瓣膜置换术患者

2024-09-23

瓣膜置换术患者(精选10篇)

瓣膜置换术患者 篇1

瓣膜病是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 现在人工瓣膜置换术已成为器质性心脏瓣膜疾病成熟且有效的外科治疗方法, 近三年我科对52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实施手术,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52例, 男30例, 年龄45~60岁, 平均52.5岁。女22例, 年龄38~64岁, 平均51岁。病程8~20年, 本组病例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心衰, 呼吸困难, 活动受限。个别病例伴有心前区不适, 手术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 其中有5例行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置换术, 4例行二尖瓣置换术及冠脉搭桥术, 其余43例行二尖瓣置换术。术后有3例死亡, 49例痊愈出院。

2护理措施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患者入院时责任护士要热情接待患者, 向患者介绍病区环境, 主治医生, 使患者尽快熟悉医院病区环境。向患者发放自行设计的疾病健康手册, 让患者了解疾病的病因过程, 瓣膜病变的类型, 程度。简单介绍此类疾病的手术治疗过程, 说明手术的必要性, 给予患者支持和鼓励。对于担心经济问题者, 在心理暗示作用明显的患者面前尽量避免提及经济问题, 与此同时向患者介绍ICU环境, 让患者知道术后进ICU病房不需要家属陪患, 有护士24 h监护, 并教会患者使用肢体语言, 以便患者带气管插管时与医务人员沟通。减少患者的恐惧心理, 增加对手术成功的信心, 使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迎接手术。

2.1.2 积极控制风湿活动和心衰

对有风湿活动者需用阿斯匹林, 抗生素, 激素等药物控制, 使症状消失。对伴有心衰的患者, 应用洋地黄, 利尿剂等控制心衰。本组患者术前常规应用极化夜1~2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达到营养心肌维持心功能, 控制和减少术后心功能不全发生的目的。

2.1.3 改善呼吸功能

如术前间断给予吸氧, 积极控制肺部感染, 支气管痉挛者可用雾化水加气管扩张剂雾化吸入1~2次/d, 改善肺泡弥散功能。有浮肿的患者应强心利尿, 改善呼吸。术前教会患者如何深呼吸与有效咳嗽, 使术后能更好与护士配合。

2.1.4 改善患者营养状况

应给患者进高蛋白维生素及矿物质丰富的饮食, 对个别血浆蛋白太低者, 可适量输白蛋白, 血浆等, 对贫血患者应适当输血, 以补充营养, 改善机体状况, 维持正氮平衡, 增加机体抵抗力, 以耐受手术治疗。

2.2 术后护理

2.2.1 心理护理

在患者麻醉清醒后, 我们即告知患者手术结束, 现已回ICU病房, 对于带气管插管人工气道辅助呼吸的患者, 我们在监测中更注意耐心, 细致, 准确把握患者通过肢体语言传达的信息, 准确理解患者的各种生理和心理需求, 在各项治疗护理前做好解释工作, 注意语言温和, 态度和蔼, 定时为患者湿润口唇和握手沟通, 使患者感到医护人员就在身边, 以增加患者的安全感。

2.2.2 观察并纠正低血容量, 电解质紊乱和心律失常

由于术中渗血.利尿剂的应用, 静脉血管床的扩张, 又没有及时补液.输血, 易造成低血容量。如能及时输血扩容, 患者血压.中心静脉压均可上升, 尿量增加, 病情趋于平稳, 使低血容量得以纠正。术后应及时查血离子并及时纠正, 当出现室早达6次/min以上立即给予利多卡因50~100 mg静脉注射, 无效者维持量持续静脉点滴24 h, 有效预防心律失常的发生。心动过缓者要有临时起搏器, 当心率低于60次/min就应开起搏器。多数患者易出现房颤, 应在补钾的基础上给予胺碘酮泵入, 术后应用多功能监测仪监测直至病情稳定。

2.2.3 呼吸系统的护理

患者返回ICU病房后, 妥善固定好气管插管, 采用机械通气辅助呼吸, 使用呼吸机期间重点观察潮气量, 吸入氧浓度。经常复查血气, 根据结果调整呼吸机, 使pO2保持在80~100 mm Hg, pcO2保持在35~45 mm Hg, PH7.35~7.45为宜。当患者心功能稳定后可逐渐停用呼吸机, 改为面罩吸氧, 但仍需做胸部体疗, 让患者深呼吸.咳嗽排痰, 防止肺部并发症。

2.2.4 抗感染

术后针对性联合使用抗生素, 定时.定量, 保证有效的血药浓度, 密切观察体温的变化, 出现高热及时处理, 各项操作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用药期间密切观察口腔黏膜情况防止二重感染。

2.2.5 术后健康宣教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良好的自我保健是保证手术效果.延长术后生存期和提高生存质量的重要环节。患者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合理营养, 安排合理的作息时间, 换瓣患者术后需终身服用抗凝药物, 告诉患者定期到医院检测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动度, 教会患者观察因抗凝过量而导致的皮肤黏膜出血情况以及因抗凝不足而引起的周围动脉栓塞症状, 自测体温脉搏, 一旦出现感染症状, 如上呼吸道感染, 发热等, 及时就诊和治疗。

3护理体会

对于风湿性心脏病的患者, 我们建议经常规的内科治疗症状缓解后, 就应尽早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 否则, 病情加重后再决定手术, 既增加了手术的复杂性与术后监护的艰巨性, 又增加了手术死亡率与病残率, 而围术期的监护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术前需充分了解患者心脏瓣膜病变的情况.心功能和全身状况, 做好心理护理和护理配合, 术后给予心理支持, 重视重要脏器功能的监护, 做好感染监控及健康宣教, 这样就可以降低这类患者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关键词: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术期护理

瓣膜置换术患者 篇2

【关键词】 风湿性心脏病联合瓣膜病 瓣膜置换术 观察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9-0168-01

下面本文选取我院2013年01月-2014年04月治疗的20例风湿性心脏病联合瓣膜病患者,对其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是包括在患者术后的观察和护理,有循环功能和呼吸功能监测、管道护理、术前、术后护理等,从而探讨风湿性心臟病联合瓣膜病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文选取我院2013年01月-2014年04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20例风湿性心脏病联合瓣膜病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8例,年龄31到60岁之间,平均年龄42.6±3.45岁,患者的临床表现症状主要是胸闷、心悸、咳嗽等症状,休息后稍微得到缓解。患者心功能分级以后主要有II级患者9例,III级患者11例。本次试验患者全部采用气管插管全麻、体外循环下行二尖瓣,瓣膜置换术[1]。

1.2 护理方法

1.2.1 心理护理

患者由于缺乏必要的医学知识,对整个手术过程不了解,担心手术效果不好,同时手术费用也比较高[2],给家庭带来比较重的经济负担,因此患者身体和心理上都承受着非常重的负担,患者很容易出现忧郁、害怕等不良心理情绪,因此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加强对患者心理的开导和护理,充分地将整个手术治疗过程讲解给患者,同时给予患者必要的知识宣导,增加患者对疾病的认识,能够在心里正确的认识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1.2.2 循环功能监护

第一,心电监护,患者在手术过后两天之内都属于危险期,因此要加强对患者的心电监护,注意观察患者的临床生命特征表现,比如心率、心律等[3],一旦出现心率失常的情况,要立即禀报医生,或者是按照医生告诉的给予患者乙碘酮等药物治疗,将患者的心率控制在大约每分钟120次。第二,呼吸功能监护,患者术后需要利用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那么在患者利用呼吸机的过程中,就需要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呼吸状况,将其调整为最适合的通气和氧合状态,加强对患者呼吸道的管理,在整个术后护理过程中,尤其是术后两天内的护理,一定要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咳嗽,深呼吸等,从而将气管内的分泌物排泄出来,必要时可以对患者进行超声雾化吸入,因为在利用呼吸机的过程中,由于气管插管的原因,会使得呼吸道温度升高,那么很容易造成呼吸道、气管干燥,造成堵塞,因此一定要加强润湿处理。

1.2.3 管道护理

在护理过程中,管道护理主要包括患者的尿管、输尿管、心包纵膈引流管的护理[4]等,在术后要严密观察患者的尿量和颜色变化,对患者在一天之内的尿量和颜色变化进行准确的记录,防止出现泌尿系统感染等情况。同时在患者术后,通常需要建立2条静脉通道,通过固定每条通路将药物静脉滴注或者是注入的患者体内,那么就需要加强对这些静脉通道的清洁处理,防止出现堵塞现象等。

1.2.4 出院健康指导

患者出院以后,也需要进行一定的自我护理,出院健康指导就是患者身体恢复健康的指南,患者出院后,主要从心理卫生、日常生活、饮食、用药等方面加强指导,通过在生活中实现自我调节、自我控制,保持乐观的心情,保证充足的睡眠,同时需要加强锻炼,使得身体机能得到锻炼,从而有助于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康复。最主要的就是术后的饮食和用药指导,患者在出院后,一定要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饮食结构[5],饮食过程中尽量以清淡、容易消化为主,合理地搭配饮食结构、避免出现暴饮暴食情况,要多使用含有维生素、纤维素、蛋白质等物质,同时在术后恢复过程中,需要按时服药,定期进行复检。

2 结果

通过开展有效的循环功能和呼吸功能监测、管道护理、术前、术后护理等,同时给予患者临床治疗,患者没有出现血栓,同时没有出现死亡,全部痊愈出院。

3 讨论

联合瓣膜病患者在术前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心功能障碍,并且患者的发病时间比较长,同时很容易出现肺部淤血,造成患者的肺动脉高压,期间出现质纤维化,造成患者的肺通气、换气功能受损,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一方面要提高临床治疗方法和药物控制,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患者治疗过程中的护理实施,通过采取有效的临床护理,从而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在最近几年的临床联合瓣膜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现对患者进行有效的临床护理,能够提高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促进患者心功能恢复。

本文选取我院治疗的20例风湿性心脏病联合瓣膜病患者,对其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是包括在患者术后的观察和护理,有循环功能和呼吸功能监测、管道护理、术前、术后护理等,从而探讨风湿性心脏病联合瓣膜病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证明给予风湿性心脏病联合瓣膜病患者在瓣膜置换术后有效的临床护理,能够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谢俊琴.联合瓣膜病瓣膜置换术后的观察与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07(02):69-72.

[2]沈晓洁,王萍.瓣膜置换术后并发心脏压塞的原因分析与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8,23(22):35-37.

[3]周红烨,张玉萍,程江波.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脑出血的观察与护理[J].现代临床护理, 2007,06(03):26-28.

[4]陈淑芳,卜秋丽.全心型巨大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J].现代临床护理,2010,09(01):40-41.

瓣膜置换术患者 篇3

1 一般资料

2007—01~2008—01我们共对215例患者施行心脏瓣膜替换术。其中二尖瓣替换术117例, 主动脉瓣50例, 联合瓣膜替换术48例。年龄14~68岁, 女99例, 男116例。术后均用华法令抗凝, 因服用华法令不当而并发脑出血5例, 脑梗塞3例, 因劳累后诱发心衰的4例, 心内膜炎3例, 以上并发症均发生在出院后。

2 健康指导

2.1 伤口的护理

如果伤口已愈合, 可以开始洗澡, 在医生没有允许之前不要在浴缸、游泳池中直接浸泡伤口。不要使用过热的水, 那会感到头晕, 并且要避免直接用水喷洒在伤口上。不要摩擦伤口, 清洁伤口时要使用中性肥皂, 动作轻柔, 然后用干毛巾轻轻沾干伤口。这也是检查伤口变化的一个较好的时间, 如有红肿、渗出情况, 及时和医生取得联系。

2.2 日常生活指导

告诉患者术后3个月内充分休息, 生活要有规律, 保证充足睡眠, 补充营养, 切忌暴饮暴食, 限制过咸食品。富含维生素k1的食物, 如深绿色蔬菜或动物肝脏等能降低华法令的药效, 尽量不吃。根据心功能情况适当增加活动量, 要强调量力而行, 避免劳累, 情绪紧张, 感染等增加心脏负荷, 诱发心衰的因素。若身体任何一部分出现炎症, 都要及时就医, 防止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心功能较差者要限制钠盐的摄入;应用利尿剂的病人, 注意观察尿量及体重的变化, 保持摄入量与尿量的基本平衡。

2.3 用药的指导

2.3.1 强心利尿药物的指导

瓣膜置换术后心功能较差的病人, 一般要服强心利尿药3 —6个月, 患者要严格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不得随意增加其他药物, 强调用洋地黄类药物时禁用钙剂, 用药期间如出现眼前黄视、绿视、心律减慢至60次/分以下, 是药物毒性反应, 应立即告诉医生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停药。服用利尿剂的同时多食含钾丰富的食物, 如香蕉、橘子等, 因低钾可导致心跳骤停。

2.3.2 抗凝药物的指导

瓣膜替换术后患者需口服抗凝药物, 替换生物瓣者需服用3~6个月, 替换机械瓣者则需终生抗凝。抗凝过渡可引起出血, 抗凝不足可引起栓塞。两者均可危及生命。为使抗凝药物不致过量或不足, 需要定期抽血查凝血酶原时间 (PT) , 要求为正常对照值的1.5~2.0倍, 或INR为1.85~2.85根据化验结果调整用药剂量。药物剂量的调整及PT复查时间应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抗凝期间要严密观察并及时发现有无出血、栓塞或其他药物副作用: (1) 出血或渗血:抗凝治疗的主要并发症是出血, 根据出血程度分为一般性出血和严重出血两种:一般性出血常见有皮肤瘀点、瘀斑、牙龈出血、鼻出血、眼结膜出血、血尿、黑便、月经过多, 肢体深部出血表现为肢体局部肿胀、发青伴疼痛等;严重出血指脑出血、腹膜后出血, 肠壁内出血可引起麻痹性肠梗阻, 表现为腹胀、腹痛、便血及呕 血 , 应立即抢救, 否则可危及生命; (2) 栓塞:脑动脉栓塞可引起头痛、呕吐、偏瘫、昏迷、口角偏斜等症状。四肢动脉栓塞可出现活动障碍、局部疼痛、感觉异常、末梢循环差、动脉搏动消失等症状; (3) 其他副作用:包括皮炎、荨麻疹、脱发、发热和胃肠道反应等。以上副作用一旦发生, 应立即停药, 去医院检查和治疗。

出院后复查PT的时间 出院后近期内应按时复查, 一般每周复查1次, 以后若多次化验结果稳定, 可逐渐延长复查间隔时间 , 每月一次, 最长间隔不超过3个月。但如有以下特殊情况, 应及时复查。 (1) 有出血倾向, 如牙龈出血、鼻出血、血尿、黑便、皮下瘀斑、月经过多等; (2) 突然晕厥, 发生一侧肢体瘫痪或肢体疼痛、发凉、苍白现象; (3) 因遗忘导致不规则服药时, 如漏服或多服。

3 健康指导的效果

通过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 使患者了解了相关知识, 增强了患者自我保健的意识和能力, 告知患者心脏瓣膜替换后, 并不是治疗的结束, 而是术后心脏功能维护及抗凝治疗的开始;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加强了护患交流, 密切了护患关系;使护士的自身价值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 激发了她们的学习热情, 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也为医院赢得了信誉和较好的社会效益。

瓣膜置换术患者 篇4

【关键词】风湿性心脏病;联合瓣膜置换;术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3-0132-01

风湿性心脏病是常见的心脏病,瓣膜置换手术是其根本治疗方法[1]。此手术可解除异常的血流动力学,改善心脏功能。由于此类患者心肌损害较重,还继发多脏器功能损害,全身免疫系统低下及营养状况差,增加了手术的风险,影响手术疗效。所以术前改善心功能及营养状况,使患者机体调整到手术最佳状态,加强术前护理尤为重要。我科于2015年1月~11月为86例联合瓣膜置换手术患者进行系统的术前护理,取得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86例,男34例,女52,年龄15~78岁,平均45.2岁,均为风湿性联合瓣膜病,病程2~26年。术前心功能II级7例,III级48例,IV级31例。有脑梗病史15例,心绞痛病史12例。入院时肝脏肿大19例,黄疸6例,双下肢浮肿18例,腹水12例,贫血、营养不良10例。超声彩色多普勒检查均有二尖瓣、主动脉瓣中度关闭不全或(伴)狭窄,主动脉瓣叶增厚或钙化,32例有中度以上肺动脉高压;19例有左房血栓。

2护理

2.1入院教育

2.1.1 患者入院时,护士热情接待,病情允许时测量体重后由责任护士直接领入病房,主动自我介绍,拉近与患者的距离,介绍主管医生及病区护士长,介绍病区的环境及医院周边环境,站在患者的角度介绍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消除患者陌生、恐惧感,增加亲切感。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以增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及战胜疾病的信心。为便于患者记忆,我们采用卡片式教育,教育的内容除了讲解以外,还以卡片的形式发放给患者,以取得患者的配合。

2.1.2 患者熟悉环境后由责任护士介绍疾病相关知识以及怎样配合治疗,介绍可能的各项检查的作用、目的及注意事项,告知检查地点。介绍手术成功的病例,说明手术的必要性及手术方法,鼓励患者与同病种术后恢复期患者交流,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2.2 药物的观察及护理按医嘱用药,告知患者不能自行加减药。术前一般应加强心功能支持,给予系统强心、利尿及扩血管药物,必要时给予正性肌力药物及静脉补钾等,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毒副作用、注意事项要详细告知患者。多巴胺及含钾注射液对周围血管刺激性较大,护士应注意保护血管,勤巡视病房,避免渗漏。准确配制药物的浓度,注意滴速,必要时用微量输液泵。严格卧床休息、限制活动,以减轻心脏负担。

2.3 吸氧的护理 告知患者吸氧的作用及注意事项,不要随便调整氧流量。当发现心力衰竭时,缺氧症状明显,可采用鼻导管给氧,对长期慢性缺氧患者宜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1~2L/min;严重缺氧而无明显二氧化碳潴留者,可给予间断高流量吸氧,4~6L/min。

2.4 休息和饮食的护理 根据患者病情指导患者适当活动。一般心功能较好者可适当活动,以减轻精神负担,增加机体抵抗力,有利于术后恢复。当出现心衰时应绝对卧床休息,但应帮助患者适当翻身,以防栓塞和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重度心衰患者采取半卧位或坐位,以改善呼吸功能,待心衰缓解后逐渐增加活动量,以增强抵抗力。心功能不全者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应指导患者合理饮食,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为主,少食多餐,忌暴饮暴食。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因便秘而加重心脏负担,必要时给予缓泻剂。但心力衰竭患者的饮食要清淡,宜软食或半流质,并限制钠盐摄入。严重心力衰竭患者,要严格控制液体的入量和准确记录液体的出入量,当出现水肿时,水的摄入量应控制在每日1500ml之内。

2.5 加强基础护理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每日通风2~3次,床单元干净,整洁,保持口腔卫生,如有咽喉干燥或疼痛时,可用淡盐水漱口,2~3次/d。卧床患者加强晨晚间护理,使患者舒适。天气变化时,注意保暖,防止上呼吸道感染,应嘱患者戒烟、避免受凉、 保证足够睡眠。减少探视,避免交叉感染。

2.6 注意心理护理 联合瓣膜病变为慢性疾病,病程长且反复发作,他们长期受疾病折磨,渴望能够快点手术解除痛苦,同时又害怕手术失败,人财两空。他们希望早点手术以减少住院费用,又害怕增加心功能没达到最佳手术状态,而导致手术失败。尤其当出现严重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时,患者会产生一种恐惧感、濒死感,灰心丧气,情绪极不稳定,不能很好地配合治疗。所以,面对这类患者,更要耐心细致做好心理护理,护士应充分介绍手术的必要性及手术方法,介绍机械瓣膜的工作原理,质量的可靠性,使其对手术的目的、方法、预期结果及术后如何配合治疗和护理等有关问题有所了解,从而消除恐惧与不安,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护士的一言一行都会对患者产生各种各样的效果。护士要聚精会神的倾听患者的陈诉,针对其各种思想动态,以亲切和蔼的态度、诚恳的语言真诚地对待患者,安慰、体贴、关心患者,及时转告有关病情好转的消息,鼓励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忧虑、恐惧的不良心理,以最佳状态接受手术。

2.7 术前适应性训练 术前指导患者进行咳嗽训练,以改善肺通气功能,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有利于痰液的排出。术前3~5d指导患者练习床上大小便,如患者术后不习惯床上大小便,会导致排泄不畅,影响术后恢复。术前手语训练:教会患者使用几种必要的手语,可避免术后早期带气管插管过程中与护士的交流障碍,如伸出大拇指表示大便、小拇指表示小便等。

2.8 常规术前准备 手术前1d备皮、备血、灌肠,并向患者解释备皮、备血、灌肠的作用和必要性,指(趾)甲剪短,胡须剃干净,用温水擦洗身体,注意不要感冒。手术当天禁食水。

3 小结

联合瓣膜病变患者多数因经济原因或害怕手术而延误治疗的最佳时机,致使病情发展严重,累及多个瓣膜,影响全心功能,甚至累及多个器官。患者入院后病情重,心功能差,不能马上手术,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才能手术,所以术前护理对手术的成功尤为重要。我们护理组经过长期的护理实践,认为术前控制患者的病情、改善全身状况、稳定患者的情绪,经过系统的治疗及护理,可以为患者争取手术时间,提高联合瓣膜置换术患者的存活率。也要求护士要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边缘学科知识,对患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不断学习,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

参考文献:

[1] 苏应衡,郭兰敏.实用胸部外科学 [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65

瓣膜置换术患者 篇5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行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的107例患者,男59例,女48例,年龄16~70岁,其中主动脉瓣置换术33例,二尖瓣置换术46例,主动脉瓣加二尖瓣置换术28例,术后患者痊愈出院。根据是否使用保健手册分为对照组(未使用保健手册)45例,观察组 (使用保健手册)6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严重程度、更换瓣膜类型和全身营养状况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陪护人员在性别、年龄、与患者的关系及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健康教育法,除患者住院期间的正常宣教外,出院前由责任护士在短时间内对患者及陪护人员进行口头知识宣教。宣教内容:出院继续服药治疗的目的、方法和用药后的观察内容;门诊随访、 复查的时间,合理调整饮食;加强锻炼及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观察组患者在出院前按常规给予患者和陪护人员出院健康教育的同时,采用我院设计编制的《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保健须知及记录手册》,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订个体化健康教育家庭护理计划,并将保健手册内容一一进行讲解。

1.2.1一般资料:专科简介、心脏瓣膜病简介、患者的个人资料记录(除常规信息外,还包括患者的血型、手术情况、人造瓣膜类型及尺寸)等内容。

1.2.2饮食干预:术后3个月内是手术创伤复原、体质恢复的重要阶段,因此,患者出院后充足、适宜的营养支持,对维持和改善机体氮平衡和重要脏器功能产生重要意义[2]。 需要给予患者高热能、高蛋白、高维生素和含钾丰富的饮食,限制富含维生素K食物的摄入,如绿茶、菠菜、白菜、豌豆、胡萝卜、猪肝和奶酪等可影响抗凝效果;食盐过多,可使血压升高,加重心脏负担,应限制在6 g/d以下;少食脂肪多的肉类、黄油等;每天的食量要保持稳定。 1.2.3生活干预: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度在18 ℃~20 ℃,湿度在50%~60%。陪护人员不能过多,要经常通风换气,预防呼吸道疾病;勤更衣,防止皮肤感染;日常活动以不引起心慌气短为度。患者回家初期应继续保持住院后期的每日活动量,加上回到家中自行料理生活起居和一般家务劳动,但应避免过度劳累。术后约6~8周内不要推拉或拎重量超过4 kg的物品,以保证胸骨有足够的时间愈合。

1.2.4用药干预:(1)抗凝药:1了解进行抗凝治疗的重要性、危险因素和预防知识,常用药物的特点及原理,服用药物的名称、剂量和时间,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理想值及监测意义。2出院后前2个月采血化验凝血酶原时间,2周1次,2~6个月2~3周1次,6个月后2~3个月1次[3]。凝血酶原时间结果应是正常人的1.5~2.0倍,若低于1.5倍或高于2.5倍,应增减服药剂量的1/8~1/4,并于3日后再化验,直至接近要求。3抗凝治疗期间应避免外伤,以防大出血;若出现牙龈出血、皮肤出血点、黑便、血尿、咯血、头昏、晕厥或突发性胸闷及偏瘫或失语等症状,应携带保健手册立即到医院就诊,以便及时诊断、及时处理。4掌握干扰抗凝治疗的药物因素,如广谱抗生素、氯霉素等药物能够增强抗凝作用;苯妥英钠、巴比妥类等则削弱抗凝作用[4]。上述药物必须使用时,应由医生指导及观察使用,并作多次化验检查,以调整抗凝药的剂量。5已婚育龄妇女应避孕:妊娠和分娩对抗凝病人都是不利的。如果希望生育,应向医生咨询,以取得保健指导。抗凝治疗期间病人如果有月经量异常增多,可减少药量1/8~1/4,但不可停药,月经过后即恢复原剂量服用。6如果病人需要做其他手术,应咨询心血管外科医生,遵医嘱执行,在术后36~72小时要重新开始抗凝治疗。(2)强心药:瓣膜手术后大多数患者要用洋地黄制剂,如地高辛,医生根据患者情况决定服用强心药的时间,一般约3~6个月。服用时患者要自己学会观察其副作用,如果心率低于60次/分则应停用,并注意有无胃肠道不适、黄绿视等症状,及时到附近医院检查心电图或做血液钾浓度检查,以免中毒。(3)利尿药:利尿药的作用是为了改善心功能,但同时要注意补充钾剂。尿量增多表明心功能改善,可逐步减量直到停药。

1.2.5抗凝治疗记录:根据手册中的设计表格,准确记录抗凝药物服用量和每次复查凝血酶原时间。在手册中要求写明患者姓名、住址及心脏瓣膜置换术等相关内容。除复查时携带外,患者外出时也应随身携带保健手册,一旦出现紧急情况,便于积极救治。

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对出院患者随访调查1~6个月。健康教育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分6个条目,每个条目分为掌握、部分掌握和未掌握3个级别;患者依从行为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分8个条目,每个条目分为好、较好、 一般和差4个级别,在患者知情及自愿的基础上进行调查。

1.3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观察组对出院患者进行居家护理干预后,增强了患者和家属的自学能力,使其对疾病系统知识、自我保健知识和药物治疗等知识的掌握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见表1。

例(%)

2.2两组患者出院后依从行为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观察组对出院患者进行居家护理干预后,患者对生活调理、饮食调养、功能锻炼、治疗态度和定期复查等方面的自我管理能力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 0.05),见表2。

3讨论

心脏瓣膜术后,多数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认识不足, 心理压力大,往往会出现个人、家庭应对无效,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抗凝控制水平,为了保证治疗效果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居家护理干预至关重要。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如果一次性向患者进行出院后疾病相关知识的讲解和健康教育,患者常常不能正确掌握其内容,而运用保健手册并通过护理人员讲解示范,让心脏瓣膜术后患者及其陪护人员在家中阅读,使患者和家属了解自己的护理计划、 目标,可以提高其掌握能力。

由于一些患者文化水平有限、抗凝知识缺乏,仅仅借助住院期间医护人员的口头宣教和出院前指导,仍有部分患者不能正确服用抗凝药,引起出血、栓塞等并发症。居家护理干预延续了医院的护理工作,减轻了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提高了遵医率,减少了并发症,从而保证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同时,在复查时针对每个患者的不同时期、不同的健康状态进行分期指导,能够满足患者对疾病信息的需求,从而提高其治疗依从性[5]。居家护理干预中使用保健手册较常规的经验型、随机性的健康教育更易被患者接受,提高了健康教育的规范性,同时也减少了护士工作的盲目性,使护理工作形成了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服务流程,进一步提高了护士的整体素质。

本研究结果显示,107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中,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疾病系统知识的掌握率为93.55%、 64.44%;自我保健知识掌握率为96.77%、75.56%;对药物治疗重要性的掌握为91.93%、77.78%;对INR监测及正常值的掌握率为88.71%、66.67%。可见,观察组患者进行居家护理干预后,患者生理、心理、功能锻炼和自理能力等各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

综上所述居家护理干预使用保健手册实用性强,具有人性化的特点,使医疗服务从院内延伸到院外,达到知识的巩固和强化作用,避免了患者从医院过渡到家庭出现脱节,解决了患者出院后护理不足的问题[6]。实施居家护理干预后,患者心功能恢复较好,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既减轻了患者的家庭经济负担,又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瓣膜置换术患者 篇6

1.1 一般资料

本组339例中, 男127例, 女212例, 年龄23~67岁, 平均 (45.0±10.5) 岁。身高153~176 cm, 体质量38~62 kg。均为风湿性心脏病患者, 其中二尖瓣病变206例, 主动脉瓣病变41例, 二尖瓣和主动脉瓣联合病变92例。病程12~36年, 心功能2级26例, 3级265例, 4级58例。术前心胸比率0.46~0.88, 平均0.67;心脏彩超示左室射血分数 (EF) 值0.33~0.56, 短轴缩短率 (FS) 0.25~0.39。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中度低温、体外循环 (CPB) 下进行手术, 应用膜肺, 预充液中加入白蛋白20~40g, 或血浆400 ml。用冷血停跳液顺行冠状动脉灌注和心脏局部深低温方法进行心肌保护。瓣膜置换均采用间断带垫片褥式缝合, 59例二尖瓣置换术患者保留部分瓣下结构。本组患者行二尖瓣置换术206例, 主动脉瓣置换术41例, 双瓣膜置换术58例。术中常规直视探查三尖瓣, 因三尖瓣病变血液反流加行三尖瓣De Vega成形术106例, 改良Kay法成形术156例;同时行左房折叠术76例。

1.3 结果

本组17例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 其中呼吸功能不全12例次, 低心排综合征3例次, 肺不张5例次, 二次开胸止血9例次, 肺部感染2例次, 严重心律失常5例次。患者入住ICU2~15 d, 住院时间15~92 d。全组患者出院时心功能均为3级及以上, 肝脾明显缩小, 血红蛋白、血浆蛋白及肝、肾功能正常, 食欲好转。本组早期死亡2例, 其中1例死于肾功能不全;1例死于严重低心排, 病死率0.58%。

2 护理[1,2]

2.1 术前准备

患者必须作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工作。 (1) 营养支持:患者因长期充血性心力衰竭和三尖瓣血液反流, 心排出量减少, 静脉瘀血, 消化系统功能减退, 营养物质吸收障碍。故术前对患者加强营养支持, 鼓励其进食, 应用白蛋白、血浆、复方氨基酸、脂肪乳等; (2) 心功能准备:对于心力衰竭患者, 予卧床休息、吸氧、控制盐和液体入量, 酌情通过微量泵静脉给予正性肌力药物, 改善心功能, 并加强利尿及扩血管治疗。术前1~2周静脉滴注GIK液, 以增加心肌细胞内能量储备, 提高患者耐受手术的能力; (3) 呼吸功能锻炼:患者多合并肺动脉高压, 继发呼吸功能损害, 故术前给予禁烟、定期吸氧、雾化祛痰, 并指导患者深呼吸、训练咳嗽、改善肺功能; (4) 心理准备:大部分患者都存在焦虑、恐惧心理, 与担心手术效果、术后并发症有关, 对今后的工作和生活缺乏信心等等, 从而干扰了休息, 加重心脏负担, 影响了手术效果, 因此, 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尤为重要。针对个性特征, 与患者多交谈, 多接触, 向患者讲解手术的重要性, 帮助其树立信心, 配合治疗。介绍成功的病例, 介绍ICU的环境, 减轻焦虑恐惧情绪; (5) 健康指导:教会患者作深呼吸、有效咳嗽咳痰, 可预防术后并发症。练习床上大小便, 指导戒烟戒酒, 讲解术前需要配合的准备工作, 如测量体重、备皮、禁食、更换衣服、导尿、灌肠等等

2.2 术后护理

2.2.1 本组患者术后均带气管插管进入ICU病房, 给予呼

吸机支持呼吸, 麻醉未清醒时选用定容控制呼吸, 给予呼气末正压吸氧, 一般压力为5 cm H2O, 以改善肺泡通气, 同时亦对血流动力学无显著影响, 吸氧浓度维持在40%~60%。术后适当延长呼吸机使用时间, 一般患者术后18~72 h拔除气管插管, 对于重症患者可酌情延长呼吸机使用时间。对于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延长患者,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给予翻身、叩背并听诊肺部;定期行床边胸部X线摄片检查及动脉血气分析, 以防止肺部感染。对于咳痰无力的患者及时行气管切开术, 以避免因缺氧造成重要脏器进一步损害。对于肺部感染的患者作痰培养及药敏试验, 及时调整敏感抗生素。本组12例发生呼吸功能不全, 均采用呼气末正压吸氧, 一般压力为8~12 cm H2O, 及时治疗, 护理得当而痊愈。

2.2.2 术后早期进行持续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监测, 3 d

内如无特殊改为间断监测。严密观察心律、心率的变化, 本组病例有23例于术后出现频发室性早搏, 首先维持血钾水平在4.5 mmol/L, 给予利多卡因1 mg/kg静脉推注, 并给予维持量至室性早搏消失。

2.2.3 严密监测血压、中心静脉压、尿量情况。控制输液速

度, 输液以胶体溶液为主, 严格控制晶体溶液的输入, 要求中心静脉压控制在10~15 cm H2O, 尿量在1 ml/ (h·kg) 以上, 这样既可保证有效的循环血量, 又可以减轻心脏的负担。

2.2.4 体温的监测

手术在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 术后使用可控的热垫预先温暖床褥, 调节好室温在24℃~26℃, 持续直肠内测温, 观察皮肤色泽及肢端末梢情况。本组有92例患者术后出现发热, 及时采取预防性降温措施, 在头部及大动脉冰敷, 体温均降回正常范围内。

2.2.5 抗凝治疗的护理监测

本组病例均选用机械瓣膜, 瓣膜置换术后进行抗凝治疗是必须的。因为瓣膜是体内的异物可诱发血栓形成造成栓塞, 所以抗凝治疗的效果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影响尤其重要, 本组的抗凝治疗从术后第1天开始, 常用药物为华法林2.5 mg/d, 每天检测凝血酶原时间 (PT) 与凝血酶原活动度的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 来调整华法林的用量。目前国内大多数医院推荐值是维持在2.0~3.0, 当抗凝药用量不足时有血栓形成、栓塞的危险, 当抗凝药物过量时有出血的危险, 监测INR的同时密切观察皮肤有无出血点、瘀斑炄、牙龈出血、血尿、便血等。

2.2.6 管道护理

术后留置心包、纵隔引流管, 定时挤压引流管, 记录每小时引流量, 确保引流管通常, 妥善固定, 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 如术后引流液超过3 ml/L, 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定时翻身拍背, 鼓励患者咳嗽、咳痰、深呼吸, 协助患者下床活动。

2.2.7 饮食护理

术后饮食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 避免暴饮暴食, 少量多餐, 供给富含维生素及含钾高的蔬菜和水果有较严重心衰、浮肿, 应严格控制食盐的摄入, 忌吸烟酗酒。

2.3 出院指导

嘱患者出院后规律服用强心、利尿药物, 辅助心功能恢复。指导患者轻微活动, 加强营养, 预防感冒, 促进术后恢复。指导患者注意根据凝血酶原时间测定调整剂量, 以避免抗凝不当导致出血或血栓栓塞;定期复查, 如发现瓣膜功能障碍及心律失常, 应及时入院治疗。

摘要:风湿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 其是急性风湿热引起的心脏炎后遗留下来并以瓣膜病变为主的心脏病。瓣膜置换术是外科治疗的重要手段。河南省南阳医专第一附属医院于2007年2月至2010年8月行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339例, 围手术期细致恰当的护理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现将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关键词:心脏瓣膜疾病,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

参考文献

[1]张宝仁, 朱家麟.人造心脏瓣膜与瓣膜置换术.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291-293.

瓣膜置换术患者 篇7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54~72岁,其中60岁以上16例。合并高血压10例,合并糖尿病4例,合并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3例,其余3例术前存在房颤。术前选择冠状动脉造影和心脏彩超明确病变部位,评估心功能。按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13例,Ⅲ级7例。20例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取胸骨正中切口,其中9例取大隐静脉做血管桥,6例取乳内动脉做血管桥,5例同时取大隐静脉和乳内动脉做血管桥;术中行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加前降支、对角支序贯搭桥8例,主动脉瓣置换加前降支搭桥8例,二尖瓣置换加前降支搭桥4例。本组20例患者围术期均无并发症发生,切口愈合良好,心功能恢复,均康复出院。

2 护理体会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本组患者年龄高、病程长、病情重、心理负担大,对手术期望值高,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失眠、食欲不振,术前减少患者的会客时间,给予口服镇静安眠药,以减轻焦虑,保证良好睡眠;医生、护士有针对性的给患者解释病情、介绍医院的技术力量、并给予积极的鼓励,家属及伴侣给予安慰,这些对稳定手术前患者的情绪,主动配合以及乐观情绪等,都可起到明显作用,甚至可减少手术后止痛药的应用和术后谵妄的发生[2]。

2.1.2 合并症护理

确切了解病情做好术前检查和化验,积极治疗和预防感染,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者,术前积极治疗控制血压、血糖在满意水平。本组患者病程长,营养差,术前给予加强营养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2.1.3 改善心功能

本组患者心功能差,术前根据医嘱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和极化液等药物,间断低流量吸氧(流量1~2 L/min,30 min/次,3~4次/d),改善心功能和增加心脏储备,限制患者活动,保持环境安静和整洁,利于放松心情。2.1.4术前宣教对本组10例吸烟患者告知戒烟的必要性,指导其术前戒烟。病区护士术前告知患者术后要进监护室,并指导患者学会术后必须施行的活动,如有效的咳嗽、深呼吸、学会床上大小便、翻身及肢体运动,以减少术后并发症。教会简单的动作表达,便于在气管插管期间与医护人员的沟通。告知避免情绪激动的重要性,并要保护好取静脉部位皮肤,避免输液感染。术前1 d给予介绍手术过程,带患者参观监护室,并介绍监护室环境、仪器设备,使患者能够消除术后的恐惧心理[3]。

2.2 术后护理

2.2.1 心功能维护

本组患者年龄大,全身重要脏器储备能力不足,心肌长期缺血,心功能差,术后易发生心律失常、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甚至围术期心肌梗死。术后连续监测心电图,密切观察ST段变化,高度警惕因心肌缺血而导致发生围术期心肌梗死[4],心率控制在80~100次/min,术后常规放置临时起搏导线,心率低于70次/min,接临时起搏器,设置心率80次/min,护士必须熟悉常见心律失常心电图波形,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医生。本组13例发生心律失常,其中6例为快速性房颤,应用洋地黄后恢复,7例为室性早搏,静脉应用利多卡因后恢复窦性心律。术后连续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术后注意控制输液量和速度,根据胸引液、血红蛋白、红细胞比积、血压、中心静脉压、尿量、末梢循环、心率等监测指标,及时补足有效循环血量,避免单位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其中术后24 h出入量维持负平衡,使用正性肌力药和血管扩张药物,注射泵按“μg/kg·min”泵入;术后维持血红蛋白在100 g/L左右,血压控制在100~120/60~80 mm Hg,CVP 8~12 cm H2O,尿量>1 ml/kg·h;应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血压下降、四肢厥冷、青紫、少尿、血压偏低、心音低钝,可有心律失常、颈静脉怒张、肺底湿音,心电图示ST-T改变、Q-T间期延长、血二氧化碳结合力降低。心率增快、中心静脉压(CVP)降低、尿量减少、烦躁不安、出冷汗等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症状[5]。本组无一例发生低心排血量综合征。

2.2.2 呼吸功能维护

本组患者术后常规呼吸机辅助通气,严密监测血氧饱和度,根据病情和氧饱和度动态监测血气和床边胸片,并根据动脉血气及肺功能等调整呼吸机模式和参数,保持呼吸道通畅,听诊双肺呼吸音,听到痰鸣音及时吸痰,吸痰幅度不应过大,时间不宜过长,每次不能超过15 s,并在吸痰前加大给氧浓度,以免缺氧。拔管后取半卧位,加强体疗,雾化吸入,排痰仪,辅助患者咳痰,鼓励早期活动,预防肺不张的发生。本组患者呼吸机使用时间19.30~42.30 h,平均(25±0.66) h,撤机后15例P02低,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5例血P02低于60 mm Hg者给予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12~18 h后改为面罩吸氧。无一例发生肺部感染和肺不张。

2.2.3 维持血钾平衡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要求血清钾维持在正常偏高水平(4.0~5.0 mmol/L),如相对偏低,易导致严重心律失常,若处理不当则带来严重的影响,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成败。因此,预防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血清钾偏低及合理补钾,在术后ICU的监护中显得尤为重要[6],术后需密切监测血钾。本组术后7例血钾<4.0 mmol/L,分别为2.9 mmol/L和3.5 mmol/L,予以高浓度补钾治疗后[6],恢复至4.0~5.0 mmol/L之间。当血钾>5.0 mmol/L时需停止补钾[7],本组无一例血钾超过5.0 mmol/L。

2.2.4 肾功能和血糖维护

体外循环中,被破坏的红细胞由尿中排出,术后需密切观察并记录每小时尿量,注意尿的颜色、性状、量的变化[8]。本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围术期维持动脉灌注压在较高水平,这是预防术后发生肾功能不全的关键措施[2]。本组病例动态监测肾功能,无一例发生肾功能不全。对本组3例血糖>15.0 mmol/L的糖尿病者,予以胰岛素微量泵治疗,控制血糖在4.0~8.0 mmol/L[9],并每2~4小时1次测血糖。其余17例血糖均维持在正常范围。

2.2.5 术后抗凝

在冠状动脉搭桥术后1年内,中等剂量比低剂量口服的阿司匹林能更有效的降低移植血管的闭塞率[10]。本组病例均术后常规抗凝,引流液少于1 ml/kg后,开始静脉注射速避凝,拔除气管插管后口服阿司匹林、潘生丁、华法林,动态监测凝血功能,待口服药起效后停用速避凝,根据期望的国际标准化比率INR(要求值2~2.5)调整口服药用量。

3 小结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同期行瓣膜置换术患者往往年龄大、病程长、病情重,且常合并一些慢性疾病,使病情更加复杂,其围术期的护理同手术一样十分重要,需要护理人员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高度的责任心、敏锐的观察、反应能力,积极观察病情,细心做好各种监测记录与分析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前提。本组病例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和死亡,说明高质量的围术期护理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同期行瓣膜置换术患者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马黎明,褚衍林,徐向明,等.心脏瓣膜替换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同期施行手术40例报告.心肺血管病杂志,2009,28(5):301.

[2]郭加强,吴清玉.心脏外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93-711.

[3]刘艳华,韩路.健康教育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护士进修杂志,2005,20(11):1002.

[4]胡盛寿,张怀军,吴清玉,等.重症缺血性心肌病病人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00,16(6):333.

[5]张亚忠,藤吴洁,吴小芬,等.同期行心脏瓣膜置换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护理研究,2008,22(3):626.

[6]邵利香,王海双,黄慧,等.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后早期应用微量泵补钾的护理.护理学报,2007,14(5):56.

[7]薛琳.心脏瓣膜置换术后高浓度补钾的体会.全科护理,2009,7 (12):3332.

[8]陈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同期行瓣膜置换术病人的护理.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13):1636.

[9]陈玉红,李坤,宋建萍.冠脉搭桥同期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护理.现代护理,2004,10(2):125.

瓣膜置换术患者 篇8

近年来,超滤逐渐应用在心脏外科手术领域,它可以有效地滤出被稀释血液中的水分。但是常规超滤仅能应用在体外循环过程中,而改良超滤(Modified Ultrafitration,MUF)不仅可以应用在体外循环过程中,而且在体外循环结束后,还可以在短时间内直接滤出体内多余水分,浓缩血液,提高胶体渗透压及凝血因子的浓度。较常规超滤而言,改良超滤持续的时间更长,滤出的水分更多。本文通过对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应用改良超滤,探讨改良超滤对术后肺功能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心脏瓣膜病患者,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26~79岁;体重35~92kg。全部病例术前均行心脏超声、心电图、胸片等检查,心功能II级36例,心功能Ⅲ级24例。二尖瓣置换术21例,主动脉瓣置换术18例,二尖瓣与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21例。按照性别、年龄、体重、心功能分级、病程、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时间相似配成对子,使上述指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再按随机化的原则把每对中的个体分别分配到无超滤对照组(C)和改良超滤组(M)。两组资料对比,见表1。

1.2 体外循环方法

应用StockertⅢ型人工心肺机,进口膜式氧合器,东莞科威成人型超滤器。预充新鲜冰冻血浆300 mL,白蛋白20g,复方电解质溶液1200 mL,25%硫酸镁2.5g,甲强龙500mg,20%甘露醇50mL,肝素20mg等,若转流前剩余碱值为负,则适当预充5%碳酸氢钠50~100 mL,维持转流初期胶体液与晶体液比值为1:0.4~0.6左右。

体外循环过程中采用浅低温,鼻咽温最低温度维持在30~32℃;中度血液稀释,血液稀释后血细胞比容(HCT)维持在25%~28%;维持灌注流量在2.2~2.8L/(m2·min);灌注压50~80 mmHg;泵压100~250 mmHg;中心静脉压为负值或0;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65%;每30min复查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及血气离子,维持ACT>480s及正常血气、电解质。

使用4:1(血:晶体)冷高钾(25mmol/L)含血停搏液作为心肌保护液,经主动脉根部灌注心肌。对于灌注效果不佳或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者,则切开主动脉根部经左、右冠状动脉直接灌注。首次剂量为20 mL/kg,心肌肥厚、心脏大者多灌注300mL左右,每隔30 min重复灌注心肌保护液,钾离子浓度减半。应用改良超滤滤出多余水分及炎性介质。待主动脉开放、心脏复跳、复温至鼻咽温36~37℃、循环稳定后停止体外循环。停机后根据血压及中心静脉压的情况适当回输余血,并以1:1~1.25:1的比例静脉注射鱼精蛋白以中和肝素。

1.3 超滤方法

CPB前将超滤器和超滤管道常规预充排气,进出口分别连接在动脉管道和静脉回路上,单独用一个泵控制流量。CPB中钳闭超滤管道,CPB结束,循环基本稳定后,去掉超滤器入口端管道钳,启动超滤泵,使一部分血液经主动脉管,流量控制泵、超滤器及腔静脉管流入右心房。此时超滤回路以下的腔静脉回流管处于钳夹状态。控制流量在10~15 ml/kg·min),超滤时间大约15~20 min。在水分被滤出的同时,储血器内残留液体在主泵控制下补充机体容量。若储液面很低,可在储血器内加入勃脉力,始终保持CPB处于备用状态。待HCT达到较理想的水平时停止超滤。

1.4 检测指标

分别记录两组心肌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重症监护室(ICU)监护时间;M组在体外循环前、改良超滤前(停机时)、改良超滤后(停机后15 min)的HCT值;同时进行血气分析,记录氧分压(PaO2)及二氧化碳分压(PaCO2),并记录该时刻的吸入氧浓度(FiO2),按下列公式计算: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OI)=PaO2/FiO2,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lveolar-arterial OxygenTension Gradient,P(A-a)O2)=(FiO2×(P大气压-P水蒸气)-PaCO2/R)-PaO2,{P大气压=760 mmHg;P水蒸汽=47 mmHg;R (呼吸商)=0.8)。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软件系统,计量资料以(均数土标准差)表示,组间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实验结果

两组病例均无手术死亡及与体外循环、超滤有关的并发症。两组心肌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表1)。

2.1 血细胞比容的变化

两组超滤前的血细胞比容比体外循环前显著降低(P<0.05)。超滤后这些指标比超滤前已有显著提高(P<0.05),但比体外循环前低(P<0.05),结果见表2。

注:★与CPB前比较P<0.05,#与超滤前、CPB前比较P<0.05

2.2 术后呼吸功能的变化

M组超滤后OI值明显高于C组(P<0.05),M组超滤后P(A-a)O2值明显低于C组(P<0.05),具体结果见表3。

2.3 呼吸机辅助时间及ICU监护时间的比较

M组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及ICU监护时间均短于C组(P<0.05),结果见表4。

注:★与C组比较P<0.05,#与CPB前比较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体外循环期间肺损伤的原因常涉及多个方面,其中主要原因是全身炎症反应和血液稀释所引起的肺水潴留[1]。由于体外循环为非生理性循环,血液与管道等装置接触可诱发炎症反应,使肺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肺间质水肿。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由于其术前就已经存在肺水肿,手术及体外循环过程会进一步加重肺损伤[2]。事实上,几乎所有体外循环术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肺损害、肺功能减退,轻者仅有一过性症状,重者则表现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甚至急性呼吸功能衰竭,病死率较高[3]。因此,如何避免CPB术后肺损伤是心脏外科急于解决的热点问题。

超滤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一个半透膜的滤器,将血液中的水分和可溶性小分子物质与血管内细胞成分和血浆蛋白分开并滤出[4]。Naik[5]于1991年在伦敦儿童医院首次应用MUF技术,与常规超滤技术相比,该技术无需增加CPB时间,不受CPB流量限制,单独用一个泵控制流量,可随意控制超滤时间及超滤液量,不仅可以迅速浓缩血液,提高患者的HCT和血浆胶体渗透压,而且能够减轻术后炎症反应,从而促进术后早期肺功能的恢复。

OI值和P(A-a)O2值是评价肺换气功能的重要指标,本研究发现超滤前两组OI值均低于CPB前,P(A-a)O2值均高于CPB前,且HCT值明显低于CPB前,这表明体外循环本身及手术损伤会导致患者术后肺换气功能降低。M组超滤后OI值明显高于C组,P(A-a)O2明显低于C组,且M组超滤后HCT显著高于超滤前HCT,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及ICU监护时间明显短于C组。由此可见,改良超滤可迅速浓缩血液,提高患者的HCT和胶体渗透压,对术后肺功能的恢复较为理想。上述结果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6,7,8]:①超滤后OI值增高、P(A-a)O2值降低,有利于偿还心肌氧债,改善术后早期心脏功能,而心脏功能的快速恢复亦有利于呼吸功能的改善,进而缩短呼吸机使用时间及ICU监护时间;②MUF能迅速排出体内多余水分,提高胶体渗透压,明显减轻术后组织水肿,改善组织供血、供氧,有利于重要脏器功能的恢复;③MUF可以降低炎性介质,避免肺血管通透性的增加,从而减轻肺水肿。

综上所述,在成人心脏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中应用改良超滤,可以有效地减轻患者术后组织水肿,降低炎症反应,促进术后早期肺功能的恢复。

参考文献

[1]Kim WG,Lee BH.Seo JW.Light and electron microscopic analyses for ischaemia-reperfusion lung injury in an ovine cardiopulmonary bypass model[J].Perfusion,2001,16(3):207-214.

[2]Bottio T.Bisleri G.Piccoli P,et al.Heart valve surgery in a very high-risk population:a preliminary experience in awake patients[J].J Heart Valve Dis,2007,l6(2):l87-194.

[3]汪曾炜,朱洪玉,张静,等.临床改良超滤对成人瓣膜置换术早期预后的影响[J].心肺血管病杂志,2004,23(1):8-10.

[4]龙村.体外循环手册[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60-63.

[5]Gaynor JW.The effect of modified ultrafiltration on the postoperative course in patients with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J].Semin Thorac Cardiovasc Surg Pediatr Card Surg Annu,2003,(6):128-139.

[6]Sever K.Tansel T.Basaran M.et al.The benefits of continuous ultrafiltration in pediatric cardiac surgery[J].Scand Cardiovasc J,2004,38(5):307-311.

[7]王功朝,张供,张希全.体外循环改良超滤技术对IL-1β影响的临床研究[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4,35(1):40-42.

瓣膜置换术患者 篇9

关键词:华法林;老年非瓣膜病房颤;安全性

心房颤动属于临床较为多见的一种心律失常,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是心房颤动威胁性最高的一种疾病,特别是老年人群体较为多发,是导致老年人发生脑梗死的主要原因。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华法林在老年非瓣膜病房颤的抗凝疗效与安全性,选取2013年9月到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62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其中观察组患者通过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获得较好的应用效果,详细内容如下分析。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到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62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本次所选患者均通过心电图和相关检查予以确诊。把62例患者平均分成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有31例患者。对照组31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5例,患者年龄62~85岁,平均年龄(72.3±3.4)岁;观察组31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3例,患者年龄64~86岁,平均年龄(73.5±4.2)岁。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和年龄等一般资料予以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二)治疗方法

对照组31例患者给予阿司匹林治疗,每天顿服75mg阿司匹林片,用药量按照患者凝血酶时间予以增减,每隔一周调整一次用药量。观察组31例患者采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治疗前对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进行检测,首次剂量为1.5mg/d,按照INR值对华法林用量进行调节,一个调节单位是0.5mg,持续服用,平均用量大约是(2.6±1.1)mg。用药后每隔三天要检测患者的INR,如果出现异常则对INR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予以核查。

(三)观察指标

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终点事件发生情况,包括外周动脉栓塞、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以及死亡;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发生出血事件的情况。

(四)统计学方法

两组患者各项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借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完成,计数资料使用率(%)显示,计量资料使用平均值±标准差(x±s)显示,组间率对比使用x2或是t检验;P<0.05时,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显著性。

二、结果

(一)两组患者终点事件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31例患者终点事件总发生率是6.46%,对照组31例患者终点事件的总发生率是29.03%,观察组要显著低于对照组(x2=5.415,P=0.020),具有统计学差异。详细分析见表1。

(二)两组患者出血情况对比

观察组31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出现出血现象,均是轻微出血,出血发生率是6.46%,其中口腔黏膜出血1例,鼻粘膜出血1例。对照组31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出血发生率是3.23%。组间出血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三、讨论

老年非瓣膜房病是导致老年患者发生脑卒中与脑梗塞的主要原因,一旦发生房颤,患者心律失常,导致心房收缩作用减弱,血液积聚在右心房,就有可能出现血栓或是中风。临床治疗该疾病主要是进行抗凝治疗,利用抗凝药物将血液稀释,保证心房波动平稳,维持正常功能。有效的抗凝治疗不但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还能够明显减少患者的致残和致死率。

阿司匹林与华法林是临床十分常见的一种抗凝药物,有众多临床研究证实,其治疗非瓣膜病房颤具有显著疗效。华法林属于香豆素类抗凝剂之一,属于间接生效的抗凝药物,自身并没有抗凝作用,主要是通过对维生素K产生抑制,不让其参与肝脏内合成凝血因子Ⅱ、Ⅶ、Ⅸ、Ⅹ,从而实现抗凝效果。该药物相比于普通的阿司匹林,对于脑卒中患者的抗凝效果要更为显著。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终点事件总发生率是6.46%,对照组终点事件的总发生率是29.03%,观察组终点事件发生率要显著低于对照组(x2=5.415,P=0.020);两组患者的出血情况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采用华法林抗凝治疗能够明显减少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减少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但需要注意的是,临床上给予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时,只能预防并发症以及控制症状,而无法治愈房颤,通常需要长时间用药,从而会严重损害患者的肝脏功能,所以治疗时必须准确调整抗凝强度。

综上所述,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采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具有十分显著的疗效,但在治疗期间要注意准确调整抗凝强度,来加强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唐关敏,银杏叶及蒺藜制剂对华法林抗凝作用的影响[J].浙江医学,2007(08).

[2]耿强,郭丹杰.65岁以上老年患者口服华法林抗凝的安全性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07).

瓣膜置换术患者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择期进行心脏瓣膜置换术者30例, 男13例,女17例。 选取标准:年龄20岁 ~60岁, ASAⅡ级~Ⅲ级,NYHAⅡ级~Ⅲ级,无高血压、糖尿病、心肌梗死病史;无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功能损伤; 无严重肺动脉高压和呼吸系统疾病;术前未服用过影响心肌保护作用的药物 (腺苷、茶碱、磺脲类等)。将30例患者随机分为丙泊酚组(P)和七氟烷组(S)。

1.2麻醉方法患者入室后给予面罩吸氧,建立静脉通路,监测ECG、血氧饱和度(SpO2)和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局麻下桡动脉穿刺置管监测动脉血压,全麻插管后经 右颈内静 脉穿刺置 管监测中 心静脉压 (CVP)。麻醉诱导:缓慢静注芬太尼(5~10)μg/kg、 依托咪酯(0.1~0.3)mg/kg、阿曲库铵0.3mg/kg,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在(30~40)mmHg。麻醉维持:P组微量泵持续输注丙 泊酚 (3~6)mg/(kg·h)。S组采用 (0.5~ 3.0)%七氟烷吸入麻醉,心肺转流期间采用带有挥发罐装置的人工膜肺吸入七氟烷。手术过程中视术中情况间断给予芬太尼(静注总量30μg/kg)。术中持续静脉泵注阿曲库铵10mg/h维持肌松。期间维持BIS值40~50,调整丙泊酚和七氟烷的给药浓度以维持适当的麻醉深度。

1.3体外循环方法换瓣术中采用心脏非搏动性灌注的心肺转流(CPB)方式进行基本生命体征的体外支持,体外循环机StockerⅢ、变温箱和西京膜式氧合器均由同一组医师操作。且给予相同的体 外循环预冲液,肝素化后开胸,待体温降低后,阻断上下腔静脉及升主动脉,常规插管建立体外循环,从主动脉根部灌以高钾心脏停搏液使心脏停搏。整个CPB过程中间断灌注停跳液以保证心肌处于停搏状态,同时控制温度在(28~30)℃ HCT>20%。

1.4监测指标术中常规监测动脉血气平均动脉压 (MAP)、中心静脉 压 (CVP)、BIS、ECG、PETCO2、 SpO2,并根据血流动力学变化调节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和硝 酸甘油的 用量 ,在CPB过程中MAP维持在 (50~80)mmHg,停机前后平均动脉压维持 在 (60~ 90)mmHg。记录每位患者的CPB时间和主动脉阻断 (ACC)时间,使用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和硝酸甘油等血管活性药物的总量。分别在手术开始前(T1),开放升主动脉后2h(T2)、6h(T3)、24h(T4),采静脉血5 mL 2 000r/min离心10min,留取血清于-70℃冰箱保存备用。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丙二醛(MDA) 的浓度,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超氧化物岐化酶(SOD) 的活力,双抗体酶 联免疫吸 附法检测 一氧化氮 合酶 (NOS)的表达。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三个指标不同时点比较采用不等距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检验水准为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资料两组患者在体重、年龄、性别构成,心肺转机时间和升主动脉阻断时间,血管活性药物总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2.2两组MAP,CVP,HR,SPO2比较两组中,停CPB 2h和术毕MAP值均较入 室基础值 低 (P < 0.05);HR值较入室基础值高(P <0.05);而丙泊酚组在停CPB 2h和术毕的MAP值要高于 七氟烷组 (P <0.05)。两组在各时点CVP 、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2.3两组MDM,SOD比较两组与T1时相比,T2、 T3、T4组MDA的浓度明显增高,SOD的活性明显减低(P <0.05)。S组在T2、T3时间点MDA的浓度明显低于P组,SOD活性则明显高于P组(P <0.05)。 详见表3、表4。

nmol/L

U/L

2.4两组NOS比较两组T2、T3、T4时间点比T1点NOS的浓度明显增高(P <0.05),而S组中T2、T3时间点NOS的浓度较丙泊酚组要低(P <0.05)。而T1与T4组两者无明显差异。详见表5。

μmol/L

3讨论

心肌缺血再灌 注后会产 生大量氧 自由基,MDA是氧自由基攻击生物膜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引发脂质过氧化所产生的,MDA还可引起细胞的代谢和功能障碍、细胞损伤甚至死亡。因此测定MDA的量可以反映机体的 氧化程度,间接反映 细胞的损 伤程度。 SOD是能清除氧自由基的一种酶,对机体的氧化和抗氧化平衡起重要作用。实验中常将MDA和SOD配合做测定,来综合反映机体的氧化损伤程度。一氧化氮作为广泛参与心血管系统调节的化学递质和信号分子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因其作用时间短暂,常监测其合成的限速酶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来反映一氧化氮的量。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早期合成少量的一氧化氮对心肌有保护作用,晚期大量的一氧化氮产生会产生心肌氧化和炎症损伤,引起心肌细胞毒作用和心肌细胞凋亡[1]。

七氟烷与丙泊酚是临床上最常用的麻醉药,两者都具有抗氧化损伤作用,有研究表明[2],七氟烷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可抑制氧自由基的生成,提高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七氟烷还可以通过氧自由基的介导在细胞水平进行能量代谢的调节[3]。且最近有研究表明丙泊酚在抗氧化损伤过程中,其对SOD活性的提高较其对MDA生成的抑制要强[4]。丙泊酚通过抑制一氧化氮合酶的产生而减少一氧化氮的过量生成,减少其对心肌细胞造成的损伤[5]。

本研究发现,在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升主动脉开放有缺血再灌注的氧化损伤产生和一氧化氮合酶的升高。组间比较说明七氟烷的抗氧化损伤作用较丙泊酚强,对一氧化氮合酶的抑制作用较强,对心肌的 保护作用 要强于丙 泊酚。 这与De Hert等[6,7,8]研究结果相同。但也有研究得出相反的结论[9]。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没有将一氧化氮合酶的亚型分别测量,以更特异的反映七氟烷与丙泊酚的心肌保护作用。 目前对于 一氧化氮 合酶在心 脏方面的 研究[10,11],以其对冠状动脉、心肌细胞的影响多见,麻醉药对其影响的研究很少。本试验通过比较丙泊酚和七氟烷对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研究麻醉药对广泛参与心血管系统调节的一氧化氮的作用,以期寻找更好的具有心肌保护作用的麻醉药物和方法。

在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全程吸入七氟烷麻醉比全凭静脉丙泊酚麻醉的抗氧化作用强,对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也较丙泊酚强。其心肌保护作用更强。

摘要:目的 比较全程静脉丙泊酚麻醉和吸入七氟烷麻醉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氧化标志物和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影响。方法择期在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者30例,随机分为丙泊酚组(P)和七氟烷组(S)。于手术开始前(T1),升主动脉开放后2h(T2)、6h(T3)、24h(T4)分别从中心静脉导管采集静脉血,测定丙二醛(MDA)浓度,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一氧化氮合酶(NOS)的表达。术中监测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脉搏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心率(HR)。结果 组内比较,与T1时点相比,T2、T3、T4时间点血清中MDA浓度升高,SOD活性降低,NOS表达明显增高(P<0.05)。组间比较;S组较P组在T2、T3点MDA浓度、NOS的表达明显降低,SOD活性升高(P<0.05)。两组中,停心肺转流(CPB)2h和术毕的MAP值均较入室基础值低(P<0.05);HR值较入室基础值高(P<0.05);而丙泊酚组在停CPB 2h和术毕的MAP值要高于七氟烷组(P<0.05)。结论 在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全程吸入七氟烷麻醉的抗心肌氧化损伤作用比全凭静脉丙泊酚麻醉的作用要强,且七氟烷对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比丙泊酚强。

上一篇:用人艺术下一篇:主问题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