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语言特征论文(共11篇)
中学语文教学语言特征论文 篇1
为了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语文老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可谓费尽了心思,构尽所能之事。其中,语文教学的关键之处在于教学语言要有灵活性,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燃起兴趣之火,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灵动的教学语言需要富有情感性、幽默性、启发性。
一、教学语言的情感性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要播种在这一土壤上。”饱含情感的语言具有煽情性,犹如磁铁,能牢牢地吸引学生。语文教师用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去叩击学生的心扉,运用充满情感的美好语言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从中体会到教师心灵深处流泻出的情感暖流,感应教师语言中蕴涵的美好境界。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篇目的内容与当今的现实生活有较大距离,学生的生活阅历十分有限。因此,要想使这些作品内容与学生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给学生以美的感染和熏陶,就必须借助教师良好的语言表达功力。比如朱自清的《背影》,文中几处描写了父亲的背影,特别是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那一幕,虽然是一件平常的小事,却永远定格在儿子的脑海中,挥之不去,这是因为父亲肥胖,爬上爬下极其不易,能这样为儿子买橘子更显爱子情深。如能声情并茂地分析其情节,就能很容易打开学生的心门,让学生感同身受,激起情感涟漪。这样,就能会有效消除学生和作品之间时代、地域、感情等方面的隔膜,使学生受到感染,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乐于接受教学内容。
二、教学语言的幽默性
美国著名演说家海因·雷曼麦说过: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接受。如果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能巧妙灵活地运用诙谐幽默的趣味语言,可以调整课堂气氛,必能使“教学过程更轻松,更有乐趣,更有效”。幽默诙谐的教学语言有利于消除教学疲劳,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习兴趣,激发思考,轻松愉悦地了解知识内涵,在谈笑风生中实现教学目标。
教育家斯维特罗夫说:“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幽默的教学语言,绝不只是为了博得学生一笑,它在给学生以愉快欢悦的同时,促使学生深入思索,悟出“笑外之音”,从而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
三、教学语言的启发性
所谓启发,是源于古代教育家孔丘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曾对此做出精辟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可见启发之重要。教学语言的启发性,是指教师的语言对学生能起到调动自觉性和积极性的作用。启发性至少包含三重意义,启发学生对学习目的意义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热情和求知欲望;启发学生联想、想象、分析、对比、归纳演绎等学习方法;启发学生的个人情感和审美情趣。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教育原则,只有当学生苦思冥想、急于求解,也就是兴趣最浓、求知欲最强烈时,用启发式的语言给予开化点化,趁势帮其表达明白。这时学生感触最深、记忆最深刻、收益也最大。
比方说,学习《勇气》这篇文章时,让学生探讨两种“勇气”:美国青年的勇气和法国妇女的勇气,虽然作者更看重的是法国妇女的勇气。我进一步启发学生:大家对这两种勇气有何异议吗?通过一番讨论,有些学生认为:“美国青年缺乏勇气,是个懦夫。因为他的衣皮被敌人搜查出来,法国女人的丈夫受牵连被枪毙时,不仅没有挺身而出,反而逃跑了。第二次又向法国女人请求保护,全然不顾法国女人的生命安全,是个自私鬼。作为一名军人,理应不是这样子。”虽然这种说法有悖于作者的观点和思路,但我们不禁会为这种观点拍案叫绝,那是学生用心思考领悟出来的结论,也不无道理。可见,教师善于提问,多问那需动脑筋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处于“愤”“悱”的状态。
陶行知先生在一次报告中别开生面地把一只公鸡抱上讲台,周围撒些米,强按着公鸡的头让它吃米,可公鸡怎么也不吃。可一旦放手走开,公鸡便自动而贪婪地啄起米来。由此,他联系到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何等重要!有些教师为了急于完成教学任务,常常把现成书本结论硬“喂”给学生,其结果适得其反,造成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且养成了学生学习上的惰性。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面对学生“愤和悱”的心理状态,若不采取直接讲解授予其知识,而适时地给予必要的语言启发,既可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又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语言要富有情感性、幽默性和启发性,才能给教学注入新鲜血液,使之充满灵性与活性,使教学不再枯燥,不再空洞,让语文教学更具生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徐金海,金正扬.中学语文教学探索:特级教师于漪的教学经验[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2]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选[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中学语文教学语言特征论文 篇2
网络语言与中学作文教学
网络语言在丰富现代汉语内容的同时,也给传统语文教学、特别是中学作文教学带来了冲击.面对这一问题,语文教育工作者对网络语言既不能一味拒绝,也不能全盘接受,要正确引导学生处理规范语言和网络语言的关系,培养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正确使用网络语言的意识.
作 者:徐挥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300071 刊 名:语文学刊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IES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网络语言 中学作文教学 语言运用 引导谈课堂教学的语言之特征 篇3
关键词:课堂教学;语言特征;规范;形象;趣味;激励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9-0103-02
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教学实践的重要条件”,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 语文教学是把课文每一件具体生动的事,每一个个性鲜明的人,每一句入浅出的话,通过教师的教学语言作用于学生的耳目,渗透于学生的心田,令学生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得到熏陶,受到教育,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把语文课堂教学的规范性、形象性、趣味性、激励性四个特征把握好。
一、教师用规范性语言影响学生
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必须采用全国通行的规范化普通话,这样既可避免教学语言出现“南腔北调”,又可以使学生的语言得到正确的发展。但是,有的教师为了显示的自己的才学,讲起课来或文绉绉的,满口“之乎者也”;或文白相杂,不伦不类。因为这种语言只会使学生觉得晦涩而难以理解。还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夹杂着方言,教给学生的不是规范的普通话,致使学生长大之后由于各种需要不得不为语音的不标准而烦恼。因此,教师的语言要规范,要学会使用普通话。
二、教师要用形象性语言感染学生
教师的课堂语言,不但要规范,还要形象。李燕杰教授曾经说过:“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最感人情节,要绘声绘色,细致刻画,使用听众如临界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语言生动形象,就能将抽象的化为具体,深奥的讲得浅显,枯燥的变风趣。鲁迅讲课,用农民讨媳妇不要“杏脸柳腰”,“弱不禁风”的“美人”,而要“腰臂圆壮、脸色红润”的劳动姑娘这个生动形象的事例,来阐明“美的阶级性”这一抽象的理论问题。特级教师于漪讲朱自清先生的《春》,用这样一段话开场:“我们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就曾经用彩笔来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这段话,绘声绘色,有景有情,使教学语言格外形象、精彩。语文课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一句比喻就能使学生的理解变得更具体,更深刻。就会使学生产生灵感。所以,教师的课堂语言就得有感染性。
三、教师要用趣味性语言吸引学生
作为一个教师,其课堂语言仅具规范性和形象性是不够的,每天一堂接一堂40分钟的课,对于生性好动、好奇的小学生来说,可能是一种难耐的“煎熬”。针对这种现象,教师便只有巧妙驾驭好课堂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尽量用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才能使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也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使学生能从原以为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我曾听同事说,她听过一节语文课由于老师的语言平平、毫无生气,使前一节课还生龙活虎的学生一下像被霜打了的茄子,有的甚至在下面大呼“催眠曲”,所以,教师应当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只有声情并茂、和谐动听的语言,学生听起来才舒服悦耳,津津有味,才能在课堂上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提高教学效果。
语文教师更应结合学科特征,利用具有趣味性的课堂语言来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形象、生动、饶有情趣,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与教材有关的笑话、故事、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等等,按照教学需要把它们引入课堂,调动自如,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迅速理解和记忆学到的知识。
众所周知,幽默的语言很受广大学生的欢迎。教师在授课中,还可以根据教学进程,根据学生的情绪、反应,随机应变地穿插一些生动幽默的话语。这样便可以调节教学节奏,轻松课堂气氛,也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竞选州长》一课时,先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纽约州长见到马克﹒吐温后,极端仇恨,说道‘马克﹒吐温,你知道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坚固,什么东西最锐利吗?我告诉你,我防弹轿车的钢板是最坚固的,我手枪里的子弹是最锐利的。’马克﹒吐温听了微微一笑:‘先生,我了解的跟你不一样啊!我说世界上最坚固、最厚实的是你的脸皮,而最锐利的呢?是你的胡须。你的脸皮那样厚,可你的胡须居然能刺破它长出来!’”这则小故事的引述,使学生忍俊不禁,其心境明显处于愉悦状态,在一阵轻松的笑声中感受、了解、把握马克﹒吐温的语言特色。
但另一方面,课堂语言的趣味性在实际使用中又有其内在的差别。含蓄、温故知新式的幽默固然能推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粗俗、哗众取宠式的幽默或挖苦式的“趣语”,也会弄巧成拙,损害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同样,“喧宾夺主”式的过多打趣也会因影响了知识的传授而引起学生反感。所以,课堂语言的趣味性在实际运用中还要注意一个“度”。
四、教师要用激励性语言激发学生
学生是我们教育的主体,教师在将书本知识和教学用语融合成课堂语言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激励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
心理因素对于任何一个阶段的学生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学生总是很重视教师的评价。课堂中,教师每一句可能自以为无意性的评语,往往会左右学生听课情绪,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这正是证明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作用。针对这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妨将课堂中对各层次学生的随意性评语变为可激发学生更积极思维的特意性评语,从而提高兴趣,强化效果。如“你真棒!”这样简简单单一句评语,会使学生信心大增,特别是那些自信心缺乏的学生。又如当某学生被提问时答案与正确答案出入较大时,教师简单粗暴的指责及烦燥情绪只会使之更紧张,甚至思维停滞,使之以后更加害怕上此类课文,形成恶性循环;假使能亲切和蔼地对他说:“你的思考方式很有特色,但与这个问题的正确思路稍有出入,换一个角度想想,或许会有新发现的。”这样就激励了被提问的学生,使他有了进一步思考的信心。学生有这样一位老师和风细雨地鼓励和引导,他们自然会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投入学习,自然会争先恐后地发言。
浅议中学英语教学语言的艺术特征 篇4
英语教学语言与其他任何学科一样, 也有自己独具的特点, 即教学语言与学科特点的有机结合。英语教学的任务和内容都必须通过英语语言表达出来。因此, 英语课堂教学语言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准确、丰富、灵活, 具有交际性
新大纲明确指出:“外语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 获取世界各方面信息为进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这就是说语言本身就具有很强的交际性。英语语言准确、丰富、灵活是其自身的特点, 也是语言表达的直接体现。例如:对话中A说:“Thank you very much.”B回答:“That’s all right.”或“That’s OK.”及“No problem.”来表示接受了对方的道歉, 就答语“That’s all right.”来说, 它既可用于回答谢语, 又可回答道歉语, 一语多用。
教师应根据教材的要求、难点和关键, 设计好一条思路, 安排好课堂情节, 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 如动词have词义变化大, 搭配形式多, 结构复杂。教师可以从基本词意入手, 如:I have a book.I have a letter to write.这些已经被学生掌握的句型, 通过复习, 设置情境, 引出新句子结构:The teacher has students write a composition once a week.
There is something wrong with my bicycle.I have it repaired.
Yesterday evening I forgot to turn off the lights.I had the lights burning all the night.
通过分析、比较作出归纳, 使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掌握动词have作“有”时的用法和作使役动词时构成的三种结构have sb.do sth., have sth.done sb./sth.doing sth.的用法及区别。在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语言, 而且要注意列举出具有代表性的例句, 通过练习让学生在理解的同时, 记住典型的例句, 以达到举一反三、准确运用的效果。
二、生动、形象、传神, 具有启发性
对绝大部分学生来说学习英语是一个机械记忆的过程, 大量地单词和短语记忆使不少学生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尽可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传神的动作组织教学, 充分展示英语语言的趣味性。如学习八下Unit 8“Our Clothes”Topic3 Section B让学生把课文改成小短剧, 并组织学生在课堂上用英语进行时装表演, 同时教师给予指导和评定。这样就把一篇枯燥无味的文章变得有血有肉, 栩栩如生。
另外, 生动的英语语言还表现在教师应当把学生的联想或想象调动到所讲授的课文之中, 使学生如临其境, 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要注意以诱发的手段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如独立思考与思维条件。给学生指导方向, 由浅入深, 由易入难, 使他们的联想力与想象力能充分地活跃起来。教师在讲课时应讲求教学节奏, 安排课文和对话的教学内容就像写一部作品一样, 在难易程度上要有起有落, 由低到高, 错落有致;在讲授情绪或速度上, 要疏密得当, 有张有弛;在教学的方式和结构上, 应是新颖、多变、易于接受的。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 感受语言内涵, 学生才能增强理解, 加深记忆。
三、精心选材, 合适补充, 具有教育性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更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师。他的一言一行都为学生作出表率, 成为启迪学生美好心灵、培养学生优秀品质的楷模。因此, 教师要宣传身教, 为人师表, 要通过课文的讲授, 点燃学生的心灵之火, 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效果。
教师要很好地将爱国主义、无私奉献等精神贯穿在自己的教学之中, 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战胜困难、有坚强意志和信心的新型人才。比如八下Unit 6 Topic 3 Section C“The Greates Cyclist, Lance Armstrong”要求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掌握知识和技能, 而对学生怎样战胜逆境、刻苦学习毫无启发性。因此教师要想办法寻找刻苦学习、终成志士的中外名人学者的阅读材料, 如双目失明的海伦·凯乐、高位瘫痪的张海迪。通过阅读他们的感人事迹, 激发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典型的选材, 既能巩固英语知识, 又能加强对学生人生观的教育, 从而提高学生学好英语的自信心。在教学中适时地渗透一些现代英美文化之道, 在适当的地方开设一些“窗口”, 引导学生向窗外的世界望一望, 哪怕仅仅是一撇, 都会开阔他们的眼界, 让学生感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这样就能促使学生对学习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 激发强烈的学习欲望。
四、语言和非语言手段巧妙结合, 具有直观性
英语是用英语语言进行思维并表述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看法和认识。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尽量利用学生的各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 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 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 使学生获得丰富的语言知识, 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 即运用图片、事物及现代化教学多媒体等非语言手段和英语能力的对话、故事。从而使学生学会用英语思考, 理解和运用, 最终达到交际的目的。
在英语教学中, 积极创造语言环境, 充分运用图片、录音机、幻灯片等辅助性手段, 能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单一学习方法, 对拓宽思路产生积极影响。如:高中阶段“The Necklace”的学习, 老师可先让学生听录音, 分角色朗读, 再看同步幻灯图片进行故事叙述, 最后进入角色表演, 有水到渠成之效。有许多课文, 运用了电教媒体, 可以化被动为主动, 将书本知识变为交际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语言特征论文 篇5
关键词:语言意识;教师语言意识;语言教学
从以往国内外的研究来看, 教师语言意识(Teacher Language Awareness, TLA)的作用在外语教学中不容忽视,近些年来对于它的研究也不少,但在国内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它一方面要求教师自身的学科知识要充足扎实,另一方面还需要具备这种知识易于被学生接受的能力,也就是说,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把自己所掌握的学科知识转化为能够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技能,这种易于被学生接受的知识表征核心便是教师语言意识的内涵所在。Freeman 认为:教学是一种“高度认知的行为”,而对于外语教师而言,外语既是学科,又是媒介,因此探讨教师语言意识的本质特征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对外语教师个人专业化的发展以及提升外语教学质量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1 “语言意识”的产生
20世纪80年代,在英国兴起的语言意识运动,目的在于激发语言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者的语言认知水平, 而当时一味推行交际教学法,主张在语言学习中放弃语言形式,针对这一理念,“语言意识”这一概念由此产生。这一概念的产生也引起了许多语言学家的兴趣,他们希望通过提高学生的语言意识来促进语言学习的质量,之后语言意识研究与教学很快在师资培训、语言教学与研究等诸多领域得到广泛关注,现在已经逐渐被人们运用于外语教学的实践当中。
2 教师语言意识的构成
语言意识的研究最开始是针对增强学生的语言意识,后来范围逐渐扩大到教师语言意识范畴,教师语言意识不仅包括教师所拥有的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还包括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现代外语教学实践表明: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不仅应具有英语语言表达形式和详尽知识”,这种知识是潜意识的知识,而且应具有较强的语言意识教学观念,这种观念能够提升教师教学的有效性。Andrews根据“交际语言能力”模型( Bachman 1990)和“学科教学知识”概念(Shulman 1986),构建起称之为“教师语言意识”的模式,即为:心理生理机制,策略能力,语言能力,专业知识认知以及对学生的了解,其中前三者代表教师的语言水平,后三者构成了教师的学科知识。
Andrews在2007年对香港17名母语为汉语的英语教师做了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在教学中要成功地实施教师语言意识,教师首先需要具备一定的学科知识。教师在各个环节—备课、授课及课后反思的所思、所想及做出的反应都取决于教师所具备的学科知识。Svalberg (2007)也提出:“……语言教师除了语言知识和教学法知识,还需要较高水準的语言熟练程度” 。教师的语言熟练程度会直接影响教师语言输入的语言结构的准确性和表达的恰当性。根据Edge(1988)提出的观点,教师自身应该发展三种能力: 作为语言使用者,要求教师的语言熟练程度要高,可以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作为语言分析者,取决于教师的基本的语言系统知识; 作为语言教师,取决于熟悉TEFL的各个程序,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对采取何种程序做出决定。由此不难看出教师的语言系统知识和熟练的语言能力对教学的有效进行至关重要。
3 教师语言意识的作用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和使用语言的主要场所,而中国人学习英语存在的最大困难在于缺乏目的语的语言环境,因此,课堂的输入量决定了学生习得语言的质量。教师所具备的语言意识及其对教学的影响已经引起了世界性范围的关注,教师语言意识与教师的学科知识虽然有密切的关系,但也并不是仅仅包含教师的语言知识这一方面,教师的语言意识对教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内容。
3.1 学科知识
根据Thornbury对TLA的理解,我们不难看出: TLA研究主要涉及教师的学科知识及其对教学的影响,“学科知识被广泛认为是教师语言意识的核心,而它则主要是指教师的语言系统知识” 。如果教师缺乏内在的语言系统知识,这将难以解决学生在学习上的困难,这样他们无法对学生出现的问题给出合理的解释。教师所具备的学科知识是教师语言意识的一个非常重要、同时也是非常必要的组成部分。
3.2 语言熟练程度
学科知识与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极为复杂,仅仅具备学科知识并不能确保教学的有效进行。Andrews(2007)的研究表明教师语言意识的复杂性体现为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教师学科知识与语言熟练程度之间的关系。一旦教师在教室里,她在课堂作的语法讲解不仅体现她的学科知识,而且还需通过其语言交际能力得以实现。TLA体现在两个维度上,即陈述性维度:知识;程序性维度:意识,教师仅仅具有高水准的学科知识并不能保证将这些知识恰当地用在课堂教学中。由此可见,TLA的两个维度都很重要,教师仅有知识缺乏意识或有意识却缺乏必备的学科知识都难以有效地教学,两者的相互作用才能确保证教师的教学效果。
4 调查研究
笔者选择了中国南方一所高职院校,研究对象是公共英语教研室的五名教师,他们分别具有不同的教龄,拥有不同的教育背景和教学经验,研究的课程是大一的综合英语,旨在对教师的课堂语言意识水平进行一个分析,从而对教师语言意识现状得到一些启示。本调查采用课堂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为教师语言意识与学生接受效果之间的关系提供一定的依据。通过对研究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大学英语教师对课堂语言的语种选择及话语输入量有着较好的意识,然而他们并未意识到自身对学生的学习困难了解不足,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未给予足够的关注,教师的话语量比学生的话语量要大,因此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时间较少,课程安排上,单词、短语和课文仍然是课堂的重点。通过对比分析的显示,青年教师的语言意识要高于年长教师。在教学语言选择上,青年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了更多的目标语言,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表达,并且青年教师有很多尝试来了解学生的目标语学习障碍。对年长教师而言,这些结果恰恰相反。结果显示:在外语学习过程中,许多其它变量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教师语言意识便是其中的因素之一。教师语言意识水平的高低会对教师语言的质量产生影响,较高的教师语言意识水平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效果。教师语言意识是动态而非静止的,它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5 教师语言意识对语言教学的启发
尽管教师的语言意识提高对英语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进行语言意识培养的并非易事,中国的英语学习者缺乏在英语语用的环境,外语水平的提高受到母语语用意识的影响,所以对教师语言意识研究会有效改变这一现状。以意识培养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活动与传统的教学活动不同。它是从功能型学习向任务型学习的转换,语言教育者应该多设计些有助于语言意识培养的学习活动。大学英语的学习时间只有两年,因此培养学生的独立语言意识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更多的是要培养学生有效地学习方法和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作为教师要从自身出发,一方面反思自己的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另一方面应更加关注自身的理解与感悟。各地方教育政府和部门也应该大力为教师创造更多的培训进修机会,让教师能够学习到更新的教学方法。只有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不断地创新,才能够不断促进外语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Andrews,S.Teacher Language Awarenes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2]Freeman, D.The hidden side of the work: Teacher knowledge and learning to teach [J].Language Learning, 2002.
[3]Carter, R. Key Concept in ELT. Language Awareness [J]. 2003.
[4]Donmall, B. G. (eds.) Language Awareness.1985.
[5]高强.教师语言意识的本质特征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5).
[6]庞继贤.英语教学中的语言意识[J].外语界,1996,(3).
[7]韩菁菁.浅析外语教师语言意识的构成和作用.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009(1).
浅谈物理教学语言的艺术特征 篇6
一、准确、简练,具有科学性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学内容的精、简、活决定了物理语言的高度概括性和科学性。物理学语言的确切、适度、简洁是物理科学自身的需要,也是物理思维逻辑性的直接体现,它要求教师在讲课时,要准确的使用概念,科学地进行判断,合乎逻辑的进行推理,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否则,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概念,都会给学生思维造成混乱。
首先,物理语言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用词准确、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以及锤炼准确、使语言精炼上。因为语言是思维和客观的反映,是一切物质概念和规律的外衣,只有用科学性的语言才能逼真地反映客观真理。所以,在物理教学中要把握住物理语言与自然语言的区别,不能乱用自然语言中的词语来代替物理语言。例如,说“某物体50公斤重”,这在自然语言中和重量似乎相同,可以通用,而在物理语言中就表示不同的概念,不能互相代替。“公斤”是质量的实用单位,质量和重量虽有联系,但它们表示的意义不同。应说成是“某物体的质量是50千克或50公斤”。更不允许出现任何“好像、肯定、大概”等之类的模糊语言。在物理定律的描述中,经常会用到“在……范围内”、“在只有……下,才……”等关联词语,在教学中应准确地严格区分它们的含义。对此教师要运用自如,还要让学生掌握运用。例如“在只有重力和弹力做功的条件下,物体的机械能才保持守恒”,不能简单地说成是“在……下”,而要反复突出强调“只有”、“做功”二字,更不能省去不用。
其次,教师应根据教材要求、难点和关键,做到思路清晰明确,建立起物理学科的词汇“储存库”,恰到好处地使用一些有生命力的规律词语,加强记忆力。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好一条思路,安排好课堂情节,使学生在“一波三折”中得到最大的收获。如光学部分内容比较丰富、抽象,但可把它归结成一句话:“一个公式、二个定律,三条光线”,将这一、二、三的来龙去脉讲清讲透,各种类型的题目就会迎刃而解,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在教学中,不仅教师要做到用简洁的物理语言讲课,用简练合理的最优方法解答习题,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样做,使学生能够用精练的物理语言抓住问题的关键,简洁地回答问题,如“成熟的苹果为什么会落到地面,而天上的星星却掉不下来”,简洁的回答是“由于万有引力的作用”。又如“海市蜃楼与沙漠蜃景是怎样形成的”,简洁的回答是“由于光的反射与折射的原因”。
二、生动、形象、传神,具有启发性
物理公式、概念及定理的抽象化,是增加学生学习物理难度的主要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尽可能把抽象的知识讲得具体、形象、能够联系实际,通俗易懂。准确、通俗的语言既能清楚地阐述教师的思维,又能为学生所理解并易接受,而且要象磁石般的引力那样吸引着学生,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这是物理教师语言的基础和前提。即从具体实例出发,用对思维和感官有启发性的声形并茂、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抽象概括,充分展示物理知识的趣味性。如在讲“牛顿第三定律”时,可采用项羽和将士们比力气的例子:楚霸王为了选大力士,命众将军坐在椅子上,看谁能用手把自己举起来。教师这样一说,同学们就会各自手搬凳子试图托起自己,结果和项羽一样,不管你用了多大的力气,大家还是坐在原地。最后得出“楚霸王决不能举起自己”。这就很自然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不能单独存在,项羽托椅子的力和椅子向下拉项羽手的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时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另外,生动的物理语言,还表现在教师应当把学生的联想或想象调动到教师所讲授的事物之上,使之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要注意以诱发的手段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为他们独立的感受与思维提供条件,指引方向,由浅入深,由易入难使他们的联想与想象力能充分地活跃起来。而且教师也要讲求教学的节奏性,一堂课,也像一部作品一样,是和谐而有节奏的。在内容的难易安排上,要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在讲授的情绪与速度上,要疏密得当,有张有弛;在教学的方式和结构上,应是多变与新颖等等。这样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增强理解和加深记忆。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概念的东西形象化,从而准确地表现教师的思维,达到教育、启发学生的目的。而那些枯燥乏味、呆板单调的语言,则会成为抑制学生听课情绪的信号,增加学生思维的疲劳。
三、选材精当、合适补充,具有教育性
教师作为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师,靠得是言传身教和为人师表。因此,同样的话,同样的事例,由教师讲给学生,就必须考虑该怎样讲才能点燃学生心灵之火,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效果。
首先,作为一名物理学科教师很好地将爱国主义贯穿在自己的教学中,避免生搬硬套和单纯的说教。比如现代物理学家几乎为洋人所垄断,定理定律的奠基人多为外国学者,所以光讲外国学者如何如何,这对长国人志气,实为难题。因此要想办法寻找与外国科学家有关的中国学者,因我国也有众多的国际大物理学家的弟子,如原国家科协主席周培源是爱因斯坦的学生,原江苏省物理学会理事长施士元是居里夫人的学生。这样,通过讲述外国科学家的丰功伟绩,交错讲述包括我国学者的潜在贡献,既传授了物理史知识,又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感和自信心,培养他们的爱国使命感。
其次,根据教材内容和物理学家的贡献适当介绍一些相应的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勇于探索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如中国科学家、火箭专家钱学森为报效祖国,不惜优厚的待遇,冲破种种阻挠历经整整五年才回到祖国,对中国的航天技术、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作出了巨大的开拓性的贡献。居里夫人为纪念自己的祖国将她发现的一种元素命名为“钋”。同时还要通过一些分组实践活动,运用互动互助的行为导向法培养学生的团体精神。因为物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就能发展起来的。正如宇宙飞船能安全从太空回到地球一样,那是众多科学家和科技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再次,渗透一些历史的和现代的物理知识,在适当的地方开设一些“窗口”可以引导学生向窗外的世界望一望,那怕仅仅是一瞥,都会开阔他们的眼界,让学生感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科学的强烈欲望,还可以促使他们从小立志为科学献身。如通过“泰坦尼克”号至今还沉睡在大西洋彼岸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明白它不仅仅是表达了《我心永恒》的一段爱情故事,更重要的是引发学生对那艘在当时最大、最豪华,而且也是第一次出海就失事的世界巨轮产生的疑惑。为了寻找1912年在大西洋沉没的“泰坦尼克”号和船上的珍贵财宝———价值连城的“海洋之心”,寻宝探险家布洛克除发现一些坚守岗位的乘务员遗骸外,还从沉船上打捞起一个锈迹斑斑的保险柜,不料其中只有一幅保存完好的画……一方面体现了船上所有工作人员格尽职守的奉献精神,另一方面告诫人们要尊重客观规律,大西洋海面冰山移动的时空观是造成此次巨轮沉没的原因。
四、语言和非语言手段巧妙有机地结合,具有直观性
物理学是以观察、实验与科学思维高度集中概括的形式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属性的规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尽量利用学生的各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的掌握知识。即运用语言和图像、模型等非语言手段有机结合的形象化物理语言,采用多媒体立体化教材和相应的课件,以及可以帮助学生互动、自学的网页,把抽象的物理问题转化为形象直观问题,从而使学生便以观察、思考、理解和记忆。
在物理教学中,积极发挥形象化语言的作用,充分运用图像、图片、模型即演示等辅助性手段,会对学生改变单一的思维习惯,拓宽思路产生积极影响。如用电力线来描述电场,用磁力线来描述磁场,用发电机模型来演示交流电的产生等都是为了增强形象直观性。同时,结合教学内容渗透一些电教媒体原理教学手段,有水到渠成之效。有许多物理概念比较抽象,运用电教媒体动画可化抽象为形象,突破难点。例如“波的干涉”这一概念就是一个教学难点。首先,用《振动合成》投影片,从振动的合成讲波的叠加和波的不相干性,让学生深刻理解波的干涉演示,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用线叠波纹投影片化动为静,将干涉现象停留在银幕上,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用《波的干涉原理》投影片讲干涉现象的产生。最后,用红绿两色互补原理制作的《波的干涉图样》投影来讲解稳定干涉的条件。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而且能够深刻理解波的干涉的概念。
总之,语言是人类生活中最难得可贵的一种艺术和能力,特别对教师来说,更显示出它的重要性。教师若没有好口才,就像鸟儿没有羽翼。但作为一名物理教师,更要认识正确运用学科语言进行教学的重要性,克服自己随意性的语言,不能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应该严格自我要求,加强自身训练,努力提高物理教学语言的艺术性,从而使物理教学力求具有科学性、启发性、形象性和教育性。
摘要:语言是教学的工具, 而教学语言又是一门艺术。物理教学语言是教学语言与物理学科特点有机地结合, 它不仅要具有严密的科学性, 而且要有启发性、教育性和形象性。
关键词:物理教学,教学语言,艺术性
参考文献
[1]张世忠.物理教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邵守义.实用语言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8.
中学语文教学语言特征论文 篇7
在体育教学中, 常常会出现因教师的语言不够生动、幽默, 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情形, 这是因为体育教师没有注意体育学科为学生提供了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的缘故造成的。因为体育教学大都在体育场馆里或室外场地进行, 这些场地环境 (特别是户外) , 受外围影响比较大。另外, 在体育活动中, 学生具有流动性的特点, 更加增强了教学环境的开放性。体育教学环境的开放性, 能给学生带来相对开放的心境。也就是说, 在开放的环境下, 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不能集中在体育课堂的教学中, 从而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 体育教学环境的开放性要求教师用生动形象的比喻, 风趣幽默的语言加强师生间的交往合作, 增强课堂的凝聚力, 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从而减少开放性教学环境对教学效果的影响。[1]
1.1 教学语言的生动性, 能增强学生对课堂的注意力
体育教学中语言的生动性, 就是要求把教学中的某些技术要领、技术要求、活动规则等一些“死板的、抽象的东西”通过形象的讲解, 恰当的比喻等生动形象地讲出来, 以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效果的一种语言艺术。如在讲解某个技术动作时巧妙地用“天女散花”、“回头望月”等词语来比喻, 这些生动形象的比喻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动作技术, 还可在笑声中创设一个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注意力的效果。反之, 在开阔的教学环境条件下, 教师用生硬的、抽象的语言, 讲授一个动作要领、或是讲解一个练习要求, 一讲就是三五分钟的话, 学生站在那里就不耐烦, 既听不进去, 又容易心生厌倦的情绪, 还能抑制他们对活动的兴趣, 也就不能吸引学生对课堂的注意力。总之, 生动形象的语言能使体育课上的生动活泼, 趣味横生, 从而使学生对体育学习充满了新鲜感。所以, 体育教师讲解要力求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去吸引学生。
2.2教学语言的幽默性, 能增强学生对课堂的凝聚力
体育教学中语言的幽默性是指运用意味深长的诙谐语言传递信息, 以引起学生的快慰和兴趣, 从而感化、启迪学生的一种艺术手法。运用幽默的语言对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克服开放的环境对教学地影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换言之, 幽默的语言用于教学胜过空洞的说教, 用于动作指导则有利于加快对技术的理解、记忆和掌握。因此, 体育教师要想克服教学环境的开放性的影响, 把体育课上得有声有色, 趣味十足, 体现出体育运动的特点, 必须注意运用幽默的语言。当然, 幽默的语言是在保证课堂教学富有教育性、思想性的前提下使用的, 而不是简单的逗乐, 也不是信口开河或满口胡言, 更不是低级趣味。因此, 教师既可通过幽默滑稽的情态语言, 调节课堂的气氛, 起到消除开放的教学环境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负面作用, 也可用诙谐幽默的教学语言加强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感知, 对运动技能的理解, 增强学生对课堂的凝聚力。例如:教师在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 可以夸张的利用肢体语言, 让学生有更深刻地感受。[2]
2 准确性与启发性: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的直观性的要求
在体育教学中, 还常常因教师的语言不明确、术语不规范, 给学生带来错误的认识的状况, 这是因为教师没有注意体育教学的内容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特点的原因造成的。因为, 体育术语地讲解, 体育动作地示范与动作模仿、以及口令的指示, 要求教师的语言符合教育教学内容直观性的特点, 必须准确精练的体育术语, 规范的肢体语言给学生以明确的指示与引导。也就是说, 语言的准确性与启发性能让学生形成表象的动作概念, 有利于学生建立清晰、明确的动作方式和路线。换言之, 教师如果能经常用准确规范的语言, 或身体姿势手势等进行动作示范, 或各种面部表情、眼神等肢体语言给学生的启发和引导, 就能促使学生在学习时领悟出语言难以表达的意境, 有利于学生直观能力的发展, 能为课堂教学顺利有效的实施创造有利条件。
2.1 教学语言的准确性, 能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
体育教学语言的准确性主要体现在讲解动作要领、发布动作口令、阐述体育理论知识、分析纠正错误时, 语言必须正确, 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接受、理解并掌握。因此, 讲动作要领时, 提倡教师使用精炼的教学口诀, 例如在讲“行进间投篮”技术要领时, 可以用“一大、二小、三高跳”这样的语言描述, 既方便学生记忆又利于调动他们的思维;发布动作口令时, 要有相当的权威性, 斩钉截铁, 不容置疑, 使学生做到有令则行, 有禁则止;阐述体育理论知识时, 教师要使用正确的体育术语, 使教学过程更加紧凑, 能节省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但在运用术语时, 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 决不能超出学生的理解范围。例如, 讲解篮球单手肩上传球的分解动作, 要领为“转体、挥臂、甩腕、拨指”, 这八个字准确地描述了动作的过程和部位, 使学生轻松的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当学生练习中出现错误时, 应及时给予纠正, 可避免错误动作定型。例如, 在跳远教学中要求学生髓、膝、躁关节充分蹬直, 这时教师就必须必须及时对“蹬直”进行讲解, 指导学生进行练习。[3]
2.2 教学语言的启发性, 能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教师的启发性语言能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学习情境和氛围。因为在这种氛围中, 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实践, 能促进学生加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肢体语言给学生以启发, 能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产生强烈地学习欲望;用情态语言给学生以启发, 能感染学生, 激发其学习的热情;用教育性的语言给学生启发性的提问, 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调动其的学习积极性。当然, 启发时教师既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要求, 也认识到学生的认知水平, 还要把握好启发的时机。只有这样, 才能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从而能加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总之, 语言的启发性能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身体地练习紧密的结合, 能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从而促使其在练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错误并加以纠正, 做到在技能的掌握过程中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过程达到有机的整合, 进而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
3 情感性与激励性:体育课堂教学方式的直接性的要求
在体育教学中, 常常出现教师的语言批评性强, 没有感情引起学生的反感等现象。究其原因, 体育教师的教学语言没有考虑到体育课堂教学方式的直接性而带来的结果。因为相对于其他学科的教学而言, 体育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流更为直接、真实。故教学中情感性的语言既能培养学生对体育良好的情感态度, 还能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另外,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 师生间共同活动、教与练的密切配合贯穿于整个课堂,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次数之多、频率之高, 互动幅度之广, 是其它学科的课堂教学所少见的。故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的鼓励性语言, 能将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促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和谐发展, 进而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
3.1 教学语言的情感性, 能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语言是师生交流的枢纽, 是师生之间信息传输的工具。而在体育教学中, 直接交往是体育教学的出发点, 教师应依据体育教学方式这种直接性的特点, 打开师生交往的情感渠道, 同学生建立合作、融洽的师生关系, 实行教学民主。而这就种融洽的关系要求教师用情感性的语言去引导学生, 教育学生, 做到以情育人、以情教人。换言之, 教师教学语言的情感性, 能使学生对老师产生安全感和信赖感, 能促使学生敞开心扉, 主动地接近教师, 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教育, 从而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教育教学的效果。也就是说, 在体育教学多用情感性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的情绪反应, 少用粗爆的语言来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强烈而又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能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 能促使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 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体验。总之, 一个合格的体育教师要牢记“勿伤害”这条永恒的教育原则, 善于运用的情感性的语言来教学, 做到“以爱子之心去爱生, 以教子之诚去育人”。
3.2 教学语言的激励性, 能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热情
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证明, 如果教师对学生抱有良好的期望, 经常给学生肯定、赞扬和鼓励, 学生在得到愉快的鼓励后, 会激起对老师更真诚的依赖和尊敬, 产生向上的信心和决心, 如此良性循环, 将会产生老师所期望的效果。这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可见, 激励性的语言, 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为学生主动地学习、主动发地展创设的良好氛围。但值得注意的是对学生的激励并不是简单的表扬, 而在于能正确地处理激发学生的潜力, 于错误处发现优点能激发学生的信心。如“好样的, 你完成的很好”、“虽然你失败了, 但已经十分努力了, 老师还是要表扬的”等激励性语言既为学生指明错误的地方, 又保证了他们的自尊心没有受到伤害。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 我们可以借助效应原理的积极作用, 用充满信任期盼的目光, 用肯定和鼓励的话语, 给学生一种“器重”的暗示, 使学生不断努力, 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热情, 从而取到较好的教学效果。[4]
参考文献
[1]朱玲.高校体育教学实施情感教育之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2 (2) .
[2]徐光田, 丁祥干.教师的语言特征[N].中国体育报, 2004 (2) .
[3]王变英, 许平肖, 李美英.浅谈体育教学中语言的特征[J].张家口农专学报, 2003 (6) .
中学语文教学语言特征论文 篇8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很多一线老师也正是从语言入手(即赏析语言),进而全面掌握相关内容,但从实际的教学过程和效果看,学生对语言的学习只是“水过地皮湿”,他们并没有真正发现文本语言的精妙所在。也就是说,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误区。我们经常可以在不同的课堂上听到同样一个问题:“阅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出你喜欢的原因。”这个问题在一时间被当做最具有语文味的问题而被许多老师认可和采用。究其原因,是大家都感受到了语言对语文教学来说是很有必要的。那么,不同风格的课文,不同风格的老师,用同样的问题进行语言赏析,语言的丰富性体现在哪里?
我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其实就是一种语言赏析的假化。从表面上来看,老师所做的似乎也就是语言赏析,但如果深究一下,就会发现这并不是真正的语言赏析。我曾听到过一节公开课,老师教授的是刘白羽先生的《白蝴蝶之恋》。课堂上她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这是一只怎样的白蝴蝶?找出能体现它美丽、勇敢的句子。”学生读后纷纷回答:某某句子,体现了白蝴蝶怎样的特征。最后,老师把学生的回答一综合,总结出了白蝴蝶的性格特点。这是语言赏析吗?不是。这样做,学生对语言的认知是表层的,还停留在模糊的阶段,而并没有真正走进语言。词语的内部感受,语言形式是怎样表现文本内容的,学生对白蝴蝶的认识是概念化的,只是若干词语的罗列,根本就没有真正理解语言。这样,学生头脑中恐怕只会有刘白羽先生的一只白蝴蝶,而不会有千千万万只白蝴蝶。散文教学的一个终极目标就是要让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但这样蜻蜓点水式的语言赏析教学,是不会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
所以,我们的语言赏析教学应该少一些假化,少一些单纯的欣赏和赞美,而应该跟学习其他知识一样,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那么,如何让语文课有语文味呢?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语言赏析呢?以下将从四个方面举例浅谈。
1.在品析词句中把握语境
由于客观事物的纷繁多变,语言显示出概括性、多义性、灵活性等特点。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它的指代性往往不同,表现出明显的独立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来揣摩,学生才能真正领会作者用词的精当,炼句的精妙。
例如,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有这样一句话:“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酝酿”一词原意是造酒,而在这里的意思是说各种气味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这才是春天田野里弥漫的味道。闭眼一吸,同学们仿佛闻到了在阳光下微微发酵的各种混杂的味儿,进而感受到春天的生意盎然。这里,作者把很难捕捉的气味通过“酝酿”一词描写得非常有神韵。由此,联系特定的语言环境,学生既能准确地把握其“意”,又能正确地感悟其“韵”。
2.在换位对比中领悟语感
汉语言博大精深,一个意思往往有好几种表达方式,一句话中增添或删去一两个词,或是词序发生变化,表达的意思也往往不尽相同,甚而迥异。这改变有时看上去是微乎其微的,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但前后一比较,便会发现意义其实有所区别。
琦君在《春酒》一文中是这样收尾的:“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地道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在换位对比中领悟语感,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作者说是“真正”的“家醅”呢?如果去掉“真正”可不可以呢?带着这个问题再走进文章,走近作者。学生很容易理解到,“家醅”指自家酿的酒,而作者渴望的是一杯怀念母亲的酒,一杯思念家乡的酒,一杯回忆童年的酒,这才是真正的“家醅”。所以,如果去掉“真正”一词,学生就很难找准角度来理解文章的情感了。这样的比较,既能加深对文章意蕴的涵泳,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3.在联系生活中揣摩语义
文本语言能激活读者封存的记忆,读者的生活经验又能促使文本语言进行思维上的重新组合和创新。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揣摩文本语言。这样才能化艰深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
又如《春酒》里的一段:“母亲是从不上会的……这时,母亲就会捧一瓶她自己泡的八宝酒给大家尝尝助兴。”这段文字对农村那种淳朴乡情的描写非常生动。从阿标叔的“很乐意”“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我们读出了乡间节日弥漫的喜悦,正是这种喜悦才是最淳朴的,最丰盈的。我让学生谈谈自己村里有节日聚会时的感受,结合感受谈谈自己的理解。有些学生甚至能从文中的人物联想到现实中的人物,感受到淳朴的乡情,感受到暖暖的心。在阅读中,对于这种颇有内涵的句子,如果一读了之,不去细细品味,那么,学生的理解只能既简单又肤浅,何谈语感的形成?当然,必须注意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展开由此及彼的联想,以此拓宽视野。学生的视野开阔了,思维就不会囿于狭小的空间。
4.在索幽探微中体会语韵
汉语言文字的特点是情味浓烈,意象灵动,品悟是其内化的重要手段,即重体味,重咀嚼,重揣摩。只有这样,才能在索幽探微中体会语韵,能摸到语言文学的质感,领悟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倾听文学背后的声音。
网络语言与中学作文教学 篇9
随着国际互联网在中国的快速发展, 网络已成为人们的日常交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的快捷、方便是以过往任何传播方式不可企及的。所以有人把网络看成是继文字、报纸、电视之后的又一代革命, 也称“第四代媒体”。在中国, 随着网络的普及, 网民数量呈爆炸性的增长。新华网深圳2007年10月12日电 (记者冯晓芳彭勇) 在12日举行的第九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 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娄勤俭说, 截止9月, 中国互联网用户达到1.72亿。网络受到更多人的关注, 网络交际以日趋生活化, 网络语言正显示出它的强大渗透力, 尤其在青少年中形成了巨大的影响。不可否认, 在信息化的今天, 网络正逐渐的改变着生活。
网络语言是指IT (Information Technoiogy) 领域的专业用语, 如“网络、鼠标、软件、登陆、宽带、聊天室、防火墙”等等;也可指网民在聊天室和BBS (BulletionBoard Systm) 上发表的意见时所用的语言。本文特指在互联网上人们进行信息交流和处理时的交际符号。从本质上来说, 网络语言是现代汉语的一种变异, 一种新兴的社会方言, 是伴随网民着一群体的出现而产生的。
二.网络语言的特征及其类型
对中国网民来说, 网络语言新奇、简洁、诙谐、幽默、富于个性等是它的基本特征, 上网绝大部分是16———35岁之间的年轻大、中学生、技术员等, 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 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感, 其活泼好动的天性也给网络语言的创新带来了变化。网络语言的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种:
1.字型:一般是谐音, 例如:
7456=气死我了
555~~~~`=呜呜呜
886=拜拜了
9494=就是就是
286=落伍
4242=是啊是啊
520=我爱你
530=我想你
2.字母型:例如:
MM———妹妹
PP———漂漂
E文———英文
S———死
BT———变态
PMP———拍马屁
GF———女朋友
OUT———老土
Y———为什么
TMD———他妈的
NP———没问题
3.符号型:多以简单符号表示某种特定表情或文字, 以表情居多。如“———”表示一个“无语”的表情;“O.O”表示“惊讶”的表情;“T-T”表示“流泪”的表情;“=”表示“等”;“o”表示“哦”;“**”表示不雅语言;<@@>=醉了等;@#$!&表示骂人的话, 乱七八糟的打出来就行。
4.汉字型:
我=偶
蟑螂=小强
什么=虾米
不要=表
喜欢=稀饭
这样子=酱紫
好=女子
强=弓虽
纸牌游戏=杀人
灌水=乱留言
斑竹=版主
恐龙=丑女
菌男=俊男
除以上几种类型外, 还有一些汉语的变体, 常常是改变汉语本来的正常的语序, 用简单的词语或句子组接起来的。
———不要忘了伊妹儿我!
———郁闷啊, 我现在。
———我, 大四, 学英语, 要租或合租房子, 汉中门附近, 真的要帮帮我, 大家, 拜托了。
———在啊?你。
三.对学生作文的影响
网络语言表现出的新奇、幽默诙谐、张扬个性的特征吸引许多中学生, 无形之间就对传统的作文写作产生了叛逆心理, 转而运用网络语言进行写作, 以体现自己的个性和不落伍。从这个角度来看, 网络作文正好突破了传统作文的呆板走向了新的天地, 这是好事情, 因为学生可以运用它尽情的表达自己的心声和情感, 张扬自己的个性, 进行自己创作, 从而锻炼了自己的写作能力。丰富了学生作文的素材, 使创作真正走上了为情而文, 为感而发的轨道。使学生的创作思维更加的活跃、灵动、给创作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 这是不言而喻的, 真正做到了“文章合为时而做”的特点, 也体现了作文教学的与时俱进。
作家徐坤说:“一段时间网上聊天游玩之后, 我忽然间发现自己对传统写作产生了憎恨, 恨那些约定俗成的、僵死呆板的语法, 恨那些苦心经营出来的词和句子, 恨他们的冗长、无趣、中规中矩。整个汉语的感觉都不对头了。我一心想颠覆和推翻既定的、我日常工作中所必须运用的那些理论框架和书写模式, 恨不能将他们全都变成双方一看就懂得的网络语言。”可见传统作文语言的生涩、冗长、约束等限制了创作者的顺畅表达, 这对中学生来说更加难了, 他们就不得不走向模式化和程序化的创作模式, 假话、空话、套话等连篇。导致了写作的艰难和无味。在这样的前提下, 网络写作就进入了课堂。但是, 网络作文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同时, 也产生了些不良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用语的不规范上。如词语随意拼凑、语法混乱、语言道德失范等问题。有的学生在作文中写道:“7456, TMD!大虾, 菜鸟一块儿到我的烘陪机上乱灌水, 这些水桶真BT!哥们儿用不着PMP, 到底谁是好汉, 光棍节过招。”不会上网的人, 谁知道他写的是什么啊!正是这种“拼盘式”的书写规则, 在中学生中十分流行。再如:“哪个星期天, 妈妈带我去逛200, 我的GG带着他的恐龙, G也在200玩, GG的GF一个劲的对我PMP, 那酱紫就像我们认识好久了。后来, 我和我一个同学到网吧打铁去了———”一位家长向记者反映, 她女儿的作文中充满了网络语言, 让人读后感到莫名其妙。翻开女儿的作文, 到处都是老师用红笔画的圈圈杠杠, 都是些看不懂的网络语言。“没想到我最要好的朋友竟欺骗我, TMD (他妈的) , 7456, 我恨不得一脚TST (踢死她) ”等等。这样的文章可想而知, 对青少年的语文修养的提高是极大的障碍, 长此以往, 甚至会使学生在网上相互谩骂或人身攻击, 在网上传播交流一些粗俗、下流的语言, 这些都是对中学生及其不利的因素, 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 会使其走上歧路, 甚至犯罪。
四.如何规范
学生喜欢上网、喜欢用网络语言, 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既有社会原因, 也有学校教育原因和学生自身原因, 我们不能把所有的错误都归结到学生身上, 必须对学生采取宽容态度, 引导他们走出误区。网络语言的使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我们应该以客观的态度对待网络语言。网络语言的出现是网络社会发展的必然, 我们不应对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作文而归罪于他们, 扼杀他们的创作能力。一种新的文化的出现必将带来一些消极因素, 网络语言是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而产生的, 在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应该用发展的观点去看待它, 而不要谈网色变、因噎废食。笔者认为, 应该客观的对待网络语言, 用科学的观点去看待它。
1.强而弗抑
“强, 勉强;抑, 压抑, 既鼓励学生而不压迫学生。”这是我国古代优秀的教育方法, 在今天仍然适用, 我们处在信息时代, 更应该继承这种美好的传统。中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的青春阶段, 有很强的活跃性和叛逆心理, 老师过多的干涉也教诲反导致他们的反感或憎恨, 所以应该多鼓励少批评, 让教与学的双方创设一个融洽的交流平台, 缩小师生之间的隔阂, 使学生能够愉快的学习。
2.导而弗纵
导, 即启发, 引导;纵, 及纵容, 放任。网络语言是时代变迁的产物, 更是社会文化的载体, 它彰显出网络时代年轻人的思维习惯与语言方式, 也表达出这个时代的, 只有年轻人能够领悟的文化精神。中学生对网络语言的热衷, 折射出他们渴望被社会注意、理解和认同的迫切心情。网络语言对学生作文的影响, 我们要客观的对待。有很多网络语言是富有健康的生命力的, 是可以丰富我们汉语词汇的。如“上传”、“在线”、“BB (拜拜) ”、“网虫”、“Call”等。但是有许多语言极不健康, 为了帮助学生走出误区, 学习中要尽可能使用通用语言, 写积极向上的内容, 避免使用不健康的言辞。同时, 我们在反思传统教学的弊端基础上, 应尽力挖掘课文中文学语言的魅力, 是学生真正体会到祖国传统文字的凝重、精炼, 文学的高雅、艺术的优美, 自然而然的喜欢上优美的祖国语言文字。对那些诸如“菌男”、“霉女”、“恐龙”一类的语言要给予制止, 做到“禁于未发”抓住时机, 适时的进行教导, 防止不良后果发生, 使他们走上正确的学习道路。
中学语文教学语言特征论文 篇10
关键词:语言知识;语言能力;中学语文
一、语言知识、语言能力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关系
语文这门学科在我们上小学时就开始接触,而语言在我们牙牙学语时就已经开始接触了,我们学会的语文知识越丰富,语言组织能力越强越就能够说一句完整的有深刻意义的话。同时语言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掌握必要的技巧,通过相应的技巧运用获取知识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加强引导才能让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提升,只有在教学中让学生的语言获取、整理、表达等能力得到综合发展,中学语文教学的效果才能有明显提高。
二、中学语文教学时常出现的问题
(1)学生参与度时好时坏,极不稳定。由于中学时期普遍实施大班教学,教室环境、课程设置等很少有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且部分学生控制能力较差,教师进行知识教授的时候无法准确引导每个学生参与学习,也没能让学生在较为随意的课堂上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以及行为。(2)教师过多掌控课堂,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控着课堂的进程,教学知识偏重理论,学生很难在严谨控制的课堂教学中发展自己的语言表达等能力。(3)由于学生在表达和观察能力方面的参差不齐加上思维定式,导致在学习时常出现混乱的状态,很多学生不知道自己学习的目标,语言知识和表达能力等都不能很好的发展。(4)在课堂限制中很多学生没能根据学习目标主动与同学、教师交流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语言知识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表达能力等也没有得到训练。而且在他们的表述方面千差万别,需要教师耐心地引导才能完成。
三、发展中学语文教学的措施
结合目前教学改革理念和新课标的现实要求,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想要在语言知识、语言能力等方面继续突破,让学生掌握更多口语技能,可以在这几个方面努力:
1.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元评价法,大胆改革课堂评估体系。在中学语文语言知识教学中可以制定目标,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掌握知识,用明确的奖励机制鼓励学生参与语言知识学习。然后设计相应的语言表达训练,发展学生语言能力。例如,教师针对李白大诗人的教学时,可以制定好作者生平事迹介绍、作者诗文大意等分析活动,然后根据学生回答的程度评定不同的等级,最后在学生都记住诗歌,学会表述其大意的时候给学生放一段电影等以此激发学生兴趣。结合学生在教学课堂中的综合表现,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及时给予肯定性奖励,可划分等级再发放奖学金鼓励学生。
2.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法,扩大中学语文语言知识信息在课上的影响力,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语言训练活动的开展做好准备。在学生保持积极的兴趣下进行语言知识等的教学能使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大大提高。借助多媒体承载信息的特点,教师可以把很多中学语言知识融合在一起,把课堂外的信息引入课堂,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比如,在进行发音教学时,教师通过播放绕口令的视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比赛或者个人口语比赛。这样学生就在很快乐的气氛中学会了口语表达的技巧,提升了自己的语言能力。
3.采用反馈教学法,帮助学生解决语言问题和疑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提出疑问、探究知识的能力,当学生在课上提出了与语言相关的问题和疑惑时,则表示他们对于学习已经有了很大的探索兴趣,其学习的目的也就树立起来了,进而爆发出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当学生认为教师没有重视他时,他的学习动力就会快速消退,直到消失。所以在中学语文语言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反馈教学法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学习情况,进而才能进行教学改革和进行有效的语言能力训练。
4.教师应该主动和学生建立和谐关系。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教师需要和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不能随意打压学生的好奇心,更不能体罚。在进行语言知识的教学中则应该注意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亲自关心学生,包容学生。同时还要及时帮学生纠正错误,尽快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和语言能力训练中尽可能帮助学生发展德行,让学生能和教师互相尊重。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想要提升语言知识、语言能力的效果需要用灵活有效的多种教学法加以改善,这样才能使学生知识稳固,能力迅速提升。
参考文献:
[1]黄强军.语文课程语言知识内容的存在形态[J].现代教育,2007(10).
中学语文语言教学问题与策略探究 篇11
关键词:中学语文,西藏,语言教学
藏语是藏族人民的通用语言, 绝大多数藏族人家都在使用藏语作为交流工具。西藏解放以后, 西藏地区的语言从单一的藏语教学逐步转变成今天三语教学的局面, 藏语、汉语、英语三种语言并存, 这也是我国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和风俗习惯的结果。在各科教学中, 语文课是用时最多的学科, 教师也是最多的, 但是语文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尤其是西藏地区的学校在中学语文语言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一、西藏中学语文语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西藏中学学生汉语言基础薄弱, 差异性较大
整体上西藏学生的汉语言水平不高, 质量差, 基础薄弱。西藏地区人口较少, 许多学生需要去离家很远的学校上学, 学校既有来自城镇地区的学生, 又有来自农牧地区的学生, 他们的语言基础有大的差异, 经济发展较好的城镇地区的学生汉语基础相对来说比农牧地区的学生要好。西藏地区92%的藏民在日常生活中用藏语交流, 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缺乏学习汉语的语言环境, 致使学习很长的时间, 基础依然很差。大部分的藏族学生还没有正确地掌握汉字的笔画, 对于音调的把握也不科学, 甚至基础词汇都没有掌握。想要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还需要走出藏区。
(二) 汉语言学科师资队伍结构不健全
在西藏, 语文课是学生学习汉语的主要方式, 而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 教师的语言素养直接影响学生的汉语水平。目前, 从事双语教育的教师数量紧缺, 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而且他们的专业化水平不高, 很多教师的藏语水平和汉语水平存在差异, 不能很准确地答复学生的提问。西藏中学语文语言教学的教师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民族结构、年龄结构都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高学历的教师很少、高级职称的教师所占比例较低、藏族教师较多、中年教师所占比例较大。这些教师很少去参与教研科研活动, 只是将知识单纯地传授给学生, 并没有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汉语言, 致使学生的汉语学习积极性普遍较低。新课程改革致使语文的重要性又提高了, 教师的任务更加繁重, 而这些教师很难适应, 甚至表现为排斥。
(三) 西藏中学教学材料不合理
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依据, 教材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教学的成败。西藏各中小学的教材不统一, 汉族学生使用的是全国统一编制的教材, 是一种综合性的教材, 而西藏地区的学生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五省区藏族地区教材。虽然在教学中有参考的教材, 却很难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而且与教材配套的多是练习题, 缺乏语言的具体训练, 即使是全国统一的教材也存在这一弊端, 给语文语言教学造成了很大困扰。
(四) 语文教学效率低
在整个教学安排中, 语文是课时最多的学科, 教师也是最多的, 但争议也是最多。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的时候很多, 有时很多的时间都用在语文上, 但收效甚微。在对全国初中三年级的调查中, 学生的语文水平低下, 阅读和写作的通过率只有一半, 也就是说还有一半的学生不及格。这是全国范围内的调查, 藏族地区中学学生的语文水平更低, 学完以后语文过不了关的学生占了很大的比重。语言是文章的第一要素, 在教学过程中轻视语言, 不抓或者抓不好语言教学, 藏族学生的语文成绩很难取得进步。俗话说, 万变不离其宗, 而这个“宗”就是语言, 语言抓不住, 把更多的经历放在语文上也是徒劳的, 教学效率依然低下。
二、解决西藏中学语文语言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完善语言教学体制
西藏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问题, 教师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目前西藏地区的汉语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达到要求, 要解决西藏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 需要加强教学师资与研究人才的培养, 建立一支具有高素质、合理职称结构、民族比例、年轻的语言专任师资队伍。
作为西藏中学的语文教师, 我们双语必须得过关, 因为承担着传递知识的责任, 教师要时刻保持自身的榜样示范性, 掌握更多的语言知识, 在授课过程中既要教给学生语言基础知识, 又要引导学生说普通话, 启发学生的语言学习思维。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要给教师留出更多的时间去进行教学研究, 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知识储备。国家应该对语言教学体制重视起来, 对藏族地区的语言教学做统一部署, 注重各地区的差异性, 并进行分类指导, 努力为语言教学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和管理体制。
(二) 编纂符合西藏实际的教材
藏族地区的教材在编纂时要注意选取符合藏族实际的语言文字知识, 贴近学生的生活, 方便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和理解。教材的编写要具有一定的特色, 既能把知识传递给学生, 又能不断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语言的兴趣。教材要有集中和系统的语言基础知识, 杜绝杂乱无章的内容。有的教材是忽略语法的, 这对藏族学生学习汉语是极为不利的, 经常出现无从下手的局面。虽然说现在还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体系, 但不等于我们没有改变, 我们可以提出一个进步的语法教学系统, 能够很好地给学生介绍这些语法。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也会得心应手, 对语文语言的学习兴趣也会越来越高。
(三) 藏族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
藏族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积累语文知识也是语文语言教学的重要部分。外界的一切资源固然重要, 如果学生不重视, 外界的资源对他们起不了作用, 具备了良好的资源环境也需要学生自己去学。藏族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要提前预习, 把自己不懂得的地方提前标注出来, 在上课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教师的书写和发音, 认真琢磨, 学习过后要及时地复习巩固, 让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语言的习惯。藏族学生缺乏汉语言环境, 学生之间至少要用汉语交流, 这对于语文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一个人的汉语水平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对于藏族人民来说, 需要一个具体的过程来提高, 面对目前这些问题, 寻找更适合的方式更为重要, 不管是教育工作者还是学生都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伴随着西藏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相信藏族中学语文语言教学也会取得长足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骆锤炼.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语言知识——中学语文语言知识系统的重建[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 .
[2]罗安荣.对中学语文语言教学的几点探究[J].青年文学家, 2011 (1) .
【中学语文教学语言特征论文】推荐阅读:
中学语文教材论文05-11
搞好中学语文教学论文12-12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论文06-06
中学语文教学小论文12-16
中学语文课堂亮点教学论文08-01
中学语文教学工作总结论文01-04
中学语文启发式教学论文06-25
中学语文情感教育研究论文09-01
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生活化思考(论文)09-28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国学渗透论文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