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观察活动

2024-10-08

课外观察活动(共7篇)

课外观察活动 篇1

语言作为人类生活的交际工具, 本来就是生动活泼, 千变万化的。它决不是语音、词汇、语法三要素的机械组合。所以, 我们除了平时抓好课堂45分钟教学之外, 还应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这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堂所学知识, 而且还能拓宽学生视野, 给他们提供一个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 享受学英语的乐趣,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下面就根据我个人的实践, 谈谈几点看法。

一、全面考虑, 合理安排

英语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形式, 应和课堂教学实际紧密联系, 但又不是课堂教学的简单重复。否则, 课外活动便失去了意义。因此, 我们在安排英语课外活动时, 必须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英语知识水平, 选用切实可行的方法与形式, 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各类英语课外活动。

为了开展好英语课外活动, 我们每学期在制定个人教学计划的同时, 应该有目的地订出英语课外活动计划。英语课外活动计划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较大规模的课外活动计划。这类计划的制定, 要以调动全体同学的活动积极性为前提, 因此活动内容不能过难, 要易于不同程度的同学接受, 而且活动项目要少而精。

要制定出活动具体举办的时间、地点及参加人数, 并在开学初有意识地向全体同学公布, 以便让他们思想上早有准备。另一个是英语课外小组的活动计划。英语课外小组的建立, 我一般是挑选各班英语成绩好的学生参加, 而且小组成员不固定, 每个学期可以根据学生的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临时变动。这样做不仅能使参加者产生“危机感”, 还可以调动其他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英语课外小组的活动时间一般是固定的, 基本上每周一次, 每次一节课左右。活动内容除必要的课外辅导, 还穿插一些层次较高的英语游戏、比赛、智力测验等, 借以丰富课外小组活动内容。

当然, 每次开展课外活动, 教师都必须事先做充分的准备。要备齐活动所需的材料, 要制定出比赛规则、评分标准及奖励办法。同时还应设想到活动中可能 (下转第61页) (上接第60页) 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二、形式多样, 寓教于乐

英语课外活动形式很多, 但我们应该选用那些适合于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生动活泼、简单明了、能寓教于乐的活动形式。

譬如, 英语朗读比赛。我们就以课本所学课文为内容, 要求学生按一定的语音规则去朗读, 参加人数不限, 可自愿报名。可以组织学生评委进行评分。这种活动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音能力大有益处。再如, 英语书法比赛。这对初中低年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活动先以班级为单位, 人人参加, 从中筛选出较好的一些参加年级比赛。比赛时, 必须统一书写内容, 书写格式及其他要求。让参赛者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还有英文小报制作比赛。可以要求学生人人参加, 比赛前必须向学生们宣布制作要求, 包括纸张的大小、内容、版面设计及交稿时间和评分标准。开展这种活动既可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知识, 又可增长学生的见闻, 加强学生对所学语言国家的了解。

对于一些有一定难度的课外活动, 比如“英语智力竞赛”, 我仅限于在课外小组同学中进行。竞赛时, 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将学生分为几个组, 并邀请其他同学观摩:整个竞赛分为必答题和抢答题两部分。内容有:猜谜、趣味问答、判断是非、填空、听力测试等。活动自始至终气氛活跃, 同学们积极思维, 争先恐后答题, 效果良好。

三、认真总结, 以利再战

每次活动开展之后, 首先要算出成绩, 排出名次, 公布获奖名单, 以资鼓励。

然后再由教师或评委认真总结, 肯定成绩, 指出存在的问题, 分析原因, 纠正错误, 提出今后的努力方向。此外, 教师自己还应对本次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认真的书面小结, 总结经验教训, 提出今后改进办法, 以便将来更好地开展此类活动。对参赛者的获奖作品要及时张贴。做到善始善终。

高中课外体育活动初探 篇2

关键词:高中体育,课外活动,探索

课外体育活动课是指在体育课堂教学之外, 列入学校课程表的, 对学生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各类体育活。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有作息制度中规定的体育活动、体育训练和竞赛。课外体育活动在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 有益于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 是实现体育总目标的重要途径。课外体育活动也是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接轨的突破口, 是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重要途径和体育课堂教学的延伸。以什么样的内容和组织形式才可以使我们的学生高高兴兴、快快乐乐地参加体育锻炼?为此, 笔者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培养学生体育兴趣, 开展课外体育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育教师培养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从“要我练”转变为“我要练”。首先, 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 尤其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正确合理地组织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其次, 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由易到难, 安排教材内容, 合理搭配教材, 做到因材施教。再次, 要通过各种渠道, 利用各种手段大力加强体育宣传工作, 如报纸、论文黑板报, 从而使学生被某类体育活动吸引, 产生学习和练习的动力。最后, 在练习过程中要注意加强保护与帮助, 避免发生伤害事故。课外体育活动要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才能有效地增进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二、课内外结合, 培养学生体育活动兴趣

从当前各学校的教学情况看, 学校对课内教学相对比较重视, 对课外活动是不够的, 淡化了部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使一些学生把体育课当成了一种负担, 一种累赘, 导致了厌学思想。因此, 必需丰富课外活动。要求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进行练习, 通过练习, 把体育课中的练习质量进一步提高, 从而增进体育的兴趣。正确地运用竞赛规则, 竞赛的目的要贯穿于教学的始终;竞赛的内容要多样化。如:个人与个人, 小组与小组的比高、比远、比快、比反应、比质量、比作风等, 在结束时, 教师必须进行小结和讲评。有比赛, 有游戏就会有胜利和失败。表扬优胜者, 以示鼓励, 满足青少年的好胜心理;对于失败的同学则要鼓励他们振作精神, 争到再赛的胜利。课外体育活动是绝大部分学生参与, 集健身、娱乐、培养兴趣等为一体的具有终身锻炼特性活动, 会把学生过多的空闲时间引入其中。而以班级为单位的年级、校际小型体育赛事只是扮演促使目标积极顺利实现的角色。学校计划的体育竞赛活动内容, 在学期初公布于班级学生, 时间性和目的性均为明确, 班级和学生都有明确的目的和责任, 主动地参与其中, 积极训练, 并以此带领其他学生加入其中锻炼, 达到引导的目标。在此过程中, 因班级和学生的主动参与, 在平时的训练中, 各自必将准备自己所需的训练器材。这样, 就缓解了学校体育器材的不足缺陷, 参与学生的积极性带动班级其他学生培训或积极的参与, 从而使课外活动有声有色地开展进行。平时的活动, 体育教师和班主任要有目的、有意识地指导, 解答学生的质疑问难。帮助学生学会并习惯于质疑问难, 必将使其受益于校外, 得益于社会, 甚至影响其终身。体育教学的对象是学生, 唯有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教学之中, 才能使他们的体魄得到锻炼。现阶段的高中体育教学很难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到课堂运动之中, 为了提高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高中教师不妨换一种教学思路, 从课外活动入手, 以其为媒介, 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 提高其运动积极性。比如铁环, 陀螺, 鸡毛毽子等等。学生见惯了篮球足球排球等等传统的体育器材, 很难再吸引他们的活动兴趣, 在课外活动中见到这些民间体育器材, 自然会产生兴趣, 会主动参与其中。这些民间体育器材简单容易上手, 我们的学生很快就能熟练的掌握, 乐在其中。他们充分参与其中后, 又会对下一次的课外活动产生期待, 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让学生在主观上“想”运动。

三、开展体育课外活动,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每当课程结束时, 根据课上学生掌握技能动作的情况, 安排学生一定的课外练习, 教师亲自给予辅导, 学生会乐于接受和积极响应。通过课外辅导, 可进一步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期望, 就会产生自身鼓舞效应。从学生兴趣出发加强正确引导, 培养终身体育的能力。开设俱乐部主要任务是培养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兴趣, 传授体育的知识、技术, 上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从培养人才的角度看, 兴趣的培养非常重要, 有了兴趣, 学习就执着, 还要着重培养学生如何科学锻炼, 指导学生自己做自己的教练, 自己做自己的医生, 能够为自己开“运动处方”, 能够进行自我评价, 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能力打下基础。项目的设置应趋向于贴近学生生活和学生感兴趣的非竞技性体育。体育课外活动俱乐部形式实施初期, 大多数学生比较喜欢既有趣味性, 又有挑战性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体育项目, 女生相对来说更喜爱运动量较小的休闲娱乐性项目, 羽毛球、乒乓球、形体健美操等, 而对于传统的田径、排球等项目却鲜有人问津。针对这些情况, 如果我们多设置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项目, 那么长久困扰广大体育教师的女子锻炼难, 体育弱的问题很快得到改善和解决。采用分层次法的活动方式开展活动。学校可将活动分为四个级别, 初一、初二为一组, 初三一组, 高一、高二为一组, 高三为一组, 每周活动两次, 双休日学生的俱乐部照常活动, 都组织各种体育比赛, 以班级为基本单位, 学生自愿参于, 学生自己组织, 体育教师负责裁判工作兼顾问。每一组别按照学生的体质水平和技术技能水平又把各组学生分成初级、中级和高级班, 初中级班学生主要任务是提高他们的体育技术、技能, 培养他们的“一技之长”, 而高级班的学生一般身体素质好, 某一项目有“一技之长”对于这样的学生。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去自己锻炼和自主交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组织比赛或加强校际间的交流, 也可协助教师指导初级班的学生, 起到示范榜样的作用, 让学生管理学生。既锻炼了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 又培养出一批体育骨干, 为将来终身体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利用课外体育活动期间的竞赛促进训练。运动训练往往是枯燥的, 而体育比赛却是很吸引人的, 而且在比赛中让学生发现不足和竞争意识, 促使学生自发去锻炼。比赛还是训练过程中的调剂。因此, 可以经常举行一些班级间的教学比赛, 比赛的组织编排执行等程序都可以给学生自己负责。这样一来, 既缓和了学习技术的乏味, 又激发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 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实现学校体育向终身体育的过渡。

四、开展课外体育活动, 引导学生自主锻炼

浅谈课外音乐活动 篇3

一、组织课外音乐活动的原则

组织课外音乐活动应以艺术实践和集体形式为主, 在辅导中应注意因材施教。依照学生不同的条件、不同兴趣、不同程度开展活动。课外音乐活动在活动的内容、组织形式、活动方法、时间安排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 在组织课外音乐活动时, 应注意以下原则:

(一) 趣味性

趣味能促进学习。对学生来说, 活动的趣味性尤为重要。音乐活动富有趣味性, 学生参加活动才有主动性和积极性, 参加活动才能持久。

(二) 自愿性

开展课外音乐活动的目的之一, 是满足学生某一方面的爱好, 因而只能自愿, 不能强制。切不可以教师的主观意愿行事。否则, 不利于发展学生的音乐才能和特长。

(三) 教育性

组织音乐活动, 从内容的选择, 安排活动的全过程都应体现教育性。在活动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使他们受到基本的审美教育。

(四)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应该让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 通过实践, 使他们的兴趣得到满足, 才智得到发挥, 以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

(五) 集体性

课外音乐活动主要是以集体的组织形式进行的, 在集体活动中, 必须对学生加强组织性、纪律性的教育, 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思想。

(六) 因材施教

在活动中发现有音乐才能和特长的学生, 应加强对他们的个别辅导, 精心培养, 使他们的音乐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

(七) 应积极开展多样性的课外活动, 也要尊重客观实际。

课外音乐活动的组织要考虑到本校的师资力量, 经费情况, 设备条件及时间安排。开展活动还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 处理好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关系。不能强调课外活动而放松课堂教学, 也不能只管课堂教学, 而忽视或轻视课外活动。应讲求实效, 开展课外音乐活动应主动争取领导的关心和重视, 取得其他教师和家长的配合和支持。

二、课外音乐活动的组织和形式

(一) 各种兴趣小组

课外音乐活动的开展, 可以根据学校的设备、场地、师资力量等实际情况, 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 以满足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及精神生活的需要。

常见的课外兴趣小组除合唱队与各种乐队以外尚可组织:

节奏乐队 (打击乐队) :节奏乐队是一种容易学习而又为学生所喜爱的音乐表演形式。它不仅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增强节奏感, 还能通过各种风格、各种体裁的乐曲, 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

节奏乐队的组织形式大小不一, 在课外活动中往往可采取较大的组织形式。一般以钢片琴、小木琴等列入节奏乐队, 目前尚可加入口风琴或竖笛, 由以上几样乐器担任旋律声部的演奏, 再加入大鼓、小军鼓、三角铁、铃鼓、木鱼、碰铃、双响筒、小梆子、沙锤等各种打击乐器, 分成若干声部进行演奏。

鼓号队:鼓号队在学校中是一项富有特点的活动, 尤其学生开展活动或全校性活动以至节日庆典活动时, 有鼓号队的演奏, 可增加会场热烈、欢腾的气氛。

首先应训练大军鼓与小军鼓、小号手及打小钹的队员。亦可将竖笛加入鼓号队。全队训练时除有严格的鼓谱等节奏训练外, 对行进步伐等队列训练也要有严格的要求。

课外音乐小组除以上各种规模较大, 参加人数较多的小组外, 尚可组织小型的小合唱、表演唱及独唱、重唱小组, 还可开展各项器乐活动, 如口琴队, 手风琴队、二胡组、笛子组、小提琴组、钢琴组、电子琴组、创作小组等, 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二) 群众性的课外音乐活动

兴趣小组一般只吸收部分学生参加活动, 而组织全校性、年级性或班级性的群众性的课外音乐活动, 能吸收更多的学生参加。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活动形式:

歌咏活动

组织班级、年级以至全校性的歌咏大会, 歌咏比赛等形式丰富多样的活动。演唱形式有大合唱、齐唱、重唱、对唱、独唱、小合唱、表演唱等, 这样可使歌咏活动显得生动、活泼、热烈。

歌曲的选材可有指定的必唱歌曲, 也可有演唱者喜爱的自选歌曲, 更应该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有所感受, 而自己动手创作编写的歌曲。

这项活动可组织进行评比、评比条件有:

1. 参加人员的广泛性。

2. 歌曲内容健康活泼、积极向上、富有教育意义。

3. 演唱技巧、表现能力、包括指挥及伴奏的合作。

4. 组织纪律性、舞台风度、精神面貌。发式衣着要注意朴素大方和整洁统一。

全校或年级性的音乐会或文艺晚会

在重大节日 (如“七·一”建党节、国庆节、元旦) 举行年级、班级或全校性的音乐会, 可以使某些方面有特长的同学有表演的机会, 互相学习、交流、提高。

1.根据自愿报名的原则, 组织以独唱、重唱、小合唱、表演唱等的小型声乐演唱为主的音乐会, 从中可了解到学生的兴趣、爱好、艺术趣味和鉴赏能力。

2.组织全校性的器乐演奏会。根据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习乐器的人数和类别情况, 可以组织民族乐器演奏会, 西洋乐器演奏会或综合性的演奏会, 也可请兴趣小组的同学参加演出, 使会场气氛更热烈、活泼。

3.组织综合性的音乐会, 或班级和兴趣小组的汇报性演出。

4.组织包括音乐、舞蹈、诗歌朗诵、小歌舞、小话剧等多种文艺形式的综合性文艺演出。

音乐欣赏会

根据学生的兴趣, 举办专题性的音乐欣赏会, 介绍中外音乐

家及其代表作品, 介绍古典和近现代的优秀作品。音乐欣赏会可由音乐教师主持 (听赏录音) , 也可依靠社会力量, 邀请专业音乐工作者、专业团体和艺术院校师生来给学生讲解或演奏。利用广播录音设备在固定的时间播放声乐、器乐作品, 以每周一歌的形式, 进行新歌教唱活动, 使校园处处有乐声。

举办小指挥、小教歌员训练班, 教会他们有关视谱、发声、指挥、教唱及必须的音乐常识, 让他们在指挥或教唱的艺术实践中逐步提高, 这时推动群众性音乐活动的开展将会产生积极作用。

其他课外音乐活动:

1.举办全校性的音乐墙报:“欢乐的校园生活”、“音乐消息报导”“音乐家的故事”“音乐趣闻”“学习音乐专栏”等栏目。

课外观察活动 篇4

现象一:学生学业负担过重, 缺少阅读时间和空间

当前的农村学校普遍对教育考核机制中的“教学质量”理解不够透彻、全面, 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考核比重不断加大, 在实际操作中, 将对教师“教学实绩”的考核演变为纯粹以班级学生“均分”为依据, 教师因此深感压力越来越大。语文学科也不例外, 这必然导致语文教师们“急功近利”, 一切围绕考试转, 重应试, 轻能力;重考试, 轻实践。教师必须完成学校核定的不断加重的学生作业量,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学生的双手被教师牢牢地“捆绑”住, 每天疲惫地奔命于题海之中, 作业负担极为沉重。校园里琅琅的读书声自然越来越少、越来越小, 取而代之的是教师此起彼伏、吐沫横飞的练习评讲声。学生的课外阅读不仅得不到教师的指导和鼓励, 就连他们自主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空间也被挤占。同时, 有些教师缺乏理论学习的自觉性, 不能与时俱进, 缺少新课程理念, 仍保持一种相对封闭状态的传统语文教学方式:课本是学生唯一的信息源, 教师是学生唯一的信息传递者, 教室是学生唯一的信息交流场所。“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成为一句空话。校园里学生活泼的身影悄然隐退, 学生的个性日渐消失, 学校的书香日渐散去, 学生“想要读书”却“不能读书”。

反思一:切实改变教学观念, 保证阅读时间和空间

英国作家汤玛斯说过:“书籍超越了时间的篱, 它可以把我们从狭窄的目前延伸到过去和未来。”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 不是补课, 不是增加作业量, 而是阅读, 阅读, 再阅读。”可见, 教学质量并非与耗费教学的时间成正比, 教师不应把学生局限在课堂里自我封闭。对一名学生来说, 知识的积累、人生视野的拓展、心灵和思想的成长, 都离不开阅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必须不断加强学习、更新观念, 正确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 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利益, 改变“时间+汗水”的教学观。语文教育学家吕叔湘在回答别人他是怎样成功时说过:“他的成功, 课内知识占30%, 课外知识占70%。”这说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应包括两个方面, 即课内和课外。局限在课堂的语文学习是不完备的, 因而也不可能是高效的。课外阅读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经常、最普遍的形式, 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语文教师应改变过去对课文的烦琐分析,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切实减轻学生的语文课业负担, 提倡“精讲多读”, 减少机械、重复的书面练习, 增加一些阅读作业, 让学生从浩瀚的题海中走出来, 并根据学生能力差异, 规定不同学生阅读的量和要求, 即使教学任务紧张, 也要保证把阅读的时间还给学生, 有计划地开展学生自主课外阅读及指导。此外, 教师除了利用“阅读课”, 还可以自己每周再划出一、二节课时或利用每天的早自习和晚自习, 留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放下心来、静下心来走进课外阅读的缤纷世界, 让学生翱翔于书的海洋, 让学生在浓浓的书香中滋养心灵、陶冶情操、充实头脑, 这无疑是使学生终生受益的好办法。

现象二:学生缺乏阅读书源, 无法培养课外阅读兴趣

由于农村学校地处经济相对落后的乡村, 很多学生父母为了生计外出务工, 学校里相当一部分孩子成为留守儿童, 在家中由爷爷奶奶照管。爷爷奶奶只管孩子吃好穿好, 缺少对孩子读书的督促, 家庭几乎没有阅读的书香氛围, 孩子在周末看电视、玩游戏已成为打发时间的主要方式, 孩子们不认识鲁滨孙、皮皮鲁、马小跳、男生贾里……反而对喜羊羊、樱桃小丸子、蜡笔小新、哆来A梦等如数家珍;有的学生家长自身文化低, 家长自己也不去阅读书籍, 对阅读的重要性也认识不够, 认为学生读好课本就够了, 甚至有的家长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横加干涉并极力阻挠;还有的家长不重视自己孩子的智力投资, 根本不支持学生课外阅读, 学生无法通过“购买书籍”来满足课外阅读的欲望。再者, 目前一些农村学校的发展受经济窘迫的影响, 一些农村学校的藏书已相当陈旧却不能及时更新, 有的甚至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书籍, 这些书籍的内容远离学生生活, 学生自然不能对它们产生阅读的兴趣。学生“想要读书”, 却“没有书读”。

反思二:多种渠道丰富书源, 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的学习, 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教师必须重视帮助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 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儿童心扉, 从而充分发挥学生课外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 让学生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 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创设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解决学生书源问题的主要突破口首先应从家庭开始。

家庭读书活动是丰富孩子和家长知识的主要途径, 也是沟通感情的重要方式, 更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重要手段。因而, 教师首先应加强家校联手, 利用“家长会”和“家长学校”等机会, 向家长大力宣传课外阅读、家庭阅读的重要性, 提高家长的认识, 并就“课外阅读”对家长提出一些具体要求, 帮助每位家长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通过“告家长书”“校信通”“电话联系”等方式指导家长支持孩子的课外阅读如:让家长给孩子准备一张专用读书的桌子;让家长给孩子准备一个实用的书柜;帮助孩子购买“学校学生课外阅读推荐书目”中的经典名著;让家长在家关注学生课外阅读, 每天或每周抽出一定时间与孩子一起共读一本书, 不能共读的要进行督促;让家长利用空暇时间带孩子逛逛书店, 帮助孩子选择一些适合的读物;让家长改变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单一评价……这些必然让学生感受到家长的支持和鼓励, 也必然能促进学生去享受阅读的乐趣。学生的阅读兴趣会逐渐浓厚, 在“润物无声”中明白课外阅读是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其次, 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 教师可以建立“班级图书角”, 组织开展“献一本看多本”的活动。“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 在组织学生到学校图书室借阅一部分书籍的基础上, 教师再动员班级每位学生把自己个人家中适合大家阅读的图书带到班级“图书角”暂时存放, 组织专人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班级学生可以利用课间或课余时间自由借阅、自由归还, 既省时又方便。无论是“献书”还是“借书”“看书”, 学生都表现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热情。教师还可以与兄弟班级联合, 进行班级之间的“图书角”开放, 教师在规定时间组织本班学生和另一个班级相互“借阅”, 这些活动无疑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了相对充足的书源, 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许多“名篇名作”“经典名著”“畅销书”无疑会极大地满足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渴望及对未知知识的渴求, 学生也在与他人的阅读分享中享受阅读带来的愉悦, 课外阅读必然会成为班级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现象三:课外阅读方向迷茫, 课外阅读效果欠佳

由于小学生年龄比较小, 缺乏主观判断能力, 再加之, 在一些农村学校, 一些教师自身缺乏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能力, 导致许多小学生因对“课外阅读”的理解不够, 不知道该读哪些课外书, 结果是乱看一气, 有的学生甚至产生“阅读偏食”现象:非童话不看, 非故事不读, 非科幻不观, 非漫画不拿……而对古今中外的名篇名著知之甚少, 甚至从不问津。学生因缺乏有效的阅读指导而方向迷茫, 更是无法享受课外阅读带来的愉悦体验, 因而课外阅读收效甚微;还有的学生课外阅读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 自己高兴时或者家长 (教师) 过问时就随手拿起一本书读, 随手拿起一份报纸看, 装模做样, 读后即忘, 不留一点“书痕”;还有的学生“饥不择食”, 良莠不辨, 不管书籍对身心健康有益与否, 只要是书就囫囵吞枣地读;更让人揪心的是, 极少数学生因缺乏是非辨别力, 到街头小摊寻求色情、凶杀等低级庸俗的动漫、书报, 学生间还“秘密传阅”, “迷茫”中, 使自己的课外阅读误入歧途, 此时, 课外阅读产生的已是“负能量”。这些都是在一些农村小学生中真实存在的现象。学生“想要读书”, 却不知“该读什么”。

反思三:做好课外阅读推荐, 充实课外阅读内容

苏霍姆林斯基说:“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重要的任务。”小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时期, 他们对阅读什么样的书籍还是很盲从, 教师应依照读物的教育性、益智性和趣味性原则,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 适时地向学生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 为学生解决该读什么的问题, 从而减少学生课外阅读的盲目性。具体做法如下: (1) 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推荐合适的读物:中低年级小朋友由于识字不多, 可推荐他们读一些童谣、歌谣、谜语、童话、寓言等通俗易懂、情节生动、配有插图、浅显简短的读物, 使学生从一开始就感受到阅读的快乐。高年级学生, 可引导他们读一些科普读物、民间故事、小说、诗歌、名篇名著等, 以进一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 (2) 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推荐相关的书籍:课外阅读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推荐读物时, 教师可以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 适时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段, 激发学生“欲知详情, 请看原文”的欲望。 (3) 可以结合配套教材推荐:现在每学期都会随教材下发一些配套书籍及其他读书活动材料, 这些书中编入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经典美文, 思想内容健康向上且有教育意义。经常阅读, 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对于净化学生的心灵,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是十分有好处的。总之, 在推荐课外阅读读物上, 教师要尽可能地联系实际、创新思路、拓宽渠道, 想办法给学生充实更多的阅读资料, 扩展学生的阅读面, 让学生在快乐阅读中学习语言、品尝乐趣, 从而促进阅读兴趣的不断拓展, 为将来博览群书打下扎实的基础。

历史学科课外活动探究 篇5

在初中阶段如何利用课外活动来实践历史学科以上的功能呢?笔者经过十几年的历史教学的探索, 对历史学科的课外活动有以下几点拙见:

一、认清课外历史教学活动的任务和作用

1. 大力开展课外历史教学活动是当前新形式的需要

在当今世界历史发展的新形式下, 国际间的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而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本国的科技、教育的发展息息相关。所以在上个世纪80年代, 邓小平同志就对我们教育事业提出“三个面向”的要求。这为我们教育事业指明了方向, 也为我国各科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在新的形势下, 我们在出色地完成历史课堂教学的同时, 还应该积极地开展课外的历史教学活动, 弥补课堂教学在新形势提出的新要求中的不足, 促进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2. 课外历史教学活动的作用

(1) 课外历史教学活动能够扩大学生历史知识面, 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例如参观名胜古迹、博物馆、观看电影、课外阅读活动等, 所涉及的知识范围, 往往比教科书要广, 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 提高水平。

(2) 课外历史教学活动形式多样, 丰富多彩, 容易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 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爱好。

(3) 课外历史教学活动能够生动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外历史教学活动具有直观性的特点, 如参观等, 使学生接触到真人实物, 其效果往往要好于课堂教学。

二、历史课外教学活动的方式

历史课外教学活动有多种多样的方式, 可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活动方式。通常采用的历史课外教学活动的方式有:

1. 参观

学生在参观活动中, 能更加直接接触历史环境, 扩大学生的见闻, 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笔者在组织学生参观这项课外教学活动时, 组织了三方面专题:

(1) 牢记国耻, 奋发图强。

在2002年, 笔者组织一部分八年级学生来到北京市参观了圆明园旧址, 看到此地的凋零情况, 我又结合课本与一些资料, 给学生讲述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的大致情况, 与眼前的景象形成强烈的反差, 在参观过程中让学生牢记国耻, 发奋图强, 争当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2) 展现中国传统文化, 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笔者带领学生赶到邢台市郭守敬纪念馆, 了解郭守敬在天文各方面的巨大成就, 尤其是编订《授时历》, 早于国际上通用的公历 (格里高利历) 三百年。

此外, 还带领学生参观赵州桥 (在河北赵县境内) 。让学生实地观察这座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的世界上最早的单拱石拱桥, 让学生知道历史与传说的区别 (传说是鲁班所造, 实则隋朝李春) 。

从以上的实地参观中, 学生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3) 追思历史, 缅怀先烈。

清明节时,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烈士陵园, 让学生通过珍贵的历史图片和实物资料进一步了解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的事迹、抗日民族英雄马本斋的事迹, 还有赵博生、董振堂等的抗战英雄事迹。这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当今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在缅怀先烈的同时, 激发他们更好地去树立远大理想, 为祖国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

2. 专题演讲会

举行历史专题演讲会, 可先配合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国内外的形势来进行。还可以根据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或重大的纪念日, 来举办一些相关的专题报告会。例如纪念长征胜利七十三周年, 纪念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逝世三十三周年, 牢记历史, 勿忘国耻———纪念九一八事变七十八周年 (2001年) 等专题演讲会。

在演讲会举行前, 指导学生通过查询网络、阅读书籍或寻访一些老人来组织演讲资料, 力求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在演讲前对学生的讲演稿进行一一检查, 有些不符史实的加以剔除, 观点不正确的予以修正。

3. 观看影视作品

影视作品直观性强, 学生容易接受, 可组织学生看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 让学生观看到生动的画面, 进而再现了历史。从所取得效果上看, 这是其他方式难以达到的。

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 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放一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力量的影响作品。如《虎门销烟》、《英雄儿女》、《上甘岭》、《小兵张嘎》等。在组织学生观看前, 尽可能把影视作品反映的历史事件作一些介绍, 例如背景、时间、地点等基本历史知识。这样观看时学生就可以获得较多的知识, 较深刻的印象。例如, 在教学八年级第一课《鸦片战争》时, 事先通过多媒体放映《虎门销烟》, 让学生在影视作品中感受鸦片给中国带来的危害以及林则徐的爱国精神, 学生能从中了解英国对中国的侵略的罪恶, 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当然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培养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所以在每一次观看完后, 可给学生布置写观后感, 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4. 编辑墙报

编辑历史墙报, 是一项经常性的校内活动。在每周一向学生告知本周历史上的今天都有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让学生在业余时间搜索相关的历史资料、历史小故事、历史图片等, 然后整理出一期历史墙报、出版墙报, 这可以激发学生探求历史知识的主动性, 对于编辑或阅读者, 都有促进其学习历史的作用。

5. 历史知识竞赛

一般的做法是以班级或按年级来组织, 再在同年级的各班或同班的各组中选出同等数量的代表组或小组来参加竞赛。内容大体是历史教材中所涉及的内容。如果他们水平相当, 则可设计一些范围稍宽于中学历史教科书的题目。

竞赛前由历史教研组拟出若干组试题, 并准备好答案和应评定分数。在竞赛时, 把试题分为必答和抢答两部分。竞赛主持人主持各组抽签, 各组抽到哪份题中的哪个题, 就在规定时间答哪个题。主持人当场评判和宣布得分。答完必答题后, 进入抢答阶段, 答对者得分, 答错者在已得分数中扣去本题应得分数。最后, 宣布各组的总得分和名次, 并颁发奖品。

这种课外活动方式对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和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都有帮助;另外竞赛成绩如何, 直接影响到班级 (小组) 的荣誉。这对加强班集体的荣誉感, 提高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 也大有帮助。

以上是笔者在历史教学中课外活动探究的一点拙见, 愿与历史教育同仁们共同学习, 共同提高。

摘要:在中学历史教学活动中, 课外活动一直是历史教师关注较少的领域。本文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认清课外历史教学活动的任务和作用;二是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介绍几种常用的课外活动的教学方式。以期与各历史教育同仁交流提高, 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中专课外体育活动现状探析 篇6

如何领会新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标准的精神, 如何通过体育课使高中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 如何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本人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 受到很大的启发, 得到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一、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 体育教学工作总的来说, 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是发展不平衡。目前, 课内体育教学改革已经达到一定的深度, 而课外体育活动方面就显得薄弱。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对课外体育活动不够重视

首先, 学校不够重视。目前很多中专学校只采取将体育老师分工专门指导工作, 但由于学生人数众多, 对体育项目的兴趣、爱好、活动方式各有不同, 教师本身的局限等原因, 导致指导缺乏广泛性、多样性, 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不同项目的需要, 不利于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全面、深入持久地开展。

一些学校没有充分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 没有很好地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活动评价体系不健全, 活动反馈调整不及时, 活动管理体制不完善, 随意更改和取消活动。活动过程中比较散乱, 较普遍存在的是“放羊式”的活动过程。导致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目的性不明确, 趣味性不足, 积极性不高, 使学生慢慢失去了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甚至远离运动场。其次, 学生不够重视。现在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在家娇生惯养, 自己又不肯在体育锻炼中吃苦, 遇到一点点困难就退缩了, 放弃了参加体育锻炼的好时机, 从而导致体质下降, 由于恶性循环, 直接导致课外体育锻炼的参与率不断下降。

2. 体育设施不能保证

体育设施建设不足制约了体育教学的改进。近年来, 学校规模不断发展, 学生人数增多与场地器材不成正比。没有标准的田径场, 没有琳琅满目的健身器材, 没有丰富多样的体育用品是多数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兴趣广泛, 适合学生参加的项目, 因场地、器材、师资的限制, 实在难以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要, 使一部分学生逐渐对体育失去兴趣。

二、改变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对策

1. 确定目标, 解放思想, 提高认识

根据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任务和管理评价的需要, 必须建立相应的课外管理目标, 明确各层次管理人员的职责范围和相应的权力, 做到有职有权, 职责统一。中专学校己发展成熟, 在教学方面要接近高校的教学水准, 特别是体育教学中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依照《体育法》的要求, 根据各中专学校的具体情况, 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主管领导, 应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不要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管得过死, 而要大力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 形成良好的体育风气。要把体育教学、体育锻炼、课外体育训练、体育竞赛和体育宣传教育等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体育的兴趣和爱好, 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

体育教师要爱岗敬业, 努力拼搏, 协助学校领导、老师做好各项工作。勤奋、踏实工作, 干出成绩, 从而为正常有序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提供物质保障和时间保证, 防止流于形式。

2. 设施改造

学校应从有限的资金中提取一部分专款, 用于改善体育活动设施, 努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运动场所。

自制器材。在教师的引导下, 师生携手制作简易体育器材, 既可解决体育器材短缺的难题, 也可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变废为宝, 把废旧布头装入沙子制成沙包、沙袋;废弃木板制成跳踏板操用的踏板;废弃的矿泉水瓶装入沙子或水制成简易小哑铃等。

改造器材。充分利用体育器材多种功能, 提高现有体育器材的利用率。如实心球可用作负重物和打保龄球;跨栏架可用作小型足球门和钻越的障碍;篮球架可用作手球门;降低的排球网可用作羽毛球网或网球网。

资源共享。一部分器材既不能自制, 而且价格昂贵。像钉鞋、跳高用的海绵垫等。这些器材又是教学所必须的, 因此可以采取与相邻学校共同出资买器材的办法, 使学校与相邻学校的这部分器材实现资源共享。在安排课时, 几个相邻学校相协调, 错开教学时间, 交换使用这部分器材, 一样能达到正常教学的目的。

体育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 能有效地促进人体发育发展、提高机能、增强体质, 形成多种身体技能, 早为实践所验证。课外体育活动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手段。学生的身体、终身体育意识、兴趣、习惯能力以及作为现代人所具备的心理品质, 都可以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得到有效的锻炼和培养。它是学生在校参加活动时间最多、内容最丰富、形式最活泼的一项重要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国家体委群体司.全民健身计划纲要[J].中国学校体育, 1995 (5) .

美术课外活动教学初探 篇7

一、理解、信任和尊重, 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中等职业学校幼儿教育专业学生96%来自农村中学的应届初中毕业生, 根据调查发现, 学生在初中3年的学习中, 美术课开过一年的学生不到50%, 开过2年美术课的学生不到30%, 学生进入初三年级后几乎所有学校都没有开美术课。究其原因, 一是这些来自农村孩子的家长们认为学生学习美术花费大, 对子女的期望就是文化学习才是正道, 只有文化成绩好才有出息;二是农村中学美术教师的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和学校管理者的不够重视, 没有给学生和家长一个正确引导, 虽然国家在不同时期的《全国艺术教育发展规划》中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美术教育有明确要求, 但是在农村学校美术课基本上只有课表上有体现, 所以学生来校之前基本没有美术基础。可是, 随着学习环境、条件的改变和将来就业的需求, 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热情虽然非常高, 但苦于没有美术基础, 每周仅有的3到4课时学习时间觉得很是不够用, 所以她们除了课堂学习之外, 对是否能增加一些课外学习机会虽也有着强烈的愿望, 但是在组织课外活动小组增加学习时间和机会时却又没有胆量, 担心自己学不好, 担心同学笑话自己, 担心老师瞧不起……总之, 太多太多的担心使她们失去自信, 太多太多的担心使她们对课外美术活动学习望而却步。所以, 我们有责任做好她们的思想工作, 理解、信任和尊重学生, 给她们信心。

二、勤思、多想、创新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课外活动形式

中等职业学校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由于没有升学压力, 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就业, 做一名优秀的幼儿园教师, 而要做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 我们的教学指导思想是:“文化够用, 技能优秀”。所以, 学校也尽可能地为学生的技能学习提供帮助, 在美术课外活动的形式上, 要求老师们勤思、多想、开拓创新, 尽可能丰富多彩。克服以往一提到在学生中开展美术课外活动, 大脑里就在想, 是教素描还是色彩, 或者中国画、手工等, 然后就是找领导要场地、工具材料等思维模式。在经过多年的教学发现, 在美术兴趣小组活动的形式上其实有很多形式可供我们选择。首先, 是写生, 写生是直接面对对象进行描绘的一种绘画方法, 有风景写生、静物写生和人像写生等, 它作为美术课外活动的一种形式, 是开始学习绘画时最重要的训练方法, 也是学习绘画时搜集素材的最好途径, 虽然刚开始写生学生有很大的困难需要克服, 但只要坚持不懈, 困难便会迎刃而解。其次, 是参观画展, 这种美术课外活动形式有利于学生开阔学生视野, 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 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第三, 走访当地的民间美术艺人, 它也是美术课外活动的一种形式。民间美术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发生、发展, 流传了几千年的美术品种, 它贯穿于人们的衣、食、住、行、用各方面, 直接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 显示出他们的聪明智慧和艺术才能, 民间美术的作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记录一个民族的图像史书, 其传承人是我们民族和人类的宝贵财富, 学生与这些民间艺人学习交流, 有利于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 这些民间艺人精湛的技艺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第四, 是参加美化环境的活动, 这实际也是美术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实践与应用, 是美术知识、技能迁移的形式, 这种美术课外活动, 可以陶冶学生的精神情操。第五, 是参与展览现场的布置、参与幼儿园环境和教室布置以及参与各种节日活动现场布置等, 这些美术课外活动的形式, 可以提高学生动手动脑和实际操作能力, 为她们今后从事幼教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 美术课外活动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补充, 也是课堂教学知识迁移和实践的最好途径。在学生的组织上, 可以灵活机动, 根据学习任务, 将学生以活动班的形式在一起统一组织上课, 也可以是根据任务和要求分组进行。总之,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形式, 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 是美术课外活动较之于课堂教学的显著特色, 也有利于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快乐地学习。

三、公正、公平、客观开展美术课外活动的评价

自人类社会有教育活动以来, 就有考评其成效的方法。我国古代的《学记》就有“比年入学中年考校……”的记载。现在, 教学评价是对教育工作者教学管理的重要部分, 起着引导和调节教育过程, 使之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努力地无形杠杆。美术课外活动教学工作的评价, 虽然没有像美术课堂教学那样有一套严格的大纲作指导, 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而美术课外活动的评价内涵也不断丰富, 从过去单纯以绘画技能的高低为评价标准的方式转而以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所替代;从单纯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转向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从简单的学习者个体的评价转而注重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从简单的现实评价转向注重学生美术学习潜能的评价。所以, 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合作精神、探究能力, 是美术课外活动评价的依据, 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动力, 也是其真正促进课堂教学, 提高学生参与意识的源泉。

上一篇:企业绩效考核实践下一篇:领导的特质