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文化驱动企业发展

2024-06-12

超越文化驱动企业发展(共8篇)

超越文化驱动企业发展 篇1

1998年, 烟台市水产系统第一家事改企民营企业——烟台东方海洋开发有限公司挂牌运营。从此, 东方海洋在“东方”神起, 仅仅用13年的时间, 就将一个籍籍无名的“海”字号小企业, 发展成为远近闻名、集海水良种繁育、海水养殖、水产品加工及保税仓储于一体、领航海洋经济发展的企业航母。2011年7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同志到东方海洋视察后, 对其取得的辉煌业绩给予了高度评价。

山东东方海洋集团公司的成功经验在于:企业的成长进步离不开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支持, 企业的持续跨越发展, 更要靠文化软实力的驱动。

如果说企业发展是硬实力、是“筋骨肉”, 企业文化则是软实力、是“精气神”, 是更加持久强大的生命力与竞争力。在推动企业发展中, 东方海洋坚持把优秀的企业文化融注到发展的全过程, 构成了企业持续跨越发展的强大驱动力和竞争力。

坚持以智兴企。队伍素质有多高发展层次就有多高。高水平的企业源于高素质的队伍。东方海洋坚持学以立德、以智兴企, 通过全面提升队伍素质, 为企业持续跨越发展打足了底气、提供了能量。车轼作为企业当家人身体力行作学习的楷模。为了确保改制不走弯路, 党的会议文件和公司法他不知学了多少遍;为了使企业成功上市, 他四处拜师求教, 最终对上市的每个细节都做到了熟于心;为了实行公司的规范化管理, 他常年细心研读管理书籍, 积极借鉴相关经验。在他的带动影响下, 爱好读书、崇尚学习在东方海洋已蔚然成风。为鼓励员工学习深造, 早在2000年, 东方海洋就出资100万元与中国海洋大学联合举办为期2年半的脱产硕士研究生班, 鼓励有能力、符合条件的员工报名参加学习, 为其报销全部费用。毕业于厦门大学分子生物学专业的李晓捷不但在两年半的时间内拿到了硕士文凭, 还以优异成绩考上了中国海洋大学的博士研究生, 公司按承诺为她报销了全部5万元学习费用。李晓捷本人也没有辜负东方海洋的重托, 三年后顺利拿到博士学位。毕业后, 她婉言谢绝了导师的劝留和几家大企业的邀请, 毅然决然回到东方海洋那片属于自己的土地, 同时怀着对企业深厚的感情, 从母校为企业带来了1名博士生、4名硕士生。2009年公司又与中科院海洋所协商成立了“博士后联合培养基地”, 联合培养企业博士后研究人员。截至目前, 企业先后组织技术人员100多人次参加国家、省市各类学术交流研讨会和业务培训, 出资培养博士生3人、硕士生10人, 其中3人成长为烟台市学科带头人。

坚持精英治企。人才有多兴旺发展就有多兴旺。车轼一班人认为, 世界上人是最可宝贵的, 有了能人什么奇迹都能创造出来, 惟有人才优势才是最可依靠的优势。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 公司始终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 他们在加强人才培养的同时, 面向全国全球招贤纳智, 大力引进高层人才。先后从有关科研院所和高校聘请了包括4名院士在内的11名高层次专家, 成立了技术委员会;聘请了国内外18名专家、学者作为客座研究人员, 为公司的科技研发献智献力。东方海洋所以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成功上市, 同样得益于公司对以总经理李存明、财务总监战淑萍、董秘于德海等为核心的上市团队的大胆引进、放手使用。他们坚持重用与重奖有机结合, 每年对工作出色、做出突出贡献者, 少则奖励10来万, 重则一次性奖励30万元, 使之既有荣誉又享待遇。可以这样讲, 在东方海洋, 你有多大本事, 企业就为你搭建多大舞台;只要你有才, 随时都可以脱颖而出, 一个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尽其能的精英治企局面在这里全面显现。

坚持管理富企。管理空间有多大发展空间就有多大。车轼深有体会地讲, 先进的技术只有与先进的管理相结合, 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东方海洋成立以来, 就把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摆到同等位置来抓, 通过拓宽管理空间开辟发展空间。在财务管理方面, 他们针对汇率的不断变化, 尽最大努力争取采用有利于公司减少损失的币种结算;将部分货款回笼期限由过去的3-4个月调整为2个月以内, 并采取了出口押汇和即期结汇等融资方式, 有效缓解了资金紧张的压力;积极与客户协商, 提高出口产品价格, 尽可能扩大企业加工利润空间。在工作流程管理方面, 他们不断强化技术培训, 提高员工操作技能, 最大限度地降低原料损耗、提高生产效率。在质量管理方面, 他们始终秉承“诚信为本、质量就是生命”的理念, 坚持从源头抓起, 严把育苗养殖、原料入库、生产加工、产品包装等各个关口, 不断强化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公司相继通过了欧盟卫生注册、HACCP、ISO9001、ISO14001、OHSMS18001认证, 并在国内水产品加工企业中率先通过了BRC、IFS和ETI认证, 产品质量和生产水平均居同行业领先地位。非典期间, 欧盟的一些官员到中国检查工厂, 东方海洋代表山东应检, 面对一向十分挑剔和以严细而著称的欧盟检查官的抽检, 东方海洋以其过硬的质量赢得检查官的赞许, 最后他们伸出大拇指, “OK, 这是我见过的企业中最好的一个”。

坚持和谐强企。企业凝聚力有多强竞争力就有多强。企业的凝聚力, 决定着企业的战斗力、竞争力。近年来, 东方海洋围绕增强凝聚力, 大力构建和谐型企业, 做到和气生财、和谐强企。公司投资建设了80平方米、100平方米、120平方米三种规格的住宅, 以成本价供员工选购, 有效解决了员工住房及单身员工住宿问题。为保证员工子女上得起学、能上好学, 公司创办了硬件设施省内一流的幼儿园, 员工子女得以就近托管;还与莱山实验小学达成协议, 员工适龄子女可到莱山实验小学就读并免除借读费, 由公司安排班车接送, 免除了员工的后顾之忧。公司对离退休的老员工也关怀备至, 每到逢年过节, 公司总会把他们招呼回来, 请他们参观企业, 畅谈变化, 议论发展, 展望远景, 为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新老东方人欢聚一堂, 共进午餐后, 每个人还要拎着公司发的一大包礼品, 高高兴兴回家。对公司的弱势群体, 东方海洋尽其所能予以帮扶。员工刘敏太爱人因癌症5次手术, 公司先后为其组织捐款近6万元, 并专门为刘敏太调整了工作岗位, 使其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能够更好地照顾家人, 感动得这个硬汉子好几次都流出了眼泪。与此同时, 公司还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的作用, 积极开展羽毛球、乒乓球、书画比赛、歌咏比赛、演讲比赛等各类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 丰富了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充分发挥中层以上干部全部为党员这一政治优势, 通过每名管理者自身的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广大员工以企为荣、爱厂如家, 和谐共事、团结创业。

在东方海洋看来, 财富源于社会, 更需回馈社会。多年来, 公司一直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热心公益事业。他们每年都为当地小学、幼儿园捐款近万元, 为驻地武警、消防、边防部队送去价值近3万元的慰问金和慰问品。2005年, 烟台大学校庆, 东方海洋一次性赞助10万元, 中国海洋大学校庆, 东方海洋又一次性拿出10万元。2007年, 为了表彰车轼董事长为全市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 烟台市委市政府一次性奖励其24.4万元, 他接到政府的奖励后, 当即全部捐献给了市慈善总会。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 公司积极组织员工向灾区人民奉献爱心, 累计捐款52万余元。在2009年度全市“献爱心、促和谐”捐款活动中, 公司捐款21万元, 今年捐款23万元。据不完全统计, 近五年来, 公司各类社会捐款累计达到260多万元。用爱心、善心、慈悲之心关心社会、关爱他人, 已成为东方海洋永不衰竭的动力之源和巨大的无形资产, 实现了企业发展与履行责任良性互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互促共赢。

勇往直前、锐意进取的东方海洋人, 追求卓越、永攀高峰的斗志更加旺盛。他们决心, 在新一轮发展大潮中劈波斩浪、弄潮闹海、再谱新篇。我们坚信, 登峰永无止境的东方海洋明天一定会更加辉煌!

超越文化驱动企业发展 篇2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各位朋友:

大家上午好!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我对中国移动企业文化的一些浅薄的见解,我的演讲题目是《不断超越,做优秀的企业文化践行者》。

“文化”,是人类进步发展的动力源泉,是凝聚智慧与财富的精神力量,是使生命保持常青常新的不二法宝。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成熟和完善,企业文化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企业一年获利靠机遇,三年不败靠领导,五年成功靠制度,百年发展靠文化。”于是就有了沃尔玛的“三米微笑”,有了海尔的“日事日毕,日清日高”,有了松下的“自来水哲学”。“如果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平安的微笑,八颗牙齿”,“情系中国,联通四海”……数百上千万的企业从广告文案、服务礼仪、管理理念、企业精神等各个方面丰富着自己的内涵,使得企业文化百花园越来越鲜艳夺目。

中国移动,这个全球用户数最多,网络最优的电信通信企业,多年来,不断总结自身发展实践中凝聚并凸显出来的品质和内涵,以继承和创新为方针,整合、提炼出以“正德厚生、臻于至善”为核心价值观,以“创无限通信世界,做信息社会栋梁”为使命,以“成为卓越品质的创造者”为愿景的企业文化理念体系。

纵观中国移动的企业文化建设历程,是与中国移动自身的建设发展分不开的。从移动人创业的第一天起,踏实勤勉地承担责任,矢志不渝地追求卓越,就成为移动人永恒不移的两条精神主线,它贯穿于我们每一步脚踏实地的成长历程——搭建无数基站,打造精品网络,提供一流服务,塑造优质品牌……在中国移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改革创新、只争朝夕、艰苦创业、团队合作”、“争创世界一流通信企业”“追求客户满意服务”、“沟通从心开始”……这些企业精神、发展目标、经营宗旨、服务理念的提出正是中国移动对“正德厚生、臻于至善”企业核心价值观的诠释与丰富。它彰显了移动人追求卓越、勇担责任的时代精神,阐释了中国移动的远大信仰,表达了中国移动的理想和胸襟。

思想决定出路,认识决定高度。博大精深的企业文化,需要我们用行动去不断诠释,不断充实。北大教授金岳霖先生曾在一篇未刊的手稿中指出:“中国哲学家都是不同程度的苏格拉底,其所以如此,因为道德、政治、反思的思想、知识都统一于一个哲学家之身;知识和德性在他身上统一而不可分。他的哲学需要他生活于其中,他自己以身载道,遵守他的哲学信念而生活……”同样的,做为中国移动的企业公民,就应该以“正德厚生、臻于至善”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做为自己的人生信仰,把“创无限通信世界,做信息社会栋梁”作为自己的事业目标,在认识上不断思考着,在实践上永远行动着。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一次一位1860的客服代表,在回答客户咨询的过程中,由于业务知识掌握不全面,对“查询QQ在线的方法”回答错误。在咨询老员工后,她立即对自己的错误进行了纠正。但此时客户却要求说:“你误导了我,我要求你每天都以短信方式向我道歉。”于是在以后的一个星期,这位客服代表每天坚持通过12580移动秘书向客户发送短信,表示歉意。一个星期后,这位客户再次拨打1860,对这位客服代表赞不绝口,并对自己的苛刻要求表示歉意。客户说:“中国移动是真诚为客户服务的,是真正用心在为客户服务。”而此时的客服代表,也在用户的赞美中欣慰地说:“没有不讲理的用户,只有不周到的服务。”优秀的企业公民,就应该像这位客服代表一样在践行企业文化中感到最崇高的快感。

谦卑而非骄傲,宽容而非怨恨,才是人一生真正需要学习的品质。善良、自信、勇敢、机智、豁达、谦虚……只有将这些美德集于一身,才能以厚德载物,才能以高贵的德性去厚民之生,去追求至善的理想境界。著名的翻译家傅雷先生在对他儿子傅聪的教育中,始终强调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那么,在践行博大精深的中国移动企业文化当中,我们也应该时刻谨记:先为人,再为中国移动人,为一个肩负着历史使命感的中国移动人,为一个不断追求卓越品质的中国移动人。

传说牛津大学的教授是怎样教学生的呢?就是每周将学生召集在一起,教授抽着烟,把烟喷向

学生,系统地喷了四年,学生就成了成熟的学生,这就是熏陶啊。一流的企业文化氛围,不仅需要企业管理者尽心营造,更需要企业全体公民一起用心培育,一传十,十传百,使得中国移动企业文化影响力扩大到全社会每一个人,使“正德厚生、臻于至善”的核心价值观不仅被企业公民所认同,而且也被社会公民所认同,使得中国移动成为一个真正“高品质服务”的代名词。

卓越无止境,山高人为峰。践行企业文化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一贯的过程,因为作为一个世界一流企业的公民,最不能缺乏的就是持之以恒的创新和对自己的超越。也正因为这“长期的”、“连续的”、“一贯的”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所以,践行企业文化,渴望“短而快”是徒劳的。《庄子·逍遥游》说:“适彼莽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作为中国移动的企业公民,所需要的就是“三月聚粮”的精神。

成功没有捷径,惟有不断超越。让我们举起责任和卓越的大旗,为成为卓越品质的创造者、传播者而努力奋斗。

超越文化驱动企业发展 篇3

企业“对标”:

企业如何从向领军企业对标过渡到向客户的原生态需求的对标。

企业“对标”就是要和用户对标, 咱们以前总提“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做标准”, 如果企业不符合客户的需求, 谁的标准都将会被淘汰。以客户为中心就必须按照客户的需求来做标准, 只能“营消”。所以要解决同顾客、用户对标, 一切的领军企业的做法可以学习和借鉴, 但是千万别忘了用户最根本的、实实在在的、最原生态的客户需求和消费。

凡是反应和迎合市场的需求都不是原生态的, 甚至由专业调研公司的调查报告也是经过一次二次加工过的, 都或多或少走样了, 只有原生态的客户需求才是可靠的、唯一的。对标只能针对原生态的客户需求。就像东北人吃的酸菜要做保鲜储藏, 而海尔冰箱就根据调查发现, 酸菜储藏在冰箱中只有在零上、零下7度之间才能保持新鲜, 这就抓住了客户原生态的需求。所以, 只有原生态的、实实在在的、未经过人为加工的客户需求才是最可靠和标准的, 同时也要强调原生态的生活理念、生活品质和价值追求。

企业的效益中心:

一定要把企业的效益中心从以内部为中心转移到以外部为中心, 即以客户为中心。

企业的效益中心就是顾客, 企业的效益中心不在企业内部, 而是在企业的外部, 唯一的效益中心就是顾客。企业的价值链发生了变化, 都围着客户做企业。把企业效益主体的中心从企业本身转移到客户身上来, 一定向客户的需求看齐。海尔就强调客户需求就是指挥棒。

越是企业的基本功就越要对准客户的需求, 如果不按照客户的需求来做, 那基本功很可能就是无用功。所以, 要搞清楚效益中心的主体是谁。企业提供的供给曲线一定要和客户的需求曲线相重合, 要按照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来考虑企业的管理, 要以客户的需求曲线作为中心来对接。

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 他的产品、服务、解决方案在顾客中的消费如何?客户满意与否?这才是立足根本;也是全部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和主线, 是观察企业运作、产业现象的基本指导线索。如果没有客户从其实际消费生活中形成一定的满意度、美誉度、忠诚度, 这个企业就很难说是可信的;而这也恰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内涵和最终标准。一个企业能不能立足关键看产品、服务、解决方案能不能为顾客或用户所认同。这也就是我为什么一再强调培育客户经济和打造“营消”商业模式的根本缘由所在。一切成功的企业, 它们最后的秘笈, 或者说最后的看家本领就在于其对客户的锁定能力;同样, 也只有从这里去挑战自我, 才能走出危机。企业经营是上天堂还是下地狱, 分水岭就在这里。

企业的求利文化:

将本求利文化向将责求利文化过渡。

“将本求利”, 现在来看是荒谬的, 而第一位的就是将责求利。任何一个企业, 如果是哲人管理, 本和利是不会忘记的。这就要企业文化的定位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要把“将本求利”这个千百年来固化的理念彻底颠覆, 改变到“将责求利”上来。柳传志曾说, 要打造一个没有家族的家族式企业。中国的家族有一个非常好的品质就是“三纲五常”, 父亲对儿子的无限养育责任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无限赡养义务。市场经济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有限责任上, 什么都是有限责任最后就造成不负责任, 导致责任最可能的小, 利益最可能的大。

将责求利是企业发展的指路明灯。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涌现出来的那些优秀企业, 基本上是在企业发展理念上实现了将责求利, 因为消费者最终是以产品好坏决定对企业的取舍。

将责求利是真正做到义利统一的保障。义利统一理念千百年来就提倡, 但问题是怎么才能做到?往往是“将利”没问题, 但是“将义”就不容易了。像东阿阿胶这样和农户合作, 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这就是义利统一观, 因为老百姓讲实惠, 东阿阿胶给他提供了条件, 他们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将责求利是领航企业运行与发展的引擎。东阿阿胶之所以能够成为全行业唯一获得国家金质奖的企业, 是由于他们系统坚持了将责求利的原则。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将责求利是卓越引擎, 是引导企业发展的螺旋桨。

将责求利是企业打造大质量的价值基石。东阿阿胶的质量管控, 通过IFD技术、二维条码技术、信息录入、传输数据分析等等, 实现了全过程的管控、全过程的可追溯, 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将责求利是布施无边大爱以惠众的理念保障。这个大爱不单是对消费者, 而且是对合作者, 包括对养驴的农民。东阿阿胶在上游通过“商品驴”的产业开发, 驴肉、驴皮、驴骨, 都是一条消费产业链, 它们合起来就是一个大的产业集群。

企业的立足根本:

从打造新生产力为根本向打造新人为根本过渡。

企业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生产力还是培养一代新人?现在很糟糕的问题就是企业讲究生产力提上去就是一切, 把我们的精神家园瓦解了, 所以第一位的是打造一代新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没有永远的朋友”这句话就让人寒心。生产力无论如何不能成为替代人员素质升级换代的角色, 我们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但是我们不能以丧失精神家园为代价。毛主席曾说过, 政治是统帅、是灵魂, 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今天来说, 正确的、先进的价值观是统帅、是灵魂, 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

王石曾说, “不行贿”做企业。万科正确的价值理念是万科的灵魂, 万科的灵魂不是大股东决定的, 而是以王石为代表的那些先进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代表了万科的方向, 使万科不断地从成功走向成功, 从胜利走向胜利。

企业文化的确是为促进和提升生产力服务的, 从这一点上来讲, 它是带有工具、手段的性质,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 它又是统帅和灵魂, 因为先进的价值观代表着人类的未来, 代表着社会的未来, 代表着方向代表着一切。生产力本身是没有方向的, 离开了这个就迷失了方向。马克思曾说过, 任何时代不看生产什么而是看怎么生产。企业文化一定要不断地发现和培育新的价值理念, 这才是企业建设搞得好的标志。我们建设企业文化的最终目的是结合着企业的实际发展培育新人, 提升人的素质, 以升级换代人员素质带动整个企业的腾飞。

开辟消费者生活境界:

从满足消费者的物质需求向开辟消费者生活意义的境界方向过渡。

企业一定要为消费者提供一种价值主张, 具有某种生活意义和生活情趣, 这才是企业的首位责任和使命, 这也是新商业模式的灵魂。打造新商业模式中最重要的是企业能不能给消费者提供某种健康向上的生活意义, 而不单单是给消费者提供浅层次的物质层面的满足和享受, 从而开拓生活方式新边疆、新境界。所以, 一定要符合生活意义、生活品质的发展方向。这里特别要将培育代表广大草根的、民生未来的代表人物, 不仅仅抓住知名人物鼓吹。

以海尔的“小小神童”为例, 一般企业都把每年的6—8月视为洗衣机的销售淡季, 将自己安排在各商场的促销员撤回来, 大量产品也积压在库里, 等待旺季的到来。但是海尔通过调查发现, 夏天人们并不是不需要洗衣机洗衣, 而是由于传统的洗衣方式和大容量的洗衣机上。在中国, 自洗衣机进入传统百姓家之日起, 大多用容量在5000克左右的大容量洗衣机, 而在炎热的夏季, 衣服单薄、轻小, 且需要随时换洗, 不值得用5000克的大洗衣机, 便出现了市场6—8月的销售淡季。针对这种新的需求现象, 科研人员设计出一种洗衣量只有1.5公斤的洗衣机——“小小神童”, 很快风靡全国。这个例子令我们反思, 在大批产品没人买的情况下, 我们要分析客户的需求到底是什么, 企业把用户的需求找准了, 就是一大创新, 同时也开辟了消费者生活意义的境界。

企业的“软三度”:

强调信任度市场观, 要从过去的效率市场观向信任市场观过渡。

过去的经济学一味强调效率市场观, 把道德撇在了一边。中国的一个博士在伦敦毕业后, 由于在乘坐公共交通时逃票了, 而导致后来应聘多家企业失败, 因为他的信誉度已经记录在案。所以要建立市场的诚信度, 讲诚信的人才会有市场, 反之没有诚信的人就没有市场。就像对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企业的处罚一定入刑法。企业的营销要讲究诚信, 只有企业对客户有诚信, 客户才会对企业讲诚信。客户对企业的知名度、满意度、美誉度这“软三度”,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是由企业决定的, 而是由企业的客户决定的。至于企业的盈利率、盈利额度的大小等财务指标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第二位, 以“软三度”为本质和内涵。现在很多企业“软三度”还没有上资产负债表, 而且要量化。要从营销额度的多少和盈利率的高低为主向企业的“软三度”过渡, 这是企业的核心能力文化, 这才是本原的。

不抓“软三度”, 仅仅以赢利高低等为目标, 必定会使企业走偏了方向。近几年来, 小家电领域的乱象充分地表明了这一点。他们不去抓客户心理感受而只抓财务指标;他们为谋取利益, 公开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加工贴牌、投机取巧使一些企业形成了“只求生存不求发展”“只求利益不求品牌”“只顾赚钱忽视责任”的恶劣倾向。

始终坚持“真诚到永远”, 即以用户为本的海尔始终把“软三度”放在第一位, “人单合一”、自主经营体创新屡屡成功。

建构并优化企业同客户之间的诚信互动机制, 要领在于:一是要坚持“从客户中来, 到客户中去”这个基本原则, 并且在这一持续不断的互动过程中, 建立起相互信任机制。企业要时刻把握住客户需求的脉搏以及流行时尚的细微变化, 真正使“顾客利益高于一切”的口号落到实处。二是把获得顾客忠诚度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和员工业绩的核心指标。在实际操作中, 企业负责人或者老板, 考核各部门领导尤其是营销部门领导, 每次考核, 第一位的指标不应该是销售额, 而是获得了多少具有高忠诚度的客户。三是坚持“童叟无欺”的原则。特别是企业的销售部门和人员不能夸大事实误导顾客甚至操纵顾客, 更不能利用顾客商品知识的缺乏, 来误导顾客这是最容易失去信任的行为。四是坚持尊重客户的原则。现代市场交易是企业同顾客之间的一个包含了价值、情感、理念等丰富内涵的互动过程。它是以情感为纽带、以价值为内涵, 即便是一次性交易也是一个互动过程、也是有一条尽管很短但又是包涵着若干价值点的诚信链条。企业在打造企业文化或者制定企业文化战略时, 要认真、具体、有效地探索这一互动价值链条的内涵、性质和特点, 找出使顾客在链条中获得更大收益的路径和办法。

成就企业的使命:

企业使命的形成从关键技术向能提升客户生活品质的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过渡。

第一, 新观点, 第二新故事, 第三是客户的增权。企业使命的宣言在于它是企业独特的、提升客户生活品质的新的运行发展理念。

我们现在特别要考虑像阿里巴巴这样的企业, 马云的做法是很奇特的。王府井的百货大楼, 培育买手和卖手。在客户经济时代, 货物出门不再是万事大吉, 产品只有真正被消费掉, 使用户获得使用价值, 被用户认可, 才算是企业经营的终点站。因此, 产品实用不实用, 用户说了算;价值不价值, “消费后”决定, 从这个意义上说, 企业的创新必须按照客户的愿望来, 一切创新围绕使用价值来进行, 体现客户的价值主张和要求。

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焦点的所谓社会责任, 我以为最为重要的是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顾客消费。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 你的产品、服务、解决方案顾客消费的如何, 客户满意不满意, 这是它立足的根本;也是全部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和主线, 是观察企业运作、产业现象的基本指导线索。第二, 就业民生。安排就业成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首要的社会责任。我历来主张, 大企业侧重于搞效益, 小企业侧重于搞就业。保增长、调结构、扩内需, 说一千道一万, 必须与抓效益同步抓就业;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第三, 生态环保。环保问题是决定我们人类的生存环境、事关生死存亡的载体要素。而且, 由于工业化以来带来的种种污染、种种问题, 环境越来越恶化, 确实已经到了非常可怕的边缘了。

培育新的价值理念:

一定要从打造新的商业模式过渡到培育新的价值理念上面来。

新的价值观的培育, 或者是新的价值元素的发现并使之发扬光大是我们最主要的工作, 而不是简单的打造一种物质形态的商业模式。

在“威尼斯商人”中, 莎士比亚深刻揭露了夏洛克这等人金钱拜教的无耻嘴脸。而我们今天, 也存在这方面问题, 有的还很严重, 一些人就只懂得赚钱, 把赚钱当成了经商的核心目标了。改革开放一方面取得伟大成就, 一方面相当部分人思想滑坡。从“三鹿毒奶”到“荔华毒奶”, 可见一斑。而走向崇高之洗礼, 正是要树立一种科学的全新商业价值观:把赚钱当成副产品, 把崇高品格作第一目标。

这就是说, 必须明了崇高的精神境界, 辉煌的伟业佳绩都正是这个时代崇高素质群体的卓越表现, 又是这一社会群体卓越文化品格主导下的主流社会运行发展, 滚滚向前大趋势。

文化创新驱动品牌引领发展 篇4

——星眼管窥

青岛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是由青岛市原三大能源企业——青岛泰能燃气集团、青岛热电集团、青岛开源集团合并组建成立的市直国有独资大型能源供应服务企业。集团拥有职工6000余名,主营燃气、供热、发电有关的投资、建设、管理、服务及新能源的推广应用等业务。集团秉持“责任、诚信、共赢”的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敢于担当、勇于挑战、超越自我”的企业精神,全面提升山东省服务名牌、山东省著名商标“泰能”在市场投资运营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升级打造全国驰名商标“暖到家”为集团服务品牌,开通了“暖到家”热线96556,推出“互联网+能源服务”,整合、优化、提升服务功能。

以品牌建设为引领

集团建立了以“青岛能源”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和品牌体系,树立起“责任、诚信、共赢”的核心价值观和“敢于担当、勇于挑战、超越自我”的企业精神,按照“外化于形、固化于制、内化于心”的原则开展企业文化的宣贯工作,印制并发放集团《企业文化手册》和《企业VI手册》,展示集团品牌和文化理念的设计成果,全面推进企业文化视觉识别形象的统一、更新工作,实现了企业文化宣贯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

以《青岛能源》双月刊为抓手,做好集团内部企业文化建设。自2014年10月创刊以来,《青岛能源》双月刊共出版9期,期间内容不断丰富,体系不断完善,成为展示集团发展成果、促进相互学习、反映职工精神风貌、宣传先进典型、传播正能量的平台。

以新闻媒体报道为抓手,积极做好集团文化、形象展示,打造“青岛能源”“泰能”“暖到家”等品牌,提升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以品牌建设践行企业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人为本,以文育人

创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面提升职工思想道德素质。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真落实“四大行动”,开展优良家风、企业精神培育和志愿服务活动,重点推进诚信企业建设和“厚道鲁商”创建、倡树行动。开展“中国梦”系列主题活动,调动和激发广大职工立足本职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培养创新型人才;利用“互联网+”创新学习方式,积极开展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等宣传教育。在广大职工中积极开展职业道德建设活动,开设“以德兴企”专版,下设“创先争优、企业细胞、员工风采、能源青春”等栏目,对职业道德建设的好方法、好成果进行展示、交流,对各行各业的好榜样进行选树、学习,使职业道德建设“看的见、摸得着”,成为了交流传播、有生命力的活文化;集团每年度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交流最新理论研讨成果,精选了优秀职工理论研究成果汇编成册,为加强新常态下企业党的建设、群团组织建设、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提供了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建设“书香企业”,锻造职工队伍科学文化技术素质。以创新、创业、创客为主要内容的“三创”活动,大力弘扬“创新”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提升职工的科学文化水平、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积极开展职工培训,增强理论研讨水平,各级工会采取集中与分散结合、网络学习等多种学习形式,提升职工素质,开展创效活动。以“职工书屋”建设为抓手,在全集团开展学习型班组、学习型员工建设和争创活动,所属9家企业先后荣获青岛市“书香企业”荣誉称号,集团所有基层班组全部建立了班前或班后学习制度。

重视榜样的力量,推动员工成长、成才。集团高度重视先模人物的培养、选树、学习工作,按照“发现一批、培养一批、总结一批、储备一批”的原则致力于先模人物的梯队建设,涌现出了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及先进人物。积极开展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充分发挥劳模的传帮带作用,在广大职工中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赶超先进”的良好氛围。

以职工喜闻乐见为原则

坚持建家就是建企业的指导思想,全面实现“把建家活动与促进企业生产目标发展相结合,与加强企业民主管理相结合,与支持、参与企业和谐发展建设相结合,与教育、提高职工素质相结合,与突出维护职能为职工办实事相结合”的5个结合,使集团各级工会建家活动落到实处。与时俱进丰富“职工之家”内涵,制定“建家”“建站”“建屋”标准,推进“职工小家”“职工服务站”“职工书屋”“职工驿站”建设。

全面推进“职工书屋”建设,创新“书屋”建设模式,通过与驻地图书馆的共建联动,获得了免费的图书配备和更新渠道,不断充实阅览内容,让职工有读书之处,有好书可读;完善职工阅览室,阅览橱、阅览角等的建设,为喜好读书的职工提供了阅读场所和便利条件,增强“职工书屋”的作用性,引导职工读好书、好读书。

集团根据职工的爱好需求,首先成立了摄影协会,制定协会章程、首次招募会员70余人,选举出执委会,负责日常管理、活动组织等工作,每年举办书画摄影展;在摄影协会成功建立的基础上,筹备成立发扬能源文化、陶冶职工情操的集团职工艺术协会,增强职工“能源一家亲”的归属感或荣誉感,创造激情干事、精神面貌昂扬的职工队伍。

以“能源大家园”为主题

举办“能源在我心中,文化与我同行”首届企业文化演讲比赛,23名选手通过身边的事讲述身边的人,集中展现了发生在职工身边践行企业文化的感人事迹,既丰富了职工文化生活,又展示了企业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检验了企业文化宣贯情况。

开展“能源文化·我们的价值观”企业文化宣讲活动,宣讲队伍20余人先后到莱西、平度、胶州等单位送文化进基层,将企业文化理念和文化建设成果以演讲和小品等形式展示给一线职工,实现了企业文化从“册子”到“内心”再到“生活”,最终回归“内心”,为企业文化转变成凝聚力和向心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举办“能源一家亲,军民心连心”迎新春联欢会,通过职工自编自导节目,弘扬了企业文化,展示了能源文化大家园主题,表达了职工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和对能源集团的无限热爱,使能源文化深入人心。

举办“聚力、健身、快乐”首届职工体育运行会,1300余名运动员参与了拔河、乒乓球、篮球、团体操和6个趣味、70个田径项目的角逐,增强职工身体素质,增进职工相互交流,增强了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全面检阅和展示了集团广大职工在改革、发展、服务中取得的新成果。

弘扬文化基因创新驱动发展 篇5

1 打造弘扬卓越的文化平台

21世纪以来,我国支农、惠农和富农政策不断加强,推动农机市场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农机企业产业升级、营销转型步伐加快,准确把握市场发展规律、发展路径和发展趋势,科学分析、有效应对,是推进协调、持续发展的有力举措。

一是围绕主题、体系支撑。发展是企业永远不变的主题,从全球看区域,中国市场呈现出的是全球竞争;从区域看全球,中国是世界工厂。中央财政连年大幅度增加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从2004年的7 000万元增长到2013年的217.5亿元,推动了我国农机市场成为世界农业大国中发展最好最快的市场。国际知名农机跨国公司在加速抢滩中国的同时,凭借新技术和高端产品优势垄断我国高端市场。企业的最终竞争就是文化生态的竞争,需要根据企业管理模式的不断发展,梳理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理念,对企业文化建设层次、实施方法、任务进度进行明确、细化,力求使企业文化建设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源动力,努力塑造追求企业目标实现的文化体系。

二是把握过程,树立理念。行业创新能力不强,发展方式粗放,还没有形成由优强企业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我国农机企业正处在加快发展的“爬坡期”,在关键产品和核心技术方面面临着发展的“突破期”,需要加快产品升级、产业转型步伐,实现发展突破,缩短同跨国公司的品质差距。积极提升工艺、液压、材料等技术加工和应用水平,通过精益设计、精益制造和精益管理的全过程实施,塑造积极恪守的精益要求,形成敬畏科学、坚持创新的要素集成,努力实现中国农机高端产品的突破和跨越。

三是强化牵引,营造氛围。充分利用数据时代的微信、微博等多种传播工具,抓住产业升级、营销创新及文化创新中典型事件,通过理念支撑、制度保障、机制牵引和行为规范,积极构筑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知行统一的追求卓越企业技术、质量和服务等文化执行体系。梳理修订管理流程,完善新产品营销策划、新产品开发流程等管理制度,进一步发挥机制牵引追求卓越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2 实施驱动创新的文化机制

实施创新驱动,构筑具有企业特色的创新文化,是企业应对市场挑战,谋划未来优势,统筹发展布局的有效选择。我国农机企业面临第2个10年发展机遇期,需要以创新文化驱动发展目标、发展方式和发展路径,谋划新一轮发展的主动权。

一是客户导向,价值输送。企业为用户提供的价值方案越独特,越能得到用户的认可。从当前农机市场表现看,销售情况比较好的企业,基本上都是那些价值方案提供比较独特的企业。品质、品牌构筑的经营能力成为传递价值的首要因素。农机企业应着眼于大中型农业装备产品的前沿技术领域和客户导向进行布局,不断提升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满足客户价值诉求,延伸企业黄金价值链。

二是秉承创新,战略推进。与国家政策、产业格局、市场趋势和自身目标同步共频,接轨领先技术,依靠战略谋胜,提升产品品质,推进产业升级,持续融合液压、自动控制、微电子、信息与生物等新技术,向大型化、一体化、智能化、广度化和精确化方向发展。加快推进动力换挡拖拉机、无级变速拖拉机及其配套智能农机具的研发、制造能力,提升多功能大型麦稻联合收获机、大型玉米收获机械和多种经济作物收获机械产品品质,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尽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价值为导向、产学研用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重大、共性和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承接制造业转移机遇,整合国内外优质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实力。

三是要素集成,管理再造。围绕企业发展、员工增收和产品创新,积聚正向能力和发展要素。以自主创新、产业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文化为实践载体,培育内生性的企业文化,更加注重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管理,不断提高成本优化能力、质量控制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产品结构上向技术高端调整,在管理再造上向内涵式发展推进,在市场拓展上向国际化迈进,在盈利模式上向产品经营与资本运作互动并举转变,努力打造管理黄金价值链。

3 推进人才制胜的创新文化

人才是决定企业发展核心因素。企业发展的过程实质上是人才聚集、作用发挥的历程。企业要保持竞争优势,就要创新人才支撑体系,建立富有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保证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一是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文化。坚持公平、公正和择优原则,建立灵活多样的选人用人机制,在全球视野、战略发展和要素所需的范围内,创新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淘汰,保证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才尽其用。坚持项目带动、高端引领,大力培养、引进领军人才、骨干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和重点领域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提高人才的水平和竞争力。由我国农机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规律可以看出,谁拥有人才“富地”谁就把握住发展的主动权。中国一拖坚持“事业以人为本,发展以人为先,给想干者机会,给能干者舞台,给干成者激励”人才理念,建立健全识才、引才和用才制度,围绕企业发展战略、序时目标和产业布局,创新引才机制,畅通引才引智渠道,不断引进高端人才和管理团队,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一拖(洛阳)铸造有限公司创新人才管理,推进人才闭环管理,确保优势人才脱颖而出,为提升农机产业核心技术,缩短与发达国家的水平差距,提供了全力支撑。

二是完善人才培育机制。培训是企业精确化育才、用材的主要手段。建立培训体系,按照企业目标,制定培训重点目标和内容,实现培训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建设,确保培训的及时性和延续性,以体系的支撑推动人才的培养。健全培训制度,根据人才规划,结合经营目标,认真做好培训调研、教师选聘、推进和保障制度,形成活力充沛的管理机制。加强培训的绩效评估,对培训的方式、内容和效果进行跟踪考核,确保培训的针对性和效能性。

文化可以成为城市的发展驱动 篇6

哥本哈根市通过多年经营文化创意产业, 成为一个具有全球高美誉度的城市。皮娅·阿勒斯勒夫非常自信地说:“哥本哈根市已经达到很多愿景和目标, 我认为创造性的增长是未来增长的关键要素之一。”

皮娅·阿勒斯勒夫介绍, 哥本哈根市的文化创意产业的使命是为人民提供文化和娱乐体验, 能够发人深省同时也娱乐人民。

“哥本哈根市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 对文化的重视使得哥本哈根市发展成一个魅力的城市。”皮娅·阿勒斯勒夫说, “我们尽量使文化富有趣味, 不仅仅是让人们参加文化活动, 也要组织和开发新的活动。政府通过创造良好的政策框架和环境鼓励促进文化产业, 而不是每个活动亲力亲为, 使得文化创意活动组织起来更加容易。”

皮娅·阿勒斯勒夫介绍了政府在政策和实际操作层面的具体做法。哥本哈根市政府建立了一个稳固的商业基础设施来支持文化创意领域的发展, 引入风险资金。但这对于创意产业的增长不够, 文化创意产业最需要人才。哥本哈根市将创意教育融入教育产业中。政府支持有才华的人, 为他们提供如何开公司、如何做商业计划、如何发展公司业务的指导和建议, 同时也建立了一些商业孵化器为中小型企业服务, 为他们创造一个富有激情的商业环境, 使得文化创意产业的创业处于一个良性的环境。

政府还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免费的公共空间, 尽量简单化其申请过程, 同时支持志愿者组织。对于一些大的活动, 公民和文化组织可以申请特定资金。除此之外, 专业性的文化组织比如说博物馆举办文化节项目有专项的资金, 尤其是对城市长远发展有益的活动。

皮娅·阿勒斯勒夫还介绍了哥本哈根市未来几年的计划。她说:“未来几年的一个关键性任务就是, 要放松对于哥本哈根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些监管措施, 同时保证富有激励性的体制。另外一点, 要开发城市的一些区域, 哥本哈根市之前一个做肉类包装的区域现在已变身为文化创意区参观聚集地。在未来, 我们需要提供这样一些空间, 使创意产业能够增长扩大, 增加彼此之间的交流互动。”

超越文化驱动企业发展 篇7

一、理论研究概述

学界对日本文化产业的研究, 多侧重对日本文化产业发展概况和发展特点的研究, 系统研究日本文化产业发展历程、发展效果和驱动因素的不多。例如:唐任伍、赵莉 (2004) 从文化艺术业、信息传播、体育与健身等方面系统阐述了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概况, 并以此为依据, 分析了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特点和其政策优势;根据中村伊知哉 (2006) 的研究, 日本学界将国际上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典型模式分为三类, 分别以美国、法国和韩国为代表, 而日本的发展模式属于中间型, 在领域选择和政策方向上尚不够明确;张胜冰等 (2006) 主要论述了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并以其内容产业的特点为典型进行分析和探讨;韩骏伟、胡晓明 (2009) 则着重从日本的政策支持、法律保障等制度层面解读日本的文化产业, 强调了日本的“文化立国”战略在促进日本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以上研究, 多侧重对日本文化产业现状、特点及发展政策的研究, 鲜有涉及对日本文化产业发展及驱动因素的分析。日本作为文化产业强国, 深入、系统地研究其发展及驱动因素, 不仅可以填补对日本文化产业研究的理论空白, 具有理论创新价值, 而且对大力发展中国特色文化产业, 繁荣文化市场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近现代日本的发展战略, 依循着“军事立国—经济立国—文化立国”的沿革脉络。目前, 正处于“文化立国”战略阶段, 明确文化及知识产权在产业振兴中位置, 以文化和创意为关键词, 改造产业结构、推动都市再生。日本的文化产业又称为内容产业, 从最初的萌芽阶段, 经历了过渡、成熟和再发展, 伴随着经济增长形成了持续的发展动力, 脱离了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增长周期。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 日本文化产业进入再发展阶段。不同于一般的经济增长周期, 日本文化产业在经历成熟期后, 不是落入衰退期, 而是迎来了新的战略提升, 形成了再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 日本文化产业进入再发展阶段。在数字技术和全球网络的推动下, 日本兴起了电脑热、手机热和信息技术热, 移动通讯技术日新月异, 内容产业进入数字化时代。90年代后期, 持续低迷的日本经济, 开始考虑新的经济增长途径, 在继续发展高新科技产业的同时, 把战略重点转向扶持、振兴文化产业, 1996年7月, 日本文化厅提出了“21世纪文化立国方案”, 正式确立“文化立国”战略, 通过知识产权内容产品的创造, 带动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提升国家形象, 打造国家软实力。日本文化产业凭借其强力的发展支持了新经济的复苏。

近年来, 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一直保持着健康、平衡、快速的发展势头, 2010年日本内容产业的产值约为中国的两倍, 约为韩国的四倍。即便在2003年至2007年日本经济的低迷期, 2009年全球经济的低迷期, 日本文化产业仍然保持着稳定强劲的发展势头。

(一) 呈现持续增长态势

日本文化产业即内容产业主要是指电影、广播、音乐、书籍、艺术、动漫、游戏等与文化商品的生产、流通、消费有关的产业。近年来, 日本文化产业不断发展, 即便在其经济低迷时期也表现出稳定增长态势, 从2003年至2007年日本文化产业的影片、音乐、游戏、书刊报纸等的总收入情况, 分别为132190亿日元、13525亿日元、138320亿日元、13818亿日元, 在平稳中保持稳定增长。2004年-2007年的年增长率则分别为2.30%、2.30%、0.30%、0.30%, 虽然2006年之后年增长率幅度变小, 但仍然保持增长势头。

(二) 产值位居世界前列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 2009年各主要国家文化产业产值情况, 如表1所示, 美国雄踞榜首, 日本仅次于美国, 位居第二。日本文化产业中各主要产业的产值情况为:电影产业达11061百万美元, 广播产业为25834百万美元, 音乐产业约5658百万美元, 游戏产业为7366百万美元, 总计为49919百元美元。而中国文化产业中各产业产值情况及相对于日本同类的比值分别为:电影产业约1206百万美元, 为日本同类产值的10.9%;广播产业约13062百万美元, 为日本同类产值的50.6%;音乐产业约153百万美元, 为日本同类产值的2.7%;游戏产业为4520百万美元, 为日本同类产值的61.4%。虽然中国近年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但相对于同属亚洲国家的日本, 仍有不小的差距。

单位:百万美元

数据来源:2011年三菱UFJ调查与指导, 《日本促进内容产业的海外进展的基础调查》;统计方法:宽口径统计。

(三) 提升文化软实力, 带动其他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软实力的提升, 并非特指一种产业的成长, 而是更侧重软实力对产业整体的海外发展与吸引海外顾客的推动作用。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 通过时尚、创意、设计、食文化、动漫文化等将日本生活模式的魅力渗透在方方面面, 加深消费者对日本的良好印象, 由此带动了家电、汽车、日用品、化妆品等所有消费产品的外需。

三、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的驱动因素

日本文化产业的成绩有目共睹, 中日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差距也是客观存在, 为进一步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 学习日本文化产业的先进经验, 必须探寻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因和动力。所谓驱动因素是指影响组织和系统向着某个既定目标靠拢的力量因素, 本文认为日本文化产业的驱动因素主要包含了引导其发展的政治法律因素、经济市场因素、科技人才因素和社会人文因素。

(一) 政治法律因素

日本特别重视通过制定政策、法律来保护知识产权、促进内容产业的发展, 其具体作用主要体现, 一是基础面, 政策法律中的基本措施, 旨在夯实内容产业发展的基础;二是发展面, 政策法律中振兴内容产业的必要措施, 旨在促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日本文化产业及其发展战略是国家知识财产战略有机的内在组成部分, 日本将文化产业上升为国际战略, 是基于对知识财产在未来经济发展中战略性地位的自觉认识。不管人们对文化产业有着怎样不同的理解, 但是, 对知识产权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却是一致的。日本文化产业的政策和法律, 很好地平衡了基础与发展间的关系, 基础与发展并重, 并使之相互促进, 富有启发性和借鉴意义。2002年以来看, 日本文化产业政策、法律沿革如表2所示。

(二) 经济市场因素

近年来, 日本经济的发展, 为日本文化产业提供了物质基础。另外, 在日本文化产业国内市场基本饱和的情况下, 日本经济产业省对各潜在市场的规模和竞争优势进行细分, 分析了日本在各个国家 (地区) 具有的潜力, 重点部署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各个国家 (地区) 的市场开拓, 这也是成就日本文化产业的重要因素。第一, 在时尚方面, 主要开拓中国市场;在媒体创意方面, 主要开拓西欧及美国市场;在食文化方面, 主要开拓西欧、韩国和美国市场。再者, 日本对文化产业实行科学的融资体系, 除了增加政府预算, 还结合民间的力量, 设立“艺术文化振兴基金”, 资助各领域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 科技人才因素

日本内容产业积极运用先进科技, 数字技术的运用, 大大提高了生产率。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 日本内容产业在数字技术和全球网络的推动下, 较早地进入了数字化时代。

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源泉在于人才的独创性和创新力, 而优秀的创造者是从扎实的培育和高度竞争及异文化交流中诞生的, 日本政府对此一直积极支持。一是, 建立日本海外留学和研修制度;二是, 打造接受海外高级人才的环境;三是, 注重国内创意人才的培养, 例如, 日本2011年启动的COOL JAPAN战略的重点之一, 就是培养国内相关产业人才的战略计划, 并在2011年拨出预算11.5亿日元用于培养人才。

(四) 社会人文因素

首先, 日本文化产业特别是动漫产业作品本身的娱乐性和故事性, 饱含民族文化理念和人文精神。如日本漫画之父手冢治虫将多样的故事引入漫画, 把朴实真诚的情感融入动漫作品, 这种动漫文化使得日本的动漫作品达到老少皆宜的市场效果。其次, 日本政府积极在海外普及日语, 推广日本文化, 也为其作品的市场渗透奠定了文化基础。据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在2006年的调查显示, 世界各国学习日语的人数:韩国在91万以上, 中国在66万以上, 澳大利亚在36万以上, 美国在11万以上。日语在中国, 是仅次于英语, 人气排名第二的外语。日本政府还积极在推广日语的同时, 还积极宣传日本文化, 例如, 2010年日本接受了印度政府的邀请, 支援印度设立设计奖, 那么印度当地设定优秀设计奖的过程中, 自然会渗透日本文化标准。

摘要:日本是亚洲文化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近年来, 文化产业发展迅速, 国内外关于文化产业介绍和研究的文章和资料也在明显增加, 但系统研究日本文化产业发展及驱动因素的内容却不多。本文在以往理论研究基础上, 基于日本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探讨促进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的驱动因素。

关键词:日本文化产业,发展历程,发展效果,驱动因素

参考文献

[1]沈强.日韩文化产业发展比较研究.[D].2010.12

[2]日本财团法人数字内容产业协会.日中韩内容市场统计数据.[M].2012

[3]山口广文.内容产业振兴的政策动向与课题.[J].2008 (5)

[4]贾旭东.日本文化产业促进法研究.[R].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2009

[5]日本财团法人数字内容产业协会.数字内容产业白皮书.[M].2011

超越文化驱动企业发展 篇8

在近代,随着我国国力的逐渐式微,陶瓷产业失去政府的支持也日渐衰弱,民族品牌的地位一落千丈。而西方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推动下,陶瓷产业迅速发展,技术飞跃、创意产品不断涌现,品牌欣欣向荣,引领世界瓷业的发展潮流。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陶瓷产业恢复发展,但生产的陶瓷质量低劣,虽有陶瓷大国之称,但远非陶瓷强国,品牌价值很低。因此,如何融入文化要素,实施文化驱动战略以提升我国陶瓷品牌价值,实现陶瓷品牌的国际化发展,对破解当前我国陶瓷产业转型升级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陶瓷品牌的文化内涵及维度

1. 陶瓷文化内涵

“文化”是个非常复杂的概念,目前对文化的定义很多,但没有一个被大家普遍接受的概念。基于此,对陶瓷文化的内涵界定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从文化涉及的空间范围来看,国家文化、区域文化和企业文化。陶瓷的英文“china”就表明了陶瓷与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联系,而景德镇的区域文化更是通过陶瓷的承载广为世人熟知。企业文化是陶瓷文化的核心,通过陶瓷产品的设计生产体现出企业文化的灵魂。

第二,从文化所处的时间范围来看,即文化的时代性: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农耕文明时代,我国陶瓷在世界市场中形成了垄断地位,16—18世纪期间,是中国陶瓷文化的辉煌时期。但西方国家进入工业文明时期后,其陶瓷产业在技术和创意方面发展迅速。工业文明1.0、2.0、3.0,以至现在的工业4.0,对陶瓷产业的生产模式、营销模式不断提出新的挑战,这也使陶瓷文化不断进行演变,适应新的时代文化的变迁,在传承与革新中碰撞前行。

第三,从文化的不同形态看,物态文化、规制规范文化和认知文化。物质形态主要是指陶瓷产品、建筑遗址、历史以及陶瓷文献;制度形态主要指陶瓷产业政策、陶瓷制作工艺、行业规则以及语言习俗;精神形态主要指陶瓷民俗文化、城市品牌、装饰文化、民间传统以及陶瓷名人等。

2. 陶瓷文化维度

基于Hofstede的五维度,在儒家文化和长期封建社会的发展积淀中,我国传统文化表现出高权力距离、集体主义、男性气质、低不确定性规避以及长期取向等特征。国家民族文化的特征影响了我国陶瓷产业的文化生成和发展,陶瓷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这个“母体”价值取向的一种表达和中国哲学思想的一种物态显现。

首先,陶瓷文化中的群体取向,以景德镇为例,表现在景德镇陶瓷业中旧时的行帮,行帮或以血缘关系或以地域关系或以行业关系而分,是陶瓷各行各业自发形成的组织,行使着在本帮、本行范围内的管理、约束、调控、奖惩与联络感情的职能,虽为自发组织,但具有较高的权威性,维持着景德镇的社会秩序,行帮成为景德镇陶瓷文化中群体取向的重要表现方式。

其次,在滋生于农耕文化的封建礼教的影响下,陶瓷文化中也具有森严的等级制度,君为臣纲、夫为妻纲,表现出高权力距离和男性化取向。这种取向不仅在陶瓷艺术作品中有直接体现,官窑民窑之分、颜色等级(古代以黄色为尊)、师徒关系等都体现了等级制度。

第三,陶瓷文化中的制度文化建设比较迟滞和落后,遇到不确定性情况时容忍度较高,具有较低的不确定性规避。比如陶瓷产业中专利制度建设落后,模仿和抄袭屡禁不止,一种新花色上市很快就会被其他企业仿制;产品出口时,遇到进口国的反倾销,也往往消极退让,而不是主动应诉。这种低不确定规避,导致企业不愿意创新,企业出口市场的减少和消失。师傅带徒弟式的技艺传授缺乏对工艺过程的正式记载,技艺的传授具有经验性和隐秘性,陶瓷文化倾向于保守和封闭。

第四,长期取向向短期取向的演变,促使陶瓷文化中急功近利的思想蔓延,导致传统陶瓷文化畸变。我国传统陶瓷的辉煌,得益于生产中秉持的精品路线,不计成本为皇室烧造至精至美的瓷器,而我国现代陶瓷仅是生产大国,产品设计粗糙、质量低劣,以量换汇,短期取向十分显著,这也造成我国现代陶瓷文化的衰落。

二、跨文化背景下我国陶瓷品牌国际化发展机理

Zeithaml认为感知价值是顾客基于感知利得与感知利失而对一个产品(或服务)效用的总体评价。这种感知得失既有物质层面的直接刺激所导致,更为重要的根据顾客主观感知做出评价。文化的物质层和精神层比较好地与顾客感知价值相契合,在顾客感知价值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品牌塑造、认可及传播具有核心和灵魂地位。对文化的认知以及在跨文化交流中对文化差距的适应直接影响顾客对产品(品牌)的认知,从而对顾客感知价值、顾客满意度、顾客忠诚以及品牌价值形成某种程度的决定性作用。

1. 陶瓷文化影响顾客感知价值的机理

感知价值主要体现的是顾客对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所具有价值的主观认知。顾客感知价值的高低依赖于对产品(品牌)的认知,而文化因素在品牌认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跨国经营中,文化背景导致的品牌认知不可避免地会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感知价值。不同国家、民族之间存在文化差异,因此在陶瓷品牌国际化的过程中,提高对外国文化差异的认知程度以及跨文化适应,从而提升品牌认知,是企业提升顾客感知价值的根本。

依据Hofstede对文化的五维度划分,可以对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进行测度和评价,即文化距离。很多研究都表明,文化距离的存在,会降低顾客对产品的感知价值。而加强对另一种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思考和行为方式的了解———文化认知,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调节与适应能力———跨文化适应,会弱化文化距离的负面影响,提高消费者的品牌认知,从而提高产品的顾客感知价值。反之,文化距离得不到文化认知和跨文化适应的调节性作用,顾客感知价值就会下降,品牌的影响力就会减弱。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在价值观上存在较大差异,但18世纪以前我国陶瓷产业在世界市场上具有垄断性地位和很高的知名度。这主要是因为18世纪以前,东方尤其中国是世界经济和文化的中心。陶瓷作为中国的发明,始终居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核心,并作为一大物质媒介,跨越遥远的距离,促成艺术象征、主题、图案的传播与同化,被世界市场认识和接受,因此18世纪以前中国陶瓷的存在感较强,顾客感知价值很高。而18世纪之后,物质文明的全球化改由西方主导并快速开展,中国陶瓷在国际市场的地位迅速下降,其原因除了西方获得制瓷技术,更重要的是中国陶瓷的时尚品味、审美意趣和知性观点已不符合西方消费者的偏好,文化认知和适应力下降,顾客感知价值下降。

2. 顾客感知价值影响陶瓷品牌价值的机理

文化影响品牌认知,品牌认知影响顾客感知价值。顾客感知价值通过影响顾客满意、顾客忠诚,从而对品牌价值产生作用。顾客感知价值可以分为经济价值、功能价值、服务价值、情感价值以及社会价值,在顾客感知价值的五个维度中,服务价值、情感价值和社会价值对品牌忠诚既有直接的正向影响,又可以通过顾客满意间接影响品牌忠诚,且情感价值的影响程度较大;经济价值只是对品牌忠诚产生直接影响,不会通过顾客满意来对其产生间接影响;功效价值则与经济价值相反,仅仅通过顾客满意来间接影响品牌忠诚。

具体到陶瓷产业,经济价值指陶瓷产品的性价比;功能价值指陶瓷产品能满足人们需求的功能性和实用性以及外观传递的文化性,如适用家居、耐用持久等;服务价值指伴随陶瓷产品的出售,向客户提供的各种附加服务,如企业提供瓷砖的铺设指导和直接提供铺设服务。情感价值指在陶瓷产品消费后,获得愉悦等积极情感,如建筑陶瓷品牌通常倡导关爱家与生活、健康。品牌的社会价值,是对企业社会价值的演绎和体现,如社会价值观、社会贡献、社会责任以及对公众认知的引导。18世纪以前的中国陶瓷,虽然在价格上较同类产品高,如银器、玻璃器皿,但由于中国在陶瓷业上的垄断地位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以及瓷器较银器、玻璃器皿更为优越的功效价值,引起了西方对中国瓷器的渴望。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瓷器是社会上流人士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盛行的表现,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18世纪以后,西方在制瓷上取得重大突破,生产出更符合西方审美意趣、时尚品味的陶瓷,而中国陶瓷在产品质量标准、外观设计以及社会责任上的缺失,使顾客感知价值的五个方面评价下降,顾客满意度和顾客忠诚度下降,中国陶瓷的品牌价值衰落。

三、我国陶瓷品牌国际化的文化战略

1. 加强文化之间的融合和涵化

文化必须经过积淀形成,文化和传统间具有天然的联系,并且文化特色依赖于所处的民族特性,“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因此我国陶瓷品牌的国际化发展中必须坚持采用中国传统民族文化要素,才能体现产品特色。但在品牌国际化过程中,还必须符合目的地国消费者的偏好,因此要加强本民族文化与目的地国文化间的融合和涵化,在保持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实现文化多元化。景德镇传统陶瓷文化其实也是对各种文化兼容并蓄的结晶,它吸收了宫廷文化、民间艺术、宗教文化以及伊斯兰、波斯、欧洲等外来文化,在融合中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特性,这对我国现代陶瓷文化的塑造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2. 发展符合时代主题的文化内涵,注重文化的动态性

除了在空间上实现传统陶瓷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我国陶瓷文化还必须与时俱进,着重文化的纵向动态发展,为我国传统陶瓷文化注入时代活力,并反映时代文化。其实,从每一个时代看,我国传统陶瓷都有非常鲜明的时代感,如宋白瓷,反映宋清新和含蓄的审美特征;元青花,反映元朝草原民族个性、开放包容的时代特征。现代陶艺的发展,要关注个性化、网络化、开放性等时代文化内涵,创造出符合时代背景的陶瓷品牌。

3. 明确品牌文化定位,提高消费者的感知价值

品牌价值的最终实现要依赖于企业产品品牌的塑造和发展。因此企业对其产品须明确品牌文化定位,提高消费者的品牌认知,藉此提高消费者的感知价值和品牌忠诚。当前,我国陶瓷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较低,品牌形象差,市场认可度低。要想恢复我国陶瓷强国的地位,一方面要提升国家形象和国家文化核心价值,另一方面,加强陶瓷产业创新创意发展,在国家促进文化大繁荣的背景下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品牌文化。

4. 促进科技与文化融合,推动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产业发展的每一次转折点,都必定是科技创新的结果,也即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发展的第一要素。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融入文化要素,凸显出产品的独特性,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我国陶瓷产业要实现国际化发展和品牌的国际化,必须进行科技创新,并同时注重融入民族文化要素,打造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通过文化和科技的双轮驱动,推动传统陶瓷产业转型升级。

摘要:从世界陶瓷史来看,我国陶瓷产业的发展具有鲜明的兴衰过程。我国陶瓷民族品牌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中华文化广泛传播和发展的过程。近现代我国陶瓷产业衰弱,除却生产技术落后,更为重要的是产业之魂——“陶瓷文化”的式微。为了探索我国陶瓷品牌国际化路径,在运用文化维度的分析方法基础上,剖析了跨文化背景下我国陶瓷品牌国际化发展机理,得出顾客感知价值在文化驱动陶瓷品牌国际化发展中的重要中介和推动性作用。

关键词:中国陶瓷,品牌国际化,文化维度,感知价值,品牌价值

参考文献

[1]Julian Ming-Sung Chenga,Charles Blanksonb,Paul C.S.Wuc,Somy S.M.Chen A Stage Model of International Brand Development:The Perspectives of Manufacturers from Two Newly Industrialized Economies–South Korea and Taiwan[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34(2005)504-514.

[2]Tanses Gülsoya,zlem zkanlo,Richard Lynch,International Branding Strategie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The Case of Arcelik[J].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4(2011)1201-1217.

[3]侯立松.文化驱动的本土品牌国际化研究[J].开发研究,2012(6).

[4]余美仙.基于文化认知与文化距离的饭店感知价值研究[D].浙江大学,2010.

[5]岳劲.品牌国际化战略研究:合理性视角[D].武汉大学,2010.

[6]潘芮.C品牌仿古砖顾客感知价值的实证分析[D].华东理工大学,2013.

[7]Olivier Furrer,Ben Shaw-Ching Liu,D.Sudharshan.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ulture and Service Quality Perceptions:Basis for Cross-Cultural Market Segmentation and Resource Allocation[J].Journal of Service Research,Volume 2,No.4,May 2000:355-371.

【超越文化驱动企业发展】推荐阅读:

超越发展11-11

超越自我超越梦想的优秀作文300字06-16

超越思维10-19

超越05-18

继承超越06-02

超越策略06-14

超越时空06-20

理论超越06-24

三超越07-08

人性超越08-03

上一篇:智能一卡通下一篇:生产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