, 论辩言语行为根据主体的不同可体现为论证言语行为和反驳言语行为两种形式。论证言语行为和反驳言语行为二者都属于复合言语行为, 由多个基础言语行为 (断言、指令、提问等) 组成。这两类言语行为既相互对立, 又统一于论辩言语行为之中, 它们是论辩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论证和反驳的有效条件不等于它各个组成部分的简单相加。我们具体分析这两种言语行为中的基础言语行为的特点, 在对比的基础上, 利用具体的语料总结出了这两种言语行为的有效条件。依据这些有效条件, 可以有效地区分论证言语行为和反驳言语行为。

摘要:论辩是解决分歧的重要手段之一。论辩是一种由多个基础言语行为构成的复合言语行为。根据主体的不同, 论辩言语行为具有两种体现形式:论证言语行为和反驳言语行为, 二者都属于复合言语行为, 由多个基础言语行为组成。论证言语行为和反驳言语行为的有效条件既有相同之处, 也有不同之处。

关键词:论辩,言语行为,论证言语行为,反驳言语行为

参考文献

[1]Андреева И.В, Опр овержени евинституционал ьномдиск урсе[D]:Дис....канд.филол.наук.–Волгоград:Волгоградск.гос.пед.ун-т, 2008.

[2]Баранов А.Н.Лин вистическа ятеор яаргументац ии (когнитивн ыйподход) [D].Дис.д-рафилол.наук.–М:1990.

[3]Василье вЛ.ГАспектыаргументации[M].–Тверь:Тверск.госун-т, 1992.

[4]Мигунов А.И.Теорияа ргумен тациик аклогико-праг матическо еисследован иеаргументат ив-нойком муникации[С].Коммуни кацияиоб разов ание:сб.статей.–СПб: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скоефилософскоеобщество, 2004.

[5] (荷) 弗朗斯·凡·爱默伦, (荷) 罗布·荷罗顿道斯特 (著) , 施旭 (译) .论辩交际谬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6]武瑷华.从语用推理看反驳[J].洛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0 (04) .

研究论证 篇9

关键词:MIKE BASIN,模拟模型,水资源论证,水资源系统

0 引 言

水资源论证工作中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环节是项目取水口的来水量和可供水量分析,即论证范围内不同水平年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及其对应的供、用、耗、排关系。生产实践中传统的计算方法是依据实测水文资料和调查收集的各项用水资料,采用水位流量关系、上下游水文站的实测流量、降雨径流相关、类比法和等值线图等方法推求取水口断面的天然径流量,再扣除上游生活、生产用水消耗量,得到取水口断面的现状来水量。该方法较成熟,概念清晰,对水源工程少、供用水矛盾不突出且水文气象及用水资料齐全的区域较为实用。随着社会经济以及水利事业的发展,水利供水设施日益增多,各行业之间供用水的矛盾突出,增加了水资源论证的工作难度。以水资源系统模拟技术研究论证范围内各用水户的取用水量变化,在分析30年以上连续水文系列对应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和各取水口断面的实际来水量系列等过程中,若采用上述传统方法,将使工作量成倍增加,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计算时间,并且无法保证上、下游用水户之间水力联系数据的正确衔接。

MIKE BASIN软件包括降雨-径流、水质、土地利用管理等模块。可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上模拟流域从降雨到产汇流过程以及不同配置方案情景下流域水资源的供、用、耗、排水关系[1]。Macdonald A通过MIKE BASIN软件对泰国北部的Kok流域建立水资源模拟模型,对流域降雨-径流、水资源供需分析及水污染负荷进行了研究[2]。Storm B结合数字高程模型和MIKE BASIN软件对美国北卡罗来纳州Cape Fear流域现状及规划水平年水资源规划管理进行了研究[3]。随着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开展,MIKE BASIN软件在我国得到了较为广泛的推广,并在重大工程的水资源配置规划、规模论证及方案比较中得到应用[4,5,6]。MIKE BASIN软件为用户提供了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方便水资源系统网络模型的建模,适合于不同时间尺度(年、月、日)、空间尺度(工程点、河流到流域、行政区域)上的多方案比选。软件具有计算速度快,结果分析直观、可移植性和可扩展性强等特点,使水资源论证工作的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1 技术方法

采用MIKE BASIN软件进行水资源论证的可供水量分析,首先对流域内的河流水系、供用水户进行概化,根据水力联系,建立区域水资源系统网络模拟模型。模型中的河流节点分为汇流节点、分流节点等,供水户结点包括水库节点、引水节点等,用水户节点可分为城镇生活、工业、农村生活、建筑及第三产业、城镇环境、农业灌溉等。其次,对模型计算需要的径流过程、水库调度规则、需水过程、供用水优先顺序等数据和参数进行前处理,将数据转换成满足模型计算要求的格式。第三,对模拟模型中的参数进行率定。第四,模拟计算,并对结果进行后处理,转换成常用的数据格式。

模型主要约束条件分为节点水量平衡及不同类型水源工程调节、供水能力的上下限约束,如水库及塘坝等蓄水工程水量平衡约束条件为:

Wi-Wi-Wi-Wi-Wi=ΔVi

式中:WiWiWiWiWiΔVi分别为第i时段水库入库水量、用水量、蒸发量、渗漏量、弃水量和水库蓄水变量。

河道引提水工程水量平衡公式:

Wi=Wi-Wi-Wi-Wi

式中:WiWiWiW其他iWi分别为第i时段取水口取水量、来水量、河道最小生态用水量、其他用水户取水量和弃水量。

2 实例研究

2.1 项目概况

如图1,南方某火力发电项目年取水总量990.9万m3,取水保证率为97%。本项目由河道取水口A和水库B联合供水,项目首先从取水口A取水,不足水量由水库B调节补给。水库B总库容3 131万m3,兴利库容2 281万m3,设计供水能力为城乡工业供水870万m3、农业供水1 380万m3。拟建的取水口A位于区域出口,属引水拦河闸。

区域已建成中型水库5座,总库容10 891万m3,兴利库容8 341万m3,总供水能力10 380万m3,其中城市生活供水470万m3、工业供水2 970万m3、农业灌溉供水6 752万m3、农村人畜供水188万m3。小型水库17件,总库容1 450万m3,兴利库容1 005万m3,总供水能力1 805万m3,其中城市生活供水123万m3、农业灌溉供水1 628万m3、农村人畜供水54万m3。小坝塘118座,总库容226万m3,总供水能力443万m3,其中农业灌溉供水403万m3、农村人畜供水40万m3。其余河道引水工程供水能力2759万m3,提水工程及机电井供水能力分别为1 228万m3、1 087万m3。蓄水工程供水能力占总供水能力的71.3%。

对取水口A以上径流区(论证范围)社会经济发展及供需水进行预测,按生活、农业、工业、建筑业及第三产业分类,到2020水平年P=10%、P=50%、P=75%、P=90%、P=95%、P=97%不同典型年的总需水量分别为22 648、23 977、24 878、25 021、25 240、25 285万m3。2020年将新增中型水库G,兴利库容910万m3,设计灌溉面积为0.18万hm2,总供水量1 350万m3。小型水库10座,总库容2 095万m3,设计供水量1 988万m3。新增山区集雨工程供水量337.0万m3。外流域调水为调水工程I和调水工程J,调水工程I供水任务为城市生活、工业用水及农业灌溉供水;调水工程J的供水任务为城市生活和工业,调水工程合计外调总水量为15 056万m3。

各类用水户的回归水量按照各个用水户的地理位置和实地调查情况分别拟定,城市生活和工业回归水系数采用0.7~0.74、农村生活为0.25~0.3、农业灌溉为0.3~0.4,各行业不同水平年的需水定额、水利用系数除进行典型调查外,还参考《云南省水资源综合规划》、《云南省地方标准——用水定额》(DB53/T168-2006)等成果,并与之相协调。

2.2 水资源模拟系统

采用MIKE BASIN模型,首先对论证范围内现状水平年的水资源系统进行概化,建立符合供水-用水-耗水-排水水力逻辑关系的供、用水节点和水资源网络模型。对数据进行前处理,将其转换为符合MIKE BASIN模型的数据格式。输入基础数据,进行水资源模拟系统的参数率定和调试,并将单个水库、河湖引提水等供水节点的输出结果与常规方法进行对比,验证模型的可靠性。再进行不同水平年的系统模拟计算,对结果进行分析,数据后处理,最后将MIKE BASIN计算出的数据转换为常用的数据格式。规划水平年在现状水平年模型的基础上,加入预测的新增供水和需水,计算出规划水平年的可供水量。中型水库单独作为供水节点,每个水库不同的供水对象均单独作为用水节点;小型水库根据各自地理位置合并概化为一个供水节点,其供水对象按城市生活、农村人畜、农业灌溉分别合并;河道引水、提水及地下水工程按各自地理位置合并,供水对象根据工业、城市生活、农业灌溉和农村人畜分别合并。

参考《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试行)》、SL/Z322-2005及《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之规定[7],取水口A断面的河道最小生态用水量分别采用Tennant法、10年最小月平均流量法、典型年最小月流量法、Q95法以及导则推荐按多年平均径流量10%等方法分别计算,结果如表1。考虑到河流生态环境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采用导则SL/Z322-2005推荐按多年平均径流量的10%作为河道最小生态用水量,即3 678万m3/a。

水库B(第2取水口)为已建水库,水库来水由水库C弃水、水库D弃水、水库D灌区回归水、小水库弃水、小水库灌区回归水、区间径流等组合构成。水库C和水库D枯期补给的工业水量也借助水库B下泄,下泄水量36.5万m3/月。水库B本区径流调节后,枯期下泄水量约30万m3/月;水库B总下泄水量66.5万m3/月。按导则确定坝址断面的最小生态用水量67.9万m3/月,基本满足河道功能用水。水库B的调度规则是:在优先保证原有工业、农村人畜及农业灌溉供水任务不变的前提下,再补给本项目从取水口A取水之后剩余的水量缺口。取水口A按优先保证下游河道最小生态用水量及其他用水户用水之后,才是供给本项目生产用水。

2.3 模拟结果

在MIKE BASIN模型中采用长系列法,并按照先远后近、先河道后水库的供水原则,计算出取水口A的供水量及水库B需向本项目补给的水量,再以此作为输入条件,复核水库B的各项供水保证程度,均达到规定的保证率。计算结果见图2、图3。

取水口A现状水平年多年平均来水量3.68亿m3;规划水平年加入调水工程I以及调水工程J的用水回归量后,多年平均来水量3.86亿m3。现状水平年扣除下游最小生态用水量后,取水口A多年平均可供水量647.03万m3,规划水平年多年平均可供水量717.82万m3。水库B现状水平年多年平均可供水量343.87万m3,规划水平年多年平均可供水量273.08万m3。通过取水口A和水库B的联合调度,本项目的生产用水可以得到满足。

2.4 结果分析

根据取水口A 1964-2005年实测径流对模拟值进行验证,模拟值与实测径流比较如图4所示。模型总量误差为3.4%,确定性系数为0.88,模拟结果较好。再针对取水口A的来水量采用传统的典型年法与MIKE BASIN模型长系列模拟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如表2所示。两种方法计算的现状水平年P=10%、P=50%、P=97%及多年平均来水量的相对偏差分别为2.72%、0.09%、6.85%和3.33%;规划水平年相应的偏差分别为1.8%、1.19%、7.75%和1.94%。显然,两种方法的计算成果相对偏差很小,均在8%以内;由于典型年的选取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特别是枯水年,不同典型年的年内径流分配模式差异较大,产生的误差也较其他丰、平水年份大。综合比较分析及合理性对比表明,本方法计算成果合理。

3 结 语

MIKE BASIN软件具有界面直观、操作简单、计算速度快等优点。经实例验证,采用该软件建立水资源系统模拟模型,解析复杂流域的水资源供需关系,提高多方案比选的工作效率,节约运算时间,特别是针对复杂供用水联系的水资源论证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可提高流域管理和决策人员对水资源系统的整体认知程度。

参考文献

[1]Jha M K,Das Gup ta A.Application of Mike Basin for WaterManagement Strategies in a Watershed[J].Water International,2003,28(1):27-35.

[2]Macdonald A.Modeling for Integrated Wate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Management[EB/OL].http://www.dhigroup.com/software/waterresources/mikebasin/references,2004.

[3]Storm B.Cape Fear River Basin Modeling Project[EB/OL].ht-tp://www.dhigroup.com/software/water resources/mikebasin/references,2004.

[4]顾世祥,李远华,何大明,等.以MIKE BASIN实现流域水资源三次供需平衡[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07,18(1):5-10.

[5]陈刚,张兴奇,李满春.MIKE BASIN支持下的流域水文建模与水资源管理分析———以西藏达孜县为例[J].地球信息科学,2008,10(2):230-236.

[6]王珊琳,李杰,刘德峰.流域水资源配置模拟模型及实例应用研究[J].人民珠江,2004,(5):11-14.

[7]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S].北京:2002.

研究论证 篇10

电子商务在不断发展和日趋成熟的过程中, 也对其实现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 其中之一就是将谈判活动加入到电子商务之中, 利用Multi-Agent技术开发自动谈判系统。而基于辩论的自动谈判则将辩论机制引入自动谈判系统中, 谈判方对提议不满意而使谈判陷入僵局时, 并不是选择退出谈判, 而是通过辩论来改变对方的信念使得对方在某些方面做出让步从而谈判将会继续进行下去。在自动谈判系统中引入这种辩论机制不仅使谈判过程的得以延续, 同时也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模拟。

辩论谈判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论证的评价过程。在对论证进行评价时, 必须对不同的论证类型进行分类讨论。在文献[1中, 将辩论谈判中的论证, 按其性质进行了分类。其中主要的辩论类型有:威胁、奖励、反驳等等。文献[2]则使用博弈论的方法来对辩论力度进行建模分析。另外, 在对论证进行评价时, 不仅要考虑论证本身特点, 而且也要考虑论证产生者的信用度, 将信任作为评估论证的一个重要因素。谈判Agent在对辩论进行评估时, 会根据不同的信任程度对辩论做出不同评估, 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研究信任问题较早的是Castelfranchi和Flacone教授, 在他们的研究中强调了MAS中信任问题的重要性并给出了定量计算信任度的方法。Mass等提出了解决开放环境中的信任问题的一种机制, 允许在分布式的系统中进行信任的动态修改。Jeffrey等指出信任体系是分层次的, 提出在Agent间发展信任网络。Sabater认为, 目前信任研究存在的问题有两个首先信任模型计算复杂, 解释困难;其次信任机制与其他要素结合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Sierra则将权威作为论证评估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定义了一个简单的权威Agent, 在可能的时候会使用自己的社会权利对其他进行威胁以达到自己的目标。目前对于论证的评估主要考虑的是某种论证类型, 例如威胁, 奖励等等, 或者讨论基于信任的单个因素的论证评价, 但是没有考虑不同的论证类型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本文通过信用度将不同的论证类型进行综合评估。

二、多边辩论谈判的过程和状态转换

为了方便说明, 这里以买方向卖方发起谈判, 但是在多边谈判环境中, 任意一个Agent都有可能是买方或买方, 买方或买方都可能是谈判的发起者。一个拥有第三方Agent的多对多辩论谈判过程框架说明如下:

1. 买方向第三方注册并提供关于所代表的谈判人的各种基本信息第三方会根据谈判方的注册信息为其分配初始的信用值。

已经注册的买方在被第三方认证成功之后, 获得第三方派发的信任标识, 在第三方提供的交易集市中发布自己的部分偏好信息, 并搜索感兴趣的谈判方并向其提出谈判请求, 获得批准之后, 开始一次谈判过程进入初始态Stateinit。

2. 买方在进入谈判初始状态之后, 买方通过某种谈判策略

提出pp议并进入提议态statepropose发起提议。接受到提议的卖方首先对发起提议的谈判方做出信用评价。根据不同的信用度划分出不同的信用等级。对于不同信用等级的谈判方选择不同的谈判策略。提

(a) 如果信用等级处于完全不可信任的阶段或者提议的效用过低, 甚至达不到Unin, 则直接排除谈判方不与其进行谈判和辩论过程。对于其他信用等级的谈判方, 如果其提议的效用值已经能够达到甚至超过目标效用值Uobj, 则将其列为候选交易对象。否则进入状态。

3. 对于处于不同信任等级而提议的效用值又低于目标期望效用值的买方, 卖方在征求其同意后后会进入辩论状态stateargue。

(a) 其的良好合作关系, 会选择提出奖励性的辩论, 提出奖励措施以降低本次谈判买方的期望效用。如果卖方对买方的信任评价是可信任的, 卖方可以选择一种随机辩论策略, 即根据买方在卖方知识库中的记录以某种概率选择一种辩论方式。如果卖方对于买方基本可信任, 会选择提出反驳来提升谈判解达成的可能性, 反驳措施可以是提出某个谈判条款具有某种缺陷或者某种约定俗称的规则, 如:同类其他买家的报价。如果卖方对买方持怀疑态度, 卖方会选择威胁买方, 如:威胁买方如果买方不改变其目标期望, 卖方会选择降低买方的历史信用值, 多次降低历史信用值的买方可能由于不良信用而丧失与卖方合作的机会。而接收到卖方论证的买方会根据卖方的信用等级情况, 辩论的类型, 辩论的强度这个三元组以及自身的偏好信息来决定是接受卖方的辩论, 改变自身的目标期望或者反对卖方的辩论提出反辩论或者直接否定卖方的辩论结束谈判状态。论证的评价过程会在第三小节详细描述。

4. 重复步骤2) 3) 直到谈判结束也就是集合中Agent所有的都进入结束态。

三、基于信任分级的综合论证评价模型

1. 模型的定义

典型的辩论谈判过程包括论证的产生、评价和选择过程。对接收到的论证进行评价是辩论谈判的重要环节。进入辩论态 的谈判方辩论过程的形式化模型定义如下: , 其中 表示论证的发送主体, 表示论证的接收主体, 同一时刻, 某个 可以发送根据其参与谈判的多少可以发送任意多个论证。同时某个 也可接收任意多个论证。 是接收主体对于发送主体的信用评价值。 是一个模糊数表示不同的信用等级。如:高度可信任的, 可信任的, 基本可信任的, 持怀疑态度。由于三角模糊数和梯形模糊数运算方便而经常被采用, 可以采用三角模糊数或梯形模糊数进行模糊隶属的计算。

通过 的值计算出不同的模糊隶属度得到隶属度向量

以便用于论证的评价过程。 是辩论的类型, 本文中的 。是论证的强度, 不同的论证强度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在辩论过程中, 谈判主体会因为接受论证而临时改变自己的期望效用值, 就是这个临时的期望效用值, 对应与某个论证的发送方, 而不是所有发送方共有的。

2. 辩论谈判的论证评估过程

2.1通过第三方获取的信用度和买方对卖方的历史信用度加权平均得到卖方对买方的信用评价, 如公式 (1) 所示:

使用模糊隶属度函数计算出不同的卖家对买家的信用等级。使用三角模糊数定义不同信用等级的隶属度函数如下:

由模糊隶属度函数计算出信用等级的模糊隶属度向量

2.2对于不同信用等级的卖家, 买家做出不同的论证评价。根据辩论力度-信用等级权值矩阵和信用等级的模糊里隶属度求出辩论力度信用分级向量。辩论力度-信用等级权值矩阵定义如下:

由不同的谈判方的偏好设定得出。 与 进行模糊运算, 使用模糊最大化算子, 得到信用等级-论证类型向量:

2.3根据辩论力度信用分级向量和论证力度向量求出的到的数值除以辩论所要达到的目标效用的变化率。论证力度向量可以表示为: 。辩论所要达到的目标效用的变化率可表示为。最后的结果可以表示为:

2.4最后将 与某个阈值 进行比较, 可以在谈判初始化阶段即 状态通过对谈判方的一系列关于偏好的提问得到, 并在随着谈判进程进行动态调整, 例如:辩论接受方发现已经有很多与其谈判的提出优越的提议, 于是提高阈值。如果 则谈判方选择接受辩论改变期望效用值到 。

三、使用SWarm对模型进行仿真和分析

SWarm是一个基于多主体模型的仿真平台, 它提供一系列标标仿真系统采用的版本是。是一个基于多主体模型的仿真平台, 它提供一系列标

其中的个数是2000-4000之间的随机数, 买卖方的比例是2/1。评价阈值 是运行若干次之后得到的均值的随机数。由于在多边谈判环境下, 买卖方除了身份不一样外没有本质的差别, 所以模型采取观察卖方的行为。

可以看到在开启本文所设计的辩论模型的情况下, 每一个卖方谈判达成的数量明显优于普通的没有辩论态的谈判模型。

同时, 卖方的谈判解 (最后的效用值) 的均值也要高于没有开启辩论态的情况。

实验结果显示本文设计的辩论谈判框架和论证评价模型能够显著的提高谈判的达成数量和谈判解的均值。

四、总结

本文首先辩论谈判的研究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总结。在第二部分使用形式化语言描述了辩论谈判过程和状态转换情况。然后在第三部分提出了一种基于信用等级制度的综合论证评价模型, 给出相应的计算公式, 根据这一公式辩论的接收方可以对辩论发送方发送的辩论进行统一的评价并与由接收方自身偏好所决定的阈值进行比较从而决定是接受辩论还反驳辩论或退出谈判。同时本文还使用仿真系统对这个基于信用等级制度的综合论证模型进行了仿真和结果分析。这种论证综合评价模型能更好的结合论证自身的各种因素和论证发出者的信用状况, 为快速有效的达成谈判解提供依据。在以后的研究中, 还可以加入阈值的动态调整模型, 来使得向同一辩论接收方发送辩论的辩论发送方产生竞争关系, 同时也可以对论证的产生过程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1]伍京华, 蒋国瑞, 孙华梅, 黄梯云., 基于Agent辩论谈判过程的建模与系统实现.管理工程学报.2008, 22 (3) .69-73

[2]董婷婷, 冯玉强., 基于辩论的谈判支持解研究.预测.2009, 28 (2) .76-80

[3]Castelfranchi C.&Falcone R., Principles of trust for MAS:cognitive anatomy, social importance, and quantification.In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Multi-Agent Systems (ICMAS’98) , 1998, 72-79

[4]Mass Y.&Shehory O., Distributed trust in open Multi-Agent system.In Falcone, R, Singh, M.&Tan, Y-H (eds.) , Trust in Cyber-societies.Berlin.Springer Verlag, 2001, 159-173

[5]Jeffrey Tweedale and Philip Cluster, Trust in Multi-Agent Systems.Springer Verlag Berlin Heidelberg2006, KES2006, Part II, LNAI4252, 479-485

[6]Jordi Sabater, Mir.Towards, The next generation of computational trust and reputation models, Springer Verlag Berlin Heidelberg2006, MDAI2006

[7]Sierra, C., Jennings, N.R., Noriega, P.&Parsons, S., A Framework for argumentation-based negotiation.In Singh, M., Rao, A.&Wooldridge, M. (eds.) , Intelligent Agent IV:4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Agent Theories, Architectures and Languages (ATAL-1997) (Lecture Note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Vol.1365) .Berlin:Springer Verlag, pp.177-192

[8]伍京华, 蒋国瑞, 黄梯云., 基于Agent辩论谈判的奖励模型研究.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6, 36 (1) .172-175

[9]伍京华, 蒋国瑞, 黄梯云., 基于辩论的Agent谈判中威胁及其评价的形式化模型.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7, 43 (15) .205-211

论证飘忽,莫名走俏 篇11

很多在党政机关工作的朋友却陆续反馈,说这本书让他们看不懂。看不懂书,当然未必是书的问题,《第三次工业革命》这类书要求重塑人的发展观,不可避免挑战思维定式,让官员产生抵触,倒也正常。但疑惑的是,为什么翻来覆去出面推荐此书的多是地方要员或国企大员,而偏偏是年龄更小、知识结构更新的中低层公务员“看不懂”?

这本书刚掀起热潮时,我就买过一本来读,最近翻出再读,大抵摸索出了原因。先来说,为什么这本书会在一定层级的官员中受到欢迎。《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个不错的名头,无论说是巧合还是刻意为之,与中国正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政策导向是一致的。这样一个原因,曾经让众所周知的伪书《学习的革命》因与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政治口号相合,光机关、院校团购,就在中国内地成了超级畅销书;如今又让《第三次工业革命》莫名走俏。

书中充斥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国际合作等潮流名词,加上各界名流写下的肉麻推荐语,让读书不求甚解的人草草看了,视为惊世之作。书作者每隔几页又会吐露他与默克尔、美国议员等欧美政要交往的轶事,无形之中让读者对他及书的主张高看三分。实际上,炒作新技术革命、新产业革命概念的书,近年来并不少,与同类书比,《第三次工业革命》只能算是一本荟萃了部分“乐观看未来”观点,“攒”起来的集子。

把观点和事例“攒”起来,还得看“攒”的质量。《第三次工业革命》之所以会让至少一部分读者看不懂,首先在于,书作者对“第三次工业革命”、“新工业革命”的概念界定十分混乱,且在不同语境和叙述背景下随意变换定义。一会将之视为已经蔚然大观、不可阻挡的科技创新、经济结构转型大潮,一会又声称之所“革命”成效不显著,是因为掀起全面“革命”的主客观条件还不成熟。

其次,书作者无视“贪多嚼不烂”的资料收集、整合分析原则,将新技术、产业革命领域方方面面的新概念和新尝试等都拼凑在一起,还加入了大政府、市场自由主义等话题的讨论,却根本没有弄清其中任何一项。

第三,作者在对“革命”按照他所描述的方式到来的必然性进行论证时,有意回避了不利证据,只挑好话说,但因为加入的信息太多,让各项子命题的论证出现了相互矛盾。

比如,作者声称“革命”就是互联网和新技术、新能源相结合基础上的工业革命,将改变之前经济发展方式和管理体系的传统、集中特点,实现更广泛的分散经营。这个判断其实是老生常谈;但书中又提到美国等发达国家应更新基础设施、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创造更好平台,将各类民宅、商业建筑、公共建筑改造为发电厂时,又滑向大政府主导、大企业主导的惯性之中。很显然,这正是那么多国外跨国公司、国内大国企的负责人力推此书的原因,让人不得不问,如果大政府、大企业主导的“革命”,还会给分散经营留出充分的空间吗?

第三次工业革命

作者: 【美】杰里米·里夫金

译者:张体伟、孙豫宁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5月

定价: 45.00元

遗憾理由

研究论证 篇12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发生决策失误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长官意志和人的权威性服从人格。在项目可行性论证过程中,由于人为因数的干扰,研究者往往会尽量搜集有利的资料和因素,不利的资料和因素不纳入,使得整体可行性方案实际上不可行。要解决这一系关全局的重大决策问题,除了对经济项目正常事项的研究论证外,还应在整体方案上进行以下三方面的研究论证。

经济决策是人们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在科学预测分析的基础上,从对一些专门经济项目所研究讨论的若干个可行性方案中选择一个最理想的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只有一个经济方案的决策,就是决定这个可行性方案是否被采纳;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可行性方案的决策,就是遴选出一个最理想方案。决策方案一经确定,作为决策方案的执行者就必须编制此项决策方案的详细预算计划,并利用这一预算来调节、控制实施过程或生产经营活动,以期达到预定的经济目标。

1 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必须进行不可行性的论证

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从可行和不可行两个不同角度进行分析研究,立足当前,着眼未来,通盘考虑,统筹兼顾,权衡利弊,讲求效益,才能得出较为科学合理的可行性结论来。在投资项目上,如果带着求证可行性的目的进行研究,容易将人的思想引入特定指向,眼光盯着可行,去搜集寻找诸多可行的因素和理由,丢掉其它不利因素和制约因素,尽管有时也会搜集到与之相左的论据,但由于注意力、着眼点不在于此,常会忽略不计。现时不少所谓可行性研究刻意规避不可行性因素,以至于最终得出与客观实际相去甚远的结论,给国家、企业、社会和个人带来重大损失。其实,忽视不可行性分析的论证注定是残缺的,可行性研究的另一面应该是不可行性的研究,不可行性研究往往对于决策者全面考虑问题会更有直接帮助。

为了确保投资项目真正能为社会创造效益,应建立并完善决策责任追究机制。这种责任追究确实必要,但这只是事后追究,由于决策失误所造成的巨额经济损失那位决策者可以为其全部埋单呢?最终还是要转嫁给国家、企业、社会和纳税人的。

进行不可行性研究,可以预知风险、预知困难,可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只有把事前不可行性研究真正做扎实,并与事后决策责任追究机制结合起来,才能相对有效的遏制盲目决策。

投资项目的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在于决策者出于某种需要的主观意断,进行投资项目论证的专家教授在长官意志的驱使下以权威性服从人格而违心的去处理,把不可行的投资方案变成了可行性方案。另一种是决策者头脑发热,知识贫乏,一时冲动,急功近利,好高骛远,盲目决策所致。因此,为了避免悲剧的发生,在遇到重大投资项目和重大发展规划时,不仅要进行可行性研究,同时也要进行不可行性研究。

2 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必须进行生态管理成本的论证

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人们都要面对人口、自然、环境、资源等问题,一个地方出现了生态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地球的生存环境,彼此分隔地境界将会被人类共同面临的生态生存问题所打破,人们已普遍认识到并已威胁到人类生存的诸如人口增长过快、资源采掘泛滥、土壤侵蚀与沙漠化、水资源短缺、大气江河污染严重、全球变暖等问题,已不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事情了,人类应该共同面对,采取一种积极变革式的态度,来校正生态生存的共同情境,保护人类的生态境域。投资项目方案应在生态环境领域发挥其重要的作用,研究企业如何规划一个统一的生态管理模式,将影响人类生存的因素纳入到这一生态管理模式当中,以理性的思维方式制订生产计划,开采开发计划,排放计划,保护计划,并以低投入高产出而获取生态效益和相对的经济效益,整治生态的人为自由化,并建立一套约束奖惩系统,奖优罚滥。

2.1 预测企业发展前景时,应充分考虑有关生态因素

如企业对自然资源是否有节制、有步骤的利用,企业对周边环境是否造成危害,企业排放的废气对大气是否构成污染,企业排放的废水是否经过处理达标排放。这些因素不加以考虑,预测企业发展前景的方案将是不可行的,一切不顾自然生态因素的预测方案都将对人类的生存境域产生恶劣影响,破坏人与自然生态生存的平衡。

2.2 选择最优方案

将纳入多个可行性预测方案中的生态因素的管理系统进行比较分析,从中选择一个低投入高效益的生态保护利用方案,确定最优的生态管理系统模式。

2.3 对确定的生态管理系统方案进行具体规划

属开采开发自然资源方案的,应编制年度企业开采计划和中长期开采计划,尽可能的使自然资源得到有限度、有节制的合理利用,并编制配套的环境保护支出计划和保持自然生态平衡的补偿投资计划;属排放工业废气、废渣、废水的企业,在生态管理系统方案的落实上应制订具体的处理工业“三废”投资计划,变废为宝,有效利用,取得相对的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效果。

2.4 控制生态管理系统按原定计划执行

随时检查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开采开发计划的执行情况,环境保护计划和排放处理计划的执行情况,若发生偏差,应及时进行纠正,以免发生危害自然生态环境的事件。

2.5 奖优罚滥

对不采取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企业予以处罚,要求其停产整顿,直至采取环保措施为止。对已造成危害的,要予以重罚,并进行补救,力争使损害降到最低程度。对已采取环保措施并取得显著效果的企业,应予以奖励和通报,并推广其成功的环保方案。使全社会每个人、每个企业都树立起环保意识,共同维护我们共有的这个地球,保护人类的生态生存境域。

3 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必须进行安全管理成本的论证

全球化给人类带来了若干社会问题,如腐败、经济诈骗、走私、贩毒、色情、暴力犯罪、及国际恐怖主义等问题,严重地破坏着社会经济秩序,威胁着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生命安全,人们不得不面对各种犯罪的普及化及治安成本的不断增加。作为企业应面对这一现状,运用管理的方法予以防范,投资方案应提供这样一种思路,将影响企业发展的治安因素如贪污受贿、经济诈骗、盗窃、抢劫、走私、爆炸、恐怖袭击等及自然因素如水灾、火灾、地震、核辐射等纳入到一个管理成本系统中,在编制预算计划时应予安排支出数,在执行当中进行成本控制,建立责任中心负责制,争取用较小的成本费用来获得较大的防范收益,使治安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3.1 编制执行方案的具体预算指标

在总预算中,有治安防护成本预算支出数的安排,在分项预算中,充分体现治安防护成本和费用的开支,作到项目具体,数据详实。

3.2 筛选治安防护成本方案,进行决策

从企业所预测的可行性方案中,选择治安防护成本低而防护效果优的方案来,作为企业未来投资和执行治安防护的方案。

3.3 进行事中控制和防范效果评价

建立治安防护责任中心,对生产经营过程的每一环节都要进行治安防护,由各责任中心具体负责,使治安防护控制系统落到实处。考核各责任中心的治安防范效益。凡未出现治安事件或发现治安事件直接进行防范处理而未造成损失的,应予奖励和表扬;否则,应予以处罚和批评,力争使治安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保证企业既定目标的实现。

3.4 参与企业经济预测

在预测企业发展前景中,应将治安因素和非常因素考虑在内,设计的可行性预测方案中必须有治安投资和非常投资部分,作到事前控制。

参考文献

[1]汉斯-彼得·马丁,哈拉尔特·舒曼.全球化陷阱[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2]吴大军.管理会计[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

上一篇:事故模拟预防重大事故下一篇:艺术类高职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