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辅导

2024-08-12

培训辅导(共12篇)

培训辅导 篇1

一、教育部南师大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建设背景考量

1. 社会转型视阈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需要。

高等教育的办学离不开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 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 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 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这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 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1]如何做好目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高等院校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 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2]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保证和长效机制, 对于全面落实中央16号文件, 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具有重大意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科学, 是科学就有规律性, 就需要专门研究, 专人来做。高校辅导员队伍目前存在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辅导员的素质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有相当一部分辅导员缺乏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 虽有工作热情, 但缺少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和工作研究能力。还有一部分人存在临时观念, 缺乏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专业思想和职业意识。因此, 集中各个方面的教育培训资源, 建立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 切实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 以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是十分必要的。

2.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路径选择的内在要求。

如何达到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 这是一个涉及具体实践维度方面的问题。立足专业化内涵的讨论, 专业化途径的探索是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的不断深化过程。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是高校辅导员职业逐步发展成专业的社会过程, 在此过程中, 辅导员不断接受专业的培训, 在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拥有专业的知能, 形成共同的辅导员专业伦理和规章制度, 建立专业的高校辅导员协会组织, 达到专业自治。[3]

高校辅导员工作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职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等许多领域, 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高校辅导员需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工作等多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但又不是这些学科理论知识和方法的简单拼凑和机械相加, 而是需要在系统掌握这些学科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 依据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特殊规律和具体实际, 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综合运用。要胜任这项工作就必须经过专门的系统教育和培训, 依托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 建立和完善辅导员培训体系。《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规定自2006年起参加工作的专职辅导员必须取得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证书方能上岗。到2010年, 完成辅导员的轮训工作, 使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有明显提高, 培养和造就1000名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一定国内影响的专家。[4]

3. 与国外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行会制度比较的结果。

高校辅导员协会组织的成立是考量辅导员专业化的重要指标之一, 行会制度有利于加强辅导员职业伦理的塑造。行业协会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旨在促进行业发展、规范行业秩序的社会经济组织形式。在西方发达国家行会制度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而我国高校辅导员协会制度刚刚起步。以美国为例, 美国高校人事协会 (ACPA) 、全国学生人事管理者协会 (NASPA) 、全国女院长、女行政官员和女顾问协会 (NAWDAC) 是三类主要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专业人员的协会, 他们的成立和发展为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在具体理念、责任担当和角色定位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美国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先后经历了“学生人事”模式 (Student Personnel) , “学生服务”模式 (Studen Services) , “学生发展”模式 (Student Development) , SLI (Student Learning Imperative) 模式。[5]

2007年9月, 南师大高校辅导员培训基地被批准为教育部首批21个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之一, 2008年2月26日首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论坛在复旦大学开幕。这些新举措的出台, 必将催生中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协会的成立。2008年7月12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辅导员工作研究分会成立大会在山东大学召开, 这是首个全国性的高校辅导员的学术团体, 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辅导员工作研究分会章程》, 专业性组织的建立和章程的通过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一个里程碑。

二、教育部南师大高校辅导员培训基地建设图景研究

1. 基地建设高校优势。

南京师范大学是江苏省高校辅导员培训基地的唯一一所依托高校, 学校是省重点高校, “211工程”重点大学, 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于1992年就被江苏省教委列为省重点学科, 1994年起被江苏省政府列为省重点学科, 2005年该学科所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又被评为江苏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 省政府每年投入100万元加以重点建设, 同时, 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也于2006年被省教育厅列为省品牌专业。

依托相关学科, 学校在高校辅导员培养、培训和学位进修等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早在1985年, 该校就设立了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 主要培养高校辅导员。其中, 85级、90级、91级3个年级的学生都是江苏省高校从二年级的本科生中选拔推荐入学的, 毕业后, 全部回到学校担任辅导员;1993—1994年, 开办了在职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第二学士学位班, 专门招收高校专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1999年起, 受国务院学位办和教育部社政司的委托, 开办高校“两课”硕士班;2004年起, 开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高教硕士班, 其中, 有不少学员就是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高校辅导员, 有相当多的硕士学位论文就是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方面的专题研究;2006年, 又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辅导员) 专业的高教硕士班, 主要招收高校辅导员。同时, “江苏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设在南师大, 负责组织全省高校教师包括辅导员的在职培训, 并且每年暑期都要专门举办一期以申报专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系列职称的高校教师为对象的专业理论培训和考核。通过这些办学实践, 该校在高校辅导员培养、培训和研修方面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

2. 基地立体培训模式探究。

(1) 搭建知识传授平台, 注重体现专业特色。

上岗培训、日常培训、研修培训相结合。对2006起新录用的专职辅导员进行上岗培训, 着重引导他们认识辅导员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增强从事辅导员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职业意识;对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高校辅导员进行专题性的日常培训, 使他们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某一工作领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 尽快成为该工作领域的能手。主要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题培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专题培训;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与就业指导专题培训;组织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实际操作能力和研究能力的高校辅导员骨干开展专题研修培训, 使他们尽快成为某一工作领域的专家。根据目前情况, 主要开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研修;大学生职业指导专题研修, 在此基础上, 逐步拓展内容、形成系列专题, 提高研修水平。

着力抓好课程建设, 切实保证培训质量。根据培训目标, 按照培训内容的内在结构, 科学设置培训课程。逐步建立和完善包括系统理论课程、专题研究课程、技能培训课程在内的培训课程体系。成立由相关学科专家、教授牵头的课程组, 有计划地开展课程建设, 制订课程教学大纲, 编写培训教材, 制作相关课件。组织教师积极参与教育部统一指导和协调的全国辅导员培训教材的编写工作。把辅导员学位进修的专业方向课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硕士学位点的重点课程加以重点建设。把培训教材作为学校重点教材建设项目, 拨出专项经费资助出版。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努力提升培训水平。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基础, 整合全校相关学科的师资力量, 建立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辅导员培训师资队伍。高度重视师资队伍的继续培养和业务进修, 并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聘请校外兼职教师, 从具有较深理论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的相关党政部门的负责人、兄弟院校的党政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优秀辅导员中选聘兼职教师。

(2) 构建研修深造平台, 进行可持续性培养。

攻读硕博士学位。在南师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点中设置“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方向, 专门招收具有本科学历、在辅导员岗位工作2年以上、有志于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的高校在职辅导员, 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辅导员队伍的骨干;在南师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点中设置“高校辅导员工作理论研究”方向, 专门招收具有硕士学位或讲师以上职称、在高校辅导员岗位工作3年以上、有志于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理论研究和组织管理工作的高校辅导员骨干, 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专家和带头人。

高级专题研修。组织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研究能力较强的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带头人, 围绕高校辅导员工作实践和理论研究中的重大课题, 以科研课题的形式, 开展专题研修, 并争取将有关课题列为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科研项目。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专业学术水平, 推动辅导员工作创新, 努力做到出成果, 出人才。

出国考察培训。组织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带头人出国参观考察, 听取专家讲座, 开展学术和经验交流, 以开阔眼界, 借鉴国外教育和管理的先进经验, 推动辅导员工作的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

(3) 创建资格认证平台, 强化实践培训环节。

基础理论课程培训。由“江苏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负责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基础理论课程培训纳入辅导员培训体系。对申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副高级、中级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进行包括高等教育学、高校教育心理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概论专业等三门课程在内的基础理论课程培训, 以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理论素养。根据我省有关规定培训后经考核合格者, 方可申报相应职务的任职资格。

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根据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的内在要求和辅导员个人发展的需要, 积极创造条件, 开展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培训, 以提高辅导员有关心理咨询和职业指导的专业素质, 鼓励和支持他们参加国家有关部门统一组织的考试, 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以推动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进程。

(4) 打造多校联合平台, 促进辅导员校际交流。

充分利用本校的实践培训条件, 建立综合性的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实践基地。利用南京地区尤其是南京仙林大学城高等学校集中的优势, 在河海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应天学院等院校建立一批辅导员培训实践基地, 逐步形成一个包括各类院校、各有特色的实践基地网络。精心设计实践培训计划, 根据培训班的具体培训对象、培训目标和时间安排, 组织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挂职锻炼和学习考察等实践培训活动。

3. 教育部南师大高校辅导员培训基地建设保障措施。

保证经费投入。把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建设经费列入学校预算, 计划每年投入经费50万元, 主要用于购置培训设备、教材与课程建设、教师业务进修、学员业务实践、购置专用图书资料、建立专门网站等。

优化物质条件。保证辅导员培训和研修所需要的各项物质条件, 做到“优先安排、保证需要, 专门配备、逐步完善”。

加强组织领导。把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建设作为学校党委的重要工作, 列入学校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建立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建设领导小组与指导委员会, 统一组织和协调基地的建设工作, 定期检查培训工作。坚持请示汇报制度, 定期向教育部思政司、省教育工委和省教育厅请示汇报工作, 积极争取各级领导的支持和指导。

三、教育部南师大高校辅导员培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1. 培训模式研究与现实状态存在差距。

目前江苏省高校辅导员培训与研修基地理论研究型师资力量雄厚,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有教师17人, 其中, 教授8人, 含博士生导师3人, 副教授6人。在学科研究方面具有扎实的基础, 但面向基层辅导员进行辅导员实务培训师资力量还很欠缺、实务教材缺乏。随着当下辅导员工作内容的扩展与素质能力要求的提高, 辅导员培训与教育的内容与方式均需要发展。目前的辅导员工作培训内容虽然涉及到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心理咨询, 以及党团知识等方面, 但1—2次讲座是难以把每个专题介绍清楚的, 仅仅是入门而已。要从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就必须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基本素养并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分析社会思潮与青年学生的思想状况, 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咨询理论、方法和指导学生开展多种课外活动的组织管理能力。[6]

目前辅导员中44.4%的对培训“马克思主义理论”需求强烈, 53.5%的对培训“思想教育理论与方法”需求强烈, 70.6%的对“心理咨询理论与方法”需求强烈, 62.0%的对“管理知识与技能”需求强烈等。[7]基地建设的主管部门可以根据辅导员的实际需要来系统地设计培训内容与课程, 不断提高他们的角色素质与胜任能力。在培训与教育方式上, 除了原有的集中培训、专题讲座方式外, 尽快启动专门的高校辅导员专业硕博士学位课程, 对参加课程系统学习并考核合格的同学计算相应学分。

2. 基地建设交流平台的打造相对滞后。

一是案例实证交流欠缺。基地建设培训模式中目前还没有建立典型工作案例库, 应尽快建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典型案例库, 对案例进行分类整理, 辅导员在专家指导下对案例进行集中研讨和剖析, 研究新时期大学生思想发展规律, 通过设置菜单式主题讨论环节、案例研讨、辅导员论坛等多样化的交流方式使辅导员在交流中分享工作经验, 加强辅导员工作实务能力。

二是科研立项机会较少。辅导员的科学研究能力不强一直是困惑基地建设的一个方面, 庞杂的事务性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性, 使得辅导员难以抽出更多的时间进行专业性的科学研究, 更不用说是争取科研课题的立项。基地建设应面向辅导员设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研究”科研项目, 贴近辅导员工作实际, 包括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研究、大学生先进典型的榜样示范作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大学生就业创业研究等方向, 通过具体的科研实践拉动科研能力的提升。

三是网络交流平台建构。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已经不是新鲜事物, 在当前信息与网络相当普及的情况下, 面对大学生摄取信息渠道的快速化、便捷化形势, 辅导员同样面临着摄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挑战。在面向广大学生时辅导员往往是一对多的交流形式, 即使是教育部规定的专职高校辅导员的配备比例也是1:200。各个辅导员更愿意借助网络与学生构建交流平台, 各种各样的学生工作网站、BBS论坛、辅导员博客 (BLOG) 应运而生。可是属于辅导员自身的交流平台特别网络交流平台打造相对滞后, 辅导员网络平台可以涉及辅导员的工作实务、具体生活、情感交流、学术研究、资源共享等多个深层领域, 加深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 加强基地与辅导员之间的情感互动。

3. 高校辅导员出路制度设计单一。

长期以来, 我国高校将辅导员的发展方向主要确定为两个方面:一是党政管理干部, 二是业务教师。辅导员的出路一般有两条:要么放弃所学专业, 专心于学校党务或行政事务管理;要么离开所辅导的学生, 潜心于专业教学与研究。这种制度设计将辅导员定位为一种过渡性角色。

二号文为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出路问题作出详细表述:“要统筹规划专职辅导员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 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 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8]上海市《关于进一步加强上海高校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规定:“从事学生辅导员工作一定时间并且表现突出者, 如选择教学科研岗位工作, 学校应安排其一定时间的专业进修。对愿意从事社会工作的其他同志, 学校要积极向外推荐和输送。努力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大循环’。”伴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和实施, 出路机制问题会在在地建设的实践中解决。

4. 海外进修项目启动较晚。

我曾比较过中美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发现严格的职业准入、完善的制度设计、辅导员的专业细分、良好的教研能力是国外辅导员队伍的优势。启动海外研修、开展学位进修, 可以为辅导员提供广阔的研修深造空间。吉林省高校辅导员研修基地以东北师范大学为依托, 现已启动英国胡佛汉顿大学、佩斯里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日本九州大学作为首批海外研修基地。[9]目前江苏省高校辅导员研修基地还尚未启动类似项目, 促进国内外高校辅导员职业间的交流与学习势必成为一种更有效的职业形成措施。

摘要:自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16号文件以来, 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路径研究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 目前已有的观点, 主要集中在专业化途径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操作两个层面。本文立足于高校辅导员培训基地建设, 对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路径进行实践维度的探索, 认真梳理和审视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建设背景、具体措施、前景展望等问题, 力图深入推进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路径,基地建设

参考文献

[1]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8-26.

[2]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06.4.

[3]史慧明.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理论诉求[J].江苏高教, 2009, (4) .

[4]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2006-7-30.

[5]李莉.美国学生事务管理历史演进及制度解析[J].南通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7, (4) .

[6]林泰, 彭庆红.清华大学政治辅导员制度的特色及其发展[J].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6) .

[7]数据来自中国高校辅导员俱乐部思政在线.http://xzf.2000y.net/mb/1/bigclass.asp?depid=3491&bigclassid=10477.

[8]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建设的意见. (以下简称二号文) .2005年1月教育部颁发.

[9]教育部官方网站2008年12月3日新闻.http://www.moe.gov.cn/edoas/website18/94/info1228270554140294.htm.2.2008-12-3.

培训辅导 篇2

真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使我有幸与心理学教授、心理学博士零距离接触。几天的课程学习,虽说有点紧张,有点疲惫,但内心的喜悦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觉到是那样的充实,那样的兴奋。

从教十几年了,一直担任着班主任工作,自认为算得上一个称职的老班主任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有些问题一直困惑着我:为什么这些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越来越难教了?辅导员和班主任有什么区别?7月27日,我等一行23人有幸受学院学生处委派,前往浙江机电技术学院接受辅导员培训。通过几天的学习,我体会到要做好学生工作,必须要正确区别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学生管理过程中的角色地位,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班主任不能代替辅导员

教育部明文规定辅导员是高校管理队伍之一,是学生学习、生活、就业等问题的直接指导者,辅导员不是班主任,不是具体学生事务的处理者。辅导员主要研究和处理学生思想政治问题,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参与学生的就业指导。浙江机电技术学院现有学生6574人,辅导员

二、认识了道德问题与心理问题的区别

以前,一直以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错的事情都是道德上的错误,因此一直教育学生不可以这样或那样,觉得学生来学校学习,完成作业,上课认真听讲,和其他学生和睦相处等都是学生应该做到的,也是必须做到的,而学生不做作业,打架,厌学等都是不应该的,就是学生的错,老师应该批评,教育他们做好。但通过心理辅导后,再来分析这些问题学生,有些是他们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而不是道德上的问题。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具体分析,采取适当的方法,解决学生所存在的问题。

三、了解了心理健康辅导的基本技巧

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有一定的辅导技巧:接纳、倾听、共情等。说说很容易,但真正要做到完全接纳那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很困难。当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需要帮助时,我们首先要接纳对方,即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对方,认真倾听困扰着对方的事情,对其产生共情,感受对方的感受,了解其情况,让对方的情绪得到宣泄,然后一起探讨,最后解决问题。

因此,我们做教师的,要改变一下心态,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倾听,共情等,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别人,促进其人格的健康成长。

四、懂得了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着教育的行为。只有掌握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通过心理辅导培训,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心理辅导和教育教学工作对于一个学校的发展是同样的重要。心理辅导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只有心理和生理都健康成长的学生和教师,师生关系才能和谐发展。

对高校辅导员培训机制创新的思考 篇3

本文以座谈、访谈等方式,在对部分高校调研的基础上,对辅导员培训机制,做出了自己的思考。

一、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的现状

在调研中发现,各高校对辅导员培训工作比较重视,也在培训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但是总的来说,现行的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机制不够完善,难以适应新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培训内容联系实践不够紧密。不能区别地、有针对性地把握不同层次辅导员培训需求。脱离工作实践的发展需要,对实际工作和现实生活中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涉及少,急需和实用的新知识少,不能满足辅导员所需的理论知识和业务能力方面的要求,使辅导员学习的热情、兴趣受到影响,使培训对辅导员缺乏吸引力。

(二)培训形式单一。培训形式依然沿袭传统套路,缺乏灵活性,多为满堂灌,参与性不强。

(三)缺乏内驱力。一些辅导员还没有充分认识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强调工作忙,任务重,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重参与,轻结果。

(四)教学资源利用不够。目前各高校对辅导员的培训,多由各高校自己开展。其培训的教学工作主要由本校的部分专家担任,而忽略了整合其他同类高校的教师资源。辅导员校际间的工作交流少,使他们工作思路闭塞,视野不够开阔,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的提高。

(五)培训制度不够完善。一是缺乏系统的质量评估制度和激励机制。如教学质量评估、学员培训效果评估等,缺乏可操作性强的制度体系;二是培训制度多停留在制度的制定上,对相关的学习制度、考勤制度难以严格执行;三是管理制度不严,由于工学矛盾突出,由于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即使参加培训,也时常请假处理工作,不能静心学习。

二、对高校辅导员培训机制创新的几点思考

(一)创新培训理念,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增强辅导员学习的主动性

培训体制创新首先要做到培训理念创新,这是培训工作创新的先导。在辅导员培训工作中,一是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人的素质是事业成功的决定因素。培训是开发人才资源,提升人的能力的基本途径;二是要树立终身教育观念。人不论处于哪个年龄段,都应继续参加教育与学习,且不拘于传统的学习与教育形式;三是要树立团队学习观念。学习不仅包括个体学习,还应包括组织的团队学习。团队学习能力的提高与个体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样重要;四是要树立学习也是工作业绩的观念。学习好是个人与组织工作出实绩的重要手段,也是工作业绩的一个表现方面。

(二)激活培训运行机制

1.按需培训。激活培训运行机制,首先要掌握辅导员培训的需求信息,以培训需求为导向,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培训需求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里的“按需培训”的“需”包含辅导员的自我需求和辅导员岗位需求两个方面。要做到针对辅导员的需要进行培训,而不只是推出一大堆的课程。那么,收集、掌握和分析辅导员的培训需求,就显得尤为重要。(图1)我们可运用望闻问切的方法对辅导员现有的工作态度A、工作技能S、专业知识K的情况进行信息收集。可根据辅导员具体情况分为几个层次,进行需求情况汇总(表1),如将辅导员分为新辅导员和在职辅导员,结合他们自身的不同情况和工作岗位所需的A、S、K进行分析,即他们需要什么工作态度、知识和技能,以此确定培训方案。只有在辅导员想学所需工作知识,而又很缺乏时,培训才能有效发挥其作用。这样才能真正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我想学”。

2.精心设计培训课程。通过需求分析,结合辅导员的自我需求和辅导员岗位需求,确定明确有效的培训目标,并以此制定培训内容、方法、选择培训导师。在培训内容上,注重理论知识与业务能力的有机结合,要从理论型知识培训向能力型培训转变,从粗放型培训向精细型培训转变。培训活动是一个学习和促进学习的过程。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学习指的是由经验引起的在知识、技能、理念、态度和行为方面发生的相对持久的改变,而不仅仅是简单地陈述事实或传授知识。若要收到良好的培训效果,就必须深入到学习行为内部,寻求恰当的方式开展培训工作。因此在培训方法上,可结合培训内容,选择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要从偏重课堂理论培训向课堂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转变,采取案例分析、讲授示范、角色扮演、对策研究、小组讨论、观看录像、游戏等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要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与研究,增强参训辅导员的学习兴趣。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辅导员获取新知识的速度。

3.创新资源共享机制。第一,构建培训网络。《规定》、《计划》中提出,要建立“国家—片区—省—学校”四级分层递进的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要整合现有的辅导员培训资源,加强辅导员培训基地建设。要挖掘教育培训资源,推进辅导员培训资源的重组,进一步加强各高等院校之间的合作,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辅导员培训网络体系。第二,建立开放式的教师资源库。本着资源共享原则对各高校培训师资进行整合。要努力组建一支培训、专业、管理、研究一体化的培训师资队伍,并完善和充实兼职师资库,把师资队伍扩大到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教育学专家、心理学专家,扩大到高层次经营管理者,实现教师资源共享。

4.建立考评激励机制。针对目前辅导员培训中存在“走过场”的现象,应根据培训的不同形式,制定科学的考试考核制度。要把辅导员的上岗资格与培训挂起钩来,教育部拟定的《规定》、《计划》中明确提出,“建立辅导员持证上岗制度,2006年起全面实施”。还要积极为辅导员创造条件,《规定》、《计划》还明确提出了“实施辅导员继续攻读学位计划”、“每年选送30—40名优秀辅导员骨干到国外学习”等多项激励措施。

实现从辅导员“被动地接受组织培训”向“主动地寻求组织学习”的转变,就必须构建相匹配的考评激励机制,其目标是提高辅导员学习的自主性和满意度,促进教育培训与人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相结合。

对高校辅导员培训机制的新探索是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辅导员队伍的必然需求,也是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对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提出的新的课题。

培训心理委员 普及朋辈辅导 篇4

1 培训心理委员, 普及朋辈辅导的意义

青少年发展时期, 同龄人更容易成为效仿的对象、学习的榜样, 因为彼此年龄相仿, 在价值观、心理特征等方面具有相似性, 更容易互相理解和沟通。

同学之间共同学习、生活, 彼此的沟通、交流比较频繁, 学生喜欢向同龄人敞开心扉, 交流感情, 倾诉烦恼, 如果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常识, 同学可以得到更好的帮助。

助人与自助是内在联系, 相互影响的。心理委员开展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卫生意识和能力, 助人的同时提高了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人际沟通、情感交流能力, 学会关心别人、接纳别人, 学会共处, 学会做人, 当自己碰到心理问题时, 也可以自己帮助自己, 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2 心理委员的组建

2.1 开学初做好宣传

①每学期开学初, 我们中心制作“心理咨询中心简介”通过部长、班主任、各专业部会长, 利用班会和晚自习时间到各班宣传、介绍:咨询中心的制度、设备、老师、开展的工作、咨询时间等。②到各班张贴“心晴工作站工作信息”, 用文字的方式让学生随时能查到寻求帮助的方式。

新生刚入学就能了解学校有这样的机构:当同学们的学习、生活感到苦恼, 心理存在困惑, 想拥有一个温暖的心灵避风港时就可以采取预约或直接到心理咨询室的形式进行心理咨询。

2.2 心理委员的来源

我们每年从新生中招收一批对心理学感兴趣, 有意愿为同学服务的学生经过签订部长、班主任、本人三方协议自愿加入心理协会。实行会长负责制, 每班一个心理委员, 分六个专业部进行二级管理。各专业部负责人每周二开例会进行协调、汇报本部工作, 每周四下午第三节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协会活动纳入学校正式的社团活动。

3 我校如何开展心理委员培训

3.1 心理委员的原则、纪律

心理委员必须遵守的原则:保密性原则, 对于涉及同学个人隐私的内容, 需要保密;积极关注原则;不以道德的观念去评判同学的对错, 尊重同学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态度取向;助人自助原则, 不是替同学出主意、想办法, 而是帮助同学想清楚问题的所在, 并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授人以渔”, 非“授人以鱼”。

心理委员必须遵守的纪律: (1) 须准时参加培训与活动, 不得无故迟到或早退。 (2) 连续2次无故不参加培训和活动者取消考试资格。 (3) 不认真履行职责者, 取消颁发证书资格。

3.2 心理委员的权利和义务

3.2.1 心理委员权利

(1) 优先参加协会的各项培训、值班及心理中心的各项活动, 期末奖励德育学分。

(2) 有提案权、表决权。

(3) 参加“优秀学生干部”的评选。

3.2.2 心理委员义务

在班级普及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生中;适时组织班级心理健康活动, 促进同学心理健康水平;及时发现班级有心理危机的学生, 有效协助心理辅导员做好危机干预工作。

具体如下:

(1) 掌握常见心理问题和紧急干预的常识, 学习心理辅导技术, 提高自我心理素质;

(2) 积极向本班同学宣传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 使同学们了解心理健康对自身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 学会自我心理调节。

(3) 主动关注班级学生心理状况, 有计划地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促进本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4) 组织同学参加学院或学校的大型的心理健康活动, 参与特殊群体辅导活动, 协助学院或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班级开展相关工作。

(5) 关注特殊人群:对性格孤僻、家庭情况复杂、经济贫困、纪律观念淡薄、学习困难的同学要给予特别关注和帮助, 鼓励同学前往学校心理咨询室寻求心理帮助。

(6) 与同学交心谈心, 调节班级人际关系, 与其他班干部一道建设班级良好的班风学风。

(7) 及时发现本班有严重心理障碍或处于危机状态的同学, 并将这些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报告辅导员或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报告。

(8) 及时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辅导员反映本班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的意见与需求, 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出谋划策。

3.3 心理委员培训的内容

心理委员培训为期一学年, 第一学期, 主题:心理委员的心理建设———聚焦幸福。

爱, 首先从爱自己开始!每一棵树都是先利己的!它由根部吸收水分, 供给枝叶花果养分, 然后开花, 芬芳所有经过的人!结满果实时, 分享给所有经过的人!在你没有充分给予自己之前, 你无可给予!你未足够关照自己的感受之前, 也无法关照别人的感受!没有爱好自己之前, 也无法真正去爱别人!爱从爱自己开始!水满自溢!爱足给予!倘若你无法爱自己, 那么你也无法爱别人!

心理委员只有自身调整好心态, 才能更好的帮助别人。亚里士多德说:生命的本质在于追求快乐。心态影响人的能力, 能力影响人的命运;心态影响生理;生命的质量取决于你每天的心态

(1) 改变态度:我们改变不了事情就改变对这个事情的态度, 一个人因为发生的事情所受到的伤害不如他对这个事情的看法更严重;事情本身不重要, 重要的是人对这个事情的态度。态度变了, 事情就变了。

(2) 学会享受过程:把注意力放在积极的事情上。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他来寻找光明;学会体会过程, 有的人就找最讨厌的地方去体会, 这个世界总会有阴暗面, 一缕阳光从天上照下来的时候, 总有照不到的地方;如果你的眼睛只盯在黑暗处, 抱怨世界黑暗, 那是你自己的选择。

(3) 活在当下:重要的事情就是现在你做的事情, 最重要的人就是现在和你一起做事情的人, 最重要的时间就是现在, 故事:挤牛奶的姑娘。

(4) 学会感恩, 感恩获得好心情。只有感恩才会懂得珍惜, 感恩实际上就是在丰富自己的人生, 感恩让我们变得更快乐!

(5) 适当的“精神胜利法”:如果遇到倒霉的事情就想还有人比你更倒霉。

(6) 压力太大的时候要学会弯曲。

心理学家们认为, 幸福是一种主观的感受。我们要用一种多元文化视觉来解读生活中的麻烦, 很多人与自己, 人与人, 人与亲情, 人与社会, 人与自然间的冲突, 因为我们认为它是问题才存在, 因为在意才被深深地影响。很多问题是被我们的问题的观察方式创造出来的, 改变一种观察方式或许不再是问题, 甚至麻烦成为生活的滋养也不一定。

具体如表1。

第二学期:主题:心理咨询技巧

(1) 学会倾听:人在内心深处, 都有一种渴望得到别人尊重的愿望。倾听是一项技巧, 是一种修养, 甚至是一门艺术。倾听的益处:有助于你圆满地解决问题;让人感觉你很谦虚;让你了解更多细节。

不会倾听往往导致错失良机;产生误解、冲突和拙劣的决策;因问题没有及时发现而导致危机

(2) 学会同理:指的是正确理解他人表达内容与感受, 进而做到相互理解、关怀和情感上的融合。

(3) 心理面谈技术———参与技术:指咨询师把求助者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包括情感综合整理后, 以提纲的方式再对求助者表达出来。

(4) 心理面谈技术———影响技术:咨询师将自己所叙述的主题、意见等经组织整理后, 以简明扼要的形式表达出来, 即为影响性概述。

影响技术是一种更为主动的改变人的方式。它们为行动和重建提供了多种选择, 能够更快速地促进改变, 有时也更长久地促进改变。运用影响技术的目的是帮助求助者明白自己需要改变, 并需要一个更为客观的参照框架, 来指导改变自己的行为。

具体内容如下:

3.4 心理委员的培训方式

培训方式包括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心理面谈、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

小学辅导老师培训总结 篇5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而且,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因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比如,识字与写字的要求有所不同,1-2年级要多认少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

阅读教学首先要使文本开口“说话”。这就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读课文,才能抓住重点,也才能与文本深入对话,因此,初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但是想到自己过去一年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初读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时间得不到保证,学生在课堂上匆匆地读一遍就进入精读,在家读的时间也得不到保证,向我们山区学校,学生回去没有家长的督促,很多学生就回去的作业就等于是空的;二是初读目标不明确,认为初读就是让学生有充分的读书时间,于是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多数学生是有“口”无“心”;三是缺乏教师的指导,就是一个“读”字贯穿始终;四是反馈不及时,自己不知如何评价学生的.读,以至于学生应有的语文能力得不到训练。另外,感觉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孩子们课外阅读书目的数量及程度鼓励力度不够,缺乏一定得评价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会努力改正,争取提高自己的阅读教学。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口语交际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教师要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与口头作文区分开。从形式上看,口头作文是单向的,是直接为习作服务的,是作为习作指导的环节出现的,是不需要考虑交际效果的;口语交际则是多向的,是为了交际的目的服务的。从成果上看,口头作文是书面语的,口语交际则是口语的,二者在词汇的选择、句式的运用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区别。

人教版中高年级教材有时将口语交际与习作整合编排,要求学生进行同题的口语交际和习作活动。编写的意图是整合听说读写,使之互为背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如,阅读教学可以给口语交际提供某些词汇的积累、表达的样式和思考的空间;口语交际的成果可以为学生提供习作的素材、习作的思路。在教学时,如果能够充分发挥书面语和口语互相促进的一面,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但是具体到教学实施,虽然话题是一致的,口语交际教学和习作教学却应该有相对的独立性,应该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不能把口语交际和口头作文混为一谈,更不应把口语交际等同于习作指导。

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突出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综合性学习的开展意在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实践中学习语文,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但在实践过程中,不少教师反映,综合性学习花的时间、精力太多,弄得大家疲惫不堪,有时还影响了教学的进度,学习效果有时不能保证。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仍抱着唯教材是举的观念,不把教材提到的内容做完不放心。二是过分追求、模仿所谓的新颖形式,而忽视训练效果。因此,教师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应把握住因地制宜的原则,活用教材,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学习的效果出发。

新的课程评价标准要重视一点:语文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素养上,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当我们的学生踏入社会,社会上的人说“这个人的语文素养不错”时,我们的评价才没有出问题。现代社会需要怎样的语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除了这两点,现代社会要求民要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这些思考,就可以发现目前的评价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水平,也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的书写能力,更没有很好地去评价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实践能力,既然现代社会需要这些能力,我们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评价工作。

高校辅导员精细化培训机制研究 篇6

[摘 要]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随着专业化、职业化的深入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新形势下,面对辅导员自身独立性、差异性的发展变化,以及日益具体化、个性化的培训需求,需要在辅导员培训的过程中,将“专业化细分”和“问题导向”的“精细化”理念一以贯之,进一步提升辅导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不断完善辅导员培训的机制体系。

[关键词]辅导员;精细化;培训

[中图分类号] D26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6)05-0047-03

当前,各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传承中发展、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深化,基本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生动局面。高校已基本建立起了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素质辅导员队伍。

随着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蓬勃发展,加大培训力度,加强专业化培养,着力提高辅导员队伍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使辅导员成为既有学科专业背景,又有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与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辅导员培训深化发展的方向。同时,也需要自顶层设计、系统构建、机制建设、制度保障、平台搭建、路径选择、评价反馈等系列过程将“精细化”的要求一以贯之,不断完善辅导员培训的机制体系。

高校辅导员培训融入“精细化”理念,主要针对提高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以专业细分、问题导向为依据,对培训对象、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培训反馈进行设计。同时辅以完备的培训机制、可持续的培训计划,充分调动辅导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提高培训的整体质量及发展空间的同时,从根本上实现对高校辅导员培训的“以人为本”。

辅导员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趋明显,对自身培训的需求也日益深细化、个性化、具体化,这就对辅导员培训机制体系的完善提出了更高要求。由此,要结合当代辅导员发展多元化、需求多样化、个体差异化的特点,进一步凝练理念、开a思路,以专业细分、问题导向、注重实效的理念和态度,稳步推进辅导员培训体系的完善。

在顶层设计方面,需要面向不同发展阶段的辅导员提供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甚至个性化的有针对性的培训。培训需求分析中,既关注来自高校辅导员自身的需求,结合工作实践及理论提升,又能对比辅导员间的差异,帮助高校辅导员认清个人定位及需要培训和建设的方向,使培训更有针对性;依据培训需求分析培训对象,确定培训依据、培训目标、培训时间等,制定短期及中长期的培训计划,在短时间内提升工作实践能力的同时,把培训纳入到骨干辅导员长期发展的体系中,加强连续性、可持续的培养;在具体的培训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培训方法的使用,不但要与培训内容相匹配,还要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培训要求引入不同的培训方式,使培训内容、效果与培训方法使用相得益彰;在培训评估环节中,针对不同的培训层次和目标,制定培训评估方式,考察培训成果转化效果。

通过对辅导员培训、当前辅导员培训相关研究的梳理,以及辅导员的需求调研等,挖掘出现有辅导员培训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培训理念模糊不清。一方面,培训的组织实施者在进行高校辅导员培训过程中,过分强调短期效应,缺乏长期、系统的战略支持,使得培训往往流于形式。同时在培训过程中,不但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对培训目标的细化和具体的阐释,也缺乏对过程、结果的共同关注和控制。严重影响了辅导员培训的效果。另一方面,高校对辅导员的工作研究、技能培训和理论提高的重视不够,存在重使用、轻培养,重经验积累、轻理论提高的现象,缺少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辅导员参加结合自身工作需求的专业技能培训,更未形成科学全面的培养体系。

(二)培训方式相对单一。在对辅导员研修基地、高校自主培训等培训课程进行对比可以看出,大多培训都主要采用课堂教学的方式,表现为专家讲授、辅导员听课,理论讲授、知识传授的传统方式方法,部分培训也会结合案例分析、工作研讨等环节,但如角色扮演、拓展训练等的培训方式则很少涉及,在辅导员培训方法上略显僵化。专题培训在面对短期集中培训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对辅导员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对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都是有所局限的,无法满足辅导员多样化的需求。辅导员工作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帮困助学等多项内容,是一项实际操作性较强的工作,这都要求高校辅导员不断掌握细致的工作方法和技能,这些在传统的培训方式中很难提升。

(三)培训内容相对局限。当前对高校辅导员的培训中,多把文件、政策、精神的解读和学校有关规章制度、政策宣讲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而对深入分析辅导员专业知识、岗位技能等方面的内容还较少,造成培训的针对性不强。过多的对辅导员进行“政治正确”层面的塑造,而使得辅导员的创新能力、思维方式被僵化;过多的进行政策文件精神的解读和灌输,缺乏对辅导员个体心理调适能力、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职业指导能力、学生事务统筹及以人为本的理念等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实施。培训内容限于基本知识的掌握、基本素质的提高,与辅导员的实际工作比较脱节,对于实际工作和实际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涉及较少。这样的培训内容忽视了对高校辅导员职业观念、实践能力、职业技巧的培养,造成辅导员归属感不强、凝聚力不够、职业发展迷茫。同时,进行高校辅导员培训的专家,在各类培训中内容相对固定,也使培训参与者缺少学习兴趣,收效甚微。

(四)培训机制有待完善。科学的培训内容、合乎教学规律的课程设计、严格的培训考核和长远的培训规划,都是培训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在当前高校辅导员培训中,存在培训时间碎片化,不成体系,各培训基地开展的辅导员专题培训时间较短,一般在5天左右;培训缺少质量评估和考核机制;无视培训的转化和迁移环节等问题,不仅使培训活动对实际工作的指导和帮助大打折扣,也导致了当前高校辅导员的培训质量不高、效果欠佳。良好运行的机制体系是加强辅导员培训的关键。在培训保障上,需要完善和规范培训制度,建立政策保障机制和专项经费制度;在培训考核上,需要加强过程监督及成果评估;在培训激励上,需要完善激励培训的奖励制度;在培训师资上,需要形成业界专家与优秀辅导员相结合的培训团队;在培训体系上,需要注重纵向学习的延续性与横向挖掘的理论深度等。

制定精细化的培训机制,对辅导员的角色认知和定位,业务水平提高,调动工作积极性,提高理论水平及专业素养等都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对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考核、培训计划做专业化、系统化、精细化的完善,直接影响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推进进度。

(一 )实施专业化细分。对培训对象的细分。对培训对象的精细化区分,指根据不同高校辅导员的设置以及辅导员自身发展的不同阶段,对高校辅导员进行精细的区分,以便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实施不同的培训内容和方式,制定不同的培养周期。如按照入职学历、所学专业进行区分,根据不同学历阶段的特点安排不同的培训内容,对于本科学历的辅导员,应注重对加强理论及科研水平提升的意识上进行培训,而研究生学历的辅导员,则主要结合工作实践进行一些方法上的提升或前沿问题的涉及;针对不同发展阶段进行区分,对新入职辅导员主要进行工作方法、工作经验传输以及辅导员角色转换方面的培训,而对辅导员队伍的中坚、骨干力量,则要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对从事辅导员工作较长时期的思政工作者则需要进行职业定位、职业倦怠应对等方面的培训内容,等等。

对培训内容的细分。对高校辅导员培训的内容,要在结合需求的前提下,整合培训资源,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内容应主要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在专业素养上,包括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素质的提升;在职业能力培养上,开展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能力、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等方面的培训。培训内容上,既要注重夯实理论基础、开阔思政视野,紧跟时代步伐,又要在整体上连贯、协调。

对培训方式的细分。在社会环境不断变化的大背景下,根据高校辅导员个体自身的差异,地域、行业的多样性,都要求在进行培训过程中,要注意培训方式的多样性变化。随着培训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新的培训方式不断出现,在具体的培训方法上,包括讲授法、工作分析法、案例研讨法、角色扮演法、视听技术法、模拟培训法等等,每种培训方法都有其特点及适合使用的条件,根据培训对象、培训目标、培训内容的具体情况,培训方法的选择应以满足培训对象需求、培训语气效果为主,充分利用培训资源达到培训目标,不同的培训方法对培训项目的有效性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选择适宜的培训方式,在培训实施过程中会有重要的影响。同时,利用现代化的网络培训平台和资源,发挥其灵活度较大、培训场所无限制的特点,充分利用优质培训资源,并使得培训资源得到最大化共享。

(二)强化问题导向。在辅导员培训专业化细分的基础上,针对培训目标、实施过程、培训计划、评估反馈等环节,强化问题导向,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在培训目标的设计过程中,根据辅导员实际的工作需求,及摸清不同层次的辅导员在培训方面的需求,对培训目标进行分析和阐释,根据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同时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提升辅导员理论素养、解决实际工作问题、明晰个人发展路径等方面,起到助推的作用。

在计划制定环节,高校辅导员精细化培训,要建立长效、可持续实施计划,积极整合资源。培训管理人员和院系负责人要在日常工作中加强交流和沟通,建立日常交流机制;健全一套科学、合理、完善的辅导员培训管理制度,尤其是要建立科学的培训效果考评制度;提前汇总与规划辅导员培训年度计划,整体安排,给予辅导员更充分的时间规划;打通培训资源与培训意愿二者的通道,通过政策引导,既保障在培训机会面前公开、公平,也让辅导员培训得到院系的支持;发挥参加培训学员的后续效应,实现培训效益的最大化,做足增量。

在评估反馈环节,应基于一定的培训目标,对受训辅导员的学习效果、学习成果转化、学习动能的迁移、培训的整体效益等方面进行比较、综合、判断,对后续培训改进和优化。结合精细化的培训要求及系统化的培训规划,将过程性评估与结果性评估、横向的多维评估与纵向的延伸评估相结合。在纵向上,注重考查辅导员自身在培训过程中的反应、学习、工作应用、个人和组织绩效等,涵盖辅导员培训效果的各个方面,产生纵深的评价效应;在横向上,从多个视角对高校辅导员的培训情况进行评价,如教师、同期培训学员、第三方等的评价,从而形成立体化的培训评估模型。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校园和谐稳定的骨干力量。进一步按照精细化的要求加强辅导员培训,应对辅导员自身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的发展变化,有利于满足日益深化、细化、个性化、具体化的培训需求,有利于提升辅导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促进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有利于提高队伍的整体素养和业务水平,切实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冯刚.在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2(10).

[2]吴春丽.辅导员培训中的体验式学习研究[J].高校辅导员,2010(3).

[3]黄权标,覃干超.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培训实效性研究[J].学生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9).

[4]卢吉超,张乃琴,徐义圣.高校辅导员培训路径拓展研究——以上海高校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2010(5).

[5]陈勇,朱平.高校辅导员培训课程体系探究——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视角[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5(2).

[6]范晓云,许佳跃.高校辅导员胜任力培训体系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5(1).

本文系2015年度上海学校德育实践研究课题《高校辅导员精细化培训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5-D-15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陆居怡系同济大学副教授,丁雪松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李睿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

高校辅导员培训模式创新研究 篇7

一、辅导员工作能力概述

对辅导员开展有针对的性的培训, 首先要分析辅导员的工作能力构成。2006年, 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 并对辅导员做出了明确规定并提出了具体要求, 文件指出,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 并对辅导员的提出“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纪律严”的具体工作要求[1]。从选聘标准中我们可以得出教育部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能力的要求, 主要体现在要求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人员, 需要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养、精通的业务工作能力、严明的组织纪律观念、端正的工作生活作风以极相关的专业学科背景, 这是对辅导员工作能力最高水平的概括。

我国各学者在对辅导员工作能力理论研究的同时, 也对辅导员工作具体化工作能力进行了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从辅导员岗位工作职责入手, 对辅导员在工作中所应掌握的基本技能进行归纳总结。徐莹、陈培中等自身实践对高职院校辅导员基础能力考核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提出了辅导员在工作中所应具备的六项基本工作技能[2]。一为政策能力, 二为教育能力, 三为管理能力, 四为协调能力, 五为学习能力, 六为创新能力。

二、辅导员培训模式研究

建设一支高水平辅导员队伍, 不仅关系到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也关系到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从我国建立起高校辅导员制度之日起, 辅导员培训也日渐提上了工作日程, 因为这关系到高校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 辅导员队伍建设遭遇了诸多新的挑战, 做好高校辅导员的培训, 也是迎接挑战的一个重要手段究。

(一) 辅导员培训现状

国家育行政学院的梁金霞、徐丽丽2006年4月在对全国103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状况的调研中, 就高校辅导员培训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 调研内容涵盖了辅导员的训规划制定状况、岗前培训状况、专业培训状况和选拔攻读学位机制等。他们在调研报告中指出:“调查显示, 除了对辅导员进行岗前培训达到了67.6%外, 绝大多数高校没有制订辅导员培训和培养的计划。大多数高校没有进行经常的专业培训, 有攻读与辅导员职业相关的学位计划, 没有脱产、半脱产和在职培训的计划, 更没有建立起相关的机制。”[3]上海大学的卢吉超等人认为目前辅导员培训现状如下: (1) 培训内容丰富, 覆盖面广, 基本能满足辅导员的培训需求; (2) 辅导员培训途径有限, 与辅导员的培训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3) 培训主要采取课堂讲授的形式, 实践性教学形式略显欠缺; (4) 辅导员培训基地的师资水平参差不齐, 多元化培训师资受欢迎[4]。

(二) 辅导员培训面临的问题

自1953年清华大学率先在高校实施学生政治辅导员制度, 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经历了50余年的发展历程。作为辅导员学习重要途径之一的辅导员培训制度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处于不断地发展之中。2006年, 教育部颁布了《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 要求各省级教育部门高度重视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的建设, 进一步整合各方面力量, 加大辅导员培训力度, 加强完善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规范了高校辅导员的岗位培训体系, 形成了辅导员系统化的培养模式。科学规范地推动辅导员培训制度, 并逐渐形成了辅导员“持证上岗”形式, 进一步推动高校辅导员培训制度。然而, 随着时代的发展, 我国现行辅导员培训制度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面个方面:一是培训制度方面, 主要表现为辅导员培训机制不完善, 没有形成辅导员培训统一机制, 导致参加培训人员少、培训系统化不够等局面;二是培训方式与内容方面, 主要表现为:培训方式理论重于实践, 由于一些主客观因素, “讲授式”培训是目前高校辅导员培训的主要方式, “案例讲演”、“情景模拟”等实践培训无法全面开展, 使培训效果达不到预期, 造成了部分辅导员对于日常培训缺乏兴趣, 不够积极;培训内容事务重于方法, 目前辅导员培训内容主要集中于一些事务性培训, 缺乏指导方法性的培训, 另外, 辅导员培训中缺乏系统的教材, 培训内容杂而不精, 对于以“讲座”为主要形式的辅导员培训, 往往出现听过就忘的情况;考核方法形式重于内容, 辅导员教育部的目的在于提高辅导员个人素质, 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 而现阶段辅导员考核仅用“考勤制”或“提交小结”的形式开展, 不仅不能考核到培训内容, 更不能保证培训的有效性。

三、辅导员培训体系建设

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是提升辅导员胜任力的重要途径, 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深入探讨高校辅导员培训核心内涵, 构建完善的高校辅导员培训体系, 强化培训内容, 实施真正对提升辅导员工作能力有效的培训内容, 进一步强化辅导员培训的考评机制, 切实提高辅导员培训的实效性, 稳步提升辅导员工作能力。

(一) 健全组织领导机构

要想有完善的培训体系建设, 必须要有明确的辅导员培训领导机构。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我们认为我国高校辅导员培训组织领导机构应为如下建设:一般由党委统一领导, 党委学生工作部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培训机构是依托于学生工作部 (处) 成立的领导小组, 具体实施可以委托社会专门的培训机构来进行开展。培训领导小组主要由分管学生工作校领导 (党委副书记) 任主任, 学生工作部门领导任常务副主任, 成员由各相关职能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学生工作领导 (党总支书记或副书记) 组成[5]。

(二) 完善培训体制

在建立健全辅导员培训的组织领导机构之后, 辅导员培训还需要有完善的培训体制, 一项科学完善的培训体制, 它至少要包含以下五维内容:培训内容、培训层次、培训对象、培训流程及培训形式等。

1、创新培训内容

高校辅导员培训首先要注重培训内容, 这是辅导员培训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所在, 没有内容或内容不符合辅导员的需求, 培训是无效的。创新培训内容要求理论指导与实践应用相结合。辅导员工作是一理论性强但又要求实践操作能力高的工作, 因此, 在辅导员培训当中, 既要加强对辅导员的理论培训, 又要教会辅导员在处理事务性工作中的实际操作方法, 只有这样, 辅导员才能在培训中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

2、分清培训层次

培训层次是指根据培训内容的难易程度及参训者的接受能力水平而设计制定的不同培训级别, 其目标在于使培训更具适应性及针对性, 从而更能增加培训效果。辅导员培训只有在分清培训层次后, 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的培训, 从而更有效的达到培训目的。

3、明确培训对象

培训对象是指参加培训的人员, 在有各层次的培训体系当中, 并不是每个辅导员都适合任何培训, 它需要与前项培训层次结合, 对有需要的辅导员进行针对性培训, 增强培训的有效性。

4、规范培训流程与培训形式

培训流程与培训形式是辅导员培训的组织方法与形式, 在内容与形式并重的情况下, 辅导员培训才能落到实处。在流程与形式当中, 辅导员培训应当特别注重辅导员培训的考评方式与方法, 现阶段我国辅导员培训只注重形式, 而对考评看得比较轻, 我们要改变这个观念, 通过改进辅导员培训考评方法, 注重对教训结果的评价, 从而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注释:

参考文献:

摘要:高校辅导员队伍肩负着引导学生思想进步的重任, 研究影响高校辅导员工作能力及促进工作能力发展的辅导员培训模式的研究就显得尤其重要。本研究从辅导员工作能力概述为起点, 并分析我国高校辅导员培训所面临的问题, 提出如何构建以健全组织领导机构、完善培训体制为核心的辅导员培训机制, 增强辅导员的工作能力, 进一步发挥高校学生辅导员在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辅导员,培训,创新

参考文献

[1]韩秀婷, 冯文凡.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应具备的5种能力[J].高教研究, 2009 (8)

[2]徐彦红.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9

[3]卢吉超等.高校辅导员培训路径拓展研究[J].辅导员工作研究, 2010, 5

[4]黄利伟.高校辅导员培训的问题与思考[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院报, 2009, 12

[5]张倩.高校辅导员校本培训系统设计[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9

一位辅导教师对远程培训的理解 篇8

远程培训, 给了我们一个自主的空间。学习时间的自主选择, 学习课程的自主安排, 讨论交流的自主发挥, 课后作业的自主创新, 这些都给了参培老师足够的空间来发挥自己, 展示自己, 逐步提升自己。

参加一次培训学习, 我们不奢求全盘掌握, 但凡获得一点启发, 掌握一种方法、学会一样技巧, 改变一种行为, 解决一类问题, 这就是提高, 就是我们最大的收获。

加强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的思考 篇9

随着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国家对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越来越重视,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了周密部署, 进一步明确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 以及新形势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1]。

自2009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若干规定, 将辅导员的岗位定位教师岗, 并且提高辅导员的待遇, 加强培训力度。这说明了国家和社会已经注意到了高校辅导员工作在高校学生的培养工作的重要性, 正尽力扭转以前的高校学生培养过程中重视专业教学而轻视思想工作的局面。

在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工作时, 我们发现现在的学生存在许多的困惑, 面临着形形色色的问题, 除去专业课程学习方面的问题外, 还有许多的问题是关于个人的生活、关于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问题。当这些问题摆在辅导员面前时, 辅导员由于自身能力及个人认识等方面原因, 也不能较好地帮助学生解决, 有的只能是对学生进行学校政策方面的解释, 这样必然会导致学生的问题逐渐积累下来, 形成对社会和国家的错误的或扭曲的看法。现在的问题是, 有的高校辅导员虽然能够做到学校相关规定上传下达, 能够积极地组织一些学生集体活动, 但是对学生个体的思想教育辅导工作往往忽略。由此可见, 高校和社会有义务和必要对高校辅导员进行多方面的培训, 以适应新时期的高校学生辅导工作, 适应新时代的高校学生的思想发展状况, 这样才能站在学生的立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我们认为应该将高校辅导员的培训工作作为高校发展的重要工作来做。

2. 当前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2.1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辅导员是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方面的指导教师。思想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思想、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信仰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一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与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 政治生活经历密切相关, 它随着个人的成长, 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发展和成熟[2]。大学生群体是由来自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生活环境的个体所组成的, 每个人的经历也不尽相同, 在此过程中也会形成各自不同的政治思想。为做好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就必须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 通过多接触、多了解, 根据不同的思想状况进行教育, 做好党的政策宣传工作, 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

2.2 学生学习、就业等指导工作

指导学生对本专业课程进行学习, 以及指导就业是辅导员的一项重要工作, 但是由于辅导员自身专业知识的缺少导致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往往流于形式, 就业政策的宣传也不能做到有针对性。

2.3 高校辅导员学习能力有待于提高

当前社会是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 大学生群体获取信息的手段主要是通过互联网, 所受的影响也是来自于多个方面, 在此过程中也形成了对社会、人生的不同的看法。但是, 由于部分辅导员接受新事物、新观念的速度相对较慢, 对大学生的思想发展状况没有非常清晰的认识, 导致在做学生思想工作时不能有的放矢, 效果较差。

2.4 高校辅导员组织能力有待于提高

能否成功地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的文体活动是评价辅导员工作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大学生群体的空余时间相对较多, 如果不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 他们会用通宵上网、玩游戏等方式打发时间, 逐渐养成消极的生活习惯。如果能够开展积极、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引导学生增进了解、增强沟通、积极融入社会, 让同学们之间互相帮助、彼此信任, 就可以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 塑造积极向上的品格, 对以后学生的就业和快速适应工作环境也是非常有利的。由于辅导员自身组织能力的限制, 不能有效地开展各种文体活动, 缺少与学生沟通的机会, 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也将会流于形式。

2.5 高校辅导员开展创新性的工作较少

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 开拓和创新能力是工作得以不断改进和发展的动力所在。一名合格的高校辅导员, 必须能够在把握基本原则的大前提下, 因时、因地、因事、因人制宜地运用不同的方法, 开动脑筋, 解放思想, 探索、开拓新思路和创造新的工作方法[2]。但是, 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 高校辅导员很少能够开展卓越成效的创新性工作, 往往是被动地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 缺乏工作的主动性。

3. 加强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的建议

针对上述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存在的部分问题, 我们认为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利用各种方法加强高校辅导员的培训工作。黄利伟[3]对高校辅导员培训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 提出了高校辅导员培训中要坚持专业化、社会化、制度化的建议。胡建新[4]认为当前高校辅导员培训的现实困境表现为培训理念不清、培训体系不健全、培训方式单一、培训时效不长, 并且进一步提出完善培训体系、完善规范的培训制度、切实保障培训质量的对策。卢吉超等人[5]以上海高校为例对高校辅导员培训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存在下面的问题: (1) 辅导员培训途径有限, 与辅导员的培训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2) 培训主要采取课堂讲授的形式, 实践性教学形式欠缺; (3) 辅导员培训基地的师资水平参差不齐。

唐仁郭等人[6]对高校辅导员培训实践提出了建议: (1) 以培训理念更新为主, 给辅导员以专业成长的依托; (2) 以培训课程设计入手, 给辅导员以职业价值的认同; (3) 从培训师资建设入手, 给辅导员以率先垂范的引领; (4) 从培训方式创新入手, 给辅导员以广泛交流的空间; (5) 从培训管理细节入手, 给辅导员以身体力行的示范; (6) 从培训效果强化入手, 给辅导员以展示智慧的平台。苏振芳[7]认为可以通过下面的途径来提高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的水平, 即建立高校辅导员终身培养体系、建立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评价标准、确保高校辅导员培训与研修工作落到实处。陈奎庆[8]认为当前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中的主要表现为:缺乏整体规划、缺少长效机制、培训目标层面过低、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渠道狭窄、培训方法单一。为此提出的对策为:领导重视, 建立长效机制;科学规划培训内容, 分步骤实施。

上述文献对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介绍, 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在此基础上, 针对存在的问题, 我们提出加强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若干建议。

3.1 加强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的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等院校的重要教育内容, 党的教育思想、政策必须准确无误地传达到每个高校辅导员的心中, 使他们真正掌握党的教育政策的内涵, 准确把握党的教育方针, 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能够做到游刃有余, 灵活地开展工作。

3.2 借助社会力量拓宽高校辅导员的眼界和知识面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的就业辅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接触范围狭小限制了辅导员的眼界, 不了解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状况, 在对学生就业辅导中不能做到有目标、有计划地进行。如果能够借助于社会力量不定时地对高校辅导员进行培训, 宣传用人单位的情况和对人才的需求状况, 就可以有效地增加高校辅导员了解社会的机会, 拓宽眼界, 增强对学生就业宣传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3.3 加强高校辅导员创新性能力的培养

高校辅导员所面对的是来自于不同生活环境的学生个体, 个体差异导致了不同的思想状况, 曾经发生过的高校中学生的犯罪案例也说明了高校学生中存在的思想上的困境, 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创新性地以多种方式开展工作, 时刻注意学生的思想状况, 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手段关注学生的动态, 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支持和帮助。

3.4 以实践教学为主加强高校辅导员的组织能力的培养

在高校辅导员的培训工作中, 多数是以课堂授课的方式进行的, 这种方式有助于提高辅导员的思想认识的水平, 能够较好地实现培训效果, 但是, 这种方式缺乏对每个高校辅导员的实际组织能力的培训、对辅导员的组织能力的提高所起的效果较差。如果能够在培训过程中增加高校辅导员的实际组织能力和组织手段的培训, 通过实际案例和活动来提高辅导员的组织水平, 就可以使高校辅导员能够在工作中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 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帮助。

高校辅导员工作是高校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是高校毕业生具有健全的、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保证, 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培训工作已成为当前高校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对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存在的部分问题进行了讨论, 并提出了若干建议来加强高校辅导员的培训工作, 为高校辅导员提供健康成长的环境, 为高校的快速发展提供保障, 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摘要:高校辅导员工作是高校快速发展的保障, 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促进力量。但是高校辅导员队伍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缺乏创新性开展工作的能力和组织能力。本文对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并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 对加强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的问题提出了若干意见和建议, 全面地、多方位地促进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存在问题,培训工作,若干建议

参考文献

[1]陈林, 王祖荣.加强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意识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 2009, 8, (171) :64-66.

[2]孙可歆, 李春辉.高校辅导员的自身素质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 2008, 8:12-13.

[3]黄利伟.高校辅导员培训的问题与思考[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09, 18 (4) :92-94.

[4]胡建新.高校辅导员培训的现实困境和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 2008, 12:42-45.

[5]卢吉超, 张乃琴, 徐义圣.高校辅导员培训路径拓展研究——以上海高校为例[J].辅导员工作研究, 2010, 5:82-86.

[6]唐仁郭, 唐文红.高校辅导员培训模式发展趋势及其实践方略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 2009, 11:63-66.

[7]苏振芳.关于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的若干思考[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08, 4:74-77.

高校辅导员培训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10

一、我国高校辅导员培训的主要成就

1. 建立了供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的基地和平台, 通过分层递进来实现。

近年来, 全国各高校都已经开始重视和实施建设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 并且通过加大对辅导员的培训力度, 来推进培训和研修基地的顺利建成。而且2006年教育部下发的《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 (以下文中简称“五年培训计划”) , 作为政策指导更是为我们的基地建设提供了思想支持。到目前为止, 我们的培训体系已经初见规模, 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的结构模式, 以辅导员骨干示范培训班为龙头, 培训基地的培训和系统培训为重点, 学习考察、科学研究、研讨交流为辅助, 做到全面覆盖。

2. 启动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培训:继续攻读学位计划。

教育部《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明确指出, 各高校必须开始实施辅导员继续攻读学位计划, 这预示着我国的辅导员培养开始纳入正规高等教育系统的新局面。教育部已经在全国设立了多个试点高校, 开始招收优秀辅导员继续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或者更高的博士学位。为了更好地开展继续攻读学位计划和更好地使辅导员工作专业化、职业化, 教育部和各高校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辅导员出国研修。

3. 规范岗位培训体系, 形成系统化的培训模式。

高校辅导员培训的规范化从多方面已经得到实施。比如岗位培训内容, 现在已经分为四种类别———岗前培训、日常培训、专题培训、职业化培训;培训内容包含是的更加全面:思想政治教育、时事政策、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就业指导和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都有涉及;培训形式也是多样化相结合。值得一提的是, 现在的培训还在学分上做了要求, 比如日常培训不低于20学时、研修培训不低于80学时等。

二、我国高校辅导员培训的主要问题

虽然高校辅导员培训取得了以上成就, 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1. 从培训的实施看, 指令多于调研, 培训流程缺乏理论依据。

根据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一书“五阶段培训与开发流程”, 培训流程包括五个阶段:培训需求分析、制度设计、确认阶段、实施计划、评估阶段。但从我国辅导员培训的情况来看, 辅导员培训的组织、实施、要求多以政策指令形式下达, 不是像社会培训机构那样在市场调研或培训需求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培训内容的设定和组织实施的。而且, 大多高校将培训作为辅导员的一种福利进行分配, 而不是辅导员个人专长或兴趣出发来安排或充许其参加培训, 从而, 导致培训的内容与学员的需求有出入, 不能引起辅导员参与的积极性和兴趣, 培训的效果欠佳。

2. 从培训的方式看, 理论重于实践, 实践类培训形式难于推行。

近年来高校不断的扩招生源, 随之而来的肯定是对辅导员需求量的大幅度提升, 不断壮大的辅导员队伍, 给日常培训带来了很多困扰。安排“小班教学”显然变的不太现实, 各高校的现有资源都无法支持这种做法。在培训方式上, 还是以“讲授式”为主, 而诸如“开放式”“训练式”的培训方式则是很少用到。实践培训更是有倍荒废的危险, 也使得培训效果达不到预期要求, 做到普及实践培训还有很多路要走。像教育部实行的类似社会时间、挂职锻炼、学习考察等培训机会次数少, 且涉及很多方面的问题的, 使实施变得更加艰难。

3. 从培训的内容看, 务虚重于实务, 专业类培训内容不成系统。

辅导员的培训内容多而不精, 缺乏系统的教材, 导致被讲授的内容专业性和深度都不够。基本上主体内容是上级的文件、政策、精神传达和学校相关的规章制度、政策, 而对于核心内容的专业知识、岗位技能要求的培训针对性不强。而且, 在以教育方面官员组成的主力军培训讲师的现状下, 由于自身专业的限制和缺乏必要的实践研究等, 让培训内容更加的空洞, 我们必须要改变这一现状。

4. 从考核的办法看, 形式重于内容, 有效培训考核未能实行。

高校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工作, 目的是提到师资力量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考核监督对于整个培训工作的实施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要注重实效性。以往的“考勤制”“提交小结”等方式都只是很表面化的考核, 难以得到预期效果。我们可以尝试把辅导员培训与课题研究、资格证书考试相结合, 从书面调研总结和实践能力上多层面提升考核效果和实效性。

5. 从培训的组织看, 程序重于实效, 专业化培训评估体系缺乏。

因我国辅导员培训皆依托各高校来做, 没有专业的培训组织, 培训的组织显得缺乏专业性, 安排的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 联系实践不够紧密。尤其是我们国家教育部要求建立的辅导员深造教育系统尚未建立起来, 所设立的博士点大多依靠现有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与辅导员工作理念、工作技巧、实务开展的相关性较少, 对工作指导意义尚有待考证。

三、构建高校辅导员培训体系的作用

虽然国家出台多项政策加强辅导员培训工作, 但尚未建立人力资源开发意义上的培训体系, 只能说是开展了一些培训活动或工作, 其“自在”的培训还没有凝练成一种理念、一种模式、一种制度, 进而成为“自发”的行为。以后的发展方向必然是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五阶段培训与开发流程”理论, 搭建科学系统的辅导员培训体系。

1. 构建高校辅导员培训体系是实现辅导员价值的重中之重。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处在社会中的每个员工都有一种自身发展的欲望。这种欲望如不能满足, 员工就会觉得没劲、生活乏味, 最终导致员工尤其是优秀员工的流失。对于辅导员来说, 他们的工作性质比较稳定, 差不多每个人都希望在学校中有晋升的机会, 这就需要不断学习。辅导员作为学校的政工干部, 担负了教育学生较大的责任, 培训对他们来说更为重要。他们知识面的扩大、视野的开阔、领导水平的提高和决策能力的增强, 都需要有效的培训才可以获得。

2. 辅导员培训有利于帮助辅导员构建个人的职业规划和开发计划, 最终实现辅导员个人的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当前, 高校辅导员面对的学生群体变化较大, 工作难度相应加大, 繁重的事务工作和没有成果体现的思想教育工作性质, 使辅导员极容易浮躁。这种情况不利于人才的稳健成长。通过对辅导员系统的培训, 可以让他们更清楚的认识自己和了解自己, 并且发现和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职业专长, 并且知道通过哪些途径和掌握哪些技能以及如何获得, 从而形成自已长期的职业规划和开发计划。

3. 辅导员培训的终极目标是确立辅导员的职业精神。辅导员培训可以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成就感和自信心。当辅导员通过企业组织的职业培训感受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组织部的重用, 就会对工作满腔热情, 对自己充满信心。从这个角度来看, 培训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方式。在培训中要努力引导高校辅导员正确认识本职业, 清晰并主动去审视自己对这份工作的态度, 发现本职业的意义, 增强职业精神, 实现自我价值。只有建立起与这种追求相一致的职业价值观, 才能激发他们的工作动力和工作荣誉感, 才会全身心投入为国家培奍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伟业中去。

摘要:辅导员培训是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的重要手段。本文借鉴人力资源管理的培训模式, 对我国高校辅导员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概括。主要在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培训辅导 篇11

院士领衔,携手科学家、教育学家、教研员和一线优秀教师共建培训专家团队

培训团队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培训效果的优劣。为此,教学中心搭建了一支由院士领衔,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组成员为核心,科学家团队与教育家团队相结合,教研员和一线优秀教师广泛参与的高层次、高水平的培训团队,实现培训团队的最佳组合,优质资源共享。同时,对培训团队进行动态管理,在核心成员保持相对不变的情况下,不断更新团队成员,保证团队知识和观念的前瞻性、方法和技能的引领性、组织和实施的实效性。

精心营造研讨氛围,创建良好学习环境,构建专业培训基地

为了打造科学教师的专业培训基地,教学中心建立了集电子资源室、图书资源室、参与式培训教室、小组讨论室为一体的多媒体培训基地。利用专业的教师培训网络平台设备(50台计算机终端),建立了科学教师参与式培训多媒体教室,利用ICT(网络和信息技术)技术搭建科学教师学习社区,为培训项目提供了硬件支持、服务和后续交流的空间。2012年,在原有多媒体教室基础上,又安装了一套多媒体会议室录播系统,全面记录整个培训、讨论、研究过程,同时分别记录每个讨论研究小组单个讨论过程,将视频、音频信号和计算机动态屏幕信号进行一体化的同步录制存储,并支持录制过程中同步实时直播收看和录制结束后点播回放观看。为了评测培训中学员是否掌握了核心知识,我们自主研发了一套形成性评测系统,为分析学员学习进程提供数据源。

围绕主要科学概念设计主题式的培训课程

概念是儿童建构更复杂能力的基石,学生可以运用掌握的主要概念,扩大到探究其他的问题上,触类旁通地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培训课程强调了需要围绕大的核心的科学概念开展科技活动的重要性,让教师了解如何帮助孩子们持续性地建构和完善他们的知识和能力,从他们对周边环境的兴趣和他们对世界运行的最初想法开始,通过主题式活动设计,为他们搭建脚手架,培养孩子创造性的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社会情绪能力,从而达到青少年科技活动的目标。

教学中心的培训课程中,主题式科技活动培训的内容根据培训的类型和各地的具体情况选择2-5个主题实施。通过这些主题式培训让参训人员充分体验青少年科技活动的要素:围绕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能够建构、理解和使用科学概念;通过模型和概念解释自然现象和规律;掌握提问、预测、观察、操作、解释等基本的科学实践技能;获取科学知识,包括科学过程和科学概念体系;能够与他人合作开展科学学习和活动;使用科学语言;能够像科学家一样开展科学研究,并在适当的条件下为科学作出贡献;同时深刻理解围绕大的核心科学概念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的重要性和价值。

采用参与式的教师培训模式为主,不乏多样性与灵活性,保证学员的积极性

目前很多教师很少有实际从事科学探究的经历,也很少亲身经历用探究的方式进行的教学,所以仅仅通过讲授式的学习很难帮助教师提升自身的探究能力。培训采用参与式的教师培训模式为主,专家讲座、专题研讨、“动手做”活动、课堂教学分析和网络研习交流多种方式相结合。科学家团队为学员进行科学核心概念方面的讲座、讨论,以及“动手做”活动,帮助学员了解科学的本质,剖析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知识。教育家团队从教学实践层面为学员进行教学要点和策略等方面的讲座、讨论、“动手做”活动,以及教学现场的模拟,通过参与式的培训,实现现场的互动,解决学员们的困惑。

参与式培训的过程一方面让参训者从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探究学习的过程,一方面从教师的角度去思考如何进行探究式教学和培训。在参与式培训的同时,还融入了案例分析、情景交流、小组讨论等多种培训方式;培训教师自始至终参与学员的小组活动,和学员进行深入地交流和研讨,让学员掌握如何利用各个科学领域中可拓展的科学活动素材,策划、组织和实施科学教育活动,以期达到“授之以渔”的培训效果。

建立研修基地学校,落实考察观摩培训模式

为了落实培训活动中的考察观摩活动,中心与南京市30多所项目学校建有合作关系,拥有良好的培训基地和教学实践场所,将多彩的科技活动形式、有特色的教研形式、创新的教学方式等进行展示。学校特色是研修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教学资源,而观摩实践活动更要有主题、有内容,杜绝走马观花。

加强和国际科学教育界的交流合作,以科学研究的积累为基础,为研修项目搭建起高水准、国际化的平台

自“做中学”教学中心建立以来,得到法国科学院,国际科学院联盟(IAP)科学教育项目组,美国“2061”项目组,美国科学教师协会(NSTA),国际心智、脑、教育学会(MBE)等国际组织的支持与指导,活跃的国际交流加速培训教师的成长,优秀的国际经验促进项目的健康发展。2012年将邀请来自美国NSTA的瑞典专家Hans Persson教授、英国约克大学专家Judith Bennett教授、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专家Patricia Mary Rowell教授来中心,进行2场高端教师培训,并选派30名教师前往法国和英国参加教师培训。

经过数年的积累,中心已开发出适合我国小学科学教师和校外科技教师的培训课程和培训资源,包括国内外科学教育书籍、科学教育和课外教育案例集、科学教育教学视频等。

部分围绕核心概念的主题式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培训课程

生命科学领域——消化与食物(生命科学体验活动)

生命科学领域——眼睛背后的故事(生命科学体验活动)

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宇宙探索(天文、气象及航天体验活动)

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地球模型(天文、气象及航天体验活动)

物质科学领域——泡泡的节日

物质科学领域——身边的化学

物质科学领域——美妙的声音世界

物质科学领域——千变万化的镜子

物质科学领域——无处不在的力

设计与技术科学领域——制作小车(模型制作体验活动)

低碳与环境保护体验主题活动

学员评价

主题形式的参与式教师培训,是这次培训活动中大量采用的方式。我觉得这种培训方式可以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增进学员间的交流与互动,并能够在具体的主题活动中,引发思维的碰撞,得到启发,升华认识。

——郑州师范学院 李长看

2012年培训计划

1. 2012年4月,“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春季高级研修班

2. 2012年4月,《设计与发现》课程教师培训

3. 2012年7—8月,基于科学课程的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培训

4. 2012年10月,“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秋季高级研修班

5. 2012年12月,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培训

培训团队

周建中:中国科协“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实验项目教学中心(东南大学)常务副主任,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培训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培训工作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校内外探究式科学教育研究、实践和推广工作。

叶兆宁:副教授,中国科协“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实验项目教学中心(东南大学)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理事。2005年以来一直从事“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实验项目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包括幼儿园、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教师培训等。

郝瑞辉:南京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士,中国科协“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实验项目教学中心(东南大学)课外科技活动资源开发和教师培训部主任。主要从事探究式科学教育资源开发、教师培训、中国科协校外资源开发等工作。目前正在从事《设计与发现》培训课程的开发和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指导教师手册的编写工作。

凡霞:南京林业大学硕士,中国科协“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实验项目教学中心(东南大学)课外科技活动资源开发和教师培训部专员。主要从事科技辅导员培训、课外科技活动资源开发等工作。

杨元魁:东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教育部儿童发展与学习科学重点实验室、学习科学博士。主要从事儿童社会情绪能力方面的研究工作。2005年开始从事“做中学”探究式科学教育项目研究,包括幼儿园、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教师培训等工作。

培训辅导 篇12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培训现状及问题

当前, 高职院校辅导员培训工作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 培训现状不容乐观, 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 培训管理不够严谨

当前的高职院校辅导员培训工作大部分尤其重视辅导员的全体参与性, 并没有真正重视培训结果与培训成效, 培训师资往往是本校师资, 并没有充分利用其它院校的培训资源来进行相互借鉴与学习。此外, 高职院校辅导员培训工作也缺乏必要的制度约束与指导, 从而使得辅导员培训工作无法充分调动起辅导员的学习热情。有些高职院校即使设立了一定的培训制度, 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却没有严格按照这些培训制度执行起来, 难以保证培训工作的质量。

2. 培训内容不够贴切

高职院校辅导员培训的具体内容理论与现实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很多只是停留在培训的理论层面和问题分析方面, 缺少实际解决问题的办法与措施, 也没有成功的案例可以借鉴, 从而使得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内容与实际需求之间产生了严重的脱节, 难以形成理论与现实之间的有机融合。此外, 培训内容更多的关注学生方面的问题, 而对于辅导员自身的问题却关注较少, 也没有分类分层的培训内容, 从而使得整个培训显得片面而无针对性, 无法满足辅导员培训的实际需要。

3. 培训方式缺乏多样性

高职院校辅导员培训工作的培训方式十分有限, 无法满足日益多元化的辅导员培训自身需求。目前来看, 高职院校辅导员培训工作往往采取的是授课的培训方式, 并没有充分重视辅导员自身的主体性参与, 难以实现自我消化, 难以深入理解培训内容, 加之整个培训系统中的评价方式也较为滞后, 缺乏相关的评价环节, 大大削弱了辅导员在在岗培训的效果。此外, 很多高职院校对于辅导员的培训工作重视骨干培训而忽视全员培训, 重视短期培训而忽视培训系统规划, 注重共性培训而缺乏个性化培养。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培训中应用校本培训的必要性

鉴于以上高职院校辅导员不容乐观的培训现状, 我们就应该从校本培训理念出发, 在辅导员培训中应用校本培训理念。事实上, 这是有一定必要性的。

1. 校本培训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对于高职院校辅导员来说, 他们现有的培训工作无法适应我国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际要求, 而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过程中势必出现不少问题, 这就迫切需要辅导员队伍尽快实现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 而校本培训显然是一种有效途径。它有利于从学校层面开辟校本培训的实质内涵工作, 有利于整合各种资源, 组织各种人员, 并进行相关效果评估。

2. 校本培训是提高高职大学生思政教育水平的科学途径之一

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正在遭受着不同程度的冲击与诱惑, 他们在面对多种文化思想的引诱之下, 不能完全排除其负面影响带来的消极作用。校本培训理念将给予高职院校大学生正确的思想引导, 因为辅导员的校本培训将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管理理念, 让他们的管理与引导更具说服力和吸引力, 有利于让高职院校从科学角度来提升辅导员的素质修养、能力水平以及知识体系等。

3. 校本培训有利于拓展辅导员的工作路径

高职院校辅导员校本培训工作将有利于更新辅导员的思维方式, 让他们从更为高的战略性角度来看待学校教育管理工作, 让辅导员能够成为学生的导师进行学习引导与成才引导。这样的校本培训工作将有利于辅导员工作的不断创新, 也有利于提高辅导员工作的效率, 让他们从看似繁杂的工作中找到合适的切入点, 真正做到从思想观念上来教育人, 从行为模式引导人, 从服务方式上培养人, 从创新理念方面启发人。由此可见, 校本培训是高职院校辅导员培训的重要创新手段与力量来源。

三、高职院校辅导员培训中应用校本培训理念的具体路径

既然说高职院校辅导员培训中应用校本培训理念具有必要性, 即它使得高职院校辅导员培训变得目标具体明确, 培训组织高效便利, 培训形式灵活多样, 培训效果全面显著。那么, 我们就应该遵循一定的构建原则来积极构建一套科学可行的高职院校辅导员校本培训体系。这些基本构建原则主要包含了:注重发展性、注重系统性、注重实效性等。然后, 我们在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积极构建校本培训体系。

1. 高职院校辅导员校本培训应该实行阶段性的集中培训

一般来说, 辅导员的工作生涯分为三个阶段, 即探索期、成长期以及稳定期。校本培训的集中培训阶段主要处于探索期, 就是说辅导员刚参加工作的初期阶段。在这个初期阶段, 我们对高职院校辅导员校本培训工作主要就是对他们的职业生涯进行初步的规划。具体培训内容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首先, 我们应该引导辅导员建立具有激励性与指引性的工作愿景与共同价值目标, 这种正确的培训目标定位是校本培训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 它应该促进辅导员专业发展与个体发展, 还要能够促进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整体与特色发展, 让辅导员在共同愿景的指引下完成个人目标与共同目标。其次, 我们还应该开展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辅导, 让辅导员实现自我发展与工作发展的有机融合。这就是说校本培训工作要对新入职的高职辅导员采取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引导, 让他们更好的认识自我, 客观理性的追求职业生涯的发展。再次, 我们还应该进行辅导员工作技巧与技能培训, 让辅导员时刻保持一种学习的意识, 培养辅导员参与式研讨的思维与能力, 并践行到实际工作中去。

2. 高职院校辅导员校本培训还应该实行潜移默化式的长期培训

这就是说, 我们必须让辅导员校本培训工作在行政力量的推动下, 领导的带头作用下践行相关的参与式研讨工作。这主要是因为很多情况下, 辅导员校本培训工作过程中, 很多辅导员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这就使得讨论无法取得实质性的成果。因而, 我们应该让学校与领导出面, 把研讨工作推向深入与平等, 使其真正成为一种自由且有创造性的交谈方式, 表达自己的新观点, 提升辅导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 我们还要针对辅导员校本培训工作开展小团队“专题研讨”, 尤其要深入研究某一个工作领域和难题, 让辅导员工作以及学生管理工作能够提升到理论层面, 并通过相关工作来把研究成果实际应用到工作实践当中去, 不断丰富辅导员自身的工作经历与知识结构, 还要让辅导员开展读书报告会以及特色经验总结交流会, 让高职院校辅导员校本培训的内容、方式以及方法能够触动辅导员的内心活动, 提高他们系统思考的能力, 从而让他们的培训工作更具实效性与针对性。

总之, 高职院校辅导员培训工作现状不容乐观, 我们应该遵循校本培训原则, 设立科学的培训目标, 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 丰富校本培训形式, 加强培训制度建设, 建立完善的辅导员校本体系, 整合教育资源, 营造良好的校本培训的开展氛围, 从而使得高职院校中的辅导员群体能够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 充分发挥出教学与管理的双重作用。

摘要:作为高职院校学生的直接管理者与引导者, 辅导员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我们应该提高高职院校辅导员的整体素质, 就需要我们对他们进行相关培训。本文将积极探索校本培训理念在高职院校辅导员培训中的实际应用, 结合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培训工作现状提出了我们应该尽快加强对辅导员的校本培训体系构建, 大大促进高职院校辅导员专业素养的综合发展, 提高他们服务学生的水平。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培训,校本培训理念,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晓梅, 周艳华, 陈浩文等.论高校辅导员校本培训体系的建设[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7 (3) :182-185.

[2]李锦红等.高校辅导员培训需求调查与培训体系建构探讨[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07 (5) :95.

上一篇:北京房山线下一篇:公司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