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报道标题(共6篇)
财经报道标题 篇1
1. 概念的厘清
1.1 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是指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 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的因果关系, 以揭示其实质和意义、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一般说, 这一报道方式不是孤立地报道某一事件, 而是围绕一个中心 (事件或者观点) 立体地组织新闻素材, 进行多个维度的思考。深度报道诞生于上个世纪40年代的西方, 是报纸为了应对刚刚开始的电子传媒竞争而来,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深度报道的两个特点:第一深度报道更趋向于报纸等纸介质形式、第二深度报道必须有足够的文字容量, 也就是我们说的长度。
由于深度报道多以纸介质形式出现, 而且多是大部头文章, 所以从阅读习惯上说, 深度报道都有多个小标题, 小标题的出现一方面能够提示读者每一部分的内容、哪一部分更为关键, 另一方面小标题的上下需要间隔一行空隙, 这样大段的文章被分割成若干小部分, 减少了读者视觉上的负担。所以, 深度报道的小标题非常重要。
1.2 评书风格
评书是我国口头演说故事的传统艺术样式, 诞生于北宋, 成熟于明清, 大致分为演说历史实有故事和民间虚拟传奇故事两大类, 不管哪一种, 其评书的基本特点是一样的。第一, 说书本身是一种职业, 所以说书人在演说到关键桥段时一定停下来收费, 这个关键桥段就叫关子, 而收费就叫卖关子, 卖关子之后演说者要给下一段起一个题目, 为了确保听众能继续听下去, 这个题目一般都很吸引人, 否则听众锐减, 势必会影响收入。第二, 为了拉近说者与听者的关系, 增加故事的真实感, 说书人一般好用“那位说了”引出自己的观点。第三, 由于评书属于现场表演, 所以听众具有很大的不固定性, 为了保证后来加入的听众不至于听着过于糊涂而放弃听下去的兴趣, 说书人大多采用顺叙的手法, 就是以时间为顺序讲述故事, 即便采用倒叙、插叙手法, 内容也很短, 以保证在这一时间段的听众能够听得明白。
评书的这三个风格特点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中国的多种艺术样式, 尤其是小说。由于不直接面对受众, 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受评书影响反而要大于其他的艺术样式, 最明显的是小说的章回题目有吸引力, 促使读者能读下去, 中国的读者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形成了评书风格的阅读习惯, 而这样的阅读习惯反过来又影响着作者的写作习惯。
2. 中国深度报道中小标题的评书风格
2.1 多使用设问式小标题
与西方尤其是美国的深度报道不同, 中国的深度报道倾向于自问自答的设问式小标题, 例如在《南方周末》的深度报道《明胶屡变身, 执法奈几何———“不惮以最坏的恶意”六问“毒胶囊”》中, 作者采用了六个层层深入的设问式小标题:“1.问毒胶囊有多毒?”;“2.中国明胶标准是高是低?”;“3.何时纳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4.明胶基地频出事, 地方政府为何视而不见?”;“5.谁来担纲监管之责?”;“6.下一次毒明胶会在哪儿现身?”。这种设问式小标题脱胎于评书的卖关子方法, 目的是将受众牢牢锁住, 吸引读者将篇幅过长的深度报道能够一段一段地读下去, 而不是半途放弃。从下面表格我们可以看出, 中美深度报道中小标题使用设问的差异。
2.2 小标题之间多为时间关系
深度报道篇幅长、容量大, 所以小标题一般不少于两个, 这些小标题之间既要有区别、相互独立, 又要有联系, 以从不同方面阐明、支撑新闻的主标题。一般说, 深度报道小标题之间的关系有顺叙 (以时间为顺序) 关系、对比关系、并列关系、递进关系等几种, 而中国深度报道的小标题倾向于以时间为顺序的顺叙关系, 即时间前后不出现颠倒, 并强调各个时间段的变化, 在变化中体现文章所要表现的主题, 这种标题关系使深度报道的条理比较清晰, 读者对整个事件脉络的掌握比较容易, 阅读起来不会太吃力。显然, 这种“让读者读起来不至于糊涂”的习作方式受到了中国传统小说写作方式的影响。而以时间为顺序的小标题在美国的报道中则不多见, 美国深度报道的小标题更趋向于对比关系。
2.3 小标题中直接引用报道中的人物语言较多
中国深度报道的小标题有时是报道中人物的一句话, 例如《南方周末》的深度报道《“寻子联盟”》中就以“一定要看好自己的小孩啊, 不然走丢了会后悔死的”、“人多力量大”、“一定还活着, 一直找下去”三句当事人的语言, 来串结了文章的三个部分。直接引用报道中人物的语言, 可以真实地再现事件场景和人物被采访时的状态, 使得文章的现场感很强, 让读者感觉真实可信, 可引起读者的共鸣, 这种方式具有说书时为了拉近说者与听者的距离而采用“那位说了”的风格。“那位说了”不见得是真的某位听书者的观点, 有可能是说书者自己编的;同样, 在小标题中引用报道中的人物语言, 一则不见得是当事人真的说了这句话, 二则小标题有概括下文的作用, 而引用的语言不见得具有这个作用, 反而会“文不对题”。
3. 评书风格之外的问题
我们将中国深度报道小标题的特点解读为评书风格, 这只是我们的一个理解角度, 而作为报道者的记者未必想到这一层, 但是事实却是存在的。那么评书风格之外, 我们又能看到什么呢?
首先, 设问句也可以称作为疑问句, 有很强烈的质问作用。中国深度报道中多使用设问句, 除了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之外, 还有一个隐含的作用, 就是替百姓出气。深度报道往往是问题报道, 而中国现阶段的问题多出现在因贪腐而造成的民生问题上, 百姓基于各种原因, 不知道从哪个渠道发出自己的合理诉求, 于是深度报道的设问句式实际上是起到了为百姓代言、质问贪腐、质问不作为的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
其次, 小标题引用当事人语言这一特点, 除了受评书风格影响外, 尚不宽松的言论环境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借别人的嘴说自己的话”“借别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块垒”, 是中国文人习惯采用的委婉方式, 以便给自己留出退路。而带有明显“扒粪”传统和“揭丑”色彩的美国深度报道, 大都由记者独立调查, 最终直指政府职能部门之要害, 最为鲜明的例子就是20世纪70年代《华盛顿邮报》对“水门事件”的报道, 直接导致了尼克松总统的下台, 也正因此, 美国深度报道的小标题风格生动幽默, 词语更为口语化, 个人色彩很浓, 少有引用当事人语言的情况出现。下面两个表格就是例证:
摘要:中国的深度报道有着和欧美国家不相同的特点。本文从全新的角度——评书风格, 分析中国深度报道的特点, 试图找到破解这一风格的途径。
关键词:深度报道,评书风格,设问句,时间顺序,人物语言
参考文献
[1]杨海莲.试论深度报道的发展趋势[J].新闻爱好者, 2011 (03) .
[2]姜小凌.中国深度报道概说[J].龙源期刊, 2010 (09) .
[3]彭朝丞.标题的艺术[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1985.
[4]欧阳明.深度报道写作原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
[5]陆平.深度报道写作的改进策略[J].新闻爱好者, 2010 (05) .
[6]张玲.深度报道的研究[J].时代教育, 2011 (01) .
[7]王健.《南方周末》深度报道风格的变迁[J].新闻爱好者, 2007 (12) .
试论新闻报道文章标题的撰写 篇2
打开一个网站, 首先映入眼帘的, 是新闻标题;
听广播/看电视, 首先听到/看到的, 也是新闻标题。
在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生活节奏日渐加快的今天, 媒体受众面对着铺天盖地的信息大潮。不论你是看报纸, 还是浏览网页, 大家都不可能花费太多的时间来阅览新闻内容;媒体受众更多的是浏览标题, 寻找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或者是需要的内容, 进而决定是否继续了解该新闻报道的内容。是否选择接收新闻信息是受众自己的权利, 但新闻标题作为文章结构的第一部分, 往往影响着受众对新闻的选择, 因此要想新闻报道获得成功, 新闻标题至关重要。
一、新闻标题的重要性
邓拓说:“谁要是给我想出一个好标题, 我给他磕三个响头。”由此可见, 标题撰写作为新闻写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篇报道的成功来说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
报纸、网络等媒介的新闻信息是需要有人看的, 否则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如何吸引受众的眼球、引起受众的阅读兴趣, 是每一个媒体共同面临的问题, 也是媒体竞争的根本所在。坚持按照新闻的基本规律办好媒体, 提高媒介质量是增加受众、提高媒体威信的重要途径。新闻报道的写作是新闻信息的“编码”, 是新闻传播的根本工具;提高新闻报道的写作水平, 才是提高媒介质量的关键。
新闻标题是揭示新闻内容的简明而醒目的文字, 是对新闻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浓缩。新闻标题具有揭示内容、组织新闻内容和吸引读者阅读的作用, 同时它也是记者和编辑沟通的一个重要手段。标题一般很短, 要在极少的文字里寻求最大的表现力, 这实在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 非得下功夫精雕细琢不可。撰写新闻标题是一个新闻记者的基本功, 是一个新闻记者写好新闻报道的第一步。
二、新闻标题的构成
一个完全式的新闻标题包括引题、主标题与副题。例如: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开幕》 (引题)
《胡锦涛代表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主标题)
《吴邦国主持大会2237名代表和特邀代表出席大会》 (副题)
(新华社2007-10-15)
(一) 主标题
主标题简称主题, 又叫正题、母题, 是标题的主干。主标题表现标题中最具吸引力的内容, 表达新闻报道的主题思想和核心内容, 在标题中的地位最为重要。
主标题是一篇报道必须具备的成分, 一个标题可以没有引题和副题, 但绝对不能没有主标题。
(二) 引题
引题又叫肩题、眉题, 它位于主标题之前, 是主标题的先导, 具有强调意义、渲染气氛、交代背景、铺垫和引导的作用。引题字数不宜过多, 一般不超过一行。
(三) 副题
副题又叫子题、下副题, 是对主标题的内容进行补充的标题。副题的形式比较灵活, 可以是一句完整的话, 也可以是用逗号隔开的几个分句。
(四) 标题的组合方式
新闻标题的结构可以分为单一型和复合型两类。
单一型标题只有主标题。一般情况下, 消息的主标题使用的是实题, 而不用虚题。实题着重表现具体的新闻事件;虚题以说理抒情为主, 侧重说明原则、道理、愿望或渲染某种情绪。通讯可以使用虚题作为主标题。
复合型标题有主标题又有辅题, 具体地可以分为主引式、主副式和完全式。主引式由引题加主标题组成;主副式由主标题和副题组成;完全式标题则是引题、主标题和副题俱全的新闻标题。
由于完全式标题显得庄重, 除政治性特别强的重大新闻以外, 一般不必使用这样隆重的标题形式。
三、新闻标题的写作
(一) 写作步骤
1. 寻找关键词, 用一句话把新闻的核心内容表达出来。
标题揭示正文的核心内容, 标题表达的事实不应该超出正文写作的范围。撰写新闻标题首先就要把能够揭示正文中心内容的关键词找出来;在很多情况下, 标题的撰写可以参考导语内容, 把最应该突出的新闻要素在标题中表现出来。与普通文章的标题不同, 新闻标题通常都是用一句话来表达, 句子成分要求完整、有动词, 一般很少用一个名词性短语代替, 因为新闻是告诉受众一件事情而非某个物体的名字。在找出关键词之后, 就应该把关键词合并成一句完整的话, 使其成为标题的基础。
2. 压缩、精炼标题。
将连成一个句子的标题进一步地简化、精炼。新闻的真实性性质, 决定了新闻标题要侧重报告事实。因此, 新闻标题一般是实题, 具有动态性;一般讲究具体、明确;通常采用主谓结构的句子来强调事实的动态性。
(二) 标题的写作技巧
在标题撰写过程中, 掌握如下几个技巧将有效地提高新闻标题的撰写质量。
1. 凸显最具新闻价值的要素。
新闻标题的任务之一就是精炼事实、提炼文章的核心内容;新闻标题要呈现出事实动态, 让受众在一瞥之间就能了解新闻的主题、内容和方向, 只有凸显最具新闻价值的要素, 才能达到通过标题迅速传播信息的目的。
2. 标题表达要精确。
新闻标题要表达的新闻要素必须精确、恰当, 切忌模棱两可或存在歧义, 以免误导受众, 应该让受众在看了标题之后就能得到准确的信息。新闻标题的撰写必须以新闻正文为根本依据, 必须避免标题与正文内容互相矛盾;要剔除可能令人费解、模糊不清的字词。
3. 标题内容要通俗化。
其实, 新闻传播就是信息的传递, 新闻写作的过程则是新闻事实的“编码”过程, 而这个“编码”的翻译者, 就是广大媒体受众。如果“编码”艰深难懂, 难以翻译, 受众为什么要承受这种艰难翻译的痛苦呢?于是受众就会选择离开, 不再继续接受“编码”的内容。新闻标题的撰写尤其如此, 切忌把普通读者不了解的艰深内容作为标题来使用, 而应该将这些艰深的新闻要素“解码”成为通俗易懂的语言。新闻报道在涉及专业术语、政策条文等枯燥内容时、在撰写标题时, 新闻写作人员就应该为普通受众着想, 做好“解码”工作。试举例有如下两个标题:
《牡丹江市仪器表二厂试制成酒敏反应器》
《司机喝过酒, 汽车开不走——酒敏反应器试制成功》
第一个标题显得枯燥无味, 并且很多人看不懂酒敏反应器是个什么东西;而第二个标题则通过“司机喝过酒, 汽车开不走”生动地将酒敏反应器的用途反映了出来, 十分通俗易懂, 受众一看便知道酒敏反应器是交警用于测量司机酒后驾驶的仪器。
四、新闻标题撰写的注意事项
(一) 简洁精练
新闻标题要尽量简短, 做到让受众一眼就能看清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最大限度地减少受众的阅读劳累感, 节省受众的宝贵时间, 给受众带来轻松、高效的观看体验。
(二) 信息的高效传递
新闻标题一字千金, 必须充分发挥文字的张力, 用最短的字句, 传达出最全面的信息。
(三) 用语妥当
有这样一个故事, 说的是解放前, 蒋介石在清明节回浙江溪口给母亲扫墓。有一家报纸很讨厌蒋介石, 就想趁此机会骂骂他, 但是又不敢直截了当地骂;并且想在骂蒋介石的同时还让他无从怪罪。最后编辑记者们写出了一个标题——《蒋委员长回老家扫他妈的墓》。
这当然只是一个传说, 不必当真。但是类似这样的标题, 使用于现实中就有用语失当的缺点。而新闻标题用语要求必须妥当, 否则就会引起广大受众的反感。另外, 在现实生活中, 下面类似这类标题的使用就不合适了, 有违新闻伦理。
2004年, 某省媒体报道行人被农用车撞倒, 又被该车从头部压过, 最终惨死于血泊之中的新闻, 竟然使用这样的标题——《骑车人“中头彩”惨死》, 令人看了十分气愤;而在另一起交通事故中又使用了《公交车轮从头越》为标题;像这样的标题, 引来的是读者的反感和对媒体的不信任。当然, 这只是特例, 但是也足以引起新闻记者的深思。
总之, 新闻标题的撰写是一个基础性的能力要求, 新闻标题的写作质量, 对于整篇文章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新闻记者应该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通过学习和摸索, 不断地提高新闻报道标题的写作水平、提高为媒体受众服务的能力。
摘要:新闻报道的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是一篇新闻报道最具张力的句子, 是记者向读者传达新闻信息的第一个窗口。写好新闻标题, 是对一个新闻记者基本的能力要求。本文从新闻报道标题的结构入手, 讨论了新闻标题的写作过程、写作技巧和注意事项。
关键词:新闻报道,标题,撰写
参考文献
[1]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67-85.
财经报道标题 篇3
战争历来是传媒及大众关注的焦点。2003年伊拉克战争的打响,也引起了其背后一场没有硝烟的新闻“战争”。“伊战”的起因及合法性,在此不做评判。对“伊战”的报道成为了十年来各家媒体争夺眼球的“利器”。这把“利器”想要对本媒体的生存起到作用就要其“锋芒毕露”,运用修辞格是使英语新闻标题独树一帜的好方法。本文主要把英国的《泰晤士报》、《星期六泰晤士报》及美国的《时代周刊》、《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等主流报刊在此十年间对“伊战”报道的部分标题作为本文的语料,并总结出七种在“伊战”报道中得到精彩运用的修辞手段。
1. 头韵(Alliteration)
音韵修辞是利用了单词发音的音响效果创造出来的修辞手法,以此更鲜明地表现语言符号的深层语义。音韵修辞包含了头韵、元音韵、辅音韵。
头韵是音韵修辞中重要的一种。头韵,简言之,就是在词的开头重复相同的元音或辅音,产生音韵优美的效果。与其他修辞手段相同之处在于它同样对语言进行提炼,达到超出语言表层结构的特殊意境,赋予语言更丰富的内涵。头韵在诗歌、散文等文学语言中被广泛应用,在广告、新闻标题等特殊用途英语中也常常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
(1) Was the War Worth It? (Time, March 20, 2006)
(2) If You Want to Win Wars, Send for the National Guard (The Times, March 21, 2011)
(3) Iraq War Marks First Month With No U.S.Military Deaths (New York Times, Sept.1, 2011)
以上3个例句中的斜体单词与相邻的斜体单词成头韵,使得标题读起来朗朗上口,在视觉上工整连贯,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例(1)跟例(2)同样用到三个以“W”开头的单词,读起来非常有节奏感,又加强了作者的语气,很能与读者产生共鸣。
2. 元音韵/腹韵(Assonance)
元音韵或者称为腹韵,指的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词的重读元音音素相同,而末尾的辅音音素则不同。
(4) B&B Blames Iraq War as Profits Drop (The Times, Aug.09, 2003)
(5) MI6 Chiefs to Give Evidence at Iraq Inquiry (The Times, Nov.17, 2009)
在(4)中,仅一音就先后在Profits跟Drop两个单词里面连续出现。Drop的运用要比Decrease或者Cut down更有表现力,在音韵上出现的重叠更好地表达了Bradford&Bingley这家银行因为伊拉克战争而导致的利润被动下滑。例(5)中/i/在chief, give, evidence中重复出现构成了腹韵。自然的腹韵在标题中的运用使得其音乐性得到了增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增强了标题的表现力。
3. 拟人(Personification)
拟人是一种把事物人格化的修辞手法,具体说来指的是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借此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生动性,使表现对象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并使其特征更为突出感人。
(6) Italy Calls Iraq War“Grave Error” (New York Times, May19, 2006)
(7) Leaving Iraq, U.S.Fears New Surge of Qaeda Terror (The Sunday Times, Nov.6, 2011)
以上两句的共同点是把两个国家作为有行为能力及情感的人来描写,没有生命的被赋予了生命及相应的活动能力。例(6)意为意大利将伊拉克战争称为“严重错误”。本句中将没有生命的Italy化为有生命的有活动能力的人,更能表现出意大利政府对这场战争的态度。例(7)中同样将不可能有情感的U S.化作了有情感的人,赋予了其恐惧的情感,更能鲜活地表达美国对待基地组织恐怖袭击活动的态度。
4. 借代/转喻(Metonymy)
借代指的是两件事物虽不相似,却密切相关,利用两者不可分离的关系,借此代彼的修辞手法。常用的有用各国首都代表各国或政府及用建筑物名称代表有关的政府机构。
(8) Five Years on, the Twin Towers Cast Long Shadows over the War Debate (The Times, Sep.11, 2006)
(9) Pentagon Declares End to an Iraq War of Mixed Results (New York Times, Dec.16, 2011)
例(8)中用“双子塔”指代与之密切相关的“9.11恐怖袭击事件”。例(9)中用政府部门的活动场所名称指代政府部门,也就是用五角大楼指代美国国防部,借代的运用使两个标题表达形象突出,引人联想。
5. 对偶(Antithesis)
英语中的antithesis一词源于希腊语,意为opposition。美国传统英语词典对其定义为,一种将强烈对立的观点并列于稳定、平行的短语或语法结构中的修辞方法(Houghton Mifflin, P32)。它把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语言单位排列在平行、对称的结构里,以求取一种匀称的形式美和强烈的对照感。秦秀白(2000)认为:“有意识地把意义相对的词语放在对称的结构中,形成对照,便构成对偶。”对偶有两个特点:语义上的对照性与结构上的对称性。
(10) Iraq War Is Over;the Heartbreak Isn’t (The Times, Dec.15, 2011)
(11) Iraq Then, Libya Now (New York Times, Mar.4, 2011)
例(10), (11)两则新闻标题在形式上均工整、简洁、对称,意义上,is与isn’t, then与now对照鲜明。对偶的使用使得两则标题凝练概括,题意鲜明,引人眼球。
6. 修辞疑问句(Rhetorical question)
修辞疑问句作为一种间接言语行为在人际交往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讲话者借助疑问这一形式表达了对事件强烈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因此修辞疑问句实际上强调的是陈述,修饰疑问句是为了取得一种修辞上的效果而提出的,实际上相当于陈述句,一般不需要回答,但肯定结构表否定,否定结构表肯定。
(12) There Was a War?And It Ended? (New York Times, Dec.15, 2011)
(13) Does it matter if the Iraq war was legal? (The Times, Apr.25, 2005)
例(12)借助了疑问句的形式表达强烈的肯定。此篇报道讲述的是纽约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伊战”的结束,纽约市民也如往常,但是毋庸置疑的是,“伊战”的确发生了,也的确结束了。例(13)刚好与例(12)相反,它是借助疑问的形式表达强烈的否定。伊拉克战争是否合法没有关系,有关系的是这场战争正在持续,正在给人类带来伤害。作者用强烈否定的语气表达对这场正在进行的战争的强烈谴责。
7. 移就(Transferred epithet)
Transferred epithet,通常在汉语中翻译为移就。所谓“移就”,就是有意识地把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移用描写乙事物。一般可分为移人于物、移物于人、移物于物三类。从语言的逻辑关系层面上分析,移就似乎有背常规,既不符合逻辑,又不合情理,可是在实际的语言环境中,具有极强的灵活性、表现力和多姿多彩的艺术魅力。从修辞功能来看,移就是在特殊语言环境中改变词语搭配关系的一种临时迁就,是词语搭配的创造性运用。从语言逻辑上看,好像不合规范,也不合情理,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却能赋予一个词语以新的意义,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14) Anxious Turning Point for Kurds in Iraq (New York Times Jan.4, 2012)
(15) U.S.Marks End to 9-Year War, Leaving an Uncertain I-raq (New York Times, Dec.16, 2011)
“Anxious”焦虑不安本来用来形容人的心情,此处用anxious修饰转折点,从语言逻辑的层面上看似不合理,此处将转折点的描写和心理描写融为一体,使语句显得简洁生动、深刻有力,更清晰地表达出生在伊拉克的库尔德人的焦虑心情。同样在例(15)中“uncertain”本用于描述人们对某件事情或状况的不确定,而此处用它修饰伊拉克,将伊拉克明天的不确定性与人们对待伊拉克明天走向何方没有把握的心情描述得淋漓尽致。
除了上述7种主要的修辞手法外,此类报道标题中还运用了比喻、双关、反语、委婉语等修辞手法。修辞的运用使得此类新闻标题的表现形式异彩纷呈。了解标题中修辞特征,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有效地阅读新闻报道,而且能提高语言修养和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秦秀白.英语语体和文体要略[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210-215.
[2]Houghton Mifflin.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the English Language[z].Fourth Edition.American Heritage Pub-lishing Company, 2000:32.
[3]李娜.新闻英语标题的特点及翻译浅析[J].中国西部科技, 2007 (8) :95-97.
[4]李玲.英语新闻标题的修辞特点[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03 (26) :188-189.
[5]梁洪浩, 伍于诚.怎样阅读英文报纸[Z].
[6]张舒平.新闻英语入门[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7.
[7]黄任.关于英语修辞学的应用和研究[J].外语研究, 1998 (3) .
[8]袁晓宁.翻译与英语修辞[J].《中国科技翻译》, 2006 (4) .
财经报道标题 篇4
关键词:新闻标题,准确简洁,冲击力,感染力,对比性
正如文学家邓拓所言:“谁要给我出一个好题目,我给他磕三个头。”可见,标题的“眼光效应”与“卖点作用”已被大多数人所认可。而作为具有综合性城市日报代表性的《新京报》,更是以新闻标题的简洁深入,富有冲击力而闻名。尤其是在标题制作中的“三化”处理,更有可圈可点之处。
1 标题数字化,简洁明了中蕴藏冲击力
新闻标题最基本的功能是其提示功能。它要求用最简明的文字将新闻中最有价值或最生动的内容提示给读者,使新闻标题成为读者阅报的向导[1]。一边是信息爆炸的无限性,一边是读者阅读时间的有限性,要让读者在这“两难”的境遇中一眼看到优秀的新闻作品,就需要新闻标题简洁而富有冲击力。
在对一系列村官贪腐案件的报道中,新京报的标题制作多采用数字化的方式,使新闻在数字的陪衬下更有爆炸性——《12起村官巨腐案涉22亿》(新京报2014年8月7日A26版)。这条不足10字的标题却因数字12与22亿而具有强烈的新闻爆炸性。一方面,仅仅是数字22亿已给读者创造了强烈的视觉冲击,贪腐金额总数之高本身就能勾起读者继续阅读的欲望。另一方面,是12起案件与22亿的对比,以22亿之多与统计案例的冰山一角形成比较,而其新闻主角又定位在村官下,则更能表现重磅新闻的冲击力,满足受众的好奇心。
据统计,按照通常阅读一尺左右计算,人的最佳视野是20度左右,而6~7个字的标题则更一目了然[1]。可见,标题制作不宜过长,数字化的标题能节省标题的用字,让人不自觉地把视线聚焦在数字上,从而在心理上造成冲击力。
2 标题趣味化,幽默语言里蕴藏感染力
李东方在《网络新闻标题的特点及大众化倾向—以高校图书馆网络新闻为例》中提出:“所谓网络新闻标题的大众化,即指新闻标题的这种亲切通俗的特点,既运用口语化的语言传递新闻中最重要的信息,通俗易懂,又适合广大受众的需要,充满人情味和亲和力。[2]”所以,能吸引读者的标题除了简洁和富有冲击力之外,还应使标题富有人情味,充满亲和力从而打动读者的内心世界。
相较于时政新闻的“宏大叙事”,不少民生社会新闻的标题则可用“小家碧玉”的手法,使新闻读来风趣而轻松。如新京报新媒体在刊登刘强东与章泽天分手的新闻中,则将标题取名为《强喝“奶茶”的故事》。其中的“强”暗指刘强东,“奶茶”则代指奶茶妹妹章泽天,而“强喝”也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恋情以分手告终的悲剧。可见,化用人名的新闻标题能使新闻在暗示与想象中产生无限乐趣。
此外,新京报另一篇新闻标题也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你是我的“小苹果”,为你摘肾也不嫌多》。此标题化用了14年最流行的歌曲《小苹果》的歌词,且“小苹果”在此处正好指代苹果手机,也暗讽了近年来不少人为购得苹果手机甘愿卖肾的社会悲剧。此标题一方面读来朗朗上口,甚至不禁能让人随着调子唱出来;另一方面也用了暗示与指代,语言风趣但更不失锋利。
3 标题对比化,比较之间显是非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而新闻标题使用对比的手法,也可达到显示事件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揭露文章主题的目的,从而抓住读者的视线[3]。
《贫困县里豪楼起,可有官员乌纱落》(新京报2014年4月9日A02版)报道了国家级贫困县湖北房县违规建造大片政府办公楼的新闻。这则标题中,将“豪楼起”与“乌纱落”,“贫困县”与“官员”作了强烈的对比,读者首先从标题便能得知新闻的主题是违规建楼。但又加之为贫困县,则更添出读者的疑惑与不满。其次,将贫困与官员作对比,显出社会矛盾的中心问题与贫富差距来,又添出几分阅读的渴望。最后是“豪楼起”与“乌纱落”的对比,提出文章的出发点——问责与违规建楼相关官员,避免此类事情再度发生。
由此可见,在标题中恰当地运用对比,不仅能诗画标题,更可大大深化读者对被比较物的情感,如上述标题则可使受众对违建相关官员的抵触情绪上升,同时达到提醒社会向官员问责的舆论效果。
参考文献
[1]金永辉.读题时代新闻标题的语言特色[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11)
[2]刘晨江.新闻标题名词选择的大众化[J].新闻爱好者,2011,(1):91.
财经报道标题 篇5
认知语言学认为, 隐喻从本质上来说是概念性的, 概念系统来源于日常生活, 其中的许多概念, 特别是抽象概念是通过隐喻构建的, 因此隐喻是人类认识和表达世界经验的一种普遍方式[1]29。 1980 年, 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隐喻概念, 即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 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 即隐喻概念系统 (metaphorical concept system) 。
在日常生活中, 当人们面对新的抽象的事物时, 往往会参照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对其下定义[2]106。 Lakoff认为, 隐喻是从一个概念领域向另一个概念领域的映射。 其中, 始源域是比较抽象的概念, 而目标域则是相对具体的, 为人们所熟悉的。 由于与实际生活相距甚远, 与经济实体相关的概念, 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是较为抽象的。 在经济新闻报道中, 新闻编者常常运用大量隐喻概念, 把比较难懂抽象的经济概念与较容易的事物联系起来, 形象生动地描述经济的运行及发展, 目的是让读者了解经济领域的活动。
本文针对全球股市危机的汉语新闻标题 (1) 进行个案分析, 总结归纳出五种常见的隐喻概念, 即方位隐喻概念、健康状况隐喻概念、天气隐喻概念、战争隐喻概念和医疗术语隐喻概念, 从中得出相当一部分的经济新闻标题的撰写都借助隐喻概念, 这有助于普通读者根据日常生活中具体事物的特征联想到经济运行状况, 从而理解比较抽象的经济概念。
二、经济新闻标题中的隐喻概念
全球股市危机一度成为世界各大媒体所报道的中心话题, 这类新闻标题中运用了大量的隐喻。 我们通过对一部分新闻标题的分析, 总结归纳出以下五种常见的隐喻概念。
(一) 方位隐喻概念
“方位隐喻指参照空间方位而组建的一系列隐喻概念。空间方位来源于人们与大自然的相互作用, 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概念:上-下, 前-后, 深-浅, 中心-边缘”[2]107。有关经济类新闻的报道里, 方位隐喻中的“上”概念和“下”概念的隐喻运用较为广泛。 在描写证券市场的运行状况以及其价格的波动变化时, “上”和“下”概念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们表明了在空间位置里质量和数量的变化[3]14。
在一个企业的生产图表中, 我们可以看到生产或经营状况一般都用上升或下降的曲线图来表示, 这清楚地说明我们的很多经济概念是通过空间概念形成的[4]46。 由于股灾的影响, 全球经济萧条, 金融市场运行不佳, 其他经济实体的价格减少。 从以下新闻标题可以看出, “下”的概念出现频率较高。
(1) 日本1月份家庭消费同比下降5.9%连续第11个月降
(2) 联讯证券复牌下跌超20%试水股权激励遭重创
(3) 亚洲股市情绪恶化纷纷下滑乌克兰紧张局势惊动市场
(4) 国际货币基金上调美国经济增长预测
(5) 全球股市下挫唯美股反弹一枝独秀油价大涨
从以上标题可以看出, 证券、证券及家庭消费由于股市影响, 均呈现减少趋势, 然而在灾难过后, 又出现了好转的情况, 基金和油价开始上涨。
(二) 健康状况隐喻概念
原始人的一种典型思维特征就是“身体化活动”或“体认”, 即把人作为衡量周围事物的标准[5]21。 这一隐喻性思维同样也在经济领域中发挥了强大的功能, 在经济新闻报道中, 经常会出现与人体相关的词汇, 例如, 人的健康状况、情绪、身体活动等。 新闻报道中巧妙地运用这类词汇, 能为抽象的经济现象提供一个生动的视角; 使学科类知识较强的经济新闻简洁易懂。 于是, 新闻编者将人的健康状况这一隐喻概念映射到经济实体运行状况的目标域上。 经济实体运行良好就是人身体健康, 而经济实体运行不良就好比人生病或受伤。
(6) 美股市债市泡沫日益恶化联储警示金融风险
(7) 美股已“人格分裂”现在看涨是玩火
(8) 央行利好组合拳, 全球股市得喘息华泰证券
(9) 恐慌已是过去式, 全球股市正在满血复活
从以上新闻标题来看, 人体的“恶化”和“人格分裂”都映射出美股陷入危机;“喘息”及“满血复活”分别映射出全球股市危机的缓解并复苏。
(三) 天气隐喻概念
自然界有晴雨表, 金融界也有特殊的“晴雨表”显示其宏观经济景气度。 各国经济和金融市场在股市危机的影响下遭受重创, 然而在政府或金融机构的救助下, 运行状况又出现好转, 此类新闻标题中运用了较多关于天气方面的术语。
有关天气的概念结构被映射到目标域的经济实体 (证券市场等) 的运行状态上。“晴”、“暖”等就是经济实体运行良好;相反, “阴”、“冷”、“寒”就是经济实体运行不佳。 天气“由晴转阴”、“回暖”、“升温”等的表述就是经济运行出现由好到坏或相反的变化。
(10) 全球股市遇寒流, A股难迎“开门红”
(11) 亚太股市雪崩市场避险为王
(12) 全球“熊”风肆虐A股
(13) 央行降息在全球股市刮起提振旋风
(14) 全球避险升温国内宽松两难
(15) 全球股市有回暖迹象避险日元黯然失色
(16) 全球股市转暖商品期货市场迎暴涨行情
将天气的“遇寒流”和“雪崩”现象, 隐喻为股市糟糕的状况。 将风暴等天气现象这个始源域的特征映射到股市危机的这一目标域上, 并且使用动词“肆虐”显示出全球股市走势低迷。 然而, “升温”、“回暖”和“转暖”映射出股市的好转。
(四) 战争隐喻概念
战争隐喻是一种结构隐喻, 即以一种概念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 使两种概念相叠加, 将涉及战争概念的各方面的词语用于谈论另一概念[3]14。 普通读者对于武器, 战争过程和结果这些词汇表示较为熟悉, 因此编者选择将证券股市运作方式比喻成与战争相关的概念, 让读者能够产生联想, 理解其意义。 在股市动向的新闻标题中, 战争隐喻占了相当的比例。
1.股市危机是武器
(17) 全球股市吹响反攻集结号一扫连跌阴霾
(18) 全球市场崩盘的导火索是人民币石油美元可能才是真相
以上新闻标题将股市隐喻为武器, 将武器的类别和特征这一概念映射到危机的特性上。
2.全球股市发挥影响的过程是战争过程
(19) 全球股市大溃退谁之过
(20) 全球股市“集体反攻”日元、欧元惨成“背景帝”
“大溃退”和“集体反攻”都是战争过程中出现的术语, 新闻编者将战争过程这一概念映射到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实体的过程这一目标域上, 使新闻标题简洁生动, 易于读者产生联想, 理解其概念。
3.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实体的结果是战争结果
(21) 联讯证券复牌下跌超20%试水股权激励遭重创
(22) 全球股市遭血洗多个国家和地区准备出手救市
(23) 美股遭遇血洗中概股血流成河
标题中的“血洗”、“重创”和“血流成河”都是战争结果的用语, 映射出喻指证券、股票市场受到危机的冲击。
(五) 医疗术语隐喻概念
医疗术语也时常被用于表达经济类新闻报道中。 受到全球股市的重创后, 各国政府纷纷采取各种经济措施进行救市, 使得经济发展恢复正常。 有关这类新闻标题中出现了一部分医疗类的术语, 如, “止血”、“输血”、“注射”、“消毒”等, 可见金融救市就是医疗救治。 医疗救治这一始源域概念映射到金融救市这一目标域上。
(24) 多家券商注资证金“输血”A股
(25) 谁来为全球崩盘止血世界的目光转向中国
(26) “分批消毒”成功, A股重获新生
(27) 印度央行行长拒绝给股市做“强化注射”
三、结语
经济领域的隐喻从一个独特的视角, 反映出经济事物的认知结构和规律, 展现了经济领域里人们的隐喻思维模式, 对人们认知经济概念起着重要作用[5]23。 这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 人们对外界事物的认知提升和思维发展的结果。本文针对全球金融危机下的经济新闻标题进行个案分析, 总结出五种常见的隐喻概念, 进一步证明了隐喻对人们认知经济概念及其发展运行状况所起的作用。 将日常生活中具体事物的概念特征映射到经济新闻标题经济领域这一抽象概念, 能够使读者较为容易地理解其意义。
摘要:新闻标题时常使用隐喻吸引读者的关注, 经济类新闻亦是如此。本文通过对若干关于全球股市危机的汉语经济新闻标题进行分析, 总结归纳出五种常见的隐喻概念, 即方位隐喻概念、健康状况隐喻概念、天气隐喻概念、战争隐喻概念和医疗隐喻概念。由于这类隐喻的运用, 使经济新闻标题更加生动形象, 易于读者了解经济实体的运行状况。
关键词:隐喻概念,经济新闻标题,全球股市
参考文献
[1]王文斌.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3]孔德明.从认知看经济语篇中的隐喻概念[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2) :13-16.
[4]孙厌舒.英语经济隐喻的认知功能及其与文化的关系[J].山东外语教学, 2003 (5) :45-48.
财经报道标题 篇6
1中文新闻标题分析
通过对国内主流媒体奥运报道的分析, 可以看出, 中文标题多用修辞手法, 其中以比喻、对偶、双关、押韵、引用和化用诗词及成语居多, 多具有概括性, 呈现出中文精炼传神的特点。具体分析如下。
(1) 比喻
在对本届伦敦奥运会的报道中, 比喻修辞多有运用, 其最大特点是增强语言的形象性, 将高深的事理叙述地浅显易懂, 使抽象的事物生动具体 (贾中鑫, 2006) , 下面举例说明。
e.g.“陈若琳十米跳台如花绽放” (《人民日报》2012-08-11)
2012年是年仅20岁的陈若琳第二次参加奥运会, 在本届奥运会的跳台比赛中, 她的表现依然非常出色。新闻标题中以“花”为喻体, 在突出陈若琳妙龄的同时, 更借助“绽放”一词, 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她空中动作的娴熟优雅, 这一比喻使得标题充满生机, 文采斐然。
(2) 对偶
对偶是极具中国特色的一种修辞, 其句式整齐, 用词简练, 朗朗上口, 特别适用于新闻标题, 在体育新闻报道中使用频率极高, 以下为具体实例:
e.g.“泪洒伦敦收获洗礼” (《人民日报》, 2012-08-10)
奥运会是竞技比赛, 奥运场上有欢笑也有泪水。女排姑娘们不敌对手, 在1/4决赛后流下了遗憾的泪水;游泳名将孙杨在1500米自由泳决赛夺冠后, 情不自已, 失声痛哭。但无论是何种泪水, 对运动员来说都是一种收获, 而奥运会也因为有了他们的眼泪, 变得更加富有内涵。该新闻标题使用对偶句式, 将泪水与收获并举, 从宏观上总结了奥运精神, 并使之升华和深化。
此外, “相连的五环共享的奥运” (《人民日报》, 2012-08-12) , “女排日本战胜韩国男足韩国击败日本” (《人民日报》, 2012-08-12) 等文章也同样是对偶修辞运用的典型代表。
(3) 引用和化用
体育新闻标题里的引用和化用通常是指直接使用或巧妙地改用现有成语、诗句、典故等文学形式来表达思想和观点的修辞手法。以下为具体实例:
e.g.“‘泼赖’如何才‘费厄’” (《人民日报》, 2012-07-29)
“费厄泼赖”是英语fair play的音译, 意思是要光明正大的比赛, 不能使用不正当的手段, 胜利者对失败者要宽大。在中国最早出自林语堂在1925年12月14日《语丝》第五十七期发表的《插论语丝的文体——稳健、骂人、及费厄泼赖》一文, 其中说“‘费厄泼赖’精神在中国最不易得, 我们也只好努力鼓励, 中国‘泼赖’的精神就很少, 更谈不到‘费厄’, 惟有时所谓不肯‘下井投石’即带有此义。”该文章标题化用“费厄泼赖”一词, 具有历史感, 强调“费厄泼赖”精神由来已久, 在当今的体育竞技中万万不可被忘却。
e.g.“箭手戴小祥风动心不动” (《人民日报》, 2012-08-03)
“风动心不动”一句化用禅宗六祖慧能和尚的一首偈, 原文是“既非风动, 亦非幡动, 仁者心动耳”, 其中包含的哲理是:如果内心的定力足够, 便不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该标题巧妙化用典故, 将射箭项目的特点与之完美结合, 既描绘出当时不利的天气状况, 又体现出选手极高的专业素养和心理素质, 精炼传神, 底蕴丰厚。
2英文新闻标题分析
通过对英美主流媒体关于伦敦奥运会报道的分析, 可以看出, 英文新闻标题用词简练, 多使用小词, 即简短的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介词等, 使标题生动传神。
美联社资深记者怀特黑德在他的《简朴, 但不简单》一文中指出, 成功的新闻报道, 尤其是动态新闻, 文字要简明, 用语应大众化, 通俗自然。美国新闻学者麦克道格尔在他的《解释性报道》一书中也主张:在新闻写作中要避免‘雅词’ (elegant words) 而多用简单 (simple) 的常用词。英语中最短的词往往就是人们最熟悉的词, 也就是读者最易理解的词”初步对比中英文新闻标题的主要特点, 可以看出, 相比于善用修辞、表意隐晦的中文标题, 英文标题的表达更为简洁明了、表意清晰。现对英文标题具体分析如下。
(1) 动词
英语新闻标题中动词的使用十分巧妙, 独具匠心。迫于英美新闻版面的限制与及时性的要求, 英语体育新闻标题中多使用简短的动词, 但这些动词却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极强的表现力。有些来自日常口语, 自然亲切;有些使用常用词的引申义, 生动形象;有些利用词语的发音, 音义兼备。举例如下:
E.g.Burned-out Phelps Fizzles in the Water against Lochte (The Washington Post, 07/28/2012)
Fizzle一词在口语中意为“ (开始认为很有希望成功的计划等) 终于失败, 结果不妙”, 比起常见的be defeated、suffer a great failure等更加简短明快, 表意清晰。另外, fizzle一词原意为“发出 (微弱的) 嘶嘶声”, 在这里简单巧妙地创造出比喻效果, 又有拟声作用, 描绘出菲尔普斯失败时犹如嘶嘶熄灭的火苗般的场景。
Italy Sweeps Women's Individual Foil Medals (The Washington Post, 07/29/2012)
U.S.Grabs Silver in Team Competition (The Washington Post, 07/29/2012)
Americans Crush Olympic Newcomer Angola (The Washington Post, 07/31/2012)
以上标题中“sweep”、“grab”、“crush”这三个词均表示“取得比赛胜利”之意, 但“sweep”的原意为“清扫”, “grab”的原意为“抓取”, “crush”的原意为“压碎”, 新闻作者选择使用这些词代替“win”、“get”、“beat”等常用词, 一方面避免落入俗套, 另一方面通过使用带有爆破音和摩擦音的动词将强烈的画面感与听觉感受相结合, 使读者身临其境。
(2) 名词
名词是标题的主干, 是标题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省略动词、介词等其他成分的情况下, 名词依旧可以表达出丰厚的信息量。由几个名词组成的标题, 视觉上避免冗长, 内容上表述清晰, 具有精炼、明了的表达效果。举例如下:
E.g.At Paralympic Games, a Lesson in a Loss (The New York Times, 09/04/2012)
在本篇文章中, 残奥会男子400米竞速轮椅选手约书亚·乔治 (Joshua George) 描述了自己克服困难、顽强拼搏的经历。标题的完整意思为“At Paralympic Games, Athletes Can Learn a Lesson in a Loss”, 省略了主语和谓语, 仅留下关键的两个名词:lesson、loss, 起强调作用, 强调了“在失败中汲取教训”, 一目了然, 通俗易懂, 便于传播。
E.g.Michael Phelps and Ye Shiwen in Medal Hunt-as it Happened (The Guardian, 07/31/2012)
在本篇文章中, 作者纵览两位游泳冠军的辉煌战绩, 仅用“hunt”一词就表达出“Michael Phelps and Ye Shiwen Won with Several Medals”的含义。另外, “hunt”原意为“打猎”, 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两位运动员实力超群, 势在必得的非凡气魄。
此类例子在本次奥运会报道中还有很多, 列举如下:
U.S.Wi t h s t a n d s L a t e P u s h f r o m M o n t e n e g r o (The Washington Post, 07/30/2012)
For Chinese Swimmer, Same Result (The New York Times, 07/31/2012)
(3) 其他
在伦敦奥运会的报道中, 标题直接使用形容词、副词、介词表意的情况也有很多, 现各举一例说明。
1) 形容词
U.S.Boxers off to Strong Starts (The Washington Post, 07/29/2012)
“off”常做副词, 而在标题中则作为形容词, 构成“be off to…” (离开, 出发) 结构。此处省略be动词, 用短小的“off”来表示“U.S.boxers have a good beginning with strong moves”, 表现出拳击选手的速度与力量。
2) 副词
Ye Shiwen Shrugs off Suspicions to Set Olympic Record (The Guardian, 07/30/2012)
标题中“shrug off”意为“满不在乎, 对……不屑一顾”, “off”一词常表示“移开, 去除”之意, 此处直译为“叶诗文抖落质疑, 创造记录”, 只用简短的三个字母生动地表现出她面对质疑的冷静与大度。
3) 介词
Farewell Michael Phelps, the Olympian beyond Comparison (The Guardian, 08/04/2012)
“beyond”意为“超出, 超越”, 在标题中构成“beyond comparison”这一词组。
“the Olympian that no one can compare with”, 仅用简短的一个词就显示菲尔普斯的能力无人能及。
3结论与应用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中英文体育新闻标题因文化背景的不同, 各有各的特色。中文标题善用修辞, 以比喻、对偶等见长, 这种表现手法意象丰富, 底蕴深厚, 多具概括性。而英文标题擅长使用小词, 通常简明扼要地点出主题。考虑到新闻传播在传达思想, 提升国家形象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 新闻尤其是新闻标题的翻译不容忽视。以本届奥运会为例, 西方媒体凭借其强大的话语权及广泛的受众面, 在对叶诗文等选手成绩的报道上以某些不当言论在国际范围内造成了不良影响, 抹杀了他们的正当成绩, 有损中国体育的国际形象。如能通过准确恰当的翻译将我国客观真实的报道传递出去, 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中国与西方社会的相互交流与理解。
综上所述, 英汉体育新闻标题各有特点, 互不相同, 要想达到良好的翻译效果不仅需要理解文章的内容, 更要在掌握各自特点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技巧, 抓住内容的本质, 摆脱形式的束缚。
摘要:中文和英文分属不同的语系, 差别巨大。本文以2012年伦敦奥运会体育新闻报道为例, 探讨了中文和英文在传达新闻信息时, 在选词、修辞手法方面存在的差异, 从而为更好地进行中英互译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新闻标题,体育报道,伦敦奥运会
参考文献
[1]贾中鑫.浅谈比喻的作用[M].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2006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