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产业

2024-09-21

应急产业(精选8篇)

应急产业 篇1

2014年12月24日,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 首次对我国应急产业作出全面部署, 《意见》明确提出应急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 并要求“适应现代产业发展规律, 加强规划布局、指导和服务,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各具特色的应急产业集聚区, 打造区域性创新中心和成果转化中心。”这一主要任务的提出将有效促进我国应急产业集聚发展, 良好布局, 实现产业链整合, 推动我国应急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一、推动应急产业集聚发展的必要性

(一) 有利于培育优势应急企业。

建设应急产业集聚区, 可以更好地实现“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原则, 有利于培育大型企业集团, 促进应急特色中小微企业发展。产业集聚, 便于国家重点支持骨干应急企业, 加速培育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应急龙头企业。产业集聚, 有利于整合打造应急高端产业链, 利于应急产业上下游企业整合协作, 优化产业链, 为中小应急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空间。

(二) 有利于提升应急产业的创新能力。

建设应急产业集聚区, 汇集应急产业高端要素, 有利于实现产学研结合, 有利于建设着眼于共性、重大关键技术创新的高水平研发机构, 形成开放运行、多学科融合的应急科学研究平台, 有利于应急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 为我国应急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核心竞争力和持久动力。同时, 产业集聚发展也为推进应急服务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三) 有利于推动应急产业快速发展。

应急产业作为新兴产业, 产业要素比较分散, 产业基础较为薄弱, 推动应急产业集聚发展, 有利于引导和鼓励产业要素汇集, 有利于整合应急产业资源, 扩大生产要素效能和创造力, 提高竞争力, 增强抗风险能力。加快培育和发展有实力的应急产业区域集群, 有利于尽快在应急产业优势领域、优势技术和优势产品上实现突破, 促进应急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我国应急产业集聚发展的现状

(一) 我国应急产业集聚发展总体情况。

应急产业作为新兴产业, 总体处于起步阶段, 产业要素较为分散, 缺乏国家级产业集聚区, 还处于部分地方产业发展规划阶段。国家层面先后出台了与应急产业发展紧密相关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截至目前, 由国家层面主导建设的应急产业基地主要包括2009年国家安监总局、重庆市政府共同建设的中国西部安全应急产业基地和民政部紧急救援促进中心在东莞松山湖建设的中国紧急救援产业支持中心。国内一些地方政府也高度重视应急产业发展, 广东省、安徽省和重庆市等有关地方政府均出台了不同层级支持应急产业发展的规划、政策, 推动本地区应急产业集聚发展, 实现了应急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 国内应急产业主要聚集区分析。

1. 长三角区域应急产业集聚情况。

长三角区域应急产业是以安徽省为产业集聚区, 主要分布在安徽合肥、江苏徐州、浙江乐清等地。安徽省将应急产业作为先导性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合肥市国家科技示范区中央核心区内建设应急产业示范基地, 致力于打造应急产业产品制造中心、技术中心、展示中心, 推动产学研结合, 搭建应急产业综合服务支撑体系。江苏徐州市作为国家重要的重工机械、煤能源产地, 依托中国矿业大学等科研院所, 与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共同打造国家安全科技产业园, 主要围绕矿山安全相关研究及产业化应用, 推动安全科技创新、安全科技产业、安全科技服务集聚。

2. 珠三角区域应急产业集聚情况。

珠三角区域应急产业是以广东省为产业集聚区, 主要分布在东莞、深圳、广州等地。广东省在东莞市, 与中国应急救援产业支持中心合作在松山湖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应急产业基地。产业基地主要功能包括救援装备研发与制造, 救援装备展示与交易, 以及救援物质储备与配送, 预计产值63.5亿~83.5亿元、创造利税12.6亿元。[1]此外, 广东省率先成立了广东省应急产业协会, 积极搭建政府和企业的沟通平台, 架设企业间的交流协作平台, 推动行业自律发展, 大大加快了广东省应急产业发展进程。广东省应急产业相关企业主要生产疫苗、药品、应急发电照明等中小型应急救援产品和针对终端消费者的应急个人防护用品, 产品覆盖了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2011年本) 》“公共安全与应急产品”中43个子目录的60%以上[2]。

3. 西南区域应急产业集聚情况。

西南区域应急产业是以重庆市、四川省为产业集聚区, 主要分布在重庆、四川绵阳、广西南宁等地。2009年, 重庆市与国家安监总局联手打造中国西部安全 (应急) 产业基地, 基地主要功能包括产品制造、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应急培训演练。截至2014年, 重庆市已经形成较为健全的应急产品生产体系, 自主生产100多个品种的应急产品, 年产值约40亿元[3]。四川绵阳市于2011年开始建设国家防灾减灾科技产业园, 产业园处于绵安经济走廊和新北川重建区域的枢纽地带, 是绵阳科技城产业带和绵阳高新区建设的核心区域, 重点发展防震救灾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环境保护、工程机械等产业, 推动应急产业集聚发展, 预计实现工业总产值超过200亿[4]。

三、我国应急产业集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应急产业集聚程度不高。

产业集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产业集群发展, 有利于整合相关产业链条, 增强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协同发展。由于目前国家引导和支持力度不足, 产业集聚发展缺乏国家顶层设计, 应急产业集聚发展处于地方自主发展阶段, 导致产业集聚程度不高, 产业链条不完善, 协同发展不明显。

(二) 区域应急产业集聚呈现同质化竞争。

应急产业集聚应该依据区域产业基础和资源特点, 因地制宜, 突出特色, 形成特色化、专业化的应急产业集聚。目前已经初步形成的产业集聚区, 主要集中在应急产品制造方面, 缺少围绕应急产业高端要素形成的集聚区, 在检测预警、预防防护、应急服务等方面尚未有突出的产业集群出现。

(三) 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应急产业具有较强的外部经济性, 投入产出周期长, 导致企业科研投入较少, 导致科研水平较低, 产品科技含量低, 核心竞争力不足, 主要应急关键技术、装备仍然依赖进口。同时, 产学研结合不紧密, 导致一些科研成果束之高阁, 没有形成生产力。

(四) 缺乏示范引领作用的大企业。

应急产业作为新兴产业, 门槛较低, 从事应急产业的企业以民营企业居多, 产品技术含量低, 市场竞争力不强, 缺乏拥有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服务能力强、具备品牌优势的应急产业大集团、大企业, 龙头带动能力不强。

四、推进我国应急产业集聚发展的措施

(一) 制定国家应急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尽快由国家有关部门牵头, 加快制定我国应急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一是要充分调研, 摸清产业现状, 分析面临的问题和矛盾, 明确应急产业“十三五”期间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 提出应急产业“十三五”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二是针对全国应急产业不同的产业基础, 科学划定应急产业区域发展布局, 宏观指导全国应急产业布局, 引导相关产业要素集聚。

(二) 加快推进建设国家级应急产业示范基地。

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 是应急产业集聚区, 是应急高端要素汇集之地, 是应急产业重点项目布局优先集中之地, 是应急创新中心和成果转化中心。国家有关部门, 应按照统筹规划、发挥比较优势、积极稳妥推进的原则, 选择产业基础好、科研实力雄厚、创新能力强、市场化水平高的地区建设国家级应急产业示范基地[5]。可考虑在应急产业要素较为集中的地方建立应急产业国家示范基地, 推动国家应急产品装备生产制造、应急技术研发转化、应急服务蓬勃发展, 打造区域性应急产业链。

(三) 完善相应配套政策及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鼓励应急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的法律法规, 研究制定支持应急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整合政府科技计划和资助资金, 设立“国家应急产业发展基金”, 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支持力度。研究出台应急基地土地保障机制, 有关地方政府下达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指标时充分考虑保障集聚区用地需求, 建议符合集聚区规划的项目可按供地政策优先供地, 集聚区项目新征土地可按分批次用地方式单独组卷报批。

(四) 拓宽应急企业融资渠道。

一是鼓励设立和发展应急创业投资机构和产业投资引导基金, 完善市场化运行长效机制, 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应急产业。二是鼓励应急企业加大直接融资力度, 通过发行债券、信托产品或采取资产证券化、资产股份化等方式融资。三是鼓励天使投资、创业投资机构优先支持中小型应急技术企业, 推动成果转化。四是顺应网络时代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新趋势, 加快推动构建应急产业众创空间, 鼓励具有较强专业化服务能力的新兴创新服务平台支持应急产业发展。

(五) 创新应急产业基地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机制。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推动建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集聚区投资建设机制。坚持市场导向, 坚持市场化运作, 鼓励社会多方参与, 激发应急产业大众创业, 加快基地建设。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推动多元化投入机制的建设, 支持社会各类资本采取BOT (“建设—经营—移交”投资模式) 、BT (“建设—移交”投资模式) 、PPP (公共部门与私人企业合作模式) 等方式, 投资建设集聚区基础设施。

(六) 优先支持重点项目。

对于基地内率先开展试点示范的重大科技项目, 优先纳入当地重点督导的高端科技服务业重大项目目录, 建立常态化的协调联动机制, 开辟项目审批、土地调规变性等绿色通道, 加快项目推进落地;加大对产业基地内创新型企业的持力度, 在关键装备研发、首台套应用、产品标准制定方面给予支持。

摘要:2014年12月, 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 该意见提出了促进应急产业集聚发展等6项主要任务, 这必将引导应急产业要素汇集, 推动应急产业集聚发展, 使我国应急产业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期。本文分析了推进应急产业集聚发展的必要性, 研究了我国应急产业集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推动应急产业集聚发展的具体措施意见。

关键词:应急产业,产业集聚,集聚发展

参考文献

[1]东莞松山湖建立中国紧急救援产业支持中心[EB/OL].中国安全应急产业网, http://www.csein.cn/news/detail_753.shtml.2011, 10

[2]广东省应急产业发展现状与建议[EB/OL].中国安全应急产业网, http://www.aqsc.cn/101813/101946/276426.html.2013, 3

[3]未来5年重庆应急产业产值要达到1000亿元[EB/OL].重庆日报网, http://www.cqrb.cn/xinwen/gundong/2015-01-26/355099.html.2015, 1

[4]四川省绵阳市编制了防震减灾科技产业园[EB/OL].中国安全应急产业网, http://www.csein.cn/News/Detail_755.shtml.2011, 10

[5]魏际刚.加快发展应急产业的思路和建议[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26 (1) :5

河南省大力推进应急产业发展 篇2

河南省发展应急产业的重点是:信息安全、军民融合、应急装备、交通安全、医疗应急等五大优势领域,空间信息、航空应急、智能机器人、农业安全、食品药品安全、家庭应急、应急服务等七大潜力领域。

在政策措施上,河南省将着力完善产业标准体系,研究编制河南省应急产业发展规划,编制河南省应急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认真落实适用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完善产业投融资政策,鼓励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及创业与私募股权投资投向应急产业,支持符合条件的应急产业企业采取发行股票、债券等多种方式在海内外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扩大应急产业原有相关专业招生规模,逐步探索在大型应急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对应急产业发展重大項目建设用地,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予以优先支持。

应急产业科技管理体系的构建 篇3

关键词:应急产业,科技管理,体系构建

处于政治、经济和社会转型关键时期的中国也是全球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种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频率逐渐提高,其危害日益增大,为预防、处置突发事件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应急产业日益受到我国的重视。如何加强对应急产业的研究,建成应急产业的管理体系,业已成为科技管理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

1 相关主要文献综述

根据在中国知网对关键词“科技管理”的搜索,在我国,从1980年开始,科技管理在各行各业的研究应用逐渐得到重视,理论界对工业、商业和医药卫生业科技管理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应急产业属于我国的新兴产业,理论界关于应急产业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从科技管理的角度来进行研究更是缺乏。现阶段,理论界有从科技支撑体系[1]、动力机制及政策激励”[2]、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3]、制约因素与突破途径[4]等角度分析研究我国的应急产业。在政策研究方面,以闪淳昌为组长的国务院应急办应急产业和装备发展调研组[5]比较全面地研究了我国应急产业发展现状,总结了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应急产业的发展,从科技管理的视角分析应急产业的科技管理内涵,总结现状与问题,确认体制性制约因素,进而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应急产业科技管理的内涵

科技管理起源于二战末期,美国政界和商业界讨论如何管理二战期间美国的科研成果以及未来的科研活动,其主要围绕着政府和民间的角色定位和功能划分展开。科技管理关注于科技成果的研发、创新与商品化、扩散与转移。产业层面,科技管理着重于创新和商品化,包括产业创新逻辑、产业趋势分析、产学研结合;国家层面,科技管理着重于通过科技政策塑造产业生态,营造产业培育中心,设立产业创新指标[6]。

应急产业主要是指针对突发事件提供应急产品和服务而形成的活动的集合。应急是一个过程,包括“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其核心为紧急救援,其主体是企业和社会组织,其目的是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局面。因此,应急产业是以满足公共安全需求为目的,以政府宏观调控为主导,以各类企业和服务组织为载体,以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为驱动,将整个应急过程中所涉及的诸多环节联结成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7]。同时,应急产业具有四大特征:一是公共性。应急产业是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安全的需要,预防突发公共事件为导向,其产品和服务具有公共性。二是综合性。应急产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同其他产业有密切联系,产业的关联效应大、覆盖面广、渗透性强、带动性大[2]。三是强需求性。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应急产品服务的供给具有极强的不可或缺性,要求在第一时间内保证产品或服务的充分供给,这就决定了应急产业极强的需求性。四是专业技术性。应急产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用途特殊,应急产业属于特种行业,这就决定了不同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或粗放型的生产模式,应急产业发展是要以先进的技术为依托。

结合应急产业与科技管理之义,虽然学术界与实务界对应急产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才刚刚起步,有些认识还不统一[3],但是从管理学角度可以明确看出应急产业科技管理的内涵。应急产业科技管理,也就是对应急产业的科技管理,通过管理决策,提高应急产业的发展水平,使该产业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应急产业科技管理应当分析现阶段政府在产业产发展中的地位,明确市场在应急产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具体来说,针对应急产业,科技管理主要是指应急技术的创新和商品化推广,也就是分析应急产业的创新逻辑和发展趋势,促进应急产业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推广结合。应急产业科技管理还包括决策层制定有关应急产业的战略政策,设立应急产业的创新指标,建立应急产业的培育中心。应急产业科技管理结合科技和管理,其主体范围包括个体(团队)、企业(机构)、产业和国家,其主要内容包括研发管理、知识管理、科技政策和国家创新系统,其微观层面包括技术预测、技术前沿、研发管理、新产品开发、商品化、技术转移、创业投资等[6]。

3 我国应急产业科技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3.1 我国应急产业科技管理现状

3.1.1 区域和国家层面

在区域和国家层面,应急产业科技管理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制定应急产业政策,也就是颁布有关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二是建设应急产业支持系统,包括设立应急产业的标准体系、加大财政税收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应急产业的培育中心和推广应急产业园区建设。

第一,随着国家对应急产业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我国陆续颁布实施了应急产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为应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和政策基础。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加强政策引导,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加快突破关键技术”。该《意见》以及其他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的发布,建构了我国应急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政策基础,极大地提高了应急产业的科技管理水平。地方层级上,以广东省为例,广东省制定一系列有关应急产业的专门文件,例如《2011年全省应急管理工作计划》、《广东省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广东省应急管理教学科研一体化扶持办法(试行)》等,仅有不加强了对应急产业的政策引导,积极走有广东特色的应急产业发展之路。

第二,在应急产业的标准体系建设方面,《意见》要求加快制(修)订应急产品和服务的标准,引进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完善标准体系建设。在产业发展平台方面,应急产业协会和应急产业学会作为创新与管理平台,可以吸收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应急产业的建设和发展,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社会、公众共同参与应急管理机制。2014年,在国家层面,中国应急管理学会成立。早在2010年,广东省就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应急管理学会。2012年,广东省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省级应急产业协会,确立了“政府指导、市场运作、企业参与、联合推动”的应急产业发展战略[8]。目前,全国各地方政府对应急产业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北京、广东、安徽等多个省市已将数千家应急产业单位列为重点支持的战略新兴产业。

3.1.2 产业和企业层面

在产业和企业层,应急产业科技管理主要指:一是通过知识管理分析的发展逻辑和创新趋势;二是推动产、学、研结合;三是应急产业集聚发展;四是微观的企业技术策略、组织策略、创新管理、组织创新、研发机构管理、技术转移;等等。

第一,发展逻辑和创新趋势。根据我国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应急产业发展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根据国家制定的发展战略,通过配套政策支持,引导市场发展和产业融合,积极开发产业发展空间[9]。应急产业的创新趋势包括推进国家应急技术实验室、应急技术人才培训基地和产业融资平台等产业化能力建设;积极支持以企业为主体,研究机构和高校参加,建设多学科融合、开放运营的应急产业研发中心[10];推动应急产业集群化发展,建设国家或区域性创新研制中心、成果转化中心、企业孵化基地、应急物资和生产能力储备基地,建设一批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形成区域性应急产业链。

第二,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应急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研机构的支持,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产业化需要得到企业的支持,应急产业要发展,必须坚持产、学、研合作。广东是我国推行应急产业产、学、研合作较早的地区,在应急管理产、学、研一体化方面成就突出。2005年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应用研究中心成立,该中心将应急管理列为重点发展方向;同年,研究中心召开首届应急管理论坛,从2006年开始连续主办了6届国际应急管理论坛。2008年,广东省就开始了突发事件应急技术研究中心的组建工作。早在2012年,广东省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领域组建了20个应急技术研究中心,其中重要的有地质灾害技术研究中心、重大传染病预防和控制技术研究中心和突发事件心理援助应急技术研究中心、新发传染病病原学检测技术研究中心。2014年,广东省和清华大学共同组建广东省应急平台技术研究中心,加强应急科学理论和应用的研究,为应急产业发展提供多方面的服务。

第三,应急产业集聚发展。截止到2014年6月,全国已经涌现了广东东莞、浙江乐清、上海徐汇区、重庆合川、辽宁沈阳、四川绵阳等多个应急产业聚集区,聚集了应急产业相关企事业单位,应急产业聚集化、特色化发展明显加快,年产值达4000亿元。北京市、安徽省、广东省和重庆市正建设不同类型的应急产业基地,出现了北京丰台科技园、合肥公共安全产业园、东莞应急产业总部基地、重庆中国安全(应急)产业基地等诸多正在规划或建设中的应急产业相关产业园区,其中北京、重庆等多个应急产业园区规划的年产值规模都在500亿元左右[11]。现阶段,浙江、江苏、广东等省一些民营资本开始按商业化模式自主投资应急产业园建设,应急产业发展的集聚效益正在显现[5]。

3.2 存在的问题

3.2.1 政策层面

唐林霞等[2]认为,推动应急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是一个由3个部分组成的整体性结构:一是诱导性政策,也就是推动产业投资激励机制建设,促进投资多元化;二是管制性政策,包括健全法律法规,建立补偿机制及市场准入机制等;三是指导性政策,包括制定发展规划,优化空间布局,加强信息指导。在现阶段,我国还没有建成一个完整的支撑应急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没有形成对应急产业的投资激励,没有建成应急产业市场准入标准,也没有实现对应急产业的信息指导。总体来说,构建多层次的应急管理政策体系已是当前极为紧迫的任务。

3.2.2 产业和企业层面

首先,产业资本市场发育不健全。实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应急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资本市场的支持。现阶段,我国对应急产业界企业的财政支持、优惠措施还比较少,导致产业发展还主要是靠政府财政拨款建造产业基地,以及一些小规模的民营企业自筹资金,并且社会资本限于应急产业的不完全盈利性,限制了投资资金。其次,产业结构不合理。现阶段,我国应急产业的有关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大多是政府部门和大中型国有企业主建,而真正由中微企业自主研发、进行产业化生产的还是比较少。在应急产业中,民营发展规模较小,相关民营企业即使具有一定设计应用能力和生产水平,但由于缺乏资金、技术和政策支持,逐渐沦为大企业的代加工工厂。

3.2.3 技术层面

应急产业应当建成以高校和研究机构为核心,以企业研发中心为技术依托,以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为目的的技术研制应用系统[5]。我国应急产业综合研究起步较晚,政府、社会和企业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较少,基础性和应用型的应急技术研究薄弱,应急技术研究水平落后,应急成果转化水平低,应急技术引进层次不高、数量少,应急人才培养模式落后,应急产业的基础性和方向性研究水平低、技术研究模式落后导致应急产业的核心技术跟不上时代发展潮流。

3.2.4 人才方面

人才的培养教育是人才锻造和成长的主要渠道,现阶段,在应急管理教育方面我国有培养能力的高等教育机构数量较少,没有建成完整的从基础教育到理论研究的应急教育管理体系,偏重研究性培养,缺乏基础教育和应用型教育培养。我国的应急人才教育存在着严重的衡现象,专业技能人才培养较少,理论性的研究人才培养较多。

4 制约我国应急产业科技管理的体制性因素分析

制约我国应急产业科技管理的体制性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应急产业科技管理与政府应急管理系统的衔接空隙。我国已经建成的应急管理体系由组织体制、运作机制、法律基础和保障系统组成。应急指挥系统从纵向来看,包括从中央到地方的应急指挥中心系统和各相关部门从上到下的纵向层级体系;从横向来看,我国建立了以政府应急指挥中心为核心,以公安、消防、医疗防疫为应急指挥支撑平台,以水利、环保、气象部门为信息系统,以下级政府为节点的应急指挥体系。应急产业属于应急体系的保障系统,是应急指挥的依托所在,但是现阶段我国应急管理系统是政府内部的自循环体系,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政府内部可以做到快速反应,但是由于掌握信息不全面和法律法规不健全,政府应急指挥系统和应急产业的协同和联动能力不强。

(2)应急产业创新支撑系统与其他产业交叉所形成的政策空白地带。产业创新在应急产业发展上起到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产业创新支撑系统是创新潜力转化为实际创新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及动力所在,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基本驱动力[12]。产业创新支撑系统包括法律制度、财政支持、金融支持、社会中介服务支持和人力资本支持。应急产业是新兴产业,产业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市场发育不完全,产业发展氛围不足这就对产业支撑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我国现阶段对应急产业还没有建构比较有针对性的创新支撑系统,政策并没有侧重于应急产业,这就形成了政策的空白地带。

(3)应急产品应用服务系统与特种行业产品市场的摩擦效应。应用服务系统为从事应急产业的企业提供各种有偿或无偿服务的综合服务体系,包括创办全程服务、管理咨询服务、企业研究与发展服务、投融资服务等,涵盖综合信息平台、投融资平台等实体平台[13]。我国现有的应急产业服务系统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存在着低端化现象,信息服务和投融资服务不能满足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要求。

(4)应急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中社会科技中介组织力量的弱化。社会科技中介组织作为连接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和市场的桥梁,为促进应急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应急企业创新活动提供社会化、专业化和辅助性的服务,其服务内容是开展与应急科技创新直接相关的信息服务、技术开发与推广服务、新技术交易服务、资金服务、组织创新政策宣贯服务和专业技术培训及其它专业化服务。现阶段我国社会科技中介组织缺乏必要的资金、技术和人力支持,发育不完善,同政府、企业、研究机构联系不紧密,并且一些基本职、责、权的划分往往欠严格和细致[14],业务服务水平不能满足现实需求,在促进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中的力量被弱化。

5 构建我国应急产业科技管理体系的对策

5.1 完善政府应急管理系统,建立促进应急产业科技发展的体制机制

首先,健全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如上所述,法律空白或依据不清已成为制约应急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建议以国家有关法律为基础,进一步吸收与吸纳我国的科技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企业管理等方面在法律位阶上较次的规划、意见、行动、目录等各类,从而平稳有序地向兼顾法律严肃性与行政执行性、兼顾统览全局与操作详规的应急领域奠基性法律迈向。

其次,形成专门化、专业性的应急产业发展政策体系。尽管广东、重庆等地已经出台了针对应急产业,尤其是涉及科技创新领域的积极政策,但是多是自发型、地区型,限于个别产业园或零碎的相关行业,对于促进应急科技产业形成全国市场、提升行业质量也产生了一定的局限性。为此,建议在中央一级以“负面清单+鼓励措施”的模式,在规定应急产业准入门槛的基础上、确保行业基本品质的前提下,出台和健全产业发展规划、产业标准与产品目录,尤其是对当下急需的救灾抢险工程装备等门类,以及科技创新投入高、风险高、社会效益好但缺乏资金支持的流行病模拟预测等领域予以重点支持。

最后,克服“碎片化”政府管理模式[15],创新统筹化的政府管理体系。应急管理作为新兴的政府管理领域,受既有的政府体制制约,难免在现阶段受部门职能不健全或职责交叉等影响,但参照美国应急管理发展经验,有必要尽快形成统一管理规范。一方面,参照美国成立联邦应急管理署进一步统合消防、保险、民防等职能部门的经验[16],强化我国现有的应急部门的职能系统。建议进一步做实应急管理委员会,统筹现有民政部门的救灾救助、消防部门的抢险救援、气象部门的监测预警、卫生部门的公共疾病控制等方面职能,打造“大应急”政府部门板块,加强应急处置能力,降低内部协调成本,全面提升应急管理的效能。

5.2 建立激励应急产业创新的组织结构,培育应急科技创新能力

首先,搭建应急产业创新的科技联盟。自2011年国内第一家由军工学院与科技集团共建的应急救援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以来,国内也逐步兴起了类似组织联盟建设且发展势头较好。因此,下一步建议综合军工、学研与市场三方力量,发挥军工品质、学研实力与市场潜力三大优势,运用市场机制挖掘与聚焦科技创新资源,共同突破应急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与市场壁垒,推动应急科技研发与应用一体化。

其次,搭建应急产业科技的集合采购与展示平台。依托北京国际应急抢险救援装备展等一系列产业产品展示交流会,通过类似的平台提升应急产业的社会公众关注度与跨行业关注度。因此,建议以展示拉动采购,在继续做好中国应急产业展览会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举办以重大装备展览、前沿技术展示和优秀经验宣传为主题的各类展览会,并注入产品推介等市场要素,形成采购与展览一体化的综合服务平台,形成规模化的社会与行业效应。

再者,大力发展应急咨询服务部门。从国际趋势来看,应急科技管理的专业化得益于应急咨询公司的广泛发展,从而使得企业与公众的应急服务不仅能得到政府的引导,也能得到专门咨询企业的指导。目前,国际上的国际SOS救援中心(International SOS Pte Ltd)、英国化险咨询公司(Control Risk)等均已有三四十年的历史,并广布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17]。鉴于我国近年来应急相关咨询需求日益增长[18],也应及时布局,打造此类组织平台。建议通过将现有的体制内咨询中心(如有关危化品咨询部门)进行企业转制,实行市场化运作机制,服务更多的企业与公众;同时,将应急咨询服务纳入应急产业园的建设规划,促进生产部门与咨询部门同步发展,为咨询公司获得更为扎实的应急服务经验基础提供便利。

最后,发展应急产业的配套金融组织。由于应急产业投资较高、责任重大,因而也需要培育与发展配套的金融支持与服务机构。一是建议对重化工业等产值较高、事故后果的社会影响面较广的领域实行环境污染的强制责任保险,并将保险事项向危险货运承运人以及生产与运输等环节全覆盖,提升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二是建议建立具体对口支持该产业各分支领域(如危化救援、抗洪救灾)的专项财政资金以及社会资本,对处于初创期、市场前景好、技术优势明显的应急服务企业予以补贴,给予技术研发支持。

5.3 大力扶持应急产业园建设,推进应急科技联合攻关和集成创新

一方面,加快形成一批既具地方发展特色又具广泛市场前景的三级应急产业园。目前,以重庆为例,该地形成的中国西部安全(应急)产业基地从发展现况与市场前景来看,仍未摆脱本地化与全国(全球)化之间的矛盾问题。因此,建议从国家层面建立三级应急产业园,包括具有全球应急科技服务职能的产业园、具有全国应急科技服务职能的产业园,以及具有区域职能的产业园。前2种产业园应由中央设置,比如重点选择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国家中心城市,理由在于这些城市的产业基础较好、新兴产业培育较快、市场前景广阔、经济辐射既通内又达外;最后一种产业园可由中央与省一级共议设置,比如重点选择成都、西安等地方经济的龙头城市与枢纽门户。通过这种全球、全国与区域的产业园职能配备,既摆脱过于依赖地方市场难以将国家级园区做大的“名不符实”的困境,又激励已形成一定产业基地的城市通过进一步开拓市场,向更高级别的园区建设发展,从而形成国内与国外、全国与地方的多层次应急服务市场体系。

另一方面,重点培育军民结合的应急产业园区。鉴于应急行业的特殊性,部分领域的高新科技在一定程度上聚集在军工产业,因而有必要促进其军转民用化,造福于民。在这方面,建议总结和推广湖北省的发展经验。湖北省出台的促进军民结合的中长期规划以及细则目录,已经引导形成了武汉、宜昌、襄阳三大产业集群;而在技术突破方面,地方军工企业与中船集团有关研究所合作开发已形成了军民合作的样本案例[19]。由此,建议发挥军工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承担国家重大基础性、技术保密性的应急工程与装备的研发职责,并通过技术入股、股权合作等方面与大型民营企业或国企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将军工技术向与人民日常生活相关的食品安全、灾情救援等领域延伸,提高应急产业发展的科技水平。

5.4 创新应急科技服务内容与形式,推进应急技术成果应用

一方面,探索政企合作的服务模式。对于市场渗透度较低而又紧需应急科技服务的产业园、开发区,建议可成立由政府与当地国企或重要民企联合组建应急科技服务管理公司,以企办政助的方式,对口支持与集中支援当地的应急服务,补齐地方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应急环节;待当地应急市场培育完善,政府力量再逐步退出公司经营领域,实行完全的市场化运作。

另一方面,建立政府购买应急服务的合作机制。不同于政企合作共营的模式,对于像沿海地区的大城市,市场需求初具规模,但政府仍需作为重要责任人进一步加强与企业合作。参照我国大亚湾区等地区的发展经验来看,建议探索应急救援的社会化服务改革。具体来说,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以物资储备存量、立即响应时间、有效服务半径等因素评估与筛选合作的应急科技服务企业,购买相应的应急救援服务,签约具有约束力的合作协议,明确救援周期、响应限时等硬性要求,并通过对多家合作公司定量考核的方式,建立规范、长期的合作关系。

5.5 建立应急科技人才教育培训扶持机制,提升各类应急科技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业务素质

首先,完善应急科技人才资格认定体系。作为教育培训的基础工程,首先应当具备完善的资质系统。具体来说,一是根据目前政策安排,以现行的、作为职业技能培训的“应急管理师”认定课程为基础,进一步统筹与对接相近的注册安全工程师等相关专业技术职称体系,试点颁布设立更加细化、更具针对性的应急管理师等专业技术职称体系。二是参照社会工作师等新兴行业的规范标准,先设立初级应急师和中级应急管理师,待人才基础较好、市场相对认知的情况再开放高级应急管理师的认定。三是优先向高校的应急管理学院,以及防灾科技等专业院校的师生开放应急管理师高级职称认定的试点。四是鉴于应急行业与现有的救护员以及部分工程领域等资格认定有一定的关联性,建议建立可衔接互换的认定系统,最大限度地开发应急科技管理人才。

其次,提升应急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一是建议建立国际合作考察培训、国内先进地区实训培训和本地培训3个层次的培训体系,重视学习应急管理的国内外前沿经验,更加注重实务操作,转变以往以宣传教育、调度指挥为中心的培训模式。二是建立中央、省和市三级培训中心,对产业需求较旺盛的重点县区也可建立相关培训中心。同时,由中央、省和市建立分级承担的财政投入体制,搭建全方位的教学网络。

应急产业 篇4

5人公告

关注江西华图官方微信(jxhuatu),新浪微博@江西华图官方,了解更多资讯信息!

为进一步维护辖区优良的社会治安秩序,打造和谐、平安园区,提升公众安全感,江西青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现决定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应急队人员。现将招聘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招聘人数及岗位

本次计划成立应急中队,中队编制25人,其中男队员24人为战斗班,女队员1人为内勤。

二、招聘对象及条件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2、具有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和工作实力。

3、品行端正,作风正派,具有较强吃苦耐劳精神。

4、年龄18周岁以上,28周岁以下。

5、高中或以上学历。

6、身心健康,体貌端正,无口吃,无重听,无色盲,无传染性疾病,身体裸露部位无纹身、明显癜痕、疤痕、色素斑和身体其他大面积的疤痕挛缩;男队员身高1.7米以上。

7、同等条件下,优先招聘公安烈士和因公牺牲公安民警的配偶子女、在职公安民警配偶、退役士兵、见义勇为主动分子和先进个人、警察类或政法类院校毕业生,有武术、散打、拳击等特殊技能人员。

8、岗位要求:统一食宿(免费),军事化管理,统一制式着装。

9、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录用:

(1)受过刑事处罚或者治安管理处罚、劳动教养、少年管教或被学校、单位行政开除(军队除名、开除军籍)和被公安机关辞退解聘的。

(2)有犯罪嫌疑尚未查清,正在接受审查或受到处分的。

(3)有较为严重的个人不良信用记录的。

(4)本人或家庭成员、近亲属参加非法组织、邪教组织或从事其他危害国家安全活动的。

(5)其它原因不适宜在该岗位工作的。

三、招聘程序

应急中队招聘工作实行统一报名、统一聘用的办法,按照报名、资格审查、政治审查、体检、体能测试、聘用、培训的程序进行。

(一)现场报名、资格审查

1、报名时间

2018年5月起,招满为止。

2、报名方法

由园区综治办受理报名,地址:江西青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综治中心1楼,东升大道169号。

3、资格审查

资格审查需提交的材料:

(1)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2)学历原件及复印件

(3)本人近期一寸免冠白底彩色照片2张

资格审查贯穿招聘工作的全过程,凡发现应聘者不符合招聘资格条件的,取消其聘用资格。

(二)体能测试

体能测试的项目、标准由综治办按照实际情况提出并组织实施。

(三)政治审查

参照公务员招录政审标准,由综治办对拟聘用人员进行审查。

(四)体检

体检标准参照《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体检对象按要求必须到三级甲等医院参加健康体检,费用自理。

(五)聘用

报名、资格审查、政治审查、体检、体能测试工作结束后,根据结果确定拟聘用人员名单,并按有关规定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一年一签,试用期2个月,试用期满后经考核合格者转为正式队员),缴纳三险。

(六)培训

对拟聘用的队员从思想素质、纪律作风、法律法规、公安知识、安全防护、礼节礼仪、保密安全、队列动作、应急处突和内务卫生等方面,开展针对性的封闭式岗前培训。具体培训形式由综治办参照佛塔派出所机动处突中队岗前培训的模式进行(江西省国防文化教育特训基地)。

四、工资待遇和社会保险

(一)工资

基本工资:3000元/月(含社保个人承担部份),试用期间2000元/月。

应急产业 篇5

当前,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面临严峻挑战。随着应急管理工作的推进,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工作对应急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各级政府和相关企业发展应急产业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发展应急产业已经成为社会共识。明确应急产业动力机制是发展应急产业的基础性工作,对于正确引导和加快发展应急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应急产 业,闪淳昌[1]、郑胜利[2]、唐林霞[3]、魏际刚[4]、张洋[5]等人从不同研究角度提出了关于应急产业的多种定义,刘钊等[6]指出关于应急产业概念尚不清晰,但贯穿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恢复重建的全过程。此外, 还有一些相关的产业概念,如“应急救援产业”、“紧急救援产业”、“防救灾产业”、“安全产业”等[7,8,9,10,11,12,13], 产业内容方面较为相近,学术方面对于应急产业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政府方面,2014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 ( 国办发〔2014〕63号) ,其中明确指出: “应急产业是为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处置与救援提供专用产品和服务的产业”。

从学术研究方面看,关于应急产业的不同认识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产品和服务的应用环节, 是针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某些环节还是针对应急管理的各个环节,二是产品的属性,是单指专用产品和服务,还是泛指各类相关产品和服务。从政府方面的定义看,应急产业涵盖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处置与救援等三个环节,且指专用产品和服务。下文中所指应急产业, 以国务院办公厅文件为准。

1应急产业的特点

应急产业既具有产业的一般特征,也有其显著特点。

1.1新老并存的复合型产业

近年来,尤其是2003年SARS事件之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得到政府和公众的普遍重视,随着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不断加强,应急管理相关产品和服务的保障不足更加凸显,在此背景之下, 应急产业的概念被提出,应急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2014年底,应急产业的定义才由政府文件予以明确,因此,应急产业多被称为新兴产业。

从产业内容来看,应急产业涉及到各个行业领域,既有近年来新涌现的产品和服务,也包含一些早已存在的产品和服务。在防灾减灾、安防、公共卫生、个体防护、交通运输、工业生产等行业领域,预防与准备、监测预警、应急救援所需的相关应急产品和服务早已存在,但有关行业领域的专业应急救援装备、新型疫苗等新产品,救援产品租赁、安全投融资等新型服务,则是近年来才涌现的。从产业包含的产品、服务以及相关产业组织来看,应急产业是新老并存的复合型产业,这与一般的新兴产业有所不同。

1.2公共物品与市场失效

根据新古典经济理论,公共物品的提供、外部性、科学技术研究、垄断、信息不完善不对称等因素可导致市场失效[14],即市场经济通过价格机制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机制失效。

应急产业中公共物品对市场失效的影响尤为显著。应急产业所包含的许多产品和服务,尤其是应急救援与善后处置阶段所需的产品和服务,是一种刚性需求,并且需要由政府免费提供,如生活救助物资、应急医疗卫生服务、救援装备等,这些产品和服务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而公共物品的供应是典型的具有正外部效应的行为。受公共物品、正外部效应的影响,私人企业因为得不到应有的收益,不愿意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导致市场失效。与其他产业相比,应急产业涉及大量公共物品,因公共物品和正外部效应导致的市场失效更为显著。

1.3不存在单一的产业共用技术

产业的发展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进行的,对于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的产业而言,技术约束通常是其面临的主要内部约束,即关键核心技术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从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角度看,应急产业涵盖了众多的行业领域,各行业领域有其自身的核心技术, 但整个应急产业本身,并没有单一的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这是复合型产业在产业核心技术方面的体现。

1.4产业内存在不同的技术发展阶段

通常技术的生命周期大致可以划分为起步、成长、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产业关键技术的生命周期所处阶段也常被用来确定产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从技术发展阶段看,应急产业所涵盖的各行业领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间,各自的关键核心技术所处的发展阶段也不相同。如个体防护产品,经过多年发展,从技术发展阶段看,应属于成熟期,几大类别的个体防护产品关键技术主要掌握在几个领先企业中[15],而在应急决策辅助系统方面,许多企业和研发机构正在开展探索,尚未形成领域共性技术,应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1.5部分物品的双重属性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发生突发事件情况下,部分应急产品和服务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但在日常情况下呈现私人物品属性,这部分应急产品和服务具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双重属性,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转换。

2应急产业发展动力机制研究

关于应急产业发展动力机制,现有研究较少。 唐林霞等人[3]分析提出了应急产业发展动力机制模型,该模型中,应急产业的发展动力机制系统包括产业成长的外部动力机制和内部动力机制。外在因素主要有市场需求、技术创新、政府政策等; 内部因素包括有经济利益驱动、竞争与协作。

该模型中,分析了应急产业发展动力的外在动力因素和内在动力因素,但这些因素构成的动力机制模型未能充分考虑到应急产业与一般产业的不同特点; 影响因素分析中,忽略了投资这一市场机制下影响产业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 内部因素中,经济利益驱动难以纳入自组织理论; 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之间的关系未能有效体现。针对以上问题,以下分析提出新的动力机制,以求在现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应急产业动力机制,为应急产业的发展政策制定奠定基础。

基于协同理论,产业成长可以看作是产业自组织演化的过程,产业是一个开放的自组织系统,市场需求是吸引子,技术创新以及相关产业要素的变化则反应涨落,产业内的企业是系统中的单元,企业之间存在着竞争与协作关系。产业正是通过市场需求、创新、投资以及 产业政策 影响得到 成长演化的[16,17]。

对于大多数产业的发展来说,产业政策通常被看作一种外部动力因素,对于应急产业而言,由于应急产业存在公共物品,存在市场失效问题,且部分产品具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双重属性,单纯依靠市场机制,出于追求利润的考虑,企业缺乏足够的动力去研发和生产公共物品,难以通过系统内的自组织演化有效推动产业实现跃迁发展。针对市场失效问题的应急产业相关政策,同时也成为应急产业发展的内部动力因素之一。

基于协同学理论和新古典经济理论,结合应急产业特点,以下建立了“内切圆”式应急产业发展动力机制模型( 如图1所示) 。模型中,应急产业的发展动力机制系统包括产业成长的外部动力因素和内部动力因素,其中,外部动力因素包括有市场需求、 技术创新、产业政策、产业投资等,内部动力因素包括应急产业内相关企业间的竞争与协作、针对市场失效的产业政策。内部动力因素和外部动力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在一定的条件下,外部动力可以与内部动力相互转化。内部和外部动力因素的综合作用,推动应急产业不断发展。

2.1内部动力

2.1.1竞争与协作

市场机制环境下,应急产业内企业之间的竞争和协作是产业发展的内部动力。一方面,在市场需求的吸引下,应急产业内各相关企业都力争获得更大的利润,从而引发在市场、原材料、技术、工艺、管理等各个方面的竞争,以求取得优势,出于同样目的的企业之间形成了竞争关系。竞争是创新的动力, 应急产业内企业间的竞争有助于优化产业内资源配置,推动整个产业的技术创新,从而推动应急产业成长。另一方面,应急产业内各企业之间也存在相互协作。一个产业内汇聚了众多企业,通常一个企业需要与产业内的其他企业开展协作才能在竞争中生存,协作在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的同时,促进了产业链的构建和完善,优化了产业资源的配置,促进产业的发展。在开放系统中,通过市场的竞争与协作机制, 应急产业技术水平得以不断提升,产业内的竞争与协作共同推动了应急产业的成长。

2.1.2产业政策

针对应急产业市场失效问题的相关产业政策, 在一定程度上也转化为应急产业发展的内源动力影响因素之一。由于公共物品的存在,从供求平衡角度看,依靠市场竞争与协作机制会使公共物品的供应量无法满足对它的实际需求,抑制应急产业的增长; 从技术创新角度看,公共物品具有显著的正外部性,私人部门研发投资的社会回报明显地大于私人部门的收益,这会抑制企业对研发的投入,从而导致公共物品抑制应急产业内的创新。

针对公共物品的影响,相应的应急产业政策可以解决市场经济的竞争与协作机制在推动应急产业发展中的失效问题,成为促进应急产业发展的内部动力系统组成部分。严格的说,这种产业政策是为竞争与协作在市场机制下正常发挥作用提供了条件和边界。在自组织系统中,竞争与协作是系统单元之间的活动,产业政策并不反映单元的活动,但为单元的活动提供了条件。

2.2外源动力机制

2.2.1市场需求

应急产业需求的总量和需求的结构决定了应急产业的规模和结构,需求的多样性、层次性规定了产业的多样性、层次性。应急产业的升级,包括产业总体规模的升级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是由需求的升级拉动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公众自身的安全保障需求和对政府的公共安全服务的需求都在不断变化,社会对应急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总量在不断增加,需求正在趋向多层次和多样化,需求的变化和多层次的消费结构将会带动多层次的产业结构的升级。

从实际需求方面看,应急管理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政府应急体系建设带动了政府对应急产业的需求; 公众的应急意识逐步提升,适用于家庭和个人的公共安全保障需求持续增长; 企业的突发事件应急能力是市场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急产业的发展也有助于不同行业领域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公众和企业对应急产品与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需求结构不断变化,需求的升级带动了应急产业的升级。

2.2.2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满足市场需求的必要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应急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总量和需求结构不断变化,技术创新是满足新型实际需求的重要途径,通过创新,可以将市场需求转化为产业规模的扩张和技术的升级,从而带动应急产业发展。技术创新是产业升级的基本支撑。如果产业缺乏技术创新,产业在规模上的增长并不会引发产业的升级,也不会真正推动产业成长。产业的发展,不仅有产业市场规模的扩张,更有质的跃迁,主要体现于产业技术的成长,并且是成长的本质体现,因此,技术创新决定了产业成长的速度。

当前,我国应急产业整体上处于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加快技术自主创新,有助于产业链的完善和成熟,有助于实现应急产业的整体升级。技术创新直接决定着应急产业的生命力,没有关键技术的突破,应急产业就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公共安全需要。

2.2.3投资

政府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和公众公共安全保障的实际需求引领着应急产业成长的方向,投资则决定着应急产业成长能否进行,以及成长到什么程度。 投资对于应急产业成长具有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现有技术水平下直接作用于应急产业,使应急产业规模扩大,实现量的扩张; 二是通过增加研发费用,推动技术进步,来实现应急产业的升级和跃迁,实现应急产业质的成长。

我国的应急产业是个新老复合型的产业,投资对应急产业中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领域将起到不同作用。应急产业涵盖了众多产业领域,其中,有些领域刚刚起步。对于应急产业中处于起步阶段的产业领域,投资能催生产业新的发展,风险投资将发挥重要作用; 对于应急产业中一些处于成长阶段的产业领域,投资可为应急产业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创造条件; 对于应急产业中一些处于成熟阶段的产业领域,投资主要作用于技术的升级。由于我国应急产业总体处于起步阶段,投资对于应急产业发展的作用尤为重要。

2.2.4产业政策

产业结构受产业政策的直接影响。在市场机制作用下,通过财政、货币、税收、投资、国际贸易等政策手段,可以调整投资、人力、市场、技术创新等各种因素,进而影响产业需求结构、供给结构、投资结构等,鼓励或限制相关产业领域的发展,产业结构因此发生相应变动。

从技术发展水平来看,应急产业部分领域已经进入成熟阶段,部分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对此,通过制定有针对性的应急产业政策,可以对处于起步阶段的应急产业领域,发挥促进作用,对于处于成熟和衰退阶段的产业领域,发挥抑制作用,从而淘汰落后企业,鼓励技术创新,优化投资、人力、设备等产业资源配置,提高产业整体生产效率,促进应急产业发展。

外部动力机制中的产业政策内容不同于内部动力机制中的产业政策内容,外部动力机制中的产业政策是指市场条件下产业政策,市场机制能够正常发挥作用,产业政策的目的是加快产业发展,而内部动力机制中的产业政策,主要针对公共物品的市场失效问题,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与协作机制失灵的情况下,由产业政策创造市场环境来推动应急产业发展。

2.3内外部动力因素的相互作用

应急产业发展动力机制中,内部动力因素和外部动力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通过各因素互动, 在一定的条件下,外部动力可以与内部动力相互转化。如市场机制作用下,政府的产业政策可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应急产业,推动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升级,提高企业的竞争,同时,可以促进企业间产业联盟的形成,促进产业内的协作,从而将外部动力转化为内部动力; 而内部动力中的企业间竞争与协作,可以刺激企业去吸引投资、加强研发、扩大市场,以形成竞争优势获得更多的利润,从而转化为外部动力,带动应急产业发展。这种系统的动力机制为应急产业的升级和成长提供了综合动力。

3结论

应急产业是为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处置与救援提供专用产品和服务的产业。 新老并存的复合型产业、公共物品的市场失效、不存在单一的产业共用技术、产业内不同领域处于不同的技术发展阶段、部分物品具有双重属性等是我国应急产业的显著特征。

基于协同学理论和新古典经济理论,结合应急产业特点,建立了“内切圆”式应急产业发展动力机制模型。模型中,应急产业的发展动力机制系统包括产业成长的外部动力因素和内部动力因素,其中, 外部动力因素包括有市场需求、技术创新、产业政策、产业投资等,内部动力因素包括应急产业内相关企业间的竞争与协作、针对市场失效的产业政策。 内部动力因素和外部动力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通过各因素互动,在一定的条件下,外部动力可以与内部动力相互转化。内部和外部动力因素的综合作用,推动应急产业不断发展。

摘要:调研分析了应急产业有关定义,明确了应急产业的范围;从产业内容、产业发展阶段等角度,分析了应急产业的特点;基于自组织理论和新古典经济理论,结合应急产业特点,建立了应急产业发展动力机制“内切圆”模型。模型中,应急产业的发展动力机制系统包括产业成长的外部动力因素和内部动力因素,其中,外部动力因素包括有市场需求、技术创新、产业政策、产业投资等,内部动力因素包括应急产业内相关企业间的竞争与协作、针对市场失效的产业政策。内部动力因素和外部动力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在一定的条件下,外部动力可以与内部动力相互转化。内部和外部动力因素的综合作用,推动应急产业不断发展。

应急产业 篇6

1 园区潜在事故及危险性分析

化工园区中医药、化工企业比例较高, 生产、使用、储存的危险化学品种类多、数量大, 生产工艺复杂, 极易造成灾难性事故, 并引起连锁反应。因此, 化工园区整体的危险性, 不仅源自单个入园企业的危险性, 而且更取决于入园企业之间的相互影响[4,5,6], 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1) 化工企业由于生产所用的原料、中间体甚至产品本身绝大多数都是危险化学品, 大多又在高 (低) 温、高 (低) 压等环境下进行生产, 工艺比较复杂, 操作条件严格, 稍有不慎, 可能发生危险化学品泄漏、火灾、爆炸、中毒等重大事故。

2) 生产、储存装置日益大型化, 使得化工园区内重大危险源数量众多且比较集中, 重大危险源一旦发生火灾、爆炸或危险化学品泄漏, 易引起周边其他重大危险源相继发生事故, 从而引发灾难性的“多米诺骨牌”连锁效应。

3) 化工园区临近灌河、新沂河等地表河流的入海口处, 发生危险化学品重大泄漏事故时, 有可能造成大面积的水源污染和生态破坏。

2 园区应急监管模式研究

2.1 现代应急管理模式

传统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注重事件发生后的即时响应、指挥和控制, 具有较大的被动性和局限性。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 更加全面、更具综合性的现代应急管理理论逐步形成, 并在许多国家的实践中取得了重大成功。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 现代应急管理主张对突发事件实施综合性应急管理[7,8], 强调对潜在的重大事故实施有计划、有组织的全过程管理, 即由预防、准备、响应、恢复4个阶段组成, 使应急管理工作贯穿于事故发生前、中、后的各个过程, 充分体现“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应急理念[9,10]。

应用现代应急管理理论, 综合考虑化工园区兼具城市、企业应急管理特点, 但又介于两者之间的特殊性。笔者认为, 化工园区应急管理的核心和关键在于预防与准备;而对于化工园区应急管理而言, 预防重在风险防控, 准备在于应急队伍、应急平台、应急组织、应急预案, 响应和恢复则主要体现在运行机制上。基于此认识, 笔者研究提出江苏连云港化工产业园事故应急管理模式, 如图l所示。

风险防控、应急队伍、应急平台、应急组织、应急预案、运行机制相对独立, 但又相互联系, 构成了化工园区应急管理的一个有机整体, 建立起化工园区应急管理新模式。

2.2 新模式在园区应急管理中的应用

2.2.1 建立和健全应急体制及运行机制

化工园区危险源集中, 风险高;应急管理涵盖部门多, 涉及领域广, 需要有机构有专人负责。化工园区应建立应急管理与协调指挥机构, 明确其属性、编制、人员、职责等。化工园区重大事故应急管理与指挥组织架构应是模块化的[12], 该组织架构内各种职位可随应急范围内行政管理的具体情况而设置, 即根据事故性质、严重程度和应急需求来启动相应部门、机构。

此外, 应建立完善园区内部之间、园区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日常安全监管和应急协调机制, 提升化工园区的协调和整合能力;建立由公安、消防、安监、环保、海事、交通、卫生、城管各部门参加的应急职能部门联席会议制度, 定期研究分析园区整体安全状况, 及时解决园区应急管理重大事项;同时建立分级响应机制, 明确企业、化工园区及上级政府各自范围内的分级原则、响应规定及其相应的等级标准。

2.2.2 构建风险防控管理体系

构建化工园区风险防控与管理体系, 从企业和园区两个层面着手。

企业层面:入园企业开展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普查、申报或登记, 全面掌握园区内重大危险源、重大事故隐患的数量和分布;对重大危险源、重大事故隐患的安全状况进行评估分级, 确定化工园区安全监管和应急管理的重点, 实行园区分级分类动态管理;在重大危险源辨识与评估的基础上, 推动企业建立重大危险源实时监控预警系统, 对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状况进行实时监控, 严密监视可能使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状态向隐患和事故状态转化的各种参数的变化趋势, 及时给出预警, 将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

园区层面:化工园区应组织开展园区整体定量风险评价, 分析确定化工园区的主要危险因素, 对化工园区内各种潜在事故的后果影响进行评价, 确定事故的影响范围、项目间的相互影响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根据整体定量风险评价结果, 分析化工园区风险容量, 科学规划化工园区现有空地发展规划。

2.2.3 增强应急救援队伍处置能力

化工园区主要危险是化学品火灾、爆炸、泄漏等事故。对此, 重点加强驻园或临近园区的公安消防特勤队伍的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能力, 本着“专而精”的原则, 有针对性地配备现场检测、爆炸抑制、泄漏封堵、化学洗消、风险评估等装备。鉴于园区内一些化工企业建有专职应急救援队伍, 应从园区整体层面整合入园企业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 根据各企业特点配备相关抢险救援装备, 使之成为熟悉特定化工领域、专业技术强的特种工程抢险队伍。此外, 医疗救护是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过程的重要环节。化工园区可适当酌情建立化学品专业医疗救护队伍, 或与周边医疗机构签订应急救援协议, 保证在紧急情况下, 医疗救护队能及时赶到事故现场, 配合抢险救援行动。

2.2.4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针对当前化工园区应急预案普遍存在的操作性差、不成体系等问题, 应进一步建立完善入园企业应急预案评审与备案制度, 通过预案评审, 增强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 保证应急预案切实可行、科学有效;加强和确保化工园区各层级预案之间相互衔接, 实现园区应急救援整体联动。即, 园区总体预案和上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预案要相互衔接, 园区预案与企业预案要相互衔接, 园区各类专项预案之间要相互衔接。

应急预案编制完成后, 应结合化工园区实际情况, 特别是重大危险源、应急资源与设施等变动情况, 以及演练效果, 检查预案, 发现预案的不符合性, 及时修改完善应急预案, 保证预案的实效性。此外, 还应将应急预案编制与应急平台建设有机结合, 实现应急预案的数字化管理。

3 结论

应急产业 篇7

一是优化种猪群体结构提高种猪生产水平。加快高龄、低产母猪淘汰, 优化种猪群结构, 可根据当地和自身条件适当压缩母猪群规模。一般母猪的使用年限为3年, 对于商品猪生产场, 较为合理的结构是1~2胎母猪占整个生产母猪数量的30%~35%, 3~6胎母猪占60%, 7胎以上母猪占5%~10%。

二是加强管理与栏舍改造提高养猪效率。通过准确的发情检查、B超妊检、人工授精等技术应用, 可大大提高母猪配种分娩率, 缩短分娩间距;通过改造猪舍, 提高猪舍的环境控制能力, 可缩短生猪达上市体重的天数。

当前, 尤其是南方地区空气湿度大, 是仔猪腹泻、呼吸道疾病的主要诱发因素, 应注意通过栏舍的合理通风、保温等综合措施, 保障仔猪健康成长。

三是采用科学饲喂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倡按照饲养猪种的生长发育规律, 采用多阶段的精准营养配方, 满足猪只最佳生长发育需要, 可节省每头猪的生产成本近20元;改造传统的铸铁、水泥料槽, 经验表明利用新型可调式料槽可减少生长育肥期饲料浪费30~50公斤;此外, 各地按照自身条件, 加强新型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 也可部分抵消因主要饲料原料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上升压力。

四是强化健康管理保障母猪正常生产能力。在做好常规免疫的同时, 要特别重视种猪更新前的驯化, 即使是来源于本场的种猪, 在与生产群并群前, 一定要进行驯化, 使新补充种猪的免疫水平与生产群保持一致。同时, 要特别重视饲料及其原料的管理, 防止饲料霉变。

应急产业 篇8

来自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名誉理事长孙宝传、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理事长谢胜和、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副主任郭炎生、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周毅、国家广电总局无线局总工程师李国华、新华社技术局总工程师杨真、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秘书长李鹏翔、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秘书长周志强、浙江省广电局副局长铁国强、浙江省乐清市副市长钱强等各界领导和专家共50余人出席了本次盛会。

经过实地考察和现场交流互动之后,会议就“同频双向无线组网技术”落地乐清推进其产业化进行了热烈讨论,各位专家达成以下共识:

1、浙江圣蛛同频双向无线组网产品其技术在国内同类产品中具有创新优势和领先的技术水平,其同频双向组网技术具有国家专利知识产权,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2、该产品独有的双向无线传输技术可用于三网融合和计算机流媒体组网传输,特别是在我国“十二五”时期,该技术可为“十二五规划”中所强调的全国性网络通信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其应用领域广泛,对关联产业链影响深远。

3、该产品具体适用于应急通讯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在城市应急保障体系建设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4、建议浙江圣蛛科技将无线双向传输产品产业化试点平台落户乐清市,为全国中小城市创造良好的示范作用;同时拉动提升乐清市传统企业的创新能力,对其传统产业升级、引进和培养高精尖人才,完善产业结构具有深远的意义。

5、浙江圣蛛科技专注于无线同频双向组网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该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建议地方政府给予有效支持,可在乐清市建立全国性的产业基地,建立三网融合、应急通信乐清示范网,成为全国性三网融合以及应急报道的技术产业研发基地,孵化新兴无线通讯技术,带动国内相关产业发展,推动我国信息化建设。

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理事长谢胜和首先向这项技术能够落户乐清并迅速建成规模较大的产业基地表示祝贺,他表示,近年来我国事故灾难性突发事件频频发生,这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时期对安全生产提出的高要求相矛盾。浙江圣蛛通信公司研发的这项技术,可实现高速移动条件下,构建无线、双向以太网,和在非视距条件下,完成远程多媒体数据的同频、双向传输,实现数字视音频传输设备的智能、自动地组建无中心网络,必然能够在我国城市事故灾难突发应急体系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副主任郭炎生说,该项技术采用的是国家标准,其特点在于同频双向的组网能力,尤其是在应急情况下,可以应用的领域也非常广泛,希望浙江圣蛛通信有限公司能把握住技术领先的契机,让该技术尽快得到应用。

浙江省广电局副局长铁国强说,广电部门领导一直对建设广播应急体系高度重视,特别是“十二五”时期,还要加大力度开展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应急的情况下,我们需要考虑的是使用最少频点发挥最大的效用。同频双向技术代表这一发展趋势。同时,我们浙江广电人,需要这样一些新的技术来进一步发挥我们广播电视的作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浙江省乐清市副市长钱强表示,乐清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把其作为乐清市落实科学发展观,使乐清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不断强化政策扶持和方向引导,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农业相结合,在信息化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今天,浙江圣蛛围绕科技创新、和谐发展的主线,依托中科院、中科大等国内知名机构,在无线数字移动传输领域进行探索。走发展高精尖的道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我市的产业转型升级树立了典范。特别是同频双向无线数字组网技术作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将形成三网融合背景下的产业价值链,这个是在北京评审会上专家给出的意见,是很可喜的创新。

钱强副市长强调说,乐清正需要这样的产业来引领,也非常欢迎这样的产业落户乐清。我们市政府将大力支持企业做大做强,进一步为企业提供政策倾斜,优化配套建设、为项目产业化尽早立项,尽快建立应用示范平台提供支持和服务。从而促进我市创新能力提升,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浙江圣蛛通信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成权介绍说,作为企业推进产业化重要的实践平台,公司将重点放在位于乐清市的圣蛛群英基地,该基地现建有上万平米的基础产业园区,将在无线组网基础设备、特种车、船、飞行器等项目上逐步按规划推进各项工作。同时,公司依托与中科院的合作,基地成立“中科院圣蛛无线数字通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更好的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上奠定扎实基础。

两个月前,圣蛛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同频双向无线组网”技术评审会在北京进行,本刊曾在2011年第一期做过详细报道。与会专家给出的认定是,该技术成果是我国自行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主要性能、指标领先于世界同类水平,符合我国“十二五”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思路,推动和完善了我国地面数字电视技术标准体系。

上一篇:党建思政下一篇: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