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教育(精选12篇)
学教育 篇1
一、我国工程图学教育现状
随着社会科技、经济的不断发展, 企业对工程人员的要求日益提高。工程人员为了适应现代化工程团队开发新产品及新技术的需求必须具备专业的技术知识、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良好的系统分析能力及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迫切任务是尽快培养出与国际接轨的中国工程师, 可是, 在2005年10月发表的一份M c.Kinsey Global Institute报告中指出, 2005年我国毕业的约60万工程技术人才中能够在国际化公司工作的不足10%, M c.Kinsey Global Institute认为“中国教育系统偏于理论, 中国学生几乎没有受到Project和团队工作的实际训练, 相比之下欧洲和北美学生以团队方式解决实际问题”。
笔者在近些年的工程图学教学中越来越感觉到:尽管教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备课、讲课, 可学生的课堂关注度和学习兴趣逐年降低, 观察、空间思维、拆装和绘图实践热情也不如从前。纵观国内大部分高校工程图学教育的现状, 笔者认为, 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 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陈旧。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对学生掌握现代新知识的要求不断增强。目前高校课程门类繁多, 而双休日的实行又使学生在校四年的总学时数减少。因此, 不同程度压缩各课程学时已成定势。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还沿用过去的教学计划, 结果只能是教师高密度车厢化的课堂讲授, 学生被动接受, 毫无自由发挥空间, 逐渐失去学习兴趣。
2. 重讲授轻思考, 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国内高校大多还沿用前苏联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 课堂上以教师为主体, 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自主思考。尽管大多高校都安排有绘图实践, 但大多都是模仿性的, 学生无法做到“做中学”、“学中做”, 更谈不到“做中思”。
3.
工程图学课程安排与金工实习、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相关专业实践及课程联系松散, 没有形成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不利于学生整合应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综上所述, 如何重新点燃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如何使工程图学教育更好地适应企业及经济的需求?这些成为我们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国外工程图学教育特色
由于“图形”在工程界中的重要性, 世界各国都将工程图学作为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来对待, 旨在培养学生严谨的工程意识和基本的工程素质。
在课程设置上美国各大学对工程图学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如加州大学圣迭哥分校、普渡大学、博克利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独立开课方式;有些则将其整合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设计与制造等课程当中, 如加州理工大学、MIT等。不论采用哪种方式, 工程图学教育都有其明确的目标和思路, 教学活动大致分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以加州大学圣迭哥分校的MAE3为例, 课堂讲授少而精, 主要介绍: (1) 工程绘图的基本原理, 如第三分角三视图、轴测图、剖视图、零件图和装配图; (2) 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应用, 主要是Auto CAD二维绘图、Inventor三维建模和动画制作; (3) 机械设计基本知识, 主要包括紧固件、轴承、齿轮、微型马达和带传动的设计等; (4) 素质教育, 如诚信教育、团队合作意识、口头表达能力等。教学实践主要设置时钟、机器人两个项目, 要求学生分组合作设计出满足特定功用的时钟或机器人, 应用计算机软件生成二维和三维图纸, 并在实验工场制造出时钟或机器人的雏形, 最后公开答辩、演示成果。教学活动由教室延伸至多媒体机房、实验工场、图书馆等, 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 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 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性思维、动手能力和表达技能。
日本的图学教育比较注重和企业相结合, 注重制图课的内容与设计相融合。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我国相近, 但删减掉了画法几何中图解空间几何问题的内容。课程安排在生产实习和机械工学入门学习之后进行, 一来对机械加工方法、工艺结构有了初步了解;二来更有利于与后续专业课课程设计相衔接。我们看到, 不论是美国还是日本, 工程图学教育多以产品设计为中心, 与工程实际和企业需求相结合。企业期待的是工程人员能迅速在图上表达想象的成果, 并能付诸实际制造。因此, 工程图学教育中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思考, 如何表现、识别和想象。
三、以能力为导向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将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Knowledge (知道) 、Understanding (领会) 、Application (应用) 、Analysis (分析) 、Synthesis (综合) 、Evaluation (评价) 六个层次, 如图1所示。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和知识灌输为主的教育模式只能实现“教育目标分类法”中的前三个层次, 若想实现其四到五层次, 甚至六层次的教育目标, 显然是不可能的。
2000年, 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组成的跨国研究获得Knut and Alice Wallenberg基金会近2000万美元的巨额资助, 并于2004年成立了CDIO国际合作组织。CDIO代表Conceive (构思) 、Design (设计) 、Implement (实施) 、Operate (运行) , 它是现代工业产品从构思研发到运行乃至终结退休的全生命过程。CDIO以“学校培养有专业技能、有社会意识和有企业家敏锐性的工程师”为愿景;以产品生命全过程为载体培养学生四个层面的能力, 即工程科学和技术知识、终身学习能力、团队交流能力, 在社会和企业环境下建造产品、过程和系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还提出了包括对培养计划、课程结构、教学方法、教学评估和学习构架的全面指引和对是否实践CDIO教学理念的12条判定标准, 可操作性极强。
汕头大学工学院在汕头大学副校长顾佩华教授的指导下, 使汕头大学成为首个中国高校CDIO成员。在不断的摸索中, 我们总结出:中国的工程教育, 需要学习国际先进经验, 加大改革力度, 以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目前, 国内已有57所高校在机械类、电气类等专业开展了CDIO改革试点实践。2009年燕山大学开始CDIO工程教育模式改革试点, 于2013年5月正式加入国际CDIO组织, 成为教育部CDIO工程教育改革项目的参加单位。
四、结束语
综上可见, 美国、日本的工程图学教育和CDIO工程教育理念都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教学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模式, 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 体验学习的乐趣。这给我国图学教育带来了很大启迪, 也更突出了改革的迫切性。结合我国工程图学教育的现有条件, 借鉴国外及CDIO工程教育理念, 重新架构符合我国实际的工程图学教育体系, 摒弃过去那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 引入基于工程实际的项目式教学, 同时改变传统的考核评估方式, 让学生通过项目设计、实施和总结真正体会到课程学习的意义, 同时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及沟通交流能力, 是顺应现代化工程发展的必然要求,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摘要:论文分析了企业工程人员所需素质与当今我国图学教育现状之间的差距, 介绍了美国、日本工程图学教育的概况和特点, 以及国际先进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 这些对我国工程图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着很好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工程图学,国外,CDIO,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冯娟.美国高校工程图学教育特色分析[J].工程图学学报, 2008, 29 (3) :139-144.
[2]毛文武.美国加州大学圣迭哥分校工程图学课程教学研究[J].工程图学学报, 2007, 28 (5) :172-177.
[3]焦永和, 董国耀, 张彤, 樊红丽.第四届中日图学教育研讨会情况介绍与思考[J].工程图学学报, 2000, 21 (4) :149-154.
[4]李迎春.对日本冈山大学图学教育状况的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 2007, 17 (10) :106-108.
[5]赵永生.论大学的功能与高等工程教育改革[R].秦皇岛:燕山大学里仁学院教师培训, 2013-10-31.
[6]焦永和, 张彤.我国高校图学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工程图学学报, 2004, 25 (4) :126-130.
[7]章毓文.工程教育要与国际接轨[A]//机械类课程报告论坛交流文集[C].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6:56-57.
学教育 篇2
专家型家师的特点:1能运用丰富的组织化的专门知识,2熟练掌握教学技能
教师的教学能力分为三方面: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教学监控能力
影响教师成长的因素:个人因素,情景因素,系统过程(有目的影响教师成长的专门方法和手段)
教师成长的阶段(福勒和布朗):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景阶段,关注学生阶段
教师成长的基本途径:教研组的教学研究活动,微型教学训练,教学决策训练,反思教学经验(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基本途径,反思的类型 对于活动的反思,活动中的反思,为活动反思/反思的内容 认知成分,批判成分,教师的陈述/反思的方法:布鲁巴奇提出: 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教师参与研究
教学心理学研究对象:是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研究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变化和发展规律
教学心理学性质:较强的教学应用性,不是普通心理学,或儿童心理学,学习心理学的简单组合,而是专门研究发生在教育情境或关系中,由学习而引起的人的心理或行为.教学心理学研究内容: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实践意义:①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②帮助教师解决了实际的课堂问题 ③提供各种研究方法与角度
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1实验研究(强调对照处理的不同效果分析,分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和个案实验)2相关研究(探讨不同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正相关,负相关和无相关,相关系数取值1~ —1程度,越近1相关越大。)3描述性研究(强调对研究对象的观察、描述和分析)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创建阶段:卡普捷列夫1877年<教育心理学>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命名的书,桑代克1903年<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命名的专著,世界公认最早的的教育心理学专著发展阶段:维果茨基主张把其作为独立学科研究,强调在儿童发展的主导作用 成熟阶段: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关注教育实际应用和课堂学习研究 布鲁纳的课程改革运动 发现学习法 奥苏贝尔:以认知心理学研究学习,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意义的获得和保持。90年代关注学科心理学的学习和认知研究。从实验室转为对现实情境的研究。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心理发展:广义 人类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一身的心理变化 狭义 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的变化
心理发展基本特征:1,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2,具有定向性和顺序性 3,具有不平衡性4,具有个体差异性
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1少年期(初中 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内心冲突:普遍存在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矛盾 2青年初期(高中 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从生理、心理、和社会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为主内心冲突: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常冲突,易与生活脱节。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的基本理论(认知发展是心理发展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般指与大脑生长和知识技能有关的发展方面.它涉及人在知觉,记忆,思维,语言,智力等方面种种功能的发展变化.)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创立“发生认识论”,他认为,青少年认知的发展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依赖于助理对周围环境的操纵及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互动。认知发展必经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2)-形式运算阶段(11,2岁以上)。详解:感知觉认知—语言应用单向思维—守恒观念形成与具体思维—抽象思维与逻辑推理 皮亚杰认为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有: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平衡化(具有自我调节作用,在认知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是智力发展的内在动力)基于该理论的教学法:活动法,自我发现法,认知冲突法,同伙影响法
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论:强调社会文化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并创立了著名的社会文化历史学派,他被供认为是当今学习理论中社会建构主义和情境学习理论的先驱。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观念:学生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学生心理机能的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最近发展区指学生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立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内容和方法(基于皮亚杰认知发展观点的教学法:活动法,自我发现法,认知冲突法,同伙影响法)2 教学促进认知发展(教学支架 指在儿童试题解决超过她们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教师所给予的支持和指导)
人格: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表现为一个人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价值观等方面的整合。它是人在先天秉性的基础上受教育,社会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的动态复合系统。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他认为人格的发展包含有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三个相互而又独立的过程,是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几个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强调自我成长,提出青春期是获得自我同一性的重要期:婴儿期(0-1)信任感与不信任感的建立(主要任务是形成信任感。学会分辨人,哭和笑)幼儿期(1-3)自主感的形成羞耻感和怀疑感(学会走路和自己动手玩玩具)儿童早期(3-6)主动感对内疚感 主动探索—好问—好动—好说(角色认知)儿童晚期(6-12)勤奋感对自卑感 在幼儿园完成学习任务受奖励(学业成就)青少年期(12-18)自我同一感(个体组织自己的的动机,能力,信仰及活动经验而形成的关于自我一致性的形象)的建立,和自我同一感的混乱的矛盾初中和高中阶段 同伴与人生观 青年期(18-24)亲密感对孤独感 大学阶段,友谊与爱情(社会化 成家)成人期(24-65)繁殖感与停滞感 老年期(65---)自我整合对绝望感
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1家庭教养模式 2学校教育 3同辈群体(除社会因素外还有遗传因素)
培养(健构)健康人格的途径:1重视青少年人格的整体调节2帮助青少年进行积极的自评,获得自尊感3建立良的人际交往环境4引导青少年正确应对挫折5引导青少年进行人格的自我教育
自我意识:是人格结构中的调控系统,是个体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
自我意识分类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分为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 从自我观念上看,自我意识分为现实自我,投射自我,理想自我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指导:1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a 教师家长应对其作出适当的评价与期望 b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2帮助中学生获取积极自我体验 a尊重学生人格 b 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感3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控制力a帮助学生通过实践锻炼其自我控制能力b教授自我控制的策略与方法
中学生的认知差异 1认知方式差异 a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场依存型指人们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场独立型指人们对客观事务进行判断时,倾向于利于自己内部的线索作为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b 冲动型于沉思型2智力差异 a智力的个体差异(IQ 智力测量结果的表示):人们的智力水平呈正态
分布b智力的群体差异:包括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
了解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1创设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同质分组,如分快慢班)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布卢姆的掌握学习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得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3 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斯金纳提出程序教学 通过教学机器和程序的教科书来呈现学习程序,使学生循序渐进的个别学习)
多元智力: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包括言语智力,逻辑数理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智力和自省智力。
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性格差异的表现:1特征差异 2类型差异【机能类型说(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向性说,独立一顺从说】
性格的性别差异:麦考比和杰克林认为男性更具有攻击性。女性比男性更好社交,更容易受暗示,自信心比男性差,更倾向于解决简单的墨守成规的问题。
性格差异的教育上的意义 1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2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 3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由经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人类的学习:指在社会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的,积极主动的掌握社会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在学习师生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才智的过程。
学习的分类:根据学习内容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社会规范的学习加涅根据学习结果分类:言语信息学习,智慧技能的学习,认知策略的学习和态度的学习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行为之间建立之间联结。用刺激和反应的联结来解释学习过程。)
巴甫洛夫 经典条件作用(狗闻铃声掉唾液,望梅止渴,谈虎色变)规律: 泛化、辨别、消退
桑代克试误说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是通过肓目尝试与错误而渐进的过程。规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率
斯金纳操作条件作用(强化说)一个操作出现后如果有强化刺激尾随,该操作发生概率就会增加,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的变化,强化是增加概率的手段.个体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学习行为受强化规律的制约:包括正强化、负强化
联结学习理论在课堂中的应用
1、塑造或促进良性行为a普雷马克原理促进低频行为b行为塑造、连续接近法c及时表杨
2、消除不良行为a餍足b代价c孤立3程序教学:把教材内容分解成很多小单元,并按这些单元的逻辑关系顺序排列起来,构成又难到易的很多层次或小步子,让学生循序渐进,依次进行学习
认知学习理论
格式塔顿悟学习认为是一种知觉经验的变化过程,不靠渐进的偿试错误,由突然的顿悟(一种突然的领悟与理解,是对情境全局的知觉,是对问题情境中事物关系的理解)实现。
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学习过程是主动构建良好认知结构的过程,分为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阶段,通过“同化”或“顺应”使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而实现
奥苏伯尔认知同化学习论认为当学生把教学内容与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时,有意义的学习便产生.实现有意义学习的三个条件:
1、有有意义学习的倾向;
2、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3、学生认知结构中有适当观念利与新观念联系。学习是一种同化过程,同化方式包括含类属学习、总括学习,并列结合学习(组合学习)
认知学习理论的应用: 1重视对关系的了解 2重视结构和顿悟的作用 3背景知识与先行组织者4发现学习(通过自己探索获得问题答案的方式学习;培养发现探索精神)与接受学习(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经仔细考虑的有组织的有序列的,完整的形式,让学生将知识“内化”)
现代学习论的发展
加涅信息加工论用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过程来类比人脑的认知过程,用信息的接受存储和提取来解释学习的过程,包括信息的存贮,认知过程3元认知
建构学习论是学生通过新旧知识来形成、充实或改造自己的经验体系,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须重视学生的经验,它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提倡把学生自身的努力放在教育的中心地位,应培养学生进行社会协商和合作面对复杂环境解决真实的不明确的问题。不同建构学习论的共识:知识观 学习观 学生观 教学观建构学习论教学应用1研究性学习(教师提供问题情景,学生通过搜集资料验证假设来解决问题)2合作学习(几个不同的学生组成小组共同学习)3教学对话(学生通过与老师其他同学交流来学习,分“教学”和“对话”)
第四章学习动机
动机:直接推动人类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动力
动机的功能:激活功能 指向功能 强化功能
学习动机: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的构成:是由学习需要和诱因两个方面构成的。学习需要是学习动机产生的基础,是激发学生进行各种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诱因指为学习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如他人的奖励和表扬等。
学习动机的种类:1内部学习动机(如好奇心)和外部学习动机(如名次)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如马上的考试)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如前途)3认知内驱力(如好奇心),自我提高内驱力(赢得地位 如名次)和附属内驱力(从长者处得到赞许)
学习动机和学习的关系:学习动机是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支持性条件,学习动机对学习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影响学习过程,二是影响学习效果
耶克斯—多德森律: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是一种曲线关系,唤起水平太高或太低都不能引起最佳的工作状态,从而也得不到最佳绩效;动机的最佳水平还与课程的性质不同而不同,对简单的任务,学习效率随动机强度的增强而增强,对复杂较难的任务,随动机的增强反有下降的趋势。
学习动机的理论
动机的强化说:斯金纳(如何激发学习动机—强化说—强调外部诱因的作用)认为学习活动中,强化是学习行为的决定因素,起着增进学习动机的作用。
动机的需要论:马斯洛(在需要的基础上激发动机—缺失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需要+成长需要:认知和理解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动机的归因理论:海德和韦纳(对学业的归因解释会对学习动机产生重要影响—能力V努力)
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动机=成功的主观可能性×成功的诱因价值(应用于努力程度的激励)他认为个人的成就动机可分为两部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避免失败的倾向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外部因素1学习任务(任务的性质/价值/维度)2教师内部因素1兴趣2自我效能感(对自己能否胜任任务的主观估计或能力判断)3归因与习得性无助(由于学习者长期把学业的失败归因为稳定不变的不可控制的内部因素,既能力缺失,其结果使他们产生了这样一种信念:无论怎样努力都避免不了失败的结果)4能力观(既认为能力是不变还是可变的)与目标定向(指向学习内容既掌握目标,指向学习结果既表现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1、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①、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②、帮助学生自主设置合理目标③、进行归因训练
2、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①、使学习更有趣②、设疑引发认知冲突③、合理使用表扬、有效应用表扬、合适的反馈
第五章 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迁移的种类:根据迁移的效果分为:正、负迁移(效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根据迁移的方向分为:顺、逆迁移(学习过程顺序)根据迁移发生的水平:横向迁移(又叫水平迁移,指先前学习的内容与后继学习的内容在难度,复杂程度属于同一水平层次上)纵向迁移(又叫垂直迁移,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逐渐的相互影响)根据迁移的内容分: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又称为特殊迁移)(举一反三与跳水组合)依据迁移自动化程度---低路迁移和高路迁移
迁移的基本理论:
形式训练说:沃尔夫认为个体心理的组成部分是各种官能,这些官能可以想肌肉一样通过训练得到发展的加强。如果一种官能在某种学习情境中得到改造,就可以在与该官能有关的所有情境中自动地起作用。
共同要素说:桑代克与伍德沃斯认为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到另一种学习,即产生学习的迁移。
经验类化说: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能概括他们之间的共同原理贾德通过水下击靶实验提出,共同要素只是迁移的前提,关键是从两种活动中获得概括性的经验和原理。享德里克森进一步实验后得出,概括化过程不是自动的,与教学方法密切相关。关系转化说:顿悟要素、经验、原理与情境的整体关系是迁移的关键。
影响的迁移的要素:1相似性 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相似性/学习情境的相似性2原有的认知结构:原有的经验水平/原有经验的组织性/原有经验的可利用3学习定势(定势是一种心理准备状态,指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也称之为心向)
怎样促进迁移(为迁移而较)1在真实生活中学习2注意最初的学习程度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为学习提供多元化的环境4教授学习方法
第六章知识的学习
知识的本质: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及其联系的反映,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知识的种类:从反映活动和深度看分为感性知识(对活动的外贸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应)和理性知识(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从反映活动的内容分为具体知识和抽象知识 从反映活动的形式分为陈述性(又称描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包括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
知识学习的类型:根据复杂程度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根据新旧知识的复杂程度分为:下位学习(类属学习)、上位学习(总括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是学习的新知识与认识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产生的)
知识学习的过程:知识的获得,知识的保持,知识的提取三个阶段
知识直观类型: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提高直观方法:a灵活运用各种直观的形式b加强词与形象的结合c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性对象的特点d培训学生的观察能力e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概括: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知活动过程概括类型:感性概括,理性概适
有效的概括方法a用好正反例证b正确的运用变式c科学的进行比较d自觉概括
错误观念:个体日常直觉经验中与科学理论相违背的认知
错误观点转变的条件:1不满现有观念2新观念可理解性3新观念的合理性4新观念的有效性
促进错误观点转变的教学1创设开放接纳的课堂气氛2倾听,洞察学生的经验世界3引发认知冲突4鼓励学生交流
记忆系统分类: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视觉0。25~2秒 听觉大约4秒容量无限大 短时记忆5秒~1分钟 容量7加减2个组块 长时记忆1分钟~终生 容量无限大遗忘的进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不均衡,先快后慢,呈现负加速型
遗忘理论:痕迹衰退说—亚里士多德—桑代克在“练习律”中提出 干扰说: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适于机械学习过程)同化说:奥苏伯尔的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积极遗忘和消极遗忘)动机说:遗忘是记忆被压抑(弗络伊德提出)
促进知识保持的办法1深度加工(如意义联想与举例推理)与主动参与(记笔记,相互提问,操作讨论)2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化编码 4适当的过度学习(达到150%时效果最好)5合理的进行复习(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尝试背诵)
第七章 技能
技能:指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它是通过练习而获得的技能的特点:1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2技能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3技能是通过练习形成的技能的种类:动作技能(又称为运动技能和操作技能)指由一系列实际动作,以完善合理的方式组成的操纵活动方式。心智技能(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指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技能的作用:1调节和控制动作2技能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的手段和前提条件 3影响学习者的个性品质
动作技能的形成:操作的定向(讲解示范),操作的模仿,操作的整合,操作的熟练
怎样培训动作技能:①准确示范和讲解②必要适当的练习(预防过度练习造成错误动作定型化/高原现象)③充分而有效地反馈④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心智技能的形成:加里培林的五阶段论:活动定向/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有声外部言语/无声外部言语/内部言语心智技能的三阶段论:由我国学者重新合后提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三阶段论安德森的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
怎样培养心智技能:1遵循心智技能按阶段形成理论2注意原型完备性独立性概括性3熟练掌握心智活动规则和课题解答程序4创设实践,提供心智技能应用的机会
第八章 学习策略
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重复、抄写、记录、划线等)精加工策略(想象、口述、总结、做笔记、类比等)(记忆术: 位置法、首字母法、关键词法、谐音法、引申提问)组织策略(群集策略、概括法、图解法、网络法、比较法、提纲)
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设置目标、制定学习计划等)监控策略(自我检查、集中注意等)调节策略(调整阅读速度、复查等)
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建立时间表、设置时段或限时目标)学习环境管理(寻找固定安静的地方等)努力管理(归因于努力、调整心境、自我强化等)他人支持(寻求教师帮助、伙伴帮助、合作学习)
学习策略的训练原则: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 特定性原则(量身定做)生成性原则(再加工)效能性原则。
策略训练三要素:一是策略及巩固练习;二是自我监控执行;三是了解策略的价值及适用范围。
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区别:学习策略的使用是一种程序性知识,是一种技能而学习方法是一种称述性知识的习得
学习策略的训练方法:
1、指导教学模式训练;
2、程序化训练模式(即将活动的基本技能,如解题技能,阅读技能,记忆技能等等,分解成若干有条理的小步骤);
3、完形训练模式
4、交互式教学模式(教学生总结,提问,析疑,预测策略)
5、合作学习模式
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问题:个体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面对的情境
问题的成分:
1、给定的条件(问题的起始状态)
2、要达到的目标(目标状态)
3、存在的限制或障碍(问题解决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问题的分类常见分类:复杂问题和简单问题 具体问题和抽象问题材 常规性问题和创造性问题 综合分类:结构良好的问题:条件和目标都明确,解法规范,答案的确切性(唯一性)结构不良的问题:条件和目标模糊
问题解决: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将问题从起始状态变成目标状态的过程
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1目的指向性 2认知性 3序列性
问题解决过程:发现问题→理解和表征问题→提出假设(算法和启发式)→检验假设(直接检验和间接检验)
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1算法式2启发式:手段—目的分析法(纽厄尔和西蒙提出:找到与目标的差距,采取减少差距的手段)反推法,简化法,类比法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特征
2、知识经验
3、定势和功能固着(功能固着定性:一种特殊的心理定势)
怎样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形成有组织的知识结构
2、教学生运用策略
3、促进基本技能达到自动化水平
4、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
创造: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意志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的,有一定价义的成品的活动或过程。
创造性:即指个体产生独特性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创造的分类:真创造(人类首创)和类创造(个人首创)
创造性的两个主要成份:创造性想象: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认为在头脑中独立的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创造性思维:指人们在创造性活动中所具有的思维方式,是一种高度灵活,新型独特的思维方式。美.吉尔福特提出创造性思维的结构:集中(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其中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是核心 发散思维的三个特征: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影响创造性的主要因素:环境(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 智力(智力与创造性的一定的相关非线性关系)/ 个性
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1创造适宜的环境: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的余地/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2注重个性的塑造:保护学生好奇心/接纳学生想法/重视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观点3创造性思维策略训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
第十章品德的形成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的心理结构:1道德认识(这是核心)2道德情感:包括直觉式道德情感: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尤为重要)想像式道德情感:张思德、刘胡兰、雷锋 伦理式道德情感:如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情感 3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
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他律阶段(10岁以前)-自律阶段(10岁以后)
柯尔伯格的道德推理发展论: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并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教育过程加以培养的。三水平六阶段①前习俗水平:一阶段是惩罚取向,以果(行为结果会否受罚?)判断;二阶段是功利取向,以需判断。前习俗水平,主要是以个体自身感受为主的道德水平,即对自己所恐惧的和所快乐的为取向。
②习俗水平:三阶段是社会认可取向,以因(是否社会所期望的?)判断;四阶段守法取向,社规判断。习俗水平,主要以社会规范对个体的要求和期待为主的道德水平,表现为是否服从和维护社会规范。③后习俗水平:五阶段,以社会契约公正为取向,可维护也可修改,六阶段以人伦原则为取向,行为自律。后习俗水平,认识到法律和社会规范只是一种社会契约,以良心公义人权伦理超越规范自律行为。
尤尼斯的道德实践活动理论:认为社会参与活动是构成青少年公民同一性,政治和道德同一性发展的基础,而对人性和社会的尊重是道德行为的根本机制,道德教育的使命就是让个体通过社会参与活动培养起尊重品质。1社会参与经验:可以促使青少年联系他人反思自身,促进并可预测其后来的道德发展。2有助于道德同一性的形成:自我认同和寻求超越性意义(社会历史定位)。3培养青少年对人性的尊重:道德同一性的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对他人的尊重,二是对社会的尊重。道德同一性的两层涵义:自我认同和对人性的尊重
中学生的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a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b自我意识增强c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2、由初中时道德发展的动荡性走向高中自律为主发展的成熟过渡。
品德学习的形式:亲历学习和观察学习,其中观察学习又分为示范学习(榜样行为)和替代学习。
品德学习的过程:依从、认同和内化三阶段。
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外部条件: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内部条件:个人信念和发展水平。
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1、有效的说服,单双面论据
2、榜样示范
3、价值澄清(三阶七程:选择阶段、赞赏阶段、阶段行动),4、群体约定
5、赏罚控制
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心理健康的标志:1身体,智力,情绪调和1适应环境,在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学习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1保障中中学生心理健康健康的客观需要,2是时代的呼唤,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3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客观要求。
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A、个人因素:生物学方面和心理方面 B、家庭因素:父母关系/父母期望/教养方式(鲍姆林德的四类型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专断
型:子女常不满,有畏缩,不信任人的个性缺陷。苦大仇深型,能忍耐。放任型:散慢的个性,生活少乐趣,悲观失望,敌视抵触,个性不成熟,长不大的孩子。权威型:子女能获得足够的安权感,自立自信,有探索精神和心满意足。民主型:子女有较强的独立性和个性意识,善于与人交往和取悦他人)/父母个性C、学校因素:教育方式,同伴关系,学习负担D、社会因素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特点:1隐匿性和突发性2多元性和单一性3无知性和盲目性
中学生典型的心理问题:
神经症:抑郁症(持久心境低落)恐怖症(社交恐怖、物体恐怖和处境恐怖)强迫症(强迫观念、行为)焦虑症:(急性焦虑发作和广泛性焦虑症)神经衰弱(易疲劳难记忆,易激惹头晕睡眠障碍)
人格障碍:偏执型(偏信自己执迷不悟)、反社会型(粗暴不守法无内疚)、冲动型(情绪冲动不计后果)、强迫型人格(刻板固执过分谨慎多虑)、回避型人格障碍(懦弱胆怯易惊恐,自卑回避与人交往)
性心理问题:手淫和早恋,同性恋。
心理辅导和咨询的原则:罗杰斯的非指导性原则+重点咨询和整体辅导相结合的原则+保密性原则。
心理辅导和咨询的理论和方法:1精神分析治疗(精神分析疗法:自由联想、释梦、阻抗、移情分析、解释)2行为主义治疗(行为疗法:脱敏疗法、满灌疗法、厌恶疗法、强化法(行为塑造/消退法/代币法))等。3认知--行为治疗:美国艾斯创设的“理性情绪治疗理论”4个人中心疗法:卡尔·罗杰斯于20世纪40年代首创的人本主义非指导性支持疗法。
心理辅导与咨询的技术:1参与性技术:包括倾听技术、鼓励和重复技术、反应技术2影响技术:包括指导技术(言语干预/给予建议/自由联想解释/角色模拟替代/训练式指导)面质技术(指出其言行中的矛盾,激励来访者面对掩饰的问题)自我开放3非言语技术:包括目光注视/身体姿势/声音特征
第十二章 群体心理与课堂管理
课堂群体分类: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和作用:以感情和兴趣爱好一致为纽带,有非正式领导起辅助作用或抵触作用
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群体对个体的作用是助长还是惰化--→主要取决于四个因素:活动的难易程度+竞赛动机的激发与否+对周边评价的态度+注意的干扰
群体的凝聚力:如何提高?了解现有状况→整合群体目标→引导情感归属→促成价值认同→及时反馈强化
群体极化: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者态度从原来的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地位的现象
从众:人们在群体影响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家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
课堂气氛: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和情感的综合状态
课堂气氛分类:分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
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1教师的领导方式影响课堂气氛:勒温,将其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 集权型:教师为主,听教师的,学生易产生压抑和抵触放纵型:教师对学生无所求,易造成纪律涣散,学生各行其是干扰多,易成为对抗型气氛 民主型:师生间相互尊重,易形成相互信任,支持的积极课堂气氛。2教师对学生的期望,3教师的移情4教师的焦虑水平
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在相互教我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
课常里的人际关系表现:表现为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
课堂管理的目标:
1、争取更多时间用于学习;
2、争取更多学生投入学习;
3、帮助学生自我管理。
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1、教师的领导方式(普雷斯顿划分为参与式和监督式)
2、班集体的规模和性质
3、对教师的期望
课堂管理的策略:明察秋毫、一心多用、整体关注、变换管理
课堂纪律类型:美·林格伦把课堂纪律分为四类:教师促成的纪律、群体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自我促成的纪律
课堂结构: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的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情境这三者之间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包括课堂情境结构和课堂教学结构的课堂情境结构的创设 控制班级规模,建立课堂常规、合理分配座位
课堂教学结构的创设 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科学编制课程表。
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外向攻击型问题行为,内向退缩型问题行为。
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理:预防、非言语暗示、表扬、言语提醒、有意忽视、转移注意
第十三章 教育测量
教学测评:是教师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搜集学生信息,描述,分析和判断学生学习状况的活动。
测量、测验、评价三者相互联系:完整的教学测评包括测量和评价两部份,测量可由系列测验组成,更侧重搜集资料的过程,评价可分为:常模参考评价和标准参考评价。测评的分类:根据发生的时机,教学测评可分为:诊断性测评(教前)形成性评价(教中)总结性测评(教后)根据测试解释标准分为:常模参照测评和标准参照测评(自我参照测评)根据测评的严谨程度分为:正式评定和非正式评定
测验的功能:
1、鞭策和促进学生的学习;
2、促进教师的教学;
3、有利于家长了解学生的情况、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4、作为教育评价的依据
测量的局限性:
1、测验结果的相对精确性。
2、导致测试分数取向教育。
3、不可测试的因素。
测评的方法:
品牌教育 以学立教 篇3
合作学习理念催生“好学课堂”研究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几十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青岛四十二中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经过多次学校发展头脑风暴,确立了以“合作学习”研究为突破点,打造“好学课堂”,共赢发展的教学改革之路,此举得到了青岛市教研室和市北区教育局的鼎力支持。
“好(hǎo)学课堂”助力学生好(hào)学
“好学课堂”定位于学生的“学”,从教师知识传授型课堂向学生自主探究型课堂转变,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理念,立足解放学生,相信学生,成就学生,让课堂回归学生的世界,激活思维,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多学少教、因学活教,让课堂变成灵性生长、青春飞扬的舞台。
“好学课堂”致力于“好”的理想目标的实现。课堂设计好,学习氛围好,师生互动好,达成目标好;学生易学、乐学、学得好,助力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好学课堂”关注学生的学习品质和质量,通过师师合作形成好的课堂设计,通过生生合作营造好的学习氛围,通过师生合作达成好的学习目标,实现高效课堂的教学发展目标。
合作教学模式研究促进师生发展
在合作教学理念引领下,学校形成了“一导纲、两自主、三互动”合作教学特色和ACE三环节“好学课堂”教学模式。
1、“一导纲、两自主、三互动”合作教学特色,助力学生“好学”、“好学”,成就教师发展。
一导纲:以学定教,从调查学情开始进行教学设计,以学生好学、好学为主旨确定导学案。
两自主:以学生为主体,课前学生自主预习,课上学生自主参与。
三互动:建设学习共同体,即师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合作、互教互学。
2、ACE三环节教学模式成就“好学课堂”,培养卓越学生。
A(Autonomous Learning)自主学习,C(Cooperative Learning)合作探究,E(Evaluation of Learning)学习展评。ACE三环节教学模式意为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展评培养卓越学生。
积极实施合作学习,丰富合作内涵
1、积极组织教师去全国名校及合作学习联盟校进行学习培训,聘请专家释疑答惑,加强联盟校之间的合作,推进合作教学学科特色模式的顺利形成。
2、开展“好学课堂”行动研究,出刊各学科《导学案》,对全校师生理解与操作“好学课堂”提供指导与参考,不断践行 ACE三环节教学模式,努力凸显“一导纲、两自主、三互动”教学特色,成就“好学”课堂。
3、组织研究课、公开课、示范课等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推出“学科月”活动。以评课、赛课为抓手推广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评选“合作教学优质课”、“合作学习优秀课堂设计”和“合作学习优秀导学案”等,不断深化课堂改革,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水平。
2015年5月学校成功举办了青岛市“合作学习”研讨会,展示了“好学课堂”教学研究成果,得到了专家们的肯定,评价学校的“好学课堂”有具像化、特色化和科学化的特点。在“好学课堂”的后续研究中学校将在课程开发和整合方面进一步加强研究和实践,争取更优异的成绩。
说理教育从小学开始 篇4
我一位朋友的孩子在上高中,准备到美国上大学,向我询问如何准备SAT(学术水平测验考试)写作考试。谈到说理文时,我特别提醒她,一定要顾及不同的观点,写作时要分析对方观点背后的理由,逻辑、说理应一一应对这些理由,方能证明自己观点合理。不顾及不同观点的说理文,得分都在5分制的3分以下。
对于美国高中生来说,这样的说理要求是他们从初中时就一直强调的。说理是双方对话,不是自说自话,必须以逻辑、说理为交流基础。美国学生一般11岁进初中一年级(相当于中国的小学六年级),初中3年的英文课本中都有公共说理的部分。说理的内容反复出现,因为逻辑和说理是一项基本的公民能力。
美国公立学校的教育中,公共说理教育的准备其实从小学一年级就已经开始。《加州公立学校幼儿园至12年级阅读和语言艺术(教学)纲要》对小学五个年级的“说理”有具体的要求。小学一年级:重述简单说理和叙述段落中的主要观点;二年级:重述文本中的事实和细节,说清和组织要说的意见;三年级:在说理文中区别主要观点和支持这些观点的细节;四年级:区别说理文本中的“原因”与“结果”“事实”和“看法”的区别;五年级:分辨文本中的“事实”“得到证明的推论”和“看法”(尚有待证明的观点)。这是首次提出“说理评估”的要求,初、高中阶段一直继续延用。
六年级的公共说理的重点在于区分“事实”和“想法”。“事实”是公认的知识,而“想法”只是个人的看法。任何“想法”都不具有自动的正确性,必须经过证明。证明也就是说服别人,清楚地告诉别人,为什么你的想法是正确的,理由是什么。“客观事实”与“个人看法”之间有两种辨认方式。第一,“事实”的陈述是可以确认的,如“林肯是美国总统”。而“看法”的陈述则必须通过说理、讨论才能确认,如“林肯是一位伟大的总统”。第二,事实陈述使用那些具有可共同确认词义的字词,如“圆形”“欧洲”“木头”“有毒物质”等等。而“看法”使用的字词是个人理解的,如“美好”“丑陋”“棒”“爽”“折腾”“胡闹”。
七年级对学生“说理评估”能力的要求是:评估作者在支持结论和立场时所用的论据是否适当、确切、相关,并注意有偏见和成见的例子。其中注意“偏见”和“成见”是新要求,也是从形式逻辑向社会公正内容过渡。八年级要求的重点在“评估文本的统一性、连贯性、逻辑以及内部的一致性和结构”。
例如,八年级课本中收有美国作家爱伦·坡的一篇作品,同时附一篇含有说理谬误的评论,评论写道:爱伦·坡的小说、诗歌写的全是心智不宁,甚至疯狂的人物。教师会告诉学生:这里犯了“普遍泛论”的谬误,常见的泛论表述法包括“每个……”“所有的……”“大家都……”“总是……”这一类用词。评论还写道:自己精神没有问题的作家是写不出这种故事的,不然爱伦·坡又如何能体会什么是疯狂。这里犯的是“虚假对立”的逻辑谬误(要么“疯”,要么“不疯”)。其实,作家写疯子可以运用想象,不一定自己非要是疯子不可。评论再写道:我们知道,作家都有些怪,特别是那些写恐怖故事的作家。“我们知道”类似“毋庸置疑”“众所周知……”,犯的是“本来就有问题”的逻辑谬误,因为“所知道”的恰恰是有待证明的。
高中对学生的“说理评估”能力要求比初中有所提高。高中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九到十年级,“说理评估”要求是在说理中必须有对方意识。说理文写作除了形式逻辑,还要讲究结构逻辑(如文章不同部分的顺序、逻辑过渡),能够预先估计和避免读者可能会有的误解。此外,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对方的话,不望文生义,不曲解,不断章取义。
高中第二阶段是十一到十二年级。这个阶段的“说理评估”对象是“公共文件”(publicdocuments),如政府的文告、政策说明、政党文宣,公共服务部门的宗旨、规章、条例、商贸和招聘信息等等。一切发表了的东西,只要议及公共话题,都是公共文本,也都必须接受公众的“说理评估”。
在美国学校里,从高小到初中、高中,有一个不断持续的说理教育过程,从小学四年级算起,光必修课就有9年,可见培养说理的习惯不容易。尤其重要的是初中这3年时间,这个时期的学生,可塑性最强,有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能很快将学到的知识吸纳并转化成为习惯。说理的民主秩序与理性公民的高素质是相辅相成的。美国之所以能有比较高的公民素质、国民独立思考能力和公民社会理性,重视说理教育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高校学教育计划”教育工作计划 篇5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改革和发展统揽全局,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重点,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规范管理,强化研究。立足高起点,明确新目标,建设新亮点,开创新局面,不断构筑教育新特色、新优势,全面提高我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进一步开创我校工作新局面。
二、具体目标
1、以“标准化建设”总目标,使教师队伍具有“三爱”(爱学校、爱学生、爱岗位)、“三让”(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三负责”(对学校负责、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思想境界;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志向,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创新思想和实践能力的有用人才。
2、搞好校本教研,实施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
3、突出学校办学特色,提升学校办学品味。
4、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培养,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行为习惯合格率为100%,犯罪率控制为零。
5、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增强学生体质,保质保量完成好达标任务。
6、搞好后勤保障,落实安全教育责任。
三、工作要点
(一)加强师德建设,全面提高师表形象
始终如一地把打造合格过硬的教师队伍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这是学校工作立于不败之地的保证。本学期,德育工作将组织开展以“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全面实施“师表工程”,坚决抵制有偿家教,全面提升教师形象。组织教师以学习教育理论为根本,以格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养教师具有奉献意识、创新意识、团结合作意识为重点,开展系列教育。
(二)把握学校内涵建设,实现德育工作的新跨越
学校工作必须牢牢把握一个主题:以德育人。本学期我校德育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立足发展、贴近实际、注重实效的原则,以民族精神教育、诚信教育、基础文明养成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为主要内容,把思想道德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营造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成长的良好氛围,形成高品味、高质量、科学规范、个性鲜明的德育工作的新格局。
根据教育部近日印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进一步强化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落实班主任在工作量和待遇方面的权利,充分调动班主任从事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1、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教育
(1)本学期,我校将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用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开展“中华古诗文赏读”活动,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学生的精神成长奠基,让学生逐步理解、感悟古诗文名篇。鼓励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开展各种读书活动,利用班会课进行交流,组织开展“中华古诗文诵读展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一种书香氛围。
(2)开展好主题教育。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机渗透和融合到各门课程的教学活动之中。每周利用班队会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如:中高年级可以以新闻发布的形式开展“国内国外大事大家谈”活动,组织学生养成看新闻联播的习惯;低年级可以以教师讲解慢慢渗透的形式,进行树立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责任感的教育。结合新学年开学,实施新生入学教育,开展庆祝教师节和庆国庆等活动,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中华传统美德、革命传统为重点,遵循“以学生为主体,重在实践;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原则,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2、诚信教育
本学期,我校将继续大力倡导教育诚信,树立诚信立校、诚信立教、诚信育人的思想,根据我校学生的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诚实待人、守时守信的优良品质,切实梳理学生的不诚信行为,培养学生诚信交往、诚信作业、诚信考试的良好习惯,使诚信教育规范化、制度化、长期化。同时,我们将开展“诚信孩子”的评选活动。
3、文明养成教育
大力抓好学生基础文明养成教育,以教育部最新颁布的《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重点,开展教育活动。如:在开学初各班组织学习《守则》和《规范》,通过各种形式让每个学生都能明确《守则》要求,熟知和理解《规范》。学校将有重点分层次的进行讲文明、讲礼貌、爱劳动、爱集体的教育,养成良好的习惯。如:仪表方面,重点抓好个人卫生习惯,衣着整洁;在卫生方面,各班要把重点放在保持上,不随便丢垃圾、见到垃圾主动拣拾等;在谈吐方面,要学会交往,举止大方、说话文明,重点要教会学生如何做,让学生知道习惯的养成代表一个人素质的高低,由强化养成逐步内化为自觉养成。同时,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联系家长,在家长中宣传《守则》和《规范》,让家长知道《守则》和《规范》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并配合学校搞好学生的基础文明养成教育,争取广大家长对此项工作的理解与支持。新晨范文网
在进行规范教育时,要体现“近、小、亲、实”的特点,贴近生活,着眼细节,注重教育的亲和力和实效性,有计划、有组织地反复训练。要把礼仪教育作为《规范》教育的重要载体,让学生在温文尔雅的举动中感受道德与文明的魅力,在校园中形成人人讲文明,个个懂礼仪的良好风气。要坚持教育与管理、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原则,结合我校实际,不断完善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准则,建立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教育与管理机制,加强对学生的仪表仪容、红领巾的佩戴、纪律、卫生的检查工作,以保证学校良好的秩序和风气。继续开展“先进班级”等表彰活动,以教育为先导,以制度为保证,以检查督促为抓手,以行为训练为基础,以习惯的内化与养成为目标,从基础小事抓起,注意点滴积累,切实提高我校学生的基础文明水平。
4、安全教育
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抓好安全保障工作,确保校园安全,杜绝校园伤害事故的发生。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督促检查指正学生的不安全行为,及时消除校园内的各种安全隐患。与家长签订安全责任协议书。举办安全教育讲座,开展交通安全、消防安全教育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促进师生“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行为意识的养成。
5、心理健康教育
本学期,我校将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开展以“克服懒惰心理,培养勤奋品格”为主题的教育活动,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我们将更加重视师资培养,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把健康心理辅导作为班主任的一项基本技能。在学校工作中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重视温馨和谐教育环境的创设,在教育过程中淡化说教,注重体验,促进内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做到关注、尊重、理解、赏识学生,发展师生“把握自己、感知他人”的能力,促进双方的沟通、理解、信任及合作。
此外,重视家庭教育,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多种形式,开展“家长论坛”等一系列活动,加强对家长培训,努力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做到净化、绿化、美化。要认识到学校是育人场所,文明场所,不能留有任何死角。加强环境建设,做到让每一棵花草、每一处场所、每一次活动都发挥育人功能。继续办好红领巾广播站、学校宣传栏,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受到教育,内化素质。
透过“学”的视角看教育 篇6
现象:不愿学
在《树叶贴画》活动中,老师以这样的方式导入:小朋友们,美丽的金秋来临了,树叶们就要离开树妈妈了。只要风儿一吹,就会发生奇怪的事情……(老师引导幼儿做吹气动作,可见上树叶掉下来变成了孙悟空。)今天孙悟空就带领我们小朋友一起来学习树叶贴画……
接着教师讲解如何用树叶贴画,但不一会儿,有些孩子便开始先行“创作”,有孩子说:这不是孙悟空,都是老师在说呢!
解读:从现象中,我们看到的是孩子不愿意被老师牵强地引入学习的现实状况。面对孩子的“不愿学”,我们常会审视活动内容与儿童的认知特征是否相脱节,或反思活动的形式是否丰富多样,但是否想过从幼儿“疑问”处着手,进行有质量的思维牵引,以问题探究激发幼儿兴趣。
策略:
思维牵引——抓住有效教学的灵魂
《回滚的玩具》这一活动中老师的做法:
教师给孩子们看一个可乐瓶在斜坡上滚落的实验,引导孩子思考,为什么瓶子会滚下来?再看一个圆盘在斜坡上的情形,探索为什么圆盘没有滚落?启发孩子一起想象,怎样制作出一个滚动玩具,如何让滚动中的玩具变得更好看,更新奇……
触发问题凸现
看似平淡的小实验,却在不经意中紧紧抓住对幼儿思维概括与创造性的激发,在对话与“空白”中涌动着思维的激流。案例中引发幼儿兴趣的是什么?是有一定质量的思维牵引!当教师抛出问题时,会引发幼儿探究的欲望,触发问题凸现,使幼儿思维“受阻”,引发认识上的冲突、反弹,并尝试提出自己的答案。思维的牵引,使思维渐行渐远,趋于深刻、广阔,让活动更有效。
二、不会学?把握有与无的智慧
现象:不会学
老师教孩子们剪窗花时,首先出示窗花,问:“孩子们,瞧,这是什么?好看吗?”接着,老师开始示范步骤:看看老师怎样剪的,首先把一张方形的彩纸对折,再对折……(展示作品),孩子们亦步亦趋地跟着练习……
不一会儿,教室里满是窗花,虽颜色迥异但式样却如出一辙,孩子们剪刀飞飞,但剪刀下却全无儿童本真灵性……
解读:面对幼儿的“不会学”,我们常会反思教学的不足,而忽略对孩子学习空间的关注。老子说:“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揉陶土做瓶、罐坛时,把里面弄成空心,才能装进东西。)遗憾的是,世人只爱其所“有”,却不知用其所“无”。这不仅仅是时间的矛盾,更因为“你都说了,还学什么”,堵塞了学习者亲身认识真理的道路。
再看《回滚的玩具》这一活动中老师的做法:
教师给孩子们看一个可乐瓶在斜坡上会滚落的实验,引导孩子思考,为什么瓶子会滚下来?再看一个圆盘在斜坡上的情形,探索为什么圆盘没有滚落?启发孩子一起想象,怎样制作出一个滚动玩具,又如何让滚动中的玩具变得更好看,更新奇……
策略:教法退让——拓展有效教学的空间
教学就像一只杯子,杯子的边薄,装的水才多,也就是教少而学多。反过来,教得多却学得少,这是杯子给我们的启示。考量教者有与无的智慧、退让的勇气、无为的境界。
从活动《会动的小纸人》来看:教师出示小纸人玩具,引导孩子观察。教师拿着小纸人摇晃一下:“咦,这个小纸人会怎么样啊?”(幼:会伸缩,会摇晃。)问题讨论:“小纸人会动的部位在哪里?它像我们生活中的什么东西?”出示纸弹簧,让孩子们拆开,再折回去。教师说:“你发现了什么?”讨论后再让幼儿折,教师指导孩子折整齐的方法。启发:“你还有什么折法让小纸条也动起来?”(纸弹簧一头大一头小)。摇一摇,想一想,为什么折成这样?(幼摇,然后思考)鼓励孩子创作。(幼儿自由尝试)
有与无的智慧
看似一句简单的话语,一个轻巧的动作,却道出了一个值得玩味的道理。教师放弃喋喋不休的讲解,留给幼儿去探究。如果仅从作品效果来看,幼儿自我学习制作出的小纸人,一定不那么美观,但回溯学习的过程,却是幼儿亲历的,而不是教师简单地告诉。这种“无”的正确运用,留给幼儿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创造、补充、回味,就成了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的“有”。
退让的勇气
主导课堂已成为一种习惯,更成为教师一度保留的方式。猛然要改变这种方式,打破这种状态,无疑需要一种勇气。这种勇气不仅体现在教师对教学时间、空间的退让上,还包含了对幼儿自学能力的敬畏、赞赏。退让,在这里只是“形”的示弱,却孕育着师幼课堂教学更大的推进。
三、不能学?灵活体验
现象:不能学
这是一次半命题美术赛课的内容,在卢梭丛林组画《梦》的欣赏试教课上,当老师出示这幅画时,画面上裸体的女人引起了一个孩子的嗤笑:“丑死啦……”继而,许多孩子纷纷跟着说:“对啊,丑死了,不能看!”还有孩子说:“难为情死了……”老师惊愕而无奈,很艰难地将孩子引导到对卢梭丛林组画的欣赏上来……
解读:面对“不能学”,我们常会怨及当下教育的浮躁,却忽略引领孩子们进行必要的体验。殊不知,体验中可以钩沉孩子们的记忆、触摸如画的风景、激起联翩的浮想……
策略:体验铺垫——浸润有效教学的生命
教学就像加工面包,体验则如同酵母粉一般,会使面包更加可口。这是酵母粉给我们的启示。创设体验的机会,让孩子触摸经验世界的风景,用体验浸润内隐知识的芳香。来看《泥娃娃》师幼活动的片段:
幼儿体验:让孩子们摸一摸、闻一闻陶土,贴在脸颊上试试,说说感觉,再压一压、捏一捏,看看有什么变化。看看能拉多长?怎样把这些陶泥变成活灵活现的人脸呢?学习搓、团、捏等方法。和幼儿一起回忆童话故事里的情节,启发孩子把想象带入创作中,在人物表情上作变化的创作,塑造出自己最喜欢的作品。
辽朝私学教育对当时教育的影响 篇7
一、辽朝概况
辽朝是以契丹族为主体建立的统治中国北方的封建王国。在公元前907 年,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族各个部落, 自称大汗, 随后定都临潢府 (现今内蒙古巴林左旗) 。等到936 年, 辽太祖南下中原, 消灭了五代各国后改国号为“大辽”, 经过辽太祖、辽景宗耶律贤及其皇后萧绰的励精图治, 使辽朝百姓逐渐富裕起来, 国势开始走向强盛, 到公元前1009 年, 辽朝国力达到鼎盛时期。其统治疆域的东面扩展到日本海, 西至阿尔泰山, 南部至现在河北省的白沟河, 北至我国大兴安岭一带[1]。
契丹族原本是游牧民族, 但辽太祖在建国后, 制定了完整的政治管理制度, 使得农业和牧业同步发展, 各得其所, 呈现出一片繁荣的社会景象。此外辽朝还开创了两院制的政治制度, 创造了契丹文字, 广泛吸收北宋、西夏各国的文化精华, 有效地促进了辽朝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进步。与此同时, 辽朝在和中原各国的交往过程中, 加强了我国各族人民之间的联系, 大大推动了我国北方各部落的发展和各民族的融合[2]。
二、私学教育兴起的历史背景及特点
1. 辽太祖对教育文化事业的重视是辽朝私学教育兴盛的有力保障。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一建国, 就制定了“尊孔崇儒”的文教政策, 将儒家思想作为治国安邦的主要思想, 在建立起完备的教育体系以后, 积极鼓励民间私学教育的发展。在辽太祖的影响下, 辽朝各族士人也非常重视创办私学教育, 在私学教育内容方面, 不仅讲授儒家经典学说, 还讲授天文地理、书法绘画以及医学, 拓展学习的范围[3]。
2.契丹人民开放的民族心态, 是辽朝私学教育兴起的基础。契丹族属于少数民族, 但在发展过程中, 俘获了大量汉人, 所以社会主要成员为契丹人和汉人, 主要的经济生活方式是农耕和游牧, 在中原的农耕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的激烈碰撞和融合下, 对契丹族人民的心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突出表现就是契丹人民对灿烂中原文化的认可。据史籍记载:辽圣宗喜读唐《贞观事 (政) 要》, 到了辽道宗统治时期, 对中原文化更加推崇, 他的皇后写的《君臣同志华夷同风诗应制诗》著作, 突出地表现了当时华夏大地中各民族平等地进行文化交流的文化理念。在此基础上, 契丹社会各阶层人民批量购置中原书籍, 为私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图书储备[4]。据史书记载:苏辙的《北使还论北边札子》广泛流传在辽朝普通民众中, 虽然朝廷明令禁止民间私自开版印刷文字, 但此文字贩入虏中, 百姓异常喜爱, 其利润远远高于其他物品约十倍, 印刷人员虽然害怕被朝廷惩罚, 但经不住利益的诱惑, 仍偷偷印刷, 致使朝廷法令如若空壳摆设, 足见契丹人民是多么迷恋中原文化。人民开放的心态, 对中原文化的倾慕是辽朝私学教育兴起的重要基础。
3.汉族和契丹族混居, 为私学教育兴起创造了必要的外部环境条件。我们都知道, 大唐灭亡之后, 我国历史上进入了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 而辽朝正是在中原五代十国时期建立的。所以辽朝是我国南、北方人口迁移最频繁的时期, 契丹人南下俘获汉人, 向东又灭了渤海国, 导致在辽朝的统治范围内, 出现了较普遍的汉人和契丹人混居的现象, 汉族人拥有的优秀文化影响到契丹人羡慕华风心态, 汉人所推崇的私学教育也顺理成章地被北方各阶层人士接受, 此外, 辽朝统治者不拘一格的用人方式, 为私学教育的兴起提供了导向作用[5]。
4.辽朝私学教育兴起的特点。首先, 辽朝的私学教育内容和官学教育相比, 内容更丰富, 涉及经史、天文历法、绘画学以及医学等各个学科, 打破了官学教育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教育传统。其次, 私学教育模式多种多样, 且灵活自由, 典型的模式有以家庭为依托的家学教育及以庠校为基础的私塾教育等。同时还出现了以私人组织为核心的学院式讲学教育。最后, 辽朝的私学教育具有广泛的社会性。由于其官学教育是建立在封建社会等级制度基础之上的, 只有契丹的贵族子弟才有资格接受这样的教育, 限制了中下阶层民众获取知识的途径。而私学教学则为这些出身寒门的子弟开辟了一条新道路, 满足了他们希望接受教育的需求, 打破了官府垄断的教育局面。
三、辽朝私学教育对当时教育的影响
1.私学教育大大促进了医学、天文学、绘画学的发展。由于医学、天文历法以及绘画学不属于官学教育的范围, 所以成为私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医学方面, 契丹民族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 不断加强和汉人的文化交流, 虚心学习汉人的医学知识, 结果在契丹民族出现了很多名医[6]。辽太祖的儿子耶律倍的医学造诣就颇高, 据《耶律倍传》记载, 此人若神医再世, 每逢看见别人有疾病, 如同隔着薄薄的窗纱看外界事物一般, 能够看得清清楚楚。虽没有亲自诊断, 但已然掌握病人的全部病情。又如, 契丹贵族胡瓌的画作非常精妙, 他画的《射雕》、《七骑》等图广泛流传于后世, 北宋著名画家刘道醇曾高度评价此人的绘画作品:我观赏胡瓌的画作, 运笔落墨, 微细之处堪和麦芒相媲美, 而画流露出的精神气质, 极富筋骨, 浑然天成。由此可见契丹私学教育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医学、绘画学等各门学科教育的发展。
2.私学教育加速了儒学教育的传播。由于以儒学为主要教育内容的官学教育很容易受到社会政治局势变化的影响, 一旦朝廷政局不稳, 就会导致官学教育失去其原本的教育功能, 而私学教育独立于社会政治体系之外, 所以能够在任何情况下发挥它的学术传承、文化教育作用[7]。由于大辽国开国之初, 统治者都非常重视私学教育, 使得习儒研经成为契丹人民生活中的主流, 发展成为一种时尚。从辽朝九位帝王的尊号、谥号来看, 就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对其产生的深远影响。皇帝的尊号、谥号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德”“、仁”、“信”等能深刻表达儒家思想内涵的词汇。此外, 辽朝的皇后谥号中也频频使用这类词汇, 例如:对兴宗仁懿皇后挞里的评价为“仁慈淑谨, 中外感德”, 齐天皇后菩萨哥, 由于其对兴宗有养育之恩, 被追封为“仁德皇后”等, 说明在辽朝的国君和大臣心目中儒家思想具有相当高的地位。其次, 私学儒学教育的行为, 广泛提高了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修养, 就辽朝这一代, 出现了很多各民族的士人, 且著书颇多。据史学家王巍先生研究, 辽朝人共著有经史子集约144 种, 其中史部23 种, 子部达到102 种, 当然其中也不乏私学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所写的书, 例如耶律良的《庆会集》, 萧韩家奴的《六义集》等书。另外, 不得不提的是优秀的契丹贵族女性, 她们也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 具有深厚的儒学文化修养。例如:辽道宗宣懿皇后有诗曰:“威风万里压南邦, 东去能翻鸭绿江;灵怪大千俱破胆, 那教猛虎不投降!”被道宗盛赞为“:皇后真乃女中才子也”。又如秦晋国妃萧氏博览群书, 精于文辞, 落笔既能传颂朝野, 脍炙人口。他写的《墓志铭》得到当时大学士陈觉如的高度评价“:纵观历代史书记载, 虽然也有记载各朝代名妃之文采的, 但她们的学识、胸襟都不能与萧氏相提并论”。可见私学教育的广泛发展, 大大促进了儒学的传播。
3.私学教育作为官学教育的有力补充, 为朝廷输送了大批治世人才。辽朝的官学教育虽然也培养了大量治世的人才, 但其教育对象受到准入标准的限制, 把很多普普通通的百姓拒之门外, 而私学教育模式的灵活性和教育对象的广泛性, 在某种程度上, 补充官学教育的不足, 为朝廷培养了大批治世人才[8]。例如:清宁五年, 私学教育培养出来的杰出人才王鼎晋升为进士, 开始走进仕途, 刚开始为州县的小判官, 涞水的县令, 后来升为翰林学士, 到了寿隆年间, 已经当上了观书殿的学士。据史书记载“:朝廷很多典章制度多数出自他的笔下, 皇帝有什么政治、军国大事, 多向他咨询请教”, 可见皇帝对其的赏识和重用。此外还有辽兴宗时期的耶律良、萧韩家奴等都是杰出的治世人才, 得到了皇帝的重用。从此可见私学教育是官学教育的有力补充, 为朝廷输送了大批治世人才。
辽朝私学教育的发展并没有完全背离契丹族的民族特色, 它在不断吸收中原优秀的儒家文化基础上, 根据本民族的文化特点, 创建了独具一格的教育体系。最值得后人称道的是它在学习中原政治体制的基础上, 创建了独一无二的“南面官”“、北面官”政治制度, 为大契丹政局的稳定奠定基石。随后, 他们还参照汉文和回鹘文创造了契丹文字, 大大推动了契丹民族的文明进程。但这种古老、神秘的契丹文只有契丹人懂得其中的含义, 随着辽朝的灭亡, 至今无人能够破译, 读懂。
摘要:辽朝建国初期, 在制定“尊孔崇儒”的文教政策以后, 未形成统一的教学管理制度。虽然在此政治形势下, 官学教育得到迅猛发展, 但还是不能满足国家各个阶层百姓对知识的渴求, 这使得因需而设的私学教育蓬勃发展起来。
关键词:辽朝,私学教育,影响
参考文献
[1]黄楠.浅析辽朝的教育[J].赤峰学院学报, 2011 (6) .
[2]桑秋杰, 高福顺.辽朝教育的发展演变[J].社会科学战线, 2010 (7) .
[3]桑秋杰.儒学对辽代社会的影响[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11 (5) .
[4]桑秋杰, 高福顺.辽朝东京地区官学教育发展探析[J].东北师大学报, 2008 (3) .
[5]夏宇旭.金代契丹人的佛学思想[J].兰台世界, 2010 (21) .
[6]高福顺.辽朝中京地区官学教育发展探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 2008 (5) .
[7]夏宇旭.浅析金代契丹人对西辽的投奔及对金朝的影响[J].兰台世界, 2008 (19) .
跟生活学做教育 篇8
没过多久,我听到有冰块脱落的声音,轻轻一敲,冰柱瞬间瓦解,稀里哗啦掉落下来。刚才还那么顽固……我突然想到我的学生———
他们的坚冰怎么融化?知识的冻层、心灵的冻土,谁来帮他们融化。记得高一的一名男生曾对我说,他观察了我一个月才觉得我可以信任,才决定通过QQ向我敞开心扉。还记得那天我们一直聊到午夜,我才知道,不算大的灾难竟压了他整整一年,无人诉说,也无人倾听。那晚,我辗转反侧,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信任,怎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
用爱一点点烘烤,慢慢等待。我们的教育教学往往不会输在爱上,而是输在缺乏等待上。一如敲打冰箱里的冰柱,开始那么费力,又担心伤到电器元件,而等了十几分钟后,冰柱慢慢融化松动,轻轻一敲便脱落了,除冰易如反掌。我们的教育教学何尝不是如此。我们总是图快,急于求成。教育事故频发,教育人颇受诟病,与急功近利有关。教育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教师是发根,也是发梢,根部要牢,梢端要稳。教师作为与学生接触较多的人,要懂学生、懂教育,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平淡。教育是慢艺术,既然是慢的,就要耐着性子等;既然是艺术,就不要粗暴干预。
小区后面有块废弃的地,几亩大,住户竞相开垦,轰轰烈烈的“圈地”运动从春天就开始了,我看着人们翻地、种地、铲地、收地,其中两块秋白菜地引起了我的注意。
其中一块种得早,白菜叶子不到两周就铺展开了,鹅黄鹅黄的,娇滴喜人;另一块种得晚些,东一颗西一颗,很随意的样子。几场雨过后,两块地就天壤之别了。每天路过绿油油的大颗菜地,我都要注目良久;面对另一块地里的瘦弱小白菜不由得感叹: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然而有一天,我惊奇地发现:长得大的白菜被一根根绳子捆绑上了。啊,主人是急于帮白菜抱心吗?略有一点种植经验的我认为这是万万不可以的,白菜都是自然抱心,而且抱得非常紧,我不禁暗自惋惜。没过多久,这些被捆绑的白菜底叶就开始枯黄,里层的叶子极力向外伸展,呈不规则状。而当初那些瘦弱的小白菜呢,却是疯长起来,叶子向各个方向伸展,兴高采烈的样子。转眼秋天到了,之前的小白菜叶子肥大葱绿,但没抱心;而大颗白菜呢,叶片稀疏,心抱得也不紧;而街上卖的白菜,个个浑圆,足足有十斤重,都出自有经验的农人之手。
我怪大颗白菜的主人不懂农事,捆绑白菜,揠苗助长;也怨瘦弱白菜的主人不负责任、疏于管理。我突然想到,我们教育孩子、教育学生不也是这样嘛。违背孩子、学生的成长规律,不精心呵护,他们的命运不就和这两块菜地里的白菜一样吗?我心中一惊:在我的从教生涯中,是不是也流失过这样的小白菜和大白菜呢?
学生的课堂只发生一次,孩子的青春只来一次。为人父母,为人师,必须懂孩子、懂教育!
学教育 篇9
目前学术界基本上是从社会关系范畴探讨公平的含义。公平(equality)是一种社会规范,它主要包括公正和平等。公平是人类一直追求的一大目标,它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一切价值取向,因而在社会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什么是公平的问题。
什么是教育公平呢?它是公平问题在教育领域内的反映。从教育政策学的角度出发,要做到“教育公平”,国家教育政策就要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教育利益,这种利益分配体现为三个阶段:发展权利与发展机会的分配、教育资源配置、发展水平和资格的认定。教育政策只有在上述三个阶段都体现教育利益分配的公平性,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公平,也就是实现教育活动的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二、关于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考察
在高等教育领域中,追求高等教育的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一直是高等教育永恒的追求,但是客观而言,不公平的现象在高等教育中是普遍存在的,本文仅从教育政策学的视角谈几个高等教育公平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关于高等教育起点是否公平的考察
高等教育起点公平是高等教育公平的最基本、最明显的标志,高等教育起点公平主要是指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是否公平。入学机会是否公平主要通过两个指标来衡量:一是高等教育入学制度是否公平;二是经济因素,在高收费的体制下是否会有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失去入学机会。
1. 高等教育入学制度———高考。
我国长期以来一直推行高等教育入学选拔制———高考,高考在一定时期内也的确以其公正性和客观性保证了个人凭借高考的分数而平等地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但是高考实施多年以后,其利弊得失已充分显露,近几年来,已受到越来越多的指责,日益暴露出其选拔人才方面的不公平性。我国高考录取制度的不公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录取的名额分配上的严重不公平。
在我国典型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中,农村的贫困与落后是制度与政策的因素共同造成的,农村教育问题也由此而生发。城乡的教育水平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教育资源的分配也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农村学生在教学设施、课程、教师、家庭文化熏陶等方面远远不如城市学生,可以说城市与农村的教育其实远远不在同一起跑线上,但是农村的学生却不得不在不同的平台上和城市的学生进行竞争争夺那少数的升学名额。而且由于我国高考长期实行配额制,如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是高校集中地带,当地高校在分配名额时对本城市实行政策倾斜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因此,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生源进入大城市里的重点大学的比重在逐年下降。所以,同样的试卷、同样的考试,但是在录取分数上却越是优越的大城市,越是有优越的录取条件。甚至在大城市以外的区域里可能连专科都难以录取的分数,在一些大城市里却可以被全国重点大学录取。
(2)高考命题的“城市价值”取向。
高考科目和试题内容的价值取向也是考察高考公平的重要因素。目前,随着高考3+X方案的实施,高考越来越注重对于学生能力和知识面的综合考查,这客观上虽然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但是却并不利于农村学生应考,他们将在与城市学生的竞争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正如厦门大学刘海锋教授所认为的:“在过去考查知识面和记忆力的情况下,刻苦攻读也能取得高分,而在高考日益侧重于考查能力的时候,应该承认勤奋刻苦的因素在高考成绩中所起的作用有所下降,而受教育和环境所起的作用在有所上升。”
2. 经济因素对高考公平性的影响。
近几年,高校学费不断攀升,如果没有配以相应的救济措施,就会不可避免地造成部分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无法支付学费,不得不放弃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或者不得不选择低收费的冷门专业,从而导致高等教育机会越来越向高收入家庭倾斜,降低了高等教育机会公平化的程度。高等教育是非义务教育,受教育者个人分担一定比例的教育成本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趋势。但是高额学费会使经济困难的学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尽管他们也非常想接受高等教育,借此改变自己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但还是有少部分学生因为经济原因而放弃入学。相反,一些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却可以通过用金钱弥补考试成绩较差的缺陷,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现在,我国有些高校在录取新生时采取两种不同的标准,即对一部分考生入学分数要求不变,学费亦不高;而对一部分考生入学分数要求略低,但学费按远远高于国家统一确定的标准收取。比如,公办高校的民办二级学院的学生缴费要比同一学校正常录取的学生多得多,通常是2—3倍,但在分数上实行降等录取的办法,即重点大学按一般本科院校分数标准录取,本科院校按专科院校分数的标准录取。
(二)关于高等教育过程是否公平的考察
1. 学生享受高等教育资源的公平问题。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建设“211工程”,重点建设100所大学,其中包括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高等教育经费大部分流向这些重点大学。毋庸置疑,那些由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重点大学的学生在享受高等教育资源时占有明显优势。重点大学的教育经费、师资、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教育资源都是全国一流的,因而重点大学的学生比一般院校的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享受更多的教育资源,接受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这对于一般院校的学生来说,这是不公平的。
2. 课堂教学的公平问题。
首先,由于高等教育扩招,教师总量的增长远远滞后于学生总量的增长,造成了严重的师生比失调,这已经成为了制约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由于师生比过高,高校授课的课程的规模越来越大,由原来的“小班制”逐渐改成了“大班制”,师生之间的交流很少,绝大部分教师只是“填鸭式”教学,一灌到底,一个学期下来班内学生认识的寥寥无几,更别谈个别辅导了。高校教师也由于工作量加大,而无暇精心备课、给予学生指导及自我充电提高。其次,高校教师多是重科研轻教学,因为科研的成果对于高校教师的职位晋升和福利分配至关重要,很多教师为了搞科研,根本无暇给学生精心备课、上课。同时有不少教师在校外还有第二职业,为了做第二职业,拼命压缩课时或者请人代课更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而在此过程中,受害最大的当然是学生,他们付出了金钱,却并没有能够得到与之相称的教育服务,因此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在教育过程中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
(三)关于高等教育结果是否公平的考察
高等教育的机会公平指学生学业完成并被社会所接纳的机会公平。目前从学生的就业情况看,学生不同的学历层次、所在的学校和所学的专业、不同地域和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性别和年龄等因素都会在学生的就业过程中发挥很重要的作用,比如如果不是“211工程”、“985工程”院校的毕业生,很可能连最起码的与人同等竞争的机会都没有。再比如同年龄的女研究生在就业市场上明显不如男研究生受用人单位欢迎,女研究生即使能力远远强于男研究生,也很有可能落选。诚然,大学生就业受到我国人事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但是,高校自身的部分专业的盲目设置、高校大力扩招合并、高校的地区分布、国家的就业政策导向等都会影响到高等教育结果的公平。
三、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政策方面的对策
(一)建立教育资源配置的平衡机制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是导致我国高等教育不公平的一个重要原因。更为严重的是,在改革过程中,城乡教育之间、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教育之间的差距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因此,应该建立全国性的、区域性的乃至校际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的平衡机制,并且对于偏远贫困地区还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财政拨款,并在师资配备上给予更多的倾斜。这样可以逐步缩小经济、社会、教育发展程度不同地区的教育水平差距,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高等教育逐步走向公平。
(二)改革高等教育收费制度
高收费导致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问题越来越严重,日益引起人们的强烈不满。因此,为了保障高等教育公平,必须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来规范高等学校的收费。为此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建立高校收费中的制约机制。
国家应制定收费上线,不能使高校收费无限上涨。高校应制定严格的学校会计准则,加强监督审计工作。为了使办学的各种收入能用于教育的发展,有效地防止挪用、挤占、滥用教育经费现象,引导教育经费的正确使用,发挥最大效益,教育行政部门和税务部门要严格学校会计制度,经常检查教育经费使用情况,加强对学校收费、财产和财务的监督、审计,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对那些巧立名目乱收费、擅自提高收费标准的单位和个人要予以公开曝光,对情节严重、在社会上产生不良影响的高校主要负责人要进行惩罚。
2. 采取差别学费制度。
由于各高校和专业的实际培养成本差异很大,学生就业后的回报率、收益率悬殊很大,但我国目前各高校和专业的收费标准却没能体现这一差别。根据“利益获得”原则,可以在国家规定的最高收费额度内,根据高校的类型、层次和专业类别来拉开收费水平,重点院校、热门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收益率较高,可以多收些学费,而一般院校、冷门专业的学生可以缴纳较少学费,以作为对其日后较低收益率的补偿。其次,按学生家庭经济情况收取学费。收费标准的制定除符合我国居民的平均承受能力外,还可考虑根据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不同收取不同的学费,家庭贫困的学生可少交学费甚至不交学费。
3. 完善高等教育资助制度,大力发展社会奖学金,广泛开展勤工助学。
应进一步细化助学贷款制度的各项具体措施。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应大力推广和发展。应针对这一制度实施以来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各项措施,使助学贷款真正成为济困助学的主渠道。同时,在目前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仅靠政府是不够的,应广开渠道,在更大范围内筹集更多的资金。应广泛动员社会各界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困难学生,在“政府资助”之外,构筑起政府、社会共同资助贫困生的双重保障机制,确保每一位贫困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同时设立多种形式的奖学金,并提高奖学金的额度,以扩大奖学金的覆盖面。另外,当前我国高校实施的勤工助学的岗位主要来源于校内,高校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鼓励企业参与,以达到“双赢”效果。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贫困学生人数的增加,校内的岗位已不能满足学生勤工助学的需求,这就要求高校努力拓宽服务领域,加强与社会的联系,积极设立勤工助学岗位,加强校内外勤工助学基地建设,实现劳务型岗位与智力型岗位相结合,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公平是一种理想,一种永恒的追求;高等教育公平也是一个永远逼近公平的过程,我们现在所说的“实现高等教育公平”,只能说是为了“达到公平的某种状态或程度”。逐步缩小差距,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公平的程度,是我们永远要追求的目标。
摘要:教育公平是涉及多学科、多层面、多因素的复杂问题。本文仅从教育政策学这一视角对教育公平的内涵, 我国高等教育公平存在的问题, 以及造成高等教育不公平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对策。
学教育 篇10
一、文学教育对整体中学语文学科有着重要的正面意义
中学的文学教育,主要的内容就是优秀、著名文学作品经典片段或者全文的讲解,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让中学生了解这些作品的内容,尤其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学来说,从而在学习中,掌握基本的理解、记忆、运用等语文的基本能力,对日后学习和工作都有着最重要的正面意义。文学教育自身的内容和目标,对提高中学生的思想境界有一个推动的作用,通过优秀的作品、作者的品格,对他们予以感染,在长时间积累下,不仅在知识范围上有一个扩展,也对什么是正确的思想、行为等有一个深入的认识①。
二、中学语文学科中文学教育的构成各要素探析
(一)中学阶段文学教育构成的体系要素
根据对文学教育基本的内容与其正面的意义来看,它在整个中学的语文学科中,可以是一个部分,自身也是一个整体,具有特定的构成要素。文学教育自身也具有教育的性质,它的构成体系,主要的框架就是老师来讲解、中学生来学习,通过的是文学类的作品。
第一,从它主要的框架来观察,就可以看出在文学的教育过程中,老师不能完全注重中学生的能动性,自己讲解知识的比例要稍微大一些,因为虽然中学生已经具备了语文素养,但是一些优秀的作品,他们并不能理解作品的真实内涵或者是价值,教师需要进行细致的讲解,尤其是对于我国古代的作品来说,古文中的词、句、表达等,都和现代有很大的区别,做好“教”的工作,要求老师完全掌握教学的内容,并且会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保证教学效果;第二,文学教育中的学生主要就是学习,在掌握好作品中规定的知识或者能力外,推动自身形成良好的行为举止、思想境界,这就直接规定了教学的标准;第三,完成文学教育的既定目标,需要通过文学类的作品,这就对教材的出版方有了一个很高的要求,需要根据现在中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整体上的语文素养或者能力,合理选择内容,保证“可读性”和“教育性”②。
(二)中学阶段文学教育开展的各要素
一方面,中学的语文学科,知识的范围非常广,而且要求学生掌握的能力也非常多,而中学生这个年龄段,已经有了独立的思想,面对文学一些枯燥内容,很容易失去兴趣,那么上课就不会认真听讲,也不会认真地做作业,老师需要针对这个问题采取措施,文学教育自身要有一个开展的各个要素,这样才能够保证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文学教育的开展要素,主要就是针对老师、中学生和教育内容来说,老师需要熟练地掌握教育内容,保证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将内容详尽地讲解出来,学生需要在老师的讲解下,达到教学的目标,并且有一个良好的语文能力,而老师与学生之间,是一个双向的关系,两者需要加强沟通,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便于日后教育内容的改革③。这里需要强调一点,老师在日常的生活中,一定要及时更新教育的拓展内容,针对国内和国外的文学类作品,查询网络的教学资源,保证整体的先进性,但是一定要符合中考和高考的实际要求。
(三)中学阶段文学教育的独特性要素
中学阶段的文学教育,由特定的独特性要素构成,那么在整个中学的教育过程中,明确这个因素,可以保证整体的效果,一是要求有一具体的管理制度,保证整体教育各环节的秩序,督促各个老师认真研究,做好文学的教育工作,二是中学生自身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些疑问,也会产生兴趣,日后自主学习,这就需要老师布置一些课下的任务,引导他们阅读符合要求的作品,但是在开展文学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不能过于“形式”,要深入各作品的内涵,注重中学生实际的语文应用能力。
三、结论
总之,在中学语文学科的教育过程中,文学教育有着重要的正面影响,各中学语文老师要认真研究这个问题,根据文学教育的构成各要素,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内容,为完成语文学科的既定目标做贡献,也对提高中学生的良好素养与品格予以推动力量。
摘要:文学教育是中学语文学科中重要的一部分,提高这个部分的教学水平对完成整体语文的教学目标有推动作用,国家和中学语文老师要重点研究,明确文学教育构成的各要素,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地提高文学教育的有效性。本文将对文学教育特定的意义、构成的要素进行合理的思考,为做好这部分的教学工作提供参考,也为推动我国整体语文学科的改革进程做贡献。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育,文学教育,构成要素
注释
1刘中黎.从文学史家到语文教育家——读《温儒敏论语文教育》及其他[J].课程·教材·教法,2014(6).
2汲安庆,史玮.在动态平衡中寻找“自我”的量度——夏丏尊语文教育形式美学对散文教学的启示[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2).
学教育 篇11
关键词 博雅教育;大学教育;专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2-0099-02
专业教育一直是大学教育的侧重点,这与学生就业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然而大学终究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人才要具备全面发展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培养一种广阔的胸襟和气度,追求真、善、美。博雅教育理念重在提倡人的自由发展,提倡用知识武装自己的精神世界,培养的是不仅有求真务实的行为作风,更要有自由博大胸怀的人。
1 博雅教育的内涵
博雅教育视野的理论基础是自由,通向自由的途径有很多种,最重要的是用知识来丰富与提升自己。博雅教育肯定的是知识本身的价值,如中古基督学校的“自由七艺”、文艺复兴时的古典人文学科,中国先秦儒家强调的“六艺”,这些都是倡导全面发展的表现。博雅教育的教育理念更趋向于一种大知识观,目的是要在大学的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中找到一个平衡点,让学生可以从这两种教育中获益匪浅。
现阶段,博雅教育的首要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并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同时还要锻炼有效的交际能力,让学生可以履行公民的基本义务。高等教育机制的完善一定是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与配合的,不仅有丰富多彩的课程,同时需要有一定的广度与深度。博雅教育视野的中心是学生,教学理念的实施建立在对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能力的培养上。因此,当代高校要建立完备的博雅课程体系,让学生在进行专业学习的时候,还能够通过其他的方式拓展自身的知识体系,不断提升人格的修养层次。
博雅教育精神具有一种强大的包容性,是超越了唯知教育的大教育观,终极目标是塑造完整的人格,学生可以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与自我完善[1]。知识是博雅教育的根基所在,用知识来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不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拓展能力的施展空间。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是博雅教育的重要体现,科学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思维,而人文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心性,凸显自己的个性,让学生不断塑造个体的独特魅力,让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可以从对社会、对他人的认识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定位,实现自我的价值[2]。
博雅教育视野下的教育理念主要包括3个层次:首先是要充分关注个体的全面发展,先要学会自尊、自爱,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判断力,让自己成为一个被社会认可与尊重的人;其次是要发展相关的知识技能,让学生可以在受教育期间学到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可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最后是要提升个人的能力,尤其是参与实践的能力,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大学教育固然要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但是具有创新的思维能力、理性的批判思维、爱好知识的态度更加重要[3]。
2 博雅教育视野下的大学教育改革途径
2.1 要更新大学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完整的人为根本目的
意识的革新是行为改变的基础,各种课程的建立与组合都需要一定的理念为指导。我国的应试教育观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忽视了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完整的人。传统的大学教育模式已经暴露出很多的弊端,缺少人文底蕴的积累,即便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也难以达到高水准的专业修养境界。传统的教育不重视实践,将知识的传授作为首要目的,人才的培养不重视个性的发展。因而要先转变观念,不能让大学教育成为只为政府与社会服务的工具。当代大学应该成为一种精神殿堂的象征,无畏的探索与求知精神应该成为受教育者的毕生追求,要不断追求最高形式的学识,用真心捍卫超验的绝对价值。正如《大学》中所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博雅教育视野下培养的人才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可以迅速地适应社会[4]。所以应该意识到大学教育需要培养的是具有自由精神、善良德性、独立人格的人才,这样才符合培养完整的人的教育理念。
2.2 要不断完善课程体系的设置
课程的改革是博雅教育落实到具体工作中的第一步。以往,大学课程的设置注重的是专业知识的传授,尤其是书本的知识,对人文教育的重视程度比较差,甚至排斥人文教育,尤其在理工科专业,这样很不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自1995年原国家教委召开“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会”以来,各大学开始推行“素质教育课程”,教育者设计了众多不以专业为限的课程,旨在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这些课程在众多高校中成为选修的课程,学生至少要选择一两门修学分。这样难免会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的情况,如上课次数少、系统性差、学生积极性不高、与教师的互动少,以致并没有从中学到真东西,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也没有提升学生的能力。因而完善课程体系的设置非常重要。
当今社会,信息化程度非常高,“选择”是时代发展的重要话题,教会学生如何选择也是高校育人的理念根源。学校要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选择性,不仅要关注本学科的建设,同时也要在博雅视野下建设具有高品质的,集人文教育、自然教育、科学教育于一体的课程体系。这一体系绝不是蜻蜓点水的模式,而是在夯实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的整合与创新。从点出发,将相关联的知识点构成一条线,不同学科的知识排列组合到一起,就构成了面的体系。从点到面的积累,可以为学生呈现出更为丰富的知识视野,也开拓了更加立体化的思维模式。
2.3 要不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迎接挑战的勇气和决心,这对教师也是有一定的要求的。身教重于言传,教师自身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同时要具备很强的应变能力,这样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不会拘泥于固定的教学模式,课程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开放度和自由度。这种开放与自由也是遵循内在的办学原则的,绝不是无稽之谈。博雅教育理念下的课堂应该是师生互动交流的课堂,只有这样的课堂,知识才具有双向的流动性。观察与思考的能力一定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的,思考能力又决定着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师生之间的互动沟通也是培养团结协作能力的基础。课堂学习要多采用讨论、观摩、合作的形式;课堂之外的考核方式要一改传统的试卷形式,采用书面报告、试验、论文的形式更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在审阅与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观来看待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思维层面不断进步。为了增强互动交流性,可以采用小班授课的方式,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任务为驱动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博雅教育背景下,当代大学的育人目标要逐渐转变为以培养“完整的人”为宗旨,通过大学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教学方式的改革,不断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完善,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真正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金生戗.本科生能力建设初探[J].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4.
[2]张汝伦.人本主义的大学理念与现代社会[J].天涯,1997(3).
[3]郭齐勇.浅谈大学人文教育、国学教育的课程设置[J].读书,2006(4):19-25.
关于景观学专业教育的思考 篇12
一、国内外景观学专业现状
1828年Meason在其著作“Landscape Architecture of the Great Painters of Italy”中首次使用“L and scape Architecture”一词。1858年在纽约中央公园的规划设计与修建中, 奥姆斯德提出景观设计师的概念, 并于1863年正式将其作为一种职业。20世纪初哈佛大学设立LandscapeArchitecture系。
回顾我国的景观学专业教育的发展, 最早则可追溯到1951年北京林学院 (现北京林业大学) 设置的造园科。此后, 与景观学相关的风景园林、园林、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相继出现在各大高校。乃至一些综合性大学均纷纷在相关学科, 设立景观学或相近的设计专业。与此同时, 不同教育层次兴办景观设计与相关专业的热潮更是此起彼伏, 众多的职业院校以及一些行业与协会所办的景观学专业培训班等如雨后春笋般地四处涌现, 到2006年全国有109所高等院校设立与景观学、园林、环境艺术设计等相关的各类专业。
然而面对我国景观学教育当前呈现出来的这种蓬勃发展态势, 许多在发展进程中遇到的问题, 还需要我们加以认真分析与冷静的思考。诸如由于办学规模扩展过快, 对其学科发展取向研究则显得不足, 这样使得不少院系将景观学专业等同于绿化等专业方向来发展, 这样专业方向未免显得过于狭窄。以下就景观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学生创新、动手能力培养几个方面, 探讨景观学专业教育思路。
二、景观学专业教育思路
(一) 依托院校优势专业, 设置有特色的景观课程
中国的农林院校、艺术院校以及综合院校几乎都有景观专业或方向, 不少大学还在跃跃欲试, 盲目跟风导致师资力量不足, 教学质量下降, 缺少明确的特色和风格。该如何根据自身特点搞好景观学专业的教学和实践, 更好的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将是我们面临的重要的问题。
课程设置是教学指导的核心, 应以市场为导向, 适应就业需要。景观学根据社会发展和所在学校的办学特点, 按照全国高校景观学专业教学研讨会中对景观学专业培养的要求, 整合资源优势, 充分利用学院自身办学条件与优势, 体现景观学专业本科生课程体系建设特点, 例如, 美院类院校的景观学专业, 可设置景观小品设计课程, 充分利用美院的艺术环境, 突出学生的艺术造型能力。
(二) 鼓励参加专业竞赛,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景观设计是一种以多学科知识综合应用为特点的创新思维活动。面对设计对象, 学生的综合分析、协调处理问题和知识更新等能力要比图纸表现更加重要。这种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可以借助专业设计竞赛得到训练, 使学生在竞赛中可以不限于课程中对景观学的概念理解, 以问题作为切入点来把握景观学的内涵, 鼓励学生在设计作品中别出心裁, 有自己的个性。此外, 旧城改造、住区规划、道路景观等竞赛往往可团队参赛, 以此形成不同专业背景和不同年级的团队队员整体交流互相学习的氛围。
(三) 借助周边风景区, 建设实践基地
景观学专业实践性很强, 学生不仅要好好学习课堂上的理论知识, 更要进行实践, 借助旅游院系的优势, 将周边的风景区作为实习基地, 根据景观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有组织有机会的引导学生从场地实际情况出发, 培养学生学会分析、评价现场, 避免重形式设计, 轻方案推敲, 真正做到将理论与设计实践结合。
三、对景观学专业发展趋势的思考
在全球化和城市化新形势发展的背景下, 景观学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景观学的内容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景观学”在2005年的国际景观教育大会提出, 概念得到了广泛的肯定。从社会需求来看, 景观学面临三大挑战, 即环保与生态化、城市化和游憩与旅游化, 与专业建设相对应, 景观学也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生态学、规划设计、旅游学。正如麦克哈格所说:“不要问我你家花园的事情, 也不要问我你那区区花草或你那棵将要死去的树木……我们景观设计师是要告诉你关于生存的问题, 我们是来告诉你如何在自然而前明智地行动的。”
那么, 景观设计是一个对任何有关人类使用空间及土地问题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监理这一解决方法的实施过程, 而景观设计师的职责就是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人类的生活同地球和谐相处。但这种和谐不是仅靠园林绿化就可以满足的, 它需要从自然与文化保护出发, 集生态、规划设计、旅游学科于一体的应用型专业, 核心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正是这样, 我们说景观学是以上各类学科综合的学科。因此作为景观学专业的教育, 其未来专业的发展取向应建立在生态学、规划设计两个的专业的内容之上, 并向游憩与旅游化等方向发展。
四、总结
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 城市化建设飞速发展, 为景观学提供了机遇, 使景观学教育飞速发展, 但还存在许多问题, 大多数院校的景观学专业建构还处于起步和探索之中。通过对景观学专业的研究与探索, 必须靠我们自身不断地进行研究与探索, 总结办学经验, 才能明确景观学人才的培养目标, 完善其系列课程体系的构架, 培养出更优秀的景观学专业人才。
摘要:文章总结了国内外景观学专业发展现状, 并探索了景观学专业教育的思路与发展趋势。
关键词:景观学专业,教育,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TURNER T.Landscape Planning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Design[M].New York:Springer Verlag, 1984:56.
[2]林菁, 关于中国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现状的思考, 第三节全国风景园林教育学术年会论文集, 上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286
【学教育】推荐阅读:
产学结合教育06-08
对数学素质教育08-27
体育教育训练学10-22
体育教育训练学06-01
初中学普法教育计划10-23
转变观念以教育学05-22
“学党史、国史”主题教育方案10-14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05-16
学宪法讲宪法主题教育心得06-02
奓山中学感恩教育活动总结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