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维建筑(精选10篇)
四维建筑 篇1
1 展馆建筑的时空理念
近年,展馆建筑引入了“四维空间”的设计理念。“四维空间”是一个时空的概念,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我们的宇宙是由时间和空间构成的。宇宙,亦可理解为无边无际,其涵盖了时间和空间;宇:无限空间,宙:无限时间;将时空概念运用到建筑设计中,亦可创造出由时间和空间构成的建筑空间。
建筑的时空关系,是在空间的架构上于普通“三维空间”的长、宽、高三条轴外又加了一条时间轴,而这条时间轴是一条“虚”数值的轴[2]。展馆建筑对展厅容量、观展流线、交通组织关系等要求较高,展厅容量对应于容纳性,观展流线则对应于过程性。它的容纳性与过程性决定了展馆建筑可采用“四维空间”的时空设计手法,使它的空间形式更生动、灵活、自由。雷姆·库哈斯、MVRDV等建筑师对建筑空间的多维连续性的探索成果引人注目。在满足展览馆建筑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可以用不平坦空间的形式,创造出一种向某个方向延展的空间,呈现展馆建筑空间的过程性及时间概念;运用空间形态的宽、窄和长、短,体现缓、急和远、近的时间概念,这样,通过抽象出的“时间”虚轴,可以瞬间跨越“三维空间”而进入“四维空间”,体现展览馆建筑的时空概念。
2 展馆方案设计的整体构思
2.1 地理位置
该展览馆用于展出各种电影文化,如影片、图片、书籍、模型等。拟建于中原地区某市,离市中心约1 km,东面隔广场西路为绿地,并与广场南路相对,周边有丰富的自然风景资源。北面临水,周边为市委绿化用地。西南紧邻市政府,向南面延伸为商业区,有百货商场、电影院、文化街等。拟建地段用地较平整,位置显要。该地区气候温和湿润、夏季多雨、日照充足。
2.2 总体规划构思
拟建地段位置显要,所以门厅采用了圆台形体量,并朝向道路交叉口,力求给人以视觉冲击;为处理展览馆与城市绿地及道路的关系,将入口设在主干道交叉路口50 m以外,出口则通向商业区;办公部分及报告厅运用体量的朝向变化对应了原有建筑形体及交差路口的显要位置。
3 展馆方案设计“四维空间”的探索研究
3.1 空间与时间在构图中的思考
此展馆方案在构图时,考虑到电影也是一种具有容纳性与过程性的东西,电影情节既然是一个过程,那么在时间上就有了一定的延续,在场所中就需要相当延展的空间供观者使用。同时,许多情节或一部分场景是在运动中完成的,所以此方案选择一种向某个方向延展的空间作为展览馆的场所,让观众沿着这种空间规定的路线行进去体会展馆的过程性就很自然了(见图1)。
在中国传统意识中,空间与时间是不可分割的,时间的节奏同空间的方位相结合,在建筑构图中成就了强烈的节奏化、音乐化“时空合一”的特征[3]。从入口过渡到高潮,再到结尾,展馆的整个序列共有四个高潮,分四个层次,以不平坦空间的形式用阶梯来连接。
3.2 不平坦空间与展馆的“四维空间”
将平坦建筑空间替换为倾斜建筑空间,处于其中的人的活动就具有了明显的方向性。沿着倾斜面向下走或向上走便成了绝大多数人的选择,两个方向则随着空间性质的差别而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相比之下,沿着与倾斜面垂直的方向活动则不被倾斜建筑空间的暗示性所鼓励。
在构思此方案的过程中,通过将展览馆空间所承担的功能进行分解,成为众多数量子空间的集合。然后,通过更进一步的功能分析,从各子空间之间恰当的相互关系入手分别进行设计,在每个子空间相对平坦的前提下,通过阶梯和楼梯的联系,局部抬高0.60 m或者0.45 m,这样沿着观展路线将各个展厅层层抬高,整个展馆相对于地面,最高处抬高了2.1 m,实现了整体建筑空间的不平坦,创造出更自由的空间形态,形成一个外表面相对固定而内表面可以灵活变化的“容器”。
3.3 空间形式与时间概念的关系
人的良好体验,一种是现实的舒适快感,一种是期望的快感,长距离是时间过程延续长(积累量大)的形态。空间上的长距离意味着须花费更多的时间才能走完,因而距离之相对长短、空间的远近就与时间的长短联系在一起。“急”的时间概念与“窄”的空间形态在隐喻结构上相似,同样,“缓”的时间概念与“宽大”的空间形态形成隐喻关系,与“急”类似的有“迫”,与“缓”类似的有“慢”[4]。时间是个抽象的概念,必须借助于具体的物象或者空间量度才能表达。展馆方案以空间的广袤来表达时间之长、久;以空间之阔狭,表达时间之缓、急,空间阔则缓,空间狭则急。因为阔则令人身心放松,故感觉舒缓;空间狭窄,会使人有受压迫之感,令心理紧张,故感到急切,与运动感中“急”有相似的反应。
另外,“时”的概念隐示在形态构成中的“序”上,“序”是某种“节奏”或“流”,因而是“时”的体现。形态的“中”方位,隐喻着时间的“现在”,在此事物处于平衡点,时间被理解为“停滞”态[1]。
3.4展廊设计的时空理念
如果有某种存在,它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让我们可以想象出无数个平行的空间,空间之间若有若无的虫洞,弯曲的时间和空间,三维变成四维,穿插在你呼吸中的其他维度。时间是一种物质,既然是物质就可以控制,可以穿越历史,回到过去、未来,加上使相对论无效的黑洞……
此展馆方案设计了两个展廊:圆厅展廊及庭院展廊(见图2,图3),引进了关于“存在”的概念,庭院展廊用顶部无数孔洞的镂空天窗,表达无数个平行空间的穿插感,圆厅展廊利用圆弧形的曲折空间,给人若有若无的时空弯曲感,来试图实现“四维空间”。
4结语
“时间”与“空间”这两个词汇中“间”字即反映出本意是对“时”与“空”的限定与量度概念。理解了时间与空间的微妙关系,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就可以通过空间的创造来表现时间的意境,将时间寓于空间之中、空间寓于时间之中,用空间的表达延展出时间这条“虚”轴,使展馆建筑获得“四维空间”的时空感。
参考文献
[1]恩斯特.波佩尔.意识的限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李淼.挑战四维空间[J].建筑知识,2008(2):3.
[3]胡李峰.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特性[J].中外建筑,2005(6):49-51.
[4]王立山.建筑的隐喻结构[J].建筑,2000(12):39-40.
四维人,这样造! 篇2
A:我们公司员工构成主要分三类,一是创新事业部,又叫新媒体部,以TMT行业,尤其是移动互联行业的人才为主;二是传统事业部,也就是我们的传统业务,主要以数字出版领域人才为主;三是业务经营类、管理类人才。前两类人才,我们最关注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技术。我们有42项国家级的计算机方面的专利,用于支持传统业务的发展。
Q:招聘人才时,对于工作经验有很高的要求吗?
A:区别对待。在创新事业部,我们对工作经验没有太高的要求,招聘了很多“90后”大学生,他们对移动互联和新媒体应用,有很高的敏感度。在数字出版和印刷业务板块,我们会引进优秀的、经验丰富的人才,也主要靠公司内部培养。人才招聘还是新老结合。我们跟很多高校和研究院也有战略合作,包括课题研究和人才培养。公司招聘365天不间断。
Q:通过什么样的条件吸引各方面人才?
A:靠平台。我们的工资薪水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很多,但最吸引人才的还是平台,给员工更好的发展空间和职业上升通道。
Q:“90后”员工的管理是不是要更费心?
A:“90后”大学生进公司后,都有为期一年的培训期,把他们分到不同的技术团队,参与项目,在项目里让他们实实在在地得到锻炼。年轻毕业生的成长比我预期的要快。应该放手让年轻人干,不要认为他们开始只能打打下手。去年,公司推出移动APP互联网广告营销平台,我们刚刚毕业的新晋员工,完全投入到平台建设和开发中来,做前端研发、后台设计、大数据分析……大家可以下载“GO省”,这是我们的APP应用,这个名字是就是“90后”员工想的,是他们的创意。
Q:您会面临招工难情况吗?
A:我不是招工难,应该说我是人才太多了,考虑到运营成本,我没有办法满足太多人的成长需求。我们面试和录取比率是很低了,大概四五十人里面挑中一个。应届毕业生进公司后的起薪是5000元以上,公司总监级别管理人员的起薪是5位数以上。当然我们的工作强度也很大,研发部门和技术部门是很辛苦的。
Q:如何让人才更好地融入企业,如何更好地留住人才?
A:公司平台让员工实现自我价值,我会给员工最大的空间和机会。我们公司做的项目都是非常有前景的,符合市场发展趋势。
Q:公司员工流动大吗?
A:很小。公司45个中高管都持有股票。股权激励是我们很重要的制度,我们现在有200人。每3年会推行一次股权激励。
Q:对不同的事业部门,不同的专业化人才,有没有差异化的管理方法?
A:我们的创新事业部,也就是新媒体部,和传统事业部门没有一点交集,员工甚至互不认识。传统事业部门员工在金山基地办公,新媒体部员工是在市区办公。在办公场地上就有物理分割。我们就是这样分事业部管理,各事业部都有高管专门负责,各自把各自的板块做好就行了。每年我们都会花钱请咨询管理公司来做市场和公司运营调查分析。
Q:公司转型升级步伐快,员工能不能适应、跟上公司的创新步伐?
A:我们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平均年龄已经从2013年的37岁下降到去年年底的28.5岁。现在“80后”在我们这里算老人了。员工如果跟不上公司发展步伐,原则上我们是劝退的,在商言商嘛。一些打天下的老员工,如果不再适应新变化,我们会给他很好的退出的待遇。在我们公司,绝对没有外行领导内行,也没有谁光凭资历老就能当领导,一切凭能力。
四维立体针介绍 篇3
1 四维立体针疗法对哑门及合谷的定位
哑门穴[2], 大椎穴传来的阳热之气在此衰败, 亦在此散热冷缩。手哑门, 在拇指掌指关节腔桡侧赤白肉际, 刺激此处, 其功效与哑门穴相当, 危险系数却大幅度下降。对治疗中风半身不遂导致的言语不利, 流涎及吞咽困难等均有理想效果。对于头面部的患者, 临床应用多配合手大椎及新合谷。新合谷是连接人体头部及肢体的交通要道。谷即两山间的夹道;合, 汇也, 聚也。因此, 四维立体针疗法在临床上认为, 新合谷应在一、二掌骨连接处。刺激点应在一、二掌骨间关节处。而第二合谷为第三掌指关节腔尺侧。通过针体的改变, 可实现临床上对上中下三焦的分别及整体调节, 针对整体多表现在一针新合谷透三焦。
2 四维立体针疗法临床应用机理
2.1 临床应用部位
人体头部胚胎的发生时间比四肢早, 而上肢胚芽发生较下肢胚芽早1周左右。不同系统结构发生时间的早与晚, 也是该结构系统信息含量的衡量标准。发生时间越早, 信息的含量必然越多。手与头部有相似的生物电等特性, 从表皮电位看, 手总电位仅次于头部, 且手指末节的神经刺激, 可兴起周围神经, 甚至是中枢神经。由此可见, 手与大脑等的发育有着密切联系。因此, 四维立体针疗法以头及手部为主。
2.2 临床应用部位划分
以整体而论, 人体分为头、体、肢三部分。就头颅而言, 阴面的三段即额骨、上下颌骨、咽喉;阳面即顶骨、枕骨、颈椎。躯干前阴后阳, 上中下三焦为阴三段, 胸腰骶椎即阳三段。上肢骨以大臂、小臂、手分三份。下肢以大腿、小腿、脚为三段。指骨亦是由近节至远节分三段。由此, 人体的头、体、肢分别对应到手部。
拇指, 为手部最尊部位, 可单独工作。并统御其余四指, 而其余四指必须与拇指配合才能完成各种精细运动, 如精密抓握, 强力捏夹, 精密捏夹等动作, 离开拇指则无法完成。临床观察发现, 如患有半身不遂等脑血管疾病, 会有拇指感觉或运动功能受限[3], 而治疗转归时, 拇指的恢复程度与患者的整体状态成正比。基于拇指的重要性及临床应用价值, 可将拇指认定为同侧头颈。食指为同侧上肢。近节指骨、中节指骨、远节指骨分别对应大臂、小臂、手。而一二掌骨相接处则为颈肩相接, 即新合谷, 面口所收之处。此处刺激后, 传导首先经由此处到拇指, 而后回转至食指。头状骨是腕部X线上出现的第一个骨化中心。头颅病变时, 患侧手背头状骨区域会有不同程度肿胀及疼痛。因此, 头状骨至中指远节指骨分别对应头颈及同侧半躯干。无名指自近到远分别对应大腿、小腿、足。拇指为首, 小指为尾, 食指为上肢, 中指为躯干, 无名指为下肢。
3 四维立体针疗法临床应用
尊崇哲学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临床首次提出半息概念, 既是一分为二, 又是合成与分化。一分为二, 是二分之一与一的关系, 故而头颅为一, 是绝对, 双手为二, 是相对。在四维立体针疗法的临床应用上, 同侧手治疗同侧半身体疾患, 遵循同侧治疗优先。同时, 四维立体针疗法的临床治疗原则遵循由上及下, 自内而外, 从右到左, 由内而外。
四维立体针疗法的临床应用案例如下。
李某, 女, 9岁。自幼尿床至今。多年来未曾间断治疗, 先后访问各大儿童医院, 多方用药治疗无效。检查指标一切正常。自幼每晚尿床2~3次不自知, 晨起需家人呼唤方可清醒。自述睡眠深沉, 不易觉醒。饮食及二便可。给予老四针及左手新合谷透三焦。3次后临床症状消除, 共计1疗程。随访无复发。
王某, 女, 58岁。双眼睑上抬无力4月余。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侧眼脸上抬无力, 医院检查结果提示肌力正常。先后服用中药及门诊西药注射治疗后, 效果不理想。睡眠一般, 饮食及二便可。初次给予透冠状纹及双手新合谷透三焦, 自述针后自觉双眼睑自主微微上抬。共计5次, 效果满意, 无复发。
苏某, 女, 50岁。左侧头疼20余年。自述生产时受风出现左侧头疼, 时轻时重, 多年诊治却时好时坏。近2年疼痛加剧, 头痛欲裂, 痛不可忍, 夜间尤甚。口服头疼粉最大剂量无效。睡眠差, 饮食一般, 面色萎黄。首次给予手哑门, 新合谷。针下痛缓, 次日述疼痛可忍。2次后疼痛已不明显, 共计1疗程。
魏某, 女, 65岁。言语不利伴流涎3月余。3个月前突发脑梗, 口歪说话不能, 伴流涎。住院15 d后出院。来时言语不利, 舌根发僵, 流涎不止。首次给予手哑门及新合谷, 次日述流涎减半。5次后舌根僵硬感消失, 共计10次。
多年来, 四维立体针法治疗临床病例上万例, 在脑源性疾病及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上有其独到之处, 中风舌根僵硬、言语不利及口角流涎均可在较短时间内显效。对于乳腺增生及小儿嗜睡、尿床等疗效显著。
摘要:四维立体针法是创始人李民先生经过多年临床应用及不断观察, 总结出的一套独有的针刺治疗方法。近年来, 该针法得到了众多的认可及应用。其临床应用系统性强, 可重复性高。并有与哑门穴可媲美之手哑门及新合谷。
关键词:四维立体针,手哑门,新合谷
参考文献
[1]李民.立体针疗法简介[J].国际中西医学论坛, 2002, 4 (2) :27.
[2]闫振国.常用穴位解剖学基础[M].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 1990:90-91.
“四维”浸润,“素质”先行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 素质培养 有效性 新课标
当前来说,伴随着新课标改革的实施,针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有了越来越深入的开展,在语文新课标改革的开展过程中,我认为语文教学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开展语文家都饿实践,目的是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结合新课标的要点,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全面激发自身的能动性,提升语文教学的成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一)围绕新课改的要求,提升语言识字素质
结合当下的教学来说,新课标是我们开展教育教学的导向性文件,针对学生的日常语文教学,我认为要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识字素质为基本点,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我们要以形成一个体系作为教学的目标,在这个整体目标的构建过程中,我们要紧紧围绕新课改的要求,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识字素质为基本点,在教学过程中,时刻以新课改作为引航指向。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及了识字能力的培养,有的教师认为识字教学是低年级阶段的教学任务,其实不然,识字素质的培养在小学各个阶段都需要加以一定的重视,通过对小学生识字素质的培育,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
(二)抓住课堂教学成效,培养学生口语交际
在开展和实施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课堂成效是我们开展和实施新课改的一个基本指标,只有依赖于有效的课堂,对于学生的素质培养才能有一定的实践依据。在教学中,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要从日常的课堂成效抓起,比如结合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我利用每天的语文课逐步开始渗透,比如每天的语文课堂中,鼓励学生积极表达、交际。
在每天的语文课堂中,我将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通过抓住课堂,比如每天的语文课堂中,我构建课堂前五分钟的口语交际,这五分钟时间可以让学生自由表达,也可以引导学生在五分钟时间里进行话题讲述、新闻回放、辩论小竞赛等形式,这些有趣的形式,全面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无形之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
(三)实施有效阅读教学,提升阅读分析能力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点内容,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要从开展积极有效的阅读教学开始,阅读是一个多元的需要互动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对于文本的品读,理解文本作者在开展写作时的写作背景、作者心境等,这种互通和交流,对于学生开展阅读教学来说,有积极的意义,与此同时,通过阅读教学,也有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交流。
在阅读分析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我主要利用日常的语文课堂进行培养,在阅读教学中,我首先以文本为本,进行有效的语文文本阅读,在构建有效的文本阅读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语文文本阅读能力。另一方面,我适当开展课外语文的阅读课堂,比如每周五的下午时间,我会抽出一些时间,让学生一起分享自己课外语文读书时的一些心得和体会,引导学生将这些心得和体会说出来,与其他学生一起分享课外的阅读交流。
(四)成就高效作文教学,提高写作运用素质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头戏,有不少学生提到写作就表示苦恼和困惑。写作说到底是对于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的考察,在一篇作文中,可以窥视学生的内心世界、文句表达、语法等多个方面的能力,通过作文教学,教师引导学生从小掌握一定的语言积累,通过写作的过程来运用这些已经掌握的积累的语言文字。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培养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科学渗透一些写作方面的手法和技巧。
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我适当提高学生的写作运用素质,比如我要求每个学生可以准备一个小本子,每天记录一些自己的心情、体会,在课外读物中发现的一些好词好句也可以记录下来。语文素质的培养,说到底时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在平日的教学中,教师就要全面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课堂表现。作文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相互之间改评作文,通过这样的形式,使得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相互合作和交流,这种相互合作、交流,也能逐步内化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全面有效提升。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以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质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在培养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方面多下功夫,也需要教师具备全面的开放性的目标和教学思想,比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开放性的评价方式,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等进行科学的评价,教师的评价是一种无形的导向,最终是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
【参考文献】
新型“四维”晶体管 篇5
近期, 美国普渡大学和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推出了一项新发明:一种外形如同一棵圣诞树的新型晶体管, 其重要组件“门” (栅极) 的长度缩减到了突破性的20纳米。专业人士预测, 这种被称为“四维”晶体管的新事物将引领半导体工业和未来计算机领域发展的潮流。
这种新型“四维”晶体管中的3根微型纳米线是由极具潜力、可望在10年内取代硅的砷化铟镓制成。研究人员形象地用楼房来比喻这种新工艺。“一个平房可以容纳很多人, 但楼层越多, 容纳的人就越多, 晶体管也一样。将晶体管堆叠起来, 就能带来通过电流更多、操作速度更快的高速运算。这种方法增加了一个全新的层面, 因此我们称之为‘四维’。”
晶体管通过“门”来实现开启闭合, 引导电流通过。“门”越小, 意味着操作速度越快。在目前的三维硅晶体管中, “门”的长度大约为22纳米, 而此次开发出的新型晶体管中的纳米线涂上了与以往不同的复合绝缘材料——一层4纳米厚的铝酸镧, 再加一层0.5纳米厚的氧化铝。新的超薄介质让这种砷化铟镓晶体管拥有长度为20纳米的“门”, 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成果, 有助于研制速度更快、更紧凑和更高效的集成电路以及更轻、产生更少热量的笔记本电脑。
四维并举探索高校党建新路 篇6
高校党建工作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中央、省委历来高度重视。高校党建工作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走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前头。作为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促进和谐稳定的排头兵, 高校与其他领域相比较, 文化人才最密集, 管理骨干最集中, 党员文化素质较高, 社会责任意识较强, 因此, 高校党组织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的地位和意义更为特殊、更为重要。高校党组织应当把服务中央和全省中心任务、建设高素质管理队伍贯穿始终, 四维并张, 综合推进, 促进党员干部密切联系和服务群众, 努力使高校党建走在全省基层组织建设的前头。
1 以创建学习型基层党组织为抓手, 不断强化高校党的思想建设之维
建设学习型政党, 是我们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总体上, 高校党员干部文化层次比较高, 能力素质比较强, 但不能因此而沾沾自喜、止步不前。应当看到, 当今世界,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知识经济方兴未艾, 知识总量呈几何级数增长, 知识更新速度大大加快, 需要我们不断地与时俱进, 加强学习。特别是在当前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 我们面对的很多问题, 完全依靠过去的老经验老办法, 是难以很好地解决的, 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去认真地去学习新知识, 增长新本领。
一是着眼于强化理论武装。政治上的坚定来源于理论的学习。要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深入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不断学习党中央的一系列重要文献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原原本本地学、仔仔细细地读、真真切切地悟, 既从总体上把握, 又从各方面钻研, 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努力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
二是着眼于建立健全机制。学习是一项艰辛复杂的脑力劳动, 坚持学习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在学习问题上, 如果没有制度约束, 学与不学一个样, 学多学少一个样, 就必然滋生厌学逃学应付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等不良现象。因此, 必须大力推进学习规范化建设, 健全完善并严格执行个人自学、集体研讨、专题调研、学习情况通报和学习效果考核等各项制度, 确保把加强学习落到实处。
三是着眼于提高履职能力。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要组织多种形式的业务能力培训, 加强基层实践锻炼,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 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 履行岗位职责、提高工作绩效的能力, 应对复杂局面、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联系服务群众、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 为完成高校担负的中心任务提供可靠的能力支撑。
2 以服务型基层党支部建设为重点, 不断强化高校党的组织建设之维
支部工作是整个党的建设的基础, 党支部是党在社会基层中的战斗堡垒, 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这是党的历史反复证明的一条重要成功经验。高校党的工作搞得好不好, 首先看党支部的工作搞得好不好。因此, 必须紧紧抓住服务型基层党支部这个重点, 努力推动高校党建工作重心下移。
一是要强班子。选好配强支部书记, 确保基层党组织的各项工作有人抓、有保障、做得好。要提高党支部成员调查研究、公文写作、做好群众工作、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等能力, 更好地掌握基层实际, 了解政策执行情况, 为决策提供符合实情和群众意愿的依据和建议。
二是要抓落实。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三会一课”、党员党性定期分析、民主评议党员及党内激励、关怀、帮扶等制度, 调整充实考评标准和方法, 使高校党支部的建设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三是要下基层。要引导高校党员干部在联系和服务基层群众中问政、问计、问需于民, 努力从群众的反映呼声、意愿诉求中把握工作的着力点, 从基层的实践需求、问题难点中寻找工作的突破口。可以考虑采取“领导联、部门包、干部驻”等方式, 选派党员干部到工作相对薄弱的基层党支部担任“第一书记”, 联系群众, 服务群众, 发挥带头作用。
3 丰富活动载体和加强平台建设, 不断强化高校党的作风建设之维
党的作风关系人心向背, 关系党的生命。高校党组织要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上, 继续深化各种专题教育实践活动, 丰富活动载体和加强平台建设, 把作风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来抓。
一是要在创实效中转作风。要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 定下来的事情要雷厉风行、抓紧实施, 部署了的工作要督促检查、一抓到底, 兢兢业业、锲而不舍地做好本职工作。
二是要在创品牌中转作风。要继续深化山东交通品牌建设, 丰富山东交通文化内涵, 发挥高校的文化和科技资源优势, 积极打造各具特色的高校文化品牌, 在全国同领域同行业中开创新的天地。
三是要在创环境中转作风。要积极宣传、落实高校党委的决策部署, 积极发挥高校在人才、技术、资源等方面的优势, 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发展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营造高校的发展氛围和环境。
4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不断强化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之维
只有科学和创新, 高校党建才有活力, 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一是要探索新规律。要遵循高校党建规律和特点来创新党建工作, 坚持以改革创新的办法解决高校党建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 努力做到部署工作有新思路, 开展活动有新载体, 落实任务有新举措, 不断提高高校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是要探索新形式。要进一步创新活动载体, 紧密联系高校实际, 在党员所需、群众所盼和党组织所能的结合点上下功夫,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的各种主题实践活动, 激励党组织和党员创先争优, 努力培育和打造高校党建工作的新亮点, 不断增强高校党建工作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论预算法治的四维内涵 篇7
一、基点: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
(一)预算的全面性
对于预算的性质或原则,虽然有计划性、全面性、公开性、法治性等诸多概括,但是对于预算管理效果的实现来说,预算的全面性特性作为一个最基本的条件与要素,需要我们极其重视。所谓预算的全面性,就是预算的全口径覆盖。从表面上讲就是将一国政府的全部财政收入和支出涵盖于一份静态的预算文件中;从深层次意义上讲,就是指在预算的动态监督中能够对预算的整个流程进行覆盖。
为了使政府预算回归全面性,能够全面反映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2014年新修订的《预算法》在“总则”部分增加了一条法律条文,即第4条,“预算由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组成。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应当纳入预算。”这一变化,从法律层面上明确了预算应当涵盖收入和支出两部分,即从法律层面确立了预算的全口径管理。无论是实现政府预算的“规范完整”还是“公开透明”,其基本前提就在于预算管理的“全口径”——将所有的政府收支全部纳入预算,亦即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将全部政府收支关进制度笼子里。尤其是对于那些长期被放置于政府预算管理之外的预算外和制度外资金,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将意味着人大对整个政府部门的预算控制和财政部对各个政府部门的预算控制沦为摆设。虽然有学者提出预算外资金的存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财政的需要,但是笔者认为这些预算外资金所带来的预算碎片化(Budgetary Fragmentation),毫无疑问会对预算的完整性造成侵蚀,故应当对其作出限制,以保证预算全面性原则的实质性落实。
(二)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
我国《预算法》第27条规定,“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包括各项税收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转移性收入和其他收入”。我国政府的收入来源比较多元化,除税收收入以外,还存在多种收入形式,如国有土地出让金、行政事业性收费。有学者对我国2012年的政府收入结构进行分析表明,税收收入当年以绝对的优势占到了全部政府收入的54.88%。其他来源的各项收入所占比例,具体如下图所示(张斌,2014):
因此我们在政府预算的编制、审议、执行、监督甚至决算中,要保持预算收入和支出的完整性,不能出现以偏概全的情形。同样在预算支出时,也要使预算的口径能够涵盖一切政府活动,以保证国家财政中每一笔钱的支出都符合相应的支出功能和支出方向。之所以要保持预算的完整性,是要将预算全面地纳入人大和民众的监管视域,以督促政府部门能够将每一分钱“取之有道,支出有道”。
对于预算的支出问题,我国目前存在着严重的编列过于笼统、支出方向不透明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路径,除了要强化预算的约束力度,还要对预算的支出编列部分进行细化。因为预算编列时的细化程度不够,将会使预算的审议和监督都沦为一句空话。新《预算法》在第46条中提出要增加预算草案的细化程度,在预算的编制阶段,各级预算支出应当按照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编制,通过功能分类反映支出方向(如是教育支出还是科技支出),通过经济性质分类反映支出用途(如是工资支出还是购买商品或者服务支出),二者结合可以全面、完整地反映政府支出,便于审查和监督。因此,要做到细化全面的预算编列,只有这样,才能够使预算看得懂、审议得了和监督有效。
由这一原则出发,笔者认为若要深化对预算内涵和预算管理制度的理解,我们可以将预算剥离为是对政府“收入支出两条线”进行规定的措施性文件,而预算管理就是对政府“收入支出两条线”进行管理。并且,我们为了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体制的改革,强化预算的刚性,首先应当向国外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一样,把预算的全面性原则贯彻到《预算法》的理论探讨和实践落实中去。在预算法治的实现过程中,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将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共同确立为政府预算的逻辑起点,实现预算的全口径管理。
二、功能:平衡协调
(一)从“二元对立”走向“二元统一”
由于我国1994年《预算法》的制定时间还是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节点上,因此会不可避免地带有较多的强化政府机能的色彩。通说认为1994年《预算法》第1条“为了强化预算的分配和监督职能,健全国家对预算的管理,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的立法宗旨,隐含着“双重管理”工具:一是将预算作为管理经济的工具;二是将《预算法》作为管理预算活动的工具。简言之,就是把预算当做政府用来管理社会和经济活动的工具。我们认为,对预算作“管理工具论”的思想和理论定位,犹如给预算套上了“紧箍咒”,限制住了预算的手脚,使它没有了自身的刚性,作用得不到发挥。把预算当做政府管理社会的工具,直接导致了部分部门在行政过程中主要依靠硬性的行政管控手段,并且在实践中更多地立足于自身利益角度考量问题。由此,预算成为一种保证政府收入和支出增长的机制,而非控制政府收支、规范政府行为的机制。
这种过于强调政府本位的思想和预算的“管理工具论”是一种极不稳定的结构。除了与世界公共行政中预算制度理论、社会治理理论的发展趋势相背离外,它还打破了平衡结构,把政府与民众划分为对立的两极,使这二者之间具有了斗争性,结果必然是胜利的一方侵蚀了失败的一方。随着20世纪末新政治概念在世界上的兴起,人们逐渐将走向有效的社会治理作为社会发展的愿景。社会治理理论强调政府的行政管控和行政指令并非社会良序运转的必然动力,而综合考虑各种主体的价值诉求和有效发挥各种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才是问题的核心。在该背景下,我国《预算法》在修改过程中把立法宗旨逐步向社会治理的方向转换,将第1条修改为“为了规范政府收支行为,强化预算约束,加强对预算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保障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新《预算法》的目标就是用法律限制政府的权力、规范政府的行为,从而使政府能够恰当获得财政收入、合理支出公共财产,最终实现民众利益的最大化。
新《预算法》条文的字里行间,闪烁着一种新的理念——“现代预算制度的要义,在于秉持‘公共财政’理念,不仅仅把预算当作简单的国家会计管理工具,而是着眼于对财政收支计划所承载的公权力进行控制与规范。”同时,在这里已经把政府的财政权力和民众的私人财产权利一揽子涵摄起来,消解了他们二者之间的对立斗争特性,打破了政府在预算和《预算法》中的角色优位。尤其是对政府的权力和行为做出限制规定,这是《预算法》修改过程中理念提升和定位转变的核心体现,反映了为实现现代社会中政府和民众关系的利益均衡,无论是政府的财政权力和民众的财产权利都只能是有限的和互相制约的。例如,虽然作为财产权的私权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但是财产权不是绝对的。要建立一个有行动能力的国家,就必然要求国家对各种税收的有效摄取。对于政府权力,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建立起一种防止权力膨胀的制度安排,将会走向一种无序和低效、动荡和混乱。因此,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政府预算可以发挥有效作用,因为预算作为一项法定授权,具有划定权力运行边界的功能。
(二)动态平衡
在我国深化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对预算中权利与权力的恰当理解会成为我们贯通体会整部《预算法》的不二法门,也是我们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路径。这是因为,在政府财政权力的背后体现的是民众对自身财产权利的让渡,蕴含着民众对一个现代服务型和善治型政府的美好期冀。为了实现这一理想,民众做出了让渡自己一部分财产权利的决定。
然而,政府的财政权力和民众的财产权利犹如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一极的“阴阳”学说一样,类别的划分给予了它们之间一定的相对性。但是在我国传统文化的阴阳学说中并非仅仅强调事物之间的对立,而是把事物看做一种阴与阳的统一体。正如《类经·阴阳类》中所说,“道者,阴阳之理也;阴阳者,一分为二也。”因此,在看待政府的财政权力和民众的财产权利时,我们也应适当弱化其相对性,注重这二者之间的协调性,以使权力和权利可以维持在一种整体平衡的状态。
如果失去了这种平衡,要么是政府的权力极度膨胀造成民众利益的严重受损,要么是民众选择放弃对自身财产权利的让渡,这都会导致整个国家系统的运行瘫痪。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平衡不能只是一种僵硬的静态平衡,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协调。赋予这种平衡一种动态特性,会使这相互对立的两方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一样,无论任何一方的暂时性消长,都不会影响它们最终的协调状态。在确立政府预算的全面性时,也不能忽视了对预算中收支平衡的强调。为了健全一国的财政,无论是在1994年《预算法》还是2014年《预算法》中,都强调各级预算要做到收支平衡,这是一条不曾改变的原则。
为了更好地对预算法治的理论进行理解,我们可以对预算和《预算法》中存在着的这些微妙的平衡理论和原则进行提炼升华,形成对预算之功能的认识——“动态平衡”。这一概括的出现,将指导着预算所涉各种主体能够拒绝斗争走向协调,所涉各种利益能够拒绝偏见走向整合,推动整个预算过程走向一种内生的形式与实质的共平衡。
三、中心:包含社会利益与个体利益的“整体利益”
(一)公共利益的模糊性
“公共利益”具有众多称谓,如“社会整体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益”在使用过程中均与“公共利益”表达着相同的含义。笔者于2015年4月4日在“北大法宝”网上对“公共利益”、“整体利益”和“社会公益”这三种称谓在法律法规中的出现频率进行检索,形成下表:
目前,我国各地都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旧城改造”、“新城规划”的城市化建设,与此相伴而生的是全国各地发生的以“公共利益”为理由的强拆事件。然而在这些事件的背后,潜藏着部分政府部门为行政权力的膨胀和利益扩张寻找到了一种“适当”的借口。这种社会利益是干预者人为刻意促成的结果,它不仅损害了个体自主追求自身利益的自由,而且为某些政府部门滥用权力提供了条件,成为某些部门谋求私利的保护伞。因此“公共利益”的存在正当性在当今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责难。
在研究政府预算的文献中,有一种观点认为,政府预算是实现公共利益的工具,因此政府预算应当致力于公共利益的保障维护。然而政府预算作为民众委托政府进行管理的财产,在使用方式上应当满足广泛的民众利益——如果有所偏向,就将对另外一部人造成不公平。笔者认为,政府预算作为公权力主体一定年度内的财政收支安排,它的使用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利益无可厚非,但是随着政府在公权力行使中的任性行为,公共利益有时站在了民众的对立面,与个体的利益诉求发生了严重背离。因此在预算和《预算法》中的公共利益观念不再具有自洽性和解释力时,作为一国财政之筋骨的政府预算,无疑需要重新审视这种利益观。
(二)用“整体利益”理念来补充完善公共利益的缺陷
人们习惯性地根据利益承载主体的不同来表达不同的利益形式,有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公共利益、个人利益等。因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公共利益的利益主体都是一些不特定的多数人,它们的内涵总是具有高度的模糊性和抽象性,这时政府极易利用它们的这种特异性,完成自我权力的恣意膨胀和对个体权利的渗透侵蚀。然而,一个社会是由千千万万的个体所组成,一定形式的公共利益应当能够涵摄这些个体的利益。当公共利益不能实现对个体利益的维护时,当公共利益目标的达成是建立在牺牲一定个体利益的基础之上时,现代社会中公共利益观念的存在根基已经出现了解释力不足问题。
在利益的不同形式中,人们总是将公共利益、个人利益作如下理解认识,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公共利益具有优先性。这种认知思路已然将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认定为相互矛盾对立的双方,二者不可兼得。结果就是在进行利益抉择时,我们依照惯常的直线型思维,会二者取其一。又因公共利益的背后有政府公权力作支撑,个体利益在这个对立的过程中会因势单力薄,习惯性地成为被消解的一方。
要想《预算法》在法律实践中能够发挥作用,我们在理论研究上需要对它的利益观进行精准定位。在这个过程中,不能逃避的就是要解决公共利益所带来的对个体利益的消解,要体现对个体利益的尊重与维护。因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预算法》的中心定位是一种“整体利益”观,这里的整体利益是一种具有涵摄力的能够包括个体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利益综合体。我们在理论研究中,只有树立了对个体利益有效保护的理念,才能使民众为获得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社会服务,真正愿意向政府让渡自己的部分财产权。只有这样,才能构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良好预算关系,打造一个有限型和服务型政府,体现预算的“集众人之财,办众人之事”之本质。
从2007年亚洲开发银行提出的“包容性增长”理念到2011年博鳌亚洲论坛上的“包容性发展”理念,经济发展中的“包容性”开始成为一种新的思路。“包容性”要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拒绝“排斥性发展”,发展应当具有整体覆盖性,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够参与到经济成果的分享中。表现在它与经济法的联系上,刘文华教授(2013)曾提出“宏观调控是包容性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通过深化发展对预算理念和制度的相关认识,无疑会对整个经济、经济法理念的转变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应当深化、超越现有的“公共利益”认识,采取一种更具文明发展属性、能够包容个体利益的“整体利益”观。
(三)完善预算程序
2014年新《预算法》第14条作为新增规定,建立了预算公开制度,明确了预算、预算调整、决算、决算执行等程序的公开时间、公开内容、公开主体,这对于增加预算程序的透明度具有重要意义。之后国务院在《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中提出,要着力推进预算公开透明,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充分发挥预算的公开透明对政府部门的监督和约束作用。因为预算程序具有控制行政权力恣意和公共利益膨胀的作用,从而能够使政府的行为真正符合民意,政府预算的支出结构和方向体现出对个体利益的尊重和维护。因此通过对预算程序的完善来树立预算法治的“整体利益”观,是一条重要的路径。
对预算程序的完善,首先体现为在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调整、监督、决算等整个程序中,要充分贯彻公开透明的理念,发挥民众的监督作用,从而提高政府预算的透明、社会治理的高效。其次,在预算程序中要深入倾听民意,使预算能够真正回应民众的需求。预算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促进每个个体的发展,增进国民的社会福祉,而征求、倾听民众的意见就是使预算实现公开性与有效性的重要方式。例如,建立预算听证程序就是一种对预算利益相关者进行保护的有效举措。
四、目标:走向预算国家
我国的预算改革已经进入到一个关键时期。然而,预算改革的方向在哪里,预算法治的目标又是什么?在现代国家建设的历史上,各国几乎都以预算改革为突破口,建立预算国家,实现国家治理转型。现代预算作为一种社会治理的工具,应当表达出对国家与公民之间良性关系的调节功能,以及对完善社会治理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为了创造一个良性的公共预算治理规范体系,需要对未来预算的改革方向、内涵进行重新定位,以发挥预算在现代社会的善治作用。为此需要将“预算国家”之内涵解读为,预算不仅是一种政府管理的工具,更是一种管理政府的工具。只有这样,预算管理制度才能在发挥治理国家、回应社会的功用中,为国家治理现代化任务的实现提供基础支撑。
(一)作为政府管理的工具
一直以来,对政府预算的最基本认识就是,预算作为一种政府用来进行社会管理的工具存在着。这时,政府预算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公共理财。一国政府的各项活动都需要在财政支持下进行,而政府预算作为一国财政制度体系中的“神经中枢”,起着直接关键的调节控制作用。因而预算通过对政府一定年度内的财政收支进行有效的安排,能够帮助政府实现在现代社会中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提供等功能。同时,政府预算具有一定的经济政策、国家政策功能。公共预算作为一种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工具,它通过政府预算收支计划,参与社会产品与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以实现政府职能,贯彻经济政策,促进政策目标的实现。
预算作为政府管理工具的作用十分重要,它构成了一个国家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血液。由于市场自身不可避免地具有垄断、信息不对称等缺陷,而政府的介入干预能够起到提高效率、促进平等、维护经济社会秩序的作用。因此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与市场之间基于相互弥补的互动关系,二者在经济发展中缺一不可。而政府作为一个庞大的机器具有自身的运营成本,为了有效发挥政府对市场机制之缺陷的弥补作用,我们需要给其提供运作的动力机制——国家财政。
(二)作为管理政府的工具
1994年《预算法》的种种缺失,使得政府在整个预算过程中的权力极大,社会公众的权利被遮蔽,而作为代议制机关的人大权力处于黯然失色的位置。2008年,中国政府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出台了四万亿的人民币投资计划。我国的“四万亿投资计划”,虽然没有经过全国人大的审批和征求民意,仍于《预算法》外得以实施,着实将《预算法》的虚置呈现出来。
一直以来,法律和财政是公认的对政府进行约束的两个重要手段。法律通过设定权力的“负面清单”,对政府的权力范围进行限定,来约束政府行政权力的扩张、限制政府行为的恣意。而财政是通过控制政府的“钱袋子”来实现限制政府的目的。因为政府预算建立了一国政府财政的框架,对政府的财政收支进行了安排,因此政府预算也就成为约束政府的重要工具之一。在预算的整个动态过程中,预算案的审议、预算执行的监督和预算的公开透明都体现了对权力的限制。可见,预算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控制和约束政府的工具、方法和技术。正如徐志雄先生所言,概一国之法治,莫重于规范国家权力的运作,限权之关键,首当是对国家财权的掌控,而控权之要义,则在于支配“国家钱包”的预算。
自国家启动对《预算法》的修改工作以来,意见最为集中的一处就是要对《预算法》的第1条进行修订,以重铸《预算法》的理念定位,使《预算法》具有限制政府权力的秉性,能够充分发挥对政府权力和政府行为的限制、规范作用。2014年,《预算法》修改通过后的第1条之规定,重铸了《预算法》的理念“作为管理政府的工具”这一价值定位。2015年3月15日《立法法》的修改通过,对税收法定原则的明确确立,也说明了要对政府的财政行为进行适当有效的规范。需说明的是,《立法法》的修改过程中,有关税收法定的条款,在立法法修正案二审稿里规定为税种、纳税人、征税对象、计税依据、税率和税收征收管理等税收基本制度要制定法律。在三审稿中却被简化为税种的开征、停征和税收征收管理的基本制度要制定法律。之后通过社会各界的努力,最终推动“税率法定”条款在几天后重新写入《立法法》中。
(三)引入中期基础预算
政府预算作为政府一个年度内的财政收支安排,缺乏持续性、前瞻性和长远性,其结果就使预算在执行过程中不能做到与发展规划的有效衔接。为了构建绩效预算、发挥预算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目前国际上一些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已经陆续引入了中期基础预算。由于中期基础预算的期限已扩展到未来的3~5年,因此与年度预算相比,它具有中长期视角、预算估计、与政府政策联结、基线筹划、注重绩效导向等特征。
目前,我国将“中期财政规划”确立为中期基础预算的过渡形态。为了实现预算资源配置的优化,改善现有预算政策的调控不力,提高预算的可持续性和约束力,2015年1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的意见》(国发[2015]3号),4月财政部发布的《关于推进中央部门中期财政规划管理的意见》(财预[2015]43号),确定我国的中期财政规划按照三年滚动方式编制,第一年规划约束对应年度预算,后两年规划指引对应年度预算。在年度预算执行结束后,对后两年规划及时进行调整,再添加一个年度规划,形成新一轮中期财政规划。
自“六五”以来,财政部门就一直配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纲要”编制“财政发展五年规划”。因此,我国三年滚动预算的编制实施,可以将年度预算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纲要”进行有效衔接,实现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统筹结合。从而使政府预算可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进行适当调整,更好地体现国家发展战略的方向,实现政府施政效率的提高。同时,中期财政规划确立的总量预算框架,作为年度预算之外一个新的约束工具,能够有效发挥对政府施政行为的规范作用。由此,在我国预算体系中引入中期基础预算,能够有效发挥预算的“政府管理工具”和“管理政府工具”的双重作用,从而推动预算国家目标的实现。
摘要:现代预算制度的建立是实现法治国家的应有之义,预算法治也是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要想使预算作为现代社会治理工具的作用充分释放,建立起一种预算法治的秩序,毫无疑问需要重塑政府预算和《预算法》在我国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从预算法治的基点、功能、中心和目标入手,对预算法治的内涵进行构建,以推动法治中国的进程。
四维建筑 篇8
近日,中国领先的导航地图和动态交通信息服务提供商四维图新(深交所股票代码:002405)在北京举办主题为“给出行一个绿色起点”——2010年度产品发布会,正式对外发布10夏版地图。包括戴姆勒、奔驰、大众、宝马、标志、现代、松下、三菱、德赛西威、伟世通、光庭、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宇龙酷派、索爱、Garmin、合众思壮、新科、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卓望、腾瑞万里、139移动互联、老虎宝典、百度、搜狐、图为先、微软、IBM、超图、Decatar等国内外知名企业代表均出席了本次发布会。本次会议以绿色出行为主线,是四维图新通过技术创新服务节能减排,充分关注低碳经济,关注社会价值的体现。
国外研究表明,驾驶员使用导航后,汽车燃油效率提高了12%,油耗从8.3升/100公里降低到7.3升/100公里;使用导航也可以节省时间和经济成本:驾驶员每年可减少行驶约2500公里,每年汽油花费减少416欧元;同时燃油经济性的增加对环境也产生了正面影响:一辆车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0.91吨。国内研究表明,30%的车辆使用动态交通信息,可使行驶时间缩短18%、CO2排放量减少20%,同时绕开拥堵路段提高平均车速,使能源得到有效利用,有效地促进节能减排。以北京为例,由于交通拥堵行驶速度下降,导致机动车尾气排放总量增加;据监测,机动车尾气已成为影响北京市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它对空气中气态污染物的贡献率占到50%。所以导航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带动市场经济效益,其对环境的提升作用也逐渐凸显,对节能减排降耗起到支持作用。
大会上,四维图新总裁孙玉国博士、四维图新副总裁程鹏先生、四维图新总裁助理金水祥先生先后在大会作了精彩演讲,诺基亚中国位置服务总监黄富林、一汽大众电子电气科科长李春光、Garmin中国总经理林耀东、百度地图产品总监李健也先后在大会发言。发言嘉宾在阐述与四维图新合作的同时,一致希望通过产业各界的合作,共同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绿色出行支持。
你了解四维超声吗 篇9
竟然有这样的检查?小芸也动心了。轮到她做“B超”时,她迟迟疑疑问大夫,咱医院能做四维超声吗,我也想看看。
超声技术在医学中应用,始于上世纪中期。最早是A型超声,用于检测离体脏器的厚度,并进行一些临床疾病诊断的探索;后来发展为线性的M型超声,可探测正常人和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的心脏;70年代初期,出现了可以显示脏器和病变形态结构变化的B型超声显像技术,也就是我们俗称的“B超”。80年代中期,可显示脏器形态结构及血流信息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问世。90年代三维超声亦投入临床使用,使传统的二维超声图像转变为三维的立体影像。纵观超声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由“点”(A型超声)→ “ 线” (M型超声) → “面” ( 二维超声)→“体”(三维、四维超声)的发展过程。
四维超声技术的出现,将这一发展过程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所谓四维,即在原来三维成像的基础上,添加了一个时间矢量,故也被称为实时三维超声。由于拥有时间维度,四维超声可以实时获取三维超声图像,形成连续的动态影像,从而提高诊断的直观性和准确性,在妇产科、儿科、泌尿外科、血管外科、腹部外科、内科等多个领域得到应用和推广。尤其是在妇产科,由于四维超声可显示胎儿在宫内实时动态的活动图像,使我们尤其是准妈妈和准爸爸们能够在孩子哇哇坠地前就看到孩子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故一经问世,便引起了诸多的关注和热捧。
其实无论是既往的三维超声,还是现在的四维超声,其成像的基础依然是传统的二维超声。两者都是将二维超声获取的平面图像通过高端的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形成逼真的三维立体图像,直接显示出检测对象的部位和形态,使诊断变得更加容易和准确。而四维超声由于可获取检测对象的动态影像,诊断的精准性得到进一步提升。尤其是在一些先天发育缺陷如腭裂、脊柱裂、无脑儿、胸腹壁缺如,以及内脏外翻、先天性心脏病的早期诊断方面,具有传统超声技术不可比拟的优势,可更早期、更准确地检出各种畸形。
出于对宫内宝宝情况了解的渴望,许多准妈妈、准爸爸总是在孕早期就迫不及待地到医院要求进行四维超声检查。其实,尽管四维超声技术不存在射线、光波和电磁波等方面的辐射伤害,非常安全,但并非越早检查越好。妊娠早期(孕12周以前)胎儿肢体及主要脏器尚未发育完全,做四维彩超检查意义不大。四维彩超最佳的检查时间是20周~28周,此阶段的羊水量最适合做胎儿四维超声检查,成像最为清晰。
浅论机械设计的“第四维设计” 篇10
我们通过机械设计的发展历史可以知道, 最初的机械设计是由设计师主观想象、大多靠经验来完成的。后来, 有了机械图纸的绘作, 机械设计发展成维二维平面设计。近代科技的发展, 出现了各种三维绘图软件, 机械设计逐渐转变成三维设计。然而,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人们已不满足于各种工业产品的基本使用功能, 更对其外观、智能化、交互性等产品的附加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 还要求产品需要融入时间、情感等因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两大科学推动世界的进步。设计科学应该同时兼顾科学、道德与美学, 这几大科学形成共同作用。
具体地说, 四维设计指的是机械产品除了其本身所具有的使用功能外, 另外还应该具备的例如具有一定美感的外观、具有一定的智能性、具有人机交互性、以及考虑到人机工程学等其他要求。
2“四维设计”的要求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 人们要求的提高, 设计师们的工作也不仅仅满足于产品的基本功能, 更要从多方面来考虑一个产品的商业性和其社会需求性。在进行设计工作的时候, 要注重产品的智能化和交互性等。有人提出说,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4D时代。在数字化与信息化交互的今天, 工业设计正在经历一次阵痛的转型, 智能化、交互化成为人类生活的必须, 也成为工业设计的关键词。
“设计是把技术变成商品的一个重要桥梁。”浙江大学国际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应放天举例说, “科学家发明电炉丝很不容易, 有人把它设计成电炉, 可以卖30块钱。后来有人把它设计成电饭煲, 卖300块。再到后来, 有人设计了可以定时、预约、控制软硬度的电饭煲, 可以卖1000块钱。”
“设计是把技术变成商品的一个重要桥梁”这一观念的提出明确了处在当今时代的设计师们应该秉持的态度和努力方向。可以说, 四维设计旨在保证产品基本功能的基础上, 通过其他各种途径来努力提高其附加功能, 使得产品更利于人的使用, 更具有市场竞争力。
3“四维设计”的发展方向和现状
我们可以看到, 在工业设计方面, 国际上已经在朝科技设计和服务设计的方向发展了。服务设计就是跟信息相关的, 比如用户体验的交互, APP软件这些东西。
从产品的外观方面来看。如今的商品包装已然成了一门专门学科。机械设计的三个阶段包括功能原理设计、实用化设计和商品化设计。商品化设计便对产品的外观设计提出了要求。我们经常能看到很多以前熟知的产品改变了一个外形之后就摇身一变, 也更加吸引人了。
从产品的智能化来看。很普遍的一个代表就是手机的发展。短短数年之类, 智能手机已经几乎完全占领了现在的手机市场。可以看出, 人们对智能化的产品需求度很高。甚至在家居方面, 智能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人们对家居的要求早已不只是物理空间, 而是能最大限度带给人便利舒适感的环境, 智能化家居和产品逐渐成为一种潮流。
从产品的交互化来看。人机交互指的是人与机器的交互, 研究人机交互的最终目的在于探讨如何使所设计的产品能帮助人们更安全、更高效的完成任务。交互系统通常包括产品通过输出或显示设备给人提供大量信息及提示, 以及人通过输入设备向产品输入有关信息、问题和答案等。现在的很多工业产品技术含量越来越高, 使用者操作起来也越来越难, 因此, 有一套完善的人机交互系统, 让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及时地与产品进行“对话”, 通过反馈和输入, 让使用者更容易操作。例如现在的某些品牌生产的语音电视, 就能根据用户输入的语音来跟用户进行“交流”。
4“四维设计”的前景展望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机械设计乃至整个工业设计都会将产品的第“四维”设计看得越来越重要。用户对产品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这势必会刺激整个工业设计, 使其向着良性方向发展。同时应指出的是, 任何产品的设计都应该是向着“真、善、美”的和谐、健康方向发展的。苹果公司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设计为了你’, 苹果的成功就是一种真善美的和谐发展。
因此, 对于机械设计师来说, 不仅仅要注重产品的基本实用性, 更要考虑它的市场竞争力和用户的使用感受。重视产品的“第四维设计”、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无疑使我们应该重要考虑的方面。市场的要求只会越累越严厉, 人们的生活质量势必越来越高, 我们面临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而如果很好的利用了第四维设计, 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的产品更加具有竞争力和创新性。从这个角度来看, 第四维设计不失为一种灵活新型的设计方向。
总之, 机械的“第四维设计”这一概念较概括的说明了当今社会对机械设计的不同要求, 是机械设计工作者在设计中应该予以只当重视的方面。
参考文献
[1]黄靖远, 高志, 陈祝林.《机械设计学》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1]黄靖远, 高志, 陈祝林.《机械设计学》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2]张成忠, 吕屏.《设计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2]张成忠, 吕屏.《设计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3]吕广明.《工程机械智能化技术》,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7.[3]吕广明.《工程机械智能化技术》,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7.
[4]王黎钦, 陈铁鸣.《机械设计》,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8.[4]王黎钦, 陈铁鸣.《机械设计》,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8.
[5]孙志礼.《机械设计》, 东北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0.[5]孙志礼.《机械设计》, 东北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0.
[6]陈良玉.《机械设计基础》, 2000.[6]陈良玉.《机械设计基础》, 2000.
[7]吕崇明.《机械制造工艺学》,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6.[7]吕崇明.《机械制造工艺学》,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