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明星影响力

2024-09-04

体育明星影响力(共12篇)

体育明星影响力 篇1

古今中外, 那些影响世界的伟人、智者为什么有如此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不是因为他们的服饰, 不是因为他们的仪表, 而是因为他们的“思想”。一代伟人毛泽东以渊博的学识为底蕴, 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和超人的胆识和气魄, 辩证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 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 建立了新中国, 这体现了毛泽东同志的英明、伟大, 其本质就是“毛泽东思想”的影响力。在中国的教育史上, 还有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圣人”, 他就是孔子。“孔子并不仅是通常意义上的‘儒生’。我们所见的孔子的确只是一位教师, 他希望经他教育的学生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栋梁之才, 即所谓‘成人’, 因此, 他以经书中的各种知识教诲学生。作为教师, 他认为自己的首要任务是向青年学生解释古代的文化遗产。孔子虽然只是许多教师中的一位, 但尊称他为‘至圣先师’, 不是毫无道理的”[1]。孔子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力。

体育教师的影响力从服饰仪表、言谈举止、示范口令, 组织指挥等这些外在的、普遍的现象来研究, 是不具有现实意义的。我们应该围绕体育教师的本质特征来研究, 只有把体育教师的本质特征研究透了, 才能把体育教师的影响力挖掘出来。那什么是体育教师的本质呢? 体育教师从现实来看主要是从事学校体育的教学及训练工作, 仅属于体育分类后的学校体育部分, 而我们谈体育教师的本质, 要站在“广义体育”的立场考虑, 从整体上全面而深刻地理解体育教师的本质。“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此乃古之师之本质, 不但意义深刻, 而且涉及的范围很广。以此为鉴, 体育教师的本质可概括为:“师者, 以人为本, 传康乐之理, 授锻炼之道, 构体育人文之精神, 促社会之和谐发展也。”基于此本质, 体育教师应该有这样的“思想”, “让学习对象在强身健体的锻炼过程中, 给学习对象带来身心的自由和愉悦, 彰显人性的真善美, 满足自我,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了他的行动, 体育教师一定要让这一思想主线贯穿事业的始终, 这样才具有不朽的影响力。

任何社会现象和生命现象无不以社会需要和人的需要作为其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依据。体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是人类为了适应社会生产和生活需要及自身生理和心理需要而产生的。体育本身就是人类的需要之一, 体育教师一定要以自己的“思想”感染人、鼓舞人, 不要甘于平庸, 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以超时代的眼界把体育事业推向更广的领域并持续发展, 只有有了这样强烈的奋斗欲望, 才会给自己的事业带来动力, 在给予别人的同时满足自己, 完成自我实现, 从而形成自己的影响力。

一、构建和谐发展的体育世界观

所谓世界观, 就是人们对世界的总的看法和观点。由于人的生活环境、见识阅历、知识层次等的影响, 各自形成独特的世界观, 世界观决定人的思想和行动。怎样构建和谐发展的体育世界观呢? 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在写给中国体育学院学生的信中这样写道:“我们的设想是将体育运动和谐地与文化和教育融为一体, 以在奋斗中体验到的乐趣, 优秀榜样的教育价值和对普遍伦理道德原则的尊重为基础, 创造一种生活方式。”[2]这段话为体育教师科学地树立体育世界观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人类进入21世纪, 经济全球化, 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市场经济体制的严酷竞争, 等等, 无不影响着体育教师的体育世界观。体育教师必须立足于本职工作, 用发展的、辨证的眼光研究体育的发生、发展, 深刻理解现阶段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趋势, 了解世界不同区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体育状况, 把中国同世界紧密联系起来, 让中国走向世界, 让世界了解中国。体育教师必须立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 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己任, 把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看做最重要的、社会整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努力, 奋斗拼搏。在做每一件事时, 都想到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和自我的全面发展, 充分考虑社会的和谐发展, 懂得自己所做事情的意义, 并自觉去做。在这里, 体育升华为一种人生哲学和生活方式, 体育的人文精神被推崇到极致, 体育世界观的构建一定要在这一层面进行思维、实践, 摆脱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束缚, 使学习对象在人格、人性等非智力因素上实现升华, 只有达到了这样的人生境界, 才能形成科学的、和谐发展的体育世界观, 才能彰显时代精神, 才能完成当今时代体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二、构建以人为本的体育价值观

体育价值观就是体育的价值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它受个人立场、观点的影响, 受个人经历、经验的影响, 受文化环境的影响, 受体育自身功能的影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体育运动宪章》中指出:“考虑到体育运动与自然环境相结合能使体育运动丰富多彩, 唤起人们尊重地球的资源和为了整个人类更大利益而保护与使用这些资源。”在体育运动中重视保护环境, 体现了奥林匹克运动倡导的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和谐相处的新理念, 反映出奥林匹克蕴含的生态价值[3]。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想。而在体育领域里, 运动的主旨就是促进个体身心的全面发展, 使个体在身体、心理、智力、才能等方面和谐统一, 这是“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系统中, 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可以培育、升华人的主体精神, 可以增强人自立、自强、自信、自觉、自尊的独立意识和责任心, 并以主人翁的姿态对待社会、事业和人生。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其目的在于弘扬人文精神, 唤醒人的主体意识, 重视人的价值,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人的智慧, 提高人的素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可以培养人类珍惜生命、关爱生命的观念, 增强人的体育参与意识, 正确认识人的价值。

在提倡素质教育理念的时代, 在意识到终身教育重要性的今天, 提高人的素质是人全面发展的核心。包括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审美素质的全面提高和进步。

三、构建自强不息的体育人生观

人生观, 简而言之, 就是人们对人生的态度和看法, 曾有“态度决定一切”的理论和观点, 这对“态度”的作用虽有所夸大, 但确实是有道理的。

改革开放政策使我国逐渐摆脱了相对封闭的民族文化状态, 这种变化绝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增加, 更根本的是中华民族思想观念和社会环境的变化, 中国人更进一步看到了当代世界全球化的必然趋势。近一个世纪以来, 西方体育逐步占领世界体坛的主宰地位, 无论是体育内容、形式, 还是体育的价值观念和意识, 都以西方体育为主导。在这样的形势下, 体育教师的应对态度和看法是什么? 就是自强不息的中国体育精神。

自强不息体现的是古人的精神境界、人生态度, 当今之人何尝不是如此呢? 自强不息, 展示的是在自然及社会中的一种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执著顽强的探究精神和坚毅卓绝的创新精神。这才是真实人生的写照, 体育教师要尽最大的努力谱写真实的人生。合格的体育教师不仅要有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还要有比较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客观来讲, 体育教师的知识面越广、越丰富, 就越能根据受教育者的特点, 多方面、多角度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在影响过程中, 体育教师要善于想象, 勇于创新, 与时俱进, 把自己对体育的理解和体验融进影响过程中。为此, 体育教师一定要承袭自强不息的中国体育精神, 克服一切困难, 努力提高自身思想素质、专业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摆脱传统的束缚, 挖掘自身潜能, 激活理论思维, 把中华体育的发展创新当做自己的人生追求。

总之, 体育文化的产生、发展改善了人类的生物属性, 发展了人性, 完善了自身, 同时完善的人性又对体育文化产生了新的需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中国同国际间的交流更频繁, 文化碰撞日趋激烈, 互联网、电视、中外文报刊等媒体的快速传播, 使我们的生活也日趋信息化。在这样的态势下, 许多人会对外来的体育文化产生极端盲从的心理倾向, 甚至迷失自我。体育教师要有热爱祖国的思想, 站在时代的高度和国家的立场, 正确看待外来文化, 该吸收借鉴的就科学大胆地吸收借鉴, 该放弃的就完全彻底地放弃。同时精研祖国灿烂的传统文化, 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深刻领悟体育的内涵, 创造性地开展体育运动, 以体育教师集体的力量影响社会中每一个人的思想和观念, 让体育文化深入人心, 渗透到社会每一个角落, 这样中国体育才能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新世界出版社, 2004:29-36.

[2]陈义.体育教育中的人文主义精神[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4, (2) :21-24.

[3]王怀宇.奥林匹克精神与高等教育思想创新[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4, (3) :35-38.

体育明星影响力 篇2

2.2为学生提供展示体育技能的平台。在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中,其所能够实现的为学生提供体育技能展示平台,也将较好地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树立。在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中,由于学生本身学习能力、身体状况存在差异,每个学生所具备的体育技能方向与水平往往具有较大差异,但高校体育所能够提供的考试却并不能够较好地满足学生自身所具备优秀体育技能的展示,这自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在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中,这一改革能够实现对学生的针对性培养,这就使得学生能够较好地展现自身不同方向的体育才能,而学生的自我提高需要得到满足,就将大大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最终使其能够更加深入地感悟与理解终身体育思想。

2.3促进体育教学向着多样化发展。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影响下,高校体育教学也将呈现向多样化方向发展的特点,这种多样化发展自然也能够较好地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在我国当下高校所开展的体育教学改革,其本身是通过引进优秀的体育教学思想实现的,这就使得这一改革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模式、方法等方面都将造成较强的积极影响,在这种影响下高校体育教师就会通过与学生开展合作学习、锻炼的教学模式,更为合理地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大大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此外,这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还能够较好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些都将促进学生自身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

2.4形成创新的网络管理模式。在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中,这一改革还能够形成创新的体育教学网络管理模式,在这种新的体育教学网络管理模式作用下,学生就能够在教师的更好指导下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在这一改革所实现的网络管理模式中,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运用,能够建立一些教学新颖与实用的网络教学管理平台,而在这些平台效用的较好发挥下,以往很多高校思想上、现实中的封闭管理模式都将实现较好地打破,高校自身的体育教学将实现较为深化的改革,学生终身体育思想自然得以更好树立。

3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深化的几点策略

3.1转变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观念。为了能够较好地实现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化,相关高校必须首先进行自身体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在这一观念的转变中高校必须认识到自身体育教学在终身体育实现中占据的重要位置,这样才能够保证自身体育教学有效性的较好提升。在我国当下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很多高校都认识到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不能够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但大部分高校都没有将引进先进教学观念的目光投放到体育教学中,这种思想自然就影响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较好展开,所以高校的体育教学工作者如果能够在教学改革中改变自身教学观念,积极引进先进的教学思想并将“终身体育”思想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自然就将较好地实现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方法得到创新,最终较好地实现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树立。

3.2增加体育教学内容。为了能够更好地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高校还应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体育教学内容,并赋予学生自主选择教学内容的权力,这样就能够在保证学生较高体育学习热情的同时,较好地辅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在笔者的实际工作中发现,很多高效传统的体育教学存在着内容单一、竞技类体育为主的教学现状,这种教学现状往往使得学生缺乏开展体育学习与锻炼的热情。结合这一问题,建议高校在自身体育教学改革中,适当增加体育教学活动种类,这样就能够为学生提供多种不同的体育活动选择,保证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在体育学习与锻炼中保持较高的热情,最终为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提供帮助。

3.3适当增加高校体育课时。在我国当下的高校体育教学中,每周2个课时是最为普遍的课时安排,但这种课时安排很难保证学生较好地完成体育知识的学习与体育技能的熟练运用,这就大大影响了高校体育教学的有效性。结合这一问题,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高校就必须适当增加高校体育课时,这样才能够较好地发挥体育教学的功能,满足我国建立终身体育制度的需要。

3.4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为了能够较好地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为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树立提供帮助,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改革理念,这样才能够保证自身的体育教学能够实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这样学生就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自身“学习主人”的身份,并以此较好地实现自身个性化发展,真正为终身体育思想的树立奠定基础。

4结语

在我国全民对体育健身认知提高的今天,我国高校必须进行体育教学改革,而这种改革的目的也不单单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高校还必须保证这一教学改革能够为我国终身体育教育制度的建立提供帮助,这样才能够较好地为我国经济与社会的更好发展提供帮助。

作者:周元兵 单位:西安美术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海鹏.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对终身体育的影响[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6):700-702.

[2]崔鹏.浅析高校体育对终身体育锻炼的影响[J].教育教学论坛,2012(13):88-89.

[3]毕桂凤.高校开设田径运动课程对学生终身体育教育的影响[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70-72.

[4]张可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对终身体育的影响研究[J].文学界:理论版,2012(5):313-314.

[5]郭德敬.高校体育课余训练对终身化体育教育的影响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6):155-156.

[6]刘昕.终身体育教育思想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影响[J].科教导刊,2012(9):198,200.

[7]付海涛.浅析高校体育教育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影响[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9(5):28-29.

体育电影的影响力 篇3

关键词:美国;NBA;篮球;影视一、NBA的形成以及与体育影视的关系

1896年,美国的第一个篮球组织“全国篮球联盟(简称NBL)”成立,1946年4月6日,由美国波士顿花园老板沃尔特·阿·布朗发起成立了“美国篮球协会(简称BAA)”,1949年,在布朗的努力下,美国两大篮球组织NBL和BAA合并为“全国篮球协会(简称NBA)”。在美国社会中黑人所处的地位是比较低的,无形之中在社会种种方面,人们对于黑人的态度并不好,给予他们的机会要比白人少很多。虽然当时美国的种族歧视还是相当严重,但是随着比尔·拉塞尔、威尔特·张伯伦等人在比赛中的优秀表现,黑人球员渐渐被球迷们接受,并且慢慢地成为NBA的主角,人们对于黑人球星的热爱也逐渐显现出来。

二、80年代的篮球影视

1984年,一个NBA超级巨星进入了联盟,他就是迈克尔·乔丹。乔丹对于一切热爱篮球运动的人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他也被绝大多数人认为是全世界最棒的篮球运动员,也是NBA历史上第一位拥有“世纪运动员”称号的巨星。关于”飞人“乔丹的电影有非常多,其中涉及卡通片、纪录片等很多领域。

2.1《空中大灌篮》(《Space Jam》)

《空中大灌篮》是一部卡通与真人混合的影片,NBA大腕明星迈克尔·乔丹和一群活蹦乱跳的迪斯尼卡通明星共同拍摄的喜剧片,影片运用了大量的后期制作,不仅有篮球巨星乔丹的出演,也有众多球星来客串,电脑特效的制作和NBA大腕的出演让这部影片被吸引的不仅是小观众们,还有非常多的篮球爱好者。

2.1.1《空中大灌篮》的可观性

影片开头中乔丹在赛场上的精彩表现,他的扣篮、华丽的滞空、经典的绝杀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冲击,表明了体育比赛不仅是一项竞技运动,同时它具有较强的可观性,并不亚于美国大片,所以影视和体育可以很好地结合。

2.1.2《空中大灌篮》的商业价值

影片中兔八哥到乔丹家里偷鞋,给了球鞋一个特写,体现了体育为影视带来的商业价值,同时也展现了90年代美国引领世界潮流的sneaker文化,也正是乔丹创造的这一文化,就是大家现在所熟知的Nike、Air Jordan、Adidas等sneaker文化。

2.1.3《空中大灌篮》的精神

影片的最后一幕,乔丹的一记大扣篮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传递了美国文化中的崇尚自由和永不言败的精神。

2.2《极致乔丹》(《Michael Jordan to the Max》)

有人说:最早的影片类型应该是纪录片”。没错,其实篮球影视方面最多的影片类型是纪录片,它能以最真实、自然的生活场景去打动观众的心。乔丹的一部纪录片名叫《极致乔丹》,影片是以1998赛季季后赛为剧本的,在影片中观众可以看到很多转播比赛中看不到的场边镜头,充分的向大家展示了乔丹。

三、90年代的篮球影视

阿伦·艾弗森是90年代最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球星之一,他的与众不同让他在96年独树一帜,以183的注册身高对抗全联盟的攻击后卫,敢在乔丹面前撂狠话。他的速度突破如闪电,人们评价他就像一个杀手,总是能让对手措手不及,它还具有非凡的创造力,给NBA带来了许多改变。

3.1《审判艾佛森》(《No Crossover:The Trial of Allen Iverson》)

《审判艾佛森》是一部关于艾佛森的纪录片,但它并不是像名称那样是一部审判艾弗森的片子,相反,这是一部试图还原1993年轰动一时的艾弗森案件,并通过相对客观冷静的镜头对大量相关人士进行采访,重现一个被人误解的艾佛森。在当时种族歧视还是相当严重的美国,一个社会底层的黑人是怎样靠着打篮球,一步一步的走向成功,并且为黑人争取了很大的权利。也反射出了美国的社会文化特点,那就是人们常说的美国梦。

3.2《答案》(《The answer》)

《答案》也是一部纪录片,记录了从艾弗森在维吉尼亚度过的艰苦的童年,一直到当选为2001年NBA最有价值球员的整个心路历程。讲述了AI传奇般的一生,这一路走来的光荣与艰辛。更收录了独家采访片段以及从未播出过的幕后花絮镜头,很好的解读了这名真正不平凡的球员。

四、2000年代的篮球影视

4.1勒布朗·雷蒙·詹姆斯的体育电影

2000年代最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NBA球星,当之无愧是“小皇帝”勒布朗·雷蒙·詹姆斯,他是NBA史上最年轻的50000分先生,三次获得NBA最有价值球员,在2012年季后赛获得了NBA总冠军和总决赛MVP以及奥运金牌,达成了完美的四双,也追平了篮球大帝迈克尔·乔丹1992年所创的纪录。

《不只是一场比赛》(《More Than a Game》)是一部关于小皇帝詹姆斯在进入NBA之前,全国高中生联赛的一部纪录片。

影片一直围绕的主线“不只是一场比赛”来走,开头时有一段话“篮球是一种工具,它不是终点,而是一种工具,带你从A点到达B点。利用篮球,而不是让它反过来利用你”,影片展现了对于篮球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当时美国社会的信仰之一,崇尚自由。

4.2姚明的体育电影

在2002年,中国的一位篮球运动员加入了NBA,他就是姚明,他在NBA的这些年不仅使更多的中国人爱上了NBA,也使更多的美国人充分的了解了中国。

关于姚明的一部任务纪录片名叫《姚明年》(《The Year of the Yao》)在美国2005年上映,影片从姚明2002年NBA状元秀谈起,一直记录了他从起初的低迷到最后的爆发,从“菜鸟”到最后的巨星的充满汗水的荆棘之路。影片中有许多的因素让这部《姚明年》获得成功。

4.2.1影片的可观性

和大鲨鱼奥尼尔的对决也成为了影片的高潮部分,影片也因为这一部分的加入而变得更加的精彩和具有更强的可观性。

4.2.2影片的商业价值

NBA公司把《姚明年》的首映特意安排在了全明星赛的前一天,把他的首映式列为全明星周末的一项重要活动,制片商的用心投入足以表现出对《姚明年》这部影片的重视,也说明了这部影片极高的商业价值。正因为姚明是中国人,姚明走入NBA就相当于把中国文化带到美国,也把美国文化引进中国。

4.2.3影片的意义

影片中讲述了姚明在2002年选秀大会上被休斯顿火箭队选上以后,他作为联盟历史上第一位在首轮就被选中的国外球员,独自在异国他乡打拼,他必然有着巨大的压力,因为他的每一场比赛都会有无数人去关注,表现的不好也会有无数媒体区报道。影片很好的传达了这种保持良好心态,不轻易放弃的体育精神,88分钟成功塑造了一个魅力四射的姚明。

五、结语

体育主要表现的是一种精神,而影视就是作为一种媒介把这种精神传达给受众,所以篮球运动成为了荧幕的宠儿,不论是展现体育精神,还是突出篮球的商业价值,篮球电影可以讲体育故事和人生经历很好的融为一体,展示出来,并且带给人无限的正能量。(作者单位:西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参考文献:

[1]惠戈.体育电影—不仅以体育的名义[J].中国西部科技

[2]白皑.电影艺术讲座[M].中国电影出版社

体育新闻传播对民众体育影响研究 篇4

1全民体育教育在现代化社会中的必要性

1 . 1体育教育是社会文明的标志

体育具有竞争性、激励性、艺术性等特点,也是一种社会文化, 具有很多其他文化没有的独特魅力,全球各国都在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大众媒体必然也非常关注全民体育教育,各种大众媒体渠道的应用可以很好地传播体育新闻,传播力度越大,传播的体育信息量也就越多,广大人民群众对于体育教育方面的了解也就会越详细。当前,我国体育教育事业正在蓬勃发展,其他国家的体育教育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在各种媒体的宣传下,青奥会、亚运会、冬季奥运会、夏季奥运会、亚锦赛、世界杯、单项世锦赛等各种体育赛事的相关信息广为人知,在社会上形成了很大的影响力,媒体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通过回忆过去,科学合理地预测将来我国体育事业的主要发展态势,分析我国大众体育传播的具体情况,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不断深入了解体育教育,明确体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方向,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确定合理的发展目标,尽可能少走弯路,打造极具“中国特色”的大众体育。

1 . 2全民体育教育是我国走向“体育强国”的一条必经之路

1983年,原国家体委最早在《关于进一步开创体育新局面的请示》中提出了一条极具中国特色战略思想的概念—体育强国,2008年,胡锦涛同志于《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中再次正式强调了“体育强国”这一战略思想,在这次讲话中,胡锦涛强调应该坚持“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质,增强全民族人民的身体素质,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为主要目标,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将体育在增强人综合素质,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使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能够和谐发展。“体育强国”的本质以及内涵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提高全民体育发展质量。分析、 总结目前世界上的一些体育强国的特点,不难发现这些体育强国的全民体育素质普遍较高,而且体育竞技水平也比较高。我国以往都是以体育大国著称,北京奥运会于2008年成功举办后,我国正式提出了“体育强国”的伟大奋斗目标,通过大众媒体强大的传播力量,可以进一步加快全民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步伐。(2)发展适应时代精神的体育教育理念。体育教育理念并不是简单的代表能够在体育竞技中胜出,这个理念更加注重的是其可持续发展性、科学性、合理性。比如,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中国CBA)以及国甲等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完美的结合体育赛事以及市场经济。

2大众体育新闻传播的现状

2 . 1体育事业的重视度越来越高

现阶段,体育运动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各国之间的体育运动交流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体育事业,也成功的博得了大众媒体的青睐。大众体育传媒不仅需要将中国的体育内容传播到其他的外国国家,同时也需要将其他国家的体育内容引进国内, 拓宽我国的国际视野。因为体育面向的受众群体的文化背景以及国家都有所不同,因此对媒体也具有一定的要求,媒体的影响力一定要够大,才可以成功的引起国际舆论以及关注,快速建立良好的社会公信力,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转播、报道一些国际顶尖赛事, 如美国职业篮球联赛(NBA)、世界杯等,可以使国内受众更直观、 真实的了解国际体育水平。当然,通过媒体向外报道我国的武术、 赛龙舟等极具中国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可以使外国人更好的领略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特殊魅力,并且传播我国特色体育文化。 因此,对体育事业的关注度提高后,有利于体育运动的全球化发展,不断提高全民体育教育素质。在我国现阶段执行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体育教育事业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对于我国成为世界强国有很大的帮助。

2 . 2进一步完善体育新闻信息内容以及全民体育传播媒体

新闻内容和大众媒体在整个社会体系中属于相辅相成的关系,对于大众体育新闻而言,大众媒体是最合适的传播载体,因此不断完善体育新闻内容和大众体育新闻传播媒体,对于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般,体育可以分为三大板块, 包括大众体育、体育产业以及竞技体育等,体育传播方式通常都采用体育专题报道、体育娱乐节目、体育新闻栏目、体育赛事直播等。 其次,自从我国发展体育教育事业后,不断出现了很多体育新闻媒介,然而并未明确定位受众群体,实际的受众面相对单一,相对于其他的新闻节目而言,其传播内容信息量以及传播时间明显不足。 正是因为定位模糊,加上信息量少,导致很少人关注,对于体育教育事业发展非常不利,传播覆盖面相对较小,也没有造成很大的影响力,无法实现引导、教育、传播等作用。

2 . 3大众体育新闻传播的缺陷

目前我国体育事业虽然取得了巨大进步和发展,大众体育传媒也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离“体育强国”的目标仍然有很长的距离。 具体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一味强调竞技体育,限制了观众的体育参与度,体育教育目标出现有所偏离。理想的全民体育教育应该具有娱乐休闲及健身等多种作用,而竞技体育更加重视金牌数、名次,如果一味强调竞技体育,很难达到大众体育教育的真正目的。(2)缺乏良好的体育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主要是为了引导民众可以以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情操客观、科学地判断真善美,提高自身的修养,促进人的身心发展。通过大众体育媒体可以很好的传播人文精神,从而促进体育教育思想的健康发展。(3)体育新闻传播和体育教育途径缺乏相对平衡。关于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过于娱乐化、商业化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背景下,商业操作过度的话可能会打乱正常的体育赛事秩序,如果娱乐化过度会偏离体育精神内涵和本质,大大削弱了体育文化价值传播。想要全民体育教育的正常、有序、健康发展,体育传播者以及参与者都应该尽自己的一份力。

3大众体育新闻传播对于全民体育教育的主要影响

3 . 1提高体育教育的关注度增加大众体育新闻传播途径

应该尽可能增加大众体育新闻传播渠道,丰富体育新闻传播的信息量,提高对体育教育的关注度,以此拉近体育节目和广大受众的距离。为此,在采编体育新闻的过程中,有必要构建一个完善、 系统的报告网络,充分利用报纸、杂志、互联网、电视以及广播等多种渠道向受众传播尽可能多的体育新闻信息,尽量满足广大受众对于体育新闻内容的多样化需求。建立系统的大众体育新闻传播媒体网络后,可以从多个渠道获取有关的新闻线索,这样可以丰富新闻报道内容,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发挥大众媒体的传播效力,提高传播效果,使广大受众能够更好的了解体育新闻,传播体育精神, 推动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

3 . 2充分展现各媒体的特色, 尽可能满足不同受众的服务需求

体育新闻信息相当有限,特别是竞技性比赛的独家信息非常有限,为了获得更多的体育新闻信息,应该根据各媒体的特点及优势,在迎合受众需求的前提下进行精心的策划,这样才可以做到出奇制胜。比如,目前移动互联网媒体的影响力最大,其主要特点是移动化、本地化、社交化,为此,可以通过建立社交媒体的关系圈、 兴趣圈、朋友圈等的人,以受众间相互评论、相互点赞等互动方式传播信息。本地化,也就是指移动互联媒体受众建立属于自己的关系圈、兴趣圈以及朋友圈后,再实现本地化,可有效提高移动互联媒体传播的效果和实际效率。其次,移动互联媒体可以为广大受众提供不同应用场景、不同时间的信息传播服务,广大受众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选择自己想要查询的信息。

综上所述,通过大众体育新闻传播可以为广大受众提供更多的信息传播服务,大众体育新闻传播可以促进全民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可以更好的满足受众对于体育教育的实际需求,使广大受众树立正确的体育运动观念,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中,进而增强全民族身体素质,尽快实现体育强国的目标。

摘要:自从我国2008年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体育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我国体育新闻传媒行业的发展。该文主要分析了大众体育新闻传播的现状,阐述了全民体育教育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大众体育新闻传播对于全民体育教育的主要影响也得到了深入的探讨,希望能够促进全民体育教育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以及大众体育新闻传播行业的进步。

体育明星影响力 篇5

摘要:根据相关资料和数据,我们对某一中学进行了调查,调查年限分为了二零零七年、二零零八年以及二零零九年这三年时间里,学校开展阳光体育前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变化。本文主要探究的就是阳光体育对中学生体育的影响,并提出了得阳光体育有效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阳光体育;高中生;三所学校

前言:几年来,通过四次调查可知全国学生在体质方面的结果,在最近的二十几年的时间,我国的青少年在体质方面有着持续性的下降趋势,同时也敲响着我国人的警钟。在二零零六年十二月的时候,我国的教育局和体育总局展开了一次会议,我国的国务院则颁布了一条关于青少年体质的文件,在全中国的范围内开启了一次亿万学生阳关体育的活动,吸引了大批青少年学生们走向操场,积极又主动的参加各项体育运动,从而整体的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阳光体育的介绍

阳光体育主要指的就是让学生走出教室并且亲近自然,在操场以及阳光下享受温暖,并且可以享受到运动带来的快乐和健康。它是要求以强健体魄为目标;要把中学生教育体制健康作为实施标准,与学生的课程方面结合到一起,与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方面相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以‘每天坚持锻炼一小时,健康第一’为口号,幸福的生活一辈子的口号深入人心。

二.阳光体育对中学生带来的影响

进行阳光体育以来,对中学生的日常生活方面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本文的是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的影响,对随机抽查的学校在二零零七年、二零零八年以及二零零九年所进行的调查。

(一)阳关体育在学生心理方面的影响

1.阳光体育在学生人际交往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学生时代,有着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交往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体育活动多是在同伴之间交往和合作来完成的,比如参加各种的活动以及比赛,同学之间以及同学和老师之间相互交往是比较频繁的,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处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以 及培养交往的能力,从而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阳光体育可以帮助学生们正确的看待成功和失败,由于我国实行的教育制度,使得学生在升学和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的很大的竞争管理,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也存在着很多方面的压力,例如家庭方面的压力,教师的态度以及学生们之间的相互比较,使得学生会产生很多的心理影响。例如:人与人之间的比较、胜利和失败之间的对比、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都会引起学生心理产生一些不好的影响。在实行阳光体育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会面临着一些成功和失败,胜和负的场景,我们知道,没有任何的一个活动会使人能够正确的面临失败能更加的从容,阳光体育会更好的鼓励学生更加从容的去面对失败,也会更好的鼓励学生对胜利的追求那种渴望,为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奠定坚实的基础。

3.阳光体育可以更好的减轻学生的心理作用,青少年现在正是出于生长的关键时期,而这个年龄段正是出于欲望多的时期,具有很强烈的好奇心和恐惧,然而积极的去参加阳光运动可以使得学生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情,精神更加的愉快,对一些不良的情绪有着很好的调节作用,例如一些紧张、烦躁和沮丧等,可以更好的让学生们暂时忘记学习中不不快和烦恼。

(二)阳光体育对学生们其他的一些影响

1.肺活量方面的影响,肺活量的体重体现一个人心脏功能的表现。通过我们的调查可以得知,在二零零七年、二零零八年以及二零零九年着三年的平均指标得到了稳步的提升,虽然提升的幅度不是很大,但是通过数据我们不难看出,这些指标是程每年递增的趋势,虽然在二零零八年和二零零九年这两基本上没有发生什么变化,这说明了这两年的成绩没有响应的提高,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学习没有进行过心肺方面的锻炼,只是运用了其他的一些方式来锻炼了,学校在开展阳关体育的过程中,更好的为学生的这方面进行锻炼。

2.根据调查可以知道,每一位学生都不愿意进行惯耐久跑的测试,学校和老师也认为这是一种比较危险的测试,如果听见哪一位同学生身体上不舒服,就不会让学生不参加这门考试,这样就会导致一些学生钻空子,耐久跑不是几天就能够锻炼出来的,虽然在锻炼的过程中会有所提高,但是具有较大的负面性;比如:呕吐、头晕等等。所以学校要对耐久跑进行重视,应该科学的引导学生耐久跑的能力。

结束语:通过一些列的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在开展阳关体育以来,中学在心理和生理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一些变化,这些变化让我们看到,学生正在不断的往好的方向去发展,但是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仍然是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这些是我们在以后的日子里不断的改进的。希望通过开展阳光体育,可以给孩子们一片更好的阳光天地。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更好的进步,也可以让学生们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可以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刘昌吉.关于民族地区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构想[A].贯彻“十七大”精神,建设先进校园文化——广西首届校园文化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7,12(24):123-126

[2]方秀君,潘勇平,林桂珍.东城区中小学校校医保健教师状况调查[A].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分会第六届全国学术交流会、中国健康教育协会学校分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24(12):112-115

[3]刘春燕1杨旭东.大连市中小学校校医(保健教师)队伍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

[A].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分会第六届全国学术交流会、中国健康教育协会学校分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24(12):133-137

明星,请善用你的影响力! 篇6

编辑部在敲定“公关危机”的选题时,作为主笔,我打算把“吕丽萍炮轰同性恋”作为专题的引子,后被主编否决,认为时效性太差,又补充说,放心,明星遇到公关危机的事情太多了,什么时候做都不会捉襟见肘,所以根本不必担心会无米下锅。

所谓一语成谶

说这句话的主编大概也没有料想危机会来得如此迅猛。这注定是一个多事之夏。抛开那些我们不能谈论的,单说明星的公关危机那也是举不胜举。宋丹丹怒斥前夫英达道貌岸然不尽父责,话题女王范冰冰被“堕胎门”缠困,谢霆锋和张柏芝的马拉松离婚案长期盘踞娱乐版面,各种嫩模被爆出不雅照之后扬言自杀,却久久不死,高凌风后院失火,绿帽冠顶……娱乐圈好不热闹,翻开娱乐版,每天都充斥着这类狗血报道,不由让人感叹,明星真非等闲之辈能胜任的,有时候一句不够恰当的言论便引来众多口诛笔伐……想想阮玲玉是怎么死的?她的遗书只有四个字,“人言可畏!”

人言可畏。有了微博的现代人,愈加明白这四字箴言的可怕。因为舆论能造成影响力,影响力虽然是一个很抽象的词语,可是它一旦具体起来,谁也不知道她会造成多么大的摧毁力。就说艳照门吧,几年了?人们提起它就像昨天的事儿,对肇事者陈冠希依然不依不饶。

有学者在微博说道,“民间的合力造成的态势,也许最终归于无声无息,网络、媒体的热点可能会转移,但一切努力不会归零。在转型的关键时代,无权无势的个体的声音也许是微弱的,这些微弱的力量不断积累,终究会改变历史,相信水滴石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瓜熟蒂落……”这句话虽然另有所指,但却变相说出了舆论的巨大力量。如果依然觉得抽象,不妨试想一下那些一路靠骂声走红的网络红人何以出国,何以开办演唱会?

许纪霖在《第三种尊严》里说,上世纪80年代是知识精英最风光的时代,而今回首往事,恍如隔世,昔日的镜头被一群包装精致,却毫无思想智慧的娱乐明星抢去,自然感到分外的寂寞悲凉。

可许纪霖也许并没有意识到,如今的明星已经愈加宽泛了。比如说“粉丝”这个词,它原是英语“Fans”的中译,用于娱乐圈里歌迷影迷。现在已经不仅蔓延到学术界,而且已经越发平民化——你只要关注一个人的微博,就自动生成他的“粉丝”。

著名作家北岛在今年的香港书展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认为这是一种文化“低幼化”的表现,在全民娱乐化中,作家与读者形成共谋关系,作家成了“教主”,读者成了“教徒”。没错,在高度娱乐化的今天,谁也不能幸免。

在《娱乐至死》中,作者举了一个经典案例,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曾把自己的一次竞选失败归罪于化妆师的蓄意破坏,他就如何严肃对待总统竞选这个问题给了爱德华-肯尼迪一个建议:减去20磅体重。虽然宪法对此只字未提,但似乎胖子事实上已被剥夺了竞选任何高层政治职位的权利,或许秃子也一样不能幸免于此,当然还有那些外表经过美容仍无法有较大改观的人。我们似乎达到了这样一个阶段:政治家原本可以表现才干和驾驭能力的领域已经从智慧变成了化妆术。你看,连严肃的政治都可能会被娱乐泛化。

既然舆论的影响如此之大,既然舆论的辐射越来越宽,那么作为一个明星更应该善加利用自己的影响力,要知道明星和演员的差别正在于,后者是一种职业,而前者是品牌。品牌正是靠着口碑累积起来的。

香港演员黄子华在第二十九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上一句有口无心的,“钓鱼岛是中国的!”引发了无数的赞扬和追捧。

与之相反的例子是郝蕾大骂“河南人”所引发的一连串公关危机。说这句话时,可能确实遭遇河南人的欺骗,本是无意的一句气话却被唯恐天下不乱的媒体利用,挑起一连串地域骂战。虽然她在电视上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诉自己的委屈,希望得到公众的同情和谅解,但是她的下场——还是遭到了地域性的联合封杀。对待某些公共事件,许多明星的言论和普通人相比,或者并未在观点和思想上更与众不同,但是明星的受众范围不同,他们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牵动万千普通人,随便说一句话,随便做任何一个决定,都有可能掀起千万层波浪,只因他们在万众的瞩目之下。因此明星光环一定能放大声音。音乐人左小祖咒就曾说过,“不管明星对这些事是真关心还是假关心,但此行为会带动更多人去关心自己以外的世界,这就是好事了”。连岳也曾在微博中表达过相同的立场:“我极不赞成有人在明星就公共事件发言后说:‘又没什么独到的东西。’影响力就是价值,平台就是价值。他们愿意传播常识,就是超级媒体。”这同时是我们的观点:不管以何种方式,明星对公共事件的介入,请多些,更多些;勇敢些,更勇敢些。你们对弱者的关怀、为正义的伸张,会被历史记取。

在这方面,国外的明星做得更好。

鲍勃·迪伦和多位著名歌手合唱了《随风而逝》,这首歌成了黑人民权运动之歌。

1972年的一场爱尔兰独立运动游行中,英国军队开枪杀死了27个平民。U2为此创作了《血腥星期天》,谴责英国土地上的恐怖暴力活动。

2003年“非典”时期,台湾群星联手的《手牵手》令两岸三地的同胞都印象深刻。

明星用这种方式把艺人的领域扩大到社会人的领域,不光用作品,还用自己作为社会人本身的东西来与大众交流,不管质量如何方式如何,至少能够有一种影响效果,明星效应又能使得某些事情得到推动。

有些明星遭遇到的危机虽可免去炒作的嫌疑,却依然不能被大众所原谅。比如章子怡的“诈捐门”,虽然还特邀电影人周黎明来做访问澄清,但她的危机公关并不成功。首先她完全没有道歉姿态,完全不觉得自己错了,她觉得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其次至于捐款数额,就连MBA毕业的周黎明参与清算也依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交代,虽然节目提到了很多的数据,但是其实并没有具体把戛纳捐款的问题说明白。不仅如此,章子怡和经纪人纪灵灵口中的数据也大相径庭。到底是经纪人说谎,还是章子怡说谎?司法介入就像是体检,本以为查查更健康,没想到这次一查,反而是漏洞百出自取其辱。原本支持她的洪晃,也因此变了风向标。承认错误并非难事,张柏芝若没有这点坦诚,哪会在“艳照门”之后翻身如此容易?反之如果沿着“故宫门”的路子,即出事——瞒报——隐藏——辟谣——众怒的路子走下去,一定是条死胡同。

至于那些利用自己的明星身份而不断制造注意力,借此提高人气或为新剧宣传的明星,你们真的应该警醒一下。不管英达如何不尽责,不管张柏芝多么想复婚,那都是你们的家务事,虽然每个人潜意识里都有偷窥别人隐私的欲望,但是靠此等拙劣手段最好不要放入公众的视野之内。吕丽萍的反同言论,已经不能用言论自由来原谅,像此等侵犯人权的言论如果放在美国,恐怕只会比中国闹得更凶猛。陈冠希的“艳照门”一出,似乎一下子开启了“民智”,网络上无数的艳照如雨后春笋,官员、空姐、师生、嫩模、选秀……纷纷被拉下水,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对于当事人来说,可能仅仅失去了当明星的机会,可它对于整个社会的污染,恐怕现在仍然没有到头……

而对于那些通过找骂来获取更多知名度和关注度的导演,我真不知道该怎么评价他们,对于这些人来讲,“危机”就是“转机”——能提升收视率的转机。可是,还千万别高兴得太早,“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找骂式营销”只是在短时间内饮鸩止渴。别因为一小撮人的短视,而耽搁了一个行业的进程,就像那句老话,一只臭老鼠坏了一锅粥。

体育信息传播对高校体育的影响 篇7

关键词:体育教育,信息传播,影响

高校教育要紧随时代发展, 及时加大对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改革。传统的教育中老师作为主体, 他们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讲授者, 学生学习知识的途径也主要是依靠课本的知识, 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 信息传播速度出现了快速的增长, 带之而来的就是高校体育教育传播速度跟新的加快, 高校信息传播对高校的教育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变化, 对此作为高校体育专业教师如何面对此种变化, 如何利用信息传播引导学生学习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本文通过对于几所高校的调查, 总结了当前学生获取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 以及它对于高校体育教育的正负影响, 最终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本文对哈尔滨体育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和哈尔滨司法警官职业学院三所高校的学生随机进行抽查,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到400份调查, 并且对于调查的对象我们保证了调查的相对真实性。调查学生中男生215人, 占53.75%, 女生185人, 占46.25%, 最后对这些调查的结果进行汇总分析。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目前高校的学生接触到的体育知识主要还是依托信息传播, 体育信息的传播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影响, 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形成途径主要有:体育信息传播、体育课、课外活动、同学或朋友、家庭、外界因素影响。在这6项调查之中, 接受体育信息传播形成正确体育价值观的人数为153人, 占总人数的38.25%;体育课104人, 占26%;课外活动98人, 占24.5%;同学、朋友、家庭等因素总共45人, 占11.25%。而且高校的学生接触到的信息传播主要还是互联网、电视、平面媒体和人际交流等方式。

二、大学生对大众媒体体育信息传播途径的分析

大学生对于信息传播的途径主要有:互联网、电视媒体和印刷品。目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带动各行业的互联信息发展速度很快, 它不受地域、空间等的限制, 学生可以随时的了解最新的体育信息以及查阅过去的体育知识, 具有跨越性。它目前是学生中最主要的接受体育知识的途径之一。电视媒体就是通过数字电视等形式对体育信息进行播报, 它也具有画面性, 电视具有网络独特的优势, 及时直播形式更清晰, 往往在一些重大的体育比赛中它的直观性是很强的, 但是由于受到高校硬件条件的限制, 电视接受信息的能力还不是很强。另外, 报纸、杂志、图书的传播途径受到大学生所处的环境条件制约, 因此在大学生群体中印刷媒体传播明显低于数字和电子传播。

三、体育信息传播对高校体育教育影响

1. 体育信息传播对高校体育的正面影响。

(1) 体育信息传播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大学生的学习除了必要的强制课程之外, 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动机, 因为动机是某个人对于某种事情从心里感兴趣, 愿意去了解它。通过体育信息传播可以表现体育的内在精神, 它能积极激发人体内心的竞技兴趣, 最终有利于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形成。再者体育传播可以最前沿、最理性的传播先进的体育信息、体育精神, 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于体育价值观的接受。最后媒体的信息传播可以满足学生的体育参与的热度。通过媒体的传播可以给学生带来激烈的体育竞技, 加强学生的实效感, 促进他们的体育观摩技术, 有利于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形成。 (2) 体育信息传播对大学生参与休闲娱乐体育项目的影响。休闲娱乐体育, 为大学生提供了自我认识、自我实践、不断开发自己潜能的大舞台。娱乐体育通过现代传播介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休闲娱乐体育文化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经过调查, 近年来大学生在校期间不仅仅开展单项体育竞赛, 而且他们更注重开展娱乐体育项目, 而这些体育项目的设立有70%以上是通过大众媒体获取得到的。以“身心双育”的模式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 体育节或健身月等项目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共同参与, 更适合现代大学生的需求。因此, 现代传播的迅速发展是休闲娱乐体育发展的助推器。

2. 体育信息传播对高校体育负面影响。

(1) 体育暴力的传播不利于高校体育发展。体育传播对于学生的影响即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 尤其是在数字媒体直播体育节目时, 经常会出现一些暴力的消极信息或者不道德的因素, 比如在NBA的比赛中经常看到群体打架的局面, 而且在国际大型的比赛中也会常常暴露出兴奋剂事件。这些不良的信息的传播都会导致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变化。 (2) 体育道德方面的传播不利于高校对学生体育道德的培养。在体育中会出现假球、黑哨等违背体育道德的现象, 而大众媒介也广为报道, 使学生不避免的接触到这些信息, 使有些学生对体育现象和含以上片面或表面上的理解, 对体育产生误解, 在潜意识里具有了这种不良的体育道德。 (3) 其它的一些负面影响。现在体育信息传播的内容过于浮夸, 尤其是对于体育在某些领域的成功人士的宣传, 过重于对他们成功之后的物质层面的宣传, 忽视他们的体育精神教育, 这样不利于高校体育的健康发展, 导致学生对于体育的认识停留在竞技成绩的获得上, 忽视体育内在的精神, 最终影响高校体育教育的正规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目前有些院校体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已经落后于媒体影响力度, 因此有些体育教学方法有必要进行调整。首先, 教师必须丰富自身的信息获取量, 减少与学生之间信息代沟情况的发生;其次, 教师应改变以往以传统式为主的教学方式, 把适用的体育信息运用到体育教学中去;另外, 还要特别注意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积极引导学生分辨信息, 使学生正确选择大众传媒体育信息。

参考文献

[1]张丽娟、苏庆水.普通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行为现状调查与分析[N]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4, (6) .

[2]郭言斌.体育信息技术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影响[J].现代情报, 2008, (08) .

体育明星影响力 篇8

一、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修养的提高需要体育中的美育

把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美的对象去欣赏、判断、感悟,可以培养学生的自豪感和对事业的热爱精神,同时更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体育教育作为人类强身健体的一种永恒的运动形式,具有力量美、节奏美、线条美、色彩美、和谐美、惊险美等美学特征。这些美带给人们的或是崇高伟大之美,或是轻盈和谐之美。例如田径场上的百米冲刺,让人感到的是生命在刹那间的山呼海啸般的爆发;跨栏运动,让人感到勇跨人生障碍的无坚不摧的力量;运动场上的排球、篮球、足球对抗赛,让人看到健与美智慧的闪光、力与巧和谐的演奏,同时更能使人领悟到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性;艺术体操、竞技体操、花样滑冰那流动的曲线、完美的造型,都会使人感到生命和谐之美。再如我国的传统武术融入了我国古典“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刚柔相济、阴阳合度、形神兼备、内外合一。中国的传统武术由于融入了中国的文化精髓,因而有其不同凡响的美学价值。更可贵的是,中国武术继承了华夏民族的传统美德,倡导尊师重道、侠肝义胆、除暴安良,具有献身社会的精神。教师在审美教育中把这些体育项目作为美的对象去教育师范学生,会让他们体味到运动本身的力量美、人格美、境界美。

二、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需要体育中的美育

世界卫生组织在其颁布的《世界卫生组织宪章》中,把健康定义为“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现象,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善状态”。健康包括生理的健康和心理的健康,而生理的健康是人类健康的根本保证。体育运动促进人类生理状态的健康美,又进一步把这种美升华为社会美。体育的社会美主要表现为促进人类健康文明的生存方式,尤其在今天生活节奏日益紧张的状态下,它能舒缓人的神经、放松人的肢体、开阔人的心胸、美化人的心灵。它外化的表演特点,满足了人类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的精神需要;它奔放的节奏、粗犷的运动,使人压抑的情绪得以宣泄;它充满竞争与对抗的特点,促进了人类在现代社会中的竞争意识,而竞争是促进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的动力;它向生命极限挑战的精神,促进人类形成百折不饶的意志品质。体育运动的兴起不仅促进了国人的身体健康,而且从更深层的意义上改变了国人传统的思想理念和文化视角。

三、发掘体育教学中丰富的美学因素,将美育因素融合在体育教学之中

内容多、范围广、实践性强等是体育教学的特点,这是加强美学教育的有利条件。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是体育教学实践性的主要体现,学生的参与度主要取决于学生对成功美的感受程度,感受的程度越强烈则参与性就越高,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就越强。因此,对学生加强成功美的感受是体育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竞技性是体育教学活动的特征,体育运动的一个基本要求是人必须不断克服体力和精神上的障碍,以培养刻苦顽强、勇敢果断、永恒的自信心等意志品质,这一方面在体育教学的竞技性中凸显得淋漓尽致。教学比赛是体育教学竞技性的主要表现方式与手段,它既是学生体力的展示、智慧的较量,又是精神意志、思想和作风的交锋。教学比赛与平时的竞赛一样,也是紧张激烈的,学生在比赛中会表现出顽强拼搏、敢于争先、争取胜利的精神,以及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的优良道德作风,所有这些在体现美感的同时,也给了学生勇于战胜困难的信心。

体育教学中蕴含有丰富的美学因素,因此教师要深刻挖掘,课堂语言讲解、动作示范、教学技巧都要讲求艺术性,力求形式多样、新颖活泼,营造欢乐、融洽、舒畅的教学环境,使学生从中充分欣赏和感受到群体的团结合作、友谊进取的美;参赛者坚毅敏捷、敢于拼搏的美;胜利者欢呼雀跃和失败者悲怆壮丽的美,从而激发和促进学生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在体育教学中,美育的现实意义要求体育教师把一系列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对学生的具体要求作为美的因素去感染、熏陶学生,使学生的外在美和内心美都得到培养,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超越自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促进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针对性、科学性、趣味性兼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把美育的因素融合在体育教学之中,加强渗透体育教学法的艺术因素,实现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美育效果的双赢。

四、强化学生对美的感受和理解,形成向往与追求形体美和力量美的意识

体育教学是一门健与美有机结合的艺术教学。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强化学生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能更好地促使学生掌握技术要领,养成积极主动、乐观向上、活泼昂扬、勇敢自信、坚毅刚强的性格。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身体各部分的动作协调有致、舒展优美、彰显青春朝气,可以充分激发他们上体育课的兴趣,从而使他们的审美意识得到提升。师范学生正处在增知识长身体的黄金时期,模仿性尤其强,对新事物最容易接受,因此教师对他们应注重人体美和精神美的教育。如师范学校的女生正值青春期的旺盛时期,女性特征尤为明显,体型变化非常大,这正是对她们进行美学教育,指导她们塑造优美姿势和健美体形的最佳时期。根据师范学校女生喜爱“健美操”和“健美舞”的特点,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设置一些优美富有韵律感的运动项目,在震撼强烈、热情奔放、充满朝气和活力、节奏明快的音乐伴奏下,要求学生大幅度地做出各种跳动、扭摆、转动等动作,使学生在活泼、欢乐的气氛中锻炼身体,增进健康,提高素质。男生喜爱健壮美,他们十分欣赏运动场上那矫健的身影和健美的身躯,羡慕篮球场上龙腾虎跃、你追我赶、跨越上篮的雄姿,渴望自己练就一身发达的肌肉,长成挺拔魁梧的身躯。他们的这种对形体美和力量美的向往与追求,养成了他们自觉喜爱体育、锻炼身体的意识。

体育中的美是客观存在的,这种美是内在的,人体的运动形式产生了身体美、动作美。体育教师的作用就在于认识这种美、发掘这种美、欣赏这种美和发展这种美,并且根据它们的发展规律,将其融入体育教学中,使其充分地彰显出来,加以发扬光大,以达到外形美和内在美兼修的教育目的。体育教学中美育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体育教师善于运用教学理论,勇于实践,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就一定能使体育课成为一个创造美、展示美的过程,而整个教学自始至终也会显示出美的巨大魅力和产生美的深远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尹卫星.美的体育与体育的美[J].体育与科学, 2003.11.

[2]张洪潭.体育真义论[J].体育科学研究, 2003, (1) .

[3]胡崇芝.《美育》杂志与“五四时期”新美育的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 2007.

高中体育教学对终身体育的影响 篇9

一、高中生终身体育形成过程中的制约因素

1. 体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体育教学大纲》规定:“体育教学是实现学校体育任务的基本途径, 要面向全体学生。”体育教师应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不断进行知识更新, 积极探讨新教法, 认真了解和研究学生, 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在体育教学中, 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个性差异来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步骤, 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与生理需求, 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学习和锻炼。体育教师不仅要关心优秀学生, 更要关心后进生。对优秀学生应扩充内容, 增加练习难度, 进行超前教学;对后进生应加强个别辅导, 降低练习难度, 在练习次数上和时间上进行强化, 对他们的进步及时给予表扬、肯定和鼓励, 激发他们的自尊心和上进心。

2. 提高教师素质, 充分发挥其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 为我们理解、认识体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体育教师必须更新观念, 迎接时代的考验。学习与研究健身教育方面的系统知识是体育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在体育教学改革中我们应该树立科学的健身意识, 传授健身原理、健身方法以及健身效果评价的基本知识, 推广被人们认同的健身行为。要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包括知识、体力、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还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 让学生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后要着眼于学生终身体育的发展。这些课堂教学理念是指导我们搞好课堂教学的基本保证。只有这样, 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才能使学生学得主动、生动、活泼, 才能使课堂教学沿着素质教育的轨道不断前进。

3. 优化体育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与兴趣

传统的体育教学, 压抑学生个性, 无视学生的心理特点, 只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 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使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对体育课产生消极情绪。因此, 体育教师要根据教材情况, 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 优化体育教学方法, 采取分组比赛、师生同赛等教学方式, 让学生始终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

二、如何在高中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如果教师每时每刻都在强调体育的重要性, 反而会导致学生对于体育的厌倦情绪, 在体育教学中, 我们通过积极的发掘学生的体育乐趣, 并为学生创造享受乐趣的环境, 让学生能够有体验这种乐趣的经历, 这个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大多数教师认为这个属于初级阶段, 让学生开始接触体育, 教师仅仅起到组织和引导的作用。随着学生体育兴趣渐浓, 我们应该积极的帮助学生认识体育的本质和体育的价值, 让学生对体育有一个重新的认识, 据研究报道, 大多数对体育厌倦的学生, 对体育都有偏激的认识, 而这些偏激的认识不一定来源于自己对体育的认识, 很多时候这些认识是来源于社会和周围环境, 所以我们在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体育快乐的同时, 让他们亲身感受体育的价值, 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他们对体育的曲解。当学生从感性喜欢体育, 到理性分析体育之后, 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也就完成了最重要的阶段, 逐步的参加体育锻炼成为一项生活内容和生活习惯的时候, 这项工作才算是圆满完成了。

1. 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培养正确的体育意识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 我们说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这不应该是一个口号, 而应该落实到实处。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培养正确的体育意识, 首先就是要加大体育课程的安排, 至少保证学生有一节体育理论课和两节体育户外活动课。在理论课上, 体育教师要扩大学生的体育知识面, 比如奥林匹克的比赛项目有哪些等, 此外还要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终身锻炼身体的意识。在体育活动课中, 通过一些体育项目来激发学生锻炼身体的热情, 比如一些竞技比赛活动, 在比赛中不断增长学生的体育意识开阔眼界。

2. 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热情

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热身活动, 然后就让学生自由活动。通过对学生的调查采访我们发现, 自由活动的时候, 真正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只有很少一部分, 在教师宣布自由活动后, 绝大部分女生会回教室继续学习, 只有很少一部分男生会自发的组织篮球、羽毛球的竞赛活动, 传统的体育教学无疑不能激发学生的热情。教师要努力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 比如, 在体育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 让学生观看一些国际赛事或者一些专业运动员的示范动作。体育运动说到底也就是一个游戏项目, 在繁重的学习中, 通过游戏来放松自己的思维并锻炼身体, 学生们是有很大的兴趣的。

3. 注重学生的个体培养

正所谓“术业有专攻”, 体育也是一样, 每个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不同, 他所擅长的体育项目也不同,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长来培养学生, 不然, 让篮球明星朝着体操方面发展, 只能说是强人所难。在平时的体育活动中, 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适当的训练, 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又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如果能挖掘出学生的体育潜能, 成为一个体育健将, 这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当然, 这需要教师在平时的体育课中多留心, 多关注一下学生的表现, 才能有所发现。学生在某个体育项目上有所特长, 我们有理由相信, 在他成长的道路上, 也会注重这方面的能力训练, 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有终身锻炼的体育意识。

体育明星影响力 篇10

一、体育传媒与体育行为的内涵

体育传媒属于大众传媒, 是人类 (自身及相互之间) 传授 (传送和接受) 体育信息的中介。从形态上看, 体育传媒主要包括体育内容和信息的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电视和互联网等;从内容上看, 体育传媒主要包括体育新闻、体育比赛和体育知识等[1]。体育传媒有两个内涵, 从传播载体来看, 主要包括体育内容和信息的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电视和互联网等;从传播内容上看, 主要包括体育新闻、体育比赛和体育知识等[2]。

体育行为是人类社会活动中一种特殊的行为方式, 是人们有意识地采用体育运动的方法、手段实现体育目的的一项实践活动。从广泛的范围看, 凡是与体育有联系的行为活动, 都可称为体育行为。

二、我校学生接触大众传媒的情况

调查发现, 有65.2%的学生经常接触大众传播媒介, 有29.2%的学生偶尔接触, 有5.6%的学生几乎不接触。在接触大众传媒的学生中, 17.1%的人认为自己的意识、行为受大众传媒的影响大, 72.9%的人认为大众传媒对自己产生一定影响。可见大众传媒的影响作用不容忽视。我校学生在平常接触大众传媒较多, 且受大众传媒的影响较大;我校学生接收体育信息的频率较高, 有50.4%的学生能坚持接收体育信息, 有95.6%学生能够接收体育信息,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体育信息的认同程度和偏好程度。从接收频率来看, 男生占91.8%, 女生占9.2%, 因此, 学生在接收体育信息与频率选择上存在性别差异。

三、影响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因素与接触体育传媒动机因素分析

调查发现, 影响我校学生体育行为的因素依次为:体育传媒占34.03%, 体育课占27.97%, 课外体育活动占26.34%, 家庭3.10%, 同学或朋友占3.50%, 其他占5.04%。可以看出受体育传媒影响的比例最大, 说明大众传媒所传递的体育信息对学生体育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我校学生接触体育传媒的动机, 主要是了解国内外体育比赛动态、喜爱体育活动、追求娱乐刺激等。它是一种满足个体需求的基本活动, 与学生的性格、兴趣等有关, 受所处环境、社会条件等因素的制约。调查发现我校学生主要依赖网络、电视和广播了解国内外体育动态、得到对信息的需求和爱好各项体育活动;依赖网络、电视和报纸, 寻求娱乐和打发时间。

四、学生接触体育传媒的途径与接受体育信息的频率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学生接触多种体育媒体, 依次为网络、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 这些都很受学生的关注。其中, 网络是学生接触最频繁的媒体。它作为新兴的媒体, 既具有电视、电台的声像特点, 又具有报纸、期刊的易储存性、可选择性, 几乎弥补了传统传媒各方面的不足, 有着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网络传播体育信息的高速性, 符合学生追求时效的个性;随着社会的发展, 网络建设比较快, 也比较完善, 使得学生对网络的使用率较高。故学生把网络作为获取体育信息的途径也就在常理之中了。当然, 其他像电视、广播、报纸和杂志是较为普遍的体育传播媒体, 也是学生获取体育信息的主要途径。

五、体育赛事期间接触各类媒体的时间分析

以学生“昨天”接触媒体的时间, 估算学生平时接触媒体的时间。学生接触媒体的时间划分为七个时间段:分别为未接触、接触0—0.5小时、接触0.5—1小时、接触1—2小时、接触2—3小时、接触3—4小时、接触4小时以上。调查发现, 学生在体育赛事期间接触体育传媒时间依次为网络0.5—1小时, 报纸、电视、广播、电视均为0—0.5小时, 从中可以得出, 学生在重要体育赛事期间, 通过网络观看体育赛事直播、了解体育动态、接触体育信息的时间要比其他传媒方式多。据统计, 各大网站像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等都有体育赛事直播, 而且在此期间各有 (%) 一部分 (%) 没有 (%) 1.体育游戏这种教学手段在学生基本部分的学习有大网站的访问量都大幅提高。并且随着移动通讯业的飞速发展, 短信和彩信业务的渗透, 学生可以通过手机订阅手机报等业务了解体育新闻、动态。

七、体育偶像崇拜现象对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

随着社会发展进步, 青年学生中对体育运动明星的崇拜、偶像现象愈加突出。尤其是体育传媒已经成为影响当代青年学生“运动明星崇拜”的重要力量。通过调查学生的偶像崇拜现象可以看出, 将近62%的学生表示在体育媒介中有崇拜的体育运动明星偶像。我校学生崇拜体育运动明星的原因按顺序依次为:体育运动明星的运动能力 (43.6%) 、体育运动明星的运动技能 (40.1%) 、体育运动明星的风度 (34.6%) 、体育运动明星具有挑战性的职业特点、崇拜运动明星的经济收入多 (25.8%) 和其他方面 (12.9%) 。

从大众传播媒介角度来看, 传播者对于某种传播效果的追求, 期望能最大限度地影响到受众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态度。通过调查可以得出, 体育传媒对学生的体育价值观、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体育传媒应充分利用一切好的契机, 通过不同的传播方式对体育资讯、信息和受学生关注的体育运动明星信息的传播, 与学校、家庭和社会紧密合作, 开展一系列面向青年学生的体育活动, 提高学生的参与性, 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健康积极的体育价值观、树立终身体育意识的教育目标。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 使得学生在接触体育传媒的过程中, 既能获得新知见闻、欣赏到精彩体育节目, 又能得到锻炼身体的有效方法, 增强体质, 不断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生活, 从而使学校体育得到很好发展, 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翟继勇等.中国体育传媒发展展望.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书面交流论文, 序号:718编号:003, 2005-09-13.

[2]谈群林.北京奥运会前后我国体育传媒的发展对策.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09.2, VOL25, (1) .

[3]刘一民.体育行为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3.10, (第一版) .

体育明星影响力 篇11

关键词:课程标准;课程改革;体育教师;体育教材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发了体育(1~6)、体育与健康(7~12)课程标准(以下简称《体育课程标准》)从而取代了使用多年的体育教学大纲。体育课程标准无论是目标、要求还是结构、体例都是全新的,蕴含着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先进的体育教育思想,体现着鲜明的时代气息。

一、对体育课程改革观念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来,体育课程经历了七次改革,每次改革都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为以后的体育改革打下了基础。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行的体育课程中的以下问题也日益明显地凸现出来。如:课程观念的滞后,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不完全一致,学生的健康教育和思想教育的任务落不到实处,教学内容存在着难、繁、偏、旧的状况,教学方法单调薄弱,课程评价过于强调运动成绩,课程管理强调统一、适应性不强等。课程观念上,突出表现学术性课程和适应地方需要的课程,而对于学生生活教育的课程薄弱;课程内容强调对知识掌握,对于技能和情感等方面要求较少;知识则只强调记忆,较少强调应用;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整和也强调过少。

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终身锻炼意识、全民健身意识、与人交往合作意识作为重点。体育课程标准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素质教育的理念,打破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内容的做法。构建了身体发展、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把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终身锻炼意识、全民健身意识、与人交往合作意识作为重点,充分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满足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人人享受体育与健康的乐趣,这是体育课程标准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课程标准在构建课程的目标体系、拓展课程的学习领域、划分学习水平、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等方面改革力度大,有创新,特色鲜明,时代感强。教学建议对地方和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的制订、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教训方法的改革都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体现了新的课程和教学观念。

二、对教材的影响

体育教材是体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工具。体育教材应依据体育课程标准而编写。新的体育课程标准赋予了体育教材新的理念,即体育教材应该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学生用书、教师用书、教学挂图、幻灯以及多媒体电子教材等多种形式。另外,从新的体育课程视角来看,各种体育场地、器材和校内外体育资源,也与教材一样,都是可以广泛开发和利用的重要的体育课程资源,可使之转化为教材。

新中国成立后,在“一纲一本”或“一纲几本”的影响下,教材知识一本或几本,并且这些教材大多是围绕运动技术项目、发展身体素质或发展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等内容来编写的,过多地体现了竞技体育的思想和强调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和系统性,忽视了儿童的学习与心理规律;重视各门学科的学术性的经典内容,忽视知识与社会和学生生活的联系;知识内容相对陈旧,没有反映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课程标准”出台后,将改变“教师与学生共同使用一种教科书,教师按教科书教,学生按教科书学”的现象。同时,也将改变过去教科书内容陈旧、人文性缺乏和版本更替较慢等现象。“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不同,“课程标准”描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限定教师的教学内容;“课程标准”规定学习领域而不是科目,因此它不直接规范教材,而是通过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间接影响教学材料的编写。国家鼓励有关机构、出版部门等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组织编写教材。有条件的学校可根据自身资源和不同年龄学生的需要开发校本课程教材,从而使教材更具有适应性、易读性等。

关于“一纲多本”的理解。国家为了实现教材高质量和多样化,实行了“一纲多本”和严格的审批制度,教材经过严格的审查通过后方可在试验地区进行试验。“一纲多本”要求的是“多样化”,而不是“多本化”,也就是说不能造成多套教材基本上是一个模式(相同的体系、相似的内容、一样的风格)。“多样化”是指教材在符合“课程标准”精神的前提下,体现出不同的体系、不同的个性、不同的风格、不同的地区特色等。所以,“多样化”与“多本化”是有本质区别的。

三、对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的影响

教育目标最终将由学习的结果进行表示,不能没有结果的学习,也不能学习没有结果。以前,“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学习达到的成果,各界人士也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评价学校整体教育效果。出现应试教育之后,学习成果的评价不可避免地由考试的成绩而定,当然成绩越高,教育就越有成效。教育变为精英教育、专业教育,由此使学校、教师和学生负担沉重。课程标准将对此种现象进行改观。因为课程标准规定是最低标准,而不是最高标准,这将保证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和发展性。这些最低标准是基础教育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从事终身学习打基础和提高全民素质所必需的要求。这些要求将给学生全面、丰富的发展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和有创造性的发展。

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的目的主要是: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与表现,以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判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改进教学;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个性的机会,并鼓励和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能力。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转变了体育学习评价的观念。

首先,体育学习评价内容的转变。过去的体育课程学习的评价内容突出表现为过分注重体能和运动技能的评价,体育课程标准增加和完善了学习评价内容。体育课程学习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即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制度、表现与合作精神。评价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理念和评价的公平性。

其次,体育学习评价方法的转变。过去的体育课程过分注重定量评价和终结评价,而《体育课程标准》不仅注意结果的评价,而且重视多数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不仅注意定量评价,而且重视定性评价;不仅注意绝对性评价,而且注意相对性评价。在体育与健康知识学习进行评价时,不太强调单纯的记忆,而是比较强调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再次,体育学习评价形式的转变。过去的体育课程学习成绩的评价形式只是采用单一的教师对学生的外部评价,即教师对照身体素质、运动技能、运动能力的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测试和打分,而《体育课程标准》倡导在对学生学习成绩进行评定时,既要有教师从外部对学生进行的评定,还要有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的评定,以及学生相互之间的评定。

四、对教师的影响

长期以来,人们对教师的解释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人,教育即教师活动本质就是传道受业,传授知识。在实施《体育课程标准》之前,体育教师的角色相对单一,实施《体育课程标准》之后,体育教师的角色和专业行为方式有了深刻变化。

首先,教育观念的转变。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从过去被动的执行者,变成主动地参与课程设计的决策者;在对体育课程目标的认识上,应从唯一关注学生的运动能力表现,转成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在对自身角色的认识上,从等同于一个从事运动技术教学的教练员,转变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真正意义上的体育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从过去强调学生接受学习、机械训练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从强调“教”转为强调“学”,“教”的目的是为了最终“不教”或少教,是为了学生自主学习;在师生关系方面,从决定学生应该学什么、怎样学的主宰,转变为努力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和结果等方面的成绩和长处。

其次,体育教学方式的转变。教育观念的转变必然带来教学方式的变革。《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给教学方式带来的最大变化是更加注重情境创设和学生的自主学习。

再次,促使体育教师职业的专门化与知识结构的调整。课程标准的领悟使教师专业面临巨大挑战,教师的领悟将决定着学生学习的结果。当教师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的时候,教师职业可以被同等学历的人所代替;当教师是一个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的时候,教师的职业才具备了不可替代性。单就运动技术和技能的传授而言,专业的教练员是完全可以胜任的,甚至一个稍有体育特长的人,就可以替代体育教师的工作。但是,就通过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和培养以及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言,那就只有合格的体育教师才能胜任。也只有到了这个时候,体育教师和体育课程的独特作用才能充分地体现出来,体育教师的职业才真正具有不可替代性。在此过程中,也就是教师职业的专门化的过程,要求体育教师现有的知识结构必须进行调整和拓展,不仅应具备专业的基本知识技能,而且还必须具备提高其教学的基本素质。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2.

[2]钟启泉,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92.

[3]何敏学,宋强.新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的新要求[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20(2):114-115.

[4]杨丽娟.新课程视野中的教师培训改革[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1):1-3.

体育明星影响力 篇12

1 研究对象

江苏省成立体育社团的5所高等院校的在校大学生。

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梳理法:搜集、整理“体育社团”和“高校学生体育行为”有关文献, 了解相关研究进展, 对本次研究的理论根据、研究的实现路径进行探究, 以便更好地开展研究。

问卷调查法:在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江苏理工学院、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5所院校中每所学校随机选取参与体育社团活动的大学生与未参与体育社团的大学生发放问卷1000份, 采取学生当面填写, 现场收回的方法, 现场收回902份, 回收率90.2%, 其中有效问卷数量为885份, 有效率为98.1%。调查对象中参与体育社团大学生445人, 未参与体育社团大学生440人。

访谈法:在发放问卷的同时, 对调查对象及社团指导老师进行访谈。

数据分析法:使用R语言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

对比分析法:对比参与体育社团的大学生和未参与体育社团的大学生群体在体育行为方面的差异, 分析体育社团对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

3 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知识及体育项目的掌握情况

3.1.1 体育知识了解情况

调查结果:调查问卷中涉及的体育知识主要为参加体育锻炼前有必要了解的理论知识, 包括运动前的准备、运动量的的控制、运动后的放松与恢复、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等。调查结果 (表1) 显示参与体育社团的大学生中有89.2%的人基本或系统了解参加体育锻炼有必要了解的理论知识, 部分了解的占9.7%, 几乎不了解的极少, 而未参与体育社团大学生中基本或系统了解的只有66.2%, 有8.9%的人几乎不了解相关体育知识 (表1) 。

差异性检验:利用卡方检验, 判断参与体育社团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原假设H0=参与体育社团对体育知识掌握程度无显著影响。备择假设H1=参与体育社团对体育知识掌握程度有显著影响。设定显著性水平α=0.05。通过R语言运算获得如下结果:Pearson's Chi-squared test

通过运算得出, p值远小于给定显著性水平0.05, 故拒绝原假设, 接受备择假设, 即参与体育社团对体育知识掌握有显著影响。

3.1.2 体育项目掌握情况

以掌握体育项目数量为要点, 以掌握体育项目基本知识、技术、技能为有效指标。教育部等四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每个学生会至少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调查表明参与体育社团的大学生中有70.1%的人掌握了2项及以上的体育项目, 未参与体育社团的大学生中掌握2项及以上体育项目的比例为54.6% (表2) 。

差异性检验:利用卡方检验, 判断参与体育社团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原假设H0=参与体育社团对体育项目掌握数量无显著影响。备择假设H1=参与体育社团对体育项目掌握数量有显著影响。设定显著性水平α=0.05。通过R语言运算获得如下结果:Pearson's Chi-squared test

P值远小于给定显著性水平, 拒绝原假设, 接受参与体育社团对体育项目掌握数量影响显著。

3.2 体育竞赛参与情况

调查结果:此次体育竞赛参与情况调查的是大学生参与的最高级别竞赛。通过对大学生参加有系统竞赛规则且有裁判执裁的院系及以上级别体育竞赛情况的调查发现:参与体育社团的大学生参与过院系及以上级别体育竞赛的比例为61.1%, 未参与体育社团的大学生该项数据为36.1% (表3) 。

差异性检验:利用卡方检验, 判断参与体育社团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原假设H0=参与体育社团对大学生体育竞赛参与无显著影响。备择假设H1=参与体育社团对大学生体育竞赛参与有显著影响。设定显著性水平α=0.05。通过R语言运算获得如下结果:

P值远小于给定显著性水平, 拒绝原假设, 接受参与体育社团对学生参与体育竞赛影响显著。

3.3 体育锻炼坚持性

3.3.1 大学生体育锻炼频率

调查结果:体育锻炼频率指的是在特定时长内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 本次调查问卷中是以周为基本单位对学生的体育体育锻炼频率进行衡量。根据表4的统计结果, 参与体育社团大学生中有51.2%每周锻炼3次及3次以上, 而未参与体育社团的大学生只有31.4%。

差异性检验:利用卡方检验, 判断参与体育社团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原假设H0=参与体育社团对大学生体育锻炼频率无显著影响。备择假设H1=参与体育社团对大学生体育锻炼频率有显著影响。设定显著性水平α=0.05。通过R语言运算获得如下结果:Pearson's Chi-squared test with Yates'continuity correction

X-squared=35.21, df=1, p-value=2.959e-09P值远小于给定显著性水平, 拒绝原假设, 接受参与体育社团对学生参与锻炼频率影响显著。

3.3.2 大学生单次锻炼时长

一般认为, 单次锻炼时长在三十分钟以上能够收到不错的锻炼效果。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参与体育社团大学生中91.2% (406人) 的人单次锻炼时长超过三十分钟, 8.8% (39人) 未超过;未参与体育社团大学生群体中77.7%的人单次锻炼时长超过三十分钟, 22.3% (98人) 未超过。

差异性检验:利用卡方检验, 判断参与体育社团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原假设H0=参与体育社团对大学生单次锻炼时长无显著影响。备择假设H1=参与体育社团对大学生单次锻炼时长有显著影响。设定显著性水平α=0.05。通过R语言运算获得如下结果:Pearson's Chi-squared test

P值远小于给定显著性水平, 拒绝原假设, 接受参与体育社团对学生单次锻炼时长影响显著。

3.3.3 大学生体育锻炼持续时间

调查结果显示:参与体育社团大学生体育锻炼持续时间在3个月以上的比例为79.1% (352人) , 只有20.9% (93人) 的人持续未超过3个月;未参与体育社团大学生锻炼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的比例为60.5%, 未超过3个月比例为39.5% (表6) 。

差异性检验:利用卡方检验, 判断参与体育社团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原假设H0=参与体育社团对大学生锻炼持续时间无显著影响。备择假设H1=参与体育社团对大学生锻炼持续时间有显著影响。设定显著性水平α=0.05。通过R语言运算获得如下结果:Pearson's Chi-squared test

P值远小于给定显著性水平, 拒绝原假设, 接受参与体育社团对学生体育锻炼持续时间影响显著。

3.4 体育消费情况

通过调查大学生每年的体育消费情况发现:参与体育社团大学生体育消费在400~800元之间的比例最高 (64.1%) , 其次为800元以上 (20.9%) , 不足400元的较少 (15.1%) ;未参与体育社团大学生体育消费大部分消费不足600元 (76.3%) , 600~800元较少 (17.3%) , 超过800元的非常少 (6.4%) , 具体见表7。

差异性检验:利用卡方检验, 判断参与体育社团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原假设H0=参与体育社团对大学生体育消费支出无显著影响。备择假设H1=参与体育社团对大学生体育消费支出有显著影响。设定显著性水平α=0.05。通过R语言运算获得如下结果:Pearson's Chi-squared test

P值远小于给定显著性水平, 拒绝原假设, 接受参与体育社团对学生体育消费支出影响显著。

4 体育社团影响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剖析

4.1 从体育社团活动特点的角度分析

体育社团活动内容极为丰富和专业, 包括训练、比赛、学术讲座以及高级别的体育竞赛等[2]。体育专题讲座、知识竞赛、体育科普等社团活动在体育课堂之外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更有趣的学习体验, 与指导老师、社团成员之间的交流互动加深了大学生对体育知识的理解。

基本身体素质训练和专项运动训练能够有效提高社团成员的身体素质和专项运动技术水平, 体育游戏以及社团成员之间进行的小型比赛大大提升了大学生学习体育项目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积极性[3]。体育社团组织的竞赛活动包含一定比例高级别体育竞赛, 而且一般都会配备水平较高的裁判, 社团成员在参与体育竞赛过程中比赛适应能力得到了加强。

通过对体育社团活动的时间特点调查发现, 社团活动举行的频率一般高于3次/周, 单次持续时长一般在60分钟左右。体育社团活动的时间特点有利于促进社团成员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大学生在参与体育社团活动过程中, 逐渐意识到体育消费的必要性, 对运动装备、体育书刊、专业运动器材及场地等体育消费需求增加, 消费积极性提升。

4.2 从体育社团积极效能的角度分析

丰富校园文化, 满足大学生体育需求。高校体育社团内容丰富、种类齐全、覆盖面广 (几乎包含所有的大众体育项目) , 虽然是一种群众组织, 但是有系统规则、有明确活动目的以及完整组织架构, 从制度建设、社团日常管理、体育精神传播、社团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等各方面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 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含[4]。体育社团能够满足大学生多层次、多元化的体育需求, 通过体育社团举办的各种活动, 大学生可以更好地表现自己的才能、践行体育主张、传播体育精神、学习体育知识、掌握锻炼技巧等等。

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 促进身心健康。体育社团的日常运营、内部人员调动、各种社团活动的举办都鼓励各方面人才的融入, 倡导成员彼此之间的合作无间, 在潜移默化之中很容易加强大学生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统筹规划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的培养及锻炼[5]。体育社团的建设以大学生体育兴趣为基点, 虽然社团成员隶属于不同的班级和年级、来自不同的专业领域, 但是因为共同的体育锻炼兴趣, 体育社团往往体现出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社团成员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学习经验和训练心得, 碰到困难时互相帮助和鼓励, 这些行为有助于疏导消极情绪, 避免不良心理状态的发生, 对于大学生运动技术和技能的提升有好处, 有利于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5 结论

(1) 体育社团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体育知识的理解以及体育项目的掌握; (2) 体育社团能够提高大学生体育竞赛参与度、提升大学生体育比赛竞争力; (3) 体育社团对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效果明显; (4) 体育社团能够有效激发大学生体育消费积极性。大学生体育社团在促进大学生体育行为良性发展方面具备巨大优势, 应对高校体育社团予以重视, 加大扶持力度, 增强对社团的管控, 加大人力物力投入, 以促进高校体育社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传友, 冯伟.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9, 25 (1) :10-11.

[2]张戈, 吴洁, 钱俊伟.体育社团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促进的研究——基于社会生态模式的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4, 01:59-74.

[3]赵伟.从社会学习理论看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运动技能的相关影响[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6:94-108.

[4]潘秀刚, 陈善平, 张中江, 程春凤, 刘丽萍.大学生体育社团参与现状及其影响作用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5, 05:130-134.

上一篇:收获在课改路上下一篇:经济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